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hu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Scroll 5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四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 (已下入第六十經)
[0907c16] 初來意者。先辨分來。夫行因證立證藉行 深。前分託法行成故。此依人入證。亦為遠 答解脫海故。會品於意不異分來。無別會
品故。二釋名有三。初分名者。謂依佛菩薩 諸勝善友。深證法界故名依人入證。證法 在己謂之成德。二會名。約處名逝多林園
重閣會。林名戰勝。以表依人。園名給孤用 表悲厚。重閣之義以顯二智互嚴。悲智並 為能證。亦為重義。若兼取城名聞物亦
表依人。約法如品名釋。三品名者。入通能 所。謂悟解證得之名。法界是所入之法。謂 理事等別。然法含持軌界有多義。梁論十
五云。欲顯法身含法界五義故。轉名法 界。一性義。以無二我為性。一切眾生不 過此性故。二因義。一切聖人四念處等法。
緣此生故。三藏義。一切虛妄法所隱覆故。 非凡夫二乘所能緣故。四真實義。過世間 法。以世間法或自然壞或對治壞。離此二
壞故。五甚深義。若與此相應自性成淨善 故。若外不相應自性成殼故。上之五義皆 理法界。復有持義族義及分齊義。然持曲有
三。一持自體相。二持諸法差別。三持自種 類不相雜亂。與法義同。族者種族即十八 界。上二並通事理。分齊者。緣起事法不
相雜故。於中性通依主持業。因唯依主。後 六唯持業。心境合目名入法界。始則相違終 則持業。入即法界故。三明宗趣者。分會
品同既入法界為目。即以為宗。於中三門 分別。一約義。二約類。三約位。初中有二。 先明所入。總唯一真無礙法界。語其性相
不出事理。隨義別顯略有五門。一有為法 界。二無為法界。三俱是。四俱非。五無障礙。 然五各二門。初有為二者。一本識能持諸
法種子。名為法界。唯識云。無始時來界等。 此約因義。而其界體不約法身。二三世之 法差別邊際名為法界。不思議品云。一切諸
佛知過去一切法界。悉無有餘等。此即分 齊之義。二無為法界。二者一性淨門。在凡 位中性恒淨故。真空一味無差別故。二離 垢門。謂由對治方顯淨故。隨行淺深分
十種故。三亦有為亦無為法界有二者。一隨 相門。謂受想行蘊及五種色。并八無為。此 十六法。唯意所知十八界中名為法界。二無
礙門。謂一心法界具含二門。一心真如門。二 心生滅門。雖此二門皆各總攝一切諸法。 然其二位恒不相雜。其猶攝水之波非靜。
攝波之水非動故。第四迴向云。於有為 界示無為法。而不滅壞有為之相。於無為 界示有為法。而不分別無為之性。此明事 理無礙。四非有為非無為法界二門者。一形
奪門。謂緣無不理之緣。故非有為。理無不 緣之理。故非無為。法體平等形奪雙泯。 大品三十九中。須菩提白佛言。是法平等。
為是有為為是無為。佛言。非有為法非無 為法。何以故。離有為法。無為法不可得。 離無為法有為法不可得。須菩提。是有為
性無為性。是二法不合不散。此之謂也。二無 寄門。謂此法界離相離性。故非此二。又非 二諦故。又非二名言所能至故。是故俱非。
解深密第一云。一切法者略有二種。所謂 有為無為。是中有為。非有為非無為。無為非 無為非有為等。五無障礙法界二門者。一
普攝門。謂於上四門。隨一即攝餘一切故。 是故善財。或覩山海。或見堂字。皆名入法 界。二圓融門。謂以理融事故。令事無分齊。
微塵非小能容十剎。剎海非大潛入一塵 也。以事顯理故令理非無分。謂一多無礙。 或云一法界。或云諸法界。然由一非一故
即諸。諸非諸故即一。乃至重重無盡。是以善 財暫時執手遂經多劫。纔入樓閣普見無 邊。皆此類也。上來五門十義。總明所入法
界。皆應以六相融之。二明能入亦有五 門。一淨信。二正解。三修行。四證得。五圓滿。 此五於前所入法界。有其二門。一隨一能
