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Fa Hua Yi Shu 法華義疏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華義疏
吉藏

譬喻品第三

[0511b20] 所以來者經文平等 大慧大慧有種
三門悟入大慧因此三門 不得悟入涅槃經 甘露壽命長存甘露早夭
無礙智甘露所謂大乘如是大乘 毒藥」。上根聞法譬喻涅槃經利根大乘九部經
譬喻」,其事中根未能 聞法不解虛心 隨風不同震旦約法天竺
張騫河源至大月氏 天竺使風俗其事云何使 答曰 風俗譬喻

[0511c06]

[0511c06]

[0511c07]

[0511c07] 經論之中或稱或稱故知譬喻 眼目異名異義 假借近事
。《經論之內四句不同如此 長者即是如來」。
譬如涅槃非有如是非有 」。中論 」。四者大品云何如實
如法法性實際

[0511c16]

[0511c16] 第二譬喻 譬喻品」,應名」, 方便品」,

[0511c18]

[0511c18] 題名 方便
譬喻

[0511c22]

[0511c22] 《大經」,

[0511c23]

[0511c23] 就此而言未有 火宅喻
法定不然。《 譬如涅槃」,涅槃;「金剛」,金剛
故知名義不定得法以為以為法則 知非
因此令眾生了悟 非法上文是法不可示言辭 寂滅」,無言故云譬喻品
品名應從爾時舍利弗白佛 文安身子領解如來 授記譬喻在此
有人上根領解信解品」, 品名不足譬喻品身子方能
譬喻所以譬喻品

[0512a13] 「爾時舍利弗說中第二 上根領解所以領解 言教
緣故如法是故 即便領悟

[0512a17]

[0512a17] 何故眾經得道領悟

[0512a18]

[0512a18] 不同一類法華之前大小分流, 《法華之後既是大小交際
歸一 小乘大法 自陳佛印自陳領解
即是一乘使因此 上根領悟便無人便虛設退
自說則是大人小人 身子則是小人小人 化子取信不難
大人大教小人不足小人 小人
無得理則 自述領解 既已因緣
自述上品弘經上根

[0512b08] 長行偈頌長行經家 發言自述領解一者內心
二者外形致敬內心歡喜歡喜信解 信解身子歡喜 二義有所有所有所
二義一者疑悔疑悔 是故歡喜有所 一者未曾有解故二者
是故歡喜 故稱踊躍。《疑慮不覺舞蹈是故踊躍。」

[0512b19]

[0512b19] 《成實論無憂 羅漢功德」。何故羅漢歡喜

[0512b20]

[0512b20] 羅漢是故有人 聲聞緣覺羅漢由是 無憂據理,《
分別」,羅漢正使 例如無漏觀智
小乘羅漢無憂大乘論 有喜例如凡夫五欲不能迦葉菩薩 音樂不能

[0512b29] 「合掌第二外形 自陳領解如來印定 即是意業歡喜
身業致敬。「瞻仰 可言

[0512c04] 「白佛第二發言 領解發言 身心口述領解
標得。「法音方便品〉「同歸
」,。「心懷踊躍」,第二聞所未聞故稱未曾有。「第二所以
解故初文 疑悔內心不悅
互通。「如是 昔日聞法。「諸菩薩授記作佛
所聞聞法見人一會之中 有人諸菩薩受記作佛 可通大小大乘中論法華
菩薩三藏,《釋論本末阿含經彌勒作佛淨人 無量」,身子便。「我等
感傷哀傷 。「如來無量知見 無量何苦所以

[0513a01] 「世尊 獨處第二 。「獨處
會見獨處 。「。「 法性法性即是實相三乘得道莫不
。《中論觀法實相三乘 」,《大經中道」,皆是其事 法性

[0513a09]

[0513a09] 身子何處聞法

[0513a09]

[0513a10] 身子法性三時一者頞鞞 故云息心本源名為沙門本源 法性法眼淨所以二者
身子初果論義不忍 諸法身子便 羅漢法性羅漢
大品方等眾經三乘 始末三時聞法

[0513a17] 「云何 小乘濟度法性 小乘濟度所得
法性淺深大小自省 。「我等世尊第二疑悔歡喜
尋究在於故云我等世尊。 「所以者何不待
自取是故 自失。「我等當待六度
六度 當待如來用大 苦海故云 三菩提大乘得度

[0513b03]

[0513b03] 何以

[0513b04]

[0513b04] 上文諸人合掌一心」, 說法待人時事。「我等不解方便隨宜
第二自取不解自取

[0513b08]

[0513b08] 方便隨宜

[0513b09]

