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Wei Mo Jing Lue Shu Chui Yu Ji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

Scroll 1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卷第十
沙門釋智

佛道品

[0834b05] 二明 假觀來意 問疾品別教三觀
答對三教中文相仍次第 品名
因果理體無二 因果 達到二義以下總結即是
即是能所標名覺道 人法標名即是人道即是不同不出理智智能
正如徵文 徵文釋義道者此道 通達煩惱業業通惑
展轉相通三道非道荊溪假意故云乃至 佛道功德智慧
三德中道法性出沒 方等使諸佛實相 實相智慧功德
故云料簡非道佛道 佛性非道因緣荊溪因緣十二
三道荊溪 豈非十二因緣一切非道如此三道
點出界內一切 三道非道佛道如下 菩薩所以
菩薩別圓荊溪 菩薩道菩薩但是二乘 別教正當菩薩道圓教
菩薩別圓初心 故且佛道悲願 荊溪方便
復次荊溪復次 一切方便方便
非道故知十界因果佛界退
究竟義通 初心二明佛道佛性 非道荊溪大經
因緣名為佛性佛性 了義生死生死何故生死三道
俱不成經意何在三道三德 佛性大經中道中道 十界一心十二
一一無非道場故知莫非二身正因 法身剎那三性生死三德 二明佛性大經
方等佛性 荊溪方等 中部十二佛性大乘
無有記者三定 三定不必十二涅槃法華 不常
三部不思議豈非方廣 一切眾生三道無有當成 方便品
居士涅槃十二 十二部以定大小有方十二 大小二義
二明異體 異體荊溪種性即是眼目異名雖是 異名應從
隨便義理 是故文中應知 不變
不變一切無始無終久遠 二諦三明種性 三義荊溪佛性三等
即是 通途品題三不會同涅槃二種之下引證荊溪
體性中意異義 即令 四明種性常理荊溪
一切諸佛二義 故知真如法界法性祕藏應對 荊溪
方便正性名為 三道三性何必 釋種如法藥草喻
非但因而亦復如是 有種得名 心境
義理五明顯密 涅槃 菩薩二乘見佛
使二乘鈍根菩薩 醍醐常理無異 高下因緣
三道荊溪乃是通義 離合如法不二門法性
五陰有無惡業無明惑惡業無記五陰本名法性 法性本來清淨使
因果故云有無惡業生死無明即是七識執見第五有染
四煩惱相應一身二我我愛 無明荊溪七識由此見識 古人
六識亦復如是三明般若法華 不異般若佛性 般若故知般若佛性異名二明
二觀觀心 佛道因緣三道一心 三德止觀因緣
觀心十二因緣十界三道此等即是十界十二因緣 一念不了
無異一心一色無非十界 自得究竟之上灼然
色心三義具足三德 至極因果事理 因之與果不成
無常分科 荊溪如來三道
豈非自行功德自行 二智法身解脫二智權實般若 功德二智初文
釋義佛道分科 初文淨名荊溪應知 二義一者二者不出
無由相次無由 下去 大旨復次分別非道佛道
非道外道 文殊淨名 無間因果荊溪
三塗無間 三塗即是無間眷屬 因時自有相從惡趣
菩薩利物逆心願力任運何者 五逆自行通達佛道
通達荊溪何者釋出 以為入時 阿字既是
無生觀門無垢以為若爾 名為不思議別教名次 利根
不無處處 通達佛道 心下觀心種性不同
始末 佛道不思議故知菩薩 不思議三祇
顯教是故不得結成三道三道 舉重荊溪
問疾 菩薩前生 荊溪所以二種相者
不可除邪 二義
楞嚴豈但三禪而已 示現無慚 三禪乃是所以
