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e Shi Xin Huayan Jing Xiuxing Cidi Jue Yi Lun 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 卷二之上大唐北京李通玄撰
[1021a06] 第十善財入位契真門者。自三有為城郭一 段頌。三十四行經。善財說頌。歎三有苦及諸 法分。第二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如象王迴已
下一段長行及頌。是文殊師利。讚歎善財能 發菩提之心。及令不厭生死苦。令具足普賢 行分。第三爾時文殊師利說頌已下至辭退
南行。此一段長行經。是文殊師利。歎善財 發菩提心。及示善知識分。第四南行向勝樂 國。是善財求善知識分。從此已下至經末。通
文殊師利。總有五十三箇善知識。五十箇以 明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及等覺位。各有十 箇善知識為本位。通有五十人。自文殊彌勒
普賢三箇。以為佛果理智大用。而與五位中 五十箇法門。而作因果理智體用。五十箇昇 進位中。常有此根本智。無相法身簡擇妙慧。
普賢差別智中萬行。以為因果。一一位中。皆 有此三法。以成因果。因中有五十。果中有五 十。都為一百。重因果五位。常以十波羅蜜。以
為昇進之行。名為一百一十。此十波羅蜜。常 以根本智。無相法身。普賢萬行。以為體用。故 如修行者。未發心時。無始正使無明。十住初
發心見道一時總斷。習氣煩惱漸漸微薄。佛 果方終節級次第。後五十箇善知識自有次 第。如十住初心。妙峯山頂至第三住。一向緣
真心多。以三箇比丘表之。從第三住至第六 住海幢比丘。以明迴彼緣真心多。事須了俗。 以彌伽長者。解脫長者。一居市肆。一以禪門。
并海幢比丘一人。共表世間撓處是淨。并學 字智名句。世間萬境總是解脫。以此三人二 俗士一比丘表法。始明六波羅蜜具足。方明
出世間及世間解脫。從此二種解脫之後。以 第七方便行。恒處生死。長養大慈大悲。不 厭生死。念苦眾生。兼修智業。至第八住。方一
分世間淨智中。無功智成。方以滿願優婆夷。 仙人毘目瞿沙表之。以明智悲之位。第七第 八。令成一體智悲圓滿門。以二位同住海潮
處。第九以明八住智淨無畏。獲不死之神。以 能同邪見等外道。同行引彼邪流。令歸正見。 五熱炙身。火焰連天。刀山無際。登刀山入火
聚等。以勝熱婆羅門表之。第十和會十住。一 終智慈圓滿之行。如師子幢王女慈行表之。 師子幢王是智。女是慈悲。以為所表。第七滿
願優婆夷。梵云休捨。始從方便行。入於生 死。長養慈悲。猶存染習。故以優婆夷表之。至 第十住中。以明從智行悲。而無染習。即以師
子幢王童女表之。以修行五位生熟智慈不 同。事須於一乘佛果理智體用。十住十行十 迴向十地等覺之位。重重逆順。五十度鍊治。
始得智慈眾藝。萬事方終。功終行滿也。若也 直求一解脫出世之理一法。總無同聲聞二 乘小道。不可號為人天之師。若也欲求無上
佛乘一切智乘。即處生死。不出不沒。大智大 悲眾藝須明。不可將無智無知是佛也。經云。 佛以法為身。通達一切法。以明無不知無不
解。是佛法身也。如是五位五十箇行門。一百 一十重因果。總根本智文殊普賢為體用。故 以文殊妙慧。善簡諸法。以普賢差別智。以
明知一切眾生根器。而與同行。以根本智號 之為佛。恒無造作。自體如空。不屬三世。無古 今始末之性。同於世間無量劫。然智無有時。
始終不異。行果不遷。處世不污。以根本智為 萬行之體。為此一乘法門。以根本智為佛果。 以明智為初發心。以明一生成佛。以為此五
位中修行之果。以同此教行之法也。以根本 智相應。無古今多少劫生。故見一切眾生本 性無生也總一生也。如今見道。共過去未來
諸佛一時成佛。即如彌勒樓閣中。現三世劫。 總在今時。以智境界法如是故。令發心者。會 此智業亦復如是。不見多生。名初發菩提心。
於智境中。無三世古今時分等量。是法本如 是故。妄見多少是妄。是識業。是生死。是執 障。是邪見。從正不可從邪也。是故此五十箇
善知識。為昇進之行。文殊普賢彌勒。為五 十位中理智體用之因果。始終不離此三世 法也。成一百一十之法門。如前所述。已前四
段。已明勸歎善財能發菩提心。及正示善知 識所在。已下明善財辭退趣求。入正及菩薩 行。
[1021c25] 此已下一段。明入初發心住。於十住中 初門。以檀波羅蜜為主。餘九為伴。南方有 國。名曰勝樂者。南者為正。為明為日。為虛無
為文章。離法心。以明心達虛無。其智慧文章。 心自然明白。即正慧現前。是故禮佛。先稱南 無。即東方為首。以東方春生發明。萬物生之
首故。為法事之首也。以南為法門為正。為虛 無為正慧。是以先稱。以東方為萬物生發明 之首。是以為法事之首故。是以木貫日為東
字。以木生明故。以木字管十方諸法。南方亦 管十方之法。以十下八為木字。以東方為青 龍為智。以普賢菩薩在東方表之。觀世音是
慈悲。位在西方表之。以西為金。為白虎為 殺害。以表慈悲之法。在殺害惡趣行之。是故 十迴向位中。和會智悲二門。觀世音在金剛
山之西阿。正趣菩薩從東方而至。同會而見。 正趣表智。觀音表悲。皆取方像。表之法故。然 一方法。即十方遍也。今且略述東方之義少
分。以明表法不可廣言。以木字表智滿十方。 橫通竪徹。通含八卦之法。總在其中。通上下 二方法。為智滿十方法也。少一法不名圓智。
