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 Liang Shou Jing Lian Yi Shu Wen Zan 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卷上釋璟興撰
[0131c07] 經曰佛說無量壽經上者。述云將講此經略作 三門。一者來意二者釋名三解本文。初來意 者略有三義。一者欲顯淨土之所因故。謂前
經中雖言華座由法藏比丘願力所成而猶未 說極樂依正二報莊嚴皆依法積本誓力成 故。今更須廣說宿世四十八願以顯彼土今 現之因。二者欲辨本誓之不虛故。謂一切佛
雖發本願本願亦有不能果遂。如般若中所 有眾生令得滅度。法積願力即不如此故。今 廣說依正功德嚴淨以顯宿願必有所辨使增
行者往生之意。三者欲示穢土之苦惱故。謂 觀經中雖言未來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苦 害而眾生不聞痛惱之相即不能起欣厭之意
往生之業亦不得成故。今廣宣五惡痛燒以 於苦害。令修行者厭此苦域欣彼樂方修福觀 行速出娑婆而生淨土。如其次第即所成所
化之二也。以是三義故次觀經後說此經也。 第二釋名者觀乎歷代傳來經本。經本題名 雖復多途今且申三代經之首名也。魏時帛
延顯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之號。吳時支謙立 諸佛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之稱亦名大阿彌陀。今西晉法護名無量壽
經。故經之名雖復廣略其義大同。欲釋法護 經本之名即有四對。一總別相對。即佛說及 經名總無量壽名別故。二人法相對。即佛者
人餘名法故。三詮旨相對。即無量壽名旨經 者詮也說兼二故。四首尾相對。即上者對下 之言下亦對上之詞如次首尾故。委細之義 如前釋。
[0132a07] 經曰我聞如是者。述云第三解本文。又有第 二直申彌陀宿成佛剎本願樂果以例眾生生 之因果。此中有說此經大開十分。一從初至
於一時來會已來名序說分。二時世尊諸根 悅豫下是現相分。三尊者阿難承佛聖旨下 是啟請分。四於是世尊告阿難曰下是敘興
分。五阿難諦聽今為汝說下是正說分。六彌 勒菩薩白佛言下是生生分。七佛語彌勒其 有得聞下是勸信分。八爾時世尊說此經法
下是說益分。九爾時三千大千下是勸請分。 十佛說經已盡靡不歡喜下是畢喜分。逐申有 此十分之意。然未盡理故不採錄。有何未盡
者。如來現相將顯聖教。所說法門應名目。如 何乃言現相分耶。若發所說非發起序者阿 難證誰。證信序。若非證信必不可言序說分
故。又自世尊諸根悅豫前都未有說序。何所 說故作序說分之名也。不可以他兼發起名。 序說分目單證信故。又阿難申問於前如來
送答於後即顯所說之旨。有何所少諦聽已 去乃名正說。正說與序既不能別。後諸分意 亦成乖角。若如所言每章段盡應作別分。分
非唯十故。有說此經文別有三。從初我聞至 願樂欲聞是其由序。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下 是正宗分。佛語彌勒若有得聞下是流通分。
初由序有二。初我聞如是即證信序。後一時 佛下義既兩兼。故對準證信為發起序。於中 有三。一辨化主二辨徒眾三如來現相阿難
申請。此亦不然。阿難申請若發起者佛答阿 難應非正宗。若答正宗問必非序故。撿諸經 論答名正說必兼其問。言問雖發起答是正
宗無此例故。又時處等准證信我問如是詎 不然。發起若聞若佛皆說前有故。又時佛處 辨其化主亦違佛地論總顯已聞等五義故。
今觀此一部之經宜作三分。初從我聞至光 顏巍巍已來名說經因起分。次自尊者阿難 迨于略說之耳已來名問答廣說分。後始佛 語彌勒盡於靡不歡喜已來名問說喜行分。
將釋有此三品之意還同佛地論。初又有二。 初傳法勸信分後發起聖說序。初又有五。我 聞如是此初傳法也。帛延支謙皆無此言。法 護經存言順印度。
[0132b19] 經曰一時者。述云此第二傳時也。
[0132b20] 經曰佛者。述云此第三傳主也。
[0132b21] 經曰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者。述云此第四傳 處也。若釋此四文。即同前經故不勞再解。
[0132b23] 經曰與大比丘者。述云第五傳機。經本不同。 帛延備敘三眾。一聲聞眾即與大弟子眾千 二百五十人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
信女五百人也。二菩薩眾即菩薩七十那衍 也。三諸天眾即欲天子八十萬色天子七十 萬遍淨天子六十那衍梵天一億也。支謙唯
標聲聞之眾。即摩訶比丘僧萬二千人也。今 法護經略舉比丘菩薩二眾餘皆無也。所以 有此備闕者蓋翻家意樂互存廣略。異由此
也。將釋傳機有二。初聲聞眾後菩薩眾。眾有 此次第亦如前解。初又有五。此初標行也。即 法華論中云論聲聞修小乘行依乞等自活
故。威儀一定不同菩薩。故以比丘為名也。
[0132c07] 經曰萬二千人俱者。述云此第二唱數也。彼 論亦云數成就者謂大眾無數故總別雖異其 義一焉。而帛延唱千二百五十人者略舉常
眾。不盡之言故亦不違。
[0132c11] 經曰一切大聖神通已達者。述云此第三歎德 也。一切者即普及盡際之言。大聖者即會理 之德名聞凡聖故。論云心得自在到彼岸即其
大也。神通者即該六通之名無壅叵測之義 也。已者竟也。達者即作證義。皆於六通究竟 作證故。有說阿難既在學地位。雖未得通而
有勝德亦名已達非也。阿難為人非凡所知。 其實即經言迹雖初果初果亦伏欲障獲根本 定。縱無漏盡既發五通。故從多言已達都無 致怪。
[0132c21] 經曰其名曰尊者了本際至尊者阿難者。述云 此第四列名也。諸經列眾無定次第故。或有 行德大小為次第。如法華經迦葉在第二鶖
子列在迦旃延上等。或有以出家前後為次 第。如報恩經初度五人次度耶舍門徒五十 次度優樓頻螺門徒五百次度伽耶門徒三百 次度那提門徒二百次度鶖子門徒一百次度
