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 Ban Niepan Jing Shu 大般涅槃經疏
Scroll 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九隋章安頂法師撰
唐天台沙門湛然再治
四相品上
[0086b15] 四者數也。相者如經以四種相開示分別。大 般涅槃顯然可見從此立名。前諸問答皆含 三德義略不彰。此品答其願佛開微密廣為
眾生說之問。明四相解般若明三密解法身 明百句解解脫。今解般若從此當名故言四 相。問願佛開微密。又云演說於祕密。開演云
何。舊釋云昔說法身般若無解脫。今開涅槃 具足三德。此但解開未明於說。開善云。四相 答開密。現病答說密。此示兩文未判其異。
興皇云。竪論是開橫論是說。昔以無常覆常 今以常覆無常。更互相覆今昔兩覆。迦葉請 開佛明今昔兩說是涅槃二用方便。同顯非
常非無常。復次昔三點無常。今開是常。昔教 直言自正正他是為四相。今開為般若。昔 直言此身納妃生子。今開是法身。昔說有為
解脫。即是智上意地能緣。今開為解脫此三 皆常。並是涅槃方便。此即竪明開微密相。若 橫釋者昔欲說常而不得說為於邪常。今始
說常二用具足。下文云昔說有餘江河迴曲。 今說無餘河不迴曲。今昔相成共顯一道。此 即橫說微密相也。是義不然。常無常亦常亦
無常非常。非無常。此之四句皆覆正理。故釋 論云般若波羅蜜四邊不可取邪見火燒故。 又是四句皆方便門譬王密語智臣能解。又
此四句對治四執。又此四句皆是正理故云 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若爾悉皆相覆那 獨言常與無常更互相覆不言餘二。論其方 便那獨言常與無常獨是二用兩非方便耶。
論其開密那獨言開非常非無常不開三句。 偏僻自壞其間並決可自思之。今明四句悉 互相覆通是祕密。四句互治通是方便。四句
即理皆得開祕皆名涅槃。如是悟解名開祕 密。如是敷演名說祕密。更以四句重分別之。 自有開非說。說非開。亦開亦說。非開非說。就
自行為開教他為說。自他雙明則亦開亦說。 不自不他則不開不說。今之四句該括凡聖 不獨在佛。又一一句各論開說。自行顯理名
開。自說己證名說。說中二者分別法相名開。 如分涅槃以為四相。名開祕密通塗廣演名 說。興皇只是此之一句自行化他有。二者。令
他同己所得名開。己法授他名說。不自不他 亦為二者至無至處名開。常無所宣名說。如 是分別開祕說祕。差別之相亦無差別。舊云
此品明三密不明三德。亦云此品明三德不 明三密。又云只明三密即開三德。開口密是 般若。開身密是法身。開意密是解脫。三據不
同而為三章。今家用此三章消文。然呼為三 密亦互相有。而從多判以為三密。約四相廣 開般若。一則破偏二則顯圓。何者昔說般若
無相離相。今明般若即相無相。只般若是四 相。只四相是般若即相無相。不求無相。顯圓 者開於涅槃以為四相。涅槃寂滅尚無涅槃
而四相無缺。雖開四相四相一相即大涅槃。 從涅槃開四即俗諦。四相即一相是真諦。一 相即四故非一。四相即一故非四。非一非四
名大涅槃。不並不別不縱不橫方顯圓意。約 十界身開法身者。亦破偏顯圓。昔說法身無 我。今用無我而我我即無我。例如般若 (云云) 。
約百句開解脫者。亦破偏顯圓。昔離百非絕 四句名為解脫。今解脫即百句。百句即解脫。 解脫即非。非即解脫。例如前說 (云云) 。就口密
為二。先正明口密。次兼明身意二密。初正明 口密中文為二。初明四相。次料簡涅槃。初又 二。一明一相四相。次明四相一相。初為三。初
標次列三解釋。文自為四。然自正與善解是 自行。正他與答問是化他。就自行中有化他 意。從多則自行攝化他亦爾。就口密中通有
身意而多屬口身意亦爾。標大涅槃一也。開 示分別四也。就自正為二。初明佛自正。次譬 比丘自正。初云若佛如來者即是正人。見者
