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Fa Hua Yi Shu 法華義疏

Scroll 1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華義疏卷第十一
吉藏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0612c06] 三品第二廣明持經功德流通 即為、〈隨喜弟子下品功德
、〈法師品五種法即是中品功德第三、 〈常不輕法華六根清淨乃至成佛 上品功德隨喜人從發心
第二六根清淨三十法華六根清淨凡夫 初地」,經文得無」,故知地前
第三、〈常不輕寄迹而言以上乃至 三品大乘五十二位五十二位 賢聖法華經
所以來者一者從前法師品 弟子聞經隨喜授記廣說 功德二者
相生分別功德欣然相傳隨喜 〉。上品如來滅後不生 毀呰隨喜」,深信
功德四者 功德默念隨喜無邊 讀誦五者上品受持供養
功德無量有人不能不得 是故不能隨喜 無邊流通隨喜
相違執教逆耳違心 不能信受是故隨喜功德無邊即是 信解

[0613a02]

[0613a02] 何人聞經不生隨喜

[0613a02]

[0613a02] 〈 一者小乘人保逆耳違心不生隨喜二者
無常因果究竟一乘 佛性一乘常住不滅逆耳違心 不生信受不生隨喜常人
開方便門真實究竟無餘了義 逆耳違心不生隨喜四者有所得人 無依無得斷見
逆耳違心不生隨喜隨喜難得所以 功德

[0613a12]

[0613a12] 云何隨喜

[0613a12]

[0613a12] 體用實體三不
體用法身非常無常 佛身無常 隨順實體 生歡喜隨喜

[0613a18]

[0613a18] 隨喜

[0613a18]

[0613a19] 二種隨喜隨喜隨喜 生歡喜即是金剛般若信心 隨喜前人生歡喜
乃至解說生歡喜隨喜

[0613a22]

[0613a23] 隨喜隨喜優劣云何

[0613a23]

[0613a23] 四句一者優劣隨喜無所得隨喜 無所得二者能所隨喜有所
隨喜有所隨喜隨喜凡夫隨喜聖人作善四者隨喜隨喜聖人隨喜凡夫作善

[0613a28]

[0613a28] 《 有所隨喜迴向 有所隨喜感人 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隨喜

[0613b03]

[0613b03] 隨喜法華》,《法華 得法即是中舉五度 故知無所得隨喜有所隨喜
有所世間果報云何

[0613b07]

[0613b07] 隨喜有所隨喜云何 無所得

[0613b08]

[0613b08] 能所即是因緣能不 所能能所如此能所 無有自性即是寂滅中論因緣所生
即是寂滅」,寂滅能所宛然未嘗 能所故稱寂滅寂滅宛然能所能所 宛然寂滅即是方便寂滅宛然
即是方便大品菩薩隨喜 顛倒方便力

[0613b15]

[0613b16] 四等七覺五受

[0613b17]

[0613b17] 四等 有所五受七覺 但是無漏

[0613b19]

[0613b19] 無得 亦作隨喜

[0613b20]

[0613b20] 菩薩 隨喜逆耳

[0613b21] 長行彌勒發問 迴向菩薩法門是故大士發問
佛滅後者不值佛世眾生

[0613b25] 長行長行隨喜功德彌勒第二 所得功德隨喜人中第一通明
隨喜功德第二最後第五第三明初 隨喜;「隨喜第二
聞法隨喜;「法會第三 即是自行。「諸人 第二自行,「聞已第三
行化如是展轉第五第五。「阿逸多第二 第五隨喜功德則是
品題二事隨喜功德第一 ;「四百萬億第二 彌勒彌勒財施
法施財施福田施主 六趣四生,《六趣正生 中陰不盡」,四生
地獄一向化生餓鬼化生六趣開合不同合為分段 分為善惡分為所謂
分為正法念經修羅 伽陀修羅三道 六道。《智度論
種地種畜 餓鬼不淨」。地獄 地獄大海邊地地獄
一百三十六正法念經畜生 十四種類具有四生餓鬼 人中閻浮提五百由旬餓鬼
種別三十六餓鬼 餓鬼有形無形六趣四生 眾生即是二門
有形無形三門有想無想非有 無想四門 數法。「有人
。「而作是念明法三句明法 。「眾生第二明法。「一時 第三得益法施
。「彌勒白佛第三彌勒。「 時長所以不及隨喜 財施世間法施二乘隨喜超凡
必當作佛隨喜十方螢火 一日大千不及師子。《智度論 不及一如」。罪福
世間二乘善根隨喜 是故三品財施世間因為下品法施二乘中品隨喜作佛名為
。「阿逸多如是第三以後有人 最勝後人第一佛說五十 聞法隨喜即是五十十地四十
五十十信初心最初十地 不及聞經前後不定一方是故
傳聞。「阿逸多第二 彌勒隨喜,《智度論往生身子
惠施」。

[0614a24]

[0614a24] 功德何故偏題隨喜」?

