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ui Shu Yan Yi Chao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Scroll 7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 第七十四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十通品第二十八
[0583b24] 疏。二釋名下疏文有三。初 正釋今經。二晉經下會通他經。三然通與 明下揀濫會釋。於中二。先正引論明通
明相異。後會釋經文。今初。論有問曰神通 與明有何等異。答曰。直知過去宿命之 事。是名為通。若知過去行業為明。復次 直知死此生彼。是名為通。知行因緣際會
不失。是名為明。復次直盡結使不知更 生更不生。是名漏盡通。若知漏盡更不復 生。是名為明。釋曰。此論前文釋明行足。 所謂三明因以三明對於六通辨差別也。
今疏但舉一明。末云等者等於後二。疏今 以此經通即委下第二會釋經文。於中二。 先會晉經明。順文順義義皆委照。文有 證故。後晉經意存順義下會今經文。言務
不違文者。文有十通同六通故。明但有三 十無從故。通梵語云吃 㗚 地 (平聲) 明云婆 (上聲) 哆。
[0583c12] 疏。一他心二天眼等者。以經無總列故 今列名。文中有四。一列別名。二此十皆 言智通下辨其通稱。通名神通已如上說。
今但釋智字。便當出體。若隨相下辨智差 別。三此十亦是下對六開合。但看前列次 第在文易了。四然小乘下通妨難。謂有 難言。十通全異可分權實。十六之殊既依六
開。何能過六。故今釋云。名數小異義旨全 乖。文有三節。一明小乘。二辨三乘。三釋一 乘。言小乘智用有分者。宿命但知八萬劫
事。天眼但見三千世界。天耳他心神足皆局 三千之內。漏盡不盡所知故云有分。三乘 平遍明其不盡重重。一乘重重居然有異。
如天眼見塵中之剎剎中之塵。塵剎之佛佛 身毛孔塵剎重重。彼重重剎中如來說法。天 耳皆聞彼中眾生。他心盡了一念即知多剎。
況局八萬之中一塵。即往剎無窮。況局三 千之內。三明雖知因起未盡重重。故云 尚越彼明。況於三乘小乘六通之境。次有難 云。若爾但明六通而義有異。已揀權實
何要十耶。故云託事顯圓故開為十。十十 法門是本宗故。疏。標云他心下疏文有 二。一釋名。二辨相。文中有三。初能所合 釋。智為能緣他心為所緣。二直就所緣去
能就所釋。三若所若王下。顯智寬狹。
[0584a07] 疏。然 智緣他心下第二辨相。於中二。先敘異 釋。後會今經。前中即彼二十唯識偈云他 心智云何緣境不如實如知自心智不知如佛
境不知如佛境者。唯佛得本質故。
[0584a11] 疏。依唯 識下。二會今經意。於中有三。初標所取 取前安惠。云前亦未為失。二以攝境下出 無失所以。三若離佛外下。結彈第二護法所
釋。二中亦三。初直出所以。二示法性他心 之相。三結成正義。初中直出所以。即示法 相宗有其三義。一云攝境從心不壞境者。
即示心境有無。彼得本質恐壞唯心。既不 壞境得之何妨。壞有何失。以無心者無 心於萬物。萬物未嘗無。此得在於神靜。失 在於物虛。謂物實有故。若唯心壞境則得
在於境空。失在於心有。故以境由心變故 說唯心。所變不無何必須壞。若以緣生無 性則心境兩亡。故云借心以遣境。境遣 而心亡非獨存心矣。二云能所兩亡不礙
存故者。上不壞境且遣懼質之病。今遣 空有之理故心境並許存亡心境相籍故。空 有相依緣生故有。有即存也空即亡也。空有 交徹存亡兩全。三云第一義唯心非一非
異者。正出具分唯心之理。上第一釋。雖有 唯心之義尚通生滅唯心。第二義雖兩亡 不 覊 。而未言心境相攝。今明具分唯識。故
