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 Weimojie Jing 注維摩詰經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注維摩詰經卷第二後秦釋僧肇選
方便品第二
[0338c13] 什曰。此品序淨名德者。非 集經者之意。其方便辯才世尊常所稱歎。 故集經者承其所聞以序德耳。
[0338c16] 爾時毘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詰已曾供 養無量諸佛。
[0338c17] 什曰。將序其德先明修德 之所由也。
[0338c19] 深植善本。
[0338c19] 什曰。功德業也。肇曰。樹德先 聖故善本深殖也。此經之作起于淨名。其微 言幽唱亦備之後文。出經者欲遠存其人
以弘其道教。故此一品全序其德也。
[0338c23] 得無生忍。
[0338c23] 什曰。慧明業也。如來已盡則以 智為名。菩薩見而未盡而能忍受不退。故 以忍為名也。肇曰。所以菩薩無生慧獨名
忍者。以其大覺未成智力猶弱。雖悟無生。 正能堪受而已。未暇閑任故名忍。如來智 力具足。於法自在常有閑地。故無復忍名 也。
[0339a01] 辯才無閡。
[0339a01] 什曰。既具二業以辯才說法 化眾生也。肇曰。七辯也。
[0339a03] 遊戲神通。
[0339a03] 什曰。因神通廣其化功。亦以 神通力證其辯才。如龍樹與外道論議。外 道問曰。天今何作。答曰。天今與阿修羅戰。
復問。此何以證。菩薩即為現證。應時摧戈 折刃。阿脩身首從空中而墜落。又見天與 阿脩羅於虛空中列陣相對。外道見證已
乃伏其辯才。神通證辯類如此也。肇曰。經 云。菩薩得五通。又云。具六通。以得無生 忍三界結盡。方於二乘故言六。方於如來 結習未盡故言五也。
[0339a13] 逮諸總持。
[0339a13] 什曰。智慧能持實相亦名持。 餘持如大智度論中說也。肇曰。總持義同 上。經云有五百總持。亦云無量總持也。
[0339a16] 獲無所畏。
[0339a16] 肇曰。菩薩四無所畏也。
[0339a17] 降魔勞怨。
[0339a17] 肇曰。四魔勞我故致為怨。
[0339a18] 入深法門。
[0339a18] 肇曰。諸法深義有無量門悉善 入也。
[0339a20] 善於智度通達方便。
[0339a20] 肇曰。到實智彼岸 善智度也。運用無方達方便也。
[0339a22] 大願成就。
[0339a22] 什曰。初發心之時其願未大。 或大而未成。大而成者唯法忍菩薩也。如無 量壽四十八願。是大願之類也。肇曰。大願 將無量壽願比也。
[0339a26] 明了眾生心之所趣。
[0339a26] 肇曰。群生萬端心趣 不同。悉明了也。
[0339a28] 又能分別諸根利鈍。
[0339a28] 肇曰。三乘諸根利鈍 難辯而善分別。
[0339b01] 久於佛道心已純孰決定大乘。
[0339b01] 肇曰。七住 以上始得決定也。
[0339b03] 諸有所作能善思量。
[0339b03] 肇曰。身口意有所作。 智慧恒在前。故所作無失也。
[0339b05] 住佛威儀。
[0339b05] 肇曰。舉動進止不失聖儀。別本 云具佛威儀。什曰。謂能變身作佛。舉動進 止悉如佛也。
[0339b08] 心大如海。
[0339b08] 什曰。海有三德。一曰深廣無邊。 二曰清淨不受雜穢。三曰藏積無量珍寶。 菩薩三德義同海也。肇曰。海有五德。一澄
淨不受死屍。二多出妙寶。三大龍注雨 滴如車軸受而不溢。四風日不能竭。五 淵深難測。大士心淨不受毀戒之屍出慧 明之寶。佛大法雨受而不溢。魔邪風日不
能虧損。其智淵深莫能測者。故曰心大如 海。
[0339b17] 諸佛咨嗟弟子釋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 方便居毘耶離。
[0339b18] 肇曰。諸佛所稱人天所敬。 彼何欣哉。欲度人故現居毘耶。
[0339b20] 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淨攝諸毀禁以忍 調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一心禪寂 攝諸亂意以決定慧攝諸無智。
[0339b22] 肇曰。至人 不現行。現行六度者為攝六弊耳。
[0339b24] 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
[0339b24] 肇曰。沙門 出家之都名也。秦言義訓勤行勤行趣涅 槃也。
[0339b27] 雖處居家不著三界。
[0339b27] 肇曰。三界之室宅也。
[0339b28]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0339b28] 肇曰。梵行清淨無欲 行也。
[0339c01] 現有眷屬常樂遠離。
[0339c01] 肇曰。在家若野故 言遠離。
[0339c03] 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
[0339c03] 肇曰。外服寶 飾而內嚴相好也。
[0339c05] 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
[0339c05] 肇曰。外食世膳 而內甘禪悅之味也。
[0339c07] 若至博弈戲處輒以度人。
[0339c07] 肇曰。因戲止戲。
[0339c08] 受諸異道。
[0339c08] 什曰。現受外道法也。
[0339c09] 不毀正信。
[0339c09] 肇曰。同於異者欲令異同於 我耳。豈正信之可毀哉。受謂受學異道 法也。
[0339c12] 雖明世典常樂佛法。
[0339c12] 肇曰。世典雖盡明所 樂在真法。
[0339c14] 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
[0339c14] 什曰。諸有德者能 致供養。能致供養者復供養此賢。所以為 最也。肇曰。含齒無不敬。淨養無不供。故 曰為供養之最。
[0339c18] 執持正法攝諸長幼。
[0339c18] 肇曰。外國諸部曲皆 立三老。有德者為執法人。以決鄉訟攝長 幼也。淨名現執俗法。因此通達道法 也。
[0339c22] 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
[0339c22] 肇曰。 法身大士瓦礫盡寶玉耳。若然則人不貴 其惠。故現同求利。豈喜悅之有。
