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hu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Scroll 4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一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
[0814b08] 第七遠行地。所以來者。已說緣起相應慧 住。寄於緣覺。次說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 寄菩薩地故次來也。瑜伽云。前地雖能多
住無相作意。而未能令無相作意無間無缺。 多修習住為令滿故。次有此來。又前功用 未滿今令滿故。言遠行者。通有四義。成唯
識云至無相住功用後邊。出過世間二乘道 故。此有三義。同於本分已如前釋。解深密 云。能遠證入無缺無間無相作意。與清淨
地共相隣接。故名遠行。此有二義。初義即 三中無相揀異前地云無間缺。後義由隣 後地即能遠去故。故下經云。二界中間此能
過故。亦是前行後遠。攝大乘云。至功用行最 後邊者。但是一義。世親釋云。雖一切相不 能動搖。而於無相猶名有行者。此解功用
之言。謂起功用住無相故。金光明經同深 密初義。莊嚴論中同深密後義。雖有四義 然通有二義。立遠行名。一從前遠來至功 用邊。二此功用行邊能遠去後位故。十住
論云。去三界遠近法王位。故名遠地。仁王 名遠達地者。亦通二義。然其能遠去行正 是無相故。所離障離細相現行障。謂六地執
生滅細相現行故。此生滅相即是二愚。一細 相現行愚。謂執有緣生流轉細生相故。二 純作意求無相愚。即執有細還滅相故。以
純作意於無相勤求。未能空中起有勝行。 至此地中方能斷之。以常在無相故不執 生。更不作意勤求無相。故能證得法無差 別真如。以了種種教法。同真無相故。以能
空中起有勝行故。成方便度。二行雙行乃 至亦得無相之果。故知。以純無相不礙起 行。為此地別義。次正釋文亦有三分。初讚
請中有十二頌。前十讚。後二請。前中分四。 初二天眾讚說主。次一天主光雲供佛。表 智契法身故。三有一頌天眾慶聞。四有六
頌。天女樂音讚佛。於中初一顯聲因緣。餘 五正顯讚詞。於中初四讚寂用無礙。後一 明起用所由。即悲智無礙將說雙行。故承
力讚此。後請可知。第二正說分中二。先行 後果。行中有五種相差別。一樂無作行對 治差別。二彼障對治差別。三雙行勝差別。四
前上地勝差別。五彼果差別。五中初一是趣 地方便。即當入心。餘四為住出心在果。又 住中初一即初住地。次一正住地。次一說雖
在後義該始終。後一地滿。初言樂無作者。 樂著般若觀空故。即細相現行障。此地隨 有不著為能對治。二謂向雖能治前地樂 空之心。以其有量有功用即復是障故。修
無量無功用行。以為對治。三垢障既盡故。止 觀雙行。四明此地功用過前六地。勝後三 地。上即後也。五由地滿故說雙行果。今初
分中有四。初結前標後。二何等下徵顯其 相。三菩薩以如是下結行功能。四入已下彰 其分齊。今初具足六地行已。即是結前義。
含所治無相行故。以般若無相行滿。於此 生著非增上行故。次欲入下明其標後。十 種方便即是能治。謂前樂無作不名方便。不 能起增上行。非殊勝道。今以十種不捨
眾生法無我智。以為能治治前樂心。名方 便慧。便能攝取增上行故名起殊勝道。是 則即有修空故不住空。是空中方便慧。即 空涉有故不住有。是有中殊勝道。道即行
也。所行殊勝故名增上。於何增上。謂前所寄 世出世中。即空故勝於世間。即能涉有故 勝出世間。前六地中。雖亦修悲不住於無。
而在寂不能出。空方作故。不得方便殊勝 之名。雖行空行有而多著空。但名樂無作 治。二徵顯中。所以勝行得增上無勝者。由
下十義故。義各二句皆上句觀空。下句涉有。 上句得下句。即成空中方便慧。下句得上 句。即成有中殊勝行。不滯空有並致雖言。
