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Wei Mo Jing Xuan Shu 維摩經玄疏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維摩經玄疏卷第六
天台山修禪沙門智顗

[0554b25] 第一 今次第二正意 就此意解

[0554b28] 第一 第二 第三實相 第四一法異門 第五眾經 第六觀心 第七

[0554c03] 第一不思議真性解脫 真性解脫就此略為一者二明須知
思議真性為此多用 即是不思議真性解脫 無二權實
權實既是二法便 不思議真性解脫真性即是一實 一實
真性解脫淫怒癡即是 淫怒癡即是真性真性即是實相 一實諦異名大涅槃經一實諦即是
名實問曰真諦即是 思議解脫何故真實即是 思議解脫答曰
涅槃經即是不思議真法性即是真性解脫真性解脫 即是真性解脫真性解脫
虛妄虛妄即是真性解脫真性 即是大乘大乘即是真性解脫真性 即非即是真性解脫真性 解脫即是一道清淨一道清淨即是真性
真性解脫即是常樂我淨常樂我淨即是 不可思議真性解脫不可思議真性解脫 正體如此真性
須知同調 萬法不免現身大地獄槃特 羅漢大智論說聲聞三法印
無常無我寂滅涅槃小乘經即是 小乘了義行人得道三法 即是不了義經聞者未必出離生死一切
大乘經一法所謂諸法實相大乘 實相即是大乘了義聞者 菩薩道諸法實相即是不了義經
二邊不能得無生忍復次無實 雖說種種願行所以 魔王種種願行不能諸法
大智諸法實相其餘一切皆是 魔事諸法實相即是真性解脫異名 聲聞何故三法印摩訶衍何故
一實答曰聲聞根鈍著重 三法印厭生死苦涅槃菩薩大悲 生死涅槃能不生死涅槃
入不二法門諸法實相問曰無二大乘經一法聲聞 豈非答曰
輔相輔相治國聲聞經法 無常破見無我 寂滅第二
即為一者 同異去取一明 幽微真偽但凡
莫不以為必須 研覈真偽就此即為實相 顯正實相實相即為一世
實相外人經書實相 聲聞經教實相一世經書 實相世間經安國治家
仁義誠信孝敬養生養性 乃至釋提桓因種種梵天王 說出五通神仙皆是
戲論戲論慧眼不見真實是故 實相二明外人經書實相外道 起身邪見世間事實
妄語乃至世間非常無常 妄語如是十四六十二見 實相各各煩惱
種種行業流轉生死是故有言皆是 戲論戲論慧眼不見真實 法實三明聲聞經教實相聲聞
無常無我破壞諸法涅槃 聞人生死無常入涅槃不能諸法實相不明實相
實相摩訶衍利根菩薩如法 第一義悉檀菩薩大悲眾生 無上道不計劫數諸法二邊一心
澄清諸法實相 經教諸法實相諸法實相 不思議真性解脫
不共同異就此即為 般若明法實相不共 二乘般若明法實相
般若明法實相大乘經 通教別教圓教 通教同異即是
法性三乘法性 深淺正使習習通教 分別聲聞正使緣覺
菩薩法性習氣譬如 渡河雖是短長 不無淺深雖是深淺
般若別教不空法性同異 第一義空名為智慧智者 不空聲聞辟支佛不見不空聲聞
菩薩法性 不空不空即是智慧見佛 譬如渡河
出沒到底到底著地 問曰不空不空 不空答曰具有不空
智慧非空無故不空真諦 理即畢竟不可得 不空即是真諦法性空也
智論空有二種一者二者不可得聲聞智慧猶如螢光菩薩 不可得智慧猶如日光二乘
名為菩薩不可得空名譬如 般若不思議法性實相同異聲聞
法性見法虛空無所有菩薩諸佛 法性實相見法虛空虛空 法性知見圓照法界一切法
虛空法性無所有諸佛菩薩 虛空法性圓照一切法即是 思議法性名為身子領解
一法不得嗚呼自責云何 略明般若二乘 利鈍不同一法別圓
譬如有人不能 有人用作種種 不能有人能變
五通無閡 不共般若明法實相大乘 一向二乘所見不得
