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Avatamsaka Sutra (Huayan Jing Tan Xuan Ji) 華嚴經探玄記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華嚴經探玄記卷第八(盡此迴向品)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0257a13]第六隨順一切堅固善根迴向。於長行內亦二。謂位行位果。位行中亦三。謂標釋結。釋中有三。初行所依身。二離諸業障下明依身
起行。三摩訶薩若能以此善根迴向下辨行所成益。初行所依身者。依轉輪聖王身而起施行有四意。一在家是能施位。二有七
寶可施。三明難捨能捨。四攝化無敢違命。文中二。先顯王統攝自在德。後此摩訶薩下辨王正報殊倫德。前中輪王成就七寶義略作三門。
[0257a23]初顯名者。下文云。一金輪寶名勝自在。二象寶名曰青山。三紺馬寶名勇疾風。四神珠寶名光藏寶雲。五主藏臣寶名曰大財。六玉
女寶名淨妙德。七主兵臣寶名離垢眼。得是七寶於閻浮提作轉輪聖王。
[0257a28]二辨相者。先辨輪寶。依涅槃經。頂生王於十五日處在高樓沐浴受齊即於東方有金輪。千輻轂輞具足非工匠造。我當試之。
以左手擎此金輪。右手執香爐。右膝著地而發願言。若是輪寶不虛應如過去轉輪聖王所行道去。作是誓已。是金輪寶飛昇虛空遍四天下已還來住在王左手。依俱舍
論。但閻浮提有輪王出。以福力故。令帝釋宮內地熱。帝釋即知有輪王出遣守宮門。五百夜叉扶一輪寶下應輪王。以得輪寶故曰輪王。又有小論說。輪王未出此
輪寶等在鐵圍山間。諸大力鬼神守護。輪王亦出即送至王所。是故先有住處。若準此經。上文云譬如轉輪王成就勝七寶彼無所從來。明知但由業力所起無別來處。然
此輪有四種。一鐵輪二百五十輻。二銅輪五百輻。三銀輪七百五十輻。四金輪千輻菩薩本行經輪有千輻。縱廣四十里。周匝百二十
里。王欲行時輪在前導。不賓伏者金輪自然在頭上旋。自然降伏。不用兵仗。二象寶者。七支至地。六瘤成滿如白蓮華。行疾如
風。王乘其上一念之頃周四天下。三馬寶。其色紺炎。髦尾金色。行不[馬*奔]驟迅踰疾風。致遠不疲。乘者安豫。巡遊四方不失
主意。一念之頃遍四天下。四神珠寶。依涅槃經。於王宮內自然有摩尼珠。大如人髀。能於闇中照一由旬。此珠力故。為天雨
渧如車軸能作蓋覆一由旬。遮此大雨不令下過此珠。依觀佛三昧經說。是金翅鳥心。依智論是佛舍利。於末法後變作摩尼珠。又依賢愚經有三品。上者置高幢頭
王燒香請。隨王意雨諸財寶及飲食等滿八十由旬。中者雨四十由旬。下者雨二十由旬。其光常明。及遮雨亦爾。又菩薩本行經中珠寶晝夜常照千六百里。又真諦三
藏云。如意珠有三種。一如意珠能隨人意所欲從心。二清水珠令濁水變清。三吐金珠自有三品。一下品投一兩金得千倍。二中品投一兩金得萬倍。三上品投一兩金得
無量倍。五主藏臣寶。依俱舍。主藏臣寶得眼根力能見一切地中伏藏。以手攬海寶隨五指現。又菩薩本行經典藏臣王意欲須金銀七寶衣被飲食披其兩手。七寶財
產一切所須隨意所欲從手中出而無有盡。六兵寶。未伏之處立計平論無斯不伏。又菩薩本行經典兵臣寶王意欲得百千萬兵自然而至。七玉女寶。不長不短不
黑不白身諸毛孔出栴檀香。其目視一由旬。耳聞鼻嗅亦爾其舌覆面。以手觸王衣即知王身安樂病患。亦知王心。此女定從蓮華化生。又依菩薩本行經。女香潔如優
曇華。王意欲得清涼之時身自然冷。王欲得溫時身自然溫。聲如梵聲常使王喜。
[0257c23]三諸門者有五重。初一約麁報。謂有彼寶能遮四十里雨等。是相似七寶。如薩遮尼經(云云)。二約細報。謂實報金輪王七寶如前
辨。三約行緣。謂菩薩輪王七寶等物。皆是菩薩淨業所起。堪為菩薩修行所用。准有五義。一令菩薩不生愛染。二令成施行。三
滿乞者意。四令乞者發心修行。五堪令教化眾生故。智論十二云。寶有三種。一人中寶能雨物如輪王寶等。二天寶能解語使喚等。三菩薩寶能說法化眾生等故也。四
約深報。謂如圓教世界性等已上有萬子。已去輪王所有寶等如白淨寶網轉輪聖王有錠光頗梨珠。照十佛剎塵數世界海。以一恒河沙金轉輪王善根所生如是等。五約行
德。如下經云。波羅蜜金輪諸通為象寶。神足為馬寶。淨慧無上殊妙行為女寶。四攝寶藏臣方便。主兵寶無上轉輪王。今此文中
據後三門所說。以於無盡法界中成普賢無邊行海故。後此摩訶薩下明正報殊倫。那羅延此云堅牢力。依俱舍能持一大千界風
輪。是那羅延量。依涅槃經校量可知。二依身起行中三。初略標行事。二摩訶薩如是諸善根迴向已作如是念下廣顯行相。三摩
訶薩以此善根迴向時下行極契真。前二即是菩提眾生迴向後一即是實際迴向。又前二是廣大迴向。後一甚深迴向。初中有三。先略
標七十事所施之物。從飲食至床座。十從住處至蓋(二十)。從幢至眼(三十)。從耳至肉(四十)。從心至爪(五十)
。從為法投火至以身覆佛(六十)。從以身施一切至悉能捨離(為七十)。於中有內施外施內外施。又財法無畏。代命救
殘是無畏施。斷殺有二。望所殺是無畏。望能殺。令持五戒等。是法施。普告佛名亦是法施。又釋。此等既並是法門。是故俱通三
施也。又此竝是無盡法界大緣起門普賢無礙自在之行。以是等若內若外情非情物及法門行盡以施與於一眾生。如一眾生一切亦爾。於一世界一微塵處施一切眾生。
一切塵處皆亦如是。如一世界虛空法界等一切世界處皆亦如是頓成大施。於一剎那即遍如是法界世界行此施行。如是念念盡前後際。一切諸劫一切剎那皆亦如是。
此一菩薩以滿法界身備起如是無邊大施。仍有純雜門別。若約純以施眼門者。即見如上一切處一切時一切物一切田唯施於眼畢竟不見所餘諸門。何以故。餘門
不觀如虛空故。即此一門遍法界故不見施眼之初際亦不見施眼之後際。以無始終故。餘門亦爾。隨其純雜皆悉不同。可准思之。二若諸眾生下明對田成施。三作
如是念下顯施所為中有八句。有人解云。此攝取佛果三堅是迴向菩提。今謂此文猶辨菩薩攝取。稱法界之依正。在此堅固善根門內。令具勝行之緣。更得成稱法界
之行。勝人是國中人。眷屬是已眷屬。餘文可見。
[0258b20]第二廣顯行相中有二。初別顯向前七十門大施之行別明迴向。後此摩訶薩以如是等下總結所為大喜迴向。前中七十門
有開有合。至文當辨。初施食內二。先明自施心離過。後以此慧施下正明以此施食善根迴向眾生。但以法食者。依阿含經。出世
間食有五種。一禪悅食。二願食。三念食。四解脫食。五法喜食。永離揣食者。阿含世間食有四種。謂段思觸識。為化眾生。現受揣食
者令眾生成化身佛。攝論云。為生施主善但如來食時諸天為受施。諸眾生令得成佛故示現以手觸食。施食獲五果。經言得常
命色力安無礙辯。又瑜伽云。施飲食能感大力。問若貧無多食頗有得成大施行不。答有。如大乘方便經上卷云。若生貧窮家是菩薩乃至乞食若得一揣食持用施僧。若
施一人不以為愧。應作是念。如佛所說。心增廣大勝以財施。我財施雖少以一切智心願是善根成一切智令諸眾生悉得寶手。猶如如來以是緣故具足施或禪定
禪處。是名菩薩行於方便。施飲中。迴向內得淨法愛是法喜食。法身柔濡是解脫食。三昧調心是禪悅食。施味中。先舉所施。二善
根迴向。於中得上味相。甘露充滿者是佛三十二相中上味相也。經云。如來大牙復有甘露泉。但食入口悉為甘露。下諸迴向中悉以
事同法。相似相類而成迴向。三是為下結名。施乘是令得代步喜。施衣令得蔽形喜。瑜伽施衣服能感妙色。又若能新作衣成持用。供佛有二種。一暫獻便取得無
量福。二作時分施亦得大福。如今日午時以衣施佛直至明日午時。若中間取即是取佛物。至期限滿取即無失有福。施華令得供養喜。又華令人喜。施自身者。如智論
第十三違羅摩菩薩施外道有諸天遣自施福勝外道無量。如彼具說。鬘嚴飾喜有二種。一貫華作環置於頭上。二以線穿華絡於身上。西國尚此也。施端正報。香亦供
養戒德氛氳。故同香也。塗香亦嚴身。床座令安穩喜。上是初十也。施住處及房舍。亦令安穩喜。施燈明令破闇喜。近令得好色報遠令眾生得佛慧光。瑜伽施諸燈明
能感淨明。又燃燈功德經中。燒燈供養大滅罪生福令發願言。願能以大海為油。須彌為炷。燃大燈明。遍佛剎海。供養無休。又願以法性為油。大智為炷。燃大悲
為燈普曜世間。故經云。淨信心為炷。慈悲為香油。正念為寶器。燃彼曜世燈。施湯藥令除病喜自。近得無病。如薄俱羅比丘五
不死等。遠得藥樹王身。又如藥王子。手觸疾病無不皆愈。死後取其燒處灰土亦能除疾。身疾既除心病亦遣。施器令得盛貯喜。
施車令得運載喜。亦是代步。瑜伽施車乘能感快樂。於中有三。先列五種福田。次列十種寶車。後隨田成施以善迴向。此中施五田即為五段。初施佛及塔有二種流類
迴向。一約田相似迴向如文。令眾生乃至云得諸如來無礙解脫一切種智等。二約所施物相似迴向令眾生攝取大乘等。餘文中亦有約施心迴向。謂歡喜心施亦即隨發
迴向等。竝通准之。二施菩薩及善知識迴向。三施佛大眾僧寶迴向。四施聲聞緣覺迴向五施一切福田迴向。菩薩十種道者十
度行乘。又十地道也。四輪義略作三門。初辨相者。一住正國輪。莊嚴論第六云有四種不放逸輪。一者勝土輪土勝有五因緣。一易
求。謂四事供身不難得故。三善護。謂國王如法惡人盜賊不得住故。三善地。謂處所調和無疫癘故。四善伴。謂同戒同見為伴
侶故。五善寂。謂晝日無喧夜絕聲故。二者善人輪。善人亦具五因緣。一多聞成就阿含故。二見諦得聖果故。三巧說能分別法
故。四憐愍不貪利故。五不退無疲倦故。三者自正輪。亦具五因緣。一善緣妙法為緣故。二善聚福智具足故。三善修止觀諸行相
應時修故。四善說無求利故。五善出所有上法恭敬修故。四者先福輪。先福亦具五因緣。一可樂由住勝士為因故。二無難由值善
人為因。三無病。四三昧。五智慧。此三以自正輪為因。第二除難者。依成實論四輪除八難。住正國輪彼論名住善處輪。謂生中
國除五難。謂三塗北洲長壽天。依正土輪彼名依善人。謂值佛世除佛前佛後難。平等願輪彼名自發正願。謂正見除世智辯聰難。本功德輪彼名宿植善根。除生盲聾瘖
