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ituo Jing Yi Shu 阿彌陀經義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說阿彌陀經義疏 (并序)西湖靈芝崇福寺釋元照述
[0356b13] 一乘極唱,終歸咸指於樂邦;萬行圓修,最勝 獨推於果號。良以從因建願,秉志躬行,歷塵 點劫,懷濟眾之仁,無芥子地非捨身之處,悲
智六度攝化以無遺,內外兩財隨求而必應, 機興緣熟,行滿功成,一時圓證於三身,萬德 總彰於四字。是以知識廣讚,感獄火化為涼
風,善友教稱,見金蓮狀同杲日,八十億劫之 重罪廓爾煙消,十萬億剎之遐方倏如羽化。
[0356b21] 嗟乎!識昏障厚,信寡疑多,貶淨業為權乘,嗤 誦持為麁行,豈非耽湎朽宅,自甘永劫之沈 迷,悖戾慈親,深痛一生之虛喪。須信非憑他
力截業惑以無期,不遇此門脫生死而無路。 聞持頗眾,正恊於時緣,著述雖多,鮮窮於要 旨。盡毫端而申釋,敢斆前修,舒舌相以讚揚,
誓同諸佛,太虛可際,鄙志奚窮,敬勉同舟深 崇此道矣。
[0356b29] 將釋此經,先以義門括其綱要,始可入文釋 其義趣。初中,大覺世尊一代名教,大小雖殊 不出教、理、行、果,因教顯理,依理起行,由行克
果,四法收之鮮無不盡。
[0356c03] 初中言教,大略有二: 初、明教興;二、辨教相。
[0356c04] 初中,《大本經》云:「佛言:『如 來以無量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 闡道教,普令群萌獲其法利,開示五趣度未
度者,決正生死泥洹之道。』」此明出世大意,該 於眾典,是謂通明教興也。次據今經略言五 意:一、欲令眾生知娑婆苦求出離,故經云:「彼
國眾生無有眾苦。」二、令知佛境界生忻慕,故 下明依正莊嚴,勸生彼國。三、令攝心安住念 佛三昧,故下云:「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
心不亂」等。四、令破障脫苦得清淨樂,故下云: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等。五、令生彼 國成就菩提,故下云:「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
等。此明說經正意局在今文,所謂別敘教興 也。
[0356c17] 次、辨教相。淨土教觀通明現在十方諸佛, 即如下引,六方恒沙諸佛出廣長舌勸信是 經,即其證也。又準下文,善男、善女聞經受持,
不歷階漸皆不退轉阿耨菩提,故知一切淨 土教門,皆是大乘圓頓成佛之法,定非偏小, 如別委論。
[0356c22] 二、明理者,理即教體,亦分為二:初、 通,二、別。初中,一切大乘皆以方等實相為體, 方謂方廣,等即平等,實相妙理橫遍諸法故
名方廣,竪該凡聖故言平等,故知橫竪一切 諸法悉自緣生,皆不思議無非實相,此通一 代大乘所詮之理。二、言別者,今經即以彌陀
修因感果,依正莊嚴不思議功德為所詮理, 良以因中發無相大願,修無住妙行,感無得 聖果,點事如理,相即非相,故所感身土無非
實相,即下經云:「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 可思議功德」,若非妙理,那稱不思議乎?
[0357a03] 三、明 行者,行即教宗,亦有通別。初、通明大行,不出 發無上道心、修六度萬行,備在眾經,不復具
舉。二、別論者,修行淨業感生淨土,別是一門 出離徑術。就淨業中復有多種,諸經所示行 法各殊,《觀經》三福妙觀,《大本》一日一夜懸繒
幡蓋,十日十夜奉持齋戒,《大悲經》中一日稱 名展轉相勸,《般舟經》中一日若過,繫念現前, 九十日中恒不坐臥,《鼓音聲經》十日十夜六
時禮念,《陀羅尼集》誦諸神呪,《大法鼓經》但作 生意知有彼佛。權巧赴機行法不一,教門雖 異無不往生。今經專示持名之法,正是經宗,
於今為要,故當委示,不可籠通。括束經文且 為五例:一、心起忻厭,厭苦忻樂;二、身須西向, 正立合掌;三、克期日限,一日七日;四、繫心佛
境,專一不亂;五、期死無退,決誓求脫,若此稱 名下至十念尚得往生,況一日七日乎?