就此別教二圓不共般若 別教明法實相斷除二障離生涅槃 不空自性清淨心如來藏
法性實相聲聞在座譬如 頗梨不可破壞隨意 種種頗梨不得迴轉種種
不共般若圓教明法實相大乘經 一切諸法即是佛性涅槃如來藏 二乘在座如意寶珠頗梨
豈可分別明法實相 不出分別一者三諦二者二諦一諦三諦
法性實相為此即為略明 三諦二明去取略明三諦俗諦 中道第一義諦三諦四教
分別去取俗諦但是凡人所見 真諦即是二乘所見 中道第一義諦即是法性實相
即此正體二明二諦分別法性實相 為此一者略明二諦二者去取略明二諦相者二諦二種
二諦二者二諦二諦佛性二諦即是門外止宿 草菴二諦一者隨情
二諦二者二諦二諦一明 二諦論師二諦義古今 二諦義不同經論二諦
有種不同二諦既是 異說不同若一 二諦
二諦皆可經論異說 故云諸佛二諦說法二諦 應有眾經異說不同
隨情二諦世界為人對治第一義 四悉檀眾生情種不同佛教二諦何止有無
不同涅槃經分別二諦有無 何謂末代一種 二諦不受異說二明隨情
二諦種種二諦世界為人 對治聞說世諦種種 異說二諦聞說慧眼
第一義即是真諦 二諦涅槃經世人心所 名為世諦出世人心所見名為第一義諦
二諦二乘聖人無漏法眼 所見二諦 勝定文殊釋迦因地二諦義
三惡道迦葉佛二諦即是 不可以釋迦 文殊因地隨情二諦問曰二諦
答曰 二諦俗諦真諦 故經云世諦名字第一義
三家得失四句分別 隨情二諦二諦二諦皆可 有種二諦不同經論
各別隨情二諦俗諦真諦 不可說 二諦皆是二諦不可說
世諦隨情真諦不可說 迦葉如來證見釋迦文因地 所知末代凡夫所能略明
二諦不該佛法 坐禪不信二次 二諦中道佛性二諦就此
一者中道二諦二者真諦 二諦三不思議二諦二諦 隨情一中佛性
真諦二諦通教二諦 二乘言中第一 涅槃經佛性即是第一義空
第一義空名為智慧智者不空 即是中道即是真諦故知中道佛性 真諦第一義諦二諦
二明真諦俗諦中道真諦 真諦即是別教二諦真諦 世諦大涅槃經彌勒
五百聲聞第一義諦別教 二諦可知三明 不思議二諦明理二種二諦不二
不思議圓教二諦二諦 可知二明去取二諦 真諦二諦
世諦不得為此真諦 即是法性實相正體問曰 圓教不思議真諦
答曰若是法華經正直方便 圓教真諦 方便真諦為此
不思議真諦三明一實諦 為此一實諦分別一實諦 即是不思議真性解脫實相即是
正體如初涅槃經解釋第三 四門真性實相幽微 世間大聖明鑒通理
無言緣起是以 契理法華經佛教 三界智慧門難解
菩薩入不二法門 意解四門四門 悉檀四門第一四門相者
佛教四句通行 真性實相名為外人因緣 因緣四句因此四句邪法
因此十四六十二見結業輪生 邪道四門佛法四門 正因四句通行第一義涅槃
大智四門清涼池般若 大火四邊不可取般若波羅蜜 四門佛法既有四教不同
三藏四門通教 別教四門圓教四門一明三藏教 即為一有二空有空非有
非空一有三藏教正因緣生 能破十六知見陰界 有為諸法無常苦空無我第一
無漏第一義諦 大集經甚深不可說第一實義 無聲比丘諸法獲得真實知見
如此阿毘曇二明空門即是三藏教正因假實生滅入空能破假實假實
空見真空第一義須菩提 石室生滅無常入空得道見佛 法身成實論三明有空
三藏教正因緣生有空 能破偏執有無因緣有空 有空有空第一義
迦旃延入道故作 非有無門三藏教正因緣生 非空能破有無邪執
因緣非有無漏非有 非有第一義惡口車匿因此 入道未見有人犢子阿毘曇
第五不可說三世即是非有無法即是非空未可 二明通教四門即是智度論一切
一切不實一切不實一切 四句廣說第一義悉檀中論 四句諸法實相通教正因緣法
如夢鏡像四句三乘根緣不同一句 第一義四句名門青目注解
諸法實相故知四門即是 三乘四門第一義三明別教 中論

