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 Ban Niepan Jing Shu 大般涅槃經疏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六隋章安頂法師撰
唐天台沙門湛然再治
哀歎品下
[0069a07] 復次躡上文來。大地譬佛寶。諸山藥草譬法 寶。為眾生用譬僧寶。次合文者我法亦爾是 佛。出生甘露是法。而為眾生是僧。三從何等
名為下。是釋祕密藏。先出他解。次帖文。地人 云阿梨耶識在妄惑。內稱祕密藏。成論人云。 當來果佛在眾生外一切眾生當得佛果此理
屬人。是亦內即時未有。是亦外外故非內內 故非外名祕密藏。涅槃本有。論云。眾生身內 有佛亦非密身外有。非身內非身外有。非非
內非非外有。並非密也。眾生即是故名為密。 前兩種解為此論破 (云云) 。若昔教說者。隱故 名祕覆故名藏。謂無常覆常相覆無相。不了
覆了。令常等隱名祕密藏。如形殘人如外道 論等。種種譬喻下文廣說是名昔教祕密之 藏。今經開敞如月處空清淨顯露不如昔教。
但以正法微妙不可思議絕名離相眾生不解 名為祕密。法界包含攝一切法用不可盡名 之為藏。故下文云。不縱不橫不並不別是祕
密義。三法具足無有缺減是其藏義。文義炳 然那忽餘解。舉涅槃論破諸人師。舉涅槃經 破方便教。大風卷霧清漢昞然 (云云) 。今釋祕
密藏。文為三。一譬三點。二譬三目。三合以三 德。此之三文一往而言是從事入理。三點是 文字此約言教。三目是天眼此約修行。三德
是佛師此即約理。又是佛印印於教行。凡有 言說與此相應即祕密教。修習相應是祕密 行。證得相應是祕密理。故約三釋稱理教行。
初三點中言云何如世伊字外國有舊新兩 伊。舊伊橫豎斷絕相離借此況彼橫如列火 豎如點水各不相續不橫不同列火不豎不同 點水應如此土草下字相細畫相連是新伊
相。舊伊可譬昔教三德。法身本有般若修成。 入無餘已方是解脫無復身智如豎點水縱而 相離。又約身約智分得有餘解脫橫一時有三
法各異如橫列火各不相關。新伊字者譬今 教三德。法身即照亦即自在。名一為三。三無 別體故是不橫。非前非後故是非縱。一即三
如大點。三即一如細畫。而三而一而一而三 不可一三說不可一三思故名不可思議。不 可思議者即非三非一名祕密藏。如世伊字。
此句是茲經之根本。為顯斯義廣立問答致 二十五品洋洋無盡。若失此意全迷根本將 何指歸 (云云) 。次約三目釋者。摩醯首羅居色界
頂。統領大千。一面三目三目一面。不可單言 一三縱橫若並若別。能嚴天顏作世界主徹 照三千若不縱橫嚴主照世一切皆成。三德
亦爾。縱橫並別祕藏不成。不縱不橫祕密藏 則成 (云云) 。次約三德釋祕密藏者。果地眾德 但言三者蓋舉略兼諸。法身之身非色非無
色。非色故不可形相見。非無色故不可心想 知。雖非色而色充滿十方巨細相容不廣不 狹。雖非非色亦可尋求。能發眾生深廣智慧。
故曰如來色無盡等即法身德。般若者非知 非字。非知故不可動慮分別。非字故不可言 說書紳。亦非不知非不字。非不知故不同灰