瘂。前五是惡處難。第六是惡時難。第七是惡因難。第八是惡果難。第三成德者。四中。初二是外緣。後二是內因。謂願是智因。德是福
因。菩薩無邊淨行皆賴此因緣而德成滿。上通約三乘教辨。又正國真如法性土也。正土般若正觀也。功德施等五度行也。本願菩薩
十種大願也。此約終教辨。又正國即十佛國土海。正士即十佛正報。功德即性起功德。願即普賢願海。此約圓教。同一無盡大法界緣
起故也。象馬別施合以迴向。施床座中。前所施是汎爾床座。今此是聖王所坐之座。故不同也。三種世間所不能壞者。辨法師
釋。地前願樂世間。初地至七名功用世間。八地至等覺無功用世間。令得佛殊勝座。因位三種無常世間所不能壞。衍師云。是
三災不壞。今釋。以應是不為過未等三世之所遷壞三相亦得。以是稱法性之座故。經云諸法空為座。第二十施蓋中。如寶積所持如來合蓋遍覆三千。明攝化境也。又
菩薩本行經佛在欝卑羅國涉熱而行。有牧羊人即以淨心編草作蓋。覆佛隨行。佛便微咲。阿難問故。佛言此人草蓋覆我。十三劫中不墮地獄。天上人間生便輒有七寶
之蓋。隨而覆上。後得出家成辟支佛也。幢幡合施。亦可是幢上懸幡俱施。百緣經佛出世時有長者子名波多迦。生已空中有一
大幡遍覆城上。隨行覆之。值佛出家得阿羅漢。阿難問故。佛答昔毘婆尸佛滅後起七寶塔。時有一人。於塔設會。作一長幡。懸
著塔上。發願而去。九十一劫不墮惡道。隨所生處。幡常蔭上。今得見我。開寶藏施。中令得十六智寶者。依小乘八忍八智為
十六。辨師云。地前光得等四定。地上大乘光明等四定。各有自分勝進為十六。依此發智為十六智寶。以下釋云三昧正受究竟
增廣智慧之寶。又有人釋。佛地四智。智各有四為十六。以果位自在互得融通。施莊嚴具中。百福具好者。依涅槃菩薩修身。不殺
戒十善有五種心。謂下中上上中上上。乃至正見亦復如是。是五十心名初發心具足。終成有五十心。如是百心名百福具足。以此
百福共成一好。故云百福具好而自莊嚴。又依瑜伽決擇中。百福行者謂離十不善業道。小分離殺生。乃至小分離邪見。是初十行多
分離殺生。乃至多分離邪見名第二十行。若全離殺生乃至全離邪見名第三十行。若小時離殺生乃至小時離邪見名第四十行。若多時離殺生乃至多時離邪見名第五十
行。若盡壽離殺生乃至盡壽離邪見名第六十行。若自離殺生乃至自離邪見名第七十行。若勸他不殺生乃至勸他不邪見名第八十行。若稱揚讚述不殺生乃至讚述不邪見
名第九十行。若見離殺生乃至見離邪見者慶悅大喜名第十十行。又依肇法師法華疏中十善為本。一善以九善莊嚴名為百福。不知出何聖教。施冠珠中。以施熏心
令更成勝進大施。故云向增上。因此施念令慧深。見施中正理故云修慧。又因施作意令成捨根。謂究竟大捨也。因施作意令
慧廣覺。餘一切行迴向中。令得無見頂相者是佛三十二相中無見頂相表佛勝出更無過故也。摩尼寶冠者如文殊師利頭上天冠。是
毘楞伽寶所成。首楞三昧所起。於中常現無量佛剎及諸佛身救獄囚苦。如大悲菩薩等者此等菩薩主當此門於一切處一切時常行此行。餘下諸門所引菩薩皆亦如
是。身代死囚者是捨身命比前財施極超過。如菩薩本行經中。過去有五百長者子各出珍寶象馬車乘衣被飲食。隨乏悉與。有一貧人見而問言汝等施福求何等願答
欲求佛道。又問何謂佛道。答中廣歎佛德。貧人聞已自念。我今欲習學此願廣度一切。加復貧窮無財行施。當持己身而用惠施。念已索蜜塗身臥於塚間。我今以身
施與一切。若須血肉皮頭目髓腦悉以與之。持是功德用求佛道廣度一切。作是願已。應時三千大千世界而大震動。諸天惶懅。帝釋天眼見於菩薩臥在塚間以身布
施。下來欲試。化作眾狗鳥獸。來就欲食。菩薩見有欲來噉身。心便歡喜。無有退轉傾動之意。天帝復形讚問所求。為求輪王帝
釋梵王。答言不爾。唯求佛道廣度眾生。帝釋諸天同讚。善哉語菩薩言。汝此勇猛過彼五百菩薩所施百千億倍不可計倍當先
作佛。時貧人者今我是。五百長者子今此彌勒五百菩薩是。我以精進勇猛之力故超諸菩薩所作功德而先成佛。施連膚頂髮及髻明珠者有二事。一割剝頭皮連髮而施。
二依西國貴種。皆初生時。刀開頂皮內一神珠。封藥著已珠在皮內。今有人乞執刀開施。梵言周羅此云頂髻第三十施眼中。依瑜伽四十九。菩薩內施有二。一總求菩
薩身以身施而作僕使。有三意。一為速證菩提。二為眾生利益安樂。三為布施波羅蜜多速圓滿故。二別求眼手足頭目支節血肉
筋骨乃至髓者髓其所欲一切施與。又智論十四舍利弗六十劫行菩薩道欲度施河。逢乞眼退不到彼岸。迴向內令眾生得十種眼。又如與他貫計衣道竝是施眼之用。
亦應如是迴向後漸能總捨。施耳鼻用亦準應同。面門者。有人解。是口。光統云。鼻下當柱為面門。豈以施鼻得口端正。施牙
齒中象王者。如十輪經說。又智論第十四云。如象王施牙是法身菩薩。又引法身菩薩變身作象與獼猴及象為親友存仁敬以化人獸等。施舌中亦有施用。施頭
中。菩薩本行經月光王欲捨頭與婆羅門。諸臣諫王。王身是我等一切人共有。如一妙寶眾人共有。豈得一人獨自用耶。王語婆
羅門。汝何不屏處索。汝今少去。我安慰臣。語臣言。此於我有宿怨。今若不償更何時還後去去臣喚婆羅門。汝於林中待我。
後至令彼斷取其頭。遂以王髮繫樹。下刀斫之。誤斷樹枝。婆羅門謂已斬竟即生歡喜。以諸天力不令見王身首等。樹神呵嘖婆羅門。婆羅門謂。真斷頭怨心得解即
便還去。手與足合施。問若菩薩施身支節等為一切所求皆施。為有不施時。答瑜伽三十九云。若諸菩薩於所行施意樂清淨見有
無量利眾生事正現在前。設有來求自身支節不應施與。彼菩薩為令於施意樂得清淨故。須捨現前利眾生事而施身分。若魔天眾并魔所使眾生來乞菩薩身分支節不
應施與。其魔惡心恐彼當獲上品罪故。有癡狂人來求菩薩身分支節不應施與。由彼不住自性心故。不為義利而乞求故。其心狂亂不自在故。空有種種浮妄言
說。是故不應施身分。除上所說來求菩薩身分支節。隨其所欲悉皆施與。是名菩薩於內可施乃不施也。壞身出血及髓肉合施。智論第十四中。月光太子出城見癩人。
問醫人言。可治不。醫言可治。但藥難得。謂須從生來不瞋人血髓。和藥塗之即差。菩薩自憶。生來不省有瞋。即出血髓救彼令差。願得法身差其心病。此施肉是第
四十也。五藏中心別施。腸腎肝肺四藏同施。又智論十四施有三種施。飲食等為下施。衣服珍寶為中施。頭目五藏等為上施。廣引釋迦本行。此三施事如彼說。
[0261a11]支節諸骨同施。施皮者。智論十六中。如毒龍受一日夜戒被剝五色皮忍己施之。又金剛脇鹿王者。菩薩本緣集經第四中。菩薩往世墮畜生
中。而為鹿身。兩脇金色。脊似瑠璃。餘身雜廁。種別難名踝如硨磲。角如金精。其身莊嚴如七寶藏。身色光炎如日初出。為諸群
鹿而作饒益。於大暴河見人欲溺投身救之。其人得濟後遂背恩。告王將兵欲殺鹿取皮。將王及兵至鹿。指示兩臂俱落。王知背恩發心禮鹿謝過而去。廣如彼說
也。施手足指中。如有練指供養等亦是其類。
[0261a23]第五十施連肉爪者亦求法而施也。為法投火中七仞者。一仞七尺。七七四十九尺火坑也。為法受苦者如勇健王者。菩
薩本行經過去有王名處闍那彌梨。為求一偈割身千燈。後因帝釋問立誓表心。遂還平復。所求一偈言常者皆盡。高者亦墮。合會有離生者有死。王聞偈喜忘其
所苦。勅舉國人皆令書誦(云云)。為法捨國等如法華提婆達多品說等。教斷殺等是無畏施。以施其命故過一切也。智論世間所
貴。各唯已命。無有價直。五戒等望能殺是法施。望所殺是無畏。三種戒者是律儀等三聚戒也。救毀形苦亦是無畏施。俱舍論有
黃門救五百頭牛毀形之事。以此善根力故男形具足。是其現報也。文中肆字者是恣也。具足無上丈夫正法者。依涅槃經莫問
男女。具四相義即名丈夫。謂自正。正他能隨問答。善解因緣義。若不具此四種相義雖曰男子不名丈夫。女以反上即名丈夫。又云雖是女人能信自身有佛性者即
是丈夫。若有男子不知自身有佛性者我說彼人猶是女人。又云七丈夫趣者有四說。一依世間。依瑜伽中丈夫有七義。一長
壽久住。二妙色端嚴。三無病少惱。四非僕非女非半擇迦。五智慧猛利。六發言威肅。七有大宗業。具此七法名為丈夫。亦有趣故。
二依小乘亦有七丈夫。即七賢聖。一隨信行人。二隨法行。三信解脫。四見到。五身證。六慧解脫。七俱解脫。信他得度名信行。不
從他信名法行。鈍根三果是隨信行所得。信果離縛名信解脫。利根三果是隨法行所至。故名見到。滅盡正受法似涅槃與身合
故名為身證。障有二種。一煩惱障。二解脫障。但離煩惱障名慧解脫。二障竝除名俱解脫。三依大乘瑜伽有七地。亦是賢聖丈
夫所遊履故名趣也。一種性地。二勝解行地。三淨勝意樂地。四行正行地。五決定地。六決定行地。七到究竟地。初二是地前。次一是
初地。次一從二地至第七。次一第八地。次一第九地。未後是第十地及佛地合說。以因果俱究竟。四依瓔珞本業等亦有七位。一
信。二十住。三十行。四十迴向。五十地。六等覺。七妙覺。歎佛出世是法施。如上普莊嚴童子讚佛偈聲普遍世界。又如悲華中。釋迦
往作大悲菩薩行。遍諸國大聲教言。如來出世。如來出世為甚難遇等。施大地中如來及塔菩薩知識并父母等是恩田亦敬田。聖
僧二乘是德田亦敬田。餘乞者是貧人等是悲田亦苦田。此等皆能生福故名福田。從喻為名。又有四句。自有是敬非悲。如佛
等。自有是悲非敬。如貧苦眾生等。自有亦悲亦敬。如貧病羅漢等。自有非悲非敬。除上所餘等。智論十四云。若憐愍施謂於貧窮
下賊及諸畜生。二恭敬施謂於佛及法身菩薩等。三憐愍恭敬施謂於老病貧窮阿羅漢辟支等。問悲敬二田何者為勝。答有三義。一若就約境救彼現苦約心增大悲行為
利他行本。即悲田為勝。是故像法決疑經中。乃至施佛菩薩聲聞眾生不如人施畜生一口飲食等。二若就約境恩深德厚約心領法增智為自利行源。即敬田為勝。是故
校量功德經中。施畜生得百倍等校量。又甚希有經以七寶等供滿四州施四果聖人及滅度後起極廣塔。不如造�麥等佛
塔功德。乃至算數譬喻非比等。又大品中天帝云我非不欲供舍利但舍利從般若中出。是故寧供養般若也。三若約二利齊均悲智雙舉。即二田平等。如淨名云。一分
