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hu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七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
[0549b07] (已下入第三經) 自下第二有八段。明八部四王眾。初 四段皆初一是天義如前釋。今初乾闥婆王 長行十法。初一即東方天王。謂攝受折伏逆
順多端。善巧應機故名自在。二普見等者。 謂令眾生見佛一切功德嚴。佛一毛而為 利益。一一皆爾。故云普見。三以慈愍方 便除憂則喜生。憂苦既如海廣深。喜樂亦
難盡名藏。然則世之憂喜生乎利害。利害 存乎情偽。苦樂存乎吉凶。吉凶存乎愛惡。 愛惡盡則吉凶苦樂皆亡。情偽息則利害憂
喜永斷。如此方為永斷憂苦。喜樂生焉。 四永斷等者。謂得決定智光。則邪惑永斷。 五謂慈雲普蔭。材與不材皆涼。慧澤廣霑。
三草二木咸發。六現廣等者。現身益物也。 稱性普應故廣大。具相清淨故妙好。七佛 出說法是大名稱。佛法眾僧俱稱為寶。令
此遠聞義云普散。八現一切等者。身光普照 塵不能染。見者必歡。智光悅機惑累不生。 又歡喜也。故云大喜。九法水遍滋菩提實
行。行既樹立見者必歡。無復二乘一切皆菩 提樹也。十善入等者。一多無礙名為佛境。 天王智達故云善入。偈中亦十。前五可知。
六中初句現身。次二句一切獲安樂也。世間 即一切也。無盡樂總顯也。謂佛現於世足 履影覆。若在人天現增快樂。若在下苦七
日之中身心安樂。乃至終獲涅槃之樂。故 云無盡。次句別示出世因果之樂。先因後 果。先世後出世皆次第義。又總取偈意。佛
身清淨是解脫因。生無盡樂是解脫果。世無 盡樂又解脫因。能現淨身又解脫果。又佛身 清淨是樂見因。樂見即為清淨身果。眾生樂
見是安樂因。無盡安樂是樂見果。無盡安 樂是淨身因。能現淨業是無盡果。如是展 轉因果名次第成。七中初二句。寶所濟機。
堅謂難壞密謂無隙間。無空處智不得生。 次句正散寶也。八中結句。應云普放寶 光如是見。而云妙音譯者之誤。妙音屬前
師子幢故。九中初二句。法水普滋。次句道樹 普榮也。又方便多門是開權也。入菩提行 是顯實也。種種方便但為一乘是普滋也。
十中初二句佛境也。次句安樂也。佛力能 現無所動者。遮妄見也。非促多劫就一 剎那。非展剎那受於多劫。本相如故名無 所動。隨應度者佛力令見。第二鳩槃茶王
長行十法中。初即南方天王。謂內惑外讐 皆名怨害。安住忍力並能伏之。二修習等 者。二利之行趣果曰門。深廣難窮名無邊
海。三知其現欲如應化伏。四普成就等者。 鈍識者現之以通。利智者示之以法。遍世 多劫名普成就。並如虛空故云清淨。俱能
照世即是光明。三輪化生是所作業。五世 間惑苦可畏不安菩提涅槃安隱無畏。萬 行為其因。道則無畏滅果成矣。六消竭等 者。愛欲漂流深廣如海。智日赫照則妄竭
真明。七謂於諸趣普現身雲。耀通明等之 電光也。八普放等者。身智光明遣除二障。 九多劫修悲究竟滅苦。為不退轉。悲多方
便故復名藏。為安眾生所以開示。十普現 等者。稱性神通。無來去而流轉。偈中初偈。 通顯明佛已滅怨。怨之大者莫越憍慢。
有之則卑陋。滅之則端嚴。次四偈可知。六 中初句。欲海欲為苦本。云具眾苦。次二句 消竭。既欲惡止當說善行。七中初句普現身
雲。次句明等電光故云種種。次句兼明雷 雨。雷有二義。一遠震二發生。謂蟄蟲發動草 木發萌。圓音之雷可以思準。餘三可知。第
三龍王眾。準偈及梵本皆有十一。長行脫 第五。但有十法。初一即西方天王法門。 及第二如偈當釋。三與偈文通有六義。一 諸趣是化處。二淨音是化具。三佛名是化
法。四神通是化本。五眾生是化機。五隨樂 是化意。四普現等者。謂一毛普現無邊依 正。以毛稱性能廣容故。廣容即是普遍。故