滅。非不字故不同偏空。雖非知無所不照。三 諦遍朗極佛境界凡聖並明。雖非字而半滿 具足。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諸字悉了法
界。流注若懸河海涌不可窮盡。淨名云。能以 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 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即般若德。解脫者非
喧非寂非縛非脫。非縛故五住不能繫。非脫 故十智不能虛。非脫而脫。二邊之所不拘。如 百句解脫中說。非縛而縛。為訥鈍邪癡闡提
外道所縛。故有病行嬰兒行。住首楞嚴示現 善惡。隨所調伏眾生之處雖鄙必施。如醫療 病如華在水無染無著名解脫德。佛身業不
可思議法身則攝。佛口業不可思議般若則 攝。佛意業不可思議解脫則攝。故知三德攝 一切德。又大品名為色淨般若淨受想行識
淨般若淨。法華云。如來莊嚴。又云六根清 淨。總諸經異說悉為三德所收。包含總別囊 括事理。以略收廣不逾三德。若偏縱橫。並別
一異皆非祕藏。文云。法身亦非。般若亦非解 脫亦非。不縱不橫不並不別。三一相即。一中 無量無量中一。非一非無量者是名祕藏。從
我今安住下。第四結祕密藏安住三法此結 三德。入大涅槃結祕密藏。如世伊字是結三 點。文略不結天目。然佛常安住三法而言我
今者。蓋隨緣宜故云。為眾生故名入涅槃即 此意也。第三從爾時諸比丘去。是疑執章文 為三。一執二請三疑。佛上斥奪。奪是所證未
能即捨是故有執。佛說新伊一聞不解欲學 須請。今昔兩教皆是佛說。何故一偽一真故 有斯疑執。文為兩。一敘悲苦。二正陳執。初文
者其聞佛說安住三法。名入涅槃了不思惟 安住之義而生去此住彼之解是名悲苦 (云云) 。 次從世尊快說去。是陳執。他云述上聞法上
未曾說但執昔教。就執為二。初執後歎。執又 三。一約教執理。二約行執理。三正執理。快說 者執昔之教壯之言快。此教快能詮理故也。
次譬如象迹者。執昔之行。行是進趣中勝故 以大迹為譬。行有智斷想是智之初門舉初 為言。從精勤去。是執斷斷思則知亦斷邪見。
是故語後不言前耳。及無常想者惑去智亡。 從世尊若離無常去。正執理此理中適非離 非不離。若離無常應不入涅槃。若不離無常
猶具諸惑。以非離非不離故能斷諸惑。冥理 會真。豈復過此斥言是偽 (云云) 。他解離者則昔 教為非。若不離者則昔教為是。觀文難見。次
從世尊譬如農夫去。是歎也。歎上三執。秋時 耕者。法有二能。一草不生二水地肥。肥即歎 教草死歎斷。又肥即歎行。農法歎理。秋耕歎 教。象迹歎行。無常歎理
(云云) 。次世尊譬如帝 王去。是請。上聞新伊欲欣修學。如來若去從 誰稟承因是則請。上譏請中多作親譬佛斥 非真。今不敢作親譬但作主師。譬正是統訓
義寬故也。合有五譬。初一請主譬。後四請師 譬。觀合譬文是請學新伊。何者羅漢已破四 住無知。無明是所未除既舉別惑知請新伊。
初恩赦者通為聲聞未除兩惑者作請呪師譬 亦通為聲聞未除無明者作請。香象譬偏為 學人未除思惑者請。瘧病譬偏為無學人未
除一邊者作請。醉人譬通為一切凡聖作請。 前二譬如文。第三香象譬中。先譬次合。合中 云。五十七煩惱者。解者有三。五五蓋也。十十
