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Wei Mo Jing Lue Shu Chui Yu Ji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卷第二
沙門釋智

[0727b05] 化主來意九十六九十 六道明相中一佛道九十五華嚴大論九十
百論聲聞 悉皆師大覺者 亦復
名稱無量異名荊溪一切經初二 異義譯人布施
無色離欲通名梵住 空無生空法空平等
楞嚴三昧所得 荊溪無依 寂光利物無住故居
佛住用世世人通明 龍樹四住釋經
四住聖住佛住憐憫 王舍城大論
廣解 轉法輪大小相者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別圓大小四千
瓔珞用法五時舍那 瓔珞劣應身比丘 見長
瓔珞如今身子須彌山 現下小機眾生 般若王宮
出家三十成道至此不思議方面 所見常光涅槃
現身方等 華嚴報身大乘應佛 優劣三身應身法定
二義受用同法受用 應有 理則
理事法華涅槃 開權釋迦牟尼 毘盧遮那即是法身庶幾來者
入涅槃 入滅同時中間 五時增減同時異見互通五時
次第應知所屬判教依次料簡
勝法在即三觀六即分別 觀心初心名字 聞經
釋義正解 毘耶離恒河中天竺文中 即世嚴淨見者歡喜即世
即為人生平直對治 好樂正道第一義仁義正道世間 平直孔安國禹貢
磨石好道去聲五百長者五百國主對法第一
異名在理可見荊溪對法 三身百穀 物理元氣
使不生黍稷 二十六十蔬果
百穀三觀對法釋迦 果地觀心正行一念 聖凡菴園無染
無著生死不著涅槃無染二邊 中道一分解脫
一心 舉國未知佛住何處菴羅樹園 大經分別
具有四句觀心文中 奈女因緣對法 七覺慈悲心荊溪因相
起誓非有無等者 分別觀心 第三十佛子菩薩摩訶薩
園林何等所謂生死園林 憂惱教化眾生園林不厭眾生 乃至念念一切眾生成正覺
法身虛空充滿一切世界平等 不思議分別三觀理即三諦 分別止觀第五
觀法解釋 隨機
海珠 荊溪不許法門 尾牙其實一家釋義事理二圓
豈非華嚴 世間摸象大經譬如 大臣示眾

如來大涅槃經佛性 一切無明眾生經文觀法 大經解說
東方無常故云 滿無常滿 解說大慈悲柔和忍辱
諸法前心不善後心 名師前心不善後心前心 後心涅槃不願
妄作解釋不善心不知改名 何曾 三分立義佛說 釋論菩薩名為法施
種種釋義不許法門 問難 方等二明小乘牧牛
十一大論難陀法成不成熟 不得安穩牧牛十一相應 ()
瘡痍 () 。 () 。安隱 () 。時宜 [(-)/] () 。
() 。比丘如是四大 () 。智相 () 。六情 () 。十善 () 。 ()
四意止 () 。十二部安處 () 。八聖 () 。輕賤名曰時宜 () 。知足 () 。
() 。十一小乘觀心然則內典外教 以為甲冑禮義以為法言
修身以為以為立義以為 觀心由是 得意內外明教
前後 可作 文選
二字 解釋 次第親疎
無得道者荊溪無得二乘菩薩 約法歎德有無
二明 大論荊溪 不定譯者
金剛豈可小乘譯人 一明初聲 文選古詩胡馬
越鳥巢南枝同舟而濟胡越 異心義解
