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Dafang Guang Fo Huayan Jing Shu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
清涼華嚴寺沙門澄觀

[0517c21] 第四無言義理根器 十身圓音通有
後五所為中一 誹謗墮惡道依傍 以求名利不淨說法
菩提心善根 至理入心過失皆是
下文眾生 一切二乘出現一切二乘 何況受持在座
三乘諸菩薩 修行不信圓融具德 設有菩薩無量那由他波羅
聞已不信不解不順 不得名為真實菩薩後五所為 中一一乘出現 不為眾生說
不思議菩薩 圓融不思議 不思議境界所知
普賢行即時 悟入能信出現金剛 地獄天子十地大海劫火不能 悟入名為
菩薩不受圓融十地之中 其三我法熏習圓融普法
權教無實事故四者即是 二乘受持諸菩薩 聲聞法會
迴心凡夫 闡提佛性不信必當出現如來智慧藥王不能生長利益所謂二乘無為
善根眾生邪見貪愛 邪見 深坑五明
不信毀謗種善根 醒悟 利益大海
具有如來智慧經卷妄想見佛自性 即是所為法性圓融感應交徹無有
一法第五教體淺深無盡 體性難思略明一音聲言 語體名句文身三通四法
能詮諸法唯心實體理事無礙 事事無礙
五唯後五 三乘唯一約同別教大小乘通用
一聲三句取捨不同 小乘婆沙一百二十六如是佛教 何為應作語業
佛語評論語音語業 佛教名句佛教作用 開示佛教自體發智論
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 次第連合展轉因故謂語起名語業
心論俱舍俱舍論牟尼說法 八十行蘊 教體色蘊名為教體即行
去取正理論 中意第三 如實佛教能詮
佛教定名名為 第三俱舍 四法以為教體
正理十四 名句文身大乘
別名深密第五如來 契經 教體雜集論
能詮諸法自性 差別無性經部 自性不應理唯識第二名句不異無礙
唯識假實聲名合為 有理定量
第四不可言說文字宣說 淨名音聲言語文字作佛事 十地論二事聽者二事
去取音聲 佛說教體流傳後代
竹帛教體雖是 色蘊淨名十地 四者仁王
名句諸佛大小通用 四法不同薩婆多四法 經部實體大乘
不立 文字無有文字解脫十地 空中相等風喻音聲名字
不可取佛藏經諸法毫釐不空諸佛不出諸法畢竟無有 事理無礙圓融
不同第四瑜伽 十一契經二種二義 如是二種一切所知
境界明教 十住品
相隨瑜伽 菩薩名句文身 不同
諸法義理一切諸法 教體淨名第三光明作佛 諸菩薩作佛事 作佛事菩提樹衣服臥具
四千煩惱眾生疲勞 以此作佛事楞伽第四 大慧非一佛土言語說法佛國 直視無言名為說法乃至
佛國土動身香積世界 三昧極樂佛國正念絲竹可以目擊
見聞覺知得法何必言說華嚴海雲寶網 妙音毛孔光明說法華香
法界法門剎土眾生十身正體 眾生說三世一切 一切世間境界轉法輪
非一第六唯心 唯識一切所有唯心 一心二種一心真如門
二心生滅門二門攝一切法以此二門相離梵行品一切法 自性唯心二門一本
四句小乘不知唯識 大乘宣說
皆是如來妙觀察智相應顯現 本質佛地論第一聞者善根 增上緣如來識上文相生文義
利他善根名為佛說 變文名為影像佛地論 慈悲本願增上緣聞者上文相生
文義善根力 名為佛說二十唯識論展轉增上 決定護法論
相生五心諸行無常 四聲一句十四 聞者聚集顯現西方
略舉其一尋求二心未定所屬決定心熏習連帶三心尋求
決定決定所屬一切 自性未知 二心尋求未有決定
未定所屬後說 展轉熏習五心 決定染淨等流最後方能
解義十二初二後五 十四大乘實教眾生心佛果無有色聲
唯有如如如如獨存大悲大智 增上緣眾生心色聲 說法是故聖教眾生心影像夜摩
諸佛無有 如是堅慧論師 頓教直心
色聲眾生心影像 須彌法性 性空即是不可得思量
淨名說法者聽法 無得龍樹此前 合為圓融無礙眾生第二收成四句約同
四句一佛真心眾生眾生真心 真心說教 眾生心真心眾生
