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Guanyin Yi Shu Ji 觀音義疏記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觀音義疏記卷第三
四明沙門知禮

[0946b16] 第三身業料簡 料簡下女
經解大師 釋義三義
一二願行 解釋 女人明相有人
宿 德本眾人愛敬 男女
智慧端正 觀音交會父母
正義立義福慧受生 觀音與其何不 引文不能
有福何故 不用義解同心 正立觀音三千法界諸眾生
得大自在無生福慧 此等中陰中陰經 覺如神足無量四眾八部
化作七寶講堂七寶中陰眾生 日至一日如來化佛 法教七十八那由他中陰眾生
無上正真道中陰 眾生發菩提心豈不福慧 兩句解釋四句經文雖是
結句釋疑宿德本眾人 愛敬兩句經文。 料簡三觀
果報阿鼻地獄無求 苦樂相間諸天親愛生苦禮拜二明
有漏無漏一切善法不出定慧男女 修習不同 名為二法釋義
法門表法表法 世間法苦集無始至今 根塵無量
眷屬一切眾生捨離 天子修女
出世法生父母 一切自在名為國王尊嚴經教 開發智慧養育佛法和合三乘
故經云法化得佛 權智成果實智 一切由此
所生男女 慈悲心善心誠實據此 悲智名為男女中道即是誠實善心
法立男女對於 三乘男女佛性不見男女何者見性丈夫
女人男女佛性正觀 無明福德智慧中道慈悲 一切端正有相表意
無妨 男女大經男女 大乘大經二十八涅槃
色相香味壞相如是無相大論 淨名安樂行男女
不二門定慧乃是男女 小乘小乘無相不可言說無相即非男女平等男女
男女男女定慧安在 據理
不可說男女豈可男女善巧有無眾生 男女男女天女文字
解脫性空何妨文字三世 二諦非有一二 中道雙非定慧
定慧宛然未曾相離定慧法性 譬如左右一身豈可 左右一覺寂照名為
定慧三言定慧 一覺名為 是故孤立一身左右
其二相離 左右修性不二門 無二
三定 福德 具慧慈心相者
塵數共生如來無緣 互具可知故知總結一二男女
定慧二法互具若非互具 不二自在理實 非一如此
男女互具定慧 一二無異經文 二次義門
感應初果二修下世初五 行法不下滿行人 未來苦樂
觀音退滿二十 口四細作真實兩舌惡口
不貪無染智慧 五戒三修 修證初禪五法
樂欲精進方便分別 憶念一心方便 三支二禪
四一 三慧五一 四禪不樂第四一心
念清淨一空 識處無所有處定非有想非無想男女微細
受想四無量心慈悲 喜捨禪門 四教初三初聲行法
略舉以為念處乃至正道節節 男女道品不出定慧二法四諦十六行觀
四諦法緣 不下滿男女法緣正智 慈悲柔和
不畏行法 方便修福慧觀十二因緣無常無我
生法鹿 大論不同聲聞 驚怖跳出不顧緣覺鹿
不停菩薩香象不下滿三次菩薩 方便智第六分地世智
邪正或是中伏方便 此等男女必修六度五一所生男女
滿通教表法三藏菩薩 滿別教男女生相
破見作意 有為有漏五度故稱地上 智嚴心性無明
作為修空 見思破處 本性男女回向中觀
