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ui Shu Yan Yi Chao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Scroll 6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 第六十三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0502b22] 疏。總收七覺下。第三會通相攝。即瑜伽意。於 中有二。先正相攝。念通定慧者。遍行定慧 故。四念是慧須得念故。神足是定。心定須
念方守境故。後雖是前三下。通妨。謂有問 言。既是前三。此何重說。增故名覺。
[0502b26] 疏。依位 所明下。第四辨果。雜集云。覺支修果者。謂 見道所斷煩惱永斷。由七覺支是見道自體
故。瑜伽云。最初獲得七覺支。故名初有學。 見聖迹已。則永斷滅見道所斷一切煩惱。 唯餘修道所斷煩惱。
[0502c02] 疏。又雖一剎那下。第五 分位。謂雖見道迅速有十六心。義則一剎那 中七法俱起。功能不同不可言一。如七味
香搗篩和合焚。如麻子七香齊發。念除妄念 下。別示異相。
[0502c06] 疏。大乘七覺下。六明理觀。即 頓門禪意。不念諸法即是念覺故。昔人云。真 如無念非念法。能階實相。無生豈生心。能
到無念念者。則念真如。無生生者。生乎實 相故。起信云。若知離念無有能念所念。是 名隨順。若離於念名為得入。淨名亦云。常
求無念實相智慧故。般若云。若念一切法。 則不念般若波羅蜜。不念一切法則念般 若波羅蜜等。餘可虛求。疏第七八正。疏文有
七。一約類辨意。二釋名。三出體。四釋文。 五辨果。六類攝。七權實。今初。言約類者。 即七類中名現觀後起道。言辨意者。為斷
修道諸惑故。總含雜集五門之中所緣境 也。故彼論云。八正所緣境者。謂即後時四聖 諦如實性。由見道後所緣境界。即先所見諸
諦如實性為體。釋曰。即疏文中現觀後起意 也。
[0502c22] 疏。離八邪故下。第二釋名。瑜伽云。問何 因緣故名八支聖道。答諸聖有學已見跡者。 由八支攝行跡正道能無餘。斷一切煩惱。
能於解脫究竟作證。是故名為八支聖道。 對疏可知。疏八正自體下。第三出體可知。 疏文中下。第四釋文。即當辨相。全是雜集
之文。而合八為六合戒三故。瑜伽文廣意 不殊此故。釋正見云。當知。此中若覺支時 所得真覺。若得彼已以慧安立。如證而覺。
總略此二合名正見。釋曰。所得是一。安立 是二。即二見道合名正見。疏中依前所證 真實者。即真見道。依實揀擇。即相見道。
[0503a04] 疏。 正精進者。瑜伽云。依止正見及正思惟正語 業命勤修行者。所有一切欲勤精進出離勇 猛勢力發起策勵。其心相續無間。今雜集意。
但顯功能不顯其相。
[0503a08] 疏。正念者。瑜伽論云。 由四念住增上力故。得無顛倒所攝正念及 與正定。
[0503a10] 疏。若能如上下。第五辨果。言分別 誨示等者。上攝八為六。今等取後四故。雜 集云。道支修果者。謂分別誨示他。欲令他
信。煩惱障淨。隨煩惱障淨。最勝功德障淨故。
[0503a14] 疏。然其八中下。第六類攝即瑜伽意。以戒定 慧三流類攝之。於中有二。先正攝為三學。 後定慧大同下。對同揀異。異唯在戒故。瑜
伽問云。何故此名聖所愛戒。答以諸聖者賢 善正了。長時愛樂欣慕悅意。我於何時當 正獲得。諸語惡行諸身惡行諸邪命等事不
作律儀。由彼長時於此尸羅深心愛樂欣慕 悅意故。獲得時名聖所愛戒。既獲得已。終 不正知。而說妄語等。釋曰。即新建立意也。
[0503a23] 疏。若依此經下。第七顯權實。由上所明皆 約寄位故。示本經真實之義。今文略舉。具 云隨順菩提修八聖道。是菩薩道。所謂正
見遠離一切諸邪見故。起正思惟捨妄分 別。心常隨順一切智故。常行正語離語四 過。順聖言故。恒修正業教化眾生。令調 伏故。安住正命頭陀知足。威儀審正隨順
菩提。行四聖種。一切過失皆永離故。起正 精進。勤修一切菩薩苦行。入佛十力無罣 礙故。心常正念悉能憶持一切言音。除滅
世間散動心故。心常正定善入菩薩不思議 解脫門。於一三昧中。出生一切諸三昧故。 釋曰。據此文證。豈不深玄。
[0503b06] 疏。上之七類總 以喻顯下。即第五段。然婆沙智論皆有此文。 並以樹況於道品。故名道樹。第二護小乘 行可知。
[0503b09] 疏。大文第四彼果分者。前已指經故 此不牒。即從佛子菩薩住此焰慧地所有身 見下。是然總唯二果。前一開二。後一開四。
便成六果。然有二門。一行斷分別故云。二 中一離障果。二成德果。二對前分別。故云 前從護煩惱生。後從護小乘生。隨文釋中。具