[0339c25] 遊諸四衢饒益眾生。
[0339c25] 肇曰。四衢要路人所 交集。隨彼所須而益焉。
[0339c27] 入治正法救護一切。
[0339c27] 肇曰。治正法律官也。 導以正法。使民無偏枉。救護一切也。
[0339c29] 入講論處導以大乘。
[0339c29] 肇曰。天竺多諸異道。 各言己勝。故其國別立論堂。欲辯其優 劣。欲明己道者則聲鼓集眾詣堂求論。
勝者為師。負者為資。淨名既升此堂攝伏 外道。然後導以大乘為其師也。
[0340a05] 入諸學堂誘開童蒙。
[0340a05] 什曰。如釋迦菩薩入 學堂說梵書梵天下來為證眾人信受。斯 其類也。肇曰。學堂童蒙書學堂也。誘開如太 子入學現梵書比也。
[0340a09] 入諸婬舍示欲之過。
[0340a09] 什曰。外國有一女人。 身體金色。有長者子名達暮多羅。以千兩 金要入竹林。同載而去。文殊師利於中道
變身為白衣。身著寶衣衣甚嚴好。女人見 之貪心內發。文殊言。汝欲得衣者當發 菩提心。女曰。何等為菩提心。答曰。汝身是
也。問曰。云何是。答曰。菩提性空。汝身亦空。 以此故是此女曾於迦葉佛所宿殖善 本修智慧。聞是說即得無生法忍。得無生 法忍已將示欲之過。還與長者子入竹
林。入林中已自現身死膖脹臭爛。長者子 見已甚大怖畏。往詣佛所。佛為說法亦得 法忍。示欲之過有如是利益也。肇曰。外國 婬人別立聚落。凡豫士之流目不暫顧而
大士同其欲。然後示其過也。
[0340a24] 入諸酒肆能立其志。
[0340a24] 肇曰。酒致失志開放 逸門。
[0340a26] 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為說勝法。
[0340a26] 什曰。長者 如今四姓豪族也。聲聞於凡夫為勝。如是 展轉佛法最勝也。肇曰。凡人易以威順。難 以理從。故大士每處其尊以弘風靡之化。
長者豪族望重。多以世教自居。不弘出世 勝法也。
[0340b03] 若在居士居士中尊。
[0340b03] 什曰。外國白衣多財 富樂者名為居士。
[0340b05] 斷其貪著。
[0340b05] 肇曰。積錢一億入居士里。寶貨 彌殖故貪著彌深。
[0340b07] 若在剎利剎利中尊。
[0340b07] 什曰。梵音中含二 義。一言忍辱。二言瞋恚。言此人有大力勢 能大瞋恚。忍受苦痛剛強難伏。因以為姓 也。
[0340b11] 教以忍辱。
[0340b11] 肇曰。剎利王種也。秦言田主。 劫初人食地味。轉食自然粳米。後人情漸偽 各有封殖。遂立有德處平分田。此王者之
始也。故相承為名焉。其尊貴自在。多強暴 決意不能忍和也。
[0340b16] 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
[0340b16] 什曰。廣學問求 邪道。自恃智慧驕慢自在名婆羅門也。
[0340b18] 除其我慢。
[0340b18] 肇曰。婆羅門秦言外意。其種別 有經書。世世相承以道學為業。或在家或 出家苦行。多恃已道術自我慢人也。
[0340b21] 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
[0340b21] 肇曰。正法 治政法也。教以正治國以道佐時也。
[0340b23] 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
[0340b23] 肇曰。所承 處重宜以忠孝為先。
[0340b25] 若在內官內官中尊化正宮女。
[0340b25] 什曰。非如 今內官也。外國法取歷世忠良耆長有德 用為內官。化正宮女。肇曰。妖媚邪飾女人 之情。故誨以正直。
[0340b29] 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興福力。
[0340b29] 什曰。昔有 一賤人來入城邑。見一人服飾嚴淨乘大 馬執寶蓋。唱言不好。乃至再三。彼人怪而 問曰。我嚴淨如是。汝何言不好耶。賤人曰。
君宿殖德本獲此果報。威德被服人所宗 仰。我昔不種福。鄙陋如是。以我比君猶 如禽獸。故自言不好耳。非毀君也。賤人因 是感厲廣修福業。形尊悟物所益以弘。況
以道法化人哉。肇曰。福力微淺故生庶民 也。
[0340c10] 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誨以勝慧。
[0340c10] 什曰。小乘 中初梵有三種。大乘中有四種。餘上三地亦 如是。梵王雖有定慧而非出要。誨以佛 慧故言勝也。肇曰。梵天多著禪福。不求
出世勝慧也。
[0340c15] 若在帝釋帝釋中尊示現無常。
[0340c15] 什曰。梵垢 薄而著淺故為現勝慧。釋愛重而著深故為 現無常也。肇曰。天帝處忉利宮。五欲自娛。 視東忘西。多不慮無常。
[0340c19] 若在護世護世中尊護諸眾生。
[0340c19] 什曰。護世 四天王也。諸惡鬼神殘食眾生。護世四王 護之不令害也。今言尊者道力所護兼及 十方也。肇曰。護世四王各治一方護其所
部。使諸惡鬼神不得侵害也。
[0340c24] 長者維摩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眾生。
[0340c25] 肇曰。法身圓應其迹無端。故稱無量。上略言 之耳。
[0340c27] 其以方便現身有疾。
[0340c27] 什曰。上諸方便以施戒 攝人。施戒攝人則人感其惠。聞其有疾問 疾者眾。問疾者眾則功化弘矣。是以廣現 方便。然後處疾也。
[0341a02] 以其疾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諸 王子并餘官屬無數千人皆往問疾。
[0341a03] 肇曰。 雖復變應殊方妙迹不一。然此經之起本 于現疾。故作者別序其事。
[0341a06] 其往者維摩詰因以身疾廣為說法。
[0341a06] 什曰。 欲明履道之身未免斯患況於無德而 可保也。肇曰。同我者易信。異我者難順。 故因其身疾廣明有身之患。
[0341a10] 諸仁者是身無常。
[0341a10] 什曰。諸佛常法要先以 七事發人心。然後說四諦。何等七。一施。二 戒。三生天果報。四說味。味樂味也。五果報
過患。雖有少樂而眾苦無量。眾生迷於少 樂而不覺眾苦。猶以芥子置於山頂唯 見芥子而不覩大山也。六教厭離世間。 七歎涅槃功德。今不說七法直說無常者。
將以此會積德已淳慧識修明故也。復次無 常是空之初相。將欲說空故先設無常。所 以但說身不說餘法。餘法中少生著故 也。
[0341a21] 無力無堅。
[0341a21] 什曰。無有能作力也。無堅體 不實也。
