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Fahua Wen Ju Ji 法華文句記

Scroll 1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華文句記卷第十 ()
天台沙門湛然

壽量品

[0337b28] 通約三身,「淨名 三身三身常住 不滅三明三身不生不滅不滅
不生不滅名為總而言之 不滅初文明法淨名立義

[0337c04]

[0337c04] 中法淨名迦旃延通教

[0337c05]

[0337c05] 總有 四句義通之一四教四句
結成之一結成 通義

[0337c10] 「本不生無可」, 寂滅寂滅 不滅
名為不滅法身常住不滅 寂滅。「何者不了 寂滅寂滅
懈怠無利瓔珞寂照 等覺寂照妙覺別教
別教圓教不滅法身
相對論。「迷心一往 報身中正法身 生滅由於
別教無常 十住小乘三界生出 圓教
。「別圓不同生滅 生滅理性解故」,
別圓解故

[0338a02] 報身 無生以為報身無生報身
即是無明體性是故無相 不滅眾生 所以
事故豈非

[0338a08] 應身 不滅

[0338a10] 法身三身不滅法身不滅 二身

[0338a12] 報身不滅 不滅即是報稱 不滅不滅事理相對
即是不滅 四句檢責體檢
大經師子吼 毘婆舍那煩惱何故復修奢摩他智慧能破煩惱
不到能破凡夫能破不到 不到不然如是推求智慧
能破煩惱佛言盲人不能 不能 可知不能智慧
智能

[0338a28] 應身不滅 法身」,應身利物 不斷不滅故云 不絕
相稱自在 應法同生眾生不盡不滅滅度
未盡不滅 滅度不生 故知應身常在不滅不了

[0338b08] 三明三身不生不滅 法身不當生滅報身 無能屬於不生豈能
應身相續不生相續不滅三身不生,「 不滅便不生。「云云
釋出三身不生因應 一句三身不滅 不滅生滅三身
一代教一句 一切不滅多少 本地本不生中間今日
不滅本地化中間今日一切不出三身四句

[0338b21] 不滅有損損益 應佛。「由此眾生不生
懈怠不生見思不斷安能 不斷
止觀第七料簡第一義四悉檀是故 善生
。「第一義第一義中道能破無明是故無明未生惡。「對治 對治。「世界未生善
樂欲聞法 世界陰入陰入法身 法身未生善樂欲善根
。「為人已生善真諦 已生善縱使」。「世界已生惡
可知。「對治治道。「 五陰世界修禪色陰名為世界
欲界已生惡無色 三界變易 對治
等覺。《大經優婆塞 常樂常樂觀察如是對治既是 無垢稱三身
不滅感應 由此

[0338c20] 第二見聞通約三身損益初文 有損無益常在
未知所以通約三身損益三佛一一便 約法法身寂滅
寂滅云云。 「報身 大乘不無深淺
無慚 不解 眾生
何須修道不識 等覺一品佛智所能 即是應身前後文唱言
報身初文 法身無明
智慧煩惱。「。「 應身可見。「眾生 三佛處中既有智慧
具足恭敬

[0339a13] 「 邪正偏圓 亦稱一切外道出家
各自大經:「閑靜 出家」。第三 斷事三途
斷惑不同。《阿含:「良醫 病因畢竟 。」不出界內病因
依正生滅無常 涅槃第四名義 一一各別乃至圓教 無妨引證不能
通教二乘本門數數生滅大經 第六 第七別教地前
不能平復 未能法身無明 見方名為」。第九
後心第八十信第九 金剛心第十究竟 故此」,第九
等覺何者法身名為若爾妙覺名為 得無功用若爾
名分妙覺名為極地究竟初二四有
第三二乘 。「。「 三達五眼
故云分得 四有初二 得無故云辛苦大經
無常無我 甜味世間 中有無常無我煩惱
以是因緣涅槃弟子 無常無我故云世間今文
第七 外道舊故故知三達 具足無常所以先令 無常後說
因人可通第五 通論菩薩聲聞 中舉復次
而已。「三達三明 止觀。「十二方藥,「。「通行」。
三昧三德三三昧三德。「 醫王大醫王第八得名第十大王。「菩薩之子
二乘菩薩 發心第一二乘第二退大二菩薩更為
修性離合一切眾生大經發心名為菩薩心中 合成正因

[0339c13]

[0339c13] 何不善惡 心所正因

[0339c14]

[0339c14] 發心 故知同時 名為未有出世善根
修行」,一句 一彈指引證其中眾生 」,人天善根引證
三十」,二乘善根 人天二乘 退記者名為
觀行相似並入前後正從 發心名為 正因十通結緣即是 有了十信
善根十信 三乘善根相似五品 並入其中之後成分使 今日聞經十信
今日得佛 。「佛子前緣正應」。
三從所以 無始可知
入住 可知修性,《止觀
中文顯著欲望聞經 正因名為故知 文約論理始終
三道三德三佛修性 不二門 圓教皮膚
大綱不可以綱目 一家大理可通 觀門修行說情坦然 融通名相無疑法數
增減離合可見以前 三教事故

[0340a22] 「宛轉出世法 」。「文中 現生中分
出世名為 相遇便厚薄不同 有失三乘相遇
不同大小成熟。「 」,成熟。「」, 後期生滅生滅。「
宿 。「 五分五分。「上聲
二諦三諦 二諦。「勸誡 藥草通好使
」,無非

[0340b08] 「多羅五味相生十二部多羅乃至 涅槃」,人從相生應知五味
。「 具戒定慧不可 方知方名。「
八正道語業正定餘者 今文且別 既是藥草藥草
見佛三德 故意一實三德 止觀大小。「
乘空具戒 三德方能一一三昧 具戒定慧等於
服用 未合具足 可知 止觀釋道三空一切法
其事二相次第