以六果別別對前。今初一是護煩惱者。以 修道品對治行故。遠離煩惱顯涅槃故。 業亦隨亡。初為二果。
[0503b17] 疏。所起執著出沒是 此總相者。此是斷惑正斷三地正受解法慢 故。
[0503b19] 疏。本即所有身見等者。疏文有三。一釋 經。此中二我計執自高說為我慢。非定法 慢。二而云下釋論本字。三此中身見下。出
所斷體。於中有二。一約實位說。具引唯 識已見初地。二約寄位既是初果。初果初 斷見故。
[0503b24] 疏。以上三事防護自己所得者。三 事即一治故。二我所故。三財物故。自己有所 得。即前執著出沒法定兩慢。此為所護。總
用三句釋論護字。疏五中下總料揀也。五 即前一本二起。三行四護五過。
[0503b28] 疏。得道品等 者。正謂正道。助即助道。方便即方便道。並 如前說。
[0503c01] 疏。第二成德果。文中二。先開章名。 如下釋。次此之四果下辨所從。言初二護 小心果者。對下小行故云小心通上狹心。
皆小乘心。今此二果俱從狹小二心所生。 言二果者。一增上心欲果。二報恩心果。上 護狹心是利他心。上護小心是自利心。護二
利行為報佛心。俱護小乘即是心欲。今更 增上即是其果。修此二利為報佛恩故。是 其果。言後一是護小乘行果者。即發勤精
進果。前護行中修二利行。謂成就莊嚴佛土 等有五句。經前四自利後一利他。今皆勤行 即是其果。上言後一復從前三果生者。即增
上欲本心界滿足果。謂於前增上心欲得滿 足故。報恩心得滿足故。於勤精進得滿 足故。下疏文具。
[0503c15] 疏。前中初果者下。隨文釋 也。先釋第一果。通約護小故云上求下救。
[0503c17] 疏。今初即牒前小乘中總句者。總句經云。 菩薩修行如是功德。為不捨一切眾生故。 疏文具配釋之。
[0503c19] 疏。二治少欲功德者。謂不 欲布施頭陀等。今求上上勝法治之。三治 不求勝智者。上不求功德。此不求智慧。
此二治不攝善。初一治不離惡則惡止善 行。總為自利。四即利他則離自利利他二行 之過。亦是自分。後二亦勝進。前解後行解。 言自見取者。執取自見以為勝故。
[0503c25] 疏。起 報恩心果。疏文有二。先對三地明報恩義。 則通對狹小。後上希求下。即近對護小乘中 護小心也。
[0503c28] 疏。先別明後總結。亦可別明是 報恩行。總結三心是報恩德。
[0503c29] 疏。別中彼行 有九種類攝為七者。二三各二句故。此是論 攝亦可九句。初一報恩心中六報恩行。後二 解釋。今初總欲起行順佛化意也。
[0504a03] 疏。二有 二句依同法者。即心極和善同住安樂。和善 自行同住不擾於人故。共為同法起報恩 心。言順同行善友意者。以於同行起和
順故。同行即受善友之教。故於善友成報 恩行。疏二句依法起行者。依師受法造緣修 行。名依法行。順師受教。知之言知。不知
言不知。故名為直。以石投水水能受石。心 能受境如水柔軟。
[0504a11] 疏。無稠林行論經下。有 一句云無諂曲心。論釋云。不妄說己德。經 以稠林含於諂曲。疏以不覆亦含自詃。
[0504a14] 疏。初二依人下。通相收束。約經初有三句。 一句於師。二句於友。次三依行。經有四句。 前二成德。後二離過。後二依教。一領教二
得旨。
[0504a17] 疏。寂滅通結餘句者。無覆無慢受教 得旨。皆寂滅義。此依古釋直順經文。若準 論經三句小異。忍名善心成就。調柔云寂
滅。寂滅云善寂滅。論云善心成就者。是對 治修行。增長故者。結前增上心欲果。此果 從前第三分護煩惱行。及護小乘行二種對
治生。彼治此滿故名善心。今云忍者。即忍 可也。論云寂滅心成就者。是前對治修行增 長力故。即結前二離障果。由護煩惱對治家
力。得無二障故。既無二障故曰調柔。論 云。如是善寂滅心成就者。彼果前二句顯。釋 曰。善即初句。寂滅即第二句。總合上二為
善寂滅。成彼報恩心果。云彼果前二句顯。 由此一果通。從前二種對治增上。及二遠 離生故。釋曰。總上三句結前四果。
[0504b02] 疏。謂二 利行下。此釋果名。於前不捨下。辨所生 處。正是無盡行相者。以今經文釋成第四 無盡行相。先牒前者。此果正從護小乘行
生。而是前果成時。此果即成故。
[0504b06] 疏。若琴絃 之緩急者。此是如來教守樓那。彼是大富 長者之子。足不履地。出家之後。精勤修道。
足下血流。佛問。汝曾鼓琴耶。答云曾鼓。絃 緩如何。答云不鳴。絃急如何。答云即絕。當 如何可。答云。不緩不急。佛誨之言。修道亦 爾。
[0504b12] 疏。六修習過餘者。即經無等等精進。前 句行修之初。此句行修之次。依前起行行修 勝出。故名過餘。後句行修之終故無能壞。
[0504b15] 疏。九自斷疑等。即善分別道非道。言如無 畏者。謂如四無畏言是出苦道。若有難言。 若言聖道能出苦者。何故阿羅漢有瘡疾
