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 Weimojie Jing 注維摩詰經
Scroll 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注維摩詰經卷第九後秦釋僧肇選
◎菩薩行品第十一
[0403a09] 是時佛說法於菴羅樹園其地忽然廣博嚴事 一切眾會皆作金色。
[0403a10] 肇曰。至人無常所。 理會是隣。如來淨名雖服殊處異。然妙存 有在。所以來往興化。共弘不思議道也。因
遣問疾。所明若上。今將詣如來封印茲 典。故先現斯瑞以啟群心者也。
[0403a15] 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瑞應是處忽 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
[0403a16] 肇曰。大 士所為非小道所及。故問其緣者也。
[0403a18] 佛告阿難是維摩詰文殊師利與諸大眾恭敬 圍繞發意欲來故先為此瑞應於是維摩詰語 文殊師利可共見佛。
[0403a20] 什曰。維摩詰勸共 見佛。旨可尋也。一者見其誠心欲遂其 本意。二者欲令證明香飯多所發悟。三 者以其懷勝遠遊宜令實反。故欲共詣佛
所諮請遺法。
[0403a25] 與諸菩薩禮事供養文殊師利言善哉行矣今 正是時。
[0403a26] 肇曰。有益時也。
[0403a27] 維摩詰即以神力持諸大眾并師子座置於右 掌往詣佛所到已著地。
[0403a28] 什曰。世相迎送。必 結駟輕騎。大士迎送。則運以妙通。
[0403b01] 稽首佛足右繞七匝一心合掌在一面立。
[0403b01] 肇 曰。淨名置座於地。將先致敬也。
[0403b03] 其諸菩薩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繞七匝於一 面立諸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 佛足在一面立於是世尊如法慰問諸菩薩已
各令復座即皆受教眾坐已定佛語舍利弗汝 見菩薩大士自在神力之所為乎。
[0403b07] 什曰。欲 稱大士神奇。將以厲狹劣之想也。
[0403b09] 唯然已見於汝意云何世尊我覩其為不可思 議非意所圖非度所測。
[0403b10] 肇曰。向與文殊俱 入不思議室。因借寶座覩其神力。兼食香 飯乘掌而還。莫測其變。故自絕於圖度。此
經大旨。所明不思議道。故往往多顯不思 議迹也。
[0403b15]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所聞香自昔未有是 為何香。
[0403b16] 什曰。問曰上品香氣普薰三千。阿 難云何不聞耶。答曰。非分故近而不聞。今 有以得聞也。肇曰。如來將辨香飯之緣。故 令阿難聞也。
[0403b20] 佛告阿難是彼菩薩毛孔之香。
[0403b20] 肇曰。彼菩 薩眾香國菩薩也。所以獨言彼者。欲令舍 利弗自顯一食之香。因明香飯之多益也。
[0403b23] 於是舍利弗語阿難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 阿難言此所從來曰是長者維摩詰從眾香國 取佛餘飯於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阿難
問維摩詰是香氣住當久如維摩詰言至此飯 消曰此飯久如當消曰此飯勢力至于七日然 後乃消。
[0403b28] 什曰。七日乃消有二因緣。或有 人食香飯飯不時消。心必厭捨故不令久 也。亦云應得道者。飯氣時薰不過七日。必
成聖道。如道迹七生。七步蛇嚙等勢不過 七。事不須久故不令過七。肇曰。七日 勢消飯常力也。若應因飯而階道者。要 得所應得然後乃消也。生曰。不過七日
也。
[0403c07] 又阿難若聲聞人未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 位然後乃消。
[0403c08] 肇曰。入無漏境。名入正位 焉。
[0403c10] 已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心解脫然後乃消。
[0403c10] 什 曰。見諦十六心也。問曰。食香飯云何得 道。答曰。體安心靜發未曾有意。飯尚如此。 何況道耶。有此妙果必有妙因。極大信樂
深達因果。即解緣起解緣起則見實法也。 肇曰。成無著果。名心解脫者。
[0403c16] 若未發大乘意食此飯者至發意乃消已發意 食此飯者得無生忍然後乃消已得無生忍食 此飯者至一生補處然後乃消。
[0403c18] 生曰。七日 之內。必有所得矣。然一食之悟亦不得有 二階進也。止一生補處者。佛無因得故也。 無生菩薩及正位之人。豈復假外方得進哉。
而今云爾者。以明此飯為宣理之極。備有 其義焉。
[0403c24] 譬如有藥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諸毒滅然後 乃消此飯如是滅除一切諸煩惱毒然後乃消 阿難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飯能作佛 事。
[0403c27] 什曰。神足變化。說法度人化之常也。 飯本充體而今得道。故歎未曾有。佛以化 人為事。凡是化人皆名佛事。以阿難謂佛
事之妙。妙盡於此。故下廣明佛事。以廣其 心也。肇曰。飯本充體乃除結縛。未曾聞見 也。生曰。佛以應悟為事。而香飯能之。未 曾有者也。
[0404a05] 佛言如是如是阿難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 作佛事。
[0404a06] 肇曰。阿難具香飯所益。謂佛事 理極於此。故廣示其事。令悟佛道之無方 也。此土眾生。見佛妙光自入道檢。亦有餘
益。但以光為主下皆類此。
[0404a10] 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
[0404a10] 什曰。佛直居宗靜 默。令菩薩弘道以化人也。肇曰。有佛默然 居宗。以菩薩為化主也。
[0404a13] 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
[0404a13] 肇曰。有純以化 為佛事。如須扇頭比。
[0404a15] 有以菩提樹而作佛事。
[0404a15] 什曰。或出華果或 出名香或放光明或為說法也。肇曰。佛於 下成道樹名菩提。此樹光無不照香無不 薰。形色微妙隨所好而見。樹出法音隨所
好而聞。此如來報應樹也。眾生遇者自然悟 道。此土以樹為化之本也。
[0404a21] 有以佛衣服臥具而作佛事。
[0404a21] 什曰。昔閻浮 提王。得佛大衣。時世疾疫。王以衣著標上。 以示眾人。歸命病皆得愈信敬益深。因是 解脫此其類也。肇注同。