入通五所入。隨一所入遍五能入。二此五 能入如其次第。各入一門。此上心境二義 十門。六相圓融。總為一聚無障礙法界。第
二法界類別亦有五門。謂一所入。二能入。三 無二。四俱泯。五存亡無礙。初所入中亦有五 重。一法法界。二人法界。三俱融。四俱泯。五
無障礙。初中有十一事法界。謂十重居宅等。 二理法界。謂一味湛然等。三境法界。謂所 知分齊等。四行法界。謂悲智廣深等。五體法
界謂寂滅無生等。六用法界。謂勝通自在等。 七順法界。謂六度正行等。八逆法界。謂五 熱無厭等。九教法界。謂所聞言說等。十義法
界。謂所詮旨趣等。此十法界同一緣起無礙 鎔融。一具一切。二人法界亦有十門。謂 人天男女在家出家。外道諸神菩薩及佛。此
並緣起相分參而不雜。善財見已便入法界。 故名人法界。三人法俱融法界者。謂前十 人十法同一緣起。隨義相分融攝無二。四
人法俱泯法界者。謂平等果海離於言數。 緣起性相俱不可說。五無障礙法界者。謂 合前四句。於彼人法一異無障。存亡不礙
自在圓融。如理思之。二明能入亦有五重。 一身。二智。三俱。四泯。五圓。謂入樓觀而還 合身證也。鑒無邊之理事智證也。同普
賢而普遍俱證也。身智相即而兩亡俱泯也。 一異存亡而無礙自在圓融也。餘可準知。 三能所渾融無二際限不分。就義開殊理
仍不雜。此五能所如次。及通可以意得。四 能所圓融形奪俱泯。五一異存亡無礙具足。 如理思之。上來約類辨竟。第三約位明入
法界者。準下文中。所入法界大位有二。即 因與果。於前人法。無不皆是佛果所收。即 如來師子嚬申三昧所現法界自在是也。又
於前人法。無不皆屬因位所攝。即文殊普 賢所現法界法門是也。因中曲有信等五位 法界不同。二明能入準文亦二。對前果位。
明諸菩薩頓入法界。對前因位。寄顯善財 漸入法界因果。既其無礙漸頓。亦乃圓融。 但以布教成詮寄斯位別耳。次正釋文。一
品大分為二。初明本會。二爾時文殊師利從 善住樓閣出下明末會。亦前明果法界。後 明因法界。又前頓入法界。後明漸入法界。
又前總後別。總別圓融本末無礙。又前即亡 修頓證。是正宗之極。後是寄人修入。以辨 流通。通正圓融中後無礙。就本會中長科
十分。一序分。二請分。三三昧現相分。四遠集 新眾分。五舉失顯得分。六偈頌讚德分。七 普賢開發分。八毫光示益分。九文殊述德分。
十無涯大用分。今初。雖義貫末會。以從處 別獨判在初。文分為三。初智正覺世間圓 滿。二在室羅下器世間圓滿。三與菩薩下眾
生世間圓滿。今初。言世尊者。梵云薄伽梵。 包含六義。如佛地論。一自在義。永不繫 屬諸煩惱故。二熾盛義。猛焰智光所燒煉
故。三端嚴義。三十二相所莊嚴故。四名稱 義。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五吉 祥義。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咸稱讚故。六尊
貴義。具一切功德。常起方便利益世間。安 樂一切無懈廢故。今舉後該初。亦是標 人取法。具無盡德故曰世尊。二器世間圓
滿中有三。一國城。此云聞者。西域記云。昔 有古老仙人住於此處。後有少仙名為聞 者。於彼稟學老仙。沒後少仙於此建立城
郭。故取其名。亦云聞物。以此城多出聰敏 博達。名聞人物故。即中印度境。二逝多下 明林園。逝多者梵音華言戰勝。即太子之
名。給孤獨者梵云須達多。正言賑濟無依 義云給孤獨也。即長者之稱。長者仁而聰 敏。積而能散。拯乏濟貧哀孤恤老。時美 其德故立斯稱。長者側金買地。太子施樹
同成功業。二人式崇共立伽藍之號。三明 重閣即說法之所。表所證法界。體無不周 曰大。德無不備曰嚴。依體起用為重閣。 第三眾生世間。即輔翼圓滿。於中三。一
菩薩。二聲聞。三世主。初中亦三。一舉數。二 列名。三歎德。今初。此會菩薩標名乃少。 列名乃多者。有所表故。數中欲顯五位同
證入故。位各十度。一一相融成五百故。第 六妙覺是所入故。又表解行者多證者稀故。 二普賢下列名分三。初標上首。二列別名。
三總結數。今初以二大聖是助化主故。又 有所表故。至下當明。二其名。曰下別列中。 有十四位。位各有十。其間亦有增減。成百