[0513b09] 方便非真實隨宜前人 人法不同是以方便隨宜 各別方便七方便
大小說法自有隨宜。「便 」,不知便
信受取證所以

[0513b15]

[0513b16] 佛法身子

[0513b16]

[0513b16] 聞者身子眾人身子 外道頞鞞佛道初果鬢髮 墮落便沙門

[0513b19]

[0513b19] 《煩惱 煩惱」,身子大利何故 初果

[0513b21]

[0513b21] 《婆沙波羅蜜聲聞 初果羅漢法如是」。有人身子 多聞世俗智入道智慧
煩惱煩惱

[0513b24] 「 第三結歡 。「終日
故云 。「而今聞所未聞

[0513c01]

[0513c01] 何故

[0513c01]

[0513c01] 身子 疑悔所以疑悔 歡喜
二事 身子聲聞最為第一 疑悔羅漢身子

[0513c07]

[0513c07] 疑悔今昔

[0513c07]

[0513c07] 今昔無悔 今昔教理唯一
今昔教相 中說。「泰然安穩心所不安
文具疑悔 疑悔。「真是佛子佛子二門一者小乘五佛四果緣覺二者
五佛四果法身菩薩 佛子小乘佛子並非 一乘佛種真佛子。《勝鬘經
〉,。「小乘 大乘三慧 佛教聞慧故云
。「法化理法思慧。「得佛 修慧毘曇聞慧一向 修慧一向思慧
」。今文。《智度論婆羅門梵天四姓眾生 最勝」,隨俗梵天
最勝。「法化諸天從父忽然化生四生 最勝化生乃是。「得佛
入佛名利 佛法取法 小乘佛法大乘
如下如來知見寶藏

[0514a10] 第二偈頌上標即為 初一歡喜一行 初一
歡喜。「疑網皆已除歡喜 二事有所。「 大乘所得即是大乘因為
一說即是因故 大乘一句疑網 疑悔歡喜。「佛音希有
歎佛上半歎佛三界眾生憂惱。「 自序身子三界有失
佛教 上半下半 。「處於山谷第二
從此身子三時 得道疑悔二者 執見法華
始終 即是疑悔得道法華之前 法華

[0514b01]

[0514b01] 何處

[0514b01]

[0514b02] 一向長行 偈頌大同長行 說法前者初一疑悔
佛法便信受第三 聞所未聞未曾有法 第一第二後生
大乘第三疑悔 第一獨處思惟第二會見 長行說法
不止一會不止一時是以 前後。「處於山谷下半 。「經行下半。「嗚呼
」,即是嗚呼自責 故云自欺。「 佛子出自。「無漏法
長行法性無漏法性 無漏長行明法無漏 不智共相
前後。「不能未來 。 「金色三十二二行
口密 小乘生法二身大乘生法 何以?《智度論小乘生身
法身十八不共法」。 身子三十二相十力歎佛內外八十
十八不共法內外 略為不同。「一法 同一佛法同一法性
一法所以 所行所得 所得是故長行 如來無量知見

[0514c05]

[0514c05] 長行明見諸菩薩 受記作佛是故 法性云何如來小乘濟度
偈頌法性佛果 據理何故

[0514c09]

[0514c09] 理事 疑悔長行。「經行長行會見來者
名聞三密 名聞滿十方名聞 故云不能未來演說
故云廣饒眾生

[0514c16]

[0514c16] 經行云何見佛 大眾

[0514c17]

[0514c17] 有人獨行 有人身子不在 佛會見佛

[0514c19] 「 自欺嗚呼自責云何自欺」, 。「我等佛子
。「日夜 二行第二後生 獨處
獨處二時獨處 果德疑事不出

[0515a03]

[0515a03] 身子 已知同歸未知同歸

[0515a04]

[0515a04] 法師:「同歸 所以
而言之間。」 不然身子利根 教權
權實何故同異而言既已 法華 更動已知
故云心中大驚」。若爾唯有 心中大驚
驚疑何故 正說第二。」 不然
文總相違今昔知法 性空一乘。《大品
分明法性三乘是故 自理 未決故云
第二見佛讚揚菩薩 未知聲聞菩薩以是 日夜籌量如此

[0515a27] 「佛音 一行 疑悔信解上半開方便門
真實義二義疑悔便。 「無漏難思議至道三乘無漏 而言三果成佛
可是思議三乘無漏 道場不可思議

[0515b05] 「本著邪見 第二得道執心

[0515b06]

[0515b06] 得道執見

[0515b07]

