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Avatamsaka Sutra (Huayan Jing Tan Xuan Ji) 華嚴經探玄記
Scroll 2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華嚴經探玄記卷第二十(盡法界品)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0479a14]第七遠行地知識內。
[0479a14]初舉法勸修中三。先指後位次。頌前法。三善財得利益。初中開敷樹花者。若約位此地是有行有開發無相
住故名也。約事此天在香樹樓閣中故立此名。二頌前法者臨去慇懃囑付令修學故。於中十四頌半初二總頌境智法。次十一頌離垢光劫中供佛修行。於中初三總
舉。次五別頌於初佛邊發大心等。次三頌明已後須彌塵等佛邊修行得法。後一頌半結轉剎塵劫中修行淨治此法。三爾時善財下明聞偈得益。於中二。先長行得法有六
句。一總舉法體。二三昧。三總持。四通明。五辯海。六深法。後五是用。二偈讚夜天。於中十四頌分五。初四頌悲智甚深。次四頌度生
廣大。次二離障攝德。次三見時眾除妄。後一用同佛果。
[0479a29]第二依教趣入中。初敬辭。二念法。三往後位可知。
[0479b01]第三見敬請中。初見依正主伴。二設敬。三申請竝可知。
[0479b03]第四答言下示己法界。於中有五。一顯法義。二立法名。三明業用。四辨根深。五結自分。初中二。先明安樂眾生行。光救夜中眾
生。謂日沒等夜中放光是夜天之義。令免世嶮路求一切智道。若於山等救難中眾生釋光明義。二又善男子下明利益眾生行。初化放逸眾生令修知足行。次授與十
波羅蜜。令破十障釋成歡喜行可知。二我已成下立法名。依上三義遂立此名。天竺本名生廣喜處知足光明菩薩解脫。三業用中先問後答。以是業用分齊故云境界。答
中二。先舉佛果力用益生彰己所學。於中先總後別可知。二我入此法門下明知菩薩因行業用顯已同成。於中二。先總顯。後我
知下別辨。別辨中三。初知盧舍那佛本發心時修益生行。二知行菩薩行時修益生行。三通結一切所修行。初中五。先明大悲救物
行。於中初見眾生苦。二起悲救攝。三結成慈悲。二以知足法下明大智益生行。三成就菩薩下成神通利物行。四以無上淨法下嚴
土說法益生行。五分別一切未來下廣攝時處修攝生行。二佛子盧舍那下明行菩薩行時益生行中二。先見眾生具苦因苦果。謂初顯集因。常於生死等是苦果。二發起大
悲等明救令出離授樂因果。謂初教修道因。滅不善下令得滅果。三佛子以如是下結中二。初結前初發心時益生。二以如是下結
修行菩薩行時益生。竝可知。四善財白言下明法根深淺厚薄之義。於中先問後答。答中二。初歎深難辨承力許說。二乃往古下
正顯承力所說之法。前中亦二。先長行後偈頌。長行中三。初歎境難辨非但久遠故難知。亦是當時發心即得深法滿佛境故是故難知。此中難者一非聞惠能知。二非
思慧能信。三非修慧能入。上心行處滅。四言語路絕。五非二乘智能證得。若爾豈可善財亦不可得知耶。二除佛神力下明有因緣
亦可得知。初一句佛力加持為緣。依善知識等明內行高勝為其因方可得知。善財正是其人故云能須佛力方能信等。翻難也。三何以故下責何因要須佛力方能知
耶。釋以是佛境界故。若爾夜天云何得說。釋亦我承佛力說。頌中二十一頌半有五。初一舉境甚深頌前難說等。二有四頌明所不知人。頌前非諸天等能知。三有十四
頌半頌前除佛神力等。於中初二頌前佛神力及依善知識成善根。次一頌前淨正直心。次一頌前哀愍眾生等。次六頌六度行及頌前拔煩惱樹等。次二頌半頌前滅諸染
污得普照等。次二頌得如來樂入佛功德等。四有一頌勸善財學。五有一頌前我當承力說也。二正說發心久近中有二。先長行後偈頌。前中三。初明過去大王起行即是
本事。二有童女下明夜天本生同修勝行。三結會古今。初中有五段。一總舉時處塵數佛興。二佛子彼世界海中。有世界性下別舉
本處明輪王興化。以是鐵輪王故。云彼閻浮提。三彼大劫中下明有惡劫起。於中五濁熾然者總舉也。謂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具如別章。行十惡等造苦因也。
死入惡道明受異熟果也命短等明受等流果也。以諸貪著下明增上果。四彼時人民下明苦人於王上訴求救為大悲之境。五時彼大王聞下對境起心成大悲之行。於
中三。先心得大悲法。謂百萬僧祇等。二口發大悲語。謂十種悲語等為愍眾生十種苦故。一地獄苦。二煩惱苦。三老病死苦。四
恐怖苦。五見疑苦。六愚癡苦。七慳嫉苦。八生死苦。九生盲苦。十障礙苦。十種對治如文可知。三時彼大王下明身行大悲事。於中五。
先宣勅普告。二時城東下設大施會。三爾時閻浮下大眾普集。四時王見已下明見乞者現前王大歡喜。是適悅意樂。於中四。一法
說校量。二喻。三合。四何以故下釋大喜所由。文竝可知。五復次佛子時彼大王下正起勝想普施所須。第二時彼會中有一童女下
明本生身同修勝行。於中六。初歎女德勝。二作如是念下順善知識捨物。同願脫莊嚴具者示背世間榮華之報。置王前而發願者悕同出世菩薩大行。三時彼大王告
此下王施與女者明菩薩攝受同行故也。四女人說偈讚王德者賀恩報故。五十二頌分二。初二十五頌總顯大王興世利益。後二十七別明本生利益之相。前中四。初六
頌明王未興時損二。次二偈明王興益。三有十頌顯王興世翻捐成德。四有七頌明大王聲教利益。二從王父名淨下二十七頌別顯本生中五。初四頌明前王世末。二
有八頌明王興先相。三有三頌父王遊池。四有五頌明童子出生益。五末後七頌明王出利益。五爾時等明女讚已設禮。六王讚女德以衣授之主伴同益。第三結會古
今中。略不結云爾時彼童女者今則我身是。第二重頌中十偈。初二天眼。次一天耳。次一他心。次一宿命。次四廣知諸佛因果等事。
後一結勸修學。五我唯下結自分可知。
[0480b12]第五仰推勝進中五句。初明行廣。二大願滿。三攝多德。四行無礙。五法自在下結非已分。遠行地竟。
[0480b15]第八不動地知識中。
[0480b15]舉法勸修內。願勇光明守護眾生者以此地中願波羅蜜增上故云勇也。又准梵本是精進勇猛之義。非是勇出之狀。以此願勇之光饒益眾生故云
守護。教問八地淨佛剎等行也。餘同前釋。
[0480b20]第二依教趣入中二。初辭前。二趣後。略無念法。
[0480b21]第三見敬申請中三。先見。二禮。三觀。略無申請。以理法於身見已無請。初中二。先見身所在下顯身相。於中二。初
光明普照等總明身光深廣。謂稱理法界故遍事法界故。一切日月下別辨二十種身雲自在。於中初八是應機攝化身。二詣諸佛所
下八是應法成行身。三離熾燃下四是應理平等身。二善財見下禮敬念觀。三於善知識下因觀得勝心。初總次別後結。別中十心皆先舉所得心名。後釋心義竝可知。
