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 Huayan Jing Lun 新華嚴經論
Scroll 3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新華嚴經論卷第三十一長者李通玄撰
如來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
[0932c12] 將釋此品約分三門。一釋品來意。二釋能說 法主。三隨文釋義。
[0932c14] 一釋品來意者。明前品說自佛三業二智入 不思議際遍周廣大無限饒益眾生。此品約 三業入不思議智中之身故。此品來也。
[0932c17] 二釋能說法主者。明此相海由行報成。普賢 是行。還令行者自說自行報德之果。
[0932c19] 三隨文釋義者。於此一品經。長分為九十九 段。第一初從爾時普賢菩薩已下至所有相 海有一行半經。是初總舉如來身相如海廣
多。第二略說九十七種大人之相。分為九十 七段。最下總說十蓮華藏世界微塵數諸相。 為總結通。初爾時已下都有九十九段經文。
以取十蓮華藏世界微塵數相海莊嚴。號十 身相海品。此一品經大意。明三種業用身語 智廣大無限利益一切眾生善相行上報生福
相。如初舉頂上三十二寶莊嚴大人相。其中 有大人相名光照一切方普放無量大光明 網。一切妙寶以為莊嚴者。初明三十二種寶。
是明三種業用是萬德之總相。二種寶是二 智。明如來三業二智是修眾福之本故。萬善 根海。無不以此三業二智以為體故。故初所
感果以先標為首。又用嚴如來之頭首故。經 云其中有大人相名光照一切方。方者法也。 是根本智成差別智之法故。普放無量大光
明網者。是差別智中隨根設教。濟漉一切。眾 生之所報生。約因名為光網。一切妙寶以為 莊嚴者。一切業果福相報得。皆以此二智為
所莊嚴故。寶髮周遍者。明以智治生周旋普。 覆以此報生。寶髮柔軟密緻者。慈悲柔軟隨 根濟眾報成故。一一咸放摩尼寶光充滿一
切無邊世界悉現佛身色相圓滿者。明於根 本智所生諸差別智。起差別行者純淨無垢 故報得摩尼淨光。悉現佛身。為約此二智純
淨無礙所有報境總成智用故。皆與身同。此 三業上一中報十。三業上三十故。二智上二 十總言三十二種寶用嚴頂髮。通此頂上及
身。略舉有九十七種大人之相者。明且約隨 真俗二智淨三業上行七菩提分十波羅蜜。 能淨一切三界九品煩惱便為智用。以智淨
故所有報果亦淨。以智無礙自在故所有報 果亦自在故。九品煩惱者。欲界一。色界四禪 無色界四禪上二界有八。欲界一共為九品。
有能覺之者。便以二智七覺十波羅蜜方便。 自利及以利生。具普賢行滿。便報成此九十 七相。以十波羅蜜方便發起三界中有自在
行用故。於九品煩惱上各成十波羅蜜行門。 成九十種大人相。以七菩提分上助顯方便 分明故。以成七種通。以此七覺分十波羅蜜
助道方便行。助顯九品煩惱。成真俗二智。令 大悲圓滿。於一品煩惱上成十種行門。報生 十種相。九十配十波羅蜜。七種配七覺分。十
蓮花藏世界微塵數相者。配真俗二智三業 及行普賢行遍普周也。
[0933b07] 問曰。此出何教所配。
[0933b08] 答曰。此經所有法門。但出自教。餘經不能與 此教門相會。
[0933b09] 何者是自教。
[0933b09] 答曰。為普賢是佛 自行。還令自行說自行所報得之相。普賢行 者。不離真俗二智七菩提分十波羅蜜故。但
約名知教。約教知行。約行治惑。惑亡報成。 即知因果所生即為教也。不可引餘權教三 乘行門例此所修因果報得。但准已前諸品
所放光及菩薩名乃至座名數。以次類之可 曉其意也。佛行普賢行者。不離三界九地煩 惱中。而成悲智之門。所有報生因果。還約三
界九品煩惱中。成殊勝智行。出三界自在行 獲過三界殊勝報業故。以此准知可明佛意。 即是經之教也。已下諸相以此三業二智七
覺分十波羅蜜為體。又以七菩提分九波羅 蜜。共成一箇智波羅蜜。以智波羅蜜為佛果。 七菩提分九波羅蜜是行故。報得九十七種