目連門人一百。或有以德辨為次第。如無垢 稱以命問疾要假智辨方對揚故。今此經中 即同報恩入聖次第。帛延列其三十六名。支
謙法護皆標三十一。憍陳如為其初故。帛謙 並曰賢者而法護云尊者。皆嘆德之言。即前 大聖之義。了本際者即支謙云 [牛*句] 隣也。梵云
阿若多憍陳那。憍陳是婆羅門姓。那是男聲。 阿若多是解義。初解淨居。亦言已解。因以為 初解。憍陳之姓乃亦眾多。以解標號以男簡
女故復云那。今言本際者即四諦真性。了者 即解故言雖不同其義一也。正願者即謙云 拔智致蓋是拔提之名也。有說馬師。因驅擯
法發更不往他家之願遂得羅漢故。即恐非 也。准婆沙論馬師滿宿身顯龍相遂生其中。 得羅漢果受畜生身無是處故。有說正語即
畢陵伽婆差非也。其人即惡性麁言。雖得羅 漢餘習亦在。必不可言正語故。今即論云摩 訶那彌此云正語蓋是摩男之名矣。即帛延
云賢者能讚也。大號者即論云賢者含屍。蓋 為離婆多也。其人持不妄語。因證鬼諍以屍 代身遂居王位德名令聞諸方故。仁賢者即
謙云須滿曰內懷賢善外申慈仁故因名之。 離垢者即謙云維末坻蓋淨除是也。說本起 云輪提陀。掃淨寺舍願令心無塵垢如寺故
名淨除。淨除離垢言異義同故。名聞者有說 長爪梵志。博達之名聞於十方故云名聞此 恐非也。違說本起故。無有除此而可准故。今
依彼經。夜耶尊者名為名聞。梵行淨潔眾所 見敬故。善實者即說本起長者凡耆名為取 善。供養維衛佛塔已來九十一劫常生人天遂
得阿羅漢故。具足者即應說本起樹提。尊者 願得受大戒具足成沙門故。牛王者即笈房 鉢底此言牛相而言王者兼美而已。梵云鄔
盧頻螺此云木苽。當其胸前有一疴起如木 苽故。今云優樓頻螺者訛也。伽耶者即象頭 山。逐處之名故。梵云捺地莊嚴經云難提即
江名也。此三迦葉皆飲光種兄弟三人。帛延 經中更有賢者氏聚迦葉。蓋說本起云承禪 迦葉應云此中尊者具足。覺經除氏聚後即
云牛飼故。既無誠說且開二途取捨任意學 者應知。梵云迦葉波此云飲光即婆羅門姓。 上古有仙身有光明飲蔽日月之光。迦葉是
種。自亦有光能飲日月故襲性之名。摩訶言 大。既大富長者之子亦為大人所識故表大 名以簡餘三。梵云奢利弗怛羅。舍利云鶖即
百舌鳥亦曰春鸎。弗怛羅云子。以母才辯猶 如鶖鳥。此是彼子因以名之故云鶖子。言舍 利弗者訛也。梵云摩訶沒特伽羅此云大採
菽氏。上古有仙居山寂處常採菉豆以充所 食因為其姓。尊者之母是彼之族仍以名之。 得大神通簡餘此姓故亦云大。言目連者音
訛也。劫賓那者此云房宿。佛與同房宿化 作老比丘為之說法而悟道故。梵云摩訶迦 多衍那此云大剪剔種男即婆羅門姓。上古 多仙山中靜處。年既掩久鬚髮稍長垂人為
剔。婆羅門法行剔髮故。一仙有子兄弟二人 俱來覲父。小者乃為諸仙剔髮諸仙願護。後 成仙貴。爾來此種皆稱剪剔。剔者身是男子
威德特尊。簡餘此種故云大剪剔種男。古迦 旃延此云繩扇訛也。今云大住者亦襲昔之 名。母戀此子不肯改嫁如繩繫扇可謂住故。
大淨志者即說本起中賴吒和羅。更無所樂 志於清白法樂閑居第一故名大靜志。摩訶 周那者即周那般特。此云路生。路生有大小
故摩訶以簡其小。梵云補賴拏梅怛利曳尼 弗怛羅此云滿慈子。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者訛也。滿是其名慈是母姓。母姓是慈。滿尊
者是慈女之子故因名之。今言滿願子者訛 也。梵云阿泥律陀此云無滅。佛之堂弟即天 眼第一。今言離障意亦此謂也。言阿 㝹 樓馱
訛也。流灌者有說即離婆多此云假和合故 云流離此恐非也。既非離字。謙亦云難提故。 今即說本起中名難提也。梵云孫達羅難陀
此云艶喜。喜即自名艶是妻號。欲簡牧牛難 陀故因妻以表其名。即佛親弟大聖王之所 生也。維衛佛世施煖浴室故端正大勢。見之
無厭。今言流灌者亦襲彼之名也。堅伏者即 應說本起中樹提。故彼經云堅精進定意無 為無動故。帛延亦云賢者了深定故。面王者
即支謙云賢者波鳩螺也。梵云薄矩羅此云 善容。善容雖多以面為先故義名面王。異乘 者即帛延云賢者氏戒聚。戒行頴萃故云異
乘。仁性者即應本起中尸利羅。故彼經云施 與錢財救諸貧窮濟眾下劣故。嘉樂者即本 起中難陀名為欣樂。支謙亦云難持。正音即
難陀此云嘉本。乃是牧牛之人。因問佛牧牛 十一事知佛具一切智獲阿羅漢。甚極聰明 音聲絕妙故。今嘉樂者亦非正翻之名也。善
來者即支謙云賢者蔡揭。本起亦云貨竭。傳 云梵音莎揭哆譯為善來。來者歸也。來歸佛 法有莫大利故云善來。善來雖通千二百五
十人名即總以立別號故無如來常眾。皆善 來得戒善如大莊嚴經。梵云羅怙羅此云執 月今云羅云。延帛云王宮生皆訛之也。梵云
阿難陀此云慶喜今云阿難帛延云博聞皆略 列也。
[0134a07] 經曰皆如斯等上首者也者。述云第五略結也。
[0134a08] 經曰又與大乘眾菩薩俱者。述云第二菩薩眾 有四。此初標行也。即法華論中菩薩修大行 求覺利有情以薩埵為目。又以神通力隨時
示現能修行大乘。如拔陀婆羅等十六人具 足菩薩不可思議事示優婆塞等四眾之形說 為菩薩。准帛延菩薩七十那衍。而今不說者 略故使然。
[0134a15] 經曰普賢菩薩至一切菩薩者。述云第二列名 有二。此初賢劫菩薩也。普者普遍即證真之 智。賢者賢善即涉事之行。內德普遍外化賢
善故名普賢。妙德者應云妙吉祥。吉祥者即 功德之義義名妙德。慈氏者即於慈氏佛所 初發菩提心亦生慈姓故云慈氏。梵云吠陀
此云善故亦名善劫義如智論。而言賢者即 從今名也。劫之延促佛之多少廣如彌勒經 述贊中解。
[0134a24] 經曰又賢護等至解脫菩薩者。述云此後餘 劫菩薩也。有說賢等十六正士者舉初括後 以總標。善思議等者逐其所等以別列。此恐
不然。若善思議等即十六正士者應言十五 正士。不爾標列有相違故。設許此者亦違法 華論云跋陀波羅等十六菩薩故。善思議等
與無盡意經中十六菩薩名異必不可言善思 議等即十六正士。有說賢護等即二菩薩故 遍十六士。內有賢仁之德故云賢士。外懷護
物之意故云護意。此亦不然。跋陀婆羅此云 賢護而分為二必相違故。又普賢等各標一 名。賢護應非二菩薩名故。有說雖標十六數
而列十五名缺落。如教法經云。有二菩薩一 名賢護二名一切世間樂見。此亦不然。彼既 唯二此有十六不可一列故。不可諸經中菩