[0515b07] 得道以後 佛果所以 歡喜所以得道未有 今日疑悔
疑悔 執見 身子。「本著邪見身子
外道刪闍夜弟子。「梵志 去世二百五門徒付囑身子梵志。「世尊下半
小法。《智度論頞鞞 王舍城乞食佛語:『今日 非常廣說。』」即是世尊。「
邪說涅槃頞鞞諸法因緣生 師大如是說」, 諸法因緣生苦諦法緣集諦
滅諦三諦明滅涅槃 邪說涅槃。「除邪一行 小乘上半身子邪見初果
下半身子論義羅漢 二時正中二時。「而今自覺 滅度上來執迷。「
開方便門 真實義 可謂無餘。「
第三一行歎佛

[0515c04] 「第三 疑悔一偈
第二第三身子自悔 。「心中大驚
。「作佛爾時意中 所以然而言 而言而言
惱亂上半下半

[0515c13]

[0515c13]

[0515c13]

[0515c13] 就正 邪正就正 佛法互相正中
邪正身子 邪正 大乘小乘一乘
正說邪說一乘 小乘一乘正說 一切一乘

[0515c22] 「種種第二 一偈邪正 初一長行長行
引證一行同門 佛說下半。「心安 心神而今安定
知非 知非身子 便領悟引證

[0516a05] 「 世尊第三同門

[0516a06]

[0516a06] 何故初生出家得道

[0516a08]

[0516a08] 所以四事由來 至今始終皆是一佛故知惑亂身子非但三乘方便一乘真實
初生說法皆是方便所以然道理唯一 方便道理無生方便 得道

[0516a13]

[0516a13] 壽量云何

[0516a14]

[0516a14] 而言身子利根 權實 既是大權領教權實
時眾

[0516a18] 「世尊第二 邪正所以時眾一乘 上半無實
下半於是。「疑網 半偈身子自悔

[0516a22] 「 」,第三長行結歡初三歎佛三句歡喜一偈
三句歎佛兩句一句 三句歡喜初一 兩句歡喜一偈
兩句作佛生物兩句 生物

[0516a29] 「爾時舍利弗第三 如來領解 授記時眾疑云
身子作佛 便 身子小學
可疑所以然大乘經怖畏 二乘授記作佛二乘 何所是故身子久修佛慧
實證小乘大道釋論 淨土根鈍佛道迂迴稽留不如 菩薩大乘經怖畏二乘
大眾宣說教權是以授記 現前授記使大眾
身子大乘現在未來成佛大眾現在未來作佛

[0516b16] 「 萬億第二 文明身子始終三時過去大乘
中途小時大乘 過去大乘萬億修學 。「長夜明教
受教世間一夕稱為 一日稱為有無 長夜大悟稱為長日。「方便引導
我法萬億 身子釋迦佛 。「舍利弗身子大時第二
中途小時。「便。《智度論身子不能 」,。「第三
大時憶念本願菩提心所行 菩薩行聲聞菩提心菩薩 法華。《法華菩薩聲聞 發大心大行

[0516c05]

[0516c05] 法華五乘 聲聞

[0516c06]

[0516c06] 說法聲聞 四乘智度論「《法華經祕密教 羅漢授記作佛所以然聲聞不知一有
一實正對」。

[0516c09] 「 來世第四身子授記

[0516c10]

[0516c10] 因緣 聲聞授記

[0516c11]

[0516c11] 略明一者其所 信解不實不得 下文我今無復疑悔
三菩提」。二者受記即是 三歸聲聞作佛得知佛乘佛乘 實則聲聞信心
便得受記得受記信心四者 身子果行五者下文天龍八部乃至 以為
受記往生淨土淨土 隨從往生

[0516c21]

[0516c21] 身子何人淨土

[0516c22]

[0516c22] 身子七眾依止八部大師 作佛眷屬往生身子 外道引入佛法從小引入大乘
穢土淨土

[0517a01]

[0517a01] 聲聞 菩薩

[0517a02]

[0517a02] 《法華聲聞記者聲聞 決定心聲聞成就法如來 聲聞法身無異授記具足
功德菩薩具足功德是故。」 上根大眾歡喜供養 長行偈頌長行
三世長行萬億所謂過去 憶念本願現在
今文未來 時節。《涅槃經旃陀羅一發 賢劫成佛」,身子無量劫成佛
適時無生隨意 無生不見相異不見不成無量劫一念一念無量劫
」,知了不二未曾 大品生死道長眾生菩薩 如是憶念生死虛空眾生
虛空無生往來解脫」, 。「供養若干第二 供養奉持正法修慧具足菩薩 總結

[0517a23] 「當得作佛第二 化主國土教門
眷屬壽命 。「號曰華光時事智論往生三百比丘舉手
成佛名為大相天子見佛 莊嚴淨心莊嚴 舌相十萬人見十方菩薩
供養發心佛號」, 如此皆因時事身子法華經》, 領悟得佛名為華光法華
信解境智華光