纏也。七七漏也。數人言。欲界四鈍。貪瞋癡慢 通迷五行。五行者見諦四思惟一。五行上各 有四四五二十。上兩界各除一瞋則五行下各
三。三五十五兩界成三十。就欲界二十成五 十。通心七使即七漏為根本。論人云。見諦十 使迷四諦為四十。思惟四使又迷四諦四四
成十六。合見諦為五十六并無明是為五十 七。興皇云。五門觀一一有三倒。謂想見心三 五十五。約三界成四十五。又四諦各三倒。三 四十二足前成五十七
(云云) 。醉譬中行三業惡 得報合中服藥吐惑 (云云) 。三從世尊譬如芭蕉 樹去。是疑教昔教若非佛不應說昔教。若是
佛不應非。今教若是何不早說。今教若非云 何稱實。是故致疑。就文為三。初明無我。次引 證。三明用。芭蕉約行陰。漿滓約色陰。七葉約
三陰。次引佛說一切法無我我所。三如鳥迹 空中下。明無我用者。昔教能除見思故也。所 以明無我者。佛昔教明無我我修無我。若
有我者無有是處。云何今日說言有我。故舉 無我為疑教端。第四從爾時世尊讚諸比丘 去。是破執除疑。文為二。先讚次破。初文者。
上有三意。何故獨讚無我。無我是執疑等本 故也。何故讚之。世間問答法爾故也。又初以 無我破邪其能服用。又將欲奪而先與之。又
執劣感勝即四悉意也。次佛破為三。初破其 偏理。下文云。是三種修無有實義。二破其偏 行。下文云。先所修習悉是顛倒。三破其偏教。
下文云。先所斷乳此非實語。此三意各二。謂 騰執酬破初破偏理。先騰次酬。初騰為三。一 接讚騰執。二作譬。三世尊下結歎。醉有二過。
一倒亂。二乖善。三結歎文二。初結醉過與不 修者。二歎無過與善修者。次佛破者即以酬 為破。於中為二。初破不倒亂是倒亂迴醉與
之。次破善修非善修。迴不善修而與之。初破 倒亂為四。一誡聽牒起。二明其倒亂。三出不 倒亂。四結過歸之。誡聽中言牒起者。重牒彼
計。但知文字不知其義者。文是語言義是理 趣。醉亦聞語不曉語意。亦自有語而無實錄。 汝亦如是聞他流轉他不流轉。自言善修實
非善修。次倒亂中提日月來者。正破倒亂譬 也。眾生者。他云。正寄比丘汎指眾生。今謂不 爾。既迴醉與之。當知比丘即是眾生我計無
我者。破其倒亂。亦是破其執。於無常無我為 是。汝以無常無我為是。此是亦非實非無我 橫計無我。如彼醉人於非轉處而生轉想 (云云) 。
三我者去出不倒亂者。即常樂我淨汝之所 非則不非。乃非其所是佛者覺義以自在故 名我。常者法身不從緣生故常。樂者即是涅
槃。涅槃無受名為大樂。淨即是法。法即無染。 汝所非者而今則是。是義不知良由於醉 (云云) 。 四汝等比丘下結歸者。即迴醉還之。比丘謂
常是倒無常不倒。佛迴無常是倒常是不倒。 如日月不轉醉見迴轉。日月豈醉醉者過耳。 常樂我淨實非無常。橫計無常是倒者過。次
從汝等若言去。破善修非善修文為四。初雙 標兩修。次雙明八倒。三雙迴過還之。四專舉 勝修初中云。汝等若言者。是標其善修無有
實義。斥善非善如醉偽言而無真實。次標勝 修。夫相對者義有廣略。或作十門八倒六行 等不同。今但略對三次從苦者計樂去。是雙
明八倒。汝行八倒云何自樹稱為善修。文云。 是人不知正修諸法。三從汝諸比丘去。是雙 迴八倒而反歸之文為二。初迴常樂四倒歸
之。後迴無常四倒歸之就初又二。初正迴倒。 次三番料簡。初如文。次三番者。謂世出世有 不有倒不倒等。初世出世者。夫至理如空非