且如東方為震卦。震為木為長男。為音聲為 號令。即十方總通遍。且如音聲語言出於口。 口為兌。巽為言說風教。離為文章為心。為目
為虛無。乾為圓淨。坤為眾信順為腹。坎為水 為玄武為姦邪。是智者之所治。艮為山為小 男。為童蒙為止。上方為天。含容萬像。是故十
信位中。上方世界名平等。佛號觀察智。以表 根本智。以虛空為體。下方戊巳。土王四季。表 智悲圓滿。負載萬物。以一方之法。而遍十方。
若十方參像。以該世間萬類之屬。以君子道 明十方之法。常在一心之恒用。始可為正慧 為明。為日為文章。是故十門八千為南字。以
表南方為正為明。以八至之日。以八尺之表。 於南方定影盈縮。且約略如是。廣即云云。今 言南方者。有是十種智慧恒圓滿故。可以定
正邪決是非是南方義。有國土名為勝樂者。 從啟發達此。十智圓明。破長夜之暗。名為勝 樂。其國有山。名為妙峯者。夫欲入正位。且非
定不啟。欲入勝慧。以正止為初。山者止也。但 止心不動如山。心境自然見盡。心亡相盡。即 正慧便生。相盡由定。慧由定發。定慧既現。執
障惑亡。執業惑亡。大智便現。相盡知現。名曰 妙峯。以登山頂。至相盡之處。於空無相之理。 空慧恒明。無始業塵。一念便盡。身心都盡。內
外總亡。身見見取戒取邪見等五見既盡。名 為見道。既見道已。唯空智慧恒照現前。隨 行習氣。以道治之。治習漸薄。智慧增明。智慧
既增廣行悲願度脫眾生。當盡我願乃亡。眾 生不盡我行不止。大慈如日普照十方。大悲 如月清涼有海。始終如是。無有休息。名為修
道。且如妙峯山上。是見道位。以根本普光明 智為道體。以文殊師利妙慧修普賢行。成普 賢道。為眾生界作大悲門。安立五位行相。和
會智悲增損。至妙覺位方終。令智海增明。大 悲深廣。眾藝通明。四攝行圓。慈悲功滿。如下 自有次第。如是始終修治行滿。不出剎那之
境界。以智印之。莫作情解。如此初發心住。明 以從禪定。顯得根本空智慧門。無明始謝。智 慧始明。初生如來智慧之家。名住佛所住。故
得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 以此見道。無古今中邊等見。經歷五位。鍊磨 習氣。增長慈悲。名為修道。故言。初發心時便
成正覺。方可修道。治行上智慧諸藝不圓滿。 障菩薩行。是以善財南行。求諸勝友皆云。我 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學菩
薩行。修菩薩道。不云增長佛道。故為根本 智。以定顯得。無作無修。但修菩薩道。學菩薩 行。根本智自明自顯。無有修作。如根本智。常
與諸菩薩行作。無著無染。無生滅無生死之 性。若不得正覺之體諸行並是無常。皆是人 天有生死業報也。善財於妙峯山上七日者。
七覺支分勸故云七日。四維上下求覓渴仰 者。此是定後作十方觀。觀察諸法體性也。遙 見德雲比丘。在別山頂。徐步經行者。以明自
住之山。是自止觀。故遙見是信。以為止觀之 後。信有定慧寂用不二法門。是故別山上徐 步經行。山上是定。徐步經行是用。以不離
止而有用。以明不住寂不住亂。是故徐步經 行。見已往詣者昇進也。到已合掌契會也。頂 禮者至本位之果也。右遶者信順奉行。自東
自北自西自南為右遶。依甲行不依辰為右 遶。今人行道返此。德雲比丘言。我得決定解 力。信根清淨。智光照耀。普觀境界。離一切
障。善巧觀察。普眼明徹。具清淨行。往詣十方 一切國土。恭敬供養一切諸佛。常念一切諸 佛總持。一切諸佛正法。常見一切十方諸佛
所。見於東方一佛二佛十佛百佛乃至不可 說佛剎微塵數佛者。此是見道之後觀也。用 法眼智眼觀之如前。我得決定信解力。信眼
清淨。智光所照者是也。以清淨眼智光明。照 於東方一佛二佛百佛百千佛億佛千億佛百 千億佛那由他億佛。乃至見無數無量無邊
無等不可數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 乃至見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如東 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此是入佛
知見佛境界。供養諸佛。學菩薩神通觀門。答 前善財所請。云何於普賢行疾得圓滿。修行 者應以清淨智光明眼。一依此法。從東方觀。
一切眾生心如自心。無體無相無心性。不見 一切眾生苦樂好惡是非長短等相。但以清 淨智眼。光明普照。唯見一切眾生真體。不隨
情識肉眼所見。但見一切眾生功德果體。如 諸佛相。不見人天惡道地獄等相。一切境界 如光如影。無實無虛。性自無垢。諸佛眾生。及
以自身身心體相。本來一味。須起佛色身境 界海。皆以智而生。無相法身境界。以智體本 無。萬相空寂。如彌勒樓閣。從無處來滅。向無
處去。全見一切眾生境界。是涅槃境界。全見 眾生境界。是如來境界。不從妄情所知。但隨 智光所照。令使有無自在。不壞肉眼。見諸眾
生。不壞法眼。境界無體。不壞智眼。幻生萬 境。見諸佛身。皆自在故。入智無作大用光明 神化法門。皆自幻智所作。無內外有也。從於
東方及四維上下無限。總以清淨智光明作 用。而令自在。皆須先以無作自性定。顯發法 身無相普光明淨智。無貪瞋業。具慈悲心。始
可入此智幻法門。有無自在。若不具慈悲業。 便作大力鬼神惡夜叉惡羅剎。如普賢行品 說。此是見道後觀。未入智境者未堪也。若一
向觀空淨業貪。緣空理虛神。妙用不行即滯 寂。是二乘行種。若也迷理智妙神。一向有作 想觀者。即是有為生滅。同西方阿彌陀淨土