[0517b05]

[0517b05] 三根聲聞 法華》,華光

[0517b06]

[0517b06] 身子最初華光阿若憍陳如最初 智慧異名

[0517b08]

[0517b08] 何故應身法身

[0517b09]

[0517b09] 應身 即是法身滿便證法方能 穢國成佛化人法身 虛空無所不在不便法身
應身國土徒眾化主教門便

[0517b14] 「國名離垢第二國土 未曾眾生心故土 昔日凡夫一乘二乘
凡聖得佛離垢 不曾故稱故稱。 「平正上標出土
地處莊嚴 人物高下故稱穢惡清淨
嚴飾。「安穩人物刀兵 飢餓疾病 。「瑠璃莊嚴。「八交道
莊嚴三句

[0517b27] 「華光如來 三乘教化第三明教。「本願 三乘釋疑。〈方便品諸佛
五濁惡世三乘」,身子出於淨土 三乘所以惡世本願三乘釋迦穢土
三乘身子本願三乘其所

[0517c05]

[0517c05] 身子何故本願三乘

[0517c05]

[0517c05] 身子三乘 一乘釋迦

[0517c06]

[0517c06] 三乘眾生

[0517c07]

[0517c07] 二義一者 三緣三教眾生往昔穢土 不可
淨國本性三乘釋迦 彌勒淨土三性不移彌勒 出於淨土三乘二者身子
菩薩三乘 二義以後菩薩三乘

[0517c15] 「大寶莊嚴第四時節 賢劫賢者千佛善人 出世從化故稱賢劫
大寶不以

[0517c19] 「諸菩薩第五眷屬 。「菩薩。「如是菩薩充滿 總結菩薩

[0517c21] 「舍利弗華光佛第六壽命王子作佛釋迦 道俗八十

[0517c24]

[0517c24] 何故穢土

[0517c25]

[0517c25] 長短無有穢土生死 故人淨土生死 故人

[0518a03] 「華光如來十二小劫 往生華光 滿相次豈可不願
?「號曰安行寶華安祥 。「佛國土亦復如是 淨土往生

[0518a08] 「華光 佛滅度之後第八住持大論佛法 四時在世去世
正法去世像法微末末法初二

[0518a13]

[0518a13] 既是淨土何故小劫

[0518a13]

[0518a13] 時節三災小劫

[0518a14] 偈頌 授記第二授記 授記。「供養無數
授記初一上行 時節一行 二行眷屬一行化主一行
壽命二行住持。「華光佛所為第三總結。「第二授記 所以授記果行
教門二果長行。「 四部眾第二大眾歡喜

[0518a24]

[0518a24] 四眾八部凡夫

[0518a26]

[0518a26] 始終上品身子領解既是 上根

[0518a27]

[0518a27] 既是上根方便品何不授記

[0518a28]

[0518a28] 便髣髴玄宗授記 在於

[0518b01]

[0518b01] 凡夫領解 羅漢云何

[0518b02]

[0518b02] 二乘究竟凡夫無有三毒輕重一乘難易
凡聖 利人自陳領悟

[0518b06] 大眾歡喜供養諸天供養 四句第一四眾八部歡喜。「
第二歡喜。「心大歡喜第三歡喜二義一者未曾有法心得 現生歡喜二者身子
生歡喜。「各各脫身第四供養信解 佛說比丘 ,《大品三百比丘。《
年前制戒法華成道 四十餘年制衣一乘 息世譏嫌戒無罪。」外國
比丘袈裟則是 三衣中一聞法踊躍不以 。「釋提桓因第二諸天供養
供養法供養。「虛空 。「迴轉不停 空也空有便一乘
轉背 迴轉

[0518b25] 「 第二明法供養長行 初三聞法歡喜三行
歡喜方便品〉,身子 一周始終聞法 見人假人
悟道唯有人法初文四者第一第二 大為第三希有第四半偈
領解歡喜。「五眾之生滅釋道安:「五陰」。羅什 五眾」,五法聚義五眾
眾多故云。《積聚 」,即是羅什。「生滅四諦 所生五陰則是
五陰苦集滅道之謂

[0518c12]

[0518c12] 何故 生滅

[0518c13]

[0518c13] 無為不得生滅

[0518c13] 「 無上第二

[0518c14] 何故 》、《思益》、《涅槃》、《法華

[0518c15] 眾經 故知大乘經無二 五時四宗

[0518c17]

[0518c17] 云何

[0518c18]

[0518c18] 五眾既是生滅五眾不生 不生苦集不滅滅道一實 無生二乘既是四諦生滅

[0518c21]

