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ui Shu Yan Yi Chao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Scroll 1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第十三
清涼華嚴寺沙門澄觀

[0094b23] ◎第四引證普賢行品 緣中

[0094b24] 第六唯心 引證心所
無法心所 諸法離心 無體

[0094b29] 唯識第二引證 四教唯識即是 外境內心之外
成立唯識華嚴而言一等二等瑜伽雜集大乘無性攝論
其中真智覺者唯識 云何理應可比 十地薄伽梵如是三界
有心薄伽梵解深密經如是說釋論 十地宣說菩薩 安立十地行相名句文身
變現聚集聖者金剛藏 之上影像增上緣聞者 法門如是展轉傳來名為
華嚴成立唯識 即是第六地中一心佛子 所有一心如來分別演說十二
一心如是而立 梵行此等 楞伽頓教八識唯識
起信終教 顯示正義立義分 二種云何一者
眾生心一切 世間出世間法顯示摩訶衍唯心解釋分
心性真妄交徹終教賢首疏 一心如來藏二義 諸相真如門隨緣起滅生滅門
分別教體 唯心

[0095a02] 梵行品 唯心一切法自性非但 而已

[0095a04] 本影四句 中分後說聚集顯現
佛地論各別成立 唯識即如實有 本質義通皆是
文義因位由於意識果位 意識故云妙觀察智相應 智相
集會大法說法 即是第六故云顯現而言 無漏唯識無漏心即真
文義是故世尊實有說法 密意佛地論第一 可知

[0095a18] 聞者上下影像 本質自心變故有漏有漏佛地 引證自心
影像文義文義解釋 若爾自心 佛力影像 佛說

[0095a24] 二十唯識 第二本質影像二教 聞者增上緣佛心上文
相生增上緣聞者上文 故云展轉增上如來聞者 二識決定成立本影護法論
唯識大乘法師 論主無不說法

[0095b02] 文義相生五心第二聚集 顯現聚集西方 五心多少西方相傳
四解即是第一唯識 耳識
意識現量尋求心中 耳識所緣境三心 決定心三相
耳識同時意識 決定心 二字
耳識同時意識尋求 決定心三字
耳識同時意識尋求 決定心十二 四相四聲名為聚集
散亂染淨等心等流 散亂不定耳識同時意識緣於現量尋求心中
現量由此極少十二 十四名為聚集散亂決定心散亂不定耳識緣於
同時意識尋求 意識何等 耳識同時意識
現量 五識同時意識現量 尋求圓滿十二九十 四相名為聚集同時意識
過去緣於八心耳識同時意識九十四名為 同時意識既是現量
現量自相如理論說 名義諸行無常 五心名字多少
可知展轉熏習 三字 無常二字未來
過去本質熏習唯識 顯現 可知聚集依法 一句一百
其二一字 二字 一字身為二相
十六三字一字二字 三十
一字二字三字 十四十六三十五十一字
二字三字二十 三十五十五位總數 一百二事
十四相者句義 連帶一百 五十五十二連帶
五心六識意識 善惡五識尋求 耳識
第三決定乃至等流意識 二種五識同時意識現在意識過去且說
自在 五心聚集顯現自在一念 顯現如理

[0096a18] 唯識 論疏無性如是說

[0096a19] 龍樹頓教般若 不必三觀之一

[0096a22] 此前一味淺深

[0096a23] 第二 文中融通 所以四句真心
事理無礙分之初二 生佛同一真心互相 互相所以

[0096a29] 別教別教四句 無礙生佛兩相宛然互相 入門
理事無礙眾生 中等第一句正立引證 佛果無遺無有一法 法性無法

[0096b06] 現下引證前已 本文佛性論證
中說如來藏三義其一三義 復次如來藏應知何者
第一以為如來 如來藏 自性如如一切眾生如來藏
如如二義一如如如並不 名曰如如來者自性 如來雖是 不二清濁
因位二空無明煩惱雜亂名為必當 應得二空 煩惱名為顯現
譬如水性清濁 清濁應得二義云云 一切眾生全同
復次顯正無比如如一境顯正無比 正果
無比由此 一切眾生眾生如來藏眾生 次之
煩惱眾生 果地之中一切功德 取果 出現
諸法聽法眾生 二重一明一身眾生二明智廣 一切
第一出現三世眾生 有心如是等身是故 無量二字
一身長行中意如來 成正覺一方便善覺三昧 三昧一成正覺廣大一切眾生
等身一成正覺一切 成正覺廣大如是長行偈頌之中 長行之一難思
一身即是 聽法佛智廣大第八 普賢普賢讚佛佛智廣大
虛空普遍一切眾生世間 起種分別大智一身初一而已