觀也。此一乘智境觀門。使清淨無作智光神 妙。從根本無相法身清淨大智光明。成大用 門。學菩薩神通。入普賢道。一向作想者亦不
至。一向真心多者亦不成。迴真入用者始可 作也。如經中德雲比丘。讚善財所求。汝求 菩薩神通。乃至求菩薩生死涅槃門。求菩薩
觀察有為無為。心無所著。是故開此入佛境 界門。和會生死涅槃有為無為。而無所著法 門。以清淨大智光明入。菩薩大用神通妙用
恒寂故。於別山頂上徐步經行。表動寂得所。 以是義故。身不處座而坐也。修行入見道已。 以正智光明作如是觀。一如經作體用之門。
使無偏學以滯其功。以此生作一觀門。成當 生便入報業神功。大用自在也。此是一剎那 際。來生以圓智照之可見。如西方淨土觀。一
向有為作想。以心想成。猶尚得變易生死報 業神通。如十善業尚生天上。得報業神通。如 龍大力鬼。尚以無明惡業。猶有神通。何況道
眼開敷。慈善根力。使智神用一生作意。而於 來世不獲大用神通者也。以明初發心便成 正覺者。即法身無相根本普光明智。體無作
理。以為正覺之體。以此成就神通。是菩薩行。 正覺智體。今此現生一生發心相應時。得以 正智於分段身。作觀行心成。兼修善兼修眾
藝。觀行心成。來生入變易身。以今生分段之 身。是過去作業。今身以智修觀行業。來生得 神用變化生也。一一自行功成始得者是。自
行功力得者是真也。如佛菩薩力暫時加持 力得者是不真也。去却神力還自依舊。如以 神鬼加持力即是魔業。轉變人心不得自在。
便即令心狂亂不可取也。一一以自見道力 明智心境無物。淨貪瞋癡業。且以性自清淨 平等。同體大慈悲業。無見而見。無知而知。所
作皆真。以智為用。用其智印印一切眾生三 世業果。總為佛境界也。方得自心無垢也。 從我唯得此憶念一切諸佛智慧光明普見法
門已下。是推德昇進。此已上一段。初入佛知 見。智總該三世諸佛境界總為一時。一真法 界無古今性。不見新成佛。不見舊成佛。以法
無古今新舊成壞等性故。以普眼見之。
[1023c14] 第二治地住。以戒波羅蜜為主。餘九為伴。南 方義如前釋。南方有國名曰海門國者。以戒 波羅蜜為海門體。以大海不宿死屍。以表法
身智光為戒體。自性無垢。不宿煩惱惡業識 種諸見貪瞋死屍。以法身根本普光明智以 為戒體。性自無垢故。此智現前十二有支生
死海。便為一切諸佛諸功德大福德海辯才 海。故曰海門。如經自有文。比丘海雲者。以表 十二有支。是一切眾生煩惱業之大海。今以
戒定慧淨。為普光明智諸佛大海諸功德海 大智慧海。能顯示此法。覆蔭潤益一切眾生。 令開覺悟。十二有支。便成海雲。故善財至海
雲比丘所。頂禮其足。以明昇進至位也。合 掌者以明契會此位之法也。善財言。我以先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欲入一切無上
智海。此明善財請法。廣如經說。海雲比丘歎 善財。能發菩提心。要得普門善根光明。具真 實道三昧智光。生種種大福。長白淨法。無有
懈息。事善知識。不生疲厭。不顧身命。無所藏 積。廣如經說。海雲比丘言。我住海門國十有 二年。常以大海為其境界。所謂思惟大海無
量眾寶奇妙莊嚴。廣如經說。言住海門國十 二年者。住十二緣觀。觀十二緣生死海。便成 大智海。乃至無量眾寶奇妙莊嚴。以明迷十
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 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 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苦。咨嗟歎息。涕淚
憂愁。苦果相隨。無有休息。今三昧觀照。方便 力便為清淨大光明智海。諸功德海。一切眾 寶微妙莊嚴海。無量智慧之海。廣如經說。迷
此十二有支。即有無量苦果。地獄畜生餓鬼 貧窮困苦之所莊嚴。若以定慧觀察。方便力 便為一切諸佛海。諸功德智慧之海。如十二
有支但迷三法。第一不悟心境體空。直執心 境實有。名曰無明。第二迷名色為境。第三自 六根為主。以意根不了。以迷名色。根境相
對。行觸受愛取有以生識業。以斯三緣十二 緣起相續。三界苦果無有停息。今以方便力 治。令成大智業。絕生死苦流。以禪定止自意
根。令不於五根之中。不緣境界。意根不生。自 餘眼耳鼻舌身五根無生。意根既淨。心境俱 亡。無內無外。無大無少。無有三世古今。分別
識種總亡。以意滅十二緣滅。三界一切苦果 滅。唯有真智朗然明白。普照十方。智及境界 萬法無體。以智無體故。本明淨故。量同虛
空。等法界故。無中邊故。神用遍周。無去來 故。入一切眾境界。如焰如化。如幻如影。如虛 空。無取捨故。智自無我。不見他主故。智自無
依。不見他依住故。智同法界。所見皆法故。智 同淨妙光明。現諸物像。普含容故。智為妙神。 自無體性。故善能分別十方事故。智淨如空。
感生福海。皆同光影妙莊嚴故。智如帝網。於 一切境界。及一切眾生前。普現其身。隨業差 別。對現色身。無去來故。智如水清寶。一念現
前。無始無明。十二有支濁水。一時清淨故。是 故無明滅。根境識十二有支生死苦海一時 滅。法界自性清淨普光明智。及一切功德智
慧海一時發開。是以勸觀十二有支六根境 識。成如來智慧諸功德海。以得前妙峯山一 切相盡。諸佛智慧光明高顯。出世之道用。觀
察現行六根名色識種十二有支。令達世間。 成一切智種諸功德。海雲比丘言。善男子。我 作是念時。此大海之下。有大蓮華。忽然出現。
以無能勝因陀羅尼寶為莖者。以天帝能主 為名者。以此為一切寶中之主。尼羅是淨妙 青色寶也。表是由根本智。報生檀波羅蜜行