正智。諸因緣者正緣。於境而有所說即是正 教。明正人中舉二號者。佛是正覺如來與佛 其義不異。此之二號自正。義便故言若佛如
來。又復見者是用。佛眼照因緣境。實相非 因故非自。亦不在緣故非他。不共不無因了 達實相名之為見。以見正故所說亦正。次譬
比丘者。佛境難解。舉淺況深而令易了。又為 三。一見火。二誓。三結。見火聚者。火從緣生。 推此火聚。火為自生。為從薪生。為薪火生。為
離薪火生。若火滅時為至東方南西北方耶。 生無所從滅無所至。火聚因緣四不可取。邪 見所燒觀身亦然。不有不無不亦有無。不非
有無悉不可得。是名正見。次便作是言下因 見立誓。我寧抱是熾然火聚終不邪見。若有 若無乃至非有非無。亦不邪說十二部經佛
僧三寶。抱火燒身誓不邪見。利刀割舌誓不 邪說。若聞他說亦不信受。明自正見不為邪 動。於此說者復生憐憫。明其自誓不為邪行
之所滅沒。比丘正見及以正說。尚復如此況 復諸佛。三應如是下如觀火聚破身見定執 結成自正。舊有問云汝開涅槃以為四相。自
正正他而為兩相。亦應開一寶以為三寶。自 覺覺他應為二寶。寶不開二自正正他豈為 兩相。觀師答云。教門不同何得盡例為緣異
說。今若例之自覺覺他同就佛智。但是一寶 自正正他。約自他相他相非自不得為一。自 覺覺他智唯佛智不得為兩 (云云) 。就正他文為
四。初以歡喜正他二以無我正他。三以常樂 正他。四以第一義正他。初文者知而故問。令 汝歡喜豈非世界。以無我無常調伏賢聖。令
生善根豈非為人。出世常樂破世無常豈非 對治。若欲遠行寶付善子即第一義。尋文會 義理甚分明。夫乳養嬰兒止可含酥。若耎強
食食俱不可。正他亦爾從微之著漸而正之。 女人能生譬慈是善本。嬰兒譬初信。始生 乳養譬聞法自資。含酥譬贊歎歡喜。贊歎逸
美益更成病。故云多含兒酥將無夭壽。酥尚 莫多況強耎食。喜逸妨道況生善與對治故。 須籌量含酥譬世界故文云如來實說令我歡
喜。又女人心疑含酥太多不得聽法。佛為解 釋令得專心是正他相。又嬰兒稍大節乳與 食此譬勸進生諸功德即為人也。文云亦說
無常苦空無我。又兒長大能自行來硬食尚 消況復耎乳。譬功德稍著堪可切磋彈斥對 治故。文云出世三味破世三味。又兒長大委
業示寶。此譬生善破惡已周歸宗會極入第 一義故。文云應以寶藏付於善子。推此經文 須作四悉就歡喜正他文為五。一女人默念。
二如來故問。三女人歎佛。四請法多少。五結 其歡喜。舊四釋。一云正說法時此女人來。二 云不爾佛於爾時已年八十呼女為姊。豈有
老姊乳養嬰兒。蓋引昔事。三云佛化為女例 如化童。四云都無此女假設寓言。從世尊如 是去是生善正他舊用此語以合上譬。又云
女人稱佛以為世尊。或云是佛自稱世尊。今 將此文成前起後。若消不消即是成前。說無 常等即是起後。文為三。初成前歡喜。次亦說
下正是生善。三若佛下料簡不堪對治 (云云) 。復 告女人去。是對治正他文為二。先牒不堪次 明對治。以出世三味對破世三味。然醎酢苦
是凡夫報味。無常苦無我是賢聖道味。凡聖 合稱為世間三 味 。甜辛淡亦是凡夫報味。常 樂我是出世道味。合稱出世三 味 。此別有意 (云云)
。復告女人去。是第一義正他文為二。初 以三悉即是惡子不付寶藏。後第一義名為善 子即付寶藏。不付聲聞故不以真諦為第一
義。又取聲聞為生善者既非獨大乘此乃小 大通共以為四悉。當知是家則為有佛者。佛 是常義又是覺義。覺即解義。此人解常故其
家有佛。三者能隨問答文為二。一正釋能問 答。二唱斷肉。初文佛舉無方之問。須作無方 之答。但約一施為端餘事例爾。若不施名施 應不持戒名尸乃至不智名般若
(云云) 。答有五 句。例為兩釋一初不知彼不食魚肉。以魚肉 施彼既不受。於我無損而成大施。二云先知 不食欲顯彼德。故以施之於我無損於彼著
名。又見作福隨喜不障亦是大施。又見苦者 方便解之不損一毫而名大施。迦葉白佛下。 二立斷肉制有六番問答。初番唱斷肉有師十
義釋應斷肉。一云皆有佛性盡應作佛。二云 諸佛菩薩變化無方。三云眷屬輪迴。四云同 四大五陰。五云精血不淨。六云恕己不能而
