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 Ban Niepan Jing Ji Jie 大般涅槃經集解
Scroll 2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二十四 (大眾問品第十七)[0471c05] 釋本有今無偈 釋世若無佛非無二乘得二涅槃義 釋栴陀羅得受記義 出佛自受純陀供以化佛受大眾供事 佛說十三偈謂假 使烏鴟同一樹義
菩薩品之第三
[0471c11]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 (至) 重為分別令得除斷。
[0471c12] 案。僧亮曰。次答三乘若無性。云何而得說 也。上再說因果經體已同。屢勸脩行。而未明 脩法。將說五行。而是脩本。更以十問。釋疑勸
信。所以然者。經之因果。理致幽遠。純陀先 知。時眾猶故有疑。文殊知疑。而不能決。更以 事問也。疑謂。從緣得法。皆是無性。三乘成
果。皆從緣得。若佛是常。二乘亦常。二乘無 常。佛亦無常。故云無差別也。若二乘是常者。 云何樂實未生。而名為受樂耶。僧宗曰。從此
訖最勝無上道。悉為廣歎也。經之為益。不出 因果。前七問中。四問因益。三問果益。一周明 義。因果兩益。竟於前文。此下文殊。騰純陀
疑。以為廣歎。以得解者。由此經也。寶亮曰。 純陀所疑。與迦葉所問。意同而辭異也。
[0471c26] 佛言善男子云何疑心 (至) 聲聞緣覺無有差別。
[0471c27] 案。法瑤曰。上明三寶。有時而盛。有時而 衰。似非常住。致生疑惑。是以純陀。示同有 疑。文殊申述。扣發大聖也。將顯三乘佛性。同
歸一致。是以三寶。可得而不滅。如其不爾。是 則三乘無性。豈同湛然也。僧宗曰。疑謂。本無 今有。無常法。如來既是本無今有。就事而求。
應是無常。而開宗言常。是故疑也。又迦葉上 問三乘無性。便是應無。如其有性。則應見用。 二大士之言。辭異有同。佛下引偈。以答兩 家。
[0472a08]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至) 亦有差別亦無差別。
[0472a09] 案。僧亮曰。本有今無者。本有煩惱。而無涅槃 也。本無今有者。本無般若。而有煩惱也。若謂 佛三世。皆有煩惱者。無有是處也。是故緣雖
同。而所以為異也。有煩惱故無常。無煩惱故 有常。
[0472a14]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 (至) 利益安樂一切眾生。
[0472a15] 案。僧亮曰。迦葉為請法之主。以上義隱。須 明問以廣之也。
[0472a17] 佛言善男子諦聽諦聽 (至) 業報因緣令乳色一。
[0472a18] 案。僧亮曰。長者譬先佛也。牛譬行人。色異 譬三乘也。一人譬今佛也。三乘成佛。報先佛 之恩。如祠祀也。得大涅槃一器也。色白譬我
樂淨也。尋便驚怪。至皆同一色。將釋所由。假 為驚辭。怪因異而果一也。是人思惟者。謂八 萬行因果不應異也。
[0472a24] 善男子聲聞緣覺菩薩亦爾 (至) 所以者何同盡 漏故。
[0472a25] 案。僧亮曰。合前而乳色一。
[0472a26] 而諸眾生言佛菩薩 (至) 解悟乳相由業因緣。
[0472a27] 案。僧亮曰。合先怪而後悟。
[0472a28] 復次善男子譬如金礦 (至) 以斷無量億煩惱故。
[0472a29] 案。法瑤曰。前譬明緣因佛性同耳。此明正 因果佛性也。明三乘同有此性。脩道斷結。陶 冶成佛。此理非是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也。
[0472b03]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 (至) 如是說者多有過咎。
[0472b04] 案。僧亮曰。將問差別。先難無差。謂因亦是 有。果亦是有。有義不異。有何差別。眾生有 性。似如己有。致此難也。
[0472b07] 若諸眾生皆有佛性 (至) 如來涅槃而不般涅槃。
[0472b08] 案。僧亮曰。謂若是先有。得便應同。不應有 異也。
[0472b10] 善男子諸佛世尊所得涅槃 (至) 大般涅槃名為 善有。
[0472b11] 案。僧亮曰。唯佛乃得。故非先有也。若 非先有。則二難俱釋也。名為有者。有為不善 也。三事無為。名為善有也。
[0472b14] 世若無佛非無二乘 (至) 出現於世開示三乘。
[0472b15] 案。僧亮曰。唯佛具善有耳。非佛得者。非善有 也。乃有一佛者。善有難成。曠劫乃就也。開示 三乘者。三非實有。非先究竟也。法瑤曰。此明