[0480c02]第四爾時善財一心下明現證法界。於中四。初證得法體。二顯法名義。三辨法根深。四結法本位。初中三。先得共法。二得正直
心。三偈讚德。初中三。先觀此天。身得塵數等是總舉。若約自分是極位菩薩。共所得故名為共法。若約勝進同諸如來。共所得
法故云共法。望下皆是不共。衍法師云。菩薩共法通論有四。一人法無二。與一切法界共。二因果無二。與一切諸佛共。三自他無
二。與一切菩薩共。四染淨無二。與一切眾生共。二所謂下別列八十四種。一一中皆初標名後釋義。竝如文可知。三得如是下結。
二爾時善財入如是下明因此共法更得直心無邊可知。三頌讚中十偈分二。初三頌前法。餘七請後行。前中初一頌所起十心標
初心統於後也。次一頌所得共法。後一頌所得正直心。二唯願下請後行。初三請授法。次三請授行。後一結重恩。第二爾時善財說偈
下顯法名義。先問後答。此中亦問法根深厚相通有三問。一問名義。二問發心久近。三問幾時成佛。答中不答後問故唯二答。初
答名義中。先名者身隨應化智善開覺令物增善故云長養。二我入此下顯義用中四。初釋覺悟義。謂了法平等是正證故。二解一切下依證現用。釋隨應化義於中三。
先無邊現色是總句。謂攝論等名土自在依止法界。當此地也。二所謂下別有一百種色。檢文欠二句。三於念念中現如是等總結。以是起信論中第八地名色自在地此之
謂也。三或見或念下隨機滅不善法安立善法等。釋長養善根義。四佛子我住下結法門業用廣大。第三如汝所問下明法根深厚。
於中二。一歎深許說。二正說所說。前中三。初牒問許說。二菩薩圓滿下歎顯甚深。於中約五譬喻以顯深義。初一日性無闇喻喻菩薩智無妄能破妄。二日光遍照喻喻
菩薩寂而常用義。三虛舟濟物喻喻菩薩無住攝生義。四空性無礙喻喻菩薩無功益物義。五化無形質喻喻菩薩用而常寂義。三佛子菩薩智慧下明結承力許說。二乃往下
正說所說中二。先長行後偈頌。前中三。先明善光劫中供佛修行。二明日光劫中供佛修行。三結塵數劫中供佛修行。初中有二。初明於最初佛所修行得法。二轉生
值餘佛。初中有十四段。一古佛出世。二昔人造惡。三佛正開導。四王力治罰。五太子悲救。六臣議令死。七請代囚命。八王怒令
誅。九母請王審。十太子確救。十一代獄放囚。十二王許修福。十三正設施會。十四佛救太子。於中有八。一國人已集。二佛眾雲
赴。三見佛威光。四敬禮申請。五說法益眾。六太子得法。七結會古今。於中有四人。一太子。二惡臣。三獄囚。四大王。八出家得法。
第二我於爾時下明轉生值餘佛略舉八佛。通結一萬。第二次復有下明日光劫中供佛修行。於中三。先總舉數。二別列十佛及轉受十生。三我諸趣受身下總結六十億
佛一一得法。第三如一劫下總結塵數劫中供佛修行修此法門。二重頌中三十六偈分九。初一頌承力許說。次六頌古世佛興昔人造惡。次七頌太子悲救代命。次五頌初
佛說法利益得法。次一頌結一萬佛。次一頌結塵數劫等。次四頌結會得法。次八頌法門業用。後三頌長時益物下結自分仰推勝進。竝可知。不動地竟。
[0481b09]第九善惠地知識內。
[0481b09]舉法勸修。初指處。此園在迦毘羅城東二十餘里。是摩耶生太子處。流彌尼者無正翻。義翻云花菓等勝
妙事具足也。二示人。名妙德圓滿林天者謂善妙之德內備。發願守護此林故以為名也。天竺本云有留彌尼天女。名妙圓光勝愛樂也。三教問中以是生佛處故教問生佛
家等。
[0481b16]第二依教趣入中亦三。一敬辭。二念法。三至林推覓。
[0481b17]第三見坐下明見敬申請中。初見。二敬。三請可知。
[0481b18]第四答言下授己法界。於中作五門分別。一顯法義。二立法名。三明業用。四辨法根五結自分。初
中二。長行與頌。長行中有四。初總標歎德。二列十名。三釋十義。四結歎益。初中三。先總歎能行生如來家。二於念念下別顯修
法成行。三具足下明行成趣果。二列十名者有諸德釋將配十地。一一別釋。今就通釋。一供佛願。二覺心支者依菩提心出生
餘行名支也。三觀寂滅。四淨直心。五智普照。六生佛家。七佛光力。八達佛智。九嚴法界。十懃至佛。由行此十行令諸菩薩得
生佛家故也。三提名別釋中。十種即為十段。一一各三。謂標釋結。初可知。二中有十種菩提心。皆有標名釋義。支者差別義
有十種故。又是因義為餘行本故。三中有九種心。與前十心何別者。前是行本心。此是現行心故生佛家也。四中亦以十句釋成
直心。謂正直趣法堅心不動故生佛家也。五中亦以十行釋成普照。初六可知。無礙眼者是方便。深入等是願力。智者等是智度。
由十行普照得佛家。六中亦以十句釋生如來家。一隨佛教生證深法門。二同佛大願。三行同。四體同。五背向同。六長善同。七
住法同。八得佛定。九攝眾生。十聞持法。七中以九句釋顯佛光明力。謂知諸法如幻等故成就如化通明之力。同佛光力遍遊
十方故也。八中亦十句釋分別薩婆若。一總觀。二於無量劫下別顯分別果智及智所知境等。竝分別可知。九中亦有十句釋莊嚴
法界。謂嚴剎土化身嚴。起行嚴。攝生嚴等竝准可知。十中亦有十句。釋勇猛精進至佛。一總。二一切世界下別顯三世佛智所
知及示成正覺教化眾生故也。四住是法下結成利益。於中先顯十種利益行成。後以一切法下隨應成佛。結生如來家。二重頌中
十頌如其次第。各頌一受生法。文顯可知。菩薩具此下結二我成就下明立名。言無量境界自在者明菩薩為物現生故云自在。奇瑞非一名無量境。天竺本云。我成就菩
薩解脫名無量劫執持一切菩薩受生自在顯現。三善財白言下明法門境界。先問後答。答中有三。初明下生有十瑞應。二明生時
有十光明。三明受生有十自在。初中三。先天神自顯本願生此。二菩薩下生所現十瑞相。三此相現時下見瑞知菩薩生。二佛子摩
耶夫人出迦毘羅下明生時有十光明。有舉數列名總結可知。三摩耶於此畢利叉下明受生。於中有四。一總標。二別顯。畢利叉者具云鉢刺叉。義翻云高顯樹也。有
處名阿輸迦樹。此云無憂樹也。又阿說他樹此云無羅樹。謂遶三匝能滅罪障。此是菩提樹非是生處樹也。又名畢鉢羅樹。此云樒樹。在嶺南亦有此類可知。十自在
者。一八部雲集光照息苦。二腹受三千遍坐百億。三毛孔現佛過去行法。四毛孔現佛過去本事。五毛孔現佛過去形色。六毛孔
現佛往昔本施。七身中出佛本嚴土事。八身出八部宮殿滿林。九身出菩薩讚歎舍那。十金剛地輪生大蓮花以承菩薩。三摩耶生
時下顯相狀。於中五。一朗耀挺特如空中日現。二威光赫奕如雷電光。三應機現身如山起雲。四現破無明如闇中燈。五雖生不生用常寂故。四我於一念下明夜天結
自所知受生分齊。四爾時善財下明法根深厚。先問後答。答中二。先長行後偈頌。前中十。一古世佛興。二出往佛母。三攀樹生佛。
四授與乳母。五乳母得定。六得此法門。七結會古今。八廣見受生。九知本大願。十供佛持法。二頌中二十三頌半分四。初一誡
聽許說。二有八偈半明初佛所發心得法。三我於億剎下十三偈明更供多佛淨修增廣。四末後一偈結歎無盡。下結自分及推勝進。竝可知。善惠地竟。
