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aofa Lianhua Jing Wen Ju 妙法蓮華經文句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二上天台智者大師說
[0016b05] ◎「憍梵波提」,此翻牛呞,《無量壽》稱牛王,《增 一》云:「牛跡,昔五百世曾為牛王,牛若食後,恒
事虛哨;餘報未夷,唼唼常嚼,時人稱為牛 呞。」昔五百雁,一雁常得花果,供於雁王,佛 一夏受阿耆達王請,五百比丘皆噉馬麥,而
憍梵獨在天上尸利沙園,受天王供養。《增一》 云:「樂在天上,不樂人間者,牛跡比丘第一。」 樂在天上者,是隨樂欲,世界悉檀也;供
雁王福所致者,為人也;避人笑者,對治 也;天不笑者,第一義也 (云云) 。又云:「人但觀形 不知有德,若笑羅漢即得罪,避人笑
故常居天上,天知有德不笑其形,故居天 也。」佛滅度後,迦葉集千大羅漢,遣下座僧 使追憍梵,憍梵問:「佛及和尚。」答言:「皆滅。」
即言:「佛出我出,佛住我住,佛滅我滅。」四道流 注大迦葉所,水說偈 (云云) :「大象既去象子隨, 世尊和尚既滅度,我今在此復何為?」斯亦第
一義也。
[0016b22] 約教者,住天園是示善,有牛嚼是 示惡,三藏意也。以牛嚼身得道,此示惡 非惡也,居天園而嚼,示善非善,通教意。
示界內外善惡者,別教意。示善惡實相者, 圓教意。
[0016b26] 本迹者,本住四無所畏,安住聖主 如牛王第一義天;迹示牛呞樂居天上 也。
[0016b28] 觀心者,觀於心性中道之理,安步平正其 疾如風,即牛王觀也。
[0016b29] 「離婆多」,亦云離越,此 翻星宿,或室宿,或假和合,《文殊問經》稱常作 聲。父母從星辰乞子,既其感獲因星作
名,雖得出家猶隨本字。假和合者,有人 引《釋論》,空亭中宿,見二鬼爭屍,告其分判。 設依理、枉理俱不免害,故隨實而答。大鬼
拔其手足,小鬼取屍補之,食竟,拭口而去。 其因煩惱不測誰身故,言假和合。常作聲 者,其疑此事,若我本身眼見拔去,若是他身
復隨我行住。疑惑猶豫逢人即問:「汝見我 身不?」故言常作聲。眾僧云:「此人易度。」語云: 「汝身本是他遺體,非 己 有也。」即得道也 (云 云)
。《增一》云:「坐禪入定,心不倒亂者,離越比丘 第一。」
[0016c13] 約教言,析破五陰非我所有,三藏意。 體達五陰本非我有,通意。分別十法界、五 陰皆非己有,別意。達五陰非我有、非他
有,見陰實相,即圓意。
[0016c16] 本迹者,本住日星宿 三昧,迹示此名。
[0016c17] 觀心者,觀心念佛,見十方佛 多,如夜觀星 (云云) 。
[0016c18] 「畢陵伽婆蹉」,此翻餘習, 五百世為婆羅門,餘氣猶高,過恒水:「咄!小 婢駐流。」恒神為之兩派。神往訴佛,佛令懺
謝,即合手:「小婢莫瞋。」大眾笑之,懺而更罵。 佛言:「本習如此,實無高心。」《增一》云:「樹下苦 坐,不避風雨者,婆蹉比丘第一。」
[0016c23] 約教者,滅 慢無慢,三藏意也。即慢無慢,通意也。分 別十法界高下,別意也。八自在我具足佛法, 圓意也。
[0016c26] 本迹者,本住常樂我淨八自在我,微 妙梵聲;迹示慢心惡口耳。
[0016c27] 觀心者,觀麁言、 軟語皆歸第一義 (云云) 。
[0016c28] 「薄拘羅」者,此翻善 容,或偉形,或大肥盛,或腬囊,或楞鄧,或賣 性,然而色貌端正,故言善容也。年一百六十
歲,無病無夭,有五不死報。後母置熬槃釜 中、水中,魚食、刀破皆不死,昔持不殺戒故, 九十一劫命不中夭。昔施僧一訶梨勒果故,
身常無病,能持一戒、四戒莊嚴,堅持不犯 不避火水,餘人雖持五戒,多毀犯也 (云 云) 。身樂寂靜,常處閑居,不樂眾中,眼不樂
玄黃等色,耳不樂聞世間之聲,鼻不嗅世 間香臭,舌不曾為人說一兩句語,意常在 禪定不散亂,乃至舍利塔亦樂閑靜。阿育
王禮諸羅漢塔,次至其塔而說偈言:「雖自 練無明,於世少利益。」供二十貝子。《增一》 云:「施一錢而貝子從塔飛出,來著王足。諸
臣驚怪,閑靜少欲乃至其塔猶有是力故。」《增 一》云:「壽命極長終不中夭,常樂閑居,不處 眾中,薄拘羅第一。」
[0017a16] 約教者,滅喧入真,三藏 寂靜。即喧而真,通寂靜。離二邊入中,別寂 靜。即邊而中,圓寂靜。
[0017a18] 本者,本住大寂滅定, 長壽是常,無病是樂,不夭是我,寂靜是淨;居 此四德之本,迹示六根寂靜耳。
[0017a20] 觀心者,心 性中道,即空、即假、即中,常、樂、我、淨觀也。
[0017a21] 「摩訶 拘絺羅」,此翻大膝,舍利弗舅,由來論勝姊。 姊孕,論則不勝,知所懷者,智寄辯尚爾,何 況出胎? (云云)
即棄家往南天竺,讀十八經。時 人笑之:「累世難通,一生非冀。」喟然歎曰: 「在家為姊所勝,出路為他所輕。」誓讀不休,
無暇剪爪,時人呼為長爪梵志。學訖還家, 問甥所在,人云:「為佛弟子。」即大憍慢:「我甥 八歲聲震五竺,彼沙門者有何道術誘我
姊子?」徑往佛所,思惟良久,不得一法入心, 語佛言:「一切法不忍,忍即安義,此言一切 法我皆能破,使不得安故,言一切法不忍。」
佛問:「汝見是忍不?」此墮兩負處:若我見忍, 前已云:「一切不忍。」若我見不忍,無以勝佛, 即低頭,得法眼淨。身子扇佛聞舅論,得阿
羅漢果。《增一》云:「得四辯才,觸難能答,拘絺 羅第一。」南方天王毘留匐叉常來隨侍。
[0017b08] 約教 者,外通四韋陀,內通三藏,三藏四辯也。我 無所得,辯乃如是,通教辯也。若名、若義遍 十法界,別教辯也。依於實相遍一切辯,圓
教辯也。
[0017b12] 本者,本住口密、口輪不思議化,大 定、大慧;迹示大膝也。
[0017b13] 觀心者,觀心即空即 定、即假即慧,以嚴其心 (云云) 。
[0017b14] 「難陀」,亦云放牛 難陀,此翻善歡喜,亦翻欣樂。淨飯王偪 十萬釋出家,即一人也。有師言:「是律中跋難 陀。」
[0017b17] 約教者,事歡喜,理無歡喜,三藏意也。即 事歡喜是理歡喜,是通教意也。歡喜地,即別 教也。歡喜住,即圓教意也。
[0017b19] 本者,本住實際, 非喜非不喜;迹名歡喜。
[0017b20] 觀心者,觀心與理 相似相應,故名歡喜觀也。
[0017b21] 「孫陀羅難陀」,孫 陀羅,此翻好愛,亦端正,難陀如前,種姓如 那律中說。四月九日生,短佛四指,容儀挺特
與世殊異,若入眾中有不識者,謂言佛 來。《彌沙塞律》云:「摩竭有裸形外道,大聰明, 國人號為智者、見者,共身子論議,結舌,善
心生,欲於佛法出家。見難陀色貌姝偉,歎 云:『短小比丘智慧難概,況堂堂者乎?』難陀即 度出家。婦即孫陀利,極端正,食息不相離。佛
與阿難途行乞食到其門,正共婦在高樓 食,即起迎佛,婦言:『須君還乃共食耳。』白佛 言:『轉輪王種云何自辱?』持佛鉢取飯。佛即
還尼俱類園,語阿難:『令難陀送食來。』阿難 宣佛旨,令其送飯奉佛,佛令剃頭,握拳 語剃者:『勿持刀臨閻浮提王頂。』佛偪不得
止,乃剃頭。明日佛與五百比丘應請,求住 守寺,意欲逃去。佛令關房掃地,關南、北 開,掃此、彼污。復懼佛歸,即逃走歸去。於路
值佛,屏身隱樹,樹逈升空,佛見即喚將還。 問:『何故去?』即答:『昨與婦別,待還乃食。憶婦去 耳。』佛將遊天堂、地獄 (云云) 。」故以婦字標之。
[0017c13] 約教者,俗諦有法喜,真諦無喜,三藏教也。 即俗喜是真喜,通教也。從通法喜,有俗法 喜、中法喜,別教也。即通喜具一切法喜,圓
教也。
[0017c16] 本迹觀心如前 (云云) 。
[0017c16] 「富樓那」,翻滿願; 彌多羅,翻慈;尼,女也。父於滿江禱梵天 求子,正值江滿,又夢七寶器,盛滿中寶入
母懷,母懷子,父願獲滿,從諸遂願,故言 滿願。母名彌多羅尼,此翻慈行,亦云知識。 四韋陀有此品,其母誦之,以此為名。尼者