所起。自餘以次九波羅蜜行配之。百萬阿修 羅王。執持蓮華莖者。王表菩薩所行萬行。不 離根本普光明智而得。處生死不沒自在故。
像阿修羅處大海而不沒。百萬龍王。雨以香 水者。主差別之智。以為戒體。其智如龍。恒處 法空。雨法利生。以為香水。以智體恒空。清淨
無垢。能淨諸業。以為戒體故像之。如龍遊空 降雨故。自餘依波羅蜜行配之。自餘諸寶莊 嚴。是十波羅蜜行報生。此蓮華有如是莊嚴。
芬敷布護。彌覆大海者。以明萬行自體。無染 而能周遍。覆蔭法界一切眾生。以蓮華表之。 是故經云。此大蓮華。如來出世善根所起。十
方世界。無不現前。從如幻法生。如夢法生。清 淨業生。無諍法門之所莊嚴。入無為印。住 無礙門。充滿十方一切國土。蓮華上有佛。結
跏趺坐。其身從此上。至有頂者。根本智為佛 體。為智體本無神用妙淨。盡諸有海。圓滿十 方。無見其際。言上至有頂者。盡諸有見色塵
之頂。如經云。無見頂相。不可思議。此如來即 伸右手。而摩我頂者。右手者作用之法。摩頂 者引接會真。道合印可除疑故。為我說普眼
經者。以明契會。智眼普周量齊法界。普觀根 境。隨根教生。根境無窮。教亦無盡。若無根 境。教亦本亡。以明根本智。對物設教。等一切
眾生。根量遍故。名普眼經。經云。假使有人。 以大海水為墨。須彌聚為筆。書寫此普眼法 門。一品中一門。一門中一法。一法中一義。一
義中一句。不得少分。何況能盡者。以教不 自生。因根境而起。以眾生無限。煩惱繫著又 多。是根境無邊。教門無盡。以根本智為普眼
差別智為經。我於彼佛所。一千二百歲。受持 如是普眼法門。於日日中。聞持陀羅尼。光明 領受無數品者。以表十二緣生之法。有百煩
惱。從十無明上。互體有百。以遍在十二緣中。 十二緣中。緣緣有十。千二百大煩惱根本。與 十方一切眾生。而作無量迷緣。流轉生死大
海。今以禪定觀察。方便力便為一切清淨普 光明智海。及差別智海故。名一千二百歲受 持如是普眼經。以明差別智。於根本智。起無
量利益眾生法門。名為我於彼佛所。受持讀 誦。此明以妙峯山相盡。出纏之智。作十二緣 生觀。治六根名色。及識生死苦海。以成清淨
智光普眼法門。令於生死海。成智悲之海。從 我唯知此普眼法門已下。是推德昇進。如是 八萬四千諸塵勞。皆不離五蘊六根。色受想
行識起。但名色六根。以意根於五根中。取名 色之境。為不了故。有十二緣生。及十大煩惱。 成八萬四千。如華嚴經云。於五蘊之上。一
蘊之中。有百煩惱。五蘊之上。有五百煩惱。內 有五百。外有五百。如是等乃至八萬四千。以 明五蘊上。內外有一千煩惱。於十使上。一使
之上有一千。十使上有一萬。還於十使分內 外。各有一萬。以為二萬。以貪瞋癡增上有六 萬三千。通收貪行多者二萬一千。瞋行多者
二萬一千。癡行多者二萬一千。三箇等二萬 一千。為八萬四千。四千是五蘊上內外本數。 八萬是十使上緣境起貪瞋癡數。皆以六根
名色識三事。成無盡煩惱。等十方界大迷。此 三事中。以意根為主。今但以定淨意想本無。 五根本來無主。一切內外山河大地。及水火
風等境界。皆意根取相起識。執成名為七識。 但以執處成名。亦無別體。隨成業處。生三 界有漏界。名為第八種子。亦無別體。但是一
箇意識所成。今修行者但止意根。不動如山。 心境自然相盡。意亡境謝。識滅智成。無始迷 塵。只緣意惑。意亡智現。十方朗然。心境空
虛。名為智地。以智日普觀萬境。無體相。迷空 幻生。無本無末。無生死之體。三界六道人天 地獄一切世界。皆是意想妄塵所生。意滅故
妄境界隨滅。如薪盡火滅。意盡業空。四大同 謝。山河大地。與意俱喪。此非放蕩情亡。思念 都盡。以正定相應方知也。不在情識斟酌。論
主頌曰。山河大地及火風。三界境界由意生。 意識滅盡。如虛空一切境界同時滅。意塵識 滅妄境無。唯真智境妙莊嚴。智境莊嚴如光
影。皆相照徹非有無。智境無身。亦無見。以智 淨故。業如是。以其大智照世間。不見世間。唯 智境。能以肉眼見世間。於所見中無染著。
[1025b12] 問 曰。根本智既自體無垢。何不自然本是佛。何 故能隨迷作六道眾生。輪迴苦海。若修得即 是生滅無。常屬人天因果。若不修得。何不
自然是佛。而作眾生。有苦有樂。六道生死差 別。
[1025b17] 答曰。為其真智。自無有性。無有本體。凝 然常住。言我是佛。是自性清淨故。以無自性 故。無自然我是佛。我清淨。若有自然我是佛。
我清淨。我是智慧。我成正覺者。即有處所可 得之法。即是常見。即是破壞。諦觀十方。無有 此物。有凝然者。若有此物。不應有十方三
界。有苦有樂。長壽短壽。萬物不同。眾生差 別。若無自體凝然常住者。要須待緣方始顯 得。不是修生作得。為智無自性故。不屬凝然
常住。亦不屬修生作得。此二者皆屬斷常諸 見。以無自性故。迷心境。緣執著。成業因。執 輕重。違順情多。瞋愛貪癡。有種種六道生死
苦樂不同。由執業瞋喜愛著諸煩惱故。有種 種業生。從此輕煩惱中。有人天樂果者。知生 死苦故。方能有自覺聖智。有因師發心。皆以
知生死長遠。方始發志。求於真道。皆無自然 天生是佛。是真正為真智。無自性故。設從天 人龍神中。有能覺知生死長遠輪轉過失。或
以依先達聖智為師。以成覺悟。以淨心境。方 能顯發本心無性。方知心所緣境。總皆無性。 自性無生。心境無生。名為智境。以智現故。
方照意所迷境。一切總無。方名為智境。夫三 界因果皆由業。作得智由無作定顯。方能了 智自無性。不作無明。不作成佛。為智自無性
故。覺知一切總皆無性故。不作無明。為智自 無性。不作凝然本有佛故。是故有教說云。諸 法不自生。待緣故。不從他生。諸緣自無性