能現之佛還自住於毛孔。所現剎中能所 無雜。依正區分大小宛然。名建立差別。五 靜法云。準梵本有焰龍王。得一切眾生瞋 癡蓋纏。如來慈愍令除滅解脫門。謂大慈
居懷則三毒俱滅。六開示等者。佛大慈悲是 福德海。二資糧滿然後得。故眾生慈福即是 百川。佛毛示現以表同體。既知同體自
然朝宗。因示悟入故得大喜樂。七慈音智 俱故云清淨。淨無貪愛何畏何憂。八示現 等者。謂於身中現身土也。九觀佛昔行深
廣。故愛樂歡喜。海言通二。謂歡喜供養。十 示現等者。謂為眾演音故云示現。音有四 義。一類多謂一切。二普遍謂平等。三稱根
清雅故云悅意。四一音隨類故云無礙。無 礙即方便也。十一謂此無熱龍住清涼池出 香美水。流注四海導引百川。時布慈雲 降澍甘澤。是故能滅諸世間苦。偈有十一。
初中諸龍有四熱惱。名熾然苦。今並有治。 一金翅所食苦。初句為治。以觀佛法同三 歸故。二行欲時復本身苦。三鱗甲細蟲苦。
並第二句為治。學佛等利故。四熱砂著身 苦。後二句為治。以不堪蟲癢熱砂中 [馬*展] 。今 大悲哀愍故能治之。有說四苦無鱗甲細蟲。
而有風吹寶衣露身之苦。亦以第二句治 之。就龍且說龍趣。末句約佛通拔畏塗。二 中此就佛論示現。前約龍云能轉。又前一 念時促。今一毛處小。二文影略。餘九可
知。但第五偈即前所脫。第四夜叉王眾長行 十法。初一即北方天王。得以無邊等者。謂 善者自樂不待加哀。惡者必苦心則偏重。巧
救多門故云無邊。又此天能伏惡鬼。令不 犯眾生是救護也。二普觀悲救。救苦護 善不滯空有。故云方便。三惡業障重名甚
羸惡。又羸無善力。謂一闡提。惡即弊惡。謗 方等者。明示妙理是謂資益。四倣佛歎 佛。得名聞果。五悲智二照合為一心。與法
身俱故恒觀察。六妙音說法利益多端。唯 應度者聲暨能益。七教廣理深。一句能演 即是普入。八令物離邪則能住。正為守護
矣。然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是正。云不 思議。九集福德因受快樂果。由身智光得 增長也。十念佛修因生十力果。天未證極
故云隨順。偈中亦十文顯可知。第五摩睺羅 伽眾十法。一普現威光名為神通。不動性 淨示涅槃因。故云方便。依因集德。必得
無依涅槃。二除惑契寂是清淨因。清涼悅樂 是涅槃果。三善者善之。不善者佛亦善之。 善不善覺亦亡。乃入本淨。四福非福相深
不可著。非福現福名自在相。佛佛無二是 平等相。五無智黑因如燈開示。怖畏苦果 如幢為歸。六以知佛德同空齊己一性。故
歡喜也。七見理決斷。聞深不怖聞淺不疑。 聞非深非淺意而有勇。八風不傾為勇猛 力。既以自正必能正他。為救護主。八往修
喜因故見念皆喜。九見理智成則緣不動。 智為行本諸度悉圓。亦猶海納百川。更不 流矣。十開生等理示佛等應。破情不等 令悟性等。為平等道。十偈如次文顯可知。
第六緊那羅王十法。一世喜樂業。皆因佛 生。二聞深適神故法喜無上。終得涅槃無 盡安樂。三佛德深廣信亦包含。四音演真
法令聞。故妄憂除而意悅。五達境唯心而本 空。則安立眾生於覺悟。六難遇益生所以示 現。相嚴常住名為妙色。七大智普慈是二嚴
果。一切智因。是能生業。八業細難窮自觀 示物。九神通益物無間稱恒。十知機巧化 謂攝心。正智御心如境。十頌次第文並可
知。第七迦樓羅王。依賢首靜法。皆云準頌 長行脫第五執持王。一智無著故見無礙。悲 普觀故通悉調。二遍坐覺樹名住法界。現
通說法名為教化。三進策諸度往修故成。 四境界如偈文。難思則入方為勇猛。五諸 本多脫。遇一本有文。云大海處攝持力 迦樓羅王。得能竭眾生煩惱海解脫門。多
是古疏本脫。今依有本。然偈約能竭說佛 福智。六眾生無邊故成就智多。七城有三 義。一防外敵。二養人眾。三開門引攝。今 言法城通教理行果。行契理教則無不俱