女也,通稱女為尼,通稱男為那,既是慈之 所生故言慈子。《增一》云:「我父名滿,我母名 慈,諸梵行人呼我為滿慈子。」此從父母兩
緣得名,故云滿慈子。是人善知,內外經書 靡所不知,就知滿故復名滿。《增一》云:「善 能廣說分別義理,滿願子最第一。」下文云:「於
說法人中最為第一。」第一者,說滿字也。欲 還本國利益,佛言:「彼國弊惡,汝云何?」答:「我 當修忍,若毀辱我,我當自幸不得拳歐,
拳歐時自幸不得木杖,木杖時自幸不得刀 刃,刀刃時自幸離五陰毒器。」是為行忍滿, 故名滿。《七車喻經》中說:「為大智舍利弗所
稱歎,一切梵行人皆當縈衣頂戴於汝,若 見汝者得大利益。」是為歎滿,故名滿。
[0018a06] 約教 者,殷勤析法,所作已辦,三藏願滿;體達即 空,於空法得證,通教願滿;法眼具足,別教 願滿;住祕密藏,圓教願滿。
[0018a09] 本迹者,本願久 滿,迹為說法第一,示眾生知識也。
[0018a10] 觀心者, 如止觀中人行理等善知識觀也。
[0018a11] 「須菩提」,此 翻空生,生時家中倉庫筐篋器皿一切皆空。 問占者,占者言吉。因空而生,字曰空生。
從依報器皿瑞空以名正報,依正俱吉,故 言空生也。常修空行故言善業。若供養者 得現報故,故言善吉。常樂遊止閑林石窟 寂靜之處,所修行業以空為本,常入空定
住無諍三昧,喜說空法,有所宣辯皆分別 空。將護眾生不令起礙,嫌行即住,嫌住 即行。佛忉利下,率土輻湊爭前頂禮,端坐 石室念諸法空,色非佛乃至識非佛,眼
非佛乃至意非佛,豁然悟道。佛告蓮華比 丘尼:「非汝前禮,汝禮色身;須菩提前見 法身。」
[0018a24] 約教者,自有滅色空智生,體色空智 生,從有智生空智,從空智生俗智,從俗 智生中智,空生即有智,是圓空智生,而今 是圓空智生也。
[0018a27] 本者,本住實相法身,迹 示見空而生也。
[0018a28] 觀心者,不在內外中間, 非自有,是為觀心法身也。
[0018a29] 「阿難」,此云歡喜, 或無染,淨飯王冀太子為金輪霸其宗社, 忽棄國捐王,憂惱殆絕,魔來誑之:「汝子已死。」
王哭云:「阿夷語既虛,瑞相亦無驗。」復有天來 云:「汝子成佛。」王疑未決,須臾信報:「昨夜天地 大動,太子成佛。」王大歡喜,白飯王奏云:「生兒。」
舉國欣欣,因名歡喜,是為父母作字。阿難 端正,人見皆悅,佛使著覆肩衣。有一女人 將兒詣井,見阿難目視不眴,不覺以綆
繫其兒頸。《中阿含》云:「四眾若聞阿難所說, 若多若少無不歡喜,欲發問時先為謦咳, 大眾皆歡喜。四眾若觀其默,行住坐臥,指撝
處分,進止動轉皆歡喜。」阿難四月八日佛成 道日生,侍佛得二十五年,推此佛年五十 五,阿難年二十五。佛時求侍,五百請為如前
說,眾勸阿難,阿難順從,五百皆歡喜。目連 騰阿難三願,佛言:「預知譏嫌,求不受故衣 食,欲自利益求出入無時。」佛印而許。佛言:
「阿難勝過去侍,過去侍聞說乃解,今佛未 發言,阿難已解如來意,須是、不須是皆悉 能知。」故以法付阿難,如來歡喜。四天王各
奉佛鉢,佛累而按之合成一鉢,四緣宛然而 此鉢大重,阿難歡喜,荷持無倦。《中阿含》第七 云:「阿難侍佛二十五年,所聞八十千揵度皆
誦不遺,不重問一句。」念力歡喜。阿難隨佛 入天人龍宮,見天人龍女,心無染著,雖未 盡殘思而能不染,一切天人龍神無不歡
喜。佛滅度後在師子床,迦葉大眾讚曰:「面 如淨滿月,眼若青蓮華,佛法大海水,流入阿 難心。」自誓坐入涅槃,住恐離車有怨,進恐
闍王有怨。於恒河中,入風奮迅三昧,分身 為四分:一與天,一與龍,一毘舍離,一阿闍 世。阿育王禮阿難塔,奉千萬兩金,偈歎白:
「能攝持法身,法燈故法住,念盛佛智海,故 設上供養,念持多所聞,口出微妙語,世尊 所讚歎,天人之所愛。」《增一》云:「知時明物,所
至無疑,所憶不忘,多聞廣達,堪任奉持,阿 難第一。」
[0018c08] 約教者,歡喜阿難,三藏也;賢阿難,通 也;典藏阿難,別也;海阿難,圓也。
[0018c09] 本迹者,本住 非歡喜非不歡喜,法身如虛空,智慧如雲 雨,能持能受。迹為歡喜也。
[0018c11] 觀心與相似即 空、即假、即中相應,是觀心歡喜,乃至真觀 相應 (云云) 。
[0018c13] 「羅睺羅」,此言覆障,往昔塞鼠穴,又 不看婆羅門六日,由是緣故故言覆障。太 子求出家,父王不許,殷勤不已,王言:「若汝
有子,聽汝出家。」菩薩指指妃腹:「却後六年,汝 當生男。」在胎六年,故言覆障。真諦三藏云: 「羅睺,本名修羅,能手障日月,翻此應言障
月。」佛言:「我法如月,此兒障我不即出家,世 世障我,我世世能捨,故言覆障。」佛出家後耶 輸有娠,諸釋咸瞋,何因有此?欲治、欲殺,惡
聲盈路,寶女劬毘羅證之小差。因焚火坑, 發大誓願:「我若為非,子母俱滅,若真遺體,天 當為證!」因抱子投坑,坑變為池,蓮華捧體,
王及國人,始復不疑。後佛還國,耶輸令羅睺 奉佛歡喜丸,羅云以幼稚之年,於大眾中 徑持上佛,耶輸以此息謗。謗由有子,故言
覆障。祖王歡喜:「雖失其父,而獲其子,孫為 金輪,吾亦何恨?」想其長大,冀神寶至。而佛 索令出家,父王不許,耶輸將上高樓,目連
飛空來取,佛度出家,付舍利弗為弟子。 既出家已,王位亦失,故言覆障。羅睺以沙 彌之年喜多妄語,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來
求見佛,羅云答云:「不在。」令無量人不得見 佛,是為障他。由是妄語,佛即訶責。行還使 羅云洗足,脚挑澡盆三覆三仰,然後覆地
命令注水,羅睺云:「盆覆注水不立。」佛言: 「汝如覆盆,於佛法中法水不立,今當實語, 勿妄語也。」後時修道殷勤不獲,以問佛,佛
言:「汝為人說五陰未?」答言:「未。」「當為他說。」說 竟又問,「汝說十二入未?說十八界未?說法 是得道之門,若欲得道當為他說法。」因
廣說法竟然後得道,是為覆障。既已得道, 見愛皆除,三界生盡,故言覆障。三界生盡, 願不能牽,故言覆障。佛勅四大羅漢不得
滅度,待我法滅盡。由是住持于今,未得入 無餘涅槃,故言覆障 (云云) 。
[0019a18] 約教者,析法道諦 障四住,三藏意也;體法道諦障四住,通教 也;次第三智障五住,別教也;一心三智障 五住,圓教也。
[0019a21] 本迹者,本住中道,障塞二邊, 八種障,障涅槃邊,一種障,障生死邊,一種非 障生死、非障涅槃,障無餘也。
[0019a23] 觀心例前 可解 (云云) 。
[0019a24] 六、結。「如是等眾所知識」,或言知 秖是識,或言聞名為知、見形為識,見形 為知、見心為識。
[0019a26] 本者,本為眾生作滿字知 識,迹為半字知識 (云云) 。
[0019a27] 觀行知識如止觀。
[0019a28] 多知識眾竟,次列少知識眾者。「復有學無 學二千人俱」,但舉位明數而不歎德,呼此 為少知識眾耳。聖與凡絕交,亦不分別
多識少識,特以希高慕遠者以多識引之, 藏名隱德退讓者以少識引之,隨順眾生 故有若干,不可以多少之迹失其本。
[0019b04] 「學無 學」者,三藏中十八種學人,九種無學人;通 教五地皆名學,六地名無學,又通教九地名
為學,佛地為無學;別圓中,或就功用、無功 用,或就具足、未具足,明學無學。《阿含》云:「外 道問佛:『羅漢更學不?』佛言:『羅漢不作惡法,
住於善法,學其無學即名為學。』」若爾,學人 亦稱無學。學人齊其所斷,不復更斷,即是 無學,是為四句。就五方便,非學非無學,便
是五句。約四教中例亦應爾,四五二十句。
[0019b14] 本迹者,本法身大士,居滿字學無學位,眾生 應以半字學無學人,莊嚴雙樹也。
[0019b15] 觀者正 觀中道,不緣二邊,中間即是無學,能如是 觀是名為學。若就觀門明數者,觀色心 具十法界、十如,界如互論即具二千,舉迹
故標本法,迹即是本迹也。
[0019b19] 次列尼眾者,舊 以此例前為二眾,今不用。若例前為多識、 少識二眾者,又復無文,義亦不可。但是舉兩 眾主,何須苦名為大小、多少耶?