世出世惑之者成倒名為世間。解之者成德 名出世間。無明覆汝唯倒非德。彼若救云。若 是倒者云何名為常樂我淨。次世間法下。有
不有故於世間料簡字義。義如下說但有其 名是故非德而無其義。三何以故下。有倒無 倒是則但有四倒三倒顯其無義。舊云。三心
無倒識心是倒。又云。識心無倒餘三三倒。想 有想倒。受有心倒行有見倒。又通別二釋三 倒通在四心之中。差別對者識心心倒想受
想倒行心見倒。又凡有心緣境即心倒。通是 想像即想倒。通能分別即見倒。又初心妄計 即心倒。心緣成想是想倒。想成水執是見倒。
又見倒在凡夫。心倒想倒是學人。無學則無 倒。今謂何故却以倒還比丘。是等比丘妄謂 心盡心實不盡無漏心空想遍見故。故成三
倒一倒具四。成十二倒故結過還之。問世間 亦有常樂我淨。出世亦爾者亦應言。世間亦 有無常無我出世亦然耶。答例二乘無常無我
即是世間諸佛無常無我無上方便。即出世 間。問有名無義 (云云) 。世間出世間倒德非倒 德勝修劣修並應四句分別。又世間唯倒無
德。出世唯德無倒。即倒不倒是世倒之德。起 方便用是出世之德。例餘一切諸義悉然舊 云。無常無我是劣修。常樂我淨是勝修。又云。
單修者劣。雙修者勝。又非偏圓修乃是勝修。 今問屬當諸修與誰分別 (云云) 。單勝修者是次 第人雙勝修者是不定人。非偏非圓者是頓 人 (云云)
。四從何等為義去。是專明勝修。文為 二。一對劣明勝。二勸勝修。若通論其劣備有 諸過。但偏破甚者生死有縛著故無我。聲聞
更進趣故非常。外道以苦捨苦故是苦。有為 多染是不淨 (云云) 。偏舉勝破劣如經。今通意者 初文云。我者即如來只標三寶攝一切法。常
即法身。此標三點攝一切法。樂即涅槃。此標 四德攝一切法。淨即無為。此標法界攝一切 法。然此諸義不縱不橫不一不異不可思議
故得是義故得是勝次若欲下。勸修如文。次 從時諸比丘去。是破其偏行亦名酬請。文為 二。初騰請。後酬請破行。初騰為三。一領旨歎
佛。二因歎正請。三要命結請如文。從爾時佛 告去。是酬請又二。初訶不應。次正酬。初訶者 如來去住非汝境界。汝既不能知佛往來。寧
得隨去故言不應。次酬請為二。初以人酬。次 以法酬。汝前請住正欲學法。今留人法於學 頓足更何所請。人酬中為三。一標付囑人。次
歎人同如來。三釋歎初二如文。第三釋中意 者如王委任大臣。巡者行也。佛欲巡行餘方 故委任迦葉。從汝等當知去。以法酬請又二。
初酬請。次破偏行。初酬中有法譬。合譬中從 春時去為偏行作譬。舊云。聞思修慧。觀文不 會。今隨河西朗師。分文為兩。先明起惑失理。
後修學求理。初一句是起惑。春時者年初。物 生譬起惑之始。又因惑生解故言春時。有諸 人等二句失珠之處。舊云大池是無常教。朗
師云。是生死海。浴字或作沼多作浴。乘船游 戲三句失珠之緣。舊云。聞慧解淺故云游戲。 河西云。恚慢心如乘船五欲樂如游戲。失瑠
璃寶喻失佛性。舊或言。失理或失解。沒深水 中一往沒失非永失也。舊云。圓理蘊在無常 教下故言沒深水中。又佛性理為恚慢生死
所沒不能得現。次是時諸人下。習解求理為 二。先依昔教偏修即是偽修。二明今教圓修。 即是勝修。初云競捉者。即是偏修無常苦觀