施難勝如來一分施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想無所分別等于大悲此之謂也。問等是敬中如父母恩田與聖僧德田勝劣云何。答如校量經乃至云供養百羅漢不
及供養一生身父母。又阿含經中供養父母功德共供養一生補處菩薩功德。齊等。問等是恩田。師僧與父母勝劣云何。答舍利
弗問經在家人父母恩大。師僧恩次。出家人師僧恩大。父母恩次。以師於在家教授力劣。出家反此。又以師僧生育法身法身累劫無盡。父母生育生身恩及七世。問等
是德田。供養別眾勝劣云何。答如梵網經別請五百羅漢不如僧次一凡夫僧。問施有三事。一田。二物。三心。此三勝劣云何。答
有四句。一自有田劣心等勝。如罽眤吒王禮讚尼乾子塔塔遂崩倒。二田勝心物劣。童子施土於佛鉢中戲爾故心輕。由田勝故得作鐵輪王。三田心勝而物劣。如智
論第九中老婢以紺澱奉佛得十五反受人天福後得辟支涅槃有人疑佛以妄語。佛以舌覆面用決彼疑云。引尼狗子小生樹大等。四三事俱勝。如龍女獻寶珠速成
佛等。今此中菩薩與施心悲智齊於虛空。辨施物事種窮乎法界。舉施田凡聖盡於十方。是故此中三事性盡深無底。三事殊特勝無比。三事廣大遍無崖。三事相融俱無
礙。又俱舍論問施支提塔此中無能受用云何成福。答福業有二種。一棄捨為類。若由捨物此福業得生。二受用為類。若由受用所捨物此福業生。若施支提有捨類福
無受用類福。類是因義。問若不受用云何有福。答若福要由利他得成福者修慈三昧及正見等。應皆無福。如慈等心觀中。雖無能受用及利益他有無量福生。從自
心起。今此文中。前施佛造殿堂受用生福。後施塔是棄捨生福。舍利者正音名設利羅。此云身。謂是如來或全身或碎身。塔者正
音名窣堵波。訛名偷婆。更訛單名塔也。此翻為歸宗之所也。依長阿含經四人應起塔。一佛。二辟支。三聲聞。四輪王。真諦三藏
引十二因緣經八人應起塔。一如來露盤八重已上。是佛塔。二菩薩七盤。三緣覺六盤。四羅漢五盤。五那含四盤。六斯陀含三盤。七
須陀洹二盤。八輪王一盤。若見不得禮以非聖塔故。又依僧祇律有凡僧亦起塔。謂持律法師營事比丘德望比丘應起塔。既非聖人總無露盤。仍令在屏處。若違結罪。
準此等文。今方有為師造塔廣起露盤。非直現人得罪。亦乃累彼先亡。深可悲矣。又汎論造塔有六意。一為表人勝。二為令他生淨信。三令標心有在。四令供養生
福。五為報恩行畢。六生福滅罪。問如造佛塔得幾福。答有二。一近得梵福。依俱舍中得梵福有七種。一此地未造支提於中而作二立僧伽藍。三僧已散能和。四修四
無量。五代父母佛命。六自出家教人出家。七建立法幢。若人於上七業中隨作一業。如梵光行天受喜樂報一劫。其梵福量者。用諸眾生共業感一三千大千世界業為
一梵福之量。二遠盡苦際得脫生死。故無上依經供佛舍利芥子等悉得究竟脫生死苦。大悲經亦同。施僮使令其代勞。又捨自身為彼給使。是為第六十門也。
是同事攝也。是以自身作蓋作蔭。覆障如來成孝供養。又身施眾生為奴僕。是躬代勞苦。又以己身奉給諸佛為報恩行等施國土及王位者。問如有惡人乞此王
位欲惱害眾生豈得施與。答菩薩見此亦不施與。如瑜伽四十九。若有上品逼惱眾生行暴惡業來求王位。終不施與。施嚴飾大城者。前通施國土。此文別施王所都處。
大城自居異餘小城故也。寶女即為侍人。非是二物合施。問此寶女等為是化作為是寶報。答是實報。經云皆是菩薩淨業果報
而用布施。又下法界品中皆是往昔同善根願如妙德女等。故云若能眷納我甘心受此苦。又如賣華女等。是故施之皆不生惱。問瑜
伽云。若有眾生來求種種能引戲樂能引無義所施之物不應施與。今此寶女既生彼貪染云何施與。答此中有三義故。是故施之。一菩薩觀彼有益無染方乃施與。若有
染過則不施之。二此女既實是菩薩同行眷屬。是故不令前人生施貪染。三此女能以法門有利益彼。是故施之。若反上三義則不應施。攝論中。有利益有染污。無利益
無染污。有染污無利益。此三菩薩不行。有利無染污菩薩乃行。瑜伽約前三。此文據後一。故不相違也。施妻妾男女此亦合論。
如須達拏者此云善愛或云好愛。如太子經具說施妻子等。現莊嚴王者即大王莊嚴經中說施妻子等。又菩薩本緣經中一切施王子施王子大戰象。與怨國人。王臣同
瞋擯王子於雪山。山中施二子已。天帝化來。從乞妻得還寄王子。後更乞眼。王子欲排。乞者止之。且還寄汝。我須即取汝更
不得施人。王子言。我今何得受兩物寄。廣如彼說。問此中所施妻子等為是實報為是化作。又彼乞者為亦是實為亦是化。答
此有三義。一約上品。俱實而施。如一切施王施兒與婆羅門。婆羅門鞭打將去。至一樹下更欲打之。樹神手擬婆羅門。婆羅門即倒。神欲斷彼命奪王子送還。王子告
神。請勿害之。我若再還令我父王檀行不足。即為不孝之子。神遂放之。解云准此妻兒亦是同修菩薩行人。尚須自捨身命。豈
有辭苦而退。二約中品。互有實化亦行布施。如賢愚經。佛昔為王。有毘沙門作夜叉語。從王索妻子食。食訖為說偈云。一切行無常。生者皆有苦。五陰空無相無有
我我所。說此偈已復本形。妻子猶存。此則妻子是實。乞者是化。淨名經中多是住不思議解脫菩薩為調練餘小菩薩增其行位故作此乞人。欲破此菩薩妻子愛盡。是故
對前示現食之又。攝論中毘荀陀王捨兒與婆羅門。是逼惱他事。此兒是化作。是故無惱。解云此乞者是實兒是化也。以菩薩方
便滿婆羅門願。令怨心盡故作是化也。又如菩薩化為女色施貪愛者調令離欲等。三約下品。俱實不施。瑜伽三十九菩薩於自妻子奴婢僕使親戚眷屬若不先以正言
曉喻令其歡喜。終不強逼令其憂惱施來求者。雖復先以怨言曉喻令其歡喜生樂欲心。而不施與怨家惡友藥叉羅剎凶暴業者。不以妻子形容軟弱族姓男女施來
求者令作奴婢。解云此據軟根初心說也。又若兩俱是化則互無義利故無此句也。施家宅令眾得住處喜。施園林令得遊歡喜。設大施會者是無遮大會。種種皆施謂
不限物不局時不遮眾無前無後等施一切故也。如下香牙園處設大會等。梵名般遮于瑟。此云無遮大會也。施一切資生具者是第七十門也。以別說諸門不可盡故。
是故末後總就一切資生之具而成大施上來隨大門有七十。若更細論所施物中種類不同。依光統師有一百二十。次廣有八萬四千。何者謂百二十事中皆有十善業而
行施故成一千二百。以七施法乘之成八千四百。一一行中具十種迴向故成八萬四千施行之門。七施法者隨相有六入理復一即為七也。隨相六者心有三種。即三時喜
等。事有三種。即施者受者及財物等。入理有二。謂照三事空。一寂之理。又釋以七聖財乘之亦得。如一施行有八萬四千。餘一
一行皆亦如是。若散說行相無量不可說。第二大段此摩訶薩以如是下總結所為。生喜迴向於中有四。初結行所為。二有來求者下顯行成無失。三菩薩爾時下度行無失
而生大喜。四摩訶薩善根下以所成喜行用將迴向。初中二。先約行結意。二以大悲下約心顯意。瑜伽三十九又諸菩薩於諸有怨以慈意樂而行慧施。於諸有苦以
悲意樂而行慧施。於諸有德以喜意樂而行慧施。於諸有恩親善同意。以捨意樂而行慧施。當知亦名菩薩巧慧而行布施。建立如來論者上云受持諸佛本行顯現諸佛
本行。如行能說故云立論。由立此論令生不斷佛善也。下顯行成無失中二。初明三事成行無失。於中初明稱乞者意離乖意失。二施心無悔離雜念失。三捨一切等
明施物廣多離匱乏失。二於諸眾生下重釋成。初釋上施心。視如一子悲心深也。是我善知荷其恩也。由初心故長養大悲。由後心故長喜心。俱由上二心令悲喜不
壞。依此悲喜廣行大施心也。下釋上。以物豐遂求稱意欣悅。問何菩薩見乞生喜於財無染。答以施行熟故。施障盡故。何者
施障。瑜伽三十九云。又諸菩薩於施障及對治如實了知。施障有四。一先未串習。二施物尠闕。三耽著上妙物。四欣樂當來具足
財果。一若諸菩薩現有種種可施財物。乞者現前而施心不發。即以正慧知我於施先未串習過失。決定知我先世於施未曾串習致今有財乞者現前而施心不發。若今
世不強施者復來世定背施行。是故菩薩力勵思擇而行慧施。二乞者現前。由財物少施心不發。以正慧通達。或由我宿業有過失故。或由現在繫屬他故。令
我現受飢渴等苦不能益一切眾生。設令行施乃至殞殄猶為最勝。況有菜葉可以活命。是故忍苦而行慧施。三乞者現前。由可施物妙施心不發。即以正慧通達。是
我耽著過失。我今於苦妄生樂想。由此顛倒生當來苦。是故菩薩勵力行施。四若菩薩施已欣樂當來大財利果不求無上正等菩提。即以正慧通達是邪果見過失。觀彼
諸行皆念念滅。所受用果速疾滅盡速疾離散。是故滅彼樂邪果見施行迴向無上菩提。問准此經中諸大菩薩財寶無盡。悲心復
廣。如何世間猶有貧苦眾生類耶。答依攝論偈云。見業障礙善。厭現及惡憎害他。彼眾生不感菩薩施此有五義。一菩薩見眾生貧不作惡業富即作惡業。二眾生貧即
修福富即障善。三眾生貧即厭生死心現前富即不厭。四眾生貧即慈善富即憎惡他人。五眾生貧即不能害眾生命富即損害他命。菩薩由見此五種義令眾生百千萬劫
常貧窮不作惡業染著生死。不令眾生於一剎那富放逸作惡墮四惡趣。是故瑜伽中於諸有情有安樂無利益菩薩亦不作。第三慶喜文二。初勝喜資神。丈夫行論中菩薩
喜樂過於世間及彼二乘涅槃之樂。此中但望世間超過。後摩訶薩下因喜增心五句可知。第四善根迴向中有十句五對。一令離苦因果。二令得樂因果。上二對各先因
後果。三境心。四心行。五分滿。上來廣顯行相。即眾生菩提迴向竟。自下第三明行極契真即實際迴向。又前明行廣大。此下彰行甚
深。於中有二。初顯行心無念總明迴向而無縛著。二摩訶薩下明於境無染別顯迴向而無縛著。前中以此迴向時牒前行於身等不縛著總明能迴向三業無念而成
迴向。下別顯無念之相。於中二。初明無我等法想。後明無業報等念。前中初九句明無我想。禪頭者。古人云。此名見一切生有形
有體。今更問三藏法師。云此翻名生者。二無有想下十句五對明無法想。一離有無法想。二離三世流轉法想。三離常無常想。四
離三界非界想。五亦離想離無想。上明能緣自體無想。下明能緣業用無念。謂不為想念所羈名無縛著。遊空無礙而成迴向故云無縛無著解脫心迴向。於中思及思報約
意業。因業及業報約身語業。又業約似業。思約業體。如是無心無無心而作如前大施迴向。自下明於境無染別明迴向。於中四。初別明無著。二摩訶薩若於下別明無