薩若在賢護後者皆入十六數故。今即餘劫 菩薩自有二類故賢護等十六正士即其一類 也。有說十六大國各有其一故有十六非也。
一國多菩薩理必應有。故國別唯有一無別 所以故。今即此十六願行相類。故聖教中處 處皆標其十六數。備不思議事逐物現化故。
廣如彌勒經述贊中解也。善思議等十四菩 薩即其二類也。雖復十四略作七對。一思法 信解對。即善思議觀察教法。信順教授名信
慧故。二證空涉有對。即內證空理名為空無。 遊化諸有名神通化故。三大慈大智對。即慈 光炬英名為光英。慧根無加名慧上故。四自
利利他對。修菩提道名為智幢。防護根門名 寂根故。五法名喻名對。即願慧者法香象者 喻故。六福資智資對。即備福資糧名為寶英
具智資糧名中住故。七修行除縛對。即修聖 行名為制行滅除二縛名解脫故。
[0134b26] 經曰皆遵普賢至功德之法者。述云此第三嘆 德有二。初備權實之德後利自他之行。初又有 三。初略歎次廣歎後結嘆。初又有二。此初
嘆實德也。遵普賢之德者即修上位之行。具 菩薩行願者即備下位之願。住功德之法者 即辨自住之法。遵者循也順也。普賢者即依
如如備諸德行居等覺之名也。故賢護等皆 遵普賢大士之德。即知位階法雲地也。行者 即瑜伽論中菩提分法諸波羅蜜成就有情神
通之行。願者即弘慧。經中知一切法得般若 舟值智慧風得善方便度一切人超大苦海得 具足道登涅槃山入無為舍得法性身十種 之願。無願行沈沒苦海無行之願亦無所熟
故備行願可謂菩提之道也。功謂功能。諸行 皆有利國之功故即善行家之德故名功德。 有德斯成故云一切。成圓備故云安住。
[0134c13] 經曰遊步十方行權方便者。述云此後歎權 德也。步者行也。身化無礙無感不應故云遊 步十方。化行善巧無形不現故云行權方便。
[0134c16] 經曰入佛法藏究竟彼岸者。述云第二廣歎有 二。此初歎實德也。有說入佛法藏者申因上 昇。究竟彼岸者彰果畢竟。如來藏中恒沙之
法名佛法藏。證會名入。到涅槃岸名究竟故。 此恐不然。如來藏即佛性義。而言證會恒沙 德法名因上昇者即違經云見佛性時得無上
覺故。若證佛性非菩提果至涅槃岸應非圓 寂果故。今即入者達解究竟證解。知如實自 利及事利他故云入佛法藏。即法華中善入
佛慧通達大智也。彼岸者真理。證此實性故 云究竟。即彼經中到於彼岸也。恒照二諦以 利自他可謂實德故。
[0134c28] 經曰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者。述云此後廣 歎權德有二。此初總嘆也。有說諸菩薩各於一 界成佛化生故云無量世界。此心不然。初地
菩薩神通境界尚百佛世界。況亦法雲菩薩 化物世界可得稱數。而言各於一界必非正 理故。今即一一菩薩各於無量世界現化故 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
[0135a06] 經曰處兜率天弘宣正法者。述云此後別嘆有 九。一捨此昇天二降神入胎三出胎異常四 伎備解寬五效藝納妻六出俗從邪七伏魔成
覺八法化普洽九歸真利物。此初也。處兜率 天者即昇天也。弘宣正法者化備天眾。梵 天覩史多提婆此云喜足天。諸佛常行中道
故諸菩薩皆生此天。即莊嚴經云曾於百億 那由他 [牛*句] 胝佛隨佛出家。曾於五十百億那 由他 [牛*句] 胝佛所而行大施。已曾親近三百五 十
[牛*句] 胝諸辟支佛。已曾教化無量阿僧祇諸 聲聞眾。皆令住正方便中。為欲證無上覺 乃趣一生補處。從此命終生兜率天為彼天 子名曰淨幢。諸天子等百千
[牛*句] 胝那由他數。 大集法堂圍遶菩薩聽受所說無上大法斷諸 煩惱生廣大心。
[0135a21] 經曰捨彼天宮降神母胎者。述云此第二降神 入胎也。欲使眾生生尊重心易受所說故捨 天宮以下入胎。彼經云菩薩將欲降生十二
年前有淨居天。下閻浮地作婆羅門說韋陀 論。十二年後有一勝人。現白象形入於母胎 具大人相。若出家者當得成佛。復有天子下
閻浮提告辟支佛。應捨此土當有菩薩降神 入胎。時王舍城尾盤山中有辟支佛名曰摩 燈。聞是語已起踊在虛空高七多羅樹。化火
焚身入於涅槃唯餘舍利。從空而下。波羅奈 國五百辟支皆亦如是。菩薩處於天宮觀時 方國族。昇一大殿名曰高幢。縱廣正等六十
四由旬。為諸天眾說百八法門。謂從信法門 終灌頂法門。從彼天宮下生入胎。有一天子 名曰勝光。作如此說。圍陀論所說菩薩下生
當作象形而入母胎。菩薩冬節過已於春分 中毘舍佉月不寒不熱之氐宿合時白月圓淨 弗沙星正與月合。其母受持清淨齋戒安穩
睡眠時。為白象形六牙具足。其牙金色首有 紅光。形相諸根悉皆圓滿。正念了知於母右 脇降神而入。不應難言歎諸菩薩德如何將
釋此九相文者。釋迦八相即諸菩薩勝進行 故。又現八相時諸菩薩一一現相相似眾生 謂一。故引彼經釋尊莊嚴釋此菩薩九相之
文有何乖角。但經文煩廣恐費言論。故今推 義而約言稱經而備理。菩薩處胎莊嚴雖多 略申三種。一者宮殿。即欲界諸天各持妙宮
至輸檀王。王亦為菩薩造殿綺麗人間所無。 菩薩威力故令諸宮中悉現摩耶聖后之身皆 有菩薩右脇結坐。諸天自謂菩薩之母唯住
我宮。菩薩寶殿縱廣正等三百由旬。三重匝 飾皆以牛頭栴檀天香所成。其香一分價直 三千大千世界。欲界諸天宮皆現菩薩宮殿
之中。一切將入胎時於母右脇。先有此殿然 後從天降神入胎。於此殿中結跏趺坐。二者 飲食。即菩薩入胎之夜下從水際涌出蓮華。
穿過地輪上至梵世縱廣正等六十八洛叉由 旬。唯除佛菩薩及大梵王無能見者。三千世 界所有美味猶如甘露現此華中。大梵天王
以毘瑠璃器盛此淨妙甘露之味奉上菩薩。 菩薩受食。唯除究竟後身菩薩無能食者。斯 由長夜醫藥救病妙華侍聖福報所招。三者
化物。即菩薩處胎身相光明普遍世界。四大 天王夜叉大將與其眷屬釋提桓因與三十三 天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與無量梵眾。如其
次第晨朝中時申時為聽法故皆見菩薩。菩 薩慰問為其說法禮退而去。十方無量諸菩 薩於日入時為聽法故來互相問答。唯同行
所見。摩耶不能見。又准彼經。十方無量一生 補處十方世界欲色天子皆至兜率供養菩 薩。菩薩即於兜率最勝天宮而便降生。時放
身光照三千界六種震動有十八相。而今無 者蓋略而已。