大乘經如來 成佛調達經論共有方等 至于三塗無垢三昧
荊溪二十五三昧 三昧三諦三昧依次 下去一一
止觀爾雅 鴿無色界十一 三昧二十五三昧二十五有
十一四禪梵王無想那含三毒荊溪破戒業道
皆是煩惱故云故知 煩惱不可業道 一一
二乘荊溪身子 加被但是次第 不受人間惡報荊溪
四天下應從 下賤醜陋老病妻妾 北洲不通可通
四洲四天下 離合有無可知或是 文中次第因緣四教
別圓因位純淨 無餘妙覺荊溪非道 一品無明是非
佛道羅什非道一者惡趣果報二者惡趣行業世俗 善果灼然總結
如來分科荊溪大士 問答正當 釋義淨名文殊談義
如下正解如來 荊溪如法 非道即是佛道法相
即如是故二三 如下如來以前
正因生法如法 引文二種以下 生類三義前已和會
其實生生種類生類 無業 彈指煩惱智慧方便
直至成化釋種附近不了
滅種方便 下文 眾生前後
同時先有然後 有身先有以此 前後同時何謂因故
前後煩惱有身譬如燈明同時 不見因明故云非一故知迷妄三道縱橫
三道即真三德縱橫 思議
二乘 凡夫荊溪大經 善根非道善道
善人善人 故此名為 何妨無始全無一句
全無或是 四句
荊溪八識無生涅槃 異熟故云生死即此生死涅槃 性體若爾生死
不得涅槃 二師荊溪 七識六識智障第七識
清淨真修 智障清淨真修中論 荊溪
中論不思議成德荊溪煩惱 不善三道
身等自有 煩惱結業成就不善 證悟
明證瓔珞六種性 三性
荊溪前後三道 縱橫理性三道何處一念
縱橫故知因果分科 分科結成 荊溪三門不同
下文一一次第三道 相從皆是一一對本 離合三道不可
功能慧達煩惱 迷悟 功能名字
有理理即正因 觀行相似成就 二修理即正因名字
分別契理三法 相符不異至于十信名為成就 無明惑有理故云法身顯現
修性三法 法身引證功能 一切日用不知
生死有身 釋義有身荊溪 身為即是正因為了
復合正因身為 可知經文。 勤勤方等
二乘凡夫不見 二乘生死加以苦痛 不厭
藏教名為觀智針灸小乘 三界不得佛智佛眼 中道不見如來
凡夫煩惱 眼根 圓教圓頓
五眼具足三諦眼根 煩惱荊溪三佛如來 貪愛煩惱
具有 煩惱
所以別有 等分
之中四倒 即是念處觀念 生身正勤如意乃至覺道故知 有身轉入此等
四倒非道出生三十七品佛道根本相違 何在小乘相違
大教大教名相若爾 根本禪事理 無妨
三道華嚴 六根三十五佛子 摩訶薩所謂肉眼天眼明法
佛眼出生無礙普眼 菩薩眼根菩薩成就 一切諸佛無上大智慧五根
名相一一諸佛無上 乃至無上如來六根 所以然應知識住識得安住
分明無有惱患名為惡趣 苦痛四禪無想非想滅定 心想不分不安住問曰
惡趣云何識住答曰 欲界惡趣善趣苦樂 荊溪七識住
在於 住處三道具足三通相約 不樂全無四重
煩惱荊溪善緣對治 不成業道荊溪 以為一切
善生三不 譬如 故知煩惱總結
淨名何謂 許慎說文開口淨名 廣說三道不了故此
文殊文殊解釋分科 標示分科如下釋義
荊溪太虛 說文棄除周禮 正因五大迦葉
分科 安國三自 三明眷屬分科
前科生起 淨名非道文殊 復次分科
釋義 眷屬資生分科 法身眷屬資生
自行眷屬 十地 行化降魔事理
十行諸法種種驅馳十住入佛境界莫非禪定百八三昧
實相十八空智慧二智 權實 略釋廣解
引證 前科安住世諦 無明共法出生一切分別
世諦安住止觀安於世諦即是 觀行安住安住 無明知見出胎
實智入空權智導師 天地二氣陽氣陰氣法言 母子天地二觀稽首
大論歸敬不同 [-] 字體 種子之子
之子古來人師 音義一者 眾生無礙法王