縛。三若於此法而不縛下別明解脫心。四摩訶薩以此一切善根下別明迴向。初中如是迴向時者將欲別釋。如前所作大迴向時。
常無緣念。是故今更重總牒之。下別顯無著。於中內是六根外是六塵。緣是能緣境是所緣。餘可知。二無縛中先牒前。無著者
依前起後也。謂心染於境名為著。境纏心為縛。楞伽云。心縛於境界。覺想智隨轉此之謂也。由貪著境深。是故心被境縛不得自在。今皆無也。於五蘊上各有三義。
一不縛色者是總顯無縛。不縛色取者別約凡夫執取五蘊。不縛色滅者別約聖人無取五蘊。又不縛不取者不縛有也。不縛滅者不縛無也。俱無執著不為所縛。下明解脫
心。於中三。初標謂牒前起後。於此法者於上五蘊有無法也。由本了彼法本自無縛性本解脫非今始脫故云亦無有脫。次徵下釋。先別釋於前有法之中性脫所由。謂
此有法即無生滅等故性自脫也。後菩薩如是見法下別釋於前無法之中性脫所由。見法則非法言語斷故牒前有法即性自無。非法為法者起後於無而亦性離。以不住無
故不礙有也。前則有不有故於有解脫。此則無不無故於無解脫。由不壞業故具修行。不滯空故不同二乘。是故不退求一切
智。餘句可見。四別釋迴向。先總謂向種智。以化眾生下別顯。先問起後答顯有十句。皆是教化眾生成此等事故名迴向可知。上
來實際迴向竟。總是大段第二依身起行竟。自下第三辨行所成益。於中有二。初正成迴時順同因果益。句別有九。初二順同佛寶法寶。次二同因智果智。次二同隨事
心境。謂義是境義。次二同入理心境。後一順同清淨法界。二自下明迴向已後令自他入法益。於中亦九句。初句利他益。餘八自
行益。謂稱法而了故無違失。又不捨真空不違緣有。空有無礙故云法力具足也。佛子下結名。上來位行竟。
[0265a05]自下第二明當位所成果。句別有十。一外蒙佛護。二內得堅法。三上修佛智。四善解所詮。五照達理性。
六得堅固善。七滿足所願。八得行法順堅不可壞。九得堅固願。十於法自在。又此十種望前行益配釋可知。
[0265a10]第二大段偈頌中二。先序說偈因緣。後正顯偈。前中承佛力明起說所依。下辨依力所成有十句。一觀十
方顯十方同說。二觀大眾明說所被。三觀法界明所說義。四深入等顯能說之教。五修無量等顯起說之心。六覺悟等明開覺說智。
七入佛功德明得佛說得。八逮得等明得佛說身。九分別等明了根應時。十隨順法身等明依真起應應起順真。是故即說而常不說。正偈頌中。四句成頌有四十一偈。
但頌位行不頌位果。於中分三。初五偈頌上行所依身。二菩薩具行布施下有三十偈半頌上依身所起之行。後隨順思惟下五偈半頌上行所成益。就第二所起行中初十
九偈頌上略標行事及廣辨行相。即是迴向眾生及菩提於七十門施巧略不盡說。菩薩觀察一切法下十一偈半頌上行極契真。即實際迴向。於中初二偈頌上總明無
念迴向。次心不分別下七偈半別頌上於有不著而性自解脫。後菩薩雖復推求下二偈別頌上於無不住而自解脫餘文可見。
[0265b02]第七等心隨順一切眾生迴向。於長行內亦二。初位行後位果。初中亦三。謂標釋結。就釋中分三。初明舉所修行相。二摩訶薩離
垢清淨菩提心下攝將迴向。三摩訶薩行如是迴向勝出下明迴所成益。初中二。初明所修善根。二摩訶薩行如是等下明因修成
德。又釋。前明行體。後明行用。前中三十句。初十直說善體。次十約境以明善根。後十約十度行以明善根。光統云。初十行出自
中。次十起從緣發。後十功成在已。初中增長三品善者有二義。一三品各別。各別增長令俱廣等。二於一善根始修熏識初成種時名增下品。從種生現令更增長名增中
品。重熏成種名增上品。又釋起隨事行名增下品。令行入理增成增中品依理起行令稱理廣大名增上品。無量等下皆是上品善中差別。四行德非一名無量善。五各等
法界名為廣善。六隨緣不同名種種善。七體深莫測。八妙用難思。九數不可窮。十絕於際畔。下約境中。一因求佛境所生得善。二因求法境。三因學僧行。四因求善
友依上四境生智善根。五緣眾生為境生悲善根。六令悲智相導名方便境。七俱同契真名微妙境。八自利善名內。九化他善名外。十總結多門名無量功德各生善
根故也。後十約十度行境所生善根。初六可知。七方便巧知眾生心器。八大願積集諸淨功德。九念力度業用十大智普彼下明第
二所成德。中乃至開解已者牒前起後也。則能下正明所成。於中二。先明體德圓備後普能下明作業殊勝。初中二。先成自分德
有二。自利中。初忍。二善調等戒。三永離等慧。堪為等結三行成法器。普為等是利他。後常為下成勝進德中。先由佛守護生善
滿願。後由深樂佛心得等佛。二作業勝中二。先上供佛業。謂供行順理。不求等離過也。二一切善根下明下救生業。於中二。初
化他德備。二於生死中下成化他行具。於中三。初令出生死安菩提大智。二普示下令捨塵染得大淨功德。三令一切眾生下總結所益。上來明所迴行竟。
[0265c13]自下第二攝將迴向。於中四。初約菩提心收攝善根。二摩訶薩復作是念如此善根若有果報下以前善根迴成行具。謂令修行之時諸緣不
闕稱本期願而成大行。三以此善根念念迴向下以此依行所起善根迴向眾生令得菩提。四修行如是迴向時不著業下明行極契真行無所行迴無所迴。前則眾生菩提
迴向。此則實際迴向。又前則以智從悲成廣大迴向。後則以悲從智成甚深迴向。初中先標舉大心所攝善根。作是念下顯所攝善
根之相。於中十句。前五約心體起善。後五約心業用成善。前中。初一總。後四別。一自分始。二自分終。三勝進始。四勝進終。業用
中。初一此心以大悲為本愍物起善。次二為眾生故求佛果智。一始。二終。後二集起彼因。一行廣稱法界故。二行堅不退故。自
下第二迴前善根以成行具。於中先總舉要期。謂此菩提心所攝善根若決定有果不虛者我當盡未來劫行菩薩行不捨眾生等。此有二意。一以此善根如我意願成益
生果故。二以此善根所得依果令我修行攝眾生時緣無所闕。是故我能盡未來際修菩薩行。此文取後意。二令無數世界下別顯所成行具。於中二。初迴成資財施行。
二復次下令成生財施行。問何不迴向令成餘行而亦成此慧施行耶。答此中菩薩為益眾生行菩薩行。由此施行具有三義。一財等現益令得離苦。二因施攝令入法
成行。三以所生善迴施眾生。餘行不具故唯此也。初資財施中有四。一資財廣有十一事故。二明乞者廣一切眾生故。三明施心廣。四施時廣盡未來故。就施心中有十
一。初於怨不簡名平等心。二於親不著名無偏心。三不為世名。四情樂非強故名無惱。五施已稱慶故無中悔。六注想菩提。七不雜無明故云清淨。八情無異念故云
一向。九大悲現前。十調離有為。十一住入無為。第二生財施中三。初財廣亦有十事。婆羅馬王者三藏說。正音具云婆羅訶此名
雲馬。謂遊行空雲迅疾無礙。因以為名。又云大海內有一洲名跋陀羅。此馬常居其中。每恒出聲云。誰欲出海。我當送之。此應是龍馬。然有慈心或菩薩所化也。二
修習下約時處對人明施行廣大。三摩訶薩復作是念下明施心純淨有十四種心。一不著施因。二不求施果。三遊空離繫。四
寬遍普被。五與理相應。上五是入理心。六巧施攝生。七等施無偏。八不計身命。九慳結已破名善調心。十定心利物。十一於生
不惱。上六是攝生心。後三是求果心。十二求果不捨名安住等。十三觀解照法。十四趣入佛果。又前五離有為心。次六攝眾生
心。後三求佛果心。又前五護煩惱。次六護二乘狹心。後三護二乘小心。又前五是直心。次六大悲心。後三是深心。上來迴成行具竟。
第三迴向眾生令得菩提。此即是捨施。智論十四云。有二種。一世間人能捨財不能捨施。二出世間人能捨財能捨施也。此中文
長分齊難見。但一一句各是一行。亦不可別分。今且依遠法師分為二分。初明慈心迴向。二如是菩薩憐愍已下明悲心迴向。前中總有一百十八句分二。初八十句
迴向眾生令修因趣果。二令眾生詣諸佛所聞法下三十八句迴向眾生令因圓果滿。又可前明自分後明勝進。前中有六。初令修善趣賢首位行。二令得不可壞正直之
心下令成種性位中修行。三令具足菩薩無量清淨下令成解行位中修行。四令成就清淨平等施下令十地位中修十度等行。五令修平等行具諸善下令於等覺位中修行。六
令顯現一切嚴淨下令成佛果行。第二勝進行因圓果滿中有四。一令眾生於種性位因行圓滿。二令於諸法中得離虛妄下令解行位中因行圓滿。三令悉得菩薩不退下令
十地位中因行圓滿。四令得薩婆若成等下明成佛果滿。上來慈心迴向竟。第二悲心迴向中有三。初令離惑業而成苦行。二令眾生安住下令離喧得靜成平等心行。三以
如是等下總結迴向利益之相可知。上來廣大迴向竟。
[0266c06]自下第四明甚深迴向。即實際迴向也。於中二。初明會事同理迴即無迴。後摩訶薩如是迴時作如是下明依理起事
無迴作迴。又初即離有後即離無。又初是自行同如。後則令他亦同。又初正是實際迴向。後是迴向所為。前中修行如是迴向時者
牒前廣大。下顯甚深有十句五對。一約已業報因果一對。二約自正報身財一對。三約依報方處一對。四約所化眾生有無一對。五約所迴行法總別一對。皆云不著者
無分別也。皆云迴向者明上廣大迴向之時。常如此不著而恒作彼迴向行事故亦不無彼迴向矣。下明修迴所為。如是迴時者牒前甚深之迴。下顯所為有五句。初二
句標。次二句釋。後一辨位。初中一佛智是菩提。二淨心是涅槃。三釋初句。四釋心淨。佛家是位。上來明迴向行竟。
[0266c22]自下大段第三明迴向益。即是此行所成廣大之德。於中有四。一成因德廣大。二摩訶薩修行時成就下
明成果德清淨。三摩訶薩如是行迴不違下明成會違自在德。四摩訶薩得平等業下明得違盡平等德。又初一是現成德。第二是當
成德。此二因果一對。三是會相。四是得實。此二攝法一對。初中十句。初二總歎顯勝。下八別顯勝相。一行廣勝。二以少下普見勝。三悉
得下持辯勝。四於念念下現生勝。五又於念念下嚴土勝。六令不可說下益生勝。七得無礙下聞法勝。八住無所有下神足勝。準此德
用。若非圓教諸位相攝何容地前得有如是無礙德耶。自下第二明有成果之德。於中三。先牒現況當。二懸辨當相。三舉當結現。初牒現況當結前生後。謂結前因德
尚爾無盡。況當成果位豈可量也。二所謂下懸辨當成果德之狀。句別有十。初六果相圓。後四果德滿。果相中。初二嚴土攝生淨。次
二正報總別淨。謂根是眼等根也。下二是主伴圓。淨謂業報是主淨也。後四是德滿中。初二行圓證極入法是證也。後二是願滿自