論主攝十為四種功德。謂前三各一後七為 一故。一初句即護惡行因事。菩薩惡行有 其二種。一不樂利樂。二起愛見。今由上句
故無愛見。由下句故能利樂。若二中互闕 皆有惡行。今由二句護之。為無愛見之 悲因事。二即財及身勝因事。由供佛故。獲
財及身。由得平等故。二事皆勝。勝財則隨 物所須。勝身隨意取其何類。三護善根因 事。善根即勤集福德為菩提資糧。今以即
空智而集。是得彼勝因增上。令所集功德 法皆成增上波羅蜜行。名之為護。雖有 慈悲但是增上意樂故。三皆自利。後七同是
利他。合為第四攝眾生因事。即為七種。初 一隨物受生。次二化令離障。後四攝令住 善。初中願力受生。為作眾生上首。故須莊
嚴三界。但是願生非由業惑。故云遠離。二 說對治故。謂示起煩惱。欲令治斷而知 性寂。方為第一義治。令見常自寂故。三 為滅智障故。障有四種。如五地隨世智中
說。令隨眾生心作書論等無量事業。而為 能治。四於大法眾會集故。為物起嚴土行。 此明依報下。三明正報三輪益物。五即 身業無身現身者。令生五福。謂見聞親近
供養修行故。自身無身同佛法身故。下二 亦然。六即口業。轉法輪故。七即意業。於 無長短中隨問善釋。記三世事起三世行
故。第三總結勝能。中論釋云。此十種發起 殊勝行。共對攝取。對治攝取者。皆上下二句 相對。名為共對。由此上下各能對治。皆上
句治凡下句治小。隨治不同義如前說。由 二攝取名殊勝行。對治前障。四彰分齊者。 明無相無間故。無相地名從此而立。此亦
即攝前不退住。不同前六。前六得住地已 捨入地心。以修解入非以行入。此以行 入故。常行不捨名不退住。第二佛子菩薩
摩訶薩住此第七下。彼障對治。即攝無著行。 有量功用皆不著故。言對治者有二種相。 一修行無量種。治前有量障。二此菩薩作
是念下。修行無功用行治前有功用障。今 初有二十句。攝成十對。一一對中。皆上句 明境界無量為所知所化。後句明佛德業 無量。為能知能化。菩薩入彼佛化以用化
生。要則攝十為五。即五無量界。初一對眾 生無量。論云。隨所化何等眾生。此對為總。 十對皆為利眾生故。言何等者。類非一故。
釋經無量之言。隨所者。隨多類宜。而以無 量化眾生業而化故。二有一對。眾生住何等 處。謂住世界無量。以淨土行化故。三有二
對。以何等智慧化。初對橫窮諸法智。後對 竪窮三世智。皆是種智。二對約其所知。皆 是法界無量。四有三對。明調伏界無量。初
二對明以何等心。於中初對隨眾生信樂。 種種天身菩薩以名色身化故。謂心隨其樂 同修天行。得天身故。口隨其信。以名句 身說彼行故。第二對知昔根欲不同。以隨
類音稱根說故。次一對以何等行。謂知現 在心行不同。以遍趣行說對治故。五有三 對。明調伏方便界。論云。置何等乘。謂置三
乘故。初對為聲聞說智道。令證滅故。次 對為緣覺說深智。令知因緣故。後對為 菩薩說地度集成事。稱彼方便涉有故。第 二修無功用行中二。先加行趣求。後佛子
此菩薩下正顯修行。今初先牒前無量。為 所趣求。我悉下要期以無功無相攝取彼 境。無分別者。謂不取性相忘緣等照即無 相觀也。加以無功無相尤勝。然任放天性不
由勤策。自然而行。亡功合道名無功用。八 地方證。今要心住彼故云應以。由功用行 此已滿故。此則修行無功。非如八地任運
無功也。二正顯中。初牒前觀智。次常勤修 下是修行相。方便已下是所修法。即前空中 方便慧。有中殊勝行。既以無功無相智。修
能治功用有相之障。後安住不動顯觀成相。 此即行成不動。非如八地相用不動。第三 無有一念下辨雙行勝。文分四別。一二行
雙無間。二常不捨下信勝。三此菩薩於念念。 下能作大義。四佛子此十下菩提分差別。 四中前三別顯。後一總該。三中前一自分。後
二勝進。今初無有一念休息廢捨者。正顯雙 行無間之義。謂不捨前不動之止觀察之觀。 為止觀二行雙行。一念不休即無間義。次
行住下顯無間時。謂四儀睡寤舉睡夢者。 以昧況審。二信勝者。論云。彼無量智中殊 異義莊嚴相現前。專念故者。專念忍可即是
