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Wei Mo Jing Lue Shu Chui Yu Ji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卷第六
沙門釋智

[0781c05] 二明食用荊溪一食一切 迦葉 以為
迦葉因果是故 不思議二諦得中 出世穢土人間以為
出世指界香積 分科 事前後者
荊溪中分 文約事理邪正經文 後事事理食用菩薩
荊溪發心 法界平等一切故云 正當迦葉
彼此損益彼此 彼此 不為荊溪
以至於 煩惱有餘生死無餘菩薩不然不為
不了義荊溪 五時相望唯有法華得名為了聲聞 大乘有了
荊溪 在家 故知不能此時
彈斥故云結成不堪 菩提分科釋義
問疾得道荊溪即是空解脫門 空門解脫不堪分科不堪不堪
小視文中荊溪十德五百四大 八千不曾
存有 一切小乘諸菩薩悉皆以為存有 一切解空
三明不堪分科 荊溪者者眾多
不空若爾不空不空 何者 大教
是故舍心 分科分科 所以
荊溪迦葉皆因乞食上田各異有所迦葉 自恃
人心隨宜 其事大同何者 敬田可取迦葉
迦葉食法悲田 唯有苦集菩薩五道現身悲田
外道天魔 乞士乞士須是眾生福田福田 何在不了平等理性
迦葉有失 彼此四諦迦葉大旨乞食隨事不定釋義
敬田分科 不二荊溪成人 何須
釋義荊溪 中食富家所得 中法悲智食法
故知平等 二事如何淨土 諸法復次二門
對法不等 菩薩 空有一法皆可不可
不可一切法一切法 安得 一切即非
所有乞食不成大乘 空有一切諸法 至於無諍不成
無諍貧富 菩薩至真乞士 淨名荊溪
名為乞食法界 大品三諦可解 遍歷明理五陰但是色陰
十二入十八界 遍歷三科至于種智一心三諦 貧富剎那三相生住滅
荊溪三相 三諦三諦方名法理 敬田如是聖法聖法
三諦一心三觀一心三諦故知 假名觀行相似皆是敬田 不下自性可悲即是悲田
觀心一家章疏觀心 起行一句攝事
忘本觀心釋應知 修習依止
乘方有所固執即可修證 便一家何須一家 日月何所
聖人不二若是聖人 荊溪人法 故知無法已知無人
約法敬田 小四大乘 大四使
故知小四淨名大四大小豈能初文釋義四諦
分科因果次第出世 釋義荊溪凡夫心王應須
四句分別三句 常見斷惑外道 第二正是次第三句即是
菩薩即是中道佛性即真 通達一切法方便 二乘苦諦小乘可知
苦諦通教荊溪 四句實有今文對於
文中不語 不立別教三藏四句
界內 四句苦行外道 常見外道通教中文
經意三道八解脫 眾生菩提 正在道義
生苦荊溪理性 豈可明暗以此任運
明明如是名曰豈可無明猶存得名明暗 因果事理
豈可一向聖人 行者中觀明暗 明暗照理明暗觀行
事理 事理妨礙成果 非道得證
三千世間非道 空中明暗方名佛道事理因果 不二何以道諦三明
二道無漏過未道諦 三明 實相能化
如是方名道諦 不解荊溪有人作古不得解脫不合何者
可作下作功成 應作應作音義 聲聞即是
滅諦滅諦五逆五逆 即是小乘 十三定慧不成定慧不成
無得大乘教體達心即是解脫 若爾何故 阿闍世
得無摩羅無生忍若爾何須 自知宿世得法 來生惡道
人天大乘不同小一 大乘行事 大學何妨網明
如下中說 至道調達 不妨
非道理應入滅 實行不見 非分聖人無上敬田故云
荊溪調達 即是果地 不見
雙非約法荊溪 約法經文二邊 不見內心
全無四諦 上文何須 不同凡夫二乘大乘自有