[0340b28] 「,《方便」,「。「經教付法藏。「涅槃
大聲神通涅槃 後金自遊出入四門一切 已滅舍利經卷不同
不及使。「滅後止觀第五。「遺教佛滅得度不同正在當來
。「非獨釋迦普賢觀經 多寶所見?「其父 三乘
不論不斷

[0340c10] 「常在 有餘 受用常在受用 莊嚴
華嚴受用。「 之外通則遍十方。「
具足,《 我身。《為此 初地。《見佛五濁
重者。《智力如是」,總結大勢

分別功德

[0340c22] 具有授記領解流通分別 故云分別」。「二世過去靈山現在
功德。「據聞 功德當得授記

[0340c26] 論法 成名法力。「 百八十萬乃至一生。「世界。「供養
菩薩大法虛空雨天 乃至讀誦不是真因 法成名為法力

[0341a02] 光宅 行進功德一生 智慧門未有
。「授記光宅釋出向來 因果授記 發心發心
釋出次第所以 經文 發心初地以至
從小 第十上下 等覺一品合為九品
法華,《:「彌勒 供養聞法隨喜 〉。」初文如今世界,「
。《無生忍 初地一生地前故云」。 光宅初地無生忍乃至
一生金剛心 相違自古。「無生 四教位次方知並不
聖教明文不可」。光宅不在 ,《天親譯者 攝論婆沙十六
進退關聖光宅 判教。「淨名 通途不可
可以等等有無無生 無生不可金剛頂伏忍 不可無生已去增損
不可分隔應知 安可地前文定 不可以無生初地 地前故知大旨
光宅三義 初地初地 接通不斷無明別教
無明無明 九品上根 一品上下
故云」。光宅發心 三十前列三十 ,「」,凡作初地
可見。《地前地上相對 判別

[0341b18] 「經家 。「佛語二門得道。 「上文二門。「仁王十善菩薩
十信具足十善 人天十信 」,三界苦海
不可須是斷惑十信法華法師功德六根 十信十信
功德如來滅後下文五品位 十信三界仁王經 不然如何華嚴
華嚴梵行十信 太過十信如何 地前初地見道永不相關
是故證據六即不可十行不思議 聞持樂說對位使相應

[0341c07] 「光宅二門,「 破損
何者?《地前光宅 安得光宅 」,因而
界外變易因果即是 相對增損。「約法 增損月喻不了
聞持無明增損故云不同
具足應從無生已去 不可四十二 。經文文中一往超越增損
故云具足文中 今文處處不違 多羅授記一向不用
故知去取並不徒然無生忍 初地華嚴》、《起信明文十住 一往。「
涅槃,《涅槃自指八千聲聞法華 授記秋收冬藏故知 法華》,大經得道梵行
:「摩伽國無量發菩提心」,,「菩薩一生實相五萬菩薩生法 五千菩薩畢竟三萬五千菩薩
第一義五千菩薩虛空三昧五萬 五千菩薩不退法忍五千 陀羅尼五千菩薩師子吼三昧
五千菩薩平等三昧發菩提心 無量恒沙萬億。」 八節一生平等並非地前
四天下大千不足正宗本門得益 流通藥王
之中得道,〈勸發 大千界普賢故知 雖然爾前方便
爾後涅槃乃至一乘 行一句法無非法界 佛法平等分別諸佛化儀
一乘我等為何 弘宣

[0342a21] 「菩薩 中正領解分別即是第二 授記所以二乘
未盡諸菩薩領解供養 領解故迹諸天領解供養聲聞久修自行領解供養
本門諸菩薩供養領解 修行菩薩獻供 故云次第番番
品目是故文中供養

[0342b01] 「 師從流通四信信解功德 流通不須滅後五品。「文殊 文殊教化通經在於佛滅
進退 之後文殊教化 事迹不可思議凡情
南方五品對於相似 。「 授記

[0342b11] 「云何四信云何 云何?「通名二義
又名。「受別 解故。「廣說
第三不通。「 廣解不通 信解名為四信若一信解
乃是 後者

[0342b22] 「一念信解即是本門 中分可見 大綱信解
信解無所有 三諦六根 無疑釋名加行如是
可見分為而言 可見 開通無礙一切法皆是佛法
長遠妙理諸菩薩 至於信解本地難思境智
信心自在無礙方名增進 一生信力?「亦作詿」。「相者
非道佛法妙道 能信無非三諦 ,「 [*] 」
從中通達 有所無非佛法釋名可知加行 增進信行法行二行
不二 般若波羅蜜何故 ?「波羅蜜般若

[0342c17] 別教 各自得名故且以次 校量般若
本門般若即是 信解校量

[0342c21]

[0342c21] 次第自有般若 何以

[0342c22]

[0342c22] 中空般若

[0342c23] ,「假名向後邊際。「第三位不退
四信十信不退已去不退。「不退即是別教 見思除名不退
」, 信解 初心」,五品十信
不退有人長遠 即是般若不可般若般若六度 之中長壽般若是故應知信心
本地妙智 六根別教五度 六度三教第六 五度?「大品菩薩
別教菩薩退不退圓教初心 不得便不退 」,法界楞嚴
自證退五品遠避

[0343a14] 《 未來起誓但是

[0343a16]

[0343a16] 如是

[0343a17]

[0343a17] 如是未來 必當如是故且 不同

[0343a19] 《深心 本地五法 二者深心直心四者多聞
五者有人 多聞非要何者深心 直心多聞多聞。「
不二,「始終以此一一 句義無非多聞第四理具相依故此便
觀行 不順方便
未成 三惑相應 等覺第一義 有餘大小二乘通惑
。「諸菩薩受用漸深 任運應用