[0518c21] 何以五眾不生不滅

[0518c21]

[0518c21] 五眾生滅五眾 不滅方便品諸法本來寂滅
」。中論聲聞十二因緣生滅菩薩十二因緣不生不滅」,大小二乘生滅生滅二觀

[0519a01]

[0519a01] 無量四聖諦 生滅小乘生滅

[0519a02]

[0519a02] 菩薩 無量四聖諦本來不生不滅無明體性 妄想因緣和合妄想 所生即是無生
生滅生滅不生二乘不同 五眾生滅小乘五眾無常苦空 略舉無常故云生滅為生
故云生滅二乘有餘煩惱 有餘煩惱無餘無餘煩惱
智度論第十九復次 五眾生滅無常異門五眾 不滅非常無常」。

[0519a14]

[0519a14] 何故一乘受記而言五眾生滅

[0519a15]

[0519a15] 開方便門真實 五眾生滅方便 不生不滅乃是真實五眾
生滅本不生

[0519a19]

[0519a19] 大乘經五眾生滅故經云 無常生滅」,五眾生滅小乘

[0519a21]

[0519a21] 《智度論四悉檀十二部經萬法 五眾生滅對治悉檀第一義 悉檀五眾不生不滅第一義悉檀
即是妙慧妙慧即是妙法 即是一乘是故五眾不生不滅

[0519a25] 「大智 舍利弗第二歡喜半偈舍利弗第二一偈自陳
當得第三半偈。「佛道思議真實義,「方便隨宜解開方便門 一偈發願修行初二
得當解行

[0519b02] 「爾時 舍利弗第二 第二、〈信解品中根領悟
第三、〈藥草喻品如來第四、〈授記品 授記所以中根 未解說法譬喻
譬喻信解第二信解 〉。如來藥草喻領解 心得相應 授記

[0519b11] 初文第一身子 第二第一自陳 第二未解第三所以
自陳二義一者自陳 授記不成自述
二者請法未有落漠

[0519b18]

[0519b18] 中根自有疑悔何不

[0519b19]

[0519b19] 未解質疑自陳 :「我今無復疑悔方便品。「
授記 我今無復疑悔,「 所以
疑悔,「

[0519b26]

[0519b26] 便何故

[0519b27]

[0519b27] 授記二種現前

[0519b28] 「 二百第二今昔互相
學人二執學無學二執無學 二執、「老病」,;「究竟 無餘學無學二執諸見
涅槃有餘所以 不同無學可通 無學前列

[0519c08]

[0519c08] 九十八使何故

[0519c09]

[0519c09] 無學九十八使而今 諸見學無學我見 大品譬如我見六十
二見」,有無即是斷常邊見 使

[0519c13] 「而今 世尊第二。「疑惑 正生今昔
涅槃 今昔相違 疑悔

[0519c18] 「善哉世尊第三所以身子轉法輪將軍未解者 既已菩薩菩薩
聲聞 未解方便品弘經即是
授記身子未來得佛 即是因緣因緣 之所以何所何所
因緣釋疑名為善哉」。 說中第一緣起第二 以是因緣十方」,名為正說
第三舍利弗諸人」,弘經 流通

[0520a07] 緣起 第一第二以後
所謂 一者無二 一者無異無異故云
菩薩無異無異無異無異二門一切若爾 云何?「舍利弗第二
雖然前已未解 曉悟前已 譬喻二義
曉悟。「智者譬喻 虛心上根 愚人智者上根愚人
退席智者指斥指斥前已他人 領解

[0520a25] 「舍利弗國邑第二正說 一者長行二者偈頌長行第一 正說第二最後以是因緣身子
就正光宅 法雲法師文義古舊 不得
三車大車不虛 所以 如來無不無不無不
解救無不 無德大悲心第二
大悲方便成道 無德 一乘不得大志未成小機
一說應時三乘化子 歸一是以大車
本意第六 就此合成初一後五 聖人說法
悲心即是 說教
不得 之一 三乘一乘一一
一乘之一說教 名為

[0520b24]

[0520b24] 方便品

[0520b25]

[0520b25] 有人方便品不必不同根性各異說法不同
若一文成巧妙不異 中間方便品
不虛皆是 從前從前 佛眼觀六道眾生文明
眾生大悲心今文 門外大驚」,文義 今文長者不得
成道一乘化眾生不得第三長者 三車引子三乘化眾生 大車方便品一乘
一期五濁法身見機靈山 一乘法唯有不得多少是故 大車不得 是故四法

[0520c14]

[0520c14] 若爾 不虛

[0520c15]