故。不共生。智及修行體空無自性。無合散性 故。不無因生。要待覺悟修行方顯。不自然成 故。無成而成。無壞而壞。以無依之智無自成。
亦無自壞。以智不屬成壞故。不屬斷常故。以 智覺知。無自性故。不屬生死。以智覺知。自無 依處故。不屬生死。以智覺知。自無依處故。不
屬處所可得故。神用十方隨根對現。不速而 遍。在神無神。而能大用。在智無智。而能大 明。總虛無體也。以虛無故。水火不能災。利刃
不能傷。生死不能變。言空而有大空神用。言 有而無形相可得。廣而不張。小而不縮。為利 益未明。而幻生名也。在名無名故。所知者如
響。見諸如來體如光影。教化眾生如焰。興 大願如風。行慈悲如雲降雨。以虛空智含容 萬法。與其同體。而無厭捨一切眾生。對現色 身。一念遍周。而無作者。
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卷二之上
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 卷二之下
大唐北京李通玄撰
[1026a09] 第三修行住。忍波羅蜜為主。餘九為伴。南義 如前云。從此南行六十由旬者。以明從十二 緣觀竟。重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上現行
分別。一一根中所有現行分別。皆悉解脫。以 前十二緣生觀。觀六根名色識三種成智。今 此位中。以智隨六根現行分別。無不解脫故。
云從此南行六十由旬。楞伽道者。此楞伽山 居大海中。四周大海。其山高峻。傍無門戶。難 往難登。於此大海岸上有道。以明於十二有
支。五蘊六根中。至大道超度生死。明其六根 以成智境。根境無染。超生死海。以表其山難 往難登。今已登得故。云楞伽道也。以比丘
空中經行。如楞伽山。從空而入者即得。以明 於十二有支六根名色識種。智三法起。無明 生死大海。我慢瞋癡高山。甚難超越。今以禪
定觀照。方便力了根境識悉皆空虛。無明滅。 生死海竭。我慢高山皆摧裂。智淨六塵如滿 月。故云。楞伽道邊有聚落。名為海岸。今既六
根皆為智海。五蘊十二緣六根境界。總為法 界大海普光明智聚落也。善財至楞伽道海 岸聚落。觀察十方。求覓善住比丘者。重觀
自六根上習氣使。令同空理。合及十方眾生 六根中境界。總同觀一性虛空。令其見聞覺 觸使空。智慧門所行。法界聚落。見聞觸受一
切聲香。皆為法界也。比丘名善住者。以明善 住法空。常行利物。不離法空故。於空中往來 經行。故名善住。以明常於生死海。行一切行。
生死海。及行利眾生。總不離虛空。無所染 故。已下天王龍王十王恭敬者。有二義。一明 有道感招。二表行十波羅蜜行。自在如王。廣
在經文。已上三善知識。第一妙峯山頂德雲 比丘。以明初入相盡。智慧光明高勝。出世 間。以比丘表之。第二海門國海雲比丘。以明
自得離一切相。諸佛境界智慧光明。須觀生 死海一切自他十二緣六根名色識現行作用 上。以成根本智大光明海。得普眼經法門。第
三至楞伽道邊海岸聚落善住比丘。得速疾 供養諸佛。成就眾生菩薩無礙解脫門。以明 重觀六根上習氣。得超渡生死海之岸。得法
空智慧。成利益世間生死。自在之岸。此已上 三善知識。且明淨得五蘊中十二有支六根 上煩惱。成智慧出世解脫之業。唯度眾生之
行。仍是出世功成修道行門。事合如是。以是 義故。以比丘表之。以明比丘是出俗行。是故 善財至此位問。云何修行佛法。云何積集佛
法。乃至云何不捨見佛。於其常精勤修習菩 薩道。廣如經說。以明此位雙問。佛法菩薩 法會融。以明出世智以成。菩薩俗習未了已
下。意明不離世間根本清淨智。而學菩薩世 間之智。即示已下善知識。俗士彌伽以居市 肆。說輪字莊嚴門。以次俗士解脫長者等。以
明世間鬧處是解脫。不假要居山居空。遷彼 前心。令成後位。為昇進已下。彌伽解脫長者 海幢比丘。成世間不離出世間法。俗士兼比 丘表之。
[1026c06] 第四生貴住。以精進波羅蜜為主。餘九為伴。 南方義如前。有國名達里鼻茶。其國在南印 度之境。名義未翻。城名自在者。為此善知
識。以達出世之智。又通明俗諦。真俗二諦自 在故。城名自在。其中有人。名曰彌伽。身是俗 人。又居市肆。一如俗相。故名為人。為居市
肆。不可稱名長者居士之號。故名曰人。彌伽 者此云降伏諸邪論。故彌伽問善財云。汝已 發菩提心耶。善財言唯彌伽下座。頂禮善財。
五體投地散華。及寶無量種香供養善財。然 後為說輪字莊嚴門者。為明菩薩敬菩提心。 善財以得佛根本智慧光明。彌伽是根本智
中行。以明敬本智故。以世間敬出世間智故。 為明菩薩處世間。行菩薩道。於生死海不出 不沒。不沈淪者。獲無量功德海者。只由根本
智致使如是。以是義故。得此智者。須當敬之。 為明根本普光明大智。是萬德之宗。出生死 之本。行大慈悲者之源。普賢行之宮室堂殿
樓閣。生一切眾生之本母。養一切眾生之衣 服飲食。資生之大海。人天善根總由此根本 智生故。是以聞發心者。敬之即佛。故彌伽
聞善財已發菩提心。是故五體投地散華。眾 香及眾寶衣服供養善財。珍重施禮。然後說 法。此乃不輕未學。敬學如佛。為善財放口中
之光。以明教也。為說輪字品者。輪者圓滿之 義。以俗間名字說法。圓滿清淨。能壞生死諸 不善業。句義名詮次第圓滿有見。及聞受持
之者。得清淨智業。破生死業。破不善之海。成 大善海。破愚癡海。成大智海。破貧窮苦惱海。 成大福德海。一一句義。主伴相成。無失道意。
一一句義說。如因陀羅網互相參徹。一一字 內。隨器隨根。轉無量法輪。無異世間諸名 字法。便成出生死法。能變世間法。以為佛
