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Da Ban Niepan Jing Shu 大般涅槃經疏

Scroll 2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二十
頂法

天台沙門湛然

迦葉之一

[0197a07] 始發是故 故云迦葉迦葉 善用安樂善巧住持
河西佛性第五涅槃 通論佛性同異 略為中道佛性
種子佛性闡提 外道因果不在不在一切皆是
五陰五陰佛性三世三世聖人 不通三世由來三世應身佛
不通三世法身佛不然 因果何須應法五陰佛性 因果佛性三世佛性即非
開合生死四果三乘涅槃四果三乘別異 通明佛性天人六道皆有佛性
正因佛性闡提正因善根 佛性善惡皆是 故云善根闡提闡提善根
五者迦葉
佛性 虛妄佛性 作惡更遞
只是顛倒 知識不然或是或是多人河中即是多人若一乃至
即是眾生 無明一品無明 成佛設有
一時不堪 必須方能惡作 定作設有一時而已
任運何須修道萬劫 得道來者即是無明 云何一品無明
別處一品 乃至四住何不無明 四住何不難信若爾
佛性菩提不須 不然未見何者
行善阿難調達作惡悉皆 羅云作惡 一明善人二明三明
善人相者不定根性 不定教善見分別推求 諸法道理人中
緣起緣起能化 慈悲有方便初文大慈
調調外方便 第二 羅云出家之後
受持十二部經欲界獲得四禪 具足三德豈非云何如來兩難何故惡人
何故說法何故 闡提惡因何故地獄惡果 何故第二佛緣何不
如來世尊兩難云何得名大慈 慈悲云何名為 慈悲大方便
說法云何名為大方便有方便說法緣起 兩難
淺深次第 佛心平等一舉 事奉何以
次第 五戒鹿苑二乘四諦 方等諸菩薩
佛道舍那山王平地 大為包括始終山王 第三
是故家業 急用 親屬下馬
差別 第七中文分明師子王不重 大悲
巨細不足有餘量力 聲聞淺近闡提世間不二
三大平等一時王城 闡提 闡提不許
不信無所畏一時 迦尸二明不信無妄 三明不信嫉妬初文
出家三事第二 中人常滅不能蚯蚓 無量
(云云) 。第三夫人宛然相見問答 所能 (云云) 。復讀
二明文字不解親近惡友第三 退總結所以
善男子不信第二 不可初文 故我見佛
地獄往事難思不動 (云云) 。善男子入佛 不可放逸不可
而已有法 慈悲心料簡
中有二更問答料簡 善男子 目連記事不著不見 不見駿
(云云) 。如來 無二比丘無量後方便 左右 云何方便第五即是知眾
世尊一闡提第二 二明根性不定 三明說教不定問答
善根所以數人闡提無閡善根 無閡煩惱若爾畢竟不復
云何善根不然闡提中有 不得 善根闡提
具有作善 惡友斷滅 作惡未有惡業善業
不得 五根闡提相承 眾生五根顛倒虛妄
五根不然闡提 既是五根作惡眾生既有 佛性五根未有應有故云
一切眾生闡提無罪 闡提在身無罪 故殺有罪畜生百倍
闡提闡提過去五戒感人 畜生先世惡業 一闡提第二問答
世尊一切眾生第三問答 不斷未來云何二種 二障未來善法不生
作惡未來不得未來 三世過去作惡 微弱不能世尊
一闡提第四問答不斷佛性佛性 不斷不斷佛性 世間眾生佛性
外道無邪三世 三世只是世間 眾生即是佛性佛性三世
即是佛性 未來三世相違會通三世佛性未來
眾生一切眾生未來當得清淨 未來迦葉佛性第五問答佛性闡提佛性其三云何
未來如來闡提闡提 善法何以憐愛等心即是 佛言答問
三世 來得未來舉例因為 佛性未來中說
可見不同 二義不定 眼識
識心 前塵中說世尊第二論義前生
三世云何眾生內外 虛空諸眾生悉皆何以
有法孝慈 見聞皆是無記 邪惡業者先生