約法 去取三教 去取文中三教
相對如下外人論主 一切法論主論主 四諦外道
大可論主以此 外道因果 不盡我所
一切因果大小並立故云宛然 質問四不可說荊溪小乘合用四不可說
見諦不見名為 不見指大因緣 生滅名為
雙非去取用大 對門非但不見四諦 不見大經四不可說
四諦聖法一心 須菩提 荊溪
二乘去取 以為 方名化城
文具四教圓教等覺非得 何人化城宿草 化城別教證果
別教等覺非得 十地滿等覺有無不定 等覺等覺不立等覺
十地菩薩位 故云滿下文成佛 非得究竟佛果凡夫
荊溪展轉佛果方名非凡 凡夫 不見至聖
證法安有證人三結荊溪 取著四諦權實因果 平等法故云取著中道
定慧莊嚴三昧三智 法身定慧莊嚴法身故知 法愛不生生法相似
上位名為大論三十問曰云何 答曰不能菩薩位二乘愛著 功德相分菩薩悲田
談義釋義不當 六師緣起
分科不見 四諦荊溪
故知 何況止宿鹿 方等
須知鹿苑時正道外道小乘不見外道不見 真理小乘便是約同六師
所以學者荊溪不見 不見邪見 因循推託不受見佛
不見不見六師故知六師不見佛法 何以解空
六師六師在前先見 師範法言 正解六師諸法
生滅諸法虛空法師 邪見一切法斷滅性空君臣父子忠孝 所生故稱
任運得道 生死劫數自得 高山
未來萬劫所知便 婆羅法師 以至
受苦後身出家外道通名佛法出家通名沙門不可苦樂 罪福自有行道所能
廣明六師涅槃經 示意 六師外道小乘
一切自然 以此莊子 惠王同學著書萬言寓言宋州
蒙城現有著述 刪闍夜未詳 任運得道或是因緣或是因緣
故云未詳迦旃延第五二者第四婆羅第六尼犍 受苦有門二聲
小乘外道過去定數拘留孫 出世俱那含迦葉釋迦 歲時釋迦人證至於
彌勒三會說法定數彌勒成佛經不得六四二百萬壽 無得大乘
如法弟子壽命弟子 小乘大乘佛道隨機 小說法華經
生滅十方有分常有靈鷲山 作佛涅槃西方無勝莊嚴安養釋迦楞嚴三昧七百僧祇
異名光明虛空不可 大論釋迦清淨猶如阿彌陀 梵王猶如自在天經論
穢土百年釋迦文一佛諸佛如是宗旨大小犯重 毘尼四分比丘波羅夷
如法懺悔毘尼 清淨持戒一身不得超生 地獄四分重犯
遮道僧殘 外道小乘禪定荊溪四禪空也大論三十五外道
波斯匿王大王增減 大海摩羅延山豈非我等 波羅大王十二年中
瞿曇仙人大神 年中變作 女根身上仙人一日之中大海
大地婆藪仙人自在天 仙人迦毘羅城三光 日月星四韋陀醫方文心雕龍
醫藥有所專精藥石十六大國長阿含 摩竭提迦尸拘薩羅跋祇
末羅七支 濕婆十二婆蹉十三十四乾陀羅十五劍浮沙十六阿槃提二三小乘
外道所以心行 生死涅槃別教二邊中道不能 本性心行自此涅槃迦葉
童子別人 圓融三藏如何 六師三結不見
荊溪生死失道 邪法分科荊溪何以見思 異名具有界外
不生 應供三德羅漢不成 釋義
分科釋義 八難見惑邪見何等見者 荊溪釋出界內
作合二諦三諦 之內
三諦並不界外邪見 界內二三故知內外 界內不見具有無明變易
生死界內能破 即是二諦別圓通名涅槃
重名真俗二諦 之中中道中道真諦名為 二諦
得名真諦 二乘故云二乘真諦得名故云
上合即是不見名為圓入通
非見大經 何者外道八難 界內大小荊溪八難
明淨吉言中立 悲田事理聲聞 聲聞分齊思惑
界外八難 大乘見道菩薩不定界內 界外界外方名
菩薩 善巧善觀 二事一切別教不免
前後一切不能二乘 當前是故不識使小學
不得彈斥在於即行 非道內外八難非道 界外事理
二者 菩薩荊溪 菩薩惡道
云何無始二義 觀行何妨 小乘觀行何者