云第一義唯心。同第一義故非異。不壞能 所故非一。非一故有能所緣他義成矣。非 異故能所平等。唯心義成矣。云正緣他時 即是自故者。結成得於本質無心外過。以
即自故不失唯識。
[0584b08] 疏。以即佛心之眾生心 下。第二正示法性他心之相。此有兩對前 對明所緣。後對明能緣。今初言即佛心之
眾生心者。此明所緣眾生心即是佛心。此 明不異。次云非即眾生心之佛心者。此句 明眾生心與佛心非即。非即故有所緣義。 非異故不壞唯心義。言為所緣者。結成
所緣揀非能緣也。次下辨能緣云以即 眾生心之佛心者。此句明能緣佛心即是眾 生心。此明非異。次云非即佛心之眾生心 者。此明佛心與眾生心有非一義非一。故
為能緣。非異故不壞唯識之義。言為能緣 者。結成能緣揀非所緣也。更以喻況如 水和乳。乳為所和喻眾生心是所緣。水 為能和喻佛心為能緣。以此二和合如似
一味鵝王 咂 之乳盡水存。則知非一。然此 水名即乳之水。又此乳名即水之乳。二雖 相即而有不一之義。故應喻之。以即水之
乳非即乳之水為所和。以即乳之水非即 水之乳為能和。義可知矣。
[0584b27] 疏。如是鎔融 非一非異者。第三結成正義。
[0584b28] 疏。若離佛外 下第三結彈護法。言却失真唯識者。不知 外質即佛心故。第三宿住通。皆以菩薩得 九世眼如見現在故下。此釋知義。而云見
者是知見也。此上正明。二若不爾。下反難 成立三若但曾經下遮救。謂恐救云。昔曾 見事事則雖滅見種猶存。故得知耳。是 則下為遮此救文有三破。一奪破。謂但
見心不見法故。所見不同。豈見現心名 宿住智。二又曾不經下縱破。縱許有種能 知見者。昔不經事應不知見。謂昔為人何 能普見。今得宿智廣遠皆知。三又但見現
在下結成。即乖名破。第四知劫通。然大乘 宗未來世法體用俱無今云何知者。總徵知 義。謂小乘或說三世俱有。未來但未有用。
或縱可見而未有體。大乘體用俱無則無 可知見。次依方便教下答中有二。初依權 教立理。答謂見因知果。如見色相知後 吉凶。
[0584c17] 疏。若一乘下二依一乘真實。答於中 有四。一正明實義。二然非現在之現在下 通妨。謂有問云。若爾何名見未來耶。答
意可知。三此有若是下立理重難。縱其性 有緣有二俱有過。四若今時看下以理會通。 謂不向今時看未。若向今時看未。此未 即現在。未來如何得有。若逐下向未來看
未。未是未之現在矣。故異於今。第五六七 三通文並可知。第八無數色身通。今初由 了法界無定實色下。疏文有二先彰大意。後
於中六句下釋文前中意明。此是即色之空。 非色絕之真空故不礙現色。於中先明即 色之空。故能現色。由上無實色故即色是 空。既即色是空故非斷空。又無定實則顯
非常。非是斷空。又顯非斷。以定有則常定 無則斷故。今非斷常即真法界。從空中無 色不礙色故者。明空不礙色故能現 色。存亡隱顯下結成上義。至下當知。然
此段文乃含多意。第一謂色空相望總有 三義。一相違義故云空中無色。二不相礙 義故云不礙色故。三相作義故前云無定實 色舉體即空非斷空故。謂此幻色若不舉體
即空不成幻色故。亦合云色中無空故色 不礙空。故舉體即色非斷滅故。以此正 說了無色義故。唯說色即空邊。下第二段 能現色邊。方合明於色不礙空等。此三無
礙方曰真空。亦稱妙有。第二此之二句遣 於地前三空亂意。謂無定實色舉體即空。非 斷空故。遣第二疑空滅色取斷滅空。以空
中無色遣第三疑空是物。謂空為有。今明 空尚無色豈有體耶。況色中無空空定無體。 次云不礙色故。即遣第一疑空異色取色 外空。既云不礙於色明非色外。離此三
過方曰真空清淨法界。第三亦含法界觀 意。即第一真空絕相觀。彼有四門。第一會 色歸空觀。即今門空意。第二明空即色觀。
是第二段能現色意。第三色空無礙觀。即此 第三段無色現色意。第四泯絕無寄觀。亦在 此段之中。彼第一會色歸空觀中有四句。各
先標。後釋前三標語。皆同云色不即空以 即空故。今云無定實色以舉體即空。非斷空 故。即彼第一句。彼云以色不即空是斷空。
