Jing Ming Xuan Lun 淨名玄論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淨名玄論卷第八 (會處下)第二淨土門
[0904c14] 此經始末盛談淨土。二處四會。義勢相關。法 華玄論雖已委釋。餘未盡者。今當略陳。依梵 本初。猶是序品。譯經之人。改為佛國。為佛國
中。有三章經。初云。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 次章云。直心是菩薩佛土。此之二章。雖是一 品之文。乃大明淨土之洪輅也。眾師多別搆
玄。不以文為意故。喜失經旨也。
[0904c21] 今敘此二章來意有七。一者為答寶積因果 二問。初章答淨土果問。次章答淨土因問。淨 土義往酬日廣因果二門。則理無不攝。所言
淨土果者。謂報應二土。報則隨業精麁。應則 適緣所現。初章廣明此法。謂淨土果也。淨土 因者。始自直心。終乎意淨。總該萬行化他及
自行。次章廣明斯法。謂淨土淨因也。問。應先 明土因。後履得果。何故先果後因。答。此據答 問次第。即辨履說門。若就修行。則先因後果
也。又二章不同者。初明修淨土意。次正明修 於淨土。修淨土意者。凡夫但為安自身。求生 好國。二乘本期威患。意在無餘。於遊戲神
通淨佛國土。不生喜樂。故並不修淨土。菩薩 普化眾生故。取於佛土。故云眾生之類是菩 薩佛土。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以普欲化物
故。不同凡夫。而取佛土。簡非小行。故一言之 中。簡異聖凡。明菩薩修淨土意也。又法身無 像。安用國土為。而今修淨土者。意在為物。是
故。初章明修淨土意。次章正修淨土。如上釋 之。又二章不同者。初章直明為物取土。次章 釋成為物之義。菩薩修土因時。因淨其心。亦
令眾生心淨。即修土因時。利物因中。既雙修 自行化他。菩薩成佛。得淨土果。所化眾生。隨 來受生。得教化之。故是果時為物。以因果二
時並皆利物。故知為物取土。即釋前章也。又 二章不同者。初章正明菩薩起。□々為眾生 取於佛土。是以文云。能取佛土。非於空也。
次章明行。始自直心。終履意淨。以能行相成。 故要須二章經也。又初章明為物取土。即是 發菩提心。心即淨土根本。所以然者。既欲取
佛土。宜發佛心。故菩提心為淨土本。次章明 淨土因。即修菩薩行。修菩薩行。方得佛土趣 佛之門。唯此二意。是故華嚴善財童子。遍遊
法界。諸善知識。皆云先已發菩提心。但未知 云何修菩薩行。今此二章。還明兩法也。又二 章不同者。前明為物取土。則大慈內充。以見
物受苦。起大悲心。欲拔其苦。故取佛土。後明 為物起淨土門。夫欲為菩薩。要先有大悲。後 廣興眾行。此二是化物要門。佛土之根本。故
二章明之也。又二章不同者。淨土有因有緣。 緣有二種。一者外有眾生。二者菩薩內有悲 佛。初章明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即緣中之
二。次章明修淨土因。亦有二種。一自修眾行。 二令眾生亦修眾行。要緣中具二因門有多 佛土方成。此之七意。文具含之。不可闕也。
次論二是
[0905b09] 問。前云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後云直心是 菩薩佛土。未詳二是之言。意何所在。請為釋 之。答。華嚴經云。佛子有世界微塵數等因緣
所成。今明此經要略但明取土。有其二義。一 者取土之緣。二取土之因。前明取土之緣。由 有眾生故菩薩取土。以緣中說果故。云眾生