[0019b22] 先列「波闍 波提」,此翻大愛道,亦云憍曇彌,此翻眾主, 尼者天竺女人通名也。
[0019b24] 本住智度法門,迹 為千佛之母,生育導師。
[0019b25] 觀釋者,中觀廣博 名大;無緣慈名愛;中理虛通名道。大即自 行;愛即化他,如以愛故受生,慈故涉有;道 即通自行、化他也。
[0019b28] 「六千」者,數也。
[0019b28] 觀門者,觀 六根清淨具千功德,雖眼有八百,耳千二 百,以多足少,數滿六千,表本法門,亦是觀 行意也。
[0019c02] 「羅睺羅母耶輸陀羅」者,以子標母, 此翻花色,亦曰名聞,或云無翻,溫良恭儉 德齊太子,然在家為菩薩之妻、天人知識,
出家為尼眾之主、位居無學,豈是無名聞 眾耶?《十二遊經》出三夫人:第一、瞿夷,二、耶 輸,三、鹿野。《未曾有》及《瑞應》皆云,羅睺是瞿
夷子。《涅槃》及《法華》皆云,是耶輸子。二義云何 通?或可彼經舉大母,此處舉所生。《釋論》瞿 毘陀是寶女不孕。即是瞿夷,此翻明女,故知 定是耶輸子也。
[0019c11] 本迹者,妻則齊也,豈有博地 為太子妻?故知本住寂定微妙法喜,迹為 佛妻。《悲花》云:「寶藏佛所,誓願為妻耳。」
[0019c13] 觀空 無漏法喜,即以鹿野表妻;觀假道種智法 喜,即以耶輸表妻;觀中法喜,即以瞿夷 表妻。
[0019c16] 上當分明本迹、觀心,今更總論,顯善 權曲巧,明觀行精微。夫首楞嚴種種示現, 稱適根性靡所不為,今且近論,託迹王宮
降神聖后,法身菩薩,皆輔佛行化,散影餘 家,若三十二瑞,金姿誕應,諸大士各各出生, 或空室雨寶,寄辯通夢,若皇皇太子,捨國
捐王,踰城學道,諸大士悉從師請業,才藝 兼通,為彼宗匠,若法輪初啟甘露門開,聞諸 大士化緣未熟,示同不受,分庭抗禮,崇我
道真,能化所化全生如乳;若所化緣熟,則素 絲易染,池花早開,革凡成聖轉乳成酪; 師宗為佛上首弟子,或智慧、神通、辯才、三昧
各各第一,共輔法王更度未度,重熟已熟, 於方等座席聞菩薩不可思議功德,耻小慕 大,耻小則嗚呼自責,失於如來無量知 見,慕大則不知當云何得佛無上慧,如
轉酪為生蘇;次聞般若摩訶衍門,初歷色 心終于種智,含挾小大,出內取與,或共或 別或偏或圓,奉命領知而無希取,雖未頓
捨已漸通泰,如轉生蘇為熟蘇;次聞《法 華》會天性,定父子、授記莂、付大乘,廢三 歸一,如餘四味,同一醍醐,不令一人獨得
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法王、法臣 大事出世巧用方便,初用半字法,破二十 五有之繁芿,成四枯雙樹利益眾生。次用
半滿法,破二乘之獨善,成菩薩之廣大,成 四榮雙樹利益聖人。後用常住滿字,破二 邊之前後,成非枯非榮佛祕密藏,究竟利益。
主將之功畢,大誓之願滿,故身子、目連於《法 華》而息化,聖主贖命,斯亦不久,文云:「如我 本誓願,今者已滿足,如來不久當入涅槃。」
唱滅之言起自於此,二萬燈明迦葉佛等,皆 於《法華》究竟,今以師弟皆於此經發迹, 內祕菩薩道,外現作聲聞。「我實成佛已來
無量億劫」,以此推之,諸大羅漢從法身地, 俯影隨緣迹臨萬水,為學無學,作男作女, 示道示俗,首楞嚴力靡所不現,方便善權 為若此 (云云) 。
[0020a24] 總明觀者,上師弟施化法身所 為,若不作觀方便,於行人無益,如貧數 寶、似盲執燭。然心數甚多,且約善數,如弟
子者眾但舉十人耳。十善數者,謂:信、進、念、定、 慧、喜、猗、捨、覺、戒,此十數輔心王,能改惡就善、 革凡成聖,辦一切法門,但以十心為本,
如十弟子,輔佛行化,共熟眾生,立于佛法 也。信數對那律天眼第一,眼是五根首,如諸 方以東為上,信於諸數初入佛法也。進數
對迦葉頭陀第一,抖擻勤苦對進數也。念 數對波離持律第一,念力牢強憶持不忘也。 定數對目連神通第一,慧數對身子智慧第
一,皆可解。喜數對阿難多聞第一,多聞分 別樂,樂即喜數也。猗數對旃延,論體窮微 盡理,除邪顯正,如猗離惡得善,放苦入樂
也。捨數對善吉解空第一,若住空平等與 捨數相應。覺數對富樓那說法第一,覺是語 本,本立則辯說無窮。戒數對羅云持戒第一,
可解。十數扶心王能成觀行,於一念中深 入善法,三寶具足,王即佛寶;數即僧寶;所緣 實際,無王無數,即法寶。若入實際王數之 功,力用足矣。
[0020b16] 又取通大地十數與心王俱 起,入善、入惡遍通一切,謂:想、欲、觸、慧、念、思、 解脫、憶、定、受也。想對富樓那,想得假名,其
人善達假名,辯才無滯。欲對迦葉,迦葉無 世間欲而欲於無為。觸對旃延,觸入二 事更相涉入,旃延善論義,能窮往復。慧即
身子,可解。念對波離,念持律之上也。思對 羅云,思是行陰,此人實行持戒也。解脫對善 吉,脫名無累,此人解空於有得脫。憶對那
律,憶動發取境修天眼,易三摩提。定數對 目連,可解。受對阿難,多聞領持無謬也。十 人各備眾德,為引專門,宣示佛道,隨眾生
欲。欲慧者師身子,乃至欲多聞者師阿難, 共輔法王,各掌一職。
[0020b29] 今觀心亦如是,一一 心中皆具王數,為成觀故,王數相扶而取 開悟,或於想數入道,或於欲數入道,隨
所宜者,心王、心數而共攻之,化取塵勞諸 心而作佛事。作此觀未悟,觀行如乳;若 發無漏,觀行如酪;若破塵沙,如生熟蘇;若
破無明,觀如醍醐。至醍醐時王數皆畢,心 心法數不行故,名行般若波羅蜜。《普賢 觀》云:「觀心無心,法不住法,我心自空,罪福
無主。」即是無心、無數名為正觀。是心數塵 勞若不盡者,觀則不訖,故經言:「眾生不度, 我不成正覺。」即此意也 (云云) 。
[0020c11] 第二列菩薩 眾者,《釋論》云:「菩薩為出家、在家四眾攝,何 故別列?答:『有菩薩墮四眾中,有四眾不墮
菩薩中,為其不發心作佛,故今別列。』」同發 心求作佛者名菩薩眾。文為六:一、氣類; 二、大數;三、階位;四、歎德;五、列名;六、結句。
[0020c16] 一、 氣類者,即是菩薩摩訶薩也。若具存,應言 菩提薩埵摩訶薩埵,什師嫌煩,略提埵二字。
菩提,此言道;薩埵,此言心;摩訶,此言大。 此諸人等皆求廣博大道,又成熟眾生故, 道心、大道心之氣類也。菩薩多種,謂偏通別
圓,如《釋論》引迦旃延子明六度齊限而滿 者,此欲調血眾生為乳也;若《大品》明有 菩薩發心與薩婆若相應者,此欲調乳入
酪也;若《大品》明有菩薩發心遊戲神通 淨佛國土,又如《淨名》中得不思議解脫者, 皆能變身登座而復受屈被訶者,此欲調
酪為生熟蘇也;若《大品》明有菩薩發心即 坐道樹成正覺、轉法輪度眾生者,此是 調蘇為醍醐也。故下文云:「菩薩聞是法,
疑網皆已除。」又云:「若菩薩不聞《法華》,非 善行菩薩道,若聞此經即善行菩薩道。」又 《涅槃》云:「菩薩不聞《涅槃》,常有希望;若聞《涅
槃》,希望都息。」故略有四種也。
[0021a05] 本迹者,本 地難測,或居等覺,或齊法王,如善財入 法界見文殊色像無邊,法門深遠,本隣諸 佛,迹輔釋迦為菩薩,普現色身三昧力,
散影垂容,以口輪不可思議化隨宜廣說, 可以意知,不可以言辯也。所以迹引四 味,歸乎一實,譬如鎚碪器諸淳璞,成醍
醐已,一期化息,然其本地究竟成就,豈是今 日始入大乘?亦非寂滅道場高山先照,若頓、 若漸皆迹所為耳。
[0021a14] 觀解者,中道觀心雙照二 諦名大,通至菩提果名道,破五住塵勞 名成眾生 (云云) 。
[0021a16] 「八萬人」者,數也。餘經集眾甚 多,此經何少?或是語其大數,或譬王論密 事,不可率土同謀 (云云) 。
[0021a18] 約觀心者,觀一善 心具十法界,十界交互,具百法界,千性相等, 十善即萬法,約八正道即八萬法門也 (云云) 。
[0021a21] 「皆於阿耨三菩提不退轉」者,明位也。阿耨, 此云無上,道如境妙中說,位如位妙中說。 不退轉者,約位、行、念論不退,應四種分別:
不生三惡道,位不退;不生邊地,諸根完具 不受女身,即行不退;常識宿命,即念不退, 具此名阿鞞跋致地。三藏義也。若六心已
前,輕毛菩薩信根未立,其位猶退;七心已上 從初地至六地,不退為凡夫二乘,名位不 退;雖正使已盡,而未能遍修萬行,其行猶
退;至七地名行不退,而猶起二乘念,故有 念退;至八地道觀雙流入法流水,名念不 退,此名阿鞞跋致地,此乃三乘共十地之義
耳。地師云:「十住是證不退,十行是位不退,十 迴向是行不退,十地是念不退。」此是別教義, 不會此經,今所不用。《瓔珞》云:「初地三觀現
前,心心寂滅自然流入。」此亦別教不退,今亦 不用。若《華嚴》明初住得如來一身、無量身, 具三不退,此圓教不退,此是一實事,今用此 判位也。
[0021b10] 本迹者,本地寂滅尚非十地,況是 初住?尚非初住不退,況復別、通?別、通之位 宜釋餘經列眾,圓教之位正在今經,諸經