[0357a19] 四、明 果者,果即教用,亦有二別:一者、近果,經云:「是 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極樂世界」,由前
稱佛結業成因,捨此穢苦感彼淨樂,即獲法 性淨身,住同居淨土也。二者、遠果,下云:「眾生 生者,皆得不退阿耨菩提」,此謂生彼國已,聞
法得忍,修菩提道斷惑,證真究竟成佛,即證 清淨法身,居法性土也。上列四章略提梗概, 餘如後釋,仍委他文。
[0357a27] 次、釋文中,此經凡有兩 譯:一、姚秦羅什法師譯,即今本也;二、大唐玄 奘法師譯,今見藏中。立題各異,如下所明。自
古解釋凡有三家:唐慈恩法師《通讚》一卷,今 朝孤山法師、霅溪法師皆有《疏記》見行于世, 今之所出各從其志,時有異同,臨文目見。
[0357b03] 次、 正釋,文相又二:初、釋經題,二、釋經文。初中此 經本名「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
經」,總十六字,經字為通題,上十五字為別 題。上八字屬教,即經所說依正莊嚴稱名往 生,皆是彌陀修因感果,威神願力不思議功德
也;下七字屬機,即依教起行,專修成業,眾聖 冥加攝持,不退直至菩提也。奘師唐譯即用 本題云「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語雖少異義意
大同,對文可見。今經秦譯隱略本題在六方 佛後,即下云:「汝等眾生當信是」等,據宗取要 別建此題,略有五意:一則、上符經旨,經中唯
示持名方法,故取佛名用標題首;二則、下適 機宜,彌陀名號眾所樂聞,故用標題,人多信 受故;三、理自包含,但標佛名,稱讚護念任運
自攝故;四、義存便易,梵號兼含耳聞淳熟故; 五、語從簡要,後世受持稱道不繁故。且如唐 譯,從本立題而未聞流布,又如《大本》,從華標
目而罕見誦持,乃知秦本深體聖心,故得四 海同遵百代無古。《感通傳》說,羅什法師七佛 以來翻經,信非虛矣!今釋此題,上五字為別,
局今經故;下一字為通,同眾典故。就別題中, 上二字標能說教主,定是釋迦,但舉通號;下 三字示所說人,簡非他佛,故標別號。通別互
舉譯人之巧,傾出我口暢悅彼心,以教合機 故稱佛說。
[0357b28] 阿彌陀此翻無量,經自釋云:「彼佛 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 彌陀」,此謂無邊量也。又云:「彼佛壽命及其人
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此謂無 數量也。光表佛智,壽表佛福,以此福智嚴本 法身,三德圓備以立嘉號,餘如下文。通題中,
梵云修多羅,此翻為線,線能貫攝,即喻教詮, 文理連貫包攝群機,訓法訓常義如常說。
[0357c06] 次 釋經文,大分三分:初至大眾俱為序分;二、爾 時佛告下,至是為甚難,為正宗分;三佛說此
經下,至末文為流通分。初中諸經皆有證信、 發起二序,此經但列證信,獨無發起,《往生傳》 序云:「此乃十二分教無問自說之經,其猶母
之拊嬰兒,不俟其請,但欲顧其手足乳而哺 之耳。」今以義求略為二意:一、表他方淨剎非 二乘偏小境界,縱有權行,示同不知,不假因
緣,孤然自說,彰其特異,即下諸佛歎釋迦云: 「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說此世間難信之法」是 也。二、表我佛世尊大慈憫物,如母愛子,憐其
小騃,不能請問,召以誨之,彰其深切,故下如 來囑云:「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是 也。
[0357c20] 就證信中,此即阿難結集奉教,安列六事 為證,明非虛謬,令物信故,六緣不具教則不 興,名六成就。諸經之首,解釋極繁,此但略提
大要,餘廣如彼。初、如是者,如云指法之辭,即 指正宗所說法門,契理曰如,離非曰是,信故 聞持,名信成就。二、我聞者,阿難自言親從佛
聞,非他傳告,即聞成就。三、一時者,主伴會集說 聽始終,簡非餘時,即時成就。四、佛者,釋迦教 主,金口親 宣 ,非餘所說,即主成就。具云佛陀,
翻云覺者,覺名乃通,此局妙覺究竟極果,十 號之一也,是為通號。五、在舍衛等者,說經有 處,舉舍衛乃遊化之境,舉祇園即依住之處,
即處成就。舍衛翻聞物,言人物富庶遠聞諸 國故。祇陀施樹,給孤買園,共成佛剎故以為 名。六、與大比丘下,道俗四部大眾同會,非我
獨聞,即眾成就。眾有三類:初、聲聞眾;二、並諸 下即菩薩眾;三、及釋提下人天眾。聲聞常時 侍佛,威儀復勝,故在前列;菩薩隱顯無定,形
服不拘,故以次之;人天俗眾形服全乖,故列 于後。
[0358a10] 初中有四:初、示數;二、皆是下歎德;三、長 老下列名;四、如是下總結。