[0520c15] 能化 解義
歎佛 第六不虛還是 上前為此因緣

[0520c21] 化主 教門化人根性 十方三世諸佛出世釋迦
五濁就此化主教門 能化

[0521a01]

[0521a01] 第一何故 化主

[0521a02]

[0521a02] 化主 中正化主所以化主 如來 如法

[0521a05] 化主明處年高巨富 眷屬大人皆是
長者。「國邑聚落明處。「, 《其事其事 。「國邑聚落
三聚封疆 古人 釋論發趣
王化四處一佛世界一世 世界一世界 佛世界日月大千如是十方
恒沙大千一佛世界一世界如是一佛世界十方恒沙一世界 如是佛世界十方恒沙一世界 如是世界十方無量一世界
一佛王化國是 一世界其次 世界海
一世界長者四處 一家亦稱長者之外 四處大可 可知

[0521a27]

[0521a27] 有名

[0521a28]

[0521a28] 二義一者長者 使名實不虛長者非但揄揚 長者如來
四處二者 四處一處以至 一方根緣

[0521b04] 「長者第二 長者 年高長者巨富長者長者略明
三義一者二者清潔無瑕 三義故居稱為長者如來 一則照理長者
所謂法身長者 所謂解脫長者無瑕三德 稱為世尊

[0521b12] 「衰邁第三 年高即是年長 年高年高如是
壽命無窮二義 法身法身不可二者 老人應身老人無幾
如來最後釋論 末後解脫度眾生」。 菩薩教化
諸子諸子劫數菩薩已久 名為信解品無有子息」。 最後應付故稱老年五者
在世既久所聞諷誦譬如 一切智衰邁衰邁 住世譬如安住三界 老人

[0521b27] 「財富無量第四巨富即是長者財寶離苦 法寶離生死苦大涅槃福慧
具足財富不窮無量圓滿 財富無量田宅 具足生物慈悲稱之為
安身法寶 法身安養無窮故云

[0521c06] 「僮僕第五長者眷屬 化眾生德行 五百通論三十
別論不復 神通以為僮僕使 珍寶田宅
僮僕如是珍寶生物 慈悲田宅有神運用 屈曲順從

[0521c15] 「廣大第二 聚落長者四處舉人明處長者
四處 廣大三界過患穢土 名為廣大」,六道稱之為」。

[0521c20] 「 一門第三教門九十六 並不出離生死異門佛教
一門對外 大小乘總稱一佛。 「諸人第四化人三界
故云諸人」。「一百,「二百 ,「乃至五百三途修羅 乃至」。

[0522a03]

[0522a03] 《智度論六道薩婆 五道云何

[0522a04]

[0522a04] 論師修羅鬼神五道 相似六道

[0522a06]

[0522a06] 五百便 何故一百二百

[0522a07]

[0522a07] 人天堪受 所以

[0522a08] 「止住其中五道眾生 故云止住則是四十八大地獄 餓鬼畜生四天下六欲天
二十色界十六無色四處四十

[0522a12] 「第五 明火三界
三界無常重屋二重 以上欲界在下無色界
三界果報眾生共有其中 三界果報高下無常。「牆壁第二
三界無常色法無常四大三界 四大色法。「
之所以所以 命根所持身為用命 命根報身
。「傾危維持 心識綱紀摧朽 傾危命根心識

[0522a28]

[0522a28] 何故 三法無常

[0522a29]

[0522a29] 有為三聚一色二心非心。「牆壁色法無常,「 傾危心法無常,「腐敗非心
無常色法無常 微細無常在後非心 色心中間

[0522b05] 「周匝 第二明火

[0522b07]

[0522b07] 常有三界常有眾苦常有 火宅常有何故明火火災

[0522b09]

[0522b09] 二義一者三界 轉變受眾若爾常有火宅常有 一時前後
無常火災眾苦無常 二者三根眾生 昔日暫息去世
煩惱苦果明火 譬如 名為之一義通

[0522b17]

[0522b17] 何以 二義

[0522b18]

[0522b18] 五百三十 五百五道眾生三十 所以二種眾生
一者 二者一切眾生三界過患 一切眾生凡夫地二乘
三界過患不貪三界凡夫地諸子出門不得大車 二乘一乘真實二乘以是 因緣

[0522b27] 「周匝眾苦無處周匝」。三界一時」。 出於故云。「焚燒煩惱
火燒善根眾苦樂受

[0522c01] 「長者 十二三十第六三乘根性

[0522c03]

[0522c03] 五百三乘根性何故

[0522c04]

[0522c04] 五百五道眾生有人天乘 根性未必三乘根性三十雖是 五道別有三乘根性
:「聲聞,「緣覺,「 菩薩聲聞菩薩
聲聞根性乃至 三十難得菩薩根性難得並不 二義菩薩,「二十緣覺,「三十
大乘緣覺二十聲聞三十釋出華嚴經賢首 》。即如三根上根
中根四大聲聞 五百