論師既不識迹安能知本?所歎既謬,毀在 其中,還成增減兩謗,何謂歎德?觀心者,三 觀即三不退,又一心三觀,即一心三不退 (云 云)
。舊云:「皆得陀羅尼」去,始是歎德。今取不退 轉即具兩意,成上屬明位,起後屬歎德。 舊云:「歎德作十二句,分為四意:初三句歎現
德,次三句歎往行,次四句歎內體,後兩句 歎外名,四意不同而德居於初,故稱歎德。 歎現又兩:初一句歎自行,後二句歎化他。
歎行為三:初句歎行本,本從諸佛得般 若;次句歎本行,行福德也,既有福德能資 於慧;次句為佛所歎。體又三:初慈悲歎應
身,中間兩句歎心慧報身,後一句歎法身。 歎名為二:初句歎名普聞,次句歎能度眾 生。」此之分文極有眉眼,覈論宗體,殊無趣
向。若歎通教,通教無三身,又非入佛慧,名 不普聞,種種義不成。若歎別教,別教初地已 過二乘,云何七地更起聲聞、支佛之念?若歎
圓教,不應言七地已下無不退之德,進退 無當,竟知歎誰?是所不用。
[0021c03] 今以十三句作 橫竪消文,一、竪,約十地義便;二、橫,約初住 義便。「不退轉」者成前,即是明位,起後即是
歎德,以對初地。初地名歡喜,喜其不退墮 二邊,入中道獲三不退,故知歎初歡喜地 也。「皆得陀羅尼」歎二地,二地名離垢,亦名
離達,離遮諸惡、達持眾善,即陀羅尼義,故 知歎離垢地也。「樂說辯才」歎三地,三地名 明地,內智明、外說辯,欲知智在說,說有種
種樂,說最勝故,故知歎第三明地也。「轉不 退轉法輪」歎四地,四地名焰,焰能破闇,又 能焦炷,轉法輪自害己惑如焦炷,破他
迷如除闇,故知歎第四焰地也。「供養百千 諸佛」歎五地,五地名難勝地,此地得深禪 定,用神通力難勝難及,於一念頃遍至十
方供養諸佛,故知歎第五地也。「於諸佛所 植眾德本」歎六地,六地名現前,由得禪 能供養諸佛,福資種智,種智現前,智是德
本,如植種於地,故知歎第六地也。「常為諸 佛之所稱歎」歎第七遠行地,此地二智方便 出過一切,廣修利益稱會佛心,故知歎第
七地。「以慈修身」歎第八不動地,正智不動 不出三界,但以慈董身應入五道,董口 為說法,董心為設方便,正法華具董三
業,故知歎第八地也。「善入佛慧」歎第九 地,九地名善慧,深入實際妙徹本源,此名 義最合,故知歎第九地。「通達大智」歎第十
地,十地名法雲,法身如虛空,禪定如大雲, 智慧如大雨,善入佛法名慧,巧用佛法 名智,互舉耳。「到於彼岸」歎十地內德,到三
諦之彼岸因中說果,又到在不久也。「名稱 普聞」歎十地外德,由內德深廣,致令聲 名普聞,內外相稱。若開等覺位者,此二句
擬之。「能度百千眾生」者,餘地度人,或一界 至九界,不名能度,十地勝前故稱能度。諸 地悉具眾功德,而今出沒釋者,為人情好異
故,依十地名便故,又豎義易解故,作此一 途消文耳。
[0022a11] 次,橫歎者,直約初住說之,餘位 位例可解。初發心住,一發一切發,出過二 邊革凡超聖入中道,其心寂滅,念念流入
薩婆若海故,言得不退轉。初住遮離取相 無知無明等障,持達般若解脫法身等德,故 言得陀羅尼。十信似解,尚能以妙音遍滿
三千界,何況初住?真解口密功德,故言樂說 辯才。初住能分身百世界作佛,論其實處 無量無邊,以能作佛,說法教化,故言能轉不
退法輪。初住得不思議神力,遍能承事法界 諸佛,故言供養百千諸佛。初住得實相本, 能植眾德也。初住開佛知見,知見已法與
諸佛同,故為佛之所稱歎。初住無緣慈普現 色身,遍應法界,故言以慈修身。初住入祕 密藏,故言善入佛慧。初住一心三智無能
障礙,故云通達大智。初住事理分究竟,故言 到於彼岸。初住圓德真實與名相稱,故言 名稱普聞諸佛世界。初住能為十法界而作
依止,安立救護,故言能度百千眾生。初住更 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種種功德,略言十三 句耳。二住去乃至等覺亦復如是,故《大品》
云:「初阿字門,具四十一字功德,後茶亦具 諸字功德,中間亦爾,字等、語等、功德亦等。」
[0022b04] 問:
[0022b05] 此中歎斷惑德,三藏不斷惑,可不被歎; 聲聞尚被歎,迹為通、別,何不歎德?
[0022b06] 答:
[0022b06] 通歎 於迹乃有此義,今經正明圓人,不歎方便 耳。
[0022b08] 問:
[0022b08] 云何諸句功德皆歎初住耶?
[0022b08] 答曰:
[0022b08] 餘 位亦如是,何獨初住。舊云「八地有諸功德」, 不以為疑;今圓歎初住,何德不攝?初住尚
爾,何況後位耶?《法華論》云:「上支、下支門,總 相、別相應知。」初得不退轉一句是總。此不 退有十種示現:聞法不退轉,即是陀羅尼;樂
說不退轉,即是樂說辯才;說不退轉,即是轉 不退法輪;依善知識不退轉,即是供養百千 諸佛植眾德本;斷疑不退轉,即是為諸佛稱
歎;入事不退轉,即是以慈修身;入一切智如 實境不退轉,即是善入佛慧;依我空法空不 退轉,即是通達大智;入如實境不退轉,即是
到於彼岸;應作所作不退轉,即是度百千眾 生。故初總句即是上支,次諸別句即是下支。 記中橫歎初住德,即與此意同也。論云:「二者
攝取事門者,示現諸菩薩住何等清淨地中, 因何等方便、何等境界、何等應作所作故。」若 從此義,作豎歎菩薩德亦無妨。
[0022b25] 觀心解歎 德者,不退轉如前說。陀羅尼者,空觀是旋 陀羅尼,假觀是百千旋陀羅尼,中觀是法音 方便陀羅尼。又空觀觀心但有名字,即聞
持陀羅尼;假觀觀心無量心,心、心數法皆是 法門,即行持陀羅尼;中觀觀心,心即實相,即 是義持陀羅尼。假觀觀心具十法界法,即法
無礙辯;中觀觀心十法界皆入實相,即義無 礙辯;空觀觀心十法界但有名字語言,即 辭無礙辯。觀一心即三心,三心即一心,一
界一切界,旋轉無礙,即樂說無礙辯。空觀是 轉位不退法輪,假觀是轉行不退法輪,中觀 是轉念不退法輪。供養佛者,秖是隨順佛
語。今順佛教修三觀心,即是供養佛;為 破五住得解脫故,即供養法;三諦理和即 供養僧。又眾行心資觀智心,即供養佛;觀
智心開發境界,即供養法;境智心和即供 養僧。實相心是觀智心本,觀智心是眾行心 本,得本種植則立,故言植眾德本。觀智心
冥於境界,境界印於觀智,智有所照常 與境合,即是為佛所歎。空觀為法緣慈 所薰,假觀為眾生緣慈所薰,中觀為無緣 慈所薰。空觀入通佛慧,假觀入別佛慧,
中觀入圓佛慧。空觀到一切智彼岸,假觀 到道種智彼岸,中觀到一切種智彼岸。空觀 聞於真諦,假觀聞於俗諦,中觀普聞中道
第一義諦,亦普聞三諦。空觀度四住百千眾 生,假觀度塵沙百千眾生,中觀度無明百千 眾生。一心三觀有無量德,歎不能盡,止略 說耳。
[0022c25] 五、列名者,大士大名,或從法門,或從 行德,或從本願,雖是一名備無量義,今依 經、依觀,銷十八菩薩名。
[0022c27] 「文殊師利」,此云妙 德,《大經》云:「了了見佛性,猶如妙德等。」《無行
經》云「滿殊尸利」,《普超》云「濡首」,《思益》云:「雖說 諸法而不起法相、不起非法相,故名妙 德。」《悲花》云:「願我行菩薩道,所化眾生皆於
十方先成正覺,令我天眼悉皆見之,我之 國土皆一生菩薩,悉令從我勸發道心,我 行菩薩道無有齊限。寶藏佛言:『汝作功德
甚深甚深,願取妙土,今故號汝名文殊師 利,在北方歡喜世界作佛,號歡喜藏摩尼 寶積佛。』」今猶現在,聞名滅四重罪,為菩薩
像,影響釋迦耳。觀心性理,三德祕密,不縱 不橫故名妙德。
[0023a10] 「觀世音」者,天竺云婆婁吉 底稅。《思益》云:「若眾生見者,即時畢定得於菩 提,稱名者得免眾苦,故名觀音。」《悲花》云:
「若有眾生受苦,稱我名者、念我者,為我天 耳、天眼所見聞,不得免苦,不取正覺。寶 藏佛云:『汝觀一切眾生生大悲心,今當字 汝為觀世音。』」此下文自釋名
(云云) 。
◎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二上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二下
天台智者大師說
[0023a23] ◎觀心釋者,三智名觀,三諦名世,三觀是 語,本故名音。
[0023a24] 「得大勢」者,《思益》云:「我投足之 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故名大勢 至。」《悲花》云:「願我世界如觀世音等無有
異。寶藏佛言:『由汝願取大千世界故,今 當字汝為大勢至。』」
[0023a28] 觀心釋者,三止為足,投 三諦地,動十法界,一切見愛所住之處皆悉 傾動 (云云) 。
[0023b01] 「不休息」者,《思益》云:「恒河沙劫為一 日夜,是三十日為月,十二月為歲,過百千 億億劫得值一佛。如是值恒河沙佛,行