嚴故。各有三義。謂了心城之性空。則眾惑 不入。見恒沙性德則萬行爰增。道無不通 則自他引攝。便能契果。絕百非以成解脫。
養眾德以全法身。開般若而無不通矣。 方顯教城無非養所詮旨。句句通神。有斯 多義故。偈云廣大叵窮。重重四門故無數 量究竟能闡唯我世尊。八法身無相故不可
壞。體即真如凡聖平等。無分別智安住證會。 名成就力。九現同類形方便調伏。十眾生 歿生皆由行業。佛生死智方能普入。頌文如
次配釋可知。但第五偈。或有前脫故略釋 之。初二句甚深廣大。次句福智相嚴。行通 因果因深果遠。已不思議復有一行。是如來
行。所謂大乘大般涅槃。則行為果果皆絕 言道。佛行。如出現品。第八阿修羅王十法。 一修羅尊勝等須彌之高。如來威光蔽十方
大眾。眾生各見真勝主也。二彼能以一絲 作種種事。今一剎那。現於多劫調生等事。 三以多法門入佛境界。則苦滅心淨。種種
法門亦如幻也。下云。苫末羅即巧幻梵音。 四多劫多苦為物非己。如尸毘救鴿薩埵 投崖。已是丈夫最勝嚴飾。況終剋寂智萬 德以嚴。翻顯無利勤苦誠為可醜。既為物
而行。故有大眷屬。五以大幻通力動剎悟 機。不怖眾生斯為大力。大力婆稚華梵異 耳。六開種種權門。安眾生於一極之樂。 權為入大之本。故皆佛智因權實不迷斯
為遍照。七萬善順理普不可壞。斯解脫處。 何染不亡功歸正覺。故偈云。佛力如是修者 堅固妙嚴。八悲用智故普令無疑。主斯事
者廣大因慧。九供事修善有勝德故。十普入 諸趣。明處無不遍。偈云三世時無不均。 同有佛性名為決定。具上三義平等行焉。
不宣實義非善音也。此上一段及後夜神。 皆結歸名。上下例然。恐繁不釋。頌文如次 可知。自下第三諸神眾。有十九眾。今初 主晝神十法。一智了物心如空入色。光
照身器如日合空。身遍器中如像在鏡。 世間主力能攝此身。此身之性等世間。故皆 入觀機故名普入。所入之處即為宮殿。二 義圓稱機故滿心成益。三身法二光皆可愛
樂。四法雨潤種。已含實者解開。善未芽者 信發。五無法不悟名普明力。曠劫修集成 智莊嚴。六方便開示世樂亦苦。令其悟入。
見理法樂如歡喜地也。七如來身雲。就體 則非有無。約機則差別遍於十方。不可謂 之無。約佛則稱真法界。不可謂之有。此則
隨緣非有之法身。恒不異事而顯現。以化 寂滅非無之眾生。恒不異真而成立。即無 差別之差別也。八處危者護之令安。有苦 者救之令樂。九眾生闇於多欲。故沈淪長
夜。以法開曉喜足為先。喜足智俱是功德 力。能令離苦得安樂故。十有覺德行故名 稱普聞。既福廣名高故不虛其益。偈文可
知。第二主夜神十法。初七夜神。是善財十 地善友。見解深廣。彌顯眾海法門難思。 一普德淨光。即善財離垢地善友。彼名全
同法門。名寂靜禪定樂普游步。普游步言。 即大勇健也。寂靜禪定樂。即是定體。現法 樂住。故名為樂。大勇健者。即是定用。健則
堪能勇則無畏。謂見佛淨機游戲神通。故 名勇健。亦游步也。勇健廣大。故稱普德。無 惑智俱可謂淨光。二即發光地善友。彼名
喜目觀察眾生。解脫名大勢力普喜幢。謂 此解脫德無不備化無不周。名大勢力。 即今廣大身。惑俱淨無不樂見。故云普 喜。悲為德相。即幢義也。觀察普喜名為喜
目。三即焰慧地善友。彼名普救眾生妙德。護 世精氣方是救生。由護生故顯德之妙也。 法門全同。次第又當。謂感必現前。調令清
淨故。四即難勝地善友。彼名寂靜音海。法 門名念念出生廣大喜莊嚴。念念出生即積 集義。見佛利生故生大喜莊嚴。二義。一
見佛修歡喜。因嚴。樂見果故。二積集此喜 神自莊嚴。由定發音名寂靜音。深廣如 海。五即現前地善友。彼云守護一切城增長
威力。偈云尸利。以梵音含於二義。一云吉 祥。二翻為守故。下譯跋陀室利以為賢首。 又以首字音同義別。彼為頭首。法界品中
乃為守護。皆譯者方言少融耳。若以義會。 增長威力即是普現吉祥正當次第法門又 同彼云甚深自在妙音解脫。妙音故悅意。悅