法。能變世間愚癡。以為智慧。能變世間言音。 以為諸佛言音。廣說無量利益。略而舉之。思 之可見。從我唯知此菩薩妙音陀羅尼光明 法門已下。是推德昇進。
[1027a14] 第五具足方便住。禪波羅蜜為主。餘九為伴。 南義如前。自此南行有一聚落。名曰住林者。 此位不言國城。但從此南行。以明彌伽在市
肆上鬧處是靜。以明一切眾生生死大海塵 勞為市肆。以明不離世間生死鬧處。為住禪 林也。聚落者眾人所居。眾多為聚落。此明生
死眾生眾多處。智者處之為禪林。前位彌伽。 此位解脫長者。同處生死世俗煩鬧之處。以 為寂靜故。從南行。不言方。不言國。不言城。
但云南行。南者正也。行者昇進也。為正法為 昇進故。云從此南行。以一切世間生死塵境。 總為法聚落。總為禪林故云住林。以此第五
禪體。一切眾生境界。以為自性禪故。是故以 俗士解脫長者表之。迴前三比丘出世心。令 入眾生生死聚落。以為禪林聚落。善財於
解脫長者所請法。解脫長者。以自善根力。佛 威神力。文殊師利憶念力故。以法身智體清 淨。皆自有之。是自善根力。以根本智。本自十
方大用恒寂靜故。是佛威神力。初所顯自清 淨智。由無相法身空慧。而能發起自清淨智。 是文殊師利憶念力。還以此本清淨智。以為
禪門。性自無垢。含容總為一身。一切佛剎互 相容入。如光影像。且舉各隨方面。各十佛剎 微塵諸佛國。清淨莊嚴身。如淨琉璃含諸影
像。色相無礙。於身中顯現。無量諸佛。出興於 世入涅槃。一切諸佛眾生無盡三世業果一 切顯現。以明自性無垢。禪性自遍周故。無虛
空不遍。無境界不容。無作淨智本自如是。圓 三世因果法自如是。無延促性。不是作得。 是一切世間法自性禪。一切境界。本來自定
自靜故。以俗士解脫長者表之。不令於世間 外別有欣求。修行者應如是信解。如是修行。 世間萬境現前。皆是住林。皆是禪林。只為世
間強取他境。而執是非。自分他土。其心以生 諸業。當生苦果。知復如何也。自我唯知此如 來無礙莊嚴解脫門已下。是推德昇進。此已
上兩位。明俗體本真。世間鬧處是靜。一切萬 境。及一切眾生心量。性自禪門。
[1027b23] 第六正心住。般若波羅蜜為主。餘九為伴。從 此南行。至閻浮提畔者。以明至此位修行。至 出世間及世間二法極。表之畔。從妙峯山已
下三比丘。表出世間智慧解脫。從彌伽長者 至此海幢比丘。表世間中出世間智慧解脫。 二俗士一比丘表之。有一國土。名摩利伽羅
未翻。彼有比丘。名曰海幢者。以此第六般若 道成。身心意想寂滅不生。離出入息。身體支 分十三處。出化身不同。十方利物。智慧如
海。身心寂然。都無思覺。名之為幢。善財見海 幢比丘在。經行道側。結跏趺坐。離出入息。經 行道是用。結加趺坐。離出入息是寂。以明寂
用無礙。足下出無數百千億長者居士婆羅 門眾。十方化利者。以明長者居士婆羅門眾 之行。居卑謙下。離慢不自高故。足下出居
士婆羅門眾也。兩膝出無數百千億剎帝利 婆羅門眾者。是王種也。以明膝是卷舒自在 之義。以明王者世間自在故。像菩薩於生死
自在故。腰間出等眾生數仙人眾者。以明腰 是行五欲之所在。仙人是淨離五欲故。以明 菩薩處於欲境。恒不染著。不著不離恒清淨
故。仙人表之。兩脇出不思議龍眾。不思議龍 女眾。十方利潤眾生者。以明兩脇是挾持覆 蔭義。以明大智大悲心。以龍及龍女表之。龍
表智。龍女表慈悲。像菩薩恒遊法空。智慈 恒遍。眾生攝持覆蔭雨法。故胸前卍字中。出 無數百千億阿修羅身者。胸前卍是萬字。以
明菩薩於生死中。行萬行而不沒。以阿修羅 王表之。以阿修羅王在大海中。足至海底。水 至半身。背上出二乘眾無數百千億聲聞獨覺
者。以二乘背生死。背智悲故。以是背上出。從 其兩肩出無數百千億夜叉羅剎王者。以明 兩肩是力用大自在處故。以出夜叉羅剎王。
皆能飛空。力用自在。是防護義。以明菩薩示 行威勢。多力守護僧伽藍及以善人。從其腹 出無數百千億緊那羅王及女者。以明腹是
包含義。以明緊那羅王是歌樂之神。女表慈 悲。像菩薩大智大悲。包含萬德。常於十方人 天六道。以眾法樂樂眾生。令離眾苦憂惱。以
緊那羅王及女表之。王者自在義。腹中出無 數乾闥婆及女。此是樂神。如此技兒在十寶 山中住。諸天須音樂時。往彼天中設樂。亦表
菩薩智悲。包含眾德。法樂以娛樂眾生。令得 歡喜。離諸苦惱也。從其面門出無數百千億 轉輪王者。口者是說正教之門戶。像菩薩恒
以四無礙辯。以為四兵。以七菩提分法以為 七寶。不作無義綺語言詞。以表口出轉輪王。 一切言音皆成教法。兩目出無數百千日輪。
普照一切諸大地獄及諸惡趣。目者眼也。以 明眼中瞳人是也。以像菩薩常以智眼大慈 悲眼。觀一切眾生。隨根設教。令離諸惡。白毫
相中出無數百千億帝釋身者。帝釋此云能 主。能與諸天作主故。以明眉間毫相。是諸 佛放中道智慈圓滿果光處。以取帝釋為能
主。表菩薩以中道智悲圓滿行。主導一切十 方眾生故。頭上出無量佛剎微塵數菩薩眾。 頭者相盡。智悲行圓乃無極故。舉無量佛剎
微塵為量。頂上出無數百千億諸佛者。頂上 尊高最勝。故出佛眾。像根本智也。已下十二 處化用。總是頂上起。通頂上有十三處。此位
已明正心住。離出入息。寂用無礙。至十地中 第六地。還同此位。得寂滅神通。但以智悲深 廣不同。十地夜天表之。此位比丘表之。思之
可見。善財住立。思惟觀察。經一日一夜者。以 檀波羅蜜捨心圓滿也。七日七夜七支戒圓也。 半月者忍圓滿也。以忍自利不益於他。以為
半月。一月者精進波羅蜜。自利利他以為一 月。六月者以度行成。六日者六箇智慧滿。海 幢比丘云。此三昧名普眼捨得者。以慧眼如
