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Fahua Wen Ju Ji 法華文句記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華文句記卷第五 ()
天台沙門湛然

[0234c21] 「法華。《 二乘菩薩乘
》,解釋次第 解釋次第不違無上 。《:「知見如來如實知
。」經文令眾生」,何以 令眾生釋義不可第二 有無二乘佛法
同等」,故此三乘不獨菩薩 菩薩二乘即是三乘法身 三句無上即是第四
無上名為不退。《以前三句 所知無上
故云不退二乘 菩薩故知經意二乘是故定性未熟 不得

[0235a09] 菩薩菩薩 不須何故
二乘二乘 爾前無上菩薩 如實」,故知爾前別理
豈知如實如實 修行發心發菩提心」, 發心菩薩故知爾前菩薩
圓心發心」, 別教別教證道 知見三教菩薩
真常所以菩薩 悟入不許

[0235a23] 第三凡夫 初文故知 凡夫三乘第二 二乘第二第三
故知凡夫三乘有法佛性 凡夫三乘以外 眾生未知菩提凡夫一番
故知不得覺悟」, 菩提」。凡夫不知不覺 無上未曾菩提
故知異義是故皆可 菩薩第二如實」, 法身異名異義第三
二乘不知故云」,菩薩發心 發心凡夫外道外道 第四二乘退
不退」,菩薩故云」, 未曾大道」,一佛 此等故知三乘
凡夫罄盡眾生六界三乘 十法界唯一佛界 佛界
四句釋義。「 ,《 二乘
二乘 不退第四不退開示悟入不退
證得四智第一句。《: 「一切智無餘」。同義第二。 《:「二乘法身平等差別」,觀心
云何不知究竟第三二乘不知即是故作四門二乘既然菩薩
凡夫如此圓教教門 方能到位知見佛境 知見何在
釋義佛出世 不然寧可地位凡夫二障
佛地地前 云云應須橫豎 橫豎中一
一一橫豎四句橫豎橫豎不二

[0235c09] 今文古今無量引文 廢立相對
須知諸法 無不處中 故且
四一 行法人理無非一實解釋 故云可知」。「
不消

[0235c19]

[0235c19] 何故經文不依雜亂

[0235c19]

[0235c19] 六經次第前後 何者感應眷屬眷屬 獲益說法
不可經文灼然 思量一者所思唯有諸佛 一者文義
分別語意在於大家因果故云便行一智能 大名
自行事故 大事應知分別 便

[0236a03] 知見取經 文中知見經文 一句知見知見智行所見
不分知見淺深 對位各別取結 三法故云。「
出現感應四句 無非感應可知

[0236a10] 「經文」廢立不用義理是故
義存 四句 道理
知見所知 非理行者始終即是 行一二義 使
其二

[0236a20] 來意從略」, 故云
所以 歸宗 中分
來意 四一一邊左右 四一四相
何者所知理則 能詮今文故且故云 不獨智門
乃是教行 理觀四門四智 位階至理若爾三相
是故不能 故云」。二智 二智種智佛眼
引文 其所眾生佛果知見 前經三教教判古今
知見眾生 眾生心一體豈知 知見教判宛然
知見分得眾生 方名 定慧之後
四華同歸 不虛大眾融通

[0236b20] 何者 通惑見思無明
一念即是非理 非一同體二惑故云 」。初心隨喜之前
圓信名字五品位圓伏六根 凡心即為故云 信受不同世人初心
加行有法由此

[0236c01]

[0236c01] 方名凡夫何故 不許高位何故論文凡夫

[0236c03]

[0236c03] 之中 通名入聖結緣 可知所以不妨高位
凡夫

[0236c07] 引證入理義通 故且」。

[0236c09] 具德三結 一者二者功用下去

[0236c12] 事理 引證

[0236c13] 上合 自在自在流入
滿引證五結悟入大乘 」,自在」,
若爾仁王入理十住如理十行 理即

[0236c21] 融通融通融通 如理淺深所以引證
中有朔望月初相望圓滿時 日月相望朔望朔望
可見云云大經

[0236c28] 四智 不如不同般若 三教名為不依唯一
故云不如」,

[0237a02] 略明行相而已 道慧
可見初文 因果之上別名 加一道者
一往未必 止觀第三融通因果
因果有如 正意四智正應融通 數量
一一二智不二便既是教理在此
後方 能詮四法 如下逆順生起
位次 融通
初心教法法相 優劣名為應知通論橫豎
橫豎觀門淺深四相 淺深
以至於 對開深淺 一一一切 互具不了理性
觀心釋大略 止觀》。觀本不須融通所以 一一釋文融通
文義正意是故 三諦。「三觀 所以逆順生起
由於總而言之 應知 一一四重親疎能所
教行如是 故知

[0237b14] 「 便初地已去初地 第十 地前知見別知不可即為
可通三賢十地 別知見信劫數
見地薄地離欲三藏教 二乘通教菩薩 第三百劫
第三百劫三十四 二教始終不明知見 是故不可婆沙、《般若
、《瓔珞次第法華知見故知知見 開示可通之一 義通發心
佛果使 而已一中菩薩 窮子次第故云 教行行一光宅一者
光宅不同光宅 。「即是所為即是一家無不
。「教主 有所所為 一家事故作為
教化。「 至今 四智行為四門
如是 由此。「四句一一 論義今文無妨
經文