等。佛於此難正見無由。心無怯畏善為決 斷故。論云能斷疑惑等者。降伏他言正修 習故。疏分二疑。二疑皆斷為正修習。
[0504b20] 疏。本 心界滿足果者。疏文三。初釋名。二出因。三 引證。初中即是經中總句。心界清淨清淨即
滿足。界即性義。心性差別故。先釋心界。言 菩提分心者。謂依菩提心樂欲心也。即前 增上心欲果釋滿足。云正念真如修上道品
者。以稱如修是滿足故。即前起報恩心果。 二由精進故者。是滿足因三故。瑜伽四十八 下。引證先舉論。後故知此果下。疏釋論可 知。
[0504b29] 疏。此一自分下。皆勝進者。勝進八句。前 六自利。後二利他前中為四。一第二句於他 起解。二第三句於他起行。三有三句行成
離障。四有一句障除得證。三中一除煩惱 障。二除所知障。云祕密疑事。言微細法慢 者。是下品慢難知為微細。微細故祕密。
[0504c05] 疏。 八上依佛力下二句利他。此句由佛護故 成利他行。九即利他德。先舉論。後此除定 中智障下。疏揀異第五句智障。今顯於化
生中現多三昧。定障解脫故。方能化生。第 二位果中。疏四地已上寄出世之首故。重明 有者。既為出世不依世間法也。言已上
者兼五地故。上明有無。從表心出家下。 明出家前却。問何以前二在攝報中。此在 調柔之中。故云表心出家。於行中說疏。言
阿含光者。此地之中道品行德從教修起。故 名阿含。又道品智能知教法。亦名阿含。又 此道品差別行德。可以言顯。亦名阿含。即 證體上有阿含起名示現也。
[0504c18] 疏。風等不壞 者。經云風雨等緣所不能壞。不似火光風 飄雨濕皆能滅無。今風吹不斷雨洗還明。而 云等者。餘光不奪不似星月日光映。故合
中下地不及即合上。餘寶不及魔合上風。 煩惱合雨。別地行中。不捨眾生修道品 故。同事偏多。攝報果中破眾生身見者。自
破微細見故。餘例前知。四地竟。第五難勝 地。
[0504c26] 疏。所以來者略有四義。一約寄位。二約 三學。三約出世間。四約所得法。初中二。一 約地論。二仁王下約他經。於中有二。初雙
牒二經。約人以配。揀前地論約所觀行。二 以七地未斷分段故者。是賢首略釋七地 為羅漢之由。然瑜伽攝論唯識皆云初二三
地相同世間。四五六地寄同聲聞者。正明配 位。即仁王文。經云爾焰聖覺達地菩薩。修行 順法忍。逆五見流集無量功德。住須陀洹。
第五地云。勝進達菩薩。於順道忍。以四無 畏觀那由他諦內道論外道論藥方工術故。 我是一切智人。滅三界疑等煩惱故。集無
量功德故。即斯陀含。第六地云。常現真實 住順忍中。作中道觀。盡三界集因集果。一 切煩惱盡故。乃至證阿那含。第七地云。玄達
菩薩十阿僧祇劫中。修無生法樂忍。滅三界 習因業果。住最後身中。無量功德皆成就。無 生智盡智五分法身皆滿足。第十地阿羅漢
梵天位。釋曰。言第十者。此經通約三賢十 聖。為十三位。修十三觀故云十等。
[0505a16] 疏。言難 勝者解深密下。此第一釋中。先引經。後。此 從初說下。疏釋初分經下引證。言初分者。 即勝慢對治。而是治當地慢隨順如道。經
云。佛子。菩薩住此第五地已。善修菩提分 法故善淨深心故。復轉求上勝道故。隨順 真如故。即其文也。
[0505a22] 疏。唯識同此者。上引攝 論即是本論。唯識全取彼論。世親釋下即 釋攝論。於中二。先舉論。能合難合下。後釋 勝相。
[0505a25] 疏。瑜伽云者。即四十八論。諸相應增上 住文。其莊嚴論即第十三。彼偈云。難退有二 種。能退故難勝。今疏所引即彼論釋。其顯揚
論即當第十三。此但引於當地之文。此前論 云。五難勝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 治。第四地超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已下。
疏文全同。但有人云。諸法微妙慧蘊。今略無 二字義已足故。其十住論亦十住婆沙第一。 疏然諸經論下。四結前旨同。若據實位下實
寄對辨。既初地中已能雙照。豈至五地方 有雙行。故知。約寄即彼經上卷菩薩行品。 疏故此地中下。三明斷章。先標名。即前四地
下釋意則已盡。唯識具云。五於下乘般涅槃 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厭生死樂趣 涅槃。同於二乘厭苦欣滅。彼障五地無分
別道。入五地時便能永斷。由斯五地說斷 二愚及彼麁重。一純作意背生死愚。即是此 中厭生死者。二純作意向涅槃愚。即是此中
樂涅槃者。釋曰。此地真如名類無別。故緣 彼道名無差別。本分名身淨我慢障。四地 出世取身淨故。由此欣滅如前已釋。餘諸
經論言異意同。疏由斯證得類無別真如者。 四證如。疏亦約生死涅槃皆平等故成賴 無別。唯識釋云。謂此真如類無差別。非如 眼等類有異故。此由難見。攝論名為相