空。十方普照。空慧無體。物亦本無。根境恒空。 照無不徹。於境不染。名普眼捨得。既無取捨。 正見現前。故以佛知見故。又名般若波羅蜜
境界清淨光。又名普莊嚴清淨門。以明用空 智慧。於身支分十三處。幻生諸身。起化如雲。 充滿十方一切諸佛境界眾生界。成就教化莊
嚴一切眾生事業。然其身心都無思覺。此是 出情量之無作妙神。性同虛空。大用自在。從 我唯知此一般若波羅蜜三昧光明已上。是
推德昇進。此上六波羅蜜。以滿出世間心。及 於世間中心已竟。後休捨優婆夷。以明成就 大慈大悲。以方便波羅蜜。入於生死。同於眾
生八萬四千那由他煩惱行。同事攝生。後位 是也。如後具文。若不如是。出世解脫偏多。大 悲不滿。從妙峯山上初發心住。海門國治地
住。海岸上修行住。從彌伽長者達里鼻荼國 生貴住。至住林聚落具足方便住。第六正心 住。一終解脫。從第七不退住。成後三位。至灌
頂住。若不如是位位相成。修行者得一法。自 謂言足。不知進路。未得謂得。未滿謂滿。以 是義故。安立五位同異法門。解行理智。大悲
諸藝。神力通用。令知不錯使無稽滯。初發心 時便成正覺。以此正覺用治習氣。德能妙用。 及諸眾藝。普賢道頓成。於無始無終。無三世
古今之智中。便具成眾德。令使正覺圓明。具 普賢行海使滿。不可將一無作之理。萬事不 明。以為佛者。乃是聲聞獨覺之道。非為佛 也。
[1028c04] 第七不退住。方便波羅蜜為主。餘九為伴。從 此南行。以明從海幢比丘。於世間中。出世 間智慧光明行。入生死。與一切眾生八萬四
千那由他煩惱境界。而同其行。方便以四攝 法事。隨時引之。令解脫故。南義如前。有一住 處。名曰海潮。以明第七方便行。以正智慧日。
入生死海。普照一切眾生八萬四千那由他 煩惱波浪。隨其大小。而皆引接故。住處名海 潮。以明菩薩知根知時。以度眾生。而不失時
故。有園林。名普莊嚴者。以明方便之行。處生 死海。遊止其中。與眾生樂。以為己樂。故號為 園。以八萬四千那由他無邊眾行。遍一切眾
生心。皆令一切眾生歡喜發菩提心。及得人 天之樂。名普莊嚴。園中有優婆夷。名為休捨。 此云滿願。為能滿足一切眾生所行善願。成
其善法。為於生死中。化恒爾不休。亦號意 樂。以滿一切眾生意樂。令迴向一切善法故。 優婆夷所止之處。垣牆眾寶樹林。客殿樓
間。皆言百萬。廣如經說。不可具言。皆為優 婆夷大悲深廣。依報莊嚴果不虛來。皆因行 所起。觀果知因。因果相似。即知所行。身為正
報。其身金色光明紺髮垂鬢。戴海藏真珠 網冠。挂出諸天真金寶釧。師子口摩尼寶 以為耳璫。如意摩尼寶王以為瓔珞。一切寶
網垂覆其身。坐真金座。此明緣身果報也。有 八萬四千那由他同行眷屬。常居此園。以明 大慈大悲行。一一行中。有八萬四千那由他
行門。攝眾生遍故。所有依報正報。皆以慈 悲心行業之所生故。善財問優婆夷發心久 近。略言十佛剎微塵。具在經文。都言三十六
恒河沙佛所淨修梵行。於此已往佛智所知。 以明從前海幢比丘。三空智慧。六波羅蜜。以 為六數。以三空智慧。以能照破六根六塵上
煩惱。成就一切諸佛智慧光明。如是三空六 度七覺支分等三十七道品。四攝四無量心。 至十地滿。佛果已來。成普賢行。任運功成方
休以無功智悲。用而不止。六波羅蜜行。修出 世心。多至三空智慧。一終出世之道。已前雖 有慈悲。教化眾生。以空慧未明。照一切未畢。
常欣出世之道。至前第六海幢比丘正心住。 照用功畢。離出入息。神慧起化自在。如前已 明。三空妙慧入於生死。成大慈悲行。同一
切眾生八萬四千不可說諸塵勞門。與之同 行。成灌頂住。已來三位。使令智慈圓滿。後 自有次第。若不如是。至第六正心住。得世間
中出世智慧功成。若也無後第七位。即入生 死。大慈大悲之行絕也。即後三位中。大用不 成。是故至此第七不退住。滿願優婆夷云。發
心已來。經三十六恒河沙佛所。淨修梵行。先 舉燃燈佛等十箇古佛名目。自餘但舉三十 六恒河沙佛數。以表三空智慧解脫。三世古
今諸佛總同。故先舉也。以不離此三空智慧。 六波羅蜜所得法門。入生死海。成後三位。使 智慧圓滿。成普賢行門。前位以此比丘表之。
此位以優婆夷表之。以取世間一分慈悲之 義。正以明修行者男女。皆爾須具慈悲柔和 善忍。不捨眾生故。夫聖教微密。言說難及。
舉比丘居士長者兒女表之像也。觀像取意。 得意像亡。三空者空無相無作。從此三空。却 興大願。入十方三界六道。誓度一切眾生令
盡。眾生不盡普賢行不休。十地中亦同此。以 第七地中願行。成後八九十地。及普賢行。如 來大用神功。成法界之事業。十力四無畏等。
若無第七地起大願。入生死。但至第六地。行 波羅蜜。得寂滅神通出世。自謂滿足。不知所 行。即後七八九地等妙。及佛果後普賢恒行
絕矣。此十位中法則與彼相似。智慧慈悲增 廣。習業生熟不同。以此十住中。以比丘居士 長者優婆夷仙人婆羅門王女。為像十地。以
九箇夜天神。一箇如來妻瞿波女。破生死長 夜。神用表之。功行勝劣。可知意況也。善財問 聖者。久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優婆夷
答言。不為教化一眾生。乃至云。教化一切 眾生盡。我願乃盡。供養諸佛盡。莊嚴一切道 場盡。我願乃盡。意明。佛果菩提無始終。普賢
行無始終。自我唯知此離憂安隱幢解脫門 已下。是推德昇進。以明此位入生死海。成大 慈悲。不厭喧鬧。心無煩惱故。設有無量眾生。
一時惱之亦恒歡喜故。名離憂安隱幢解脫。
[1029b25] 第八童真住。以願波羅蜜為主。餘九為伴。於 此南方海潮處有國土。名那羅素者。此云不 懶墮。以表此位菩薩。得一分無功智增。憶念