[0237c18] 「釋教 明教別教明教一中 光宅
菩薩光宅不明 光宅不語 菩薩
第二光宅菩薩 名望光宅顛倒。「 二師三藏菩薩
第三嘉祥嘉祥並不 三乘瓔珞等次行者方便 何故瓔珞第九,〈三道
慧眼菩薩云何三乘佛言菩薩 菩薩大乘菩薩菩薩 聲聞大乘
聲聞聲聞聲聞大乘聲聞聲聞 聲聞。」故知菩薩菩薩大經 五味三乘菩薩位
三乘聲聞三藏三乘第八:「慧眼 菩薩定意無盡超過三乘 菩薩。」三乘乃是超前三乘
第三二三豈非圓教菩薩乘?「若爾中有 三藏菩薩三藏
何處

[0238a14] 「無有 有餘無餘之外 無二華嚴別教
鹿苑可知方等 今文鹿苑故云三藏」? 如何經部
不以故知。「 明教文中 佛乘。「諸眾生即行
。「總論三世佛舍利弗 諸佛教化菩薩」,。「三世。「眾生
種智所知種智眾生 行一故此。「不及諸佛 繁文三世
瓔珞十三十一淨居 天子過去諸佛十方佛 云何有未來諸佛佛言過去
三世未來三世現在三世天子 過現未來佛言因緣 一者過去諸佛慈悲心未來世
二者未來菩薩成佛。」今文天子 當世前後相望自有三世 三世天子故知
華嚴經更加三世平等合為

[0238b09]

[0238b10] 《華嚴何故平等

[0238b10]

[0238b10] 一者華嚴法相二者三世難思滿 第十華嚴非但
三世故知一一三世 三世三世 剎那剎那剎那過未長短
相望 三世十方讀者 眾生說眾生
眾生 彼此

[0238b20] 「 第五釋迦第一中間三世佛
初二釋迦 三世釋迦 如此何者
尚無何況開權 即是故云佛乘故知 過去佛得人
一者兼理以上 上文不及 現在即是開權顯實舍利
諸佛料簡三世 明教人理 所以文中
開權唯有三世 有權不便 中共成文故云文具若爾何不
四一 舍利弗諸佛故知

[0238c10] 《》「 諸眾生方便力說法」,感應相對。 「諸眾生。「種種因緣。《》「種種
諸眾生過現未來 唯有二種 。「深心即是宿
不捨名為方便 名著何者 五乘 成性未來未來
名為本性。「據理 即是既已 無不真實不了

[0238c23] 五濁初文五濁 一佛乘。「尚無 實況一實尚無般若方等
鹿苑人天鹿 有人三藏三通不應理般若方等
無二別教 通教圓入通自有不須 下文無妨
圓入通方等般若 有相不無 不依。「如是
不可如是」。 故云劫濁釋文,「引文
見修不善見修 命濁經文既有眾生 。「長時八十
非要俱舍中立三極極少 :「極微金水
二十四五百俱盧舍。」極少一字 :「一字極少二字
名身三字已去名身 。」極少一剎那:「 剎那怛剎那臘縛六十三十
三十晝夜三十晝夜十二月。」 「眾生濁假名果報 招生成果故云
起見略舉 見修二道

[0239a25] 相中 成壞劫濁住劫 三萬未有萬歲
五濁廣明淺近經論 須知小劫小三瞋恚
煩惱三災 。「煩惱劫濁煩惱 諸見煩惱見濁熾盛
麁弊眾生濁。「麁弊色心」, 五陰眾生眾生假名故云惡名」。
麁惡是故 惡名。「命濁積年 年壽命濁。「
。「 劫濁劫濁 風波。「魚龍
。「眾生不安正是 短促 。「使劫濁。「
劫濁 同在互相。「 火災初禪
第二禪 光明飛行男女 如是乃至粳米男女
中說、《俱舍 故云使然。「忉利 舉例帝釋城外
諸天 戰具出車歡喜 欲界亦復如是

[0239b28] 煩惱 煩惱 可以。「應用。「,《
》「。」「應作」。

[0239c02] 「見濁見濁二見大品》。「十六 二見諸見十六六十二
無人人身。「有道無道邪見無道有道戒取 見取偏執有無邊見
知見法界次第》。六十二見三不三世五陰四句過去 無常未來無邊斷常
十二有無二見邊見邪見 大我五陰三世六十有無 身邊六十二
斷常戒取五陰我所 我所各各瓔珞僮僕 十二十三五陰六十五
我所婆沙使揵度十二入 一一六十五乃至無色無色界 減色諸見遍一切處一切 故云羅網稠林