續無差別法界。世親釋云。謂於此中體無 有異。非如眼等。隨諸有情相續差別。各各 有異。無性意同。而梁論云。由此法界。能令
三世諸佛相續身不異者。眾生迷此萬類之 異。諸佛證此居然不異。中邊論云。由通 達此得十意樂平等淨心者。上約極果。此
正順今。疏其所成行下。五成行。舉此二者。 以證淨智而達五明。成於真俗不相違 故。
[0505b29] 疏。此二無礙下。第六得果無差別。法身二 諦均故。故疏結云義旨相順。
[0505c01] 疏。第二正說 下。疏文有二。先依論科。後初則加行下。疏 釋但屬四道。不釋其名。下疏自釋。
[0505c03] 疏。論云 勝慢下。此釋分名。然論具云勝慢對治者。謂 十平等深淨心。同念不退轉心故。前已說解
法慢對治。今此地中。說身淨分別慢對治。釋 曰。上皆論文。疏已分釋。先正釋名。後前地 下。對前揀濫。前中具分二慢。疏即後總句。
順如與如同一念者。總句。經云隨順真如 故。何法同如即十平等。然十平等已是隨 如。何故名同。由取勝相則不順如。今若 順如則不取勝相。故為能治。
[0505c12] 疏。前地治 解法慢。對前揀濫。雖與前地同皆治慢。 前是世間所治則劣。今治出世身淨之慢。則 勝於前故名勝慢。安得濫哉。言得出世
智不染身故者。前創出世成念處觀。不染 於身即是身淨。取此不染所以為慢。淨 無淨相慢何由生。
[0505c18] 疏。名深淨心者。此句向 上成二平等。以約如法而論等。故名之為 深。以約淨法而論等。故名之為淨。故云
深淨心也。二者向下。則成此地觀解之心。 則五字分二平等。二字是淨所依。其深淨心 是能依心。故次引論云。於平等中心得清
淨。言深淨心即是論經。今經但云清淨心 耳。
[0505c25] 疏。此復何異下。對六地揀先問。後此有 三下答。三中一所治通局通染則勝。二能所 前後。若舉所等以成能等。此心猶淺。若舉
能觀以入所觀。此觀則深。三能治通局。一 向局理。六地則深故。
[0505c29] 疏。結云此皆地地背相 捨離。以勝捨劣。又上三義亦皆相成。由初 所治局故。能治則通事理皆等。何獨身淨由
所治通。能治則局一理平等。無染淨故。淨 慢未除以等成觀。此五地中已成等觀。後 六地中以觀入理。則以初後成於中間。
[0506a05] 疏。 即果位十力等者。此一等字等餘果法。謂四 無所畏十八不共三身四智等。非釋平等平 等淨心。前已總釋。
[0506a08] 疏。前中合為三學等者。釋 前六中二門分別。一約行。二約位。今初略 囑經文。云何見疑二淨相顯。此二同是根本。
六種煩惱之中二故。戒取依於六上開出。又 執為道相微難見。別為一句。
[0506a12] 疏。若約位下。 二約位隨難委釋。言欲生真慧者。即出世 見道慧也。
[0506a14] 疏。次三在見道等者。
[0506a14] 疏。釋此三 而文有三。一正釋。二入見道時下徵問。三 涅槃說下引答問中。言十使俱斷者。開之 成八十八使。答有二意。一引涅槃已約
重故。涅槃三十三因釋觀方。迦葉問云。如 來說。須陀洹斷煩惱如四十里水。云何言 斷三結。一我見。二非因見因。三疑網。佛答
云。此三重故。亦攝須陀洹人一切所斷結 故。譬如王出。雖有四兵但言王出。又云。 此三何緣獨得名重。一切眾生常所起故。
微難識故。難可斷故。能為一切煩惱因故。 是三對治之怨敵故。謂戒定慧。又眾生聞斷 多則退轉。故但說三。
[0506a26] 疏。又十使中下。二約 見修所斷分別言餘四通於見修者。謂貪 瞋慢無明。見道之中四障見道。亦皆已斷有 障修者。不與斷名。故略不言。
[0506a29] 疏。三本三隨 者。隨者是末。身見即我。我於過去為有為 無故名常見。我於未來為作無作。則起斷
見。故說邊見隨於身見。言邪見者。撥無因 果以於諦理猶豫不決。遂撥為無。故說 邪見隨於疑網。既非因計因必取為實。故
說見取隨於戒取。根本既斷枝條自亡。又言 隨者。三本名轉如手轉輪。三隨名隨如輪 隨手。
[0506b08] 疏。上五大小並同者。結前五淨生後 二淨。二淨大小開合不同。在位亦別。於中 有二。先約小乘。後約大乘。於大乘中先行
後位。約行同時義分斷障。即行斷淨成德。 即菩提分法上上淨。
[0506b12] 疏。若約位分下。二約 位。即增微分別。七地已還。雖亦進行斷障 義增。八地已上非不斷障進行多故。是以
二位各得一名。第二明如道行。疏又順經意 下。以下依論但順三心。此之半分及後二 分。皆是住心。攝於三位。此隨如道攝第五 住。
[0506b18] 疏。智清淨等無癡亂故者。即下經文云。 十重觀察四諦法門。名智清淨。正是無癡 知第一義。如實而知即無亂義。而言等者。
等取利益眾生勤方便勝。皆無癡義。與彼行 中釋於無癡。義甚相順。