之類是菩薩佛土。後明取土因。雖由眾生。而 菩薩起須取土之因。以因中說果故。云直 心是菩薩佛土。故兩是有因緣不同。
別論初章
[0905b19] 問。初章經文凡有四句。一云隨所化眾生而 取佛土。次云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次云 隨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次隨以何國
而入佛智慧而取佛土。四文何異。請為論之。 答。此四句文。並明取土之意。但前二句。總明 為物取土。後二句。別明為物取土。何以知之。
初直云隨所化眾生隨所調伏。故知是總。後 文別明起菩薩根入佛智慧。故知是別為物 也。問云何總別。答總為物者。通為五乘眾生
令其生善滅惡。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謂化 令生善。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調令滅惡。 所以諸佛淨土中。徒眾不同。或具五乘眾。或
但人天眾。或唯有聲聞眾。或但求緣覺眾。或 但菩薩眾。具如經說。
後明別為物
[0905c04] 起菩薩根入佛智慧。根義不 定。若對人天及二乘。明菩薩根者。即十信是 也。何以知之。菩薩根本。以信等五法為根。如
釋論履之。十信既明菩薩信。故知菩薩根也。 又欲迴前四乘令入菩薩道。故取佛土。則前 四乘。始入十信。故明十信為菩薩根也。入佛
智慧者。即是佛果。十信是所為之始。佛慧是 所為之終。該始括終。則所為事盡。又前始自 四乘。令入十信。乃至佛慧。網羅所為始終。無
一眾生而不化之。問。何故先明為四乘取佛 土。後別為菩薩。答。已如前說。次第法爾。先 與小益。後與大利也。又諸佛之法。先雖說三。
後要歸一。此經雖未彰意略已成密化。又此 二章經文來者。初章為淺行之人取於佛土。 故謂地前四十心令其生善滅惡。發菩提心。
修菩薩行。後章偏為登地以上名菩薩根。登 地既始得無生。道根初立。次明佛慧從七地 入佛眼地。至于佛果。皆名佛慧。所為雖廣。不
出五十二位。亦統始括終。故有第二文也。
[0905c23] 又來意者。初二句。明為物取報土。次兩句。明 為物取應土。問。何以知然。答。後二句云隨諸 眾生應以何國。此明適緣示淨土不同。華嚴
百萬阿僧祇品。淨土隨根淺深。故示土優劣。 故知是應。又隨以何淨穢雜等五種之土。則 知是應土也。前文但明教化調伏而取佛土。
不云隨機示土。故知明報土也。為物雖多。不 出報應。問。前後二義。將不相違耶。答。初義 攝緣明所為緣普。後義攝土明土義曠。文含
二旨。故兩義相成。問。前云五種土。請示其 相。答。一淨土。二穢土。三雜土。四本不淨後 變而成淨。如彌勒來也。五本淨後變成不淨。
如彌勒去後土還不淨。此五土攝一切土。又 報應各五。故成十土也。
論報應
[0906a09] 問。云何報土。云何應土。答。若以寶玉之淨沙 礫之穢。以此二土。為佛土者。皆是應土。非是 報土。何以知然。夫淨穢諸土。不出三界內外。
而佛既無三界內外惑業。故無復土。今有土 者。皆是應物。名為應土。故仁王云。三賢十聖 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此明三賢十聖有
三界內外報土佛則無也。問。即此應土。亦是 報不。答。亦得是報。凡有二義。一者據佛。二 餘眾生。據佛者。如來昔日起於佛行。以土應
物。今成佛果。遂能以土應物。當知此土即是 報土。二餘眾生者。佛雖應物示土。眾生無業 感之。尚不得見。何由得生淨土。以眾生修行