本願興悲行。行無有懈怠。倍勝於前故。云不 懶墮。同前位名海潮者。前是長養大慈悲。此 位智增明。以明智悲一體。以第七住此位。從
悲起智。第十灌頂住。從智行悲。師子幢王女。 名曰慈行是也。有仙人名曰毘目瞿沙。此云 出聲可畏。以第八童真住。一分正智增明。所
出言音眾邪驚畏。此位何故以仙人表之。為 有二義。一以智淨如仙無五欲也。二明得智 增明。能隨邪見。同行接生故。引求仙者。令入
正智。仙人摩善財頂者。以明許可印信至此 智位不疑。執善財手明引接。即時善財自見 其身。往十方十佛剎微塵數世界中。到十佛
剎微塵數諸佛所。見彼佛剎及其眾會。廣如 經說。以明入於智位增明。與佛同見能說。佛 國土身境自在。以智如虛空。見佛及境界。如
虛空無不遍故。於一念中。以三昧力。印無量 劫。一時並見。仙人放善財手。還復如故。此是 童真住。初至智位一分增明。以假聖所接引
加持。方得見諸佛國境界。若至佛功終。十方 常在現前。無勞所加力。從我唯知此菩薩無 勝幢解脫已下。是推德昇進。
[1029c20] 第九法王子住。以力波羅蜜為主。餘九為伴。 於此南方者。從前昇進入後位故。南義如前。 有一聚落名伊沙那者。此云長直。以此法王
子法師位。成其智長直。以說教利生。長於前 位。依根不曲。故云長直。總明心境無不是法 界。名為聚落。有婆羅門。名為勝熱。以得智同
邪。五熱炙身。不能所害。名為勝熱。世間之火 由煩惱生。智慧清涼勝於煩惱。以勝煩惱故。 火亦不能燒。此智入神用。非心跡所為。登刀
山入火聚。四面積薪如山。火焰連天。刀山高 峻。投身入火中。以明修行至此位。煩惱業亡。 智堪如是。破諸邪見。令歸正見。勸善財令登
刀山。善財致疑。諸天勸慰。使無疑心。以明金 剛焰三昧光明。燒煩惱薪。截邪見網。令歸 正法。內是金剛三昧入者。煩惱都亡。如清涼
池意表法中。以無相智慧為刀山。無性妙光 能破惑。是金剛焰定。若存金剛赫奕之狀。不 可能破計著執塵。論主頌云。根本智火遍虛
空。生妙智慧金剛刃。能破眾生堅執業。還成 本智妙光明。以明根本智作無明時。從十住 初心。以明無相慧顯得。今至此十住第九法
王之位。以從根本智起用。妙慧利益眾生。以 是為金剛三昧之火。起無量智慧刀山。照割 一切眾生長夜煩惱。及方便引接妄行苦行。 五熱炙身之流。
[1030a16] 第十灌頂住。以智波羅蜜為主。餘九為伴。南 方有城。名師子奮迅者。以明灌頂住中智波 羅蜜增明。此位以智行悲。處生死海中。了
心境本智體無生滅。不畏生死。名師子幢王。 以一智中。一時普與十方。一切眾生前對現 色身。如響普應。一時普遍。猶如師子奮迅。一
時全身普振。有童女名曰慈行。是師子幢王 女。師子幢王是智。童女慈行是慈悲之行。以 明此位從智行慈悲。與世同行。以無染習。即
以童女表之。如第七休捨優婆夷。從慈悲成 智。即猶存染習故。即以優婆夷表之。皆像知 法。得法像亡。思之可見。五百童女以為侍從
者。如五蘊中煩惱。經云。一蘊之上有五百煩 惱。五蘊之上有二千五百煩惱。以此智慈之 行。總收五位上五百波羅蜜行。遍十方一切
眾生五百煩惱。共同其行。乃至八萬四千五 百為主。住毘盧遮那藏殿。以明大慈悲居根 本智光明藏。以為殿體。龍勝栴檀蹙金線網
天衣座上。而說妙法者。以師子幢王根本智。 而起妙慧。以龍降大法雨。潤益眾生。栴檀 者香名。為此香能息毒蛇熱惱。正熱時毒熱
惱盛。以身纏樹。熱惱清涼。以明此善友降法 雨時。無明毒蛇皆得清涼。金線網衣座者。線 者貫穿義。網者教網也。衣者覆蓋義。以善能
貫穿教網。覆護眾生。報居此座。善財詣王宮 門。求彼女者。智王悲宮。是所求之處。觀其報 果。一一境界之內。皆有一切如來。從初發心
時。乃至成道轉法輪。示現入涅槃。如帝網之 光影參徹。以此波羅蜜印。印三世古今之業。 境界都盡如是。童女告善財言。善男子。此
是波羅蜜普莊嚴門。我於三十六恒河沙佛 所。求得此法門者。三空智慧六度。以為佛數。 一佛所演。餘不重說。以明從根本智。起三空
智慧。總是佛智慧。亦是一箇三空。空無相無 作智慧。六度行門。轉一切眾生六根內外塵。 總為清淨。普能莊嚴法界眾生。總為佛智慧。
如下文所說。無量般若波羅蜜。總以根本智。 起三空智慧為體。能清淨一切眾生差別業 門。而令成就如來智慧。皆以三空智為體。廣
如經說。從我唯知此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 已下。推德昇進。意明。第七住入生死海。同 一切眾生八萬四千及不可說量。同虛空諸
煩惱門。皆與同行。至此第十住位中修行行 滿。一終智慧行圓。還從根本智。起八萬四千 不可說智慧。總根本智生。以三空為體。能破
一切眾生六根中一切諸煩惱。故若無眾生 諸煩惱眾多。三空智慧亦無有也。眾生煩惱 廣多。般若波羅蜜廣多。如來化身亦廣多。以
將十住中所修福德智慧。神化之事用。成十 行中一切利益眾生行門。及自治自隨行習 氣不自在障。令使自在故。
[1030c09] 已上十善知識以後。凡夫修行出世間及世 間。出世間空智慧解脫出世慈悲心多。於眾 生藝治化饒益利門未學。立位明法。五位前
後殊分。若行之者。不出一時一法。一位遍收 前後時法故。以智境之中無古今也。
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卷二之下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6 冊 No. 1741 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