[0506b22] 疏。攝德無盡故者下 有四果。第一即名攝功德果。下三皆是功德 果故。
[0506b24] 疏。總中四句皆是正修行故者。問四 中。初一是四地行。何言皆是正修行耶。又 後經云。入五地已善修菩提分耶。答有二
意。一能治之行。必因所治展轉相由。皆是 修行。二者四地道品取其淨相。以十淨心 而能治之。即入五地。入五地已。菩提分法
不取淨相。而非不行。不取而行方能善修 故。後十淨雖是所治。隨如道時。亦不捨前 十淨心也。若遠公云。皆正修行是論通難。
恐有難云。若此如道取前淨心。淨心復取四 地覺分。亦應覺分由三地生。何不取耶。故 為此答。答云。此四即是四地已上。皆正修行。
三地既是世間之法故不言耳。亦是一理。
[0506c07] 疏。 後句雖起諸行不退失前平等淨心者。即經 隨順真如。論云。隨順如道行者。彼平等中 深淨心不退轉現成就故。隨彼平等清淨法
住。釋曰。不退轉心即此隨如。末句意云。既 以前句治於深心。取淨相竟。今以不取 深淨之心隨至不退轉行。常於平等中住。 為順如道故。疏云雖起諸行不退失前
平等深淨之心。次論結云。菩薩如是深心安 住。名為隨順如道故。疏云則能隨順真如。 正是取此論文也。言平等即如者。會論就
經。經云隨如論取平等。云何是同故云平 等即如。如前已釋。問論云深心安住。何異 前隨彼平等清淨法住。答前唯住平等故。
疏云不失平等。今言深心則行順如。為深 心住。
[0506c22] 疏。後別明中。顯隨如行有八種者。問 八皆事行何名如行。答有二意。一此八助 顯真如觀故。二如中起行俱無所著。方顯
隨如。別行可知。但第七句念智力所持故。
[0506c26] 疏。順經釋論。經云得念意與智力故。即以 意為思慧。遠公云。念是聞慧念持教故。意 是思慧思求義故。智是修慧。以能離障上
勝進故。此之三句同名智力。今經無意與 言故。以念當二慧智當於修。第二不住道。
[0507a02] 疏。所知法中智清淨者。諦是所知之法。智 於其中照見離垢。故名清淨。慈悲攝物名 利益眾生。無墮稱勤善巧為方便。
[0507a04] 疏。瑜伽 住品者。即四十八。論云。如是菩薩住此住 中。多分希求智殊勝性。於四聖諦由十行 相。如實了知。
[0507a07] 疏。言實法者。然有二義。一 約真實名實已如疏文。二約對下十門隨 機異名故。名實法。
[0507a09] 疏。二明開合者。疏文有 四。初一是合。後三是開。三中一約所化法 分別。二約所益分別。三約化類分別。
[0507a11] 疏。三 對實法以明通別者。六七八九此四唯別。但 各一故。第十門望前五門。則名為別。但觀 滅道之二諦故。望六至九唯觀一諦。則亦
名通。遠公後五亦言通者。何名通別。所觀 通四所成唯一。亦得稱別疏。今初瑜伽十 句不顯文詞者。即上住品。論云一切文詞如
契經說。但取經義。其所立義似今論釋。但 有小異故別出之。疏文有三節者。彼先具 列三節之名。一為此說。二由此說。三如此
說下。疏具辨。疏如次可知者。如次苦集滅 道四諦次第。即是今經六七八九。
[0507a22] 疏。為說四 諦十六行等者。謂苦下有四。即苦空無常 無我。集下有四集因生緣。滅下有四滅淨妙 離。道亦有四道如行出故。是俗諦。疏即四
重。二諸諦等者。言四重者。一假實二諦。二事 理二諦。三四諦勝義二諦。四安立非安立二 諦。廣如玄中。今是第三重中者。以四諦為
俗故。遠公亦說三種二諦。一就相分別。情 想之有名為世諦。無相之空名第一義。二相 實相對。妄想之法情有理無。名為世諦。即此
經中空如來藏真實之法。相寂體有名第一 義。即不空如來藏也。三就實分別。不空藏 中體名真諦用名世諦。今諸諦第一就第 二門似非得意。疏不同瑜伽等者。瑜伽但
云依曉悟他。是以通也。
[0507b07] 疏。為說法空第一 義諦者。即四重中第三重內勝義。與前第一 四諦之俗。共為第三重二諦也。三之與四
明上二諦非一異義。三則非異。四即非一。 又三即二而不二故。經云覺自共相。論云 俱處四即不二而二。論疑是一由不二故。
經了差別由而二故。又四即於諦常自二。 三即於解常自一。五即總了二諦緣起相性。 即仁王云。通達此無二真入第一義。
[0507b15] 疏。六 為正見者。前中三疑四謬五離正念。並非 正見。今無此非方為正見。故可明示四諦 差別。則不隨事執不謂空無。可令知苦
斷集證滅修道矣。事謂苦事所有受皆苦 故。集能生苦。
[0507b20] 疏。無學之智如是而知者。是 釋經智字為答外問。滅是滅理何得言智。 故此釋云意在取滅。
[0507b22] 疏。道言無二者。略牒 經文。具云出生無二故。論經云起不二行 故。既稱滅知故不生二行。
[0507b24] 疏。前列實法下。 應有問言。此之四諦與前實法。俱列四諦 有何別耶。答意可知。若準遠公上釋。則前
