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aofa Lianhua Jing Wen Ju 妙法蓮華經文句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天台法華疏序鏡中沙門神逈述
[0001a05] 敘曰:至理無名,名流四天之下;真乘不動,動出三界之中。證教即事而凝然,悉檀隨緣而化物,無謀汲引,功莫大哉!《妙法蓮華經》者,洎仁雄出世,為一大事因緣之所說之也。但藥木不同,受潤成異;機宜匪一,稟教亦差。其施權也,則鹿苑四諦之法輪;其顯實也,則鷲峯三變之淨土。旨深詞寘,人尊道高,彰壽量之遠本,會伽耶之近迹。雨吹擊演,廢昔說之筌蹄;開示悟入,獲今家之魚兔。微塵菩薩,增道損生;草庵聲聞,恥小欣大。藥王燒臂而供養,多寶全身以證明,圓極冲微,不可得而言也。
[0001a16] 有天台大師,法號智顗,昔於如來前親聽茲典,位居五品;聲振兩朝不歷講肆,佛乘懸解。陀羅尼力樂說不窮,常於陳主大極殿,對御講《仁王般若經》,萬乘屈膝,百官彈指。且如觀心釋,妙離有無,取真性作軌,藉資照成徹。敘名詮宗,異於古德,五義覈理,皆扶聖教。自智者弘法三十餘年,獨有《維摩疏》,隋朝奉煬帝勅,撰此之玄文,迺是灌頂法師私記,合二十卷,非智不彈,斯言允矣。
[0001a24] 及其滅後一百餘載,至唐天寶中歲在戊子,有東陽郡清泰寺朗和尚,法門之眉壽、涼池之目足,乘戒俱急、內外兼包,獲滿慈之寶器、坐空生之石室,必於講授之次默然歎曰:「觀其義趣,深契佛乘,尋其文勢,時有不次。或文續義斷,或文後義前,或長行前開其章,或從後直述其義,或偈中先舉其數,或後不次其名。然聖意難測,但仰信而已。」今因諸聽徒頻勸請曰:「上根易悟,探頤不迷;中下之流,尋文失旨。儻更垂次比此,則弘益巨多。」和上再三籌量,事不獲已,乃專念大師,求加可否。因夢所感,方始條倫。蓋亦隨情便宜誠諒,非苟求同異輒有增減於其間矣。冀後諸學者,曉其元意,尋領索裳,擔金棄礫,說真實法,非虛妄人。助玄風之廣扇,備丹丘之添削,則百界千如宛同府契,化城寶所盡親津橋。賴彌勒之慇懃,迴文殊之靳固,輔《發智》之六足,褒《春秋》之一言。
[0001b13] 神逈等,並採綜文前輕安諦理,莫不空王佛所同共發心,十六沙彌,咸皆代講。翳花逢日,除瘼養珠,誠愧雁門之筆,曷窺龍嚬之奧,庶探玄之士,沐道流而有本焉。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一上
天台智者大師說
序品第一 (佛出世難,佛說是難,傳譯此難,自開悟難,聞師講難,一遍記難。余二十七於金 陵聽受,六十九於丹丘添削,留贈後賢,共期佛慧)
[0001b23] 委釋經題已如上說。「序」者,訓庠序,謂階位、 賓主、問答悉庠序也。經家從義,謂次、由、述也。
如是等五事冠於經首,次序也;放光六瑞起 發之端,由序也;問答釋疑,正說弄引,敘述 也。具此三義,故稱為序。「品」者,《中阿含》云跋
渠,此翻為品。品者,義類同者聚在一段,故 名品也。或佛自唱品,如《梵網》;或結集所置, 如《大論》;或譯人添足,如羅什。今〈藥王本事〉是
佛唱。〈妙音〉、〈觀音〉等是經家、譯人未聞。諸品 之始,故言第一。
[0001c03] 佛赴緣作散花、貫花兩說, 結集者按說傳之,論者依經申之,皆不節 目。古講師但敷弘義理、不分章段,若純用
此意,後生殆不識起盡。又佛說貫、散,集者 隨義立品。《增一》云:契經一分,律一分,阿毘 曇一分。契經更開四,謂《增一》、《長》、《中》、《雜》。《增一
阿含》明人天因果,《長阿含》破邪見,《中阿含》 明深義,《雜阿含》明禪定。律開五部及八十 誦。阿毘曇開《六足》、《八犍度》等。《阿含》謂:「施、戒、慧、
六度皆足也,謂根、性、道、定等八種聚也。」天親 作論,以七功德分〈序品〉,五示現分〈方便品〉, 其餘品各有處分。
[0001c14] 昔河西憑、江東瑤,取此 意節目經文,末代尤煩。光宅轉細,重雰翳 於太清,三光為之戢耀,問津者所不貴。曇
鸞云:「細科煙颺,雜礪塵飛。」蓋若過、若不及也。 廬山龍師,分文為序、正、流通,二十七品統唯 兩種:從〈序〉至〈法師〉,言方便、言真實,理一說
三故;〈寶塔〉下,身方便、身真實,實遠唱近故。 又從〈方便〉至〈安樂行〉是因門,從〈踊出〉下是 果門。齊中興印、小山瑤,從龍受經,分文同。
玄暢從〈序〉至〈多寶〉為因分,從〈勸持〉至〈神 力〉為果分,從〈囑累〉盡經為護持分。又有師 云:「從〈序〉至〈學無學人記〉,是《法華》體;從〈法
師〉至〈囑累〉,明受持功德;從〈藥王〉盡經,美 諸菩薩本願。」有師作四段:初品為序段;從 〈方便〉至〈安樂行〉,開三顯一段;從〈踊出〉訖〈分
別功德〉,開近顯遠段;後去餘勢,流通段。光宅 雲從印受經,初三段次各開二,謂通序、別 序,正謂因門、果門,流通謂化他、自行。二序
各五,二正各四,二流通各三,合二十四段 (云 云) 。
[0002a04] 夫分節經文悉是人情,蘭菊各擅其美, 後生不應是非諍競,無三益、喪一道。三益 者,世界等三悉檀也;一道者,第一義悉檀也。
[0002a07] 天台智者分文為三:初品為序;〈方便品〉訖 〈分別功德〉十九行偈,凡十五品半,名正;從偈 後盡經,凡十一品半,名流通。又一時分為
二:從序至〈安樂行〉十四品,約迹開權顯實; 從〈踊出〉訖經十四品,約本開權顯實。本迹 各序、正、流通。初品為序,〈方便〉訖〈授學無學人
記品〉為正,〈法師〉訖〈安樂行〉為流通。〈踊出〉訖 「彌勒已問斯事佛今答之」半品,名序;從「佛 告阿逸多」下,訖〈分別功德品〉偈,名為正;此
後盡經為流通。今記從前三段消文也。
[0002a16] 問:
[0002a17] 一經云何二序?