[0522c17]

[0522c17] 何故無有一乘根性

[0522c17]

[0522c17] 三乘 大乘即是一乘根性中正三乘 一乘在後

[0522c19]

[0522c19] 定數何故三十

[0522c20]

[0522c20] 三義一者 聲聞緣覺二乘合為小乘開合 所以例如一百二百乃至五百」,
乃至二者三乘 根性不定大品六十菩薩退羅漢迦葉 緣覺根性聲聞聲聞
不值緣覺不定所以三乘根性菩薩

[0523a03] 「長者大火第二明見所以 來者歎佛無不無不 無不無不大悲心

[0523a05]

[0523a05] 大悲

[0523a06]

[0523a06] 大悲心一者五道眾生二者 應得離苦

[0523a09] 方便品所見說法第一 長者大驚自序第三
三句所見驚怖。「長者救難 譬如法身佛眼眾生
。「大火第二所見三界 大火。「四面即是生老病死。《涅槃 四山四面東面
南面西面北面。「大驚第三驚怖三十而言經受 苦境慧命一闡提
所以六道眾生一往 可畏慈心一往 悲心拔苦

[0523a23] 「而作是念第二自序長者所以自序 未免。「
出處三界 三車門外」,

[0523a27]

[0523a27] 唯有 一門

[0523a28]

[0523a28] 佛教通人出於三界悟入 名為佛教三界」; 前門故知三界
世人或稱一家 八苦三界 故云

[0523b04] 「安穩得出昔日 行道無有故云安穩得出」。 本原特出」。
三乘各異自有穿 牆壁怖畏安穩二乘 三界眾生安穩

[0523b10] 「諸子第三未免。「貪著五欲。「嬉戲貪著五欲
。「不覺不知即是貪愛不覺 所謂無明生死不覺 不覺無常不覺不覺
一往不覺始終 宿慧命 不畏無常始終不畏
苦痛切己受苦眾生 受苦眾生老病死苦身為 貪瞋癡燒心切己
切己寒熱打罵 四大調。「不厭無求二種眾生無有厭生死苦

[0523b24] 「長者思惟第三不得一乘化眾生不得歎佛 眾生第三
眾生眾生 聖人不能 釋疑一乘既是真實出世
何不是故成道 不堪眾生而言法身眾生
拔苦悲心 大悲 凡夫二乘悲心
悲心兼有事故大悲假相大悲真實方便品佛慧甚深眾生根鈍
說法梵王勸請假使有損 說法第一大乘化眾生不得第二大乘
化眾生不得法身 生死過患即是 大慈大悲拔苦所以
二門眾生聖凡 思惟第一思惟大乘
第二思惟不能方便品思惟 ,〈方便品思惟不可以妙慧授與鈍根第二思惟假使有損無益不同
。 「長者思惟思惟。「我身 所思名為法身
稱之為本名有力

[0524a01]

[0524a01] 何故身手有力

[0524a01]

[0524a01] 成道 一乘

[0524a02] 「長者思惟身手有力 無力不能譬如
法身說法三界引出 眾生三輪思惟身手有力 心輪神通
說法神力智慧 」,其事

[0524a09]

[0524a09] 何故神通說法

[0524a09] 三世諸佛然後說法 故此之內三輪前後無量義 心輪身手有力動地放光
神通三昧乃至 說法 譬如
經文 一乘一乘 ,〈多寶〉、〈
長壽長壽 二事 說法短長
神通譬如

[0524a24] 「思惟 」,第二思惟思惟不能 思惟思惟鈍根
不可以妙理授與鈍根思惟 長者思惟三事唯有一門二者思惟極少唯有
唯一至理至理無二故稱 不容凡夫愛見故稱 不受二乘斷常不容凡夫
斷常故稱不受有所大乘菩薩 狹小至理 言語言語道斷稱之為不容心行
心行故稱四句。「諸子幼稚未有 第二思惟三義一者
未有對上 善根微弱幼稚未能法身功德 過患未有纏綿五欲
三句 二義初發心微弱 二義未有
。「墮落 第三思惟不得三義 三義非唯
不得墮落 至理微妙眾生鈍根妙理鈍根 不能非但不出生死誹謗

[0524b22]

[0524b22] 鈍根大法何故墮落

[0524b23]

[0524b23] 成道大機未熟是故靈山 能信根性不定故稱

[0524b25]

[0524b25] 今文唯有一門狹小 唯有一門

[0524b26]