實法四門各別。今則一一皆迷前四。故有不 同。亦是一理。
[0507b28] 疏。未得本質故者。本質有二。 一約未證佛智。則佛智為本質。二既未 證於如來之智。於一切智所知之法。即是
本質亦影像。知一切所證未親證故。
[0507c02] 疏。第 二利益眾生勤方便勝者。既為利益觀有 為等。何偏明悲。對上觀諦智清淨故。其 中雖有諸行悲為主故。
[0507c05] 疏。虛妄二字觀內 五蘊者。是疏標舉。謂妄想下論釋。從此明下 疏釋論。常作我想慢事故妄者論釋。從此辨
下。疏釋。疏詐偽二字觀外六塵者是疏。標 舉世法牽取愚夫故詐是論。此顯下疏釋論。 其世法盡壞故偽是論。此明下疏釋論。上虛
偽二境者。虛是內境偽是外境。皆能引心合 皆名誑。妄是內心詐是外心。皆能迷境故合 名惑。疏論云常等下。向來疏文。合於二境
二心。以配誑惑。論中內外能所別明。先明 於內先所取。後能取後世法盡利下。明外能 所。亦先明所取。後明能取。細尋易了。
[0507c16] 疏。愚 夫即是依彼正取我慢之人者。上釋誑惑 下釋愚夫。前有兩對今唯就前五蘊能所。 以明愚夫。五陰是人也。第二別起悲觀。疏
正明起願願救生義者。經云求佛智。而云 救生。正同三地。欲救眾生不離佛智。
[0507c21] 疏。 今初無明有愛是流轉因者。義至於此。從 故生下皆屬果攝。若取經句。應至故生以 為句終。
[0507c24] 疏。牒前訶後者。牒前深苦訶後重 苦。
[0507c25] 疏。機關苦事者。遠公釋云。容物動處。名 之為機。於中轉者說以為關。因名為機。苦 果隨轉說之為關。今疏意亦爾。不別配二 字。
[0507c28] 疏。二欲求中受欲者。欲求開二。一縱情 五欲不懼當報。是造惡行者。二但耽五欲 未必造惡。今是此人順境生貪。違則生瞋。
癡迷上二。不言習善行者。善行多在有求 之中。亦以過輕故略不說。亦得含在受欲 之中。疏觀如實中下。對前料揀可知。
[0508a04] 疏。 明遠彼滅不向滅者。論云趣無畏處。不求 十力大聖導師。意云。欲趣無畏之滅。不求 證滅者耳。
[0508a07] 疏。順怨道故者煩惱結使名為 稠林。是魔所行故名怨道。既趣怨道即遠 真道。
[0508a09] 疏。略不明老者。上依論觀生老病死。 生苦在初病可卒加。通於老少故經明之。 今生死言即兼死苦。老言不顯故云略無。 亦合有也。
[0508a12] 疏。總中無父曰孤者下。別之中 經有八事。具釋四字。前之四事明其有苦。 後之四事明其有惡。各用二事釋前之一。
[0508a15] 疏。常起邪念故為其覆翳者。依無明住地 起妄想心。名為邪念。流注相續故曰常起。 不同四住善惡間生。
[0508a17] 疏。不聞正法故為彼 纏裹者。四住之惑容有善間。間則不纏。不 聞善間故為纏裹。
[0508a19] 疏。二興慈中經有三節。 一初為物修因。二獨一發心下孤標大志。 三以是功德下以善益物。初令淨障為涅
槃因。言畢竟清淨亦涅槃果。後乃至獲得如 來十力無礙智慧。令得菩提果。今疏雖總釋 義亦已。圓。
[0508a24] 疏。先牒前總明上來修善者。略 舉修善。實則兼前智慧觀察。見生有苦有 惡無治無救。故修善根而為饒益。皆慈相 也。以善智慧能饒益故。
[0508a27] 疏。前二為救未來 者。令住善因得於樂果。屬未來故。即利 樂義。頻見上文。上句未住令住。下句先住
微善後令增長。故得樂果。亦是上令捨惡。 後令增善。疏下有五種令諸外道等者。前 五世樂下五出世。五中一起信。二去邪。三
正解。四起行。五得果。自下大文第三。疏有 四聖果下文二。先指文列名。後四中下釋 其差別。前中一攝功德勝者。聞等功德修成
名攝。二修行勝者。勝進所行善修習故。三四 利他中。三利他行。四利他智。
[0508b08] 疏。一忍辱柔 和勝者。能忍他惱名為忍辱。能將護他說 為柔和。以柔忍故緣不能動。二皆拒惡故 名為愧。唯崇戒善故稱為慚。謂內懷下釋
慚愧相。慚者羞天故不誑幽。愧者羞人故 不誑明。不招譏毀即護他也。
[0508b13] 疏。乃至命難 不捨戒者。釋堅固言鵝珠草繫即命難也。
[0508b15] 疏。一增長因行者。福能生智故名為因。二 依止因行。依慧生福名依止因。
[0508b16] 疏。六起淨 土行。論重釋云。云何莊嚴無煩惱染。得堅 固智慧眾生住在其中。及佛法莊嚴故者。意
云。淨土有三種淨。一相淨。七珍嚴等易故不 明。二住處眾生淨。三法門流布淨。後二難故 論重出之。既發意能成即具三淨之因。廣 如初地淨土願中。
[0508b22] 疏。七依佛法身起行者。 依彼相好法身起行求故下依義皆然。
[0508b24] 疏。九敬重法行者。上來行德依法成故第三 教化眾生。
[0508b25] 疏。應化自眾者。隨彼眾類以身 同故。即八地中身同事也。