[0002a17] 答:
[0002a17] 《華嚴》處處集眾,《阿含》篇篇 如是,《大品》前後付囑,皆不乖一部,兩序阿 妨?
[0002a19] 今不安五義者,本門非次首故也。迹門 但單流通者,說法未竟也,有無之意云爾。今 帖文為四:一、列數;二、所以;三、引證;四、示相。
[0002a21] 列 數者:一因緣、二約教、三本迹、四觀心。始從「如 是」終于「而退」,皆以四意消文,而今略書, 或三、二、一,貴在得意不煩筆墨。
[0002a24] 二、所以者,
[0002a25] 問:
[0002a25] 若略則一,若廣匪四,所以云何?
[0002a25] 答:
[0002a25] 廣則 令智退,略則意不周,我今處中說,令義易 明了。因緣亦名感應,眾生無機雖近不見, 慈善根力遠而自通,感應道交故,用因緣釋
也。夫眾生求脫,此機眾矣;聖人起應,應亦眾 矣。此義更廣,處中在何?然《大經》云:「慈善根力 有無量門,略則神通,若十方機感,曠若虛
空。」今論娑婆國土音聲佛事則甘露門開, 依教釋者中說明矣。若應機設教,教有 權實、淺深不同,須置指存月、亡迹尋本。故
肇師云:「非本無以垂迹,非迹無以顯本。」 故用本迹釋也。若尋迹,迹廣徒自疲勞,若 尋本,本高高不可極,日夜數他寶,自無半
錢分,但觀己心之高廣,扣無窮之聖應,機 成致感,逮得己利,故用觀心釋也。
[0002b10] 三、引證。 〈方便品〉云:「十方諸佛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 於世。」若人天、小乘,非一、非大,又非佛事,不
成機感。實相名一,廣博名大,佛指此為 事,出現於世,是名一大事因緣也。又云:「以 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當知種種聲教,若
微若著、若權若實,皆為佛道而作筌 罤 , 《大經》云:「麁言及軟語,皆歸第一義。」此之謂 也。〈壽量品〉云:「今天人阿修羅,皆謂我少出家,
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得三菩提。然我 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以斯方便 導利眾生。」〈方便品〉又云:「我本立誓願,普令
一切眾,亦同得此道,如我等無異。」又〈五百 受記品〉云:「內祕菩薩行,外現是聲聞,實自 淨佛土,示眾有三毒,又現邪見相;我弟子
如是,方便度眾生。」此則師弟皆明本迹 (云云) 。 〈譬喻品〉云:「若人信汝所說,即為見我亦見 於汝,及比丘僧并諸菩薩。」當知隨有所聞,
諦心觀察,於信心中得見三寶:聞說是法 寶,見我是佛寶,見汝等是僧寶 (云云) 。
[0002b29] 四、示 相者,且約三段示因緣相。眾生久遠蒙佛 善巧,令種佛道因緣,中間相值,更以異方 便助顯第一義而成熟之。今日雨花動地,
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0002c04] 復次,久遠為種,過 去為熟,近世為脫,地涌等是也。
[0002c05] 復次,中 間為種,四味為熟,王城為脫,今之開示悟 入者也。復次,今世為種,次世為熟,後世為
脫,未來得度者是也。雖未是本門,取意說 耳。其間節節作三世九世,為種、為熟、為脫, 亦應無妨。何以故?如來自在神通之力,師
子奮迅大勢威猛之力,自在說也。以如是 等故,有序分也。眾見希有瑞,顒顒欽渴,欲 聞具足道,佛乘機設化,開示悟入佛之
知見,故有正說分也。非但當時獲大利益, 後五百歲遠沾妙道,故有流通分也。
[0002c15] 又示 教相者,此序非為人天清升作序,非為 二乘小道作序,不為即空通三作序,不 為獨菩薩法作序,乃為正直捨方便、但說
無上佛道作序耳。此正不指世間為正, 不指螢光析智為正,不指燈炬體法智 為正,不指星月道種智為正,乃指日光一 切種智為正。此流通非為楊葉木牛木馬
而作流通,非流通半字,非流通共字,非 流通別字,純是流通圓滿修多羅滿字法 也。
[0002c25] 次示本迹者,久遠行菩薩道時,宣揚先 佛《法華經》,亦有三分上中下語,亦有本迹, 但佛佛相望是則無窮,別取最初成佛時所
說《法華》三分上中下語,專名為上,名之為 本。何以故?最初成佛,初說法故,為上為本, 此意可知;中間行化,助大通智勝、然燈等
佛,宣揚《法華》三分者,但名為中,但名為迹。 何以故?前有上故,前有本故。今日王城所 說三分,但名為下,但名為迹,乃至師子奮
