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hu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Scroll 3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十三
清涼華嚴寺沙門澄觀

[0751a26] 第二十二分為 後五初四 微妙一偈
四有 初二地獄顯微微妙
云何 本分後說即今第六佛境界
明知微妙佛果 初二即此 聖道非分別離念言微妙
皆是 皆是所以難可知 所以所以云何
聖道聖道 淨名微妙菩提諸法云何二義一說
大仙大仙微妙 修行證智大仙
顯微所以 非有念慮分別心境界何以 念慮以此自體無念故云
離諸念二義如是聖道名為甚微明證甚微 證見證得無得
方能四句別有甚微第一觀行第二依止第三清淨第四功德功德 甚微不生契理出世不滅非一
不捨利益眾生事故無住涅槃 無礙功德清淨甚微煩惱 先有名為如此無不
寂然涅槃離垢 觀行甚微觀智無明不同 無明聰慧依止
聰慧登地 能行智能唯一實智 一實諦三智
增上善勝解故根本智增上寂滅 後得智 云何行處證智自證
證智 能所四微功德觀行 依止清淨外道自尊
前清斷德不同見惑 心想清淨依止即是智德不同 六行
第二顯微 甚微 初二體空不同
差別智相自體 何為空寂何以
涅槃諸佛眾生一切眾生 諸法諸法如故即是 體空一切自性性色
一切安樂 加一不二不盡 云何真空
地前菩薩 斷滅如來藏 外空
不謂斷滅兔角 不二離異不謂 不盡不謂
自體彼此非空 三空自性空空如來藏
如何會通不盡 不盡斷滅無可 非有二者西域自有
二種一有不二不盡不二不盡異同實有若非實有 不得云何定能滅除煩惱
即是有無不二 無二得空不二斷滅
空義第四 不同相者方便涅槃斷惑平等 不同外境但是
不同涅槃云何 依果如下十德 不可說
菩提涅槃分相 涅槃涅槃 方便涅槃不二
在於文中解脫皆是 解脫第四清淨 二種自性清淨解脫
離垢清淨解脫即此解脫 別有二種何處解脫 煩惱
雜染脫因 無生云何解脫 解脫解脫一等
觀智煩惱三體 即是涅槃平等世間 涅槃平等攝取聲聞一向世間
世間涅槃中觀世間 即是涅槃差別斷惑 三時故云
二義相續 無間道正斷 滅智後生同時
三惑不成 無漏不能煩惱 煩惱聖道同時 可以涅槃
毘鉢舍那煩惱若爾云何 唯識第九見道現在前時二障 不成俱生 低昂諸相違法必應是故
法相一邊不違 有所 低昂無妨解惑 雖則不到
異時 無礙先後無性無性 無性 不可
聖智 智相一智自有三時就此三時二種初心
究竟三時無間道剎那三時經論
初中後三時斷惑若爾三時 云何非唯初中後
實教斷惑性相 。經文證智甚深不可說 論主性相初中後因緣無性不斷
不斷大品菩薩 心得菩提初心後心 譬如然燈
龍樹甚深 涅槃二十九眾生五陰念念 修道念念光明
經論顯性無礙 反覆相成一念便 明知無性初中後
無性初中後 因緣無性無性因緣 究竟不異毘曇一念
始終不能 方能不異成實一念相續宗旨上猶實教 一切一切無不
差別言詞 三德般若觀行 名言真智不同聲聞
觀智觀行 句法轉依無常 三世常法
無常意識依止無常因緣轉依 轉依無常意識無常因緣即是無常
染淨種子無常因緣 無常意識無常妙觀察智 平等性智以為
真如法身以為 決定了義涅槃經 常識常識大乘經非一
無生 唯識自性 有為起信始覺皆是
勝鬘經一切法常住相如虛空 解脫不同聲聞智障二障 空無三德上文圓滿
圓教十住開發 分得依果轉依 見修究竟廣大
不同不同清淨不同成像 後五如是觀如是 煩惱如是觀如如依止依止
