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ui Shu Yan Yi Chao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Scroll 4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第四十一
清涼華嚴寺沙門澄觀

[0311c19] 四分雜集第十三 補特伽羅差別 差別任持差別方便差別差別
差別修行差別差別自有慢行尋伺等分
伽羅猛利長時貪欲 () 下劣 可愛境界發起上品貪欲 (猛利) 無有斷滅 (長時)
行者乃至尋伺 猛利長行如理 補特伽羅自性煩惱遠離 平等煩惱勢力煩惱現行
第七平等 自性勢力煩惱現行自性煩惱貪心貪心不同
下劣上品顏回 過分名為等分 故云 自性煩惱自性
煩惱煩惱微薄 所緣境微薄煩惱現行修習 對治等分
等於不同 父母 四者其三不善根等分 等分輕重
正是等分等於 為重相似無有 求人天樂生死
所謂 人天生死事故樂事 即為人意亦即對治
依法不依人第一正對 不依文義第二中有依法不依人 不依淨名經法供養品
智識了義不了義人法 三門分別釋名出體三次 釋名起行是故
無分別決斷是以為了 不依不了義分明名為了義
是故有餘 令人起行是故 人情不依了義
一法無常寂靜無我 相應以為了義相應即非了義大小乘小乘了義大乘
七善中說涅槃第六如來 無常變易名為不了如來常住不變 名為顯密密意宣說名為不了 名為大乘
名為不了周備為了四門初一 歸正 使周備出體初一
通理根本能詮 忘情取法三次以上以為次第 法愛真實觀智理事違心愛著
便證實聖人少有不得聖果自修利他以此說法 不捨諸佛所聞 說法為此
眾生不違應化 說法 四修精進可知 五欲天台止觀智論
修正二十五方便五欲五蓋調五事五行 五五二十五五欲
云何之下中有 五欲菩薩直順經文無貪
方便不要 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閑居 諸緣善知識五蓋
調五事調調調身調息調心 五行五法精進
五一前後可知 瑜伽三十三六度四等 自性一切難行四一
一切 自性一切一切 二世樂清自性一切
難行一切 二世 靜慮自性一境
奢摩他毘鉢舍那運道 二三第二一切 一者世間出世間九次第定
不住不出出世間亦即第二 一者現法樂住身心輕安遠離 一切二者功德
饒益有情第三難行 定能靜慮 最勝欲界第一第五
靜慮種種超過二乘所行 第五是故難行 靜慮無上菩提第十
第四一切尋伺 第二 第五
四句四等相應第八 所緣境眾生第六一切 靜慮十三
靜慮無記變化靜慮奢摩他 毘鉢舍那 神通威力功德第六神通
一者靜慮二義現法樂住饒益相應可知第七
滿眾生神通 論文 降雨止渴怖畏
飯食資財 造作可知第八 一者神通變現調伏有情靜慮
二者變現調伏有情教誨變現 調伏有情四者示現惡趣 辯才失念 正念制造建立顛倒
工巧造作放光息苦 第九清淨 十行品安住
雜集第九如是靜慮無色 相應分別雜染清白建立清淨雜染無記二見
無明由此四惑染污染污 無色界一切無記煩惱 隨煩惱生長不絕略釋論文
廣博 靜慮靜慮 靜慮無明靜慮如是煩惱 無色大小二惑相續流轉
清白清淨靜慮無色自性 清白雖是世間名為建立者建立等至建立品類
建立靜慮建立無色 唯有建立建立者 初禪等至建立者作意
靜慮乃至非想品類建立者 靜慮三品初四 三品三天建立者靜慮 無量名字不可算數諸佛世尊二乘
不能乃至互相 清淨靜慮邊際定力乃至非想 非想邊際清淨
