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Fa Hua Yi Shu 法華義疏

Scroll 1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華義疏卷第十
吉藏

安樂行品第十四

[0593c28] 安樂行來意釋名開合階位同異

[0593c29] 來意 二義一者二者前者 一者佛教聲聞三事
大發菩提心 菩薩行安樂行得佛果 為此因緣二者
蓮華二種一者善巧二者真實 對治 不一無二正觀妙法
一切法空如實不行不分 」,緣觀 、〈惡世弘經
毀辱誹謗苦惱」,多生退 弘經是故安住四行惡世 快樂末世弘經
後者

[0594a16] 釋名四行不同 道生法華經四行空寂 憍慢嫉妬慈悲第一
行者空寂即是諸法實相正觀 實相理則便相應便 弘經安樂是故空寂
修空未成 眾說是故憍慢
常情弘經是故嫉妬 憍慢嫉妬 大道小乘多生
使隨之大乘 慈心菩薩是故菩薩 慈悲不盡具足通稱安樂行
安住四法便故稱安樂行者 心行四法

[0594b03] 第三開合開成 二門初一智慧功德心安 福慧弘道利人便福慧
四行不出二門之中 空寂智慧慈悲功德中間二種 :、憍慢嫉妬
四行不出空有二行初一空行空有 四行不出自行初三自行
自行

[0594b12] 第四 第一畢竟空觀第二 第三嫉妬第四
慈悲心四行唯一正觀 實相空寂即此正觀 離過憍慢嫉妬即此空觀拔苦
慈悲慈悲心畢竟畢竟 慈悲慈悲畢竟畢竟不捨 是故超凡菩薩行
。《大品菩薩二法不能一者不捨眾生」。

[0594b22] 第五階位初發心乃至 佛地五十二位四行其中自有 功用功用淺深差別
正意退末世弘經受苦安住四法便高位 是故發心自行 坐禪誦經懺悔

[0594b28] 第六同異,〈法師品三事慈悲忍辱 法空四行不同上文
所以然上品法師 法師說法慈悲慈悲 生死患難慈悲
入空慈悲不成空行入空惡世弘經受苦 退畢竟不見身心
便快樂空行得空 能不憍慢嫉妬得空慈悲 空行空有不二前後

[0594c11] 四行四行。「安住四法心安四法
安樂安樂行。「一者安住菩薩 行處親近第二四行 行體勸修安樂
四行即為行體 第一行體末後四行半偈第二 初文即是安樂
安樂即行所得長行第三總結 樂行初文長行偈頌長行 二門。「行處
履行名為行處 入理名為近處始終 合為

[0594c25]

[0594c25] 行處近處何故 後說近處

[0594c26]

[0594c26] 行處深心使

[0594c27]

[0594c27] 云何

[0594c27]

[0594c27] 有人 稱為行處無生 稱為近處智度論》,無生既有
經意 得無生相應名行處般若 發心漸漸近處親近
無生顛倒便安樂顛倒 實相受苦

[0595a05] 「云何第二 行處 。「菩薩
智度論,「 生忍觀空法忍。《菩薩行生忍得無量功德行法得無
」,生忍違順菩薩安忍 功德法忍不受一切諸法空寂智慧空有二門
生空功德法空深受 二空淺深福慧 違順眾生為生眾生
法忍淺深眾生 不得假名是故違順 是故淺深福慧
自有福慧不二無有淺深觀門階級 淺深初文四句、「忍辱 三業忍辱二種一者不為外緣
名為二者能忍 大法便忍心。「 和善柔和。「
加之妄動不加 威儀庠序 菩薩一心安祥。「
不加一念 同異。「所行 生忍法忍二者方便
調身然後實相菩薩行菩薩四者忍辱 方便慧觀空五者忍辱
行處觀空內行忍辱然後 功德然後 二乘
然後觀空觀空。《智度論邪見作惡然後真空前行然後觀空」。「
忍辱地調入空 不行一切生死涅槃。「諸法 實相不行顛倒實相。「
不行不行不實不實 一切不行不行。「不分不分 不行忍辱即世諦觀諸法
實相乃至不行不分第一義諦 佛說法常二諦菩薩修學亦作 諦觀

[0595b20] 二空不行 實相法空不行不分生空正法 》。不行一切法法空
不分男女眾生明法 次第二惑有人作法 空觀,《智度論

[0595b25] 三諦忍辱世諦 所行實相真諦不行不分 中道不行不行真諦
分別不分世諦 道觀三諦因緣不二 不二中道

[0595c02] 境智 諸法所行乃至諸法實相 一切顛倒
正觀不行不分 正觀緣觀境智生法二空
偈言不得諸法不知不見涅槃論無有無有 無有無數無有
無心無數無心不知何以 正觀」。

[0595c12] 「菩薩第三行處

[0595c13] 「云何第二近處 近處近處近處
行者閑居然後

[0595c16]

[0595c16] 行處空有

[0595c16]

[0595c16] 有為空有行者有空 地前柔順行者有空 登地無生忍

[0595c19] 親近親近親近國王憍慢外道
未能邪正等觀。 《未能天地萬物 外道」。「解義,「
惡論。《如此 禮儀名教 老莊」。
世間,《正法」; 世間,《正法習俗。「 」,第三離散。「那羅
,《文身幻術」。文身彩畫 使。「親近旃陀羅第四惡業 。「可畏;「。「
親近聲聞第五小乘菩薩 小法行止 。「來者隨宜說法希求
即為說法不為名利希求。「 第六小女許嫁 處女立志處女。「亦復
第七。《十誦律五法 第一卷云不能半月不能 不能不能不能
天性不能 變為不能半月 半月不能二根不定
有限不能。「不獨第八譏嫌。「女人說法第九 。「不樂年少弟子」,第十自生


[0596a20]

[0596a20] 何故親近

[0596a20]