故云不即空。以色舉體是真空故。云以即 空故。今云不礙色即彼第二句。青黃之相 非即真空之理。故云色不即空。然青黃無 體莫不皆空故。云以即空故。良以青黃
無體之空。非即青黃故。云不即空。即要 有青黃方說無體。明不礙色矣。次今云 空中無色。即彼第三句空中無色故不即空。 會色無體故。云以即空故。良由會色歸空
空中必無色。是故由色空故色非空也。上 三句以法揀情。第四便云色即是空。謂凡 是色法必不異真空。以諸色法必無性故。 是故色即是空。此即今疏第一法界無定實
色舉體即空是也。疏存亡隱顯皆自在故者。 總結前義。於中二意。一者結上空中無 色亡也不礙色故存也。舉體即空非斷空故 兼存亡也。存亡約色隱顯約空。空理真常
不可言亡。而色存即空隱。色亡則空顯。此 唯約會色歸空以說。若兼第二不礙現色。 是明空即色觀。論存亡隱顯者。色即是空
則色亡空顯。空即是色則空隱色存。然皆即 亡即存即隱即顯。故云自在。即以總結。 為彼第三空色無礙觀。其泯絕無寄在下釋
文。疏但妄分別求叵得故下。即彼泯絕無寄 意也。彼云。謂此所觀真空。不可言即色不 即色即空不即空。一切法皆不可。此語亦不
受逈絕無寄。非言所及非解所到。是謂 行境。何以故。以生心動念即乖法體失 正念故。以今疏文對彼所引。相攝可知。 疏以即空之色為妙色故者。此以前成後。
由前即了無色。而現色故成妙色。次云又 色空不二下。將今對前反覆相成。初空色 不二成上真空。以全成前。次不二而二。以
前成後。次色空融即下融上二文。歸初法 界。後緣起無盡下。成後無涯。其真空妙色之 旨廣如問明。第九一切法智通。然此三對釋
有三義者。然此三義散在經論。古德隨見 取捨不同。以今疏意並皆收之。而取義各 別。並為正解。合其三意方盡玄旨。然此三
對皆由下句成別。上非異句義旨皆同。同 是遣差別相故。下句對上別成三重。第一 唯約顯實者。則拂迹入玄。非異者拂差別
相也。非不異者。拂上不異之迹則遣之。又 遣之以至於無遣耳。而文中二。先總明兩 句。故云則相待而空故。次先破異。云異
相互無故云不異者。此即中論破合品中意。 以小乘立見可見。見者三事和合因。將異 以破之云。異法當有合。見等無有異。異
法不成故。見等云何合。釋曰。此但總明 無異。異則無合。次例破異。云非但可見 等異相不可得。所有一切法皆名無異相。 釋曰。上總言無。下出無所以。云異因異
有異。異離異無異。若法所因出是法不異 因。謂如眼於色異。色於眼異是名為異。 今明因色異故眼異故云異因異有異。若 離於色眼與誰異。故云異離異無異。然則
眼色二異相因而成。則無定眼色。而成於 異。故云若法所因出是法不異因。亦由梁 椽成舍舍不異於梁椽等法。故云法所因 出法不異因。若眼如舍則色加梁等。若色
如舍眼如梁等。故互為所因。所以疏。云 異相互無謂眼色相因無定異故。又如長 與短異。長中無短相。長無可對故無有 長。短中無長相。短無可對故無有短。既
無長短孰言異耶。故云異相互無故無異。 又長中自無長相。短中自無短相。將何長 短而說異耶。亦中論意亦百論意。故中論 云異中無異相。不異中亦無。無有異相故
則無彼此異百論破一品中。外道立一內破 云。若因果不異三世應為一。彼救云不然。 因果相待成故如長短。注云如因長見短 因短見長。如見泥團觀瓶則因觀土則是
果。內破曰。因他相違共過故。非長中長相。 亦非短中及共中。注云。若實有長相。若長 中有若短中有。若共中有。是皆不可得。何
以故。長中無長相以因他故。因短為長 故。短中亦無長相。性相違故。若短中有長 不名為短。共中亦無長二俱過故。若長中
有。若短中有先已說二過故。將何共耶。長 相既無短相亦爾。若無長短云何相待。上來 破異竟。次疏云遮異言不異下。以相待
門釋無不異謂無異可待故。故二雙絕。以 契性空。亦百論云若無長短云何相待意 也。