[0096c27] 眾生眾生法界法界無遺眾生無遺 出現引證解釋如來
離生眾生心真如 若爾但是平等 本覺無異本覺眾生本覺
無有同一本覺法身法身 若爾法身眾生 證法
眾生心起信始覺本覺 生佛本覺始覺 全同眾生本覺是故眾生心
全同起用不異眾生 眾生起用即是眾生
心中真如用大若爾起信論 何以華嚴別教 起信不二三大而是
各各修證生佛 起信成華之至

[0097a18] 前生互相在下 無後在生
佛心

[0097a21] 眾生心 互相不妨 宛然分明略舉
一者一明師弟 即是弟子弟子 一心師弟生佛弟子中和
和尚弟子說法和尚弟子 中和說法智者水乳同一
水喻眾生 同一能所宛然能所宛然互相
眾生心 眾生壞相眾生心心中眾生說法者
佛心眾生壞相佛心 即是眾生心 聽法眾生即是佛心眾生別理

[0097b11] 更易是以 賢首引證第十五第四雙非
因緣所生無有諸佛法身 下半法性常住虛空 如是正要
偈讚雙非般若前已

[0097b17] 是故四下總結融通一句 隨一一句

[0097b20] 第七實體 開釋

[0097b21] 攝論名為 真如十二分教引證無性攝論 第七攝論第十唯識第十
真如第三由此地中 三慧大乘法教根本真如名勝真如說法

[0097b26] 不立問言真如凝然疏通
逆順總有四法展轉相依 從何而立後得智後得智根本智
根本智從何而立 如故真如最為根本 真如一切法最勝真如
無分別智無分別智真如 最勝由此流出後得智 所生大悲大悲一切最勝因此
大悲如來安立正法救濟眾生大乘 十二部經大悲一切法 最勝菩薩一切難行能行
能忍三地可知

[0097c13] 顯性教本 即如說教即是十二分教即如

[0097c15] 如來言說釋教即如 明教緣生無有自性即如 如是言教金剛三昧
語者如故仁王 乃至文中 白佛云何十方諸如來一切菩薩
文字諸法大王法輪 重頌授記自說 戒經譬喻法界本事方廣
未曾有論義音聲文字 一切文字不行空也大王如如文字諸佛經文。其中
戒經因緣制戒因緣 中一法界本生經 可知十二分名義藏品

[0097c29] 明教即是如下十二 即如十二分 佛教一切法一切佛教
諸法一切 一切佛教

[0098a05] 第八理事 無礙可見

[0098a06] 第九事事無礙 釋義文義
名句而言圓音二義 無體今圓 二者圓音文句
若一 玄門妙音。經文 一音
一音多音 天女三法隨一 一切大小權實無盡法門一一 法界
普遍一切展卷無礙同時具足一切 辭海一切隨類一切國土無上
更多其一 具足譬如即如轉法輪
如來法輪一切語言文字 譬如一切一切一切 一切世間出世間如來音聲
亦復如是一切處一切眾生一切法 一切一切眾生種種 如來法輪何以實相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如來轉法輪即此經文之中 相容
引文即此 相容不同
道場不出出現 音聲梵王 佛子譬如大梵天王梵宮梵音 一切梵眾音聲不出
梵天大梵天王 如來妙音亦復如是道場眾會 音聲不出何以未熟
如來世尊 我語佛子如來音聲無住 成就一切事業如來音聲第五
眾會聞者未熟 外耳可知聞者各各
差別大乘大乘 二乘二乘小乘 如來第六
佛子譬如同一 差別無念無分別如來 亦復如是一味解脫味諸眾生
無量差別無念無分別 即是隱顯一味即是
天女亦即復次佛子譬如自在 天王采女名曰 一音共相一一
差別音聲佛子 一聲出於如是無量音聲如來 如是一音無量諸眾生
差別第四一中 微細阿僧祇不可說 經文。一一佛法不可說種種
清淨不可說妙音不可說轉正法輪 不可說一一法輪修多羅不可 一一修多羅分別法門不可說
一一法門諸法不可說 諸法調伏眾生不可說上經 一法重重
無盡清淨實相不可說 多羅不可說一一修多羅演說法門 不可說一一法門諸法不可
一一諸法所有決定不可說 一一決定調伏眾生不可說不可言說 同類不可言說同類不可言說
不可言說不可言說不可 念念所行調伏眾生 一念一念
無量劫互相第五 此道各各如來道樹念念宣揚解脫門

