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Avatamsaka Sutra (Huayan Jing Tan Xuan Ji) 華嚴經探玄記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華嚴經探玄記卷第七(盡第五迴向)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如來昇兜率天一切寶殿品第十九
[0235c27]自下明第五會。四門同上。
[0235c27]釋名中。會名者。約處名兜率天會。約主名金剛幢會。約法名十迴向會。品名者。如來明佛法界身。
昇是赴機起用。兜率是所赴之所。三義題名。又赴此喜足天者表世間行滿故也。一切寶者表攝行多門。可貴交飾故也。
[0236a03]二來意者。初會來為答前十迴向問故。又前明解行。今起大願。若不起願恐證無為。故次來也。又迴前解行向於真證故也。二品來
者將欲說法先辨所依處故明也。又前會既終赴後之始故先辨此。
[0236a08]三宗趣者。先會宗亦有人法主伴教義。各體相用准前可知。又以大願迴向無盡之行為此會宗。至下當辨。品宗者。謂天王嚴稱法界之器殿為
能感。如來以遍法界之身雲為能應。感應契而無動。無動寂而繁興。緣起具德為此品宗。
[0236a14]四釋文者。此會三品。初二序分。後一正說。何故無後進趣者。以攝前解行總為趣地方便迴向當體自是勝進。是故無也。
此經上下此例有四。一約行滿入位之際。如賢首信滿總為入住方便。二約比滿入證之際。如此迴向品初僧祇滿總為入地方便。三約功用滿入無功用之際。如第八地
初總攝前七地為方便。此二僧祇滿。四約因位成滿之際。如第十地初攝前九地為入方便。此約三祇滿處攝也。餘同位相接即別有方便故非一例。就前序中二品二序
差別同前辨異。
[0236a25]初品中有七。初本會圓現。二不動昇此。三天王嚴處。四迎佛設供。五覩佛勝德。六天王敬請。七受請成益。
初謂前十方覺樹普光忉利夜摩等說法之會並皆未散昇此。所說與彼同時。是故橫遍十方竪通八會。同時前後無礙而說。餘義同前說。
[0236b03]第三嚴處中二。先明一方嚴。二結會十方嚴。前中二。初遙見佛者明覩勝緣。二即於下顯嚴勝座。於中先總顯後以無量下別
辨。前中以此座是實德所成是故有十三種圓滿相。一自相謂寶座具德故。二因相謂宿善所生故。三不壞相佛護念故。四勝相多因
所生故。五真淨相佛淨法起故。六共相眾生共嚴同受用故。七具德相。八離惡相。九微妙相觀無厭故。十出世相。十一無染相。十二同
相謂相同在世間緣集成故。十三無盡相謂眾生見不能盡。亦是甚深相唯佛境故。第二別顯中。初一句標。二所謂下正顯。於中有
二。先辨器世間莊嚴。後百萬諸天神下辨眾生世間莊嚴。此中亦分有智正覺義。前中亦二。先外事嚴。後從百萬億神力下明內
法嚴。前中二。先色相嚴。後百萬億天蓋幢一切寶鈴下音聲嚴。前中四。初雜事嚴有五十二種。第二百萬億大海月下別事嚴。於中寶
有二十一種香王十七種雲雨二十一種。第三百萬億天寶幢下重明雜嚴有二十九種。第四天雜寶衣下重明別事嚴。於中衣幢各十種。第二音聲嚴中有四十二句分二。先
樂音有十種。後妙音下明法音。於中二。先總歎三寶功德。後別歎十住菩薩功德。前中三。初十句歎佛寶功德。二歎一切菩薩下四
句歎菩薩僧寶功德。三歎深法下八句歎法寶成益功德。二別歎十住功德。以是正位攝因行故可知。外嚴竟。第二內法嚴者。亦是上來莊嚴。今辨嚴已出生勝德顯座德
用。於中三十一句分三。初十三句出信進念定慧等雜行。淨解脫是不思解脫也。二有十一句十度行。於中末句結十度可知。三普入下七句明出三業大用。此是師子座
三業以依正無礙故。器世間嚴竟。第二眾生世間莊嚴中亦二。先有五十八眾外相嚴。後出菩薩淨願下內法嚴。前中二。先四十四
顯人天眾嚴。後十四辨菩薩眾嚴。前中。先十五欲界人天八部等。後二十九色界天等然餘處說於四禪中各有三天。此各四者。
皆一是總餘三是別故也。謂初禪中梵眷屬天。二禪中光天。三禪中淨天。四禪密身天。此各是總故不同也。又四禪中少密身餘處說
名福愛天。無量密身是稱福生天。密果是果寶天。亦名廣果。以第四禪天身行斷無出入息故俱名密也。次五淨居天。後更云百
萬億種種天者應是無色界天。既不顯名。或通一切也。第二菩薩眾中。初十依本位名顯德用。後四以天名說。此上並是海印中法界自在差別實德。以人法無礙依正混
融故致然也。第二內法者。亦是上來莊嚴。今是嚴已成德堪為勝用。有二十句法門行相可知。上來一方嚴座竟。第二如此世界
結通十方無盡世界敷座。可知。上來十方天王嚴主伴座竟。
[0236c28]第四迎佛興供中二。先出迎興自分供。二佛神力下設勝進供。前中二。初諸天興天供。於中先雨十種供。後從身出眾總合觀
禮。二不可數下明菩薩興出世間供。第二勝進供中亦二。先諸天興天供。後菩薩興出世供。前中四。初佛力令天覩希自慶。二阿僧祇
下衣盛華等詣佛奉散供養。三億那由下於佛行處莊嚴虛空。於中十種。初一總餘九別。別中一一各初起勝心後興妙供可知。四無數億下從身出供在路供佛。八句
可知。二菩薩興出世供中三。初從意業出供。二從身業出供。三語業歎佛。初中二。先總顯供事。後一切寶蓋下別明供佛。前中
二。先標。謂離三界標供分齊。從真法生標供所因。下釋中先釋分齊。以離惑故慈普故智深故唯佛能知故離三界也。下釋所因。
從四因生故名真實法生。一堅信是加行智。二不思善是正證智。三變化是後得智。四真法是所證理。既從此起還稱性平等故以
無行法印之所印定。下別辨供佛中九種。一一中各有五義。一舉供事。二遍法界明稱真性。三用供佛。四過天顯勝。五出因。
又亦初四是上總中分齊。後一是上所因。於高座供中心境等佛者明證理同佛也。依此起座令座亦同佛境也。以此菩薩並是普賢極位因果同等故。餘准可知。二身業供
中從身出八事雲供可知。三無量菩薩下語業供養歎佛法身無邊功德可知。
[0237a26]第五覩佛勝德中二。初大眾覩佛法界身雲。二爾時如來下明佛現此身雲之意。前中亦二。初見法界身無邊德用。二爾時諸天見如
來身下明見佛身光妙用無盡。前中然此所現所見佛法界身豈有限量。今且依下結文分為十門。於中二。先顯十門之德。後如是正念下結十門之名。前中辨此十門即為
十段。然望後結少不次第。從初至清淨善根來超明第十見佛示現不可思議自在神力門。於中先舉能見人。後顯所見佛身。無量者正顯法界無限量之身。顯前一切世界
菩提樹下無不現也。不思神足者顯前不離覺樹昇天等也。文中有四。初妙用益生。二周遍下德普利物。三成就下用深令敬。四隨
所下應機成濟。二顯現如來下却辨第一大眾如是正念如來門。於中二。先明如來現自勝德。謂大福大智大定及體遍。二令一切
下廣益眾生。於中三。初益地前。二悉能下益地上。三一切法雲下益令果滿。三以正覺下明第二觀察正覺門。於中二。先明自覺
成滿。謂初覺俗諦境。後於不退下覺真諦境。二教化一切下明覺他成滿。四示現色身下明第三入智慧淵門。於中色身是起智所
依。下顯智相有四。初觀眾生智。二善解下明知佛十力等智。三住一切下知法門智。四悉能下明成智淵海。五如來日下明第四
入功德海門。於中有四功德。一寂用無礙德。謂照機日不沒恒住佛寂滅。二於我我所下明大行無染德。三在大眾下明大智無著
德。四以大悲下明大悲攝化德。於中初舉化事。悉善分別下明化意。謂為眾生分別菩薩智信等行令成正覺彼方出佛大慈之心顯佛之悲。不爾豈在佛慈心內。六佛
身無量下明第七正知如來門。於中初辨如來身語二業。二於去來下明如來意業。於中二。初照三際以攝生。後普於下遍十方
而化物。七佛智慧月下明第五至虛空慧門。下文云。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此中顯佛月遊空故也。於中二。初明照空無礙慧。先
照真。次慧心下照俗。後一切世間下會俗顯真。二順眾生下益物無著慧。於中三。初現身含受益。解了下明無著。二隨順下拔苦
離染益。未曾下無著。三正觀下令成善利益。永離下無著。八放光明網下明第八觀察如來淨業相好門。於中二。初佛光照現。二令
一切眾下明眾尋光見佛十方淨業相好。此中二。初見佛自相業。謂先見佛於十方剎所現相好。後菩薩所行下見佛淨業。謂先
見自利淨業。善分別下利他淨業。二成就下見佛能成他相好。謂先能成。後皆令成就下所成。九自在法王下却明第六知眾生福田
門。於中二。先總顯後別顯。總中初照現如來福田勝相。後釋顯勝義。以依智緣生故勝也。二別中顯如來十種功德為世福田。一
身智遍世德。二無礙天繒下勝福臨機德。此二是田體狀以為田生福義在世間故皆云世間。自下明益物成德。顯田勝用。三無上導師下明導師巧引德。無畏乘是導師遊
處也。四一切世下明醫王善療德。初治惑障。次善能下令離苦報。後隨其下令離惡業。五隨其所應現佛下隨應現身方增善德。
六一切眾生下覺迷安怖德。七如來最勝下智王開曉德。八無量功德下因圓果淨德。於中初句標果。業行下顯因圓。謂因時於世
所修業行但能感示世間之報。及慧到岸成佛之時令前行等皆悉清淨以出染故。九能滿下能滿世願德。十示世下能為世友德。是故名佛為勝福田。十光明清淨下却
明第九正知法身普照十方門。於中七。初照除行障。六弊中舉初也。二悉令下淨其行願。三等觀下破染生淨德。於等觀等佛
智普照也。起淨業令修對治。降魔殄染緣。滅惑除染因。生力是所成德。謂十力也。四一切世間下破癡授智。前破四住此滅無明。
初破癡法施下授智。五如來智下令離怨滿願。六最勝下為緣生善。初總。少修下別。謂以佛田勝故少修供養獲大功德置眾生無盡智地。是故德大顯上果報無量。智地
顯上具足清淨。七喜德除難。謂善由心起。心既見佛生喜。喜心中生善廣大。是故除三惡八難也。上來十門別辨竟。自下第二總
結名。但此佛德既圓融無礙同一法界之身。是故此結皆有通別。如是正念如來者。通論總具上諸功德名為如來。明此大眾於如是如來專心住想名如是正念。別論此結
上第二門。二者通論上諸功德總名正覺。以無不照察故。明眾於此攝慮照達故名如是觀察正覺。別論此結上第三門。三者通論上佛諸德無不總是智慧之淵。以明照
無底故。明眾於此智契相應名如是入也。別論此結上第四門。四者通論上佛諸德總是功德大海明此眾智契合名入也。別論此結上第五門。五者通論上佛諸德總名
虛空智慧。以鑒照名慧則慧稱性一味無限無礙名空。明此眾智達到其際名如是至也。別論此門超結上第七門也。六者通論具上諸德之佛名為眾生福田。以此堪
能生勝福故。眾了達此名如是知。別論超結上第九門。七者通論具上諸德名為如來。以皆從證理而成故眾知可解。別論却結上第六門。八者通論上德無不皆是