自在二義一者 無生真理名為二者如來生死 種子四者二義一者
般若佛母佛菩薩辟支 即此故云二者無明 無有智慧之子 [-]
學者今文引用 子息普賢真佛 因故
二法 相符符合荊溪女性柔和 合集扶持
後人荊溪 彼岸法門波羅蜜到彼岸 福慧二嚴猶如
漢書陛下妓女二明資生如是別圓 荊溪二教消釋
二教界內別教界內 見思前後登地同體 前後別教見修
圓教一向不二不可 見修界內名為 名分涅槃
究竟佛果不分 以為可見菩薩 中有無學道究竟即是
無學得名涅槃 無知 皆除無知華鬘
蘇摩摩羅西域 多用蘇摩行列以為男女貴賤以此莊嚴
二乘 外國音樂外國
絲竹自覺甘露甘露 諸天寶山 甘露白虎通云天
懺悔等覺一品懺悔作善小乘如常中道二邊 名作三結自行功德滿道場
外國得勝道場降魔 二明大用非道 分科供養
諸佛二入佛國土成就眾生分科覺悟眾生二明 眾生世法出家邪見九十
出家外道出家不同 眾生災難日月 初時未有日月日月
照明風大初地未成 六方見人 化作安隱水火
其所化作 如是中有刀兵 刀兵婆須蜜忉利天
王家太子眾人我等祖父壽命 瞋恚是故汝等 慈心眾人從命惡心此後生子
如是彌勒四千 地獄畜生同事利物 言行五欲
復現行禪莫測所以 左傳宗廟先君 爾雅
賢聖眾生 深法三結 無量皆是二乘
不肖廣雅肖似禮記不肖 骨肉其先之類

入不二門

[0839b17] 三不香積中道 雙流入不二法門品 來意四句廣解
標示偏圓 荊溪第三二乘正當 方等通教二乘三藏別教
名為偏門初地 圓教道地方名 別圓一句接人一句
圓行初地即是相對 地名圓融教理四教理即 第四四句即是第三四句
教相未知教理 能所五大小說荊溪第五四句即是四句
教行遠近荊溪 六四今昔因人人相圓教
三教教門得失荊溪第七 四句得失得失 出入凡聖三乘五道三句
四句荊溪第八四句一代 今昔相對出入 今昔得失偏圓相對
第四大觀荊溪第九 大觀果相三大 如法相待觀門
三觀斷常中道故第四句 不定止觀荊溪第十四 觀門在於使觀門
後說 隨機不等 唯一
不得不淨名杜口 不二荊溪十門 偏圓不二不二
入門二者不定 如下
寂照 不二 三諦寂照出入
法門不二二邊不二 故知一心三千三諦 還是還是稱為
一切稱之為荊溪 還是一法不二及門一法 法體故云
不二迷悟 不二 約法不依二邊
不二不著中道不下應作 捨下不二荊溪中道不依生死涅槃
中道顯教即是 入不二法門三觀不二 法門三諦故稱不二
通達以此二法 引證荊溪法華 智慧門理即
境智相稱之謂非但
相似觀行名字得名荊溪前知 開示悟入
證入若然豈但 開示不通 四十十地中論
法華開示悟入 四智道慧一切智一切 四十四門空門
有門雙非 觀心心性三諦不可思議明淨 不可思議分別三諦
經文 四華正在聖位
菩薩品 無生忍改觀無生不通不住中道
問疾品荊溪故云 觀眾生佛道天地 天地萬物名義
出入通教 解釋法義出入 不二不二義通
非但不二 法門無量 解釋長者
造立有餘國中有餘涅槃慈悲性空金銀大乘三十七 百八三昧慧門十八
不二名為 不思議名為界內思議
真俗名為 舍下小乘不二 非但不二
相對 不二小乘界外 不共般若界外不二
故此 故云悟入 悟入所以故云出草草庵
界內名為不二豈非不二 時下出入 易解界內二諦界外二諦
使界外俗諦 出界不二
界外界外故云 不二應知界內二諦界外 分科淨名所以
以來人相默然 諸菩薩 玄談三義
大經仁王大品 大經三十三天不死 即是不死甘露涅槃
生死不死 十四十四五忍 伏忍三品三十信忍
順忍無生忍三品敵對九地寂滅 下品第十地上妙覺 等覺十地大品