[0482b05]第十法雲地知識內。
[0482b05]初舉法勸修中。城名如前釋。瞿夷者古譯名明女。又勘諸梵本或名嶠比。此云覆障。謂在家父母所護。不
令人見等。或名瞿婆。此云守護大地。佛為太子時有三夫人。瞿夷第一。耶輸陀羅第二。摩奴舍第三。又瞿夷是王女寶。今表因
位終極慈悲之相顯著故取第一也。又以證法既滿法喜適悅是妻義也。
[0482b12]第二依教趣入中。一敬辭。二念法。三至後。
[0482b13]第三見敬申請中三。先方便推求。二見其勝報。三致敬請問。初中四。先天眾迎讚。二善財印述。
三天眾供歎。四昇堂推覓。初中二。先迎二白言下讚。此是守堂神讚中四。初讚行究竟。二我觀下讚精進得果。三我觀下歎精進
得法。四何以下釋成可知。二善財答言下印述中二。初一句印其所說。二欲令下述自所作。於中四。初於惡眾生起大慈行。有法喻
合可知。二於修善眾生起大喜行。三何以下釋成所由。四若有菩薩下結行利益。於中十六句皆有標釋可知。天神下總結可知。三善財將昇下明天眾供歎中。先供散
其身。二頌歎其德十偈分四。初三歎利生行。次一求友行。次三無礙行。後三勇猛行。四爾時下昇堂推覓可知。二即見下明見勝
報。於中一見正報。二見眷屬。三顯眷屬同行德。於中有十句。一本行同。二四攝同。三大悲同。四大慈同。五大智同。六不退同。七
行滿同。八離障同。九普行同。十成果同。三致敬請問中。皆問悲智等。逆順無礙行有九句。一在染不污。二得理不證。三得果住
因。四出世恒入。五處理現事。六無言現說。七知空攝化。八知寂恒供。九知真行俗。
[0482c08]第四爾時瞿夷下示己法界中二。初歎問許說。二正示己法。於中作五門分別。一法義。二法名。三法用。四法根。五法位。初中二。
先長行後偈頌。前中亦二。先十法顯因陀羅行。有總標別辨及結可知。二懃修十法值善知識。亦有標釋結可知。二頌中十三偈。
初二頌前依善知識。次九頌餘九行。後二結歎行用。二我已下立法名者。謂一切菩薩三昧深廣以勝智觀察分別。天竺本云成
就菩薩解脫。名觀一切菩薩三昧海境界。三善財白言下明法用中。先問後答。答中三。初知此娑婆世界中境。二知十方世界中境。
三盧舍那下釋能知所由。初中四。先知眾生善惡耶正。二彼諸劫中下知佛因果。三知二乘眷屬。四知彼眷屬菩薩下明知菩薩眾
及其行位。亦是知菩薩三昧海。有諸句可知。二如此娑婆下知十方界。各十十世界者是無盡故也。三盧舍那下明能知所以中。有標徵釋竝可知。四善財白言下顯法根
中。先問後答。答中有四。一明於初佛修行聞法。二更值六十百千億那由他佛修行供養。三於最後佛所得此法門。四後於塵數
劫中修治此法。初段中長分有十五段。一古世王都。二太子福報。三寶女端嚴。四太子求娉。五時彼園下明佛興女夢。六天勸詣
佛。七女求天子。十偈分二。初三自述己德堪為行侶。後七偈歎太子德請其納受。八太子問女說十一偈分二。初四彰己離
過。後七勸成勝行。九女母偈答。女有勝德。願為納受。有二十四頌分六。初二總說女緣。次六說女生處。次五具勝色聲。次四智
德過人。次二遠離世患。後五具出世行。十太子答母。能不障道我當納受。於中先長行有九句。一發心積德。二淨修度行。三供
佛護法。四嚴淨剎土。五利樂眾生。六修行具地。七行檀。八出家。九汝莫障我。二偈中七頌半。初一頌初行。次一起頌第六。次一
頌第二。次一頌第四。次一頌第五。次半却頌第三。次一頌第十。後一頌第八九可知。十一時女答言下順命同志幸唯見納。有十四偈分三。初三求慕心堅。次六悕同
勝行。後五說佛勸詣。十二太子聞佛歡喜贈寶。十三女母遂意重歎女德。十偈分四。初三歎德同太子。次三歎身業勝。次一語
業勝。後三意業勝。十四時太子下相與詣佛。於中三。初見佛勝相。二致敬供養。三聞經得益。十五還告父王。於中八。初總白佛興。
二問答所聞。三王喜告言。四捨位詣佛。五聞法獲益。六出家得法。七太子紹位弘其佛法。八結會古今。於中一會太子。二
會父王。三會女母。四會眷屬。五會女身。第二彼佛滅後下更值六十百千億那由他佛。文中略列四十佛名。悉皆敬養。第三其最
後佛下明於末後佛所得法因緣。第四我得此法門下更於已後塵數劫中值塵數佛修治此法。於中四。初供養多佛行猶未滿。二佛子下聞多佛法未至普賢。三何以
下釋非普賢所以。四何以故者重責云既未能知普賢所行。何以得知齊佛境界。釋以於彼毛孔中念念悉見等故。此則彰己但能見彼所現不能作彼現事。於中三。先
見器世間及智正覺世間。二復次下見眾生世間。三我於菩薩一一下總結所見。下結自分及推勝進竝可知。法雲地竟。上來總四十一人明大段第一寄位修行相竟。
[0483b15]第二大段摩耶夫人下明會緣入實相知識。謂會前諸位差別之緣。令歸平等一實法界。生於佛果如摩耶生佛故次明也。此中
有十人分之為二。初一是總。餘九是別。以初摩耶得智幻法門末後童子童女亦得幻住法門。以始終相會總別相融無二故也。
[0483b21]就初中亦五義同前。
[0483b21]初舉法勸修中二。初長行指後。次說偈頌前。就長行中。摩耶者此云幻生菩薩。夫人者梵名提婆多。正翻應
名天后。古人就義名曰夫人。問餘經論說。摩耶生佛七日命終生忉利天。云何此中指迦毘羅城。答化相示滅。實報常存。若爾迦毘
豈非化處。釋此亦深非常人可見。如菩提樹下即蓮華藏等。又如雙林示滅常在靈山等。又摩耶等諸眷屬。若小乘中是實非化。若始教大乘中是化非實。若終教中亦實
亦化。謂實是大菩薩示現為化故。若頓教中非實非化。以即相無相故。若圓教中竝是法界實德。是人亦是法門故。又是舍那海印
定中所現故屬佛實德攝也。餘竝准之。二汝詣彼問下教問可知。二偈頌前法中三十三偈分三。初一總顯己行。次十七偈遠說前劫事佛因緣。前長行所無。次於後所過
劫下十五偈正頌前長行所說因緣。於中先十頌前於諸佛所所得法門。次我於菩薩身下五頌前於菩薩毛孔所見等事。第二依
教趣入中六。初辭前。二念後。三引導。四見勝。五致敬。六申請。就念後中三。初總念知識德。二具淨法身下別念其身有十
九種。三如是等下結成難見起四種念。一云何見。二云何親近。三云何知其相。四云何聞法受持。三作是念已下明伴善知識方
便引導。於中三。初城天教守心城。二妙德天讚德加持。三羅剎王教令起行。初中三。先供養善財。二教守心城有二十四種。一
一各初勸所作。後釋作所以。初中應守護心城者忍不起妄念也。離生死者由無妄念不起惑造業故云離也。又云應修無壞心城者以信法不壞故。又持法不妄故。又
云應放心城普照光明者。以根欲性力智光照達群機故。餘竝准釋可知。三菩薩摩訶薩下釋成利益。於中先總標。二何以下釋所以。三佛子下結。
[0483c28]第二爾時有天下明妙德天讚德加持中。一讚歎摩耶令其欣樂。二放光加持。三善財獲益。於中得十種眼。
一一各先標眼名。後顯眼義。竝准釋可知。
[0484a03]第三時有守護下明羅剎王教令起行。於中三。初教十法得近知識。初總次別後結。別中一直心。二悲心。三智心。四不退心。五堅