淨因。感斯應土。即此應土。復得名報。如華嚴 云。非一因緣淨土得起也。
[0906a23] 次明報土者。為據因位三賢十聖實行為論。 即是報土。以未免三界內外果報。必有栖宅。 栖宅之處。是菩薩實報。故名報土。即菩薩報
土。而復化物。與菩薩同生其中。據眾生感。菩 薩土亦名報土。即此報土。眾生宜見之者。菩 薩為之示現。故報土亦名為應也。據菩薩
為報。約眾生為應。問。若然即報應何異。答。 正可具前諸義。不可迢然歷別。家師常云。報 應土。應報土。眾生佛土。佛眾生土。佛菩薩
土。菩薩佛土。下士聞之則便致笑。今恐不逮 者多。故不陳此說。斯言正會經旨也。問。今頗 有報應異義以不。答。一往欲示異相者。應土
則暫有。報土則長久。如此經按地所現小時 便息。報土據眾生果報共招久期受用。以此 為異也。又如穢土。是眾生惡業所感。故名為
報。非是佛示現。所以非應。但佛入穢土化物。 託居眾生報土之中。故名此報以為佛土。問。 即眾生惡業穢土。是佛應土不。答。佛應居其
內。故稱佛土。亦得名為佛應土也。故下文云。 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穢惡不淨土耳。 考斯言旨。本是身子之流。不依佛慧。故曰見
不淨。此是惡業感土。如餓鬼惡業故感鐵丸。 非是佛應。但佛應。但佛應居其中。故說為 示現耳。
論土有無
[0906b19] 有人言。佛一向無土。土皆是三界內外果報。 佛斷惑因已盡。不感土報。是故無土。有人言。 佛具足法土。以法界法門無不圓滿。豈無土
耶。今明有無各有其義。若如四住為緣有漏 業為因。感三界內報淨穢法土。無明為緣無 漏業為因。感三界外。當知佛則斷因已竟。無
復此報。故言無土。所以經云。普賢色身命猶 如虛空。依於如如。不依佛國。何有土矣。而昔 行菩薩道。大悲能行。能為眾生。起三界內外
法土以益物。今遂能應物起土。即此身果。酬 於昔因。佛則有土。二匠不達會通。故各偏執 耳。問。仁王云。唯佛一人居淨土。是何土耶。
答。此中道第一義諦。名之為土。菩薩爾時登 第一義山頂。與無明父母永別。故獨居淨土。 下位之流。未栖其中。此中道種種義說。對下
三賢十聖果報之土。故名中道以為淨土。為 法身所栖。形二邊名為中道。望世諦為第一。 隨義說之。不應生疑。瓔珞法華。皆有此說。
問。中道土亦是報不。答。酬因亦是報也。但中 道實相。非因所生。故不作報名耳。
論二行
[0906c11] 問成就眾生與淨佛國土。常有此文。未見其 異。請為分之。又如前云。為物取土。乃見淨佛 國土。即是成就眾生。云何有二行異。答。二行
相成。不可 [這-言+苕] 然使異。今欲分其相者。釋論 云。成就眾生。履其利物之行。淨佛國土。明為 物興所行。所行不同。故分二也。又無量壽佛
為因之時。廣發四十餘願。願令土淨。故後得 淨土。大品夢行品末。明菩薩見眾生飢寒凍 餓起諸大行。行得淨土。又即此經云行取佛
土。故知是行。問。若爾何故復修淨土因耶。 答。前興大願。後廣起眾行。行行具足。及得淨 土。但起淨土。凡有二門。一者。下見眾生種種
苦惱。故興大行。行取淨土。二者。上見諸佛國 土安樂清淨。菩薩發心求之。欲以給物。行亦 二門。例此可見。問。行自感土。何用願為。答。
行如車運行。為御者以願。標心有在。故御行 趣之。又心為初門。行為後起。如先發大願。後 方起行。又心一時頓發。行則次第修之。問。釋
論何因緣故言。菩薩得悟無生忍已。復唯明 就眾生淨佛國耶。答。得無生法忍。即是自行 已立。今所應作。唯欲化他。化他之中。不出大
行。大行故徧明此二也。問。此大行。大行應 通自行化他。何故遍言化他。答。至人空洞 無緣。何用土為。今既取土。必是為物。故此行