如是解脫解脫 結成如是觀此後 以前 第二一偈
上半以為下半 以為初中 不及涅槃自性
不同方便涅槃 涅槃所行不及 不及何不
無言不及若一無言 下半非唯證智如是
眷屬境界 行者眷屬眷屬同行同行 波羅蜜境界境界
加行 故云此地修行 同行證智
眷屬第三一偈 顯微法體 根本加行
佛境 同行境界同行何者
觀行是非加行隨地不同各別 非心思慧
道者 不同三科有色心根不可說陰界
文字經略即是法華智門不可 證智不及
不依第四一偈上半 下半虛空 不為
空中鳥迹空中不可 不可見者 空處不可長短大小 不可說有無
證智空處阿含 鳥迹住處名句住處何以不可 虛空鳥迹不可分別
名句菩薩證智不可 心意不能 令名
證智非有 明細不無 虛空行迹
空處無名 名句
不無言教 空空 不可教攝
三事處中非有 差別相隨差別 太空
證智太空太空 證智
鳥迹十地淺深之類一句莫不 地上總結
鳥迹教證難聞 中風云何汝等
宣說不同 過失不正
退勇猛不能 為人四者謗佛 佛說五者淺近
法如大眾 所以今人 五德深義
自下第二正信 初一大三成就 半偈 但是成就成就
慈悲願力起行名為 成就思慧出世 名為三教成就修慧
真修名教 二字如果不可說 玄妙不假 出世並稱當分獲得
成就三地何所 初地在地加行 地上之中加行等慈
悲願即是思慧即為 十地 何處
玄妙不可法顯即是十善道品滿 如初菩薩歡喜地
相應一切法虛空 就此不動地 不可說皆是 漸次何以諸佛
名為 因此大能已知 大意釋文成就初二 利他二利二利
不同二乘名為二利出生地正是成就次第 二字思慧等次乃至
世間智因故通有二義一者 修慧第三不等二者 二種一者二者
第三 何不聞思修三圓滿明教成就二種滿足
初八二者兩句真修 滿地滿足真智寂照 分明名為寂然
明鏡無不滿足 無不二種 等覺等於妙覺但是妙覺
滿二修出世但是因分方名果分 智者文中即真
即真修心方名真修圓滿真修所能 出世
非心境智滿淨心滿足偈言非心非心思慧 等心境界生出世間智
不能滿出世間智心境 不能滿地真修非心方能滿地 便偈言滿淨心
淨心出世間清淨心滿 相稱滿地 真修一如出世智心
滿其所出世即是 境界即真 見者可知真修自心
方知自心 自心清淨可見可見 大中不同果分但是深義
第二半偈 聽者 不能得證一佛
隨喜佛力開演隨喜不平等汝等彼此一見我法
執著種種諸見說法者不生恭敬 第二第二 承力開演
初一開演一偈 後半承力開演 上半
廣說不盡行者 證智智行 證智下半
真實無餘 無不第二受者恭敬 三句恭敬一身恭敬
威儀堪受說法二心恭敬 決定堪能憶持 云心恭敬善說 善說之一
善說善說對於當機 憍慢佛力增上慢 對法善說勝法二字
能詮相應二字能所 節義四重示現 所謂故云勝法
能詮多種威儀 能詮能詮微妙音聲以為能詮
不用微妙三復 音聲多種云云
譬喻二種如下 節節莊嚴具大海珠寶法相 出於曉喻名為
多種 世間不善文字出世 依止
善言具有云何相應能所妙音相應能詮 相應
方言隨順二字圓滿 相應能詮三事相應 相應第三承力前言
佛神力云何無量十方金剛藏 十方一切第三分齊但是
半偈之中 一分正是分齊或是譯者 或是梵本異義前後何妨
上來大為 此處宣示 前言十地如是不可得一分
二種因分二果解釋一分 因分果分一分因果 不論
可通意即 果分不可說大為因分二種十地 證智果分方便因分
二義修證相對方便因分果分表相 法顯差別因分真實證智果分
初三世間二乘道品 因此證智 因之證智不及不可說
鳥迹虛空方便可以故云空中鳥迹是以 通有二分即可不可說究竟 佛果普賢義通一部即此證智
究竟果分不異 太空普賢廣說有無 差別殊勝願力過於 空處