欲啖他。七云本自無怨橫加酷害。八乖菩薩 化道。九食少罪多。既不斷肉望十方有分。十 怨對無窮。若殺一生五百生償故不應食。如
食子肉者。父子同體天然之慈垂淚而咽無耽 味心。一云有其昔事。昔國王在路饑。食子 肉以度險道。二云子捨身肉供養父母。三云
舉譬如食子肉。四云非但食肉如子肉想。凡 受施時及果菜等皆他命分如子肉想 (云云) 。第 二云斷大慈種有三解。一云佛是大慈。二云
初地是大慈。三云性地是大慈。大慈必藉小 慈為種。若食肉者則無小慈故言斷種。又云 只眾生是大慈種定應作佛。華嚴名諸眾生
以為佛子。食之即是斷。佛種也。第三云三種 淨肉即是不見聞疑有二解。一云不見為我 殺不聞疑亦爾。二云若不見不聞但令是殺
不問為我不為我。若是不疑須云為我。第四 番明十種不淨肉者。下梵行云。人蛇象馬猪 狗鷄狐獅子獼猴。獼猴似人。蛇似龍象。馬是
濟國之寶。猪狗狐是鄙惡之畜。獅子是獸王。 人是己類。九種清淨者。即是見聞疑。各有前 後方便及以根本 (云云) 。第五番明美食若隨他
語言是美食。若隨自意不言是美。第六番云。 五種牛味乃至金銀盂器悉不應受。佛答為 八。一訶不應同尼犍裸形自餓饕餮若過若
不及也。此中應自斟酌。如寶物者。起重貪心 尚不應畜。如五味者。非正身分故聽受之。豈 如尼犍一向制之。二明須識如來開三遮十
之意。那得同彼外道見乎。以為眾生不可頓 斷。先斷三種相三種外故。次斷十種次斷十 種之外。斷貪想故一切悉斷。三頓制諸弟子
悉斷一切肉者。對昔唱今而菩薩戒中久制 輕垢之罪。為度眾生雖現食肉而實不食。四 明食肉怨嫌長遠化道不行與眾生隔絕 (云云) 。
五明執小乘食肉謗大頓斷起惡爭論。六明 食肉多起惡事。七除饑年污器。八結制悉如 文。云何善解因緣義即第四相。若通論者預
是經論皆是假名因緣之教。若別論者三藏 事相是因緣教。今文偏指戒律者。如欲制戒 先須緣起。次明戒體。後廣出相故名為因緣。
餘兩藏少不如此多故不別指。就文為二番 問答。初假設四問。一問何不頓說。二問墮。三 問律。四問木叉。先一是總。後三是別。如來何
故不為弟子頓說五篇七聚令其修行待其有 犯方始制耶。波斯匿者此翻和悅。王多仁慈 若不醉時恒懷愛念。若得酒時應死判生 (云 云)
。佛在其國欲制盜戒問王。國法盜幾入重。 王答五錢。佛依國法有事制立多問於王。今 標國主意在於此。深妙義者何不頓說篇聚
戒律。戒是大乘常樂我淨故言深妙。第二問 墮而不問戒與毘尼誦者義得相兼。木叉名 解脫毘尼名滅。只滅兼解脫。問木叉兼得毘
尼。律有二義。一詮量輕重。二者遮制。今取遮 制邊兼得戒義。戒是遮止律攝。誦者書之在 文為律。闇諷在口為誦。一體而有兩名。佛答
四問更重答木叉。舊用此為五問 (云云) 。就答中 不次第。初答木叉次答墮。三重答木叉。四答 律。五答總問。初答木叉者知足淨命是其義
也。次答墮者墮通輕重。若犯五篇則墮四趣 墮義則通。又復墮者偏在犯重 (云云) 。又墮者長 養此偏在輕。輕墮二塗重在地獄。波羅提下
三重答木叉。律者下四答律。初一句直順入 三藏。入戒威儀即毘尼藏。深經即修多羅藏。 善義即毘曇藏。十誦唯九十。彌沙塞九十二。
一尼不病不得往說法。二迴僧物向己。今言 九十一者復是教門廣略。五或復有人破一 切戒去。是答總問。何不頓說所以不得頓制
五篇者恐人屏破。若頓制五者恐人不敢持。 所以漸漸從輕至重。具足者具一切惡。盡一 切相者一切善也。無有因緣者無復佛法因
緣。亦是撥無因緣。爾時有善男子去。第二番 假設問如來何不預說文為二。先問何不預 說。次問將欲陷墜在文可尋。佛答為二。先答
陷墜之譏。後答不先之意。於中有譬有合。初 譬中作輪王譬。又有三意。初說十善譬頓教。 次行惡者漸斷譬漸教。三行聖王之法。即捨
位出家譬會漸歸頓。合文亦爾。於中二。先正 合。次舉輪。寶明開合意。初雖有所說合頓意 也。要因比丘合漸意。乃見如來法身合會頓
意。次舉輪寶譬三寶不可思議者。顯如來頓 漸開合。若先說不說皆非眾生所能圖度故 不可思議。從復次自正去。是第二明四相一