四十一人。名各一義皆有深旨。今且寄表大 分為二。前四十一人通表住等四位。後天冠 下十位百人。別表十地十度。今初十幢表向
行德高出故。二有九威力者。表行能進修 故。三十藏表地義如前釋。四有十二眼者。 表解能照法故。所以不次者。欲表圓融之
位無前後故。後十位中如次。別表行布十 地十度。一十冠者。初地冠於諸地之首。檀 冠眾行之先故。又一一位中各具十者。一
地之中。具足一切諸地功德故。一度之中 具足十度。為莊嚴故。二十髻者。持戒無垢 檢束尊高故。三十光者。發聞持光照法忍
故。四十又名幢者。焰慧精進超世高出故。 又道品伏惑精進伏慢故。五十音者。禪定 發生難勝悅機故。六十上者。般若現前最尊
上故。七十勝者。遠行方便有中殊勝行故。 八有十一自在王者。相用不動大願無礙 故。九十又名音者。善慧演法自力生故。 十有九人同名覺者。法雲受職墮佛數故。
智覺諸法無所遺故。然其幢等亦有通義。 類釋可知。三如是下結數。第三此諸下。 歎德有十一句。初句為總。上名以隨宜 別顯。各以一德立名。今德以據實內通。故
言皆悉成就普賢行願。餘十句別。於中 前六明智用普周。後四明智用離障通為 五對。一境遍身多對。窮依近正故。二見用 詣實對。十眼離障不往而見。一念契實身
心普周。三內照外演對。四智淨色隨對。五 悲深智廣對。以即智之悲故於生無翳。 無外之智故照同虛空。前對虛空自取淨 義。今取廣義。第二及與下辨聲聞眾文
二。初標數類。後悉覺下歎德文有十句。然 此聲聞皆是菩薩。欲顯深法託為聲聞故。 所歎德言含本迹。今釋為二門。一就迹約
小十句。皆聲聞德。一得現觀。於四真諦善 覺了故。二入正性離生。無方便慧已作證 故。三所學已窮故云深入。法華云。我等同
入法性。即三獸渡河。理無二故。古人亦將 上三如次配見修無學。四生分已盡由缺 大悲。故自永出。五有為無為之德依佛成
故。即逮得己利。六已盡有結。謂九結十使現 行離故。七無煩惱礙種子亡故。八心善解脫 故。寂如虛空。九慧善解脫故於佛無惑。十
明非定性。皆可迴心故。信入佛智。二約 本門。就菩薩歎故。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云。 復有無量百千億菩薩。現聲聞形。亦來會
坐。其名曰舍利弗大目揵連等。廣如彼說。 明皆是權故。下身子令海覺等觀文殊德 十中。一覺第一義。二方便已具善能入於無
際際故。三二空真理窮其源故。四具足大 悲能入不染。方永出故。五依十力等離 小見故。六不斷不俱方能離故。七已淨所 知無二礙故。八處亂恒寂了本空故。九佛
不共德。雖未證得亦無疑故。十一切種智 證信入故。第三及與無量下諸世主眾亦先 標數類。後悉曾下歎德十中。初一歎福。次
四歎悲。於中初句總餘三句別。一無緣普 應。二護念初心。三誓不捨惡。次二句歎智 德。一智入權門。二行護理教。正法兼理護
兼行故。上七皆行。八即是願願行具故。第九 入位。上九自分十即勝進。上序分竟。大 文第二。時諸菩薩下請分。眾集本為聞經
故。文分為二。初標眾念請。二如來境下顯 所請法。今初聲聞下如聾盲。此能念者釋 有二義。一約本迹。就本能念就迹不知。二
唯就迹說。意法師云。理處不隔故得同疑。 未積大心故不廁其次。此亦有理。猶葉公 好龍真龍難視。同居法會同仰法門。所現
超倫故如聾瞽。二所念中有六十句。初後 三十句是所請法。中三十句但是請儀。其 三十請法多同初會四十句法以初會為 總。此說將終會同本故。就文分二。前三十
句念德難思。後唯願下三十句。請隨機演。 以初十句明自體圓著。寄顯果海絕言。最 後十句明化用普周。令寄言顯果。由斯文
有影略。理實兼皆請示如初會辨。今初念德 中。初十句。正明所念果法。次十明玄妙難 思。後十明緣會可了。今初十中。前八攝初
會。最初十句。即內行成滿德。以如來自在 攝彼神通及無能攝取故。一境界者。即所 緣分齊故。如出現等品辨。二智行者。悲智無
礙無功用行。亦如出現品辨。三加持者。謂勝 力任持令有所作。如不思議法品辨。四謂 十力等。五即四種十種無畏等。六即師子奮
迅等。七所住者即初會佛地。佛所住地故。 若別釋者。即常住大悲等如不思議品。八 謂十自在等。及攝二句如向所辨。廣引諸
