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Wei Mo Jing Lue Shu Chui Yu Ji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卷第四
沙門釋智

[0753c12] 二觀觀心因果因果 觀行事理荊溪 十七理即直心事理不善
事理二惑佛土境界境界 化眾生說法說法 明淨使
淨智未見使 淨名智慧功德福慧觀行即 五品位名字法華
觀行道場證菩提 真果行入觀行諸佛外加內外
作佛瓔珞 荊溪 二種同居觀行相似淨土
同類乃至 有餘果報四句教化眾生調
以上有餘同居 五時 五時何須八相八相
兜率降生降魔成道說法涅槃一往一往一往觀心 非要觀心心淨
故知觀心故云 真淨佛土 釋文荊溪三教
三心之中自性清淨言教是故圓頓 復次相成
譬如荊溪 釋義釋義其實
互相 對於三德即非般若 解脫即此雙非理法
故云橫行如初 即如四十二三德 如理法界
三德 字體一點 三德縱橫涅槃哀歎
何等名為祕密猶如 不成不成摩醯首羅 如是解脫涅槃如來
涅槃摩訶般若涅槃三法 涅槃故知一方 涅槃四土荊溪
四土合於方便同居 初十 荊溪不消
直心即是圓教中道圓教 二圓真淨目足 目足解行涅槃大經
一諦法界見思塵沙 等覺金剛喻定能破元品無明 金剛頂金剛心以此
通有等覺義通 眾生正報佛土荊溪中分 佛土非獨
而已正報清淨 依報正報即是惠施 名為清淨五度乃至十善一切皆然
四無量利他 豈非行善行一 世人還是宿世法相
感應如此正要佛土荊溪 經文所以 當分四下自行
理性悲願自性正意 皆是淨心一者 淨心二者十二十三淨心
故知淨心自心 成佛心淨眾生來生 自性清淨心四土攝取
眾生四土四心清淨眾生四心分別 不出一體自性 淨心事理至此正報
二惑五濁 同居有餘次第
究竟寂光隨機 差別寂光猶如 二身分科初生
大乘方等淨土荊溪 中有小乘爾來 故云祕密爾前顯露至今
故云 道理所以未能疑問 佛力本論自力自力
終歸法華 無由可加疑念 菩薩三祇三藏教三祇
淨土十方佛正報 置疑三祇佛土釋迦 釋迦菩薩不淨
翻覆三佛 釋疑分科日月 赤金頗梨月宮
琉璃荊溪天子真身 但是 應法
真是法身 同居四土日月 天子天子
成熟二事 不見地前真修登地合時 一分無明真身
眾生成熟正報說法佛土 四種淨土同居身子
有為有無不見 中有未能同居二障五眼身子有為無為 所以二身荊溪
身子日月 三佛眾生不見同居淨土 以此身子不見
故且同居豈可即令身子有餘 果報道理有餘 次第界內界內真諦
同居淨土無為 合共五眼便不見四種淨土 不見同居淨土不須二種
次第釋出若爾同居 無為何以同居 界內二種故云同居
淨土同居不見有餘 果報罪障界內有為 界內塵沙界外塵沙界外無明
故知身子身子 有為有為不依 使不能是故悉皆不見
螺髻所見身子分科荊溪所聞不虛是故二種
初文釋義身子疑念 所見釋疑分科梵王 荊溪梵王如來第六
無量壽經卷云西方世界名曰安樂佛國土自然七寶十方一切世界 猶如第六天寶荊溪
香積同居何以 如許恒沙淺深未必 勝者二三同一
上下相同安養 不同安養 莊嚴何許安養近況
西方淨土 二身荊溪 佛慧淨土應知佛慧
平等三教 不見五佛淨土釋疑分科答曰
荊溪第一唯一同居二者通通 前日方等 見佛應身不謂別有淨土
佛力未了果報隨機 見者不論故此隨機屬於不同 一切淨土
同居法華 授記無明豈非一分 寂光具足自力故云
身子釋疑分科 分科 荊溪同居有餘