而習學之。瓦石自傷害譬苦。草木虛浮譬無 我。砂礫水底分分離散譬無常。各各自謂無 非得理。次歡喜持出下。譬今教圓修。舊亦三
慧今意不爾。猶是偏修之未明理未極。故言 乃知非真。一往為四。一悟昔非真。二由佛性 力令眾生悟。三明信解。四明慧見即是得理
初文即今教起已方悟昔非。舊兩釋歡喜向 前持出向後。莊嚴云。歡喜持向前出非真向 後。今皆為一句。次是時寶珠下。由佛性力始
明真修。此聞今教說於佛性由佛性力令眾 生悟。在水中者佛性非遠。只在生死五陰 身中水澄清者由佛性力令眾生悟。三於是
大眾下。明一往信解喻之如見而未得取。如 月形者中道圓理究竟無缺。四是時下慧見 也。安徐者處在生死如在涅槃故言安徐。次
汝等比丘不應下合譬。又四。先合偏修。次合 圓修。三復應當知下重合偏修。四欲得真實 下重合圓修。此中經文是留心處故存舊解
請勿嫌煩。今釋此章。諸比丘雖聞新伊未除 舊執。謂佛無常所以請住。雖信法常未信佛 常。口雖請新意猶從舊。佛訶其舊執云。汝等
不應作如是語佛酬其請新故言所有正法悉 付迦葉。如來緣謝故去迦葉機興故付。內同 佛德外委大臣秉正法教乃指圓伊而作依止
酬其所請。此中為學新伊者故。故言法付迦 葉。下文為不學新伊者故。故言迦葉無常不 堪付囑各各為緣。今初以法酬請中為二。一
法說破。二譬說破。法說者汝欲學新伊。應改 迷生信猶存偽執真法不染故云。汝先修習 無常苦者非是真實。次譬中又二譬合。初如
春時去先開。放逸失寶譬。次開求得不得譬。 亦名有方便譬無方便譬。春時者年物俱新 適悅時也。譬五塵六欲是耽湎之境。諸人者
總譬放逸之徒在大池浴者大池譬生死河。 浴譬恚慢愛憎等也。乘船譬乘諸業。游戲譬 著可愛果失瑠璃寶者譬無解。因於放蕩慧
解潛昏故言失耳。故此章破行失為便非先 解。後失著樂翳解義言失耳。沒深水中者生 死陰覆也。從是時諸人去為無方便求解不
得作譬。諸人者通是迷徒別擬三修。悉共入 水者信於初教義如入水求覓是寶者作劣三 修。競捉瓦石者證三為真。自謂得者言得滅
度。歡喜持出一句譬上稱歎象迹。第一善修 無我內執在懷故言歡喜。向佛稱歎故言持 出。譬上封執生疑之意。乃知非真者為有方
便求解得者作譬。譬聞今教破昔理行非實 方知苦無常等偽同瓦礫故言乃知非真。都 從上來合作六意。共消求得之文。夫寶珠者。
珠是本有非適今也。而眾生著樂沈沒水底 拙觀推求竟不能得即理寶珠。以聞今教知 前不實知字知義。始自今經即名字寶珠。是
時寶珠猶在水中以珠力故水皆澄清者觀行 寶珠。依教觀理。理為所詮故言猶在水中能 詮如所詮。所詮如能詮故言以珠力故水則
澄清。於是大眾乃見寶珠故。在水下猶如仰 觀虛空月形者相似寶珠。仰觀於月彷彿類 珠似解隣真故言乃見。相似位明矣。虛空譬
相似常。月圓譬相似樂。月光譬相似淨。非上 非下以上比下。自在無閡譬相似我 (云云) 。是時 一人譬分證寶珠。以一名人。人得其門故言
一人。方便力者道前圓修。安徐者安於生死 作涅槃解。微妙正觀徐詳審諦不昏。教水不 動心波與理相應。即分得寶珠。此約六位顯
有方便勝修之人求得寶珠約行義便。汝等 比丘者合得失兩譬又二。而復兩番合者。初 番合三修得失。後番合四修得失應用此意。