[0596a20] 顛倒觀行親近非道 退
正觀現前隨意親近通達非道 即是佛道不見產業攝大乘論菩薩甚深十惡五逆
退 二門世界第一義世界悉檀 國土風俗譏嫌雖是不得親近
義門不見四句不行二門 未曾適時

[0596b01] 「坐禪第二 親近

[0596b02]

[0596b02] 攝心何故

[0596b02]

[0596b02] 遠離諸緣攝心所以在後 菩薩戒坐禪菩薩 觀空智慧

[0596b05] 「復次第二親近 第一義世諦 。「一切法空不見。「如實
空觀真實。「一切法皆是實相顛倒。「不動不生動念。 「不退。「不為
。「虛空畢竟清淨不如數論外道 虛空。「無所有本性。「一切語言 四句不能。「不生不出,《
畢竟不可得不生不可 得名不出不可得」。不從 外來不生不從不出不從
。「無名無相無名 無相無相無相。「 所有實錄無所有實錄乃至
顛倒。「無量無邊無礙 不能無量三世名為無量空有故稱無量不可得
無邊斷常無邊 空有不二故云無礙法性自爾 故云

[0596b25] 「因緣第二因緣 世諦真諦世諦實相諸法坐禪
入空。《瓔珞經入空 第一義有名平等觀二觀 方便中道第一義。「顛倒
常樂空有二諦即是顯正 不識因緣顛倒生計常樂常樂有人諸法無所有
是故有如眼病光宅:「 諸法故云顛倒」。有人 成上因緣因緣大品
眾生顛倒因緣六道 (常樂向下) 。

[0596c08] 第一第二初一。「國王第二
長行有空二門 說法有門 空門空有合為一類有門
近處 二義一者 前方便既得
方便忍辱 方便二者近處

[0596c19]

[0596c19] 何故長行行處

[0596c20]

[0596c20] 長行次第行處 近處修行次第近處行處長行不可
分別第十三藏 一者小乘三藏二者大乘自有 攝大乘論大小三藏
緣覺菩薩藏有人:《華嚴大乘 ,《決定毘尼經大乘毘尼藏,《地持論 大乘阿毘曇大乘經自有三藏
小乘三藏二種 三藏

[0597a01] 「五欲滅度五欲 愛人滅度起見有身勞累 名為行處

[0597a03] 「近處第二總結有人近處行處行家 親近所以行處。「以此有人
以此一處而言行處第一 近處第二 處方便是故名為

[0597a09] 「不行第二二門空義 初二空行五行親近初一不行
空義。「有人無記三性 三品三乘三品人天 二乘大乘。「有為無為
。「不實上來 三乘一乘不行。「 不分不分
法空生空。「不得諸法不知 不得諸法不知不見二空 境智明理後半行處

[0597a21] 「一切諸法第二親近 一行親近。「顛倒分別二行
親近前方便。「一切法 方便正觀三門次第修習修習既成
。「比丘第二四行安樂即行初一 二行安樂安樂
初一入定默然一行 說法。「文殊第三安樂行

[0597b01] 「文殊第二安樂行有人第二說法 說法安樂行說法音聲
不論動口言說 二行有人第二 憍慢憍慢自舉
好惡長短弘大 憍慢使菩薩眾生 佛性當作戒經
成佛當成」,如常不輕 不輕一切不輕即是弘一 安樂行行體。「
宣說行體行體長行長行離過行體 。「不樂經典
不受大道輕慢 煩惱說經如來說法淺深隨機 終歸一道不得
弟子其事。「 輕慢法師小乘名為 名為
。「聲聞 讚歎別稱 執見用大
。「如是第二德行。「 大乘解說小乘方便 藥草大乘 」。

[0597b28] 偈頌即為說法 六行五行 離過二行明淨內外說法
方便說法 弘法三事。 「第二離過初一
誡令懈怠一行使精進 數數停息懈怠 懈怠一偈說法
一偈內心念法

[0597c08] 「 第三安樂初一 前行離苦

[0597c11] 「文殊第三有人第三離過 取決息惡行體有人 三毒行體嫉妬行體長行
長行行體行體 誡令 誡令資財
正報自性順時 承事相稱。「 戲論諸法第二誡令離過無記心中
往復言論名為戲論。《中論戲論二種 二者」,。「有所誡令有所,〈求那跋摩
各異修行無二偏執是非 。「一切眾生第二。 「不少文理 迷心

[0597c26] 「文殊第二 惡果;「同學善果

[0597c27] 五行行體一行五行之中初二 誡令三行

[0597c29] 「文殊第四慈悲長行長行 行體行體大乘
慈心得佛小乘 大悲心離苦。 「應作可悲,「不知不覺
究竟不曾方便非但 不知非但不知不覺大乘聞慧不知思慧不覺
修慧。「不問不信不解非但 增上慢訪問大乘權實大乘為人不信非但不受
不能解悟

[0598a12] 「文殊 惡果;「比丘善果對上慈悲二果
之中;「虛空諸天明天

[0598a16]

[0598a16] 天上自有經卷何故人間聽法

[0598a16]

[0598a16] 《 天上經卷忉利兜率」。

[0598a18] 諸天來者三事精進二事 五欲無色禪味不及
以來人間聽法菩薩弘法利人 人間聽法惡鬼增益法身心 是故。「所以者何第二
所以三義一者四行 二者弘經 如來在世識物有時
須知時而不得聞經 便成上 三世佛守護愛念人天護念
一者二者雙結三世佛。「文殊妙理。「無量國中名字不可得
小乘國中無緣國中不得 聞者如此 無量國中難得。「譬如強力第二
法華》; 。「轉輪聖王,「小王 四魔,「起種隨機使修行降伏
四魔,「佛見眾生修行稱為 。「賞賜」,修行 多少功德禪定
涅槃聚落無餘涅槃城邑慚愧 道品珍寶奴婢神通。「 一乘妙法
。「眷屬十方佛大菩薩。「驚怪」,釋迦 一乘大海二乘未有大機 大法故稱驚怪譬如