[0341a23] 速朽之法不可信也。
[0341a23] 肇曰。身之危脆強力 不能保。孰能信其永固者。此無常義也。
[0341a25] 為苦為惱。
[0341a25] 什曰。無常故苦。苦則惱生。
[0341a26] 眾病所集。
[0341a26] 肇曰。苦八苦也。亦有無量苦。惱 九惱也。亦有無量惱。病四百四病。此苦之義 也。
[0341a29] 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 可撮摩。
[0341b01] 肇曰。撮摩聚沫之無實。以喻觀 身之虛偽。自此下至電喻明空義也。
[0341b03] 是身如泡不得久立。
[0341b03] 肇曰。不久似明無常 義。然水上泡以虛中無實故不久立。猶空 義耳。
[0341b06] 是身如炎從渴愛生。
[0341b06] 肇曰。渴見陽炎惑以 為水。愛見四大迷以為身。
[0341b08] 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
[0341b08] 肇曰。芭蕉之草唯 葉無幹。
[0341b10] 是身如幻從顛倒起。
[0341b10] 肇曰。見幻為人。四 大為身。皆顛倒也。
[0341b12] 是身如夢為虛妄見 夢中妄見覺後非 真。
[0341b14] 是身如影從業緣現。
[0341b14] 什曰。形障日光光 不及照影此現。由無明三業隔實智慧。所 以有身也。
[0341b17] 是身如響屬諸因緣。
[0341b17] 肇曰。身之起于業 因猶影響之生形聲耳。
[0341b19] 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
[0341b19] 什曰。俄頓異色須 臾變滅。身亦如是。眴息之間有少有長老 病死變。從如沫至如電盡喻無常也。或以
無堅。或以不久。或以不實。或以屬因緣。 明其所以無常也。下四大喻喻空無我也。
[0341b24] 是身如電念念不住。
[0341b24] 肇曰。變滅不住似釋 無常。然皆取其虛偽不真故速滅不住。猶 釋空義也。
[0341b27] 是身無主為如地。
[0341b27] 什曰。地無常主。強者得 之。身亦無主。隨事而變。病至則惱。死至 則滅。聚散隨緣不得自在也。肇曰。夫萬事
萬形皆四大成。在外則為土木山河。在內 則為四支百體。聚而為生。散而為死。生則 為內。死則為外。內外雖殊然其大不異。故
以內外四大類明無我也。如外地古今相 傳強者先宅故無主也。身亦然耳。眾緣所 成。緣合則起。緣散則離。何有真宰常主之 者。主壽人是一我。義立四名也。
[0341c08] 是身無我為如火。
[0341c08] 什曰。焚燒林野威聲振 烈。若勇士陳師制勝時也。實而求之非有 敵也。身亦如是。舉動云為興造萬端。從惑
而觀若有宰也。尋其所由非有我也。肇 曰。縱任自由謂之我。而外火起滅由薪。火 不自在。火不自在火無我也。外火既無我。 內火類亦然。
[0341c15] 是身無壽為如風。
[0341c15] 什曰。雖飄扇鼓作或來 或去。直聚氣流動。非有存生壽也。身亦如 是。呼吸吐納行作語言亦假氣而動。非有
壽也。肇曰。常存不變謂之壽。而外風積氣 飄鼓。動止無常動止無常風無壽也。外風 既無壽。內類可知。
[0341c21] 是身無人為如水。
[0341c21] 什曰。澄淨清明洗滌塵 穢。曲直方圓隨時所適。實而求之為者竟 誰。身亦如是。知見進止應事而遷。假緣成
用。乘數而行。詳其所因非有人也。肇曰。 貴於萬物而始終不改謂之人。而外水善 利萬形。方圓隨物。洿隆異適。而體無定。
體無定則水無人也。外水既無人。內水類 可知。
[0341c29] 是身不實四大為家。
[0341c29] 肇曰。四非常訖於上。 自此下獨明身之虛偽眾穢過患四大假 會以為神宅非實家也。
[0342a03] 是身為空離我我所。
[0342a03] 什曰。離我眾生空。離 我所法空也。上四句說空無我喻。此直說空 無我義也。肇曰。我身之妙主也。我所自我之
外。身及國財妻子萬物盡我所有。智者觀身。 身內空寂二事俱離也。
[0342a08] 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
[0342a08] 什曰。會而成知非 真知也。求知不得同瓦礫也。肇曰。身雖 能觸而無知。內識能知而無觸。自性而求 二俱無知。既曰無知何異瓦礫。
[0342a12] 是身無作風力所轉。
[0342a12] 什曰。無作主而有所 作者風所轉也。從無知至無作更釋空無 我義也。肇曰。舉動事為風力使然。誰作之 也。
[0342a16] 是身不淨。
[0342a16] 什曰。須陀洹雖見四諦猶惑 淨色。故四非常後次說不淨也。復次上說 無常苦無我。此說不淨門。為破四顛倒故
說四種觀行。行此觀已然後能於身不著。 身不著已然後能學法身。故先說厭法後 說法身也。
[0342a22] 穢惡充滿。
[0342a22] 肇曰。三十六物充滿其體。
[0342a23] 是身為虛偽雖假以澡浴衣食必歸磨滅。
[0342a23] 什 曰。此明無常所壞所以苦也。自此以下盡 說苦喻也。為災病苦也。丘井以下總喻生 老病死眾苦無量也。肇曰。雖復澡以香湯
衣以上服。苟曰非真。豈得久立。
[0342a28] 是身為災百一病惱。
[0342a28] 肇曰。一大增損則百 一病生。四大增損則四百四病同時俱作。故 身為災聚也。
[0342b02] 是身如丘井。
[0342b02] 什曰。丘井丘墟枯井也。昔有 人有罪於王。其人怖罪逃走。王令醉象 逐之。其人怖急自投枯井。半井得一腐草。
以手執之。下有惡龍吐毒向之。傍有五 毒蛇復欲加害。二鼠嚙草草復將斷。大象 臨其上復欲取之。其人危苦極大恐怖。上 有一樹。樹上時有蜜滴落其口中。以著
味故而忘怖畏。丘井生死也。醉象無常也。 毒龍惡道也。五毒蛇五陰也。腐草命根也。黑 白二鼠白月黑月也。蜜滴五欲樂也。得蜜
滴而忘怖畏者。喻眾生得五欲蜜滴不 畏苦也。
[0342b14] 為老所逼。
[0342b14] 肇曰。神之處身為老死所逼。 猶危人之在丘井為龍蛇所逼。緣在他 經也。
[0342b17] 是身無定。
[0342b17] 什曰。念有死分無定期也。
[0342b18] 為要當死。
[0342b18] 肇曰。壽夭雖無定。不得不 受死。
[0342b20] 是身如毒蛇。
[0342b20] 肇曰。四大喻四蛇也。
[0342b21] 如怨賊。
[0342b21] 肇曰。五蔭喻五賊也。
[0342b22] 如空聚。
[0342b22] 什曰。昔有人得罪於王。王欲密 殺。篋盛四毒蛇使其守護。有五怨賊拔 刀守之。善知識語之令走。其人即去入空