信心。六深心觀性故。七大心普覆故。八廣心了法界故。九巧心應病與藥故。十常心行不斷故。二復次下教十三昧。見善知識者
以入三昧知佛菩薩平等法身故。又依三昧得見諸佛菩薩故。又以摩耶是三昧境故。初總次別後結。竝可知。三爾時善財答下明教求善知識。先善財領前問後。二答言
下正教求處。以摩耶所在遍十方故令禮十方求也。
[0484a14]第四爾時善財隨順下明見勝依正。於中先見依報中。古德云。見大蓮華從地出者是所詮法界名大蓮花。如從心
顯名地涌出。又釋前城天等三位。調鍊善財令心至徹。慧眼得開方見摩耶實報境界故。云地涌出等有四。一蓮花。二樓觀。名攝取法界方藏者。攝取十方各盡法界
蘊在其中故云藏也。古德云。五位自分勝進故名千柱也。三師子座。四於金鈴中下出音聲等九種法門流化。二善財見此下明見
正報身有二。初見身故。二見身業用。初中三。初總舉。次正見法界身雲。後結勝。就正見中有五十七種法界身雲分三。初二
十種直列身名。二從不去色身下三十種皆先出身名後釋身義。三如是色非色下七句簡非世間五蘊所攝。三善財見摩耶下結其所現殊勝身雲。第二善財見如是等下明身
業用。謂此身雲能增長眾生十波羅蜜行。然不次第。初長其檀行。二出生下明精進行。三知一切下明忍行。四具足下明禪行。五皆
悉嚴淨下明方便行。六以明淨下明般若行。七淨佛道下明戒行。八得淨法身下明願行。九一念充下明力行。十如來智下明智行。
[0484b08]第五善財見摩耶下明見已致敬中四。初牒前所見。二變身等彼。三禮已得定。四起已遶住。
[0484b10]第六白言下申請中二。先申其本情。二願為下請其為說。以此門是都會於前諸位法故。是故舉初文殊教發。乃至於今至
大聖所。總敘始終。欲同會平等故也。第四大段答言下示己法界。於中四。一標名體。二明業用。三辨根原。四結自分。初中大願
者宿願力。由此生生常為佛母。如悲花經說也。大智者即般若為母也。幻者是願智所作生佛之義。謂於己身不壞小。而廣容
於佛身。實無生而現生。天竺本云。我住菩薩解脫名大願智幻莊嚴矣。二得此法門下明其業用。於中二。初為舍那佛母。二總為
賢劫千佛母。前中長分有十。一得法生佛。二光入我身。三因見八相。四身容十方。五眾同入胎。六胎內遊行。七又念念下十方同
入。八悉皆容下明大小無礙。九於此世界下結通十方。亦不分身者以此處身即是彼身故不須分也。十何以故下釋所由。謂攝用歸體也。二總為賢劫千佛母中二。先略
列二百七十九佛。佛子如是下總結千佛。二亦於十方下明此處。為佛母不廢自身。於十方界教化眾生。三辨得法根原中。先問
後答。答中六。一往時輪王。二臨欲成佛魔來惱亂。三輪王降魔菩薩成佛。四願為其母復供多佛。五結會古今。常為其母。六廣
顯過現為十方佛母。四我唯下結自分。第五推勝進可知。會緣入實相知識中總門竟。
[0484c09]第二明幻智念力知識者。自下九位知識皆是舊翻于奠本所欠。應是西域覺賢之所略耳。余共日照三藏。勘天竺諸本及崑崙
本并于奠別行本竝皆同有此文。是以於大唐永隆年。西京西太原寺三藏法師地婆訶羅。唐云日照。共京十大德道成律師等奉勅譯補。沙門復禮親從筆受。
[0484c15]文中亦五。初舉法勸修中。初示處內。何故此中上三十三天者。顯是摩耶。
[0484c17]後所住故。人間諸位會相盡故。二示人內。正念天者顯大智自在。入理不忘故。童女者慈悲離染故。天
主光者。顯淨義光明義是天義。最勝義自在義是主義。破闇義照現義是光義。即顯悲智勝用以立斯名。三教問可知。
[0484c22]第二依教趣入。及第三見敬申請竝可知。言誘誨者。依梵本應云善能教誡教授諸菩薩等願為我說。
[0484c25]第四天女答下示己法界。於中四。初標法名體。二顯法根深。三明法業用。四結己自分。初得菩薩解脫者以人簡
法。不同佛解脫。解脫即是法門。名無礙念者隨所憶念無不現前。名為無礙。所念分明名為清淨。念佛境具德名莊嚴。以宿命
念智為體。二善男子我念過去下明法根深固。於中二。初明所供諸佛有三。初憶青蓮劫中。先總明供佛。二又彼下別記八相。
念力分明。二又憶下略列九劫中所供諸佛。三善男子下總結恒沙劫中常不離佛。二從彼一切下明所得法門。於中二。先總舉所
得。二受持下明修治明淨。三如是先劫下明業用中。謂以此念力憶前諸劫及佛法。明了現前。無有闇障故以立此名。四我唯下
結己自分。第五仰推可知。念力知識竟。
[0485a12]第三幻智師範知識中。初舉法勸修內。童子師者顯教導師範故也。名遍友者。謂遍於一切學類眾生悉為師訓故以為名。二依
教趣入中。先得法利益。二禮足辭退。三見敬申請可知。四答言下應示己法界。為與童子法門同故。是故示彼童子令往問之。又
釋此童子則是法門以名。無二故。人法無礙故。
[0485a20]第四幻智轉藝門知識中。初三可知。四時彼童子告下示己法界。於中三。一標名體。二顯業用。三結自分。初名善轉眾藝者。眾藝
者是所知所解世間技藝則文字等也。善轉者是能知巧智善。謂善巧轉。謂轉變以善巧智轉世眾藝成出世般若故以為名。以善巧量智為體。二我恒下明業用。於中三。
初總舉根本。二唱阿字時下別顯四十二門。初唱阿字時入般若門名威德等者。梵語威德名阿答摩。是故唱世阿字時便即轉入般若威德。以阿聲同故。即此得彼以為難
故。餘門竝皆多悉如是准釋可知。三善男子下總結多門。言根本字者有二義。一以此等字竝是世字之中根本字故。依此以入般若門故云為首。理實無量。二以此等
字為所依根本。仗之以顯般若法門。三我唯下結自分。第五如諸菩薩下仰推勝進中二。初總標通達世及出世二位章門。二別釋
二門。先明世法有十門。一知文字。前約此方。此通殊方故。是所推也。二知醫療。三別珍寶。四相住處。五觀天地。六能相人。七解
畜音。八別雲霞。九知豐德。十識安危。如是下總結世法。皆是於此而顯般若。非但文字知是推也。上來諸位善財所求。於此世
法竝皆捨棄。令此悉成般若法門為甚難故。是故示之。二又能下釋出世法。初總與所知之法。謂釋名出體。言隨順修行者明說法之意。二智入下明能知深證故無過
失也。我當下總結非分。
[0485b20]第五幻智無依門知識中。
[0485b20]初舉法勸修內。婆呾那者此云圓。謂具德圓備。出生無盡故以為名。又以調柔至順超過餘位故名賢勝。
[0485b23]二三可知。
[0485b23]第四答言下示己法界。於中亦三。一標名體。二顯業用。三結自分。初中法門依梵名那阿賴耶蔓茶羅。那云無
也不也。阿賴耶云依處也依止也。蔓茶羅云道場也圓場。謂無阿賴耶染分依處而有淨分圓滿道場。出生勝德不可窮盡。即轉依究竟顯德無盡也。二業用中。初一句標
業用意為利眾生故云既自等也。二得無盡三昧等總舉。三以能下別顯十種無盡。初六六根。後四勝德。一明。二通。三德。四光。三結自分。五推勝進竝可知。