菩薩乘三惡道北洲 宿願 世智觀門
事理一念小心小心大願無處 難處
是故大乘故知因果 二事事理所以 事理明理荊溪
釋出內外事理不識界外 中道古者 大小三乘共有三空是故不得三空
三空見道發心 明見三道便 正位見道見道何況修道
三道無餘小乘無有實教菩薩 二乘惡道豈不名為三惡
大論二乘人為菩薩怨家 惡道惡道大論三十譬如廣大
宿鴿即時澤神問言住持小鳥便 樹神怨家
復生是故 菩薩使惡業如是
二乘菩薩大乘 佛乘二乘正當 惡道四諦荊溪取法
譬喻品東西而已 東西苦集南北滅道 以此滅諦無餘六四
現有無餘得名 俱舍北洲千年西西
不見何者真諦之後應須 便同在 外道不見真理即是 一切智外道神通韋陀一切智
小乘真俗 不見世智所以 不能字林
字林笑聲 啞啞字體 清淨無漏智
無明不能 荊溪折挫發心 大論第十九聲聞緊陀羅
彈琴歌聲諸法實相讚佛須彌山 樹木大迦葉大弟子 不能菩薩大迦葉
行頭第一何故不能大迦葉 答曰人天欲心傾動菩薩無量 功德智慧變化不能
八方風起不能須彌山 須彌自性自性 清淨心中道凡夫凡夫
三惑反復自性 取證反掌二乘法華 以為
法華其實應供 凡夫荊溪 無諍有漏慈悲
料簡外道 良田見思釋出 福田良田二乘
塵沙無明 界外荊溪小乘 人天
施者菩薩不然 初心界內凡夫三惡非界 荊溪小乘
大論第七過去師子 佛滅比丘喜根名勝喜根弟子聰明深義諸法
弟子婬欲即是實相無所罣礙以是方便無瞋無悔得無生忍持戒 四禪弟子根鈍分別諸比丘
喜根諸人邪見婬欲 無礙喜根念言人大惡業 甚深後世
眾僧一時婬欲即是 亦復三萬天子得無生忍八千聲聞 解脫意即身陷地獄千萬億
喜根即今東方日月 即是釋迦 不生
自行荊溪同樂生死如同 界內天魔本意令眾生 內內一手
勞役古字假借不分 牢固使今文
伴侶塵勞具有 荊溪大小俱舍 牟尼說法八十乃至報恩
此等皆是界內四分 萬一四分界內惑 三昧波羅界外
具有界外同類大士 無異閹人去勢月令 仲冬房室荊溪
不可 正因故云種子因故身命眷屬
謗佛荊溪二種二種 生死無常 常住荊溪
眾數者事理方名 即是法界眾生真如法界荊溪
不能大般涅槃大般涅槃 滅度尚未 不滅三世
引證多疑 義解不知法華 法華領解
豈非往昔真實羅漢三義故去法華 四下引證四大聲聞其一
敬田 悲田進退思惟 退從何不如
二時荊溪茫然 不知不知佛法權實開遮使知者 應答世尊是故
大士 如來大士 機宜密意雖然
涅槃上聲大士大士 方等不知醍醐遠方便不知 淨名安慰分科
釋義慰問荊溪即是法身 法身如來但是 從事假使如來
以此詰難 三重解釋分科正安荊溪一切法陰界
一切法解釋三重聞者悟道通教解釋 法眼淨教益
或是安慰幻化法眼淨 法眼淨何必一代教初果 法眼淨通教既是
藏教結成不堪富樓那 分科富那釋義問疾 釋疑法華
滿願而今滿願迦旃延之前或是當時左右 無論次第何者便莊嚴
問難文辭不如仲尼誰知不遠文辭
不為大品荊溪法華 堪受般若故知大權具有料簡大旨
身子智慧解空滿願說法般若受命所謂可加論文 不堪分科不堪
三乘初心荊溪諸比丘 三藏三乘三藏 宿根滿慈子小眾便
宿在於三乘 滿願二乘便即為 小機大士
在於宿可知 不堪分科說法分科
分科 荊溪七方便 小法四下
第一義 其先其後荊溪 所以世界在於為人對治之後何以不同
中意第一居第為人 善惡世界即是善惡 隨便何所若是利人
不用應有因果 前後滿願二時觀本
荊溪豈不後來 知根三昧然後說法不知 依安樂行大乘即是妄說小乘