相。前分別顯示大般涅槃故明一相四相。今 明是一一相即大涅槃等無有異故明四相一 相。若定一四豈得一四。故知非一非四得說
一四。他以異體一體三寶為例。今明不爾異 體三寶是小乘非此流例。一四四一皆大乘 意。一體三寶三寶一體可得類之。亦如上文 總稱涅槃別稱三德 (云云)
。就文為二。初正明四 一。後反質釋疑。初正明者證名自正。常破無 常是正他。因問廣衍為答問。分別三點為因 緣名異體同更非別法故是一相。上文以法身
為別涅槃是總。今以涅槃為別祕藏為總。是 故不同。然顯名法身隱名為藏。或時為總或 時為別。解脫與般若既等無有異例亦應然。
次反質中有疑有質有答有通可尋。問四相 一相是四悉不。答義理應通觀其文相亦可 例作大般涅槃即第一義。為聲聞說常是對 治。因問廣說即為人。三點而成即世界
(云云) 。 佛告迦葉去。第二料簡若涅槃即四相等無 有異。何故料簡涅槃不料簡四相。四相名異 於昔涅槃名與前同。昔滅因縛無依無正名
為涅槃。故滅煩惱已無別涅槃。今涅槃滅煩 惱已有常住法。昔涅槃滅諸有。今涅槃有妙 有。昔涅槃無有依報。今涅槃有所師法。昔涅
槃無正報。今涅槃有如來。若不料簡無以取 異。文為四。一佛料簡。二迦葉論義。三領解。 四述成。初佛料簡為二。先假作五難。一明滅
惑。二明滅有。三明滅依。四明滅正。五通滅 有。皆引昔教悉據佛意可尋。次若有人作如 是難去。是佛作答為三初訶次答三結異。初
訶有通別。通訶是邪以偏難圓故言邪難。次 迦葉下別訶迦葉不應者不應名同混令無常 故言不應憶想。次答為三。初答滅惑滅依兩
問。文云滅煩惱者。者謂主者既無煩惱主者 依報則無所屬故不名物。若依昔義指此無 物以為涅槃。若依今義只是所離。何以故下
即明所得畢竟是淨寂靜是樂無上是我常如 文。今之涅槃所離所得與昔為異。次從滅盡 諸相去。是答滅有滅正兩問。相即是有兼於
正報。若依昔義滅有滅果即是涅槃。若依今 義只是所離。無遺餘去明所得無有遺餘是 樂。鮮白是淨。常住是常。不退是我 (云云) 。三從
言星流者答第五通問。星流即煩惱。滅有餘 涅槃。散已尋滅不在五趣無餘涅槃。若依昔 義即名涅槃。若依今義只是所離。皆是常住
無有變易。即是所得與昔不同。三復次迦葉 去。結定其異。昔涅槃中無正報人。今涅槃中 有於諸佛。昔涅槃中無有依報。今涅槃中有
法為師。昔涅槃中無有諸有。今涅槃中而有 妙有所謂恭敬。昔涅槃滅煩惱已無復有法。 今涅槃中有常住法。以法常故諸佛亦常。此
仍略語若具言之。以法樂我淨故佛亦復然 (云 云) 。次迦葉復白去。論義兩番問答初番中先 問次答。初問中文有二。似作三難似約煩惱
業有。初云煩惱火滅如來亦滅者。由煩惱故 是故有人。煩惱既滅何得有人而言如來常 在不變。次意言迸鐵赤滅莫知所至。良以業
運業滅則不能有至。云何而言常樂我淨。下 文云鐵熱赤色滅已則無復有。良以惑業故 得有有煩惱業滅那得妙有。次佛答言鐵是
凡夫如來不爾。今明凡夫二義。外道世智斷 惑還更得生即是凡夫無常。二乘斷通惑已 復生別惑。亦是凡夫無常。如來不爾。不同二 邊是故名常 (云云)
。迦葉復言去是第二問答。此 問還躡前兩意先問次答。初問中意者。凡夫 滅惑還更得生故是無常。如來既滅亦應還 生猶是無常。次佛答中二。初彈非次轉譬。初
彈不應。何者佛非兩凡。久盡通別。豈生煩惱 故言不應。次轉譬答。凡夫體熱如鐵難融。佛 智猛盛如火然木滅已有灰。滅煩惱已則有
涅槃。壞衣斬首破缾物謝於前名生於後。煩 惱滅已獲得涅槃不同汝問。三迦葉下領解 如文。四述成者。後宮是統化之境譬閻浮提。 後園是賞翫之所譬常樂我淨
(云云) 。迦葉復問 我已度去。是第二廣開身密六道殊形為遮。 皆聖所作餘人不能。今皆開顯法身之密。前 開般若為四相合四相為涅槃。涅槃即是法
身解脫。此以一周開口密已今更開法身出 種種身。合種種身只是涅槃般若解脫。他謂 一物覆一物開一物顯一物隱。故各開各顯
永不相關理豈然乎。只覆於開只開於覆。成 論人謂此是權巧於凡不解。今明若此不解 餘何可解。地人云是法界用。今明豈離體而