文釋義並如初會。後二句即攝初會。次十 句體相顯著。德前有六根三業。今身合六 根及於二業。智即意業心意俱不可知。但 以智知故。所以合者。欲顯身兼十身故。
合六根三業智導故但云智。二一切下十句。 明玄妙難思人天莫測。於中初二句總 明解行不及。謂智慧不能通暢。心行不能 詣證。次五句明三慧莫測故不能成自利。
謂初三句聞慧莫測。一妙故不能印持於 境。二深故不能曉了於心。三廣故不能忍 可包納。次句玄故。修慧不能觀察委照。後 句融故。思慧不能揀其優劣故。晉本揀擇
名思惟。在觀察上。後三句四辯莫宣。故不 能成利他。謂法義不能大開曲示。詞辯不 能宣明。樂說不能令他解了。三唯除下十
句緣會可了中。前四佛力上加為緣。後六自 根堪受為因。具此可知。前中初三現緣。後 一宿願。後六中初一宿善。餘五現德。於
上十句分有分知全有全知。又此十句通 有二意。一成上顯深。二起後請說。第二請 隨機演中二。初十一句請隨機宜。後顯示下
二十句請所說法。今初。前云緣會可知。今 請以緣隨器。於中初三約內心器殊。次一 約外類音異。上四通於凡聖。後七多約菩
薩。一財等有殊。二地位優劣。三依根除障。 四作業差異。五緣境不同。六曾依何德而 修。七曾聽何法為種。又六宜依何德以
化。七宜何廣略而說種種不同。皆請隨順。 第二請所說法中二。先列所請後如是等 下結請。今初分二。前十句請說往因。後 十句請今果用。今初此十句中。七與初
會名義全同。諸道即彼助道海。此中方便即 前智海。即名異義同。彼有乘海無此本 事。則名義俱異。以彼通請一切菩薩故。 顯乘乘不同。今約本師為問故。加本事
則乘通諸句。為成十故略之。或本事即是 乘海。昔所乘故。餘如初會。後及成下十句。 請果用中。此十望初會第三十句義即多
同而文多。異欲顯果用無邊。故影略其文。 一因圓果成即佛。海二成必演法即演說海。 三法詮淨國即世界海。四皆為調生即名號
海。五雙開菩提涅槃之果城。即涅槃防非止 惡故。即解脫海。六示生行業為至果之因。 即眾生海。七遍入機處隨機立壽。即壽量
海。八為眾生田令得常命。即波羅蜜海。檀 為最初故。九說諸度為安立世界海之法 式故。十三輪變化猶水月鏡像即變化海。 結請可知。大文第三爾時世尊下三昧
現相分。酬前念請示相答故。於中二。先 明三昧為能現。二入此三昧下明所現淨 土。今初無方大用依體起故。故先入定。 即以此義先明入定。後集眾海。前來諸會
為明從相入實。前集後定與此不同。佛自 入者表證法界唯佛窮故。不言答者表證 離言故。又令目擊而自證故。文分為三。初 入定緣領前念故。二大悲下明入定因。三
入師子下正明入定。就入因中有四種悲。 以為入定益物之本。各有二義。一身二義 者。一是入定所依之身悲所熏故。二身者
體義依義。欲入深定。全依大悲而為體故。 二門二義者。一佛有大智大定大悲等門。 今欲益生唯依悲門。令物入故。二者定
為所入。悲為能入故。三首二義者。一者初 義。凡所益物。皆以大悲為先導故。二者 勝上義。謂非不用智定之門。此增勝故。
四方便二義者。一悲智相導互為方便。今 以悲為入定益物之方便故。二者以是即 智定之悲不滯愛見。故名方便。方能令物 普入法界。又此四悲。亦是從佛向機之漸
次矣。此上四悲皆遍虛空。亦有二義。一 廣周故。二無緣故。第三正明入定者。以定 業用從喻為名。言嚬申者。有人云。梵音訛
略。具正應云毘實廩多。此翻為自在無畏。 如師子王群獸之中自在無畏故。然舊經翻 為師子奮迅。且嚬毘二言小有相濫。奮迅之
語殊不似於毘實廩多。涅槃二十五中。既 云嚬申欠呿。明知嚬申奮迅俱是此言下 婆須蜜女。亦云見我嚬申。但敵對而翻為 自在無畏。從義而譯以為嚬申。曾何訛略
故依古德。用此方言釋之。嚬申奮迅。俱是 展舒四體通暢之狀。總相釋者。即用之體 寂而造極。則差別萬殊無非法界。即體之
用不為而周故。小大相參。緣起無盡。名曰 嚬申自在之義。若別解者。涅槃師子吼品明 師子王自知身力牙齒鋒鋩。乃至晨朝出穴
而吼。為十一事故廣有喻合。又離世間品 顯菩薩師子王。白淨法為身等。合首足等。 與涅槃復異。此文以大悲為身。故知但取