大人之相。十蓮花藏世界微塵數大人之相 者。是差別智大悲圓滿十方世界。以普賢行 報得故。此前後二釋義通其一故。已下諸相。
約根本智起大悲用。隨差別智報生。如文自 明。如經云紺蒲成就者。意明頸文三約嬰節 成就。云西國有紺蒲果。赤色三約文成。以此
比之。彌盧藏雲者。明如來右輔上牙大人相 寶焰高遠如須彌山之狀也。
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
[0933c04] 將釋此品約立四門。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 意。三釋說教之主。四隨文釋義。
[0933c06] 一釋品名目者。何故名為隨好光明功德者。 明前品已明十身相海有十蓮花藏世界微塵 數相海莊嚴其身。此品約其佛身相中隨相
無性功德故。以約行報得成大人之相。隨行 法身之理智以成光明故。以立品名故。以隨 行破煩惱之妙理智慧。以成報相之光。
[0933c12] 二釋品來意者。明前品大人之相。約如來行 行生報得故。即令普賢說故。為普賢行是一 切諸佛行故。此隨好光明。法身根本智無性
隨行無體無相功德為光明。能大利物。還以 無形質無體性光照有緣。如無形質天鼓音 聲說法令解脫故。此品須來。然雖理行無二
同為一體。今約感果利物之殊。不可無其次 第。
[0933c20] 三釋說教之主者。明如是妙理之果寶手是 引接義故。表以法身妙慧性光引接一切眾 生故立此品。何故如來自說此品者。明佛果
中二愚。一數法廣大愚。二隨好光明功德愚。 此二法非諸菩薩智所及。至佛果滿方明。以 理智法身但與行作無依之體達妄情之緣。其
行中所感功德之相。即屬普賢行成。則普賢 自行報生。還令普賢自說自行報終之果。阿 僧祇品是數法廣大。隨好光明功德品是法
身智身自體無性無依功德故。此二法皆非 依行作得。不由普賢行之所及故。但與行為 依止故。是當普賢行滿佛果位終之法。是故
如來自說。明當位自說自位法門。令後學者 不惑故。此品明法身智身無相理中功德所 有利物之法。還以光明天鼓無形質物響音
所告。還說法身無相妙理。頓登十地離垢之 功故。非餘下位和會大願智悲萬行之相得 故。以是如來自位自說故。雖行果與智果不
殊。然約法辨位。令法則分明。令發心修行者 解行不惑。意明法身及根本智不屬行所修 生。唯大悲及差別智。須依此根本智。加普賢
大願力。和融迴向修學。常以根本智為無作 之體。此之法身及根本智。雖加十波羅蜜 三十七菩提分法四攝四無量成就饒益眾生
之行。然根本智法身。為無自性可有成壞。但 能與一切諸行願。作無染著無煩惱無三界 業解脫果之體。以此品中明此隨好功德能
隨行用不失自果廣利眾生。此是一切菩薩 行之恒佛果故。故以此如來自說。若無此智 德之果。一切眾行皆無常故。如虛空體全與 諸有情而作全體然虛空不屬修生。
[0934a22] 四隨文釋義者。於此段中長科分為十三段。
[0934a23] 第一爾時世尊已下至而為眷屬有三行經。 明舉光之體用分。
[0934a25] 第二佛子已下至於彼命終來生此天有八 行經。明如來生處兜率天時放法身妙理智 無作淨光地獄獲益天鼓告因分。
[0934a28] 第三佛子菩薩足下千輻輪已下至入無依智 印三昧有四十二行半經。明惡道眾生蒙光 所照捨報生天天鼓說法分。
[0934b02] 第四時諸天子聞是音已下至而不得見有四 行半經。明諸天子興供而往天宮而不得見 毘盧遮那菩薩分。
[0934b05] 第五時有天子已下至摩耶夫人胎可有兩行 經。明天子告諸天眾菩薩所生人間分。
[0934b07] 第六時諸天子以天眼觀已下至悔除所有諸 障過惡有十四行半經。明諸天子欲往人間 供養天鼓音告云毘盧遮那菩薩無體來去并
勸發菩提心悔除過惡分。
[0934b11] 第七時諸天子已下至一切罪惡悉得清淨有 二十七行半經。明天鼓為諸天子說菩薩悔 除罪惡達業無生分。
[0934b14] 第八說此法時已下至猶未現離垢三昧少分 之力有十一行半經。明諸天子天女獲益分。