有用。他明巨細相容是聖人之術事。今明何 有一術而非因緣。因緣即空即假即中。唯應 度者乃能見之寧非因緣。因緣妙慧能以一
塵。容於無量無量容一塵。延促過現引擲此 彼自在無閡。莊周達體化為蝴蝶。又識己夢 往至天涯昏恍尚然況復至德者哉。就文為
二。初開身密次論義。初開密為兩。一問二答。 問為四。一領旨二正難三結問四請答。初如 文。次難者耶輸此言名聞。羅睺此言宮生 (云 云)
。三四如文。答為三。初總非次誡聽三正答。 初如文。次是大涅槃下誡聽。若有菩薩去是 正答。正答又二。初通舉菩薩住大涅槃有八。
復次後別舉釋迦。初文又二。初七復次正釋。 後一總結。初中舊解菩薩住大涅槃為三。一 云是佛應為菩薩示作因人為能住果故言住
大涅槃。二云不爾若是佛者還是佛在涅槃 何謂菩薩住涅槃。住者有二種。一信住二真 住。既是因人但是信住。有人難此兩解若其
是佛應為菩薩。此還是佛住於涅槃非關菩 薩。若是信住何能作於如是大事。夫涅槃體 逈出因果雖非因果而能因果。若將因人來
望涅槃云涅槃是因因人住故。若將果人來 望涅槃云涅槃是果果人住故。例如正性非 因非果而果而因 (云云) 。今明圓菩薩從初發心
常觀涅槃行道。故上文云一切眾生皆悉安 住祕密藏中。圓教菩薩何以不能住大涅槃。 所以明菩薩者舉因以顯果。因尚若此何況
於果此義自成。何故言佛應作菩薩復何故 云菩薩不能作諸變現。下文云菩薩住大涅 槃修種種行何意不能住大涅槃種種神變。 故不用彼解此。七復次並從少至多初直舉
一須彌八芥乃至十方入塵。展轉相望彌顯 不可思議之妙。次總結可知善男子我已久 住去。次別舉釋迦文為三。一略明化道之法。
二廣辨方便之處。三總結。初如文。次於此三 千去廣辨方便之處。又為三。初總明三千施 化。二別明閻浮施化。三總結諸方便。就別約
閻浮又為四。一此生應現。二明餘生。三重明 此生。四重辨餘生 (云云) 。初此生中言摩耶者。 賢劫經翻極妙。瑞應翻曰妙。又翻大智母。十
方各行七步者。河西云象王初生即行七步。 如來示同象王行故。冶城云示過六道故行七 步。大善權經云。各行七步應七覺分覺未覺
故。南方言作上福田者。河西云梵本以南方 為右右是便手。明佛法以淨戒為便故為上 福田。開善云南是陽方能生萬物故言福田。
西方示七步者。河西云西方是後故曰生盡 為最後身。開善云西是秋方謂言死地。北方 者河西云梵本言勝故云已度生死。東方是
諸方之首生長為義。從我於閻浮提示現出 家是第二辨餘生。若依一方示現出家即生 成佛。今言四果故是餘生。又蓋由眾生感見
不同。若作今生者亦有此事。二乘之人咸言 如來是阿羅漢。釋論云聲聞法中阿羅漢地 名為佛地 (云云) 。為欲度脫去即是第三重辨。
此生成佛之事。輸頭檀亦云閱頭檀。此云白 淨。亦云淨飯 (云云) 。瞿曇者。善見婆沙翻為滅 惡。阿含云純淑。我又示現去。第四重辨。餘 生 (云云)
。迦葉復言去。第二論義。有兩問答。此 中論義牒前燈滅譬。滅已永不復生。何得無 方楞嚴示現。將前意難後義答文為三。初訶
其問。二舉譬答。三反責迦葉奉答因以為難 佛答。文四。一訶問。二定宗。三會譬。四料簡。 初二如文。三會燈滅云是羅漢涅槃永滅不
生。如來涅槃滅而不滅無生而生 (云云) 。若更 下四料簡中云那含不受生者。一云不受欲 界生。大乘那含不受二邊生也。
四相品下
[0090c21] 從此卷初是第三開意密明解脫德。文為二。 初明開密次明解脫。他解開意密。興皇云開 身密未盡。今明通開三業之密。文云如來之
言開發顯露豈非開口密。如來心無慳吝豈 非開意密。如來法身具足無缺豈非開身密。 經有通文不須偏說。何者佛示凡像說半字
法隨他所宜。方便三業覆真三業愚者不了 名之為藏。今開方便即是真實。智者了達無 所祕藏是約三業開密。又約四句開密。謂他
開佛密。佛開他密。佛開佛密。他開他密。他開 佛密者品初迦葉云佛法不爾。咸令眾生悉 得知見。知即開意密。見即開身口兩密 (云云) 。
