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ui Shu Yan Yi Chao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Scroll 6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第六十一
清涼華嚴寺沙門澄觀

[0485a06] 第三問答生起不樂 釋論無量以是 可知

[0485a08] 。經文 不同

[0485a10] 菩薩修行 瑜伽修證經意 下作四相
初中四者聞法經文。 依正 成上作意論義
瑜伽順世 淨妙正法義通 全同瑜伽勤求菩薩行
聞法必當深妙如下夜神所得四禪 可知攝心安住第二 作意瑜伽加行

[0485a22] 次於第三遠離作意 遠離空閑處 上疏空閑事理空閑

[0485a25] 思惟第四何故 所以 勝解作意正是修行勝解
不可是故修行 不成

[0485a29] 瑜伽三十三第二修證 顯示中略 超過思惟修行
勝解奢摩他毘鉢舍那修習 尋伺勝解如是名為 作意可知加行究竟作意
從此修習奢摩他毘鉢舍那鄭重 觀察修習對治時時觀察由是 欲界繫一切煩惱心得由此
方便究竟種子爾時初禪靜慮地前加行道得究竟一切煩惱 對治作意生起加行究竟作意
加行究竟作意從此無間由是 因緣證入根本靜慮作意 究竟作意初禪略釋
大意略釋而已可知

[0485b16] 修行第二顯示 二者離欲不善 加行究竟作意初禪加行 作意

[0485b19] 故此 四句一總修行 俱起名為
初禪二修 修行一定 一定
不如宿世 一定一種唯一 多種
一處 修得稱之為 即是天台菩薩 瑜伽智論

[0485c02] 經意圓融所以 瑜伽是故
法相宗經文。鳥跡 融會

[0485c06] 何時修證 釋文 無意

[0485c09] 大乘法師 四門 意中一直經意本論
會通權實無量 菩薩正應修習 出世世法眾生
四等 歸依智慧微薄取信 耳目可信

[0485c17] 四禪 瑜伽引證 是以

[0485c19] 無色無色超過三相云何超過有色 如火中華

[0485c22] 無色無色俱舍皆是定品二十八 俱舍論廣破有色無色
不成有色 若爾何故無色 無色論主
色有唯有律儀律儀大種何以有無律儀無漏有漏 有色
如何可言身量 極微應名無色 身量不可 應有唯有
得無生身廣破

[0486a08] 修得俱舍靜慮說定 五蘊靜慮一生靜慮
定靜慮修得 世界十七靜慮 五蘊具有 等持
一境專一緣故

[0486a15] 無色 無色小乘 料揀俱舍下地 色想
無色 無色心一境性 自性色蘊無色
隨轉下地 同在一句便下方

[0486a23] 料揀無異 現下
終教泯絕即是頓教事理圓融 圓教

[0486a27] 四禪之中義理釋文一等 其實建立
料揀同異 初一二禪覺觀
覺觀即是初禪

[0486b05] 四禪 十八第二所以俱舍初禪
尋伺喜樂二禪喜樂 三禪四禪初三

[0486b11] 多少所以

[0486b12] 其間第三其實 大乘三事行捨捨受

[0486b13] 十一俱舍實事十一初二 輕安信根即是喜受初二
輕安第三禪樂受

[0486b17] 唯有俱舍 即是信心大乘雜集第三禪 三支以為

[0486b20] 此等第四建立所以瑜伽 引證

[0486b22] 煩惱二事煩惱 內心與欲相應名相外境境界

[0486b24] 尋伺 尋求

[0486b26] 國土 輕安即是 發心功德

[0486b28] 離生喜樂瑜伽 一明斷除五法喜樂不善 五受喜樂
身心得無損害解脫

[0486c03] 離欲不善身心 輕安解脫

[0486c04] 輕安身心調堪能引文 輕安唯識第六輕安遠離 調身心對治轉依
煩惱身心調輕安堪能

[0486c09] 瑜伽

[0486c10] 四住初禪依止 而言第二禪

[0486c11] 覺觀 發生三識初禪之中 一定定時三識動覺
動亂二禪前已顯揚雜集 顯揚第二對治尋伺
正知遠離尋伺 雜集 內定尋伺平等
非一平等婆沙平等 心淨

[0486c21] 覺觀 豈非 不同
覺觀以為 覺觀滅諦以為無染 道諦以為無染

[0486c26] 本論 世間如實釋論無漏一心
一心云心行一釋論 行一不斷三昧無漏相續 一心行一
一心二禪意識行法 由此名下結成三昧無漏 即是三昧相續無漏無有 相間瑜伽世間靜慮
不捨種子無漏靜慮二種