迅之力,未來永永所說三分,亦指最初為 上為本。譬如大樹雖有千枝萬葉,論其根 本,不得傳傳相指同宗一根,此喻可解 (云 云) 。
[0003a08] 次示觀心相者,當約己心論戒、定、慧 為三分,修行以戒初、定中、慧後;若法門以 慧為本,定、戒為迹。又戒、定、慧各各作三分,
前方便白四羯磨結竟,為戒三分;二十五方 便正觀歷緣,又善入出住百千三昧等為定 三分;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為慧三分。
[0003a14] 已約三分示四種相,當用此義。從「如是」 去、至「作禮而退」已還,悉作四意消文。但準 望此義比知則易,分別顯示其辭則難,行者
善思量之,語異意同,千車共轍、萬流醎會 者也。
[0003a19] ○序有通、別,從「如是」去、至「却坐一面」,通序 也;從「爾時世尊」去、至品,別序也。通序通諸 教;別序別一經。通序為五或六或七
(云云) 。
[0003a21] 「如 是」者,舉所聞之法體。「我聞」者,能持之人也。「一 時」者,聞持和合,非異時也。「佛」者,時從佛聞
也。「王城耆山」,聞持之所也。「與大比丘」者,是聞 持之伴也。此皆因緣和合,次第相生。
[0003a25] 又「如是」 者,三世佛經初皆安「如是」,諸佛道同不與世 諍,世界悉檀也;《大論》云:「舉時方令人生信
者」,為人悉檀也;又對破外道阿歐二字不 如、不是,對治悉檀也;又如是者,信順之辭, 信則所聞之理會,順則師資之道成,即第一
義悉檀也。因緣釋甚廣,不能具載 (云云) 。
[0003b02] 約教 釋者,經稱三世佛法初皆如是,先佛有漸、頓、 祕密、不定等經,漸又三藏、通、別、圓;今佛亦爾,
諸經不同,如是亦異,不應一匙開於眾戶。 又佛、阿難二文不異為如,能詮詮所詮為 是。今阿難傳佛何等文、詮何等是?不可
以漸文傳頓是、以偏文詮圓是,傳詮若謬 則文不如,文不如則理不是。此義難明, 須加意詳審。
[0003b10] 且依漸教分別,佛明俗有文 字,真無文字。阿難傳佛俗諦文字,與佛說 不異,故名如,因此俗文會真諦理,故名為
是,此則三藏經初明如是也。佛明即色是 空,空即是色,色空空色,無二無別,空色不異 為如,即事而真為是。阿難傳佛文不異為
如,能詮即所詮為是,此則通教經初如是 也。佛明生死是有邊,涅槃是無邊,出生死有 邊,入涅槃無邊,出涅槃無邊,入於中道。阿
難傳此出有入無,出無入中,與佛說無 異為如,從淺至深,無非曰是,此則別教經 初如是也。佛明生死即涅槃,亦即中道,況復
涅槃寧非中道?真如法界實性實際,徧一切 處無非佛法。阿難傳此,與佛說無異,故 名為如,如如不動故名為是,是則圓經初
如是也。若動俗入如,三藏義耳;不動俗即 是如,通教義耳;動如入如,別教義耳;不動 如而是如,圓教義也 (云云) 。若頓如是與圓同,
不定如是前後更互,祕密者隱而不傳。敷八 教網亘法界海,懼其有漏,況羅之一目若 為獨張?又一時接四箭,不令墮地,未敢
稱捷;策鈍驢、驅跛鼈尚不得一,何況四 耶 (云云) ?
[0003c03] 約本迹釋如是者,三世十方橫豎皆 爾,過去遠遠,現在漫漫,未來永永,皆悉如是, 何處是本?何處是迹?且約釋尊最初成道,經
初如是者,是本也;中間作佛說經,今日所說 經初如是者,皆迹也。又阿難所傳如是者迹 也,佛所說如是者本也。又師弟通達如是,
非始今日、亦非中間者,本也;而中間而今 日者,迹也。
[0003c10] 觀心釋者,觀前悉檀教迹等諸 如是義,悉是因緣生法,即通觀也;因緣即空 即假者,別觀也;二觀為方便道,得入中道
第一義,雙照二諦者,亦通亦別觀也;上來 悉是中道者,非通非別觀也。下文云:「若人信 汝所說,即得見我亦見於汝及比丘僧并
諸菩薩。」即觀行之明文也。信則論機,見則是 應,即因緣也。又信有淺深、見有權實,種種 分別不同者,即分別教。又信《法華》之文,則
見實相之本,若見身子之化,則見龍陀之 本;若見始成釋尊,亦見久成先佛;若見千 二百比丘、八萬菩薩者,亦見其本也。又聞
經心信無疑,覺此信心明淨,即是見佛;慧 數分明,是見身子;諸數分明,是眾比丘;慈 悲心淨,是見諸菩薩。約心為四帖釋轉明,
若釋他經但用三意,為未發本顯迹故。 當知今經三釋與他同,一釋與彼異,四番 釋如是竟 (云云) 。
[0003c27] 「我聞」者,或「聞如是」,蓋經本不 同,前後互舉耳。今例為四釋,《大論》云:「耳根 不壞聲在可聞處,作心欲聞,眾緣和合,故
言我聞。」
[0004a01] 問:
[0004a01] 應言耳聞,那云我聞?