[0358a11] 初中,大比丘者,上 首弟子,如下列者,千二百等眷屬弟子並不 列。比丘或云苾芻,此翻乞士,乞食資身,乞法
練心;又翻怖魔,志怖彼魔德令魔怖;又云破 惡,稟戒破業,定慧破惑;此三因名,果號如 後。僧者具云僧伽,此翻為眾,四人已上秉御
一切滅惡生善羯磨,總該凡聖通收理事,故 云眾也。佛初成道度三迦葉,共有弟子千人, 次度舍利弗、目連,共有弟子二百五十人,此
皆本是外道,遇佛得度,荷佛恩深故常隨侍, 或云重其最初歸佛,故多列之,未必常預會 也。歎德中,阿羅漢亦有三翻,初云應供,堪為
物養,即乞士果也;次云殺賊,摧伏魔怨,即怖 魔果也;三云無生,結盡苦亡,即破惡果也。即 如下列會中上首,人天大眾知其德業、識其
儀貌,故云眾知識也。列名中,德重﨟高故稱 長老,語局初人義該諸位。舍利弗此翻身子 亦云珠子,其母好身形,聰明在眼珠,時人以
子顯母為作此號。又云舍標父,利標母,雙顯 父母故言舍利弗;弗即子也。摩訶目犍連,摩 訶翻大,同名者眾,加大簡之,下皆類之。目犍
連,《文殊問經》翻萊茯根 (萊茯讀為蘿蔔) ,真諦云:「勿伽 羅翻胡豆,二物古仙所嗜,因以命族,名尼拘 律陀,乃是樹名,父母禱神樹得子,因以名焉。」
迦葉此翻大龜氏,其先代學道,靈龜負仙書 而應,從德命族;真諦翻為光波,上古仙人身 光炎涌,狀若波燃,亦云飲光,能映餘光使不
現故,名畢鉢羅亦是樹名,由禱樹得故。迦旃 延翻文飾,亦云肩垂、亦云好肩,亦名柯羅,此 翻思勝,皆從姓為名。拘絺羅此翻大膝 (有云膝蓋大故)
舍利弗舅,與姊論義常勝姊,姊孕不勝,知懷 智人,遂往南天竺,讀誦眾經無暇剪爪,時人 呼為長爪梵志。離波多亦名離越,此翻星宿,
或云室宿,父母從星乞得,因星作名,或云假 和合,《文殊問經》稱常作聲,有人引《智論》,嘗宿 空亭證二鬼諍屍,依實判歸小鬼,大鬼怒拔
其手足,小鬼取屍補之,因其煩惱不測誰身, 故云假和合。又心懷疑惑,逢人即問:「見我身 否?」眾僧語云:「汝身本是他之遺體,非已有也。」
因即得道故以為名。周利槃陀伽此翻蛇奴, 或言周利云大路邊,槃陀伽云小路邊,生於 道傍故以為名。難陀此云善歡喜,亦翻忻樂,
本牧牛人,以牧牛事試,佛為說法忻樂得道, 故有處名牧牛難陀,或云即律中跋難陀也。 阿難陀此云歡喜,或云無染,淨飯王聞太子
成佛,王大歡喜,白飯王奏生兒,舉國忻然,因 以為名。羅睺羅此云覆障,佛之嫡子,酬往業 故在胎六年,故云覆障,真諦云:「羅睺本言修
羅,能手障日月,應言障月,佛言:『我法如月,此 兒障我不即出家,世世能捨故云覆障。』」憍梵 波提此翻牛呞 (音詩) ,或云牛王,或云牛迹,昔五
百世曾作牛王,餘報未盡,唼唼常嚼,時人 稱為牛呞,亦由此故名是為牛迹,避人見 笑,常居天上。賓頭盧頗羅墮,上是據姓, 賓頭盧此翻不動 (言其所證)
,頗羅墮真諦翻捷疾, 或利根或廣語 (言其根性) ,婆羅門中一姓也。迦留 陀夷此翻黑光,或云麁黑,從形貌為名。劫賓 那此翻房宿 (音秀)
,禱星感子故以為名;又初出 家欲往見佛,夜雨寄陶師家宿,又一比丘隨 後而來,前比丘推草與之,在地而坐,後比丘 即為說法,豁然得道,後比丘即是佛,共佛房
宿 (音夙) ,從得道處為名。薄 [牛*句] 羅此翻善容,亦云 偉形,而色貌端正故言善容,年一百六十,無
病無夭,昔持一不殺戒,九十一劫命不中夭, 昔施僧一訶利勒果故身常無病,感今勝報, 故以為名。阿 㝹 樓馱亦云阿那律,或云阿泥
盧頭,皆梵音奢切耳,此翻無貧,亦云如意,或 云無竭,昔於飢世施支佛稗飯,九十一劫果 報充足,故以為名。總結中,略舉上首一十六
人,不可盡列,故云:「如是等。」《南山》云:「學在我後 故為弟,解從我生故稱子。」
[0358c23] 次菩薩中三,初、示 數;二、文殊下,列名;三、與如下,總結。
[0358c24] 初中,同聞 極多,略舉四名故云諸也。菩薩,梵言之略,《天 台戒疏》云:「摩訶菩提質帝薩埵,此翻大道心成
眾生。」或云:「菩薩翻覺有情,覺謂上求,即是智 也,有情謂下化,即是悲也。」列名中,文殊師利 亦云曼殊室利,此翻妙吉祥,妙即彰其所證,
吉祥美其利物,或云妙德,義亦同之;紹隆佛 種稱法王子,《智論》云:「佛為法王,菩薩入正 法位,乃至十地悉名法王子。」乃知此名該下
諸位。阿逸多此云無能勝,言其悲智非偏小 所及。乾陀訶提此翻不休息,眾生無盡,修因 感果無窮已故。常精進者,眾生無量,上求下
化無暫懈故。總結中,然菩薩名通於初後,如 上所列,莫非深位補處,或是權現影響,故云 諸大也。
[0359a09] 三、人天中,釋提桓因具云釋迦因陀 羅,此翻能天帝,即三十三天主,今言帝釋,即 華梵雙舉,大梵四王天主甚多,不復盡舉故
云無量也,更兼道俗四眾,龍鬼八部,故云:「大 眾俱。」序中從略,文見流通。
[0359a13] 第二、正宗分,大分 三段:從初至俱會一處,先讚二報莊嚴,令生 忻慕;二、不可以少下,正示專念持名,教修行
法;三、如我今者下,後引諸佛同讚,勸信受持。 科分三節曲盡一經,有智試觀,思過半矣!