所有最後邊際作用自在 清淨通有無漏自在作用 清淨雜染 第四清淨即是建立
互相品類建立 出生雜集建立 出生起信修行信心
純熟乃至真如三昧 復次三昧知法 諸佛法身眾生平等無二一行
三昧真如三昧根本修行漸漸 無量三昧無量三昧智論 五智三萬五千首楞嚴五萬三千
方便善巧無量無邊逆順 俱舍定品 無學等至
分為一者有漏二者無漏同類名間名次二等
觀行 定時有漏等至現前 次於有漏現前次於 現前加行滿
有漏無漏等至 無學明處超等 利根不時羅漢方能菩薩
居然初禪二禪 三禪即是四禪 入滅名師三昧騰躍
智論百八三昧第三菩薩三昧 一切三昧自在譬如 遊戲師子悉皆師子 菩薩
如是三昧外道 名師三昧第一百八 虛空初一首楞嚴 寶印三昧智度論
中法今世後世乃至 涅槃利益佛語比丘說法 所謂法印法印解脫門三藏教 三法印法印摩訶衍諸法
實相一法實相般若相應三昧名為 寶印三昧二三案文 三禪經論多用如初 瑜伽四十三云何菩薩
一切靜慮靜慮二種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一者現法樂住諸菩薩所有靜慮離一切分別
生身輕安寂靜遠離掉舉 一切現法樂住 諸菩薩所有靜慮種種殊勝不可 思議不可度量十力種性等持乃至
諸菩薩所有靜慮一切菩薩解脫 勝處遍處無礙解無諍不共功德 等持功德靜慮諸菩薩所有靜慮
有情義利事業 息苦救護三寶調伏有情 第三靜慮第九
般若料揀 連環一乘普門 一切智智休息
一句故云連環三句 料揀一對 般若其中定慧
中有一對前定 三昧不違智印 中有三昧
引證定慧 方便料揀相成 般若非唯總結萬行 般若不得
晉書中說王獻之 到處人生 不得一日虛心貞節歲寒
不移萬行不得暫時般若 七方便初九拔濟收束 二種方便瓔珞經通明 三度可知
菩提收束中一契理收束十智 成就收束童女 論說童女
誤傷便火盆 自省無罪便發大心 罪人便火盆
瞋恚便命終天上二種瑜伽二十 總有
欲貪婬欲欲境 色欲色貪薩迦薩迦慈恩 欲界起重
欲貪所以 欲心 欲貪初一第二
第三濮陽 初一大乘法師云云 字義別境 緣於
名為欲貪不及以後有別 可知
色貪初二 第五 戒經梵網經大願
禁戒以此 火大不以三世 諸佛經一切女人不淨十二 一切眾生皆得成佛十三
六和六和敬正在小乘義通大小菩薩三業 菩薩
自謙三業大小 無有一同和敬菩薩通達實相不可得安立 實相方便同一
無有知眾不斷 未來必得菩提是以 以為和敬和敬菩薩通達 實相不得諸法不知不見安立
實相正見方便同一種種知見 知眾因此知見分別增進 必得種智是以 以為和敬同行和敬菩薩通達實相
無念無行安立眾生實相正行 便同一種種無有知眾 因此漸漸功德當成佛道是以同行和敬
慈和菩薩無緣平等大慈 慈善根力能不起滅威儀 一切所得 眾生佛性未來必定當得金剛
是以以為和敬 慈和菩薩無緣平等大慈 慈善根力能不起滅一切音聲 一切
眾生佛性未來必定當得無上 是以和敬慈和菩薩常在無緣大慈三昧慈善根力能不起滅
眾生故意 眾生佛性如來藏未來必定 佛心是以 和敬尚可
論語三復毛詩 至此三復鄭重 尚可不可
三業 便不空淨名方便 方便慧方便
觀空有方便 涅槃經 可見第二成德
老子道經柔弱剛強柔順 可以行權故知柔弱 剛強德經天下之至馳騁天下
天下之至正性馳騁 情欲充塞天下之至 河上公
水能穿在此根本智 內證七事內證 亦即十種自在
智慧輪成就 次之自在一二 一成分別第一自在
大法廣大念力第二無畏自在 善巧智慧第三自在及第 其二實相總持
第七陀羅尼自在成菩提却是第五 自在般若第六 辯才自在得佛加持第八演說
譬喻入佛大悲自在 同一體性第十大慈自在同體第十一大法總結