佛果淨業之相好。眾觀可知。別論此結上第八門。九者通論上德無不皆是大功德法而成佛身。無不明照普遍十方。眾知可解。別
論超結上第十門。十者通論上德無不皆是如來不思議自在神力。別論却結上第一門。又此上十門應以六相融攝取之理方顯耳。自下第二明眾見佛身光明妙用。於中
有三。初見佛毛孔出光用有十句。初本餘九末是光中事。并法門可知。二爾時諸天復見下明見佛從身出光用。三又覩自在下見佛神力益物用。就身光中有二。先見
出雜色光。後又佛身下出妙寶光。前中七句。一光照法界。二示現下光現說法。三顯現阿僧祇下光現奇嚴。無盡中生者釋不窮盡義也。四悉普照下現光中剎內佛出益
生。五顯現下現多化身。六普照無量下照窮法界。七持一切下明光起意。下出光因。謂平等真如是佛所住從彼生也。二身出妙
寶光中有二。先出光辨因有三。一功德二大願。三不放逸。後出生無量顯光用。三明見佛神力益生中二。初通益眾生。二於一切下
廣益菩薩。上來大眾觀佛法界身雲竟。自下第二明佛現此身雲之意。於中有二。一現此身雲為益眾生令隨正行。二如來顯現下為令眾生知佛無邊自在勝德。前中大悲
普覆明佛現德之心。智慧莊嚴顯所示現德。謂牒舉上文所現之德以皆是大智莊嚴顯故也。欲令下正顯所為。於中三。先隨位漸
次益。有六句。即是信等六位之益於果位中得深法是大涅槃。具慧光是大菩提。餘可知。二滿足下隨行漸次益。於中亦六。一
求果心堅。二不壞法性下於法觀解。三滿足下依解起行。四成就清淨下行成入證。五具足修下明證滿德備名普賢行。六成就如來
下因圓得果。三遠離下隨義差別益。於中三。一令遠邪魔得正智願。二令常見佛得大智斷。三令常依佛得法入眾。二令眾知佛無邊德中現如是等類無數淨善。總
牒上文所現之德。以皆是佛淨善根相故。調眾生總舉其意。云何現德而為調生。謂悉令知佛功德海。正顯所為有二。初別辨
後總結。別中五。一令知佛德備。二如來下用廣。三本所下果極。四成就法王下智圓。五成就最勝下德深。謂體淨德齊。相嚴麗也。二
於一切劫下結德無盡。以別說難周故總通結。
[0238c28]第六天王敬請中。善來者明佛具法界德不動而來故巧應機來故順理而來也。
[0239a01]第七佛受請成益中有二。初昇殿益。後爾時世尊下昇座益。前中二。先受請昇殿。後爾時下明其益相。前中二。先昇此界殿無邊相
海是佛相莊嚴。令天王喜等正明受請意。即昇殿等明機緣契合也。二如此下結會十方昇殿圓滿。二益相中三。初嚴處益十句可
知。二爾時下明天王得定益。於中初不亂正念正明得定。下依定增善。增善有四。一進心。二喜心。三菩提心。四總持。三令天王
憶自宿善歎佛。顯處益中二。先此界謂歎前夜摩十佛之前十如來寄顯漸深遠過前故也。理實通於一切諸佛。後結十方。第二
昇座益中二。先此界昇。後十方昇。前中二。先昇座。後益相。益相中。先法益謂初現同三世佛之身。二應機說法。三明法身無著。下明事益及結並可知。
兜率天宮菩薩雲集讚佛品第二十
[0239a18]初釋名者。明如來將說妙法必英徒影赴電速雲臻遍滿虛空集於法界各以妙偈嘆佛實德故以為名。又天宮是處。菩薩顯
人。雲集是身業自在。讚佛是語業功德。約身語處用以題名。
[0239a22]餘來意及宗並同前釋。但加歎菩薩德及光益為異。
[0239a23]四釋文中四。一集眾。二放光。三歎眾。四歎佛。
[0239a25]初集眾內。先此界集後十方集。前中三。初舉本位。二一一菩薩下明集來。三以正直下顯德。初中佛力顯集所因方等顯分量。國名
堅固者表顯所依行成難壞故也。佛與菩薩同名幢者表迴向善巧因果獨出攝伏故也。寶網覆身表德備也。放光用廣也。三歎德中二。初嘆其行德。於中二。先自行後
一切眾生下利他行。謂十地已還等一切眾生同時於此菩薩身念念觀見。別別法門皆新新引攝。故云觀無厭足。二此菩薩下顯所
得法門。於中初總。後所謂下別有十種法門。一身遍遊。二智見理。三多身遍。四入果用。五得果智。六巧便光。七廣辨。八深持。九
見法界。十盡虛空。應以六相融攝思准。
[0239b10]第二放光中兩膝放者過前足指表行漸勝故也。又膝有屈申進趣用表迴因向果進昇之相故也。於中四。一出處。二光數。三所
照。四緣見。謂因時同行果時感會故見也。
[0239b14]第三歎眾德中二。先別歎。後總結。前中二。先明所樂謂佛不思議解脫用也。二明所得於中有五。一得法界身。二得無礙下明
得法界心。於中有四。一三昧心。二無著心。三無礙心。四離垢心。寶心是證心故能離垢也。三得佛無量下顯得佛力。初標。決定下
釋顯也。四得諸下明得佛證。初標入深下釋。謂入深智是能證底。淨法身等所證底。五得一切下明得佛智。於中十句。初句總標。
下九別釋。於中。一智依理起故云妙趣生也。二智起開明。三成金剛大智。四金剛喻定破微細愚。上來本智。下明後智。五攝生智。
六自在智。七無著智。八照俗智。初名學數終名究竟。九善住下照真智。後成就下總結無盡。此等並是究竟位中菩薩與佛同一法
界。是故皆云得佛所得也。但就因門說為菩薩耳。
[0239c02]四偈歎佛中十段內。初金剛幢標別說人。以此菩薩為先首者由是會主故。承力顯說所依。普觀四意同前會釋。十頌歎佛寂用
無礙德。於中分五。初二明佛無生滅示現有。初頌正辨。於中。初半無生滅。下半現有。後頌寄對彰深。謂上半寄劣顯深。謂則寂
之用非四心境是故難思。下半就勝顯妙。既非四心是誰境界。謂彼智還是佛智及普賢位滿智境。以稱佛境智要佛智方盡故明深也。二有二頌明佛非色聲示現
有。亦初頌正辨後頌寄顯。上半亦寄劣彰深。謂凡小及地前名劣智也。下半就勝顯妙。謂地上證智能為佛本名本業智。十地
位滿名成就則普賢智也。又成就亦是佛智。三有二頌明佛無來去示現有。初頌正辨後頌顯深廣。謂此則無來去之來去。身遍諸
剎語廣說妙意恒住寂。又上三句顯廣。下一句顯深。四有二頌明佛智不動示現用。亦初頌正辨。上二句入證。下二句現用。後頌
顯深廣。上半深。下半廣。五後二頌勸修辨益。初頌勸修。後頌辨見益。
[0239c22]第二以觀佛心堅名堅固幢。十偈分三。初七歎佛德。次二勸修趣入。後一結見聞益。初中五。先
二偈明體用超情。謂初一體深。次半用廣。下半超情。二有二偈明德深勸近。初偈德深。上半說深法。下半起淨身。謂明佛淨身隨
順萬行因緣而起。謂本性為因所修為緣。何故顯此德者明從緣起是可成法。後偈勸求義理便故。三一偈歎佛令供廣。益德謂淨心常心供令成佛。四一偈歎佛令觀
增行德。初句增長德。二長行。三離惑。四結觀。五一頌歎大人觀解德。謂究竟法性之佛子方解了故。勸修中。初偈勸起欲求道。
後偈勸報恩敬近。下結益。上半結歎。謂見佛結上佛德。聞佛法結上導師所說等法。下半顯益。
[0240a08]第三智力勇健盡佛海原名勇猛幢。十偈分二。初七歎佛為修行勝緣。後三顯佛自在之德。前中初一明佛難見要具
淨信心為因佛力為緣方得見佛。細色合佛以難見故。二明見難盡。謂要以普賢猛智方盡原底。三明佛難成。謂要依圓淨心海十地之所出生。四明佛法難遇得便離
垢。五明佛難逢見能滅惑。六明聞信難成要由善友。七校量顯勝。若化一人令信入佛德過上施。下顯佛德中。一德圓。二用廣。三體寂。
[0240a18]第四以於生死夜現暉智光名夜光幢。十偈分三。初一歎佛用廣十方普見故。次七明佛用深融理而起故。後二雙
結深廣無涯底故。用深中。初一體一無一故現多。二明無二而二現莊嚴。三明一二雙融德無盡。謂空喻體幻喻用。上歎此佛
下類餘佛。四依體起用。五用相無功。攝論云。如摩尼天鼓無思成自事。如是不分別種種佛事成。六明體用無礙。謂則體成用而不失體故云不壞法性。即用常體而不
廢用故云不著法界。是故由不著理故恒用不廢。由不壞性故用無不寂故也。七雙融自在。上半約體絕待。謂化非化俱不可得。
下半約緣示現化非化。又上二句標。下二句如次釋可知。又釋此明依真起化作二門釋。一開義。二融合。初中真應各有二義。真
中。一不變義。謂雖現化而常湛然初句顯之。二隨緣義。謂不守自性無不現應故云亦非非化。二化中。一無體即空義。謂攬緣無性故云諸法無化。二從緣幻有義。故
云示現有化。二融合亦二義。一別合。二通融。初中由真中隨緣則不變故。是故亦真亦不真。非真不非真名為真法身。化中體空則
幻有故。是故亦化亦不化。非化非不化名為佛化身。二通融。謂由真不變顯化體空。此是真不無化不有。以為法身不無化用。
以有化中空義故。又由真隨緣顯化幻有。此是化不無真不有。以為化身不無真理。以有真中隨緣義故。又由隨緣幻有不異不變體空故。是故現化紛然未甞不寂。真性
湛然無曾不化。真化鎔融為一無礙清淨法界。思之可見。下二偈雙結中。初結上體深無底廣無涯。後結上用。上顯深。下彰廣。
[0240b22]第五深慧無礙名智幢。十偈分三。初四歎佛德用無限。次四歎佛一異無礙。後二歎佛生滅自在。前中初二顯用無限。後二明德無
窮。前中先辨感用之器。謂具無礙智及無限悲修行之者普於十方常見諸佛。此顯如來於彼大機之所無時暫隱。然有五義。一一身圓廣故云十方見。二一身則一切故
云見一切佛。三明此用未曾暫歇故云常見。四顯此用未曾不寂故云無來處。五彰所說復深故云法亦無著。下明德無窮內。謂前所現一切之身彼一一身各攝法界無
盡之德。是故於不思劫說彼一身之德尚不可盡。況餘一切之身三世眾生等校量顯多。二歎一異無礙中。初一法說。謂無二法界融故不可思議。何者謂不可無二思以
現多身故。不可多身思未曾有異故。不可一多思以無兩法故。不可俱非思以體用宛然故。是圓融難測量也。次一喻況。次一法合。下一釋非一異。並可知。三生滅自
在中。初一明不生滅而現生滅。後一明所現生滅還則不生滅。
[0240c13]第六照理可貴故名寶幢。十偈分二。初三歎佛身心自在。後七歎佛出世自在。前中初二明身。一無量現
量。二無處遍處。下一自明心。上句明無八識心王。次句明無心所有。下半結法體。智論云。佛地無有心心法也。問若約法身可
如上說。約受用身無心法。豈可令佛同非情類。答若依初教佛地具有清淨八識及二十一心所。設言無者但無染識非謂無淨。又由智勝但云有智。非謂無識。若終
教唯一圓智內證真如外起化用。亦無心王心數之異及八識差別故。梁攝論佛果唯如如及如如智獨存故也。若約頓教以始覺則同本覺無始覺之異故。遂合此智當
相則是如。智相亦盡。唯一妙理離言絕慮為佛果也。若約圓教既理智混融舉法界俱為智。說十顯無盡。是故此智未嘗不即法界。思准之後七中。初四明此佛後三類
餘佛。前中初二明佛為益出世而則無出。謂初一明不出有損。次半明出世益。下半顯實無出。諸法無行經云。如來不出世亦不度眾生。眾生強分別作佛度眾生。解云
明此釋迦身出世之時則常無出。非謂別約法身。下二釋不出世所由。謂凡論佛出皆於時處。今推此二俱非等覺。是故即出而無出也。下明眾生機熟。自於心內見佛