既有大機大乘第一義 荊溪下文 退轉第一義若爾
不用得以滿願諸比丘現世根緣應用通往通明物理具足
不疑諸比丘 淨名即是世界破見俗諦 在於相似不退相似
第一義向前即行不退 不退可知料簡 定能無知荊溪
不知 小乘不得 通教不知任運 未知內外十六六十四是故
別圓菩薩別圓必須屬下 以下如次問答 料簡任運即是初地圓照
無為二簡心根差別 心所荊溪若爾淨名 下文比丘
利物知心一切不出 別圓優劣荊溪
故云方便乃是 復次入定自證 說法大心即是法性荊溪
比丘正當法性菩提等等為器即是故云大心大心受法
大心觀心身子 弟子小乘觀門今文 涅槃波羅奈國舍利弗
弟子白骨經歷 邪見涅槃無漏 應得爾時比丘
舍利弗不善云何弟子顛倒 弟子各異浣衣之子浣衣之子
教令爾時說法阿羅漢大乘真實琉璃堅固 水精琉璃
琉璃不遠西域波羅奈不遠人力 毀壞古字流離後人 流離
流離 根源大乘 荊溪合用大治 未有念著小乘
小乘大論聞法宿世種子信心不得 教法
何以是以大法 大法樂欲
十力二業 三定根力五欲 道力八宿九天眼力漏盡
所以 根源大道
荊溪不可諸比丘 是故三義文中 諸比丘
即是引證 何不得名 生性深心
荊溪善根 牢固性欲得名 成性未來過去
現在過去必須現在 荊溪性相與欲 通過
欲樂修行 法身荊溪能行 故知實相故知大道所行
小乘真諦能行所行 大道大心 結成解脫
以防 不停
有界內外 遠近寶光二寶螢火立秋廣雅
螢火結成三德 大道正因日光萬行 大海。經文先行智者
何必次第三復四心 中間結緣滿 小乘所知分科
荊溪 即是退三惡道流轉 善處居人是故同法
三千宿世 正位方等淨名機緣 正位法華法華
往昔 有緣有了如今事關
不受毫不何況 合於廣明本意不受大旨
有法初文猶如盲人 不能不能塵沙名為 塵沙約法知根即是
塵沙圓照無明塵沙無明塵沙即是 知根圓照即是能破 約法兩眼
菩薩凡夫菩薩 根塵三諦利鈍二乘全無大乘五眼所見五眼
二乘 三教菩薩如何五眼諸佛菩薩
見者即是分得 肉眼一時十方天眼不以二相 慧眼第一法眼佛眼由來
是故文中 不然諸佛如來 菩薩不同且如肉眼
色處中道名為 約見佛眼色處佛眼正當中道體
如初而言二乘盲法 佛地五眼菩薩 二乘法華淨名
諸比丘荊溪宿命智以此 而今淨名無垢入定 比丘比丘
致敬五百既已依法五百 大經之後五百 一佛
獲益淨名淨名或是 師資淨名五百 徒然眾聖化儀
宿不同諸比丘心志開發 分科本心觀行 退二明致敬荊溪
一句 大行大小開遮 不在聲聞大法端拱
禮俗 等覺 不覺
庸人財利法服 白衣淨名 違犯律儀真法思齊
千里慈恩無知維摩慈恩荷法 淨名說法說法經文
故知梵本廣博諸比丘不退轉 荊溪至真三不退中有 不退即位不退往昔
五品退使流轉 淨名豁然不定觀行 善惡進退不定故云不定或是
未可荊溪斯文三教不可四心三不 五品經文使
不可結成不堪迦旃延分科摩訶 釋義問疾沙彌
沙彌論議五陰一異 二十受戒俱舍何處三界聖心羯磨受具
論議大經第三十三十六荊溪 沙彌最初涅槃以此中間可見五時見機得道論議
般涅槃佛滅天中 論議解脫在世 三藏有門尊者從此入道
正傳南天竺不來不堪 奉辭不堪不堪分科憶念
說法一佛解釋 正解 荊溪苦諦
解釋有身無可愛樂 廣義可知若爾第二經文。解釋
名為廣義使敷演 應機 法要之下大小
經意 釋疑荊溪得以五行 何必義行
法要入道最勝 四行荊溪四念處 緣於名為大小入道莫若故云
若爾何故不立不淨念處 不淨若爾何以念處既有 故且一行