諸梵行修習功德,然後受記,心不休息故 名不休息。」
[0023b05] 觀心者,觀空不住空,出假不住 假,而入中不住中,雙照二諦名不休息。
[0023b07] 「寶掌」者,《普超》云:「被上德鎧乃至佛無能沮 敗,令釋大乘,若於夢中,不志二乘,常以 實心、諸通慧心,為人講宣,於珍寶心無所
貪惜,故名寶掌。」
[0023b10] 觀心者,不思議三諦名之為 寶,一心三觀名之為掌,以此觀掌執此諦 寶,自利、利他故云寶掌。
[0023b12] 「藥王」者,《悲花》云:「願 賢劫一千四佛初成道我皆供養,諸佛入滅 我皆起塔,劫盡苦惱我皆救護,刀兵、疾疫作
大醫王,然後作佛。寶藏佛言:『今當字汝為 火淨藥王,在後作佛即樓至如來。』」觀心釋 (云云) 。此下欠釋七菩薩。
[0023b17] 「跋陀婆羅」者,此言善 守,亦云賢守。《思益》云:「若眾生聞名者,畢定 得三菩提,故名善守。」
[0023b19] 觀解者,中道正觀,於 諸善中最為上首,故言善守。
[0023b20] 「彌勒」者,此云 慈氏。《思益》云:「若眾生見者,即得慈心三昧, 故名慈氏。」《賢愚》云:「國王見象師調象,即慈
心生,從是得名慈氏。」《悲花》云:「發願於刀火 劫中擁護眾生。」
[0023b24] 今觀解者,中道正觀即是無 緣大慈,慈善根力令諸心數皆入同體大慈 法中,離諸不善,故稱慈氏。又云慈乃姓也,
名阿逸多,此翻無勝,下文 (云云) 。此下欠釋 寶積。
[0023b28] 「導師」者,《思益》云:「於墮邪道眾生,生大 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報,故名導師。」
[0023b29] 觀解 者,三觀妙智導一切行,不墜二邊,皆入正 觀,故名導師。未釋者,俟後追註 (云云) 。
[0023c02] 六、「如 是」下,是結句也。
[0023c03] 第三列雜眾者,舊云凡夫 眾,此中有聖;舊云俗眾,此中有道;舊云天 人眾,此中有龍鬼;皆不便。今呼為雜眾,意
則兼矣,所謂五道、二界、八番,是故言雜。方等 經亦列地獄,《中陰經》亦化無色,此皆隨機 適現,不可一例作並,復不可定其次第。
舊云人是土主,讓諸客在前,《無量義經》秖 與此經同席,明國王、國臣,國士、國女,不論 賓主相讓。出經家趣列在文,或有別意未
詳。今觀此文有八番,先標帝釋,次列四 王,前龍後鳥,鬼神重出,為此義故呼為雜 眾,不可言其次第。又雜眾者,此中有得道、
未得道者,雜果報與形服雜,故言雜。其中 得二乘道者,無漏智與無明煩惱雜,故言 雜;其中得菩薩道者,漚和與眾機雜,故言
雜;其中得佛道者,一法具一切法,故言雜。 雜義如是,豈可以凡夫形俗判之,復不 可以五道人天等判之,故言雜也。此是 約教釋 (云云) 。
[0023c21] 「釋提桓因」,因陀羅,或云旃提羅, 此翻能作,作忉利天主。忉利此翻三十三, 四面各八城,就喜見城合三十三,共居須彌
頂。須彌,此翻安明,四寶所成,高廣三百三十 六萬里,此是欲天之主,故前列。《雜阿含》四十 云:「有一比丘問佛:『何故名釋提桓因?』答:『本
為人時行於頓施,堪能作主,故名釋提桓 因。』『何故名富蘭陀羅?』『為人時數數行施故。』 『何故名摩伽婆?』『本為人時名故。』『何故名娑
婆羅?』『本為人時此衣布施故。』『何故名憍尸迦?』 『本為人時姓故。』『何故名舍脂鉢低?』『舍脂是婦, 鉢低是夫。』『何故名千眼?』『本為人時聰明,於
一時坐思千種義,觀察稱量,故名千眼。』『何 故名因提利?』『為三十二天主。』」《瓔珞》第三云:「天 帝名拘翼。」
[0024a06] 教門者,《阿含》中帝釋是阿那含,般 若明十方,難問般若者,皆名釋提桓因。別、 圓中明釋提桓因得首楞嚴三昧,內證不同,
過賢劫二千二十四劫作佛,號無著世尊 (云 云) 。
[0024a10] 本迹者,十住、行、向即三十,十地為一,等覺 為二,妙覺為主,同棲第一義天,共服實相 甘露即本也,居須彌頂迹也。
[0024a12] 觀心解者,自 行十善,勸他隨喜,此三十善皆空、皆假、皆中, 即是三十三觀門也。
[0024a14] 「名月」等三天子,是內臣 如卿相,或云是三光天子耳。名月是寶吉祥 月天子,大勢至應作;普香是明星天子,虛空
藏應作;寶光是寶意日天子,觀世音應作。此 即本迹釋也。
[0024a18] 觀解者,三觀即二智,三智即 三光,從三諦生三智,諦即天、智即子 (云云) 。
[0024a19] 「四 大天王」者,帝釋外臣,如武將也,居四寶山, 高半須彌,廣二十四萬里。東提頭賴吒,此云
持國,亦言安民,居黃金山,領二鬼:揵闥婆、 富單那。南毘留勒叉,此云增長,亦云免離, 居瑠璃山,領二鬼:薜荔多、鳩槃茶。西毘留
博叉,此云非好報,亦云惡眼,亦云雜語,居 白銀山,領二鬼:毒龍、毘舍闍。北毘沙門,此 云種種聞,亦云多聞,居水精山,領二鬼:羅
剎、夜叉。各領二鬼不令惱人,故稱護世。
[0024a28] 本 迹者,本為常樂我淨四王護持佛法,不令 外人取其枝葉斫截破壞,常王護東方常、無 常雙樹,樂王護南方樂、無樂雙樹,我王護西
方我、無我雙樹,淨王護北方淨、不淨雙樹。枝 榦喻常,華喻於我,果喻於樂,茂葉喻淨,護 此華果,常能利益一切眾生故,迹為四王 而護世也。
[0024b06] 觀解者,觀四諦智即是四王,一 諦下除愛見二惑,即是護八愛見也。次忉 利上有焰摩,此翻善時,《大論》云妙善,去
忉利三百三十六萬里。善時上有兜率陀,此 翻妙足,去焰摩如地遠,而不列者,略耳。何 者?下天鈍、上天著樂,尚知來集,況不著、不 鈍而不來耶?
[0024b12] 「自在」即第五,「大自在」即第六, 自化五欲,他化五欲 (云云) 。有人言,是色界頂 大自在。此不應超至彼也。
[0024b14] 本迹者,此兩天 本住自在、自在王等定,迹為兩天耳。
[0024b15] 觀心 者,入空是自在觀,入中是大自在觀 (云云) 。
[0024b16] 次 列色界天。「娑婆」,此翻忍,其土眾生安於十 惡不肯出離,從人名土,故稱為忍。《悲花經》
云:「云何名娑婆?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 惱,故名忍土。」亦名雜,雜九道共居 (云云) 。「梵」 者,此翻離欲,除下地繫,上升色界,故名離
欲,亦稱高淨。「尸棄」者,此翻為頂髻,又外國 喚火為樹提尸棄,此王本修火光定,破欲 界惑,從德立名。然經標梵王,復舉尸棄,
似如兩人,依《釋論》正以尸棄為王,今經 舉位顯名,恐目一人耳。住禪中間,內有 覺觀,外有言說,得主領為王,單修禪為梵
民,加四無量心為王也。初禪有梵眾、梵輔、 大梵,今舉王攝諸也。
[0024b29] 「光明」者,二禪也,此有 少光、無量光、光音;三禪有少淨、無量淨、遍淨; 四禪有密身亦無挂礙、無量密亦受福、密果
亦廣果、無想密亦無想。又有五那含:不煩、不 熱、善見、善現、色究竟亦大自在即摩醯首羅, 經文存略不具出,但等等此諸天也。例
有教門、本迹、觀心,自思之。
[0024c06] 次列八龍者, 「難陀」名歡喜,「跋」名善,兄弟常護摩竭提,雨 澤以時,國無饑年,瓶沙王年為一會,百姓
聞皆歡喜,從此得名,即目連所降者也,居 海中。
[0024c10] 本迹解者,本住歡喜地,迹居海間。
[0024c10] 觀 解者,三觀即中道,生法喜也。
[0024c11] 「娑伽羅」,從居 海受名,《華嚴》所稱,舊云因國得名。本住 智度大海,迹處滄溟。
[0024c13] 「和修吉」,此云多頭,亦 云寶稱,居於水中。本住普現色身三昧,迹 示多頭也。觀者,入假之觀,分別無量法 門也 (云云) 。
[0024c16] 「德叉迦」,此云現毒,亦云多舌,或 云兩舌,本住樂說無礙辯法門,迹示多舌。 「阿那婆達多」,從池得名,此云無熱。無熱池,
《長阿含》十八云:「雪山頂有池,名阿耨達池, 中有五柱堂,從池為名,龍王常處其中。閻 浮提諸龍有三患:一、熱風、熱沙著身,燒皮
肉及骨髓以為苦惱;二、惡風暴起吹其宮 殿,失寶飾衣等,龍身自現以為苦惱;三、諸 龍娛樂時,金翅鳥入宮,搏撮始生龍子食
之,怖懼熱惱。此池無三患,若鳥起心欲往 即便命終,故名無熱惱池也。」本住清涼常 樂我淨,迹處涼池。觀者,三觀妙慧,淨五住 之煩唼,免二死之熱沙
(云云) 。
[0024c28] 「摩那斯」,此云 大身,或大意、大力等。修羅排海淹喜見城, 此龍縈身以遏海水。本住無邊身法門,迹 為大體。觀者,中道正觀其性廣博
(云云) 。
[0025a02] 「漚鉢 羅」,此云黛色蓮華池,龍依住,從池得名。本 住法華三昧,迹居此池。觀者,三觀即是修
因,因即蓮華也。《正法念經》云:「龍為諸天保 境,修羅興兵前與龍鬪。」故知為天所管也。