信義。常信前十無量。二嚴佛境故名為勝。 三作大義者。一念頓具十度之行。義利廣 故念念修起。故名為作。文中二。先總明。後
何以下徵釋。徵云。十度行異一念寧圓。釋 文分二。先明能具所以。由悲智雙運故。後 所有下顯所具之相。檀通悲智忍唯約悲。
餘皆約智。然此中十相。意令一念十相不 同故。三檀等中隨取其一。可以意得。理實 無所不具故。下菩提分中。云一切皆滿前
六可知。但釋後四。方便涉事云無量智。以 是智故。又能出生施等行願。以攝眾生故 名方便。願中由此願智。能求八地已上上
上大波羅蜜。攝取彼勝行故。次力中以是 智故。遠離布施等障故。不為彼動智中。 以是智故。布施等一切種差別如實了知。 為化眾生故。此四相皆從用立名。通成前
六。亦有別成前六等。並如初會中辨。一念 具十念念皆然。初心欲修至此方得。四菩 提分差別中。有四種相。前二攝善。後二離
過。一依大乘行。謂十度自利此即大義。結 文為顯十度通二義故。論將屬後巧用經 文。二四攝者。即依教化眾生。三四持等。即
依煩惱障增上淨故。謂依四持為所住處。 以三解脫為所依門。修行三十七品則得 煩惱障淨。任持自分故名為持。亦名四家 所住處故。四者一般若家此是能照。二者諦
家即是所照。三捨煩惱家。四苦清淨家。由初 二勝業離此惑苦。若約別說。初一見道前。 次三即見修無學。四略說下依智障清淨。以
無所不具故。離塵沙無明。第四爾時解脫 月下。前上地勝差別中二。初明勝前六地。 二何以故菩薩從初下明勝後三地。勝即增
上義。前中二。先問。問意云。若先已具此何 獨言若先未具何得成此。後答中三。初標 次徵後釋。釋中二。先別顯此地勝相。功用行
滿。即自分滿足。得入下勝進趣後。由此二 義故能勝前智慧。即八地證智自在。即五 通大用十自在等。二佛子下。通示諸地滿相。
即遠釋十地皆滿足言。近釋七地功用滿語 故。論徵云。云何此地中方便行滿足。方便 即功用也。具十方便故。論自釋云。彼餘世間
出世間中。更起殊勝行。是故此七地中起一 切佛法故者。謂前三世間。次三出世。此則更 互各一殊勝行。今一切中具起所以名滿。
初地願中具。二地戒中具。三地聞中具。而云 願增長者。欲依如來智慧利眾生。故餘可 知。七地一切者。瑜伽論中說佛功德。七地
皆得八地。成就九地具足十地。圓滿有少 餘障。未名清淨。離已即是清淨菩提。二明 勝後三地。文中四。一法二喻三合。四因論
生論。今初先徵後釋。徵意云。何以前六各一 至七。方具一切。釋云。從初積集至此成故。 此酬前徵。由此便能令後三地勝行成就。
斯乃勝後勝前。但約能入八地勝後。令後 地無功行成。乃至十地。要由積功以至無 功之功故。合中有雜染行。合雜染世界。然
有二義。一即前六。二通前七有清淨行。合 純淨界。即後三地中間難過。亦有二義。一 若六地為雜。則七地為中間。若七地皆雜。
則從七至八即曰中間。難過者。猶娑婆之 於極樂。淨穢域絕。前六後三難過亦爾。要 得此地大願方便。方能越之。淨由此到染
由此過故。此一地最為勝要。四因論生論 中。先問後答。問意云前後可知。但言中間 為何所屬。答意明非染非淨亦得名為亦
染亦淨。故名中間。於中二。先通將七地對 後彰劣。攝此第七通於染淨。則成前七地 皆是染淨相雜。非純染行故。論云。從初地
來離一切煩惱。示現如是此地名為染淨。 非染行故。二佛子此第七下。別將此地對 前彰勝。顯此第七雙非染淨故。成前第七 是中間義。今初通中有法喻合。法中初標
離惑業顯是淨故。次以迴向下釋上淨義。 以二因故。後然未下。即由上二顯同前 染非報行故。次喻中輪王。喻七地隨分捨 功用道故。梵王喻於八地報得。初禪游千
界故。然法中對問。但明前七。喻中舉勝顯 劣故。兼明上地合文準此可知。第二別明 此地雙非染淨。初總明盡超過多貪等者。盡
超故勝前。求佛之心為貪。厭世為瞋。取空 著有為癡。至此盡超。又初地超貪。檀度 滿故。二三超瞋。尸忍滿故。三亦超癡。得聞