[0359a17] 初 中又二:初、總標依正,上二句指對告人,眾 集即告,故云:「爾時」,身子大權智慧第一,知言
解意深契佛懷,故諸經便多令對語。《彌勒下 生經》云:「大智舍利弗能隨佛轉法輪,佛法之 大將。」乃知身子才辨超倫,及至此經殊無一
詞申疑請問,從始至末盡是如來呼以告之, 即向所謂示同不知,義見于此。從是已下即 所告事,上四句標依報。淨土多種,如別所論,
今此所標同居淨土,如世邦國方向、遠近,二 皆是定,對此極苦故名極樂,亦名安樂亦號 安養,十萬億剎凡情疑遠,然彈指屈臂剎那
可到,一以十方淨穢同一心故,二以心念迅 速不思議故,《十疑論》云:「但使眾生淨業成者, 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動念即
是生淨土時。」為此《觀經》云:「彌陀淨土去此不 遠。」又心業力不思議,一念即生,不須愁遠等。 下三句標正報,但言化主必兼徒眾,簡非過 未故云現在。
[0359b06] 舍利下,二、別釋依正,又二:從 初至莊嚴,釋依報,舍利弗於汝意下,次明正 報。初中又二:初、略釋名義,又舍利下,廣明勝
相。初中上三句徵問,下四句釋通。無眾苦者, 對顯娑婆令生忻厭,三界六道總名苦果,於 中復有八苦、五苦、三苦。生、老、病、死、貧困、愛
別、怨會、求不得,為八苦也。殺、盜、婬、妄、飲酒 五種惡業並是苦因,必招苦果,名五苦也。苦 苦、壞苦、行苦,名三苦也,諸經論中略示名數,
諦論忍土,一切皆苦無一可樂,火宅牢獄未 足為喻;彌陀淨土境界殊絕,聖賢同會聞法 悟道,壽命永劫不退菩提,更有餘樂不能過
此,秖無諸苦,已為可樂,況具諸勝事,其樂何 窮?故云極也。《大本》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 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不取正覺。」善導云:「願
生彼國,必須勵心克己,畢命為期,上在一形 似如小苦,前念命終後念即生,長時永劫受 無為法樂,直至成佛不退生死,豈不快哉!」
[0359b24] 次、廣明中,依報國土,耳目所對不出聲色,據 經後結成就莊嚴,止有三處即為三段:初、欄 網樹池唯是妙色莊嚴,二、金地華樂則兼色
聲莊嚴,三、鳴禽風樹止是法音莊嚴,故今科 約與昔全殊,請考經文無宜執舊。
[0359b28] 就初莊嚴 分二:初至香潔,即列相,舍利下,二、結示。列相 又二:初至極樂舉欄網行樹以顯名,又舍利 下,二、引池閣寶蓮以示相。
[0359c02] 初中上七句示相, 下二句結名。言行樹者周迴七重,一一樹高 八千由旬,行行相當不參差故,其樹枝葉上
下七層皆垂珠網,狀同佛塔,《觀經》云:「妙真珠 網彌覆樹上,一一樹上有七重網,一一網間 有五百億妙華宮殿。」一重樹下一重欄楯,故
亦七重。網是珠瓔,復依樹上,則知皆是;下二 句止顯樹欄之體耳。一、金,二、銀,三、瑠璃,四、玻 [王*梨]
,是為四寶。初正示,若準《觀經》,七寶華葉無 不具足;又《大本》中,根莖枝葉七寶間錯,此中 略舉,委在他文。周匝圍繞,有云:「凡佛菩薩居
處皆然,非謂一國土止有七重耳。」結名可解。 下諸莊嚴例順此結。二、池閣中分四:初、明池 水;二、池畔階道;三、階上樓閣;四、池中蓮華。初
中七寶池者,彼有八池,七寶所成,池中之水 亦七寶色,名八功德:一、澄清,二、清冷,三、甘 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除飢渴,八、長
養諸根。每一池心有如意珠王,水從中出流 注池中。金沙布地者,《觀經》云:「渠下皆以雜色 金剛以為底沙。」二中、階砌亦即四寶。三、明樓
閣,乃列七寶。《觀經》云:「眾寶國土,一一界上有 五百億寶樓。」瑠璃梵語,此翻不遠,去波羅奈 城不遠有山出此寶故。玻 [王*梨] 亦云頗胝迦,此
翻水玉,或云水精。硨磲下,並華言,如車之磲, 磲謂車輞。赤珠者,《佛地論》云:「赤蟲所出,珠體 赤故。」碼碯,應法師云:「此寶色赤,如馬腦焉。」《大
本》云:「設我得佛,自地至空,宮殿樓閣池流華 樹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 妙超諸天人」等。四、示蓮華有五:一、形量,二、顯
色,三、光焰,四、香氣,五、潔淨,對文可見。若準《觀 經》:「一一池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一一蓮華 團圓正等十二由旬。」既言七寶,非止四色。十
二由旬,非止車輪,然車有大小,難為定準,此 間極大不過數尺,可依輪王車輪為量,《十住 毘婆沙》云:「轉輪聖王千輻金輪,種種珍寶莊嚴
其輞,瑠璃為轂,周圓十五里。」準此,未及半由 旬,亦約小者耳。所以二經不同者,慈恩云:「華 有大小,彼據極大,此約最小。」今準《大本》,池中
蓮華或一由旬乃至百千由旬,則知大小不 同,經中但是隨宜趣舉,不必以此較經優劣。 二、結示中,如是者,指上多種殊妙之相,皆
是彌陀菩提願行,從因至果歷劫熏修之所成 就,故云:「功德莊嚴。」故《觀經》云:「如此妙華是本 法藏比丘願力所成。」自餘皆爾,豈唯華座乎?