[0586a25] 疏。二約雙顯者。謂上但顯實則唯性而 非相。今性相皆具故云雙顯。謂由體一故 非異相。差別故非不異。此舉雙是以顯雙
非。疏三約雙遮下文有二意。一前明相即 故得雙遮。謂相本是異。今即性故無有異 也。故非異性本是一。今即相故無有一也。
故非不異。二又相非相下。明當相自離故。 得雙非故。離二邊下結成玄旨。疏法性不 並真故一相。即影公云。法性不並真。聖賢 無異道。由理無異味故。
[0586b05] 疏。一亦不為一 故無相者。即法句經云。森羅及萬像一法之 所印。云何一法中而當有差別。即上一相
也。次云。一亦不為一為欲破諸數。淺智 著諸法見一以為一。即下句意。疏有無 皆法待對故無者。釋非無非有。謂有即有 法無即無法。故云有無皆法。言待對故無
者三論初章中。偈云若有有可有則有無 可無。今無有可有亦無無可無。謂因無 立有有假無生故非有。因有說無無因有 立故非無。若躡上起。上云無相即是無義。
今非彼無相故云非無。無尚不存有安得 立。故云非無非有。皆待對故無也。
[0586b17] 疏。法 與非法但假施設者。然法非法有其三義。 一者有法為法無法為非法。上已破有無 故。今非此義。二者惡法為非法善法為法。
三以相為法以性為非法。今通此二。善惡 相因亦假施。設遣相之法明性為非法。相 既不存性不安立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性相相因亦假設耳。
[0586b24] 疏。並就實而求下結 成顯實。上一一對中。多以上句為所治下 句為能治。如虛是所治實為能治。法是所
治非法為能治。既並歸實故皆雙寂。餘皆 倣此者。釋不隨於俗非不隨俗已下經文。第 十定通。初標名下。疏文有二。先釋相後事
理。非一故下釋名。前中亦二。先正釋。後斯 即下揀定。謂對餘宗揀定體用。於中三。 初揀理事。二揀功能三遮救重揀。今初斯
即理滅者。即是本宗法界體寂故不同已下。 是法相宗。但事滅故要心不行方稱為滅。 疏但事滅下。第二揀功能不等。先明事滅
六七不行何能起用。後證理滅下。辨理滅 功高既即事而理故定散無礙。
[0586c08] 疏。亦非心定 下。第三遮救重揀。恐彼救云。心想雖滅定 前加行令身起用故今揀之。亦非我宗。心 正在定不能起故。此遮法相。次言亦非獨
明定散雙絕者。此遮禪宗。止觀兩亡不定 不亂約理頓明。亦頓教意故非經宗。但事 理下方顯正義。契無礙之理故得定散自 在。上七地下引二經證。並如前說。
十忍品第二十九
[0586c16] 疏。三宗趣者。疏文有二。先 正辨宗趣。後然此忍行下義門料揀。於中 三。一定位。二體即下出體。三雖是一智下
辨類。言是一者。一無生忍。二謂人空法空 忍。三謂佛性論說三無性忍。及地持論說 有信忍順忍及無生忍。四者一有二義一
如八地論中。一事無生。二自性無生。三數 差別無生。四作業無生。二者思益經中說有 四忍。一無生忍。二無滅忍。三因緣忍。四無
住忍。釋經序中已具引竟。言五忍者。即仁 王經。一伏忍等如十地說。而言等者。乃有 多義。一等六忍如瓔珞說。十定初已引。或
說十忍。如八地或說十四十五如仁王瓔 珞。並如十地十住品引。言諸教不同者。 通辨諸忍約教不同。小乘不立忍名。上來 諸門多通始終。獨一無生兼通頓教。
[0587a02] 疏。名 中前三約法者。疏文分二。先總科後三中初 一下別顯。於中亦二。一釋法二釋喻。前中 又二。先當句釋。後揀通局前二可知。無
生忍中自有二義。一理智雙明。二若約無 生之智下。唯就智說。具如八地即是忍淨。 忍淨復二。一智不生。即無分別智體無念慮 故。二煩惱不生。妄想不起故。
[0587a09] 疏。又此三忍 下。第二料揀通局。先通後局。通中三。初正 顯通二若約當位下反顯非局。謂依地 持音聲屬資糧位。順忍屬加行位。無生忍
屬於正證。故言三忍超然。超然不同。以不 應下結非局義。三順但順理下通妨難。文 有兩難。第一正難云。加行之位順無生忍