[0135c16] 經曰從右脇生者。述云第三出胎異常有三。此 初生處異常也。有說摩耶十月已滿。乘雲母 車往於林微尼園。攀無憂樹從右腋下而生
者非也。撿莊嚴經都無此言故。今即菩薩處 胎十月既滿將出胎時聖后即知於初夜分請 王欲詣彼龍毘園。王勅臣佐駕二萬象。色類
白雲其形似仙。備諸車兵執持器杖以諸妙 寶瑩龍毘園如歡喜苑。聖后昇寶乘世界六 種動。帝釋淨路四王御車梵天前道除諸惡
相。到園遊觀至彼寶樹。過去無量諸佛之母 皆來坐此寶樹下。時百千淨居天亦至此樹 下圍遶聖后喜禮而歎。后身放光仰觀於樹。
即以右手攀樹東枝頻呻欠呿端嚴而立。從 母右脇安詳而生。時帝釋梵王曲躬而前。即 以兩手覆憍奢耶衣承捧菩薩。將菩薩殿還 於梵宮。
[0136a03] 經曰現行七步至為無上尊者。述云此次示非 常相也。菩薩生已不假扶持。即於十方各行 七步。下足之處皆生蓮華無有怖畏。欲示丈
夫超于六道奮迅之力故行之七步。光照十 方者即身光利物故。彼經中菩薩放光無量 異色滿三千界。眾生遇者心安樂遠貪恚癡
離諸罪障。六種震動者欲使魔怯伏也。震者 動也。准長阿含六動有三。一六時動。謂入胎 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涅槃。今動者即出
胎時。二六方動。謂東涌西沒西涌東沒南涌 北沒北涌南沒中涌邊沒邊涌中沒。三六相 動。謂動涌震擊吼爆。搖颺不安為動。鱗隴凹
凸為涌。隱隱有聲為震。有所扣打為擊。碎磕 發響為吼。出聲驚異為爆。此各有三名十八 相。謂動等極動。餘五皆爾。此中六動即六相
動。故莊嚴經云六動有十八相。稱無上尊者 即自唱尊號令物歸趣也。若具言之。東方行 言我得一切善法。當為眾生說之。於南方言
我於天人應受供養。於西方言我於世間最 尊最勝。於北方言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無 有上。於下方言我當降伏一切魔軍。於上方
言我當為一切眾生之所瞻仰。菩薩說是語 時其聲普聞一切三千世界。雖有此異莫非 世尊之所為故總云無上尊。如彼經云。菩薩 於阿僧祇百千 [牛*句]
胝那由他劫修精進力故初 生之時即能十方各行七步。一切諸佛威加 此地化為金剛菩薩遊踐得無陷裂。
[0136b01] 經曰釋梵奉侍天人歸仰者。述云此明天人侍 歸也。菩薩生已於龍毘尼園七日七夜人天 擊奏種種微妙音樂以供尊顏。三萬二千名
聞勝智諸婆羅門。隨其所須皆令滿足。梵王 帝釋化作端正摩那婆身。於眾會中坐第一 座而演吉祥微妙讚嘆。摩醯首羅與淨居天
設大供養宣說。此菩薩定得作佛。還歸本處。 生滿七日已摩那聖后即使命終生三十三 天。過七日已還迦毘羅。儀式莊嚴殊勝倍過
聖后往龍毘尼園。五百釋種各造宮殿請王 而言善哉一切成利願天中天幸我宮殿。以 是成利因緣故名菩薩為薩婆悉達多。王哀
諸釋。即將菩薩入諸釋宮。經於四月方得周 遍。乃將菩薩歸於自宮。自宮之中有一大殿 名寶莊嚴。菩薩居已。王召諸親族長德耆年
請摩訶婆闍波提為養育主。王躬抱付於姨 母。姨母遂命三十二養育母養育菩薩。譬如 白月從初一日至十五日清淨圓滿也。
[0136b19] 經曰示現算計至貫練群籍者。述云此第四伎 備解寬也。算計者數文者即詩書藝者禮樂 射者射術御者即御車。是謂六藝。六藝久達
遂且示學故云示現。綜子送反習也。陸法言 切韻云機縷也。音並同也。非此中義。道術者 即神仙之方。世俗異典名為群籍。仙道祕術
無不溫習故云廣綜。貫者通也練者委也。世 俗異教亦皆通委故云貫練。即彼經中菩薩 年始七歲備吉祥之儀。諸天人八部一切釋
種隨輸檀王而將菩薩詣於學堂。時有博士 毘奢蜜多。見菩薩來威生大慚懼迷悶躃地。 知足天子名曰妙身。扶之令起。王還本宮。菩
薩手執天書栴檀之簡塗以天香摩尼明璣以 為嚴飾以問師云有六十五書欲以何書而相 教乎。時毘奢蜜多聞所未聞喜去高心以嘆 菩薩世間無二。十千童子與菩薩俱居學堂
時日唱字母演出無量法門之聲。令三萬二 千童男三萬二千童女皆發無上正等覺心故 示現入於學堂也。
[0136c09] 經曰遊於後園至色味之間者。述云此第五效 藝納妻也。講武試藝者即嫂妻之前事。處色 味間者即納妻之後事。有人引本起云擲象
角力名為講武。共射金鼓說為試藝。猶有未 盡故。今即菩薩年既長大。王問堪為太子之 妃。執杖之女名耶輸陀羅。端嚴第一。王勅國
師往陳執杖。執杖報云自我家法積代相承 技能過人以女妻之。王聞此言憂愁不樂。菩 薩白王召有異術現我技藝。王於城外為一試
場遍告天下集善技術。至第七日五百釋子菩 薩為首當共出往試場所。王遣白象以迎菩 薩。提婆先至生嫉妬心。前執象鼻以手搏而
死。難陀續至欲出城門見彼白象當路而斃。 以手倒曳到於路側。菩薩尋至。坐於寶輅以 左足指持彼白象徐擲虛空。越七重城過一
拘盧舍其象墮處便為大抗。爾後眾人號為 象抗。五百釋種皆至此場。請毘奢蜜多為試 藝師語言應觀諸釋種中誰最工書。毘奢蜜
多微笑而言天上人間所有文字太子究之。 王亦語頞順那觀諸童子誰優算數。時菩薩 自唱數令諸童子次第下籌無能及者。諸童 子等次第舉數菩薩運籌唱不能及。五百童
子一時俱唱亦不雜亂。頞順那心生希有歎心 智奇敏捷釋種無及。諸釋人天皆歎第一。五 百釋子角力相撲分為三十二朋。難陀就前
騁其剛勇。菩薩舉手纔觸其身威力所加應 時而倒。提婆出眾欲挫菩薩。菩薩安祥待右 手徐投飄然擎舉摧其我慢三擲空中。以慈
悲故使無傷損。諸釋種子俱生瞋忿銳意齊 奔。菩薩指之無不顛仆。執杖大臣今可試射。 阿難陀曰可置鐵鼓二拘慮舍。提婆達多曰
可置鐵鼓四拘盧舍。孫陀羅難陀曰可置鐵 鼓六拘盧舍。執杖大臣曰可置鐵鼓八拘盧 舍。菩薩言可將鐵鼓置十拘盧舍。菩薩七鐵
楯及七鐵多羅樹置十拘盧舍外。阿難提婆難 陀執杖唯及自限皆不能越。菩薩引弓。弓及 以弦一時俱斷。更求良弓取先王弓與釋子。
釋子皆不能張授與菩薩。菩薩安穩而坐。左 手執弓右指上弦忽然而張。似不加力。彈弓 之響遍迦毘羅城人皆驚怖。然後控弦射諸
鐵鼓悉皆穿過。鐵楯鐵樹無不貫達。箭沒於 地因而成井。爾後眾人號為箭井。人天唱言 太子生年未曾習學備此技藝。於是執杖以女
為妃。故今言講武者即角力射鼓也。試藝者 即試書運籌也。後園者即城外之苑也。現處 者難陀愛欲遂宜示處。故即彼經云爾時菩
