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Da Ban Niepan Jing Shu 大般涅槃經疏

Scroll 2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二十
頂法

天台沙門湛然



[0170b24] 卷第九功德第一第六 第七第八善友慧解脫 第十信心三十七品即是
十德莊嚴 五行不然五行 十德功德淺深非一若爾何以
如初功德聲聞 辟支佛最後而言三十七品道品 義理超絕二乘 (云云) 。
三結五事論義初文 聖性
不為緣由菩提如此五事豈可可見 何為第二解釋即為
三結何等三寶因果二諦 一乘三諦第一義
善方便前已二諦 華嚴經菩薩二智 二身只是一體隱顯有言
善方便即是二身二智 自稱第一義諦改為 三諦二諦不成文約
信意眾生分別無異 是故條例四法三寶 眾生分別至極一體因果
眾生彼岸 二諦三諦亦復如是如是 相次堅固無能
何故聖人以為根本即是見性 增長大涅槃 成就初一諸法聖性大涅槃
即是智慧即是橫豎 深廣不見橫豎 三結云何直心
二事中文懺悔 論義初中釋疑
因緣釋疑 初見見善 乃是直心
煩惱疑云見善 乃是直心讚佛 菩提論義中有問答
病人功德從此生就初一開經
不遇第三自發菩提何須佛性菩提第三病人 初中第二領旨
發心何故既有自發第二病人為難 第二兩難功德第二十
兩難罪人兩難闡提 不定佛性非常 無常所以不斷因此領旨
正言不斷佛性云何善根 佛性即是善根佛性云何 佛性往昔
不斷何故地獄不斷佛性 善根佛性未了 論義佛性第三兩難從此
歎佛發心何須十二部經 歎佛自足有法諸佛如來即是第八功德貪心非有
中有 為難若爾 中有不得
爾時世尊 功用初六開發大眾非但
使未來無有希有是故 一者二者 健兒第二報恩
第三聽受二者溫故而知新可以第四創新 第五樂說
聽者第六 在此
自有人身 自有專一無二莊嚴 法師所以 解釋不便論義彭城
(云云) 。 後五 法輪新修十二因緣大樹 無明是故不生世諦是故
作惡
前後相成 初一四句因此 無上法輪四句
兩句兩句 初二十二因緣大樹十二因緣枝條大樹使
不生無邊生死大海即此生死 可畏得度驚懼 魔王波旬所立
外國得勝 不勝戰敗 次第
功德次第三種病人 第一二種
病人而今中間不用 次第不舉不解第三前言不斷佛性
不斷善根善根即是佛性佛性即是 善根佛性中道不同善根何者 提名佛性亦復云何
佛性闡提云何 古來闡提不知 河西
之內例如涅槃滅度 善法數人
二種一生方便世間慈孝 闡提無故第四 云何作答闡提
非有非有 善巧方便方便 非有箜篌有無
眾生箜篌眾生音聲 大臣佛菩薩善說就此 命終五根四大
方便非有佛性無有住處 非有善方便即是 第三第五第六兩難
定性有性因緣 自生不假 六難
適時利益正言 外道第五自足何須十二部
定性因緣是故十二 懺悔直心有失 直心發露直心初設
懺悔次於同學即是發露慚愧 自責相續云何
護持外道見牛死後 便生天 云何菩薩親近第四善友
辨明 菩薩如來見佛生天必須生天見佛
生天下界 散善生天舍利第二 不能是故如來
是故第三白骨 背捨根本禪師子 火色之子
解調莊嚴論 背捨
使眾生第四云何具足多聞第五文言就義十二
多聞十二涅槃涅槃 十二正言十二文言浩博 即是多聞何必全體
常住常住 故知無為 多聞多聞善男子
第三一法 解釋解釋 為難
為難無著 有法爾時光明第二論義 問答兩難
空空 不空善男子 何以
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豈不是 修空然後本性 不能
何以 三相相續得失 舉凡菩薩三更凡夫
善男子一切諸法第二 修習然後無常性 有空修空得空具有
一切法內法 外法菩薩修空光明 論義觀空
何者本來不空修空不空 顛倒例如無常無常皆是顛倒
既是無為何所可見即非無可 一總三重中有
不空 理論無非眾生乃是不空故云不空是故
善男子有性第二 非空顛倒初文非空 一明貪欲
不是云何貪著 使以是第二 一切凡夫正是
不生見佛初地九地 有性云何初地
十地無生忍佛地寂滅忍九地寂滅見法有性究竟 有空華嚴菩薩入寂
寂滅異說迷執諸佛菩薩 第三有時緣故以為空也善男子第二
善男子第二 初文 例如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是故
第十功德 三十七品涅槃佛性菩薩行道品因故以前
功德涅槃最後 何不六度道品但是釋論六度
道品近因道品 皆可婆沙文中十一法攝道品十一相當
功德論義道品 入涅槃得失不信 功德聞者常住祕藏即是中道
聞者外道經書毘伽羅論俗諦 一部即真三諦一心第十 功德如是三十七品即真大涅槃
中道諸眾生分別演說俗諦一心 三諦始終不異能信大涅槃意謂 解方 (云云) 。最後功德涅槃
第九不如 惡人善人惡人
總合栴檀貿 木者 燒香持戒 饑渴破戒
[*] 飲食無幾 昔人乘馬
即便 人為色聲正法猶如譬如善男子時下
善人光明領解第二 名下總結