[0098c27] 釋義皆釋

[0098c29] 以上十門第三總結可知教體



[0099a01] ◎第六釋名

[0099a03] 通論第二 大意
正解二十部 二者十八部二者 上座部大眾部文殊十八
大乘無非未來 相從二十部大乘 十宗

[0099a11] 隋朝第二 正立 異名所立得名
立義指教四宗 不出性相三從 初二小乘中文
顯正因緣因果 定性
萬法緣故遇火 明知 定性假名而已小乘早已
大乘故云經部大乘第二 定性 性相俱空法空而言
空義不空真性名為第四真性 一代佛教大意
第一因緣所生第二 即是第三假名第四 中道不盡
二者有部 二部故云十八部

[0099b05] 一代時教以為十宗第三正解 料揀第一我法
第二第一 犢子部四部 總有五部
二法三賢密林 五部法師取經 根本經部不等經部本經
勝義即非菩提出離生死 名勝

[0099b15] 二法無等者 正立功能 計都一一
有部雪山部上座部多同 一切多聞部 多聞部多同一切有部並不
化地部 過去未來實有中有一切法 所知

[0099b23] 有為第二功能中有一總功能 從略
因緣能破正因

[0099b27] 西域邪見 西域初中 九十五十一十一
三結九十 第六迴向 道外外道正道
故此所以十一 傳習西域二十五諦 十一之一數論
金七十論外道黃赤色面色時世 黃赤色仙人自然 一法二智離欲自在
大悲仙人 自在黑
廣說六十自在黑 見大難受七十婆羅門 金耳國火盆
論義世界 不如七十數論 七十外道令譽
七十唯識其後弟子 上首十八部 以為
自在黑梵音不同僧佉數數諸法 根本名為數論
名數論數論數論名數論 本源即是迦毘羅金七十論自在黑 長行天親菩薩解釋二十五諦
百論覺生 五微塵五微塵五大 大生十一神我為主相處
攝受五大 金七十論二十五諦略為處中 二十五略為自性
二我三變自性第一 名勝名為自性便名勝智論
外道通力萬劫萬劫 從此覺知 我知者二十五諦神我三變
中間二十三自性名為變異 處中四者問曰云何分別本性變異知者答曰
變異十六變異知者 本性名為不從 變異大我五塵 變異本性是故變異我慢
五唯五唯五大 三五作業 平等他生變異不能 知者不從
不生變異百論 五大十一五大變異 十一二十五 百論其中二十三
自有二我三五唯量 五五知根五作業根平等 二十五問曰自性不可云何
有法微細不可 熱氣不見云何 自性三德自性云何諸法為生三德
其三 二十三便覺悟二十三一一 三德合成三德薩埵
薩埵有情勇猛 答摩
應名 舊名貪瞋癡 苦樂苦樂而言即是
三受苦樂 重覆由此自性三德
諸法自性作者作者若非 二十四我所見者
作者不能自性 和合求見三德自性 獨存盲人世間
有如合當三德自性 自性自性獨存困苦唯有 獨存以是自性
不能自性不能 世間受用
其所得分我見自性解脫 獨存問曰和合次第 云何答曰自性次第大我十六十六
從此五大自性先生 增長自性 遍滿即是
次生我執我執自性起用 我慢五大 十六
五唯量五知根五作業根平等 十六十六 五唯五唯十六十六
五大百論五微塵 五微塵五大五大十一初生 唯量一聲五香 能緣定義
五大五唯差別微細寂靜從此 五大差別五唯差別即是 無憂喜樂五大三毒
差別生空慈恩別有 非空無為風大 生火生水生地
一生多少 成空風大色聲三生 火大色聲生水五塵生地
力強 世間五大十一 五知根次生五作業根後生平等
云何五大五知根生空空大 耳根是故耳根風大風大成身是故身根
火大火大眼根是故眼根 生水水大舌根是故舌根 生地地大鼻根是故鼻根
金七十論耳根空大同類是故 五大眼根火大
眼根 五大次生作業 金七十論五大
二手小便五大便 口舌手足身根 男女大小有用
五知根 業根平等金七十論分別 分別心事
大我心事 自相差別 二十五我知者
唯識因明數論七十 云何聚集 如是
三德二十四 三德有用人見有別人見
所知 唯有聖人解脫無有 我有金七十論自性
變異相似 多人 一切八不
自性變異變異 我有自性變異多人不同自性人人 自性變異一同