真心說教眾生 梵行品一切法自性三佛 真心現時眾生真心
二教四佛眾生眾生 眾生淨名 說法者聽法無得
別教四句壞相生佛 眾生無遺佛心說教 如來成正覺普見
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佛性論第二如來藏一切眾生 如來名為如如如如
一切眾生決定無有如如 如來攝持名為眾生如來藏出現三世眾生所有心念 一身佛智廣大虛空
眾生心無遺在於心中說教眾生心 菩薩摩訶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
成正覺何以諸佛如來 自心一切眾生亦復如是 成正覺眾生心真如成佛 本覺無異眾生心
起用應化身即是眾生心真如 起信而是 心體以此眾生差別
眾生眾生前生互相 因果交徹隨一聖教 二心眾生心佛心眾生說
佛心眾生聽眾心中佛說 在生同生 兩相隨一聖教 二心佛心眾生眾生心
是以賢首品因緣所生無有 佛法偈讚如來說法度眾生般若四百二十五
得道一字是故 聖教圓融無礙究竟甚深唯識 第七實體前來一實
二義顯性聖教不異 名為真如十二分教唯識第十
真如真如教法 最為不立真如隨緣 正體智證清淨法界安立
教法名為教體顯性一切差別教法 即是真如是故真性
言說如故金剛三昧經 眾生說仁王 二諦大王法輪應頌
論議明教即是 諸法教體一切法 第八理事無礙 一切教法即真十二分事相
宛然顯現真如一切一味 湛然平等無礙音聲無礙相應分齊廣明
事事無礙文義圓音 玄門現相妙音 十方具足法雨充遍同時
具足相應十住品演說一句阿僧祇劫無有文義不同菩薩 以此初發心無礙
一句文義不同一法眾多眾多 相容出現如來音聲
一切譬如相容十住即是 教體出現道場
出眾各各隱顯教體如來一味諸眾生 差別隱顯教體
語言演說無邊契經 微細阿僧祇一一 多羅分別諸法不可說一一諸法
諸法不可說一法重重無盡無盡 一念
十住十方一法一門有無 修多羅眷屬眷屬不得 約言諸法
教體普法玄門 分齊第十差別無盡 教法皆是如來印定同時
緣起是故三昧 教體出現果位因位圓信賢首品如是一切 海印三昧神通力以上十門
未有一法教體然後二門正是 第六 通論一代佛教
一宗十八不同相從 復合隋朝法師四宗 薩婆多假名經部三不
諸般真實法性真理佛性 四宗 初二小乘大乘
有理不盡十八部 一代時教以為十宗 我法犢子部三聚
有為無為 法藏三世無為第五不可說 在其中不可說有為無為
一部論師不受佛法 外道二法 薩婆多諸法色心
三世無為無有 無我外道有為之中立正 外道西域邪見九十 二十五諦
和合自在梵天 微塵虛空宿世間涅槃 不出四見數論
勒沙婆若提子非一一者中有 非有
不出不同 不出二種虛空自然即是二教不出 莊老自然人法法天法道
道法自然自然萬物即是 萬物自然 即是周易太極
兩儀四象四象八卦八卦吉凶吉凶大業太極即是 之謂陰陽變易
虛無自然 大過自然虛空等 常生不知三界
流轉無極正因緣故 因緣性空真如釋教皆是佛法涅槃 不能醍醐
廣明瑜伽第六顯揚第九第十婆沙十一十二金七十論 廣破正因
佛法淺淺外道深深三法 大眾部現在無為 過未法體通假
現在之中 成實論經部即是此類真實 說出世部世俗虛妄
出世諸法一說部一切 我法唯有假名無實三性空有真空相宗
空有無礙 真如隨緣恒沙圓融具德事事無礙具足無盡
自在十宗六通大小大乘法相宗 無相宗法性
頓教終教圓教第七二諦 勝義真實不無世俗因果 深密瑜伽等第二諦
勝義非有世俗緣生 真性有為空 緣生無為無有
三論中一分之二諦無礙 法華十宗 一宗
以為 大乘必須 立宗差別六宗 六宗八輩
第二 一切各自 楞伽一切法不生
分別中略 法師無礙法界法師
甚深法界心境法界 諸佛淨土法界即是一心諸佛成法是故無盡 平等妙法充滿如來身末後
法界故知法界 法界緣四有 三界唯一畫師
二師因果 菩薩行成果下文 法師華嚴三昧 佛果笈多三藏四十
賢聖觀行 海印三昧逆順理事乃至 海波一時光統律師
因果理實因果成行理實 依法賢首以前 因果緣起理實法界以為
