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 Ban Niepan Jing Ji Jie 大般涅槃經集解
Scroll 3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三十[0482a04] 出頂生王緣起 會通今昔五盛陰苦義 舉昔為釋摩男說色有樂義 舉昔說善法得樂受義 舉昔所說樂受偈 釋於下苦生樂想義 釋三受苦義
釋二乘不知常住樂因是故為說以下苦 為樂
聖行品之第四
[0482a12] 迦葉云何菩薩摩訶薩 (至) 愛別離苦所謂命終。
[0482a13] 案。僧亮曰。生為五陰之本。愛是眾結之本。 引先偈為證。羅漢所以無憂無畏者。以愛盡 故也。所謂命終者。說其重者耳。此中說一切
苦。皆由愛生也。
[0482a17] 善男子以別離故能生種種 (至) 現在之世愛別 離苦。
[0482a18] 案。慧朗曰。出緣起顯其重者也。
[0482a19]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 (至) 大般涅槃觀怨憎 會苦。
[0482a20] 案。智秀曰。辨怨憎會苦。即就所受之 身。是則常與怨會也。
[0482a22] 善男子云何菩薩修行大乘 (至) 迦葉是名苦諦。
[0482a23] 案。寶亮曰。夫未足之境。所不免也。除佛已 還。無非此苦也。五盛陰者。更無別體。即指七 苦也。
[0482a26] 爾時迦葉菩薩摩訶薩 (至) 五盛陰苦是義不然。
[0482a27] 案。僧亮曰。謂五陰皆苦。與昔教相違。以昔 證今也。僧宗曰。此下第四引昔徵今。會通二 教也。寶亮曰。第三會通今昔兩教也。教有因
果。昔已會果。今會因也。昔已點三受悉苦。令 物情厭背而進德。其義雖然。竟未及壞因。若 使因果俱會。眾生何肯脩善。唯得且抑福而
置。故四時經教。但勸修善以滅惡。於生死身 中。習學成聖也。而一切智體。未免無常。但樂 果未現。不得壞因。今常住教。與樂果義彰。始
得壞因也。我本云。脩善乃是菩提之因。非生 死之法。有人解言。今教由會果。恐非佛意。昔 已會畢。今何得重。故知理不應。然今者將欲
會因。故迦葉先捉果。以作難。佛既先遣果。唯 苦竟。然後正言。我於昔云何善得樂者。乃是 菩提道樂。但此義未明。今始會也。
[0482b13] 何以故如佛往昔告釋摩男 (至) 若有求者則不 名苦。
[0482b14] 案。僧亮曰。凡舉五據。此第一舉樂緣。 以有求故。不應無樂也。寶亮曰。迦葉先作五 難。第一以人天五欲中有樂不應苦也。
[0482b17] 如佛告諸比丘有三種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 受。
[0482b18] 案。僧亮曰。第二舉三受明若無樂者云 何有樂受耶。寶亮曰。第二難以三受中有樂 受故不應苦也。
[0482b21] 如佛先為諸比丘說若有人能修行善法則得 受樂。
[0482b22] 案。僧亮曰。第三舉所修善因也。因既 是善。理有樂果。故以因為證。寶亮曰。第三難 以善是樂因。故知不應無樂。
[0482b25] 又如佛說於善道中 (至) 意思好法亦復如是。
[0482b26] 案。僧亮曰。第四舉善因。今舉六觸。即是善 果。且以樂因。而得樂果。云何無樂耶。寶亮 曰。第四難如樹伽於人中。受天報故。知六根
所對。無不樂也。
[0482c01] 如佛說偈持戒則為樂 (至) 所作眾事辨是名為 最樂。
[0482c02] 案。僧亮曰。第五舉因果。諸偈通證有 樂也。寶亮曰。第五難舉昔誠偈為難。
[0482c04] 世尊如諸經中所說 (至) 云何當與此義相應。
[0482c05] 案。智秀曰。總舉上事。以求會通也。寶亮曰。 難雖有五。不出二途。第一第二第四就果報 上作難。第三第五以因徵果也。
[0482c08] 佛告迦葉善哉善哉 (至) 所說苦想與本不異。
[0482c09] 案。道生曰。無苦者。體既非苦。而能無苦。而眾 生以微代重。以為無苦。是曰橫計也。僧亮曰。 答第一第二第四。謂橫樂者。眾生猶以下苦。
橫生樂想。因以為教耳。昔所說樂。約彼橫 情。終是無樂。今云。皆苦亦無違也。僧宗曰。總 答五難也。以眾生不識真相故。於下苦中。橫
生樂想。將恐起此。必墮三塗。且說人天是樂。 令修十善五戒。以背惡道。所謂以屑出屑者 也。寶亮曰。此下訖三受以來。先答第一第二
第四果。報上難也。下苦者。三惡重為上苦。人 天輕為下苦。凡夫不覺下苦。橫生樂想也。
[0482c20] 迦葉菩薩白佛言如佛所說 (至) 上生者所謂天 上。
[0482c21] 案。道生曰。生是生者所貪苦。是苦者所 惡。貪則為勝惡。則為劇下生。自是三塗下苦。 自是人天而生即是苦。似若下苦。是彼下生。
故致問也。僧亮曰。承聲為難耳。乃更與三關 問也。佛所言下者。輕微為下也。如迦葉所言。 以尤重為下也。此第一關也。寶亮曰。物情一
往未悟。迦葉今更作二難。佛意以人天為下 苦。迦葉以三塗為下苦。
[0482c29] 若復有人作如是問 (至) 生於樂想當云何答。
[0483a01] 案。道生曰。對下苦橫生樂想。以為難也。僧 亮曰。第二明顧反答。下苦故說樂。知一切皆 苦物。今亦以下樂故說苦。當知一切皆樂