遍歷諸法皆有劣勝兩種修也。故文云。在在 處處常修我想常樂淨想。豈獨今經非止一 境觸處成觀思之。第三從爾時諸比丘去。是
破疑教章。文為兩。初騰後破。初騰具昔教行 用理如佛先說教也。而修學者行也。離我慢 等用也。入涅槃者理也行理等已破竟。語勢
相成正意在教。昔教若是今不應非。今教若 是。何不早說 (云云) 。就破為兩。先歎問。次答。答 又二。先譬後合。譬為四。一譬四倒病。二譬三
修藥。三譬三修病。四譬四德藥。就初為六。初 倒病者王是也。內闇常淨外舉我威貪引取 樂是為病者。次秉倒師者外道著常淨為頑
著我樂為嚚邪病師也。三信受邪倒。謂厚賜 俸祿信邪術也。四純用乳藥者倒藥也。色白 是常味甘是樂膩潤為我稱藥是淨。即邪藥
也。五亦復不知自是邪也。六是王下亦不自 知病王不別者是病者不知是倒病也。已略 對竟。重更釋文。王者王領為義。如受化者亦
有徒屬。譬之為王。無明為闇。著樂為鈍。世 智為少智。醫譬外道。其實不能治病。而亦欲 為眾生疆請。春秋傳云。心不則德義為頑口
不談忠信為嚚。外道亦爾。內無真解。外無巧 說。俸祿者受化眾生供養外道。純用乳藥者。 總明藥少病多俱不知藥病。不知病起根源
者。眾生三毒八倒由於取相取相緣於無明 其所不知不知病也。雖知乳藥是不知藥。佛 假說我橫計即離。乍言青白黃黑 (云云) 。風冷
熱病者逗藥失所。風喻瞋冷喻癡熱喻愛。是 王不別者何但不知藥亦不知病。次復有明 醫者。譬三修藥。文為三。初說明醫。二治病
緣。三正治病。初文明醫曉八術。一治身。三 治眼。二治胎。四治小兒。五治創。六治毒。七 治邪。八知星。內合佛知八正道能治八倒病 (云云)
。今通論醫有十種。一者治病但增無損或 時致死空見外道也。恣行惡法善法既亡慧 命亦死。二者治病不增不損常見外道也。投
巖赴火不生禪定不能斷結。三者唯損無增 即世醫所治差已還發斷結外道也。四治病 差已不發所治不遍即二乘也。五者雖能兼 遍而無巧術六度菩薩也。六者治無痛惱而
不能治必死之人通菩薩也。七者治難愈病 而不能一時治一切病別菩薩也。八者能一 時治不能令復本圓十信也。九者能一時治 亦令復本而不能令過本圓中心也。十者能
一時治復令過本圓後心也。今之明醫即第 十醫。通達常無常等二鳥雙游即是八術。次 從是時舊醫去。是治病緣為二。初同後異同
為三。一同生業。二同學業。三同化緣。初同生 業者。明如來託生王宮納妃生子而眾生不 知咨受反生貢高如文。次同學業者。乘羊車。
學書後園講武脫冠遣馬詣阿羅羅六年苦行 等。四十八年者。中阿含云。就外道學必先給 使四十八年。然後與法宗師云。自佛出世凡
五十許年法華已來至涅槃時始明久本。前 三時教唯明此身成佛無別本身。然師弟之 敬必自終身則猶是外道弟子故言四十八 年。從法華已來別有本身。所餘二年始非其
弟子此解太漫。又開善云。四十即四禪。八年 即八定。六卷云。四十八年。冶城云。八禪中各 有六行厭下苦麁障攀上勝妙出合四十八。
依天台止觀中四見為根本。一見三假一假 四句一見十二句四見合四十八句。即是邪 法四十八年。三共入見王者是化緣同然外 道實無觀機之智邪化先出故言是同。次是
時客醫為王說去。即是後異又為二。初少異 後頓異。初文云。醫方者如為提謂說五戒文 鱗三歸技藝者即是神通。如瑞應中明。治國