得所依法二師緣起 因果賢首光統緣起法
光統因果緣起理實法界 賢首因果緣起理實 法界加總法界有事 無礙緣起所以加之
二師頗為改易 法界緣不思議 第十不思議一總
大方緣起方廣法界因果 華嚴已知法界 特異不思議
法界不思議所以龍樹 不思議淨名 作用不思議解脫一分法界
融通不思議不同中分 理實緣起因果 理實法界分為釋名
法界其二 法界理法二法性分 不同四門第一
法界成因普賢法界 法界是故因果理實法界 因果因果
因果三平等因果成行因果證入 因果 因果因果不違依法
第二因果同法法界 教義相對 顯教 人法相對
人為知法得人 理事相對舉事 事故四境智相 觀智因果
相對證果勝果 因故即為 因果
理法因果無性所以 法界不違因果第三法界因果 明顯
淨法界 清淨法界等心二義大菩提心普賢行悲智
隨行二義差別 普賢行一切等位 二義一行二圓
一切二義 二修 一真法界
緣起二三緣起一緣 光統二義第四 因果性相無礙自在
因果不異法界因果 因果 因果 法界不異因果法界非法
法界因果法界 非法法界 壞相因果法界因果 因果因果不異
法界 因果法界現前可見不異視聽妙法無不見聞思議深義
法界不可法界 因果同時法界無不 法界因果法界
是故中有菩薩普賢中有十因差別無不該攝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無盡無盡重重諸法華嚴 無盡四門初一 體用體用
因果緣起理實法界不思議第四四門
第七部類 旨趣能詮文言中有本部三明四辯
初中法界 略為 即今八十舊譯六十皆是
十萬未盡本經摩訶 文殊師利阿難鐵圍山 結集收入龍宮龍樹菩薩龍宮
不思議其三十萬 十八龍樹流傳世故智度論 不思議十萬攝論
西域記遮拘槃國 本經所見四十九八千八百一千二百本經所見十三
大千世界微塵數四天下微塵數 閻浮提人心能持普眼海雲所持大海須彌
普眼法門一品中一一門中一 一法中一中一不得 但是深法菩薩陀羅尼
能持並非說經一類須彌山世界虛空 聲說無有窮盡不思議
一佛神通力如是等差 一切世法無能如是虛空界 分量乃至一一化身如是說
音聲文字句義一一充滿法界阿僧祇 見佛不可說說法不可說乃至一一修多羅分別法門不可說
一類音聲說法不可結集能持異說世界其中眾生如來現身
不同不可部類遮那 法界諸佛為主十住十方我國七經
眷屬根器不能 隨宜說教為此 方便名為眷屬普眼修多羅
佛剎微塵數修多羅眷屬 眷屬十圓滿 無盡大修多羅隨一一品一句
一切無有現相毘盧 願力法界一切國土無上 七十三圓滿之謂第二 差別同異
第七十定品普光三十九三十四唯有一世
淨眼即今世主盧舍那即今 五品十定三十 大同
第三支流 行經兜沙經名號菩薩本業 淨行品十住經十住品
十住經漸備一切智德經 十地品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 定品無邊功德壽量品如來
藏經出現度世離世間品羅摩伽經入法界品此等受持大本支出二明
金剛如來 境界華嚴本部 或是未盡
第四略舉龍樹 不思議十萬 西域十住毘婆沙論十六即是
十地世親菩薩十地 十地品勒那三藏菩提流支 一本光統二三一本
十二即今三北清涼 造論六百後魏 五臺山頂戴行道
玄旨造論一百第八 翻譯年代 前後補闕
不同義熙十四北天竺三藏 跋陀羅楊州司空 三萬五十六十
沙門筆受慧嚴慧觀潤色司空即今潤州華嚴 永隆元年天竺三藏地婆訶羅
日照西京入法界品 摩耶夫人彌勒菩薩 天主十善知識彌勒菩薩
三千大千世尊微塵數善知識中間文殊 一百一由旬善財十五 大德律師法師大乘法師 復禮法師六十
證聖元年于闐三藏實叉難陀東都授記 九千五千合成
大德義淨三藏禪師圓測法師 英法師法法師賢首法師等同復禮 法師綴文第三 日照三藏文殊善財
賢首法師梵本 第四
流傳今世 第三識見二明 感應
甘露呈祥昭然 西域地震清涼書寫五色 讀誦
舍利現金昇天修羅觀行無生偈讚 排空海神時雨滂沱天童大水 瀰漫講說華梵人天洪水斷流