[0025a07] 次列四緊那羅,亦云真陀羅,此云疑神,似 人而有一角,故號人非人。天帝法樂神,居 十寶山,身有異相即上奏樂。佛時說法,諸
天弦歌、般遮于瑟而頌法門。舊云:「法緊奏四 諦,妙緊奏十二因緣,大緊奏六度,持緊總 奏前三。」今言奏四教法門也。本住不可思
議,不起滅定安禪合掌,以千萬偈讚諸法 王,迹寄弦管歌詠十力。觀者,觀音聲即空、 即假、即中,隨順三諦即是讚佛也。
[0025a15] 四乾闥 婆,此云嗅香,以香為食,亦云香陰,其身出 香,此是天帝俗樂之神也。樂者幢倒伎也,樂
音者,鼓節弦管也,美者幢倒中勝品者,美 音者弦管中勝者也。
[0025a19] 「阿修羅」者,此云無酒,四 天下採花醞於大海,魚龍業力其味不變, 瞋妬誓斷,故言無酒神,亦云不端,彌天安師
云「質諒」。質諒,直信也。此神諂曲,不與名相 稱。有二種:鬼道攝者,居大海邊;畜生道攝 者,居大海底。
[0025a24] 「婆稚」者,此云被縛,或云五處 被縛,或云五惡,物繫頸不得脫故云被 縛。亦云有縛,為帝釋所縛。本能五繫,繫魔
外道,迹為此像耳。《正法華》云「最勝觀」者,以 三觀智,縛五住惑,入實際中。
[0025a28] 「佉羅騫馱」,此云 廣肩胛,亦云惡陰,涌海水者,《正》本云寶錦。 本住權、實二智,慈荷眾生故,迹為廣肩胛。
觀者,三觀能鼓覆五住生死大海也。
[0025b02] 「毘摩質 多」此云淨心,亦云種種疑,波海水出聲, 名毘摩質多,即舍脂父也。《觀佛三昧》云:「光音
天生此地,地使有欲,入海洗不淨,墮泥變 為卵,八千歲生一女,千頭少一,二十四手。 此女戲于水,水精入身,八千歲生一男,二
十四頭,千手少一,海水波音名為毘摩質多。 索乾闥婆女,生舍脂,帝釋業力令其父居七 寶殿,納為妻,後讒其父,遂交兵,脚波海
水、手攻喜見,帝釋以般若呪力,不能為害。」 《正》本云「燕居」。本者色心本淨,迹為此名。觀 者,正觀中道即是淨心。
[0025b13] 「羅睺羅」,此云障持, 障持日月者也,是畜生種,身長八萬四千由 旬,口廣千由旬,寶珠嚴身,觀天女天園
林,若四天下人,孝養父母、供養沙門者,諸 天有威力,上空雨刀;若不爾,諸天入宮 不出。又日放光照其眼,不能得見,舉
手掌障日,世人咸言日蝕怪險,種種邪說; 掩月亦如是。或作大聲,世人言天獸吼,險 亂王衰,種種邪說。怖日月時,倍大其身氣
呵日月,日月失光。來訴佛,佛告羅睺:「莫吞 日月。」羅睺支節戰動,身流白汗,即放日月, 日月力、眾生力、佛力,眾因緣故不能為害。昔
有婆羅門聰明廣施,四千車載食,於曠野 施。有一佛塔,惡人所燒,即以四千車載水 滅火救塔,歡喜發願,願得大身,欲界第一。
既無正信、好鬪愛戰、喜施,故生光明城,作 羅睺羅修羅主也。《正》本云「吸氣」。本、觀 (云云) 。
[0025b29] 次 列四迦樓羅,此云金翅,翅翮金色,居四天 下大樹上,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里,有人 言:《莊子》呼為鵬,鵬行眾鳥翼之,亦稱為鳳
皇。私謂鳳不踐生草,噉竹實,棲乳桐;金翅 噉龍,云何是類?「大威德」者,威勝群輩,又威 攝諸龍也,《正》本云「具足」。「大身」者,大群輩也。
「大滿」者,龍恒充滿己意也。「如意」者,頸有此 珠也,《正》本云「不可動」。迦樓鳥有神力,雄化 為天子,雌變為天女,化己住處有寶宮,亦
有百味,而報須食龍,胎能噉胎,不能噉 三,卵能噉二,濕能噉三,化能噉四。《觀佛三 昧經》云:「正音迦樓,一日山東噉一龍王,五百
小龍,三方亦爾,周而復始壽八千年。臨終 失勢欲噉龍子,龍母 [口*熬] 嘇之不得食,即 嗔從金剛山透海,穿地輪過,不能過風
輪,風彈之,從故孔湧到金剛山,如是七返, 還山頂命終,肉裂火起,將燒寶山,難陀 雨雨滅之,肉爛心衝風輪亦七返,墮山上
成如意珠,龍得之即為王,人王亦感此珠 者也。」
[0025c20] 次列人者,「韋提希」,母也,翻思惟。頻婆 娑羅,此翻模實,父也。「阿闍世」者,未生怨,或 呼為婆留支,此云無指,內人將護呼為善
見,善見之名本也,無指之稱表迹。《大經》云:「阿 闍名不生,世者名怨。」以不生佛性故,則 煩惱怨生,煩惱怨生故不見佛性,不生煩
惱即見佛性。又阿闍者名不生,世名世 法,以世八法所不污故,故名阿闍世,此是 本義也。《普超經》云:「阿闍世從文殊懺悔,得
柔順忍,命終入賓吒羅地獄,即入、即出,生 上方佛土得無生忍,彌勒出時復來此界, 名不動菩薩,後當作佛,號淨界如來。」其迹
既爾,本豈可量?說《法華》時預清淨眾,至《涅 槃》時引逆罪者,何異迦葉於《法華》受記,於 《涅槃》不堪付囑?不可迷迹而惑其本也。
[0026a06] 觀解者,貪愛母、無明父,害此故稱逆,逆即 順也,行於非道,通達佛道。
[0026a07] 問:
[0026a07] 佛在人中說 法,列人眾何少?
[0026a08] 答:
[0026a08] 文略不載,人實不少,文 云:「及諸小王、轉輪聖王等。」《無量義》中列四輪 王,國王、國臣,國民、士女,其眾則廣。
[0026a10] 問:
[0026a10] 天、人、龍、 鬼皆見佛聞法,地獄一道,無色一界,何意不 列?
[0026a12] 答:
[0026a12] 此義今當辯。夫諸道升沈,由戒有持、 毀;見佛、不見佛,由乘有緩、急。然持戒有麁 細,故報有優、劣;持乘有小、大,見佛有權、實,
且略判戒乘各為三品,依《涅槃》一句開為 四句釋之,其義則顯:一、戒乘俱急,二、戒緩乘 急,三、戒急乘緩,四、戒乘俱緩。若通論戒乘,
一切善法,一切觀慧,皆得稱戒,亦皆是乘, 人天五乘即是其義,道、共等戒悉是通意也。 今就別判,三歸、五戒、十善、八齋、出家律儀,乃
至定共、能防身口、遮惡道果、得人天報者, 名之為戒。若聞經生解,觀智推尋四諦、十 二緣、六度、生滅無生滅等,智能破煩惱,運
出三界者,名之為乘。故《大品》云:「有相之善 不動、不出,無相之善能動、能出。」即此義也。 若戒乘俱急者,持下品戒,戒急報在人中,
持小乘乘急,以人中身,於三藏教時見佛 聞法;持中乘乘急,以人報身,於通教大乘 乃至帶方便諸大乘經時,見佛聞法;持上
乘乘急,以人報身於華嚴、法華等教及諸 教中圓,見佛聞法,預列為同聞眾者是也。 若持中品戒急,報在欲界天,持小乘乘急,
以欲界天身,於三藏時見佛聞法,餘如上 說。若持上品戒急,加修禪定報在色、無色 天等,持小乘乘急,以色、無色天身,於三藏
中見佛聞法,餘如上說。釋第一句竟。若 戒緩乘急者,三品戒皆緩,報墮三途,持小 乘乘急,以三途身,於三藏中見佛聞法,
餘如上說。釋第二句竟。若戒急乘緩者,三 戒急故,受欲界人天及色、無色天身,三乘緩 故,佛雖出世說三乘法,愛著樂報耽荒五
欲,不見佛、不聞法,舍衛三億家,及諸不見 聞者,三界著樂諸天等是也。釋第三句竟。 若戒乘俱緩者,受三途報,不見佛、不聞法
也,釋第四句竟。此文不列地獄者,以其 戒緩,苦重報隔;上乘又緩,不能於法華見 佛聞法,餘經有列者,餘乘急耳。又不列無
色天者,上戒急故受天身著定味,上乘緩 故,不能於法華見佛聞法;餘經有列者, 有餘乘急耳。若得此意,一一勘天龍八部,
皆識本緣緩急,來、不來義悉可解,廣釋如 《淨名疏》。又識權者引實,本迹義轉明,將此 勘已觀行,三世因果朗然可識。
[0026b24] 「各禮佛足」 者,總結眾集也。
[0026b26] ◎「爾時世尊」下,訖品,名別序。文為五:一、眾 集,二、現瑞,三、疑念,四、發問,五、答問。光宅逆
順生起,由眾集故現瑞,乃至由問故答,答 由於問,乃至瑞由眾集,此乃翻覆緣起,鉤 鎖相連,序於正意,竟自未顯,直是因緣一
釋,尚自不明,況二三四緣,了無趣向。今明五 序,序正中四一,集眾敘人一,現瑞敘理一, 疑念敘行一,問答敘教一,此則因緣釋也。
約教者,此序序正,非三藏,非通、非別,乃是 序於圓正耳。約本迹者,若以序序〈壽量〉中 本地四一者,此義自可知,不復記。觀心可 解 (云云)
。就眾集又二,初眾集威儀,次眾集供 養,《法華論》目此為威儀如法住。
[0026c09] 「四眾」者,舊 云:「出家、在家各二,合為四眾。」此名局,意不 周。今約一眾,更開為四:謂發起眾、當機眾、
影響眾、結緣眾。發起者,權謀智鑒,知機、知時, 擊揚發動,成辦利益,如大象躄樹使象子 得飽,所謂發起令集,發起瑞相,乃至發起
問答等,皆名發起眾。當機者,宿植德本,緣 合時熟,如癰欲潰,不起于座,聞即得道,此 名當機眾。影嚮者,古往諸佛、法身菩薩,隱
其圓極,匡輔法王,如眾星繞月,雖無為 作而有巨益,此名影嚮眾。結緣者,力無引 導擊動之能,德非伏物鎮嚴之用,而過去根