聚落。便於中止。知識復言。此處是惡賊所 止。若住此者須臾賊至。喪汝身命失汝財 寶。宜速捨離可得安隱。其人從教即便捨
去。復見大水。縛栰而渡。渡已安隱無復眾 患。王喻魔也。篋喻身也。四蛇四大也。五怨 賊五陰也。空聚落六入也。惡賊六塵也。河生
死也。善知識教令走者。謂佛菩薩教眾生 離惡魔棄四大捨五陰。眾生從教雖捨 患三惡。而未出諸聚落未免惡賊。復 教令乘八正栰度生死流。度生死流已坦
然無為無復眾患也。肇曰。六情喻空聚皆 有誠證喻在他經。是故涅槃經云。觀身 如四大毒蛇。是身無常。常為無量諸蟲之
所唼食。是身臭穢。貪欲獄縛。是身可畏。猶 如死狗。是身不淨。九孔常流。是身如城。血 肉筋骨皮裹其上。手足以為却敵樓櫓。目
為孔竅。頭為殿堂。心王處中。如是身城諸 佛世尊之所棄捨。凡夫愚人常所味著。貪淫 嗔恚愚癡羅剎止住其中。是身不堅。猶如
蘆葦伊蘭水沫芭蕉之樹。是身無常念念不 住。猶如電光暴水幻炎。亦如畫水隨畫隨 合。是身易壞。猶如河岸臨峻大樹。是身不
久。虎狼鵄梟鵰鷲餓狗之所食噉。誰有智 者當樂此身。寧以牛跡盛大海水。不可 具說是身無常不淨臭穢。寧團大地使如 棗等漸漸轉小如亭歷子乃至微塵。不能
具說是身過患。是故當捨如棄涕唾。
[0342c23] 陰界諸入所共合成。
[0342c23] 肇曰。陰五陰。界十八 界。入十二入。此三法假合成身。猶若空聚 一無可寄。
[0342c26] 諸仁者此可患厭當樂佛身。
[0342c26] 肇曰。吾等同 有斯患可厭久矣。宜共樂求佛身。
[0342c28] 所以者何。
[0342c28] 肇曰。近見者謂佛身直是形之 妙者。未免生死寒暑之患。曷為而求。將為 辯法身極妙之體也。
[0343a02] 佛身者即法身也。
[0343a02] 肇曰。經云。法身者虛空 身也。無生而無不生。無形而無不形。超 三界之表絕有心之境。陰入所不攝。稱讚
所不及。寒暑不能為其患。生死無以化 其體故。其為物也微妙無象不可為有。 備應萬形不可為無。彌綸八極不可為 小。細入無間不可為大。故能出生入死。
通洞于無窮之化。變現殊方應無端之求。 此二乘之所不議。補處之所不覩。況凡夫 無目敢措心於其間哉。聊依經誠言粗標 其玄極耳。然則法身在天為天。在人而人
豈可近捨丈六而遠求法身乎。生曰。夫 佛身者丈六體也。丈六體者從法身出也。 以從出名之故曰即法身也。法者無非法 義也。無非法義者即無相實也。身者此義之
體。法身真實丈六應假。將何以明之哉。悟 夫法者封惑永盡髣髴亦除。妙絕三界之表 理冥無形之境。形既已無故能無不形。三
界既絕故能無不界。無不形者唯感是應。 佛無為也。至於形之巨細壽之脩短。皆是接 眾生之影迹。非佛實也。眾生若無感則不
現矣。非佛不欲接。眾生不致故自絕耳。若 不致而為現者未之有也。譬日之麗天而 影在眾器。萬影萬形皆是器之所取。豈日 為乎。器若無水則不現矣。非不欲現器
不致故自絕耳。然則丈六之與八尺皆是眾 生心水中佛也。佛常無形。豈有二哉。以前 眾患皆由有身故令樂佛身也。然佛道迹 交在有。雖復精麁之殊。至於無常不應有
異。而令樂之。宜明其意。既云即是法身。 非徒使知無有身患。乃所以用斷一切眾 生病矣。斯又引使樂法。樂法之行下法。是 以行於法者得佛身也。
[0343b06] 從無量功德智慧生。
[0343b06] 肇曰。夫極妙之身必 生于極妙之因。功德智慧大士二業也。此 二業蓋是萬行之初門泥洹之關要。故唱言
有之。自此下雖別列諸行。然皆是無為無 相行也。以行無相無為故。所成法身亦無 相無為。
[0343b12] 從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生。
[0343b12] 肇曰。五分法 身。
[0343b14] 從慈悲喜捨生從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 進禪定解脫三昧。
[0343b15] 肇曰。禪四禪。定四空定。 解脫八解脫。三昧三三昧。此皆禪度之別行 也。
[0343b18] 多聞智慧諸波羅蜜生。
[0343b18] 肇曰。諸即上六度 也。波羅蜜秦言到彼岸。彼岸實相岸也。得 無生以後所修眾行盡與實相合。體無復 分別也。
[0343b22] 從方便生從六通生。
[0343b22] 肇曰。七住以上則具 六通。自非六通運其無方之化。無以成 無極之體。
[0343b25] 從三明生。
[0343b25] 肇曰。天眼宿命智漏盡通為三 明也。
[0343b27] 從三十七道品生從止觀生。
[0343b27] 什曰。始觀時 係心一處名為止。靜極則明。明即慧。慧名 觀也。肇曰。止定觀慧。
[0343c01] 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生從斷一切不 善法集一切善法生。
[0343c02] 肇曰。必斷之志必集 之情此二心行之綱目也。
[0343c04] 從真實生從不放逸生。
[0343c04] 肇曰。真實善根所 以生。不放逸功業所以成。此二心行之要用 也。
[0343c07] 從如是無量清淨法生如來身諸仁者欲得佛 身斷一切眾生病者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
[0343c09] 肇曰。發無上心豈唯自除病。亦濟 群生病。
[0343c11] 如是長者維摩詰為諸問疾者如應說法令無 數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弟子品第三
[0343c14] 爾時長者維摩詰自念寢疾于床。
[0343c14] 生曰。自 念寢疾者自傷念疾也。夫有身則有疾。此 自世之常爾。達者體之。何所傷哉。然毘耶 離諸長者子。皆覲佛聽法。維摩詰事應是
同。閡疾不豫理在致傷。故託以崇法招 佛問疾也。
[0343c20] 世尊大慈寧不垂愍。
[0343c20] 肇曰。上善若水。所以 洿隆斯順與善仁。故能曲成無悋。動善時 至。所以會幾不失。居眾人之所惡。故能
與彼同疾。世尊大慈必見垂問。因以弘道 所濟良多。此現疾之本意也。生曰。以閡疾 不豫妙聽。良可哀也。此之可哀理應近者。
是哀之為事宜遣慰問。而佛大慈普念。今 也無使。寧不愍之耶。此蓋因常情以期使 耳。豈曰存己。乃遠以通物也。若佛遣使。則 向疾之弊怱化成大休矣。返常之致不
亦然乎。
[0344a02] 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0344a03] 什曰。聲聞法中諸羅漢無漏智慧。勝菩薩世 俗智慧。大乘法中二事俱勝。今用聲聞法 明大小。故先命弟子也。舍利弗於弟子中
智慧第一。故先命之。知其不堪而命之者。 欲令其顯維摩詰辯才殊勝發起眾會 也。復命餘人者。欲令各稱其美明兼應辯 慧無方也。此下宴坐梵本云攝身心也。