師子吼之一

[0173b10] 得名 一向品目何者 莊嚴下文中有師子王師子
師子滿哮吼 大悲無量師子吼徵文 二種
師子吼菩薩品云何 師子菩薩二義炳然何所
事理 圓滿故知弟子
日新故知 菩薩口密通有 (云云) 。究竟身口意
口密世界。 [/(-(-))] 。 [/(-(-))] 對治
[/(-(-))] 第一義安樂河西佛性
若是菩薩 安樂安樂而今 以此佛性佛性以此
乖舛不用 第四問答涅槃師子師子王問答佛性涅槃
相從稱為涅槃涅槃只是佛性佛性只是 涅槃涅槃佛性 佛性初文一明佛性
二明中道三明四明修道佛性基本佛性通達不識 應須修習初文
諸法諸法中有一舉 四諦四德五佛
因果何者一乘有性無性 眾生眾生正因有無
境界何者二諦 境界 [/(-(-))] 因果兩句因果三句
因果煩惱煩惱 善惡業報煩惱業果兩句 因果三句世間因果復次法門
總論二諦法門即世 真諦乃至世諦真諦 二諦二門四門
諸法豈止二諦三諦乃至四門 非有中道 如是二門有門
空門乃至如是 應有四門 非有乃至
非有如是諸法 何不佛性諸法 入佛佛性總能何者
即是佛性 云何佛性苦集二諦 佛性無實
因果即是無業復次云何佛性依報
三寶四諦即是佛性四德 即是何故佛性菩薩 不了有果
眾生何故 依報正性十八菩薩 同異不見
稱佛得意 得意亦稱時眾
得佛師子吼 由此即是中有殷勤得益爾時
即是第二經家發言皆是恭敬發言 即是第三供養
三結 三業尊重讚歎迎送所以 有法過去
現在善男子師子 菩薩法身法身
一句自知 六度十力牙齒智慧煩惱 如意尸羅禪定
大悲下垂八音說法 總結晨朝二明應身方便 正應晨朝善生
即是法身 為生無閡發聲 說法十一一切禽獸即是眾生
水性凡夫二乘高原 香象外道第二 菩薩
五行中略梵行 斷惑 嬰兒梵行兼之如來正覺
菩薩初文 眾生初小次第合十 師子師子
眾生師子吼示眾 十力 (云云) 。聖行第二不合晨朝 第三眾生得益四句
直言決定所以降魔釋師子 聲聞緣覺菩薩 佛菩薩二義宛然
豈可善男子第三供養爾時世尊正是師子吼白佛
初三初一 因果相應佛性佛性
河西後人 理佛性體佛性究竟佛性若一眾生不見不見
見性 不了有了不了性體
論義莊嚴 師子吼第二論義
義解 莊嚴福德平等 智慧福德十地五度
直言般若即是智慧福德 波羅蜜即是智慧 福德十住智慧果地
福德法體相望如此 淨土衣食智慧具足
三教分別十地 無明智慧別教十住菩薩 智慧通教智者
六度中都不斷福德斷惑 智慧常住六度菩薩 利根三藏常住
如初轉法輪天子得無生忍既然乃是密教差別 不可具足平等故云
莊嚴平等 差別圓教師子吼第二問答
二嚴二嚴應答問答二嚴所以者何諸法 無有一種二種一種二種凡夫
其三莊嚴 一二一二一二眾生不解
一二一二其一一二 一二一二乃是一二之一 無言善男子 (云云)
凡夫十住 生死涅槃涅槃 常常無二生死無明過現
非一之一非凡一二凡夫佛言 非凡凡夫不知不知
在生不識生死一二非凡一者大涅槃非凡 二者生死無明二乘涅槃
無明即是生死非凡菩薩不二一二非凡福慧平等圓教師子吼
無二一二一二圓教一二 一二一二一二
一二一二 一二 凡夫一二非凡一二
豈非凡夫圓教問答難解 第二佛性
一明佛性二簡不見明體 標名三結佛性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智慧智慧
三諦一空一切乃是 智慧三諦一切 智慧空有非空非有
即非非一一切 一切即非故云一切是故 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智慧名為佛性
如此標名得意不可 相者釋智 不見不空不見
不見不見不空不見無邊 第一義空釋智三諦智者 不空不空
邊見第一義智慧 不淺不深亦即非空 佛性不空
即是四德即是二邊無有四德 解釋分三結佛性中道中道 法常無明第二
不見二邊不見 不見初文無明生死 不見第一義空二乘
不見第一義空善男子 中道不見有人不見 不見隨情不然
中道未見而言中道起見以是不見 並不見性
凡夫中道苦果 苦行是故不見第一義空二乘自行 凡夫菩薩中道
苦樂二乘不見第一義空菩薩 甘苦樂行即是不見 如此同名中道名相
相違是故不見第二 第二
答問之所以何所稱為 三結
其所 人性人法合稱佛性一切 菩提涅槃
與果 中道 顯現佛性種子故知中道即是
佛性佛性種子種子 因果種子中道即是以為 種子無奈
即是佛性以為種子佛性種子菩提種子十二因緣觀智菩提
種子三性譬如胡瓜 發熱熱病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二十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8 No. 1767 大般涅槃經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