薩隨順世法現處宮中八萬四千婇女娛樂而 住。耶輸陀羅為第一妃。處王宮時能令八萬 四千諸婇等發無上覺心。無量諸天皆於無
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轉。說微妙偈勸請菩薩 速疾出家。
[0137b02] 經曰見老病死入山學道者。述云第六出俗從 邪。有三此初出俗塵也。棄國財位者即所棄 也。諸天勸發菩薩已將諸官屬出城東門。見
淨居天所化老人愁憂還宮。出城南門亦見 病人不樂還宮。從西門出復見死人迴駕還 入。故今言見老病死者即淨居天所化可厭之
相也。凡有生者不問貴賤皆有老病必歸於 死。而生可欣故示令見。悟世非常者如經云 三界煩惱猶如猛火迷惑不離恒為所燒。猶
如浮雲須臾而滅。合已還散如聚戲場。故云 非常。棄國財位者如頌云有為諸法悉無常。 五欲財位皆不定。為苦所逼。諸眾生願速出
家救濟之。棄財者如經云染著五欲如被網 禽。欲如怨賊甚可怖畏。處五欲者猶如履刃。 著五欲者如抱毒樹。聖人捨之如棄涕涶也。
入山學道者即所學也。太子出北門見出家 人即下車問。夫出家者何所利益。比丘答言 處於空間修習聖道。調伏諸根護念眾生。不
染世間永得解脫。菩薩喜歎天人之中唯此 為上我定修學。如經云如昔諸佛處山林門 得一切智廣雨法雨今宜出家也。
[0137b23] 經曰服乘白馬至剃除鬚髮者。述云此次入道 類也。寶冠瓔珞遣之令還捨珍妙衣即所捨 也。有說服乘即乘之別目非也。不應乘寶冠
及瓔珞故。今即服者著也乘者騎也。白馬者 即乾涉也。寶冠瓔珞者即諸莊嚴具也。菩薩 思惟私自出家即違法教不順俗理詣王所言
今願出家唯垂哀許。王勅釋種於城四面各 有五百警無暫休。菩薩語車匿我欲須乾涉。 匿聞天勅即取最上金勒寶鞍諸莊嚴具用被
馬王持以奉進。時靜慧天令城人民皆悉昏 睡。嚴慧天子於虛空中化為寶路。菩薩乘已 初舉步時昇虛而行。四王捧承馬足梵釋示
開寶路。去迦毘羅城至彌尼園。其夜已曉所 行道路過六由旬。諸天八部事畢不現。菩薩 遂行至往仙人苦行林中。下馬歎匿我既至
間處汝將乾涉還。即自解髻取摩尼寶以付車 匿還奉大王。脫身瓔珞奉大聖主。餘嚴具與 耶輸陀言。人生世間愛必別離。今為斷此苦
故出家學道。匿聞菩薩語舉聲大哭。馬前屈 雙脚甜菩薩足淚下悲鳴。菩薩即從車匿取 摩尼劍即自剃髻擲致空中。釋天承取還禮
供養。菩薩自觀身著寶衣即念不當。時淨居 天化作獵師身著袈裟於菩薩前默然而住。 菩薩語言汝所著者乃是往古諸佛之服。汝
若與我我當與汝憍奢耶衣。獵師即應忽復 本形上至梵天。於是菩薩剃鬚髮身著袈裟 言真出家。發遣車匿將乾涉還。徐步往彼跋
樂仙人苦行林中。大王教五人入山求侍。而 不能及遂遁山林。菩薩行詣鞞留苦行女人 所受彼請已。往波頭摩苦行女人所亦受請
已。往利婆陀梵行仙人所既受請已。後往光 明調伏二仙人所受明日齋。遂至毘舍離城。 城傍有仙名阿羅邏。將三百弟子常為其說
無所有所定。聞仙所說勤修不倦住於小時。 皆已得證更無所修非能盡苦。即出彼城往 王舍城入靈鷲山獨住一處。諸天守護。旦著
衣持鉢從溫泉門入王舍城次第乞食。王傳 聞嘆自涉高樓觀菩薩身。因勅左右奉上飲 食令發所住。詣菩薩所願大慈悲於此國境
證佛菩提使不我遠。禮已還宮。而智論云去 城十二由旬至跋伽仙人所者蓋說剃髮之所 故亦不違過六由旬。今言珍妙衣者即與持
舉嚴身之具。著法服者即求獵師毀形之衣。 若著此衣必離塵垢故云法服。
[0138a09] 經曰端坐樹下至行如所應者。述云此後行從 邪也。菩薩受王請欲往尼連河。王舍城邊有 一仙人摩羅羅子名烏特迦。與七百弟子常
說無想定。至仙人所受彼說已於一靜處專 精修學。即得世間百千三昧。隨彼諸定種種 行相皆現在前。起定問仙更無餘法亦非沙
門之法。五跋陀羅便捨仙人還從菩薩。菩薩 出王舍城與五跋陀羅向尼連河至伽耶山思 惟離貪。身心寂靜勤修苦行即能證得出世
勝智。出彼山已行至優樓頻螺池側東西而 視見尼連河。其水清冷涯岸平正。河邊村邑 棟宇相接人民殷盛。漸至一處寂靜間曠。即
作是念。往古已來修聖行者之所多住。見諸 外道著我見者修習苦行。為欲摧伏故極苦 行。經於六年曾不失壞。入第四禪名為阿婆
婆定。常為天龍鬼神之所供養。能令十二洛 叉天人住三乘路。波旬常隨伺求其過而不 能得生厭倦心怡然而退。行如所應者有說
反邪學正道。即其所應修學慎而行故。若爾 此文應屬成道如何自許是出家相。有說行 應前聖之所行故云如所應。此亦不然。前聖
未必修苦行故。今即行如所應者簡虛設劬 勞減劣漂溺非方便行。即瑜伽論引頌而言。 如如我劬勞如是如是劣如如我劣如如也如
如是是住我住已如是漂。此中修苦行時非 方便攝。勇猛精進名曰劬勞。行邪方便善法 退失名為減劣。既知退失諸善法已息邪方
便說名正住。捨諸苦行更求餘師。遂於嗢達 洛迦阿荼等邪所執處隨順觀察故名漂溺。 由此言之。菩薩雖復修諸苦行即趣正行之
方便故云如所應。而修苦行已於餘師隨順 觀察者却觀前已所修二定故不違經義。
[0138b12] 經曰現五濁剎至得攀出池者。述云第七伏魔 成道。有五。此初沐蕩形垢也。剎者土也。菩薩 既知苦行非菩提因亦念。於昔父王園中閻
浮樹下修得四禪是菩提因。應受美食令身 有力方能往詣菩提之場。五 䟦 陀羅便捨菩 薩詣波羅奈仙人墮處。菩薩苦行已來優樓
頻螺聚落。主名斯那鉢底。有十童女。昔與五 䟦 陀羅常以麻麥供養菩薩。知捨苦行即作 種種飲食奉上。未經多日色相光悅。於尸林
下見有故破糞掃之衣。自手取持欲代苦行 弊壞衣服言何處有水。時有一天。於菩薩前 以手指地便成一池。後更思惟何處有石。釋
提桓因即以方石安處池中。菩薩見石持用 浣衣。浣衣已訖入池澡浴。時魔波旬變其池 岸極令高峻。池邊有樹名阿斯那。樹神按枝
令低。菩薩攀枝得上池岸。於彼樹下自納故 衣。淨居天子名無垢光。將沙門應量袈裟供 養菩薩。菩薩受已於晨朝時著僧伽梨入村 乞食。有善生女。聞樹神勸即聚千
牸 牛而揲 其乳七度煎煮。唯取其上極精純者置新器 內。用香粳米煮以為糜。當煮之時於乳糜上 現千輻輪波頭摩等吉祥之相。有仙人語若
有食者得菩提。善生煮已告優多必往請梵 志。向四方行唯見菩薩。歸白善生不見梵志 唯有沙門瞿曇。善生速令延請。菩薩至尋受