持故。四地超慢。道品離我相故。五地超 疑。了諸諦故。六地超見。入般若故。此地 總超隨惑等。常在觀故。故云盡超。而云多
者顯非報行故。則細者未超。次住此下正 明形前望後以顯雙非。後何以下釋雙非 義。常在觀故。惑不現行即過前也。有功用
行名求未滿。即劣後也。功用即是煩惱。以 有起動故。第五佛子菩薩住。此第七下彼 果分中。論主此中名雙行果。此果實通諸
分。以雙行是正住行。親生此果故。又以雙 行該於諸分皆雙行故。名雙行果。文分四 果。一業清淨。二得勝三昧。三得過地。四得
勝行。遠公云。初即彼障對治果。二即雙行果。 三即前上地勝果。勝行轉增故。四即樂無作 行對治果。以彼方便及起勝行滿足在此
故。又初一即自他二行雙行。二即定慧雙行。 三即悲智等雙行。四即寂用雙行。就初果中 復分四種。一者戒清淨。於中初約性戒明
戒。但三業淨。後所有已下約制聽明戒。則 惡止善行。二世間所有下世間智淨。此辨行 用。三此菩薩下明得自身勝。此明行體。論
云心行二平等無與等者。謂深心及妙行為 二。深心即證行猶是前十方便妙行。即教行 亦是前起勝行。此二齊起故云平等。不同前
地有無間生。四諸禪下明得勝力。謂得禪 等現前勝功德力故。上三自分此一勝進。 文中二。初明離定障。禪等已見品初。論云。
寂滅樂行故。此釋三昧是現法樂住禪。次 云滅定三摩跋提者。以三摩鉢底有其五 種。一四無色。二八勝處。三十遍處。四滅盡
定。五無想定。前四菩薩多入為化眾生。後 一不入非聖法故。今於五中正意在於滅 定故。論別明下解脫月亦因此言。問何位 中能入滅定也。後此地下離智障可知。第
二佛子菩薩住此地入菩薩下。明三昧勝分 二。初別舉十名後入如是下總結多類。今 初前五自利。後五利他。又前五起解。後五成
行。又前五現法樂住。後五利益眾生。前中 初二知理。次二知教義。後一知事。一云善 觀擇者。依未觀義伏心令觀。二依已觀
義重更思審故。論經。云善思義三昧。三依 一名說無量義故云最勝。四依一義說無 量名。故云分別。義含於名故稱為藏五依 通一切五明處。如事實故。後五中初一依
煩惱障淨。真如觀堅固根故。般若云不動 法界故。真如觀為堅。起信云。真如三昧為 諸定之本故。此云根。此一顯行深。後四依
智障淨以顯行廣。為治四障故。經即能治 障在文外。四中初一助道。次二證道。後一 不住道。初智通者。治勝功德障。智通即是
勝德。下三倣此。以智與通化利鈍二類。令 入一實故名為門。二治無礙智障雙照事 理。二法界為業故。三治於深上佛法怯弱 障。大悲勝利安住涅槃能建大事。是佛深
上故。四治不住行障。種種義藏者。種種善 根故。此善能生不住故名為藏。修有為善 根故不住涅槃。修無為善根故不住生 死。種種善根即無住之門。後結可知。第三
是菩薩得此下明過地。於中三。一行修善巧 過。二作業廣大過。三修行勝入過。今初過法 有二。一巧智二深悲。過相亦二。一下過二
乘。二上過智地。智慧地即八地無功用智。由 此地中雙觀止觀。便至彼處法流水中。任 運雙流趣佛智海。二佛子菩薩住此下。作業
廣大過中二。先正顯過。後解脫月下彰過分 齊。今初中先對下彰出過。言無相者。即前 樂無作。對治無量者即前無量對治。入定離
相。二乘容有而非無量故。此無量顯異二 乘。善淨之言顯過下地。謂修方便行滿足 故。後得無生法忍光明。對上彰入過。是彼
八地無生法忍明相現前故。下地未得故。 二彰過分齊中二。先難即執前。同後難。後 答即揀後。異前答。有法喻合。法中非自力
者。障現行故。喻中王家即如來家。王后即得 真法喜。修二利故名為王相。合中大法即 法中佛果法。自所行者。即殊勝行。智慧力者
即方便智。於此二中常不出觀故。是自力 能過。此約寄位廣如初地中辨。餘文可知。 三佛子下明行修勝入過。謂非但如前廣多
無量。而力用難測深無分量。勝而過也。論 云。神力亦無量者。神即難測義也。文中言甚 深者。即遠入無底故。遠離者彼前障滅故。
無行者無相之行。無所行故。彼前六地不 能行故。常行者此無間故。得此三業即當 體深入過。勤求下即趣後勝入。故二乘亦有