[0404a25] 有以飯食而作佛事有以園林臺觀而作佛事。
[0404a26] 肇曰。眾香國即其事也。一義飲食以舌根 通道。園觀以眼根通道也。
[0404a28] 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作佛事。
[0404a28] 什 曰。或一相二相乃至眾多相。隨所應見而 為現相。亦云以佛形像。如萍沙王以佛像 與弗迦沙王因是得悟也。下言佛身全
現身也。肇曰。好嚴飾者示之以相好也。
[0404b04] 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虛空而作佛事。
[0404b05] 什曰。除却形色廓然無像。令其空心虛靜 累想自滅。亦如文殊師利滅眾色像。現虛 空相以化阿闍世王也。肇曰。好有者存身
以示有。好空者滅身以示空。如密迹經說 也。八相雖在身而身相不一。所因各異故。 佛事不同也。
[0404b11] 眾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
[0404b11] 肇曰。所因雖殊。 然俱入律行也。
[0404b13] 有以夢幻影響鏡中像水中月熱時炎如是等 諭而作佛事。
[0404b14] 什曰。於夢中悟感眾生也。 下六事為現不真形色。令悟深理焉。肇曰。 自有不悟正言。因諭得解者。
[0404b17] 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
[0404b17] 肇曰。即此 娑婆國之佛事。
[0404b19] 或有清淨佛土寂寞無言無說。
[0404b19] 什曰。有形 色無言教如維摩詰默然成論比也。
[0404b21] 無示無識無作無為而作佛事。
[0404b21] 肇曰。有真 淨土純法身菩薩。外無言說內無情識。寂 莫無為而超悟於事外。非是言情所能稱 述。此佛事之上者也。
[0404b25] 如是阿難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為無非佛事。
[0404b26] 肇曰。佛事者以有益為事耳。如來進止 舉動威儀俯仰乃至動足未曾無益。所以諸 所作為。無非佛事。上略言之也。
[0404b29] 阿難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
[0404b29] 什曰。 煩惱根本有四。三毒及等分也。二萬一千塵 垢屬一病。四病故八萬四千也。總說則八萬 四千。別相則無量。今言八萬四千。則攝無
量故為門也。肇曰。三毒等分此四。煩惱之 根也。因一根生二萬一千煩惱。合八萬四 千。因八萬四千。出無量塵垢故名門也。
[0404c07] 而諸眾生為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 事。
[0404c08] 什曰。佛事有三種。一以善作佛事。光 明神力說法等是也。二無記虛空是也。三以 不善八萬四千煩惱是也。譬如藥師或以良
藥。或以毒藥治人病也。佛亦如是。以煩 惱如佛以愛度難陀也。瞋恚化惡龍比 也。肇曰。眾生皆以煩惱為病。而諸佛即以 之為藥。如婬女以欲為患。更極其情欲
然後悟道。毒龍以瞋為患。更增其忿恚然 後受化。此以欲除欲以瞋除瞋。猶良醫 以毒除毒。斯佛事之無方也。生曰。若投藥 失所。則藥反為毒矣。苟曰得愈毒為藥
也。是以大聖為心病之醫王。觸事皆是法 之良藥。
[0404c21] 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
[0404c21] 肇曰。若能應會無 方美惡斯順。無事不為。為之無非佛事。乃 名入諸佛法門耳。生曰。苟達其一眾事皆 畢。
[0404c25] 菩薩入此門者。
[0404c25] 肇曰。七住已上豫入此 門。
[0404c27] 若見一切淨好佛土不以為喜不貪不高若 見一切不淨佛土不以為憂不閡不沒但於 諸佛生清淨心歡喜恭敬未曾有也諸佛如
來功德平等為教化眾生故而現佛土不同。
[0405a02] 肇曰。佛無定所。應物而現。在淨而淨在穢 而穢。美惡自彼於佛無二。曷為自生憂喜 於其間哉。是以豫入此門者。見淨不貪己
分不高。覩穢不閡乖情不沒。故能生真淨 心。知佛平等而應迹不同。此闚 [門@俞] 之徒非 平等信也。自不入佛事門者。孰能不以淨
穢為心乎。生曰。菩薩既入此門。便知佛土 本是就應之義。好惡在彼於我豈有異哉。 所貴唯應。但歎應生之為奇也。
[0405a11] 阿難汝見諸佛國土地有若干而虛空無若 干也。
[0405a12] 生曰。無地為空。而地出其中矣。
[0405a13] 如是見諸佛色身有若干耳。
[0405a13] 什曰。謂化現 身也。下言身色等。真報應之身也。
[0405a15] 其無閡慧無若干也。
[0405a15] 肇曰。佛慧如空應形 猶地。不以地異而異空。不以空一而釋 地也。生曰。色身是外應之有。出無閡慧中。 而無閡慧無色身也。
[0405a19] 阿難諸佛色身威相種姓戒定智慧解脫解脫 知見力無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儀所行 及其壽命說法教化成就眾生淨佛國土具諸 佛法悉皆同等。
[0405a22] 生曰。諸佛色身雖復若干。 而一一佛無不有之。故無不等矣。
[0405a24] 是故名為三藐三佛陀。
[0405a24] 什曰。三藐三菩提。 秦言正遍知。今言三藐三佛陀。言正遍覺 也。見法無差故言正。智無不周故言遍
也。出生死夢故言覺也。肇曰。秦言正遍知。 見法無差謂之正。智無不周謂之遍。決 定法相謂之知。生曰。若不等者。便有所不 盡。不得名為正遍覺人也。
[0405b03] 名為多陀阿伽度。
[0405b03] 肇曰。秦言如來亦云如 去。如法而來如法而去。古今不改千聖同 轍。故名如來亦名如去。生曰。如者謂心與
如冥。無復有不如之理。從此中來。故無 不如矣。
[0405b08] 名為佛陀。
[0405b08] 什曰。多陀阿伽度。秦言如來亦 言如去。如法知如法說故名如也。諸佛以 安隱道來。此佛亦如是來。彼佛安隱去。此
佛亦如是去也。佛陀秦言覺也。凡得道名為 覺。覺有二種。一於四諦中覺。二於一切法 中覺。覺而不盡。則非真覺故無覺名也。
如佛問舍利弗三問不答。天女問默然無 言。此未免於睡也。言遍言如言覺。此三 名則是體極之稱。足以明諸佛同等異於二 乘也。肇曰。秦言覺生死長寢莫能自覺。自
覺覺彼者其唯佛也。此三句蓋體極之稱。若 如上佛事。有一毫不等者。則不足以名三 號具足也。生曰。於結使眠中而覺。故得心 冥如也。
[0405b22] 阿難若我廣說此三句義汝以劫壽不能盡 受。
[0405b23] 生曰。無不知無不能者。豈可窮之 哉。言阿難不能盡受。亦何足用美其廣。意 在以稱菩薩能盡受之矣。
[0405b26] 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皆如阿難多聞 第一得念總持此諸人等以劫之壽亦不能受。