[0934b16] 第九爾時彼諸天子已下至一恒河沙善根有 十二行經。明諸天子興香花供養及有眾生 聞香。八萬四千煩惱皆清淨。成就香幢雲自
在光明清淨善根。若有眾生見其蓋者。種金 網轉輪王一恒河沙善根分。
[0934b21] 第十佛子菩薩住此轉輪王位已下至教化眾 生有一行半經。明金網轉輪王境位攝化廣 狹分。
[0934b24] 第十一佛子譬如明鏡世界已下至必得往生 彼佛國土有四行經。明舉月智如來喻聞名 獲益分。
[0934b27] 第十二菩薩安住已下至成就如是清淨肉眼 有九行經。明若有遇此金網轉輪王光明即 獲得十地法門分。
[0934c01] 第十三佛子假使有人已下至未有二十一 行經。明此清淨金網轉輪王肉眼所見廣大 境界難量分。
[0934c04] 四隨文釋義者。於此品中十三段文。約立三 門。一說光明所因從何所來。二蒙光觸者以 何因緣。三明天鼓從何所因而能說法。
[0934c07] 第一說光明所因從何所來者。從如來自體 性自清淨法身根本無依住智自性清淨功德 所生。能成相好無所依止。故名隨好光明功
德品。此之光明一切眾生同共有之。為不以 普賢行願助揚顯發。不顯現普賢行願。不以 此光明體。亦不能得成法界無限大用。是故
此經名為覺行互嚴經。至此二行圓滿。遂乃 各各自顯其功。前品大人之相。因普賢行成 還令普賢說故。此品隨好光明。是佛自果無
作法身無依住根本智光。是佛自說。但依教 主以取經意舉光之中其隨好光無量。今依 此品略舉其三。
[0934c19] 一初舉如來應正等覺有隨好名圓滿王者。 都陳根本智無依無性而能普照自在名圓滿 王。別舉此光中隨用。云此隨好中出大光明
名為熾盛。此明隨用能破迷惑七百萬阿僧 祇光明而為眷屬者。此明隨用備根。七百都 數約七菩提分息六道苦。乃為七百者。數之
長也。皆令發起一乘中十地道故。為此光體 是佛果光光所及者。皆依本故。又約八地已 前有行有開發為七百。萬者。萬行。阿僧祇者。
明光體備根遍周。次舉兜率天為菩薩時放 大光明名幢王照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地獄 眾生眾苦休息。得十種眼耳鼻舌身意清淨。
捨地獄身生兜率天。聞天鼓音而為說法。得 離垢三昧發十地道。此明光照往因十信解 心修力不固有因放逸生惡道者。遇光苦息
三業復本。此明三生成果。第一生修十信解 心。心不精專作諸惡業。第二生生惡道住地 獄中。第三生蒙光照觸苦息生兜率天。天鼓
響音告法成十地果。此為三生。若也於此教 中依智發心。專求不懈不放逸心。修方便定 入佛智慧。生如來家為佛真子。便名成佛。如
輪王第一夫人所生大子具輪王相雖未當位 是王真種體無差別。如是十住初發心菩薩。 創從信種修方便定。自顯正智生如來家。雖
未有神足通力。當其佛位。然其真智慧種與 佛不殊。從此一生加行修治。隨其正智入變 易生。神通自在。如人一生身語意業修有為
十善。尚得生天報。得天神通。何況正智慧現 前。法身體會無心作惡。專學慈悲。豈可不入 變易生身也。若也直約第一義論。通於生死
總為變化。悟智即佛不約神通。神通是利眾 生之權方便故。若直取覺義智是正覺。自餘 神通降生成佛。總屬行收。今至此品明覺行
圓滿。佛明前之二種光明。一名光幢王者。且 約佛果法身根本智圓明破惑之大用。一切 修道。不會此根本智光無成佛期。
[0935a26] 二舉足下千輻輪光光名圓滿王者。明成菩 薩昇進加行之光為足。表所行行故。常放四 十種光明者。成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地前
四位也。中有一光隨於一切六道種種諸欲 所樂皆令成就乃至阿鼻地獄受無間苦遇斯 光者。皆生兜率天天鼓響音說法及以悔除
諸惑得離垢三昧。或得無依智印定。此一光 是一切六道應根起信之光。餘三是十住十 行十迴向加行成十地道果滿之光。為地前