四十二無明不生 妙覺究竟中論
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 四十二 般若一切賢聖無為法差別
楞伽一地具足 三義 菩薩位相當開合故云
三義自行五百無我 生滅
別圓文殊 無言一切法 無言不二料簡
教區荊溪三門 文殊淨名三十二 問答別圓不可以為別教
四十二四門收束二法 三十一菩薩三十 自在釋名荊溪
權實問疾方便 云自在即是故云權慧自在生滅皆是
相似 隨情二簡荊溪所以自在 料簡諸菩薩下去大旨
釋文 二簡三藏通教問答 中道
釋名二我 隨性自行涅槃我所
三不釋名頂生忉利 聖行不受大品行相 菩薩行般若時不受不行不受
不行不受不行不受 不受不受二邊四德 釋名善宿
二十八宿五星史記 五星經緯 有時乃至五陰五星五岳五常
五陰中略故云乃至 五陰五陰涅槃名為善宿 日星宿三昧五星
宿荊溪動念 所以不動對於三教境智境智方名不二
動念善眼釋名荊溪善眼 慧眼即是分得世尊慧眼 荊溪大乘並不
淺深人師毘曇非心生住異滅 大小生生大生八相
一法大小四相 二相不同不得 一法心法八相安在色法
不用荊溪一明不用 大論相與 八相荊溪釋論
非一方名 如下 方名不二阿含荊溪
三法開心四者 三法心數四法開心 五法開心
如此但是阿含小乘開合色心 不下 釋名用事得名
妙好羅什無量 五河權實 荊溪不思議
心聲荊溪菩薩 二乘他者聲聞菩薩 釋名荊溪
師子釋名荊溪同異 摩訶那伽
為人師子釋名 十一有為荊溪 無漏
有為無為有為 無為得無有為香積 須陀洹羅漢所得智慧有為
所得無為無為即是有餘涅槃 擇滅非擇滅俱舍中空無礙擇滅畢竟
非擇滅空無太虛 無礙所見顯色擇滅各別三界
名為不同名為隨事 擇滅名為擇滅推度 擇滅
根塵無知不得 起名一色四塵 非擇滅不生
涅槃擇滅無為涅槃 非擇滅一切荊溪有為無為
不二十二那羅延 釋名那羅延涅槃金剛 不出不到不出生死不到涅槃
荊溪正當十三善意十四現見荊溪現見文中釋名 現見無明乃至老死
十二經意不盡 中道釋出中空名為 不盡即非不盡十五
釋名荊溪 自在中道法性 同義同義十六
釋名荊溪無明 界內無明界外無明即是無明
無明無明不二何況 佛性即是 釋名荊溪
一切法 真空十八明相荊溪 乃至不二內外
體空即是中道空也 二十無盡意布施 不二六度六度
迴向二十一荊溪 文中名為 二十二釋名三無漏根
荊溪大乘三無漏根寂滅 六根清淨清淨 三寶二相文中
三寶三不下作 四法乃至無量一如 得名豈但三法下次三寶以為
人法故知三寶眾生 多生後人 僧伽二寶
因人大論稱人 眾生假名上文 生字不二三寶
不二何故三身不二 廣明 初三敵對二三法身三寶
法佛諸佛 大經諸佛所謂法常 諸佛法身正是法佛
法佛 法性即是法常諸佛軌則境智相稱荊溪
不和境智三寶法佛智相 亦稱名相二報三寶荊溪 相應理即
應身三寶不二 三身三寶二身 境智三義法身
報身法身 報身 法相三寶應身
一向可見十二 流出源流 未曾有三身一體人法不二
一實相者一心二三 一切法荊溪諸法諸法無非 三寶實相二十三無礙釋名
涅槃因果滅盡 即是涅槃寂滅 涅槃即是空即是色中道
中道之中一切二十四 釋名 二義
下次色心色心 二者荊溪小乘入空實相 一切法不得一法分色故云不二
上來對上結成善眼第六 第十八明相以上對上 二十五福田荊溪
進退四禪次第 四禪他人 屬於皆是有漏
無漏方名不動二十六華嚴荊溪 二者我見無我 二十七