[0485c05]第六幻智無著門知識內。初舉法勸修中。城名沃田者。是南天竺近水下濕田稼甚茂故以為名。與下海澗國同。亦名賢陂城。
又於所得解脫堅固安住故云堅固解脫。又一得永脫故云堅固。又所得菩薩真實解脫更無所求故以為名。四示己法界中三。一標名。正念現前離所知障故云無著。離
煩惱障故云清淨。謂順理之念不雜二障故以名焉。二我自下明法具德備足無求。既是因人何得乃爾。釋設更所解不異於此。但須修行故。無復求下結自推勝竝
可知。
[0485c17]第七幻智光明門知識內。初中妙月者悲德清涼故以為名。上文云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此之謂也。宅有光明是法門之用。四
示己法界中標名。內證離障為淨智。後智攝物故曰光明。又光明者對治無明故。淨者治惑染故。餘文可知。
[0485c23]第八幻智無盡門知識內。初中城名出生者。城中出生人物故。長者無勝軍者行德超過名為無勝。當體具德從喻如軍。
[0485c25]下示己法界中三。初標名。無盡相者所成德相無盡窮故。二我以下明業用可知。三結自分及推勝進竝可知。
[0485c29]第九幻智誠語門知識內。初中聚落名法者。在此弘法故。表此即法故。尸毘最勝者梵本具言名達磨濕毘阿羯。達磨云法。濕毘
云空營。謂如軍眾去後空營之所也。阿羯云最上。應云最上法空營。營則是聚落處也。從處以立人名。
[0486a06]下示己法界中三。初標名。誠願語者此有二義。一從初發心立弘誓言。後必如言而行。不乖先言故名也。二菩薩行行時如施
眼時有問悔不答言不悔。此言誰信。則立誓言。若實不虛令眼平復。如言則善故云誠願語也。二過去下明業用中釋上二義。先釋初義。二我以住於下釋後義。以能
成滿行故。下結自分推勝進可知。
[0486a14]第十幻智歸幻門知識內。初中城名妙意花者梵名蘇滿那也。以彼城門之側有此花故立以為名。此亦在南天竺。童子童女表
智悲相資。智則依德而起。悲則蘊德以成。舊本名妙德。當此德生也。妙德惠當此有德也。以本語名室利末此云有德。室利末
底此云德惠。以聲字相近故。二譯不同也。
[0486a21]下示己法界中三。初標名。幻住亦二義。一明所知諸法依緣虛立名為幻住。二能知之智住幻境中。此則住幻故云幻住。二
以斯下明業用中二。初略知十種幻住。一一皆先標名後釋。初六知世間法幻住。一總知。次二知人法幻。次二知三界生滅幻。
次一知國土幻。後三知三乘幻。初一二乘。次一菩薩後一菩薩所作。下結幻境。自性不思者則有則空無二故不思議。又以自性亡
二邊亦不住於中故云不思議也。下結推可知。下利益善財亦可見。上來十人總明第二大段會緣入實相知識竟。
[0486b04]大段第三。彌勒位是攝德成因相知識者。前既會緣入實。定堪成佛故。辨一生補處成因之義。五分同前。
[0486b06]初舉法勸修中亦三。初指處。二示人。三教問。初指處中此是南天竺近海岸故名海澗國。天竺本名海岸
門國。園林具德名大莊嚴。林中有樓觀顯耀名明淨藏。梵本毘盧遮那莊嚴藏。次菩薩往昔下出樓觀因。二彼園林下示正報。彌勒
者梵語具言名迷帝隷。此云慈。是其姓也。以姓為名。名曰慈氏。然有三緣。一由本願。謂過去值大慈佛。因則發願。願我成佛亦
得斯名。二由三昧名。下云見彌勒。初得慈心三昧。因以為名。三就相立名。母懷時有慈心。相師占曰由所懷子慈令母慈也。如
母懷鶖子能論義等。又名阿逸多。此云無勝。以生具相好更無過者故云無勝。下歎其所作中四句。初化親眷屬。二化餘人。三
為善財。四通為一切。三汝詣下勸往教問中三。初教起十問。二何以下釋廣問所以。於中二。初明所求彌勒德廣。二善男子下
勸彼能求。亦起廣心。前中二。初通顯彌勒德成位滿。二別辨彌勒是汝真友。以設若德滿非己有緣亦不可求也。二勸善財廣心
中。初略舉十事中不應足想。二何以故下釋所以。既不於一善根生足。未知作幾許耶。釋云無量等也。文中總有八十句無量分七。初二十句明救生斷障行。二淨修
無量下十句成己心志根欲行。三發起無量大精進下九句明力用自在行。四悉分別下十句明攝法治惑行。五詣佛剎下十句明供佛攝生行。六不惜壽命下十句明求法攝生
行。七攝持下十句攝成菩薩深願行。三略說下九句一切結顯無盡。三是故善男子下正勸求善知識。於中七。初總勸敬求。二何以
故下明行因善友。三何以故下釋友能成行。四復次下顯善友要勝。五又善男子下教起勝心。六何以故下釋勝想所由。七善男子略說下明順友成益。初中由前勸起廣
心。是故勸敬求善友也。第二何以故者但起廣心。何須敬求善友。釋以因善友廣行方成。於中四十句行。初十句明願行堅心行。二一切菩薩總持下十句明備具勝德
行。三出生一切下十句明攝法益生行。四遠離惡道下十句明殊勝超過行。第三何以故者何以此行皆因善友成耶。釋以善知識能
令行人除障起行故。於中三。初能滅障礙。二示導下能成行位。三滅一切下能令得果。第四復次下顯善友要勝。於中十句約
喻顯德。皆有標釋可知。二是故下結勸。第五又善男子下教起勝心。於中三。初二十二句教於善友起此勝心。皆有標釋。明心下下堪見善友堪為法器。二又善男子應
於下明於三處順於法想。於中初有十句。一一皆有三想可知。三善男子詣善知下結勸。第六何以故下釋勝想所因中先徵。但求善友則得成行。何須起此心想。釋因
淨此直心方堪見善知識。順教增善故也。於中十句。一一皆法喻雙舉。第七善男子略說下明順友成益。於中三。初得十重十不可說願行。二略說下九句一切結因善友
滿。三如是等下八句明依善友起行之義可知。
[0487a07]第二善財聞如是下明依教趣入中。略無敬辭念法。至後可知。
[0487a08]第三以過去際下明見敬申請。於中三。先見。二禮。三請。初見中二。先見依報後見正報。前中三。
初起勝念。二禮觀察。三遶念讚。初中亦三。先念勝願行。二作是念下明信智轉增。三善財如是下結觀勝境。二五體等明身禮智觀。
觀中四。初於法界樓觀起三寶福田想。二作是念下明等觀樓觀照三無性法界。初觀圓成性。次等觀如如來除妄等明觀遍計性。後等觀如影等明觀依他性。三深心信下
明觀成得益。於中二。先總信解。謂觀見無性平等理而不失緣起業果故云信解也。此中有七句。皆空無性而因此起彼。二解了迴向下別辨解益中五。初解迴向法。二
捨離下明離倒執。初從自在而生者是外道執梵天自在天等生諸法也。本有實性次第生者有二釋。一是外道冥諦之中本有其性
後次第出也。二是小乘一切有部未來藏中。先有體性次第待緣而生也。三離我我所下明大乘正緣起法。四見有為下明見空有無
礙法。五悉知下明見法稱實。多喻證成。四善財禮未起下結益分齊。三稽首畢下明身遶念讚念讚。於中有三。初身業遶旋。二意
業念觀。三語業偈讚。就第二念有八十句。一一皆舉能住者德歎所住處樓觀。以初二句具顯餘竝略之。於中分十。初約境顯勝。二住甚深下約德顯妙。三以一劫下約
用顯自在。四普照下約行顯勝。五可尊重下約對治顯勝。六住四禪下約定自在。七一切煩惱下約利他行。八得九次第下約護