在。皆言清淨者染無不盡也。平等者理無不證也。此等竝是由此位中迴向力故令此菩薩當成如是佛果之德。三摩訶薩下舉當結現。謂得淨法門是得體離染。莊嚴是
德相圓備。此是現所得也。自下第三明會違自在。於中三十句為十五對分三。初七對明融緣起事令違相斯盡。次有一對理事互融俱無障礙。後七對會緣就實顯理融
無違。此亦是顯法之漸次也。前中初此迴向行。為淨佛剎故云不違剎。為安生故亦不違。二令眾生依剎起行剎業不違。三業依心起王數不違。又思是業體熏本識心
故不違也。四業託境成思境不違。以是唯心所現之境故云心境。五業所感果則緣報不違。六業與業迹正助無違。遠公云。解或等心起。業所依名為業迹。辯師云方便
造作名業。根本業道名迹。今釋謂決定思是身口業所遊履處名為業迹。又釋初剎那思為道引發第二剎那思為業體。道即迹也。又釋思體為業。熏在本識成種子為業
迹。又釋思為業。業有感諸道果報功能為業道。道即迹也。七法體與相能所不違。謂彼業等既是有為。必具四相。上來有二不違。
一由各緣起相資相順故離相違。二既各相依互無自性。自性無故其誰相違。次一約理事雙融以明無違。謂法生不違性者以緣生即無性故。性不違生者依無住本立一切
法。又初不壞假名以說實相。後不動真際建立諸法。下七約理融明無違。謂剎與眾生相隨似異。平等之理此彼不殊故無違也。餘句可知。自下第四得違盡平等。於中
二。初十句明得平等。由前違相盡故得此平等稱性之事。謂業報等十也。後得見佛下十句得成行位究竟。竝可知。佛子下結名。
[0267b21]上來位行竟。自下第二明位果中有十六句。二二為一攝為八對。一斷染果。謂伏魔怨止惡緣也。拔欲刺斷惡因也。二入證
果。謂無生道修證因也。到無二正證性也。謂理絕能所故無二也。智契彼法故云到也。三得無量下成益生果。謂道法救生神通化
物。四常樂下寂用無礙果。五悉能下明行願廣大果。六分別下智通殊勝果。先智後通。七得無礙下明見聞自在果。八修諸下行修具足果。下結可知。
[0267c01]第二偈頌中有二十一偈分三。初半頌上行相。中間諸偈頌上迴向。末後一偈頌上迴益。就頌迴向中三。初三
偈頌上迴成行具。二以此下六偈頌上因行生善。迴向眾生令得菩提。三深入下十偈半頌上實際迴向。於中二。初三偈半頌上不
著業等自行同如。二菩薩觀察下七偈頌上令他入實。後一結歎益可知。第八如相迴向同理。善根是如相稱理而迴名如相迴向。此
與上下何別者。謂前七明會事向理。此第八明事盡理現。是故行等俱是如相而迴向。後第九明從理起用。第十明用同體同體
而用。故云法界迴向也。長行內亦二。初位行中亦三。標釋結。釋中亦三。初舉行體。二摩訶薩以如是等善根迴向欲令下正將迴向。三
摩訶薩如是迴向時下明迴所成德。初中先有三十句。舉差別善根。末後一句結成一觀。前中初十句顯所修善根。二慧眼下十句明
長養善根令更增廣。三摩訶薩下十結歎善根差別具德。初中先二句明觀成入理善。初句標。下釋顯。謂離癡釋智。正念釋念。堅
固釋安住。不退釋不動。此是正念成止。離癡成觀。止觀雙運無礙現前。故云成就等也。後得大乘下明隨事大行以集善根。有
依八種心集善根。一依深心以起善根。先舉心能。謂心依理起故勇無畏。依此猛心起二善根。一廣多無盡。二稱理勝妙。三依白淨證起同體大悲即悲心也。四明直
心正念諸佛。五迴向心稱理不轉。六依求道心巧出堅善。七依正念心出一切善。八依巧慧心迴成利他。下明長養善根十句。初慧眼觀察善根之實。是故令此善根增
長。此是長養善根所由。下明所長善根。於中初句總顯。下八別辨。一明善根分齊不同故云分別等。二備德無缺故云具足。三體離染過。四唯住菩提不向凡小故云
一向。五修治使增。六修行所成。七思惟令廣。八稱實廣說。自下第三結歎差別。於中明此善根多能異德故堪成迴向。十中。
一種種門者通遊非一。種種境者所緣不同。種種相者體狀區分。種種事者緣成各異。種種分別者分齊不雜。無量行者施等多種。語
言道者此善根是無量言教所行處也。出生等者依此善根能生多分別智。修行等者諸善互嚴。悉能等者俱趣佛果。下結成一觀。顯甚深中。謂雖有如是多門種種然皆一
味同於真性故云無二。一切智境者謂此同性之善唯佛智能知。又釋此同性善堪成佛故是彼境也。此則前諸門無差別之差別故有多門。此即差別之無差別故唯一味歸於
佛果。上舉所迴善根行體竟。
[0268a22]自下二用之迴向。於中有四。一因成自行以修迴向。二復次下因事起行復修迴向。三摩訶薩善根如是迴向不著世下明前二迴迴無迴相。前
二是眾生菩提迴向。此是實際迴向。四如法門下明稱性純熟自在迴向。又初二是廣大迴向。次一是甚深迴向。後一是深廣迴向。以
同如之善根成稱真之迴向釋成如相也。初中二。先以前善根迴成自行。後如為已身下正向眾生。前中二。初迴成法身三業行。
二得離癡下迴成嚴飾淨土行。前中三。初成身業行。二成口業行。三成意業行。意業行中三。初明依心成自行德。二任持下成利
他德。三具足下一句總結所成。初中依七種心成七勝行。一依無礙心成清淨行謂洞理無礙令行淨也。二依大施心成財施行滿眾生意也。三依照法心成法施行。四依
不壞心成求佛智堅行。五依菩薩心成照一切法行。六依念佛心成三昧行。七依正直心成離染行。下明利他行中句別亦七。初一成化行。謂攝機不失名任持。充滿一
切是廣化也。而無休息是常化也。次二句明化行所依。一化同佛智故云安住也。二依定起用以赴群機故云得深三昧。次二句明攝化處。一廣遊。二遍住。次一句成化
他事故云化生不息也。後一句成化智謂成方便慧也。下一句總結所成。謂具足成就自他行慧深廣難測故不思也。自下二明淨土行。先別顯有六對。初中離癡是體分別
是用。謂離分別而分別也。二一念嚴土是用廣也。於諸通慧是用所依。三入實法是體深。示現等是用廣。四一見一切是用無礙究
竟等是用所依。謂持一切不令壞也。五以菩薩具嚴是德體。應現調生是用相。六一佛世界等是體廣。得究竟等是用持。下總結所
嚴之土令眾生滿。謂本嚴土只為攝生。迴向分別持智者是總結上來迴向持剎之智也。上來成自行竟。為欲迴向救眾生故先辨自行為本方堪長劫攝眾生也。自下第
二正迴向眾生。於中先舉自例他結前生後。下正顯迴向有二。初迴令出障六句。初三出三障。謂一離報障。二離業障。三離煩
惱障。後三成治行。初一對離煩惱。二對離業。三對離苦可知。下令成德。如大雲雨者有五義。一普遍故。二成潤故。三能出
雨。四雨能滅塵炎。五雨能生卉木。迴向大願亦具五義可知。下別顯所成有九句。初二成行。一離過名淨。二生善名田。次二令
入證。一入證方便觀謂如來藏令不忘失名護受持。二正證成就故云住淨法界。次二令成德。一成心自在德。二令身自在德。後
三成三善根。一無礙善。二無貪故名攝淨。三無瞋善。自下第二因事起行復修迴向。前已成自行迴向。今更成因事迴向。故云復
次也。於中三。初因事起行。二摩訶薩如是迴向下正將迴向。三如是摩訶薩下明迴所成益。初中二。先因見勝事。二巧隨起行有
三。初明所成行德。有法喻合。謂隨所見事託彼成行故云修巧方便等。既見可樂之事即樂求實義等是也。二巧妙下明行勝用。三如善根等結行同體。二正向眾生中
皆令得可樂者由前見可樂之境遂起可樂之善。令迴向眾生成可樂之德。此是巧便之用耳。於中三。初未入法者令得入法此在地前。二令菩薩下已入法者令得入
地此在地上。三具菩提下已得地者終令得果。初中七句。初中非但見佛不取體性。亦乃見眾生亦不取故云亦復如是也。又釋令見佛如法。於佛不著不取法性見
法不著。無數眾生等於僧無著故云清淨。維摩云。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同於此也。二令作稱佛意之侍。三令國淨可樂。四樂所求法處。五令樂出世法。
六樂持不忘。七得正慧法明。下明地上行中。初二句成初地財法兩施行。二得三昧下明二地已去功用位行。一得深定。二得總
持。三得記智。四得勝通。上是自德。下明化德。五廣說。六巧說。七化心。謂悲是。八常化不息。九廣化。謂於多時多處也。下明八地
已下無功用位行。於中。初由現佛勸得捨寂起修名巧方便。二稱理起行名深方便。三永離下明八地以無礙故捨愛佛菩提等貪心。故云離欲深解等明攝治行成。四
具足下明八地入無生觀。五九地中稱機說法名無諍。六十地中得金剛無間道現前名成滿。滅微細著礙等障故云滅障道法。下明地滿成佛果可知。
[0269a22]自下明第三迴所成益。謂由因事起行迴向力故令自善根轉更增多名為長養。得淨下別顯有十句。初內增明慧。二外善友護此是
生解益。三佛慧照心。四癡闇障盡。上二是斷障益。五修法入智是證法益。六善學下起後智益。七一切善根下大願益。八一切菩
薩下盡福原益。九成就下成智堅益。十明解下顯解廣益。上因事迴向竟。自下第三明前二迴向無所迴。即實際迴向。此上諸迴向
實際與此何別者。上皆攝相歸體。此中攝相歸相故異也。於中有二。先約行辨。後如是下約心顯。前中二。先明此迴向即常無著。
二觀甚深下明以無著而成迴向。前中四。初不著有謂於上嚴土攝生俱不著故是故云不著界等也。心無依者明所取無相。寂然不亂者能取不起。正念法者明妙絕能
所正理相應。起信論云。住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此之謂也。二具足下於無不著不礙起行無分別智名無選擇。不違迴向是不礙起行。不違正法是不礙入
理。三不壞佛相下明雙離有無。初不壞佛相不著無。等觀三世不著有。此約所敬無著。了眾生空是不著有也。無所依是不住
無。謂不於無而住著也。此約悲境不著。是即觀如來空而不失敬養了眾生寂而不失攝化此之謂也。四順如來下明離著之益有三。初正解漸至益。二如實分別下智慧
周圓益。三未曾下明寂用俱行益有法喻合可知。下明以無著而成迴向觀。上深法以生實智。謂不著有無之智依此實智而成
迴向。下別顯。初明理事無礙止觀俱融迴向。二以前無礙成自行迴向。三攝取下成化行迴。上約行竟。自下第二約心辨有八種心。
一不怯弱心迴向佛法。二廣大心迴向淨眾生。三無顛倒心迴不染剎。四無餘心迴不染境。五離世心迴得出世。六無著心迴成