離彼相業。而得少為足。不能上求菩提。 求故過也。是故已下結雙行過。第四解脫月 下明得勝行。於中二。先得寂滅勝行。在定
不住故。即方便智也。二佛子此菩薩下得發 起勝。即起殊勝行。前中先問後答。答中先明 得法分齊。六地入深緣起之實際。未念念入
者有出觀故。後今住下辨勝過劣。於中有 法喻合。法中先正明得而不證。後此菩薩 下出不證所以。以得方便。即寂起用故。 成不思議三業故。能不起滅定現諸威儀。
喻云善巧力者。知行船法。知水相故。準 大品經。未善巧前亦有其喻。方便未成入 水便敗故。合云波羅蜜船。即般若等也。以
願力者。是方便不捨有因。二明發起勝行 中。亦是上來已攝無著行。此下攝平等隨順 一切眾生迴向。且依發起勝行文分為二。 初牒前標後。由得滅定三昧。不作證智
故。成後大方便也。後雖示下正顯勝行。經 有十句。論為八種共對治攝。謂後三為一 故。能治所治二行共俱互相攝故。如示生
死為所治。以恒住涅槃為能治。能治攝於 所治。則不為生死所染。亦得以涅槃為所 治。示現生死為能治。能治攝於所治而不
證於涅槃。他皆倣此。八中初一為總。故云 生死涅槃。論云。一起功德行。謂入生死為 福業事故。淨名云。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
德之力。不入生死海不得無價寶珠。何有 功德。二上首攝餘行。謂既示生死必為上 首。攝眷屬故。三願取有行。非業所拘故。處
而不染。四家不斷行。謂雖言不染而示有 妻子。名家不斷。雖然不燒者。示有常修梵 行故。唯此一句。具空中方便慧有中殊勝
行。上下皆應倣此。從略故無。五者入行。謂 非獨化凡。亦轉二乘入佛慧故。六資生 行。謂雖知五欲即道含攝佛法。而飲食資
身睡夢資神皆順五欲。十軍是魔境界。七 退行謂示老病死衰。退即四魔等法不行其 因名超魔道。八者轉行。謂初四化凡。次一
化小。次二化魔。今由自行不染故。轉凡 之惑今絕其因。此有三種。一見貪轉。外道 著諸見故。如佛示學二仙。今彼轉捨諸見
著故。二障礙轉。如佛示學書算等。三所有 下貪轉。如佛處於王宮不生染著。第二位 果。初調柔中文亦有四。初調柔行體中亦有
法喻合。法中亦三。初緣。次於彼下能練行。 言護持正法者。由方便行滿守護於他故。 得於三界為大師所以能護。三利益眾生下
明所練淨。論云。此地釋名應知者。即以經 文為釋名。謂利益眾生是有中殊勝行。法忍 清淨即空中方便智。此二是行。善根轉更增
勝者明功用究竟。即是遠義。喻中金喻證 智信等善根。眾寶間錯者。即一切菩提分法 方便行功用滿足故。令前善根轉勝。第二佛
子譬如日光下明教智淨。先喻後合。喻中光 義如前地。而此日光盛故勝彼月光。以月 光清涼如般若故。日光用廣如方便故。餘
並可知。第三重頌。二十一頌分三。初十七 頌半頌位行。次二頌半頌位果。後一頌歎 勝結說。前中分五。初四頌樂無作行對治。
次二頌彼障對治中無量。略不頌無功用 行。三有三頌頌雙行無間。四有五頌頌前 上地勝分。言三諍息者。約忍度故。又得 法光明故無有諍。五有三頌半頌雙行果
(已下入第三十八經) 第八不動地。所以來者。瑜伽云。雖 於無相作意無缺無間。多修習住。而未能 於無相住中。捨離功用。又未能得於相
自在。修習得滿故次來也。又約寄位。初之 三地寄同世間。次有四地寄三乘法。第八 已去寄顯一乘故。莊嚴論釋第七地云。近
一乘故。梁論亦說。八地已上以為一乘。是 知從前差別進入一乘。故次來也。言不動 者。總有三義。故成唯識云。無分別智任運相
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謂任運故功用不 能動。相續故相不能動。總由上二煩惱不 動。與本分大同。而金光明云。無相正思惟
修得自在。諸煩惱行不能令動。但有二義。 由相於前已不動故。行即功用。攝論云。由 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動故。此則略無煩