[0343b08]

[0343b08] 何須 一念妙理

[0343b09]

[0343b09] 二教初心 別教初心後心 一念三千三諦具足
一心一切一身一切一切 身心前後 一心一切一身一切
一切十方諸佛自心 常寂光十方一切 遮那心境
不了佛心長壽宗旨故知同體本門所聞異常

[0343b21] 滅後五品 隨喜校量。「作法 三不師從利他
法師品〉,讀誦通名法師 是故。「經文」不須安生 舍利大教法身實相住處
中有法身舍利,經文能詮

[0343b28] 「若爾不須 身骨不須乃至不須供養 問答
未能故且以為舍利 問答能持初二若爾 問答何者初二 能持三品為難
圓行斯文初二初心 念常四種三昧 三品二持纖毫
止觀持戒清淨事理 入道者四種三昧 菩薩不可一期教門
大旨何以出家菩薩具足堅持毘尼大乘一切皆然 律儀土器
開遮輕重體制 有無分流懺法七眾 大小自行品位去取適時
大節存亡 品位敬請

[0343c21] 《》「阿提目多伽」,有人 大麻赤華 。「道場
淺深觀行。「第五 四信初二當初信解第三 三慧三品 聞慧

[0343c27]

[0343c27] 何故現在四信滅後

[0343c28]

[0343c28] 但是滅後讀誦 第二

法華文句記卷第十 ()

法華文句記卷第十 ()

天台沙門湛然

隨喜功德

[0344a08] 品題四重次第消釋使相當流通 二門所以對治
隨喜校量 後五現在四信 長壽增益今昔二門
功德〉,正當現在四信隨喜所以不復分別隨喜 稱揚五種法功用
現在四信,〈不輕

[0344a18] 若爾爾前法華

[0344a19]

[0344a19]

[0344a19] 世界中文略釋 總結釋名 事理權實異名
權實即非權實無二隨順 開權顯實事理還是事理有事
有理不二 不二 權實功德智慧
悲智功德 利他故云 慈悲聞經悲智具足 聞經行願一句
初心自行 。「權實品名權實慈悲
解脫解脫他事慶喜 屬世

[0344b07] 「對治本門 結成融通事理三結初文
長遠 妙理實證故云深遠
豈敢如來自從利物 化儀久遠
中間節節遍十方。「 相者非理能化 近事見遠
不思議宛然故云 不二

[0344b20]

[0344b20] 同異云何

[0344b20]

[0344b20] 不同

[0344b22] 收入 三千如此 收束向來事理不二二等同名
。「如來 四十餘年七方便至今不會方便
凡夫 故知久遠 見佛證實
。「如此不二究竟法界義通深廣但是。 「無涯無可等同
等等」。名為 。「結成品名事理 對治

[0344c07] 「第五為人 即是 未有隨喜校量
校量 未有己未隨喜如來
下文四百萬億故云第五 是故云何最初故云 第五故云何況後心
後心經意 。「如來品名 生理即為。「

[0344c19] 「上來第一義上來法師 分別功德四信五品。「時眾 不測初心功德上位
初心。「 迦陵初心聖言使 釋然第一義
止觀第一第七。「希有結成。 「外道展轉外道未及隨喜別人
地前 。「不二

[0345a01]

[0345a01] 何以

[0345a01]

[0345a01] 義通以此四十二不可六即理即圓行 不二通用

[0345a04] 問答可見 展轉聞法。「,《大品:「 聲聞發心隨喜。」
云何不從不共 混名辯別引進 初心發心
是故其事永別。「校量, 〈分別功德經文節節校量 未有校量
五品校量隨喜校量」。「乘機 使彌勒乘機初文方知
時眾乘機」。「南方江南意謂」,相似」,漸弱」,
最後第五功德 五十全然 相似
並非校量正解 五十失理 教門人數六眾式叉一往對數式叉聞經
不必有門大比丘 中人及門并行四十 明教一一隨從一門一行 法會所以三教
五十至今二者至今 五十即是聞經開顯無可數法
四十九。「皆是師弟展轉最後 一期校量數法
所立不同十萬 七七 四十九最後五十
一往正義 下文。《》「四生有人俱舍》、《婆沙經論四生今文
六趣第一止觀 四生顯識論 四生交會
欲心根門即便欲心四者孔雀欲心便
不須 。「世間四事 故云故云
羅漢故云生死苦。「 聖果 聖果方名。「大論
莊嚴 相中校量 四果校量
眾聖最後聞經 隨喜初心過後何況 故知世人目視如意爭求水精
日光燈燭。「薩埵薩埵菩薩 展轉相望一往大小方便 菩薩不及第五何況
二乘華嚴住校其事隨喜 校量大聖安能希奇
故知從事品行不輕行」,故此 一部無得法華功德五十而已
經文。功德一句

一處利根。  智慧
。  
。  
不差。  
。  
。  
不大 。  無可
。  
。  無不
。  
。  圓滿
。  平正人相
見佛聞法

[0345c25] 「相似功德分別功德 後五」,大師有時普賢五品位
六根故云相似」。四信正當相似 校量第五十八法會 第五十八隨喜
隨喜五十。「修行云云行相五十 功力不可
隨喜問答可知 聞經次第可知

法師功德

[0346a07] 品名功德增減法師功德 品題 」。初文世界行者為人
第一義世界 釋名法師二字 法師故云」。

[0346a12]

[0346a12] 隨喜 法師何以

[0346a13]