療病者三歸翻邪入正。譬如治國。五戒治五 惡譬之療病。又歸戒者皆能翻邪治惡。時王 聞已即是歸正驅令出國即是捨邪從是。時
客醫去即是頓異。又二。先觀機頓異。次設教 頓異。初觀機中有問有答。實非顯灼二往復 也。初求願者唯觀一初教之機也。次王即答
者根緣冥對右臂身分者右手動便譬初教中 無常苦。便餘身分者譬後機教並皆隨順此。 即已有大機意也。又解右臂譬我見。餘分譬
諸惑。作此解者於初教便彼客醫言。我不敢 多者此重觀機但唯須初教一機多傷損者我 是生惑妨害事多。若聞正教猶故計我。當斷
善根之首。橫死者以解斷惑。此是壽終以惑 障解此名橫死。時王答言下眾生受化。復傳 未聞即上中下皆得悟也。次爾時客醫去。即
正施教此中舉五味者。即五門觀。辛譬不淨。 苦譬無我。醎譬無常。甜譬空。酢譬苦 (云云) 。三 其後不久下正治。眾生復起無常之病。前破
邪常說無常教。眾生不解定執一切皆是無常 還復成病。譬如癡人謂鹿為馬。智人語言。此 鹿非馬。雖知鹿無馬而執無為馬。何處復有
無是馬耶。故無馬是病。起無常倒。復有多種。 一謂佛果無常此病易見。二謂生死無常此 病難見。何者生死即是真常。佛性既謂無常
寧不是病。文云。王復得病者眾生病也。文為 二。一正起病。二根緣扣佛初如文。次即命 是醫下根緣扣佛如遣使命醫。古本云。我今
病重困苦欲死四醫占王病下。說今真常四 德之藥。文為四。一一往為說。二眾生不受。三 如來重說。四眾生方受。初文又四。一正說。二
開權。三顯實。四病藥相治。初即如來正為說 常次我於先時下開權。古本云。所斷乳藥是 大妄語。今經治定止言昔非實語明昔權宜
說非究竟。三今若服下。顯實即顯今時常樂 之教。四王今患熱下病藥相治無常譬火。能 燒世間故言患熱。今圓常之藥猶如乳味能
治熱病。次時王語醫下。眾生不受即前諸比 丘疑執不受常住之言文中有四。雙驚雙譏 貶如來褒外道。狂耶是一驚。熱病是一驚。故
云雙驚。狂謂失心之病。今驚如來為是失本 無常之解。熱病者是驚如來為更起於邪常 惑耶。汝先言毒。今云何服。即是雙譏。汝先言
毒。今云何服。即是以昔譏今。今既令服先那 言毒即是以今譏昔。迴互此語即兩譏也。欲 欺我耶者還成上意。三先醫所讚下。是貶咎
如來。如來誤我驅逐舊醫。四如汝所言下。褒 外道如文。三是時客醫下如來重說即是此 中破執釋疑。文中有四。一止其所說。二正為
釋疑。三重問。四重答。此初即一往止其所說。 次如蟲食木下正為解釋。又二。先譬後合。此 中通體是譬。今更為譬。作譬明外道橫計之
我。偶與正我名同而非解理如蟲食木。次大 王當知下合譬可尋。三時王問言下重問。四 客醫答言下重答。又二。先唱兩章門。次釋兩
章門。初唱章門者。初即毒藥邪常章門。二即 甘露真常章門。次云何是乳下釋兩章門。又 二。先廣釋甘露。後略解毒藥。所以爾者。既廣
識甘露反此即毒不勞繁文。就初釋甘露章 又三。牒釋結初牒可見。次若是乳牛下釋章 門。舊解七事初事者。本明於乳而言牛者欲
明乳從牛出譬教是佛說。此言牛者為犢子 時不食酒糟等後成大牛其乳則善。譬為菩 薩時已不起斷常果時多得。諸法師云。酒糟
能令荒醉以譬五欲之愛。滑草滑利則譬利 使。麥 [麥*弋] 麁澁以譬鈍使。興皇云。酒是真味糟 糠則無譬橫說求真無復真味。又云。酒清浮