無遺 功能破地獄生靈 種智宿感遇斯文 事跡昭彰傳記第九釋名
解經難思法門無名之中十門分別顯得開合
得名無窮 展卷無礙歸一 平等得名多種人為
有請有法 經受多種不同
攝論第十相中華嚴經 十萬涅槃 三昧萬行交雜
緣起集成三從智論囑累 不思議解脫 如下離世間品出現 梵本摩訶毘佛略
修多羅大方廣華嚴 異名 今譯
人法具體 開合 教義相對
之一能詮 就義中法一對華嚴中人一對大方廣
境智一對 一對之一
體用一對大方體大 人中 一對是以單用
華嚴 字義無量一體
相若真性 涅槃 不變名為
廣博猶如虛空明體二者相大恒沙無不互相入微重重 玄門
用大涅槃大義即是 涅槃大同方廣
具有 四果依正法界發菩提心解行
精勤諸位大智為主萬行一切 一句無不
一切十方三際重重無盡即是 法界乃至 總是
法門無盡一一 三際法界 眾生休息大乘大性
名為法相 無不
一遍一切一切 方廣二字謂言
為生廣說宣說廣大甚深廣破一切無有無有諸法無邊
對治無邊 廣德二嚴無量廣大
心識稱量所能 種智邪見無有故此 雜集第十一六即入大乘論
第一四解即是 法界本性涅槃 成正覺願佛三昧
業報住持離心皆是 地中離世間品佛地論第一一切智
一切種智煩惱障所知障一切法 一切有情 覺如蓮華名為真諦

[0525a26] 實義法界光淨 智明微妙一一同法
行為 正覺端正 無染一一行門三昧
修德善巧住持 二種草木萬行
與果二嚴金玉神通相等與果 九十草木
一佛不同 如次即是別無 成人
成果 之後一一無際 曠劫體用
不得體用 不能不得不周 大用廣大
相若便重重 無相 難思 能詮
上來有相四句 四句理由
華嚴二行 攝論無不從此法界無不 法身不二 起行不從
滿是故華嚴不二非理
華嚴四句可見 昭然釋經
上文佛地論二義一貫穿二攝 心結 二法
三經眾生徑路 正法寶雲經 第四得名得名
常則得名生物解故得名
得名覺照照則萬法幽邃 得名 身為萬行圓成
功用廣大 體用佛身能詮得名攝持 性相無盡眾生無邊
體用相對方廣 方廣有相 人中果行
相望因位 人法相對大方 華嚴華嚴
大方廣因位所得即可 教義相對前人 通有第五無窮
清淨法界理智 涅槃菩提體用大方廣 因果華嚴連合中經
以為 十智之中體用十智之中 因果華藏世界遮那依正
二果皆是太子 大方廣一會因果 體用四周因果
即是其所體用大方 十方第二 一類遍十方
十住十方 十方國土 重重乃至
無盡不出大方廣華嚴 淨法界第六 不出
不出理智非理不智不理無理理智不二 無用體性
即非本來清淨清淨法界是以無盡乃至一字華嚴 無有第七展卷無礙
無量無邊法門一言演說無餘如來語言演說無邊
契經第八上來 前已教義 理智人法信解行證
普賢文殊毘盧遮那大方廣普賢普賢證法華嚴 文殊文殊遮那能所
普賢普賢菩薩自體方廣 文殊文殊普賢普賢 文殊文殊起行
解行普賢文殊證法體用普賢文殊毘盧遮那光明遍照第九歸一 乃至無盡一心一心法界
起信眾生心心體方廣觀心起行華嚴覺心 性相即是外來全同理智
理智寂照念念皆是華嚴 第十平等未了 心性梵行品
一切法自性成就慧身不由 偏執二邊
心境如如平等無礙兩面 尊容重重無盡心境心中無盡
難思心境重重 境界唯心如來 本覺不可得心境
不可理智交徹心境 境相心心一致 相應華嚴第二品名 薩婆
一切世間莊嚴法門威德 今文即是世間 世間器世間
眾生世間三智正覺 能化 眾生世間
法門體用深廣難思所得 多義器世間堅固眾生世間法門威德
正覺世間一切法最正覺 法門無盡所以長行偈頌眾生正覺不能為主器界真佛
眾生 如是廣嚴
以為華嚴世間淨眼 所得法眼世間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三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5 No. 1735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