[0405b28] 肇曰。三句之義無窮若此。其道平等理 無不極。豈容優劣於其間哉。
[0405c01] 如是阿難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限 量智慧辯才不可思議阿難白佛我從今已往 不敢自謂以為多聞。
[0405c03] 肇曰。阿難於五百弟 子中。多聞強記第一。今聞佛事。乃自審寡 聞也。生曰。阿難豈不知己之多聞本有在 乎。自取不達。以申佛之意也。
[0405c07] 佛告阿難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說汝於聲聞 中為最多聞非謂菩薩且止阿難其有智者不 應限度諸菩薩也一切海淵尚可測量菩薩禪
定智慧總持辯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
[0405c10] 肇曰。 物有於上不足於下有餘。不可以下有 餘而量於上也。
[0405c13] 阿難汝等捨置菩薩所行是維摩詰一時所現 神通之力一切聲聞辟支佛於百千劫盡力變 化所不能。
[0405c15] 肇曰。一時即向來所現一時 若此。況盡其事。
[0405c17] 爾時眾香世界菩薩來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 等初見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責。
[0405c18] 什曰。雖 奉聖旨。及見不淨劣想自發。由憶念佛 教起想微耳。既了平等。誠心自悔也。肇曰。 初見穢土生下劣想。謂諸佛菩薩亦有升
降。聞此佛事乃自悔責也。
[0405c23] 捨離是心所以者何諸佛方便不可思議為度 眾生故隨其所應現佛國異唯然世尊願賜少 法還於彼土當念如來。
[0405c25] 什曰。彼亦不必專 以香為佛事。故請言教法也。亦將欲遍至 十方化不淨國。故請雜法也。亦以遠遊異
剎。不宜虛反又以彼諸菩薩。必問其上要。 故稟異聞也。亦欲令彼菩薩知恩故請。云 何令知恩。彼諸菩薩處清淨國。但食香飯
自入律行。常樂則亡其樂。亡其樂則亡其 所由。所由者佛。而彼昧之。是不知恩也。若 聞下二門苦而後得乃悟自然得者因妙而功
深也。肇曰。既知佛事之難議。故欲請法而 反土。將宣揚如來不思議道。令本國眾生 念佛功德也。生曰。請還彼土法也。
[0406a08] 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無閡法門。
[0406a08] 什曰。盡 有二種。一無為盡二有為盡。有為盡。無常遷 滅盡也。無為盡。智慧斷令滅盡也。今言盡 門。是有為無常盡也。言無閡於二事不閡
也。不盡功德有為。無凡夫閡也。不住無 為無二乘閡也。
[0406a14] 汝等當學。
[0406a14] 生曰。欲還彼土。迹在捨此之 彼。是自濟之懷。於菩薩為縛矣。若解脫 之者。是其法也。
[0406a17] 何謂為盡謂有為法。
[0406a17] 生曰。有為是無常盡 滅之法也。
[0406a19] 何謂無盡謂無為法。
[0406a19] 肇曰。有為法有三相 故有盡。無為法無三相故無盡。生曰。無為 則不盡矣。
[0406a22] 如菩薩者不盡有為。
[0406a22] 什曰。謂一切善。是有 為功德也。一切有為悉是大累。可以遣累故 有宜存。譬如無量怨賊在彼大城。城中有
人來降。因是人得破怨賊。故雖是賊亦 應供養之。
[0406a27] 不住無為。
[0406a27] 肇曰。有為雖偽。捨之則大業不 成。無為雖實。住之則慧心不明。是以菩薩 不盡有為。故德無不就。不住無為。故道
無不覆。至能出生入死遇物斯乘。在淨 而淨不以為欣。處穢而穢不以為戚。應彼 而動於我無為。此諸佛平等不思議之道也。
夫不思議道。必出乎盡不盡門。彼菩薩聞佛 事平等不可思議。所以請法。故佛開此二 門。示其不思議無閡之道也。生曰。此土
有苦是有為也。彼土無苦是無為也。若縛 在欲盡有為住無為者。蓋是此土患苦之 情。非彼土然也。然則寄還彼土。以明法實 得祛此縛矣。
[0406b12] 何謂不盡有為謂不離大慈不捨大悲。
[0406b12] 什 曰。慈悲佛道根本也。聲聞無此故。盡有住 無也。欲不盡有為成就佛道。要由慈悲。 故先說也。肇曰。慈悲乃入有之基。樹德之
本。故發言有之。生曰。菩薩之行凡有二業。 功德也智慧也。功德在始智慧居終。不盡 有為義在前。故功德不盡之也。住無為義
在後。故智慧不住之也。不盡有為。是求 理不捨生死之懷。以慈悲為本。故始明 之焉。
[0406b22] 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
[0406b22] 什曰。志求佛道。 其心深固。譬如種樹根深難拔。故歷劫愈 明。不暫失也。肇曰。發心不忘。是眾行之中 心者也。
[0406b26] 教化眾生終不厭倦。
[0406b26] 別本云。心不厭倦。什 曰。惱之者眾鮮能無厭。以大悲為本。故 涉苦彌勤。雖魔怨逼試。心不生倦。
[0406b29] 於四攝法常念順行護持正法不惜軀命種諸 善根。
[0406c01] 什曰。謂堅固善心深不可動。乃名 根也。如有一人到舍利弗處求出家。舍 利弗觀其宿命。八萬大劫不種善根。棄而
不度。往五百弟子所。盡皆不受。於是到祇 洹門下。悲泣懊惱。佛從外還見而問之。其 人具以事答。佛即種種責舍利弗。汝智慧不
深不見人根妄輕賤人耶。佛即受其人。 讚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衣著身便成沙 門。佛為說法即得阿羅漢。舍利弗問佛。此 人何時種泥洹善根。佛言乃往昔過去無央
數劫有佛名人可。時有一人。入林取薪 虎從林出欲食其人。其人上樹虎在樹下。 其人極大恐怖。時佛從空中飛過。其人見已 稱南無佛。心生信樂極厭生死。深心誓願
願離此苦。因此善根今得解脫。時舍利弗。 向佛悔過舉身投地深自悲歎。佛言。譬如 石中有金。愚人不知棄而不取。金師見之
知其中有金。即以兩囊鼓而出之。眾生無 明石中有智慧金。今汝智慧不深故棄而弗 度。如來深見根本。以禪定智慧囊鼓而出 之也。
[0406c22] 無有疲厭。
[0406c22] 肇曰。慈悲為根發心為心。然後 順四攝化眾生。護正法種善根。以此眾 德茂其枝條。道樹日滋不盡有為也。下諸
行願枝條之流。及其日滋日茂以成不盡 義。耳度捨慈悲道樹不建。眾德損耗自隱 涅槃。謂盡有為法也。
[0406c28] 志常安住方便迴向。
[0406c28] 什曰。萬善無常隨意 所成。故須方便迴向佛道。如缾沙王被 繫在獄。獄孔中遙見佛於山上往來。心大 歡喜應生兜率天。在中聞毘沙門天王食
香。以餓死故心甚樂著。我今當往生彼食 處。即時於毘沙門樓上化生。小既迴向大 亦宜然。肇曰。方便迴向進善之要行。故常 安住焉。
[0407a07] 求法不懈。
[0407a07] 什曰。求法不勤。果報未應。則 生邪見。謂無所得。是故行者。求法不懈 怠也。
[0407a10] 說法無悋。