釋名身子不思議品 故經云求法 修道乃至戲論求法
二十八釋名團圓 華嚴譬如淨滿普現一切形影 本月未曾顯晦明暗
入滅 無明二十九寶印手釋名三十荊溪
文中譬如輪王頂上明珠 故云三十一釋名不實慧眼
二乘 荊溪別教 中道慧眼十住
十行故云二諦 法眼三諦初地 菩薩釋疑文殊菩薩
分科諸菩薩文殊 略釋故云般舟 作下
菩薩 四門四門 三諦空門真諦有門俗諦雙非
中道三諦四門三諦 一心何妨達心 不二專用
大旨四悉檀逗機自行 是以他人 第五第五四不可說
第五三諦四門三諦第五 杜口可以
料簡 結成 四悉檀隨機
以下前後既是相成前後 無言其所同歸 論證四門
釋義如是 邪見火燒熟食 合法可知
第五前生 荊溪圓教 諸菩薩別教不可說圓教
一往三十二人從 不可說者者上來三十二 一一相通
不可說如是別圓四門第五不可 不可說一切 無言無言
內外通明 摩訶拘絺羅舍利弗 由來舍利弗不勝
何況出胎南天 十八不休無暇 梵志學說還家所在
憍慢沙門 道術所思良久 一法入心佛言一切法不受安義
一切法能破使不得一切法 不受毒氣三毒心中 文中佛心
三毒慈心邪執之下 反問不受 反問不受
內心不安 不受一切不受
一切法不受 不受不見 不受便
受者心受不受 故云苦諦三受樂受苦受
捨受樂受壞苦苦受苦苦 行苦故云苦諦流轉生死 苦受五道故云云何
故知犢子三藏 別圓正教 別圓
使文殊 互通一往 前後作別
徵文徵文文殊 一切法不可說故知一切四教 以外不可說若爾何謂文殊
不二即是 一心十界對外 空中不可說圓融
生生凡夫 不生收藏世諦見思
不生別教十行出胎 塵沙惑道種智出胎 世間出世四教
何所法華三教實名 體內無非佛法使七方便無能測量
言辭十界權實寂滅二簡 二教復次三維默然初文淨名默然文殊

香積

[0844a20] 依正 勝人依憑正報品名正報 依果一切勝人二明來意
分科第二身子 釋念諸佛內證 中道三昧瓶沙
何故日中早起諸天 三世諸佛西畜生日暮鬼神 六趣三世佛
大士分科 解脫八解脫不淨觀 不淨
分科 三昧三昧 心香
三千故云一乘 大論三十八佛國土一乘說法 菩薩佛土聲聞菩薩
彌陀佛國菩薩僧聲聞三十分科 妙理大用問訊
分科分科二心大弟子 分科
名為自度不可無盡無盡 大用須彌其事
方言三體不須 行化談義來意
互通 未必未必穢土音聲淨土
香味何以互通 淨土香味穢土 例如
國是香味穢土音聲 釋疑料簡土香
釋義 飲食大黃
支持過於 分為聖教 服事法應不生非時
漿開服 分齊勢力方能
即是外來湯火外來四大發病
四分一切 善見一切樹木草根 枝葉即今大黃
巴豆 此間聲色
標示 淨名菩薩 木叉心性法鼓
無盡無盡分科 五乘 眾生菩薩
處中者者人天之後聲聞緣覺之前 應供見修無學五佛四果 五乘人乘
飲酒動心三毒故意 合身天乘 開成十善秉持
更加禪定以為 果報不同正法念經殺生 殺生華嚴殺生令眾生
三惡道後生人中二果一者二者 短命因果華嚴經無義語者 美言人意無義菩薩乘四聲
佛乘三學戒學 應作應作疏解 應作作持應作
南山 燒煮覆障地獄 僧殘偷蘭遮提舍
突吉羅羯磨一心念 眾僧心念發心 自傳前事
對面羯磨 三略心念 心念自說有人成數
說戒發露六念心念 無人開心 四分中有安居說淨
五分受持三衣三衣善見受持 心念無人 心念四分說戒自恣外部亡人
以是自得二十九 三衣尼師壇百一供身
捨戒依止法衣說淨 安居與欲偷蘭提舍 發露重罪自發
行法自行行法僧殘行法 聚落僧寺請教食法 二眾心念
一者所行或是 一說使成法事二者 告知羯磨