義似。未必揩定。今會取諸文。先以十義合 彼師子。後依涅槃為十一事。今初謂以同 體大悲為身。以增上大悲為首。以即智 大慈為眼。純以智慧為牙爪。大悲方便為
振尾。悲為方便居其末故。方便振動義故。 總取四悲為足。依此立故。以法界三昧為 窟所入證故。以無緣大悲為窟門。入出由
此故。以體用無礙為嚬申。舒展自在故。以 演法界法門為哮吼。決定宣說一切眾生。 本與如來同法界故。如此師子隨一一毛 皆稱法界。次言為十一事而嚬申者。一摧
破魔軍詐師子故。二示眾神力十力等力 為十力故。三淨法界土佛住處故。四為邪 見凡夫知歸處故。五安撫生死怖群黨故。 六覺悟無明眠眾生故。七為行惡法獸捨
放逸故。八令諸菩薩及邪見諸獸。來歸附 故。九調諸外道及二乘香象。令如聾盲捨 憍慢故。十教諸菩薩子息令頓證故。十一 莊嚴正見。四部眷屬俱增威勢。不怖一切
邪黨。一切邪黨皆怖畏故。又野干隨逐師 子百年。不能作師子吼。二乘安處法會 如聾如盲。五十七中十奮迅義。亦應此說。
第二所現淨土者。總相而言。即前十一事中 淨所住處。別相而論具前多義。然此現相云 何詶前諸問。令其目擊可現證故。云何目
擊。此淨土分具答三十句問。且從相顯。此中 答初果體十問。所現境界答境界問。四種大 悲為眾生現。即答智行問。令眾證見即答
加持問。知是如來威力答佛力問。三昧之 用答無畏問。正入三昧答三昧問。淨法界土 答住處問。令大小融攝答自在問。見如來 身遍於法界答佛身問。則見如來大悲方
便答智慧問。餘二十句集眾中答眾集。亦 是三昧力故。是知能現所現種種境事。無 非教體。又二聖開顯中廣明無盡之用。亦 顯答相至文當知。就文分三。初結前標
後。二于時下嚴此園林。三如於此下結通 法界。二中有二。先正顯嚴即器世間嚴。後 何以故下出嚴所因。顯智正覺世間嚴。今
初有三。一嚴重閣。二嚴園林。三嚴虛空從 略之廣說。有此三表三緣起。謂嚴閣顯 自體緣起嚴。林表有為緣起。嚴空表無為
緣起。今初分二。先明廣處。謂破情顯法即 事會真故。自內而觀廣博無際。然不壞事 故。自外而觀閣外有園。園外有空莊嚴各
異。斯即事理交徹。十方三際無不圓融。 林空例然。二金剛為地下。正顯莊嚴。表緣 起萬德無不備故。其間表法以意消息。第
二爾時復以下。明園林嚴。第三爾時逝多 林。上虛空下明虛空嚴。並顯可知。第二出 因中先徵後釋。釋即智正覺嚴。是前為眾
示其身力佛力。上加文有十句。一慈善根 力。二無漏智力。以上二力而加眾故。三福 威德力。餘皆自在神通力。於中一展二卷。三
橫包四豎攝。五一切即一。六一即一切。七成 壞相即餘義準思。第三結通法界中二。先結 前標後。二所謂下正顯嚴相。言見如來身
住逝多林者。住彼彼十方界中之林。此明 一會遍一切處如光明覺品。非是彼界遙見 此佛。住於園林下諸嚴事皆爾。現相分竟。
大文第四爾時東方下。明集新眾分。即遠 集同證。亦三昧中。令諸菩薩皆來歸附。文中 三。初別集十方。二通讚德行。三總結集因。
今初十方即為十段。段各有十。今初東方。 一來處遠近。然皆遠集者。表證入甚深故。 唯初會及此皆遠集者。初為所信此為證
入。證入於初一合相故。中間隨位深淺不 同。義似金剛矣。二有世界下。明世界名別。 可以義思。三本事佛號勝德王者。福德有
於光明遍照。所以為勝。二嚴無礙自在稱 王。四主菩薩名願光明者。於遍照光中主 此願光故。上皆帶此佛號者。顯是此佛勝
德願力故。五眷屬俱來者。對上成主伴故。 六廣興雲供表因嚴果故。皆云天者自然 成故。七詣佛作禮表因趣果故。八化座本 方。本方者表參而不雜故。座表法空閣表
空有重顯。九冠網嚴身。以顯勝德嚴法身 故。有髻珠者。表一乘圓旨居心頂故。十 眷屬同坐表主伴同證故。餘方十段倣此可
知。其間剎佛菩薩之名。本意難定。但可說 者隨宜。初二及六無珠冠者。蓋文略耳。 又此等供具非唯表法。並是以人同法。依正
因果無礙法界自在之德耳。二南方中供具 皆云持者。表修持故。三西方皆言須彌山 雲者。四德妙高清涼利物故。四北方皆言 衣者寂忍慚愧嚴法身故。五東北方云樓
閣者。悲智二利相因顯故。六東南方云圓 滿光者。權實二智無缺行故。七西南方云 焰者。以淨智慧燒惑薪故。亦表皆想所持 不可取故。上之七方興供表法。通答菩薩