小乘行。九觀陰下明染淨無二行。十如是下結德住處。三語業偈讚中有五十五偈分七。初二偈總顯彌勒德勝。二有八偈歎自行勝。三有九偈歎利他勝。四有八偈歎功
德勝。五有九偈歎方便勝。六有十一偈歎三昧勝。七後八偈歎願行勝。二見正報中三。初欲見。二遙見。三歎德。言從外來者攝
化就機故。還來歸本故。威德下歎德中。初挺特普照。二超世魔染。三深入下德齊因果。四住大智下歎受位灌頂。二致敬。三請問竝可知。
[0487b19]第四爾時彌勒下授己法界。於中二。初歎善財法器利益。二正令入己法界。前中有六。初為己眷屬歎善財德令人
倣習。二正為善財歎德令喜。三勸歸文殊彌勒攝受。四善財自慶重請彌勒。五彌勒以偈重歎善財。六具歎無盡大菩提心。就初段中文有八。初指示大眾。二歎善財精
進德。頻陀伽羅是猶覺城也。百十者。古師有三釋。一云上來至此應有一百一十。但文中脫漏故不具列也。一云上來所列是正善知識。若通取主伴方便導引等則百
一十也。是故上文未欠。滿足王及大光王等。前皆云漸經人眾聚落城邑曠野等。故知通取所經處有一百一十也。一云信等五位則為五十。後摩耶彌勒文殊普賢及佛
為五此五十五。各有自分勝進故有一百一十也。此等竝為舊經不足有此諸釋。今既文具。不勞異釋。此是總括前後知識有五十四位。分德生童子及有德童女則為五
十五人。各有自分勝進故有百一十也。三如是童子下歎善財直學大乘德。文中有十句。文可知。四如是之人下歎行勝希有
德。於中二。先標。二何以下釋成。釋成中三。初總釋。二度無智海下別釋。於中化二十一種眾生。三救護下總結釋可知。五諸善男
子下歎善財菩提心希有德。六諸善男子若有菩薩下歎善財堪為勝軌德。七此童子者入威儀下歎善財如海深廣行。八顯現一切下明一切處遍修行。第二善財汝今得下
正為善財歎德令喜。於中四。初歎善財本見文殊益。於中先總。二所謂下別遠離惡導等入十信益。過童蒙地者入十住益。住功德地者入十行十迴向益。具智惠
地者十地益。下明入勝進佛智益。二若能如是下歎善財見功德雲等已後諸善知識益。於中初總辨見勝人益。二隨彼下別顯聞妙法益。三善財汝應發大下歎善財超劫
速成行。於中初總舉得果速。次別顯修因速。謂進行超群也。餘菩薩約隨位差別說。一生皆具者約普門該攝說。又此一生亦攝
多劫。如上仙人執手成多劫行等。又此普賢法雖圓融相攝一位則一切故一生皆得。然亦要由直心精進方得速成。直心者心中不雜異念故。趣入猛盛故。精進者稱心而
作故。後其有下歎成利益。四善財當知下歎普行希逢德亦二。初歎行希成。謂過去佛往修行時。無有於一生身得逢爾許善知識者。是故汝今極為希有。二其有眾生下
亦歎利益。第三爾時彌勒下勸歸文殊。彌勒攝受於中五。初勸往文殊。二善財悲泣以念深恩故。三文殊授瓔。四善財奉散明以智導令成福行故也。五彌勒摩頂明加持
攝受之義也。第四爾時善財下明善財自慶重請中。先說偈自慶。後設敬重請。於中三。初總敬請。二大聖下歎德請。於中初歎行
位成滿。次為煩惱下歎攝生濟物德。三唯願下結請。第五彌勒以偈重歎德中有六十八頌分六。初一總歎專求。次有十偈別歎善
來。次有八偈歎其來意。次有十偈明行位成立。次有二十二偈歎利他兼自行。下有十七偈隻結自他行。第六爾時彌勒下廣歎
菩提心無盡德。中有四。初結前生後。總歎發心。二汝得善利下歎得十種善利。三何以故下廣顯發心功德有二百一十八句。初一
百一十五句明菩提心殊勝功德高齊佛果。二譬如有人得自在藥下一百三句明菩提心自在功德廣多無量。前中依光統師。分配十二住科為十二段。今謂此中一一各顯菩
提心中。一種勝德皆通始終。此亦不可別配諸位。一一皆約世喻顯德准釋可知。天德瓶者於中所索悉皆得故如如意珠也。恒娑者此云鵝毛。以此為衣水澆不著。喻
菩提心塵垢不染。七使者貪等五鈍使。復取身邊二見故為七也。波羅提毘叉藥者此云燈照藥。毘樓那風者應是毘嵐風。此云旋猛風也。次佛子菩提心者如是下結其
功德等。於因果下釋以菩薩諸位功德及佛果功德並皆從此心中所出生故。是故此心等彼所出。第二善男子譬如有人得自在藥下明菩提心功德廣多無量。於中一百三
句。亦有諸德配十地分之。今亦通辨。一一各顯一德。皆先喻後合。准釋可知。以此說者聽者俱是大人皆廣見故。是故所舉譬喻
多非人間所有。頻伽陀藥者具正云毘笈摩。此云除去。謂能除去毒惡剎故。刪陀那大藥王樹者此云續斷藥。謂此樹藥能令所傷骨肉等皆得後續故云也。藥草名阿藍
婆者具云阿羅底藍婆。此云得喜藥。謂得塗身令身患心惡皆止生悅故以為名。憂陀伽婆羅栴檀者具云地毘烏羅伽娑羅也。地毘此云妙。烏羅伽此云腹行。即龍蛇之
類。娑羅此云勝。亦云堅固。謂此栴檀堅固勝生在龍宮故以為名。波利質多樹正云波唎耶咀羅拘毘陀羅此云香遍樹。謂此樹枝華實一切皆香故立此名。又此樹香氣
於忉利天處一切普熏故名香遍。那利羅樹者具云㮈唎羅吉唎。此云莖等有用樹。㮈唎此云莖也羅是多聲。謂莖等枝葉花果也。
吉唎此云能作。謂此樹莖等悉有用益眾生故。此樹出海中。其形甚高。似多羅樹。其菓甚美。於中有汁。似椰子樹。阿羅娑藥者
具云呵吒迦阿羅娑。此云金光汁藥。呵吒迦云金光明。阿羅娑云汁藥。出於山中井內。諸龍守護。若有得飲皆成仙人。迦毘伽鳥
者具云迦羅頻伽。此云美音言鳥。謂迦羅云美音。頻伽云語言。謂雪山中一切鳥聲皆悉不及。又在卵中則能出聲。阿夜健多鐵者
具云阿夜塞建那。謂阿夜此云鐵。塞建那此云勝伏。謂此鐵能伏碎餘鐵故名勝伏鐵。摩伽羅魚者此云極大之魚。謂是巨鼈魚也。
四善男子下結前功德廣多無量。初通舉。後別結。善財何故在此廣歎菩提心者。以是位終極故。功成德立。由本大心故須歎也。
[0488c16]第二大段善男子汝先所問下正授己法界。於中有四。一授法體。二顯法名。三辨來處。四明生處。初中五。先明攝入方便。於
中二句。所牒問勸入令其趣證。二請其開門為求證方便。二彌勒彈指下加令入證。謂若就因力即是善財修無間道斷除妄想。所證理現名曰門開。解脫道中正證法界名
為即入。若就緣力即是彌勒加持。今約緣力說也。證已反顧本來性滿非新得故。更無入處之門故云還閉。又以一證永得無有退失。更無復出故云還閉。三爾時善財
觀察下明證所見境。於中五。一見依報。二見正報。三見諸佛。四聞法音。五見出生。初見依報淨土。中先見後益。見中此是彌勒
實報所成樓觀。次於內具百千樓觀者明一土則一切土主伴具足也。二爾時善財覩見下明得益。於中先心喜障除益。後身遍樓觀益。二又見無量下明見正報因果。於
中有六。初總舉本緣。初發心時。二或見初得慈心下明發心已後修行得記時。三或見為輪王下見本生隨類生身有十三種。四或為四天王眷屬下明見本生說法益物有十
種。五或見滿足下明本行成滿德。六或見正受下明見業用自在德。於中先毛孔出身雲。後復見下明毛孔出法門。三或於樓觀見
諸如來下明見諸佛攝化之德。於中三。先總通見。後爾時善財諸樓觀中下別見八相成道攝生之相。以自在力無障礙故一中見