悲行。七見法心迴成趣果勝道是也。八厭離有為心迴生真善。上來實際迴向竟。
[0269c01]自下第四明純熟自在深廣迴向。於中廣明如相迴向。
[0269c03]釋真如義作四門。
[0269c03]一釋名者。不壞曰真無異稱如。前則非四相遷。後則體無差別。此約始教。又不變曰真順緣稱如。由前義故與有為法非一。由後義故與有為
法非異。二義合為一法名曰真如。
[0269c07]二種類者。或唯一味。謂約實無差別故。或二。謂安立諦真如。非安立真如。又二空所顯亦二。即生空所顯真如。法空所顯真如。又二。謂
空真如。不空真如。染法不染名空。具性功德名不空。或三。謂約三無性。即無相如。無生如。無性如等。又有善法真如不善法如無
記法。如出雜集論。此約詮辨也。或七。顯揚論云。一者流轉真如謂思惟諸行流轉實性。二實相真如謂思惟諸法無二我性。三者
唯識真如謂思惟諸法唯識之性。四者安立真如謂染污法體思惟苦諦。五邪行真如謂染法因思惟集諦。六清淨真如謂淨法體思
惟滅諦。七者正行真如謂清淨行思惟道諦。或十真如。謂約十地中所證真如有十重等。或百門。謂十十無盡。應於圓通無礙法門也。或通一切法也。
[0269c23]三明德用者。一成依持用。謂染淨法依持而立。二成觀境。謂入證用。三依起信論有三大。一體大謂真如
平等不增減故。二相大具足無量性功德故。三用大能成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問不善等法既非真用應離如體。答由違真故不離真。由違真故非如用。此論意
以諸善法順真故竝是真用。問經說如來藏興造一切世間猶如伎兒作種種伎兩等。準此染法亦是所造。所以言非。答理實染淨俱是所持而得建立。但違順異不同也。何
者如觀施行三事空令施福廣大等於虛空。若觀罪體空則令罪障滅。何以不亦令罪廣大。是知罪違於真。入如則滅。善順於真。入如則廣故不齊也。此則遍興染淨順
用非違。此上約始終教說。又別隨緣通一切法。總是真用。具帝網微細重重無盡。自在圓融即相不待會。即性不待隨。如此百門所辨約圓教顯耳。
[0270a12]四約教顯者真如有二門。一乘真如。三乘真如。一乘亦二門。一別教謂圓通諸事統含無盡如因陀羅網
及微細等。廣此百句如中說。二同教者則與三乘義同。但由智迴向故入一乘攝。二者三乘真如亦有二門。一頓教如維摩直默以
顯玄意者是。此如絕於教義相想俱不及。如大般若經那伽室利分說。二漸教者略有三門。一終。二始。三世間所知。初終教中復
有二種。一始如三十二菩薩顯不二法門者是。二終即文殊所顯不二者是。此始終兩門竝具無分別教義空有二門。二始教中亦二。一始如百法論六無為屬一切法攝。顯
人法二空得知真如不及二空為上。此門通分別無分別教義。二終者如維摩為迦旃延說不生不滅是無常義等。又金剛般若微塵則非微塵等。又對法論開六無為成
八則三種真如屬無為攝。得知真如成無為上。此初教始終竝通分別無分別教義。無分別義者謂證真如。無分別教者謂比觀意言無分別境悟大乘言教故。分別義者謂教
義則空故。今初教中真如但是空義不同終教也。三世間所知真實者復有二種。一始謂人天正善根及愚法二乘等入真實性攝故。
中邊論云。世間所知真實入真實性攝。準彼論文世間唯除虛誑妄語等。餘竝入真實。由許是菩提遠方便故。二終者故論云一切法但有名。謂分別名思惟名得知。不同
遠方便法。此義唯局二種十名中。為是大乘近方便故。真如者乃至流在十名理不可壞故同是真如也。
[0270b13]於此文中數有百句。檢文缺一句。初一句是總。餘皆是別。總中真性不異名如。自體妙軌稱法。通智遊入
曰門亦是不同生滅門故名門也。至一切道者顯其分齊。謂明理遍眾行。無量無邊善根迴向者明行遍如理。謂稱如而成迴向。又釋理實真如遍一切道無量無邊差別
之法則彼諸法為如詮門。真如於彼異異詮門而全體顯現。門乃多途故云遍一切等。今且就百門明十十無盡。此則一切法是真如之門故云如法門也。此順梵語故是
倒也。義正應言如遍一切道無量無邊彼一切法是如之法門。故云如法門此是標也。遍一切等釋顯。謂一切道者道是門也。以能顯
真如故。善根迴向者謂明以同如普遍之善根隨異門而成迴向。下別顯。一一句中皆有三義。一如如者標舉如理謂如彼真如。二善根亦爾者舉善同如。三迴向等者
以同如善根迴成同如之益。是故所迴善根及所向眾生并所成益相俱是真如而有所成也。又此三中。初釋如。二顯如相。三釋
迴向故名如相迴向也。又初辨如體。二相。三用。則是真如三大也。下一一句皆亦如是。於此別中。英法師分為十分。謂初十明賢
首位中如。二十明十住中如。三十明十行位中如。四十明十迴向位中如。五十明淨心地中如。六十明行迹地中如。七十明決定地中
如。八十明究竟地中如。九十明等覺位中如。十末後十明佛地中如。此等分文亦未見其順。又靈裕法師北臺意法師炬法師等各分作十各悉不同。然於文勢竝皆不順
故不敘之。遠法師云。此等何異異相難識。今且言之。初十句約就地前所行辨如。後八十八就初地上所行辨如。此判亦難。今
謂諸門各是一法。竝取真如體相用盡。亦不可相從科為分段。於中諸門真如皆體從緣異。謂性如非相如等。善根同如亦隨門別。是故性如善根非是相如善根等。從
異門體起用亦異。是故性門迴向無性相門迴向實相等。下諸門皆准知之。過去非同等者。相州大範法師云。此破小乘三世之執。謂
彼執過去為有。若是有者便同現在。今既滅無故云非同。言未來非故者小乘亦執未來有法流至現在。若爾應是故法今既未來。緣未至故畢竟無法云非故。現在非異
者彼執現在決定是有。今明待緣假合。推之則無故不異過未之無。故云非異。裕法師云。過去非同者集起而無集起。非故者轉
變而非轉變。非異者相別而非相別。發起新新者稱過去也。除滅生死者同未來也。清淨生者似非異也。遠法師云。過法無常。同歸盡滅。於現本無故曰非同未法新生
非本有性故曰非故。現法皆空故曰非異。各此三非。以之為如。炬法師云。過去非同者明如體。雖在過去而非遷滅不同於無。未來非故者雖復集起而無起相。明已
起之處非故。現在非異者雖在現在而無形處不異過未。英法師云。過去滅法與無相似。名之為同。今明依如起新行願不同彼無故曰非同。謝落故業當報方受。名
之為故。今明證如捨彼故業故云非故。現造業結不同過未名之為異。今觀業結本無造起畢竟清淨故云非異。發起新新等釋過去。除滅等釋未來也。清淨等釋
現在也。今更釋汎論三世法有二門。一性空門。二成有門。性空者謂過去已滅故空。未來末至故空。現在不住故空。今此文內約成
有門。謂前念法是過去滅。以能引起後念法生。是故過去非同。一往唯斷滅也。後念是前念家。未來雖由前念滅令此後念生。然今無前念法可傳至後念故云未來非
故也。是故前念中舊法今無後也。現在法望前念同未來。望後念同過去故云非異。是故前念流滅雖非同燼。然無法至後後念續前。雖依前起然法新非故。是故
迴向中發起新新菩提心者。以前念非同令後念續起令菩提心不斷也。由後念非故所以念念新新令菩提心不常也。除死淨生顯心作業。文意如此思之可見。又現在
念念成正覺者謂了達現在亦平等故見理名覺。上來四段總是第二正迴向竟。自下第三結迴所成德。如是迴時者牒前起後也。謂由前善根同如迴向是故得一切法即平
等而利用也。十句分五。初二約處。一即等而成嚴。二即等而於中轉法輪。二次二約人。一菩薩即等而出彼願。謂起一切智願
者是菩薩也。二觀多佛體不殊。三次二約法。一約法性。二約法相。又一真二俗。四次二約行。一菩薩行。二佛行。五後二約德。一
約佛體等。二約佛用等。是名下結名可知。上來位行竟。
[0271b16]自下第二明位果中得十果。一得佛法果。謂得無邊淨法門者證法多也深也是得佛體也。為人雄者成佛相也。無畏
吼者得佛說也。成就菩薩者得佛所化也。不休息者得佛化時也。又初證法深也。二成人高也。三化益廣也。四化時常也。此上是
總句。下九句別顯。一得佛圓身。二得佛圓音。三得佛圓力。四得佛圓法。謂超出眾生故云勝。而即赴機故云示現一切也。五得
佛圓通。六得佛圓用。謂不思解脫是也。七得佛圓定。八得佛圓辯。九得佛圓覺。謂現佛等覺於眾生也。下結。
[0271b27]第二偈頌中二十九頌分五。初二頌前行體。二菩薩思惟下四頌迴向眾生及菩提。三以此下二頌實際迴
向。四深樂下十六頌純熟無礙自在迴向。於上百門略頌不盡。又不次第也。於中初七正頌前純熟同如迴向。後九兼頌後位果。思
之可見。五末後五偈頌迴所成德可知。第九迴向作四門分別。初釋名者。此無縛無著解脫心迴向約無等大行立名。無縛無著有六種。一由離凡故不縛生死。以出
小故不著涅槃。二離六識取外境不縛。離第七執於內不著。三離現行縛無種子著。四不取有縛不執空著。五無惑障縛無智障著。六無麁使縛絕習氣著故名無縛
無著。此明行體。解脫是大用無礙。非但脫離諸障。此是行用也。心者是行體。用所依之心。謂菩薩大智之心是善根所依。以此心中
所攝善根皆用持迴向。成於普賢深廣之德故以為名。此從能迴向立名。問下文亦有無縛無著解脫等所攝善根。亦成迴向。何故標名唯就心立名。答理實通餘。
但彼下文十門之中。此無縛無著解脫心內百門。迴向文處廣辨。餘竝準通。是故就此廣處為名。
[0271c21]二來意者。前會相從體。今依體起用。顯純熟自在故。此位來。
[0271c22]三法體者以普賢三業無邊自在甚深廣大無礙大用為此位法。
[0271c24]四釋文者。就長行中亦二。初位行。後彼果。前中釋內有一千門釋分二。初無縛無著解脫心內百門廣釋。餘九百門
準例通釋。就前中百門內復分二。初二十門辨能迴行體。餘八十門顯所向行用。就前中亦二。初十以不輕心攝善根。二常樂下十積集長養擬將迴向。前中初一心是總
辨。餘九心是別顯。別中準總具言應云於出生死善根不生輕心。故云不輕出生死心。下皆準此。何故不輕者二義。一以從佛果
流故。二堪成無上大菩提。如法華經中乃至一小音皆以成佛道等。如尼俱陀子小果大等。如上賢首品中掃塔等善成佛果中端嚴光等故不可輕也。問理應更有勝
妙善根。何故下一約合掌等而明不輕。答此最微少世人所輕。菩薩收攝下至於此尚爾不輕。況餘一切。故約此等辨也。別中。一