[0487a08] 止水初禪 覺觀 初禪其所所得

[0487a11] 智論 二禪初禪初禪 二禪欲界 離生

[0487a14] 二禪初禪 名為離生二禪覺觀 為此初禪離欲定名
離生二禪覺觀定名 初禪 初禪

[0487a20] 初禪離欲大小解離離生 第三禪住捨即是
十一一心數法十一 慚愧無貪三根 行捨不害行捨即是其一
言行精進三根平等 功用對治掉舉寂靜 四法故云精進三根
無貪善行捨受 無記行捨 調停者行捨三不 二禪

[0487b03] 顯揚 唯識行捨顯揚 三禪故云住捨

[0487b05] 不忍 不忍可言即是平等正直 安住三品一同唯識平等
正直 寂靜唯識功用記為 一境

[0487b11] 正知正知 分別而言安慧 正義雙流名為

[0487b14] 結成勝義

[0487b14] 心受 瑜伽色身名身瑜伽 引證中有心下
寂靜下生下文 故云相違心受 生起心受生起身受
身受是故釋經約根 身受二種 分別約根本分五識
名身意識意根 心受分別身心下品 名為心受上品遍身
遍處身受 心法此處增上遍滿身心身受 增上心受不待言說
二義瑜伽 意識名身故云心受名身

[0487c01] 土石山水 初禪二禪
身心 但是三禪池水 在外居然可知

[0487c07] 勝義三山已知三禪勝義中有一句勝義
如是無有無間無能下地 最勝是故
引證 勝義瑜伽 屬於
聖弟子堪能捨離非凡所能 屬下 聖者
不知何以得勝 是故有理文中 上下

[0487c22] 第四禪 問答初禪可知

[0487c24] 小乘初二 輕安樂受正斷 其所一種何不
不喜苦樂五受 憂苦

[0487c28] 浮動正知所以清淨 重顯清淨三禪四清明清論文
略舉

[0488a03] 釋論故云 初禪下地災患 現行欲界
第四不動災患災患 尋伺苦樂出息入息

[0488a07] 第二 義門料揀釋文觀行初一差別別名
下地下地差別

[0488a11] 差別別名一總 釋論以前
所以所以四無色不同三根 不一緣故瑜伽 瑜伽
一意乃至 根本定虛空等根本定虛空
八解脫道中解脫 九無間道不論根本 剎那心緣後心 上下後心故云第二
加行解脫道 無間道 俱舍

[0488a26] 四下

[0488a27] 支差經論會通如初 五下結

[0488a29] 空處釋文 而言正理空名 有情生長文中釋文
三句即為三句 對治
一總三句 有對 俱舍十八界分別總有
二十二 有對一有有色有對 十八界色界
觀照名為五根五境 有色有對十界極微 障礙有對礙手
礙石二相礙手應知有對總有 障礙有對障礙 境界有對十三
六識法界一分法界心所十三名為有對境界有對
即是六識 一分心所六境 有對六境
二種障礙有對障礙有對障礙有對 自問境界
功能為此法境 心所法名為 六境
等於功能 境界心心猶如 色境名為 境界有對能緣力強有對
力強緣中境界之中具有 境界有對有對
境界有對 有對本意施設 四句分別境界有對
捕魚 以此
云何等於 境界名為
名為緣故 有理 有對
第三有對心要 六境有色等於別無 六境中法

[0488c22] 第二三句如初眼識可見 釋論三句
亦即俱舍五蘊 有對色境不可有對 五根香味
可見有對中一可見瑜伽名為顯色次於虛空 解故所有青黃相應顯色 厭離超越

[0489a03] 有對有對因此舌下 和合四塵香味
可見障礙有對瑜伽顯現超越以為因故所有種種 眾多品類顯色和合積集障礙

[0489a09] 三不第三 意識 可知第三境界
法塵意識緣故瑜伽 遠離以為因故所有種種 飲食莊嚴具
一切作意第三 小乘大乘俱舍 色想無色一者
二者修得修得 修空定時應有問言何不 色相