[0598b18] 「文殊 轉輪王第二大功 大機一乘。《法華
功德聞說大乘大乘如是對治無上示現無上明珠」。「文殊
第三雙結妙理、「文殊 諸佛守護

[0598b25] 初四行體十行 攝入 一行雙結
三行一行三行一行 。「一行雙結
妙理一行諸佛守護

[0598c02] 「滅度 第三一行勸修四行而言親近 四法未能履行四法

[0598c04] 「 第四安樂勸修 第一得益第二夢中 得益第三總結

[0598c07]

[0598c07] 現見法華憂惱 疾病云何無憂

[0598c08]

[0598c08] 眾生 二種不定不定不可二者讀經
不如不依 四者眾生無量劫微薄

[0598c12]

[0598c12] 何故 無憂

[0598c13]

[0598c13] 佛心能化三根領解 即是歡喜是故讀者無憂

[0598c15] 「 心病。〈藥王閻浮提良藥」,所以然
始末凡夫小乘菩薩 讀者得無病痛。「顏色鮮白 得益。「不生貧窮
一乘讀者不生貧窮 一乘讀者不生卑賤一乘 醜陋。「眾生
。「不加。「遊行 」,中有

[0598c26] 「夢中」,第二 得益則是初一 夢見眾說一行己身
眾說六行聞法授記一行夢見菩薩道五行夢見成佛 四言偈頌成佛
五言偈頌以為次第見佛說法漸深 說法見得見修成佛。《智度論
熱氣冷氣風氣 見聞天神第五。《 不實不明
夢中最後 第三總結

出品第十五

[0599a12] 所以來者安樂行 三品
如來法身能化能化,〈出品 能化能化能化多寶不滅方便
釋迦法無生應身生滅 分身明淨釋迦 能化能化能化
菩薩釋迦成佛 能化

[0599a21]

[0599a21] 何故成佛

[0599a21]

[0599a21] 二身二義一者法身無生應身 二者法身唯一應身上品
未知釋迦法身 出眾釋迦證法 三門圓足二者世間眾生
二種生滅始終凡夫 二乘至人四句之外無名相中眾生假名
上品明本真常無常法身壽命不生隨緣生滅無始無終方便始終二門果德
究竟涅槃論六趣 」,無生。「隨之不見 」,無始凡夫
二乘來者上品多寶分身三義世界塵數菩薩流通
何以?〈下方菩薩 弘經彌勒菩薩供養於佛護持」,乃至神力
菩薩發誓弘經來者壽量不信大眾雲集 後說不虛會見菩薩
有心增長福慧 法華經不思議即是 化主國土不思議今次徒眾不思議
出品三義一者從事世界塵數菩薩二者 王宮
始終無始始終 無始如來 眾生煩惱心地不得煩惱
如來名表

[0599b26]

[0599b26] 有人云何

[0599b27]

[0599b27] 一者二種二種 二種三果皆是方便
一者真實 不得 二乘究竟歎佛究竟則是
釋經 妙法 不得言明

[0599c06]

[0599c06] 佛果 何為

[0599c07]

[0599c07] 佛乘究竟 二乘究竟屬於二乘人天 五乘佛乘
四乘以此文理

[0599c10] 就此 三品
大序 流通流通 流通流通

[0599c15] 序分開發疑問 開發菩薩開發
成佛已久疑問未了菩薩 是故壽量大事 第一遠緣
近緣遠緣他方菩薩發誓弘經 菩薩菩薩開釋 他方菩薩遠緣近緣
遠緣他方菩薩他方菩薩通經 諸菩薩至此復發
壽量一者釋迦 二者諸菩薩至今奉命 釋迦菩薩開顯壽量
釋迦彌勒文殊答問 開發 。「爾時第二
不須反而 諸菩薩便菩薩 壽量乃是前後相成是以
弘經止持開遠則是 弘經一者他方、「所以者何自有菩薩
他方釋迦不得釋迦壽量是故 菩薩釋迦釋迦壽量他方菩薩在於
而言菩薩六趣 釋迦成道。「菩薩眷屬眷屬六趣之中成就 如來成佛

[0600a16]

[0600a16] 菩薩壽量 護持讀誦廣說

[0600a17]

[0600a17] 開顯壽量 廣說諸菩薩始終二事一者壽量弘宣, 〈神力

[0600a20] 「佛說第二近緣 一者通明諸菩薩第二 四大問訊所以
能化壽量即是教門四大問訊眾生 信受久已成佛眾生久已 感應

[0600a25] 成道已久第一時節 壽量正是。「娑婆世界
出處菩薩 娑婆 二種一者娑婆教門
娑婆二者 釋迦壽量釋迦。 「其中第三
開顯能化

[0600b05]

[0600b05] 〈何故能化 能化能化

[0600b06]

[0600b06] 〈過去佛 方便不滅釋迦現在 分身實佛釋迦能化
菩薩成就釋迦 成佛已久

[0600b10] 「諸菩薩第四菩薩 化德能化成佛。「在此第五菩薩生滅無生
虛空法身在此世界之下虛空釋文大士等分六趣弘道 世界之下虛空故知
。「諸菩薩第六菩薩來意 是故開顯壽量 。「一一菩薩第七諸菩薩
成佛已久 學士積德知法講義 至多眷屬
眷屬譬如萬人來者 五萬弟子來者二師如是 。「諸菩薩第八釋迦
多寶佛釋迦證法無生 生滅分身釋迦 。〈諸佛法身
菩薩壽量。「諸菩薩第九問訊時節所以時節 菩薩成道已久
爾時四眾第十大眾覩見大眾 威神大眾 佛說權實領悟