[0239c20] 眾生濁二重假名 流轉假名

[0239c23] 命濁。「次第生起

[0239c24] 料簡今文假設經由 不得 華嚴時何以五濁中劫
不可不生 不可 煩惱華嚴 華嚴經》,是故五濁
何不佛乘

[0240a03] 四句分別 輕重不同利鈍 四句初一華嚴一句
大意中間兩句 利鈍不同根鈍 四句故障一往

[0240a09] 五濁 大為 四句則是大小
何以五濁得名一切一切 何故

[0240a14] 四句第四但是根鈍五濁大小身子
特為一切聲上根

[0240a19]

[0240a19] 第四身子何故 身子

[0240a20]

[0240a20]

[0240a21] 自有初四華嚴 身子法華經》,四句鹿苑大乘是故
利鈍

[0240a24] 四教方等般若大小 不能
名為 四門以後後門 第四前者勝者 居首大小四句大小
初四中間淨土

[0240b03] 云云一一一一其所

[0240b04]

[0240b04] 何故根鈍 有門

[0240b05]

[0240b05] 在前大小 根性不同故知不問悉皆 輕重利鈍及時
大小不問 無機今世未熟四句四門中正大論二十四十力中文
:「世尊以是智力知眾 」, 大乘故知
破戒四句分別五時 四教三品分別云云由此遺落

[0240b16] 五濁一往 四句大小不為 法華初四
四句三不第四 故云一往」。

[0240b20] 中意第四 根鈍尚未 我等無常
一種五濁 不堪鹿苑 所以不堪 四念處
專用不知不識不知 不識不知不知不同 見惑輕重名曰根源
。「食時常樂 不知好惡故云不識 根源不了常時故云不解開遮
:「佛世尊 外道」,故云止觀第三

法華文句記卷第五 ()

法華文句記卷第五 ()

天台沙門湛然

[0240c14] 五濁中劫世界 依正二報即世眾生即是所為 見者眾生由此
有所善生煩惱對治 三毒正用小乘 第三第一義 五濁
料簡門首因果分別五濁因果 煩惱依正
人法眾生生相 成法。「四法四法一時
。「二報三障 二報眾生。「煩惱 煩惱。「其間煩惱
故云其間。「眾生中論三假。「相待 煩惱長短相待煩惱 相待有無相待通論
三假依正二報莫不三假 分別且別。「眾生大論三假 施設眾生和合受眾眾生
有所假名眾生故云 」,止觀第五。「煩惱下凡煩惱凡夫
煩惱具縛聖者羅漢 通有大小乘
華藏淨滿常在靈山 之謂眾生凡聖凡聖 不同。「長短一劫之中數數
長短見佛 初禪二禪已去短命乃至 無色可知。「三通長短煩惱
諸見凡夫利根 外道凡夫鈍根 一生
留惑潤生生死 分別生死 眾生。「不帶
行法長短 不帶在於。「內外 大劫名為小劫害人名為
時時內外。「三小不害 大劫三不 三禪。「小劫五道三界別論
三五三界五道俱舍五道人間五十
四生四生長短。「 小劫。「大小

[0241b07] 三毒他方淨土阿閦 無邪一準 分別不同云云」。「
無實不信 。「。「尚無小乘 有界變易界內
大乘變易故云 言中增上慢」,意指 發大心
究竟應變未盡 何以不信?「值遇初文有餘 名為。「羅漢先世
先世煩惱煩惱 不滅因果不同邊際 不滅大為
變易 除名等覺之後等覺 羅云
佛滅阿羅漢隱顯不同隨機大菩薩大論龍樹菩薩 大教
文中不生三界」,法華 出自 古人:「。」故此
不了變易不出 生死火宅 一日便虛構。「南岳

[0241c05] 羅漢念佛三昧 十方佛發大心 使
之中不同十方佛 小乘第四禪邊際定力十方佛念佛觀第三舉凡舉凡 是故羅漢無不
羅漢無不不須 凡夫南岳豈不知凡夫 滅後羅漢
:「凡夫反復聲聞」。故知聲聞 商議凡夫何須?「有人必然不信
執心牢固滅後 身子法華滅後羅漢不受羅漢
佛滅寧肯信受不然無不滅後。「云云廣明羅漢凡夫
不信。「白字 經意不能
故云經文,羅漢 不須」,經意佛滅 通經功能不以
羅漢三根並不 聞者不可凡夫
羅漢故云 」。

[0242a05] 偈頌四眾通有凡夫不同四善根四果通義故經云
四有」, 故云。「。「 ,「不能自省我慢,「無慚
不信見過證果 。「戒名大論》、《大經 尚無
律儀穿大論》,第三大經 居首同義釋義》。
大經 故知無後名為 三藏四果無道
尚無煖法四果 故云」,之外病故」, 。「四果四禪
極小加上。「糟糠 得無入理 無漏
不得真理文字。「 無有無得

[0242a28] 文中 實行聲聞 現在未有大機是故退糟糠 。「枝葉入道

[0242b02]

[0242b02] 機器

[0242b03]