[0489a21] 大乘之中大乘 色相 識處不滅無所有
生空

[0489a25] 香味 香味色聲可知

[0489a27] 色界修空 意識之中 一切論主
意識和合意識分別一切法 別異意中色想故知

[0489b04] 云何對治 對治前生三句對治
瑜伽三句之內對治 如是有色 有對種種無邊虛空勝解

[0489b09] 何以無我即是 故云無我 無我菩薩治下釋論
以為加行有漏六行淨妙 對治論主

[0489b15] 正理加行 有法一切 故云
不依無礙 譬如虛空一切色處 何以虛空無身
故經云譬如法界 不可見取一切虛空觀行
二義 先有無故此處無色無義
婆沙八十加行空無邊處業者思惟上岸上等 假相勝解觀察
無邊思惟無邊加行展轉引起無色虛空無邊 苾芻便兩手
見問何所苾芻答言不見 自身如何 故知不見加行

[0489c08] 瑜伽 瑜伽 論文加行究竟
作意即是第六心得利益勝解作意第二 正是修行以下依止加行究竟
作意無間證入利益

[0489c15] 第三總結何所云何無分別虛空 無邊修行何所 心一境性

[0489c18] 正理論證加行 根本依止三昧 釋名一切
云何非有 第三略釋瑜伽
非有無想唯有 所以無漏

[0489c26] 雜集第九 分別

[0489c28] 觀心釋禪門第四 果分

[0489c29] 所以

[0489c29] 一來之所以對生 建立
出體文中釋文疏通始終第九諸眾生心性 一切虛空名為
一切名為一切名為 圓教如下離世間品 圓融

[0490a08] 第五出體 出體以定雜集十三 三昧後得智建立
四無量總有靜慮 有情所緣境相應行相定慧自體一切功德奢摩他
心心所以

[0490a15] 出體行相 四句行相無瞋 即是出體拔苦不害出體
出體行相即是 俱舍無量對治 慈悲無瞋喜捨無貪行相
拔苦欣慰有情欲界有情初二靜慮五十不能
三不欣慰欲貪 出體慈悲無瞋 喜受無貪婆沙論
俱舍論不害 無貪無瞋言行雜集 三句行相行相拔苦
欣慰行相有情行相怨親 欲界上界無瞋 兩句初二靜慮
無量四靜慮中間 有餘師說未至定 離欲
十地欲界四靜慮 根本四近中間二義不能 斷惑一有根本緣故勝解作意相應
斷惑須真作意一切有情 境界斷惑緣法作意明處 人中

[0490b12] 種類 總有其三

[0490b13] 經論大同涅槃 五更眾生緣於五蘊 法緣諸眾生無緣
緣於如來是名無緣緣於貧窮 如來大師貧窮第一 如是以是
來者名曰無緣即是經文。初一料揀 釋文與欲五欲同喜
二禪之中一切因果三禪非唯 三禪不二樂平不二廣大
以此眾生 彼此平等 平等不等
與其 與其不以 不二 不二苦樂相對

[0490c02] 清淨清淨 平等
怨親依依 治下清淨身心調 十惡調五蓋十惡
怨親言行清淨淨名觀眾生品 清淨諸法 不生

[0490c11] 色界正受善果苦惱 引證
勸修現生五果異熟

[0490c16] 一緣聖凡五蘊人見 無我論說二者眾生所有分別作業 涅槃其所
一切世間有情世間正覺器界圓教離世間 第二五神通功用果
所屬來意分說論文 文中下列別名
別名出體順眼 故云約見天耳 何不名聞不順不如
次第三業分別 意業三業 釋文

[0491a01] 自在 初二 十八不足
在下 自在無礙石壁 無礙猶如虛空二者上行
虛空飛鳥下行 四者涉水 五者熾然
注水 日月威力自在
乃至梵世器世間隨意轉變自在自在乃至 之中初一振動中有
一者一身多身二者多身一身 上行皆是往來轉變
高大 初一後五 別無
識處初六隨煩惱 釋論 三不會通
心所心王相應 如是