乳糜已擎乳糜鉢。出優樓頻螺聚落往尼連 河。置鉢岸上剃除鬚髮入河而浴。浴竟坐河 龍妃所奉之寶座食彼乳糜。體相如本。以鉢
擲河龍王收取宮中供養。釋天變形為金翅 鳥奪取金鉢將還本宮起塔供養。由菩薩福 慧力故食乳糜已相好圓光轉增赫奕。總而
言之。佛現化相處濁惡土。隨順眾生示有塵 垢。沐浴令淨故云現示。而沐浴金河天按樹 枝者金河即尼連河。按枝即池岸樹。前後互 舉故不相違。神亦名天故。
[0138c18] 經曰靈禽翼從往詣道場者。述云第二行詣道 場也。菩薩澡浴身體後食乳糜氣力平全。正 念向彼菩提之樹。從尼連河至菩提樹掃灑
令淨。三千世界諸樹諸山若大若小無不低 枝低峯同菩提樹。欲界諸天各化七寶多羅 之樹。二間有七寶池。池之四邊七寶階道。即
有迦陵頻伽鳧鴈鴛鴦命命諸鳥出和雅音。 詣菩提樹時其身普放無量光明。又有無量 鸚鵡舍利拘只羅鳥迦陵頻伽鳧雁鴛鴦孔雀 翡翠共命諸鳥。翻翔圍遶出和雅音。菩薩
欲坐菩提座夜。大梵天王以神通力令三 千界除諸砂鹵瓦礫荊棘地平如掌無有丘 墟。皆以七寶而嚴飾之。有十六天子所謂轉 進無勝施與受欲等。守護菩提場皆證無生
忍。復有四神護菩提樹。毘留薄瞿蘇摩那等。 各以神力變菩提樹。高廣莊嚴姝好各長八 十多羅之樹。菩薩為欲降伏魔怨故以大人
相西面而行詣菩提場也。有說如經云。五百 青雀隨從佛後故名禽翼從。皆神鳥故亦云 靈。此必不盡。非唯青雀如前引故。今即翼亦
從。從者隨也。寄表而言天按樹者即表眾生 感既發也。攀出池者即表佛應赴于機也。靈 禽者即表同行眷屬。不爾便違無垢稱云所 有進止施為皆是佛事故。
[0139a13] 經曰吉祥感微至跏趺而坐者。述云此第三 瑞草應聖也。菩薩即知過去諸佛皆坐淨草 而成正覺。時釋天變其身為刈草人在菩薩
右持草而立。其草青紺如孔雀尾。漸問名答 曰吉祥。便作是念。欲求利自他吉祥立我前 定證菩提。故說頌曰吉祥汝今時宜速施淨
草。我當坐是草降伏魔軍。若證寂滅時即問 無上道。吉祥聞此言手持淨妙草住於菩薩 前。幸先授菩提然後受淨草。菩薩報吉祥。非
唯坐淨草即護大菩提。應修無量德方蒙諸 佛記。吉祥汝應知。我證菩提已分布諸世間。 汝當於我所聽受甘露法。菩薩取草周遍敷
設。將證菩提而面向東。於淨草上結跏趺坐。 發大誓言我今若不得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是 身終不起座。總而言之。佛將成道感此吉祥
而為瑞。知必成覺而普利故云吉祥感徵。徵 瑞也。即以此瑞示當所成功果福祚故云表 章功祚。祚之阿反福也助也。章亦顯也。受草
之意證大菩提而利眾生故云哀受施草。寄 樹成覺故云佛樹。即三千界之中心也。眾生 宜見既有萬品故佛應示座亦不定。聖教而
同意在此也。結跏趺者即伏魔之坐。坐有二 相。一降伏坐以左押右。二吉祥坐以右押左。 我今雖伏魔意想成佛故作吉祥坐。加者重
也。即交置足而坐。有為跏者不知所從。
[0139b09] 經曰奮大光明至皆令降伏者。述云第四智力 降魔也。有說此魔義通八種。無為四倒近壞 正解遠障真德。雖非聲聞之患亦是菩薩之
怨名為魔故。此必不然。諸有往來即應天魔 故。又示作相必非常等故。今即魔雖多種而 此所伏正是天魔。故菩薩坐菩提座已今當
成正覺。魔王波旬應召降伏令發菩提心。即 放白毫相光遍照三千世界傍耀波旬之宮。 魔王聞光中偈。世有最勝清淨人經歷多時
修行滿。是彼釋種捨王位今現坐於菩提場。 汝自稱有大勇猛。當往樹下共相校。波旬聞 此偈已夢見其宮殿。皆黑闇震動不安。寤已
遍體戰慄心懷懼恐。魔有千子。五百在魔王 右歸依菩薩。五百在魔王左贊助魔王。魔王 語諸子以何方計能摧伏彼。右面魔子名曰
有信。白波旬言假使力碎三千界。如是大力 滿恒沙不動菩薩之一毛。何足能傷智慧者。 左面魔子名曰百臂。復白波旬言我今身有
百臂。一一皆能放百箭。大王但去不假憂。如此 沙羅何足害。諸子慰諫不可備引。魔王又命 諸女。汝等往彼菩提樹下誘此釋子壞其淨
行。放諸魔女詣菩薩前。綺言妖姿三十二種 媚惑菩薩。復說頌曰初春和暖好時節。眾草 林木盡敷榮。大夫為樂宜及時。一棄盛年難
可再。仁雖端正美顏色。世間五欲亦難求。對 斯勝境可歡娛。何為樂彼菩提法。菩薩聞已 心生哀愍。即以妙偈云我觀五欲多過患。由
是煩惱失神通。譬如火坑及毒匳。眾生赴之 而不覺。是身虛妄從業生。四大五蘊假合成。 筋骨相纏而暫有。智者誰應耽著此。凡夫迷
故生欲心。我已解脫於世間。如空中風難可 繫。革囊盛糞非淨物。我今不喜應疾去。諸女 不能得。即以華散菩薩上右遶三匝作禮去。
白魔王言我等昔來未曾見有如是之士於欲 界中覩我姿容而心不動。唯願大王勿與此 人共為嫌障。時波旬詣菩提樹告菩薩言。汝
應速必起得輪王。菩提難得勿自勞形。菩薩 報云我不樂五欲如既吐食。既坐金剛座勿 得菩提。汝不應作此說而宜疾去。波旬瞋恨。
即發兵眾無量無邊百千萬億。側塞填呾菩 提樹邊。皆不能害。波旬欲近菩薩亦不能進。 菩薩語言汝以微善今獲天報。我無量劫修
習聖行當得菩提。手指大地。地神即於菩薩 前出自我為證。作此語時大千震動出大音 聲。魔眾皆散魔亦還宮。總而言之。大明者
即眉間白毫之光遍大千界故復云大。使魔 知者即夢所見不吉祥之相。來逼試者即將 諸兵眾欲近菩薩之時。魔者魔羅。此云弊惡
亦名殺者。有說智力者即十力智令魔降伏。 若爾如何亦云降魔。是慈定力故。今即智者 菩薩之道。力者威神之力。欲壞自利即智能
伏。若破利他即神力伏。隨善一種義即闕焉 故兼之也。神力必由慈定發故云智力皆令 降伏。即智論云由得菩薩道。餘經亦云由慈 三昧是也。
[0140a06] 經曰得微妙法成寂正覺者。述云此第五覺 果斯成也。有說妙法是理。有說涅槃滅皆非 也。不可唯言得理得滅成正覺故。今即菩薩
降伏魔怨建立法幢遊入四禪無有動搖。至 初夜分得智得明攝持一心發天眼通。於中 夜分得宿命通皆憶自他過去之事。便觀一
切眾生老死因生故有。乃至行亦因無明有。 復更思惟因何滅故老死滅。即無明滅故行 滅。乃至生滅故老死滅。復更思惟此色無明。
此無明因。此無明滅。此滅無明道。乃至老死 憂悲苦惱皆亦如是。於後夜分明星出時調 御聖智所應知所應悟所應見所應證。彼一