標舉 如何究竟豈不 偈言 加分不思議佛法影像
大山大海得名大海 得名菩薩十地同在一切智 得名因果論主
究竟十地大海大海十德 明知為此不見
不可 因緣 故云不可 自下第七三門分別
來意分齊 因分從此 相得
正解此後 十地差別以上 十地說理 總稱自此正說
初地既有初地十地初地應名分地滿 異名名校 至於血脈介懷隨時
釋文十地即為初地分別一來釋名 成行釋文來意
十地之中最初聖性 釋名本分 下文成立正義唯識第九聖性二空他生大喜
三義成行由此 歡喜攝大乘論第七由此 義利功德
第三成行十住毘婆沙得法 歡喜瑜伽七十 深密經成就大義未曾有出世 歡喜二義大義即是
利行出世間聖位本論本分 唯識第九異生性 二障中分
生性二乘見道現在前時一種 聖性菩薩見道現在前時二種 聖性異生即是凡夫攝論 凡夫性本分凡夫我相
初地上來煩惱根本 二障惡趣業果 初地執著我法 異生惡趣雜染惡趣業果
業果品類九地 分齊中說 遍行真如真如二空 無有一法不在攝論名為
遍滿遍滿一切有為無有一法 二空此地最初遍滿成行施行
大願十行 十度無不修行釋文 所得得當滿
調四果 通達一切通論 三性三無性理智奢摩他毘鉢舍那
圓融 切斷一切一行一切一切 第七釋文長行偈頌
經文。應分佛子 此地閻浮提 佛子名下總結中有
佛子菩薩大悲為首住地佛子菩薩歡喜地大願 出心十地大體
慈氏十地三心仁王 地上三十地中 不可得必然出心調
所以長行 明初佛子菩薩 總有分為三分
四十佛子菩薩歡喜地 釋名三佛菩薩大悲三十 安住校量即為初地四分
出世菩提心堅守初地 退失故稱入心住地 得名起信地中安住
地中一分住心釋名 十地三地 不論初地
功用法雲菩薩地無數劫滿 十地三心之中 發心釋名
歡喜二分救護眾生眾生 迴向文義文思 分為菩薩如是
四十初十 為何四有 種善根得佛果
所緣境發心大悲 發心福利瑜伽四十七四相
四事菩提心種善根 菩提直心大悲心 三心
可以眾生地持論 解行有如初地
現在地中可知種善根正是 圓融不定
僧祇資糧故云別有煩惱二乘 增上三學
如次聞思修出世 初二二乘大志 小心二乘已知云何
一行眷屬 三聚非一名為不淨尸羅 三昧助道
眷屬三昧四靜慮 定親助道眷屬為主 親近供養諸佛供佛
聞慧聚集白淨 善思波羅蜜善法 自性差別上下 故云白淨即為
修行實證外教修行 實證即如實智上下 加行淨心
清淨深心得出世間正智 無分別智無所得種種戲論 名為善淨智能契理深心
廣大深心信心 廣大以求一切智智慈悲 現前慈悲故云現前
小乘無求小心自利一切智小乘自利三學 之中利他慈悲苦苦 壞苦正在苦思行苦
不知行苦三界 慈悲拔苦拔苦行苦
別集廣說 第二為何佛果佛子總結發心
初十佛智無上智 四諦究竟 得名差別 佛智記為隨機
無畏佛智邪見菩薩 三平等佛智得人法無我教授眾生 證入佛智四攝法化眾生
佛智慈悲瞋恚無餘佛智佛眼觀世間眾生十方故云無餘佛智
無障礙智嚴依報自然應化 信樂淨剎佛智一念 三世眾生心心數法轉法輪
解脫方便善巧善巧 閻浮提同時大法法輪即是 令眾生解脫方便
初三自利利他利他之中四攝 利他慈悲利他利他 總結發心如是
經文。即是本分 決定佛智即是本分 中指決定如初地中
提心即此本分 菩提心以上佛智
佛智決定 中指總結中指
一切助道 心所為何第三大悲 如是云何大菩提
大悲眾生三地思惟度生 佛智大悲 佛智
別有增上行苦智慧 增上苦苦壞苦增上 智者因果逆順染淨了事
自相相差 二諦通理一門自相 因緣自體相者二空真如
一味悲心地中 大悲增上逆順廣明 大四隨宜最上
至大最上發大心 無盡利益深心淳厚 故云最上以此二持菩薩