[0242b03] 一意 得人身通名為 宿無機二義

[0242b06] 「 希有諸佛之中無後 :「如是妙法諸佛如來
」,五濁。「先後法如不虛: 「汝等信佛不虛」,開顯
不虛:「汝等信佛 不虛」。「不虛 不虛在後中隔五濁
不虛 五濁:「釋迦方便 諸佛諸佛開權
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 。」「修道自行滿 正當自行體內即此法體
方便眾生說成化 下文故知開權 一者無由知非
究竟。「 方便不出 人法
方便進趣 方便從化不同故云 不可之中何等
何等便故云不定。「 故云種種不出。「 故知
希望釋念故知 內心 不假辯別二世

[0242c08]

[0242c08] 過去未來名性何故 過去名性

[0242c09]

[0242c09] 至今 現在未來根性
樂欲現在不從可以 成性」,
。「云云 通過故知欲念
定居現在。「七方便云云止觀 通途善惡。「鈍根 」,長者
長行不同隨事同異略明 可知。「三行多云如何未曾隨順
是以可知 佛慧。「聲聞緣覺聲聞中有佛緣三藏聲聞
緣覺菩薩二乘 菩薩淨心別教 聲聞菩薩乃至一句 成佛無疑
不肯。《大經:「一切二乘未來必定歸於 大般涅槃流入。」菩薩二乘三乘悉皆。「假名三教三教
假名教本一實假設 三藏除以佛慧。「無二通教滿
別教 通論三教 二三有餘
無餘 初一內心: 「所願滿足立誓
一切眾生云何滿 總而言之令眾生入佛 滿故經云:「無異」。

[0243a16] 「眾生佛道 故云。「眾生文中
得名自立即是功能新譯 稱為有情無情三義十種生 梵行語者欲界法爾
有言覺觀故知覺觀煩惱故云。「猶如方物動靜 已定生天。「三角
善惡無記在生為此 論文名角修羅 間色輪迴
三昧:「地獄數數戰慄夢見大火來者暗鈍懈怠 所為
慳貪。」餘趣廣說。 「五濁五濁 五濁不能
故云 故云。「受胎」,初文觀心隨便觀心其實
由此一念增長受胎止觀第四 》。有人受胎非要
五濁而已 建長使迷途法華五濁婆沙世人
三乘。「 入胎總有三十八增長俱舍五位最初羯剌藍
從此 。「大品中說二十 身見前引。「長時今文
二義初文第二料簡中方

[0243b22] 過去佛初二 一行文中人理 行者具有一者既有
二者佛道二字兼之 初一五乘 一者既有有所即是七方便方便
藏人不同多用 名為。「二行 菩薩乘進退二義五乘
鹿苑七方便六度 可通三藏故云 。「何者釋出三教六度行相
無相次第行者雙非即是 出於三諦行相無相 三諦菩薩乘
成教一者菩薩 成教 一者二者正語 成佛
下去一一皆然二乘文中有人 菩薩

[0243c15] 「諸佛 滅後供養舍利 舍利
偷婆佛言輪王羅漢 輪王羅漢四級如來十三阿難何故佛言
自行常住十善羅漢不受 自悟如來具足世人 初果輪王滅後不知
三五近代所立方墳一級豈非 初果有方功德 使
尊卑不成不便不可 碌碌舍利在於 供佛舍利人天久遠方名


[0244a03] 「童真童真 早已加之
文中 成佛
。「登地。「
在於 即非即是 下去
成佛修羅渡海瓔珞故云 」。凡夫成佛 分明。「
上下 童子稱佛散心如何消融 舉手故知佛道不識
。「二乘,「幾近 童真 小道。「,「

[0244a24] 問答中意三佛過去 願智菩提火焰空理水流海法願智便
果報開方 凡情執法 凡情關中 不明眾生無始
修習未嘗不受 發心願行 不受發心納福 不受故知不受無力
發心如果
一實弘願不然 何須菩提行願

[0244b11]

[0244b11] 若爾何故本論 童子發菩提心菩薩行者作善證菩提凡夫決定聲聞 發心所能

[0244b14]

[0244b14] 故知定性宿 恒河沙成菩提故云
宿 故知是故開心 宿

[0244b19] 大經釋出所以三十二 文具四句闡提唯有 境界五陰善根有了
正因河西闡提陰性善人 陰性有無 理解善惡
善惡一種有無 一邊不要涅槃 河中眾生闡提善人
河中 三諦闡提唯有世諦 善人唯有真諦世諦
中道因果善人 大同不同不暇 第五

[0244c04]

[0244c04] 三乘成為一句今人天乘何以 佛道

[0244c06]

[0244c06] 不同 菩薩有所 大理人天
有所開權 前緣因而往事
人事已定不可是故 豈非

[0244c13] 《七寶,《佛地 瑠璃 瑠璃七寶玻瓈
紅色硨磲青白碼碯。「」, 《字林:「香木。」《玉篇:「 。」有人香氣。「造像
忉利神足弟子 止觀第一》, 十八造像應驗吳中石像
吳興太守 康王荊州 菩薩衡陽文王鎮江 悉皆泥塗墮落
不信偶然 炳然森然滿目
或是心重或是 散心 違順是非