十六行相 二十四至上一行 一緣入見道二種一者
二種無我我所 留空二者二種 常行懈怠苦行故云一行
三法印荊溪三法 開合一切經論文無不 開合
五法何不優檀那 檀那不淨 是故小乘三不生死涅槃
生死生死 不可無常無我無常便 生厭厭離
推求不可得涅槃所以 大乘法印唯一生死 涅槃不異名實三脫門
廣說略釋 約法廣義荊溪三界一世
諸見三世四句 分別諸見次第相生 諸見爛漫三界淺深
諸見 使成後人入道相異入道止觀破見
廣明令正住世 數人不得入道者人師論主 明論
從容 念處荊溪功能 迷悟有無
行者無貪聖人所行名為聖行 佛世無諍入門四門 毘曇婆沙有門
空門 雙非人師 跋摩第二滅度遺囑弟子
沙羅天竺文帝譯成 各異修行無二 是非
荊溪不善三藏有無 其所四門使 南天竺毘曇三門荊溪
四門五者莫不寂滅 料簡荊溪 鈍根青目是故
四門相望展轉 利鈍第四利人 荊溪出沒多端大義兼用
即如大名即如迦旃 大名二乘小名用大如今淨名
得佛小名兼用 菩薩別教先後 藏教先後通教
一音上來眾多意趣其中莫非一代逗機 不得故云稱佛
無益不堪分科 荊溪中意生滅
無生隨心隨心 知法無生大乘實相實相
通教實相文解釋不過 相對四門一切莫非
二諦四下本門 何者
荊溪通教上等 雙流無雙不生 無人雙流無實別教初地
雖是實地無人 別教無人
不知根緣荊溪非但 應知正用說法大意諸法
釋經小乘五法 五法荊溪 三藏同義
究竟非空空無 真義不成乃至寂滅同異三藏 二空目連
實相真空義通正用 故此目連國王長者觀眾生品大旨全無不及
中經通義說通故知寂滅 文中指大涅槃二三荊溪
以此 前後文中道故此 即是教法
本門料簡荊溪 是故問答 故云
但是何在荊溪
二鳥故居 一一
不生不滅無我不二 妙理二鳥 一者迦隣提二者鴛鴦
捨離古人 無常生死有性無常二鳥 涅槃有性無常二鳥
在下雌雄二鳥捨離 無我中有大經迦葉歎佛 無常中有中有空有
不空二鳥淨名 荊溪淨名 即是
不生不滅無常不專無常無常 三藏二乘 諸比丘心得解脫荊溪比丘
淨名通教 羅漢 羅漢前進別圓
明教功力結成不堪阿那律分科 剎利釋義問疾
不堪分科 奉辭不堪不堪分科 梵王統御大千家語
天下臣下 天子
梵王統領三千故云 統御天眼荊溪鬼神 (云云) 。
菴摩勒形似檳榔 以為大辟 荊溪十方佛
不知所見佛世界豈可理應 見處不知知者一界 唯一佛化何妨二十部
十方佛大教料簡 梵王小乘天眼若爾 云何凡聖荊溪
四禪根本 荊溪一往所見 不一
別異三通梵王 人肉六根淨人見大 梵王法華肉眼何況梵王
天眼開闢者荊溪肉眼由於 品等大乘肉眼不假開闢 大小因果法華經
開顯觀本理入相似由於 故云依教修行既得 肉眼名為佛眼佛眼
大經二乘肉眼 人肉佛眼初中 四住此處無明三藏
圓教下次 佛眼大經明初 五品六根無明三德故云知藏
分科二時 智者世智四諦無生
難經假使相等荊溪羅漢 應有故云假使外道 功德具有三明故且
荊溪 有為 擇滅無為所得名為擇滅
推度擇滅即是 尚書 孔安國荊溪
世人 受屈梵王請問分科 未曾有作禮致敬請問
淨名分科 天眼荊溪佛世尊有人 不可何者
有無人為是故 無二佛眼功用
荊溪常在禪定窟 法名 別理因果事用首楞嚴涅槃
生死自體料簡 荊溪 別教地前偏圓佛眼
天眼 金剛般若 前引梵王
眷屬發心分科發心致敬結成不堪優波離 分科問疾
念持修多羅契經阿毘曇 論藏內眷即是 持律豈但自行
念持荊溪一日 相續不堪分科 不堪不堪
分科釋義初二比丘犯戒疑問 以為律者懼罪 非唯所為