[0004a01] 答:
[0004a01] 我是 耳主,舉我攝眾緣。此世界釋也。阿難登 高稱我聞,大眾應悲號,適見如來今稱 我聞,無學飛騰說偈。《佛話經》明文殊結集,
先唱題、次稱如是我聞,時眾悲號。此為人釋 也。阿難登高稱我聞遣眾疑,阿難身與佛 相似,短佛三指,眾疑釋尊重出,或他方佛
來,或阿難成佛;若唱我聞,三疑即遣。此對 治釋也。阿難學人,隨俗稱我聞,第一義中 無我無聞,古來眾釋同是因緣一意耳。
[0004a10] 約 教解釋者,《釋論》云:「凡夫三種我,謂見、慢、名 字,學人二種,無學一種。」阿難是學人,無邪
我、能伏慢我,隨世名字稱我無咎,此用 三藏意釋我也。《十住毘婆沙》云:「四句稱我 皆墮邪見,佛正法中無我,誰聞?」此用通教
意也。《大經》云:「阿難多聞士,知我無我而不 二,雙分別我、無我。」此用別教意也。又阿難 知我無我而不二,方便為侍者,傳持如來
無礙智慧,以自在音聲傳權傳實,有何不 可?此用圓教釋我也。又《正法念經》,明三阿 難:阿難陀此云歡喜,持小乘藏;阿難跋陀
此云歡喜賢,受持雜藏;阿難娑伽此云歡 喜海,持佛藏。《阿含經》有典藏阿難,持菩薩 藏。蓋指一人具於四德,傳持四法門,其義 自顯 (云云) 。
[0004a25] 本迹釋者,若未會入,可言阿難 隨世名我;若發迹顯本,空王佛所同時發 心,方便示為傳法之人,何所不能?
[0004a27] 觀心 釋者,觀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即空者 我無我也,即假者分別我也,即中者真妙我 也 (云云) 。
[0004b01] 釋「聞」者,阿難,佛得道夜生,侍佛二十 餘年,未侍佛時應是不聞。《大論》云:「阿難集 法時自云:『佛初轉法輪,我爾時不見,如是
展轉聞。』」當知不悉聞也。舊解云:「阿難得佛 覺三昧,力自能聞。」《報恩經》云:「阿難求四願, 所未聞經願佛重說。」又云:「佛口密為說也。」《胎
經》云:「佛從金棺出金臂,重為阿難現入胎 之相,諸經皆聞。」況餘處說耶?此文云:「阿難得 記,即憶本願,持先佛法皆如今也。」此因緣 釋也。
[0004b10] 若約教者,歡喜阿難,面如淨滿月,眼 若青蓮華,親承佛旨如仰完器,傳以化人 如瀉異瓶,此傳聞、聞法也。歡喜賢,住學
地得空無相願,眼、耳、鼻、舌諸根不漏,傳持 聞不聞法也。典藏阿難多所含受,如大雲 持雨,此傳持不聞聞法也。阿難海,是多聞
士,自然能解了是常與無常,若知如來常 不說法,是名菩薩具足多聞,佛法大海水, 流入阿難心,此傳持不聞不聞法也。今經 是海阿難,持不聞不聞之妙法也。
[0004b19] 本迹解 者,如上四聞皆迹引,而本地不可思議 (云 云) 。
[0004b21] 觀心釋者,觀因緣法是觀聞聞,觀空是 觀聞不聞,觀假是觀不聞聞,觀中是觀不 聞不聞 (云云) 。一念觀者,妙觀也 (云云)
。
[0004b23] 「一時」者, 肇師云:「法王啟運嘉會之時」者,世界也。論 云:「迦羅是實時」,示內弟子時;食時著衣者,
為人也。「三摩耶是假時」,破外道邪見者,對 治也。若時與道合者,第一義也 (云云) 。若見諦 已上、無學已下,名下一時;若三人同入第一
義,名中一時;若登地已上,名上一時;若初 住已上,名上上一時。今經是上上一時,此約 教分別也。
[0004c02] 本迹者,前諸一時,迹也;久遠實得 之一時,本也。
[0004c03] 觀心釋者,觀心先空、次假、後中, 次第觀心也。觀心即空、即假、即中者,圓妙觀 心也。
[0004c05] 「佛」者,劫初無病,劫盡多病;長壽時樂,短 壽時苦。東天下富而壽,西天下多珠寶多 牛羊,北天下無我、無臣屬,如此時處不感
佛出。八萬歲時百年時,南天下未見果而修 因,故佛出其地。離車子云:「摩竭提國如大 池,佛出其國如大蓮華。」無勝云:「佛於眾生
平等無二,汝等耽荒五欲不見佛耳,非佛 棄汝出摩竭提。」此皆世界釋也。日若不出, 池中未生、生已等華,翳死無疑;佛若出世則
有剎利、婆羅門、居士、四天王乃至有頂,此就 為人釋也。三乘根性感佛出世,餘不能感, 善斷有頂種,永度生死流,此就對治說也。
佛於法性,無動、無出,能令眾生感見動出, 而於如來實無動出,此就第一義說也。皆 因緣釋耳。
[0004c19] 佛名覺者、知者,於道場樹下,知 覺世間、出世間,總相、別相,覺世即苦、集,覺出 世即道、滅;亦能覺他。身長丈六,壽八十,老比
丘像。菩提樹下三十四心正、習俱盡者,即三 藏佛自覺覺他。帶比丘像現尊特身,樹下 一念相應,斷餘殘習者,即通佛自覺覺他。單