四十八願結云:「彼佛於大眾中建此願已,一 向專志莊嚴妙土」等。下結諸文並同此釋。
[0360a18] 第 二、莊嚴二:初、列相;舍利下,二、結示。初中有三: 一、天樂;二、金地;三、天華。初、常作天樂者,準《觀
經》作樂有三,水觀中云:「百億華幢無量樂器 以為莊嚴,八種清風鼓此樂器」等。又樓觀云: 「其樓閣中有無量諸天作天妓樂,又有樂器
懸處虛空,不鼓自鳴」等。準下經云:「風吹樹網 如百千種樂」,故知彼土天樂非一。二、黃金為 地者,準《觀經》彼國皆瑠璃地,以黃金繩雜廁 間
錯,兼以七寶界其分齊,今言黃金,乃地面 莊嚴耳。三、天華又三:初、六時雨華,其土下,二、 盛華供養,即以下,三、供已還國。初中、彼國光
明常照,既無日月則無晝夜,順此方機且言 六時,準《大本》中,彼以蓮開鳥鳴為曉,蓮合鳥 棲為夜。曼陀羅此翻適意,言其美也;又翻白
華,取其色也。二中、其土眾生,通目九品。衣 裓,真諦云:「外國盛華器也。」纔生彼國即獲六 通,日往他方為聞法故。《觀經》云:「應時即能飛
行,遍至十方歷事諸佛」,又「遊歷十方供養諸 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等。十萬億者,趣舉大 數。三中、食時謂中前也,《大本》云:「彼國宮殿、衣
服、飲食猶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時,七寶 鉢器自然在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 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
足。事已化去,時至復現」等。《寄歸傳》云:「五天道 俗多作經行,直來直去唯遵一路,如織之經, 故曰經行。」《四分律》云:「經行有五益:一、堪遠行,
二、能思惟,三、少病,四、消食,五、得定久住。」結示 同前。
[0360b17] 第三、莊嚴亦二:初、列相;舍利下,結示。初、 列相中復有二種:初至所作眾鳥演聖法;舍
利下,二、風樹出妙音。初中、又二:初、正示;舍利 下,釋疑。正示有三:先列眾禽略舉六種,前三 易識,舍利此云春鸎或云鶖鷺,迦陵頻伽此 翻妙聲,在
[穀-禾+卵] 中鳴已超眾鳥。共命者,兩首一 身報同識異,故《法華》中翻為命命鳥是也。準 《觀經》更有百寶色鳧雁、鴛鴦等。是諸下,次明
演法,和雅謂聲音感人,演暢謂說法無滯。五 根者:一、信,二、精進,三、念,四、定,五、慧,能生 聖道故總名根,即此五法能排業惑故名為
力。七菩提分即七覺支,一、擇法,二、精進,三、 喜,四、除,五、定,六、捨,七、念,無學實覺七事能 到,故名為分。八正道分者,一、正見,二、正思惟,
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 八、正定,前二慧學,中三戒學,後三定學,即是 離明三學,初果已去見真諦理皆名正道,亦
名聖道,餘如《法界次第》委明。准《觀經》云:「常讚 念佛念法念僧,或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 蜜」,故云如是等法。其土下,後顯益物,念佛知
佛恩重,念法知法功深,念僧知僧德大;又念 佛願速證誠,念法願勤修學,念僧願親參預; 又念自心佛體自覺了,念自心法軌生聖道,
念自心僧隨緣和合。三寶多種隨機淺深,當 知此界心垢常思五欲,彼方心淨專念三寶, 晨夕所存更無他意,兩土昇沈於茲可見。次
釋疑中,二段:初至有實,遮其疑情;是諸下,二、 決所疑事。初中三節,先遮疑情,濁世禽畜罪 業所招,極樂淨土何緣有此?所以下,次伸意,
彼國唯有人天兩道,法藏願云:「設我得佛,國 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舍利下,三舉 況,《大本》云:「彼國無有三塗苦難之名,但有自
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安樂。」二、決疑中 彌陀變化者,準《觀經》即:「池水中如意珠王涌 出金光,其光化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當知
眾鳥即是彌陀化身,欲使法音遍布遠近,顯 知非是罪報所生也。
[0360c24] 二、風樹妙音分二:初、示 相,即前樹網風動成音,其音美妙如眾樂焉; 聞是下,顯益同前,結示可解。
[0360c26] 第二、明正報中 分二:初至十劫化主名號;舍利下,二、徒眾莊 嚴。初中復二:初、徵問汝意云何,審其解否,
既無所對故為釋通。阿彌陀此翻無量,一者、 光明,二者、壽命。無量是通,光壽為別。初、光明 無量者,佛光有二:一者、常光,二者、現起光。今
此乃是彌陀常光,《大本》云:「無量壽佛威神光 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是故號為 無量光佛。」乃至:「我說彼佛光明,晝夜一劫尚