也。三善財自見下結所見利益。四又聞下明聞法音。於中二。先聞五種法音聲。一總辨所聞行法音。謂金鈴中聲及餘嚴具亦聞
此音。二聞初發心聲。三聞成正覺聲。四聞財法二施聲。五聞成佛攝生聲。二聞如是等下結聞聲益得十種行門可知。五見寶鏡中下明見出生。於中有六。初見寶鏡
中三世間。初見智正覺。次淨世界下器世間。次又見下見眾生世間。二又見寶柱中放光網。三見珠瓔珞瑠璃出水及光。四見
花中人物。五見寶樹中凡聖。六見半月像中行用。於中有十四種。一放光。二見彌勒本行施行。餘十二種現身化導可知。又釋通前
總有七種法門。一鈴現音聲法門。二鏡現形相法門三柱現住持法門。四瓔現莊嚴法門。五花現開敷法門。六樹現建立法門。七半月現住位起行法門。四彌勒告下問答
辨定中三。先問。次唯然答。三譬辨定其見。於中有十喻顯示。一夢見山海喻喻善財超妄見勝境。二臨終業現喻喻難思境冥
現。三非人所持喻喻加持見勝法。四龍宮奄久喻喻長劫謂須臾。五寶藏廣現喻喻一中現多事。六遍處定境喻喻勝境隨心現。七
乾城無礙喻喻所見無礙法。八昇天見人喻喻見法得自在。九海現三千喻喻所見明了德。十幻現無礙喻喻威力現奇德。五爾時
彌勒下攝威令起。於中三。初攝威警起。二先問所見。三稱實而答並可知。授法體竟。第二顯法名中。先問後答。以攝前後際
故云入三世智。此即九世中三現在也。正念思惟者顯能見之智明了無倒。莊嚴藏者明所見之境具德含藏。即樓觀中攝一切劫一
切剎各具勝德。皆有出生故立此名。又以此人位極不言我唯知此又是法行成滿故云得如是等不可說法。第三大聖下辨來處。於中二。先明依報。初問後答。問意云。
此小樓觀內有爾許奇特事為是從外入來為不爾耶。答中有二喻。先明神力出生無從喻。二智願所現無本喻。二善財白言下顯正報。於中二。先問後答。問意前見彌勒
從外來不知來處故問也。答中有三。初就實無趣。二從行說有。三隨事辨來。又釋初約法身。次就報身。後約化身。又初體。
次德。後用。就初中有十句無趣。趣者是處義。謂無從來處亦無所至處。又趣是趣向義。亦無來去發趣故。二善男子下從行說
有中。明法身隨緣從行說趣同。淨名云。吾從道場來。相似有七句。一悲。二戒。三願。四通。五體。六用。七化可知。三汝所問下隨事說來中。以海澗
樓觀是修道處摩離國是本生處。暫住生處。化人故從彼還此也。摩離者具云摩羅底數也。摩羅此云鬘。底數此云中。謂鬘中國此近摩羅耶山故名相同
也。瞿波羅此云守護地。第四明生處中二。先問後答。問意前既云前生處來。未知何者是菩薩生處。答中二。初明依法家生行
德處。二依事家生化身處。前中有五。一顯所生處。二生緣眷屬。三校量顯勝。四所知自在。五體用廣大。初中十種俱是生起行
處故。一行因。二行緣。三行相。四願扶。五化他。六觀理。七隨事。八益物。九無住。十順古。二善男子下明生緣眷屬中二十句。初
七明生育。次四為長益。餘九為成立同太子可知。三如是菩薩超凡下明校量顯勝有十句。初一句超凡證性是總。生如來家下別九句可知。四摩訶薩生如是家下明所
知自在。於中七句。一知趣空現受生。二了趣如化在有不著。三達無我化眾生。四了生死能長時。五知陰幻。六了一切法。七
得法身離染。五善男子我淨法身下明業用廣大有十句。初一法身充法界。餘九德身滿法界。二若諸同行下明依事家生化身處。於中有三。初生人中。拘提聚落者具云
拘吒迦羅。此云樓觀。即次前文名樓觀聚落也。為三類眾生。一為同行。二為滅慢。三為父母等。二生兜率為四種眾生。一為
化彼天。二集一生說法。三化宿世同行。四開佛所化。謂釋迦遺法所化眾生根未熟故如花未開。又利益未得亦如花合。待彌勒佛令其開發故也。三下生成佛汝及文殊
俱見我者釋有三義。一云我當來成佛時亦說此花嚴。彼時亦有文殊善財所說之法故云也。二云我成佛時汝與文殊俱來。助我宣揚法化。三為表法。謂善財何故上於佛
會但求諸善知識而不求佛者。以善財此生是修因之身未成果故不至佛所。非謂不求。但成果隔因故說當見佛。以是滿位故無仰推等也。上來攝德成因相知識竟。
[0490a17]第四智照無二相知識者。顯前因法生果體無分別絕境智等諸二相故。
[0490a18]初舉法勸修中。初勸往教問。以位極故教問。具足普賢行也。二彼當下歎德勸往。於中有二。初通顯勝德。先徵責後十句釋成。一能滿他
行。二為佛母。三菩薩師。四懃化生。五大名聞。六大法師。七佛所讚。八住深智。九多劫修。十滿普行。二善男子下別歎其是善財本
緣。於中三。初明善財所成功德皆文殊力。二是故下結勸令往。三何以故下釋顯所由。是故上來所見所成皆是文殊也。
[0490a27]二時善財下明依教趣入。於中三。初設敬辭退二爾時下造詣其處。今從彌勒却向文殊還行百一十城。故知從初至彌勒定經百
十故也。至普門者攝別歸普故。謂攝前諸差別位歸此文殊普門故也。三觀察下起念推求。此中漢本經欠十七行文。今勘梵本竝翻補訖。
[0490b05]三作是念時下明正證法界以表智照無二平等義故。無見敬申請等也。於中初申手摩頂。言過一百一十由旬
者徹過如前差別之位至此平等普門之所。摩善財頂者示以普法灌其頂也。二而作是言下明語示教悔。於中二。先舉所作行闕。後顯不能入理。則顯善財無此
失故能得斯法。前中十句。一無信根者以闕行本故。二心沒憂海者行心不發故。三功行不具者不修加行故。四已起精進竝退失故。五不期多行故。六於一住著故。
七不善發起菩薩行願者此中二句。一不發願。二不起行。九善友不護。十如來不念。二是等下明不能入理有十二句。初四舉
所知理法。二若周遍下顯不能知分齊。三是文殊下明所成益。於中二。初讚慰令喜。二令得下明得法。於中初令得廣多差別法有七句可知。二復令得入下令得普賢廣
大法。四既置下明攝用歸本。以普賢道場是文殊自所住處。還安善財置於此處。同己所得。所作既畢。是以不現也。五於是善財
下明成德究竟。於中初廣見勝友。皆能順教明其行緣。行緣既多。明成德非少。增長下顯所成德有十句。一成悲智德。二寂用
德。三深廣德。四正懃德。五證教德。六行願德。七照境德。八破障德。九成位德。十修普德也。智照無二相知識竟
(又亦上來總是文殊當般若門竟自下普賢當法界門故也)。
[0490c04]第五顯因廣大相知識以前照理無二顯其甚深方堪成佛廣大之因故。於中三。初舉法勸修。二依教趣入。三正證法界。
[0490c06]初中聞普賢名等者是何處聞。謂前文殊言聲說故。又亦是前文殊所置善財於普賢道場。是故於彼聞此名等。於中初總顯普賢德位。
二地具下別辨普賢地位有十句。一地具者助道法等。又釋信等行為成地法。二地法者諸地所行法如初地十願二地戒法等。三
地得者諸地所得果。謂調柔等。四地次第者諸地連接等。五地修者諸地中不住道仰修上地等。又是攝論中五修等。六地住處者
功德住處故。又證智相應故。七地境界者二諦為境故。又遍行真如等為所證境故。八地持者任持所餘諸功德故。又瑜伽三持中
是圓滿持故。九地共者三種同相智。諸地同行故。十地正道者根本後得二智為體故。