[0346a13] 弟子 二三何者五品六根六根
五品六根觀行誦說第二三品 故且一往一向
法師 。「法師四信五品品目

[0346a21] 「功德 第五五品之上 六根同名功德高下永別法師
故云法師功德。「內外莊嚴 六根 相似普現色身乃至節節 。「
內外二嚴見聞十界 相似普現色身 可通讀誦
五法 色身退功德五品 不同世界

[0346b04]

[0346b04] 書寫何以六根

[0346b05]

[0346b05] 正解

[0346b05] 「不定 隨喜正行六根何必五方 相似
。「相似中根故云為人 四種三昧相望名為
」。對治校量名為 」,方能第一義 普賢》,隨喜
五十隨喜故云」。「二乘 羅漢無極無疑 隨喜千萬校量。「
隨喜妙覺凡夫發心 妙覺畢竟不二五品六根

[0346b18] 「 功德六根功德增減總結光宅中文所立何者五種法六根如何
四百三品一千二百功德三品不依」,十善散善
大論 八百一千二百,《相當光宅三品
八百如何一千 二分全無。「 六根增減功德。「不合
,《法華之外如下三經何者 三千之外見聞故知 內觀相似
有如見聞有人俱舍 界內六塵六塵 正意不用六根中根三不
可見對眼 二根到了變現 十界小乘根塵不須
二十二三千 非凡肉眼所見何故而言見聞 三千天人六塵
。「大品三經

[0346c15] 經論 具足大品
般若豈非分別功德中校 。「六根前次若一。「云云
更多正法,「不論 。「
大經

[0346c25] 之內 正解增減相似 弘經一千
二百光宅 安樂行三業正當法師弘經 獲得六根清淨不同光宅
十善五種法合數 五種法 樂行三業十善一界十如 六十圓行三業
六根六根三業功成六根 。「一一六根

[0347a07] 復次一心相似 故云六塵」;但是
理具六塵。「增減增減 。「清淨般若,「莊嚴中有等等 」,正經
肉眼。「下次 。「清淨 般若,「六根互用大經》,「 不可思
前引。「。「相似 ,《瓔珞經 五十二位瓔珞經
不斷 十信。「第三第二」, 始末菩薩
止觀 行相今文法師功德

[0347a23] 經文六根華嚴經六根中文五十 離合小乘不以
為了大乘 六通六根 、《華嚴成了
不同各別不同 天眼肉眼 大千故云父母所生」。天眼
有漏天眼梵王所見大千六根不如相似佛眼乃至相似五眼 二乘佛菩薩
。「見大內外天眼約見 。「業因法眼天眼 不見。「差別
圓伏 。「大經肉眼佛眼 父母所生。「佛眼
光宅所立。「眼根清淨般若,「 ,「莊嚴正經
五根涅槃

[0347b17] 下去五根 下去云云」, 而已失意
五根一一見聞所見 耳根可見鼻根 鼻根
但是舌根答問應須 先知法界變為六根 豈可舌根身根
無著空也,「意根四月不二 第六所以六根不須隨喜
校量,〈分別功德四信 法師功德明相六根功德,〈不輕弘經現生六根清淨,〈神力囑累
弘經流通,〈〉、〈妙音〉、〈 真人弘經功能故知 下去可見
隨喜相貌 流通

常不輕菩薩

[0347c09] 不輕五品可以 六根可以證果故云引證」。 以為一者
三品功德,〈隨喜、〈法師 二者對上三世功德,〈隨喜、〈法師法師功德
四明眾生唯一五者 菩薩明滅六根三品,〈隨喜容下
法師六根 三世,〈隨喜佛滅度, 〈法師功成,〈不輕現生
因果六根一乘 一部分別功德 佛菩薩罪福獲罪
上文無罪?〈隨喜 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滅罪臨終
滅罪?〈法師不滅 六根何不弘宣一句 六根本文諸如
生發 初一 法華一者弘經弘經 讀誦
二者 六根清淨 順化弘教禮俗通理 權實莫非
五者不周 二相 隨從嘉祥不一未有
中意不輕有所見者當作末代迷津? 《法華:「菩薩知眾佛性不敢
。」天親而立不同 經文使》,使不可大乘
故知方等所以迦葉 敗種法華敗種天親如來菩薩
偏執莫大可知

[0348a20] 今文 具足四一 法華,《菩薩一切眾生
佛性見者四眾 滅種妄說,《 天親唯識不輕在於
不輕以為弘經 現生六根 ?「正因迷悟因果
種子 修得成果 菩提涅槃名為
修得名為菩提 菩提 可以
涅槃眾生具有因果 五佛眾生遍一切處
。「因緣不輕 五文。「圓教 三昧
眾生因緣 五文初二世界 四一。「云云三教
。「隨喜現生 佛說 法華經六根壽命」,。「
之後千億日月燈明」, 。「以是因緣千億 千萬億」,
六根是故弘經不淺 流通昔時不輕今日 流通有人安樂行威勢無比
不輕行安樂行安樂行 不輕何者安處 遠見四眾禮拜
有所打擲 坐禪空閑處不專 讀誦入眾深愛不為虛妄稱揚云何
流通作佛一句 修理十八空一句作佛 化佛虛空虛空
夢中 當得因之二乘 結緣一乘順化
勝行 勝法

[0348c10] 「本本往昔 不輕名為」。最初 不輕故云本事」。「正說
兩句,「 不輕。「寬大。「 四一三性正說大宗不過
實相常住佛性 一代雖說 抑或不同
不輕二十四 因果三性三德四一 直指以為不輕
」。不出四一四一一一 四一