行皆是化他。問。文云。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 其心淨。則佛土淨。豈非自行。答。若為令土淨 故淨其心。亦是為物故自淨其心耳。若直言
菩薩自淨其心不期土淨者。此之淨心。容通 自行也。又菩薩若自行若化他。皆是化他。所 以然者。為欲化他。故修自行。自行不成。不能
化物。今欲化物。要須自行。故一切行皆為化 他況淨土行耶。
[0907a14] 又明淨佛土與成就眾生二義者。淨佛土。多 據果門。成就眾生。多據因門。所以然者。必成 佛之時。方得佛土。如經云。菩薩成佛時。不諂
眾生。來生其國。故知因中起淨土之行。據 果時益物。成就眾生多據因門者。菩薩成 就眾生故。眾生已生淨土耳。問。何以知然。
答。經論自標二行各異。云淨佛土行。此行標 果立行。若成就眾生。但約利他。不標於果。故 知據因。又二行異者。淨佛土行。是上求之行。
成就眾生隨所利益故。是下化之行。菩薩要 行。不出斯二。又淨佛土行是別行。成就眾生 此是通行。何以知之。但云淨佛土。不明穢土。
故是別行。成就眾生。隨有淨穢之處。皆明利 物。故是通行也。問。前就行行門分二。今何故 並云行耶。答。論主明此是二種要行故。當知
皆是行也。據位明二行。從初發意乃至等覺。 皆具修二行。約十地經。八地正明淨佛土。九 地四無礙履成就眾生也。
論二慧
[0907b04] 問。前文云。譬如空地造室。隨意無礙。若於虛 空。終不能成。此文欲明何義。答。欲明取於 淨土。要具二慧。但有所行為物取於淨土。則
有方便。無實慧。墮凡夫地。以凡夫人天求亦 淨妙處故。若但有修空觀。則不得為物取土。 墮二乘地。今具實慧方便取土義故。以實慧
方便。為物取土。方便實慧土亦本空眾生。非 有凡夫故無所染著。無所染著。不同凡夫。為 物取土。異二乘行。故須二慧。所以云世界非
一因緣所能得起。宮室者佛土也。空者實慧 也。地者眾生也。故以菩薩空心。依眾生地。 然後起淨土因。得淨土果。故名造室也。
論一質異見
[0907b17] 法華玄論已略陳之。但此義人喜迷人。宜須 決了。問。定以何物為一質而云異見。答。今既 明一質異見。宜就土辨之。土雖無量。不出三
種。一法身本土。二迹中明報應二土。法身本 土。即中道實相。此土非垢非淨。不生不滅。超 百非。絕四句。不知何之目之。強歎美云淨土。
言一質者。即中道實相一淨質也。異見者。於 佛如來常見中道實相。眾生恒見斷常生滅。 生滅之土自燒。無生之土不毀。故名一質異
見。二者。就迹中報應二土。明一質二見者。以 應土為一質。若應淨土即一淨質。穢土亦然。 但二緣所見。各自不同。心依佛慧。則還是淨
質。若不依佛慧。則放一淨質。遂見其穢。故 名一質異見。問。穢緣自見穢土。何須應以淨 耶。答。有二義。一顯菩薩之德。令增進願行。
二彰小乘之失。令欣慕大道。譬如欲誡初生 諸天福之厚薄。故共寶器食也。
次明報土一質異見
[0907c05] 如諸菩薩報得淨土。 惡業眾生。於淨見穢。問。菩薩淨報。自見淨 土。眾生不淨業。自見眾生不淨土。云何於菩
薩報。見不淨耶。答。若論二報不同。眾生不見 者。今不論之。但據眾生見。菩薩淨土而成穢 土。如經云。我此土淨。而汝不見譬如於人報
水餓鬼則見火。問。鬼惡業故。於水見火不見 水。人則見水不見火。可得云諸佛菩薩見淨 土不見穢。凡夫二乘見穢土不見淨以不。答。
以理言之。則應爾也。但勝能兼劣。故佛菩薩 見淨。隨眾生復見穢。如華嚴法界品云。天得 見人。復得見天。人但見人。不得見天。菩薩自
見境界不可思議。復見二乘所行顛倒。問。若 爾。鬼但見鬼家之火。不見人水。人應見人水。 復見鬼火耶。答。見水成火。此是辨惡業。於水