在上。糟沈濁在下。譬斷常高下。滑草譬貪欲。 麥 [麥*弋] 譬瞋恚。次其犢調善下第二事明復有 善好眷屬放牧之處。第三事所行境界不高
不下。二解一云。慢心為高。愛心為下。又云。 二乘為高。凡夫在下。飲以清水下。第四事明 唯有般若清水無戲論馳動不與特牛下。第
五事外譬特牛是無乳之牛內合。諸惡知識 斷常之人不受中道圓常之教。即是特牛飲 食調適下。第六事舊云。禪定之水譬之如飲。
智慧資糧喻之如食。明定慧二事並得所宜。 又云。正以此慧方便自資不令失所故言調 適行住得所第七事。舊云。精進勤策名為行
取捨調停故言住。又云。常在中道平正故 言行住得所。次除是乳已下釋毒藥章門。 今明是義不然。何者既舉甘露破於毒乳應 辨常義破於無常。何用利鈍兩使釋滑草麥
[麥*弋] 。復將矜己以蔑人。解高原下濕此與聲 聞斷。見思何異。共二乘無我我所何殊。同 於無常如何破病今所不用。今釋七事牛譬
教主。即喻法身常身舍那尊特異於無常丈 六。乳譬常教。此乳亦名醍醐。下文云。牛食。 忍草即出醍醐。是其義也。酒糟者酒清譬無
為定。糟濁譬有為定。佛不耽染真諦三昧如 不食酒。不味者俗諦三昧如不食糟。滑草麥 [麥*弋] 者泥洹智易得如滑。分別智難生如 [麥*弋] 。佛
智非一切智非道種智。其犢調善者得中道 理柔和善順。不處高原下。濕者不以涅槃為 證不以生死可住。飲以清水者非五欲淤泥
非無明闇濁離此二邊。即佛性清水不馳空真 不驟俗假。不與特牛同群者特牛無乳。譬無 慈悲明佛有不共慈悲。飲食調適者入空為
饑出假為飽。中道不入不出。即不饑不飽。行 住得所者住祕密藏是住得所。二鳥雙游是 行得所。如此釋者。符經合義。常破無常文理
俱會豈與他同。四從爾時大王下眾生受化 又四。一受教傳化。二餘人不受。三重為說。四 方信受。初文前自信受後更傳化。即上根
人自得解已傳化中下皆令得悟。次國人聞 之下中下不受。三王言下重復傳化。四爾時 大王下上中下根俱時領悟次汝等比丘下。
合譬。上本有兩藥兩病。今此合中但合兩藥 不合兩病。所以然者。本疑經教有說不說。若 昔非者即不須說。今若是者何不早說。今用
此意除疑為邪常故不得早說。今常復破邪 常病故只得說於昔空無常今直合。兩藥令 於教門可解故不復言病文中。初合無常之
藥。後合真常之藥。上譬中先明始同後明末 異。今亦偏合此先合始同。今言如來為大醫 王。正合前時有明醫曉八種術。出現於世者
今合從遠方來。次降伏一切下合末異。初合 漸異即合共入見王說種種醫方及餘技藝治 國療病等。次欲伏外道下合頓異。即此教意
無我無常合前和合諸藥。謂辛苦鹹五味。次 比丘當知下合此教意前結外道之非。後結 今教為是。為調眾生為知時故須說此無。三
如是無我一句二解。一云此語向後。二云此 猶屬前有因緣故。合前真常之教。合後又三。 第一正說。二簡外道之非。三說如來之是。
大般涅槃經疏卷第六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8 冊 No. 1767 大般涅槃經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