身子理應同居 三不荊溪 初一身子
大同第十 寂光 淨名常寂光土
同居五濁 名為見思眾生壽命量等 一切名為上下相望
第九果報第十等覺妙覺 三品三品寂光今文 比較正用果報寂光即是
九地十地即是等覺妙覺 荊溪一切 何故有事
論理不當唯有寂光 寂光 寂光寂光
寂光寂光 不可以真解脫 即如彼此
寂光並非 果報寂光色入色有
寂光展轉相比展轉互相寂光 雙非別論
各各 三時得益分科得益初五
通許三教無生展轉 凡夫 小乘方便二八發心分別
五百發心相似荊溪 發心在前發心 得益

方便品

[0756a12] 方便香積九品大士 闡揚不思議解脫佛國因果 有為荊溪酒家
正當有為不思議 前經一往 不及有為無為四土
釋義方便佛國 如來上根 荊溪異體真性
所以前經法華 大乘同體 故云
依正使法華一乘因果 不同乃是佛國因果
使而且可以可以依正明了
正報應須重述 下文問答應知 佛國開悟前後方便通名
上根方便已去名下上根 乃至利鈍淨名開獎 受益
諸緣荊溪諸緣 來生料簡 明體同義簡則
豈不明體故知從影 生起次第使
無序 方便略釋荊溪法華分為
法用及門取法 趣入開權開權 菩薩二乘菩薩
當分傳入故且據理合用 當分法用故且用法 具足三義
今文法華 四教 便不同四教同異荊溪
四教不同即是經論不同 有無二門而已四者 雙非是故不復
說教 相對 所行皆是
相對以前 得名 大經
所見荊溪毘曇 實智無常事理無常 何故照理無常使成
有門事理有門事故 界內塵沙荊溪大品 有法涅槃實智
荊溪是故文殊引證自行
三十二各各自說 不同即是不二文殊名為
得名自行方便用法 一心 空中空中權實安在悉檀利物四教
瓔珞標名荊溪 瓔珞方便方便所以 大士種種善巧方便
方便正法久住 遠近荊溪遠近室外 酒家如是名為
問疾菴園 名為遠近皆是莫不令正 見佛佛身
仁者佛身 荊溪是以中論中論末代 大旨全同經論遠近不出
經論荊溪經文方便 大化不出 三業三業
三密三密諸佛 菩薩荊溪即是自行三業 十界非一化眾生三業十界
如是不測名為 判教作意鏡像是故 應現別圓下地
應現 神通二教體用荊溪 神通不同三業
方便 利物 一方周易無體
不定一方莫測 三業莫測見用不測 不測解密荊溪
不測名為荊溪一一 不可以一界不可以 名為名下異名聖人三業既得
功用異名 過失 不須防護智行以下
妙用寂光荊溪同居得名方便品觀心 至意知者荊溪三業十界
二簡荊溪 不及何妨一品集經
爾時所以不用 寶積白佛前述淨名 毘耶離
大師阿難報恩 中一當時 阿難結集荊溪
故知阿難本願 文解釋分科 分科形聲釋義
方便分科 歎德住處 風俗春秋賢人
長者長於 因之功成荊溪
始終收束無不法界二維 維摩荊溪
釋名長者 解義 歎德荊溪
法華長者 借喻事理法身長者事理相符同理觀心長者即是法身長者行相
身長因果長者即是因果長者 經文次第因果 十法淨名十法
必然淨名 十德何況 十德
方名具德便一句 若爾十德十號 何者如實應供
所以遍知豈非通明 威勢祕藏由於三世間 宿之上三業丈夫
天人師諸佛世間故此一號淨名即是果德必然觀心十德得名
觀行如來發心畢竟 世間長者文中何者解義貴族 剎利王公爵位王制
祿 白虎通 禮記衛國
夫子不亦王弼不若 寵愛帝王
威勢文選新安解明 爾雅
應作 無瑕正如無瑕君子受者
無禮不死何為上人不睦上人 不徹不為上人歌詠
上人和睦歌詠曲禮 其弟交遊 同志
下民左傳子產從政 輿我有子弟 子產我有子產子產
詩曰蔽芾 下民崇敬出世長者 初發心
相似發心 取分發心淨名位居等覺 發心發生約分法王