佛開他密者。示諸眾生諸覺寶藏顯發額珠 置祕藏中是開他密。佛開佛密者。我從得道 常說般若法身解脫。我今此身及諸色像即
是法身。若子長大有堪任力。如來則無慳吝 之心。是佛開佛密義也。他開他密者。如德王 云。我解一句半句。以解一句至半句故見少
佛性。如佛所說我亦當得入大涅槃 (云云) 。又十 二句開密。謂四句中各開三業。則十二句開 密 (云云) 。又無開無覆無顯無密。何者佛性之理
未曾是開其誰為覆。既無開覆寧有顯密。一 句叵得則無眾多。特以眾生聞不能解名之 為密。智者了達則無復顯密。無顯密故名之
為開。無開而開如前分別。問釋論云般若是 顯示法華是祕密。舊解此云般若大道無住 之說而為顯示。法華斥小以為祕密。祕密不
了顯示則了。此義不然法性非顯非密。為緣 顯密經經悉爾。豈可以龍樹別意通害諸經。 此文亦以無常斥常豈是不了。故前開密此
說解脫者。兩義相關。何者若定開定覆為開 覆所局不名解脫。非開非覆能開能覆開覆 自在方是解脫。故此兩文並屬解脫德攝。就
開文為兩。前明開密次論義。開文為三。一問 二答三領解。問為三。初非密藏而言無。次是 密語而言有。三結也。初文云藏者理也。理無
開覆云何言密故是無也。次何以故去。是語 故有語者教也。教本為緣。緣有開覆。故有密 語。例有身意等密。就是密語有法譬。合等 (云 云)
。初法如文。次譬中幻主機關應是兩事。幻 有二義。一鄙術淺近不令人見。二畏他效術 不令人見機關亦爾。二事既同共為一譬 (云 云)
。合結如文。第二佛答為兩。初歎問答其無 有祕藏。次九譬答其唯有密語。然諸譬之中 或順或反。秋月是順譬積金是反譬。在文可 見 (云云)
。就九譬分為三。初七譬斥密三業開 顯三業。次長者教子一譬釋開密因緣。三龍 王一譬明無開密因緣。初文者秋是陰時月
是陰精。陰精在陰時其明轉熾。月譬佛能應。 秋譬機能感。感應相應唯開無密。第四譬云 雖負出世法者。河西云佛本誓度一切眾生
眾生未盡佛入涅槃故言負之。興皇云佛得 果時是為眾生豈有行因而為眾生得果。不 為但眾生未盡故名為負。斯意俱不異河西。
今為兩釋。初心是小富得果是大富。能度眾 生生不肯度。如人不從債主求物。主當與誰。 義言為負實無所負。下文龍王譬乃兼顯之。
又佛初發心誓令眾生厭棄諸有。是名不負 世法。誓令修習出世之法荷負此事。如地持 物始終不捨。故言雖負出世之法。此乃荷負
之負非負貸負。次長者教子譬為兩。初為密 作譬。後為開作譬。初為二。先開次合。初開為 四。一欲教大。二緣不堪且為說小。三不說大。
四結無覆藏。初二如文。三不說大中云毘伽 羅論者。此云字本論。河西云世間文字之根 本。典籍音聲之論。宣通四辯訶責世法贊出
世法。言詞清雅義理深邃。雖是外論而無邪 法。將非善權大士之所為乎。其文問答等可 尋。四結如文。從佛言善哉下合初譬也。初述
贊正合欲說大教也。次以諸聲聞下合且為 說小也。三而不為下合不為說大。四善男子 如彼下合無祕藏。次從如彼長者教半字已
下為開密作譬。次所謂下合如文。舊引此文 證無常是小常是大。興皇難此義云。大品亦 明無常應是小乘。解云無常通大小並云半
滿亦應爾。今明無常是三藏。常無常是通。常 是別。即常無常而非常非無常是圓。應用四 意分別眾經。豈可一向而生爭論。三復次下
龍王雲雷去為無密因緣者作譬。不下種是 無密緣。不萌芽是無開緣如文。三迦葉復言 即領解文。次如佛所說去是論義。又二。先論
義。次領解。初論義有兩番問答。初問有三。先 領今常。次引昔無常。三問云何。佛答為二。初 明昔權。後明今實。初昔權中云波斯匿者。鴦
掘經云和悅。阿含經云祖母養。次我今下明 實舌墮落者以常為無常致招此過。彭城寺 嵩法師云。佛智流動臨無常時舌爛口中此
尚不易。迦葉復言去是第二番問答。此問近 從如來常存無有變易生。偈迮但三問長行 有四問。佛答初問有三意。無積聚者舉積明
無積聚。積聚有二者是明無積之積。僧亦如 是者是明積之無積。聲聞是有為者聲聞作 意故是有為。非時取證故名積聚。菩薩無作 中行故曰無為。不以空為證名無積聚