日出。然佛自覺本非淨日。下類餘佛。中初一法說正類。上半牒前出。此佛出世則無出義。謂前眾生心所見佛並是虛妄無有故言
語斷也。下半正類三世佛出。理亦同然。次一喻況。上喻佛出則無出。謂破闇名日出。日出闇已無。闇無日非出。是故出則非出也。下
半喻不出而出。出但有名也。下一法合。上半合出則無出。下半合無出而出。出但有名。是故不異彼不出也。
[0241a18]第七勤觀妙理名精進幢。十偈分二。初一汎舉諸佛標德同應異。後九正歎此佛。前中身同是法身同。
義是功德同。下半應異亦是用同。文意理實諸佛體德齊同。所有異者皆隨應現。此同等功德。如無性攝論云。於法身中所依意樂作
事無差別功德者則是開示逮得一切佛平等性。所依無別者一切皆依清淨智故。意樂無差別者一切皆有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勝意樂故。作業無差別者一切皆作受用變化
利他事故。後九中二。初三略釋。後六廣顯。前中初一明境義深廣。釋上義同。二明身非是根境內外。釋上身同。三隨機見異釋上應別下六偈中。初二明法身體非分
數。先法說後約喻。如橫計之我本無所有。縱四智五眼思亦不及。以無物故。此舉妄計情有理無非聖智境。以況法身理有情無
非下位測。二次一明依體現相。次一應緣見用。次一明用成益。後一顯用廣大。
[0241b07]第八淨慧照實染障已除名離垢幢。十偈分四。初三歎佛身智淨。於中先一歎淨智益世。後二歎身淨。一拂應顯真。二依真現應。
二次二歎三業淨。初一意業淨。謂名德雖高而心常安。後一身語可知。三次三融攝淨。一照理。二現事。三融顯無礙。以器世間則是
智正覺故云即是身。此身無性復則真諦故言則是最勝。最勝是勝義理故也。下半釋顯無礙者是上融攝相即等知彼故名無礙智。
四後二離妄淨。一泯境智。謂菩提是能照佛。法是所照寂故無得。後一絕三際。謂於三時求前智證竟無得故離彼倒也。
[0241b19]第九了佛應身即同真故名真實幢。十偈分二。初二明佛無方大用。先一明所應處。後一明所現身八相用也。下八會用同體。於中
初二約思見會。先一徵用。後一同體。二次一約身土。上半舉用。下半會體。三次一約化用會可知。四次二約佛德會。初句標涅
槃德。次句標菩提德。下半如次釋可知。次中上半舉神力德。下半總會無所有。五後二約佛因果會。初一牒舉因果。謂明佛往昔知唯心道理明解諸法悉皆如是不可得
故。是故速成正覺。由此佛果平等離言同一真體。後一正會顯體可知。
[0241c02]第十善解成佛之法故名法幢。十偈分四。初二明近佛益。先一總舉。後一釋成。上半舉損顯益。下半
彰益異損。二次三明於佛所發心利益。先一總舉。二釋成。三校量顯勝。謂不知發菩提心之方便猶非供養。若能一念發菩提心則是最上法之供養。三次二明於佛所
聞法利益。於中。一由聞故求因。二由聞故得果。四後三明於佛所生解利益。於中初二舉損顯益。一標二釋。謂過去無量劫由不知是法既不成佛。今時縱盡未來
際劫若不知是成佛之法終亦不成。下一彰益異損。上半舉理境法。下半成智行法益也。上十菩薩百偈歎佛。或總為一。以融會為一法界佛故。或別。以十佛百門德差
別故。或同。以百偈無非顯佛德故。或異。以門門相別故。或成。由此德緣佛果立故。或壞。各住自法本不作故。准思之。又此
偈後應有結通十方世界。但為前諸菩薩各云普觀十方。則已顯現故不更論。前會等處皆准此知。
金剛幢菩薩迴向品第二十一
[0241c24]釋名者。德成無壞喻號金剛。獨出世間舉幢以表。此中即以金剛為幢。菩薩是人。有彼德者。有財釋也。迴已善根向於三處。此
是行德法。謂剛幢之迴向。依主釋亦通有財。又通持業。以人法相即故。但以寄人顯法故雙舉耳。此即從德標名依人顯法故也。
[0242a01]二來意者。序分既彰。正宗宜顯故次來也。
[0242a02]三宗趣者。十種大行迴向三處。為此品宗。又以無邊行海隨順無涯大願成就普賢法界德用為此宗趣。如下文顯引之。
[0242a04]四釋文中有六分。一三昧分。二加分。三起分。四本分。五說分。六證成分。以隨行別頌故無偈頌分。同下地品。初中何故入定者亦
有六意同前。釋文中三。先標入定人。為說金剛法故。高出法故不異名入也。二承力。三正顯所入。菩薩者標人別法。簡非
果定。明智者汎論有四義。一初加行定。謂是證智之明故云明智。如明得明增等。二約根本智定。本智證理破無明等名為明智。
如大乘光明三昧。地論釋。光明者對治無明故。三約後得智定。明了所緣故名明智。四約自在智定。謂普賢圓智朗照法界故名明智。如錠光頗梨珠照十佛世界等。此
中智是體。明是用。又若三乘寄位言此中唯初定。若約剛幢自德論具本後二智定。若約圓教顯唯約後一門。三昧此云等持。如前釋。
[0242a21]二加分中三。初中總顯能加。二辨加所為。三正顯加相。前中亦五。一明諸佛現身。謂十方百萬等散居相去同前准之。
又多佛加者增重法顯同亦如前。二同名者四意同前。三告歎得定。四善男子下明得定所依。謂十方佛自說作加令得此定。五又盧舍那下彼佛自釋作加所由。有四
句。一由舍那宿願力故令我作加。二由舍那現在神力相感同加。三由剛幢智淨上感是故作加。四由諸菩薩善根機熟應聞此法感諸佛加。是故剛幢得入此定。又前十
住中但有自善根力無諸菩薩力十行中有諸菩薩力無自善力。此中具者顯位相漸增前後影略故也。四中初二果力後二因力。何故須此四力者。初力顯法根深久遠
積德而成。二德成現在動發扣機。此上化主力。三助化力。四機感力。二辨加所為中二十二句。初十標所成。後十二明所作。初中
欲令菩薩字通下諸句。十句分三。初四令諸菩薩得智德圓。一十無畏智於緣無懼。二四十無礙智常說不斷。三入緣起法界相即自在智。四令因智入果顯成圓極廣心
是大悲也。次三令諸菩薩福德滿。一明善根廣多。二明善離染謂無漏故名白淨。三明善甚深謂入普法界。又顯重重無盡。以一一門中攝一切門名普門。故乘此普門故
入深法界。是故具德無窮盡也。後三令諸菩薩起用自在。一令現佛神足通。二令淨宿命念。三令得諸根智力。謂分別佛境以持機根。又有本作謂持彼善根使增長
也。為成此等益事。是故加也。二明所作中十二句分二。初三正明所作。謂廣說正法。一總顯多門下別辨。初句明持成就則起說方便。後句正顯所說十向圓備故云具
足。下九顯說所為分三。初三約位。一攝地前。二安地上。三紹佛果。次三約修。一令開發十向大願。二令說入實際迴向。三令
知迴向廣大法界。次三約人。一令種根者生喜。又以迴向是一切菩薩同所修故悉歡喜也。二明此迴向是一切佛同所修故勸令修也。三結成因行。謂行為了因能顯性
故名護持也。又釋前十成諸菩薩自利行。後十二成諸菩薩利他行。然亦互通。又皆初總後別。同異成壞准地論應知。
[0242c06]第三加相中三。先語業加。次意加。後身加。初語加中九句。汝說此法者是總餘是別。此說法有二
種。一他力說。亦是果力亦是增上緣力。如經承佛力說故。二自力堪說。亦是因位力亦是因緣力。是故此法以自他因果親疎融合方
得有說。自力八中。初三明有作淨法力。一總謂既住佛家理宜宣法以行家業。下別一長無漏功德。二入總持智慧故在佛家。
次二句無作淨法力。一證佛常身。二照法真性。後三顯身淨力。一白淨等是二乘不同盡。二住廣等是菩薩盡。三住無礙等是佛盡。
此是地前而云佛盡者。是圓教普賢位攝。如前後說。二意加二。先正加。教釋偏加意。前中十句。初一總餘九別。別中初三與授說
智。一分別句身是辭無礙。二無留礙是樂說無礙。三無礙法明與法義二無礙。次三與同化三業智令以三輪同佛成化故可知。後三與說法儀式智。一令說法時心無偏黨
但為利益故云向福智也。二觸對諸法皆能發生巧便勝解。三對緣正說無有窮盡。又初是說心。次說解。後說行。一切處是頓說。
不斷是常說。釋偏加及身并起分。並如前釋。第四本分中。先警告大眾。下明顯有二。先明體後顯相。前中二。先總標。二悉普下
別辨不思。大願者總標起。謂期求名願。深廣名大。出過分量名不思議。此是普賢自體無障礙願具盡法界無限德用。如下此品所說。諸德總在此一大願句內故云不思
議。總說雖爾別論有十。一所期不思。謂要得無上大菩提。二忍苦不思。謂無有世間惡道等苦經多劫受能壞此願。三受惱不思。謂於背恩惱害菩薩難化眾生如初攝
化大願不轉。四難壞不思。謂無有天魔二乘異說能壞此願而不從化。五廣故不思。謂盡法界眾生界等如十盡句說。六深故不
思。契同法性如性起願。七佛攝德不思。當體具攝法界之無限大功德海。八出生不思。謂依此大願出生一切波羅蜜行不可窮盡猶如大海出寶無盡。九大用不思。謂
大願宿成無功辨事如滅定聞聲願力起等。十逆順不思。謂大願普應類機成益逆順多端非下位測。然大願實德無盡。依則辨十。並皆如下說分中顯。下別普救等明利
他廣大。學三世等顯自利廣大。各具前十義可知。又此中初是觀相。次大善。後不怯弱六決定中有三也。餘義同前釋。
[0243a23]二顯相中二。先舉數顯勝。謂三世同說顯法要勝。二列名顯勝。先列名後引三世同說顯勝也。列名者十迴向義略作五門。一釋名。二義
相。三體性。四定位。五行法差別。初釋名者先釋總名。一周圓數依則說十。迴向是義即帶數釋。然迴向有三。初約理者。捨相曰
迴入理名向。二約利生者。得理不證曰迴大悲隨有救生名向。三約菩提者。所修善根不願三有二乘名迴正趣無上菩提曰向。二別名者菩薩善根濟諸眾生煩惱業
苦名救。令住菩提名護。雖成救護然於眾生照性平等故名離相。又救是大悲。離是大智。又初是廣大等心。後是不顛倒心。迴向是行。謂以善根迴向成如此救生離相
之行故名迴向。從所向立名。二於三寶得不壞信。以此善根而成迴向。此約能迴行體為名。三學三世佛所作迴向名等諸佛。從所學立名。通能所迴。四菩薩令善根
至一切處而亦迴向於一切處。通能所立名。五以自所成無盡功德之藏而成迴向。從能迴向行為名。六施絕三輪名順平等。此亦是能迴之行。又名堅固善根者捨三不
堅順成三堅故名也。七以善根等以順益眾生。能所立名。八善根合如。以成迴向所依為名。九不為相縛。不於見著。作用自在故名解脫。如不思解脫等亦能所合
目。十稱性起用。謂以法界善根迴向法界。當法立名。
[0243b22]第二顯義相者有二。先別後通。別中前七隨事行。後三稱理行。前中初一悲智不住明行本。次四明行相。於中初一起
行心堅。二約佛辨廣。三約法顯遍。四約德顯多。下二明行成。一智行成。二悲行成。後三中。一正與理合顯體深廣。二明依體起
無方大用。三顯體用無礙圓明自在。二通論一一中皆有三種迴向。謂以善根迴向眾生。迴向菩提。迴向實際。此各二義故成迴
向。且眾生二者。一由菩薩善根必依眾生成。是眾生之分。是故法爾還向眾生。二汎既是菩薩必為度生是救生具故理須向彼。不爾即同二乘自度非是菩薩。二菩提二