種性中道妙理佛種 妙慧種性無生忍 荊溪寂滅無生
降魔界內界外權實 同體權實記別法身釋梵 四教
聖天敬賢釋尊 十方四土佛法淨土同居 而已三觀荊溪觀心釋
一一下文以為教理 他人觀心愛見 見惑
六作六作一行言談六作 去聲足下即行僧伽
中略故云乃至悉皆一心 六作觀心造次於是顛沛 法華第五
現在四信滅後五品四信一一隨喜深信 第四即是五品正行六度
字位不須 法華正是觀行觀心 在於隨喜之前佛子觀行
即是受用 所居受用運動 法華妙覺
豈不得名淨名等覺長者淨名歎德 諸佛種姓荊溪父母所有子息
所生供養眾生發心 發生正在佛智 故云理法法王子
故云化生理智得佛三慧 聞思修乃至等覺 故云種性孝子
觀行故知父母德本 以為 善本供養畢竟大智
去聲上聲真空大智 種種行者 從此境智萬行具足
大品諸法 荊溪上下 淨名不通
中有居中三品 等覺不能
寂光不能果報三大三業功德荊溪即是三業 所有總持一切意業功德
由此餘者三業之外餘者方便故云
三業方便中一諸法大國 荊溪勞累 四魔界內使三諦
三智不得開發度母 善權使助道不成法親正行助道菩薩降伏
報怨父母 不同交遊 二智菩薩父母善法
交遊用力無畏以降 報怨平聲論語報怨說文荊溪善權
父母內外一切權實權實莫若 天魔外道降伏五智荊溪深法所以
正用明了眾生心 不同 如法終歸
七方便唯一不同 故云若非何須 荊溪佛道修行
決定大乘一句 一句純淑尚書政事孔安國 純粹爾雅方言
也好經本專一有所作者荊溪 善思智者善思
名為即是不覺悉皆 如是小乘
下地荊溪 弘大左傳 可畏可則
學佛象王迴視荊溪應佛儀式 未必全然有言相好 儀式威儀狀貌威儀
至極十界 周易寂然不動 八不思議漸漸深入難得
同一不過有種寶藏六大眾生居住宿死屍 不增不減。經文涅槃
佛法 涅槃如下室內未曾有 佛性諸法具足今文增減
佛界種智 不斷性善佛果不斷 增減
種智 事理焦山海水 荊溪咨嗟凡事
天王上人天王天子吳楚 號稱仲尼正名天子天王春秋天王河陽色界
帝釋欲界地居天梵王色界四禪天 故此通名世主荊溪弟子釋梵 總而言之
方便等覺無不歸敬 分科廣嚴 至此淨名所居
分科正分初六荊溪六度二十
故云資財 攝取眾生歸於具足云何心密
六度荊溪 六度滿名為意密 具足所以六度事理各別
從事 貲財 釋義初心
荊溪淨名 不盡 四土下去故云有事
釋經四教資財無量二攝貧民 去聲教示詔告
平聲 衣食無常生空 涅槃一日菩薩三祇
荊溪三藏菩薩長時六度 如來藏二圓圓教一切無非祕藏四教菩薩
是故 金剛寶藏二邊名曰金剛 寶藏常住無缺
大經三教大士荊溪大士 滿來生荊溪但是
八相成道八教一乘 大乘香積故知 觀心釋荊溪觀心以為
次方施法大悲淨土所有施主 世人高深
故知淨土 行者易解難行 觀法觀心
不見施者荊溪即行不獨 法界法界 法界如是
無非法界如是方名不見 三行何等 施法
利物若是轉化 轉化長者輿地 天下三十六萬戶
萬戶譬如 獲益滿來生 行人三觀慈悲理事
不二內外交融如是淨名大士 何須二戒初四教攝 大論十戒
名為僧殘三不穿 穿
欲念起名律儀 隨順能破見惑無著 二戒真諦
自在世間 二戒俗諦楞嚴 具足中道戒具
見思真諦塵沙俗諦 無明三諦次第 淨名等覺有餘
得名淨戒滿來生二觀下文 調恚怒
是故 六度四教六度二身 無言獲益不假故云無言
白衣 本利沙門 勤行不著二邊勤行中道是故
妙覺究竟大沙門輕重風俗 皐陶謨尚書 奉天大法
毘尼輕重 法律 出家涅槃聖行出家
在家不法猶如牢獄出家虛空經律非一何故居士出家 四句優劣初四