則意淨。即寂能演。故名自在。六即遠行地 善友。彼云開敷一切樹華。一切開敷即普 發也。法門彼云菩薩出生廣大喜光明。文
少倒略耳。舊經云。菩薩無量歡喜知足光明。 知足滿足文相近也。謂能知如來巧智。示 法大福威光。故曰光明。佛以福智滿足物
心。則含喜名藏。七即不動地善友。彼名大 願精進力救護一切眾生法門名教化眾生 令生善根。教化開悟文異義同。令生成熟 始終異耳。謂現通示相。皆為調化。一切
善根皆令生長。平等護育即救護一切。精 進大願故能為之。今文略耳。八念念久修 恒遍救護。是無邊慈也。此與善財歡喜地
善友。似同而文多異。又非其次。故但直釋。 九於三毒難壞眾生。以大悲門現莊嚴身 故。石室留影毒龍革心。況現身耶。十本為
眾生。故成自德令他樂滿。偈中十偈如次。 初中初句。解脫之力能觀。次句即寂靜樂。神 以此定觀佛此體。故下經云。普見三世佛
而無取著。以知如來無相性相本空故。故 云寂靜虛空相也。次句即大勇健。準下經 則自他兼淨也。次句定果也。上約佛說。若
約天說。即四句皆是定用。以住此解脫。能 見佛體用因果故。二三可知。四中稱理遍 喜。為廣大無邊。縱內心不搖而外現威怒。
更深難測。五以寂故能遍。六以眾生本來 自盡故是寂滅。是以智窮妄末理無不顯。 妄徹真源惑無不盡。喜方滿足餘四可知。 第三主方神十法。一現身說法令悟得果。
皆救護力。二神通示相。是能成辦業。眾生 出苦。是所成辦業。三法光破闇。闇斷智生。 智與法喜俱生。斷以寂滅為樂。四普現
說法。聞必惑滅故不唐勞。五聖人無名隨 物立名。貴在生德及滅惑耳。六七可知。 八業同性空並不失報。俱無差異。性相無 礙為自在力。說能感報令除惡業。說業性
空善業亦亡。九前約說業性相。令物絕業。 此約知業差別擬隨機化。十世人靡不有 初。鮮克有終。今聖人有志有能故。所作究
竟。世人以人隨欲不能兼亡。今有慈有愍 故令物喜。謂十波羅蜜無不究竟。四無量 心令物歡喜。頌中次第配釋可知。第四主空
神長行十法。一智慧造理。則十眼廣照日 月。合空則萬像歷然。二身智二光遍入法 界。三佛身如空是無邊境。無生無染為吉祥
風。四廣說聖道。則離三障安住二空。五上 求下化名廣大行。為安眾生如妙髻焉。六 沈生死之厄難。悲智光以濟之。七不礙福
智相導。是謂勝力八惑由智遣。九妙音善 說。十不壞本處。而稱周十方。偈中十頌如 次。三中空有四義含於五法。一離能取 生即絕妄想。二離所取相無相無名。三境
無自性即是如如。四心無所得是為正智。 迷如以成名相。妄想是生。悟名相之本。如 執翻成智。如外無智智體即如。此二猶空
寂照無礙。如斯見佛是曰吉祥。四中。長行 及列。並名安住。今云圓光。圓光表智。安住 表定。二事相資前後互舉。並能滅障於理
無違。六中生死海者。瑜伽七十云。五法相 似生死得大海名。一處無邊相似故。二甚深 故。三難度故。四不可飲故。五大寶所依故。
釋曰。由前四義眾生流轉。由第五義菩薩 入之。且約分喻。第九十云。由三相故不 同水海。一自性不同分。謂水海唯色一分。
二淪沒不同。唯人畜故。唯沒身故。三超度 不同。未斷欲者亦能度故。生死海反上可 思。餘七偈可知。第五主風神十法。一以方
便風合智日光。智入深法而無障礙。身 入世間而無影像。二菩薩以求菩提之大 心。持稱真之供具。等虛空之廣大。不礙事 之繁多。而以全法之身。一念供無邊之佛。
如彼風力無不成也。三長風忽來浮雲散 滅。慈風忽起惑苦病亡。四福智莊嚴之風。 摧壞如山之障。五十力降魔。十軍皆殄。獨 名竭水者欲愛為初故。六毛孔慈音滅除
五怖。若百竅異吹遍吼悅機。七智入實相 故妙辯如海。如風擊樹故能下垂。八調生 方便為智所入。故名為藏。九禪定宮殿必定
慧雙游。故能滅癡闇。約佛則動寂無二。見 必滅癡。十日月明照非風不運。智行無 礙方便力焉。十偈可知 (已下入第四經) 第六主火神