切一念相應慧證無上覺。備足三明為諸天 子現成佛瑞。上昇虛空高七多羅。以頌而言 煩惱悉已斷諸漏皆空渴更不復受生是名盡
苦際。諸天生喜天華散佛積至于膝故。微妙 法者即攝所證果德悉盡之言。即瑜伽論云 復於後時坐菩提座棄捨一切非方便攝勇猛
精進所有善法遂得增長。於所修斷轉求勝 妙遂不更求餘外道師。無師自然修三十七 菩提分法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名大覺者是 也。
[0140a28] 經曰釋梵祈勸請轉法輪者。述云第八法化普 洽有二。初加威祈請後因請起說。此初也。初 成正覺。諸天嘆已住喜悅定。觀菩提樹目不
暫捨。禪悅為食不起于座。經於七日為居此 處除諸苦故。第二七日周匝經行大千為限。 第三七日觀菩提場。亦為居此得大覺故。第
四七日隨近經行大海為邊。時魔王請曠劫 苦行方得成佛。唯願善逝入於涅槃。佛報波 旬求大菩提欲利眾生。而我法中未獲義利
三寶未備未說妙法云何涅槃。波旬聞已心 生憂惱。時彼三女見父愁苦更變其形。一為 少婦之形一為中婦之形來至佛所。以神通
力皆成老母。還至父所言我復為變化惑亂 彼沙門。仍以大神通化我為老母。願王以威 力令得如本形。魔報諸女汝可自往懺悔前
罪。彼攝神力方得復本。諸女至佛言我今極 生悔冀得罪銷滅。唯願慈悲力令復於本形。 佛以慈悲故攝神通令復如本。第五七日住
目真隣陀龍王所居龍神守護。第六七日往 尼俱陀樹下近尼連河。有多外道皆來慰問。 第七七日至多演林中觀諸眾生為生老病死
所逼迫。時北天竺兄弟二人。為眾商之主。一 名帝履富婆一名婆履。以五百乘車載其珍 寶還歸本國。有二調牛。一名善生二號名稱。
巧識前路止不能進。心懷恐懼。林神忽語勿 懷恐汝得大利。有佛出世初成正覺住此林 中。不食已來四十九日。汝等應將種種飲食
而以上之。時二調牛便向佛行。故諸商人隨 調牛而往。遙覩如來相好光如日出。生希有 心以為天神。佛舉袈裟即知如來。辨諸美味
蘇蜜甘蔗乳糜豆屬乃時奉施。右遶三匝却 住一面白佛。哀愍受我微供。佛作是思。以何 器受。時四天王各上金鉢。佛言出家不合汝
鉢。北方天王語餘天言昔青身天將白石鉢 來與我等欲施石鉢。今正是時。各還自宮持 彼石鉢以上如來。佛各受四天王之鉢次第
相重安置右手按之合成一器四際分明。時 商眾於晨朝時牧人揲乳。凡所揲者化為醍 醐。心生希有選上粳米煮以為糜。和好合密
盛栴檀鉢以上如來。如來受已鉢擲空中。梵 王接還自宮起塔供養。佛自呪願而授記莂。 入深禪定觀諸世間便作思惟。所證之法非
心言境恐無利應。默然住而說偈言我得甘 露無為法。甚深寂靜離塵垢。梵王若來勸請 我。或當為轉微妙法。螺髻梵王以佛威神即
知如來默然之旨。與六十八拘胝梵眾來白 佛言。世尊多有眾生堪能悟入甚深之法。唯 願說之。而佛默然。梵王亦知默然之旨。即與
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於夜分中至多演林禮 已右遶。釋天白佛請轉法輪。佛猶默然。大梵 重請佛說二偈。我證逆流道甚深難可見。盲
者莫能覩故默而不說。世間諸眾生著彼五 塵境不能解我法。是故今默然。梵釋諸天聞 已憂惱忽然不現。復於一時大梵天王歎摩
伽陀國諸外道等封著邪見詣佛偈請。摩伽 陀國多諸異道。因邪見故種種籌量。唯願牟 尼為開甘露最清淨法令其得聞。世尊以佛
眼觀諸眾生上中下根及以三聚告梵王言。 我今為汝請當雨於甘露。一切諸世間天人 龍神等若有淨信者聽受如是法。梵王聞已
喜歎不現。神唱言如來今受梵王勸請。於一 念頃虛空神聞展轉傳至阿迦吒天。而今言 梵釋祈請者略舉。不盡之言也。祈巨衣反作
蘄求福也。轉者即通自他轉。自即如來三道 轉滿。他即轉所得法。至他相續法。轉者即不 定義。以移轉故。佛雖既自轉而未有他轉故 次請轉。
[0141a08] 經曰以佛遊步佛吼而吼者。述云第二因請起 說有二。初身口略化後身口廣利。初又有三。 初文請警物也。佛遊者即身業化。現佛威儀
遊化物故。如來所作已辦無德不備。五眼清 淨觀諸世間堪受法者。即念羅摩子三垢微 薄聞法得證。以佛眼觀命終七日。有天亦曰
死經七日。後觀外道阿羅邏仙死經三日。空 中天言死亦三日。後作是念五跋陀羅根性 已熟若聞開悟。以佛眼觀。在鹿野苑中從菩
提樹向迦毘羅國波羅奈城振動大千。伽耶 城傍有一外道名阿字婆。問佛所師及以所 往。如來備答。即北遊經伽耶城。城中有龍名
曰善見。明日設齋。如來受訖往盧醯多婆蘇 都村。次至多羅聚落次經婆羅村。如是遊歷 皆受長者居士飲食。次第而行至恒河邊。河
水瀑集平流彌岸。飛騰虛空達于彼岸至波 羅奈城。於晨朝時著衣持鉢入城乞食請鹿 園中。五跋陀羅遙見世尊共相謂言不須承
事。唯憍陳如不同眾心。佛近五人皆違本要 無不起迎。皆言善來長老請坐。世尊坐已語 五人言我備種智不得稱呼為長老也。五跋
陀羅請為沙門。佛言善來便成沙門。鬚髮長 短如剃。經七日威儀整肅如百臈比丘。世尊 入池澡浴已訖思過去佛坐於何座而轉法
輪。忽有千寶座從池涌出。即起恭遶初三高 座。至第四座結跏趺座。時五 䟦 陀羅坐於佛 前。佛放大光照大千界召人天眾。地神神力
令此道場縱廣正等七百由旬。欲色諸天將 八萬四千寶師子座置道場中各請。世尊哀 坐我座轉正法輪。十方無量拘胝菩薩十方 三千世界釋梵護世諸天皆至佛所請轉法
輪。愍眾生故雨大法雨建大法幢吹大法螺 擊大法鼓。時有菩薩名曰轉法。持眾寶輪備 有千輪莊嚴綺麗。放千光明過去諸佛皆有
此輪。然後轉法奉上如來。如來於初夜默然 而過。於中夜分安慰大眾喚五 䟦 陀羅言出 家之人有二種障。一心著欲境而不能離。二
不正思惟自苦其身。而求出離當捨此二邊。 今聖教是佛吼故云佛吼。吼即違彼經先稱 德號略說中道故。今即略申二障。總說中道 故云佛吼。吼亦轉也。
[0141b20] 經曰扣法鼓至演法施者。述云此別申法化 也。有說欲使有緣普得聞故扣法鼓。法鼓者 令遠聞故。吹法螺即欲改號令。改邪從正也。
欲斷障故執法劍。表勝出故建法幢。欲動執 故振法雷。欲亡暗故曜法電。欲潤眾生故澍 法雨。欲布藥故演法施。此有虛言皆無可採。
違世親論亦違正理故。有說扣法鼓者說聞 慧法。吹法螺者說思慧法。執法劍者說修慧 法。建法幢者宣證慧法。振法雷者法無礙化。