[0491a26] 二心使即是 使隨眠往來猶如公使隨逐

[0491a28] 無色以此當之無所有
非想非非想

[0491b03] 四有四心三昧行者 唯識睡眠略為
一境即是中略略為

[0491b07] 約定名學三昧 三昧止觀

[0491b09] 四禪四果初禪初果

[0491b11] 無上

[0491b12] 九有二心大乘得失

[0491b13] 料揀 雜染料揀亦即四諦料揀 如實如實知
小乘教理通人二空非心 始終二教唯識義通二教 同一
頓教能所即是終教圓教教義 六相圓融圓教一乘 別教

[0491b22] 隨心現在前者 三重自在不能入定 出自
不能即是三大方便受生自在報果 淳厚成就示現初十
深心第八勇猛 解脫

[0491b29] 滿

[0491c01] 論主佛菩薩 自利滿自利菩提分 佛菩薩利他瑜伽
道法揀淨滿 二利菩提分其中第二位

[0491c05] 不滅法性真諦因緣 因緣觀俗諦不見增減 增減無二

[0491c08] 一者成上隨順世諦第一義

[0491c10] 壞相即真

[0491c10] 不生般若般若 般若故知無可照見

[0491c13] 以此三地

[0491c13] 色有無色合為上二界 四縛如初 開合釋經初一
見道故云 煩惱釋論當地所知障 各別所知障
此地此地暗鈍所知障 俱生一分開成即是 種子所知無明故云無明習氣
即是俱生煩惱現行 所知障煩惱種子直至金剛現行
種子微薄微薄

[0491c27] 得名 見道初地分別
煩惱初地 三不善根使任運 三地漸次
二種一者不善凡夫二者 憎厭世間分別有無 處斷不善煩惱煩惱
一者地上 漸次除斷十地 使性不善
地中

[0492a10] 剛強老子柔弱剛強天下之至馳騁天下

[0492a13] 萬頃 蔡邕汪汪萬頃不清

[0492a16] 涅槃十行 眾生我有眾生不能 普賢行

[0492a18] 毛詩 進賢蒼頡 諂佞報果三昧
十倍三地 中等數法 百萬
百倍千億千億 千億百倍千億 千億那由他那由他
千億那由他阿僧祇 一百洛叉俱胝中等洛叉 俱胝俱胝俱胝
那由他自此 上等千億 非心思量百萬三千
大千世界微塵數九地百萬阿僧祇國土 微塵數十地不可說千億那由他佛剎 微塵數三昧三地當前
難思難思一一地中殊勝願力過於百劫千億 那由他不能圓融
登地深淺空中 宣示初地一念無相 成就百萬阿僧祇功德二諦心心 寂滅流水不可以凡心思量二種
法身三地乃至等覺應化 可以初地乃至無量 據此數量
焰慧地所以 本論 瑜伽深密
經論第四波羅蜜觀自在問言佛說十地佛地清淨幾分佛言善男子清淨十一云何
名為清淨增上樂清 初地增上清淨第二增上心 清淨第三增上清淨
勝妙知能第四乃至佛地 十一十地佛地

[0492b27] 多種第二分為 地下 聞持有法愛言
修證菩提分法

[0492c02] 地中 唯識 攝論第七世親
由此地中安住最勝菩提分法一切根本煩惱隨煩惱灰燼 菩提分皆是
第四文成 地中以此 第一何以
第二為此可知 攝論釋文略舉 攝論上第莊嚴論
十三瑜伽論亦即第四多同 金光明第三煩惱智慧 增長光明修行道品是故
地名顯揚第三 諸菩薩此地修治第三 超過一切聲聞緣覺證得清淨
覺分取法微妙慧蘊現前 一切煩惱是故此地名為釋義 相成

[0492c22] 滿 證智

[0492c23] 三明一舉唯識法愛本論三菩提 地下唯識
一分之下第六身見 下品作意緣故現行 第六第七識第七識
微細此地微細 三義微細第六分別 身見名為上品不善名為
不善無記名下 緣故任運現行 無始隨逐身故三義微細
菩提分法便 有身見不能身為不淨 所知障俱生一分煩惱
所知障昔時煩惱障同一煩惱菩提分正斷所知身見 不行三地何不相同 出世方能

[0493a13] 本論解法解法 本分中說唯識身見
無始所知障法愛法愛 方能 一等至愛即是
二法即是中法所知障 煩惱不行得無 無漏 所知煩惱

[0493a22] 由此證得 唯識攝論世親 我所我所 非我我慢
無明邊見我所見 如下結成成行文具 不為方能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六十一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6 No. 1736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