便羯磨故云白四受戒大小乖舛 非一告知三法得以
故云白四作法優婆離 定學三慧有漏無漏 從此三乘二修
菩薩菩薩戒中說菩薩 戒經菩薩行六度一一 四事一者修道二者莊嚴菩提
利益四者後世善果因論 梵網戒乃是別圓菩薩應知大論釋迦法
菩薩僧文殊彌勒聲聞依次 今文二乘慧學 正是故知非但修禪定
故稱大乘 以為四教菩薩戒法華玄義 二聲三支
慧通荊溪 三乘法華玄義料簡荊溪三乘
故知兼含別圓 菩薩淨名菩薩釋迦五乘 一代二乘菩薩
三藏別圓是故荊溪 指法料簡 菩薩戒何等菩薩答言
菩薩戒別有菩薩別戒 菩薩戒何等緣覺三藏三乘不得別有菩薩緣覺
作別菩薩何者三乘 別有菩薩別有三乘 菩薩戒緣覺三乘 緣覺三結中經
[-+] 祿 [-+] 。剛強 。經文
淨名分科君子萬民王弼 釋義
如下 此間 退治病
無幾 王制天子之內 千里之內以為 (此地文書財用
) 。千里之外以為 以為三十以為 以為
(皆因 州長) 。八百五十六十八 三百三十六屬於天子
天下以為左右 (周禮 春秋以東周公以西召公)
入聖高遷經意作下四土 輕重經意
五更菩薩行經文 標示大乘 荊溪大乘
淨名等心眾生等心不分

菩薩品

[0846a11] 來意菩薩淨名 就此解釋
大師異時分文 釋義分科 下去
方便小乘七方便 合一四善根四處 故云荊溪
前事理解之前方便 發心方等大心法華 方便佛國因果談義
對上五意之中五意當初大士 闡揚
佛國因果大士 佛國 佛國品說文開張廣雅
佛國明淨 中間別論 佛國所為佛國
使符合釋義 佛土不同各異佛國佛事不同
次第文中異義開權
佛國三十六長壽 童子發問古來開合不同三十 長壽
名字不同十二三十六有名長壽云何長壽 金剛身金剛不壞身一品
則是名字不同取與 對上次第佛國
正對 上第 六塵根塵
大二初小眼色大乘眼色荊溪豈可毘曇 法華但是不了不可
毘曇豈不 證結引證六根結成一塵
如此以此光明 他國荊溪光明 何況正用光明思益
如來放光名曰以此光能 慳貪 禁戒安和瞋恚
忍辱勤修懈怠精進 一心妄念行禪愚癡智慧如初
法光如是小乘荊溪 不到不到 不到扇多大論
成道入滅化佛度眾生四大 菩薩功德菩薩忉利天十住 功德菩薩夜摩天十行金剛幢兜率
金剛藏十地不可 化人菩薩作佛事不可定作 菩薩消釋華嚴菩薩
菩薩佛事屬下不同 此間菩提樹得道尼拘律 菩提以為智論
思惟無憂樹成道菩提樹轉法輪 入滅娑羅樹行者諸佛法常大論
四十四釋迦文佛常光夢幻 。經文荊溪 佛事菩薩
空見不空相者 四宗判教因緣毘曇四緣假名三假相宗指大
涅槃華嚴常住佛性 知者大論 亦作禮記昆蟲不以鄭玄
昆明 廣說總結 上第三明入佛分科
初善女人貪欲 第四十二善財童子險難 莊嚴婆須蜜多白言發菩提心
未知云何菩薩行菩薩道答言 貪欲實際法門天女人見 乃至非人非人
我所說法離欲得無境界 歡喜三昧我語得無妙音 一切佛剎三昧 (云云) 。凡夫
為此墮落荊溪世人分之 須蜜令人滿足 厭足四十一善財滿
滿足無量眾生王法 手足乃至善財 懷疑虛空告之白言
發菩提心未知云何菩薩行菩薩道答言成就菩薩幻化三昧法門十惡眾生 不可教化調伏解脫化作人眾
十惡發菩提心身口意 乃至不生何況婆羅門四十善財方便婆羅門
時婆羅門苦行一切智四面 猶如大山中有高峻無極山上 善財白言發菩提心未知云何
菩薩行菩薩道答言 菩薩悉皆清淨善財疑念十萬梵王虛空爾時善財
中間菩薩安住 三昧火焰菩薩寂靜安樂照明 六十四聚落婆羅
始終明淨分科方便方便
隨緣示現隨緣不變同一寂光鏡像 釋義 虛空結佛國