長行十法。有云。準梵本此脫第四。一以進 力現世除物無明。以最初故偏從火義。二 惑有二義。一漂二惱。善巧迴轉則能息之。
三稱性之福相惑不動。與大悲合自利不 動。俱能攝德無盡名藏。四有云。準梵本神 名勝上蘂光普照。法門名普能除煩惱塵。謂
劫海行滿故。今能現通滅惑。偈云。眾妙宮 神同前列名。眾妙即勝上義耳。然諸本多無。 或有本。則具云眾妙宮殿主火神得大慈悲
廣蔭眾生解脫門。恐是傳寫脫漏耳。五光明 照耀等者。日光合空等空無際。智符實相 稱實無邊。雖曠劫修成全同本有。窮靈極
數妙盡難思。實為惑本。即是正因。智照心 源即是了因。如空與日。今略申十義。以 辯難思。一謂日與空非即非離。二非住 非不住。三而日善作破闇良緣顯空之要。
四雖復滅闇顯空。空無損益。五理實無損。 事以推之闇蔽永除。性乃無增。空界所含萬 像皆現。六而此虛空性雖清淨。若無日光
則有闇起。七非以虛空空故自能除闇。闇 若除者必假日光。八日若無空無光無照。 空若無日闇不自除。九然此闇性無來無 去。日之體相亦不生不滅。十但有日照空則
乾坤洞曉。以智慧日照心性空。亦有十義 準喻思之。非唯釋此文。亦乃遠通眾經 該羅前後。六體寂發照名寂靜光。以斯成 福莊嚴身相七八可知。九分別法相永離
不了愚癡。悟法實性便無執著之見。十以 行扶願故能現世。作師子吼。頌加第四 餘並可知。第七主水神長行十法。一無緣 大慈是曰平等。二無邊行法莊嚴自他。三寂
然不動以觀機。感而遂通以隨攝。若冬則積 雪凝白。夏則無處不流。四妙音演佛深旨。 令悟妙法旋澓。五身智二光遍覺開化。大
充法界清淨無垢。六清淨法界性相俱絕。 德無不見則大用不亡。七眾生不窮故大 悲無盡。滿而不溢有知足義焉。流止從緣 斯為自在。八處處見佛。故大喜無窮。喜
從佛生即佛名藏。若聆泉流之響無不悅 也。九性相無礙之福。故能普現神通。若空色 相映之流。威光蕩瀁。十調生行廣如空無
邊。用靡暫停。如空無盡。偈中第一偈。前半 辯一相因果。次句例餘。後句辯益。初言清 淨者。離過無緣故。門如塵數者隨宜利樂
故。以慈為因得妙相果。以相為因得無厭 果。然如來相有純有雜。此就純門。若以 雜門則隨一相一毛。皆收如來法界行盡。 亦相相皆爾。純雜無礙因果相融。圓成非
分成故。佛一相一毛即同法界無有分量。 今此神從一慈門。入無盡相耳。此約十身 之相。若三十二相之因。但說一相一因。如
智度瑜伽等論。涅槃大集等經。至相海品 當引第五偈。初言無盡以顯光常。次充法 界以辯光遍。不思議者以顯光深。非色現
色。非青黃而青黃故。其第三句是顯光用。 餘九可知。第八主海神十法。頌脫第三。一 為物供佛。是等施福得眾寶相。以莊嚴
身。二巧隨根欲說法護善。使其長成。三謂 演深廣法體煩惱空。梵本偈云一切世間 眾導師。法雲大雨不可測。消竭無窮諸苦
海。此離垢塵入法門。若準此文。乃竭苦海。 四若見佛境則惑亡苦息。準現經文。三是 煩惱。四是於苦。若依梵本前苦後惑。既譯
人脫漏。致使文義參差。故古德云。脫第四 頌。結名既同故知脫第三。恒住波浪者。即是 普用水為宮殿。五以智滅癡。六為行所遷
一切皆苦。菩提因起則生滅苦亡。便得涅 槃寂滅安樂。七將智滅癡。未免於見。了癡 見性癡見自亡。真妄等觀是佛境也。八一
切眾生有佛種性。圓明可貴具德稱寶。佛 眼普觀佛智普示。正因令顯如出金藏。大 心若起如種生芽。故云出生。緣了二因為 能悟之妙道。九了如不取則心不搖動。湛
如停海。萬德攸歸故須彌可傾。魔豈能嬈。 一念降魔如本行集。十入法界定。如法界 遍偈可知。第九主河神十法。一行成雨 法。若霈然洪霔滅惑生德。若懸河迅流
無所滯礙。二現身息惱若泉 澗 洗心。三真 實滌垢慈智相資。若碧沼澄潭空色交映。故 名離塵淨眼。四圓音遍益若崩浪發響。五
拯救漂溺。六善根無惑可謂清涼。若阿耨 達池永無熱惱。七施門無量令彼無慳。若 蘊藻菱蓮普令物喜。八行福契實故見無 不欣。若深湖廣陂是為廣德。九方便慧力