[0614a25]

[0614a25] 隨喜 標名法師品名相

[0614a27] 第一往詣聽法天宮聽法 無邊三品下品
中品輿上品天宮第二 取分三王聽法 無窮第三法華
一者則是善友 善友所以陀羅尼菩薩共生 二者聽法前人受教須臾聞法
智慧智慧果報故經云利根 」。口業微妙正信 醜陋端正果報四者
善友世世見佛聞法信受教誨。 「何況一心第四最勝不可說

[0614b12] 十八即為次第 第一五行第四所以第四 第四皆是廣說功德一處
既是一處隨喜 他人說法第四聽法 相成一處第二一行
第三既是相續 相次一行第五第一長行 初一第一;「最後
六行第二一行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0614b24] 所以來者一者法師品。〈法師 略明二世弟子世法,〈隨喜廣說
二世弟子功德今次廣說法師功德 分別功德三品一者下品隨喜,〈隨喜廣明功德今次廣說
隨喜 出世二種功德天宮輪王 世間功德隨喜成佛出世功德
出世功德六根清淨三界 故稱出世十信弟子 三賢
弘法六根清淨功德 勸持

[0614c07] 第一五種法 功德第二常精進隨緣 二者果報
必須精進名表 。「功德菩薩行不出三業口四合為十善為首莊嚴
十善互相莊嚴自行 讚歎讚歎合為四百 五種法四百
下品有人 十善莊嚴十善 便自行
人為合為四百四百 成千二百三根三品 二百三根得中
八百有人福相 莊嚴」,〈藥王莊嚴六根 一一十善莊嚴一千功德
三根弘經功德五種法 功德。《普賢觀經懺悔六根
懺悔二法十方生身 懺悔六根故云無始六根 懺悔」;法身佛實相懺悔
因緣生本來寂滅懺悔六根 清淨

[0615a03]

[0615a03] 懺悔六根云何五種法六根清淨」?

[0615a04]

[0615a04] 實相懺悔 相違

[0615a05] 「善男子第二六根清淨一一長行。「父母 所生,《法華凡夫得勝
初地」,初地三界分段便不用父母所生龍樹 順忍名為肉身無生忍則是法身
生身肉眼柔順

[0615a11]

[0615a11] 應見云何因緣果報

[0615a12]

[0615a12] 小乘 肉眼色法天眼通天眼方便天眼智能未來生死。《法華
六根一一具足」,是故眼根 業行果報

[0615a16]

[0615a16] 六根云何

[0615a16]

[0615a17] 六根即是實相實相即是法身六根 所以

[0615a18]

[0615a18] 功德多少不同 三千

[0615a19]

[0615a19] 大小

[0615a19]

[0615a20] 何故三千

[0615a20]

[0615a20] 《智度論三千 界外有風相違不能」。

[0615a21]

[0615a21] 三千何故名天

[0615a22]

[0615a22] 修禪所得 入眼名天

[0615a23]

[0615a23] 天眼三千

[0615a24]

[0615a24] 二乘三千 國土實相懺悔 菩薩寶塔二乘

[0615a26]

[0615a26] 《普賢 懺悔六根」,」,

[0615a27]

[0615a27] 實相懺悔懺悔

[0615a28] 「 高山光山。「須彌山 明山好高山

[0615b01] 耳根長行五種法;「二百功德第二;「以是清淨第三則是
功德三句;「 ;「以要言之總結耳根隨意自在
寂滅所聞故稱

[0615b07]

[0615b07] 二百

[0615b08]

[0615b08] 不妨自行 二義

[0615b09] 長行五種法功德
界內聲聞三界外欲界無色界欲界中有 聞人人中
眾生;「草木 眾生眾生無色界 上聲

[0615b18]

[0615b18] 小乘一者、《婆沙 三根」。
二根不當離合」。《不合耳根 耳鳴意根
」,何故

[0615b23]

[0615b23] 。《法華 而言
鼻根」。鼻根豈不 菩薩權智六即未曾名實
便方便 。《普賢六即 故知實相六根
無礙有無無礙 六根無礙六根 。《華嚴三昧正受無生
自性空寂無所有」,

[0615c06]

[0615c06] 《毘曇上界香味」,云何梵世

[0615c07]

[0615c07] 梵世 小乘人力不能大士 故云

[0615c09]

[0615c09] 《金銀 金剛無味」,地中伏藏 」?