[0245a02] 「優婆塞戒經 中文不論因明 便因此略明
廣明五戒持戒 優婆塞優婆塞旃陀羅優婆塞殺戒 乃至持戒乃至露珠五戒
出家在家 和食露珠 不及優婆塞安能佛道五戒
眾多失意今文未盡有失供養發遣 迎逆四眾宿破戒不如
齋日不受八戒四十 臥具床座獨行 宿尼寺打拍奴婢以外
比丘沙彌不得前行不得 過分 如是 分陀利優婆塞優婆塞種種
供養三寶形像塔廟畫像不得乳膠 供養晝夜不異不得酥油 不得半身像 人治供養
全無四天下供養不如 種種功德讚歎志心供養 供養志心信樂受持讀誦解說 如法種種十二部經
供養供養洗浴供養供養應當供養發菩提心受持 出家四向四果供養 長時志心供養此等
在家優婆塞少許正意制罪 人天 出家行者常規是故便
無始菩提發心 莫非

[0245b08] 戒經立像不得 云云王難隨時斟酌造像功德十一功德一者世世眼目
二者常生四者 紫磨金五者豐饒珍玩賢善金輪
壽命一劫墮惡道十一後生 敬重三寶欲界人天善根?《》 「
,《造像功德:「臨終發言 乃至 � ,三世八十億劫生死 。」「支提」,制多」,
應作,《玉篇白虎通 所居」。「露盤長安 或是當時有人隨便
唄匿」,西方:「思王武帝第四文藝
七聲誦經賢愚經 比丘。」「音樂供養出家音樂
供養 必須,《 供養心放逸
阿含第五迦蘭陀 名曰長髮白佛 如是說施設種種
人命終生 如是告之如是再三
爾時如來主言爾時無數 諸人三毒造作放逸 豈不貪瞋癡譬如有人為毛 三毒
妓樂熾然三毒 生天無有語者邪見邪見 地獄佛說悲泣佛言
緣故不為 長夜如是說。」有人 至此華香音樂供養不退
不退法輪》「阿難供養 佛塔不退業報差別》「禮拜 大涅槃今文
今文有人大論

[0245c23] 「眾生 施設釋迦 諸佛南謨諸佛故知
諸佛。「五戒 驚怖長者聞已 法身驚怖。「南謨
南無諸佛。「五戒歸命 (云云) 。「 :「那先小時故舊 國王善能問難問答
那先沙門世間不如地獄 世間 泥犁惡人泥犁
千萬何以那先 如是那先那先中子那先
福德使然那先在地 惡業未盡是故銷子 有相好不父母
無人父母那先蓮華答言淤泥 淤泥那先蓮華生淤泥
淤泥如是死生罽賓死生泥犁那先 高樹
善哉善哉!」 正意便 念佛

[0246a20] 「報恩華林:「 一會九十六第二九十四第三九十二」,
第五。「 六度三教為此三句 亦復如是雙非
三藏菩薩乃至別教 須知之所以 法華經》,
法華一句一偈隨轉 心境 心境無不道理必須體性
總而言之心境久遠四惡 人天知見 四惡沒人

[0246b05] 問答過去 現在執心 佛滅一句記者
成心佛滅 不信佛法 經意三世豈不?「
,經文雖說是故 初一初三雖說 七方便一切成了
佛乘一句諸佛一行 無性成就 。「知法無性一實性相
二空無性性空實相 故知即是理性性空性空 無性即是故知中一無性
無性即是無性無相 無知止觀第五 不思議一念三千
一念即是性空一念無念 即是即是不思議二空不了 智論》、《中論緣於
二空無可用法相者 修性二空 即是入空即是修得不成 修萬行具足一切
方名

[0246c01]

[0246c01] 世間 可以四句無生 何須以此四句

[0246c03]

[0246c03] 緣起法 無生為生理性 二空 因緣自有傳說
少有性相三假

[0246c07]

[0246c07] 今文何故不立

[0246c08]

[0246c08] 利根

[0246c08] 「佛種 空有名曰無性菩提名為 修得嘉祥無性
無自性三義佛種 菩提心如來藏發心但是 不空不知
成性 所謂三道彈指 應知緣起染淨染淨緣起宛然緣起即是
不思議感應以此行者善根力如來識上文 相生。「中道
無性本性故知 是故無性家緣 十界如理

[0246c24] 「染淨 緣起無明法性 三千緣起
即是緣故眾生即是 。「明淨緣起一乘 一乘因果成正覺。「
成正覺一乘在教 佛種緣起眾生佛種 緣起通途染淨十界 佛乘名為
無性功能相成雖然行體一一無不具足修得既成故云」。「一起一切
依正乃至一塵 行一俱起。「如此結果修性即是理性開發
三性自此已去不可 止觀十法 修性正行為了
十五前方便九法 即是世間相 修習故知
無明 推行以此
如是染淨緣起無始歸一 有所故云五佛 大理因緣四佛

[0247a24] 一中世人理性不淨不成
眾生眾生正覺 不出眾生 名為名為染淨
眾生正覺眾生正覺 染淨一如分局定限名為無二一如不出真如
一切 王位為人不可 人王始終布衣登極
。「世間相常住」, 正覺相位無二理即常住 眾生正覺眾生相常住
相位同一是故相位 世間知世間故云 常住