現尊特相,坐蓮花臺受佛職者,即別佛自 覺覺他。隱前三相,唯示不可思議如虛空相, 即圓佛自覺覺他。故經云:「或見如來丈六之
身,或見小身、大身,或見坐花臺為百千釋 迦說心地法門,或見身同虛空遍於法界 無有分別。」即此義也。是為約教分別也。
[0005a01] 本 迹釋者,一佛為本,三佛為迹,中間示現數數 唱生、數數唱滅,皆是迹也;唯本地四佛皆是 本也。
[0005a04] 觀心釋者,觀因緣所生心,先空、次假、後 中,皆偏覺也;觀心即空、即假、即中,是圓覺也 (云云) 。
[0005a06] 「住」者,能住住所住,所住即是忍土王城, 能住即是四威儀,住世未滅,此則世界因緣 釋住也。又住者,住十善道、住四禪中,此即
為人因緣釋住也。又住者,住三三昧,對治 因緣釋住。又住者,住首楞嚴,即是第一義因 緣釋住 (云云) 。
[0005a11] 約教者,三藏佛從析門發真無 漏,住有餘、無餘涅槃。通佛從體門發真,住 有餘、無餘涅槃。別佛從次第門入,住祕密
藏。圓佛從不次第門入,住祕密藏。前三佛 住,能所皆麁;後一佛住,能所俱妙。今經則是 圓佛住於妙住也。
[0005a16] 本迹解者,三藏佛應涅 槃,慈悲垂迹生身住世。通佛誓願慈悲,扶 餘習度眾生作佛事。別、圓佛皆慈悲薰法
性,愍眾生故垂應法界。當知四佛住本佛 住,以慈悲故住於忍土王城,威儀住世,是 名迹住。
[0005a21] 觀解者,觀住於境,或住無常境,即 空、即假、即中等境,以無住法住於境中故 名為住。
[0005a23] 「王舍城」者,天竺稱羅閱祇伽羅,羅 閱祇此云王舍,伽羅此云城,國名摩伽陀, 此云不害,無刑殺法也;亦云摩竭提,此云
天羅,天羅者王名也,以王名國,此王即駁 足之父。昔久遠劫,此王主千小國,王巡山 值牸師子,眾人迸散,仍共王交。後月滿來
殿上生,王知是己子,訛言我既無兒,此乃 天賜,養為太子,足上斑駁,時人號為駁足。後 紹王位,喜噉肉,勅厨人無令肉少,一時
遽闕,乃取城西新死小兒為膳。王言大美,勅 之常辦此肉,厨人日捕一人,舉國愁恐,千 小國興兵廢王,置耆闍山中,諸羅剎輔之
為鬼王,因與山神誓,誓取千王祭山。 捕得九百九十九,唯少普明王,後時伺執 得之。大啼哭,恨生來實語,而今乖信。駁足放
之還國,作大施,立太子,仍就死,形悅心 安。駁足問之,答:「得聞聖法。」因令說之,廣 讚慈心,毀呰殺害,仍說四非常偈 (云云) 。駁
足聞法,得空平等地,即初地也。千王各取 一渧血、三條髮,賽山神願。駁足與千王共 立舍城,都五山中為大國,各以千小國
付子胤,千王更迭知大國事。又百姓在五 山內,七遍作舍,七度被燒,百姓議云:「由我 薄福數致煨燼,王有福力其舍不燒,自今
已後皆排我屋為王舍。」由是免燒,故稱 王舍城。又駁足共千王立舍於其地,故稱 王舍。又駁足得道放赦千王,千王被赦於 其地故,名地為王赦,而經家借音為屋舍
字耳。因緣出《大論》及諸經 (云云) 。
[0005b22] 約教者,《像法 決疑經》云:「一切大眾所見不同,或見娑羅林 地,悉是土砂、草木、石壁,或見七寶清淨莊嚴,
或見此林是三世諸佛所遊行處,或見此 林即是不可思議諸佛境界真實法體。」例知 此義,四見不同,所住既然,能住亦爾。此則約 教分別也。本迹、觀心在後說。
[0005b28] 「耆闍崛山」者, 此翻靈鷲,亦云鷲頭,亦云狼跡,梁武云: 「王鴡引詩人所詠關睢是也。」《爾雅》云:「似鵄。」
又解,山峯似鷲,將峯名山。又云,山南有 尸陀林,鷲食尸竟棲其山,時人呼為 鷲山。又解,前佛今佛皆居此山,若佛滅後羅
漢住,法滅支佛住,無支佛鬼神住。既是聖靈 所居,總有三事,因呼為靈鷲山。有五精舍: 鞞婆羅跋恕,此云天主穴;薩多般那求
訶,此云七葉穴;因陀世羅求訶,此云蛇神 山;薩簸恕魂直迦鉢婆羅,此云少獨力山;五 是耆闍崛山。
[0005c10] 問:
[0005c10] 劫火洞然,天地廓清,云何前 佛後佛同居此山?
[0005c11] 答:
[0005c11] 後劫立,本相還現,得神 通人,知昔名以名今耳。例如先劫姓瞿 曇,將本姓以姓今也。
[0005c13] 約教釋「山」,例如城 義說 (云云) 。
[0005c14] 觀釋者,王即心王,舍即五陰,心王 造此舍,若析五陰舍空,空為涅槃城,此觀 既淺如見土木;若體五陰舍即空,空為
涅槃城,即通教也;若觀五陰舍,因滅是色 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此之四德常 為諸佛之所遊處;若觀五陰即法性,法性無