不能盡等。」又《佛觀》云:「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 須彌山,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又 云:「彼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
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眾生,攝取不捨。」當知我輩處佛光中,都 不覺知,佛光常攝,略無厭棄,猶如盲人居日
輪下,又如溷蟲樂在穢處,撫膺自責實可悲 痛!二、壽命無量又二:初明主伴壽量;舍利下, 二、示果成劫數。初中佛壽有二:法、報二佛一
向無量,應佛皆具長短二量。今此淨土彌陀 應身,示其長量,《大本》云:「彼佛壽命長久不可 稱計,假使十方無量眾生皆成聲聞緣覺,都
共集會竭其智力,百千萬劫悉共推算計,不 能窮盡。」又云:「聲聞菩薩天人之眾,壽命長短 亦復如是。」故云及人民也。阿僧祇此云無數,
或云阿僧祇耶,翻無央數。二、示劫數,言十劫 者,準《法華》大通智勝佛時,彌陀乃是十六王 子之一數,釋迦既經塵劫,彌陀豈得不然?《楞
嚴.勢至章》云:「我於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 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準《大本》中,即 阿彌陀也。今經大本皆言十劫,乃是一期赴
機之說,不足疑矣。
[0361a27] 二、徒眾莊嚴分二:初至祇 劫說正示聖眾;舍利下,二、結勸往生。初中又 二:初至莊嚴通列兩眾;又舍利下,別顯行功。
初中又二:初、正列;舍利下,結示。初中聲聞弟 子即中三品,諸菩薩眾即上三品,總攝初心 不退補處 (眾總三乘獨無緣覺,應以斷證同聲聞攝)
,故《大本》云:「彼國聲 聞菩薩其數難量,不可稱說,神智洞達威力 自在」等。《往生論》說二乘不生,蓋是定性取涅
槃者,今此謂曾發大心求佛菩提,示修小行, 《法華》獲記真聲聞,《涅槃》知常出家菩薩之類 也。次結示中,此亦彌陀所化,來生彼國修因
證果,威神說法,為國莊嚴,義同前釋。二、別顯 中眾生生者,通九品收。阿鞞跋致此云不退 轉,下云:「是諸人等皆得不退阿耨菩提」,則知
生彼國者,下至凡夫直至成佛更無退墮。《十疑 論》云:「彼國有五因緣故不退:一、彌陀願力攝 持,二、佛光常照,三、水鳥樹林常說法,四、純諸
菩薩為友無諸惡緣,五、壽命永劫」,餘廣如彼。 一生補處,即等覺菩薩,如觀音、勢至等,眾類 既多,非算所及,止可但言阿僧祇耳。問:「得忍
補處祇合垂形五道、入三塗處救苦眾生,何 以長居淨土?」答:「隨其志願攝化有殊,或遊戲 十方,或往來三界,宣揚法化利樂群生。準《大
本》云:『十方恒沙佛國無量菩薩悉生彼國,恭 敬供養聽受經法,宣布道化。』又云:『於此世界 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又復授記
十方菩薩,皆當往生,廣如下卷。」二、結勸中,初、 正勸,眾生聞者,通指末代聞上所說,勸令發 願,願必引行,行必感果。所以下,伸意,如是者
指前所列三乘聖眾,皆是善人,欲明此界三 惡充滿皆不善聚,是可厭耳。第二、正示行法 分三段:初至彼國簡餘善不生;若有下,二、正
示修法;我見下,三、結顯勸意。初中如來欲明 持名功勝,先貶餘善為少善根,所謂布施、持 戒、立寺、造像、禮誦、坐禪、懺念、苦行一切福業,若
無正信迴向願求,皆為少善,非往生因。若依 此經執持名號決定往生,即知稱名是多善根、 多福德也。昔作此解人尚遲疑,近得襄陽石
碑經本,文理冥符,始懷深信。彼云:「善男子、善 女人聞說阿彌陀佛,一心不亂專持名號,以 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功德、多善根、多福
德因緣。」彼石經本梁陳人書,至今六百餘載, 竊疑今本相傳訛脫。二中分三:初至不亂專 念持名;其人下,二、臨終感聖;是人下,三正念
往生。初二句,索持機不簡男女;次二句,勸信 受,或披經典,或遇知識聞必生信,信故持 名;次七句示期限,一日七日隨人要約,今經
制法,理必依承,若準《大本》、《觀經》則無日限,下 至十念皆得往生,十念即十聲也;後一句教 繫想,此一句經正明成業,先須斂念面向西
方合掌正身,遙想彼佛現坐道場,依正莊嚴 光明相好,自慨此身久沈苦海,漂流生死孤 露無依,譬如嬰兒墮在坑穽,叫呼父母急救
危忙,一志依投懇求解免,聲聲相續,念念不 移。雖復理事行殊、定散機異,皆成淨業盡得 往生,不然則無記妄緣,定成虛福耳。
[0361c24] 善導問 曰:「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號,有何意耶?」 答曰:「乃由眾生障重,境細心麁,識颺神飛,觀