[0600c04] 「菩薩第二菩薩問訊 問訊隨喜
空有故云上行」,斷常之際 無邊行」,之外淨行」,故稱智圓故云安立行。「菩薩第二
歎德菩薩三品上品 弟子 」,下品無量千萬億。「大眾第三
問訊。「問訊第四問訊 長行問訊能化;「 。「一者
二者三句之中 一句所以不得眾生得無不得
不從一乘可言 不得稱多

[0600c20]

[0600c20] 差別

[0600c21]

[0600c21] 《智度論世俗 二種問訊問訊問訊身為 眾生結使如來
眾生如來安樂

[0600c24] 「爾時 世尊第二能化,「 眾生菩薩
化度。「我身我所華嚴 諸菩薩聞說華嚴入佛。「修習 小乘」,人大未熟華嚴
靈山之前顯教大乘 。「如是第二大菩薩大機 亦稱佛慧
法華即是華嚴》,華嚴法華 初見佛身領悟 疲勞四十餘年入道應有
疲勞始終悟入 我身釋迦過去 菩薩過去
入佛今世 眾生。「爾時 第三隨喜能化
小二大士 歡喜。「時世第四 人為

[0601a15] 「爾時彌勒第二疑問 彌勒釋迦分身侍者 諸佛懷疑發問懷疑。「
彌勒第二發問長行初一十三後五
。「從何第二師資問所從來,「 因緣第二來意。「大神通
菩薩成上。「一一諸菩薩師資初九 師資二行
並不成佛二義 壽量彌勒具足。「大威德
第二師資一行成就 」,第二。「稱揚佛法三句中間 壽命
一一 。「如是諸菩薩第三五行 三行彌勒未解不識
菩薩法身法身十地 不識

[0601b08] 「爾時 第二諸佛侍者發問

[0601b10] 「爾時釋迦牟尼第三 大事因此 壽量佛果大事因此時眾十二
因此廣說壽量利益未來無邊 大事。《大品大事 救濟一切眾生」。「汝等第二
長行長行。「精進 大法精進求取。「堅固聞說 大法退。「如來第二
四句、「宣示諸佛智慧力 無不智慧力下文為此 無量見佛
如是慧光無量故知佛慧長短」,即是 佛智。「諸佛自在神通諸佛 長短自在神通力
。「諸佛師子師子起名 所以三義 無畏說法無生始終
二乘始終生滅權教 實則實則師子不堪說法
真實大機聞說 無畏師子不懼。「諸佛威猛大勢法身常住無常摧伏
大勢說法故稱 大勢

[0601c06] 。「佛智思議 長短長短未曾長短 不思議不思議?「甚深
分別明法四句下文」,豈可無常

[0601c11] 「爾時世尊第二 長行長行第一
;「於是第二師資所以 師資壽量。「 第一從來。「阿逸多
答問在下方所以下方 虛空即是實相法身菩薩心 常在下方 無可

[0601c19] 初一三句第一 師資三句第二。「志念 堅固第一師資
初一弟子能化一偈雙結能化師資

[0601c24]

[0601c24] 伽耶城菩提樹 」,久遠教化」,初文 文明相違云何

[0601c26]

[0601c26] 二義解釋一者不二二義二者 二義不二二義 昔日伽耶城成道此等即是
久遠相違

[0602a01]

[0602a01] 云何

[0602a02]

[0602a02] 〈壽量品自從常在娑婆 法教」,故知娑婆下文 靈鷲山」,靈鷲即是淨土毀滅
成道過去 現在久遠 不二
過去 不二令眾生正道

[0602a09]

[0602a09] 何以

[0602a09]

[0602a10] 五十小劫即是半日既是無二 可知竺道生:「長者即非長者
然則長短長短」,古舊

[0602a14] 「爾時彌勒第三 彌勒所以不知昔日 長行長行
懷疑;「白佛 成道云何能化。「
久遠」,第二菩薩修行 。「譬如第二成道菩薩修行成道
。「如此大眾合子。「今日世尊父子老少互相

[0602a24] 「我等 ;「唯然 第一十一疑問三行
疑問 初一成道二行 修行一行相違
二行成道 一行修行父子 上第相違
三行合子二行 一行

壽量品第十六

[0602b07] 四門來意得失釋名開合所以來者實有
第四 大明囊括古今文約雖是釋迦始終
義趣無盡無邊 無量重罪數人共乘 溺死唯一:「所以
法華壽量品。」分別 壽量品十二利益 」,得道未有如斯留意

[0602b18]

[0602b18] 何故功用

[0602b18]

[0602b18] 三世 正果三世佛依果壽量 多寶過去佛壽量分身 現在十方佛壽量菩薩
皆是一生補處當來壽量 十方三世壽量壽量 有如功力

[0602b24]

[0602b24] 三世佛云何壽量

[0602b24]

[0602b24] 過去佛法身無生應身 生滅現出現在法身不二應身 不一當來釋迦證法
法身無始方便始終三世佛 三事淨土壽量依果 亦復不同
開權顯實 如來長短所以然法身 正法正法無常
可取長短方便 長短短長
不識不成不識 成長如此障礙方便 長者令眾生因此長短
正法長短 便既是 機緣
涅槃經不可 有為無為」。正見如來 無為何以眾生善根
出品一者 二者菩薩能化能化 能化神通能化
世界微塵數菩薩釋迦成佛已久 神通彌勒壽量說法 壽量則是
四者開成壽量 難信 五者上品說動廣說
不思議能化不思議法華無上第七示現教化眾生 無上故地無量菩薩示現
菩提無上壽量品〉,

[0602c29] 第二得失 壽量五時教 過去塵沙未來無常終歸
終歸如來有限四時 無量第三滿一切大乘經
無量 中根 之中上根
體用 四句不可無常 無量華嚴經法界非有亦復
無量牟尼超越無量」,法界法身 下文」,《中論 寂滅相中無常無常四句」。
非常無常眾生無常故云諸佛弟子無常」, 凡夫二乘王宮非常
無常無量不識 十二悟道所以然 無常便二見云何悟道