二乘不得涅槃義也。涅槃若極。菩薩近之。無 佛之世。尚無得者。況二乘耶。而云二乘得者。 是不實也。僧宗曰。根有大小。悉有廣狹。世無
大心眾生。為說常果。令作佛者。非無權說二 乘得二滅也。以其志小。權說引接。得知虛果 未極。何容責使同佛涅槃耶。又釋若世間。都
無作佛理者。非無二乘得二涅槃。理既不爾。 故知二乘權設小果。何得同佛耶。無量劫乃 有佛出者。釋上句也。謂圓解難固。常倒易生。
無善感佛。不得恒現。善機希有。所以時一出 世。背化失機。動經劫數。云何說大耶。致教唯 以三乘級引。故知。小果權施。而非實也。
[0472c01] 善男子如汝所言菩薩二乘 (至) 是故名為大般 涅槃。
[0472c02] 案。僧亮曰。上已總答。更引昔說。別答 前難。昔說伊字之譬。及解脫是色。而聲聞非 色。已說三事善有之義也。
[0472c05] 迦葉言如佛說者我今始知 (至) 亦有差別亦無 差別。
[0472c06] 案。僧亮曰。稱佛二。說而領解也。
[0472c07] 迦葉言云何性差別 (至) 雜諸煩惱亦如是。
[0472c07] 案。 僧亮曰。上已說佛及二乘有異。未說人人各 異。故重問也。聲聞如乳者。因有遠近。聲聞菩 薩。於佛亦爾也。
[0472c11] 迦葉復言 拘 尸那城 (至) 目楗連等速成佛道。
[0472c12] 案。僧亮曰。上說聲聞凡夫因有近遠。而歡喜 旃陀羅。在千佛數中。而不說聲聞。是則因近 而更遠。何耶。
[0472c15] 佛言善男子或有聲聞 (至) 以發速願故與速記。
[0472c16] 案。僧亮曰。行有內外。偏行者遲。遍行者 速。而聲聞偏行外行也。所以然者。先有小心。 須偏行以去之。凡夫不爾。是故速也。
[0472c19] 復次善男子譬如商人 (至) 護正法者為授遠記。
[0472c20] 案。僧亮曰。此下說凡夫。知聲聞志小。自輕 已行。若與速記。必有深失。下合譬中。說其事 也。商人譬佛。珠譬得記之行也。市賣者。譬授
記之辭也。頗梨珠者。譬生死行也。
[0472c24]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 (至) 所得眷屬不可阻壞。
[0472c25] 案。僧亮曰。次答云何諸菩薩。而得不壞眾也。 因上聲聞護法莊嚴眷屬。眷屬是佛外果。即 以外果勸進也。
[0472c28]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 (至) 以是義故名為肉眼。
[0472c29] 案。僧亮曰。答云何為生盲。而作眼目導也。次 以內果勸信。若不識常果。不知身是常因。對 因不見。名生盲也。下不知手足等事。名為無
眼者。常是未能見之者。是障外之事。名無眼 者也。
[0473a05] 復次善男子如來常為 (至) 以是義故名為父母。
[0473a06] 案。僧亮曰。次答云何示多頭唯願大仙說 也。以說勸信。謂說者是佛。佛有大慈。是眾生 父母之言。不可不信也。所以者何以下。一
音所說。各各得解證慈也。
[0473a10] 復次善男子如人生子 (至) 而為眾生嘆說妙法。
[0473a11] 案。僧亮曰。次答云何說法者。增長如月初。 初說無常。後則說常。似如欺人。不慈眾生。非 父母義。明不正也。故以父母教嬰兒。為譬也。
大眾問品第十七
[0473a15] 案。僧亮曰。事已究竟。佛欲涅槃。大眾請佛。 以為品名。次答云何復示現究竟於涅槃也。 下訖猗臥五事。是現涅槃義也。前後各一事。
寄不食不病。證佛不滅而應滅。以顯涅槃是 示現也。中間聞三事。示一切事訖也。知佛 常住。明現在化訖也。說有餘無餘。未來教訖
也。為文殊等受記。菩薩事訖也。五種究竟。故 現滅也。法瑤曰。上增長如月初者。先明淺近 無常之說也。此言其終極常樂教言示現者。
明實不滅。顯常住之義也。僧宗曰。答第二十 六問也。亦名隨喜品。下文大眾。聞佛說常。咸 皆隨喜。又云。純陀成道。我亦隨喜也。偈前長
行。末是答問也。偈中明不滅示現之義乃顯 也。
[0473a29]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 (至) 充滿具足持至佛前。
[0473b01] 案。僧宗曰。意在催供也。寶亮曰。古佛道 法。過中不飡。其時既至。不容發言。故放光以 顯意也。智秀曰。此下長行中。有十事。此即
第一。是經家述純陀蒙光。即知其事。起辦 供也。
[0473b06] 爾時有大威德天人 (至) 前至佛所奉其所施。
[0473b07] 案。僧亮曰。光明重催。知供時必至。所以感而 從也。智秀曰。第二事也。
[0473b09] 爾時天人及諸眾生 (至) 聽諸比丘受此供養。
[0473b10] 案。僧亮曰。佛已不受。不敢復請。故仰悕大 悲。聽諸比丘受也。智秀曰。第三事也。
[0473b12] 時諸比丘知是時故 (至) 如西方安樂國土。