肇曰。至人懸心默通。不先形言冥機潛應。 故命問疾也。舍利弗五百弟子之上智慧第 一。故先勅也。如來知諸人不堪而猶命者。 將顯淨名無窮之德以生眾會怖仰之情
耳。舍利其母名。弗秦言子。天竺多以母名 名子。生曰。知其意者達其旨也。今日之使 理歸文殊。而命餘人者。託常遣使之儀。
欲以假顯維摩詰德也。德以此顯者。遘既 在昔。今必高推。推若有理則理可貴矣。苟 己伏德而藉。聞理為貴。至於論疾之際豈 有不悟哉。夫遣使之體。要當自近及
遠。是以先弟子後菩薩也。舍利弗是親承 之最故首命之焉。
[0344a23]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0344a23] 肇 曰。奉佛使命宜須重人。淨名大士智慧 無量。非是弟子所堪能也。且曾為所呵默 不能報。豈敢輕奉使命以致漏失之譏。生
曰。夫以妙乘麁無往不盡。而今所扣蓋是 近應群生。於舍利弗豈有不堪之時耳。 不堪之意良在於茲。今欲現之若實要應 有寄。維摩詰迹在辯捷。為一國所憚。往
有致論之理。而舍利弗曾亦示屈於彼以 為不堪。孰謂虛哉。
[0344b04]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曾於林中宴坐樹下時維 摩詰來謂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為宴坐也。
[0344b06] 肇曰。無施之迹效之於前矣。曾於林下 宴坐時。淨名來以為坐法不爾也。生曰。有 以致辭。非拒命也。託不拒命之辭以取
推維摩詰美也。不必是者不言非是。但 不必是耳。不言非是者。實可以為求定 之筌也。不必是者。有以之致病。病所不 病。可不呵哉。舍利弗誠無所復。假宜由
行以軌物。所行交是彼之所病。維摩詰以 其居不足之地。固可寄以為呵。然則舍利 弗迹受屈矣。宴坐者閑居之貌。
[0344b16] 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
[0344b16] 什 曰。此章大明至定以誨未能。非獨明空 也。菩薩安心真境識不外馳。是心不現也。 法化之身超於三界。是身心俱隱禪定之極
也。聲聞雖能藏心實法。未能不見其身。 身見三界則受累於物。故隱而猶現。未為 善攝也。亦云。身子于時入滅盡定能令心
隱。其身猶現故譏之也。肇曰。夫法身之宴 坐形神俱滅。道絕常境。視聽所不及。豈復 現身於三界。修意而為定哉。舍利弗猶有
世報生身及世報意根。故以人間為煩擾 而宴坐林下。未能形神無迹。故致斯呵。凡 呵之興意在多益。豈存彼我以是非為心 乎。生曰。原夫宴坐於林中者。以隱其形
也。若不隱必為事之所動。是以隱之使 離於事。以為求定之方。而隱者有患形之 不隱。苟執以不隱為患。而隱者猶為不 隱所亂。非所使隱也。隱形者本欲藏意
也。意不藏必為六塵所牽。是以藏之以 不見可欲。得因以息欲。而藏者有患意之 不藏。苟執以不藏為患。而藏者尚為不 藏所亂。非所以藏也。若能於三界不見
有不隱不藏之處。則不復為之所亂爾。乃 所以是隱藏之意耳。不隱不藏為現。現必 不出三界。故言不於三界現身意也。
[0344c12] 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
[0344c12] 什曰。謂 雖入滅定而能現無量變化以應眾生。肇 曰。小乘入滅盡定則形猶枯木。無運用之 能。大士入實相定心智永滅。而形充八極。
順機而作。應會無方。舉動進止不捨威儀。 其為宴坐也亦以極矣。上云不於三界 現身意。此云現諸威儀。夫以無現故 能無不現。無不現即無現之體也。庶參玄
君子有以會其所以同而同其所以異 也。
[0344c22] 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
[0344c22] 肇曰。小 乘障隔生死。故不能和光。大士美惡齊旨 道俗一觀。故終日凡夫終日道法也。淨名之 有居家即其事也。生曰。既隱林中便應求
定。求定之法先當正身使不動。不動故不 乖定。正身故不違道。斯可以求道定之良 術也。若封以不正違道而正之動乖定而 住之者。猶復為不正及動所亂。非所以
正身不動旨也。若不起滅定即是現諸 威儀者。是則不現威儀異於定也。無異 故不相乖矣。威儀者則是動也。滅定者滅 心心數法定也。此定正反形動之極。故偏
舉以為言也。若不捨道法即是現凡夫事 者。是則不見凡夫事異於道也。凡夫事者 即是身不正也。威儀凡夫事在下句者。所 病在此故以上牽之也。
[0345a09] 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
[0345a09] 什曰。賢聖 攝心謂之內。凡夫馳想謂之外。言不內不 外者等心內外也。肇曰。身為幻宅。曷為住 內。萬物斯虛。曷為在外。小乘防念故繫心
於內。凡夫多求故馳想於外。大士齊觀故內 外無寄也。生曰。既正身不動。次應攝念。 攝念之法若去所緣即攝令還。念去從事 謂之馳外。攝還從我謂之住內。若以馳
外為亂住內為定。即復是為內外所馳。 非所以攝念之意也。心不住內者則無內 可住也。亦不在外。者則無外可在也。然 後乃是不復馳焉。
[0345a21] 於諸見不動。
[0345a21] 什曰。若以見為動是見住 也。
[0345a23] 而修行三十七品是為宴坐。
[0345a23] 肇曰。諸見六 十二諸妄見也。夫以見為見者。要動捨諸 見以修道品。大士觀諸見真性即是道品。 故不近捨諸見而遠修道品也。生曰。攝
念之義要得其道。其道為何在乎正觀。正 觀即三十七品也。三十七品觀是見理之懷 也。以從理而見故意可住耳。若貴觀得 理。即復是為觀所惑。則失乎理。非所以
觀也。若於諸見不動即是行三十七品 者。是則不見三十七品異於諸見。則無復 惑矣。不動者不去之。諸見者邪見也。
[0345b05] 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宴坐。
[0345b05] 什曰。煩惱即 涅槃。故不待斷而後入也。肇曰。七使九結 惱亂群生。故名為煩惱。煩惱真性即是涅 槃。慧力強者觀煩惱即是入涅槃。不待斷
而後入也。生曰。既觀理得性。便應縛盡 泥洹。若必以泥洹為貴而欲取之。即復為 泥洹所縛。若不斷煩惱即是入泥洹者。 是則不見泥洹異於煩惱則無縛矣。此
上二句亦所病在下。以上牽之。
[0345b14] 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0345b14] 肇曰。此平等法 坐佛所印可。豈若仁者有待之坐乎。
[0345b16] 時我世尊聞是語默然而止不能加報。
[0345b16] 肇 曰。理出意外。莫知所對也。