[0615c11]

[0615c11] 有人無有有人金銀 例如無色,〈觀音
使」, 同上毘曇小乘根鈍不知大士

[0615c16] 「」,好意。「華香 。「波羅羅」, () 。「波利
多羅波利」,。「質多羅種種,「 [*] 鞞陀」, 遊戲。「瞻蔔華香」, 金色

[0615c20] 功德二種一者 舌根變成二義變成餓鬼
不淨二者咽喉中有甘露 甘露隨分

[0615c24]

[0615c24] 變成惡聲何不變成

[0615c26]

[0615c26] 互通 好惡一切不能遠聞遠聞
不得人力 身故不須資質 變成乃至
變為白飯所以 不正不論

[0616a04] 「所在方面 說法 見佛面向不見

[0616a07] 身根 身根 人心不淨身根不淨人心在身
阿難明鏡老少 唯獨明了獨自明了不見菩薩所見

[0616a12] 意根 如來滅後一類清淨 :「一句一偈。「通達無量義
。「演說一句一偈而言一月 一月十二四月 之一略舉三時
三千大千世界第四即是樂說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0616a20] 所以來者一者三品 功德功德今次 功德二者始末三世
功德。〈分別功德十二利益聞經 現世功德分別功德法師品 未來眾生功德一品
去世眾生功德三世不出利益三世法師品六根未有其事
釋迦本生親自證驗證驗佛滅 六根未來眾生 四者六根六根
常不輕菩薩一心打罵 弘經現身五者眾生 佛性一乘一切眾生
佛性無有唯有一乘無有: 《法華經善人佛性,《涅槃經有心 皆得成佛惡人佛性,〈
便成佛一切有心 佛性成佛

[0616b10]

[0616b10] 眾生何等惡人

[0616b11]

[0616b11] 小乘大乘方等 不信大乘大乘一闡提即是 惡人佛性涅槃經無異
以來授記猶自未盡授記菩薩授記授記未盡 惡人未盡現在
授記佛滅授記時節未盡上來 修行今次
謗法未來 。「常不輕一切眾生常有佛性 諸法本來寂滅」,大士觀心
常不輕標名長行長行一者 二事美人第一
得罪。「得大勢菩薩 知法本來寂滅正觀勢力不為 弘經即是常不輕
大忍力不為打罵 。「譬喻品。「其所功德第二

[0616c02] 「得大勢第二 第一緣由第二 常不輕緣由一佛出世
佛出世時節。「 第二化主。「第三。 「國名大城第四出國。「五明
教門。「三菩提六波羅蜜 令眾生三菩提是故如來六度。「得大勢第六壽命。「正法住世第七住持。「
像法滅盡之後第二佛出世

[0616c11] 「最初 第二常不輕

[0616c13] 因之 第一因時正法已滅像法 所以像法像法
像法

[0616c17] 「增上慢比丘第二 善人

[0616c18] 「得大勢第三 善人菩薩三業弘經一者身業禮拜口業讚嘆所以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當來 禮拜皆有佛性當得 成佛既有必經意地
具足三業法華經。《比丘禮俗 」,四眾大小乘涅槃 知法恭敬」。

[0616c26]

[0616c26] 于時何故 弘一

[0616c27]

[0616c27] 不輕弘經二種 二者即是一乘智慧神通一乘所以
末世增上慢不可 髣髴髣髴之中 實義二乘開方便門

[0617a04] 「汝等眾生正因佛性而言 既有佛性即是故云 眾生佛性甚深。「
菩薩道佛性佛性 。「當得作佛佛性 成佛一切
本來」,長者窮子 窮子長者是故 緣成眾生本來
當成說中諸法本來 寂滅即是。「四眾之中第二 惡人須菩提今生 大小乘適時

[0617a16] 「如此經歷第四善人行善今次。「
惡人。「第五今次打擲。「常作 常不輕惡人

[0617a21]