雜染皆淨慈。彼怨害瞋反成歡。若萬頃波澄 光映天下十總收萬善令會涅槃。若彼 百川咸會大海。會海由智名海德光明。偈
亦可知。第十主稼神十法。一功德智慧。二種 法味資成佛身。二喜樂由於苦除。三眾生 為所淨之境。四悲深故通廣。五下種物田
必至果無壞。六智敷物信獲果稱華。七慈 眼視物故福聚無量。慈則恬和怡悅。偈云 勝道。八以行成佛故始成即宣。九懈於修 習憂惱。是生勤策諸根眾惡清淨。十隨根
為說遂求故喜。偈文可知。第十一主藥神十 法十頌。一順情則易攝。逆意則難調。故普 觀之。二三可知。四始學者以名為實賓。大
士以名為佛事。五以慈善根力。放月愛等 光。身心兩病纔念便滅。六迷理迷報。二 愚盲冥起惑造業。備受眾苦。佛以正法金 錍
開其智眼。令明見三諦。故云清淨。七 八可知。九無愛見之大悲生物德故名藏。 十世醫療治雖瘥還生。永滅生德無先念 佛。因病因光皆是方便。謂佛有無邊相。相
有無邊好。好放無邊光。光攝無邊眾。言隨 念者佛德齊均。隨緣隨樂趣稱一佛。三昧 易成。敬一心濃餘盡然矣況心凝覺路闇
蹈大方。頌可知。第十二主林神十法十頌。 一佛德無邊皆依智海。含德流光所以名 藏。二等眾生悲是為廣大。一一離障名普 清淨。三一切勝因皆為佛道。各各心淨則
種種芽生。四一切功德莊嚴一毛。一一皆 然。故佛為德聚。良以佛果纜因。皆圓成 非分成。是故一因生一切果。一果收一切
因。皆圓融無礙耳。五智通萬法是曰普門。 客塵不生故曰清淨。悟如日照頓周法界。 功如拂鏡說智漸明。明是本明漸為圓漸。 六知遍趣行如應布法。七了音聲性皆同
佛音。故無不可意。能令世間皆聞佛音。方 云清淨。八昔行稱周法界是廣大境。神通 普令物見倣。而行之。如下喜目即其事也。
九眾生諂佞自不修德。寧有進賢之心。今 福智益他。則物我兼利。偈云譣詖即諂佞 也。十敬念則佛興。佛興則莊嚴德藏。障重
者。不念不見於佛豈無常哉。故應見常見 也第十三主山神十法。一寂而常照故光無 不闡。二相光熟機。皆慈善根力。如涅槃廣 明。三修因嚴根本為順物故。矚蓮目而
欣樂。覩月面而歡心。或見諸根一一皆周 法界。喜益深矣。四如空不染故長劫無怠。 五癡故長眠。唯福智之能覺。次三可知。九若
睡若寤皆令聞法進行。斯為佛業。如大瓔 珞經說過去有佛凡欲說法。令大眾眠夢 中說法。令增善根覺得道果。涅槃亦云。 其人夢中見羅剎像等。亦表萬法皆夢。大
夢之夜。必有大覺之明。十稱性法門無邊大 義。一音能演是出現也。第十四主地神十法。 一念念無間平等普觀。修慈護法故得金剛
之體。金剛即內照之實也。二一毛福力頓現 眾福。三證入無生不礙嚴剎。四一向為他。 五觀機出現名為遊戲。六現淨惑身方調
物惑。七內具德海現威力身。如地含海潤 發生百穀。百穀苗稼皆地香毛故。八長行一 言盡攝無餘。偈頌則一言普遍無極。九焰雲
普遍。令物離垢為性。十法能攝持心行。如 金剛之輪。佛則不動現世。若須彌出海。此 下頌中。亦有二句結法屬人。可以意得。第
十五主城神十法。有云。脫第九法。十頌具 足。一光等方便成熟利益。二應病與藥令 得服行。三護法法存則物受福德。教理行
果皆有護也。四悲救無盡名藏。五了佛大 智。六方便現身。七同修佛德。八迷真俗理 故云愚闇佛出開示令其悟入。本迷無始猶 若生盲雖聞譬喻竟不識乳。唯佛出世方
能曉之。九準梵本。云香幢莊嚴髻主城神。 得破一切煩惱臭氣。出生一切智性香氣 解脫門。謂正使為臭物。殘習為臭氣。智性
為香體。利物為香氣。香氣若高山之出雲。 稱智性而無盡。臭氣若香風之卷霧。等 性空之無邊。煩惱則塵習雙亡。智慧則自
他兼利。有本亦具云。香髻莊嚴主城神。得 開發眾生清淨妙智解脫門。亦恐傳寫之脫 漏耳。義不異前。偈云現夢中者。夢是神