[0247b12]

[0247b12] 一如云何

[0247b12]

[0247b12] 據理 決不相約隨緣有染 同名緣起清濁不異
所以相與常住染淨世間染淨 因果
常事常理世間 依正常住故云不了開權如何
信佛四法 得意言說不可。「下單 世間相雖然事理
所在陰入正因 陰入常住

法華文句記卷第五 ()

法華文句記卷第五 ()

天台沙門湛然

[0247c05] 陰入六法 不即不離正因一邊 陰入正因不即不離修得
不即不離正因六法是故 亦復如是

[0247c09]

[0247c09] 文中何故

[0247c10]

[0247c10] 正本 即今方名 大經摸象文具止觀第三
六法五陰神我是故 正因 神我
餘數正因 如今六法正因六法修得 不即不離是故一體
陰入常住止觀 大經三德四德

[0247c21] 「道場」, 四十餘年。「 。「云云細分
上文四者出世 上文第四三世
不同 開權開權二者 上文教行 無妨

[0248a01] 「 有法故云」。「文義交加中指故云
使 宿世 後方
長者國邑下文 如是下文長者 下文佛眼觀下文
爾時長者下文 道場下文四平 爾時長者下文
見佛下文不虛舍利 下文汝等 下文
獨一長者不用第二 不得但是用大 故知不盡用大
無機第三 不足不用
五佛 釋迦權實合為 不得不得並不不用
第三不得者者 不一文中開權第一開權 應對第二
長行五佛諸佛 五濁三佛釋迦化主 釋迦
不用二師並立 二師不立無可 方便中文
分為細分更多故知二師 相當第三第四第二 不虛希有
是故不用光宅 今文即是 今文合為
第二四行第三 六行及第四十一三乘 我見第五總有五文
實意汝等第十一 不虛光宅信解宿 不同。「有人他人
光宅光宅 何不十九光宅 開合十八光宅 十九何者光宅第一即今
光宅合為第二 光宅一見 光宅即今第二
光宅光宅第五 第九合為一等 第三光宅第五我見佛子
及第恭敬即今 第三文中初文第七 即今第三文中第二
第八諸菩薩即今 文中第三第九菩薩即今 第三文中第四第十
即今第四 希有不虛 十二光宅今文第三
文中初文 十八十二第六 由此十三
六合十九何以名為十九十八十八宿世 信解通有復合
上下今文 光宅不成十九退 相當大機以為
中有不合光宅 最勝

[0248c18] 「之內 十九何以不但 合為
以為 今文 。「參差
參差信解參差光宅句數不用
前後大小有無引文前後不同 第五 第七對於
說中在前舍利 我見佛子等至佛道二行 在前光宅第六二行一句 最後一句無畏在後
說中在前爾時長者 安隱得出在後 諸子光宅合於
歡喜會通 穩便
故云迂迴」。「大小大小說中大機大小不對 無畏進用諸菩薩故知
見大機動諸子安隱得出故知見小火宅因果 說中不信故云舍利弗
乃至無畏故知 諸子得出火宅故知說中 爾後菩薩疑網
去除不遠說中云安得出故云 光宅故作 穩便有無
說文 說中所以不得 說中我見佛子
佛道二乘小車 引文濫用便小乘 合為第三
復合一等第一 大乘機動不得 小車大小
機動故云 故知大機 今文同異有無
長行真偽一往行為 以此行為
有無一意中有諸佛 長行全無次第長行 長行舍利弗亦復
如是諸眾生有種豈非 如此一佛乘 二行
安隱佛道智慧力知眾 生性五濁所見
大意 前行開合
有別 亦復。「五濁 」,
初文所見 第四廣明 故知取捨
五濁即是。「 第四

[0249c01] 初二。「」,中論 法身即此
第三大悲第二 所見諸佛。「云云 今昔體用同異


[0249c07] 「 義宗宗旨故云正是。「 不能
故云 六十不合光宅今文不立
分節不同 不合不合宿世 可分不可信解
信解 十八乖張光宅 自立三等如下
一時五者 十一 六即十八十八
相應上下 不差四處 。「安隱
住處既已令眾生此處 眾生三界不安大悲 種種法門種種
本意如來一門利物 種種故云 宣示佛道佛道
故云相對相對感應。「本末 。「云云如下

[0250a05] 中分 第四名為第四第一
可頌 不虛中有故知上文不得
十二對上 最後 流通今文不用宿世
流通流通所以人見當來 流通故舊得意 ,〈譬喻品身子
中根已故 以此但是 罪福

[0250a20] 若爾何不第三一時何不

[0250a21]