[0407a10] 什曰。梵本云無師倦。外道師 為弟子說法。法之要者則握而不與。菩薩 則盡其所懷。故言無師倦也。
[0407a13] 勤供諸佛故入生死而無所畏。
[0407a13] 肇曰。不以 結生。曷為而畏。
[0407a15] 於諸榮辱心無憂喜不輕未學敬學如佛。
[0407a15] 肇 曰。未學當學。所以不輕。已學當成。故敬 如佛。
[0407a18] 墮煩惱者令發正念。
[0407a18] 什曰。念邪則生累。念 正則累消。故化令正憶念。
[0407a20] 於遠離樂不以為貴。
[0407a20] 什曰。出家離欲及禪 定智慧。離諸妄想。悉名遠離樂。假以求道 非所貴也。肇曰。獨善之道何足貴乎。
[0407a23] 不著己樂慶於彼樂。
[0407a23] 別本云。不著己樂。 慶於他樂。什曰。凡夫見他樂則生嫉。他 苦則心安。自樂則生著自苦則心動。菩薩則
不然。見他樂不嫉其心隨喜。他苦心動欲 令解脫。自樂不著自苦心安。
[0407a28] 在諸禪定如地獄想。
[0407a28] 什曰。禪定有三種。一 大乘二小乘三凡夫。凡夫禪生高慢我心。小 乘禪獨善求證能燒眾善壞無上道根。於
菩薩則為惡趣。故視之如地獄也。肇曰。禪 定雖樂。安之則大道不成。菩薩不樂故。想 之如地獄也。
[0407b05] 於生死中如園觀想。
[0407b05] 什曰。意存兼濟故樂 遊無畏。肇曰。生死雖苦大道之所因。菩薩 好遊故。想如園觀也。
[0407b08] 見來求者為善師想。
[0407b08] 什曰。本無施意。因 彼來求發我施心。則於我為師。故起師想。 如月氏王出行遊觀。有數千乞人。在路側
舉手唱聲各請所須。王問大臣。此是何人 何所陳說。臣答言。乞人也。王智慧利根即 解其意。語大臣曰。彼等我大師。非乞人
也。汝不解其言耳。彼所須者。為我說法 非為乞也。彼言我等前世亦作國王。不修 布施故受斯報。王今不施後亦當爾。以此 故當知是我大師也。肇曰。乞者雖欲自益
而實益我。故想為善師也。
[0407b19] 捨諸所有具一切智想。
[0407b19] 什曰。捨諸所有。謂 身命及國城妻子悉能棄捨。給施眾生。給眾 生時。了知此施必能具足一切智。明見因
果施而無悔也。肇曰。凡所施與妙期有在。 又審因果之不虛也。
[0407b24] 見毀戒人起救護想。
[0407b24] 肇曰。戒為人護。毀 戒則無護。菩薩自己有護。故欲護無護者 也。
[0407b27] 諸波羅蜜為父母想。
[0407b27] 什曰。取其能生法 身也。亦云子有所須。則咨之父母。菩薩所 須。則求之六度。取其饒益比之父母也。肇
曰。餘四度行轉深。法身之所由生。故想為 父母也。
[0407c03] 道品之法為眷屬想。
[0407c03] 什曰。助成聖道。令 其尊勝。猶人有眷屬益其貴也。肇曰。助 成我者。三十七道品。猶人有眷屬相助成 者也。
[0407c07] 發行善根無有齊限。
[0407c07] 什曰。上說始種善 根。今明修習增進。修習增進名為行。萬善 斯行無所齊限。亦云不以劫數為限也。肇
曰。上云種善根。此云無齊限。轉增廣也。
[0407c11] 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己佛土。
[0407c11] 什曰。取 彼淨國相。然後修行稱之故致淨國。與彼 無異。是名以彼成己也。肇曰。為好飾者。 淨土。不得不盡淨土之美。
[0407c15] 行無限施具足相好。
[0407c15] 肇曰。開四門恣求 者所取。無礙大施法也。此施相好之所因。別 本云。行無閡施。什曰。或施心足而財少。或
財足施心少。二事不具。則不能應無方之 求。今二事兼具故。能無所齊限。恣物所 求焉。
[0407c21] 除一切惡。淨身口意。
[0407c21] 什曰。身口意淨故眾 惡悉除。因淨則果妙相妙之所以具也。肇 曰。此明當大施時。諸惡悉除三業悉淨。故 致淨相之報也。
[0407c25] 生死無數劫意而有勇。
[0407c25] 什曰。勇明其有 力。上說意淨。此說有力淨而有力。故大願 果成也。肇曰。生死長久苦毒無量。自非智 勇孰能處之。
[0407c29] 聞佛無量德志而不倦。
[0407c29] 肇曰。不以佛 難及。倦而不修矣。
[0408a02] 以智慧劍破煩惱賊。
[0408a02] 肇曰。煩惱之寇密固 難遣。自非慧劍。無以斷除。
[0408a04] 出陰界入。
[0408a04] 什曰。煩惱既盡則隨法化生。法 化之身超出陰界入也。
[0408a06] 荷負眾生。
[0408a06] 什曰。必令究竟不中棄也。
[0408a07] 永使解脫。
[0408a07] 肇曰。法身超三界。陰界入所 不攝。故言出。若受陰界入身處情塵之 內。則自同羇瑣安能濟彼。
[0408a10] 以大精進摧伏魔軍。
[0408a10] 什曰。魔天魔也。肇曰。 魔兵強盛。非怠者所能制也。
[0408a12] 常求無念實相智慧。
[0408a12] 什曰。無取相念也。凡 夫行有念智慧。則高慢益甚。是故菩薩求無 念智也。肇曰。真智無緣故無念為名。俗智 有緣故念想以生。
[0408a16] 行少欲知足而不捨世法。
[0408a16] 肇曰。不以無 欲。而捨世法自異。
[0408a18] 不壞威儀。
[0408a18] 什曰。和而不同。
[0408a19] 而能隨俗。
[0408a19] 肇曰。同俗俯仰不失道儀。天 下皆謂我同己。而我獨異人。
[0408a21] 起神通慧引導眾生。
[0408a21] 肇曰。見形不及道 者。非通變無以導焉。
[0408a23] 得念。
[0408a23] 肇曰。正念。
[0408a24] 總持。
[0408a24] 什曰。以念持念。持能持法。故既言 念又言持。亦云眾念增長。則成持也。
[0408a26] 所聞不忘。
[0408a26] 肇曰。由上二種持也。
[0408a27] 善別諸根斷眾生疑。
[0408a27] 肇曰。慧也。
[0408a28] 以樂說辯演說無閡。
[0408a28] 肇曰。樂說辯四辯之 一也。上云念定持辯。此云念持慧辯。定慧 互有其用。迭在四門者也。
[0408b02] 淨十善道受天人福。
[0408b02] 什曰。以不堪受道 故為說法也。肇曰。不為福報修善。名為 善淨。然為物受報。報在欲界人天也。
[0408b05] 修四無量開梵天道。
[0408b05] 別本云。四無量令生 梵天。什曰。欲使作梵天請轉法輪。處尊 別物也。亦菩薩自行。自生梵天也。
[0408b08] 勸請說法隨喜讚善。
[0408b08] 肇曰。修四等即開 梵道也。現為梵王請佛說法。隨喜讚善以 弘正教。如尸棄之流也。
[0408b11] 得佛音聲。
[0408b11] 什曰。是讚善報也。肇曰。經云 有八種音。亦云有六十種音。密迹云。佛不 思議音。應物無量也。
[0408b14] 身口意善。
[0408b14] 肇曰。如來三不護法也。
[0408b15] 得佛威儀。
[0408b15] 肇曰。凡所舉動。一則如來音聲。 三不護威儀。皆佛事也。菩薩雖未全具。然 豫入其境故言得也。
[0408b18] 深修善法所行轉勝。
[0408b18] 肇曰。善法誰不修。貴 在深勝也。