[0348c23] 引文隨喜隨喜隨喜初文
本門明法隨喜佛滅 弘經過去聞者 大功 作佛而已二門
不輕五品 六根法華不專一門
不輕四一 行願使其事。「乃至
遠見四一只是 不輕自有本地四一使
四一

[0349a11] 引證不專讀誦不輕 」,不獨五種法
一句 莫大今文隨喜六根 有人不專不專
有人何故禮俗菩薩 緣法一準眾生 與果禮生禮佛
令眾生我等 證果: 「汝等行菩薩道當得作佛」,豈非
現在順從信行 法行 不受聲納
順從不輕乃至今日 會入以是遠因 毀謗自行
六根有人 大經知法淨名比丘禮俗不然。《涅槃
忘情;《淨名聞法 大乘正義不輕
不為大小有人菩薩 即是,《 菩薩性罪
菩薩 四眾大小 二乘禮俗不受不成

[0349b12] 約法隨喜 故云一實」,
」。「讀誦。「不輕流通 流通, 「如此結成初文三法弘經
三法其實即是 安樂行安樂行 可知。「不受四一
四一本地而已。 「不輕云云 當來聞法經文
得益。「意業云云三業 神通善寂一切可見
隨從 為生

[0349b28]

[0349b28] 何故苦因

[0349b29]

[0349b29] 善因得益倒地。「
五種法初十五行 四行勸持 雙開雙開長行
本事一行 本事長行初一 二行得失初一
十行 果報古今。「乃至 不專權實名著。「牛皮
止觀第五無著 正法猶如 方便未免 不輕圓實

如來神力

[0349c17] 品名,「如來壽量品,「神力 。「即是佛說
流通故云」。「 來意。「自此來意 一切他方、「
八部一切下文

[0349c24] 「神力現在流通後五 未來不已初一 即是現在四一第二二門
故云第三二門即是 第四二門即是第五 即是行一第六五千
如此即是滅後得益 未來四一 即是四一下去四相未來
四一 未來 總結表現」。「

[0350a07] 初五文中一一 流通三相初文,「 開顯,「,「三世
中間,「福德神力第二 ,「白毫門神 境智初見。「本門
見遠使至於。「 利益第三 標名,「四十
,「本意 未來世第四標名 ,「隨喜,「隨喜,「
諸菩薩流通,「下流功能 五文不分可知要有四句二門二門
一部 過於總攬流通。「自在止觀。「要說。「
甚深因果道場 。「菩提菩提有所祕藏。「
轉法輪一切法有所有名。 「涅槃滿 同名因果不復。「阿含
從事 神力五者後五現見前後
是故。「囑累 四法囑累邊際 皆是無邊。「能持
初一一切法不出能化 無二。 「偈頌神力歡喜即是
一偈祕要易見。「諸法 教化諸菩薩畢竟一乘 因果一偈總結總結四法 能持四法

法華文句記卷第十 ()

法華文句記卷第十 ()

天台沙門湛然

囑累品

[0350b22] 他人前後今文初文慈恩安國勸發 中有八相不可管見頗有
稟承垂示 法華》, 舊聞
不可,〈多寶見佛」,在後 分身有所佛塔
分身在後不可。〈囑累文中經文 三不
散出在地在後 不可。〈囑累品未盡 」,在後」,不可
。〈勸發既已 」,在後不可 佛事有所囑累
不可囑累 弘經本事囑累在後師弟 八不

[0350c13] 一一 本相違者正法隋朝 崛多三藏法華在於
:《》、《譯人所見各別 不可南山內典錄: 「崛多囑累」,崛多法護
未可,《,《 南山何者 龜茲不見梵本
》?長安豈不見法 不用知法指南指南 文義譯文澆薄
:「梵音天竺 字義不可譯者。」
無識一品安置 而已得以 量度大海虛空

[0351a01] 經論相違,《法華 :「修行」,第五護法 勸發」,囑累品
:《西 正法譯者正法,《 西晉,《在後笈多
正法藥草喻長行偈頌囑累在後便正經囑累勸發使後人法華」。
故知譯者不妨,《》、《同一梵文乍可羅什法護安得 普賢觀經》,
普賢發起不出名目經度不盡何不囑累品一見
天台勸發」。

[0351a16] 教相一切如何 在於即如
大品中間〉,囑累品〉, 一切大寶四十九 付囑一切
金剛經問名不可一切 居中。《法華開權聲聞 悉皆不一

[0351a24] 分身妙音 故知,〈囑累多寶觀音 多寶
是故 一分多寶佛塔」,多寶佛」, 故知有緣
分身不合,經文如故」, 如故 本土」,故知即令
多寶寶塔 音聲」。四眾寶塔音聲 樂說音聲」。大樂
寶塔中有如來大眾 多寶如來寶塔」;大眾如來寶塔」。藥王
多寶如來寶塔」,妙音至此 瓔珞問訊次方滅度多寶 如來寶塔聽法?」釋迦
安隱堪忍?」 世尊」,並坐 多寶佛寶塔妙音
供養釋迦分身」,分身 矚目供養妙音供養 多寶塔」,見佛」;淨華宿
供養釋迦多寶塔」, 如來分身」。文殊頭面 二世」,囑累之後全無
分身分身觀音理應供養

[0351b24] 何故分身多寶 去留不等 」,何故正本還本」?
各別寶塔分身 既已分身尚未 分身
當來八方」,正法 本土」,法護不正正經》?正經重譯如故」。
正經》,何不正本處處 前後非一不須正經

[0351c06]

[0351c06] 釋迦何須分身 必須

[0351c07]