[0345b18]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佛告大目揵連。
[0345b18] 什曰。 目連婆羅門姓也。名俱律陀。拘律陀樹神名 也。以求神得故因以為名。生便有大智慧 故名大目揵連。神足第一者也。肇曰目連
弟子中神足第一。出婆羅門種。姓目揵連。字 拘律陀也。
[0345b24] 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0345b24] 生曰。夫人才有長短。 所能不同。舍利弗自可不能餘何必然。故 不抑之而不告也。復得因以廣維摩詰之 美也。
[0345b28] 目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 何憶念我昔入毘耶離大城於里巷中為諸居 士說法。
[0345c01] 什曰。居士智慧利根應直聞實相。 而目連未覩人根。依常說法。先以施戒七 事發悟居士。居士聞施戒生天受福。則
起眾生想。起眾生想已則於諸法妄生眾 相。故建章明無眾生後破眾相。乃可以 返其所迷應其本識也。肇曰。經不載其 所說。依後呵意。當是說有為善法施戒之
流也。
[0345c09]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目連為白衣居士說 法不當如仁者所說。
[0345c10] 肇曰。淨名觀諸居士 應聞空義。而目連不善觀人根導以有 法。故致呵也。生曰。說法本欲引使貴法。
非除法也。彼既貴之。便封著而樂小。樂 小者專欲離病。然違其大本封著者則乖 於法理。乖違誠出彼情。而說法者可致闇 根之嫌。又有不如法說之迹。白衣非取
道之操。幸可不說捨俗之理以傷其本 也。居士以貪著為懷。不可使見法可貴 以移其著也。故云為白衣居士說法不當 如仁者之所說也。
[0345c21] 夫說法者當如法說。
[0345c21] 肇曰。法謂一相真實 法也。法義自備之後文。
[0345c23] 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
[0345c23] 什曰。眾生垢即二 十身見也。妄見取相。而法竟無相。理乖於 見故言離也。章始終以二義明畢竟空。一
言離相。二言離見。因惑者謂言有相故。 以離相明無相也。邪者雖起妄見而法 法中無見。故以離見明無彼妄見所見相 也。自此以下凡言無名無說離識離觀。類
如離見也。肇曰。自此以下辯真法義也。夫 存眾生則垢真法。若悟法無眾生。則其垢 自離。眾生自我習著偏重。故先明其無。生
曰。自此以下大論法理也。法有二種。眾生 空法空。眾生空法空理誠不殊。然於惑者 取悟事有難易。故分之也。眾生以總會成
體。不實之意居然可領。故易也。法以獨 立近實之趣多。故難也。今先明眾生空也。 法無眾生者。以無眾生為法也。離眾生 垢故者釋之也。言眾生自出著者之情。非
理之然也。情不從理謂之垢也。若得見 理垢情必盡。以離垢驗之知無眾生也。 眾生者眾事會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
[0346a14] 法無有我離我垢故。
[0346a14] 生曰。我者自在。主 爾。
[0346a16] 法無壽命離生死故。
[0346a16] 肇曰。生死命之始終 耳。始終既離則壽命斯無。諸言離者皆空 之別名也。生曰。存世曰命。百年為壽。亦
以名有壽命者矣。壽命是宿行之報生死之 法。夫有壽命之垢則有生死之累。於累既 離以驗無壽命者。乃諭明也。不言壽命 而言生死者。壽命是人情所愛。若聞離之
必不能樂。生死是人情所惡。若聞離此 必欣故也。
[0346a25] 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
[0346a25] 肇曰。天生萬物以 人為貴。始終不改謂之人。故外道以人名 神。謂始終不變。若法前後際斷則新新不 同。新新不同則無不變之者。無不變之
者則無復人矣。生曰。人者有靈於土木之 稱。是往來生死者也。往來固無窮矣。斷則 愈可樂也。
[0346b03] 法常寂然滅諸相故。
[0346b03] 肇曰。夫有相則異端 形。異端既形則是非生。是非既生安得寂然。 諸相既滅則無不寂然。生曰。上四句眾生
空也。此下二十六句法空也。寂然者寂靜無 事之義也。相者事之貌也。眾生易了。著之 為惑重故。以其垢於內明之。法難悟。著 之為惑輕故。以所惑於外顯之。
[0346b10] 法離於相無所緣故。
[0346b10] 肇曰。緣心緣也。相心 之影響也。夫有緣故有相。無緣則無相也。
[0346b12] 法無名字言語斷故。
[0346b12] 肇曰。名生於言。言斷 誰名。
[0346b14] 法無有說離覺觀故。
[0346b14] 肇曰。覺觀麁心言語 之本。真法無相故覺觀自離。覺觀既離則無 復言說。二禪以上以無覺觀故。故稱聖賢 默然也。
[0346b18] 法無形相如虛空故。
[0346b18] 肇曰。萬法萬形。萬形 萬相。
[0346b20] 法無戲論畢竟空故。
[0346b20] 肇曰。真境無言。凡有 言論皆是虛戲。妙絕言境畢竟空也。
[0346b22] 法無我所離我所故。
[0346b22] 肇曰。上直明無我。此 明無我所。自我之外一切諸法皆名我所。
[0346b24] 法無分別離諸識故。
[0346b24] 肇曰。分別生于識也。
[0346b25] 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0346b25] 肇曰。諸法相待生。猶 長短比而形也。
[0346b27] 法不屬因不在緣故。
[0346b27] 什曰。力強為因。力 溺為緣。肇曰。前後相生因也。現相助成緣 也。諸法要因緣相假然後成立。若觀法不在
緣則法不屬因也。生曰。因謂先無其事而 從彼生也。緣謂素有其分而從彼起也。因 本以生為義。今也不能不生。豈曰能生 哉。是則因不成因矣。因近故難曉。緣遠故
易了。今以所易釋所難。則易也。因親故言 屬。緣疎故言在也。
[0346c07] 法同法性入諸法故。
[0346c07] 肇曰。如法性真際此 三空同一實耳。但用觀有深淺故別立三 名。始見法實。如遠見樹知定是樹。名為
如。見法轉深。如近見樹知見是何木。名 為法性。窮盡法實。如盡知樹根莖枝葉之 數。名為實際。此三未始非樹。因見為異
耳。所說真法同此三空也。入諸法者。諸法 殊相誰能遍入。遍入諸法者其唯法性乎。生 曰。法性者法之本分也。夫緣有者是假有也。
假有者則非性有也。有既非性。此乃是其 本分矣。然則法與法性理一而名異。故言 同也。性宜同故以同言之也。諸法皆異。而
法入之則一統眾矣。統眾以一。所以同法 性者也。