受、想、行、識,一切眾生即是涅槃,不可復滅, 畢竟空寂舍,如是涅槃,即是真如實體 (云云) 。
[0005c22] 觀心山者,若觀色陰,無知如山,識陰如靈, 三陰如鷲,觀此靈鷲無常,即析觀也;觀此 靈鷲即空,體觀也;觀靈即智性了因,智慧莊
嚴也,鷲即聚集緣因,福德莊嚴也,山即法性 正因,不動三法,名祕密藏;自住其中亦用 度人,下文云:「佛自住大乘」,即別、圓二觀 (云云) 。
[0005c28] 「中」者,佛好中道,升中天、中日、降中國、中 夜滅,皆表中道;今處山中,說中道也。
[0005c29] 釋 同聞眾為三:初聲聞、次菩薩、後雜眾,諸經多 爾。舊云有事、有義。事者,逐形迹親疎,聲 聞形出俗網,迹近如來,證經為親,故前列
也;天人形乖服異,迹非侍奉,證經為疎,故 後列也;菩薩形不檢節、迹無定處,既不 同俗,復異於僧,處季孟之間,故居中仲也。
有義者,聲聞欣涅槃,天人著生死,各有所 偏,菩薩不欣、不著,居中求宗,故在兩間。 《釋論》意亦爾,此一解似兩釋,事解似因緣, 義解似約教 (云云)
。
[0006a10] 本迹解者,聲聞內祕外現, 何甞保證涅槃;天人皆大薩埵,豈復耽染生 死?皆是迹引二邊,而本常中道也。
[0006a12] 觀心釋 者,從假入空觀,即偏破生死;從空入假觀, 即偏破涅槃,中道正觀無復前後 (云云) 。
[0006a14] 列聲 聞為二:先比丘、次比丘尼。比丘又二:先列 多知識,次列少知識;舊呼為大名聞、小名 聞。雖然無據,今依文判如此。就多知識
眾為六:一類、二數、三位、四歎、五列名、六結。
[0006a19] 一、類者,皆是大比丘氣類也。譬群方貴賤,各 有班輩。今諸比丘,皆眾所知識、高譽大德也。
[0006a21] 《釋論》明「與」者,共義,舉七一解共,謂一時、一 處、一戒、一心、一見、一道、一解脫也。若歷教,應各
明七一:三藏一七一,通教二七一,別教無量 七一,圓教一七一。若未發迹,正是三藏、通教 中七一,直明兩意幾異,時、處、戒、解脫是同,
心、見、道三種則異;若至開三顯一,即得入 圓教七一也。
[0006a27] 《法華》論四種聲聞,今開住果 者為兩:析法住果是三藏聲聞,體法住果是 通教聲聞。開應化者為兩:登地應化別教
聲聞,登住應化圓教聲聞。開佛道聲聞亦為 兩:令他次第聞佛道是別教聲聞,令他不 次第聞佛道即圓聲聞。聲聞義浩然,云何以 證涅槃者判之 (云云) 。
[0006b04] 「大」者,《釋論》明「大」者,亦 言多,亦言勝,器量尊重為天王等大人所 敬故言大,升出九十五種道外故言勝,
遍知內外經書故言多,又數至一萬二千 故言多。今明有大道故、有大用故、有大知 故,故言大。勝者,道勝、用勝、知勝,故言勝。多
者,道多、用多、知多,故言多。道即性念處,大於 一切智外道;用即共念處,勝神通外道;知即 緣念處,多四韋陀外道也。約教釋大、多、勝
者,大人所敬等,是三藏中釋耳。大者,大力 羅漢所敬也;多者,遍知生滅即無生滅法 也;勝者,勝三藏四門也,此通教釋也。又大
者,體法大力羅漢所敬也;多者,恒沙佛法皆 知也;勝者,勝二乘人,此別教釋也。又大者, 諸大菩薩所敬也;多者,法界不可量法悉知
也;勝者,勝諸菩薩也,此圓教釋也。
[0006b19] 本迹者, 此諸大德久為諸佛之所咨嗟,本得勝幢 三昧超諸外道,先已成就種智遍知,迹來 輔佛行化,示作愛見中大、多、勝,欲引乳入
酪;又作三藏中大、多、勝,欲引酪入生蘇;示 方等中大、多、勝,欲引生蘇入熟蘇;示轉教 作《般若》中大、多、勝;欲引熟蘇入醍醐故
作《法華》中大、多、勝也,然其本地大、多、勝又矣 (云云) 。
[0006b27] 觀心者,空觀為大,假觀為多,中觀為 勝。又直就中觀心性廣博猶若虛空,故名 大;雙遮二邊入寂滅海,故名勝;雙照二
諦多所含容,一心一切心,故名多也。
[0006c01] 「比丘」 者,肇師云:「秦言淨命,乞食、破煩惱、能持戒、怖 魔等,天竺一名含此四義,秦無以翻,故存
本稱。」什師云:「始出妻子家,應以乞食自資, 清淨活命;終出三界家,必須破煩惱,持戒 自守。具此二義,天魔怖其出境也。」《釋論》
云:「怖魔、破惡、乞士,魔樂生死,其既出家復 化餘人,俱離三界乖於魔意,魔用力制翻 被五繫,但愁懼而已,故名怖魔。出家人必
破身、口七惡,故言破惡。夫在家三種如法, 一田、二商、三仕,用養身命;出家人佛不許 此,唯乞自濟,身安道存,福利檀越,三義相成
即比丘義也。」《涅槃》、《寶梁》皆舉破惡名比丘 者,不具說也。今明此三義,應通初、後,如初 出家時白四羯磨,無作戒力遍一切境,翻