者。一菩薩善根依大菩提成。從彼流故。是彼分故。法爾歸彼。二汎是菩薩意其必至求無上菩提。是故家法向大菩提。三實際
二者。一菩薩善根緣成無性依真而成。從彼流故。是真之物法爾向彼。二汎是菩薩必為證真背無明故照二空故。問何故須此三
迴向耶。答此三有多義略論十種。一約菩提心有三心故。起信論云。菩提心有三。一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深心樂修一切諸善行故。三大悲心救拔一切眾生苦故。二
約成菩薩三聚戒故。謂律儀離過向實際也。攝善廣修向菩提也。攝生大悲向眾生也。是故法集經云。若菩薩捨於三聚迴向之心菩薩不應共住。三約成二行。實際向護
煩惱行。餘二護二乘行。四成二利行。向實自利。向眾生利他。向菩提通二利。又釋。菩提自利。眾生利他。實際俱非。五為成三德
三身。由因位三行果成三德。向實際成斷德。向菩提成智德。向眾生成恩德。三身如次可知。六約成悲智。智中。照理顯事
分二故有三也。七唯約悲。謂何故向菩提。為眾生故。何故為生。以彼即真而不知故。八約智。謂見眾生染相盡故即是實際染相
不壞。是故為生授以佛智。故向菩提。九約無礙。謂菩提智證同理性。眾生染相即真無異。是故向一即向三也。十約圓明。謂三
法圓融各攝法界具德自在。一切法門相即相入無礙思之。
[0244a04]第三明體性者有二。先總後別。總中有三。一約所依以明智三昧為體。二以本分中大願為體。三具論有六
法為性。一定。二智。三願。四悲。五所依法界。六并通慧作用不思解脫等為性。二別辨體。下說分處隨位顯之。
[0244a09]第四定位者此當解行位終第一僧祇滿。依佛性論至此位滿方名不退之位。依瑜伽此中猶自墮地獄中。有說此猶屬資糧位以於迴向
後。別說四善根為加行故。有說此通二位。以於第十迴向之中攝加行故。有說此總加行。以住心已還屬前二善根位滿心已還屬後二善根位故也。上總約初教說。有說
十住初即位不退。況至於此。又三賢總為趣聖方便。不分資糧加行近遠。此約終教。頓教一切行位俱不可說。又準此下文。於此
位中攝一切位具普賢行。是故位滿即是因圓。此約圓教普賢位說。
[0244a22]第五行法差別者有二。一約實位普賢行相。二約寄法差別行相。並如下說分中辨。
[0244a23]第五說分中。但大迴向位有二分。一果分當不可說非此所論。二因分隨說有四。一唯約位相。如始終教說。瓔珞本業經等辨。二唯約
自體。如普賢大迴向行不依諸位。三以行體從位門階差說。如此下文。分迴向為十門者是。四以位門隨行體圓融說。如下一一位中攝一切位。第十即至究竟法界因
圓滿者是。今此文中正辨後二兼攝前二。亦內攝果分准思之。
[0244b03]文中二。先辨一方說十迴向。後結通十方所說一切無盡十迴向。前中亦二。先正說。後動地等明說益。前
中說十向即為十段。一一各二。先長行。後偈頌。長行各二。初位行。後位果。亦有不具者。至文知之。諸位行各三。初標起。二釋顯。三結名。
[0244b10]初迴向釋中二。先舉行體。謂此菩薩所行六度四無量等諸行善根。擬將迴向。其文可知。二修善根已下正明迴向。於中二。初迴
向眾生及菩提明救護眾生。後從菩薩如是迴向亦無著下迴向實際明離眾生相。前中四。初明為眾生利益安樂而作迴向。於
中三。初總標。二以此所修下別辨。三佛子下結。別中二。先以善根濟三惡道名救。二復作是念下拔苦置善名護。又初令離苦名
安樂。後令修善名利益。於中十句。一拔現苦。二令除煩惱障。三離業障是故無怖。四令至菩提。五令得涅槃。六令斷所知障
使。七令斷所知障習。八令得如理智。九令得如量智。十令得理量無礙智。三佛子下總結。令得一切智。二佛子此菩薩下於怨
惡眾生調練深悲受惱迴向。於中有五。初於怨眾生調練悲心。二於惡眾生調練悲心。三何以故下以理釋成練行所由。四菩薩如是觀下調練行成悲念轉增。五菩薩以諸
善根迴向時下正以善根迴向成益。初中二。先明菩薩平等觀心有標徵釋。二若眾生壞惡下對怨境以練心有法喻合。二一切童蒙下於惡眾生調練悲心。於中亦二。
初總於惡類心不動亂有法喻合。合中二。先明不動本心。二正意下不失饒益。前中被惱退大學小名散亂。二一切眾生下別於惡類不捨饒益。於中有五種眾生。一
於多惡不嫌。二於難化不捨。三雖有下於邪瞋不轉。四若見下於無信不棄。五若與下攝癡無惱。三以理釋中。先徵後釋。徵意惡人何幸背恩蒙救。菩薩何事被惱仍
救。下釋中。先總釋。謂由菩薩大智見理能不計惡。由有大智堪救人惡。如日有二義。一雖生盲謗無日無計念。二亦不捨還照謗人。菩薩智日亦爾故云乃至調伏一切
眾生也。二別釋有二。初念本大志成調伏行亦二句。初反舉六事。謂既本志不為一眾生等。豈遇小違而乖大志。二順顯亦六
事可知。謂方成大事。理應受違救彼惡人。二重現大心以成調行。於中初句是總。謂此菩提心體可尊貴故名寶。是故設有違惱為存護此心理應無轉。下別中六句。一
勢力義。謂能生如來之境是故名為彼境力也。二普遍義故云廣大。三甚深義故云平等。四離垢義故云無懈怠。五希有義故云修
難得。六最勝義故云與佛等也。為此大心理應如此救惡人故。是故菩薩令行增也。四菩薩如是觀下結調練行成令悲增長。於中如是觀善牒前行解。信心淨者於前所解
道理信心決定也。下依此決定令悲增長。謂悲行不虛故云非但口言。此悲心是總。於諸眾生下九心是別。一歡樂饒益。二無行
疑濁故云明淨。三屈己就物故云柔軟。四憐愍情慇故云慈心。五慈念深徹故云愛念。六攝令同己菩提法中故云攝取。七授與大行故云饒益。八令得涅槃故云安樂。九
令得菩提故云最勝。由前思擇行解力故於諸眾生生此等心。是故依此以成迴向。五調練善根正以迴向。於中先舉善根。謂彼菩薩依勝心正以善根迴向之時作是
誓念。非直令我昔本善根迴向眾生。若我因前迴向眾生所有功德。及為眾生迴向菩提所有功德。復將此功德迴向眾生令得如此清淨趣等。以此要誓送諸善根令
至眾生所也。於中有二。先迴向眾生令成法器。二復作念下令得法成滿。前中二。初令得法器身。謂淨趣是修行處也。淨生是
修行身。餘是行緣。具不可盡也。二常得下令得法器心有二。先令於過不染。謂身雖尊貴心不錯逸。雖居淨趣而不迷染故云分別趣。二思量下於德起求可知。二
令得法滿中二。先見佛得信。二聞法持行。於法行中二。初令成自分行德。七財者。依涅槃經信戒慚愧聞施慧為七。即十藏中前七是也。二修學一切下令成勝進德。
於中三。初令自利德滿。二於一切下成利他滿。有三業可知。三令一切下成佛果究竟。第三從菩薩復念眾生造作下明於受苦眾生以深厚大悲代苦迴向。於中有
七。初總於苦生起念代救。於中二。初念眾生罪業受苦。二我當於彼下起念代救。於中二。先總舉。不以苦故心退等者調練悲
心深厚無倦。二何以故下釋顯代救之意。於中先徵意云。他諸眾生自受苦惱。於菩薩。何急而欲代受。下釋中二。初為滿自本願。是故代救。謂菩薩從初大誓捨自身
命只為眾生離苦得樂更無餘為。是故眾生皆是菩薩所荷之擔。為滿如此同體大願。是故彼苦是菩薩所憂。下度脫一切等顯其所作。謂救苦因果也。二眾生常為
下為愍其迷謬代救無倦。於中三。初標癡愛是苦因。二染著下明依愛受苦。三隨諸下明依癡受苦。於中隨魔是癡從邪。疑佛是癡背正。此無善因。不得出世道明不得
菩提。不見安隱明不得涅槃。此無善果。常馳等明恒受苦果。二菩薩見眾生下標自所作迴向救儀。於中三。初總舉如前眾生受苦悲見迴向。二以大迴下正顯行儀有三
句。初以大迴等盡自大心。此有四義。一以稱法界善根迴向一眾生。餘一一眾生亦爾。二為一一眾生於無量劫受苦無倦。三要
令一一眾生先得無上菩提。四然於眾生及迴向行不見能所。同一法界平等無二是名大迴向迴向。二順同三世菩薩所作。謂三世
菩薩所應作迴向我亦如彼而作。三順極至教。謂如圓教所說普賢迴向我當順彼教而作。三令一切下明因迴向令有所得。三復作是念我當悉令下標自迴向救所成益。
於中三句。初智王住處是涅槃。二令得一切智心是菩提。三拔出等令離生死。謂拔惡嶮等出分段苦。度生死流出變易苦。四復作是念我當為一切下明既見上益建志
正欲代其獄苦。於中四。初總標舉。二我當為一切下建志欲於一切處代苦。三我當於一一下明於一切時代苦。四何以故下釋代苦意。問自作自受云何菩薩能得代
邪。答此中菩薩代眾生苦。通論有六義。一謂以苦事自要增其願行故。瑜伽第四十九云。問菩薩從勝解行地隨入淨勝意樂地時。云何超過諸惡趣等。答是諸菩薩依
止世間清淨靜慮。於勝解行地己善積集菩提資糧。於如前說百一十苦諸有情類。修習哀愍無餘思惟。由此修習為因緣故於彼色類諸有情所得哀愍意樂及悲意樂。由
是因緣為利惡趣諸有情故誓居惡趣如己舍宅。作是誓言。我若唯住如是處所能證無上正等菩提。亦能忍受為除一切有情苦故一切有情諸惡趣業。以淨意樂悉願
自身代彼。領受苦異熟果。為令畢竟一切惡業永不現行一切善業常現行故心發正願。彼由修習如是世間清淨靜慮悲願力故。一切惡趣諸煩惱品所有麁重於自所依
皆得除遣。由此斷故菩薩不久獲得轉依。於諸惡趣所有惡業畢竟不作。於諸惡趣決定不往。齊此菩薩說名超過一切惡趣。亦名超過勝解行地。亦名已入淨勝意樂地。
解云淨勝意樂地是初地。由於地前起此悲願斷惡趣業即入初地。於彼有情未必實代。此依初教辨。二約菩薩留惑同事受有苦身。同苦眾生為其說法。令聞法免
苦故名代也。三設有眾生而欲造作無間等業。菩薩化止不從遂斷其命。由斷彼命菩薩自受惡趣苦報令彼得免無間大苦。此亦名代。此依梁攝論第十一辨也。此上
二釋依終教。四由菩薩從初正願為生受苦修習此願至究竟位願成自在。常處惡趣救代眾生。如地藏菩薩等及莊嚴王菩薩等。五由菩薩此願契同真如彼眾生苦亦緣
成無性即是真如。以同如之願還潛至即真之苦。依此融通亦名代也。此約同體願力。六由普賢以法界為身一切眾生皆是法界。即眾生受苦常是普賢故名代。今此經
文順後三釋。雖是地前是普賢位故。是故能代。問若爾何故猶有受苦眾生。答此事不定。若令受苦而有利益則菩薩令受亦名為代。此密益非常人所知故不可難。又釋
由業有二。謂定不定。得報亦爾。彼不定報由二緣力。是亦可轉。一由因力。謂彼眾生增上作意力。二由緣力。謂由外緣增勝境
力。今菩薩於不定報所為勝緣力及令彼發增上作意故令彼報有輕有脫。五菩薩復作是念我當下明誠言表志顯為物不虛。於中三。初誠言為物。有總標別釋。謂因
見眾生苦發心為救。此言若虛即本不發心。心因此發。是故言行不虛。
[0246a28]二不求尊下彰不自為。亦初總辨。次何以故下釋成。後菩薩明見下結不為。三但欲下結其所為。六菩薩復作是念我當以諸善根下明正以善根
如言迴向令得利樂。於中二。先令得樂。後令成利。前中初得種種樂是總標。下別有十句。一佛果窮極名究竟。二利潤無涯名饒益。三超過餘人名不共。四無為常安
名寂靜。五離過清淨名無染。六緣不能壞名無動。七稱性廣多名無量。八性無變易名不死不轉。九常恒無盡名不滅。此是大涅