[0473b12] 案。 智秀曰。第四經家述諸比丘。亦知時而起也。
[0473b14] 爾時純陀住於佛前 (至) 最後具足檀波羅蜜。
[0473b15] 案。智秀曰。第五重請佛住。
[0473b16] 爾時一切菩薩摩訶薩 (至) 所設供具則為唐捐。
[0473b17] 案。智秀曰。第慶純陀也。
[0473b18] 爾時世尊欲令一切 (至) 自受純陀所奉設者。
[0473b19] 案。僧亮曰。化佛不食。表釋迦亦然。以顯不滅 而現滅也。自受純陀所設者。為應見者。有此 說耳。非定爾也。僧宗曰。法身無像。應化何
殊。自受純陀者。示請主有人。顯彼無宿願之 異耳。智秀曰。第七事也。
[0473b24] 爾時純陀所持粳糧 (至) 一切大眾亦復如是。
[0473b25] 案。智秀曰。第八事。敘純陀與大眾願遂。一切 歡喜也。
[0473b27] 爾時大眾承佛聖旨 (至) 所食之物亦無差別。
[0473b28] 案。智秀曰。第九事。敘大眾承佛旨。故能有涅 槃之念。
[0473c01] 是時天人阿脩羅等 (至) 無上調御盲無眼目。
[0473c02] 案。智秀曰。第十事。向敘懷念。今述發言也。
[0473c03] 爾時世尊為欲安慰 (至) 此則是諸佛最上之誓 願。
[0473c04] 案。僧宗曰。此中說十三偈。無指的文也。 正應各除前後四偈。取中央偈也。大意。明佛 法身圓極。應而不滅也。前四偈。一往慰喻。後
四偈。令其安心有在。不應愁惱。即是答上示 現究竟涅槃義也。上言示現。明如來久已成 佛。入伊字圓德涅槃。說此妙義。令大眾開解
即示現。又一義。既妙本不滅。是則應迹。無時 不化。但一應不現。亦言滅也。寶亮曰。唱有十 三偈。誓唯十二。不知所以而然也。或是偈之
零落。不爾者。十三字誤。應為十二也。智秀 曰。偈中分為四階。第一有一行半。明久能現 入涅槃。其實長存也。第二次有一行。明得涅
槃。故久無飢渴之苦也。第三次有十四行半。 廣舉諸譬。明今非實滅。示現滅也。即此十四 行中。復有三意。前一行半勸也。中十二行。正
顯偈旨也。最後一行。結勸意也。第四有四行。 舉三寶長存。明涅槃相也。有三意。初兩行勸。 次一行舉三寶。勸求常果也。後一行舉諸佛 誓願。結成所以勸意也。
[0473c23] 若有比丘比丘尼 (至) 觀了三寶常者是栴陀羅。
[0473c24] 案。曇纖曰。次答問云何勇進者。示人天魔 道也。明若能隨佛發前誓願。是即天道。不解 一體三寶。常樂我淨。是名魔道。栴陀羅者。即
是殺者。魔之異辭也。
[0473c28] 若有能知三寶常住 (至) 無有嬈害能留難者。
[0473c29] 案。智秀曰。次答云何知法性。而受於法樂也。 明三寶是真法性。有能知者。則永受安樂也。
[0474a02] 爾時人天大眾阿脩羅等 (至) 鼓天伎樂以供養 佛。
[0474a03] 案。僧亮曰。以此答云何知法性。受於 法樂也。時會知佛常住。是知法性受安樂也。 謂現在化道已訖。應現滅也。
[0474a06] 爾時佛告迦葉菩薩言 (至) 皆知如來是常住法。
[0474a07] 案。僧亮曰。欲令人說異見。顯如來密力。皆 是知法性受樂之事也。有兩翻。此第一先問 迦葉也。寶亮曰。就迦葉答中五事。第一見諸
佛甚多。第二見所坐甚小。而能容也。第三見 大眾各隨佛說十三偈。第四見大眾各心念 言。唯我獨得供養釋迦。第五見純陀之供。雖 復尠少。而足大眾也。
[0474a14] 爾時世尊告純陀言 (至) 摩訶薩等之所圍繞。
[0474a15] 案。寶亮曰。純陀自見一事。并前合為六事 也。此明現在事畢。從得道已來。所化可利益。 有緣得益者。訖於此矣。
[0474a18] 佛告純陀汝先所見 (至) 菩薩所行具足成辦。
[0474a19] 案。寶亮曰。上已廣略兩重明常。復答二十餘 問竟。乃結果云。純陀住十住地。所作成辦。 當知理教可徵也。何應指說陀羅尼呪。而頓
有六萬四千人。得無生忍者。故知。昔教定是 方便。今教定是真實。若昔純不數。以方便唱 云。有人得道者。則下愚入道之心不勤。
[0474a25]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 (至) 說是大乘大涅槃經。
[0474a26] 案。僧亮曰。追答第二十七問。明未來事訖。 為開邪正兩門。十惡為魔道。十善為天道。使 改惡行善。故言未來事訖也。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二十四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7 冊 No. 1763 大般涅槃經集解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