三賢位。是圓會悲智願行已終。十地但成此 地前十向之功。不別有位。以此但放四十光 明。不放五十也。無功之果。是佛自位不屬行
故。明足下光。是表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願 行之位。十地約法而成。功德滿前願故。
[0935b11] 三舉右手掌中一隨好光明現無量自在神 力者。此表引接光。以手是引接義故。此乃冥 同一切世間三界之方便。非世間天人及三
乘所知故。且舉此三種光明備世諸有以遍。 自餘廣多不論。
[0935b16] 第二蒙光觸者。何因緣者。經意明先世有信 心故。如經云汝往昔親近眾善知識。即明昔 曾有信心之種。雖造惡業生於地獄。為有信
種。光及其身。苦息種存能便發意捨身生天。 若無先世信種。設光照身者。不覺不知。
[0935b21] 第三明天鼓從何所因而能說法者。如經云。 但以毘盧遮那三昧力故。般若波羅蜜威德 力故出音聲。大約三緣而得聞之。一毘盧遮
那菩薩三昧之力。二於無體性三昧中有自 在無作妙慧。三眾生昔曾聞此無性法身大 智慧之種。方堪得聞如是妙聲。迷除得道如
離垢三昧者。是無性妙理自體無中邊。等虛 空性。性自無垢具無限。智慧知見自無我所。 須以方便定發起方明。如法慧菩薩入無量
方便三昧是也。又如善財於妙峯山上得憶 念一切諸佛智慧光明者是也。總是十住初 心創始顯發故。至此品中不離初處滿故。還
向普光明殿說十信心處。說此十一品十一 地及佛果之門。表此意也。不離一念不隔一 時而成果故。方便三昧者。任無作性蕩然自
定不收不攝任心自安。萬惑自淨道自現爾。 方可任用。施為不失其理。然以普賢願行。方 成悲智大用無作法界緣起之門。一如其上
五位進修行者也如經云。於色聲香味觸其 內具有五百煩惱。其外亦有五百煩惱。瞋行 多者二萬一千。貪行多者二萬一千。癡行多
者二萬一千。等分行者二萬一千已上都有八 萬四千。如色聲香味觸各有五蘊。共十使煩 惱。皆意根為主。知是色聲香味觸為外。受想
行識及意為內。如因內外心境成緣皆能成十 使煩惱。色聲香味觸受想行識及意能所互 參。內外各十。如是內外十種煩惱。一一皆能
起十使煩惱。即內外所緣各有五百煩惱。由 迷心境內外相資。由內五蘊成境。由外五境 所起能緣。由此內外能所二緣。十使煩惱因
之不息。乃至八萬四千。如是十使皆因五蘊 所成。一一使中有百以將十使中五蘊以五 蘊成十使。一一蘊中一百。五蘊中有五百。以
五蘊成五塵。一一塵中有五百。以塵蘊為內 外之上共為一千。配七識中即有七千。分三 世。三七二十一。當二萬一千。即依瞋貪癡多
者及等分各二萬一千。共為八萬四千。餘文 自具。如十使中各有內外五蘊。十使互參即 有一百。於一百十使。一一使皆有五蘊為五
百。由內心緣外境互為主伴。以此內外各 有五百。共成一千。由末那與六識相因作業。 有七千煩惱。法如前配。三七二十一。亦當二
萬一千。若約此品法門。天鼓所說無生理智。 及說悔除過惡之法。甚善甚妙。修道發菩提 心者。可以持誦作意倣而學之。以方便定慧
力懃思觀察。還同此品剎那成佛。於中法門 融通次第。具如此品。如善財童子所見善知 識皆云。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教我學菩薩道者。明菩提無求無修無 三世故但求其行菩提無修。此隨好光明功 德。但與行作光明。令行無依無修作者。一切
發心者。先修方便三昧。而以顯之。從此理中 方當加行。是故名以果成因門。以因即果門。 以理智之外無別行故。即理事無礙。以為進
修。是故但求其菩薩道。即行是菩提。明隨行 無得故。是以發普賢行未圓故。求菩薩道以 菩提無三世不出一剎那萬行皆圓滿故名佛
乘。即乃直論智境。不分三世延促等障。凡夫 及三乘。謂三無數劫及無限劫。是此教中智 境不遷之門故。以本如是故。法如是故。非佛
神通使然也。三乘情見諸佛神通。以迷實法 本來如是。此普光明殿中十一品法。是都該 一部及無盡古今總不移毫念也。須當如是