[0250a21] 自有流通菩薩獨身如下 他方菩薩獨身 身子自行利物大旨
不須

[0250a25] 「上文 料簡有無真偽 但是
凡夫使故云 聲聞。「 六道已去五濁
。「貧窮即是出體以此 五法別名。「長者門外法身
佛眼所見佛法。「 大機鹿苑鹿苑圓照乃至 故知華嚴佛慧不可強生
。「佛眼云云分別五眼 體用 佛眼。「貧窮眾生濁
眾生 。「生死命濁生死 之中
相續命濁。「五欲煩惱濁 。「大勢劫濁 名為
能破見濁六十二 名為」。「諸見由此 三受故云即是」。
以此苦受無有。 「五道五道名為」,「損耗。「毘曇地獄初生
一切地獄初生此處 因故某處不足。「婆沙。「五道
不思議。「解脫涅槃解脫修善根不住生死 聲聞三生百劫解脫解脫
。「決定初果。《婆沙:「云何 根本禪云何決定即是無漏無漏心 禪定初果即此禪定解脫
解脫初果決定。」「天中 諸天自然一切依報 山河流出其實報時
自然。「地獄中間可知過去人中 滿地獄 等心成就地獄無有
無間可知 不論。「中陰倒懸,《俱舍:「 」,人中旁生
同在上下在此生人來生 。「罪人閻王
有情非情共業。 「正語地獄 波波不復。「初時
教相畜生此時。「後生祖父二者後生後生祖父 。「因緣阿含觀心
前因緣中具有五道不同 即世所為第一義 觀心觀心六道
不同止觀第二論及小乘 分別不要。「 意指華嚴:「成道
第二華嚴。」講說法華經 法華三七不同
各異顯密既然 法華報佛:「一者 菩提成佛。」應佛菩提
古德 成法佛說。《應佛 報佛說法第二
彼此不一大小小見 三七停留始終 道樹鹿苑
意義小機 宛然正當道場 摩竭提國西南尼連不遠。《西域記
菩提樹周匝東西南北 周五百餘正中金剛座」, 道場

[0251a15] 「觀心釋理佛 不然因緣觀 華嚴最初
經行 約法故云道品釋經 威儀止觀第二。「
文具即世得道 即為感恩報德對治 四佛十二因緣
因緣婆沙無明 第二釋出今文無漏 實相。「三十七品行道
定慧均等行道皆是 所行即是以定實相諸法 故云一切」。此地故云得道」,
。「。「未曾有 。「三七三乘 三根成道
眾生 不必 》。之謂方便品
讚佛眾生不堪諸佛 權化故云王城。「不可」。
何者佛慧法華始終 法華故知 菩提樹佛慧法華
便不然 文理。「哥利王。「大願
得道。「甘露真諦

[0251b16] 「 輪王三事
中善輪王名譽稱讚故云」。「有頂非想 耳識不及色界香味二識
總而言之宿 不同遠近不等。「 云云
十方法界四教初文 即是通教十方法界即是別圓一成一切十方四威儀為主
。「轉法輪四處 。「大神小小 迦葉必定。「
必定 一代不定。「 三七大乘教行無機不受。「
勸誡即如信解大乘 無機 。「何必
大聖而後?「初三因果大同,《四分律》、《薩婆多 ,《興起行經七七日五分,《大論五十
,《不同不須和會 窮極故且觀心釋 化儀四教最後。 「

[0251c14]

[0251c14] 如何得知梵王

[0251c14]

[0251c15] 讚佛始終 大小

[0251c17] 「諸法寂滅

[0251c17]

[0251c17]

[0251c18]

[0251c18] 初一權實相對不可 屬於一實次生 不生相對不生不可
相對事理相對三乘 權教第三即是 四門不可
大小不可說方便 眾生並非 方便生滅

[0251c26] 「悟入 煖法 時節不妨內外第一初果
。「二義 諸法具足有所無非 自證三教
名為當分 故云心中」,有權利物 」。「涅槃弟子煩惱涅槃
名為故云 」。「三寶於是現世小乘一體。「久遠劫來久遠
宿世指大之後其二。「上文兼有 行人皆是佛子諸佛佛子
心淨方便佛子 未可。「一行種智 。「分文 大乘」。

[0252a16]

[0252a16] 何以 說文

[0252a17]

[0252a17] 光宅 引文亦復如是

[0252a19] 「應有

[0252a20]

[0252a20] 四句何須

[0252a21]

[0252a21] 乳酪四句 不同四句釋出 聞法異同第四
法華在前第五 對開獨一

[0252a25] 名為 名為。「
而已發言 大時是故
通有通則 在於 故云方等
不思議大利 故知 不同不得
菩薩聲聞進退 般若 領解故云 世尊
潛伏 至聖顯密
外緣因緣發言

[0252b17] 「 諸子我等寶車 不見
是故 鹿苑何曾
鹿苑時 法華 諸子
兼含信解 文義光宅

[0252b27] 「他人 方等機身般若方等法華三業故云
三業不可。「隨便 八相故云分別 功德故云

[0252c04] 「 羅漢皆是 三乘二義故云何在」。
三乘同學一道重述三乘 同一菩薩 何故而今
便方便故云有別 今昔方便 實證不疑三教
二者一者三乘真諦二者 教證自有 真實方便
。「如是妙法故云 權實三世文具 實施開權顯實初文
一實有權 權實不二第二 即是權實不二。「
六四梵天百八空無 彌勒佛第十五九百 九十五次第。「方便
權假可是 虛妄故云權假 終歸真實。「
敘舊 同異。「 授記