惱無性。釋意云。第七地行動相不動。此中 行相俱不動。世親同此。解深密云。由於無 相得無功用。於諸法中不為現前煩惱所
動。此但約煩惱不動上二。十住論云。若天 魔梵沙門婆羅門。無能動其願故。此即約 人不能動。人亦是相。仁王名等觀地者。上
皆對他立名。此約當體受稱。即無相觀。下 經自有釋名至彼當知。若不動名。諸論雖 異並不出前三。故所離障。亦離無相中作
加行障。由有加行。未能任運現相及土。 此地能斷。說斷二愚。一於無相作功用愚。 二於相自在愚。令於相中不自在故。其所 證如名不增減。以住無相不隨淨染有
增減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證 此真如現相現土皆自在故。故所成行亦 名無生法忍。相土自在。及所得果。即定自 在等。皆由無相無功用故。次正釋文亦有
三分。初讚請中有十二頌分二。前十讚後 二請。前中二。初二天王天眾供讚。後八天女 樂讚。於中二。初二標讚所依。餘六正顯讚
德。總讚如來身土自在。將說身土自在地 故。於中毛端約剎論處。毛孔約身。六中前 四依正互在。五依正重重。六轉變自在。兼結
無盡。後請可知。第二正說分中二。先地行 後地果。前中有七種差別。一總明方便集 作地分。二入一切法本來無生下。得淨忍分。
三佛子菩薩成就此忍下。得勝行分。四佛子 菩薩住此第八地以大下。淨佛國土分。五佛 子菩薩成就如是身智下。得自在分。六此菩
薩如是入已下。大勝分。七佛子此菩薩智地 下。釋名分。七中初二是趣地方便。一是遠 方便。總前七地集作此地方便故。二是近方
便。前地得忍光明。此修熟令淨故。三是初住 地行。謂依前淨忍發起勝修故。次二即安 住地行。謂四是正住之始。依前勝行。更起
修淨佛土之行。五即正住之終。由淨土行成 德無礙。六是地滿行。此地望前通皆是勝。今 復地滿。勝中之勝故云大勝。七即辨德彰
號通於始終。又前二分即是入心。餘是住 心。今初分二。先標集德處。謂總前七地非 獨第七。第七雖亦有下十法而非次第。以
是功用行滿無功用際故總集之。即四節中 當第三也。後善修已下正顯所集。有十一 句分二。前三同相。諸地通行故。後八別相。
諸地異修故。同中三句。一二種無我上上證 故。此即證道地地轉勝。名上上證。巧證不 著經。云方便。二善淨諸道者。不住道清淨
故。悲智雙運故名為諸。三善集助道者。彼 方便智行所攝。滿足助菩提分法故。方便 是前證道。行即不住道。悲智等行故。菩提分
即是彼二所攝之助。助彼二故。後大願下別 相攝八為七。一初地大願攝持能至此故。 二二地攝善戒中如來力加故。彼經為證十
力四無所畏等故。是故我今等行十善等。即 上承佛力。三地中因修自證禪定神通。名 自善力所持。四常念下。論云。四地中所說法
分別智教化智障淨勝念通達佛法者。謂前 十法明門。是智分別即前觀察。依彼智明 入如來所說法中。次教化智。即彼經清淨分 中。以十種智成就法故生如來家。障淨
勝者。即彼論釋謂滅三地智障。攝四地勝 智故。上之二段皆念通達佛法故。與此同。 五地中有十種平等深淨心。故云善淨深
心。此心即是思覺。六能成下六地中三種大 悲故。云成就福德。三皆觀因緣集。即成就 智慧。七中二句以近此地故。初空中方便
智有中殊勝行。皆是大慈大悲不捨眾生行。 次句即前以無量眾生界。故入無量智道。第 二淨忍分有十五句分三。初十正明無生
忍。次四明無生忍淨。後一結得忍名。然無 生忍略有二種。一約法。二約行。約法則諸 無起作之理。皆曰無生。慧心安此故名為
忍。即正明中意。約行則報行純熟智冥於 理。無相無功曠若虛空。湛猶渟海。心識妄 惑寂然不起。方曰無生。即淨忍中意。前一
猶通諸地。未得於後不稱淨忍今初段中 言一切法者。總該萬有理事之法入即證 達。以歷事難窮。略陳其十。十中相從為四 無生。前七為一名事無生。後三各一。二自
性無生。三數差別無生。四作業無生。四中一 破相。二破性。三因泯。四果離。即前二破相 入如。後二證實捨相。若寄位初加行。二