淺,覆漏污雜,三慧不生,現世雖見佛、聞法, 無四悉檀益,但作未來得度因緣,此名結 緣眾。比丘眾既爾,餘三眾亦然,合十六眾。類
如大通智勝佛時,王子覆講即彼時發起眾, 聞法得道即彼時當機眾,聞法未度而世世 相值,于今有住聲聞地者,即彼時結緣眾。
彼佛世時尚有四四十六眾,今佛道同,寧得 無耶?此是圓教十六眾,約三教亦例可知。
[0026c29] 本迹可解。
[0026c29] 觀心者,研境作觀,在名字觀行 位中,即成結緣眾,入相似位即成當機眾, 入分真位即成發起、影嚮眾 (云云) 。
[0027a02] 「圍遶」者,佛 初出世,人未知法,淨居天下化為人像,到 已右旋,旋已敬禮,禮已却坐聽法。因於天
敬,人以為楷,此因緣解也。圍遶者,行旋威 儀也,表四門機動,俱見圓理,以圓對偏,例 有四義,即教門解也。又佛身周匝相好莊嚴,
四旋瞻仰,增念佛定,即觀心解也。若觀佛色 身,得見法身,即本迹解。
[0027a09] 「供養」者,通三業皆 是供養,別論卑謹虔禮名恭敬,至念專注 名尊重,發言稱美名讚歎,施其依報名供
養。此中文略,具辯應如《無量義經》廣說。天厨、 天香、天鉢器等即是供養。大莊嚴菩薩及八 萬大士,合掌叉手即是恭敬,一心瞻仰即是
尊重,說七言偈即是讚歎。今論眾集,指彼 文者,彼經眾集,說法竟,儼然不散,即彼座席 仍說《法華》,故知三業供養不得有異,用彼 廣釋,此略,於義無咎。
[0027a18] 從「為諸菩薩說大乘 經」下,訖「以佛舍利起七寶塔」,是現相序。瑤師 明七瑞,此土開六,他土總一;光宅此彼各六
瑞。此六者,動則說法度人,靜則入定觀理, 動靜為一雙;上天雨四花,下地六種動,上 下為一雙;大眾內懷歡喜,如來外放光明,
內外為一雙。今謂尋文起盡如光宅,若取 名義便易,表報之意並自未彰。今明智定、 因果、感應為三雙:智則指一說多,定則諦
緣義處;因則四位天花,果則六處地動;感則 大乘機發,應則圓毫照之。此六皆稱瑞相 者,文云:「今相如本瑞」,瑞秖是相耳,人情分
別,以密報為瑞,奇異為相。相何所報?妙理 玄賾說之至難,人情悠悠不能尊重,先以 異相駭變常情,常情既變而生欽渴,故以
異釋相,以報釋瑞。略明六瑞,表報十妙,感 應妙中已說,今更道說法瑞,表報說法妙、智 妙;入定瑞,表報行妙;雨花瑞,表報位妙;地
動瑞,表報境妙、乘妙;眾喜瑞,表報眷屬妙、利 益妙;放光瑞,表報感應妙、神通妙,是故六種 俱名現相序。
[0027b09] 「說大乘經」者,《善戒經》有七大: 一、法大,謂十二部毘佛略也;二、心大,謂求 於菩提也;三、解大,謂解菩薩藏也;四、淨大,
謂見道淨心 (云云) ;五、莊嚴大,謂福德智慧 也;六、時大,謂三僧祇行行也;七、具足大, 謂以相好自嚴得菩提也;六、是因大;七、是
果大。大因、大果合為大乘經也。今將十妙 義捒經應可解。
[0027b16] 生師云:「無相空理,大乘之 本,封三來久,頓說無三,不能取信,故說 無相為《法華》序。」觀師意同。若爾《般若》、《淨名》皆
應是序,何獨《無量義》耶?彼釋云:「如此由五 時故後教得起。」更問:「若爾,《無量義》與諸經 皆通途相生,非關別序。」基師云:「空理無形
故云無量,序意同前,難亦如是。」印師云:「無 相善有成佛義,故言無量。」又云:「彼經不說 有三、無三有異,《大品》非《法華》所指,指者不
來秦地。」今謂此經是宋元嘉三年慧表比 丘,於南海郡朝廷寺,遇曇摩耶舍受此本, 還武當山,永明三年始傳於世。經既已來,豈
可送還天竺?光宅云:「《無量義》以萬善同歸 能成佛道,《法華》正明無二、無三,破三與一 為異,故即為序。」若言萬善同歸,二三何不
同歸?二三若歸,序正不異;若言破二、破 三,何不破萬?破二、破三,則無二無三,既 其破萬,是則無序。取經互舉意為異者,不
成異也,異意不顯,序義亦不成也。劉虬注 云:「無相為本,無相一法含義不貲。」若含義 不貲,即是有相,何謂無相?尋諸師各偏一
種,若言有相之善有成佛義,此三藏意耳; 若言無相之善有成佛義,此通教意耳;若 言含法不貲,此別教意耳。並他經所明,皆
非序《法華》意耳。若《法華論》列十七種,皆 《法華》之異名,無量義者,即《法華》之一名也。今 申論意,佛直說此名而入此定,故得為
序。《大品》、《金光明》、《涅槃》,皆先唱名,於序無妨。 今經文殊引古佛,亦名無量義;又云:「當說 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此亦序中唱名,與論
意同也。今按彼經釋無量義者從一法生, 其一法者所謂無相,無相、不相名為實相,從 此實相生無量法,所謂二法、三道、四果。今
釋此文,無相者,無生死相也;不相者,不涅 槃相也;涅槃亦無,故言不相無相,指中道 為實相也。二法即頓、漸,頓謂《華嚴》頓中一
切法也,漸謂三藏、方等、般若一切法也。三 道即三乘,四果即羅漢、支佛、菩薩、佛,此等諸 法名為無量。實相為義處,從一義處出無
量法,得為無量法入一義處作序。譬如算 師從一算下諸算,除諸算歸一算,由下 故除下為除、序從一派諸、收諸歸一,開為 合序亦復如是。如此消釋,不違彼經論,
亦與此經合 (云云) 。
[0028a01] 復次《無量義》讚偈,明法 身百非洞遣,應為丈六紫金輝。《普賢觀》明常 樂我淨四波羅蜜住處。前後兩文皆明常,豈
有中間壽量而是無常耶?他難云:「序已說常, 正何所道?」今反難之,《涅槃》以純陀是序,已 開常宗,正何所道?他又例《淨名》序金剛無為
無數,而正說不明常,《法華》亦應爾。今還反 難之,純陀序常,《涅槃》正應無常,今論序常, 正常何疑也?
[0028a09] 「教菩薩法」者,無量義處用教 菩薩也,義處即諦理也。下文:「普令一切眾,亦 同得此道」又云:「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
即此意焉。
[0028a12] 「佛所護念」者,無量義處是佛自 所證得,是故如來之所護念。下文云:「佛自 住大乘也,雖欲開示,眾生根鈍,久默斯
要,不務速說。」故言護念。
[0028a15] 「佛說經已,入無量 義處三昧」者,慧定相成,非禪不智,須先入 定,非智不禪,故先說法。即智而定,即定而
智,先後入出,無有隔礙。疑者云:「若未說無 量義可入斯定,說此經已何故入定?」釋 言:「先入此定,後說此經,可解。說此經竟
而更入者,是為《法華》作序耳。何者?若不先 開,則後無所合,先入開定為合定作序, 稱為瑞相,即此義焉。若作次第者,先入無
量義三昧已,應入法華三昧,若明文彰顯 時眾則知,何俟彌勒殷勤、文殊靳固,故知作 序其義轉明。」
[0028a26] 「身心不動」者,與所緣之處相應 也。身之本源湛若虛空,心之理性畢竟常寂, 大通智勝身體及手足,寂然安不動,其心常
憺怕,未曾有散亂。身若金剛不可動轉, 心若虛空無有分別,無量義處三昧法持 於身心故不動也。稱為無量者,此定寂而 常,照能知世間,從此一法出無量法也。若
作序義,身法體動運,今令不動運;心法體 分別,今令不分別,序義明矣。
[0028b05] 問:
[0028b05] 瑞相本論 奇異,說法入定,佛之恒儀,何得為瑞?
[0028b06] 答:
[0028b06] 說法 雖竟,時眾不散,肅有所待,故知前之說法, 舉眾來集,待於後聞;此事奇特與常說異, 何意非瑞?雖入開定,意在合定,與常入
定有異,何意非瑞相耶?又文殊引古佛六 瑞皆有此事,若昔非瑞相,何以證今?今古 同然,豈可以凡情而非之耶?
[0028b12] 「天雨四花」 者,舊云:「小、大白,小、大赤。」《正法華》云:「意花、大意 花,浦嚮花、大浦嚮花。」《釋論》九十九云:「天花妙
者,名曼陀羅。」又七十九云:「八百比丘成佛國 土,常雨五色曼陀羅花。」舊雨小、大白,表在 家二眾,小、大赤表出家二眾,表其昔來因而
未果。今謂此解狹而不當,直論四眾,收三 藏中十六眾尚不盡,況復四十八眾?是故為 狹。夫花相密報其因,四眾昔來已是因,何
俟花報?若報其果,天應雨實,何故雨花? 故云不當。今言雨花,明其昔因非佛因,三 藏中因是二乘因,通中因是共因,別中是菩
薩因,皆非佛因。今天雨花,報其當獲佛因。 佛因者,即四輪因也,小白表銅輪,習種性開 佛知見也;大白表銀輪,性種性十行,示佛知
見也;小赤表迦輪,道種性十迴向,悟佛知 見也;大赤表琉璃輪,聖種性十地,入佛知見 也。四輪皆同是因,是因由中而生,故從天
而雨,由是因位故,以花表之。但因有趣果 之義,故而散佛上。如此因果,誰當感剋?秖 是此會時眾,故言「及諸大眾」也。下文殊釋 疑,吹大法 蠡
等四句,又正說中開示悟入,又 與大車中遊於四方,節節相承皆是位義,故 知花表因位也。
[0028c06] 問:
[0028c06] 四輪是別位義,那得釋 圓位耶?