解疑荊溪輕重 心疑悔罪不出無生機理小解
見佛 重者小乘 重罪頭名本處 命根
無悔 小學重罪據此 不可故云無悔重罪方便 四分不動好心
動身名次方便 偷蘭身分相交 方便偷蘭上首 根本應須方便
無心有心應須方便 犯重僧祇犯罪啼哭袈裟
佛法羯磨然後三十五 便暢遂一切
界外比丘僧殘比丘有界 界外二種羯磨分心
悔罪荊溪 羯磨不滅如常故云
解說分科 第二真修
方便作法一世無用
不可一向無生天台大師
大宗 相續應觀 逆順成法
大旨使成淨名 不可徒然應當四種三昧不思議九法遠近方便解行是故依止
大部一切行者津梁羯磨 有成除滅 標示正解略釋
諦觀罪性大論喜根弟子 大德婬欲法名何等煩惱 煩惱不外在內
在外弟子 煩惱十方不可得 不生云何煩惱罪性
相者普賢 罪福 毘尼
如常作法 專注禪定
次第法華三昧根本 妄心總而言之煩惱相者 一心其實慧然
作者止觀 三相作法大論 故云作法
清淨知律比丘解罪 佛像分別罪名 說破兩相然後
根本法大德一心念某甲比丘 大德發露懺悔作法制罪
千歲性罪泥犁償命以外 草木沙門斬伐慈心如來 譏嫌於是制戒非有情無性
荊溪無生 安可 二觀相如方等方等陀羅尼虛空
相者 相中作法禪定 心動
所以 無生何者三七 一年多如斯豈不
一體 二義是故心境 慚愧不惜身命改革故知
人理無生無生 荊溪隨喜 觀行末代行者
利根無生 相應不在 懷安眾聖端坐實相之一
三觀實相三諦 一心三觀一心三諦諸法 既然六作無非實相
諦觀罪福空中 料簡利人
明理荊溪無生 道一除滅業煩惱
剎那 便不落 引證荊溪
大論 不滅以此不順無生 方名罪性無生尚無
相續自性 無生如是無生別名 而已一切大教眾生滅罪
二十五文殊有罪謗佛散心無生 不獨世人由此
如是豈不諸見信佛 佛教故知
執心相反功能 荊溪無生 罪性性罪
根本荊溪根本即是 根本達心根本
無生 故此 無生為首無生不滅
解釋三句 荊溪罪性四句止觀約根荊溪
十八界中間 不實何以 唯心
根境不出色心 觀心 除根可觀荊溪觀心對外
觀心時尚觀照 引證荊溪 心法心境
是故懺悔 懺悔所行即是 中道實相無罪破壞捨離
執心分別至心流水 不住相見罪福有無念念 兩下示意荊溪
無生自有心境相對 根塵三事 無生不滅佛語相應佛語
觀心故云眾生 佛語小乘之中 作法優波離
何況毘尼豈非 小乘唯心不了義
毘尼關心 優劣心境作人 重心非人心重非人
深厚慈心殺人故知 心作 皆是大士荊溪淨名正教
除滅不違眾生 眾生 不淨有罪所知
無生眾生即是 無不四句一一不可得何者 無生四句無生屬於
有罪無罪諸法 不出如下目連圓教 三空下文
分科大士三大 六入判斷分科三假二簡
荊溪假相文具 既是故云 所以之中不及
第三觀心 三假三藏阿含 所以三假弘教在於
文中何者 無常無常悉皆生滅 不住無常不假
四句便 無生藏拙隨情 理即
二分示意釋義三假荊溪
行陰心王識陰 佛語存心同異止觀 婆沙即是無生無心
故此三假以此 荊溪我見 身邊皆因皆因
領納 多心相應無為法 有所一一文中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卷第六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8 No. 1779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