法華荊溪同異 一處作者 非心相應行為
戒體四禪受想次第 有餘大二 正解
韋陀毘陀 韋陀 懺悔韋陀布施
韋陀戰法三摩韋陀明知異國 戰法智論韋陀 外道一切智
神通韋陀 事理 四門教法
韋陀性地三解脫 次第心得解脫得名俱解脫無礙解內外
無礙大比丘比丘因果 在於波羅究竟二簡 摩訶般若慧解脫二三
二觀毘曇三藏有門 空門比丘
標名 釋義魔羅殺害出世善根第六 別有魔羅所居他化天
煩惱 天魔清雅雅正遠離 廣明釋論第四
如下須菩提 屬意三業憍慢 自舉乞食二心
下文身子香積 直言釋義三學開遮
相者開遮戒律約定止觀苦集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六度
猶如譬如白羊乃至 不能
四事房舍衣服飲食醫藥之下 去取不堪僧事荊溪 分別定慧不明
持戒愚癡 觀心菩薩 釋義
名義 開士 荊溪始發
古翻 大論自度不能
二乘二乘二乘菩提二簡菩薩別圓 釋疑
荊溪下文 不得薩埵別圓薩埵少有慈悲菩薩慈悲
二乘得名菩薩薩埵 慈悲薩埵菩薩 得名
少有慈悲菩薩合成 四教多用摩訶衍大乘 正意菩薩
通有使別有 三藏圓教 有時三藏相對
經意二觀三觀菩薩歎德分科 釋名荷澤
無邊眾生菩薩恩澤 正解文中分別 荊溪至此可通眾生知識
如下補處荊溪功用 分科初二釋義
自行釋義 大智本行一法釋義
荊溪法華 修行作佛 大智即是本行本行即是大智
無住一切法 荊溪南北 本文下至上漸漸
未必北方 十度十地今文
正解顯正 豈可以北以此初地 成就等覺初地
分得師子吼南人何謂 淺深宛然
引文無等者荊溪 文定等覺 等覺方名具足
以定為難互通 相待荊溪通義
乃至十地可知 等等得名
等覺法華通觀何必 行處近處至理 外緣棲息事理
華嚴 大地可知十地等覺等等 二諦
道觀雙流優劣九十 諸菩薩三萬
實相其所難測高下 明教得意二法 目足豈能
前進解行不可 所以大智本行
種智一切名為 初心可解
故知解行無不 三事施物受者
幻化二觀成化他者 自行荊溪諸佛
略明 下地生日 然後成實二重
大鵬威神菩薩荊溪感應 無緣大鵬莊子大鵬
萬里 文王田獵天下有人俄而
飄颻鮮白於是 良久
博物君子 大鵬文王 引證荊溪
二十一十方諸佛如是善哉善哉善男子第一 佛法諸佛有無不共
精進二觀 自行成化乃至金剛藏 加功十行金剛幢十迴向
文中故云乃至荊溪十地何況初心端拱是故 利物圓教上根觀行
風靡 機緣如草論語君子小人
分科 護法教法護者 二聲平聲去聲
修行三業 一切眾生陰入現前般若 觀法皆然
故此 即真故云中道不思議空也城中眾生眾生
主宰種性具足一心 三德理體不二佛種受持正法內外愛見通惑
法王種性安穩三道三德 名為安穩恒沙散失離散 文中假相通教觀法假相
別圓觀法六道故云 六道故云界內涅槃二邊中道中道二邊
俗諦二邊經意 觀法三教空空藏教功成師子吼
師子吼三昧荊溪見佛 師子吼涅槃師子吼 二觀解脫四教空觀
假觀別教中觀圓教 一心十界聖法四教內觀 觀心
師子師子王行人師子 滿四教 不必五品觀行
一切有性師子吼 釋名十方標示解釋
正解祈請大將王制 千里之外 釋疑有無
可知標示二世 解釋同門同志
無漏道破見別圓無明 法華引證親友 大行二乘