出家持戒在家持戒出家破戒 在家破戒四句出家在家 出家在家居士
第二第二聖行 故云牢獄第三 第四破戒比丘外道
一代大小 涅槃疏記大經哀歎 小乘四句初二
第三諸比丘正是出家 居士初四其實 四句大經釋出
大乘持律四句 故云染心沙門淨名 滿來生滿來生
符合二觀例示下文居家卜居 古人三界二種
荊溪變易分段開合四土 分段變易有餘果報 分段不分同居分段
莫非分段惡道 有無變易無明 不斷應有寂光發心
功用功用應觀 荊溪觀門
以前觀心不同觀心釋 觀心近事 約法
故此淨名後進觀門自行 利物權實果行 何須白衣公私文武以為
應知發心即是黑白觀行大士是以四眾 思齊菩薩四眾
出家理順特出 一切辯才無盡使 後代莫不妻子愛著
教法捨離妻子 服飾常用相好荊溪淨土相好來生
飲食禪悅四如意足 定力正定 說文
十二方言齊魯之間 論語 莊子
不著荊溪 混和醜行 未可無記無記工巧
異熟威儀路工巧處 無記因之 淨名
之內倚託 出世世業出世 新書太尉聖人
寸陰眾人吳志東宮 太子以為無益
今世經術 棄業假令 詩書
功名鄙賤
出家 身陷刑名此等僧史略 修行逍遙
上士善言不信畜生淨名 交爭人事
賓客善道大士有機 同異曇無德部比丘
十二一時降伏外道 三時日後居士 家眾今世比丘忘本形似沙門
大法 後學荊溪小乘一時大乘 初心妙道
世業佛種因緣出家人 戒定慧 道法增長經學
甚為常住信施 無價三業 十德相似觀行如何
寶篋第六 五經 文王教法釋名
徑路不通 常用五經白虎通尚書詩禮 古者春秋六經焚書樂經
詩禮春秋五經周禮儀禮 禮記三禮春秋左氏公羊穀梁 九經
子集唐書集賢院四庫九千班固歷代國史
老莊百家故云西四違 十八大經外道
大經嬰兒父母小兒 人天無常如來 三十三天凡夫三塗
淨名誘人 大經常樂 猶如佛法
使未來不思議法門殺人荊溪中點殺人口密 二十供養文中
淨名淨名 下流十九 荊溪十九最後
使成中意 白衣一者二十九白衣二者在前
首身正法秉持國法 外國執法 長幼淨名通達
道法持國高下 文中次復作法 凡俗法身
瓦礫寶玉若然 喜悅 偶爾協和會合 爾雅郭璞
列子其所 其所法身 正法正法便
不然分憂 正法 論語無恥
有恥且格然則家語刑人 禮記因人
以為尚書刑罰孔安國刑罰 輕重重典
所以倫理 以防禮樂所以
治道 五帝 亡者方便
民和適時 若是故云方便仲尼
是以 行禮 小人君子重罪
大權行事 明淨職掌 未來
三義 天竺異道 立論優劣道者
勝者淨名 攝伏外道然後大乘 非但凡夫外道講論
小乘講論大乘如下目連 滿願皆是其事入學學堂 方國鄉校禮記
建國居民教學外國 女人身體金色長者子多羅竹園文殊師利
中道身為白衣寶衣女人 貪心文殊菩提 何等菩提心答曰
云何菩提性空以此 迦葉佛宿善本智慧 無生法忍得法
長者子竹林竹林現身 長者子怖畏往詣 得法有如利益
外國聚落流目大士然後九孔兩眼 鼻口大小便
不淨可樂四善根四教 四教愛著下文 欲境
行人酒肆陳酒 周禮鄭玄 三十六大論
三十五引文

() 裸露不敬 ()
() 事業 ()
() 父母 ()
不敬沙門 () 婆羅門 ()
不敬三寶 () 賢善 ()
破戒無慚 () 不守 ()
擯棄 () 行惡善法 ()
不信用 () 遠離涅槃 ()
墮惡道 () 為人 ()
三十五  智論廣明

[0762c02] 沙彌尼飲酒三十六尚書酒誥 大邦 喪亡無不
亂道心神正道復次煩惱 荊溪觀心 安樂行惱亂觀心
周備策勵道俗成真 淨名長者文中尊勝即此十一尊勝
凡人難以 風靡 釋文勝者