離惡。二攝善。三廣修餘可知。二積集中十句。初一總由不輕前諸善根故。是故常樂攝受彼善。下九句別。一攝令不失明。二契
合相應故云安住。三思念不斷。四巧便更增名長養。五不以染心污彼善根故云不著。六純以正心而成彼故云具正等。七無過失可簡却故云不選擇。又亦有善斯
收故云不選也。八堪成佛果故云隨順。九能得佛果故云得自在。前句順向佛果。此句正得佛果。舉所迴善竟。自下第二正迴向中二。初六十門明廣大迴向。二從不妄
世間下二十門明甚深迴向。深廣無礙為大迴向。又亦初是菩提眾生迴向。後是實際迴向。前中有六十門。內廣顯普賢自在德用。
於中初一門是總。謂無縛無著解脫心是能迴之心。彼善根者彼前所攝諸善根。迴向具足等正是所向也。問此中不言迴向眾生何
耶。答但令成就普賢三業。方能盡窮眾生界而攝化也。是故亦是迴向眾生等也。下別顯普賢三業德用。於中但知一一門皆攝法界自在德用。或理或行或智或境或自利
行或化眾生或體或用或因或果或人或法。皆各總攝一切法故不可相從別科。今麁分二。初二十四門顯普賢因位究竟。二從於一一境界下三十五門顯普賢果位究竟。以
普賢門內通因果故有此二門也。又釋前約自分後勝進。以二分無礙是普賢德故。前中亦二。初十四門明普賢自在三業。二復作是念下十門明普賢廣大三業。前中初一
是行所依。謂由勇進令行德成。下明所成德。初四門明總持無礙。是意業自在。次六力用無礙。是身業自在。次一明圓音無礙。是語
業自在。後二門於眾生世間器世間自在。第二明廣大三業中十門分四。初三門明普賢廣大語業。一說聲遍。二持所說。三說無休。
次二門明廣大身業。一體。二用。次二門明廣大意業。一因智。二果智。後三通結三業。一明三業廣勤。二明身語深廣。三辨意業攝
法。上來普賢因竟。自下第二明普賢果德有三十五門。隨相分三。初十門明得普賢攝法廣大德。二於一念頃悉能下十五門明攝法自在。三妙智知色微細下十門明普賢
微細智。又初是一重平漫知法二相即相入重重知法。三微細容持甚深知法。此亦是漸次之相也。前中一巧智自在名方便王。二無明
住地盡名離癡法王。三慧照行法名法明。四巧成所化名為方便。於中列十。如是等下總結無盡。問前段明普賢因。何故彼中亦
有佛行。此中明果。何故亦有菩薩行耶。答辨公釋前舉果顯因。此舉因顯果。又云菩薩修行與佛等名普賢行。佛行大行名為普賢行。今更釋經云雖得佛道轉於法輪
入於涅槃。而不捨於菩薩之道。是菩薩行謂因滿成果用。得果而不捨因。又以因果二位即入無礙各收法界。謂因窮法界具於果也。果攝法界合於因也。五身業
令見喜。六知語淨口業。七知一切法智。八得佛法身自體相用。九得圓滿根根有二義。一生後義謂出生無盡。二受法義謂根器
領法。無限量故約所出所領說。及自體差別列十五種。可知。十得無盡神力。於中初一句總後十句別。依此等力修普賢行也。自下十五門明重重攝法無礙自在。於中
初一無礙身智。謂身能外遍而內含容智入無生而生大行。二生如來家修法界行智。三以普眼見自在法界故云於一毛道等也。容一毛之路名為毛道。於中二法圓
滿。一容一切剎約事。二一切法界約理。三究竟空界就事空。何故爾耶。謂有二義。一以法性融通事隨理融故。二以緣起相由無
礙即入容持自在故。此有同體異體。准上思之。四入劫智自在謂長短無礙。五身業自在謂令一身即多多內各容。六見佛聞法自
在謂不著佛不倒法。七入世界自在智謂迴動轉變隨智無礙。八知想自在智。謂一切法皆是想念中而成立故。是故一切悉是想也。
於中有三。初一句是總。二列三十八種所知之想。三如是下顯能知之德。先明離障德。後一切如來下明知心所成德可知。九
知心自在智。謂諸心相入及業依心異。十知處自在智謂一即一切等。十一知業自在智。十二知法自在智。十三知語自在智謂得無
礙淨耳。十四得知根說法智。十五知根自在智。上來十五竝是一中一切而了知耳。自下十門明普賢微細智自在。初一明知世間法
微細智。於中有三。初一句總舉能知之智。二列十一種微細之法。衍法師云所知之事幽微故。能知之智微細也。辨公云此等竝難
知故名微細。今準上下經文於一法中有一切法。齊頭炳然同時顯現。是微細義也。三如是下明能知之德。二知眾生微細智。初列
十種所知。後結能知之德。三知菩薩行德微細智謂舉初發意等取一切菩薩也。列二十一種所知微細也。四知菩薩位德大用智。
先列四十二種所知。初十一明行位成滿。生兜率天下明位滿大用。謂八相等也。二如是下明能知之德。謂成普賢自在行德。五知眾
生性智。先列十種所知。後如是下能知之德。六知世界智。初一總。次列二十種別有三世間自在。後如是下結能知之德。又此等皆
云微細智者是智從境名也。又此微細在智中故智即細也。七知法界智先舉所知。一總十別後結能智之德。八知入劫智微細。
初一句總。無量下別列十種。後如是下結能知之德。成十種心可知。九知法智微細。先列十種微細法智。後如是下結能知成德。前
中法義有四重。一法體具德。二一切即一等明法用相即。三入非法等明理事相即。四入方便無餘是體用善巧。十知無餘智微細。先
列十種所知。後如是下結能知之德。皆出生者謂量智從理起名出生。知無不盡名無餘。此門亦是總結故云知無餘也。上來廣大迴向竟。
[0273b08]自下第二明甚深迴向中。二十句中皆兩兩合舉總為十對。一世與世法假實相對。二菩提菩薩圓分一對。三體用一對
行是體出生死是用。梁攝論云。於分別依他性不見菩薩所行行及行道此之謂也。四人法五生熟謂不調者是根熟也。六行願。七
自他。八施受。九因果。十境智。此等是上廣大迴向之中諸事。雖成廣大自在之德而於彼法無妄執取。是故皆云不虛妄取也。上
來百門竟。自下第二類餘九百中列十種章門。初一結前百門所屬。餘九次第結後九百。謂如無縛無著心所攝善根成此百門迴
向。無縛無著解脫身所攝善根亦如是迴向。餘皆準此。十中初三是三業。次二業報。次二染淨土。謂世間染是化處也。次二根藥謂眾
生是所化。法是法藥也。下一正智。此十皆是無覊自在而生善根。用成迴向具普賢德。是故皆云無縛無著解脫故也。初一置善根
如是迴向。餘略令準。皆合具有應知。上來廣略總一千門大迴向竟。
[0273b27]自下第二明彼果中有二。初行果後位果。前中有十句。初三因三世佛菩薩迴向行。四得正教。五滿正法。謂證法也。六等境界謂眾生為悲境
也。七同善根。八等所住謂大悲地是所住。論名梵住。九同一境謂真諦。十不違等不礙多也。上來釋竟。佛子下結名。位行竟第二
明位果。於中十二句得二種果。一現成果。二轉生果。現成亦二。初行堅果。二行勝果。初二句標此二果。一切眾魔下釋顯初果。二普
現下三句釋行勝果。一廣行勝。二巧化勝。三離染勝。二摩訶薩下六句明轉生果亦二。初外得眷屬果謂不壞眷屬也。二內得成德
果有五句。一成法器德。二深行德。三因圓德。四果用德。五因果無礙德。
[0273c12]第二偈中有五十一頌分三。初三偈頌所迴行體。二所作下四十四偈頌廣大迴向。略不頌甚深迴向。三過去一切下四偈頌迴所成果。就第二
四十四中。初一頌普賢因位究竟。餘頌因圓果滿。於中初世間無量群生一偈頌知世間微細智。次一偈頌知眾生趣微細智。次一偈
頌知世界智。次一頌知心智。次一頌知根智。次一頌知業智。次三頌入劫智及知三世癡慢等。次十方世界諸如來下二十七頌菩
薩行位成滿大用。於中初一總頌。次一頌住兜率天。次一頌入胎。是微細故胎中具八相也。次二頌初生。次四頌七步現咲試吼
放光。各一頌可知。次一頌在宮及出家。次五頌坐道場降魔成覺。次五頌轉法輪。次三頌般涅槃。又顯餘趣所現自在。次一結此
菩薩善根迴向。次三頌迴向大果之行儀。上來位用竟。次有數無數下四偈頌入劫及剎竝所行行。次二頌出生無餘智。次一頌眾生
性微細智。下四頌彼果分中。初二頌行果。後二位果可知。
[0274a04]第十迴向中亦作四門。
[0274a04]初釋名者。法界等無量迴向從法立名有其四義。一約所迴行法。謂以法施之行成迴向故名法界等也。二約所迴行體。謂所迴行體廣大無邊等
於法界。三約能迴之智。四約所迴之德。謂以稱法界之大智迴等法界之善根。迴向法界之大用故立名也。此則位滿至極故標以法界之稱。
[0274a11]二來意者。前明依體起用此明體用無礙。圓極自在故次來也。
[0274a12]三法體者以法施廣成普賢自在大善巧德。是此法也。
[0274a15]四釋文中。長行內亦二。位行位果。行中三。標釋結。釋中三。初舉行體。二摩訶薩於彼善根迴向下正明迴向。三如是迴向時下明迴
所成德。前中三。初舉所成行。二摩訶薩下明長養善根。又前自分後勝進。又前利他後自利行。前中十句。初一句總明得法師位。
如第十地受位分得離垢三昧垢染斯盡受職位滿內得彼定灌其心首外相顯彰故云繫頂。法從喻稱名離垢繒。但有此繒繫其頂者即知。彼人得離垢法受位成滿。由
得此位方能雲雨說法廣益群生故云受大法師記。又如楞伽中大慧等十地菩薩得佛手灌頂神力故能自在說法。同於此也。然受職有三。一約喻。如輪王太子受位等。二
約理行。如內心證理灌其智頂。其約位事有五重。一約信行滿如賢首品說。二約住滿如上灌頂住及下海幢比丘頂上佛說法處辨。三約行位如十行滿處入因陀羅微細
法界等說。四約善巧位如此位說。五約證位如第十地說。此五重內隨一成處必具理行。內相應故。又此五中但一位滿即因圓究竟更不待餘。又若得一即得餘位。又總
是一法界受職。隨門差別五位不同。法體融通含攝無礙。此約圓教宗說。若餘教中不通此事。思准之。下九別顯法師之德。初一
句明法師德立。能廣法施者辨慧無竭。成大慈悲者顯施心無盡也。安立等者施所成益也。謂令得大心成於大行方是法施故。經
云若以小乘化我則墮慳貪。又法施過財百千億倍乃至不可說分非其比也。丈夫行論(云云)。古德云夫法施者。一則發之以智慧為
生解之妙方。二則化之以多人作津濟之弘躅。三則為起行之本寔倚仗之良詮。四為入聖之階標引導之要路故。此經中託人以弘道多嗟法師之勝德。寄行以表法每
引普賢為末篇。故知法施為究竟之道智慧為滿足之極。自利利他功之不朽其唯法施也。二饒益等者明常施。謂以菩提心生長善根廣益眾生不休息也。三建師名謂