窮子實行 實行法華 四心三觀荊溪
勤勤 功成 前經菩薩
四教五味 華嚴菩薩 五時華嚴正從故云
初心鹿苑三藏法華 故云乃至同歸圓教展轉 鹿苑方等般若
法華開顯涅槃 菩薩前經說法 祕藏二觀佛世
前事菩薩佛世 廣明滅後荊溪中觀 紹隆
觀心君王樹立 像教紹隆紹隆相從 一一
相從紹隆二眾弟子 在家出家付囑涅槃文殊迦葉 未來比丘付出家眾國王大臣
在家眾所以在家 荊溪出家相從三寶故且在家其實四眾紹隆相從
紹隆故此在家 優填忉利夏安居 佛德毘首羯磨形容
滅後遺像在世相從佛寶迦葉結集法藏相從 王度四千出家相從僧寶
優填造像阿含觀佛三昧 付法藏相從 滅後紹隆作下得度
末世紹隆猶在 紹隆 出家大宗玄奘三藏
功德饒益法師對曰眾生 弘法度僧 雖是真因事識
文中三經三寶荊溪真佛大論 思想安能虛空三身宛然四德
相從如是相從即是真佛相從佛寶 相從真法賢愚經相從
真實不如身子不如三寶見取可見 三寶以是未免紹隆
菩薩末世在家出家二眾菩薩 南山道俗二眾福智智論 智慧智慧解脫因緣俗人修福
福德因緣僧祇供養舍利 非我國王居士供養比丘所謂結集三藏佛法
紹隆如是 付囑正法久住猶大國家紹隆不斷
真性起見使 愛見天魔外道 真性愛見
守一為人菩薩降下 料簡聲聞
所謂四魔無常無我 界內無常界外 十八菩薩陰魔
煩惱魔雜染三業障礙四心 高慢死魔天魔 七善三昧
善知識菩提法智 菩薩應作方便捨離內外分別 知者名義內外自此之前迦葉
菩薩涅槃圓頓三教 邪見界外外道 二簡菩薩菩薩云何荊溪
菩薩華嚴菩薩 義通聲聞三昧退涅槃外道 修空央掘第二文殊
諸佛虛空虛空無有央掘如來 不空一切煩惱諸天是故嗚呼不知真空外道修空尼乾
默然二觀 分科一總釋義 自行斷德
生死因果 分內總論 煩惱所知二觀界內惑別圓
假觀 覆蓋纏縛得名 荊溪枝葉
何者五蓋四分 是以 分掉戒取戒取
對等 不同同在界內 異說界外忿隱藏
意識昏迷暗冥嬉遊 三業躁動 無愧不能惠施
生熱二觀無礙解 不斷
斷惑不二 安住解脫二觀智德分科
以此釋念一心 觀行等覺
根本根本四禪九想八背捨 十一切處練禪次第師子修禪超越三昧三空自性
般舟 常行三昧一行常坐三昧文殊 般若常坐故云一行
寂滅故云一行大論 荊溪不出 總持二法
荊溪陀羅尼一一 離別法音內證下次 無礙問答釋疑
義通荊溪三觀 圓教初心下發畢竟妙覺二明三藏
三明小乘荊溪一者 一切二者不合
二十四 藏教 三教不斷復次
四教展轉不斷內證二觀 開合定慧
總持 六度更加方便四者 慧開
方便方便真智般若作下六度十度六度大小十度 一往三智
中有願智波羅蜜神通力波羅蜜根本定 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
般若無不具足二觀 荊溪方便若爾方便何以 相對亦復如是
法忍無生 可觀煩惱生死二法般若
理事無可荊溪 無所得一者二者 無所得寂滅無所得
仁王五忍無生寂滅瓔珞 故作
地下四教三藏經論 大乘三教瓔珞
仁王圓教伏忍 故知普賢伏忍異名
等覺故知 歎淨 方便品歎德得無生忍辯才無礙
諸菩薩淨名等覺故知法忍無生寂滅 歎淨
大經不生即是無生 豈非寂滅故知無生 寂滅一體異名通用二觀柔和忍辱