[0603a20] 第三 名門如來壽量法華 一者化身如來報身如來法身如來
壽量化佛壽量有始有終 八相成道王宮現生 壽量有始無終下文本行菩薩
壽命未盡」,滿佛果 是故湛然不滅無有法身佛自在不生不滅無始無終
如來壽量化身壽量 開方便門二身壽量真實義故云壽量品四句
法身化身 報身報身即是應身應身一者法身相應故經云諸佛
所謂」,法常諸佛二者大機性相大菩薩淨土成佛故云
第四三門皆是無名 假名令眾生因此名相無名三門寂滅

[0603b11] 第四開合經論 之中開合不定大明四句開本
一佛三寶中一佛寶 二身故云真法猶如虛空現形 水中月一本
三義不定一者金光明三佛一法法身 二者、《法華
三佛即是 應身明本 法身
四佛二種一者、《楞伽經 一應化佛功德三智如如 初一」,
三佛之中功德智慧報佛如如 二者金光明四句 入涅槃等身
佛身二者 地前」。地前菩薩所見佛身三昧法門六趣
有餘涅槃」, 聲聞所見佛身如來相好 成佛名為見佛人中受生同人
名為法身四句之中 中分中分
華嚴經無著安住世間 正覺願佛出生業報 住持
順世不斷涅槃取滅度法界一切處無不 三昧成就無量功德
決定如意三佛 隨緣所見適時可知

[0603c16] 實有一品 正說得益
深法難受廣說 說法應機時眾得道領解是故信解福德智慧無邊所以

[0603c21] 大眾信解行者
說法皆是 。「如來誠諦信解佛心 壽量事實自有
四句第三所以 ,《智度論卷云尊重慇懃 」。受法三根是故諸佛常法
不過三不金剛

[0604a02] 「如來祕密神通 第二正說長行長行過去無始未來二者
二乘王宮終於明王 明本無始 應身始終本身無始真實義應身
始終開方便門所以 無始凡夫二乘 彌勒
過去久已成佛許多 父老大眾過去 久已成佛世界塵數菩薩未來
法界一切眾生生歡喜二門

[0604a15] 第一過去 真實義第二釋疑開方便門第三 過去時眾
解釋解釋 真實義釋疑開方便門 第一明證法身
證法滿 證法 證法如來祕密
如來未曾稱之為 名為因為神通
還源稱之為。「一切世間第二。「 正是。「釋迦以下。「 男子第三
彌勒彌勒 說中成佛

[0604b02]

[0604b02]

[0604b03]

[0604b03] 不明 方便方便門方便 便門方便真實
開遠如來二種教門猶如二鳥 捨離緣故今昔四句一者今昔
今昔開遠開遠 四者
無二即是法身」。 :「求法」。五者則是之一
即是佛教即是 法華釋氏成道 化佛從此報佛

[0604b17] 「譬如第二 所以常理甚深 。「彌勒菩薩白佛第三彌勒
無量三句 無量凡夫不知;「一切聲二乘 不知;「我等菩薩不知。「世尊第三
無邊

[0604b23] 「爾時第四 成佛已久長安羅什經本一塵 一劫」,法華經》,
所謂過去時 阿僧祇劫不可數成佛 不可湛然終滅 過去不可數

[0604b29]

[0604b29] 過去 行菩薩道壽命」,何故 可數

[0604c02]

[0604c02] 二義一者無始 長遠不可數二者法身無始 不可數無始不二二義不二
不二二義證法是故三身 應身報身是故證法 無始不二二義不二證法
無始無始 無始無始

[0604c10] 「自從辨證法身已久 證法滿 。「常在娑婆世界說法教化常在
娑婆應化說法教化二身 釋迦證法證法 應身應身化身
化身二身雖說一切 彌勒既久 娑婆說法教化世界塵數菩薩
父老即是 出品娑婆世界成正覺教化」, 彌勒娑婆是故
過去娑婆釋疑。「無量 萬億利眾生時長

[0604c24] 「善男子第二開方便門二種 真實明證法身法身真實 應身真實二種方便
便方便方便過去授記方便方便示現出家 一切權實
釋疑證法 彌勒出品開方便 一一二者
開方便略釋開方便釋疑 證法彌勒時眾 疑云證法何故
燃燈佛授記賢劫成道是故於是 中間燃燈佛方便過去 上來即是真實義
方便門中間過去得佛靈山 中間,《智度論太子初生身光四邊太子
成佛燃燈佛」。錠光佛 」。入涅槃,《菩薩承事
泥洹」,即是入涅槃涅槃 其後始終二事。「善男子第二開方便釋疑非但
去世有無方便釋疑略釋 開方便門釋疑開方便門 教化
得益。「眾生我所名為即是。「佛眼第二三輪:「佛眼觀
心輪。「明神 。「自說名字不同華嚴經名號, 「舍那釋迦。「年紀大小住世
短長不同。「亦復入涅槃明神 涅槃經閻浮提 數數示現涅槃。「種種方便」,第三
說法身業口業 三句即是次第名字不同年紀大小 方便入涅槃後方便說法中間
便。「令眾生歡喜 」,第三得益三輪緣故受者得益 歡喜

[0605b07] 「善男子第二現在釋疑成佛 十九出家三十成道證法
時眾近因二事 過去近因現在成道 見機說教
開權見機德薄重者大乘 無所得善根稱為德薄具足煩惱。「 第二說教小人不堪聞說
證法方便示現凡夫 成佛。「成佛第三明顯。「 方便第四開權

[0605b18] 「善男子第二 開方便釋疑

[0605b19]

[0605b19] 二世

[0605b20]