故名順忍。今不約位那有順忍故今通云。 順有二義。一順無生忍即是加行。今順無 生之理故非約位。次躡跡難云。若爾何異 無生。次順忍通順事理下通難。既通事理
故。不同無生但順於理。經云已下引經證 成。然無生異順更有一義。謂但順理無生 惑智不生。欲明順忍雙異二義故。但約雙 順事理足揀二別。又上疏云前二通為無
生加行者。約此等覺自說加行。不同前 取三忍超然。
[0587a25] 疏。又依五忍下。第二辨有局 義是勝非劣。五忍明義無生則當七八九 地。三忍明義正證已後。俱通無生。雖有此
義而此既有音聲順忍。是知定通句非正 意。
[0587a29] 疏。後七喻中下。第二釋喻於中二。先會 六釋。後光統下料揀通局。於中亦二。先敘 昔。後疏為會通。前中總有七家。一光統。二
賢首。三攝論。四遠公。五金剛論。六大品。七 楞伽。然光統有二。先敘昔。後會通前中。先 以七喻對上三法義類同故。後又云幻者
下。別顯喻相大同攝論。言起無起者。幻 法從緣無定性故。境無境者。六塵之境如 焰似水而非水故。知無知者。夢中知覺非
實覺故。聞無聞者。谷所發響非本聲故。住 非住者。電即晉經取淨名意。是身如電念 念不住。從今既云影下。類彼以釋。亦淨
名意。經云。是身如影從業緣現。故云現無 現相。化以無而忽有故云有無有相。空以 不礙施為故云為無為相。皆取喻中別義。
[0587b15] 疏。此則能喻下。第二疏為會通。言能喻局 於一相者。幻中但有起無起相。而無境無 境相。知無知等六相。乃至空喻但有為無為
相。而無起無起等。故云局一。言所喻義通 多法者。如起無起相。通明緣起之法。不 局內外等殊。有無有相但明萬有即虛。不 局菩薩能化等故通多法。如境無境聞
無聞亦有局義故。疏致於義通之言。從在 文雖無下縱成其義。
[0587b23] 疏。又古德下。第二賢 首釋。先敘昔。後此釋下會通。文則縱成意 則暗奪。謂後離世間品偈有別喻。義則可
成。而下正釋所喻既通。但順後經故為暗 奪。言離世間偈者。經云觀色如聚沫。受如 水上泡。想如熱時焰。諸行如芭蕉。心識猶
如幻。示現種種事。如是知諸蘊智者無所 著。即其文也。言故今影喻亦喻於行者。今 文影喻當晉電故。對上光統故致亦言。疏
若依攝論下。第三引攝論分二。先引論。 後經論對辨。今初不欲繁文。疏中義引。恐 欲委究故鈔具明。論云。復次何緣如經所 說。於依他起自性說幻等喻
(此總問也) 於依他 起自性。為除他虛妄疑故 (此總答也) 世親釋虛妄 疑云。謂於虛妄依他起性所有諸疑。論云。 他復云何於依他起自性有虛妄疑
(牒徵也) 由 他於此起如是疑 (總牒標也下別釋) 一論云。云何實 無有義而有所行境界。為除此疑說幻事 喻。解曰。此中疑意從前論生。以前論云
依他起相是虛妄分別唯識為性是無所有 非真實義。從此生疑故。云若無實義何 有境界。下文諸疑皆從此生。故每疑前皆 有云何無義。喻釋之中皆云為除此疑說
如焰喻等。無性釋幻喻意云。如無實象而 有幻象為所緣境界。依他起性亦復如是。 雖無色等所緣六處周遍計度時。似有所 緣六處顯現。解曰。無實似有何要實耶。下
文諸喻酬意皆爾。二論云。云何無義心心 法轉。為除此疑說陽焰喻。釋曰。又如陽焰 於飄動時實無有水而有水覺。外器世間 亦復如是。三論云。云何無義有愛非愛受
用差別。為除此疑說所夢喻。釋曰。又如夢 中睡眠所起心心所法聚。極成昧略。雖無 女等種種境界有愛非愛境界受用。覺時亦
爾。四論云。云何無義淨不淨業愛非愛果差 別而生。為除此疑說影像喻。釋曰。又如影 像於鏡等中。還見本質而為我今乃見 影像而此影像實無所有。非等引地善惡思
業。本質為緣影像果生。亦復如是。五論云。 云何無義種種識轉為除此疑說光影喻 釋曰。又如光影由弄影者映蔽其光起種 種影。非等引中種種諸識。於無實義差別