[0490c21]二爾時善財下依教趣入中四。初起勝心。二見瑞應。三見光相。四結所見。初中起十種心者此十心之境竝是普賢境界。是故起心
還稱彼境。方可得見普賢故也。二見十瑞應中先明得見所因有自他二力也。十瑞相者謂見普賢依報也。於中攝為五對中。先明土淨。後住處眾生淨竝可知。三見
十光相者謂見普賢正報相。又前但直見。此中重見。又前麁相見。此中微細見。又前但見其體。此中見業用。於此十中初二但放光
明。次四放光麁供具。後四人物利益可知。四結前所見必見普賢。
[0491a03]三爾時善財下明正證法界。於中有八。一見身得益。二摩頂得益。三因深果厚。四舉益勸觀。五觀
見奇特益。六校量所得。七結齊佛果。八偈頌因果。
[0491a07]初中二。先明所見法身。後明見已得益。前中有四。一總見普賢。二別觀毛孔。三重觀支節。四結遍十方。初中依前十心
所念稱境而見。初依前第一心見在道場如來前者表普賢齊佛果故。因果位同故。二心如虛空者依第二心見。三無染著者依第三心見。四除障淨剎者依第四心見。五
以無礙法者同前心。六充滿十方亦同。七住一切智者是第七得薩婆若境心。八入諸法界者是深入法海心。九教化眾生者是教化成就眾生廣心。十於一切劫下明前
末後具因果心。亦攝前莊嚴道場心。二明見毛孔業用者前亦初總見淨土。後見塵中業用今亦先總見正報。後見毛孔作用。於中二。十種分五。初一光救法界眾生。次
五出法界供具供養諸佛。次四出法界身雲利益眾生。次三出法界土調伏眾生。後六出法界菩薩諸佛雲。三重觀支節等中。初見一三千界。次十方下通現十方世界風
輪等。皆悉現顯。四如此娑婆下結通十方中有四重普遍。初舉舍那結賢首。二舉賢首結東方三舉東方結十方。四舉十方結微塵。是故當知。前即身中苞容法界。廣無
邊故顯其普義。今即明此含法界身潛入微塵調柔無礙。明其賢義。是即內外周遍限量斯盡故名也。二爾時下明善財得益中。初總舉因見所得。以究竟位中智故云不可
壞也。下別顯十智中。初四身遍見聞。後六智內充實。初五是佛智。後一是普賢智竝可知。
[0491b07]第二摩頂得定中二。初明此處一世界中摩益。先摩頂。次得定中三。初舉定。二攝眷屬。三明定用成益。有八句所益可知。
二如此下結通十方世界佛所摩益同之。以善財等普賢故周遍十方也。
[0491b11]第三爾時普賢下明因深果厚中三。先問答審見。二明因深遠。三明結因成果。就因中初明所修之行有四句。初總明多劫修。二
明修起大心。三在家修施行。四出家修道行。二善男子下結十句行。明說不可盡可知。三善男子我得下結因成果。於中先結因有成果之功故云力。有十句可知。二
得是力下所成果德。於中初由了因得法身果。後由生因得色身果。
[0491b20]第四汝且觀我下明舉益勸觀。於中二。初總明難聞見。二別成不退益。於中五句。一聞名益。二見等益有七種相可知。三思念益。先約時
後約生。四以如是下總結益用。五明轉生益二句。一聞修因生淨土。二見聞身生法身。
[0491b26]第五汝復觀我下明觀見奇特。於中二。初身分之內見三種世間。竝各無邊。二又見下明見從身所出佛果業用。
[0491b28]第六爾時善財逕由下明校量所得。於中二。初正校量顯多。二何以故下釋顯多義。於中六句。一所入多。二所得多。三所知多。四所度
多。五所修多。六不此沒等明平等普遍同普賢境。
[0491c04]第七爾時善財能自下明位滿齊佛。於中有十六句。初一句總顯因圓。二不久下總明等果。三一身充滿明得普賢身。
下有十三種等於諸佛。此是因位圓滿更無所修。是故但云與諸佛等。不辨更求知識修因。普賢位竟。
[0491c09]第八偈頌中有九十九偈半。問既云重頌未知頌何處文。答有人釋。此是頌前善財當得十三種所等佛境。
即科此文亦為十三段次第配釋。此釋不便。前善財所得是結集者說。非是普賢說。何因乃為重頌。又有釋云此頌前普賢說自往因所事諸佛等。此亦難用。以偈文中總
無此意。今釋前長行中唯明因行。未說果用。今明重頌說果非因。文綺互顯故也。又釋今頌舉果顯因。是顯發釋故也。何故唯顯佛德者為善財因行窮滿不為可說
因門。是故說佛果業用。又為普賢對佛前坐承力攝化其用究竟。推功在佛。偈中分六。初有五偈。誡聽許說。略歎佛德。二時
諸菩薩下三偈明眾領勸歎說聽受。三諸佛微妙下二十偈半通歎十方報佛勝德。於中五。初三明大智無著照機德。次四歎形言
隨感隱顯德。次七歎主伴嚴土自在德。次五半歎遍轉法輪微細德。後一總結十方諸佛德。四或見釋迦下別歎釋迦化身功德。於中
四。初二十半歎佛意業作用。二安住下十九歎佛語業作用。三具足智功德下十五歎佛身業作用。四譬如工幻師下八偈半喻顯無
礙。就初意業作用中有五。初五明六度行智用。次三天身八相用。次二常在恒滅用。次四巧化隨機用。次六半用身光壽剎用。第二
語業中四。初五明轉三乘法輪。并業用無生等是大乘法也。次五明六度覺品對治法。則釋前三乘唯一圓音也。次五明五乘總別乃
至多乘。次四明平等語業而應一切。第三具足下十五偈明身業作用中五。初三示凡身。次二現聲聞身。次三現外道身。次三現示
大力身。後四現諸天身及結。第四譬如下八偈半喻顯三業中。初五偈明喻身業。一幻師喻二月現四德喻。一體圓淨。二示增減。
三應淨心。四映二乘。三海現二能喻。一出寶。二現影。次一喻前意業。謂智日滅闇喻。後二半喻語業。謂法雨無從喻。化身竟。
第五如來淨法身下六偈歎法身德。於中四。初二明法身相。先法說後喻況。前中攝論法身具五種故。此中同彼。謂初句是白淨法
身為相。以是果圓滿轉故。二次二句是不思議相。謂於世間無物比故。三非有無者是無二為相。以非有為無為故。四次一句
是無依為相。謂無所依故。五次一句是常。住為相。以無來去常住故。次二句舉夢見及空畫為喻。二有一偈明法身離相。亦
先法說三句。一約用。二約德。三約體下一句喻顯如空也。三有二偈明法身用無積聚。初一舉二喻。謂摩尼出寶喻。二光明無
體喻。謂諸天菩薩等皆名眾生。悉有光明故云眾生諸光明也。辨此等光各無停積處。同摩尼所出寶。亦無本相似。下一偈合
法可知。四大仙下一偈圓法身。即相常寂。於中大仙現者明佛出現。於世虛空下舉七喻以顯。一空。二如。三自性。四實際。五涅槃。
六離欲。七寂滅。謂佛現世則同此七義。是故即寂以顯法身也。第六末後二頌即結說勸持。先舉四喻可知。以顯佛德深廣。
一心慮無限喻。二微塵難量喻。三海滴難知喻。四虛空無際喻。此下一舉益勸信。謂信此普賢自在法者。究竟要當終齊佛果如善財與諸佛等等也。上來於下本十萬偈
花嚴內釋前分三萬六千偈竟。
花嚴經探玄記卷第二十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5 冊 No. 1733 華嚴經探玄記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