合法佛國法文 正解 事理四下寂光
是故結成略明 由延由旬廣明 相對思議不思議相對
二諦何以 三藏二諦圓教二諦 釋經不思議文中
消釋次第可見同等 文中二身諸佛 二身所以同等應作
釋經文種二字剎利婆羅門諸佛 不出威勢剎帝利釋迦德行婆羅門
彌勒法身釋種是以妙覺 眾生受用
之下互相荊溪 可以即可分科
三藐三佛陀思議 多陀阿伽度思議不思議 真如三藏佛陀
從略前科不思議請法亂用 如此大論四十三菩薩
二種一者慈悲眾生二者 功德一乘清淨無量壽國土好多眾生佛法僧讚歎三寶
菩薩第二有無慈悲菩薩慈悲無異 眾生早晚大論四十五
成就功德然後度眾生成就 眾生成功菩薩即是 度生一往菩薩成就眾生
具有三根菩薩當真假人 對上分科對上佛國正分
勸學 略釋不盡有為
二義中道 俗諦二諦對上佛國
九百菩薩 雙流何故菩薩中有 實行
使無生大士初心實行未有雙流神通 文中
眾生在生父母菩薩禪定 眾生不以寂靜故云地獄云云 皆可不輕
所以不輕當成 不住無為
修學不以諸法 有待 觀空
佛國對上 佛國 不盡有為成佛不住無為成佛
佛國前後 徵文
正解就此 權實分文病者權實廣解
權實荊溪即是 此等下文
思議不思議通教二八真俗權實 中等中有
逗機淺深二教 釋義二諦 自行權實自行
何故 三乘利根中道故知 真諦彌勒則是
正當俗諦空也 使五百大品 大經
中道別教圓教 別教有時屬於有時 有時得名二見日月
雙結權實 何以 不思議所以不思議相者
但是思議利根 不思議利根自行 權實
思議稍稍消磨 即是斷見中道得名思議一切
行人淺深 利根中道文中生滅無生淺深約法
之下森羅四大藏教 之中森羅生滅二乘 生滅至真之上
森羅利根中道 任運豈非見思中有既有
不思議菩薩元始二教思議使二教但是 既有不得不故此
不思議如意珠 一心一心隨緣變造 心性
三千依正名為不假隨緣 故知異名畢竟無所有 所有無性何須
不思議真俗具足不當 有無有無何以實相實相 具足諸法諸法法爾無生一切真俗
三教二諦十界 (下落菩薩行品阿閦) 釋經
釋文心性既是 實相實相諸法諸法十如十如 十界身分假實三千是故
同在心地佛心三千名為 差別實相故云即是 妙覺等覺
妙覺佛道觀心 譬如期中親疎觀心淺深
三昧譬如 乃至百分之一
名為善射。經文 愛樂一法次第 中有親疎
觀法所以 明法
三世 釋經有未來 過去現在故云未來
無邊凡夫妄執過去 過去無邊現在無常未來 不如乃至雙非三世
六十斷常六十二見大論 大經處處 實有
後際現在不住可知 二明 大經二鳥
金剛自行凡夫 何況金剛無常 自行有無元品無明
妙覺八十無常 應化應化 應化
須菩提弟子品 供養三惡道 菩提大聖福田
小乘聖人界內福田三世三世有法無有古人正義三諦即真
真是 三世有法無有 即非四句釋然大觀
大經宣說使古人 一心何止一代 十方何止三世何止
歸一自心自心無諸安在無不眾說炳然故知隨機 便二身應身分科
釋義二明所居淨國 二分釋義阿迦尼吒 尼師梵音輕重正言阿迦 [-+]
色究竟。 [-+] 身子釋經 語者流通

法供養品

[0849b14] 流通分 二來 解義二分
分科分科 品名如下引證第四摩伽陀國
優樓頻螺聚落菩提成就法 王舍生地住舍之中 法身實相即是諸佛
帝釋護持復次 所以作下教判 華嚴十地四禪帝釋
菩薩儀禮 導引釋義 分科非法成人
成聖非人故人有神 二百覺心護者即是
分科分科所以正言 福慧
生身不動不出大論五十八 己身財物受者 煩惱世間不動不出動能