遊。亦見聞之氣分也。夢中尚調況於覺悟。 如迦旃延為弟子現夢境界等。十二障五 蓋重疊如山。非智光明莫之能破。第十 六道場神十一法。十一偈。一出現字兩用。
謂有佛出現。即出現莊嚴具。而為供養。佛 昔如是神以大願倣之。二對物成行令物 倣之。施為行先故偈偏舉。三夢覺皆化則 時處俱遍。四外寶內眼重重難捨。為物說
行故云能雨。五清淨焰形神。前列中無。謂 色相道場俱妙莊嚴。並為熟物。六疑境 界者。以唯心為正念。疑法性者。以無得
為正念。實則無正無邪。方稱曰正。無念不 念是真念矣。諸念不生正念方生耳。故隨根 雨法斷疑生智。七辯才雨法稱根故喜。八
深廣讚佛。故名實雙美。九樹王眷屬並如經 初。十即前身遍十方。而無來往。智入諸相 了法空寂也。十一種種力者。佛有無量力
故。因行亦然。皆嚴具顯示。既是道場之神故。 得道場事中解脫。第十七足行神十法。初 二可知。三內則念念安於理事。外則處處
建立道場。四舉足下足海印發輝。諸有威 儀無非佛事。五以華以光雨寶雨法。六眾 生無邊是佛化境。見佛聞法故生歡喜。七 圓音警物。等栴檀之香風。暫一熏修覺身
心之調順。餘三可知。第十八身眾神十法。 一淨喜境界神者。初列處。名華髻莊嚴。或 是名廣略舉其半。或梵音相類。譯者之誤未
勘梵本。法門初三可知。四相即無相。 故如空遍住。空非獨虛亦遍於色。住非分 住一塵亦周。如芥子空即不可盡。身與法 性不可分故。五威儀施化無心頓現。斯即
佛境難以言思。六佛為良田出世難遇。一 興微供果獲五常。略言色力。亦有常命安 樂辯才。此五皆常方云滿足。受報無盡故悉
離貧窮。七齒光除垢。表所說淨故。八有 染於五塵。無慈於六趣者。愚癡魔業也。 體五欲性虛己兼亡。彼業斯轉而名云守 護。攝持者。善守根門攝散持德。則遠魔
矣。然魔事惑。不出三毒及慢。魔惱眾生不 出三事。謂上妙五欲及諸苦。具為說邪法。 則三毒是生。三毒內著即為魔業。今守護
覺察魔如之何。即偈中解脫道也。九有三 意。一身雖周於法界。多示為王攝御自在 故。二八相處於王宮俯接物故。三法界。菩
提樹下法王宮故。十迷於本空故有妄苦。 無漏本有是淨善根。第十九金剛神長行十 法。一見如來身普現非別。豈唯凡現之處 即無邊相。亦隨一一色相。皆無有邊。次
四可知。但第五神。初卷中名諸根美妙。今 但云妙臂。文義俱闕。又加天主。以現為世 主故。六法海深奧槃節差別。巧說令現無
有遺餘。七約神且說寶飾為嚴。巧攝己眾。 約佛方便相好為嚴無不攝也。八因深故 大福為能嚴。果勝故德相皆明足。九惡謂十
惡。險者惡之因也。能陷自他及險道故。十 若以現文則摩尼髻是所雨。若以義取此 神名摩尼髻亦得髻是能雨一切菩薩嚴具 是所雨。表菩薩智光圓滿故。偈中第六云
漩澓者水之漩流洄澓之處。一甚深故。二迴 轉故。三難渡故。法海漩澓亦然。一唯佛能究 故。二真妄相循難窮初後故。三聞空謂空
則沈於漩澓。聞有謂有等皆類此知。故云 一切差別義也。餘並可知。上來異生眾竟。
[0555b25] (已下入第五經) 自下第二同生眾。文分為三。初明普 賢菩薩得一切法門。次十普菩薩各得一門。 後十異名菩薩各一法門。此三各有長行及
頌。就初普賢長行中二。初總標所入。二別 顯十門。今初二句先指陳法體。次辯法功 能。今初言不思議者。謂數過圖度理絕言 思。故言方便海者謂不動真而成事。巧
以因門契果。故云方便。後入如來下。辯法 功能。謂證入因圓趣入果海故。然前後但 明以別入總。故各得一解脫門。猶如百川 一一入海。今明以總入總如海入海。故
得難思解脫門復稱能入為方便海。以普 賢是同異二眾之上首故。二所謂下。別顯 十門以彰無盡。一嚴土調生調隨所化眾 生取佛土故。一切佛土者。豎通四土橫該
法界。橫豎相融故。一塵一剎皆廣大嚴淨。故 云一切。演最妙法故。令所調究竟出離。二 佛遍塵道詣彼修德。乃了彼境。三通辯
安立菩薩六種功德。一位。二願。餘四在偈。 四身普應機演所證法。五國土不同所敬各 異。故隨宜立稱成益不空如名號品。六塵