[0408b20] 以大乘教成菩薩僧。
[0408b20] 肇曰。僧徒雖眾。所 貴大乘。
[0408b22] 心無放逸不失眾善本。
[0408b22] 肇曰。放逸乃眾惡 之門。喪道之根。心無放逸則無善不集。善 法無量。故略言本也。
[0408b25] 行如此法是名菩薩不盡有為。
[0408b25] 肇曰。修如 上法自行化彼。功德日茂不盡有為也夫 善有為法變壞物耳。廢捨不修則日耗日盡 矣。
[0408b29] 何謂菩薩不住無為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
[0408c01] 肇曰。自此下皆無為觀行也。觀無為必 覩恬怕之樂。而能不證涅槃永處生死。名 不住無為也。空無相無作。三乘共行。而造
觀不同。二乘空觀唯在無我。大乘空觀無 法不在。以無法不在故空法亦空。空法既 空故能不證空。
[0408c07] 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
[0408c07] 肇曰。 二乘無相唯在盡諦。大乘無相在一切法。二 乘無作不造生死。大乘無作萬法不造也。
[0408c10] 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證。
[0408c10] 肇曰。諸法緣會 而有。緣散而無。何法先有待緣而起乎。此空 觀之別門也。
[0408c13] 觀於無常而不厭善本。
[0408c13] 什曰。無常則無法 不滅。滅而不斷故。故修善不厭。亦觀無 常是泥洹道。泥洹道則背善本。今不住無 為故不厭有也。
[0408c17] 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
[0408c18] 什曰。無我則眾生空。空而非無。故誨人 不倦也。
[0408c20] 觀於寂滅而不永寂滅。
[0408c20] 肇曰。二乘以無常 為無常。故厭有為善法。以苦為苦故惡生 死苦。以無我為無我。故怠於誨人。以寂 為寂故欲永寂。菩薩不以無常為無
常。故能不厭善本。不以苦為苦。故不惡 生死。不以無我為無我。故誨人不倦。不 以寂為寂。故不永寂也。
[0408c27] 觀於遠離而身心修善。
[0408c27] 什曰。遠離有三。一 離人眾五欲。二離煩惱。三諸法性空遠離。 今觀性空遠離。而不厭善也。肇曰。遠離無
為之別稱耳。雖見無為遠離之要。而身心 不離有為善也。
[0409a03] 觀無所歸而歸趣善法。
[0409a03] 肇曰。諸法始無所 來。終無所歸。雖知無歸。而常歸善法也。
[0409a05] 觀於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
[0409a05] 肇曰。雖見 無生。而處生荷彼也。
[0409a07] 觀於無漏而不斷諸漏。
[0409a07] 肇曰。凡諸無漏與 無為同。體自無相皆無為行也。雖見無漏。 而與彼同漏。同漏有二。有為入生死。實 未斷漏者。有已盡漏而現不斷者。
[0409a11] 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眾生。
[0409a11] 肇曰。法性 無業何所修行。雖知無行而教必以行 者也。
[0409a14] 觀於空無而不捨大悲。
[0409a14] 肇曰。諸法之相唯 空唯無。然不以空無捨於大悲也。
[0409a16] 觀正法位。
[0409a16] 什曰。謂無生滅。取證法也。
[0409a17] 而不隨小乘。
[0409a17] 肇曰。正法位者。觀無為取 證之地也。
[0409a19] 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本願未滿 而不虛福德禪定智慧。
[0409a20] 肇曰。諸法因緣所 成。虛假無本。以何為實以何為主。雖知 如此然本願未滿。不以功德定慧虛假而 弗修也。生曰。不住無為。是窮理將入生
死之懷。以滿願為極。故終明之焉。
[0409a25] 修如此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為。
[0409a25] 肇曰。備修 上法。則不證無為。證謂觀無為自證道成。 自證道成即住無為也。
[0409a28] 又具福德故不住無為。
[0409a28] 肇曰。上直明菩薩 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未釋所以不盡所 以不住。夫大士之行行各有以。妙期有在。
故復對而明之。夫德之積也。必涉有津。若 住無為。則功德不具也。
[0409b04] 具智慧故不盡有為。
[0409b04] 什曰。上一門中現一 義。今明一門中兼具二義。若不住無則不 盡有。不盡有則不住無也。肇曰。智之明
也必由廣博。若廢捨有為則智慧不具。生 曰。總翻前也。所以欲住無為者貪其樂 耳。福德既具便自常樂復何貪哉。所以欲 盡有為者惡其苦耳。智慧苟備已自無苦。
有何惡哉。
[0409b12] 大慈悲故不住無為。
[0409b12] 肇曰。慈悲入生死。豈 住無為之所能者也。
[0409b14] 滿本願故不盡有為。
[0409b14] 肇曰。滿願由積德。 豈捨有為之所能。生曰。別翻前也。以慈 悲為懷者。不得貪己樂也。欲滿本願者。
不得計己苦也。此取功德前句智慧後句。 略舉二端為備也矣。
[0409b19] 集法藥故不住無為。
[0409b19] 肇曰。採良藥必在 山險。非華堂之所出。集法藥必在險有。 非無為之法所出焉。
[0409b22] 隨授藥故不盡有為。
[0409b22] 肇曰。廢捨有為則 與群生隔絕。何能隨而授藥。生曰。翻前 則是反入生死。必能救眾人。故有下四句
也。集法藥者。使備有諸法理也。為功德 意矣。隨授藥者知其所主隨病授也。為智 慧意矣。
[0409b28] 知眾生病故不住無為。
[0409b28] 肇曰。習知眾生 病。必知病所盡豈無為之所能乎。生曰。 解其病相。功德意也。
[0409c02] 滅眾生病故不盡有為。
[0409c02] 肇曰。滅眾生病必 造有治。豈盡有為之所能。生曰。達病所 應。智慧意也。
[0409c05] 諸正士菩薩以修此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0409c06] 肇曰。二法雖異而行必相因。故對而辯之。 明行名有以造用不同也。
[0409c08] 是名盡無盡無閡法門汝等當學。
[0409c08] 肇曰。不 盡有為。故無閡德之累。不住無為故 無獨善之閡。此二無閡門。是菩薩弘道之要 路。佛事無方之所由。勸彼令學示其佛事
不思議道。令必審諸佛無若干也。
[0409c13] 爾時彼諸菩薩聞說是法皆大歡喜以眾妙華 若干種色若干種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 養於佛及此經法并諸菩薩已稽首佛足歎未
曾有言釋迦牟尼佛乃能於此善行方便言已 忽然不現還到彼國。