[0605b20] 虛實 疑云佛說
焉知 今昔相違虛妄 今文來者釋迦現在
三時成道中間說法終滅明初成道方便中間 一切方便不虛。「如來
經典度脫眾生佛說大意 佛說二種苦海眾生集諦眾生。「己身
說法二種 便即是二輪自說釋迦己身 彌陀佛身。「己身
說法神通分身 己身阿閦佛。「 他事三反淨土香積
他事既有 。「言說不虛」,第二不虛 不虛;「所以者何第二不虛
明證理實不虛 見機不虛理實得法見機 應化身是故說法皆是。「如來
如實知三界知見。《法華 三界相者眾生界涅槃界 如來藏」。「無有生死退
如實知三界三界生死 三界今次無有生死退 死生生死具縛凡夫
大乘退三界退,〈譬喻品 諸子遊戲三乘諸子 火宅三乘眾生
三界出入故云退出實相法身 如此無有退無有 自下法華無有生死退
清涼反義」。「在世 滅度」,三句不見眾生生死 不見諸佛起滅不見王宮初生乃至八十
故云在世不見滅盡故云 滅度華嚴經令眾生生歡喜 王宮令眾生戀慕
如來不出般涅槃何以法身 同法」。《法華在世滅度如來藏真如眾生界眾生界
」。「 便法身決定是故 便幻夢
便真如法性 便異體。《
相者無常」,成法 。「不如三界三界凡夫三界 三不如來三界三不
不如三界三界如來 真如法身凡夫不能故經云如來 明見』」。凡夫非但不見三不
不見三界眾生宛然三界大品諸法無所有如是如是 不知名為無明」,如來三不三界
法身三法眾生三界三不 是以如來具足凡夫不知
三不不知方便慧凡夫無有斷常。「諸眾生有種 種性第二明見法身理實不虛
明見眾生不虛三不 三義三界法身三義法身 眾生三界是故眾生有種涅槃
一味有種」, 改名種種不同種種過去 業行各異種種不同種種
從輕重者 過去不同不同欲樂 各異成性。「令眾生
明知應機而言 四千四千四悉檀 世界得道世界乃至第一義
得道第一義悉檀一一悉檀中有 無量門世界悉檀有無世界華嚴佛國土乃至無量淨不同」。各各為人
有無涅槃經三十諍論對治 有無對治有對 第一義悉檀有無淨名經
三十菩薩入不二法門。「作佛事 根性教門無數 悟入佛道故云作佛事得佛
至今靈山未來際常化不斷故云 未曾三佛 報身湛然報身無有
乃至不義法身 眾生不盡化身。「如是成佛 以來常住不滅過去
一者已久二者釋疑 二門第三結成 不滅即是不得 無常

[0606b29] 「善男子本行菩薩道第二未來無後證法湛然故知 未來
釋疑不虛初中舉行菩薩道 壽量必須 真實義
開方便門 三果方便名為真實。 「行菩薩道。「壽命
長壽成就壽命無量劫 修業所得。「未盡,《法華稱為滿」, 眾生界未盡本願滿菩提
滿足經文未盡 度眾生未盡不論未盡 相成。「法華
壽命」,明本滿 無餘涅槃本願滿 小乘無常無餘則是
本願壽命不可數 因果經文 不詳
過去三不可數 不可數世界不可數成佛 不可數凡夫二乘菩薩不知
則是不可 不可數如來數量是故 淨名經佛身無為」。
羅什法師:「壽量」。普賢一實不滅懺悔五逆十惡」。 法華示現如來
方便多數數量不可數 」。

[0607a02]

[0607a02] 未來無後何故 稱為

[0607a03]

[0607a03] 過去二種一者無始二者 凡夫二乘菩薩不見無始證法是故無後
但凡二乘菩薩不知其後證法 畢竟二義故稱

[0607a07] 「 滅度第二釋疑本願滿 未來時眾疑云若爾,〈
何故如來不久入涅槃」,魔王 三月涅槃今文二者現世三時第三
不滅 二門,「滅度」,不滅。「便 唱言方便

[0607a15] 「所以者何第二 有損無益明示 有益。「種善根過去
不久見佛。「貧窮下賤種善根 貧窮下賤。「貪著五欲 不出愛見五欲
。「妄見」,起見。「如來 常在不滅眾生心不得不 。「便便有損
存心尊重恣情五欲眾生常見故稱 修道稱為。「不能恭敬
有損無益。「是故如來第二有益眾生得益三句。「
不常眾生 不見眾生為難。「以此事故第三。「眾生第二
得益。「是故如來第三不滅 。「善男子第三不虛 所以不虛不滅虛妄
不虛。「如是二種一者涅槃純陀有為法諸佛」,有為 諸佛
故云法爾二者 不滅度眾生方便故稱不虛

[0607b12] 「譬如良醫第二 不死方便 如是其實不滅罪重眾生方便
虛妄三世 始終十三第一良醫第二眾生 第三去世第四眾生
第五第六眾生第七 說教第八利根第九鈍根未了 第十如來第十一鈍根
十二如來第十三虛妄 三句即是生起次第十三初七利鈍眾生過去同種善根乃至
佛教一句利根眾生華嚴乃至靈山法華佛說即便領悟不須後五鈍根眾生
所以 二種眾生良醫二種不須
之子與其不肯是故 難易

[0607c02] 良醫 略明外道五通聲聞緣覺諸佛菩薩外道眾生三空煩惱
名為二乘三界稱為中醫諸佛菩薩三界內外名為故云良醫外道必當故稱
二乘治病故稱諸佛治病 畢竟名為凡夫二乘眾生 四句
良醫諸佛治病唯有 一句良醫。《阿含經良醫 四德
不生」。 良醫。《法華 功德良醫譬喻不曾第一乘
善根聞說第一乘心中不願以為第一 良醫」。《未熟 涅槃是故如來譬喻」。《
涅槃無上醫師譬喻」。「智慧」, 良醫智慧 智慧一切種智六通五眼。「
方藥 稱為病源