無作惡;初修禪定發定共戒,防伏意地貪、 瞋不起;初修觀慧發相似道共戒,能伏煩 惱。初心亦稱破惡,何獨後心耶?怖魔者,初
剃髮、稟戒,已令魔愁,修定欲伏惱煩,修 慧欲破煩惱,初心亦令魔怖,何獨後心耶? 乞士者,初離邪命以乞自活、修禪歷境、求
定修慧緣理求無漏,皆是乞士,何況相應 而非乞士?具此義故通名比丘。依經家 皆歎後心比丘耳,此皆三藏意。若歷緣求 真名乞士,破障理之惑名破惡,修此行
怖四魔,即通教義。若歷三諦求理名乞士, 除通、別惑名破惡,怖八魔十魔者,即別義。 若即生死求實相味名乞士,達煩惱即菩
提名破惡,魔界即佛界者,是圓教義。若未 發迹但明前二義,若已顯本,具後意也。
[0007a01] 本 迹者,本登涅槃山頂,與無明癡愛父母、結業 妻子別,出分段、變易家,久除五住,何惡不 破?獲真法喜,如食乳糜更無所須。持中
道道共尸波羅蜜攝眾生戒度,魔界降伏,即 佛界如。堪任乘御,本地功德久已成就,為 調眾生,迹示五味比丘傳引眾生,例如前 釋。
[0007a08] 觀心者,觀一念心淨若虛空,不為二邊 桎梏所礙,平等大慧無住、無著,即名出家; 以中觀自資、活法身慧命,名為乞士;觀五
住煩惱即是菩提,是名破惡;一切諸邊顛倒 無非中道,即是怖魔 (云云) 。
[0007a12] 「眾」者,天竺云僧 伽,此翻和合眾,一人不名和合,四人已上 乃名和合,事和無別眾,法和無別理。佛常
與千二百五十人俱,三迦葉千人,身子、目連 二百五十。又云,耶舍五十。《雜阿含》四十五云: 「五百比丘中,九十人三明,九十人俱解脫,餘
但慧解脫。」《釋論》明四種僧:不依淨命名破 戒僧,不解法律名愚癡僧,五方便名慚愧 僧,苦法忍去名真實僧。此中非三種,但是真
實僧。若依四教者,此僧歷偏、圓五味座,作 同聞人,今正是圓教中證信也。
[0007a22] 本迹釋者,本 與實相理和,又與法界眾生機緣和,而迹 為半字事理之僧,歷五味中引諸眾生 (云云) 。
[0007a25] 觀解者,初學中觀入相似觀,既未發真,慚 第一義天、愧諸聖人,即是有羞僧;觀慧若發 即真實僧。若異此者,即前兩僧:不依觀行
名破戒僧,不解觀相名愚癡僧。舉類義 竟。
[0007a29] 二、明數者,即是一萬二千人也。本迹者, 本是一萬二千菩薩,迹為萬二千聲聞也。觀 者,觀十二入,一入具十法界,一界又十界,
界界各十如是,即是一千,一入既一千,十二 入即是萬二千法門也。
[0007b04] 三、明位者,皆是阿羅 漢也。《阿颰經》云應真;《瑞應》云真人,悉是無生 釋羅漢也。依舊翻云無著、不生、應供。或言
無翻,名含三義。無明糠脫,後世田中不受 生死果報,故云不生;九十八使煩惱盡,故 名殺賊;具智斷功德,堪為人天福田,故言
應供。含此三義釋阿羅漢也。或言初始學 無生,生未無生,初雖怖魔,魔未大怖,初雖 乞士,未是灼然應供;今獲無生忍,破煩惱
賊盡,是好良田,以果對因釋羅漢三義。若 論成就應取果三義,若通於初,亦取因三 義,如此釋者,皆三藏通中意耳。若別、圓者義
則不然,非但殺賊,亦殺不賊,不賊者涅槃 是,是亦須破故,是殺賊義。不生於生,亦不生 不生,無漏是不生,非但應供亦是供應,一切
眾生是供應,皆歎初地、初住德也。
[0007b19] 本迹者, 本得不受三昧,於二邊無所著,故名不 生;斷五住惑,故名殺賊;能福九道饒益眾 生,故有應供。本義也。方便度眾生,歷五味
傳傳作不生,迹也。又本是法身,迹示己利;本 是般若,迹示不生;本是解脫,迹示殺賊 (云云) 。
[0007b25] 觀心者,空觀是般若,假觀是解脫,中觀是法 身。又觀心者,從假入空,觀亦有三義,乃至中 道觀,殺無明賊,不生二乘心,供養此人如
供養世尊。《方等》云:「供佛及文殊,不如施 行方等者一食充軀。」下文云:「毀讚佛罪 福輕,毀讚持經者罪福重。」何者?佛無食想,
久離八風不為損益;施持經者,全肉身、 續報命、生法身、增慧命,故有益;毀之,憂 惱退悔,若失好時則不可救,故大損 (云云) 。
[0007c05] 四、歎德,文有五句歎上三德。《法華論》云:「初 句總,後句別。」當知諸句皆歎羅漢句耳。
[0007c06] 「諸 漏已盡,無復煩惱」,此兩句歎上殺賊。漏者三 漏也,《成論》云:「失道故名漏。」律云:「癡人造業,
開諸漏門。」毘曇云:「漏落生死。」論、律語異而 同明漏義。良由賊誑失於理寶,貧窮孤露 造諸惡業、致生死苦,亡法身、失慧命、喪
重寶,皆是賊義。不應謂是不生義歎德也。 煩惱者,即九十八使,流扼纏蓋等逼惱行人。 煩惱是能潤,漏業是所潤,能所既盡,正是殺 賊義,那得作不生歎耶?