◎ ◎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0409c19] 爾時世尊問維摩詰汝欲見如來為以何等觀 如來乎。
[0409c20] 什曰。若自有慧眼。則能玄照不 待觀形。若無慧眼。則對形而隔。故問其 所以。何等觀如來。復次觀佛有三種。一觀
形二觀法身三觀性空。問言汝三觀中作 何等觀耶。下盡以性空答。此章悉用中百 觀破相義。明如來性空。更無異義。故不疏 問耳。肇曰。向命文殊共來見佛。雖復舉
目順俗而致觀不同。如來逆覩其情將 顯其來觀之旨。以明佛事不可思議。故知而 問也。生曰。維摩詰向命諸菩薩。共來見佛。 迹在人相佛焉。然見佛者。非謂形接得
見便為見也。是以問之以明見焉。
[0410a03] 維摩詰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0410a03] 肇曰。 佛者何也。蓋窮理盡性大覺之稱也。其道虛 玄固以妙絕常境。心不可以智知形不以 像測。同萬物之為。而居不為之域。處言數
之內。而止無言之鄉。非有而不可為無。非 無而不可為有。寂寞虛曠物莫能測。不知 所以名。故強謂之覺其為至也。亦以極 矣。何則夫同於得者得亦得之。同於失者
失亦得之。是以則真者同真。偽者同偽。如 來靈照冥諧一彼實相。實相之相即如來相。 故經曰。見實相法為見佛也。淨名自觀身
實相。以為觀如來相。義存於是。生曰。若謂 己與佛接為得見者。則己與佛異相去遠 矣。豈得見乎。若能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 然。不復相異。以無乖為得見者也。
[0410a18] 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
[0410a18] 生 曰。若以見佛為見者。此理本無。佛又 不見也。不見有佛乃為見佛耳。見佛者 見此人為佛從未來至現在從現在入
過去。故推不見三世有佛也。過去若有便 應更來。然其不來明知佛不在過去矣。未 來若有便應即去。然其不去明知佛不在 未來矣。現在若有便應有住。然其不住明
知佛不在現在矣。
[0410a27] 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不觀受想行識 不觀識如不觀識性。
[0410a28] 肇曰。法身超絕三界。 非陰界入所攝。故不可以生住去來而覩。 不可以五陰如性而觀也。生曰。向云不見
佛者。或是已不能見非無佛也。故復推 無佛可見以盡之焉。人佛者五陰合成耳。 若有便應色即是佛。若色不即是佛。便應 色外有佛也。色外有佛又有三種。佛在色
中色在佛中色屬佛也。若色即是佛。不應 待四也。若色外有佛。不應待色也。若色 中有佛佛無常矣。若佛中有色佛有分矣。 若色屬佛色不可變矣。色者色之事也。如
者色不異也。性者無本為色也。既言其事。 事或可改。故言如也。雖曰不改本或不然。 故言性也。然則要備三義。然後成色義也。
是以如性五事亦不得而殊也。至識皆同 之焉。既無所見乃為見實也。以實見為 佛。見實所以見佛也。
[0410b16] 非四大起同於虛空。
[0410b16] 肇曰。法身如空。非 四大所起造也。生曰。向雖推無人相佛。 正可表無實人佛耳。未足以明所以。佛 者竟無人佛也。若有人佛者。便應從四
大起而有也。夫從四大起而有者。是生死 人也。佛不然矣。於應為有佛常無也。
[0410b22] 六入無積。
[0410b22] 生曰。夫有人佛者。要從六入 積而或出也。既無有積。夫有人佛乎。五 是四大所造。故就六以明之焉。
[0410b25] 眼耳鼻舌身心已過。
[0410b25] 肇曰。法身過六情。 故外入無所積。生曰。上言六入無積故無 人佛者。正可無後世人佛耳。未足以明
今亦無也。故復即六入云已過也。六入已 過者無積為甚久矣。
[0410c01] 不在三界。
[0410c01] 生曰。上言六入已過。容正在 有六處。過或不及無六入處也。故復云 不在三界矣。
[0410c04] 三垢已離。
[0410c04] 肇曰。既越三界。安得三界之 垢。生曰。三垢已離故不在三界也。以無三 為不在三矣。
[0410c07] 順三脫門。
[0410c07] 生曰。順三脫門。故離三垢也。 以三離三也。
[0410c09] 三明與無明等。
[0410c09] 肇曰。法身無相體順三脫。 雖有三明而不異無明也。生曰。順三脫 門則等明無明也。三脫門既三而明。故復 就三明言之也。
[0410c13] 不一相不異相。
[0410c13] 肇曰。無像不像故不可 為一。像而不像故不可為異。生曰。等者 兩共等也。兩共等者不一不異也。
[0410c16] 不自相不他相。
[0410c16] 肇曰。不自而同自。故自而 不自不他而同他。故他而不他無相之身。 豈可以一異自他。而觀其體耶。生曰。有自 有他則異矣。
[0410c20] 非無相非取相。
[0410c20] 肇曰。既非無物之相。又非 可取之相。生曰。若無相為一矣。又不可 取無一異相也。
[0410c23] 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
[0410c23] 生曰。順三脫門則 到彼岸矣。若有到則不到也。無到不到然 後為到耳。此岸者生死也。彼岸者涅槃也。 中流者結使也。
[0410c27] 而化眾生。
[0410c27] 肇曰。欲言此岸寂同涅槃。欲 言彼岸生死是安。又非中流而教化眾生。 此蓋道之極也。此岸生死。彼岸涅槃。中流賢
聖也。生曰。夫化眾生使其斷結離生死 至泥洹耳。而向言無三。似若不復化之。 故云爾也。然則三不無矣。
[0411a04] 觀於寂滅而不永滅。
[0411a04] 肇曰。觀於寂滅。觀即 寂滅。滅而不滅豈可形名。生曰。既云化眾 生。復似見有眾生。故言觀寂滅也。觀寂 滅者。非永滅之謂也。
[0411a08] 不此不彼。
[0411a08] 生曰。若化眾生。似復在此在 彼也。在此在彼者應化之跡耳。非實爾 也。
[0411a11] 不以此不以彼。
[0411a11] 肇曰。不此而同此。故此而 不此不彼而同彼。故彼而不彼。豈復以此 而同此以彼而同彼乎。此明聖心無有以
而同也。生曰。雖云不在此不在彼。或復 可以此彼之跡化之矣。此彼是眾生所取。 非佛以也。
[0411a17] 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
[0411a17] 肇曰。夫智識之 生。生於相內。法身無相故。非智識之所及。 生曰。既不在此彼。又不以此彼。豈可以 智知識識言其爾哉。
[0411a21] 無晦無明。
[0411a21] 肇曰。明越三光。誰謂之闇。闇 踰冥室。誰謂之明。然則在闇而闇在明而 明。能闇能明者。豈明闇之所能。故曰無闇
無明也。生曰。明不在迹為晦矣然理不得 在耳非為晦也迹反有明為明矣。然是 彼取得可非為之明也。
[0411a27] 無名無相。
[0411a27] 肇曰。不可以名名。不可以相 相。生曰。迹中有名。佛無名矣。相為可名 之貌也。