柔和三諦忍辱三惑分科 分科
廣明 四法四教菩薩隨轉 四教菩薩故云隨轉因緣四教
三諦三諦不出一心 異己使下文 實智復次二智
實智理即一心實智 權智隨機權智雖是 三教得名開顯方名
菩薩隨順四教五時 開顯權智法華 體內方便經部
開顯故云權智權實二智體內名實體外內外通名方便 眾生權智後來學者
略釋轉輪 四下廣明不退敵對四教三教三不退
通人斷惑不同 無退別教眾生無退圓斷無明無退
三義名為 阿鞞跋致不退羅漢 圓教三不退別教
次第三不退位 二觀十力 十力明文菩薩分得十力
第一知根第四十力如法 之上三教
分科內心無畏福慧 淨心解脫般若自性 法身二修分別
因位名字因位觀行相似以此 二修成就顯出自性 補處
自性清淨心一念三千三諦清淨 便異說權實無非同體 法身故云外用無畏初二
外用迦旃延子 三藏百劫相好真修相者 相好真空故云
地前登地真修 地前智障二觀 中道二智即是
故云智障法華罪福十界 無非三諦故云十方十界十界 三千如此名為遍照微妙
內證法身 荊溪三教第一 妙色湛然真理可見
二次結成無畏 分科文中 因緣觀心不為內外
煩惱本際本際 金剛金剛分科放下釋義放光
說法放光說法放光 六度 今文思益經乃至
以此光能愚癡眾生 說法甘露白虎通天酒 隨意相似凡作不同 任運

[0734a09] 分科智德 緣起文中正報 依報初文生死緣起緣起
緣起佛界緣起深入生死緣起 佛法緣起佛界十界唯心 法華佛種緣起即今深入之謂
非但依報深入依正 依正唯心深入斷德 邪見二邊邪見
界內六十二有無四見 二十三世六十其所 斷常故云有無三諦餘習
解義引證解義 元品無明餘習等覺後心 前事重修
即是十行 重修法性有餘太虛 餘習
如法引證 九地斷見
還是借用正說法化 分科成就
決定香象非但 諸眾生不畏 香象諸眾生
生權二木 一地法師大論第五 四法多聞巧言諸法
人心不如法不正譬如雲雷 (其一) 多聞智慧便不能 法寶譬如小雨 (其二) 學問
智慧不能說法法師無慚譬如 雷雨 (其三) 多聞廣智巧言諸法 人心行法無所畏雲雷
多聞說法 多聞隨便驚蟄直立經典 釋文八音極好柔軟
和適深遠八不 八音故云八音二邊 保有
驚蟄人天二乘六度 二木小樹菩薩大樹菩薩 二邊功德
過量荊溪重顯無量 能化進修法門荊溪 故云所得
法門十法界二諦三諦 總則十界 佛界二諦六界二乘
菩薩佛界六界 因緣所生二乘菩薩佛界三諦二三
一心故云甚深歎德 一總釋義自行 智德等等
者者因人諸佛 相等而後菩薩 等等在下
齊名 相對理智相對
等覺圓教四教三教菩薩 別教十一
安得四教 故云可知 大論菩薩真因
真果因果故云有無菩薩 故云分得佛力 因分左右解任一意
名教 中立十力大論十八不共法 四無畏大悲十力十八所以
荊溪同義不同四教分得等等 可知斷德
無為惡趣違逆中道名為惡趣供養 三惡道 五道帶結
藏教菩薩斷惑 神通本處 扶餘生死誓願
利物任運 界外方便 第一義二教入理
別圓 歡喜名字觀行相似入理 入理
三結歎德 下作 經意義門
諸菩薩三觀觀心得分 內證說教 教義可知觀心二等
釋義廣解 三觀釋名荊溪初三菩薩 三觀次第可見體用
即是不等體用不二不等 乃是體用別論人體隨順 得名不一五十一
六即六即 區別一切 中道觀行名字觀行