[0028c07] 答:
[0028c07] 名通義圓尚無所失,況名別義 圓而不得用耶?
[0028c08] 問:
[0028c08] 別義賢聖,圓亦有耶?
[0028c08] 答:
[0028c08] 已 如《玄義》,若言四花俱從天雨,表四眾當同 成一因,如此釋者,出三藏義未出通義; 若言四眾同是菩薩因者,此釋出通義,未
出別義;並非佛因,皆非《法華》意也。《法華》意 如前說。
[0028c13] 「普佛世界地六種動」者,舊云動三 乘人因果決定六執者,此破三藏家三乘六 執,未破通教三乘六執。通教約法,三人因
果同,若約人,三人因果異,此之同異俱被 破,而舊家破意不破此也。別教無三乘名 則無六執,舊所不破。今明別家因時三法
縱橫,果時三法亦縱橫,此則須破。今釋地六 種動,表圓家六番破無明,無明磬礴未曾 侵毀,方將破壞,故動地以表之,無明若轉
即變為明,故普佛世界六種震動也。六種表 住、行、向、地、等、妙六番也。《優婆塞清淨行經》云: 「菩薩生時動地,示此生已盡無復煩惱,一
切眾生應得道者,煩惱將滅故動。」即此義 也。
[0028c26] 本迹解者,如文殊釋疑,引古佛為答,密 得此意即是識本,非謂他佛昔現斯瑞,而 我世尊本亦斯瑞,非今一反也 (云云) 。
[0028c28] 觀行者, 動六根也,地相堅固如六根水執,未曾入 大乘之道,動難動之地,表淨未淨之根。東 涌西沒者,東方青主肝,肝主眼;西方白主
肺,肺主鼻,此表眼根功德生、鼻根煩惱互 滅,鼻根功德生、眼中煩惱互滅,餘方涌沒 表餘根生滅亦復如是。六動者,動、起、涌、震、
吼、覺,一一中又有三:謂動、遍動、等遍動。直動 為動,四天下動為遍動,大千動為等遍動。 餘五亦如是,合十八種動,此即表淨十八 界也 (云云) 。
[0029a09] 次明大眾心喜瑞者,眾見雨花地 動,知甘露將降欣躍內充,表大機當發感 於勝應。
[0029a11] 問:
[0029a11] 喜怒人之常情,何得為瑞?
[0029a11] 答:
[0029a11] 天花 悅眼,地動震心,《大經》云:「動時能令眾生心 動。」花地是外瑞,心喜是內瑞,非常之喜,昔
雖曾有,而不為喜所動,而能一心觀佛, 何得非瑞?若言歡喜動陰心者,人天義也; 若喜動真諦無漏心者,藏通義也;若喜 動即假心者,別義也;喜動實相心者,圓
義也。
[0029a18] 次明佛放光瑞,即表應機設教,破 惑除疑。白毫具種種功德,《觀佛海三昧經》 云:「佛初生時,牽長五尺,苦行時長一丈四
尺,得佛時長一丈五尺,其毫中表俱空,如白 琉璃筒,內外清淨。從初發心,中間行行種種 相貌,乃至入涅槃,一切功德皆現毫中。」毫
在二眉之間,即表中道常也,其相柔軟表 樂,卷舒自在表我,白即表淨,放光破闇 表中道生智慧,光照此土、他土表自覺、覺 他。
[0029a27] 復次二乘雖達二諦不知中道,如有 二眉而無白毫,別教雖知三諦,不能毫中 具一切法,當知從初至後,法界中事悉現
毫內者,即表圓教之意。
[0029b01] 復次,眾經明放光 不同,《大品》從足下千輻輪相,乃至頂髻,一 一各放六萬億光明,如彼廣說。《大經》面門放
光,此經白毫放光,緣宜不同耳。又收光 不同,《育王經》云:「收從背入,欲記過去事;收 從前入,欲記未來事。」而不見記現在事,私
謂脇入應記現在事也。足入記地獄,踝入 記畜生,脚指入記鬼,膝入記人,左掌入記 鐵輪王,右掌入記金輪王及記諸天,臍入
記聲聞,口入記緣覺,白毫入記菩薩,肉髻 入記佛。而今經放白毫光,而未見收光之 文者,略耳。又解云,放光照現在事,收光明
將來事,此經正論此土、他土諸佛道同,故正 論放光。若解諸佛道同,即開示悟入,任運獲 記則放光為正,收光是傍,故略而不說耳。
若丈六佛放光者,三藏義也;若尊特佛與丈 六佛共放光者,通義也;若尊特佛獨放光 者,別義也;若丈六佛即毘盧遮那法身放光
者,圓義也。舊云:「此土六瑞訖至膩吒天。」今尋 文從照東方萬八千土下,即是他土六瑞之 文,蓋斟酌由人耳。舊云:「實照十方,照東方
者,表一乘因果是諸因果之上,萬是數圓表 果位滿,八千數缺表因果未足,若照東方 義已足,更照九方復何所表?」今明東是方始,
表十住是位始,迹門說法,生身菩薩朗然見理, 入於十住開佛知見。舉初即知中後,故云: 「靡不周遍者」。當知諸方亦然,諸位亦然,若
就本門說法,四方佛集即表本門說法,法身 菩薩增道損生,四位增長也。
[0029b29] 觀解「萬八千」者, 約十八界,論百法界、千性相,即有一萬八 千,此等境界佛慧未開,今應當開,故以數
表之耳。文云:「從阿鼻獄上至有頂」即六法 界也。又見諸佛、菩薩、比丘等,十界具足,故文 云:「靡不周遍」,即此意也。若分文屬此土第
六相,若屬他土即是總相照他土文。
[0029c06] 次明 光照他土六瑞者,一見六趣,二見諸佛,即 是上聖下凡為一雙,三聞佛說法,四見四 眾得道,即是人法一雙,五見菩薩行行,六
見佛涅槃,即是始終一雙。既有可化眾生, 即有能化之佛,有佛即有說法,說法即有 弟子,弟子即是行始,行始必致終也。若此土
六瑞,總報眾生當獲自覺;彼土六瑞,總報 眾生當獲覺他。又此彼六瑞,表此彼諸佛 道同。從「盡見彼土六趣眾生」下,至「行菩薩
道」者,是現彼土已與此同。從「復見諸佛」下, 至「七寶塔」者,是現此土當與彼同。略說竟。 更廣說者,從又見六趣眾生,是現彼佛為
五濁故出現於世,此佛亦然,二土出世意 同也。及「聞諸佛所說經」者,是現彼佛初從 無相一法非頓而頓,與此土初說《華嚴》意
同也。從「并見諸比丘」下,是現彼佛非漸而 漸,與此土佛次說三藏意同也。從「復見諸 菩薩」下,是彼佛三藏之後,說方等、《般若》眾
經,與此土佛三藏之後意同也。從「復見諸 佛」下,至「起七寶塔」,是現彼佛般若之後開權 顯實,收無量法還入一法,唱入涅槃息化
起塔,光照彼土始終究竟炳然在目。當知 此土從一出無量,非頓而頓、非漸而漸,其 事已竟,必當收無量法還入一法,開權顯 實、息化歸真,與彼土同也。
[0030a02] 復次種種因緣 者,昔善為因,今教為緣。又別說者,正是三 藏之後,明共不共般若為因,助道戒定慧
等為緣。約三人即有種種因緣。又就共不 共人種種因緣、種種相貌者,共不共各四門, 一一門復有無量相貌,五百比丘各說身因,
即其義也。不共四門亦如是,故知因緣、相貌 種別無量,皆是彼與此同,彼明此相因緣相 貌,還入一因、一緣、一相、一貌,當知此土亦與 彼同。
[0030a11] 「爾時彌勒作是念」訖「今當問誰」,是疑 念序,文為兩:一、彌勒疑念,二、大眾疑念。彌 勒有三念:一、正念六瑞,二、念問誰,三、念文
殊。文殊念起,第二念除,唯初念在,但成一 疑也。
[0030a15] 「神變」者,神,內也;變,外也。神名天心,即 是天然內慧;變名變動,即是六瑞外彰。《首楞 嚴》云:佛住不二法,能作神通,法王法力超
蓋一切。彌勒不測外變,亦不知內慧,故興 念至此,若夫庸人不知術者,散人不知定 者,凡人不知聖者,小聖不知身子,身子不
知菩薩,菩薩不知補處,補處不知尊極, 此就極處亦不知也。又彌勒值佛植善既 多,何容不髣髴知?應須隱明示闇,權言不
知也。大眾有兩念:一、正念六瑞,二、念問 誰。若將下偈望此,亦得有三念,偈云:「四眾 欣仰,瞻仁及我。」無第三念,何事瞻仁?而此
中無者,欲推補處居先也。舊解先有三意: 一、是補處,二、有三念,三、能發問。為此義故 大眾闕一念也。
[0030a29] 問:
[0030a29] 文殊、彌勒德位相亞,何故 一問一答?
[0030b01] 答:
[0030b01] 夫機有在無,位雖齊等,賓主 異宜,聖人承機非問者不能答也。又法門 有權實,權補處須問,實者須答。又迹有久
近,近問久答。又名有便易,彌勒名慈,慈為 眾生應須問;文殊名妙德,德應須答。此即 四種消文意。
◎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二下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4 冊 No. 1718 妙法蓮華經文句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西蓮淨苑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