[0617a22] 常不輕弘經法師品三事

[0617a22]

[0617a22] 常不輕 三事慈悲心方能即是 打罵如來衣汝等即是 了知諸法寂滅坐如來座經歷
常行即是不懈怠四眾說法即是安樂行佛性佛性即是 空寂憍慢能忍
打罵經歷弘道 慈悲四行

[0617b01] 「比丘第二善人惡人善人古今
一者聞法能持二十千萬億 即是首盧。「眼根清淨第二。「六根第三延壽
大士無生有心存亡 弘經長命。「增上慢 惡人。「大神通示現神通
;「樂說口業說法;「大善寂力 禪定。「教化第五善人道果。「命終之後第六捨身佛果。 「
諸佛第七 六根無所畏常不輕 三賢 初地得無生忍了悟一切法
本來寂滅得佛 之前十信弘經故此五十二位 賢聖。「得大勢第八當得作佛
不出初四

[0617b20] 「得大勢云何第二 。「得大勢四眾第二惡人 古今中有
惡果善果惡果善果 打罵常不輕惡果隨從 善果

[0617b25]

[0617b25] 諸佛菩薩不為眾生 因緣」,云何禮拜讚嘆惡因 苦果

[0617b27]

[0617b27] 二種一者增上慢四眾 成就地獄禮拜讚嘆作出地獄得佛所以
增上慢爾時不信 方等二者良醫治病一者即便不悅
安樂諸佛自有妙法即便 自有說法地獄 必得解脫不為解脫

[0617c06]

[0617c06] 〈 喻品法華阿鼻獄無數劫」,

[0617c08]

[0617c08] 四眾即如不輕受苦 信解

[0617c10]

[0617c10] 不輕實行

[0617c11]

[0617c11] 壽量

[0617c11] 「第二善果

[0617c12] 「得大勢云何 古今

[0617c13] 「得大勢第三 勸修法華 常不輕二種一者其餘
六根乃至成佛四眾 一者受苦輕微得出 乃至不退菩提。「是故諸菩薩第二

[0617c19] 長行 勸修即為初十五行第一四行第二勸修第一
緣由第二常不輕初一 第一;「佛滅第二長行 四行
。「十行初五善人 ;「四部眾五行惡人。「開示 涅槃諸法本來寂滅
法華涅槃。「億萬第二勸修偈頌眾生中道 善根人為難聞
二行勸修難聞及時 修行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0618a05] 讚歎流通一者三品 美人二者如來神力所以美人神力美人諸佛眼見
十方未來二世眾生由此 善根作佛是故歡喜大神二者 美人未盡
美人弘經下文諸佛 無量無邊」,以是神力無量劫功德 不能是故行者應須受持
從此果報受持接上上品過去證得六根 時眾取信神力五者
始終靈鷲山穢土一會 三變八方國土淨土 三從神力十方世界通達無礙
十方眾生聞法 徒眾至多

[0618a21] 第一諸菩薩美人發誓弘經第二佛見 菩薩發誓弘經生歡喜大神
開發壽量 發誓流通。「真淨大法 二乘故稱無不所以
無不。「爾時世尊第二神力長行長行神力 神力第一神力第二時眾
覩見得益初文第一大眾第二大神所以前者利益大眾 自在神力無所畏第二
神力神力舌相 無有虛妄。《法華廣長舌 憶念」,即是憶念不虛放光
彼此相見

[0618b08]

[0618b08] 何故 毛孔遍照十方

[0618b09]

[0618b09] 唯有 一乘法身無二流通 二世眾生一切
分身同一法身皆是 神力信敬 一佛不實十方諸佛 舌相

[0618b15] 「滿千歲神力一時 希有滿千歲奇特 神力時長

[0618b17]

[0618b17] 何故舌相

[0618b17]

[0618b18] 說法舌相十方通徹彼此 相見。《涅槃經

[0618b20] 「一時彈指 佛心。《法華聲說 聞已如實修行不放逸。『彈指
覺悟眾生修行覺悟。『動地 眾生覺悟佛說無常 表現十方眾生法華經》,
隨喜供養藉此善根當成是故地動」。法華舌相口業放光彈指 身業動地意業經文次第初二
正果動地 依果次第說教 說教十方
彼此相見放光彼此相見 覺悟是故彈指 動地依果