初地名為雙生不退兩邊副本故地歡喜 慈悲男女能所初地男女
真因任運男女復生 男女是故諸佛初地祖父母 得名所以慈悲拔苦
故稱十力無畏自證 圓教表法 以為男女經文
具德緣故端正 有相質直 福德無明
名曰名曰雙生愛見真智無似 不畏同體權實方便滿
變易方便同名變易 名為報人四十一 皆是無明究竟男女
一番方便利鈍 大乘佛智 男女是故
復次下作料簡人天 四天 散心以定
四禪定慧男女時而 一心三界 功德定慧邪見
是故男女明藏 有無中道 大經見佛名為丈夫不見
女人無漏不能發生中道石女二乘空名菩薩假名 定慧不能寂照平等三德
迦葉菩薩涅槃之前外道邪見 二邊唯有別圓 證道
定慧故知第三勸持勸持釋義勸持六十二
恒河沙不少佛頂首楞嚴 大千世界住世諸法王子六十二 恒河沙修法教化眾生隨順眾生
便智慧各各不同既是娑婆菩薩是故 為格正格 佛眼
人情佛眼 佛眼法界法界 法界故云功德
佛眼稱量 敘舊
六十二勝觀但是方便 可知 不見觀音名為
三心濃淡四時不解意謂觀音 現前六十供養 是故多少
優劣歎德有緣無緣父母 生育罪重路人無緣 豈可觀音
有緣而已 立義實際多人無性 一實假實
存亡不二方名一中 華嚴經意無量 實際實際多生觀音
實際之一河沙 其一決定性互生 其事
二法本論 六十二河沙名為校量不解論文荊溪
受持觀音六十二 恒沙諸佛平等二種信力 畢竟信力一者如觀
畢竟恭敬功德畢竟知者決定知法法界名為 初地菩薩證入一切諸佛平等身故
等身真如法身是故受持觀音六十 恒沙諸佛功德荊溪以此何者二義信力畢竟
事理資方信力 我身如觀化身觀音功德 報身報應
何必知法引證 即是初地令人故知 觀音三身念佛念法
十方諸佛六十二所以論文乃是釋義 便難解大法三句
六十二菩薩加以 是故 二觀二觀不等不等
不等皆是中道中道 不異中道豈不是故 乞人難勝其實
以此同一法性是故三結 受持名號正格一時 大品供佛一時觀音
法性無盡 成佛散華不盡 問答
前科禮拜三業 現前菩薩以此為法身 分合真身眾生
觀智以此拔苦即此境智 感應以此因緣觀世音觀音意業機身
口業說法令眾生知覺見聞故云且不說眾生三業修行宿
二分 釋經分科釋經 三業方便方便
正當方便三業三業三義二三不下解釋 三義三不作意十字
任運其三 三業任運度生譬如二三 義寂
第一義 三輪三輪三輪三業應機旋轉自在眾生三障
名為不思議 心體離念即是法身本性智慧 思念法身
淨名分別諸法 不動不思議 明示
無能 不測有緣 釋義經意
三業 現身 說法不如樹木
身業 十界 說理說文故云
八部四眾一說 菩薩四解 上品脫落
觀音即是菩薩不須妙音 何故故云即今菩薩一界不可
地獄上品 為例其次 種種
豈可地獄請觀音經遊戲五道地獄方等陀羅 大權堅執邪見
地獄地獄說法教化九十 罪人佛會得道不論 作佛豈不說
對機四句四句眾生佛身得度佛身 一界
同感乃至執金剛神 不可偏執十法 十界相對四句
感應三相感應多少 四句人法因果多少 四句初機四句四句
一界一界佛身 等覺至于凡夫 一佛
便 是故感應一界同居 不論
第一句一界 對於 唯一