成就開發觀行 不得 殺害正解菩薩旃陀羅不下
不受觀心即是不信 了義煩惱菩提 無上信令
下去自下 荊溪合為四十九 今文一一
作對名為十通心中定數名下根本禪首楞嚴觀心 首楞嚴觀心三千
眾生差別故云 自在菩薩 光相荊溪光相能所相對
相稱能所莫不下去 故知荊溪實相故云
光能寶積荊溪寶積 約法寶手觀心 觀心成就觀心
得分二智兩手 觀智 眾生昏迷不知自性如來藏
三千大喜 諸法實相生死 生死涅槃生死
明網 互通正觀三諦 無量諸法四教四門
三世十方莫不觀心 三諦故云具足無量煩惱 諸眾生以此網光
諸法不生般若使 有事有理觀心一處
一處今文勝者二邊 不能實相明珠 如實開權顯實
權智權智法王 觀經法化人名法王子 自行法王子大論
十二法王菩薩正位乃至十地王子文殊師利 釋疑
歸心者故云歸心 一切觀門諸菩薩一念三千 三諦觀門無量三千
能所不二故知 外事所以名字語言現身 悉皆故云乃至
歸心等等大品四十二 字門故云南岳
十住十方十住乃至金剛藏亦復如是言語十方諸佛 乃至十地亦復如是
皆是一切名字發言 無二一切諸法互相 入門如下
凡心如是 自心三千眾生 差別不動自心
一一眾生諸佛菩薩 諸佛菩薩三千 凡心
若然豈但現在未來 因果三千 介懷諸法一家
異說 法寶我是佛 比丘僧寶一心同體
三寶心觀諸佛菩薩 三身釋疑
文字生死投淵 夜游觀心總結 高下莫測不可
補處三明 標示釋名標示釋名 權實權實
善惡業受五道此等 四句標示大經荊溪 唯一一句四句
釋義四句 通論通論 防止乘以運出理事防止
是故從不波羅通名理事 運出是故人天終於佛乘通名 一切通義善法
通義得名觀行通義得名故云 聞經
信行觀智推尋法行引證不動 不出不動煩惱不出生死
荊溪分為解釋 莫不所謂乃至
展轉欲生 種子大小不同大小
觀心觀心 不同來者
第一卷云爾時地獄九十二 罪人娑婆世界十方爾時 舍利弗罪人不善
經歷地獄放大光明阿鼻 舍利弗佛說不善 行入地獄云何說出地獄如來
佛言一切眾生果報 地獄何者 云何地獄受苦
一切究竟地獄受苦
廣明 故知 三惡八難云何得道舍衛
大論第四舍衛精舍 生地住舍人中 見佛聞法其餘
聞經時下第十六莊王 春秋莊公四月辛卯恒星 不見星隕即是如來誕生
祥瑞不見佛身 豈非星隕春秋 四月辛卯恒星星隕
杜預恒常常見辛卯四月 月光日光不以夜半 而且日光
恒星不見左傳 恒星不見星隕先賢遐邇法顯傳
武乙二十六年甲依法 高句麗第五昭王 二十四年甲天子別傳
滿穆王出乎西當前第十七平王四十八 戊午後周道安羅什年紀石柱 當前第十八桓王乙丑
元年廬山律師 佛滅眾聖當前第二十 定王年甲夏桀
出世翻經學士費長房普曜本行 校讎魯史莊王癸巳四月 白象兜率中天竺迦毘羅城
大王第一夫人摩耶十年仲春二月 日夜鬼宿合時波羅樹 誕生普曜放大光照三千界
左傳恒星沸星 太子左傳星隕本行虛空無雲自然注解無雲
又稱十一月正言 四月即今二月辛卯魯史沙門 道安二教
成道佛世三十 元年庚子羊車學堂 癸卯惠王
丁未十四東門病人年庚十七王子 四月夜半踰城出家十九癸亥
三十二月明星覺悟無上 四十九處世說法眾生 匡王壬子二月十五日後中天竺
入般涅槃眾生 聞見入涅槃至今 大中年歲乙卯一千六百六十