信解修行名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故。當知十 地及等妙二位。總依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 法則而成。
普賢行品第三十六
[0936b01] 將釋此品。約作四門分別。一釋品名目。二釋 品來意。三釋說教之主。四隨文釋義。
[0936b02] 一釋品 名目者。何故名為普賢行品。為明從初會菩 提樹下如來是佛果。如十普賢菩薩并已下 菩薩神天等眾是佛普賢行故。從第二會普
光明殿。說不動智佛無礙智佛等十智如來。 以成十信心。明其能信自心是不動智佛是 自心之本果。餘九亦然。文殊師利覺首目
首等十首菩薩。是自身所行普賢之行。以 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所有十十 等佛號。十十等菩薩名。乃至無量佛號。無
量菩薩名。皆是自身自心進修佛果。自普 賢行直至於此普賢行品。是一箇自心佛果。 一箇自心普賢行。至如來出現品。方明自 己
佛果理智體用方終。以此出現品中如來 放眉間光灌文殊頂。放口中光灌普賢口。令 其理智法身妙慧文殊師利共普賢菩薩自相 問答如來出現所有境界。方明自身理智妙
慧。普賢行海佛果進修始終圓滿付囑流通。 亦在出現品內。離世間品是佛果後常道無 始終普賢行故。法界品是佛常道法界。恒以
佛果後普賢行故依義亦可作利。世間品是 自己道行已滿。純是利益世間無世間可離。 無出世間可至故。以普賢行恒利益眾生為
本故餘義至後品重明。以此品通該十信以 來至出現品。一勢始終因果本末。以立其品 名。大約此一會十定以來十一品經。總以十
定之體通收始末。不出一剎那際故。此品以 明佛果位內自行普賢行滿故。以立其名。
[0936c01] 二釋品來意者。為明前品明極果性智光明 以利眾生。此品明普賢行能利物故。有理智 無行。理智乃處俗不圓。有行無理智。其行無
由出俗。故理智體徹方成不二自在之門。以 此此品須來。
[0936c06] 三釋說教之主者。此品何故。普賢為能說教 之主者。為此品行門是普賢之行滿故。還令 普賢自說。明普賢之法身本智妙理之用故。
二法獨行即不圓故。先舉法身性智之光。次 說普賢之行故。
[0936c11] 四隨文釋義者。於此一品經長科為十五段。
[0936c12] 第一爾時普賢菩薩已下至出興于世有五行 半經明。眾生去佛道遠佛乃出世前品所說 略說少分境界分。
[0936c15] 第二佛子已下。至成就百萬障門。有兩行半 經。明普賢菩薩眾生有大過惡不曾見一過 惡若見一菩薩有瞋心成百萬障門分。
[0936c18] 第三何等為百萬障門已下。至成就如是等 百萬障門。有四十四行經。明舉一百箇障門 以彰百萬障門之首分。
[0936c21] 第四何以故已下至起瞋心者。有一行半經。 明都結已上於他菩薩不起瞋心分。是故諸 菩薩摩訶薩已下。至佛子菩薩摩訶薩咸應
發心恭敬受持。有六段十法如經文義自明。
[0936c25] 一諸菩薩欲疾滿足諸菩薩行應勤修十法 分
[0936c27] 二則能具足十種清淨分
[0936c28] 三則能具足十種廣大智分
[0936c29] 四則得十種普入分
[0937a01] 五則住十種勝妙心分
[0937a02] 六則得十種善巧智分
[0937a02] 已上有十段經文。第 十一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持此法者。至悉與 三世諸佛法等。有三行半經。明聞此法勸恭 敬受持以少方便速成佛分。
[0937a06] 第十二爾時佛神力故已下。至一切世界中 悉亦如是。有十一行半經。明正法威感地六 震動天興供雲供養法分。
[0937a09] 第十三爾時佛神力故至十方一切世界中悉 亦如是。有十行半經。明普勝世界一切處普 賢菩薩俱來作證分。
[0937a12] 第十四爾時普賢菩薩已下。有七行經。明普 賢菩薩觀眾并陳說頌之意分。