[0508b26] 疏。一切種愛語 中多約開演者。一切愛語皆有三種。一慰喻 愛語。二慶悅愛語。三勝益愛語。三皆開示 因果之益等。
[0508b29] 疏。即利行自性者。即九門之一 唯有一也。
[0508c01] 疏。即一切利行未成令成者。一 切亦三。此是其一。言有三者。一現法利行。 二後法利行。三現法後法利行。以勸離欲 令成就故。
[0508c04] 疏。上三即難行者。難行唯三故。
[0508c05] 疏。八總願一切門一切種者。一切門者有 四。一不信令信。二犯戒令戒滿。三惡慧令 慧滿。四慳悋令捨滿。言一切種者。或六或
七。如淨行品。
[0508c08] 疏。利行愛語亦可參用者。示 其所學。約令行邊即是利行。約其示邊即 是愛語。
[0508c10] 疏。如瑜伽四十三者。即指其源。瑜 伽九門淨行品已引。
[0508c11] 疏。第二結行成益者。亦 名勝進行也。
[0508c12] 疏。第四隨順世智勝者明染 障對治等者。染即煩惱是第五內明為治。 障即所知是前四明為治。然瑜伽十三中列
五次第云。一內明。二醫方明。三因明。四聲 明。五工巧明。今染在前正順彼論。疏算數 即數建立者。第十五中說聲明。論云。云何
聲明。當知此處略有六相。一法施設建立 相。二義施設建立相。三補特伽羅施設建立 相。四時施設建立相。五數施設建立相。六處
所根栽施設建立相。第一法施設建立相者。 謂名句文身及五德相應聲。一不鄙陋。二不 輕易。三雄朗。四相應。五義善。第二義施設建
立。略有十種。一根建立。謂見聞等。二大種 建立。謂依持洗潤等。三業建立。謂往來宣說 思念等。四尋求建立。謂追訪等。五非法建立。
謂殺盜等。六法建立。謂施戒等。七興盛建立。 謂證得喜悅等。八衰損建立。謂破壞怖畏等 九受用建立。謂飲食覆障等。十守護建立謂
育養盛滿等。第三補特伽羅施設建立者。謂 男女非男女聲相差別。第四時施設建立者。 謂過現未來三時聲相差別等。第五數施設
建立。謂三數聲相差別。一者一數。二者二數。 三者多數。第六處所根栽施設建立者。略有 五相。一相續。二名號。三總略。四彼益。五宣
說。若頌等名為根栽。如是五種總名處所 根栽建立。釋曰。今當第五。又數以記數算 以記位。謂一縱十橫等。瑜伽中意略已具矣。
[0509a10] 疏。咸善通達正當明義者。釋其總名也。言 種種諸論等者。即七例中論體也。七例如 初地。
[0509a12] 疏。鈔具引。即六論為體等。即等上亦 等其類。六中隨一容有多故。從地水火 下略示六論之二。於一諍論自有其四。
[0509a14] 疏。 圖書下即六中之第二論也。隨世所聞即釋 上義。出所宗尚故。疏又此圖書下重釋。即 因明中論所據也。所據有十。謂所成立有
二。即自性差別能成立有八。謂宗因喻同異 類。現比教量。今此出教量下。兼現量。
[0509a19] 疏。即 治所用事者即是本論故。論中但有書字。為 所用事中忘障。取與下即論釋此障。論但通 云取與寄付。聞法思義作不作事。已作未作
事。應作不應作事。此對治故。書釋曰。今以 義節論文。於此一障自為三節謂一事 中障。二解中障。三業中障。便以疏解意。言
作不作者。但作者書之。言作不作者書之 言不作。未必惡不作而善作也。下二準之。
[0509a28] 疏。印璽亦是現量者。論中有印而無於璽。 今以加璽故云亦是現量顯現可見故。又 治所取物不守護障。即是論釋印字。如鹽
米等以印印之。則無強取。
[0509b02] 疏。三又善下醫 方明者。然瑜伽醫方明有四。一病相善巧。二 病因善巧。三於已生病永滅善巧。四已斷 病不復更生善巧。今文具之。
[0509b05] 疏。即四大不 調眾生毒相病障對治者。即本論文。從善療 下。疏以瑜伽四義解釋。一即第三除斷方
便。二即第四斷已不生故。涅槃云。世醫所 療治雖差還復生。如來所治者畢竟不復 發其療治除斷即是第三。其一善字即當第
四。從顛至蠱下。辨初二義。先總指經。後 於中下別屬顛等。內四大下皆本論釋。然顛 狂乾消正明病相。四大不調故沈重地病相。
冷水病相。黃熱火病相。風相多端。其顛狂二 事。亦是病因。由顛狂故。應食不食。食不 應食。應作不應作等。故生諸病。鬼魅蠱
毒正是病因。因鬼魅等而生病故。亦是病 相鬼等病故。從論經說呪藥等者。疏會論 經。今經無呪故論以藥呪為能治。即是今
經善方藥攝。病因死因即是所治。以呪藥力 應死不死。
[0509b21] 疏。四文筆下工巧明者。瑜伽工 巧有十二種。今略有六。一書算計度數印 工業。而文筆讚詠但屬書攝。其算數計度通
其二明。前疏之中已配聲明。故此不說。二 音樂工業。言皆憂惱障對治者。即是本論。 凡言對治皆是本論。絃竹娛耳故除憂惱。
三營造工業。四營農工業。而言亦者。草樹華 果有兩句故。布列宮苑即是營造。樹之園 圃即是營農。