而轉。六論云。云何無義種種戲論言說而轉。 為除此疑。說谷響喻。釋曰。又如谷響實 無有聲而令聽者似聞多種言說境界種 種言說語業亦爾。七論云。云何無義而有
實取。諸三摩地所行境轉。為除此疑。說水 月喻。釋曰。又如水月由水潤滑澄清性故。 雖無有月而月可取。緣實義境之所熏 修。潤滑為性。諸三摩地相應之意亦復如
是。雖無所緣實義境界。而似有轉。此與 影像有何差別。定不定地而有差別。有說。 面等眾緣和合。水鏡等中面等影生。分明可
取。如眾緣力頗胝迦等種種色生。為不爾 耶。所取差別如離水鏡月面等影分明可 得。頗胝迦等所現眾色。則不如是。故非同 喻。又非我等許有水等種種實義。有法不
成故非比量。八論云。云何無義。有諸菩薩 無顛倒心。為辦有情諸利樂事故思受生。 為除此疑。說變化喻。釋曰。又如變化依
此變化說名變化。雖無有實而能化者。無 有顛倒。於所化事勤作功用。菩薩亦爾。雖 無遍計所執有情。於依他起諸有情類由
哀愍故。而往彼彼諸所生處。攝受自體。論 下總結云。應知此中唯有爾所虛妄疑事。所 謂內一外二受用差別。三身業。四語業。五三
種意業非等引地。六若等引地。七若無顛倒。 八於此八事諸佛世尊說八種喻諸有智者 聞是所說於定不定二地義中。能正解了。
解曰。上依彼論次第具引。其釋曰下。皆無 性釋。其解曰下。即鈔家意。然其論釋疑。但 由疑異故舉八喻。不必相躡故論皆牒最
初若無有義。疏直依經文之次第以引論 文。若刊定記一一相躡。既經論中次第不 同。如何經中復成相躡。
[0588b10] 疏。然彼論無空下。 第二經論對辨然論望經略有四異疏有三 節。初明有無。二而影是鏡像者。是顯名異。
三更有映質下。辨其開合。於中有二。先 辨論開所由。由義異故。後今經以義下。 明經合所以以類同故。更有一意為成 十故。以加三法故合此三。下文當說。然
若唯為成十。何不合在於餘喻中。故疏但 顯類同之義。言至下當知者。即影喻中廣 開其相。四者經論次第而有前却。經為對 前三種法故次不同論。下釋具出易故此
無。疏遠公下第四敘遠公有四。一取意敘 昔。二辨其順違。三假徵正釋。四結廣從略。 今初。然遠公依於二諦解斯七喻。前六為
俗知俗非實故說如幻。知俗假有。故說如 焰。知俗心起故說如夢。知聲不實故說如 響。知俗暫有故說如電。知變易無體故 說如化。後一知真知真離相故如虛空。前
六是有為空。後一即無為空。以前六喻多同 光統。及與攝論故。疏不引但取意。見其攝 論八喻依他故不立空今經有空。明喻無
為。疏非不有理下。二辨順違。初句順理空 比餘喻。似無為故。而違已下辨其違文。 以文中空喻寬故。疏若爾下三假徵正釋。先
徵意云。彼既違文。自云何解。從謂彼疑 情下即疏正解。取攝論勢。以解空喻彼論 雖無。假使有者應如我釋。疏餘義下。四結
廣從略。攝論之廣已如上引。別章之文抄 已略具。疏金剛般若下。第五敘般若。論言 九喻者。羅什譯經但有六喻。九依魏經。偈
云一切有為法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無 著論當第十八上求佛地住處明流轉不染。 天親當二十七說法入寂疑。謂佛既涅槃。
何能說法。故舉此偈。為了有為如幻等。即 無有為。是為大智故不住生死。然非無 幻等故不離有為。即是大悲不住涅槃。以 是無住涅槃故。能入寂而說法也。無著頌
云。見相及於識器身受用事。過去現在法 亦觀未來世。論自解云。此偈顯示四有為 相。一自性相。即初句攝三喻。二著所住味
相。即如幻喻。三隨順過失相。即露泡二喻。 四隨順出離相。即夢電雲三喻。釋初相云。 於中自性相者共相見識此相如星。應如
是見。無智暗中有彼光故。有智明中無彼 光故。解曰。古有二釋。一者古來諸德。皆 以共相見識解自性相含於三喻。此三皆 是生死自體性故。從此相如星下。別解星