[0351c07] 多寶本願」, 我身四眾分身分身 釋迦
囑累分身 聚散因緣何須

[0351c12] 分身諸佛多寶佛 在後 何須勸發
一切大眾作禮作禮不通寶塔一切多寶本願 歸去
無人

[0351c20] 不同妙音 故知分身久已分身 侍者靈山靈鷲
靈山妙音 :經文炳然讀者不見。《 諸天置於會眾」,故知
諸佛靈山不移文殊 靈鷲山虛空妙音 虛空故知在地
分身一切 靈鷲妙音不獨 故云國土文殊妙音
不等

[0352a03] ,〈囑累品分身若非囑累阿修羅歡喜聞法歡喜乃是
可怪至此歡喜 歡喜何不 分別功德無量一切
」。隨喜 不輕能化化現弘經釋尊神力
三摩付囑三反領受大事 不喜 歡喜弘經 去者在後更加生歡喜
可怪一切凡情

[0352a18] 但是神力淨土妙音本土譏毀妙音分身
淨土靈山 靈山 如來淨土」,」,
清淨」,」, 何不妙音 心淨佛土
不淨妙音 譏毀得名下生 上人譏毀上人

[0352a29] 法師 故云不可」。公安囑累
神力信受中善經意在後正應
唐代慈恩法師不許法師妙音 若是文殊靈山 靈山內外
但是仍舊分身即是釋迦多寶 全身一分釋迦分身一分 便是釋迦利養六和敬
一分囑累在此 起立分身 觀音大眾
神力未必何處何處淨土 :《正本法華西晉不行
法經後秦四海盛傳天下流行 安可 應驗無量普賢句逗
爾後名僧繼踵共許 唐朝所見 常住佛性咽喉一乘妙行眼目
再生敗種唯識滅種婆沙菩薩 壽量釋疑常住 三界
一乘四德無可 仍舊妙音未曾 淨滿諸佛釋迦 神力十方通達何須仍舊
妙音現見高下不平佛智 而言釋迦六和敬乃是分身即是釋迦釋迦
亦即分身何須各別分身釋迦不受觀音 諸佛觀音表觀 六和少欲分身不受
而後何故分為二分故知 二分表現分身已去 何須分身
在後觀音 摩頂之際正當 調未成凡情釋迦分身
便送客正當 不成 奉行不合 在後何處淨土
何不劫燒不同灰燼毛孔 隨波不順 若是

[0352c23] 第九第十第九 釋迦 涅槃
如來 上升梵宮梵宮 不然摩頂 文殊答問
何故至此云海 法華》,常在彌勒釋疑說經
天龍八部多寶分身分身 八部尊卑何不 分身侍者問訊
某甲與欲寶塔爾時 見分與欲不見侍者 不成。〈法師雖則 何不教門
達多世世 顛倒不可何不龍女成佛 何不聲聞成佛

[0353a14] 第十高遠眾人 久立安居
故知囑累定居他力必須 自力 神通還本自力所能
不待本緣 豈可安坐故云益加恭敬曲躬 說法時眾理應
論義應知何故普門品無盡意」,〈陀羅尼 藥王故知不可
文移向後品題囑累 向後囑累 品題囑累無量
阿僧祇修習難得阿耨三菩提付囑 」,神力品題神力囑累 如來四法囑累上行
囑累神力囑累囑累 大神」,〈神力囑累是故向後向後不可
不可前後前後 經文次第不輕勸持 神力寶塔宣弘
調達品次不依羅什一切 》,聲聞,《正經一千二百
聲聞十一菩薩 二十八相關何不正法》,》。正經
之中光世音」,「」「便後代 何不釋義寶掌菩薩離開更加 寶印頭首
自在天大梵三萬天子」, 即是梵文大梵不盡 大乘經無量義三昧
無量義處三昧不知爾前何不增加無量義 放光三十三天」,法護佛光
?《八百弟子」,《正經十八人中」, 恒河沙」,一切江河」。〈 正宗之中不可數何不
囑累〉?是故正經未可應見梵文何不使後生
使流行眾聖

[0353c01] 世界得名得名即世
後人意言,「後代帶累。《左傳: 「時而後人」,如來適時
謙詞三世傳法不絕三世 不同世界為人後世宣布 對治後世受者使
對治第一義後代 入住入住

[0353c13] 付囑三摩 不輕付方 事理大神
如來神力四一 而今神力 如來一手一時
有人大經弟子甚深不為利養不生清淨檀越佛法 不久最後
道俗遺囑不同 乃是一期他方神力 十方摩頂菩薩三受表法。「
智慧覺照一切智畢竟 。「如來智慧道種智 得道第一
名為。「如來室如是 三智三智 一中以此三事弘經
果地三智故知 無二弘誓無二法身不滿 無二不周。「如是施主
如是施主三法不空施主 大慈悲入室入室慳吝 著衣著衣無所畏 慳吝
無所畏三法 入室三法。「汝等汝等 以此三法流通以此
汝等即是眾生施主」, 功用方名 。「世尊奉行他人
凡夫住處 稱讚一生 生生愚癡三生怨家受胎
諸佛善人遠離 相關如來小乘 慳貪弘法凡夫 以此不可

藥王

[0354a23] 觀經釋名即世。「 。「得名前後 。「神力神通力三昧供養
。「令弟上人二義 具足。「諸佛云云有無不輕乃至
方便品?「下品雲雷 寶威德上王釋迦化主始末 佛身應須上品
菩薩佛事下品菩薩通途從化一切 。「藥王流通便囑累大事
偏好不同真如實相 一乘因果苦行 機宜使隨緣不等
妙法一實因果 乘以利物