槃樂。十明慧自在名一切智。此是大菩提覺知樂。依解節經亦有五樂。一出家樂解脫家難故。二遠離樂以斷欲得初禪故。三寂靜樂二禪為首覺觀息故。四菩提樂於法
如實覺故。五涅槃樂息化入無餘故。二我當為作調御下令成利益。於中十句。初六併舉。一師。二臣。三明。四炬。五趣。六離難及
解法。以並同上故略之耳。七令解深理。八智行成度。九福行求果。十令向涅槃故云示彼岸也。七菩薩以是無量下明行實成益。
於中十句。初一牒前迴向。次二下救生苦上順佛意。次二得正捨邪。次二遠惡近善。次二成淨滅染。後具足下總結。第四菩薩以善根正迴向已下明孤標大志普為眾生
無念迴向。於中三。先標己大志。二明無念求。三顯至極迴向。初中先結前。作是念下起後。於中二。先喻有二。初一日多照喻。二
日照業成喻。後菩薩亦如是下法合。於中二。初明獨志廣益合初喻也。二欲為下正成益事合後喻也。於中十句。可知。二菩薩復
作是念下無念求。於中二。先反舉。謂於善眾生無念求恩於惡眾生無念捨離。後但勤下順顯。謂初令得樂果攝少下令成善因。謂以少善根迴求大菩提果故名迴
向廣大。此顯悲深。縱令少善亦以方便成廣迴向。三若諸善根下正明至極迴向。謂善無不攝向無不極。於中二。先舉至極善根。初反舉。謂若我善根實不能益生我亦
不修彼善亦不作迴向。下順顯。謂以我善根實能益生是故迴耳。此明徹到迴向。二令一切眾生下明迴成至極。不著法等令捨妄。以眾生性等明入真。此亦是令眾生入
實際也。
[0246c13]第二大段菩薩如是迴向亦無所著下明離眾生相。即是實際迴向。於中二。初明會相入實。二隨方便智下明依實起用。
亦是初明無迴。後明無不迴。前中二。初會前迴向眾生明入實際。二修行清淨下會前迴向菩提明入實際。前中三。初正顯。二但
欲下釋疑。三以如是下總結。初中亦三。初離妄相。二不住心顛下明離妄想。三不著下明離假名。諸經中多約此三明離妄也。
初中三。先會前大悲救護眾生。二不求下會前調練悲心於怨惡等。三不取眾生相下會前代苦等行。初中二。先會能迴之行。謂不
見有能迴有三句。一總顯無著。二破性。三破相。二業報下會所向眾生。謂不見有所向。能所兩絕平等平等也。於中初總顯眾
生業果俱妄。是以菩薩不著。下別顯之。不取五陰是不住有也。不壞五陰是不住無也。此上於眾生報果不著也。不取妄業者於眾生業因不著。二會前調心中不為求報
於背恩等所起嫌恨等。虛妄因緣下釋。謂因空故不生。緣空故不起。報空故不住。大悲忍惱名堅固。空故不住之。求恩報等是虛
妄法亦空故不住。三會代苦中。不取眾生相者明所代眾生空無代也。不分別世界者明所受苦處。是上文於一切剎一切地獄等空故無代處也。謂見苦樂染淨世界平
等故云不分別。上離妄相竟。二離妄想中。三倒即是皮肉心三煩惱也。三以相想俱空名言亦絕。故云不著語言道也。二釋疑
中。疑云。若眾生皆空迴向亦離。菩薩何因而作迴向。釋中五。初句總釋。為令眾生解此生空無迴實法。是故迴向。非謂有迴。此同
淨名經為眾生說如斯法是則真實慈。二觀察等者別觀所向眾生平等為作迴向。三法界印等別顯能迴善根稱性迴向。初以理印行。後行性離染故云離欲等也。四解
一切下明能所無二同一法界無迴而迴。五轉疑云若如是迴向於諸眾生何所增損。釋此無二之迴向於德不生於惑不滅。何以故。以皆即空同真性故。故云不生等也。
三以如是下總結平等迴也。二修行清淨下會前迴向菩提以入實際。於中三。初牒舉前行修對治是出世因也。善根向出世正是
前迴向菩提。二於善根下正會入實。於中初句總標舉。不作二相者善根業是因所向。出世薩婆若是果隨相為二。會緣歸性平等不
二故也。下別顯之。先明因果不即不離。顯俱離有無故名不二。後願智業下明離有無之因果稱性皆明淨。明淨性不殊故名不二。此下並同淨名經布施迴向一切智為
二布施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是名入不二法門。三捨離下明觀益。初離散動益。離憍慢等離惑染益。上來久實竟。自下第二依實
起用。於中三。初總標。謂於寂不滯即實起用名隨方便智。二令一切眾生下正明所作。謂令眾生得此即真之脫。不著法性者不
滯寂也。稱性善根故云無量等也。無業報出業報者明依理起事以成無功之大用。明業果不亡也。三結觀益。離惡是離過益。佛讚是成善益。又離惡趣下益。佛讚順上
益。佛子下第三總結名也。
[0247b15]第二重頌中二。先敘意後正頌。初中承佛力顯說所依。觀十方明說分齊。謂十方同說故也。及一切眾彰
說所為。觀法界顯所說理。入深句義明教義玄。大悲普覆辯說心廣。護持等明所傳益。謂令此法流行即是佛種不斷。入一切佛等
顯所入益。出生等明所出益。善能分別等彰應機以法。謂分別心是知欲也。過去善根是知根也。知時不失是機熟授法不失時也。具足等明所現說法之身。謂內具法
身外現色身。此是有法門之身故也。下正偈頌中以四句為頌。有二十八偈分二。初五頌總歎殊勝。非頌前文。二十方一切下別頌前文。初中分二。初二頌明大心為物
方入此藏。於中有六心。初二句明廣心。二堅心。三常求等是勝心。四淨心。五敬養心。六深心。解法是智。救生是悲。彼能善入等者
結行入位。具此六種殊勝大心方能入此迴向之藏。是故此藏為極殊勝。二有三頌明大力為益生方入此地。亦有六力。於中初一頌中三力救生。一猛勤力。二淨智
力。三堅忍力。常能下一句正結救生。二一頌中二力益生。初淨信力。謂無等是佛。心安是信心安固也。喜淨釋顯信相。二大忍力。謂受
惱荷載故如大地。下句結為益生。三不以苦行下三句明大悲力救生。初二句舉悲行。常能一句為結救生。上來總明大力救生能
入之行。下彼人速入等結行入位。謂具彼大力方能速入如此迴向大無礙地。是故此地為極殊勝。第二正頌前文中三。初有三偈。
頌前所迴行體。於中初一偈頌前四等行。謂普攝眾生。心安住通具四心也。修迴向者明行堪迴向故也。後二偈頌六度行。二十方一切世界中下十偈頌前救護眾生即
是迴向眾生及菩提分七。初二偈頌前利樂眾生迴向。一頌安樂。二頌利益。二有一偈頌前代苦迴向。三有一偈頌前迴向意。謂不為五欲。但為生求佛。四有二偈頌
悲智行迴向。初是智及行。後是悲及行。謂遊界安生是悲也。此猶是前調練行也。五除滅下二偈頌離染心迴向。猶是前於惡眾生不
起嫌心等。六菩薩未曾下一頌明不著五蘊三界迴向。七諸佛下有一頌。總結菩薩攝生行極。三菩薩一切心安住下十偈頌離眾生
相。即實際迴向分二。初三頌前會相入實。初二明三業契真。後一明三業順理故令佛喜也。後七偈頌前依實起用。於中有四。初一頌明身業勝行。二有四頌明意業勝
行。於中。一止惡。二契真。三行堅。四行滿。三有一頌明語業勝行。謂不著言不礙語故也。四末後一頌結行順理令佛歡喜。
[0248a08]第二不壞迴向中二。先長行後偈頌。前中亦二。先位行後位果。前中三。謂標釋結。釋中三。先舉所迴行體。二菩薩如是等善根下正
辨迴向。三菩薩如是善根迴向欲度一切下明迴向益相。初中二。先明不壞信。二佛子菩薩安住下明依不壞信生長善根。前中十句分三。初三於三寶境得不壞信。先佛
次僧後法。二有四句。於所修行得不壞信。於中。一信護持正法決定成行。二信迴向眾生決定令益。三信所修善根順理白淨。文有標釋。四信所行迴向之行直心等釋
成。三有三句。於難知境得不壞信。一信說法師如夜叉。說法亦起佛想。又縱見違行為重法故不壞自信。二信佛果作用。逆順
難知。如現為老比丘等。三信菩薩善巧。示現逆行祕密之事。如現婬女等。此並難知而能堅信故也。二生長善根中有三。初牒前信境明種生善根。於中初牒前不壞
信。於諸佛下明對生善。於中聲聞等亦是僧寶攝。眾生是前愛眼所觀所利之境。如是無量境通結前所信多境。由於彼境信不壞故種生得此無量善根。二分別下明依
此善根復增大心以生善根。亦先牒善根。謂分別思惟前所生善根令心勇銳增其大心。復生善根。謂由分別前於三寶等所生善故令菩提心長養也。由分別前於眾
生境所生善故修習大慈也。由此二心增廣故依此復更生諸善根故云所生善根也。三廣修下明依此大心復增大行以生善根。於中二。初成阿含行。先依前慈心起
大悲等觀行。後學佛所學等依菩提心起佛所學行。依此悲智二行攝生一切淨善根。二明證理行。先依智證理集功德。後依悲慧施修功德。又釋。前阿含行是加行中
攝善根入實。是正證中集功德行。大慧施等是後得內修功德。行體竟。
[0248b15]第二正迴向中二。初迴向菩提及眾生。二觀無生性下明實際迴向。前中亦二。初正以前善根迴向。二菩薩善根迴向已下明以迴向
所生勝報復將迴向。前中亦二。初正迴向。後菩薩如是精勤下結成。前中十句。初迴向一切智總標所求菩提。常見佛下九句迴向
成因行。於中初五句成行所依。一常見佛。二近善友。三菩薩同會。此三成行緣。次一句成行因。謂念薩婆若。是上所向一切智也。
次一句攝行法。謂於佛興處受佛教法。於佛滅後護佛遺法。自下四句所成行。初一成利他行。謂願能處有益生而常不離出世之向。次三成自利行。一供師行。二照理
行。三滿願行。二結成中三。初結上所迴善根。謂無量善是前依信所生善根。積集長養等是前依菩提心等所生善根。二正念等下
結能迴之智。謂籌慮觀照迴向道理義真實故。是故迴向。三恭敬下正攝威儀以成迴向。二依前迴向所得勝報復更迴向。於中初牒前起行總舉所迴。令我下正迴所向。
於中初供養佛。二明供養所為。三結供分齊。四辨能供之心。初中二。先供現佛。後供舍利。初中先舉所供佛。於諸如來下正明興
供。於中三。先總。謂如佛所應者明稱佛境界所應之供而以供養。謂遍法界等不可知故但云如佛所應。二以阿僧祇下別顯供有
六十七句阿僧祇供具。三以如是等上妙下總結常供。二此諸最勝下明供舍利。二欲令下明供所為有三。一為益眾生是故供佛於中三句。一令眾生見此殊勝供養
歡喜愛樂生長善根故云攝取。非是菩薩攝眾生善。二令依善離苦發菩提心。三依菩提心起行自嚴超出世表。二示現下有二句。為重佛德是故興供。一為佛希遇。二
為滿佛供力。謂於佛興此大勝供養為顯如來威力圓滿。三清淨下二句為自心於佛信樂至重是故興供。一為信重佛德。二為愛護佛法。謂興此勝供令人敬重於佛故
也。三如是下結供分齊。謂不窮盡也。四諸佛成就下辨能供行心。於中十句。一初即不退。二中即無休。三終未曾懈。四三時喜悅
無間名不壞憂惱。五情無異求名利等故云無著。六亦無彼念故云無心想。七都無現求故云無染無依。八於所生善根亦不生著故云不味等。九既不求現名利復不
味善根如何成行。謂佛真實法印印彼所作之業。十心淨平等稱佛境界故云住佛所住。
[0249a04]第二實際迴向中二。初始修。二菩薩如是捨離下明終成。前中二。初明稱實迴向。二以此善下明迴向益相。前中七句迴向。初