相離三德不可我所 受用四平一切受用 主使無知本末無知
自性 相似 三德不能我有八不變異
八德變異 三德我知者自性 非我可知三德
生死轉變擾亂不得 二十三轉變無常生厭 自性不生便解脫七十
輪轉生死三德 變異作者若爾解脫輪轉繫縛解脫自性自性變異
正遍知解脫明知二十 正遍知不由 解脫自然總結祕密
施設五德婆羅門一生 淨行四有離欲七十 其間不同智論
廣破唯識疏略 衛世師 多羅
句義最為或是勝人 造論成劫無量外道出世鵂鶹聲色
匿跡視聽行乞以為 鵂鶹鵂鶹仙人百論
夜遊 碾場之中 仙人修道五通 便入滅未有傳人
情癡法令一生 父母婆羅門般涅槃 具足聰明性行柔和
大悲心無量多劫 國有婆羅門摩納 儒童有子尸棄
五角 無量 三千與其妻室 忿鵂鶹因此通化不從
仙人三千不得三千 尤甚仙人應時 神力騰空山中
句義一實三業四大同異 和合諸法不依有性道德業者作用
動作一實一地二水三火 六時七方二十 一色 十一十二十三
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 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 二十四三業
五行四大唯一同一別有一法由此大有 同異 同義異義同異
有別 和合法和和合 樹枝和合 出體廣破
唯識百論自在梵天 外道婆羅 共計自在天萬物因故唯識第一
大自在天 四德一體 諸法三身一者法身
周遍虛空萬物受用身 色天之上三變化身六道教化眾生住處雪山南海
摩竭國有兄弟人事自在 雪山求見婆羅 大自在天釋迦牟尼佛何不
兄弟承習事天時婆 變為復現 兄弟菩提樹釋迦
降魔菩提樹穿因此住處以為瑜伽第七 世間必應別有作者
變化自在天其餘 廣破顯揚第十十二門論 廣破梵天第四圍陀論
及第論師圍陀 四姓梵天萬物提婆 菩薩外道小乘涅槃論那羅延天
大蓮華蓮華之上梵天 萬物梵天一切梵天婆羅門剎帝利 毘舍首陀瑜伽第七婆羅
最勝種類剎帝利種類婆羅門 白淨黑色婆羅門 清淨種類婆羅門梵王之子大梵所生變化梵王
廣破顯揚上等那羅 那羅梵王 那羅延梵王第五
論師本際本際過去 世間最初唯有大水大安 金色 梵天
是故梵天萬物 那羅延次生梵王梵王萬物梵天
天地雞子混沌 從此生天萬物微塵 虛空宿世間涅槃
一時即時外道一切 是故萬物涅槃廣百論復次真實
種植眾緣和合有時有時不生有作用榮悴離合由是決定實有 廣破百論如是微細
可見節氣故知有時 第七論師 生人人生天地滅後
萬物涅槃百論 實有 微塵第八路迦論師色心
極微路迦順世外道一切色心四大極微 四大精靈有緣即為心法
皆是發光四大 中有能緣唯識 地水火風極微
雖是無常實有 大生四大即是父母最初極微名為
諸色所生名曰 無常父母實有但是隨情虛妄計度顯揚第九極微
常住世間靜慮如是 不實緣起法有為先有離散有果由此因緣從眾 乃至極微是故
無常極微常住瑜伽虛空第九論師虛空萬物 一法一切萬物
空生生火生水水生 五穀五穀生命歿 是故虛空一切萬物
百論虛空 一切處一切 宿作者第十宿論師一切
受苦往日本業因緣是故 持戒精進身心本業本業眾苦眾苦涅槃是故宿
作為一切瑜伽論因緣之外 如是如是世間 正方便方便 如是現法士夫作用
顛倒所見顛倒 諸法宿作為由此 如是涅槃三十五廣破
第十一因論一切 萬物無緣自然自然故此 自然萬物涅槃一切
染淨自白大乘法師別有一法號曰 萬物同義瑜伽
因緣外道如是 世間無有因緣 大風一日寂然止息
瀰漫一時間 一時間颯然如是 因論顯揚因為
自然別有分別 顯揚九十婆沙十一七十 百論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十三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6 No. 1736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