[0346c21] 法隨於如無所隨故。
[0346c21] 肇曰。法自無法。誰隨 如者。以無所隨故名隨如也。生曰。如者 無所不如也。若有所隨則異矣。不得隨
也。都無所隨乃得隨耳。良以名異實因故 有隨之言也。如宜言隨。故以隨言之也。
[0346c26] 法住實際別本云。法同如法性實際。
[0346c26] 什曰。 此三同一實也。因觀時有深淺故有三名。 始見其實謂之如。轉深謂之性。盡其邊 謂之實際。以新學為六情所牽。心隨物
變。觀時見同。出則見異。故明諸法同此 三法。
[0347a03] 諸邊不動故。
[0347a03] 什曰。故有無非中。於實為 邊也。言有而不有。言無而不無。雖諸邊 塵起不能轉之令異。故言諸邊不動也。
肇曰。有邊故有動。無邊何所動。無邊之邊 謂之實際。此真法之所住也。生曰。有無諸邊 不能改法性使變則無際矣。無際之際 謂之實際。其不動者是住此也。
[0347a10] 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
[0347a10] 肇曰。情依六塵故 有奔逸之動。法本無依故無動搖。生曰。六 塵各有主。對事相傾奪故有動搖之義也。 既已動搖便成異矣。非其實也。
[0347a14] 法無去來常不住故。
[0347a14] 肇曰。法若常住。則從 未來到現在。從現在到過去。法逕三世 則有去來也。以法不常住故法無去來 也。
[0347a18] 法順空。
[0347a18] 生曰。著有則乖理遠矣。故空宜 順也。
[0347a20] 隨無相。
[0347a20] 生曰。空似有空相也。然空若有 空則成有矣。非所以空也。故言無相耳。 既順於空便應隨無相。
[0347a23] 應無作。
[0347a23] 肇曰。同三空也。生曰。遣成無相 似有意作。意作非理故言無作也。既順 空隨無相。便應冥符此矣。
[0347a26] 法離好醜法無增損法無生滅法無所歸法過 眼耳鼻舌身心。
[0347a27] 肇曰。超出常境。非六情之 所及。
[0347a29] 法無高下法常住不動。
[0347a29] 肇曰。真法常住。賢 聖不能移也。
[0347b02] 法離一切觀行。
[0347b02] 肇曰。法本無相。非觀行之 所見。見之者其唯無觀乎。
[0347b04] 唯大目連法相如是豈可說乎。
[0347b04] 肇曰。心觀 不能及。豈況於言乎。
[0347b06] 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
[0347b06] 肇 曰。無說豈曰不言。謂能無其所說。無聞豈 曰不聽。謂能無其所聞。無其所說故終日 說而未嘗說也。無其所聞故終日聞而未
嘗聞也。示謂說法示人。得謂聞法所得。生 曰。法既如前。何有可說。此苟無說彼豈 有聞得乎。
[0347b13] 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當建是意而為說法。
[0347b14] 肇曰。當如幻人無心而說。
[0347b15] 當了眾生根有利鈍。
[0347b15] 肇曰。居士應聞空義 而目連為說有法者。由其未了眾生根也。
[0347b17] 善於知見無所罣閡。
[0347b17] 肇曰。說有不辯空 者。由其於諸法無閡知見未悉善也。無閡 知見即實相智也。
[0347b20] 以大悲心讚于大乘。
[0347b20] 肇曰。自捨空義。諸 有所說皆非弘讚大乘之道。非弘讚大乘 之道則非大悲之心。生曰。非達其根不 作小說也。夫說大者必有讚大之辭。讚
大是會其本也。會本故其人可拔。能拔然 後為大悲之懷耳。此則呵其闇根。以擊去 彼樂小之情耳。
[0347b27] 念報佛恩不斷三寶。
[0347b27] 肇曰。夫大悲所以建。 大乘所以駕。佛恩所以報。三寶所以隆。皆 由明了人根善開實相。而目連備闕斯事 故以誨之。
[0347c02] 然後說法。
[0347c02] 肇曰。若能備如上事。然後可說 法也。生曰。成大乘為繼佛種。使三寶不 斷則報佛恩矣。然後乃是說法也。
[0347c05] 維摩詰說是法時八百居士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心我無此辯是故不任詣彼問疾佛告 大迦葉。
[0347c07] 什曰。先佛出家。第一頭陀者也。昔 一時從山中出。形體垢膩著麁弊衣。來詣 佛所。諸比丘見之起輕賤意。佛欲除諸比
丘輕慢心故讚言。善來迦葉。即分床坐。迦 葉辭曰。佛為大師。我為弟子。云何共坐。佛 言。我禪定解脫智慧三昧大慈大悲教化眾
生。汝亦如是。有何差別。諸比丘聞已發希 有心咸興恭敬。迦葉聞是已常學佛行。慈 悲救濟苦人。有是慈悲而捨富從貧。意 將何在耶。將以貧人昔不植福故致斯報。
今不度者來世益甚。亦以造富有名利之 嫌故。又不觀來世現受樂故。亦以富人慢 恣難開化故。亦以貧人覺苦厭心易得故。 從捨之生必由異見故。譏其不普誨以平
等也。肇曰。迦葉弟子中苦行第一。出婆羅 門種姓迦葉也。
[0347c23] 汝行詣維摩詰問疾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不堪 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貧里而行 乞。
[0347c25] 生曰。大迦葉少欲行頭陀中第一也。 得滅盡三昧亦最勝。凡得滅盡定者能為 人作現世福田也。其自以幸。能使人得現
世報。而貧有交切之苦。故以大悲欲拔之 也。乞食是頭陀之業。又至貧里有會少欲 之迹。
[0348a02]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迦葉有慈悲心而不 能普捨豪富從貧乞。
[0348a03] 肇曰。迦葉以貧人昔 不植福。故生貧里若今不積善後復彌 甚。愍其長苦多就乞食。淨名以其捨富 從貧故。譏迦葉不普也。生曰。從貧乞本以
悲為主。故先呵其悲偏也。夫貧苦為切既 交。自應在先。何偏之有哉。於不達者為 偏耳 (故得寄之以為呵也言夫大悲以普為主) 。而用之有偏良在 可怪也。
[0348a11] 迦葉住平等法應次行乞食。
[0348a11] 肇曰。生死輪 轉貴賤無常。或今貧後富。或今富後貧。大而 觀之。苦樂不異。是以凡住平等之為法。應
次行乞。不宜去富從貧也。生曰。既以悲 乞。乞又偏矣。故次呵其乞偏也。乞食有四 事。以次行為一也。次行為法不越次之謂
也。不越次者從等來也。今別詣貧里。雖不 違其事。以傷其意也。住平等者。出家本 求泥洹。泥洹為等則住之矣。苟住等法理 無偏情。故言應次行乞食也。
[0348a21] 為不食故應行乞食。
[0348a21] 什曰。即食之實相。應 以此心乞食也。肇曰。不食即涅槃法也。涅 槃無生死寒暑飢渴之患。其道平等。豈容分