[0557c12] 四門 四門大智四句別教四門 大涅槃經四句
即是別教四門佛性 力士有門 眾生佛性猶如虛空大涅槃迦毘羅
即是空門涅槃佛性 云何一切眾生悉皆云何善方便譬如
即是無門佛性即是 中道非有 即是非空非有別教菩薩
四門見佛大涅槃故此四句 即是別教四門一往涅槃經 分別別教四門經文圓教
四門圓教四門料簡同異問曰別教四門涅槃爾前摩訶衍 別教四門答曰大涅槃經前經
此前摩訶衍別教四門 經文四明圓教四門四門 佛性第一義一往別教四門第一義諦
見佛常住涅槃名義意趣 問曰答曰分別 圓教分別別教四門
圓教四門一切法 真性實相佛性涅槃不可四門即是圓教四門二明初心知見
四門圓教四門 不斷煩惱入涅槃四門即是圓教 四門圓行四門即是圓教
四門四門即是圓教 四門四門即是圓教 四門四門即是
四門第二四門外人 四門心行顛倒顛倒相應不得 真性所以者何
究竟諍論佛法 四門一體不同一者三藏 通教四門二者別圓
四門一明三藏四門通教 四門四門第一 二種涅槃雖是
既有四門 真理無二譬如 四門使四門
所見使三藏教四門 州城四邊偏門通教四門正門 第一義諦二種 涅槃二明別教四門圓教四門
真性四門實相佛性 常住涅槃雖是 既有偏圓四門
佛性真理不二至真性體 譬如四門不同所見天子 別教四門四邊偏門
四門正門 解脫實相第三四悉檀 四門外道四門不見根緣
常用一切 不依四悉檀四門佛法四門皆因 四悉檀一明悉檀三藏教四門
悉檀通教四門三明悉檀別教四門四明悉檀圓教四門一明四悉檀三藏 四門即是生生不可說四悉檀因緣
一明四悉檀有門 有法世界悉檀毘曇有門 各各為人悉檀有門 因緣因緣取著結業
對治悉檀有門第一義 第一義悉檀有門聞說 四諦第一義諦須陀洹果不能
四悉檀即是眾生 天魔外道一手涅槃經說法 諸佛境界聲聞緣覺所知二明
四悉檀空門有門四悉檀 論師毘曇有門但是 調心不能得道成實得道數論
小乘得道用大 得道並不三藏教 大集經常見斷見
一念二見得道無異大智 聞經處處明法空義得道 大乘四悉檀成壞數人
成數 成壞何者何者 數人三藏教
數人有門三明悉檀 有無有門四悉檀有空 四明悉檀非有
無門四悉檀有門四悉檀 可見二明四悉檀通教四門 藏教可解三明四悉檀別教四門
藏教可知四明四悉檀圓教四門 藏教可知四教大本第四一法 異名真性實相一實諦
自性清淨心如來藏如如 實際實相般若一乘即是 首楞嚴法性法身言中
畢竟正因佛性涅槃如是 異名皆是實相大智 若是一法佛說種種諸眾生
大涅槃經天帝釋解脫 名字佛性 皆是利物異名法體
帝釋不同 異名故而實相供養 帝釋憍尸迦供養憍尸迦帝釋如此
供養未必末代弘法 自性清淨心畢竟畢竟空無 自性清淨心般若實相
一乘佛性知名異體一則隨喜法界何所 第五眾經摩訶衍
不思議真性解脫問曰 無實真性眾經答曰一法異名實相
說中道法如來藏正因佛性涅槃皆是實相異名即為眾經第六 小乘行人持戒坐禪背捨勝處一切
法門不得無常無我寂滅 不能無漏大乘觀法亦復 如是不得法性實相
二邊入不二法門不思議解脫 凡夫初心答曰譬如 著意丈尺
得著正觀亦復如是第七 異名真性解脫 得道第三佛國因果
即是 立體必須成教 略為