次生善思善思 無記 闡提得無
憐愛名為邪惡莊嚴出世憐愛光宅設有憐愛 記性工巧無記
作惡設有憐愛 善男子如來具足第二根性
不定不定問答 論義不定善根不定 不定不定三結不定
三結 (云云) 。 不定善根不定
定則是故不定迦葉白佛 第二論義 (云云) 。可見 非但根性
根性王位能破 不下二明出家不出家俱出家 讀誦
三結知根佛觀眾生人為 不定善生 正斷何以
以是因緣如來 二明有法可見 佛性
智者佛菩薩知根 爾時世尊二明不同 舉事領旨
三結知根迦葉 佛如來具足第三說教不定 說教眾生爭論
善根一明 知根二明三結何故不定 明知應知過去如是
眾生下次爭論 二十爭論二十一爭論 (云云) 。 如來 (云云) 。
第三 說教不定廣明不定初文 明理難解三明不定
知根 所知聖智解故第一義智人
無知有無知非有無一二 如是愚人 非有有無
末世不解對治 如來所有說不定不定有法 度眾生說不定得益
不定 不願服藥成病國土封疆 不同豈可一類一類無益國土
時節饑饉 語者不見十住少見 根性即為人意知根即世 (云云)
經文遺漏 名下不定不定 引證三結二乘所知初文名義
不定名義 應有 無量無量
無量無量義 無量義無量無量無量義今文略舉一邊云何名下釋出
第二涅槃 涅槃總稱在於種種涅槃因此
爭論無量帝釋 種種
易解河西婆蹉嚴飾 布施陀羅調伏 天帝善法調
無勝諸天因陀羅 光明光明最勝一時金剛堅固無量義無量
如來萬德具足即是無量義 即是無量八智無常 四諦有法比為數人欲界
論法無色現在論法過未 優婆塞戒經八智梵行 善法知根第二
帝釋有無不通五陰有漏顛倒 苦諦念處不淨受苦
無我無常四念處色陰 即是識住內外通名 實法假名故云無相
第一義三修戒心煩惱正在行陰 有為解脫十二因緣 因緣三乘三乘 皆可不復 (云云)
善男子如來世尊第二 不定云何 三結世諦第一義 無生智世諦
可意是故 不定知根 智人所知何以
為人不定不為五種法不用 為人能行破戒能持是故
第二引證說法第三二乘所知善男子第二第二 第五
知眾 第四根力第五善男子如來第二
異說眾生不解爭論二十一 涅槃涅槃薩婆多 涅槃曇無德僧祇據理畢竟涅槃
古來無德 如來畢竟涅槃畢竟涅槃 爭論不得云何長短河西
畢竟畢竟斷常 乃是非常不違常言 不違斷常相異斷常圓滿
是非醫治 不同弟子不解妄執爭論解釋涅槃
不定涅槃初文 五事涅槃諸仙力士 純陀諸仙
香山而言展轉諸天山上 住處羅漢有權 無常拘尸那第二力士工巧
純陀王舍城第四羅閱祇 第五不死 婆娑瓶沙摩伽陀摩竭
羅閱祇王舍城總結可解菩薩 第二涅槃 假名菩薩涅槃真實菩薩
涅槃涅槃菩薩如來非常 無常無常善男子諸眾生第二爭論無我數人
薩婆多無我外道 假名一向無我終了無我無常入道不同外道曇無德
外道有相續假 實法念念假名相續 實法念念無我假名
不斷真諦無我世諦 一向不得 爭論文明無我
邪見無我 常見無我 真諦無我無我
不理不得無我不得 無我生死之中無我涅槃應用無常涅槃唯有
不得有無生死無我不得 中論諸佛無我諸法 實相無我無非爭論
無我明相 續假邪見無我一時 初文
佛性 二十五有 (云云) 。 假名即是三假
十二色心眾生假名此等成身作佛
五陰佛性眾生內五 實法五陰中心功德業行 業行自在天
自在不止自在天 諸天自在異時第二無我佛說
三觀無我得益問名 云何緣故 即為大意
三結無益大意釋出 大意何須總論無我假名因緣
假名而言河西 即是不應期不合五陰和合 假名舉業
成果煩惱 譬如二手三結 一明假名二手出聲
比丘一切第二 外道第三 外道
云何元本草木無我 故云