[0524b26] 有人 一門大乘一門有人 今文一門大小唯有一門
狹小大乘一門 難得狹小佛法難信大乘難解
既已云何一門 得以佛教
狹小不可以 微妙不可說法

[0524c07]

[0524c08] 長者身手有力何故提子

[0524c08]

[0524c08] 身手 說法外用 以外不得

[0524c10] 「 怖畏第二大乘不得 而言不得
怖畏說法功德 信受生死過患三界

[0524c14]

[0524c14] 二門何故

[0524c15]

[0524c15] 諸佛出世知見眾生不解 後方生死過患佛慧難解生死過患

[0524c18] 怖畏。「 以為老病
三毒火燒以為大火 。「
善根法身慧命。「 所思諸子內心思惟 假設怖畏。「怜愍善言
無機不受怜愍內心善言 言說。「諸子嬉戲
諸子生死五欲。「不肯信受不信 生死無常。《 無常天下正言勞苦
不如泥洹。」「不畏不畏 生死不畏。「亦復 何者不識老病三毒
燒心。「何者云何不知 五陰不知妄想 起身妄想。「東西
南北東西諸子 用心東西無門 向南以東西無門
向南便 云南南北門外 便從父便化子
心愛故稱名為 。「而已不信 故云未能故稱而已

[0525a22] 「爾時 長者第四三車所以 一乘不從
一佛乘分別 即是不得 門外無物如來所得
虛無虛無虛實 無實無虛虛實道理 唯有一乘無物道理無二
不得一乘如來所行。 《涅槃經一行如來所謂大乘 大涅槃」。三車三車
眾生。《釋論攝大乘論 二乘」,即此 」,故知二乘而言
法身不得舍那 三車引子釋迦化身 化眾生上文三乘
三乘得益說法 宿三車諸子信受歡喜

[0525b13] 初文 不出 宿。「大火三界
身心。「諸子不時 不出

[0525b18]

[0525b18] 不出前已

[0525b19]

[0525b19] 有人如來不以三乘 眾生善根不生佛種 如來化工於是有人
眾生病故菩薩眾生如來 始末 淨名經來意故此未可
今文明子而言因時 不時以時 火宅
不時不免如來三界 應時眾生 時而不出受苦。「
便第二即是 方便。「諸子各有所好第三正知宿。「過去行願
現在欲樂。「種種珍玩 三乘珍玩一乘 三乘出世世法
。「告之第二三車四句三車 不虛鹿苑三乘
。「汝等希有難得三乘聖果 出世間法世間無故希有難得。 「不能
信行後悔修道 聖果

[0525c15] 「如此種種第二 。「種種,《種種三乘之前 天乘」。有人一一三明六通
十智種種。「羊車鹿車牛車 聲聞居人之類 緣覺退不從鹿
山林遲鈍 聲聞鹿緣覺力強 菩薩小乘鹿 處中菩薩乘

[0526a01]

[0526a01] 三智三車優劣

[0526a02]

[0526a02] 有人 優劣聲聞正使緣覺 經論 優劣三車不同

[0526a05] 「門外 三車生死所以然 同在門外三乘
所得無為無生二智。《六法聖果無漏五陰無為 在生羅漢報身實在界內人從
得名羅漢出界 界內羅漢三界身法 內外初果所得無漏三界
可知。」「可以遊戲若是運出三界 三界可以遊戲遊戲
生死往來馳騁五道艱辛聖果遊戲。「汝等第三 三乘精進煩惱得出
出去而言出來以內以外。「第四 不虛

[0526a22] 「爾時諸子第三諸子 便阿羅漢法僧差別」,三乘得益。 「故云
。「勇銳明教 信教起信修行勇銳 。「互相既有
慇懃精進。「 四諦 修道火宅有人
勇銳凡夫七方便方便 思慧互相凡夫 善根修慧三果學人
火宅無學位內外

[0526b06] 「時長第四歡喜 。「安穩得出諸子修行無有退 得出三界分段生死。「道中,《
阿含四諦四諦 四諦」。「露地四諦 正使故稱露地。「
修行究竟安坐馳騁 生死聖果。「障礙 故云無障礙
露地三界外三車 三界名為露地中空。「泰然歡喜踊躍
明見歡喜初見 火宅火宅眾生病故 眾生 [*] 菩薩 [*]



[0526b21]

[0526b21] 〈方便品無畏」,文明

[0526b22]

[0526b22] 〈方便品稱佛見大 稱佛文明火宅 火宅

法華義疏卷第五

[0526b26] 永仁甲午下旬 上人、 [-+] 明珠
尊重恭敬義疏檀越合力 法界平等

[0526c01] 沙門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4 No. 1721 法華義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功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