[0559a27] 第一分別不同 第二因果  第三因果成佛 第四觀心 第五經文

[0559b01] 第一分別不同即為 不異不同

[0559b02] 權實即是 唯有
二法無不諸法實相無諸 法實 復次權實二法
二法譬如 若一經教 國有經論
不分弘法法師 便開發經教學者果真因果因果
萬行 因果提綱君主 治天下
因果利益有緣佛國因果第二 因果佛國因果
佛國標名就此即為因果料簡一明因果 眾經因而眾經
不定單用因為單用 合為涅槃涅槃常住四德 不明五行十功德因果正因
若是大品般若文中 種智涅槃正果因為法華一乘因果蓮華因果
人法得名能行即是 行人法名不思議解脫解脫斷德果行因故佛國因果料簡
問曰因而涅槃何故 大品因而既是 何不答曰通論
大涅槃正因大品正果佛國因果是故佛國因果 所以者何長者子得佛
清淨世尊諸菩薩淨土 即是直心菩薩淨土即是 眾生來生即是
因果因果淨名 因果室外國王長者即是佛身即是乃至
菩薩處處因果室內 十方佛土即是菩薩三觀 調心即是不思議品觀眾生品
道品入不二法門品香積 大眾菴羅園如來 菩薩即是諸佛
音聲佛事寂滅佛事即是 始終因果成佛並用第三因果成佛就此即為
因果二簡成佛 因果相者修行理即 因果
因果因果正因如來藏名為法身菩薩修行 功用名為究竟
解脫即是大涅槃經 佛性大涅槃佛性大涅槃二明就此
即為不思議因果因果不思議因果問曰何故佛性涅槃答曰
別教分別因果圓教通義佛性大涅槃經佛性一切 眾生未成云何眾生佛性涅槃
即是大般涅槃自有 佛性 無明緣行行緣識十二因緣
乃至金剛 大涅槃大涅槃金剛無上
菩提但是無上涅槃但是 解脫因果如是因果 因果即是苦集出世因果即是
因果不出四諦大小不同 四諦小乘四聖諦大乘 四聖諦於是二種四諦無生
四真諦無量四諦合為四諦 涅槃解釋法華三明 因果成佛為此因果
佛國因果若是無生 善惡五濁輕重約根利鈍同感凡聖 同居穢土託生苦諦若是生滅 無生二種同感便有餘土託生
苦諦即是苦集 分成 滿一生
心淨佛土仁王經 人居淨土故知四諦因果 正報正報依報國土問曰
無生共有不淨無量云何答曰無量因果不淨三乘 法性身變易
二乘別圓菩薩功德既有優劣利鈍 不同應得別教蓮華 諸菩薩生死不淨
菩薩有分三賢 聖住果報人居淨土故知因果 至聖正意佛國因果為此
正宗分別第四觀心 心淨佛國觀心猶如 虛空即是觀智覺悟
成名 即是無染即是心數解脫 智慧大臣
淨土故云心淨佛土第五 寶積佛國因果即是 自說淨名即是法王大將
因果正教成佛佛國因果生佛菩薩佛國土室外 因果室內因果
因果成佛 在此經文第四權實善巧 思議既成功能功能權實 有利功能五意