柔順無生忍聲聞 學人無學 彌勒金剛般若論菩提
布施七寶須彌山菩提受持讀誦菩提是故名為 讀誦般若實相是故
持誦名為故云 有漏故云荊溪 下生無緣
當分發菩提心獨有 獨有無緣獨有 不成了了如是
荊溪供養生身色身聞法生身 小法菩提
荊溪復次大品諸佛 罪福第四 釋義修行隨便應知
修行二字法行多於則是 法勝供養如來十號 一切諸佛彌陀釋迦
別號如來別名通稱虛妄如來福田 應供知法正遍知三明明行足
善逝知眾國土世間解 無上士調調御丈夫眾生 天人師三聚諸天世人無能
世尊一微塵舊華嚴第三十 經卷大千界所有一切無不記錄 大千經卷一微塵
具足天眼微塵如是 經卷微塵饒益眾生方便 如來智慧具足在於眾生
眾生顛倒不知不見如來天眼云何如來在於不知覺悟聖道顛倒如來
無異即時八聖道 信受實相信受名字修行通觀 行相即是異名故稱
微妙非凡故稱 故云異名聞持前行荊溪 果地功德止觀云云
歎德六度受者 思惑入涅槃般若荊溪涅槃解脫般若實相中道
實相修行入涅槃般若 涅槃般若即是諸法不生 般若入理般若名為圓頓
三教荊溪圓頓三教故云 三教二十七賢聖中阿含三十福田 二十七賢聖學人十八信行法行
信解見得身證家家一種初果 二果三向三果那含不行上流無學退不退
生死 變易中分因緣解脫
一切聞者同名法行 五神通相似
得中無漏五通 無漏迦羅拘留 應斷賢劫第一第九
萬歲最後第二十 出世

囑累品

[0850b16] 經文 付法藏阿育王經多於
說法魔王說法真珠瓔珞 化作白象七寶莊嚴端正觀察聽法日中說法
得道魔王歡喜三昧 瓔珞尊者頂上 正法如來何故調伏觀佛
調伏瓔珞魔王 深感以此 歡喜
死屍厭惡 何以死屍神力不得諸天乃至梵王梵王十力
弟子不能歸依梵教五體投地尊者 正法惱害受教
即為無相無相 若是
深經 荊溪深經無行貪欲道者眾生無始
眾生故云即是一切大旨 不得二指勸誡荊溪
誤解 二行實相因果 今文
大經菩薩品牧牛多利二分 牧牛女人二分
女人二分城中 二分 弘經女性諂曲不能忘懷
二分 二分第二二分 深妙世諦第三二分
第四二分前後 前後事證 荊溪
往日沙彌和尚阿難闍梨 故知淺顯總結三教迂曲 圓頓喜根
大論第八苦行 頭陀初中後得道聲聞諸法實相心得清淨菩薩
故作菩薩 禪觀輕慢 次復相成釋經
經文舉人三時古來南北通用 判教華嚴十二年前有相教
阿含經十二無相般若涅槃 不定教勝鬘光明 常住偏方不定教虎丘
分為三時有相無相常住涅槃 常住四時白馬寺三不常住無相指法同歸
五時道場更為不異 無相同歸淨名思益褒貶 滿菩提流支十二年前半字
十二滿字四宗光統判教 毘曇四緣假名 相宗指大三論常住涅槃
華嚴六宗光統指法 真宗法華玄義第十 二明無著無著三教二教
荊溪三教 一音無言乃至八教 隨宜融通
方便入道 教相 周易
纖介大師 南岳二明寂照入道經意標示修道
適時
五穀 黍稷 常住之子
聖胎生死所有佛性 石女不生 迴轉
二明加功加功所以禮記 不滿孟子
謹敬不得 聽法據此迴轉廣明
迴轉止觀安心 外相正從 思惟資助
內思聞說資助 付囑阿難分文 就此分科
釋義得要諸法實相諸法 實相如意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卷第十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8 No. 1779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