[0937a14] 第十五正申頌意分。
[0937a15] 四隨文釋義者。如向所說者。言前十身相海 品及隨好光明功德品。是略說少分。為邪見 與結使繫縛恒相應故。遠離如來道不知出
現如來為如是眾生示現出興。略說少分福 德境界。而實如來無出無沒。唯道相應者智 境自會。不於諸佛作出生滅沒之見。但自以
定觀二門以治心垢身邊見謝智境相應若以 正見。何出何沒何成何壞何染何淨。若得自 心如是平等不染淨者是佛出興計我我所
者。是身邊二見顛倒疑惑者。所謂四倒無常 計常無我計我非樂計樂不淨計淨。邪見者。 所謂八邪。邪念邪命邪思邪精進邪定邪語
邪業邪慧。結縛者。六處結縛眼耳鼻舌身意 以下說一百箇障門與百萬障門為首。以防 修道者。於他菩薩起一念瞋心。如經自具。如
有修道者大須慎之。如上修道創始發心。唯 慮亡想盡其道乃會。情在想存。我見求道終 不相應。須依智人自摧憍慢。敬心徹到。方
以定觀二門。決擇上二界禪。聲聞外道及權 教菩薩所修定慧一一須知。方識正法。方始 心無邪。正求差別智門。以大願力長大慈悲。
成普賢行。如作賊心求法。不善調心傲慢心 增。於他菩薩起一念瞋恨。當入百萬障門。如 經具明。作惡神惡鬼等難。以得一分求道之
心。助成勢力怒不可當。諸有發心者。當須防 之如法謙敬一心志求。亦可常須誦持此普 賢行品以防三業令使應真。如經云。知一切
眾生心行智者。此名他心智。以自無心自他 障絕。即自心與一切眾生心一體無二。以此 能知一切眾生心故。以自心眾生心無二故。
乃至知一切佛法深密理趣智亦爾。以自心 無自他心故。即聖凡一理同體。聖凡一理同 體即聖凡心法悉知故。以聖凡心一理故。即
身無內外諸見無內外見故。即無邊世界虛 空界平等。自心與虛空界平等。則無大小 遠近中間。既自心無大小遠近中間。即智 恒遍滿十方世界而無往來。既智恒遍滿十
方世界而無往來。即能隨根對現色身自在。 既能隨根現色身自在。即應根說法自在。既 能應根說法自在即一身多身相入自在。已
下諸自在法皆如是修行。以禪定智慧力性 自融通。非生滅妄想所知。如是自無心無 思無妄想之正智性。自遍周而無往來隨時
隨根。為教化一切眾生故。現作一切等眾生 之事業。皆無作者無有處所。任性智用故。如 響應聲無有處所作者故。非往來故。已下皆
准此智知之修之。如地動興供有三義。一法 威感也。二諸菩薩聞法懌悅。三如經云。法如 是故經云持此法者少作功力疾得菩提者。
一念無思無依智現即菩提也。如十方各過 十不可說世界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十佛剎 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來詣此土充滿十方者。
此即是普賢行滿。故歎言善哉善哉者。歎教 法難遇。故佛子乃能說此諸佛如來最大誓 願授記甚深法者。明普賢行願是理智大悲
圓滿法果行已終故。以果終是佛授記甚深 法故。明法身智身大悲之行塵塵之內具佛 普賢無盡行故號曰甚深法佛子我等一切同
名普賢者。明法行無二。以此名同。各從普勝 世界普幢自在如來所來者。處道謙和名為 普勝世界。能破自他憍慢及諸煩惱。號之為
幢幢者。明心不隨境動理智。悲行重重遍周 故。名為普勝幢。雖處生死不與染。俱名為自 在。此佛世界號是隨行因果之名。來詣此土
者。明昇位極至此法也。以佛神力故。於一切 處演說此法者。前明身業行周此明語業遍 周以下如文可見。如經欲開示菩薩行者。普
賢行是。欲說如來菩提界者。法身無性根本 智是。欲說大願界者。是普賢發興大悲願者 是欲說一切世界劫數者。如上文中一劫入
一切劫。一切劫入一劫。一念入一切劫者是 欲明如來出世功不唐捐者。明應根不失時。 欲明所種善根必獲果報者。明佛菩薩應根
眾生獲益。欲明大威德菩薩為一切眾生現 形說法者。明理智遍周無往來而對現色身 隨根授法。已上十事法。皆以下頌中一一具