[0354b10] 「 利他自行遊化苦行苦行利他下去妙音不出自行
不出福慧利他不出三昧神通。「 具足十法界妙音 苦行
苦行。「聲聞 菩薩。《》「即時三昧普現 出入三昧故云。《
神通力不以所得 利他觀火難思使 。「真法供養
。「 真法所以真法內觀 即此生身因故
。「因果。「 明法生空 實相實相能所安得
能所次生非但身等皆是 身等一切名為」。「 燒火。「
佛法即是即是 能所境智不二能所不二 不二不二不二
法界見聞」。 無益苦行 外行赴火不為
有理 尼乾道行 正行不可不可
後學有人 其事如何 大小開制教法不同
出家菩薩故知 不易
大小機緣大小不知 小乘菩薩
一界之內如何一身之中 大乘從何大招 勤勤甄別妙法 一實因果其所乘以
觀心相應 開制藥王開制 神通可知。《》 「旃檀 [/]
他人疑云旃檀 [/] 大愛道入涅槃旃檀 闍維淨土為難
。《千歲

[0355a02]

[0355a02] 二百何故時長

[0355a02]

[0355a02] 自行入滅弘法故云無數無數聲聞發菩提心 佛滅此等


[0355a06] 《金色前已普現 八相金色故知。「父母發心」,
始終隨逐」,滿」,應法 」,不同四法 四悉檀次第可見始終
三教 可知

[0355a13]

[0355a13] 能持何故不如一偈」,

[0355a14]

[0355a14]

[0355a15] 一部 共有如是。「
寶山止觀第五華嚴經》「 ,《俱舍:「蘇迷盧 故云一二。」「權智
教法自在 。「實智 不及
故云」,經本 故云」,所以權實非獨 出自是故
。「學無學三教菩薩 至此方知。「功用發心
不同三教功用別教地前 方便。「云云功用 所以
功用。《五百,《大集經中有五五。《女人 修行淨土
不須觀經

[0355b07]

[0355b07] 如何修行

[0355b07]

[0355b07] 修行分別功德 直觀四土具足故此佛身三身 大眾一切安樂行
同居淨土同居

[0355b12]

[0355b12] 同居何必極樂

[0355b12]

[0355b12] 專注宿緣兜率不同

妙音菩薩

[0355b16] 初文因緣觀心因緣 音樂世界為人對治
觀音得名 自行利他如常不輕 本事利他同在之內不同觀音
普門普現色身 若爾,〈藥王五一皆然藥王 淨德妙音是故五品法門
優劣隨機便不同普門居中 上下對法名義 不可法門。「
機緣普現不以 妙法。「大人 略釋不思議
遍體展轉校量 大小問答釋疑初二可見
師長因果弟子無緣關涉 未必。「白毫下次大中
開顯勝果 是故

[0355c10] 釋疑二重問答問答 放光問答 不思議校量
事宜 方便優劣應身現相 實教因而
故云放光」,尚無 ?「何故西 菩薩無緣何故放光東方妙音
西方觀世音 發心菩薩 舉例表意初文
明光 始終任運 舉例
便四維 繁文合十華嚴》、《般若》, 十方故此一方
觀音爾時妙音 西以西 西方菩薩東方菩薩。「
但是 福慧」,甚深」, 三教
十六法華三昧異名 法華三昧。「,「妙音高位豈可至此
妙音其所。「 規模

[0356a09] 「諸佛 初文有相一塵
弟子 。「依報 無緣穢土。「
應身化儀說法 弘經故此弘經 化儀不出佛身國土。「
菩薩不無化主如來 菩薩菩薩何況往復 應須利他故知往來如來如來
可加菩薩有分至極 弘經宗要故知 如來神通種種莊嚴方能利物 如來中空慈悲諸菩薩
莊嚴隨機利益莊嚴萬行。 「

[0356a26] 「文殊妙音 文殊」,豈可求見 高見何以以何因緣
二義文殊補處 中分古佛高下同位 不知。「不知
大眾文殊 不知上品藥王過去一切眾生菩薩日月
佛法一切色身三昧重生 淨德王家忽然化生其父 一切語言陀羅尼。」轉身一切
轉身」, 所得色身三昧即此三昧語言陀羅 故云色法」。「
語言色身但是豈可現身 不能說法從事故作異名 便三昧陀羅尼
三昧陀羅尼不思議 三輪具足舌下 三昧陀羅尼六根

普門品

[0356b19] 因緣具足 觀心云云次第
。「人法多種」,云云一實七方便人法。「前後 」,問答,「云何眾生說
。「羅漢普門示現不思議種智福智 不二。「
不思議不同。「如意珠 止觀第五。「鑿井華嚴:「世界眾生資生
爾時工匠不造作殺生。」爾時四者 。「東方菩薩

[0356c03]

[0356c03] 何以 」?

[0356c04]

[0356c04] 」; 故云」。」。 聞名即世
為人答問三昧除疑 得益不同得道

[0356c08] 《偏袒肉袒 風俗不同

[0356c10] 無盡意 三經總結三觀大品、 《、《淨名,《大品無盡;《八十
無盡不同即是;《淨名無盡 無有不盡雙非意中 三觀空觀境智
正在和合無自性無盡 名為出世 中心
觀心。「 觀智能立 問答莊嚴問答莊嚴
問答莊嚴定慧二嚴 莊嚴菩薩 。「苦苦四句一一句中有
持名念念 菩薩皆然隨緣。《觀世音菩薩 即時有人觀世音三字
句末觀世音 不然不須有人 何以
過現受益等級 過現有人三災大小
次第從小至大未必不盡
觀音應驗》。 三業七難三毒求是
。「有人仁王經不同 霹靂四山 惡業
及至 不用 今文淺深各異
云何觀音?「大乘。「六十二菩薩 偏重觀音佛法二門
不等諸佛平等 平等無不平等何故不等不可等級不等
雖是 偏圓非但菩薩不一 不同心境相對四句
乃是六十二心境 受持觀音心境 交互隨心