[0607c25] 「諸子」,第二眾生 名為復轉 故稱六道眾生皆有佛性
佛性一者正因二者具有 稱為未有名為。 「十二乃至上根難得中根
稱為二十故稱 三乘三根始終 菩薩悟入佛慧三根就此
世界塵數菩薩過去悟道名為 現在華嚴法華悟道 名為中根涅槃
現在三根,《法華之前 菩薩名為上根至於法華 大名中根出品初見我身
說法即便信受佛慧」,上根。「 修習小乘」,入佛中根 自此得道涅槃
三根其三

[0608a15] 「有事第三去世不得他方涅槃 未度者得度因緣
有事佛化 故稱 故稱

[0608a20] 「諸子第四眾生。 「去世。「毒藥 顛倒正觀顛倒涅槃
境界四念處境界五欲」。 顛倒慧命稱為毒藥。「 宛轉名為
境障將死 生死流浪六道宛轉 涅槃登高受生死苦名為
宛轉

[0608a29] 「 其父來歸第五 利鈍眾生

[0608b03]

[0608b03] 眾生流浪五趣

[0608b04]

[0608b04] 勝鬘經眾苦樂求涅槃」。

[0608b05] 過去 一往宛轉中有隨逐 來歸畢竟故去
生死生死譬如 長者大宅」。

[0608b09] 「諸子本心 」,第六眾生過去 顛倒強盛
名為華嚴法華 強弱分為
。「其父釋迦出世 成道未見法身故稱。「 歡喜拜跪問訊安穩利鈍見佛
出世歡喜意業恭敬拜跪身業 口業問訊歎佛如來,《 安穩如來」,安穩
。「我等愚癡服毒利鈍 眾生見佛利鈍眾生 故云愚癡
顛倒煩惱本意名為。「 壽命佛說 壽命中途
說教

[0608b28]

[0608b28] 其父壽命」, 機緣

[0608b29]

[0608b29] 具有二義出世人天 歡喜乃至釋梵轉法輪 壽命

[0608c03] 「苦惱如是」,第七 說教緣成成道 :「」,佛見。「
」,第二說教過去佛 。「藥草 。「美味
美味三行故稱具足。「和合 小乘說中大乘 如來說法不出
總結說法 不出三轉法輪。「。「汝等

[0608c15] 「諸子第八利根 華嚴法華。「
」,第九鈍根未了第三 不滅無有虛妄亦即現在 最後。「其父歡喜問訊
眾生見佛出世 。「求索治病聞說妙法。 「不肯鈍根不能
不肯服藥。「毒氣深入本心 服藥邪行深入正解。「 正教不得

[0608c25] 「第十如來眾生
不肯修道去世無常使。 「第二釋迦 涅槃晨朝
如故般涅槃」。「良藥 在此去世不滅十二部經 阿難迦葉。「」,第三。「遣使
」,正入涅槃舍利即是使

[0609a06] 「諸子第十一鈍根見佛泥洹無常遂便得道服藥病愈

[0609a07] 「其父 第十二如來眾生泥洹 見法不滅故稱

[0609a10] 「善男子」,第十三虛妄

[0609a10] 「佛言 如是第三不滅;「 眾生方便;「無有」,不虛

[0609a13] 第二偈頌二十五長行 過去無始二十三未來 所以二者如來壽量無始無終
二乘凡夫始終長行二門過去無始釋疑總結 上文說法略為
證法偈頌說法 行一。「度眾生第二未來 長行未來
釋疑不虛上第不滅釋疑不虛所以 二者執教無常滅盡
常住不滅方便 虛妄不虛二明未來 長行不滅
第一二身明滅不滅第二四行 明滅不滅第三總結
不同一切長行 初文第一不滅第二六行不滅第三半偈
第一說法明滅不滅第二神通明滅不滅說法 。「滅度第二
得益不滅第一明見佛滅度得益第二五行見佛 度生智慧能化之中唯有說法神通
得益不出功德智慧二義 神通門生功德說法門生智慧 說法神通明智
功德智慧 智慧中有眾生 三寶不滅半偈
二寶二寶不滅。「眾生第三說法即是法寶明滅不滅說法 一偈就此不滅一行
彼此不滅第三一偈他方 不滅明滅不滅無窮。「神通 如是」,第三總結不滅皆是
示現如來法身不滅

[0609b23] 「常在靈鷲 第二四行不滅 來者二義一者釋疑
疑云現見乾坤如來 是故穢土 不滅法身二者
辨正今次 依果正果應身法身不滅 穢土淨土
既有 淨土。《法華三身 三身一者法身實相。《
釋迦牟尼毘盧遮那遍一切處 佛住常寂光」,法身仁王經 聖住果報人居淨土」。《瓔珞經
中道第一義法身」。諸法寂滅 不可以 無名相中眾生假名
未曾不同 分為 金光明三身具有如如
如如就義二者報身 報身即是應身應身二種法身相應名曰應身法身
。《法華淨土報佛如來真實淨土第一義故此即是 報身名為報身大菩薩
淨土成佛寶玉淨土不為 劫火所以然 無常三句一者法身無常化身
無常非常應身無常應身 名為無常法身無常化身
無常非常應身無常應身 即是應身無常 淨土化身 不定

[0610a01]

[0610a01] 菩薩三身

[0610a02]

[0610a02] 隨分。《華嚴普賢猶如虛空如如不依佛國」,如如法身

[0610a04]

[0610a04] 淨土 異見異質

[0610a05]

[0610a05] 法華異質異質
障礙今文常在靈鷲山」,淨土 異見者 正道未曾
二見名為二見 異見者自有薄福
自有福德 四句四句自有異質一處一處異質
異質一處 異質一處所以諸法本性寂滅本性寂滅
本性 寂滅一處即是不動 真際建立諸法一處假名
實相一處實相實相異質 彼此不同四句一見一中菩薩中道正觀
中道異質異見者異質 異見者 異質一見智者
無二四句 釋論曇無竭香城 香城香城閻浮提
二者同在一處彼此四者一處自在約見
四句自有一見 穢土二者二見 二見二見但是
所見不同四者一見福德