明。此一段頌有一百二十一行。並一時普頌 前十法。明普賢行終因果理智悲願皆圓故。 如下頌中自明。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
[0938a08] 將釋此品。約立四門。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 意。三釋如 來 放光加文殊普賢所由。四隨文 釋義。
[0938a11] 一釋品名目者。何故名為如來出現品者。為 從第二會普光明殿說十信心以不動智佛為 初信首。次無礙智佛等餘九佛是十信中進
修。又明一智中具十種智故。隨行立名。從十 信中。信進修行不離根本智不動智體。起大 悲願行。修差別智成大慈悲。至此位滿。名為
如來出現品。明前初會菩提場中出現始成 正覺者。是毘盧遮那佛出現。此品中出。現是 菩薩進修五位行解智悲位滿出現故。故名
出現品。亦如善財見德生童子有德童女。表 智悲二行滿故。便見慈氏如來。是表如來出 現義。是故如來以光加此二人問答說如來
出現之門。文殊表現根本智。普賢是差別智。 成就饒益眾生之門。
[0938a25] 二釋品來意者。前明五位中文殊普賢及佛 果三法已周。此明佛果行圓滿故。此品須來。
[0938a27] 三釋如來放光加文殊普賢所由者。明如來 眉間光是佛中道。佛果智光以灌文殊之頂 者。明佛果智德高勝為令文殊起問佛果之
門。如來放口中光灌普賢口者。明普賢是 差別智滿欲令說法故。
[0938b02] 問曰。何故如來不自 說此品。所以放光加此文殊普賢二人。
[0938b03] 答 曰。以表法故。令後學者易解故。非是如來不 自能說。
[0938b05] 問曰。何為表法。
[0938b05] 答曰。為明文殊是佛 法身現根本智者。普賢是佛昇進修行差別 智者。明至此位根本智及差別智齊滿周圓。
方始名為如來出現。表以法身自性白淨無 垢中能現自體無依明淨本智。問差別智自 說自己修行行解之心。與古今諸佛合其智 德。方是自己所行覺行圓滿佛故。是故如
來放光加之。成法則故。明一切菩薩果滿功 終。法皆如是。佛所放光許至佛位故。法非謬 故。表明如是法身本智差別智利生萬行齊
備周圓。方是自己如來出現。表文殊是現根 本智者。普賢是說法者佛是果也。思之可見。 大意明文殊普賢是成就佛果理智行門。還
令說佛出現之法。佛是根本智。自體無言。凡 是有言皆是差別智。初會菩提場中毘盧遮那 佛出現故。明初會菩提場非是毘盧遮那如
來放光成法與初發心修行者為樣式故。明 表法身根本智與差別智利生行周圓滿故。 故令此二人說自佛與古佛出興恰相似故。
如是文殊普賢是古今諸佛之共法。若初發心 者。從初發信心已來。皆悉遊履此之文殊普 賢二行。至此方滿故。如是進修皆不離初信
中不動智佛十智之體故。以明時不動智不動 行不動能遍遊十方不動一入多不動多入一 不動小入大不動。大入小乃至如經所明。為
達身心理智無性無依。情識繫亡法會常爾 故。以此五位昇進。或昇天表法。或身遍十方 終成不離普光明殿本智之體一剎那際。是
故此自果已終之法。還不離說信心之處普 光明殿說。還如善財至慈氏如來還見文殊。 信心初發入普賢身相似。恐後學者迷法。一
一以善財將行表之。令易解故。大意依此可 知。又約此一部之經有三終因果二種常道。 一從初菩提場至毘盧遮那品。有六品經。至
毘盧遮那品是佛自分五位中因果。即以十 普賢海月光大明菩薩通神天等五十眾是。 二發信心菩薩五位通信心即六位因果者。 從第二會於普光明殿說佛名號品已下。至
第八會普光明殿如來出現品。有三十二品 經。明菩薩發心因果一終。此三十二品中。第 三禪佛花三昧品未來。是此修行中加行之
次第。三自文殊師利。至大塔廟。說普照法界 修多羅門。化善財令南求五十三勝友。明以 行勸修五位一終之因果。為表但說教由。恐
在行還迷。以置善財是發心能行行者。五十 三善知識是已行行之人。一一求學昇。進與 後發菩提心者。作五位昇進之樣。令不迷其
行故。其中意至文方釋。二種常道者。如法界 品離世間品。於出離道常利眾生。恒真法界 非虛妄也。是常道佛果故。恒離世間利生無