周莊匡王入滅 費長房智者 文選南齊頭陀寺
夜景丹青 智者周莊非獨 長房若然像法三百三十九
像法千年三藏教善見何以 女人正法千年女人 五百滿千年然後像法
千年末法萬年五千年來三達 千年不得萬年經典文字 自然滅盡剃頭 正法
淡薄末法 大乘奴婢出家污染淨行治世課稅 未然像法此等後學
來者繁重根性 信行即是明法 必須法行
之類信行涼德荊溪 信行豈非我曹荊溪明暗種畜道中
一句聽法講說故知不以聞已端拱如是 精進起行
菩提利他煩惱 生死文字眷屬 名利
加被 如是二十 可微信行種實
三大小根利鈍 利鈍根性釋義 七處八會再會
普光明殿 光明殿大師舊譯故云 後人譬如日喻說法高山
別圓華嚴 法行大小 大二
藏教般若當成 開顯一切從小至大 如下大經
譬如有人眾人 無心橫死 中有所有三毒悉皆
無心思念煩惱犯重 聞已亦作菩提因緣煩惱橫死 一闡提
三教大藏經歷至此 圓教料簡荊溪木叉念處明法
信行 故云
調達惡業地獄五逆調達 自然地獄大論第十七
荊溪 已定生天若爾 調達何須上來二十
調達二十 調達不畏調達 四句教門勸進
大論第十九 非想五神通日日宮中夫人 還本
山中五通池魚惡誓如初非想 非想婆沙
五十由旬殺害眾生無得 二十五有果報二十五三昧 大經聖行菩薩無畏二十五
二十五有無垢地獄不退畜生 餓鬼歡喜修羅日光婆提月光瞿耶尼 閻浮提一切法不動四天王
三十三炎摩青色兜率黃色化樂赤色白色初禪種種大梵二禪雷音 三禪四禪虛空無想天淨居
空處常識不用非非想釋義 如法二十五有四洲四惡趣無想 那含梵天四禪四空處四惡
無垢三昧地獄不退三昧畜生 三昧餓鬼歡喜三昧 三昧人身即如日光
月光如次東西四洲十七 三昧故云人天 一心三諦現形有益
故知二十五中道三昧異名 觀心何等何等禁戒 未來人天彌勒
得道持戒華嚴 彌勒頓教得道 可知乃至四教五味
不見聞者不見 彌勒不得聞法入道不得入道得失可知
未來梵天文中實行 離欲淨行
初禪中間中間初禪 之中梵王毘曇 經論異說故作世主
白色初禪種種 初禪初禪三天梵王主領一有法華
世界梵天王尸棄大梵光明大梵 世主初禪尸棄二禪光明三禪 四禪法華
四禪 梵天王尸棄 法華法華梵王
大論尸棄 四禪 三昧二禪雷音三禪
四禪上界荊溪初禪 四天下鐵圍山二禪三禪四禪大千以下不同
不可正解 作者釋迦因陀羅 天主荊溪
初禪欲界忉利檀越 施主八部眾釋義 威力八部
諸天摩睺羅伽威力 四王二部東方二者 富單那南方二者薜荔多西方
毘舍闍北方二者夜叉羅剎 不同有所上文 八部諸天來者
善見善現五色 究竟五淨居天三果所居二簡 來者無想天色界第十三外道
受生此等總結 二種虛空四生僧護比丘 說法者龍王四阿含
背面 殺人乃至殺人
僧護夜叉 一類夜叉善惡 形勝輕微今文
鬼道一類文中夜叉 下文皆然使者 夜叉城門
車馬夜叉財施 不能夜叉車馬飛行 乾闥婆昇空寶山
乾陀斫迦羅宿須彌妓樂阿脩羅魚龍業力海水
迦樓羅 緊那羅摩睺羅伽施者惠施 上來四部眾
正解未可荊溪 經文善宿不可男女 宿涅槃一日一夜八戒名為
善宿四下釋疑素服白衣西 菩薩 一發釋義發起
談義現下荊溪文中 正意正在
加以 寶積何時經文 何以爾時毘耶離長者
合成聞經 供養爾時 應法說法不無