曜法電者義無礙利。澍法雨者詞無礙說。演 法施者樂說無礙利眾生也。此亦不然。三慧 皆覺證慧法故。三慧所學亦無異故。四辨所
說亦即三慧法故。今即如來說中道已。為陳 如等說四諦法及十二緣流轉還滅二門修 行。三轉十二行法輪已。陳如皆達諸法因緣
成阿羅漢。即三寶出。婆伽婆為佛三轉十二 行法輪為法五 䟦 陀羅為僧。轉法輪聲遍十 方佛土。土別諸佛默不說法。化五人竟至優
樓頻螺迦葉所。寄止石室降伏毒龍。迦葉見 佛神力難當。與五百資請為沙門。佛言善來 皆成沙門。迦葉二弟難提伽耶各有二百五
十弟子。見事火物遂水下流。即與五百人泝 流而上。聞迦葉歎佛道神化求為沙門。佛言 善來皆成沙門。佛與千比丘往波羅奈。於林
下種種教化盡成應供。即從波羅奈與兄弟 三人及千羅漢至摩訶陀國。頻婆娑王大臣 百官前後道從千乘萬騎出城迎佛。佛近王
舍在遮越林。王下車禮佛。佛即慰問以說云 五蘊無常苦空。三界不實一切無常。問王有 此國來幾時。王答七百餘代。而王領者唯知
五文。佛言世間須臾唯道可恃。應修來福無 為空過。遂說緣起轉還之義。王得法眼淨受 五戒。有長者迦蘭陀。以好竹園奉上如來。如
來呪願而受。恒與聖眾遊處其內。佛有弟子 名舍婆耆。入城乞食。時舍利弗問沙門師。以 聞佛德將諸弟子至如來所請為沙門。佛言
善來便成沙門。亦為說法成阿羅漢。入王舍 城訪目連。目連見舍利弗形狀變改問所得 法。共詣佛所願為沙門。佛言善來便成沙門。
亦為說法得阿羅漢。時輸頭檀王聞子得道 已經六年飲渴彌積。語優陀夷言可往請佛。 離別已來十有二載夙夜悲感不能自已。得
一相見還如更生。受王教已詣佛具述願為 沙門。佛言善來便成沙門得阿羅漢。即遣優 陀夷。七日當至。至七日已佛將諸弟子向迦
毘羅城。父王出城四十里外以迎如來。便勅 國內豪種端正選五百人度為沙門侍佛左 右。佛弟難陀亦為沙門。難陀所使名優婆離
請佛救度。佛言善來便成沙門。為王說法即 時得道。總而言之即八句中執法劍澍法雨。 故依法華論以義推之。應言執法劍澍法雨
扣法鼓震法雷建法幢耀法電吹法螺演法 施。故彼論云疑者斷疑法欲說大法。即今執 法劍。欲斷外凡疑令進修故。已斷疑者增長
淳熟智身故雨大法雨。即今澍法雨。既入內 凡而無疑者滋善萌牙令入聖位故。已根熟 者為說二種密境界。謂聲聞菩薩密境界。二
句示現即擊大法鼓不斷大法鼓。以遠聞故。 即今扣法鼓振法雷。法雷與鼓義相涉故開 往聲聞乘為權密境。顯今所說菩薩乘為實
密境名二密境。今根熟者捨權取實故。入密 境界者令進取上上清淨義故。即建大法幢。 菩提妙智極高顯然猶如大幢。由知權實有
捨有取。行大乘行得菩提智離清淨故。進取 上上清淨義者進取一切智現故。燃大法炬 即今耀法電也。既得真智建立菩提照於真
境證涅槃故。取一切智現者為一切法建立 名字章句義故。即吹大法螺。既得真境必須 說教義詮一切法故名為一切法建立名字
等。如俗作樂曲洛滿位吹大螺吼。今既得果 事圓滿位為他證法亦復如是。即涅槃云吹 貝知時。建立名字章句義者令入不可說證
故轉法義令演法施也。說於教者令所應度 入於證故。求轉法輪摧於煩惱故。散糧已說 應於四對。一破惡進善對即初二也。二開權
顯實對即次二也。三得智證真對即次二也。 四說法利生對即後二也。八句之義有此循 環名為法輪。自既得果欲令眾生證聖真智
破滅煩惱故亦云轉。然此釋八相之義聊依 牟尼既往之化以例諸菩薩當現之相。未必 皆有。智者察矣。
[0142b14] 經曰常以法音覺諸世間者。述云此後略結 口化也。
[0142b16] 經曰光明普照至六種振動者。述云第二身 語廣利有四。一伏魔令離邪。二破邪以弘正。 三受供以生福。四說法令修道。初又有二。此
初總標伏魔也。
[0142b20] 經曰總攝魔界至莫不歸伏者。述云此後別釋 伏魔也。由放光故總攝魔界莫不歸伏。由動 震故動魔宮殿無非慴怖。慴 (倚葉反) 畏也攝身
之貌也。
[0142b24] 經曰摑裂邪網消滅諸見者。述云第二破邪弘 正有四。此初序破邪又有二。初除見品之邪 也。邪網者即邪法也。諸見者即邪執也。邪見
必依邪法起故皆破之。摑 (古惡反) 亦裂也。足踰 口裂也。亦折也。裂 (呂蘗反) 陸法言切韻云破也。
[0142b29] 經曰散諸塵勞壞諸欲塹者。述云此後除愛品 之邪也。塵勞者即五欲境坌亂眾生故云塵 勞。說空以進故云散。欲塹者即愛欲之心。依
境愛起境垢眾生故云塵勞。貪深而難越可 謂塹故。既觀境空愛欲斯息故亦云壞。
[0142c05] 經曰嚴護法城開闡法門者。述云此第二弘正 也。有說法能遮防故名城。法有通入趣入義 故名門非也。法法若一必有重言過故。今即
法城者即智斷之果。法門者即定慧之因。果 必殺賊故名城。因能納德故云門。嘆善故嚴 止謗故護。為演故開令進故闡。
[0142c11] 經曰洗濯垢污者。述云此第三結破邪也。垢 污者即該見愛之通言。從教以除故云洗濯。 濯亦浴也。
[0142c14] 經曰顯明清白至宣流正化者。述云此第四結 弘正也。除邪顯正故云顯明。超諸毀傍故云 清白。即嚴護法城也。光廣也融通也。廣通聖
行故云光融佛法。導化不絕故云宣流。法化 即開闡法門也。總而言之。嚴法城故顯明護 法城故清白。開法門故光融闡法門故宣流。
[0142c20] 經曰入國分衛至示福田者述云此第三受供 生福也。梵云賓荼波陀此云乞食。今言分衛 訛也。分衛豐饍者即受供也。貯德示田者即 生福也。貯
(竹與反) 盛受曰貯。貯亦積也。積德既 廣。現受世供以生福利可譬田故。欲宣法現 欣咲者。述云第四說法令修道有二。此初標 將說之相。義同下文也。
[0142c27] 經曰以諸法藥救療三苦者。述云此後正申道 教有二。初救苦之教後入道之教此初也。三 苦者即苦苦壞苦行苦。如其次第三受之也。
教有除苦之用故云法藥。如教而行必度二 死故云救療。
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卷上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7 冊 No. 1748 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