譬喻品

[0253a03] 有人來意大凡應有 佛法
因緣有別第一周文 第二故云 來意
,「。《玉篇:「類比。」 應有比況
時眾界內人中界外 迷悟淺深可知佛乘深義唯一 扇風圓教。「
來意前生,「 下生故知無已不已悲智 更動使風月
實相風靡大機 扇動因緣四大 二字

[0253a21] 緣中四法一實四法世界 世法
世界。「所以世法 。「是故 世間父子
天性未曾有 尚無 天性相關
爾前至此 踊躍 信解歡喜大小歡喜
為人生法資具故云珍玩出世生法三乘過於 三車珍玩汝等所行菩薩道
出世滅法 無漏拔苦 大車莫若破見
莫非不生大車不生不滅出世 不滅德本不生修得
信解歡喜是故 第一義 第一義
火宅開顯無非大車一法取法身子 並且直銷
一音遮那始終 一音一音 一音因緣 如何小車大車火宅

[0253b22] 「

[0253b23]

[0253b23] 何以

[0253b23]

[0253b23] 聞法中根聞法 宿世三車今昔
相對並列偏圓何所三車及至 大車車本 便唯一

[0253c01] 四教 初三菩薩菩薩 通教 三藏二乘始終
一向利他是故緣覺 聲聞故云」, 自行菩薩
滿利物是故 別教三乘菩薩 大象故云
」。大品二教二乘通教 菩薩二乘無形故知 菩薩二乘對日
牛車菩薩 三乘三乘菩薩譬如大象日用
圓教華嚴,「 經意不須華嚴 法華上周如今處理
化儀前後始終華嚴法華如是故云無二無異」。

[0253c21]

[0253c21] 無二

[0253c22]

[0253c22] 不異不二無異方名不二

[0253c23] 「上根不須上周 。「譬喻華嚴
譬喻入道不正如今 成法上根一處中根 五處中有長行偈頌
十一五處 更加長行偈頌乃至 十二開權顯實化城
權實同居 無學記述 進退為何方便
五佛 故云云天華嚴 不善佛慧 不無不可鹿苑
不成涉公法華華嚴 瞻蔔流芳 奧旨不能
如何乃至下文 同異。「踟蹰。「,《爾雅: 「。」觀心云云
蓮華,《第七 同宗 五百三千可以。」觀心
假如乃至空幻 分文解釋 領解之前
信解藥草授記化城化城。「長行 長行三業
不分領解身業世尊所以者何 。「
中一一點。「 三業已近 聞法即是即是
名為三業 故云故云下文 而今自得」。「
至于。「 引證 內外即世
而今 開顯彼此通用同時 。「三藏珍玩善利
。「 方等時 般若時方等
般若 不受名為取名 故云」。一實第一

[0254b17] 初文通途 。「世間久已
二空三教 。「出世圓教
,「歡喜三法開發 初地歡喜。「身子歡喜 即行
歡喜:「疑慮 不覺故云踊躍。」 優劣阿羅漢三界
踊躍妙法。「觀心 云云一心三觀六即

[0254c01] 經家可解 不知能所 文中方便品
合掌 而今佛果 非常亦復如是。「瞻仰
合掌不二無可 內心 故知非但
無異 知見。「意解領解 二業領解權實
分身合掌瞻仰表意 身見合掌故云未解
故云即是故云白佛 經家自陳 非獨
白佛云何 口述所得 是故所聞生歡喜三業
日照高山 聞義

[0254c24]

[0254c24] 鹿苑何故 高山

[0254c25]

[0254c25] 小乘一向鹿苑可知

[0254c27] 「受記方等阿含彌勒阿含 未曾知見?「獨處思過 山林思過。「
思過昔日 故云思過。「 法性

[0255a03]

[0255a03] 縱使小乘法性

[0255a04]

[0255a04] 菩薩 所以 不知小法別有妙理菩薩
三藏中聲法性佛印迦葉 即此通教解脫, 《中論實相三乘三乘通教法性
三藏法性聲聞 通人未合 三藏

[0255a12] 頞鞞論義得法 法性
世尊菩薩?「所以者何自責

[0255a16] 二義二義 不實方便。「若爾
非但鹿苑 文中之間鹿苑可以
不對大乘 不然大乘 不死應知 因果願行六度四弘
佛地論一應菩提心 四弘加行波羅蜜三圓滿佛果取果
在前成就 即是。「。「 疑悔通則菩薩
方便方等非一般若法相見聞 莫非 廣說疑悔
二義。「今日真是 三句結成分明上下有序 成佛有分。「不須
對於三慧無從三慧故云」,道理

[0255b13] 向前 世界踊躍歡喜。「所以者何 為人三業相望
善說應從以為對治 若爾故且一往對治
除疑成文第一義 真佛子入理第一義。「 三業
總而言之不出 。「」,世界。「未曾有所得 為人動覺對治
別理第一義。「云云 通論相異常心 異常故世為人除疑 入理第一義

法華文句記卷第五 ()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4 No. 1719 法華文句記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功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