神通。下之三段。兼亦別答前來問中後二十 句。八西北方十句。皆答前最後為一切眾 生現諸佛影像。若約表者。為顯緣有似非
真故。九下方毛孔中十句。答前九問十句。 皆言方便海。則通答往昔成就方便。初一句 通顯所隨眾生言音。次五句答因中五問。謂
二答諸行。此句應顯趣求一切智心。以第 五明行圓滿。此為行初故。三答所起菩薩 大願。四答所淨諸波羅蜜。五正答圓滿諸菩
薩行。六別答所作神通。然問就如來因中。 此通一切菩薩。通別之異耳。其助道及出離 問。亦是通答。以諸句中皆是助道。並即出
離故。餘四句答果用中五問。謂七答第一 正覺問。八答轉法輪。九答調伏眾生。其國 土一種現淨土分通答。十答開示一切智法
城。及示一切眾生道。以能證是道所證是 智故。而皆言音聲者。表無言之法假言顯 故。十上方相好等中十句。通答因問中第 十本事因緣。兼答波羅蜜及所入諸地。以
十度即是別地所行故。別約初句。答入一 切眾生所住處。及受一切眾生所施。并為一 切眾生說布施功德。如文思之。其答問中
或不次者。以十方齊來諸供齊現。文不累 書隨方異說。以問次往收無不次矣。又 皆言本事者。表三世之法體常住故。由得 體用非一異智。以用隨體無不存故。德相
業用皆自在故。蜜嚴第三云。金剛藏菩薩。 現種種形說種種法。乃至云淨所依止入於 佛地。如來蘊界常無變異故。若理事別修則
不得爾故。不同餘處現法體用俱有。過未 體用皆無。況於小乘三世有耶。以彼過未 有體無用故。第二如是十方下通讚德行 中三。初總。次以淨智下別。後如是等下
結。就別讚中三十四句分三。初五句明上 近諸佛德。二於一塵中下十四句。下攝眾生 德。三一切菩薩神通下十五句。大用自在德。
亦名三種三業。今初一淨眼見佛即是意業。 二聞如來法即淨修語業。餘三句並顯身業 自在。第二下攝眾生德中三。初微細化生。
二知一切眾生下七句。明攝眾生之智故。 末句結云十力無畏。前六別明。一緣集非 真故。二隨機本質映光有勝劣故。三諸趣 思所起故。四隨照映質有妍媸故。五想所
持故。六無而忽有暫有還無故。三勇猛下 五句明攝生語業。於中初句總顯決定。下 四倒明四辯。第三大用自在德中。初句總
明所得。餘別明通用。於中三。一三業摧邪 勇進通三故。二恒以智下六句。明意業自 在。皆權實雙行故。一智了三世事慧達 三世空。二知法如空空無可諍。而不壞有
故不著空。三進無進相故曰無來。四即有 而空。五即空而有故云方便。六智入性土。 三以自在力下七句。身業自在可知。第三 如是等下總結集因。大文第五于時上首
下。舉失顯得分。亦名舉劣顯勝明不共故。 於中三。初明不見之人。二皆悉下明所不 見境。三何以下釋不見所由。今初。舍利此
云鶖鷺。其母目睛明利似彼鳥故。弗者子 也。從母立稱故標子言。目揵連此云採菽 氏。上古仙人山居豆食。尊者母是彼種。從外
氏立名。有大神通揀餘此姓。故復云大。 摩訶迦葉此云大飲光。本族仙人及尊者身。 並有光明飲蔽日月。頭陀第一揀餘迦葉。
故云大也。離波多此云室星。祀之而生故。 或云所供養。或云假和合。即智論二鬼食 人之事須菩提此云善現。生而室空現善 相故。阿 㝹
樓馱此云無滅。一食之施九十一 反天上人間。不沒惡趣故。難陀此云歡喜。 性極聰敏音聲絕倫故。劫賓那此云黃頭。 黃頭仙人之族故。迦旃延此云翦剃種。富樓
那此云滿願。具云滿慈子。其母甚慈亦從 母稱。而言等者等取五百。廣辨古今譯殊。 德行緣起如智論及音義中說。第二明所不
見境中三。初不見果有十句。初總餘別。 多同念請果中。初之十句。重閣同空等即是 神變。不壞本相即是遊戲。餘可準思。次亦
復下明不見因。即諸菩薩初總明即分齊境 界。次菩薩大會下別顯會通新舊。入謂身 遍剎塵。智入諸法等。普至即新來普詣即 此往。皆言普者一橫竪遍故。二一即一切
故。餘句準上諸來菩薩作用中辨。及上離世 間品十十所明。後如是等下總結不見。第三 不見所由者。然皆廢本從迹。以顯一乘因
果不共深玄。篤諸後學令習因種。文中 二。先徵後釋。徵意云。身廁祇園自對尊會。 而莫覩神變。其故何耶後釋意云。彼境殊勝
宿因現緣皆皆缺故。其猶日月麗天盲者不 覩。雷霆震地聾者不聞。道契則隣不在身 近故。菩薩自遠而至。聲聞在會不知。文自