無量無量攝取如來無量神力 善觀決定妙法 信解善觀分別諸眾生決定
勇猛對治智力 現前隨順自然隨順 受持大勝授與 眾生一切佛法授與教化
智慧廣大如法攝受 勝妙功德究竟無量愛果 涅槃合於
本分無常 非一大中 三自拔苦
拔苦拔苦第四佛子 顯得福利 始發如是
凡夫地得出世間聖道二入菩薩位別有 入聖生如來家
王家有相 出世間胎相瑜伽菩薩正性離生生如來家
相似世人受胎 不足王家 菩薩在外道法出家不足
得佛證法尊勝攝論生法王家具足尊勝 無能種性相似大乘
大行成立佛種 攝論二乘 世間種姓離世非有
離世間無漏 出世要人攝論 永不殺生邪行菩薩 法體同體大悲菩薩
即是大悲法身 殘缺瑜伽設有問言菩薩何為 大悲菩薩
住處不同 二邊王子不處鄙陋三世平等 平等真如以資慧命 滋味壽命命相
如來佛種不斷 無上道王子 志氣不立不成志氣成立 決定成就相似如是
凡夫菩薩相似煩惱煩惱 地前相似第二菩薩如是
住地不動相應 真理不復二乘異道不能 不動一種不動
種性地起行不退不動即此 初地月日 善法不退亦復如是三空有無不動
功用不動究竟 不動佛地第二釋名一總 成就中分
佛子相對種善根中有 為何定當
第三悲心不對 相中總有
歡喜一心喜受相應三根前心 五根輕安調
觀心不同二禪 浮動梵本 三寶不壞信
恭敬樂觀真如 即是正是 調身心
自覺勝地第三 次第踊躍身心增上 滿足增上踊躍勇猛
堪受菩提故云勇猛 自行 無鬪自心調伏論義解脫
擾動眾生 瞋恨不如 行當不為 第二當得
諸佛所得當得 文中是以
當得別有 一念佛法念佛菩薩念佛四念 五念六念念佛教化
念佛利益念佛成佛 不出因果人法一佛二法中人
初二佛法二事二乘名為八不二乘皆因初一乃至普賢
菩薩行 次第菩薩行 波羅蜜以是行體行體
一地一度菩薩地殊勝 何謂第十菩薩地 不可壞三自利他
法雲諸佛教化 雲雨說法眾生利益三受佛智 大盡一切智三通
皆是中有 可知第二得中何以
一切世間境界一切 取著事故六塵一切凡夫取著現前
唯識地前凡夫取著別有相中 法體全同以是
福利之中相似 地前相似中一親近一切法如常見 相似生如來家佛法
凡夫六塵事故 自身相似凡夫 身故菩薩位身故
即行相似離世間 淨行依止迭相依止相似菩薩大悲眾生
不同凡夫悲心不為 他力相似大乘 種性見佛助道 不得相似
不住佛境界菩薩住處起行 其中平等相似 三世平等以資慧命
凡夫雜染成就 成就成約 第八成就相似
怖畏無上菩提怖畏疑慮相應 憎惡
疑慮正是不定便疑慮 決定便現在 符契
不得相似名為 非唯第二文義四重
怖畏因果一總 三轉 如是云何以此
中說怖畏初地 初地法爾即是此地 利益釋名
三轉之一徵文何以名為因而 怖畏因果生起
何者怖畏云何怖畏何以名為 自然遠離
無怖畏相者 果相果相通有 自身何況資財 資財
不畏即是即是 怖畏即是怖畏二相
朝夕報時名為 三業身故
第一第二第五身口意第三第四 善道捨身惡道惡道身故五者
怖畏二種 想見愛著善根 怖畏善根資財
愛著未能忘懷大眾 初一 即是分別身見 決斷妄取
我所執見愛著 為主我所愛著 我身捨命愛著我所財利惡名
無我我所 功德 智慧大眾過去
現在惡道福智二世 以為對治初三二空 莊嚴菩薩如是
云何如是 正如怖畏 怖畏後說怖畏
意謂第十 惡道故云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十三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5 No. 1735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