[0411b01] 無強無弱。
[0411b01] 肇曰。至柔無逆誰謂之強。剛 無不伏誰謂之弱。生曰。運動天地非為 強也。應盡無常亦非弱也。
[0411b04] 非淨非穢。
[0411b04] 肇曰。在淨而淨誰謂之穢。在 穢而穢誰謂之淨。然則為強弱淨穢者。果 非強弱淨穢之所為也。生曰。相好嚴身非
其淨也。金槍馬麥亦非穢也。
[0411b08] 不在方不離方。
[0411b08] 肇曰。法身無在而無不在。 無在故不在方。無不在故不離方。生曰。 東感則東西感則西豈在方哉。然是佛之應。
復不得言方非佛也。故言不在不離也。
[0411b12] 非有為非無為。
[0411b12] 肇曰。欲言有耶。無相無 名。欲言無耶。備應萬形。生曰。若有則有為 若無則無為。而佛既無此有。又不無有。何 所是有為無為哉。
[0411b16] 無示無說。
[0411b16] 肇曰。非六情所及。豈可說以 示人。生曰。應見者示應聞者說也。佛本 無示無說耳。
[0411b19] 不施不慳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進不怠不定 不亂不智不愚。
[0411b20] 生曰。以六度為體。故能 有如向之應耳。而度有度者。則不度也。 無度不度。然後度耳。
[0411b23] 不誠不欺。
[0411b23] 肇曰。不可以善善。不可以惡 惡。生曰。六度以誠實為道也。而誠有誠者 則。不誠矣。無誠不誠。然後誠耳。
[0411b26] 不來不去。
[0411b26] 生曰。既度既誠便應有感為來。 感盡則去也。若有此來去者。復不能來去 也。
[0411b29] 不出不入。
[0411b29] 肇曰。寂爾而往泊爾而來。出 幽入冥。孰識其動。生曰。來為出。去為入 也。
[0411c03] 一切言語道斷。
[0411c03] 肇曰。體絕言徑。生曰。稍結 之也。言以六度無相為佛。豈可得以言 語相說之乎。
[0411c06] 非福田非不福田。
[0411c06] 生曰。以無相為佛故。 能使人供養得福為福田矣。若使是者則 有相乎。
[0411c09] 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
[0411c09] 肇曰。無相之體莫 覩其畔。孰知田與非田應與不應乎。生 曰福田則應供養。非福田則不應供養也。
[0411c12] 非取非捨。
[0411c12] 肇曰。取之則失真。捨之則乖 道。生曰。福田故應取。非福田故應捨 矣。
[0411c15] 非有相非無相。
[0411c15] 肇曰。寂寞無形非有相 也。相三十二非無相也。生曰。若是福田為 福德人也。福德之人則有相祿矣。
[0411c18] 同真際等法性。
[0411c18] 生曰。無相便是之矣。謂佛 為異故言同等。
[0411c20] 不可稱不可量過諸稱量。
[0411c20] 肇曰。無相之體。 同真際。等法性。言所不能及。意所不能 思。越圖度之境。過稱量之域。生曰。既同真
際等法性。豈可以意而量之哉。過諸稱 量者。言非所及之謂也。
[0411c25] 非大非小。
[0411c25] 肇曰。大包天地不可為小。細 入無間不可為大。能大能小者。其唯無 大小乎。生曰。言小則大包天地。言大則細 入無間。
[0411c29] 非見。
[0411c29] 肇曰。非色故非見也。
[0412a01] 非聞。
[0412a01] 肇曰。非聲故非聞也。
[0412a02] 非覺。
[0412a02] 肇曰。非香味觸故。非三情所覺也。
[0412a03] 非知。
[0412a03] 肇曰。非法故非意所知也。生曰。非 徒不可見聞覺知。亦無可作見聞覺知 者矣。
[0412a06] 離眾結縛。
[0412a06] 肇曰。無漏之體絕結縛。生曰。 既無見聞覺知。於何生結縛哉。
[0412a08] 等諸智同眾生。
[0412a08] 生曰。豈復容智出於群智。 自異於眾生哉。
[0412a10] 於諸法無分別。
[0412a10] 肇曰。等實相之智。同眾生 之性。渾然無際豈與法有別乎。生曰。於 一切法。都無復分別情也。
[0412a13] 一切無得無失無濁無惱。
[0412a13] 肇曰。無得故無 失。無清故無濁。事外之體何可惱哉。生 曰。有失為濁。既濁成惱也。自此以下明佛 無相理中無之也。
[0412a17] 無作無起。
[0412a17] 生曰。有濁有惱。便是作起後 身。
[0412a19] 無生無滅。
[0412a19] 肇曰。法身無為。絕於施造。孰能 作之。令起生之使滅乎。生曰。既作起後 身。則有生滅者矣。
[0412a22] 無畏無憂無喜無厭。
[0412a22] 生曰。若有生滅是可 畏法也。便欣生而憂滅矣。憂欣無已故可 厭也。
[0412a25] 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
[0412a25] 肇曰。法身無寄絕 三世之有。三災不能為其患。始終無以化 其體。恬淡寂泊無為無數豈容憂畏喜厭於
其間哉。生曰。既無憂欣。不復受諸有也。
[0412a29] 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
[0412a29] 生曰。都結之 也。
[0412b02] 世尊如來身為若此作如是觀。
[0412b02] 肇曰。窮言 盡智莫能顯示。來觀之旨為若是者也。
[0412b04] 以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爾時 舍利弗問維摩詰汝於何沒而來生此。
[0412b05] 什 曰。見其神德奇絕。來處必尊。故問其所 從也。維摩恐人存沒生。故下反問以明無 沒生。亦云或有謂維摩生分未盡。故問其
沒生。下答不盡善不長惡。明生分盡也。 不直答者。一欲屈聲聞。二不欲自顯所 從之美也。肇曰。上云如自觀身實相。實相
無生。而今現有生。將成其自觀之義。故以 沒生問之也。
[0412b14] 維摩詰言汝所得法有沒生乎。
[0412b14] 肇曰。逆問 其所得。以證無沒生也。所得法即無為無 相法也。三乘皆以無相得果也。
[0412b17] 舍利弗言無沒生也若諸法無沒生相云何問 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
[0412b18] 肇曰。以己所得。可 知法相。復問奚為。
[0412b20] 於意云何譬如幻師幻作男女寧沒生耶舍 利弗言無沒生也汝豈不聞佛說諸法如幻相 乎答曰如是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問言汝 於何沒而來生此。
[0412b23] 肇曰。生猶化存死猶化 往。物無不爾。獨問何為。
[0412b25] 舍利弗沒者為虛誑法壞敗之相生者為虛誑 法相續之相。
[0412b26] 肇曰。先定沒生之相也。生 曰。是生死之理。而不實也。
[0412b28] 菩薩雖沒不盡善本雖生不長諸惡。