(云云) 。次 亦得名為者答第二問。迹難尋者答第三問。 我說是人者答第四問。今明佛答四問廣顯 常住。無積是淨知足是樂難尋是我無至處
是常。復此無積是無集。知足是無苦。難尋是 有道。無至是有滅。有滅故無苦有道故無集。 道之與滅皆常樂我淨常存之義明矣。次迦葉
復言者是領解也。從佛告迦葉所言大者去。 有人用此文述成迦葉今從此去。第二正明 解脫文為三。初略明解脫。次廣明解脫。三總
結解脫。略又二。初略說解脫。次論義。略說為 三。一舉廣大二舉無創疣。三解脫處。包攝無 外不可求其涯底故言廣博。淫怒癡盡患累
都除故無創疣。境智相應故名為處。是為略 說三點不得相離。亦是體用成就亦是自他 具足。三意雖略義理粗周。就廣大文有法有
譬。所言大者其性廣博此是隨名訓釋不可 謂是待小之大。何者上文以常釋大。此以廣 釋大。下以不思議釋大。當知此大乃是絕待
不思議大。譬有竪橫兩意人雖多德要在壽 命。壽命無量即是竪譬合於內行。行雖多塗 貴在正法。故言為人中勝。如我所說下。一人
具八多有功能即橫明眾德。將譬望法具以 橫竪釋大。次從所言涅槃下明無創疣。有人 引此翻涅槃為無累。無累即是無疣。興皇解
云涅槃外國總名解脫。此間別稱理應。以此 總翻彼總以此別翻彼別。何得用解脫別名 翻彼總名而翻涅槃為解脫。今不翻總而但 翻別為無疣者正言總能兼別別有無疣之
義。故以別釋總如此翻名那可混濫。就文有 法譬合。法說自無創疣。譬說治他創疣只是 互現。三從解脫處文為二。一自解脫。二調伏
他。初文中言處者。第一義諦而為處所。不會 此處不得解脫。自安此處復調伏他。普賢觀 云常波羅密所攝成處。此又云以是真實甚深
義處。當知以第一義諦為處明矣。次隨有調 伏下化他處者。非但顯圓亦是斥小。昔法身 般若雖化眾生而無解脫。無餘解脫無餘二
德一入永謝。尚自不能一處調他況復處處。 今之解脫隨十法界六道四聖。但是眾生須 調伏者。普於其處而調伏之。雖在地獄身心
不苦。雖在畜生而無怖畏。雖在餓鬼恒無饑 渴。雖在人天無人天事。雖在二乘以佛道聲 大悲教他。於一切處都無創疣染著之累。以
是義故名解脫處。非直觸處無染。又有般若 照明法身自在。只解脫處三點具足。斥昔顯 今其義明矣。二迦葉白下是論義。上明三義
此但論兩。初二番問答論無創疣義如文。後 三番問答論解脫處。初番如文。次番問答為 二。初問雙標。次答中二。初雙釋。次雙結。舊
解常住佛果有色而引此文。又一師云佛果 無色。而言色者妙慧顯然故名為色。二能應 為色。又有說云三聚之中二聚非色一聚是
色。取色聚顯然喻佛果解脫。興皇云若定有 色定無色者不應安或。或者無緣作色無色。 然法身非色非無色。而或色者是無色色。或
無色者是色無色。以是義故二乘不解非其 境界。聲聞無色者小乘患色猶如桎梏為說 無色。菩薩能體色無色故言妙色湛然。今皆
不然解脫之體何曾是色及與非色。下文云 不可說色及以非色。不可說空及與不空。為 兩緣故言色非色非色亦色色亦非色色非色
不可思議。第三問答正顯此義。乃是諸佛境 界非聲聞緣覺所知即其義也。二爾時迦葉 白佛唯願哀憫下是廣明解脫。有問有答。問
或為二。涅槃行是問因。解脫之義是問果。觀 師云不須分別因之與果。直是問此解脫行 德行德是行。今謂不然乃是請廣上三義。行
者衡音謂是施行演暢令其開廣請廣上廣博 意。言解脫者請廣上無創疣意。義者請廣上 解脫處。上三義既略今是廣請。云何餘解。次
答中相傳有百句。招提云就頭首數止有八 十四五。若大小合數有九十七八。極細為言 有一百餘。但一百是數之圓名故言百句。例 如大品百波羅蜜唯有九十
(云云) 。古來未見 釋此百句。唯真諦三藏一卷義記略不可解。 天台大師曾於靈石一夏釋此百句解脫。一 句之中皆作百句。凡萬法門先學自飽。而不
錄之今無以傳。惜哉惜哉後代無聞。上舉三 義略釋解脫。後百句廣明於一一句備於橫 竪。無有創疣到解脫處調伏眾生句句悉爾。
何者三點相即具足無缺。三義具足止可懸 照豈可厝言。欲廣明之為力不足。鑽仰不已 輒分其文。初從名為遠離去至譬如日月不 偪眾生。廣上無創疣義 (三紙)