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號,正由 稱名易故,相續即生。」又云:「彌陀世尊本發深 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
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 得往生。」
[0362a01] 問:「達法本空,心淨土淨,何須念佛求 生淨土?」
[0362a02] 答:「若真達理,語默皆如,不礙修持,何 妨念佛?若貶念佛,未曰達人。何以然者?既達 法空則不住於相,既常念佛則不滯於空,超
越二邊從容中道,念念契合彌陀法身,聲聲 流入薩婆若海,臨終決定上品上生,豈非心 淨佛土淨乎?故《十疑論》云:『智者熾然求生淨
土,達生體不可得,此乃真無生。』非謂生法外 別有無生也。《淨名》云:『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 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群生。』即斯謂也。」
[0362a10] 問:「《觀 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何須念他佛耶?」
[0362a11] 答: 「祇由心本是佛,故令專念彼佛,《梵網戒》云:『常 須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汝
心佛者,未成佛也;彌陀佛者,已成佛也,未成 之佛久沈欲海,具足煩惱杳無出期;已成之 佛久證菩提,具足威神能為物護,是故諸經
勸令念佛,即是以己未成佛,求他已成佛而 為救護耳。是故眾生若不念佛,聖凡永隔,父 子乖離,長處輪迴,去佛遠矣!」
[0362a19] 問:「四字名號凡 下常聞,有何勝能超過眾善?」
[0362a20] 答:「佛身非相,果 德深高,不立嘉名莫彰妙體,十方三世皆有 異名,況我彌陀以名接物?是以耳聞口誦,無
邊聖德攬入識心,永為佛種頓除億劫重罪, 獲證無上菩提,信知非少善根,是多功德也。 《華嚴》云:『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
樂,而不聞佛名。』《藥師經》云:『若彼佛名入其耳 中,墮惡道者,無有是處。阿難!諸佛境界誠為 難信,皆是如來威力,非聲聞、支佛所能信受,
唯除補處菩薩耳。』《占察經》云:『欲生他方現在 淨土者,應當隨彼世界佛名,專意念誦一心 不亂,決定得生彼佛淨土,善根增長速獲不
退。』當知一切善根中其業最勝等,餘諸佛名 聞持尚爾,況我彌陀有本誓乎?末俗障重多 忽持名,故委引聖言,想無遲慮也。」
[0362b05] 二、感聖中, 其人下,是人并指上文執持名者,臨終攝引 彌陀本願,《大經》云:「十方眾生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 前者,不取正覺。」聖眾現前亦有多別,或真佛、 化佛、觀音、勢至,隨其品位,委在《觀經》。或謂臨
終見佛以為魔者,或云自心業現,實無他佛 來者,斯蓋不知生佛一體,感應道交,自障障 他為過不淺,如別所明。
[0362b13] 三、正念中,凡人臨終 識神無主,善惡業種無不發現,或起惡念、或 起邪見,或生繫戀、或發猖狂,惡相非一,皆名
顛倒,因前誦佛罪滅障除,淨業內熏,慈光外 攝,脫苦得樂,一剎那間,下文勸生,其利在此。
[0362b18] 三、結顯中,我見是利,即躡上科;故說此言,覆 示前段。正報中文,對文可見。大段第三、勸信 中三節:初至佛所說,引諸佛同讚勸;若有人
下,二、約三時因果勸;如我今者下,舉諸佛互 讚勸。初中又二:初至之利,指前自讚;東方下, 次、引諸佛讚。初中如前所說依正殊特,持名
脫苦,莫非彌陀大悲願行,從因至果功德利 益,殆非心思口議所及。二中又二:初、盡六方 正列;於汝意云何下,釋經名。初中但列六方,
若依唐譯則列十方,今謂但舉六方四維自 攝,但言略耳。下諸佛名相承不釋,今以義詳, 或從色相,或取言音,或約行業,或從譬喻,大
略不出果德三身,收無不盡,文或偏舉,義必 兼含。初、東方分二:初、敘現通,二、引讚詞,餘五 例此更不重分。初中阿閦鞞,此云不動,法身
體寂無遷變故,若就因行,毀譽、敬慢同一如 故。次列三佛皆從喻名,眾山之中須彌最勝, 諸佛法身超過諸法,初言相者,其狀同也,次
言大者,出過喻也,三言光者,光則表智,法兼 報也,妙音說法稱機即應佛也。河沙佛土略 列五名,故云如是等。各於其國者,正當釋迦
說此經時,十方諸佛同時勸讚令信是經;若 據諸佛,言無虛妄,但由眾生障重信難故。現 舌相表示誠言,諸佛常舌上至額際,今此現
起,長廣量等隨宜大小,何止大千乎?次引讚 詞,當信是句,絕稱讚下,即經本題,上句指前 釋迦所說,下二句如後經文所解,餘見題中,