求自利。是佛常道之普賢行也。是明此經三 終因果二種常道。如第二會至第八會中。如 來出現品。是明發心菩薩昇進五位一終付
囑流通。總在此品。明此品是五位昇進果圓 之末也。有人於法界品終覓付囑流通。此為 未得經之意趣。以法界品總該一部教體及
以三世古今無本末時分寂用之大體。非是 安立加行置因果所為。但以引接。菩薩發心 乘法界乘。引接迷徒至此如來出現品。以明
經五位加行進修功。就處方說流通付囑故。 若論根本法界性自不迷。性自不悟。無出無 沒。不成不壞。無流無通也。此付囑流通意。從
凡夫未悟。令加行功終處說故。非在法界品 後也。如法界品。直論一切諸佛功終之果。是 自流通不須付囑。如法界品中如來師子座
暨于法界無有邊涯。此明果極也。如此如來 出現品明信心者。五位加行功終之力。方始 純實。創登功畢二行圓周。便說付囑流通。明
果初滿故。方入常道法界。非古今始末之量 也。流通此法名曰流通。即法界品。是為自以 法界功滿。常以法界勸眾生。以方便行倣而
學之。名為付囑流通。方便行者。即五位中方 法是也。則諸波羅蜜四攝四無量三十七品 大願大智大悲等是。一切諸佛法皆如是方 能成也。
[0939a22] 四隨文釋義者。於此一品之中長科兩段。
[0939a22] 第 一從初爾時世尊已下至佛子如是無量阿僧 祇法門圓滿成於如來。於中并頌有一百三 行經明如來放光加文殊普賢令說如來出現 分。
[0939a27] 第二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已下有十段 經。普賢菩薩說如來出現身境界及所行行 十事之法分。於此兩段。長科中從初第一段 中分為五段。
[0939b02] 第一從初爾時世尊從眉間放白毫相光已下 至而說頌言有十二行半經。明佛放光灌文 殊頂令問法分。
[0939b05] 第二二十行頌。明文殊師利菩薩稱歎如來 德及放光加持之意請問誰堪演說佛境界 分。
[0939b08] 第三爾時如來即於口中放大光明已下至頌 有三十五行經。明如來放光入普賢口令文 殊知問法所在并舉問如來出現十法分。
[0939b11] 第四二十行頌。明文殊師利菩薩重頌請說 如來出現十法分。
[0939b13] 第五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已下至佛子如是 無量阿僧祇法門圓滿成於如來。明普賢告 眾如來出現有十無量百千阿僧祇事而得成
就分。已上五段是佛光加文殊普賢令相問 答說佛出現分。光加之意前已敘竟。大意 表法中。明昇進修行法身根本智差別智慈 悲行十方圓終處名為如來出現故。放光加
令文殊普賢二人明理智體用參徹是如來出 現。明文殊是十方一切諸佛之法身妙理現 根本智慧之門。普賢是十方一切諸佛差別 智萬行大悲之門。今明五位進修至此位二
法圓滿名自佛出現故。放眉間光灌文殊頂。 令問自佛果極至頂法門。放口中光。是說教 之光。令說自己佛果極至頂差別萬行智悲
十方圓滿法故。以此二人表法令學者易解 故。非是如來自不能說。又表根本智非言所 及也。此一品經。表明法身根本智差別智悲
行圓滿故。十地十一地已前加行此位真俗 二法功終。其義如文自明。
[0939c03] 第二於長科第二段中演說如來十種出現門 中有十段經文。說如來出現有十百千阿僧 祇事。其十者。一明如來十無量出現。二明
如來出現有十無量身。三明如來出現有十 無量音聲。四明如來出現有十無量心。五明 如來出現有十無量境界。六明如來出現有
十無量所行之行。七明如來出現有十無量 成正覺。八明如來出現有十無量轉法輪。九 明如來出現有十無量入涅槃。十明如來出 現有十無量見聞親近。
新華嚴經論卷第三十一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6 冊 No. 1739 新華嚴經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