從名無動法至不生 一念之善。廣上解脫處義 (一十七行) 從譬如穀聚去 至譬如幻物。廣上其性廣博義 (一紙六行) 又從無有
身體去至能救一切怖畏者。更廣上無創疣 義 (一紙十八行) 又從即是歸處去至洗浴還家。更廣 上解脫處義 (二紙) 又從無作樂去至斷一切貪一
切相。更廣上無創疣義 (三十七行) 此中既是廣說之 文重釋無咎。觀師偏解一兩句云解脫不爾 雖無此岸而有彼岸者彼此相對。若雙非者如
非彼此此彼既去然後以非彼非此結之。例 如絕待非小非大結之為大。非彼非此結為 彼岸。又相待釋如惡墜善升。將非顯是此岸
是生死彼岸名涅槃。欲貶下劣尊於高勝故 言雖無此岸而有彼岸。又解脫者斷四毒蛇 取四鈍使以為四蛇。謂貪瞋癡慢。正言此四
通於見思能傷法身損慧命。問斷惑是因解 脫是果。云何解脫斷四毒蛇。開善引經云無 明力大佛菩提智之所能斷。果有等覺妙覺
等覺即斷。莊嚴引經云上士者斷無上不斷。 觀師云果地非斷非不斷緣宜聞斷如開善。 緣宜不斷。如莊嚴。今若取四教義。三藏果斷
因不斷。通教因時斷正果起斷習。別教因斷 多分果斷一分。圓教從因至果皆稱佛智皆 非斷非不斷。不斷而斷斷即不斷。斷一切有
去。是去理外生死出生無漏善法。即是就理 內涅槃。斷塞諸道者斷有所得諸道。若我無 我四句皆除。不除我見者不除理內之我。今
明斷一切有即是破假。出生無漏即是入空。 斷塞諸道即是雙非二邊。不除我見即是入 中。名為解脫。此義比諸師明哲自見之。三從
三跳三歸去是總結解脫。又二。一總結二論 義。總結者三跳免怖結上無創疣。三歸結上 解脫處。即一而三是橫廣。即三而一是豎深。
結上其性廣博。他解畏獵師故三跳。怖魔外 故三歸。初跳喻歸僧。離蠟者猶近第二跳喻 歸法。第三跳喻歸佛。方得安隱故下文中怖
鴿入舍利弗影戰怖未安。又逐三寶次第。初 跳喻歸佛。次跳喻歸法。第三跳喻歸僧。具歸 三寶乃得無畏。有人云前是別體三歸。後方
是一體三歸。今云不爾只於此中即是一體 三歸。時眾未了迦葉更問而重顯之。迦葉白 佛若涅槃佛性下舉三事論義。一問三歸。二
問無作樂。三問不生不滅。百句既廣略舉三 問。私云於解脫後設此三問。信此三問攝萬 法門。初問三歸者。既言解脫如來涅槃唯是
一法只應一體一歸而已。云何言三即是舉 三難一。佛答為四。一以體妙故應三。二名義 科簡故應三。三引證故應三。四自在故應三。
初體妙故應三。若解脫涅槃定是一體不得 三者則非妙非寶不可歸依。即三而一即一 而三乃是妙寶是可歸依。文云。怖畏生死故
求三歸。以三歸故知涅槃一即其義也。次名 義科簡者。解脫如來及以涅槃同皆是常。所 以名同其義則異。從同故一從異故三。名一
義異尚得為三。名義俱異何得不三。三引證 應三者。昔別體僧上尚具三寶況一體佛上 而不具三。四自在不定故應三者。昔為破邪
說一為三三不乖一。今為破別說三為一一 不乖三。如此三一乃是諸佛境界非下所知。 迦葉復言去問無作樂。問為二。初領旨次云
何下作難。意云若畢竟樂名涅槃者。即無所 有誰受安樂。佛答為三。謂譬合結。以患故吐 吐故無復所有乃名為樂。佛無受樂亦復如
是。迦葉復言去問不生滅有七問答。前四如 文。第五問云何如來作二種說者。此問從何 生上來或以虛空喻佛身或不用。或以雲雷
喻佛身或不用。或言一三或言三一。執此為 難云作二種說。佛以兩譬答。害佛害母身雖 不壞逆罪已成。皆不可定說。若言身壞身實
不壞。若言無罪其實得罪。如來知時或時定 說或不定說。以四悉檀皆不虛也。三迦葉白 佛去是領解。四佛贊去是述成也。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九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8 冊 No. 1767 大般涅槃經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