一句明加行智觀。謂觀無生境印能起心明能所寂滅受持等明順佛聖說。二觀平等法性一句明正體智證入實際。三入無行下四句明後智修行觀。於中。一明趣證
起行。二巧隨有行。三處有離染行。四二行無礙行。後一句總結悉迴。二以此善根下明益相。於中八句四對。初句厭有心堅故不
可壞。二求果心徹故云不退。三自行不亂。四化他不著。五自行廣大。六化行堅固。七因行圓淨。八果德窮滿故云究竟等也。自下第
二終成行中。初牒前起後。觀察平等下正顯入法之行。於中二。先明無礙行。後如是菩薩下明攝行迴向。前中二。初十句明解法
至深。二分別菩薩下明起無礙行。前中初句總觀諸法理事無礙故云平等。謂等理之事窮徹聖源故云深入。等事之理盡茲事際
故亦云深。雙融無際智解窮底故云深入。下九句別顯。一明業無體。二報暫酬因。三諸行無主。四緣生無屬。五正行似有。六無著
法眼生者釋菩薩行如影所由。謂如世眼瞳所現影像今此亦爾。依法眼現也。七既由無作法眼之所作故。其性恒寂也。八會有為同無為故云入也。九雙融無二故云解
如實性。涅槃云。明與無明愚者謂二智者了達其性不二。不二之性即是實性。此之謂也。下明起無礙行。於中四句。初明理事無
礙行。謂由解前不二法故分別行相而不著相也。二二利無礙行。謂同事利他不捨白淨為自利也。三障礙斯離故結無礙著。四由解行深故諸佛護念外緣勝也。遠愚癡
內行增也。自下第二攝行成迴有三。初則不壞事而明見理以事即理不待壞故。二善解下明不礙理而巧現事以不待壞之事不礙存故。如是無礙方於法性而到彼岸。
三了法迴向。謂如理之迴以向佛地大智令諸餘善根皆稱理成故云心淨也。是故此迴終日迴而無迴故云行無所行也。
[0249b15]自下第三大段明迴向益相有四。先為度生益。於中。初令增佛種滅諸業苦。後一切眾生得下令成果智滅諸煩惱。二究竟
下明成菩提益。三得平等下結實際益。四摩訶薩下總結迴向成趣果之益。上來別釋竟。佛子下第三結名。上來位行訖。
[0249b21]摩訶薩下第二明位果。於中。初十句別顯。後一句總結。前中。初一見佛益。二得法益。下八成行益。三普於眾生下利物心成。四捨癡
入法自利解成。上來自分行成。下明勝進。五得諸如來等明破邪行立。六具足生貴等明具正行本。謂出世間心為生貴也。又從佛
正法生故也。七得無礙智等明大智內發。八於一切法等智起照實。上來成智正覺世間智。九於一切剎下成器世間智。十智慧具足下成眾生世間智。下一句總結可知。
[0249c02]第二偈頌總有二十五頌分四。初二頌前所迴行體。二一切上妙下九頌半頌前迴向眾生及菩提。於中分四。初四頌前因迴向
得勝報供養諸佛。二善分別下二頌前供佛所為為益眾生。三一切諸佛下二頌半頌前供佛舍利。四菩薩善知下一頌頌前供佛迴向行。三勝妙智下七頌半頌前實際迴
向。於中分四。初三頌明觀理隨緣行。一半自利一半利他。二觀眾生心下二頌明推緣入實行。三分別所有下一頌半明雙融無礙
行。四方便迴向下一頌明結行成相。四菩薩一心下六頌前結迴向益相。於中初一上念諸佛。十地論云如佛所得我亦當得名為念佛。二下救眾生。三守護正法。四處有
離著。五攝法離生。六德圓離相。各一頌顯可知。
[0249c18]第三等諸佛迴向中亦二。謂長行及偈。前中亦二。初位行後位果。前中三。謂標釋結。釋中三。初標舉所學迴向之意即釋名也。二此菩
薩修行時下正顯迴向。三如是摩訶薩以諸善根正迴向。已成就妙身下明迴向所成益。第二正迴向中二。初眾生菩提迴向。後復
作是念如彼過去下明實際迴向。前中亦二。初因事以行迴向。後摩訶薩若在家下隨緣攝善迴向。前中三。初舉因事之行。二正以
迴向。三摩訶薩以大願攝取行等下結成益相。初中謂於二境得三淨心。一於違順二境得離憎愛之結。二既離此結喜樂無壞。三既離結情歡令身心調暢輕安適
悅既得此樂因即迴向。二正以自樂迴向之中有三。初迴向佛。二迴向菩薩。三迴向眾生。初中明自得樂之時念欲迴向供諸佛。是故先牒諸佛自樂故云諸佛雖有淨妙
快樂。下有十句。正願諸佛所得之樂。問諸佛德滿樂圓何須願佛得樂。設願佛德豈增。答佛豈須人間香華為表孝情供養以此菩薩愛敬如來。是故自所得樂迴以向
佛。十中初一總。謂願佛得非我測量佛所住樂。餘九別顯。皆不思議也。一三昧樂是佛自德所依。謂出入遊適故也。二大悲樂是佛
化德之本。謂處生死如遊園觀。三解脫樂是佛不思議解脫。如下不思議品說有十種等。謂離礙自在故稱樂也。四神足樂是佛通
用自在故樂。如十通等。五尊重樂是佛勝德。獨出無比故云樂勝樂被人名覆如來。六無量力樂是佛十力智用自在名力樂。上來
是大菩提樂下是大涅槃樂。七離覺樂是佛涅槃離覺觀故。涅槃經云離諸覺觀名為涅槃。八不變樂是變易生死盡故也。九不壞
樂是佛德圓常樂。略舉三事。一佛德無礙無能使礙。二無不在定無能使亂。三無知不知之二行無能使二故云不壞也。又此九種攝為四。初一三昧樂。二大悲樂。次四
名大智樂。後三名寂滅樂。二迴向菩薩中十句分二。初令成自德。二能下令成化德。前中六。初令得信位百四十願。二令入十
住正解直心。三令修十行波羅蜜行。四令住十迴向金剛幢大菩提心。五令成初地已上求智佛心證不退轉。六令得八地上無功用行故云不捨大嚴守護菩提等。二令
成利他德中。初化令成地前行。二安住下化令成地上行。三得諸下化令得八地上德。四證薩婆若下化令成果。三迴向眾生
中。初結前生後。次正迴向。於中二。初明菩薩自力迴向益生。二如佛下希同諸佛迴向益生。前中十句迴向。初一迴令見佛聞法
近僧。次三迴令念三寶。餘六迴令起行。五不離佛是近善人。六令於佛起淨信。七令分別生解。八令起行成德。九令成淨通之
因。十令疑或永盡。二同佛益生中。先總舉同佛。二令一切下別顯其相。於中十事。初五令離苦謂出四惡趣及諸難處。後摩訶
薩下五令住善。初成地前行三句。一發心。二長心。三離障常樂。下成地上行。令一切生究竟等成果德。三結歎益相中。以諸大願
攝取行等者此文意難見。致令諸德釋各不同。光統師云。此結上三道究竟之義。行等行者結樂與佛成證道行。積聚等者結與菩薩成助道行。長養等者結與眾生
成不住道行。遠法師云。證心遊理名行。一備一切名等行助道漸滿名為積聚。一一行中具一切行名等積聚。不住漸增名為長養。一一門中備攝一切名等長養。範法
師云。但起一行名之為行。總眾多行名為積聚。增進勝前名為長養。猶是前行異名顯耳。菩薩所行行既無量不可備舉。但等
言之故皆云等也。正法師云。善根者施等善也。以諸大願攝取者願大故行大也。行者二利行也。等行者等行一切行也。積聚者積
行成位德也。等積聚者成一切德也。長養者從行生行。等長養者生一切行也。辯法師云。行者是佛於願樂位中所行。菩薩以大願攝同彼行故云等行。積聚者是佛功
用位修積聚。菩薩同修名等積聚。長養者是佛無功用位修。菩薩同修名等長養。是故上云如佛迴向開化一切。菩薩迴向亦復如
是此之謂也。今更釋。菩薩所有善根皆以大願迴向力故令此善根攝成勝行。諸行齊行。故云等行。又由願力攝此善根所成諸行。令不散失故云積聚。有行斯積故云
等積聚。又由願力攝此善根所積眾行。復生諸行名為長養。一一行生一切諸行名等長養。是故皆由願力令此善根皆悉廣大具足充滿也。上來第一因事之行以成迴
向竟。自下第二隨緣起行以成迴向。又釋。亦得上來是為菩提迴向眾生是故結云長養等也。自下為眾生迴向菩提。是故結云今集等善皆迴向也。於中三。初明大悲
隨順迴向。二復作念乃至小大下明大悲深重迴向。三如是菩薩下總結三世迴向。初中先別顯。後是為下總結。別中三。初明悲故隨
染巧智無污。二摩訶薩下正念現前動與道合。三摩訶薩以如是下明於諸群品廣成利樂。於中三。先總舉。二無量諸願下別成
饒益。於中。初辨能益之行。二除滅下明所成之益。先令除障念法。後修習下成行入地。三令一切下別成安樂謂離苦等也。二
大悲深重迴向。謂乃至畜生等苦皆救拔也。於中二。初救生離苦後如是等下總結迴向成益。前中初令離苦因。離畜生趣下明離苦果永度苦海。是總。謂眾苦繁多深廣
如海。苦受者三受中取苦受也。苦陰者惡趣五陰。苦覺者苦從內發。以覺觀為苦。此上皆是麁重之苦名增上大苦。下明細苦。苦
行者是行苦亦是以苦為業行。苦藏者身心攝苦眾多蘊積。苦根者謂惑業生苦處也。又以苦為依苦為根本。又欲界二禪已來為
苦根。苦舍者謂以苦自覆故云舍。又釋。苦受是受陰。苦陰是色陰。苦覺是想陰。增上大苦是識陰。苦行是行陰。通論一切有流之
蘊為苦藏。苦因能生為根。苦果自陰為舍。小乘為實苦。初教即空苦。經云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為苦義。終教即真如為苦義。頓教絕言是苦。圓教通法界具一切法門
為苦。如是等下總結。二迴向之中二。初為生迴向及教生迴向如是菩提境界。二正念下迴成二利之行。先成自行。後修如來下成
利他行有十事五對。一慈悲遍。二令得樂守善。三令究正遠邪。四令入深出淺。五令具因住果。文皆可見。三如是菩薩下總結三世善根皆悉迴向。問未來善根未有以
何迴向。答有二義。一以今逆起大願迴向未來善根。亦修成時即向菩提更不待迴向故須迴也。二依圓教宗九世之中三現是有。是故迴向亦通三際故也。
[0251b01]第二實際迴向中有二。初學三世佛迴向。後摩訶薩學三世下結歎顯勝。前中二。初學過去佛行。後例同現未。前中亦二。初舉過去菩薩所
行。二如彼下以已善根同彼迴向。前中二。先舉彼善根迴向菩提。二而無所著下明彼菩薩修離相行。於中二。初離妄樂真。謂離蘊入界不住世法是十八界也。二知法
如空下行窮真際中二。一總窮空際謂超越五趣故云非趣岸也。又至真源更無所趣故云非趣也。二照解下別約三性照三無性。於中。初明所執無相中。先照實捨
相。一切諸下明正契無相。謂法相自無。何處說虛。無淨可趣無染可壞故也。二無有自性下明緣起無性中。先顯法無性。於一念中下明正契無性真。三常樂下明圓成
具德以成佛果。二以已善同彼迴向。如彼過去舉佛類已。我亦如是彰已同佛。於彼過去諸佛所行行法起始樂心起終證心。又於彼行法理法故云樂證也。然於如是
離相法中發心修習而亦不違諸法之相所以者。何以所有起法悉如幻等。是故此有不礙於無。又既此有不礙於無故於真無如實修入。初舉喻顯法。悉分別等釋法同喻。
唯如來地等簡果異因明迴向所趣也。下二明以過去例同現未可知。二結歎殊勝中。先舉三世諸佛菩薩殊勝迴向。我亦如是已同彼勝。第一下結顯勝相有二十句。
初十句約形對辨勝。一過凡名第一。二越小名為勝。三超因名最勝。四獨出故名上。五無加過故名無上。六無與齊均名無等。七至極無二故云無等而相等也。八
無相似比。九無待對。十德重可尊。下十約自體顯勝。一體微。二稱實。三理正。四攝德。五大用。六離障。七具善。八淨行。九離過。十
捨染。上來正迴向竟。自下第三明迴向成益。於中二。先因前迴向成淨三業。二因淨三業令所作淨。初總顯淨。住菩薩下別