[0610b10] 「 靈鷲山四句半偈 常在靈鷲山不滅第二
疑云現見劫火常在第三明淨第四一行淨土眾生見。「眾生
第三不同雙結罪福不同結成 長短成上佛滅不滅
隨緣短長半偈佛智後半遠因。 「汝等智者第三長行不虛長行
偈頌偈頌 偈頌 第二不滅第三
隨緣一切第四明教 作佛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0610b28] 第三得益分別功德二種聞說壽量得益彌勒分別功德淺深十二
二者流通 分別所得功德後段而言 功德
通有智慧功德五度 行為功德智慧自有 智慧功德涅槃師子吼地前
功德登地智慧所得 名為功德若爾功德智慧所得 功德功德即是通名功德
得益得益 經家得益;「時世得益 得益功德無分別
不知分別第一登地 大乘得益第二地前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十信得益
二攝得益中有十一位」。有人 即是界內分段生死菩薩第二 以上界外生死界內
界外 初六 不同
以為次第第一無生法忍 壽量無生無生聖位根本 法華初地無生法忍第二
聞持無生法忍勝法 無生即是方便聞持方便慧方便慧既是無生第二
第三樂說無礙聞持樂說 第三第四得無 法門圓滿具足出沒無礙
第四第五不退法輪 不退不退第六清淨 法輪不退清淨清淨

[0611a06]

[0611a06] 一佛世界三千大千世界

[0611a07]

[0611a07] 《大智度論十方恒沙三千 世界一佛世界」,是故三千一佛世界

[0611a09] 當得菩提第二有人金剛心無明 住地煩惱分為九品一品一生
一品一生地下聞經 地上一品一生當得 菩提地上聞經地下
一生地下聞經 地上一品一生 地上聞經九地
一品一生九地聞經 九地一品一生四生文中乃至四生,經文
四生即是九地九地 聞經十地一品一生 三生十地聞經十地
一品一生十地 金剛心一品一生 生佛果斷
得失經論之中二種 二者智度論往生〉, 菩薩三生菩薩何以
十地菩薩人天而今人天 乃至一生 人天菩提乃至兜率天一生當得
多少隨緣深淺斷惑輕重是故 仁王經菩薩三十
功德一地三生分為初生分為 滿分終生。《攝大乘論》、《 終生聞經
聞經聞經滿分
滿分聞經九地九地聞經入住四生 聞經滿分三生九地
滿分聞經十地 聞經入住一生聞經十地滿分便道場成佛
一方次第其間 權實聞經法華乃至一生菩提
初地三界分段生死隨分真如佛性 菩提究竟無上菩提」。明本 聞經隨分淺深分段
乃至分段便初地菩提

[0611b25]

[0611b26] 聞經壽量云何得無生忍乃至發菩提心

[0611b27]

[0611b27] 依舊無常應得無生 何以無常云何令人實相 無常終歸磨滅可樂發心
既是便了義云何得了決定 即是常見云何令人得無生忍
佛法四句無有生死 退乃至」,知非 無常長短無常
時眾得無發菩提心

[0611c07]

[0611c07] 無量眾生自然眾生 二者無道云何得益

[0611c09]

[0611c09] 不得無始無終不生 四句己身 不二是故得益

[0611c12]

[0611c12] 無生 始終何處眾生無生始終

[0611c13]

[0611c13] 法華壽量品》。〈壽量品如來 知見三界無有生滅乃至」,故知
三界即是法身令眾生如此

[0611c16]

[0611c16] 悟道何故得益

[0611c17]

[0611c17] 始終無不無不應得道者在此是故悟道二者
如來三門歸正 同門。《法華之前唯有一門同門分之
始終具足三門三門 悟道釋迦 一者二者
華嚴法華 涅槃 是故入道者
二種菩薩 法華經悟道所以

[0612a01] 「 世界微塵第二地前發菩提心

[0612a03] 「佛說第二瑞相悟道 是故嘉瑞

[0612a04]

[0612a05] 何故

[0612a05]

[0612a05] 一實 究竟三根聲聞二種權實悟道

[0612a07] 「爾時 彌勒第四彌勒領解稱嘆 分為初一說教十行
得益六行瑞相稱嘆

[0612a11] 第二初一得益 得益一偈總結稱嘆初七一行發心
之中三行三行一行總結

[0612a15] 「爾時彌勒第五稱嘆 長行偈頌長行第一
功德第二正格第三。「善男子五度不舉信解 即是般若不可般若
般若即是平等大慧用大名為慧命即此大慧用法 法身故知即是不可以
。《勝鬘經六度 方便。「善男子第三 十四
十二五度 初一長行五度 五度

[0612a28] 「阿逸多第三流通 十一初四讚嘆 囑累品付囑流通
美人福慧深重使 初文從此不輕三品美人第二、〈神力一品
二世眾生聞經得益生歡喜大神第一從此讚嘆流通第二三品讚嘆流通第一歎佛在世
弘經功德第二佛滅弘經功德第一聞慧功德;「何況 思慧功德;「阿逸多第三修慧功德
如來滅後第二佛滅 長行偈頌長行四品人下品 聞慧中品思慧上品修慧
上品修慧之中一品。「何況讀誦第二頂戴如來; 「阿逸多第二功德
第一功德。 「即為佛舍利第二 。「阿逸多第三
。「是故第四總結 二種功德。「有人第三上品修慧。 「讀誦第四上品三品
第一聞慧十一第二思慧 三句修慧上品;「惡口 修慧上品

法華義疏卷第十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4 No. 1721 法華義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功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