作教授之師示成佛之道。四照之以法日。前師此法故名法師。即所授行法也。五顯法師心。謂等心是無偏心。廣大心不倒心也。
欲令等是常心。六增長等明福惠化增二嚴。謂善根是福也。七為眾生等明導之相採寶所示正路也。八以利他為先修諸行故得為慈悲法師。九化令更事。餘諸善友不
局於已。是無著法師。如善財知識更示餘人令求者是也。下第二明長養善根有六句。一依此法施善攝取佛果心。二徹到彼岸三依法施善修金剛菩提心。四成大願。
五依善友正意求法。六了達果境。是故令前法施更復增廣也。行體竟。
[0274c08]自下第二正明迴向。於中亦二。初以善根成廣大迴向。後安住法界下成甚深迴向。前則眾生菩提
迴向。後則實際迴向。前中廣大有十五門。初一門以彼善根迴向見佛修自他梵行。於中三。初以善根迴向同念三世佛菩薩行建奇特想。二得是想故下明依想見佛。三
諸佛菩薩下明依佛起行。於中三。初為他修自行二以自化他行。三何以下釋他化以順自。初中有二十句。初十明已成。後十
上修。前中初五離染。一總顯。二性成。三威儀具。四性離濁。五威儀無垢。下五順法。一守行心堅。二外緣不壞。三上順聖心。四下
無異求故云無依也。五稱理平等故無所有。後十上修中。一不執著名離倒。二不為所拘名無礙。三不取戒相又離戒取。四將護物心名無諍。又不非先制不更造
立。五無失可擇。六契合相應故云安住。七過二乘。八情專故不動。九不散。十離瞋。皆離染之極。故云梵也。自下自化他行十二句。
初一舉自例也。修習下別顯令他所成。一始修。二行具。三無失。四不執。五照理。六離我。七離惑。八離犯。九犯離無慚。十持
心決定。十一不強生惱。下三釋成中二。初反釋。後順釋。前中何以故者。徵問云此中菩薩行已滿。何故不但說法化人令修梵行
而自修耶。下釋若自不修令他修者無有是處。有十句可知。攝論云。若自住邪行設欲正他非是人終不能制正他過失。後何以故下順釋中先徵問云既自不修教
他不得。若為即得教他修耶。下釋中先總釋。自如說行離倒能說離倒授人言行相應。故云實語實行。下明淨三業離染滅障
益。下別釋。自行教他五句。一直。二忍。三離疑。四信。五堅法。是軌持法也。善根如是迴向結上迴也。第二復次下明迴向令得諸
法。於中十句。一令得法門謂能證法能摧邪論。二悉得三世下令得法海。先總標。於一一下別顯十種法海。一生法是立宗相。二
方便是因喻等巧成宗法。三語言法是隨方語則。四施設是施名於義及隨機意樂立義前後次第成等。五文教成範。又安布教則。六由言顯義說授儀式。七所說解通曰
門。又諸宗法門。八令人開解名入。九宗義分明令解決定。十結宗究竟成義安立名住法。悉得無盡法藏總結所得也。三得無畏
法下令得法辯。四得不退下令得法明。五得法界等無量身下令得法身。六得法住。七得法實故云決定法。八學多法。九住行
法。十向內證。如是迴向下結成果也。第三復次下明二利行圓。初十自行圓謂見法界等無量佛等可知。復作是念下復令眾生同已故云如我無異。十一句等顯無異也。
第四復次下明行稱法界亦有十句。初智依理起故亦同性無邊。法界莊嚴眾生者有三義。一依此法界眾生得成故云莊嚴。二以眾生即同法界令眾生即清淨也故云
莊嚴。三以眾生同在大法界緣起門中攝法界故令眾生具德也。第五復次下明見佛解法。於中三。先總。二有十句。見佛成行。三有十句。解法界。初一不隨緣變故無
生。二不守性故。三不二故。四非是能依。五妄不能染。六非是所緣故離相。七非是能緣故寂靜。八滿一切處非一切處故云無
處。九隨流不去染現不集。又捨染不去淨現不集。十在諸位中性不改故云不壞。照達法界同名解也。第六復次下令眾生成法師。於中令成二十種法師令眾生成佛
及大菩薩為法師也。二十句中各二。皆先標法師名。後釋顯義。亦是所作也。以是同類迴向故。是法施善根迴向令成法師等也。法華法師品中(云云)
。大菩薩藏經法師品(云云)。仁王經有十三種法師。謂十二住及佛是也。又於十方界佛滅度後守護受持如來正法廣宣流布開化不絕為法師也。如
辯積法師及那羅延法師他摩室利法師等。竝由其人使佛法再興久住世間等。此為持正法法師也。覺諸魔事者。如莊嚴論中有魔詐現神通作羅漢形惑亂諸比丘愚
皆歸伏有多聞比丘以阿毘達摩石磨之假金遂露即呵嘖之餘愚人瞋此法師後果方知(云云)。第七摩訶薩下明無分選擇行。
不選擇者是不分別也。又以所作諸事皆稱性無失無可簡擇故云不選。文中十句成法。是所成果法也。餘句可知。第八摩訶薩下明成無著大行。中二。先明無著簡
所不欲。二但欲下明所願樂為成大行。前中十八句。初十七護煩惱不著世間。後一護二乘不著小果。毒心迴向者如沙彌迴向作龍等。壞善根迴向者迴向作魔王等
及作大力王滅三寶等此無彼也。二欲成大行中九句。謂成自他普賢大行故迴向也。第九摩訶薩如是平等心下明正悕望大行。
中有四。初十句明能迴之心。二令一切眾生下四十二門迴向悕欲成自他大行。於中分別緣起得法化生心者。謂由分別彼法生起智心故云從法化生也。此等竝是
普賢大行也。三明離染。先標。何以故下釋成離染。四如是迴向時下結迴向利益。第十復次下迴向令眾生得法音語業。初一是
總。餘三十二音是別。竝是佛圓音具德之貌可知。第十一復次下迴向眾生令得法身中三。初十令得十身行體。二摩訶薩下十令
得十身行相。一映無不徹名明淨身。二於中普現五道眾生體無闇障名離濁身。三因圓果滿名究竟身。四淨德內充名清淨身。五煩惱障盡名離塵身。六所知障盡名離種
種塵身。七習氣亦滅名離垢身。八常光恒照名光明身。九一一身上各有十蓮華藏塵數相好名可樂身。十形充法界色遍十方虛通不障名無礙身。三以如是下明十身勝
用。初總。示現眾生菩薩行下十句別顯用相。下一句結迴向所成。第十二復次下明成無邊大行。於中初身遍起行為能益之緣。見
者不空下正明所成益。一令發心。二不壞心。三廣行。四具悲化物。五見佛修善。六安生住法。得法輪聞慧也。法明是思。行菩薩行
是修也。七入眾生下十一句明照法原故云入。略舉十一。實即無盡。是為結迴也。第十三復次下迴成嚴土。於中二。初明同體
嚴有二。先同法界。二互相攝得最正覺顯已成佛。彰是佛土耳。二彼一一剎下別相嚴於中有十事嚴。一寶嚴。二香。三華。四鬘。五
塗香。六末香。七衣。八蓋。九幢。十幡。就初寶嚴中三。先辨能嚴差別。二復如是念下顯所嚴分齊。三是為下結。初中有百事嚴內。
從初座帳及至樂器有八十三事外法。莊嚴寶身已下十七事明內法莊嚴。謂三業六根等。寶趣者意趣也。又是志趣高遠矣。餘可
知。良以依正無礙互嚴顯勝也。初寶嚴竟。二如寶嚴下舉寶例餘九門各有百事。成一千種莊嚴令准知故云亦復如是也。第十四如是摩訶薩下明結迴向大意。於中
三。初一句為長養善根。謂由此廣大迴向力故令善根增長。是故迴向。二有一句為嚴淨佛剎故是故迴向。三有二十句為令眾生清淨平等是故迴向。此一句是總。下十
九是別。為令眾生得皆平等二嚴淨德圓備。摩訶薩下結平等結清淨可知。第十五摩訶薩復作是念下明令眾生證法起說。於中三。初令證法謂得之言證。所證深廣
名無量法海。二於一一下依證起智。三令眾生下明依智起說有十句。一令善教。二令持義。三同果辯。四同佛身。五說法心。六
得說智。七遍說處。八無間說。九令樂求。十令喜說。上來眾生菩提迴向竟。
[0276b05]自下第二明實際迴向。准下地品安住之言此文當是淨治迴向行耳。二十八句。初十約三業五陰三科內外。即相同真故迴法界。內謂正
報外是依報。餘十八約行約事會同法界故說迴向。上來正迴向竟。
[0276b10]自下第三大段明迴所成益。謂由三業等皆同法界故是故得安住法界等無量清淨三業等也。十句中。初六句明平等三業法界攝化。後四句
明廣大三業。調生安善可知。上來釋竟。佛子下結名。上來位行竟。
[0276b15]自下第二明位果。謂此位滿成四種果。一得普賢行願成滿果。二嚴淨法界佛剎果。三證理圓滿成佛果。四
普賢廣智德用果。初二如文。三具足成就下明第三果。於中三句。一理智深證得佛體。二現身成佛得位。三悉得下十二句明得佛
量智自在德可知。四悉得無邊滿足下明第四果。於中有十句。一得普賢眼。二得普賢耳。三得普賢量智。四得普賢眼淨。五得
普賢理智。六得普賢語業。七得普賢光。八得普賢速成果。九得普賢令生淨。十具足成下得普賢究竟彼岸。上來正說竟。下
明說益。謂動地生信。興供表行文中。初動地。後興供。供中。先外供。二天身下內供。上來總是一世界中說此大迴向法竟。二如此
下明十方法界等世界中亦同說此。是故合成一切會也。於中一切四天下者明此世界中百億四天下也。上來一說一切說總明說分竟。
[0276c03]自下第六明證成分。於中先證此界中說。後證十方界。前中二。先來到歎說。二我等下述彼同此。證成竟。
[0276c05]第二偈頌中二。先序意可知。後正頌中九十四偈分四。初十四偈頌前行體。一行頌得法師位。餘頌法師德。二菩薩法施下六十八偈頌
前廣大迴向。三譬如如如下二偈頌甚深迴向。四如是殊勝下十偈結歎顯勝。就第二廣大迴向中顯任放辨才說不待次。言辭不
斷普賢行德無礙自在。於中麁分為八。初八頌前菩薩自行殊勝。二十方一切無量下八偈頌嚴土攝生行。三一切佛子下四偈頌上
得佛自在果。四菩薩能於一念下十二偈明於一切處供一切佛。五無量無邊一切諸劫下六偈明於一切時供一切佛。六悉能覺悟一切法界下十五偈明以一切供供一
切佛。七安住普賢下十三偈頌攝普賢行悉以迴向。八身口諸業下二偈頌上迴向所成德。餘文可知。
[0276c22]問此經上下多說普賢行願。此品之內說之最廣。何故入地竟不涉言。答此約一乘。地約三乘故也。問一乘豈無地上。三乘豈無
地前。何不齊顯。答理實是齊。但地前顯一乘便。地上攝三乘便故作是說。何者是便。謂地前劣位即得普賢顯位自在之便故。若於地上勝位得普賢自在相不顯。餘意
下當別辨第五會竟。
華嚴經探玄記卷第八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5 冊 No. 1733 華嚴經探玄記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