昇夜摩天宮品第十九 (第四)

[0315b24] 演說 第三 菩薩佛神力須彌頂加法菩薩
神力十住會通 多同須彌頂

夜摩宮中偈讚品第 二十

[0315c01] 十行建立大意 可知建立者法性之中 萬行非一三聚十度四等
現前起信 法性慳貪隨順修行檀波羅蜜 一一契理意趣相續
茂盛布施內外 頭目髓腦興起一一 慈悲一切
修建成立 二便可知 可以消息
共相菩薩 功德菩薩 功德圓滿常住 無勝勝義諦名為勝林
無住無畏不動 大光事理身心 解脫不動審諦照理 明相本源最上
諸佛色聲智林紺青菩薩名下 可知第三偈讚 無不十方
孟夏意譯 一總梵本梵經 如下其所 西域如來聖教
其三但是佛教 必要四時 刊定四月六月 孟夏不順
長者譬如虛空無雲 日曜清淨孟夏 四時時分 不見刊定
譯者梵本不合 譬如 熾然虛空無邊光照方言
無敵意譯 西域時節名字三時 四月十一月三月
二時六時 十一月後半正月 正月三月三從 此後五月從此
從此九月 從此後半十一月 梵本二月 三月月中
西國不同此地西域 是以可取意譯刊定 知者五月十六
十五九月十六日至 正月十五三際 俱舍法師法師十月
公約晝夜後說增減公約 長時後說增減西 刊定故云不見 妄為
第二卷云滿白分月虧黑分黑分十四十五 大小合為一月
六月合為一行在內北行 在外二行合為 以為六時正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
三月十六五月十五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 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茂盛
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 十一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 如來聖教三時正月十六日至五月
十五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 四時春夏秋冬三月
吠舍正月 日至四月十五三月頞沙荼 婆羅四月十六
日至七月十五三月七月十六 日至十月十五三月
十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 僧徒聖教安居 三月三月三月五月十六 八月十五三月六月十六
日至九月十五譯經律者 坐臘邊裔俗語中國 方言傳譯以此
邪正可知坐夏西域四時佛教不許 三無性分為一總
唯識第九廣明 出於所以 結成釋經
中有三性二明三無性 三性三明融通初中圓成即是 依他性
之一具足三性 三性
三性第二三無性三性 唯識具足三性 無性相無性自然遠離
我法三無性三性 三性一下三明融通三性 無相三性但是 一有但是有無無故有無
有無義玄 初三生無自性性 第二無性唯識自然
三無性須彌文中略釋自然生性無自性 無性自然
自性勝義無自性 三無性勝義自性即是字義 勝義 即是圓成圓成即是真如唯識
諸法勝義亦即真如 實性無自性第一無性 不可得
第一無自性 緣生先有中論 無門
其所先有微塵即是 未來一切有部因緣大小乘 心識唯識唯心
青目來文先有 名為先有
無能作者 亦即瑜伽論無常無有常法
無常無常他性 自性即此剎那 無有相待可知
因緣因緣因緣 無性無體無實 自生四句各別
通用因緣中觀論 諸法不自生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無生雜集論二門
自生一切法 自性不從他生法緣作者不從共生即由二種因故 不無眾生
因緣不從 次後先有前來先有三句 無門中論因緣緣中
不可無為先有何用緣 先有境界六根 六根
第四中論非有亦復非有無生 有緣無生三義
無體二相因緣 無生即是正是大品常啼諸法即是諸法無生即是
人見如來無生須彌頂 偈讚一切菩薩一切法無生一切 如是諸佛現前
見因緣法中論四諦是故 中說見因緣法見佛苦集 滅道智嚴第十菩薩 二義
上半下半 二義圓成如下 能所
一者二義 四相略舉生滅
色心法體四相相成有為 緣生無自性可知