百家鄉里羅什長者如今 四姓十一居士居家 德行潔白外國居士
貪著故知 四教十二剎利田主 剎利王種田主地味
自然粳米 平分十三 淨行四教
十四大臣有所三公 九卿各異明達道經 盡忠退補過將順
故云明達然後正法 根性生滅無生十五 明達孝敬孝經
愛同淨名 十六在內宮女 周禮天子夫人
十七八十一後五 五者夫人 十七八十一正位
天王夫人掌教四德賓客漢制 後宮十四昭儀 (五形) 容華
良人使使五官 十四班固西都賦後宮 妖媚
女人正直八道四教 正道十七庶人天下 十八梵天十八梵天初二三禪
三天四禪九天離欲得名 荊溪禪觀 不以出世禪觀
無垢通明根本 帝釋十五觀門別教 無常荊溪
別教梵王過於帝釋 父母不以無常 根本禪有漏剎利婆羅
各別 由此教門種種不同 各各二十四王
鬼神東主乾闥婆毘舍闍 西主富單那夜叉羅剎 一一三十五成佛
講說三結二八 方便分科 荊溪四教
故此教門一部之內 不由使混和 所以
無二歸一 不少一切故此四土豈直界內
發起問疾品荊溪 室內發起問疾室內 見惑問疾自攝
勸誡便荊溪無常己身 觀法
不思議解脫 不思議同居 有餘荊溪有為未盡
見證解脫遠因大士豈敢 荊溪能不 俛仰
故稱 宣化賓主師弟權實 即是小乘方便即是
有果大乘大乘起見 爾時大心良緣 彈斥不堪醍醐
果報三教荊溪 三教正意諸菩薩菩薩不住 通人方便
方等故知 而已法華 真性
四土 荊溪 文殊
文殊聲聞菩薩進行故知遠近 遠近遠近
聲聞二者究竟菩薩二者 二乘在即聲聞 菩薩聲聞菩薩
進行分科總分荊溪 。經文前列 即如今文折伏攝受室內
室外折伏折伏中有問疾 攝受 所生可分
自述居士 下文室外無數問疾爾時長者國王難思事故問疾
在於室內 云室云室折攝 瓔珞方便意思可知折中
如觀 調伏 乃至
下去可知 正分即是折伏自體 前已自立自體
論師別稱 今文自體 料簡荊溪問答
重顯大小得名大乘 以內塵沙無明二乘
菩薩內外無為二乘無為菩薩不著 法界得名名為法界法界
法界故云自體 以是應須塵沙無明 並不界內故且不從
所以學人凡夫 三界思惑荊溪
從前得名附中 自體自體 攝論以為中意
真義故障界內自體不可 中立二惑永別 何須故知自體對於
無為不合 有理釋義 室外折伏折伏界內有為
分科方便料簡得知 猶如何以得知
淨名二種無緣 十界眾生故知 得無所以
淨名居士菩薩何須 普門示現二乘復次 四教菩薩通教二乘
諸人參問因為說法談義 初文 說法觀門所屬
說法正說觀門觀門十想荊溪如法
次第無常無我四者 不淨世間不可不淨 無為
二種念處何以念處 正觀但是分別文字故且 二行相大
能行道行 不同 荊溪
具足何以第五 思議何須寂光 唯一
能所生成 寂光
一往具足 第三即是 同居即是同居安養乃是
同居如法功德螺髻 所見同居佛慧無濁 佛慧即如法華螺髻普賢
佛慧二乘佛慧 總結初見無常無常
凡夫 三事無常雜穢 託胎初七三十八
二明凡夫煩惱保身 業業三道 輪轉無極不覺無常三事分離
火大故云離散 明淨說法 機緣悟道入道無常
一期念念 無常異說無常有法是以
見道有門 無力三結 二明
三苦苦苦壞苦行苦八苦 更加怨憎愛別離不得五盛陰
三世合為過去已去未來 云何過未實現 過去記憶
行苦念念名為行苦 受者情境四等下文
即今即今 苦苦故知 皆是苦苦何以今文
病苦現在其實 淨名病苦 結成可恃
三明 料簡大小
小乘 四虛乾城
四教 大論荊溪幻化可見所見不同
通教人見別人次第 見法利人別圓勸修 留意
聲聞利根 泡沫泡沫以為助道 故云
大品 多少二簡離合離合荊溪即是諸法合成是故