別。應以此等心而行乞食使因果不殊 也。生曰。以乞為二也。在家以生須食。故 有資生之業。其業既繁為惡滋多。業繁惡多 則生死愈有。是謂以食長食也。將欲絕食
者不得不出家捨生業也。既捨生業是 無復資生之具。不得不乞食以存命行道。 故言為不食故應乞食也。不食是平等之 法。而今有偏又違之也。
[0348b03] 為壞和合相故應取揣食。
[0348b03] 什曰。和合相即 揣食。食有四種。一曰揣食。二曰願食。如見 沙囊命不絕。是願食也。三曰業食。如地獄
不食而活。由其罪業應久受苦痛也。四曰 識食。無色眾生識想相續也。壞和合相即是 實相。令其以是心行乞也。肇曰。五陰揣食
俱和合相耳。壞五陰和合名為涅槃。應以 此心而取揣食也。若然則終日揣食終日涅 槃。生曰。以取揣食為三也。凡欲界食謂
之揣食。揣食者揣握食也。揣是和合之物。隨 義言之也。壞和合者壞五陰和合也。泥洹 即是五陰壞也。
[0348b15] 為不受故應受彼食。
[0348b15] 肇曰。不受亦涅槃法 也。夫為涅槃而行乞者。應以無受心而 受彼食。然則終日受而未甞受也。生曰。以 受為四也。不受者不受生死也。
[0348b19] 以空聚想入於聚落。
[0348b19] 肇曰。空聚亦涅槃相 也。凡入聚落宜存此相。若然則終日聚落 終日空聚也。生曰。次呵其少欲也。若見彼
富此貧而捨富從貧為少者是惡多也。惡 多者是不免多矣。非所以少也。當以空 聚想入於聚落勿見貧富有主。
[0348b25] 所見色與盲等。
[0348b25] 肇曰。二乘惡厭生死怖畏 六塵。故誡以等觀也。盲謂不見美惡之異。 非謂閉目也。生曰。六情所欲為多。若能無 之然後免耳。
[0348b29] 所聞聲與響等。
[0348b29] 肇曰。未有因山響而致 喜怒也。
[0348c02] 所嗅香與風等。
[0348c02] 肇曰。香臭因風。風無香 臭。又取其不存也。
[0348c04] 所食味不分別。
[0348c04] 什曰。法無定性。由分別 取相謂之為味。若不分別時則非味也。雖 食當如本相也。
[0348c07] 受諸觸如智證。
[0348c07] 什曰。證義同於觸。觸時當 如以智觸實相也。肇曰。得漏盡智無生 智自證成道。舉身柔軟快樂而不生著。身
受諸觸宜若此也。生曰。梵語智證與觸 音相比。故即以為喻也。泥洹是智之所證也。
[0348c12] 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
[0348c12] 什曰。指會 成拳故無自性。指亦如是故無他性也。肇 曰。諸法如幻。從因緣生。豈自他之可得。夫 有自故有他。有他故有自。無自則無他。
無他亦無自也。
[0348c17] 本自不然今則無滅。
[0348c17] 什曰。迦葉自謂滅生 死能為福田。故以不然明無所滅。以遣 其所謂也。肇曰。如火有然故有滅耳。法性
常空本自無起。今何所滅。猶釋意所對法 也。生曰。從他生故無自性也。既無自性豈 有他性哉。然則本自不然。何有滅乎。故如 幻。
[0348c24] 迦葉若能不捨八邪入八解脫。
[0348c24] 肇曰。八邪 八解本性常一。善觀八邪即入八解。曷為 捨邪更求解脫乎。若能如是者。名入解 脫也。生曰。然後呵其以滅盡定欲福於
人。為不得也。若以定欲福於人。則是滅盡 定異於八邪矣。苟有異心不能福也。若能 不捨八邪入八解脫者則無異矣。
[0349a02] 以邪相入正法。
[0349a02] 肇曰。若本性常一者。則邪 正相入不乖其相也。生曰。向在八事。今取 邪正之義也。
[0349a05] 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眾賢聖然後可食。
[0349a06] 肇曰。因誨以無閡施法也。若能等邪正。 又能以一食等心施一切眾生。供養諸佛 賢聖者。乃可食人之食也。無閡施者。凡得
食要先作意施一切眾生。然後自食。若得 法身則能實充足一切。如後一鉢飯也。若 未得法身但作意等施。即是無閡施法也。 生曰。乞食得好而在眾食者要先分與上下
坐以為供養也。若等解脫者則能無不供 養也。力既如此。然後必能福彼也。
[0349a15] 如是食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
[0349a15] 肇曰。有煩 惱食凡夫也。離煩惱食二乘也。若能如上 平等而食者則是法身之食。非有煩惱而 食。非離煩惱而食也。生曰。既受食食之。
便應著味生煩惱也。以既解脫心而食者。 則不生煩惱。故言非有煩惱也。既無煩惱 又不見離之矣。
[0349a22] 非入定意非起定意。
[0349a22] 肇曰。小乘入定則不 食。食則不入定。法身大士終日食而終日 定。故無出入之名也。生曰。比丘食法食時
作不淨觀觀食也。雖入此定不見入也。 不見入為非入耳。非起定也。
[0349a27] 非住世間非住涅槃。
[0349a27] 肇曰。欲言住世間。 法身絕常俗。欲言住涅槃。現食同人欲。生 曰。食既充軀則命存住世也。既得存命行 道以取泥洹。故不兩住也。
[0349b02] 其有施者。
[0349b02] 什曰。乃至不依聲聞此盡是施 主所得矣。
[0349b04] 無大福無小福不為益不為損。
[0349b04] 肇曰。若能 等心受食則有等教。既有等教則施主同 獲平等。不計福之大小己之損益也。生曰。 施平等人應得平等報。故施主亦不見
有大小福也。
[0349b09] 是為正入佛道不依聲聞。
[0349b09] 肇曰。平等乞食 自利利人。故正入佛道不依聲聞道也。 生曰。得平等報者必不偏局為小乘也。
[0349b12] 迦葉若如是食為不空食人之施也。
[0349b12] 肇曰。 食必有益。生曰。言必能福彼也。然則非徒 拔其貧苦而已。乃所以終得大乘之果也。
[0349b15] 時我世尊聞說是語得未曾有即於一切菩薩 深起敬心復作是念斯有家名辯才智慧乃能 如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0349b17] 肇 曰。時謂在家大士智辯尚爾。其誰不發無上 心也。
[0349b20] 我從是來不復勸人以聲聞辟支佛行。
[0349b20] 肇 曰。始知二乘之劣。不復以勸人也。
[0349b22] 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注維摩詰經卷第二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8 冊 No. 1775 注維摩詰經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