聞法何妨爾前勝法集經 但是至此應佛無妨料簡釋疑現身
大品法華 廣明其父 涅槃眾生涅槃
威德尊者相好巍巍舍那 窮子不受大化瓔珞 舍那無量功德弊垢
三藏教長者窮子 不虛 無緣大慈
家業大乘戒定慧國王大臣 無不 興廢有時不同第一
即是法華會通豈非聚集國王 大菩薩皆是等覺大臣父子 天性其父
父子天性相關荊溪法華 五時法華第三焉知遠近初見初見
四時 鹿苑二簡 表法表法
二簡寂光寂光 表土相違
佛國現身豈不二法 依正不二便現身國土 荊溪法身不二明文
文中不得 何以荊溪無情 成佛何所無身
思量 一佛成道法界無非依正一佛 諸佛眾生依正
成道 真如真如實相 異名境智心性
無不唯一能所使境智 並非然而終日雙非 宛然境智
不二即是表土故云 身等學佛光陰 不信豈不
不二唯識外境內心 故云唯識諸佛修習無分別智 通達唯識真實故云唯識
真如無有形相莊嚴故云莊嚴 莊嚴而是 心淨佛土所以
即是下體不二發自 有別表土開發 表土炳然簡報三身
四土不二能所使 正解
分科釋義如來 佛說一切 釋義在家出家四眾天人
四眾四眾一一各各明全 北齊故云
例如荊溪 依正不二實相三德
滄溟不住生死不捨 生死凡夫不住二乘不捨自行 不住不捨大智不住大悲
生死涅槃不住涅槃生死不捨佛德海水毘曇 俱舍四面一色黃金
西白銀頗梨方面眾生 四門三惑妄心 正解故云四門四門
惡心故知不得真性無異 善無畏 三千俗諦無畏
思議真諦無畏 師子座真俗不二 諸佛不斷三千
巍巍巍巍高大超出
長者標示 五下表報章表 報身第二章表應佛
大眾第三章表三身四土依正不二悟道得法初文迴向佛果 無緣真因法身
法身依報淨國 究竟寂光故云應佛化主
應佛受用即是故知 釋義 分科同類華嚴 一切釋義
第一義天賢聖道者四門三界分段變易二種三界因果 普賢大乘諸法實相大乘
實相種種荊溪習種性 種性聖種等覺 十善以為淺深
虔敬分科 現相分科 釋義國土國土
眾生世間十界 大海江河五陰世間水表五陰 三河四川
日月天宮器世間荊溪 文中即是器世間故知世間即如
日月星長相 眾生五陰世間 依報眾生五陰
五陰眾生故此正報表情 無情眾生五陰 有情大乘依正不二
大乘現相如此諸佛 有人三大歡喜三輪不思議身通
化名不思議敘述分科 來意荊溪神智高明位居 經文五百相惡
隨從若非 五百發心得道 五百寶積同位己身五百
寶積豈可全同焉知本位淨名高明 焉知淨土
智人冥合淨名 佛智經文荊溪
二身 故云 應身荊溪之中
法身應得應身法身 方便劣應身色相 不可見法可見
法華 不在塵土
有所現有煩惱塵土 生死有所遠近 荊溪問答一者
法華經二者 可分 二十八智
無礙解脫斷見就近 釋義寶積十二部孤起重頌
重頌前已長行偈頌得名寶積發言敘述重頌
應法身為分科 何以得知荊溪未來 自有勝法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卷第二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8 No. 1779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