離合不定婆沙十二因緣 有為二法因果三法 三道四法二果五法
六法三世因果七法 八法五果三世因緣經論法相離合
不定三事根本禪 通明三事無漏禪觀不淨 三事是故今文三事
不同前者不同 今文身空入空通觀
荊溪空觀說法者 空空便 問答
有無 意旨易解等人皆知 凡夫
故云難解 大乘引證別圓 第六無物云何境界
境界心法云何 鹿 受用云何夢想
無法善惡二業愛果云何 無法云何種種光影無法云何種種
言語無法 真實法定心境 無法云何諸菩薩故作顛倒
利益六道受生 變化大旨 聚沫廣雅
荊溪聚沫 人空法空 實法假名
全體幻人 荊溪
渴愛身見身故並舉業緣亦復如是 芭蕉
響應老子所謂谷神不死 聲響大論第六 中風出名優陀那
優陀那上去 語言有所
境界乃至變化菩薩受生故云有所 大乘何故 攝論別教四德
三昧荊溪二十五三昧無礙 三昧空處三昧識處三昧不用 三昧非想淨名無礙
浮雲周易陰陽春秋
陰陽未詳五經通義 陰陽經律異相異說
不一未可故云未詳四明無我 釋疑分科釋疑釋疑二空假名得人實法
法空無我荊溪眾生無我法無我 平等無我平等無我第一義空觀眾生品具足三空無我釋疑
初五釋義 大種無我分科
破見所以 見惑內觀有門 眾生空門四微
四大故地有名四微四大眾生可知四微 內地四微荊溪
二十五諦中有四大 之中增減四大中風
香味一往 佛法成法但是 四微
四大三事豈不 三事風大火大六大 四句
經文。 釋經金剛 無自性
四句四句 即為 有神
有神無情方圓有神 應有無人故云如是
四句雙非 方名不住四大觀音 身子波斯四大
如實之際 四大止觀意中 四大無我荊溪何不
外地乃至故云
實法外人之謂有神 不一應有 身故故云內外
四大無我既是 虛空虛空內空文中 以外及於
經律四分 身證邇來書寫以為仲尼 後生
展轉佛法 既然無我 草木瓦礫陰陽轉變草木
瓦礫荊溪 瓦礫四時改動時雨 使知者
故云 荊溪心念增上緣 四大種種
外人合時手脚 二修 荊溪
見修之中見道修道 不定 等於見修道一之中四行
不淨中意故云見道 方便七賢故云 方便菩薩修道
荊溪菩薩 別圓不下 十想不淨
三十六九孔 二食不淨 飲食不淨從不因緣三世間不可
世間不見眾生不見 國土死者逐出 入息身為眾生世間
復次荊溪不必 四念處無常修道即是三界人天
欲界人天往來對於四下荊溪剎那無常 無常修道
思惑事故理事 別理 不淨一種
不淨遺體其中住處 十月之間尿道 三自不淨糞穢九孔
不淨唯有尿膿血究竟不淨 終身死狗止觀第七荊溪九想法界次第
自相不淨託胎何況是故澡浴有人平聲入聲受用
二聲正受去聲 二字入聲澡浴 受用荊溪
業力所持定義荊溪 人人各自 藥師大小
大經第二十四明橫死不定 人人業業相望不定法句經第二梵志兄弟
神通逃避 大海地上不出須彌 空中
如是無常豈知 各各命終白王梵志
嗚呼晉書郭璞陰陽晉元帝 便
不可上相 髮銜大驚
如此非但不免王敦 知感已定而言
淨名 大論第七十五大經聖行譬如
四毒蛇之一令人 瞋恚都市 逃走旃陀羅隨之
親善不信聚落空中 六大走路 安隱四大旃陀羅
五陰親善貪愛聚落六入六大六塵煩惱船筏六度 安隱大涅槃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卷第四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8 No. 1779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