無有佛法小乘所以不得一切眾生第四無我爾時第三無我得益
當時得益 (云云) 。善男子 第三中陰中陰爭論婆沙受生中陰
中陰薩婆多舉業利鈍 [*(-+)] 惡業地獄善業生人中陰文中說定
三復後說無有復次 只是六道帝釋 修羅修羅只是鬼道
男子退下第四爭論數人無漏 退如初見諦一向無退思惟二果 等智斷惑退羅漢無漏理應不退
退羅漢退沙井上下中間 上去無漏不退禪定退修得欲界電光
退失退無漏無退文中退 無退退通明 退羅漢三通通明
通明退因緣次復二種羅漢羅漢退 即是羅漢三通
退不退三慧五時不時 退不時不退善男子 因緣羅漢
不退惡因不能所以 退善男子第五爭論佛身有為 無為薩婆多有為僧祇無為
有為應身有為真身 文中有為無為善男子 十二因緣第六爭論解釋
薩婆多因緣有為僧祇無為有為三世因果輪轉無窮非有無為十二因緣無為因果無常
無為文中 解釋不從 緣生未來十二支未來生死
云何十二未有輪轉必然 十二豈非無為一句 三句便第二緣生十二
即是羅漢無生即是 十二五陰十二 (云云) 。 兩句可見 (云云) 。中說一切眾生第七
無常薩婆多無相即是無常僧祇有相即是薩婆 有相即是執心
無常四大破滅作善 業者上行好處至於 豈非作惡中說第八
五欲薩婆多僧祇 中說 第九爭論第一欲界三界
多云色界根本禪世第一法曇無 色欲兩界五方便無有 色界五方便犢子部三界併發
凡夫等智斷惑無色界而後 無漏斷惑無色界方便 故云三界併發文中一界
中說第十爭論三業不通 在意財相正體毘曇薩婆多三業
意地在意 五陰四句施主因果意地 色力一時
第十一爭論無為無為 不見無為有意 無為無為異體
即是無為數人無為別有異體無異無為 一時第十二爭論
毘曇四大有形 即為 四大譬如第二青黃
輕重 四大 廣明往昔一時第十三爭論有無作色
無作色薩婆多有色曇無德 僧祇不可有色 無色文中有色因果
不為心作故知 河西不生 第十四爭論有心無心
薩婆多別有異體心數一時俱起僧祇 無心佛陀提婆無異相次 無心
有心聖人十二 因緣凡夫十二因緣 前生即是
無心初文因緣二明 未來 今世如是說二執
有心五陰十二可見 相生別有心數不同 第十五爭論部多
五道犢子部六道釋論 修羅一道婆娑云天 一有一有二十五有
一有如下一有 同人四天十七 善惡三界四生五道六即
六道七識河西無色五道 河西無色六道三塗云何眾生
十五河西欲界 時下第十六爭論五戒八戒 優婆塞
三歸優婆塞如是二分滿分人師 一二一二 (云云) 。五戒
八戒但是第十七 犯重毘曇犯重即是毘曇調戒律五時邪見
二法滅盡命根犯重 毘曇增損但是戒除滅盡 犯重不捨二根
部多 即真無漏相似無漏 持戒犯戒第十八
三乘之中何者皆是 境界所以一乘一道 不解法華一乘
三乘即是常住墮惡道 不解一乘一道
三乘同歸一乘成佛大論何故聲聞成佛不成論主 論義所知若爾豈可同歸
文中得佛即是 一乘不得即是三乘羅漢二種現在 未來現在正斷未來不生第十
佛性眾生眾生 真神即是眾生 眾生眾生並不得佛文中
文明後說眾生即是佛性以是 因緣第二十四重佛性佛性 二十第十九佛性
二十一第二十何故 眾生眾生五逆犯重佛性 有無云何處處第二十
一有十方佛十方佛薩婆多僧祇 成實一世界世界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二十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8 No. 1767 大般涅槃經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