[0618c05] 「其中眾生」,第二十方眾生多利 神力十方十方覩見
覩見歡喜。「即時諸天第二諸天 隨喜供養。「諸眾生第三十方 順從。「第四重現二種神力
寶帳成法不二;「通達無礙 一佛 十方

[0618c13] 「爾時第二勸修勸修之中略明四句:「如來 所有實法。「
一切自在神力第二短長自在神力。「如來一切祕要 二攝無不故稱
名為。「如來一切甚深五乘 成佛記為甚深四句即是次第 一部一乘因果
一部神通第三因果神通 祕要第四不異。「是故汝等第二

[0618c24] 神通 勸修神通力現在十方 眾生神力神力第三
未來眾生神力。「囑累第二第一第二勸持功德無邊
一偈諸佛諸佛歡喜 一偈不久得佛一偈四無礙 一偈旨趣一偈
法華經第二勸持

囑累品第二十

[0619a06] 流通今次流通

[0619a06]

[0619a07] 小乘無餘不復付囑 明法存有何故付囑

[0619a08]

[0619a09] 因緣一者時眾慇懃付囑 情深付諸菩薩即令自行 眾生菩薩弘法

[0619a12] 一者付囑第二、〈藥王奉命囑累付囑
囑累大乘 付諸菩薩二世眾生付囑 菩薩金剛未熟菩薩
根熟菩薩。《智度論「《 祕密付囑聲聞;《法華祕密付囑菩薩」。 《「《羅漢作佛菩薩
易解聲聞付囑聲聞;《法華阿羅漢成佛甚深聲聞未解 付囑菩薩」。

[0619a22] 付囑菩薩說經初文二者第一 而言大神有人即是
神力釋迦一時 世界塵數菩薩神力 如斯。「大神意業
摩頂身業付囑口業。「難得 菩提菩提難得尊重 菩提正觀正觀
縱任自在名為長短 名為壽量菩提 。「所以者何第二囑累即是
一者上學諸佛二者知根二義無不無不報佛如來三德
慈悲拔苦無諸 即是佛功德。「無所畏第三 明智三德眾生種智
智慧如來智慧自然智慧空有二種任運功用 三慧慧義
攝入佛慧。「汝等三德三慧菩薩。「 住處
世世 生生愚癡常在怨家聖胎三世佛善人遠離


[0619b20] 「未來世第二知根 一者大心二者眾生不信一乘三乘。「
第三上學利人報佛

[0619b24]

[0619b24] 眾生 不信受者如來深妙」, 三藏深妙大法即是大乘云何別有 深妙

[0619b27]

[0619b27] 方等一者大乘二者一乘即是大乘

[0619b28]

[0619b28] 何故大乘不信一乘

[0619b29]

[0619b29] 二種大乘不信一乘一者小乘 大品大品雖是大乘小乘 小乘大乘菩薩小乘聲聞
二者新學菩薩大品》,大品菩薩大品我等所行二乘所行

[0619c04]

[0619c05] 小乘不信一乘何故大品大乘

[0619c05]

[0619c06] 《大品密令密令信解品 大乘新學菩薩 》,

[0619c08] 「諸菩薩第二 第一。「諸菩薩第二一一文中三業
內心歡喜身業恭敬口業順從。「爾時 第三說經釋迦 諸佛所在大眾

[0619c13]

[0619c13] 何故分身 還本多寶如故

[0619c14]

[0619c14] 分身散席常滅 。「如故遣還 歡喜

[0619c17]

[0619c17] 何故歡喜

[0619c17]

[0619c17] 囑累 乘法究竟大眾歡喜藥王菩薩乘法囑累品中間

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0619c22] 自下第二諸菩薩奉命藥王 一者上來法華經》,法華經
果報二者、《智度論 二門一者說法二者來生往生」。 菩薩》,《法華
上來說法法華》,諸菩薩德行 法華》,法華無量門悟入、 《十二門論大乘二種一者諸佛
名為二者彌勒文殊 名為二門 一乘一者諸佛菩薩
自從神力 是故付囑從此菩薩
以為乘法開合 說法四者眾生根性結緣 不同上來釋迦結緣眾生
諸菩薩結緣眾生之中 五者、《淨名經諸佛作佛 菩薩作佛事」,上來諸佛作佛事
此次菩薩作佛事善知識 二種一者諸佛眾生善知識是故 分身過去多寶今次菩薩眾生
知識廣說菩薩華嚴說經流通 法界廣明諸菩薩善財善知識, 《法華即是華嚴》,法華流通分
無量菩薩一乘眾生善知識