[0357a28]

[0357a28] 何故法華六十二恒沙名為校量

[0357b01]

[0357b01] 消釋。《:「受持觀音六十二恒沙
諸佛平等二種信力畢竟信力一者如觀畢竟恭敬功德
畢竟知者決定知法法界 法性初地菩薩證入一切諸佛平等 平等真如法身是故受持觀音
六十二恒沙諸佛功德。」 何者二義信力 畢竟事理資方信力
我身如觀」,化身 觀音功德」,報身報應果德何必
知法引證即是初地 令人故知觀音三身 念佛念法十方
諸佛六十二所以 乃是釋義方便 難解大法三句
三十三身十九說法云云離合 十九八部四眾一說。「 三十三身成就
功德」,以此 種種

[0357b25]

[0357b25] 何故 三乘

[0357b26]

[0357b26] 異法妙音 變化經典」,不見三乘

[0357b28]

[0357b28] 何以妙音四乘?〈觀音三乘 菩薩

[0357b29]

[0357b29] 總而言之無非菩薩三十三身隨感 前後

[0357c02] 「云云離開故云」, 」。「十二
種種」,何所不該?「功德持地, 《寶雲經:「菩薩十法持地三昧 一者廣大二眾好惡
大雨草木種子 不動師子吼不能 。」一一八教
。「功德云云應對 得益不同判教 顯露
不可 方等般若 不定互相知者名為不定 知名祕密
大小大小 向來三義不能 大中
始終 不退無生 由於法眼同體
」,初果六根清淨法眼法華初果法華 文義。「初一三重
等等大車佛界一念 二義均等名為初心 畢竟相望第三
一體不可說橫豎 空也一切第三 不可得偈頌近代
梵本中有深意。《 :「闍那」, 本人止觀第八

陀羅尼

[0358a08] 「總持 釋義惡世總攬二重
來意 初文善惡即世 一番其二能持
為人對治中善第一義二字具足受持 呪術陀羅尼
弘經 呪術藥王六十二 恒河護國
羅剎護法佛印如何 呪術不合勸發菩薩普賢神通」,
不可竺法護何故?「大明 通論般若般若名為
總持得名三教 可見如此名為 隨事增益不同 各別觀法所以新譯真言
古人祕密例如 便皆是如來難思 真言種子云云

[0358b03] 初文 息惡相應為生 治罪第三
對治第四如是具足四法 病愈世界
對治為人第一義惡世下來 可知故知」, 不及



[0358b13] 「因緣」, ,「莊嚴為人,「
,「第一義初文,「音軌日月 。「。「 長途萬里
白毫妙音 弘經受法弟子 不虛淨德夫人光照莊嚴
菩薩妙音。「神呪後說 苦行神呪護法弘經現身說法 雙規師弟所以東至來往
藥王 妙音以此發起藥王 古今
宿因 叵測。「之前 不同便能所
利物多端邪正能化 後說引導妙莊嚴王一切 法華經」,王宮四千
能化 大聖勝鬘 歸心國人
。 「。「是故入道例如空生
德號。「十波羅蜜,《未曾 六度四等十度。「 節節三昧之中念處
正勤定名 不異

[0358c15] 「母子化儀
是故」。世情 利他宮中未熟所以
能化機理化主 古今。《一眼
一眼所見在生死海邪見佛法?「善知識 止觀第四。《華嚴:「父母導師
法眼淨初果 當作 同義斟酌
所見清淨」,小乘初果

普賢

[0359a04] 世界,「為人,「對治 乃是一切名為普賢
解釋發願 故云行願」。「行願 行願即是行願
第一義方名 。「 下次古人三藏
由來從來 通義故知三教普賢
十信

[0359a16]

[0359a16] 《華嚴:「普賢菩薩 如如不依佛土」,何故東方

[0359a17]

[0359a17] 自體等覺 一分 如如正當圓教所以
方名普賢

[0359a21] 故云」, 」。十住 十地四十
知非普賢四重釋論,《大經。「 云云。「
。「而後 而後 法力眾生應化不思議力所致
威德神通前已自在 四德自在名聞 。經文無數
法身四德故云流通 正宗流通

[0359b06] 四句文中 流通 開示悟入初文句法二三
般若第四解脫莊嚴法身是故 八字 中經四句
等次。「安樂行三德 兩句能所一邊
般若法身解脫中正 法身對開正定 般若以此一句兩句得名。「
設若有人不許不許 行化不許開示悟入不許 不許弘經 但是即是不許
何以正宗至此 四句 至此故知始末
流通無非 內法讀誦思惟三七 有人至此引文五法
七七一生三生 應有六法道場 讀誦思惟甚深空法
千萬億阿僧祇重罪若爾何以 解釋至此普賢觀經》?讀誦書寫修習
法華經》,三七日中一精進 」,故知修行解說 有所所以止觀
非一東京 安國法華道場今天仿效 不知依憑普賢
道場 不知 四十臺山不空三藏門人 含光修造不空三藏
天竺問曰:「大唐天台 邪正偏圓可能將至?」 豈非中國四維少有
魯人厚德道者莫不學者行者稱讚應知自行兼人 境智 弘經有方
弘經何須如來 豈可

[0359c24] 自覺 使同志 知見
一句彼岸思惟 隨喜見聞為主 解脫 依報正報一塵無非
利物諸佛加被一切菩薩 威靈在在勸請親承 供養一句一偈增進菩提一色無退

法華文句記卷第十 ()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4 No. 1719 法華文句記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功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