橫見火。人無此業。故不見之。問。若爾。二乘 惡業故。於菩薩境界橫見不淨。菩薩應不見 其不淨。答。諸佛菩薩有隨顛倒智天眼他心
故。能知能見。故華嚴云。隨順眾生故。普入諸 世間。智慧常寂然。不同世所見。人無此事故。 但見人水。不見鬼於水上作火。上來皆是寄 事明之耳。
論同實異
[0907c28] 習成實論者云。土是世諦非無一質。但即真 空。故無質耳。晚習唯識攝大乘論者云。如虛 空。天見之為寶宮。鬼見之為猛火。鳥見之為
好路。人見之為虛空。並無四質。悉是心變 異故見此四耳。犢子部云。人成結成事成。事 成者。即六塵等事。此明實有一質。薩婆多云。
人不成結成事成。亦有一質。譬喻部云。人不 成事不成。但有結成耳。如一色。貪人見之為 淨。不淨觀人謂不淨。餘人見之為非淨不淨。
故無有定質。但有結使之心。尋譬喻之計。似 唯識之宗。今先問唯識宗。若無境有心者。夫 論因必有果。有果必酬因。心是方化之因。故
云三界皆一心造。既計能造之心因。豈無所 造之境果。若無境有心。則是無果有因。問。心 變異故。見有外境。但外境猶是心。心外無有
境。故有因亦有果。答。如外種子為因生外物 之果。而有因有果者。今以心為因。變異生三 界五道。何故言無別果耶。若言心橫謂故見
萬物。實無萬物。如眼病見空華。實無空華。若 爾實無萬物。亦無妄謂之心。而於妄謂之者。 有妄謂之心。亦於妄謂之人。有妄謂之境。若
言心境俱是妄謂。終因心故有境者。此乃是 妄謂之心為本。妄謂之境為末。不得言本有 而末無。又眾生心變異故。見眾生土。諸佛菩
薩應土。誰所作耶。若言亦是眾生心變異故 見應土者。佛則無應土。若爾但有法寶兩 身。應無化佛。又但有他心。無天眼耳。問。佛
有權實二智。實智則見真如。不見識不識塵 不塵。權智則知世諦等境。就世諦智中。復 有權實二智。唯有心。此是實智。若知有色。此
是權智。故佛以權智。隨順眾生。亦有化身應 土。答。佛隨順眾生故者。為見眾生色故順。為 不見故隨。如其不見何得隨。若其見者。既其
無色。何所見耶。又佛若見色。則是倒見。次問 有定質義。答。若有定質者。如一水兩見。鬼見 成火。則有色觸。人見為水。便是三塵。定是何
質。色。於不得通者為礙。於得通者不礙。寧言 色定是質礙。於有見人為有。於觀空人為空。 色豈定是空有耶。以此推之。不得定言有一
質。亦不得定言無一質。問。何故經論之中。說 有一質。說無一質耶。答。天親論主。為眾生於 五塵中起煩惱業。招生死報。是故論云實無
外境。皆是心之所作。本有外境。可起貪瞋。既 無外境。於何處起煩惱耶。外境既無。則心亦 不有。則不心不境。便悟入實相。是故說無境
有心。此是對治悉檀。非第一義。學人不體其 旨。便謂無境有心。問。何故復明有心有境。 答。於顛倒眾生。既有倒心。即是倒境。但要因
倒心。故有倒境。倒心為本。倒境為末。是故經 中說有心境。諸部不知隨順眾生說有此事。 便謂心境二俱實有。問。若有心境。何故於空
中見火。復於水見火。答。經云五不思議中。眾 生業行不思議。自有空中無火以惡業故見 空成火。自有於人中報水變而成火。問。若爾
即是無境。云何言非。答。於眾生有心。即見有 境。云何言無。問。若爾即成有境。云何言非。 答。於鬼見火。人實不見。云何言有也。
[0908b27] 正法
淨名玄論卷第八 (終)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8 冊 No. 1780 淨名玄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