喻。而云此相者。但此上相字非此一句。以 見屬翳喻。識屬燈喻故此解甚分明。但 不順天親。天親云能見法亦復如是耳。 以天親云譬如星宿為日所映有而不現
能見心法亦復如是故。又見相二字於偈不 次。若迴偈云相見及於識。理則無違。而 天親又以星配於見翳配相故。二者大雲別 為一解云。此相如星者。全指上文共相見
識。以為此相。謂第六識起分別見。緣共相 境故。喻如星夜有光明。五識各緣故非 共相。第七意識恒行染污配屬翳喻。若八 識所緣行相俱不可知。以微細故。又無計
度強分別故。不合星喻。星喻要須有智明 故。見即分別耳。此釋亦是一理則成。論家不 釋自性相義牒之何為。又令共相見識之
中燈喻不明故。不及前解。今為一解。並 異兩家。謂此相之言。全指前共相見識。則 如大雲。而不將此句獨解如星。謂如星下
別解三喻。應云此相如星如翳如燈。以星 喻在初故先牒解耳。又不依古星喻相分。 今以星喻喻於見分。星有照了之能同見 分故。亦順天親能見心法亦復如是翳喻
相分猶有妄見。謂有空花之外相故。燈喻 自證分。此不異論。若為此解亦順偈中見 相及於識。義次第故。亦得論家共相見識解
自性義。又通八識三分共是識故。而為自 相。不獨第六而為共等。論別解星喻。言無 智暗中有光等者。若無般若喻之如暗。便 有見分名有彼光。若有智日識見便空。
云有智明中無彼光矣。論次解翳喻云。人 法我見如翳。應如是見。何以故以取無義 故解曰。眼若有翳妄取空花。心有妄見 妄取我法無處。妄取名取無義。論次解燈
喻云。識如燈應如是見。何以故。渴愛潤取 緣故熾然。解曰。愛潤於取而成識緣故。令 識炎熾然增盛。則愛如油取如炷。識猶燈
焰。燈體即是第八。炎盛即是七轉。二解著所 住味相。論云。於中著所住味相者。味著顛 倒境界故。彼如幻應如是見。解曰。即偈器
字。六境為所住愛心味著。無實為實為 顛倒境。如幻六境令人謂真。三解隨順過 失相。論云。於中隨順過失相者。無常等隨順
故。彼露譬喻者。顯示相體無有。以隨順無 常故。解曰。即偈中身字。是身無常不久散 滅。如朝露故。論云彼泡譬喻者。顯示隨順
苦體。以受如泡故。解曰即偈受用事也。受 如泡者不久立故。三受即為三苦。無樂可 著名隨順苦。四解隨順出離相。論云。隨順
出離相者。隨順人法無我。以於攀緣得出 離故。說無我謂出離也解曰。出離攀緣 也。云何隨順。論云隨順者謂過去等行。以 夢等譬喻顯示。解曰。但以夢等觀於三世
則隨順出離矣。夢者論云彼過去行所念處 故。如夢寤念夢時都無所有。夢望覺時即 是過去。論曰。現在者不久時。故如電可 知。論云未來者彼麁惡種子似虛空。引出
心故如雲。解曰。依空出雲如種生現。有 漏為麁惡。論結云。如是知三世行轉生已 則通達無我。此顯示隨順出離相故。上依 論經故有九喻。若依秦經但有六喻。加一
影喻。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 電應作如是觀。次第亦不同。論。而將影 喻添前則成十喻。古人亦將影喻攝星翳 燈雲。則六喻攝九。疏若依大品下。第六段
大品智論所明十喻。十喻者。一如幻。二如 焰。三如水中月。四如虛空。五如響。六如犍闥 婆城。七如夢。八如影。九如鏡中像。十如化。
智論第七廣明其相。什公有傳叡公有讚。 下釋文中並已含具。但闕揵城大同幻故。欲 成十忍故不出之。又加三法故合三影。 皆為成圓十耳。疏楞伽亦通者。即第七多
同大品。疏今經長行下。第二疏為會通。言 偈有局者加下響喻。云一切諸世間種種 諸音聲非內亦非外。了知悉如響是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七十四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6 冊 No. 1736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