廣釋分為三別。初法次喻後徵以結成。今初 分二。先明缺宿因故。後復次下明缺現 緣故。今初分四。初一總標大小善差。二本 不修下舉劣異勝。三如是皆是下舉勝揀
劣。四以是因緣下結不見聞。今初有小善 根得廁嘉會。大小善異不覩希奇。二舉 劣中有十八句。前十二句釋不見佛果之 因。後六句釋不見菩薩之因。前中初句總
餘句別。由不讚等。即是不集見佛自在善 根於中二。初二句不讚果故。後九句不修 因故。於中亦二。前五句缺自分行。後四句
缺勝進行。亦是前明陜心。後顯劣心故不 能見。二本不得菩薩眼下。釋不見菩薩所 因。一不見十眼所見無礙法界。二缺無障
礙智之因。若但修真常離念。即共二乘菩提 之善。法華遊戲神通。即聞而不樂。此中樂 而不聞餘可思之。既本因中不修不見。願
諸後學修見佛因。勿滯冥寂。第三舉勝揀 劣。言如是等者。指前佛神通等所不見法。 普賢智境即是舉勝。不共二乘名為揀劣。
第四以是因緣下結不見聞。以前缺因。境 勝因緣故不能見。於中初後總明。中十別 顯。謂眼不見心不知耳不聞。本有不證新 成不獲。無方便不能念觀。無後得不能
籌量淺深思惟旨趣。分別事理。第二明 缺現緣故不見中三初明無勝德行故不 見。次何以故下。明住自乘解脫故不見。後 是故雖在下結成不見。今初分二。先十句明
無勝德行。即是前所不見境。亦即是前宿 因不修勝進。四句不修故無。無故不見。初 總餘別。勢力即是加持。餘皆同前。後是
故於此下。十句顯不能見。入有二義前文 約證。今約了達餘可知。第二明住自乘 故不見中。先徵後釋。以此二段反覆相成 故。徵以釋之。謂何以無如是善根等。由住
自乘作證故。亦應徵云。何以作證。由無 上善根故。所無在前故略不明耳。此段亦 同法華。自釋心不喜樂。云何以故。世尊令
我等出於三界得涅槃證故。釋文亦二。先 明住自乘作證。後於彼智慧下結成所無。 今初十句初總餘別。別中一道者。以見修等 道斷感集故。不同菩薩無住道等。二三
行果可知。四觀諦智別。謂我空法有。不能 我有法空。名無有諦。以證現觀名決定 智故。無菩薩中道第一義三諦之理。亦如 涅槃聲聞有諦而無真實。五已證理故。六
捨事故。下三句成上聲聞行。一內無悲。二 外捨物。三但自調。又上十句總為四失。一 初句出麁而不出細。但出分段故。次四
句得權失實。次三句滯寂失悲。後二句捨 生自度。二結成所無即由住自乘故。無前 智等亦有十句。但於前一智有十不能。餘
三昧等例此可知。第二佛子如恒河下喻顯。 文有十喻。自古諸德。皆將配前所迷佛果 十句。唯第九二天一喻。喻上第二如來嚴好。
餘皆如次。此亦有理。今解有二。一者隨一 一喻總喻不見因果等境。以合文中亦言 不見菩薩眾故。又不喻菩薩之德義不盡 故。又合文中多從總合。但言不見如來神
變。明通諸句。二者別喻諸德。若全不別何 俟多喻。然雖別喻亦通因果。而前九約勝 境為喻。謂恒河須彌等喻佛德故。後一就
劣法為喻。入滅盡定喻二乘故。於前九中。 配所迷菩薩之德。其義則次配所迷如來之 德。義少不次。所喻義別至文當知。又第一
五十單喻聲聞不見。第二三四七。雙喻菩薩 聲聞見不見別。餘三佛對聲聞論見不見。 有此三類者。文影略耳。又唯約聲聞說者。
十喻皆喻彼無德故。就中初一兼喻有障 故。後一兼喻住自乘故。且就前九約勝境 為喻。顯九種勝德。其後一種總明不共顯 十無盡。前九德中。一一皆具通別二意。今
初鬼對恒河喻。其恒河清流。通喻佛及菩 薩潤益甚深德。別喻佛神力及菩薩境界德。 以此二句為初總故。鬼喻二乘有所知障 故不見亦喻不得諸法喜故。言餓鬼等
者。生分已盡為鬼。未得無生忍衣為裸形。 不得法界行食為飢。不得真解脫味為 渴。由此故稱為餓。此上並無真道。即是 業餘行苦所遷。為舉體燋然。即是苦餘空見
為烏鷲。有見為豺狼。於斯作決定解為 搏撮。內含大機有真脫分。名為渴所逼 欲求水飲身在法會名住河邊。不覩神 變名不見河。雖覩世尊但見丈六。為
見枯竭。無明翳瞙名為業障。即煩惱。餘 後彼大下合中先合業障。不曾已下合裸形 等。第二覺夢相對喻。夢遊天宮。通喻佛及
菩薩高顯廣大德。別喻如來遊戲神變。二句 及菩薩大會已下十一句。喻甚相似。然此 下八喻約二乘喻。明其無德亦有通別。 通則於一一德不了。皆由前缺因緣故。