[0317c01] 無生真性 勝義無性二義圓成
無能 無性能所 二義能所不了
現見而言共業緣生以後總結世間國土世間通有 世間現見
小乘世間現見不合世間相違佛言世智 世智無我現見 諸法
所生第四菩薩可知 菩薩生下 實義
意中芙蓉 詞意 芙蓉二者 熏習中有
會通有無 多聞熏習和合無漏智 異說第一
一切種子 熏習增長第二難陀 種子
無始種子無始成就第三 護法正義種子一者 二者乃至由此
無始有無不由熏習法爾 熏習非唯有漏正法 有無種子展轉乃至 出世出世即是見道第三
瑜伽三十五種性云何種性二種一本種性成性種性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
無始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本性 種性熏習即是 若爾何以 會通淨名第二
佛道品淨名文殊何等 文殊師利有身無明 四顛倒五蓋六入七識
邪法不善 以要言之六十二見一切煩惱 皆是佛種何謂答曰無為正位
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高原陸地不生蓮華淤泥 如是無為正位不復 佛法煩惱眾生佛法
以為入大乘論第一龍樹 不從虛空 成菩提
經文無為正位不生 佛法入見道便不能迦葉 如是聲聞佛法 凡夫地菩薩煩惱
對治佛種不可 一切智諸菩薩留惑潤生以至 攝論煩惱
一切智乃是密意而是勝鬘楞伽 故云如來藏煩惱
大智自從所藏不空大智光明遍照法界 二相若爾煩惱菩提 第二不得
二事妄說煩惱 真元佛種無行婬欲即是 亦復體性
體性煩惱菩提 淨名煩惱道場如實無行 貪欲瞋恚無有
成佛故知煩惱實性菩提 二事不一第二無能
妄心故云菩提菩提 能所不同非一
實義第二實義 煩惱菩提真妄交徹 雖說三門四句初二 成事理即
一者 菩薩章則 二門章則二相寂然 即非一者
問言萬法即真一如無異即真 即是 即是便 無能生滅真如
不立二者不異失真 無妄無妄失真 二門三義
不同 三義雜亂 金色差別 識身一眼
不同緣故緣故對於 果位
眼識不合六根互用 眼根眼識六境第三眼根 六識六境不合
眼根耳識不出 識身不同功能
不等不等 十四不受善惡 云何
有限理實 不滅所以 不能
可知第六菩薩相接 互相 互相
不一別有不異 差別差別一種 不異不一何者自有
不依不依不得 不異不一自體 不一 不異
不一不異不一不一 不異即如交徹不異 諸法
眾生眾生三世生滅皆是諸法 差別未來 無相易見色心無相

[0319a16] 非法通性 諸法

[0319a17] 異義 互相交徹 如來清淨
世間阿賴耶指環展轉 金色指環不異 總有四句 不異無體
無不二攝歸本 不異 無不歸本真妄
不異 不異故云無有四攝 不無歸本
不無不異末後 不一 法界妙智湛然常住
非一即非中等非一 生死涅槃非一即非 涅槃法體圓融無礙上來
非一 得意異法相望 一切差別差別即是善法
百論般若 金剛何況非法 非法名為有法 有無相對中論論證無法
非法第三成壞 生法不生非法非法不生及於 非法即是色心非法
兔角生法生子非法人生石女兒非法生法 兔角生人非法非法龜毛 兔角長行從法不生法
至若不然不生非法非法 所有法名云何有相 非法不生非法名為云何
無生 是故不從非法生法不從非法非法 兔角不生龜毛
事理無礙事事無礙 事理無礙得以事事 融通有別
第五無為無為 無異無有 同一
二相無實 下半正報 二者現在
過未過去論語 不以諸法真俗涅槃鏡像
豈可有無有餘無餘 假名分別 一切境界相者起信論
一切境界妄念差別 離心一切境界反覆 所知
所知出現譬如世界有成虛空增減一切諸佛成菩提不成差別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四十一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6 No. 1736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