[0560c02] 第一權實 第二教權不同 第三權實 第四折伏攝受 第五觀心

[0560c05] 第一權實有人莫測權實所以者何無言權實無可因緣
有益即是 即是是故為此問曰 起用可言
皆是便無體 答曰權實多種自行權實 前來權實但是
權實是故權實第二教權 不同華嚴具有二教別教圓教 三藏一向權化方等
一實般若三藏三教 法華正直方便一實涅槃 一實唯有一實問曰
方等答曰方等二入涅槃方等教攝一實二入
法華玄義第三權實一者權實二者自行權實 行權一明權實諸佛菩薩所見
不可凡人悉皆 千萬二智四悉檀 不同不善二智取經
二智云云二者自行 權實諸佛菩薩 實智三自行權諸佛
菩薩自行二諦三諦權實一家二諦可解二智國王長者
二智諸菩薩自行二智杜口無言自行二智第四折伏攝受 即為略明折伏攝受經文。
略明折伏攝受勝鬘折伏 折伏攝受攝受折伏攝受 令正淨名不思議
是以方便折伏實智攝受 老死佛法佛法湛然 經卷二十菩薩受持
佛法故知不滅 凡夫得無慧命未能秉持禁戒 無常戒法佛法戒定慧解脫
解脫知見五分法身色身色身 五分即是佛法 得道不退寂然
五分法身具足假令人天 須陀洹果必得阿羅漢果 滅佛不滅五分法身朽壞
佛法大乘羅漢 乃至辟支十二因緣 二十不堪付囑喪失
知見二十五三昧住持佛法守護 解脫二十五
折伏攝受二明 淨名釋迦正法久住是故 室外室內攝受通論攝受處處
暫時長養本心而今 權智實智國王長者即是佛身須菩提
八正實智 佛說幻人以是 阿難彌勒實智
實智攝受迦旃延室內 云云故知淨名折伏攝受 觀心權實中道二觀方便
中道折伏實智攝受中道 二乘即是實智折伏權智攝受 二觀即是折伏攝受中道
中道即是實智折伏實智攝受復次 用心止觀三十六解說即是 觀心折伏攝受正法第五明教
相者四重一部正意 眾經異事分別 處處別教眾經同異大意
明教相同明了 同異就此即為

[0561b24] 第一明教相大 第二判教 不同 第三去取 第四 經教

[0561b27] 第一明教相大明體 利物同異根緣不一有別是以大聖名字不同
華嚴廣明菩薩行 三藏小乘方等大品歷法 花結始終開權顯實涅槃
眾經同歸佛性常住抑揚褒貶 不思議解脫方等第二 判教不同法師三時
一有法輪無相法輪常住法輪 第二無相得道佛性常住涅槃光宅判教偏方
不定漸教分為五時第三折挫 聲聞褒揚菩薩會三歸一佛性 常住若是莊嚴四時般若
相得會三歸一佛性常住若是 四宗即是真宗大乘緣起 若是滿即是滿字
不異華嚴涅槃從來名義古今判教不同法華玄義第三去取 第二第三佛性
不思議真性真性豈非佛性 不明常住如來即是金剛 豈非常住
真宗法華何故 聲聞不見佛性同法涅槃 即是滿字佛性常住
涅槃為生不得即是 涅槃滿字經論 法華玄義第四
經教相者如來經教遍滿三千 不出一者頓教二者漸教不定教 四者祕密教頓教華嚴經譬如
高山涅槃經雪山名曰 忍辱醍醐 頓教菩薩不無別教方便無量
摩訶般若華嚴宣說菩薩歷劫 修行未曾宣說如是甚深無量義經 法華三乘知見成道
久遠如此諸法漸教 即是五味相生三藏 三藏教生滅四諦即是
方等大乘最初無生四諦無量 小乘聲聞小法即是 摩訶般若無生四諦無量
四諦宣說歷劫修行四諦小乘 皆是摩訶衍聲聞即是 如法一實四諦聲聞
知見受記果實秋收冬藏 即是醍醐涅槃經 三修佛性一實四諦聲聞
慧眼見佛安置諸子祕密 醍醐無量義經大品法華 大智摩訶般若法華如此
一往細心 相關三明不定教不同 不定五味利根
不同悉皆見佛滿字涅槃經譬如有人乃至醍醐 殺人所以三家
皆是滿字佛性在此祕密 大智成道鹿苑轉四諦法輪顯露人見須陀洹果萬人
法眼淨祕密教無量菩薩聞說大乘得無 生忍復次得道泥洹般若 一音演說眾生
隨類祕密教時眾 不得聞見即是祕密教問曰若爾 不定答曰五味次第不定
設有異說何須婆羅門 所謂牛王論師 鳥眼便
頓教漸教師子 鳥眼祕密教頓教 乃至五味漸教不定教即是
殺人利根菩薩 二法見佛不可思議解脫涅槃滿 祕密不可經意
教相是故不須委曲教相有所 最為難解法華四教義 見大

佛法不思議  教相難解
二乘菩薩  不能
何況凡夫  
譬如盲人  分別日輪
虛空界  一切諸色
而言  畢竟
是故說法者  慚愧
自責無明  戲論

維摩經玄疏卷第六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8 No. 1777 維摩經玄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