中現身說菩薩行境。七以時隨法融。令三 世劫及劫中成壞一念中現。無所障礙。然事 通能所。能成壞事謂火水及風。所成壞事天
地萬像。八菩薩根海雖繁廣多類。但能入 自所知境界。豈能測量佛無邊法。則顯前來 眾海未測佛德。普賢能知此理。九明如來
身體同虛空用周法界。第十攝因成果。故 云一切菩薩行入一切智也。妙音宣此故 云顯示。此亦別釋標中第二句。頌中次第 如前十門。第一偈。前半嚴淨佛國。後半調
伏眾生。兼顯人法為嚴之義。佛子有三。一 者外子。謂諸凡夫未能紹繼佛家事故。二 者庶子。謂諸二乘不從如來大法生故。三
者真子。謂大菩薩從大法喜正所生故。此 言清淨意顯第三。最妙法者。揀非權少。昔 以妙法淨所化心。故所感土亦有清淨佛 子來生其國還雨妙法。二中前半明總遍
別中後半明體用無礙。亦是總遍總中三 中四句即前四義。一修十勝行。二起十方 便。三所證十如。四正證法界。成薩婆若地
位為總。餘五為別。四中前半普現身。後半 演所證。次四偈可知。九中初句智身。次句 智身等法身後二句。化用等法身之周遍。
略舉正覺實通一切。故上云種種。十中三 句攝因後句成果。第二十普菩薩各得一 門。第一菩薩前列名中無。以前與普賢共 為十普。今普賢別說故加為十。以表圓足。
然偈文具十。長行中第七菩薩及法門俱脫。 又脫第八菩薩法門。及第九菩薩名至文當 知。十中第一嚴處說法。皆名為嚴。二塵
塵皆成正覺。已為無盡。方是正覺一門。有 如是等無量成正覺門。如出現品辯。隨所 成正覺門調生亦爾。故云成熟不思議眾生 界。三修行福海嚴出剎海。四以深妙智
觀難思境故。多處不迷多劫不厭。五如一 逝多林會。頓現一切淨土。會會皆爾。念念現 殊。六法界舍攝無盡。故名為藏。觀佛法界
之身。一毛即無分限。七梵本中名普覺悅意 聲菩薩。得親近承事一切佛。供養藏解脫 門。謂佛昔行因無佛不供。今成佛果無眾
不歸。猶如百川馳流趣海。八準梵本。應 云普清淨無盡福威光菩薩。得出生一切 神變廣大加持解脫門。謂遍剎充塵劫窮 來際。皆佛加持之力。九梵本中。即普寶髻
華幢菩薩。得普入一切世間行。出生菩薩 無邊行門解脫門。即今經中威光菩薩法門。 是由脫第八法門及第九菩薩之名。遂令第
九法門繫於第八之下。譯者之謬也。謂若無 大悲不入生死。則不能出菩薩行門。如 不入海安能得寶。此即化他成己。十即依 體起用。頌文前已配釋。欲表菩薩法門互
入。故不結法屬人後段亦然。第三十異名 菩薩。亦各一法長行中。一得成菩薩四種方 便。一地位。二度行。三調生即行位所作。四嚴
剎通二利因果也。或一地一度滿。或地地諸 度滿。此一為總下九皆別。然不出上四多 顯調生。謂二遍轉法輪。三普示滅惑。四普
嚴場會。五以法隨機。六為物永存。七法印 悟物。八頓顯終始。九同佛往修。十光顯 如來難思之境。以偈對釋文並可知。唯第六
偈略須開示。初句所證性淨法身。言無相 者。示真如相。身即體義在纏不染。出障非 淨。凡聖必同故云平等。次句出纏法身也。
真如出煩惱障。故云離垢。出所知障故云 光明又塵習雙亡。故云離垢。真智圓滿故 曰光明。淨法身者揀於在纏。後半體用無礙
身。由出纏故應用無方。約理即是體用無 礙。約用則止觀雙運。故得果則寂照為身。 即用之體故寂。即體之用故智。體用既無不
在佛身何有量耶。故能普應十方。此句 正顯化用故。經云。水銀和真金。能塗諸 色像。智慧與法身處處應現。往即斯義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七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5 冊 No. 1735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