明淨行。於中二。初明離惡得位。二入一切法空下明入理捨著。先觀空。無著分別下了有無猗。謂空有無礙心無住著故也。三佛子下結名可知。上來位行竟。
[0251c13]自下第二明位果內。得此一位成十種勝德。一深入佛因。二趣佛果德。三智入深理。四不離悲業。五巧無住著。六入理轉深。七成大福善。
八照解佛性。九巧知諸法。十無著受生。
[0251c17]第二偈頌中有二十四偈分六。初一頌上標意釋名。二次二頌上迴向佛樂。二一切世間下十一頌上迴向眾生令成佛。於中三。初四偈
以隨喜及樂迴向眾生。二菩薩修此迴向時下四偈明同佛迴向利益眾生。三菩薩所修諸行業下三偈明正念迴向安樂眾生。四十方無量下四偈頌上迴向菩薩。五心不稱量
下二偈頌上迴向實際。初偈達法際後偈盡想原。謂知想無性名度一切想。亦不壞想以想心必無性不待壞故。亦不壞無想以無不無性故。如是了知眾生之想離有
離無。六下有四偈頌歎利益。於中初一偈頌三業淨。次二頌學三世佛迴向。後一偈歎勝有七慧可知。
[0252a03]第四至一切處迴向中亦長行偈頌。前中亦二。初位行後位果。前中亦三。謂標釋結。釋中三。初迴向眾生及菩提。二摩訶薩如是善根
迴向了無所有下迴向實際。三摩訶薩如是善根迴向令眾生下結歎利益。初中三。初以善根迴供三寶。二如是莊嚴下明供所為正顯遍向。三譬如無我下辨彼善根攝德勝
用。初中二。先略明。後摩訶薩復作是念下廣顯。前中三。初法次喻後合。初中。如是迴向總。以標舉德力。至一切指顯其相。謂一切
處是所至。善根是能至。能至故名力。此由迴向故使然也。喻中實際無處不至略論十處以顯無盡。此以理喻行故也。一切有者
是三有二十五有等。餘並可知。合中二。先總顯供三世佛。二過去下別顯供三世。先令過去佛本願所作悉得成滿。次令當來佛速
具佛嚴。後虛空下於現在佛及大眾皆悉供養者明此菩薩普供於彼。如諸天者如諸天所作隨念皆成。菩薩一念充遍亦爾。顯供自在也。廣大下顯成供所由。謂以已廣大
福智迴向力故令於諸佛成上供耳。二廣顯中二。先於一切界供現在佛。二復作是念下於一切劫供三世佛前中三。初舉所供佛。二摩訶薩下明興供養。三以此一切下
正以深心迴向。初中二。先一切界佛後彼有菩薩下明有菩薩同佛所作。謂所供佛有二種。一實報佛。二位極菩薩能於十方示
現成佛。此二俱是現在佛故。是俱現在所供收。故論之。文有十句。一所解深。二化現廣。三身普遍。四證法源。五同佛體。六巧圓應。
七從理起。八體堅固。九持用久。十從德生。二興供養中供現佛及於滅後供於像塔。三以此下明深心迴向。於中有十心。謂如
何迴向。以一心等者以是用也。一一心下應皆有迴向字。但文家存略初後安也。中則準知。一情專注。二念不散。三非緣沮。四深崇
敬。五喜樂行。六不留滯。七不染著。八無能行亦是離所為。九質直離害。十正順涅槃。自下第二於一切劫供三世佛。於中二。初
舉所供田。謂多時多佛相嚴報身理嚴法身及多眾也。二我以已下正迴向興供。謂由前善根十心迴向重成此供。於中初有
十供。一香。二華。三鬘。四塗。五末。六衣。七寶。八燈。九嚴具。十摩尼。又此十內各有香蓋等二十門。故成二百。於中一一復各有
阿僧祇欄楯等十門。故成二千門。各阿僧祇并前二重總有二千二百一十門。皆云不可說。或云無分齊等。又釋。初供佛正報。後
於一一境下明嚴佛依果。三如是莊嚴下明供所為。於中二。初總顯所為。謂令眾生出生死至佛地。二於諸下別辨有三。初令成化行滿。於中法明是化法。教化等是化
行。無量心等是化心廣法。無所至是化絕功用。出善是化所成德。二令生覩佛下使成自德圓。於中見佛是行緣。安住等是所成。普入
等是行成。入理善根迴向等是行成趣果。三令生因此下使因成得果。三譬如下明至一切處善根攝德勝用。於中先喻後合。初舉喻
顯法。我善亦爾辨法同喻。此亦以理喻行。謂此善根既如無我遍一切處。是故攝取彼法以增已行。文有二十句。初十二攝成自
利行。後八句攝成利他行。前中初三攝成敬順三寶。四成行。五成解。六攝佛通成自善。七攝化德成行心。八攝因德成理解。
九攝巧便示果用。十攝果用成興供。十一攝剎為嚴。十二攝劫為時修下明利他。一為物現身。次二化令成德。一行德。二斷
德。次四稱器化益。一應根化。二赴欲淨。三現身調。四令解已。後一護法自下第二實際迴向。於中有三。初一明盡事而歸理。
二不礙事而顯理不礙理而成事。三理泯而事用。由上三義混同一際。是故泯理而唯事。未甞事而非理。盡事而唯理。未曾理而
非事耳。良以事虛攬理無不理之事。理實應緣無礙事之理。故此三門或破有顯空有未曾損。依空立有有未始存。是故約理不隱不顯。約事不存不壞。思之可知。初
段之中如是迴向牒前。了無所有總明入實際。下別顯之有二。先離所取。後離能取。謂不因中計果果內計因。故云業中不取等
也。又釋。業空不見能生報。報空不見從業生故也。上離妄。下明入真。勝善是理善也。遠離下明益相。謂離散修善也。以照所
取空故。於情有諸法而不信入。求彼妄法之有不見自性。而是成就。下釋顯。以作者壞者皆不可得。此明成壞俱離。下明能取亦
空以知所取空故。是故解了能取亦無見者等也。論云離能取所取方是真空此之謂也。上來第一盡事歸理竟。自下第二明理事無礙而立者以漸純熟事還存也。謂達
理而不礙事存方是圓滿解也。何故不礙存。以得因緣地故。此解緣起本識為地。如何復照理。謂則於此因緣地處見如來藏法身際等。如何理事得無礙。照以等觀
故也。又何故此事同理而不礙存。以解世間如化故。是故化事同理而現。明達眾生等者明理事混融全攝無礙故云一法無二。又由此事既與理無二故此事業不可捨也。
下重釋顯。謂事盡而顯理然事不損故云於有為等。泯理而現事。然理不隱故云於無為等。此即不損事而盡顯理。不隱理而泯現事。是故為無為無二無不二故也。自
下第三明理泯而成事。於中。初總明觀理而起事行。二精勤下別約稱理之事起於大行有三。初成智行。二以虛空下成福行。三
得離癡下雙結二行。上來實際迴向竟。自下第三結利益。於中二。先結成益生。於中有十。一令淨器世間。二得智正覺。三能化眾
生世間。四得大總持。五為世福田。六為生採福寶。七為世出慧日。八善滿法界。九救眾生。十令成淨德。二摩訶薩下結成自德。
於中十句。初一總謂成就諸行能為佛因名如來性。堅心攝成名守名持。下別顯所成果德。各對辨因故皆云性。性者因故也。
一成佛果化物因。二淨剎因。三佛地業用無盡故云不壞令成彼因故云性。四成量智因。五理智因。六身通因。七語辯因。八涅槃
因。九菩提因。上二意業也。是名下第三結名。上來第一明位行竟。
[0253b05]自下第二辨位果。謂此位成已得如是果。同下十地中調柔攝報等果。於中三。初總顯謂牒上位成故云安
住也。能以一切等辨其勝能。二別顯所得。謂以至一切處善根迴向故。是故得此至一切果有十。初三明三業遍。次三業用遍。初
依身起通。二依辯說。三依意知法。下四顯用自在。一於器世間自在。二於眾生。三於劫。四於念。三佛子下總結所能。謂以一切善根各如實際至一切處俱迴向故成
此位也。
[0253b16]第二偈頌總持中四句成頌。有十一頌分三。初七頌迴向眾生及菩提。於中二。初四偈行稱真理而善迴向。後三明諸業同佛
而學迴向。二未曾下三頌迴向實際。三如是下一頌明迴向所成果。
[0253b21]第五無盡功德藏迴向。於中長行內亦二。初位行後位果。初中亦三。謂標釋結。釋中五。初明所迴行體。二摩訶薩以此善根皆悉迴向
下明迴向菩提及眾生。三摩訶薩以如是等無等等下明迴向實際。四摩訶薩如是善根迴向已得無盡善下明依前迴向更生善根復將迴向。五摩訶薩如是迴向時下結成行
德。初中此菩薩修悔過離業障者。今略通辨悔過等義作八門。一明開合者諸聖教中種種開合或作八重。一供養佛。二讚佛
德。三禮佛。四懺悔。五勸請。六隨喜。七迴向。八發願。如離垢慧所問禮佛法經說。或為七以讚禮合辨。或為六略無供養。或為五以
發願同迴向如十住論說。或為四除禮佛。或三如智論云。菩薩晝三時夜三時各行三事。謂懺悔勸請隨喜。行此三事功德無量轉得近佛。或二但懺悔罪障善根迴向。如
善戒經說。今且依五事而釋。二釋相者禮佛有三。或七等如上禮佛儀式章辨。二懺悔者罪有二種。一違教遮罪還依教作法悔以除
滅。二違理性罪起行悔滅。此有二種。一隨事行懺。或方等誦呪等與教相應。或苦極禮萬五千佛名等應彼聖教。或晝夜六時慇懃禮懺。以經多載或讀誦大乘轉重輕受
等。如是非讚嘆如來功德亦大滅罪生福。二依理觀滅。謂觀諸法空罪相不可得無不消滅。如經云。若欲求除滅端坐觀實相等。又如下小相品說者亦是其事。此門
以義亦通滅遮性兩罪。問如受持正法及悔先罪。此罪為滅為不滅耶。答得說亦滅亦不滅。由持法及悔令重輕受以不受重是故名滅。然受輕故亦是不滅故。新翻
金剛般若經論說云。如十惡業由持法及悔不生惡趣名拔根滅。然於現身輕受苦報亦言不失。故彼引說如來品云。若復有人受持此經乃至演說。是人現世或作
惡夢或遭重疾或被驅逼強使遠行罵辱鞭打乃至損命。所有惡業咸得消除。大集經亦同此說。三勸請者。智論說勸請諸佛有二。謂初成道時勸請轉法輪。般涅槃時
勸請久住世間。雖知諸佛而自知時。然生勝福故須勸請。又准地藏菩薩經三時勸加勸。菩薩速成正覺。四隨喜者準智論及十住論有三位。一遍於十方一切諸佛所有
已成無盡功德。二十方界菩薩聲聞等所有現修一切功德。三下至人天凡夫善根。於上三位皆悉深心而生隨喜獲無量善根。五
者迴向亦三。謂眾生菩提及實際廣如上辨。三止作分別者。或五俱止。俱離障故。或五俱作發勝行故。或懺悔止障餘發勝善。四餘
障分別者。禮佛除我慢障。懺悔除惡業障。勸請除謗法障。隨喜除嫉妬障。迴向除異求障。又除樂世有障。五生德分別者。禮懺
生勝福。勸請生勝慧。隨喜通福慧。迴向迴前二行。令有所成。又由迴向攝持力故令此不墮三界二乘。六次第分別者。初禮讚佛求滅罪主及生福緣故先辨也。二
依佛勝緣令得罪滅器淨故次懺悔。三依此淨器希心請法。四於他勝行忘私生喜攝同自行。五迴前所成以向菩提方為一周故也。七得果差別者。果有二種。一別果。
謂禮佛得尊貴果。懺悔除障得具足依正果。勸請得正慧果。隨喜得大眷屬并大福及大財等果。迴向得離邪果。謂常遇佛世常
能修行而不退等。二通果。並皆遠得無上菩提。八約教顯異者。若小乘五行皆實宗中亦不上之。初教即空以成五行。終教即如
而成。頓教絕言為五。圓教內法界無盡一一行中攝一切行。各無盡為五行也。初行體文中有七。一悔過善。二隨喜善。三於諸如來下
明禮供善。四勸請善。五入法善。於中四慧。初聞慧。二憶念是思慧。三如說行是修慧。四入不思是證智所有善根。六重明隨喜善。何
故明者以攝善多故。依大品經隨喜品。問於初發心菩薩功德乃至一生補處菩薩功德起隨喜心得幾許福德。佛言四天下國土可秤知斤兩。乃至三千大千國土皆可秤