也。寶亮曰。第二倒竝如來向義也。若以三受 盡苦者。今以三受盡樂。但以樂微故苦耳。
[0483a06] 世尊若下苦中生樂想者 (至) 於下苦中而生樂 想。
[0483a07] 案。道生曰。難意不許下苦生樂。故以此 為徵也。僧亮曰。第三關若果於輕下之苦而 生樂者。一罰北千。千為甚重。一為極輕。而
未見應受重苦於輕苦之上。而生樂想者也。 故知不以輕苦為樂想也。寶亮曰。此就理為 論也。若以人天輕苦。為下苦者。應以一罰輕
苦為下苦。若爾者。應緣此一罰。而生樂也。
[0483a14] 佛告迦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以是義故無有 樂想。
[0483a15] 案。道生曰。答最後難。前兩難自解也。 如是一下。不生樂想。是都無樂之驗也。僧亮 曰。實無樂者。案句解也。是人當受千罰。脫餘
多苦。於一罰上。橫生樂想。曇愛曰。是以不以 一下為樂。以脫重為樂。緣脫重之心。實是行 苦。凡夫以之為樂。以此一答。并答三難。何者
一罰之與千罰。俱是重苦。既不一下為樂。 云何而言。於底下之苦。而生樂耶。即答第一 難。又是人緣於脫重苦。而橫生樂想。云何而
言。於下樂生苦想耶。即答第二關。寶亮曰。即 此答三難也。今先釋橫生義。若一下而脫者。 到緣一下安之為。豈非妄樂耶。非是受一罰 時生樂也。
[0483a28] 何以故猶如彼人當受千罰 (至) 於無樂中妄生 樂想。
[0483a29] 案。道生曰。脫千受一。便妄生樂想。無 樂信矣。前言於下苦橫生樂想。此之謂也。僧 宗曰釋橫義也。
[0483b03] 迦葉言世尊彼人不以一下 (至) 以得脫故而生 樂想。
[0483b04] 案。寶亮曰。迦葉云。實無九百九十九。 故緣此無。故實有實眾也。
[0483b06] 迦葉是故我昔為釋摩男說五陰中樂實不虛 也。
[0483b07] 案。僧亮曰。受責既不以一下為樂故。樂 故樂非橫也。佛言樂實不虛者。以免受為樂。 不可空中說樂也。曇愛曰。迦葉領解非難也。
佛即述成也。寶亮曰。釋第三實樂義也。三塗 中苦。人天實無。無處與佛何異。故知非虛說 也。
[0483b13] 迦葉有三受三苦 (至) 餘二受者所謂行苦壞苦。
[0483b14] 案。僧亮曰。昔以輕重義。故說三受。今以三 苦。故說一切苦所為事異。不相違也。苦受名 為三苦者。性攝三苦也。餘二受乃苦性之別
義也。寶亮曰。答向第二難也。佛前云。三受悉 苦。迦葉難云。三受悉樂。佛今舉三受唯苦而 無樂。豈得難言三受皆樂耶。既於下苦。微故
不覺。橫生樂想。即答初難。謂於尤重之下苦。 生樂想也。苦受具三苦者。若如昔解。直點三 受為三苦。是則苦受為苦苦。樂受為壞苦。捨
受為行苦也。今明苦受具三苦者。義旨小異 於昔。何者若刀杖緣中生心。亦是苦受。失壞 緣中生心。亦是苦受。今取刀杖緣中生苦受
者。為苦苦。失壞緣中生苦受者。為壞苦。即此 苦體。是動求行緣。便是行苦。故言苦受具三 苦。非是苦苦具三苦也。餘二受各具二苦者。
樂受起時。因中說果。即是壞苦。即體是動求 行緣。故是行苦。亦得言樂受具二苦也。捨受 具二苦者。四禪以上是捨受。然彼眾生。捨命
之時。亦愛壽命。便是壞苦。其體豈非行緣動 求。若爾則捨受具二苦也。
[0483c05] 善男子以是因緣生死之中 (至) 是故說言一切 皆苦。
[0483c06] 案。僧亮曰。以輕重因緣也。苦樂性不 相離者。三苦不相離也。寶亮曰。實以無三惡 苦。故有實樂。苦樂性不相離者。十住無漏之
解。從初住至金剛心以來。當分除惑。於無惑 邊。恒是實樂。而無漏之體。未免世諦。故舉體 是苦。故言苦樂性不相離也。
[0483c12] 善男子生死之中實無有樂 (至) 隨順世間說言 有樂。
[0483c13] 案。僧亮曰。將說樂因。為答第三第 五難。故說有為天樂也。寶亮曰。五欲之中。 實無熙怡樂也。
[0483c16]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 (至) 今作是說其義云何。
[0483c17] 案。僧亮曰。上義未顯。問以成之也。曇讖 曰。領解也。寶亮曰。第三第五兩難未被答。此 重舉以請答也。
[0483c20] 佛言善男子如上所說 (至) 一切皆苦無有樂想。
[0483c21] 案。僧亮曰。亦生苦因者。明外物非苦苦因。 故說苦也。寶亮曰。答其二難。明此並是因中 說果有何虛妄耶。
[0483c24]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 (至) 乃能知是苦因樂因。
[0483c25] 案。道生曰。二乘不知常住。故不知樂因。僧亮 曰。解苦者。解三苦也。無苦者。說下苦為樂。 樂非苦也。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三十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7 冊 No. 1763 大般涅槃經集解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