[0620a19] 法華》,以為 弘經藥王身命財報供養弘經 利人教化眾生妙音菩薩分形六趣弘宣
苦行第二、〈觀音〉、〈陀羅尼 弘經觀音陀羅尼法護弘經第三、〈妙莊嚴王示現功德
淨眼功德 即是眾生善知識功德第四、 〈普賢護法普賢大神
留難護法四門次第 報恩供養弘大留難
即是第二所以 功德功德所以 必須護法護法成上 四門

[0620b06] 宿時眾得益多寶苦行
藥王因緣二者行法 成人即是 緣由正說藥王本事緣由
五事時節。「佛號日月化主。「 八十徒眾。「壽命。「 國土國土,「地平
。「一箭。「爾時第二藥王本事說經。「一切 眾生第二。「三昧第三報恩
供養。「宿第四古今第三 第一現世報供養第二 轉身報恩供養深重累世
初文第一供養;「三昧第二供養。「畢力迦羅什: 「龍神
(有人畢力迦 ) 。 「一切眾生第二轉身供養 在世供養佛滅供養
所得二種 報恩供養 一偈聞法利益;「說是偈已」,第二
利益。「迦羅婆羅阿閦婆有人四言五言七言一者八百千萬億
轉增那由他 皆是外國轉增那由他初八乃至
三僧祇之類。《外國 如此之類」。迦羅 (《正法」) , 婆羅 (《正法模式」)
阿閦婆 (《正法不動」) 。「大王第二供養在世供養 至此以來三業供養三昧
華香意業供養 供養口業供養三業 以為意業供養供養身為
供養供養一者 二者讚歎報恩

[0620c15] 「爾時 第二佛滅供養第一 發問涅槃。「爾時日月」,第二如來
。「涅槃時到安住三德入涅槃。「 歸真

[0620c19] 「爾時一切眾生 供養供養。「爾時 一切眾生念言」,供養
一者。「無數第二時眾得益。「 諸菩薩第三時眾。「于時一切 菩薩發誓平復。「」,第五
瑞相

[0620c25] 「宿第四古今 供養

[0620c26]

[0620c26] 毘尼結戒偷蘭遮突吉羅菩薩犯罪

[0620c27]

[0620c27] 在家菩薩犯戒出家適時 身子須達犯罪

[0621a01]

[0621a01] 《地持論供養,〈藥王

[0621a01]

[0621a01] 供養供養支提現前 財物無染
初二供養差別佛身供養 名身供養供養靈塔支提供養 》,舍利塔婆舍利支提。《
有無支提」,《明了支提 」。處分隨事現前 面對佛身支提供養現前供養
現前支提設供 處分隨事第三現前 現前供養現前供養支提現前
供養支提供養三品功德現前 供養大功德現前供養大大功德 境界現前現前供養大大
供養分別隨事供養自身供養支提 不敢懈怠供養
供養彼此供養大功德 大大功德供養大大 一對分別供養
供養資具衣食 華香莊嚴具一切寶物 殊勝供養名勝供養專精
施設種種供養純淨信佛 設供迴向佛心設供 供養分別離過無染供養
無染一切無染 供養供養佛果 其所供養
。《維摩經法供養」,《地持論供養」。 中有供養隨喜供養 修行供養
藥王具足十供養

[0621b05] 「 第二 一品
。「譬如第二諸佛自下 不同合為日月
天人凡聖佛菩薩。「第三。「第四

[0621b13] 「有人第二一品分為得無量功德。「女人第二

[0621b15]

[0621b15] 不受女人

[0621b16]

[0621b16] 不受事相 女人愛著己身種種嚴飾 捨身不生

[0621b19] 「有人第三。「是故宿第四付囑聞經成佛即是
消滅老不死有人法華經 老死智度論不斷 百八煩惱」,聞經煩惱
消滅。「六十二見名為。「 智慧故云不死二乘地名 二乘故云不死
病死本來寂滅故云老死。「藥王第三利益。「多寶如來第四多寶 不滅

法華義疏卷第十一

[0621c02] 永仁乙未仲夏下旬洛陽東大寺 三論宗 第十一 印本寺門五十六
日光風流不變而已

[0621c06] 沙門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4 No. 1721 法華義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功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