知斤兩。是隨喜心福德不可秤量。又三千大千世界國土滿中海水取一毛髮破為百分以一分渧取海水可知渧數。是隨喜心福德不可數知。文中三。先於佛菩薩善根
隨喜。謂此菩薩由增上深心隨喜彼善。是故令心契攝彼善故云喜已安住彼善。二三世下於諸佛所度眾生善根心生隨喜。三三世下總結。三世佛因果位所有善根皆悉
隨喜。七彼諸如來下修餘善根有四。一護法善。二念佛善。三因位善。謂菩薩道法是自己境界。四果位善。上來辨所迴行體竟。自下
第二顯迴向菩提及眾生。於中以此善根皆悉迴向者是總舉迴向。下別顯之有三。初牒前善根。二如此善根盡過去下正將迴向。三如是摩訶薩善根迴向下結迴所成。前
中有十二句。一於前善根若創修時所得功德。二若進學時所發善根皆將迴向莊諸剎等。三若久累功時。四若深解悟彼善根時。五於彼善根生慶悅時。六而彼善根若具
備時。七彼善成時。八依彼善根成餘行時。九依善得證時。十思擇彼善時。十一領納任持時。十二攝同自實執志守持時。於此等時皆發生善根普將迴向。自下第二正
明迴向。謂此菩薩以善根迴向莊嚴三世佛剎令眾生淨。即是迴向菩提及眾生也。汎論嚴土有三種淨。一處所淨。二住處眾生
淨。三法門流布淨。亦名受用淨。今此文內具此三義。初明菩薩迴求事嚴。二摩訶薩復如是迴向下明求人寶莊嚴。三摩訶薩以善
根方便迴向下明受用淨。前中有三。初別顯三世佛剎異嚴。二總攝以用嚴諸世界。三顯所嚴剎之分齊。初中三。先辨嚴過去
佛土。二嚴未來佛土。三嚴現在佛土。初嚴過去中如此善根牒前所修盡過去際明時長也。一切佛界彰處廣。無量行起顯因多。佛知菩薩識約人顯深。應眾生等明土
應機。如來所持等明佛淨識所現。淨因所成此是主圓淨。普賢等明廣因所起。是眷屬圓淨。彼界若有等顯是佛土。以於此中成
正覺故。二莊嚴未來土中二。先明土嚴有四。一處廣。二時長。三一切諸佛下明土因淨。四雜寶下明土果嚴。二摩訶薩下明菩薩
修因行有五。一解淨法。二持不忘。三依法起行。四入證定上是因圓。五佛慧光照攝成果滿。是故令土得圓淨也。三如未來下
明嚴現在土。於中。初類同未來。種種下別顯嚴相。種種是嚴多淨。具足是離垢極。德普是利益廣。色香等七別顯嚴。隨善知識等下
用以莊嚴一切香等十三種。二以如是等下總攝上三世剎嚴用嚴己界。於中三。先總。次別。後結。別中有二十七句。此等皆是三世
諸佛異剎莊嚴而用總嚴於己世界。三如是莊嚴於一世界下顯所嚴分齊有二。初以三世莊嚴而嚴一界。二以一類多皆盡三世略論九種佛剎莊嚴。上來事嚴竟。自下第
二求菩薩人寶莊嚴彼剎。即住處眾生淨故名淨土也。文中有三。初總明迴求人寶充滿。二此諸下別顯嚴相。三於一佛剎少分下
結所嚴分齊。別中二。初明人德滿剎。後充滿下顯成嚴相。前中辨菩薩德有二重。初明菩薩行修具足。後悉從下顯諸菩薩德用
圓備。前中二。先別顯後總結。前中二初顯福慧勝能行後成就殊特下明善根心志行前中二。初福慧成二利。於中先舉福慧善能
等成利他。入深等成自利。二成就念佛下明福智生勝德。於六念內略無戒天二念。此是福行。法日下明智行。於中初廣智普照。次顯深智入玄。謂從無所有生釋顯深
相。智依理起故深也。下明生德。謂從智生力無畏等一切淨德故云出生等也。二善根心志行中。初成善根。謂成即真理之善名
殊特。垢染斯盡故云清淨。過下名最勝。上出名增上。二建立下顯大志行。先舉行本謂大菩提心也。後淨魔業下辨行勝能五句。
一淨魔業。二了物機。三照法空。四捨四倒。五滅無明下結。修諸善者結上善根也。滿大願者結上菩提心願也。二成就如是下總
結多德可知。自下第二明菩薩德用圓備中三。初悉從法門生者總顯勝德所成也。下別顯。後成就如是下結。別中二。初自分德。二
隨順下明勝進德。初中三。初明善根德用。二得菩提下明大智德用。三於諸菩薩下明三昧德用。初中勝善是德。常作等顯用。就
智用中三。初是明智德用。先舉智體謂無癡闇故是明也。一身等顯勝用。二成就下是大智德用。初智德分別法界是智用。三遍
遊下是淨智德用。遊剎心淨是智體淨。謂無功用故如空也。悉能分別是妙用廣。三三昧德用中。初顯所得三昧。謂體用深廣名不思
議。下彰勝用有三。一巧便趣果用。二住依了正用。三達深無畏用。上來自分竟。自下第二明勝進入佛境界。於中十句分二。初六
上攝佛境德。二悉能下四明妙用無方德。前六中。一同佛因善。二照佛所證。三持佛所說。四演佛圓音。五得佛同辯語言法是也。
六得無上佛地者是結得果位。二下明妙用四中。一遍剎無礙。二攝法無染。三心智廣用。四稱實說法。此四中初一身業。次二意業。
後一語業可知。成就下結德顯多莊嚴。世界者顯人寶莊嚴。故法華云。國名大寶莊嚴以菩薩為大寶。故此句總嚴。下別顯有六
句。一勝人滿剎。二實德成嚴。三稱理而住。四進德相資。謂善修者自德進也。薰修者諸菩薩德互相資熏也。五德淨無染謂不雜
無明。又不念異乘也。六息繁順道下第三結所嚴分齊有三。初約一剎內一少分處既有如此十種大數菩薩充滿。二類顯彼一剎內餘一一少處皆有如此十種大數菩薩
悉滿。三既一剎中有如是多十大數重重菩薩類虛空法界等世界皆亦如是菩薩充滿。自下第三明受用嚴淨。亦是法滿嚴淨。於中有十事。一向剎令嚴淨如前辨。二令菩
薩滿亦如前。三令佛現。四有所求果法。五有能求大願。六行法出要。七令所化機淨。八令於彼界當得見佛。九令佛常住。十
轉實教法輪。以非權教故云不退轉也。上來正迴向成嚴竟。下第三結迴向所成有五句可知。
[0255c12]第三實際迴向。於中三。初正迴向實際。二辨入實成益。三結行成相。初中有六句。初牒前起後。二心淨等因前成
行。謂由前迴向趣大極果。是故令心極淨若空安固如地。三入不思下正明入實。謂絕無能所而有迴向名不思也。四樂觀等釋顯無能所所由。五無盡等謂無能所成
稱性功德。六平等順等明釋顯無盡之所由。二摩訶薩下明入實。成離妄益有十對。初對離能迴之妄。次不妄取佛等三對明離所
向之妄。次不取業等二對明離迴向業果。初對離總報業果。後對離別報業果。上來離有。次不壞等明離無。以即空而不礙存故是故不壞。又性自即真故不待壞也。次
不取有等明有無雙離。以不取有是遣有執不壞有是遣無執也。次生死非離等明離背向相。以法離生死相故非雜亂。亦離涅槃相故非寂靜。今謂文意只如此。然
古德有多釋。遠法師云。汎釋有二。一就破相解。解生死體空。故非雜亂。涅槃亦如故非寂靜。二寂用解。解生死體寂故非雜亂。
何者是體近說空。是深說則不空如來藏。是大般涅槃能建大義妙用繁興無所不為故非寂靜。然依後義。此二佛境佛所行道名境界道。生死涅槃法無定相故曰無法。諸
聖同依故名同止。衍法師云。以緣就實生死非雜亂。以實從緣涅槃非寂靜辯法師云。如來境界道者此非有非無。真如是佛證
智行處故云境道也。非他作無法同止者。自心真如故非他作。唯佛智依故無法同止。今更釋。此第十對明離迴向行果相。謂能趣
佛境之道此道無性即空故非他作。趣至佛果冥同性海。無能依智與所依理同處而止故云無法同止。又因相絕故道非他作。果相離故無法同止。下明結行成。於中二。
先結上修入行成。後離諸下結上行益相成可知。
[0256a19]第四依前所得無盡善根復將迴向。中有三。初顯所得無盡善根。二以如是等下正將迴向。三眼終不見下明其益相。初
中十句。初句是總。由前迴向已得此無盡善根。常念下九句別辨。一由前念學三世諸佛迴向嚴土是故發生無盡善根。二因前願求人寶嚴土生無盡善故云度菩薩也。
三因前嚴土令諸剎淨所生善根。四因前迴向求淨眾生所生善根。五因前實際迴向中隨順法界所得善根。六因前心淨如空不動如地等所得善根。七因前解如來境
界道非他作等所得善根。八因前不虛妄取等成菩薩淨業所得善根。九總結。因前嚴土等行皆通三世所得善根。自下第二正以前善復迴向中。先總標迴向之能。以者
用前善根至極迴向故能稱性度脫眾生。下別顯有十句。一為度故入眾生界。知體空故不見眾生。迴向求此無障礙德故名迴向。二無壽命。三無自在我。四無人福伽
羅舊義翻為人今正名翻為數取趣。以數數取諸趣而受生故。上四約生空。下約法空。五以法無是非故離忿諍。六緣生不實。七
理實無著。八知土體真故無染。九了行從緣故無堅固。十達境唯心故空無也。自下第三辨益相中三。初見理益。於中九句。初
五句明離相。後於如來下四句得實。二此菩薩下明成德益。於中上攝佛果中具佛因。下攝眾生。三彼菩薩下妙用益。於中寶藏是
用體。次莊土。後攝生顯用相。上來第四段竟。自下第五明由前迴向所成行德。威力故者由前起後也。有十句。一行勝無倫。二
行堅無壞。三威高伏魔。四成德不退。五滿本要期。六心廣。七用速。八深智。九廣智。十菩提心力稱同法界。上來別釋竟。下第三結名可知。上來位行竟。
[0256b24]自下第二明此位果。得此位故復得斯果有三。先舉數。次列釋。後結。釋中十內。皆先列藏名後釋其
義。一見佛藏。二法。三念。四慧。五義。六願。七德。八智。九辯。十果。又此十中。初六自利行。一見佛。五知法。五中。初知理法。二聞持
教。三解文教。四悟意趣。五證法實。亦是聞思修證。次三利他行。一以功德身應。二以意業曉悟。三語業辨說。後一攝行成果。謂
由此迴向力令菩薩行速得圓滿。是故受職而得成佛。後佛子下結。
[0256c05]第二偈頌總持中有二十五偈分五。初一偈頌前行體悔過等中。但頌隨喜行德。二三世下九偈頌前迴向菩提及眾生。於中三。初四頌上莊嚴三
世佛剎。一學佛嚴。二攝法嚴。三顯所嚴。四結同佛嚴。二彼真佛子下四頌上菩薩人寶嚴土。於中初一頌上法門中生。次一頌
業勝具身口也。後二歎德勝。亦是意業勝。未曾想念等是上文浮淨不雜等。三一偈頌上受用淨。亦是法滿淨。令生成佛具佛法
故名佛土也。三十方下有二偈。超頌前第五結所成德。於中初二句頌上威攝眾魔。次句頌上一切世間所不能壞。次句決定修等頌上行無倫疋。次句上大願成滿。次句
迴向功德等頌上成就不退功德。次二句通頌所成德深報廣。四善能觀下有五偈頌上第三實際迴向。於中初一頌上正向實際兼頌成益中不妄取業報。餘四並頌成益。次
二句明無色心之有無。即頌上不著意業及果報也。次二句頌上不取有為及無為。次一偈頌上不壞因果不取有無等。一切眾生下
一偈三句頌上生死非雜亂。後一句佛剎亦如是者亦得頌上涅槃非寂靜類同世法空如。故云亦如是也。五菩薩如是知下有八偈。頌上第四依前生善復將迴向。於中初一
頌上所得十種無盡善根。次二偈頌上以前善根正成十種迴向。次五偈頌上迴向益相。於中初二妄見已滅。棄等是上眼終不見不淨佛剎等。後三偈頌上不見異相眾
生。謂眾生稱性離有無等無異也。第五迴向竟。
華嚴經探玄記卷第七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5 冊 No. 1733 華嚴經探玄記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