下五並同此釋。二、南方中,日月燈三皆破闇, 或次對三身,或單喻智德;名聞光者,名聞十 方,如光遍照;大焰肩者,言相則兩肩光焰,在
智則雙照真俗;須彌燈者,山燈即喻法報二 身;無量精進,從行為名,方便度生未嘗暫懈, 眾生無量,悲智亦然。三、西方,前三皆名無
量,初即壽命,二即相好,三即所證法身,無 上故喻如幢;大光、大明並喻佛智,自行化他 破障除惑;寶相者,應佛相好如寶可貴;淨光
者亦即法報。問:「初無量壽即是彌陀,若自勸 讚,於義非便?」答:「同名甚多,必非極樂法藏所 成之彌陀。」四、北方中,焰肩同前,但無大字;
最勝音同上妙音;難殂者,法身堅密不可壞 故,殂音敘,又音疽,壞也;日生者,如世晨曦 破晦暝故;網明者,法門交映如帝網故。五、下
方中,獅子者眾聖中尊,故以獸王比焉;又獅 子一吼獸聞皆死,喻佛說法魔外消亡。名聞 名光,義同前釋。達磨翻法,單云法者,所證法
身軌持萬化故;次云幢者,高出物表故;三云 持者,任持常住故。六、上方中,梵音者,梵即淨, 法音清朗眾樂聞故;宿王者,宿音秀,星宿中
王,所謂月也,經云:「眾星之中,月天子為第一。」 或可北辰居天中而眾星拱之,而辰星為宿 中王,亦喻法身出過諸法也;香上者,眾德如
香;超諸菩薩更兼智德,故云香光;焰肩、須彌 同前故不釋;雜色寶華者,以萬行因華嚴法 身果德,下寶華德義亦同之;娑羅此翻堅固,
冬夏不凋,即喻法身無變易故;見一切義者, 洞達諸法甚深義趣,諸佛果海德量何窮,三 世道同,理無差異,隨機順物一相為名,以意
裁量,略如上解,後賢披閱更試講磨。
[0363a17] 次、釋名 中分三:初至念經徵前經名,上句已見前文, 故但問下二句,恐未曉故問釋之;舍利下,二
示義,又二:先敘聞持,是諸下,次、明得益。初中 聞經受持者,牒上二報莊嚴,正明行法二大 章也;及諸佛名者,牒上引佛勸信,第三一章
初科所引六方名也。次、得益中,諸佛護念直 至菩提,護謂覆護,不使魔嬈,念謂記念,不令 退失,《勢至章》云:「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
子」,《大論》云:「譬如魚母若不念子,子即壞爛」等。 阿耨多羅此翻無上,三藐云正等,三菩提云 正覺,即佛果號,薄地凡夫業惑纏縛,流轉五
道百千萬劫,忽聞淨土志願求生,一日稱名 即超彼國,諸佛護念直趣菩提,可謂萬劫難 逢,千生一遇,誓從今日終盡未來,在處稱揚,
多方勸誘,所感身土所化機緣,與阿彌陀等 無有異,此心罔極,唯佛證知。
[0363b04] 是故下,三、勸信, 信我語者,謂信教也,如不信我,十方諸佛豈 虛妄乎?次、三時因果中,初正示;是故下,二、結
勸。初中已即過去、今即現在、當即未來,發願 是因,生即是果,三因三果別對可知,欲顯淨 土,唯恐無願,有願必生定無漏失。《十疑論》云:
「生彼國已悉得無生,未有一人退落三界為 生死業縛」等。次、結勸中,若有信者,簡彼不信, 任不發願自甘塗炭,是誰之咎?三、諸佛互讚
中二段:初、我讚諸佛;彼下,諸佛贊我。初文如 我今者等,即指前科六方勸信,二中又二:初、 出彼讚詞;當知下,二、顯示誠實。初中釋迦翻
能仁,即大慈垂應,牟尼翻寂默,即妙智冥真, 合此為佛,則三身備矣,他不能為故甚難,舉 世未見故希有。下列二難,於此惡世修行成
佛一難也,為諸眾生說此法門二難也。初中 娑婆亦云索訶,此翻堪忍,《悲華經》云:「是諸眾 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準《佛剎經》有二義:
初義同上;二、云彼有行菩薩乘者,成就忍辱, 將護有情,善自調伏,若人加害,悉能含忍終 不放逸,故云堪忍。五濁亦云五滓,又言惡者,
謂能具造十惡業故。劫者梵云劫波,此翻時 分,下四濁聚在此時,從減劫人壽二萬歲時 即入劫濁;見者,身見、邊見、邪見、戒取、見取,五
利使也;煩惱者,貪、嗔、癡、慢、疑五鈍使也;眾生 者,攬陰為人,假名眾生;命者,剎那生滅,催 年促壽。第二難中,念佛法門不簡愚智,不擇
豪賤,不論久近,不選善惡,唯取決誓猛信,臨 終惡相十念往生,此乃具縛凡愚,屠沽下類剎 那超越成佛之法,可謂一切世間甚難信也。
二、顯實中,承前二難則彰諸佛所讚不虛,意 使眾生聞而信受。
[0363c06] 第三、流通分,正說既終,眾 喜受持,展轉傳布遍於四海,垂於萬世,故因 眾散以為流通。一切世間總收四部,別舉三
趣,以決序文。阿修羅此翻非天,受樂如天,懷 諂同鬼,從行為名。歡喜則出離有門,信受乃 憶持修習,得法閧懷,仰恩荷德,傾誠展敬, 志願流通。
阿彌陀經義疏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7 冊 No. 1761 阿彌陀經義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西蓮淨苑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