[0412b28] 什曰。 凡夫死時起惡滅善。既生則眾惡增長。菩薩 則不然。復次凡夫善本盡故。命終長顛倒惡 心。然後受生。菩薩則不然。法化清淨。隨
意所之故無此一患。無此一患則雖迹有 去來。而非沒生之謂也。上先以性空。明無 沒生。今以法化自在。明無沒生。求之二門。
則沒生無寄。而問沒生失之遠矣。肇曰。善 惡者皆是虛誑相續之相。敗壞法耳。然凡夫 生則長惡。沒則盡善。菩薩生則長善。沒則
盡惡。沒生雖同長盡不一。然俱是虛誑敗 壞之相。何異幻化耶。生曰。生死尚不實。 不應致問。況都無之耶。生死沒者。福德盡 故也。生者必長諸惡也。
[0412c13] 是時佛告舍利弗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是維 摩詰於彼國沒而來生此。
[0412c14] 肇曰。上答無生 此出生處。應物而唱未始無益。
[0412c16]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捨清淨土 而來樂此多怒害處。
[0412c17] 肇曰。此土方於餘國。 怒害最多。
[0412c19] 維摩詰語舍利弗。於意云何。日光出時與冥 合乎。答曰。不也。日光出時則無眾冥。維摩詰言。 夫日何故行閻浮提。答曰。欲以明照為之除冥。
維摩詰言。菩薩如是。雖生不淨佛土。為化眾生 不與愚闇而共合也。但滅眾生煩惱闇耳。是時 大眾渴仰欲見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及其菩薩
聲聞之眾。佛知一切眾會所念。告維摩詰言。善 男子。為此眾會現妙喜國無動如來及諸菩薩 聲聞之眾。眾皆欲見。
[0412c27] 什曰。為下欲修淨 國及往生者。現其剎也。不遙現而接來 者。將顯維摩神力故也。即事則情悅而悟
深故。舉令現此事耳。肇曰。既覩大眾渴仰 之情。將顯淨名不思議德。故告令現本 國。
[0413a04] 於是維摩詰心念吾當不起于座接妙喜國鐵 圍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須彌諸山及日月 星宿天龍鬼神梵天等宮并諸菩薩聲聞之眾
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無動如來。
[0413a07] 肇曰。 屈尊為難。故言乃至。
[0413a09] 及菩提樹諸妙蓮華能於十方作佛事者。
[0413a09] 什 曰。華上或現化佛。或放光明。及說法種種 變現。發悟眾生也。肇曰。彼菩提樹。及妙蓮 華皆能放光明。於十方作佛事。及華上化
佛菩薩。亦於十方作佛事。皆通取來也。
[0413a14] 三道寶階從閻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寶階諸天 來下悉為禮敬無動如來聽受經法。
[0413a15] 肇曰。 欲天報通。足能凌虛然彼土以寶階嚴飾 為遊戲之路。故同以往反也。
[0413a18] 閻浮提人亦登其階上升忉利見彼諸天。
[0413a18] 肇 曰。嚴淨之土福慶所集。人天之報相殊。未 幾。故同路往反有交遊之歡娛也。
[0413a21] 妙喜世界成就如是無量功德上至阿迦膩吒 天下至水際以右手斷取如陶家輪。
[0413a22] 什曰。 梵本云如斷泥。今言如陶家輪。明就中 央斷取如陶家輪。下不著地。四邊相絕也。
[0413a25] 入此世界猶持華鬘示一切眾作是念已入於 三昧現神通力。
[0413a26] 肇曰。重為輕根。靜為躁 君。非三昧之力。無以運神足之勳。
[0413a28] 以其右手斷取妙喜世界。
[0413a28] 什曰。斷取明 不盡來。
[0413b01] 置於此土彼得神通菩薩及聲聞眾并餘天人 俱發聲言唯然世尊誰取我去願見救護。
[0413b02] 肇 曰。大通菩薩逆見變瑞。為眾而問其餘天 人未了。而問。恐畏未盡。故求救護。
[0413b05] 無動佛言。非我所為。是維摩詰神力所作。其餘 未得神通者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妙喜世界。雖 入此土而不增減。於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無
異。爾時釋迦牟尼佛告諸大眾。汝等且觀妙喜 世界無動如來其國嚴飾菩薩行淨弟子清白。 皆曰唯然已見。佛言。若菩薩欲得如是清淨佛 土。當學無動如來所行之道。
[0413b11] 肇曰。登高必 由其本。求果必尋其因。
[0413b13] 現此妙喜國時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
[0413b13] 肇 曰。十萬為一那由他也。
[0413b15]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願生於妙喜佛 土釋迦牟尼佛即記之曰當生彼國時妙喜世 界於此國土所應饒益其事訖已還復本處
舉眾皆見佛告舍利弗汝見此妙喜世界及 無動佛不。
[0413b19] 肇曰。將因舍利弗明聖集難 遇經道難聞。故別問汝見不。
[0413b21] 唯然已見世尊願使一切眾生得清淨土如無 動佛獲神通力如維摩詰。
[0413b22] 肇曰。因其所見 而生願也。
[0413b24] 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見是人親近供養。
[0413b24] 肇 曰。自慶之辭。
[0413b26] 其諸眾生若今現在若佛滅後聞此經者亦得 善利況復聞已信解受持讀誦解說如法修行 若有手得是經典者便為已得法寶之藏。
[0413b28] 肇 曰。手得經卷。雖未誦持。如人已得寶藏 未得用耳。上直以聞通況。今別結其德品 其升降也。
[0413c03] 若有讀誦解釋其義。如說修行。則為諸佛之 所護念。
[0413c04] 肇曰。行應於內。護念於外理會 冥感。自然之數耳。
[0413c06] 其有供養如是人者。當知則為供養於佛。
[0413c06] 肇 曰。是人即佛所護念人。
[0413c08] 其有書持此經卷者。當知其室則有如來。
[0413c08] 肇 曰。隨所止之室。書持此經。當知其室即有 如來。書持重於手得也。
[0413c11] 若聞是經。能隨喜者。斯人則為取一切智。
[0413c11] 肇 曰。若聞是經。能隨義而喜者。斯人會得一 切智故言取。
[0413c14] 若能信解此經乃至一四句偈為他說者當 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0413c15] 肇 曰。明一四句為他人說。其福多於隨喜。故 言即是受記。前言取者。以會歸為言耳。 未及記耳。
◎
注維摩詰經卷第九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8 冊 No. 1775 注維摩詰經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