[0950a14] 何不對於 兩句

[0950a15] 本論佛界 相合 一中佛菩薩
五道方名一界 一界三乘八部世尊 大權成化
十界得度 十身說法 文中十界為此
同在一處十身 得度五味 根性
一界醍醐一界一界 形相感應四句 得度感應學者應知
對句易解 一切自在復次人法 四句四句四句
說法人法四句善財知識 五十三說法
三兩可見第四一道出生而言 知見十界十如 實相不思議多少
觀音三復 四句四句對機說法修證 自若不然何所四諦
一一因果始終方能四句因果聲聞分內見修
行法三藏證得二種涅槃 獨覺三學行法 成果種種神通
因時長行成佛二智 此等皆是悉檀示現證果大略 如是二觀有人
因果不能 權實十界三重四句 釋經
枝末若爾釋疑 一明釋義聖身 佛身
應化變化然而 暫時應答始終 人民不可數無量
八十降生入滅八相 三乘八部四眾金剛 知非
妙覺法身說法 真佛說法多種身法報應法身
應化報身 同法般若應化非真真法應化無相方名
方名說法妙覺法身 上品寂光真法菩薩 等覺果報業識見佛
妙覺故云真法淵遠妙音

[0950c15] 妙音四千蓮華文殊 據此不識 不知真身

[0950c17] 見跡不識即是 真身菩薩善本 功德三昧即真
圓滿相好 如來光明蓮華 微塵數一一莊嚴一實諦
有別根緣無量 四諦機宜四十一 妙覺同體不可以
復次有餘有無大小 有無方便變易生死 小乘
常住佛性見思果報大乘三界外無明寂光 有餘意生身
楞伽意生身三昧樂意成身二乘 自性成身通教菩薩
假意種類俱生作意成身 菩薩中意五者三昧 二乘別教十行
二乘別教十住二乘 入空人生方便別教 圓教十信攝入意生身
無明皆是 作意 釋論經論


[0951a15] 報身至此圓滿

[0951a17] 應真應分 未合作意 所見為此無明
前者 全同一佛 相貌同居六合同異
如何方便次第次第二種 大乘意生有利 大學佛智佛身大覺中觀
無明見相二觀無明 合身 說通
大小一佛身見合身 何故
無明 仁王般若十地三十 自有三品四十二三品
三品第十三心 對於上品中心中心對於 中品後心後心對於下品
方名方便第十後心等覺後心 多劫下品證入妙覺
初心第十迴向二心名為 別人中觀無明方便 圓頓第七
十行菩薩二乘 此等方便有餘已知佛智 二邊無明
漸次凡聖同居土或稱 同居淨土穢土凡聖同居通明二根
二相初二 分段對於變易 不盡釋論三界外
淨國聲聞緣覺出生其中分段 說淨五濁輕重相對 極樂善淨對於堪忍
使淨土見思惡道苦因 煩惱果報嚴淨眾生 鄙稱彌陀願行
其中慈善五逆稱佛 娑婆目擊可知 凡聖二種
修得皆然利鈍 悟道自有利鈍有利 四句三五輕重身形
眾生濁時節劫濁淨土大本五濁何者 邪正三毒五濁正是
他方淨土無邪三毒何故 二行福德如觀 無量壽佛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
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威儀菩提深信因果讀誦大乘 勸進行者三世諸佛淨土正因
凡夫第二二乘第三大乘 不共欲生極樂三福修福修福就此
穢土二根 四句十戒 穿三事
人天無著自在 具足以此名為三觀 五乘人天其二名為
不動不出善事三乘 聲聞四教入理深淺 煩惱生死得名
三乘緩急四句二戒 過去現在 小二通明大小不問
學理大小是故文中戒明 涅槃未名 方名人天
解脫大小真修觀行 小機應佛形聲中道觀行 大機應佛形聲降神
如來大通講法無量 一乘中間退五塵小乘救拔引導
大小種種成熟今世悟入佛乘是故 如來為此出現 一代五時有機堪能
有機一時 華嚴二種 中間今世
佛乘為此示現 調法華佛慧 兩相

[0952a19] 華嚴 譬如窮子 降神 兩相

[0952a22] 化儀施設 大小終歸一乘 始末方便品大機
諸佛小乘無量劫 涅槃生死是故然後 此等皆是儀式不可據此
原始 大小得益大機一類眾生 大種入胎出胎成佛
一實諦華嚴圓教 別教故云無量一代始終 猶如日出高山幽谷平地
開平對於涅槃 大機頓教日光次第 次第見佛涅槃次第
五味一代五時教次第相生 見佛是故兼用雪山 舍那十二部經大機 醍醐見佛

觀音義疏記卷第三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4 No. 1729 觀音義疏記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