別則各喻無德不同。此一喻無如是神通 故。又不知菩薩如夢故。然合文中。明無 如是智眼故者。從通相合故。下數段皆 合無眼。文中先喻。後一切菩薩下合。合中二
先合夢者自見。後一切聲聞下合大會不見。 並可思也。第三愚對雪山喻。雪山良藥通 喻幽邃難見德。別喻亦喻佛境界所悲境 故。喻菩薩所住處。悲救眾生為所住故。
其捕獵等。喻聲聞無大悲救眾生病亦是 無如是境界故。第四伏藏難知喻藏。則 通喻祕密難知德。別喻如來尊勝可寶重 故。喻菩薩所入三昧。及觀察嚬申勇猛供
養。如喻思之。薄福喻聲聞無如是威德 故。第五盲不見寶喻。寶洲通喻逈絕難 測德。別喻如來妙行積行圓妙故。喻菩薩 受記成熟勇猛可知。盲喻二乘無如是善
根故。第六淨眼無障喻。通喻智照難量德。 別喻如來威德。菩薩法身已下五句不覩 威儀喻二乘無如是自在故。第七遍處定 境喻。通喻周遍難思德。別喻如來淨剎菩
薩常光。眾色莊嚴菩薩放大光明網。不見 定境喻聲聞無如是三昧故。喻中言遍處 者於一切處周遍觀察無有間隙故名遍 處。然喻伽智度俱舍等論。皆說有十今有
十二。前八同彼。彼中九名空遍處。十名識 遍處。先觀青等普遍。次觀青等為何所依。 知由地等。次思所觀由何廣大。知由於
空。次思能觀知由依識。前八依第四靜慮。 觀欲可見色。後二依無色定。瑜伽十二云。 何故遍處唯說色觸二處建立。由此二種
共自他身。遍有色界常相續故。眼等根色 唯屬自身。香味二塵不遍一切。聲塵有間 是故不說。無色界中空遍一切處。識所行境
亦遍一切。故立此二。今以宗別合空識二。 為天遍處。前論所揀。皆容假想稱性周遍。 加於三事。十名種種眾生。身遍處者即前所
揀眼等。根色十一。語言音聲即前聲塵。十二 一切所緣即六塵境。則收前香味及法塵境。 例此天遍處言。亦可通於諸天。次如來所
現下合文可知。第八妙藥翳形喻。通喻隱 顯超世德。別喻如來住持。喻菩薩起變化雲 德。不覩者。喻聲聞無如是解脫故。第九二
天隨人喻。通喻微妙難壞德。別喻如來嚴 好。菩薩身遍十方。諸行圓滿德。不覩二天 喻二乘無如是勢力故。亦喻無悲捨眾 生故。第十滅定不行喻。唯喻聲聞。安住自
乘證實際故。亦總喻無德。又上十喻。從後 逆次配前缺因。後之十句謂一喻無法喜。 二喻不知菩薩如夢。三喻不從如來加被 之所生等。如理思之。其前十句。但通為
不見之因。第三何以故下徵以結成。文有 十句結前十喻。唯第七八為順前合故有 前却。餘皆如次。上來法喻廣顯聲聞不見 聞等問。般若經明聲聞若智若斷。皆是菩
薩無生法忍。若是其忍。何以上文。皆言無 菩薩德耶。又文殊巡行經中。五百聲聞聞 而不信。法華不輕亦令其聞。何得此中不 令聞耶。答為顯不共故。故智論明般若
有共不共。指此不思議經。不共二乘說 故。又大聖化儀其類不等。或令聞不信以 為遠種。如上所引或以威力令其出會。 如法華中五千拂席。或令在會使其不聞。
即如今經。然法華漸教之終將收敗種故。 加令其去篤勵在會。使其信受。此經頓教 之始為顯深勝。留使不聞。令諸後學修見
聞種。又復大乘該於小乘。則其智斷皆是菩 薩法忍小智不知大智故。此云於有無諦作 決定解不見不聞。又若已開顯即權為實漸。
故法華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若權實相對。 則如聾盲非其器故。其猶黎庶以對於王。 貴賤懸隔以王收人。則率土之內莫非王
人。是以若約普收。即一切眾生無不具有 如來智慧。況於二乘無漏因果。若校優劣。 則權教久行菩薩尚不信聞。況於二乘。二乘
上首尚如聾盲。況凡夫外道。既非其分本 不合列。為顯法勝大權菩薩示為聾盲。 是知聾盲於勝有力。能顯勝故。勝劣相望 力用交徹。成大緣起方是深玄。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四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5 冊 No. 1735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