正體。四後得。三通始終。又四中約法性收 不出真妄。妄法本空稱曰無生。真法離相 亦曰無生依佛性等論說三性無生如初 會說。事無生中前四不增正顯無生。後三不
減亦即無滅。法本不生今則無滅。以初攝後 皆曰無生。別言七者為治七種實故。實者 隨相執定故。一淨分法中本有實。謂計自性
住性為事物有。今為治此故云本來無生。 本性離故。先若有生後應滅故。二新新生 實。計習所成性為實。治此云無起。從緣
起故。三相實。即計前二性所生行相。治此 云無相。前二能生無故。四後際實。謂計於 佛果後際出纏。治此云無成。真如出纏非
新成故。菩薩成佛時煩惱作菩提故。上四 初一自性住佛性。次二引出。後一至得果性。 又此四展轉釋疑可知。五先際實。謂對佛
果後際。眾生煩惱為先。治此云無壞。煩惱 即空。無可壞故。菩薩未成佛時菩提作煩 惱故。染淨和合以為眾生。前遣淨分。此遣
染分。又前即不空藏。此即空藏皆不可得。六 論。云盡實諸眾生者。謂執眾生念念盡故。 揀上煩惱故。特云諸眾生。故上經云。一切
凡夫行莫不速歸盡。治此云無盡。其性如 虛空故。七論。云雜染實淨分中者。謂修行 位中轉染向淨。治此云無轉。若定有實不
可轉故。論經云不行。謂能轉之行不可得 故。第二無性為性者。即自性無生。此則顯 詮。論經云非有有性者。明非有彼定執自
性。此則遮詮。遮顯雖殊義旨不異。無性即 是法無我理。此理既以無性為其自性。則 自體無性。非是先有今無。亦非全無真體。
故云為性。以前觀事無生正忍此理故。故 論云彼觀事故。是此忍不得言無。斯則非 有非無以顯中道。此二亦不二。又此理亦
非所觀事外故。論云。所有觀法無我理。無 二相故。斯則非即非離無二為中道義。第 三初中後際皆悉平等者。即數差別無生。於
三時中。染淨法不增減故。謂先際非染增淨 減。後際非淨增染減。中際亦非半增半減。 以知三際皆空無自性故。然準瑜伽。前三
句約三世。此中約位以明三際故。論就染 淨明之。第四無分別下作業差別無生界位。 作用名業差別。如智貫之則無差別。無差
別即是無生。下如是理如上如是智如。智如 於真理故無分別。此智是佛究竟入處。今菩 薩證如同佛入處故。論云。於真如中淨無
分別佛智故。如是四種皆是示現無生忍 觀。第二離一切下明忍淨中。初句離障。後 三顯治。前言離者。論云示現行遠離。謂契
實捨妄名行遠離。揀非心體離也。所離一 切略有二種。一離心者。離報心憶想分別。 謂第八異熟識轉現遍行。亦不行故。二離意
識者。離方便心憶想分別。論云離攝受分 別性想故。謂六七識及中心所等。亦不行 故。是則心行處滅名離一切想。後無所取下
明治。上但明所治非有。今明能治不無故。 論云。想者遠離障法想。非無治法想者。治即 無分別智。所以明此有二義故。一揀異斷
滅外道無想二乘滅盡故。二揀異如來。尚 是照寂。非寂照故。故云。此想於下地有三 種勝。一無功自然行故。云無所取著。謂無
取果心任性自進故。此顯治妙。二遍一切 法想故。云猶如虛空。此顯治廣。三入真如 不動自然行故。云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此
顯治深。此則入於起信離念相者。等虛空 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故。云入一切法如 虛空性。然論云。不動自然行者。任性趣故。
非謂有彼自然行心故。上離即止。此治即 觀。無功雙運唯證相應。勿滯言也。結名可 知。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一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5 冊 No. 1735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