[0509b29] 疏。此即不喜樂障治者。峻宇 彫牆朱軒玉砌。居然悅情。況池塘生春草。園 柳變鳴禽。洪波躍淵漁。清風吹落華。縱意林
流間。歡愛彌日夕。豈能憂哉。五生成工業。 能作能成故。言繫閉障對治者。家有千金不 死於市。何能閉哉。六占相工業。是所得報
分過惡因障對治者。先舉論。謂皆由下是疏 釋論。不知過去作業因感。便取外相為 吉凶源。乃造惡業排凶招吉。安得可耶。 今示因招使修德業。排凶招吉即為能治。
五星者。東方歲星主春主木。西方太白主 金主秋。南方熒惑主火主夏。北方辰星主 水主冬。中央鎮星以主於土。通主四季。星
者散也。列位布散。漢書云。星者金之散氣。 與人相應。凡物之精上為列星也。言二十 八宿者。謂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虛危室
壁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廣如 大集四十中。經云。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釋 提桓因四天王等。而白佛言。過去天仙分布
安置諸宿辰曜。攝護國土養育眾生。於四 方中各有所主。東方七宿。一者角宿主於 眾鳥。二者亢宿主於出家求聖道者。三者 氐宿主水出眾生。四者房宿主行車求利。
五者心宿主洲渚眾生。六者尾宿。七者箕宿 主於國師。南方七宿。一者井宿主於金師。 二者鬼宿主於一切國王大臣。三者柳宿主
雪山龍。四者星宿主巨富者。五者張宿主於 盜賊。六者翼宿主於貴人。七者軫宿主須羅 吒國。西方七宿。一者奎宿主行船人。二者婁
宿主於商人。三者胃宿主婆樓迦國。四者昴 宿主於水牛。五者畢宿主於一切眾生。六者 觜宿主鞞提訶國。七者參宿主於剎利。北方
七宿。一者斗宿主堯部沙國。二者牛宿主剎 利及安鉢竭國。三者女宿主殃伽摩陀國。四 者虛宿主般遮羅國。五者危宿主著華冠
者。六者室宿主乾陀羅國輸盧那國。及諸龍 蛇蝮行之類。七者壁宿主乾闥婆善音樂者。 大德婆伽婆。過去天仙如是布置四方諸宿。
攝護國土養育眾生。釋曰。此皆西域之事。 此方所主分野等。又有差殊。經文有之。略 知去就未窮玄象。非我之愆。難勝聖人不
習而利。然天垂象聖人則之。故繫辭云。辭 也者。各指其所之。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 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
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 說。釋曰。其知幽明即中知人情。瑜伽之中 餘六工業者。一和合工業。二呪術工業。三
商賈工業。四成就工業。五防邪工業。六 事王工業。廣如彼釋。
[0510a19] 疏。殺生祀祠求梵 福者。即智論百論皆說。外道殺馬祀梵天 祈生梵世。今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能生 梵天治其邪見。
[0510a22] 疏。五四無色定治妄修解 脫者。外道以彼為涅槃故。今能入之。示其 謬計。此經論中唯說世間為內明者。經明 隨順世間智故。
[0510a25] 疏。上來所釋等者。本論亦 不全屬五明。但有治障治染之別。瑜伽之 中廣顯五明。與此相應故雙用之。
[0510a27] 疏。又論 與經有不次下。意揀古人。今疏以論就經 之次。古人依論次第異經。刊定記中全寫 探玄。亦不對會二經之殊。況辨論釋與經
之異。恐尋論者。及見古疏怪其不同。故結 示耳。
[0510b03] 疏。但於眾生不為損惱事者。賢首品云。 若見世界始成立。眾生未有資身具。是時 菩薩為工匠。為之示現種種業。不作逼惱
眾生物。但作利益世間事。即其義也。而論 但云異障中無障故。餘皆如疏釋。疏三發起 清淨論經云憐愍眾生故出者。出即今經咸
悉開示耳。第二位果中。疏證智契如事為真 金者。論云此地智光明真如事示現。如經諸 佛子譬如真金等。釋曰。證智為真金。如為
所契之理。智為能契之事。事合於如故云 如事。教智能顯上之如事故如硨磲。
[0510b13] 疏。日 月等光者。遠公云。梵本唯以星光喻於此 地。意云。六地方用月光喻。故理應合然餘 如前釋五地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六十三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6 冊 No. 1736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