[0007c15] 「逮得己利」一句,是 歎應供,三界因果皆名為他,智斷功德皆 名己利,己利具足故成應供。
[0007c17] 「盡諸有結,心得 自在」兩句,是歎不生。諸有即二十五有,生處 也;結即二十五有,生因也。因盡果亡,歎不生
明矣!不應作殺賊歎也。羅漢但應結盡,未 應有盡;有盡者,因中說果,又盡在不久 也。
[0007c22] 「心得自在」者,定具足名心自在,慧具足 名慧自在,慧自在未必心自在,心自在必慧 自在。今言心自在,即是定、慧具足俱解脫
人,俱解脫人生決定盡,驗知歎不生德也。 若依《法華論》者,呼為上上起門,則是以後 釋前也。論云:「以諸漏盡故名羅漢,以心得
自在故名有結盡。」如是傳傳釋上也。
[0007c28] 本迹 者,不生不生名大涅槃,煩惱漏流其源久竭, 不復墮落二乘及凡夫地,即本不生。法身智 斷實相功德,名本己利;得王三昧破二十
五有,顯出我性具八自在我,名本殺賊。迹 示二乘功德耳。
[0008a04] 觀心者,中道正觀不漏落 空、假二邊,二邊煩惱滅也,能觀心性名為 上定,衣珠祕藏是己之物即己利也,正觀中
道結賊則斷,無結故有亦斷,二邊不能縛 心故名自在,雖有煩惱如無煩惱,不斷 煩惱而入涅槃即其義也。
[0008a09] 五、列名,略舉二 十一尊者,佛諸弟子皆備眾行,而隱其圓 能各從一德標名者,欲引偏好故。《增一
阿含》云:「憍陳如比丘,皆共上座名者,有德大 人相隨,舍利弗共智慧深利者相隨,目連 共神通大力者相隨。」皆掌一法,引諸偏好
意也。若欲消名須識其行,從德立號無往 不通也。一一羅漢例作四釋 (云云) 。
[0008a16] 「憍陳如」,姓 也,此翻火器,婆羅門種,其先事火,從此命 族。火有二義:照也、燒也。照則闇不生,燒則
物不生,此以不生為姓。「阿若」者,名也,此翻 已知,或言無知,無知者非無所知也,乃是 知無耳,若依二諦即是知真,以無生智為
名也。《無量壽》、《文殊問》、《阿毘曇》、《婆沙》皆稱為 了本際、知本際,若依四諦即是知滅,而諸 經多名為無知,或翻為得道。《增一阿含》云:
「我佛法中寬仁博識,初受法味者,拘隣如比 丘第一。」故以阿若為名也。願者,佛昔於饑 世,化為赤目大魚,閉氣不喘示為死相,木
工五人先斧斫魚肉,佛時誓言:「於當來世 先度此等。」先願與其無生,故云阿若。又迦 葉佛時,九人學道,五人未得果,誓於釋迦
法中最先開悟,本願所牽,前得無生,故名 阿若。行者,智生惑滅智斷行也。夫巨夜長寢 無人能覺,日光未出明星前現,憍陳如比
丘,初得無生智,譬若明星在眾明之始,一 切人智明無前陳如,故名阿若。最先破闇 莫過明星,陳如亦爾,一切人闇滅無前陳
如,故名阿若。前者,太子棄國捐王入山學 道,父王思念遣五人追侍,所謂拘隣;頞鞞, 亦云濕鞞,亦阿說示,亦馬星跋提,亦摩訶
男,十力迦葉,拘利太子,二是母親,三是父親。 二人以欲為淨,三人以苦行為淨。太子勤 行苦行,二人便捨之去,三人猶侍;太子捨
苦行,還受飲食蘇油、煖水,三人又捨去。太子 得道,先為五人說四諦,初教二人,拘隣法 眼淨,四人未得,三人乞食,六人共噉;次教
三人,三人法眼淨,二人乞食六人共噉;第三 說法時,拘隣五人、八萬諸天遠塵離垢,五人 得無生,佛三問:「知法未?」即三答云:「已如。」地
神唱,空神傳,乃至梵世。咸稱已知,拘隣最 前,初見佛道相,初聞法鼓,初服道香,初甞 甘露,初入法流,初登真諦,閻浮提得道,最
在一切人、一切天、一切羅漢前,故《十二遊經》 云:「佛成道第一年度五人,第二年度三迦 葉,第五年度身子、目連。」當知阿若在前明 矣。此因緣釋也。
[0008b26] 三藏教者,盲譬無生智,鏡 譬無生境,陰、入、界也,頭等六分譬現在因 也,像譬未來果也。若開眼取鏡,形對像生,
愚故不斷絕;若閉眼如盲,則無所見。不見 六分是因不生,不見鏡像是果不生,故《阿 含經》云:「若謂有色,色是淨,淨即生,非不生;
若謂有受想行識,識是淨,淨即生,非不生; 若謂有受,受是樂,樂即生,非不生;乃至色, 色是樂,樂是生,非不生;若計有想行,行是
我,我是生,非不生;乃至色,色是我,我是生, 非不生;若計有識,識是常,常是生,非不生, 乃至色,色是常,常是生非不生。」譬如執鏡
見面,面是生,非不生,若謂有五陰,悉是生, 非不生,若能知色非淨乃至識非常,又能 知色無常、苦、空、不淨,乃至識無常、苦、無我、不
淨者,是為不生,非是生。如盲執鏡不見像 生,是為不生,非是生。既知不生,寧復於中 計我是色,計我異色,我在色中,色在我中?
乃至識亦如是。如是觀者,現因來果俱皆不 生,如盲對鏡不見形像,是名觀陰無生觀 智也。
[0008c17] 觀入、界者,凡言海者,雖復深廣亦 有此彼岸,蓋小水耳;若眼見色已,愛念染 著貪樂,起身、口、意業者,是為大海,沈沒一
切世間天、人、修羅。當知眼是大海,色是濤波, 愛此色故是洄澓,於中起不善覺是惡魚 龍,起妬害是男羅剎,起染愛是女鬼,起
身、口、意是飲醎自沒,是為眼色無知而 生無明愛,愛生故名為行;行生故名為業, 業縛識入中陰,是為識生;所受胞胎五疱
未成,是為名色生;五疱成已名六入生;六 入未能別苦樂,名為觸生;別苦樂名受 生;於塵起染名愛生;四方馳求名取生;造
身、口、意名有生;應受未來五陰,名生生;未 來陰變名老生,未來陰壞名死生,心中內熱 名憂生,發聲大喚名悲生,身心顦悸名苦
惱生。是名眼見色時即有三世十二因緣大 苦聚生,非不生。耳、鼻、舌、身、意,眼界乃至法 界亦如是,是為入界生,非不生。
[0009a05] 云何不生? 觀眼色時,不種苦種,不生苦芽,不漏 臭汁,不集蛆蠅,若種不生則芽不生,則 臭汁不生,則蛆蠅不生,故名不生。云何苦
種?眼見色時起貪恚覺是為苦種,念於五 欲法是生苦芽,六根取六塵是名臭汁流 出,於六塵中善惡競起是名蛆蠅,若知眼
色無常、苦、空、無我,則貪恚不生、念欲不生、取 境不生、善惡行不生,是為不生;耳、鼻、舌、身、意 亦如是,是眼界乃至法界亦如是。阿若最初
得此三藏不生智故,名阿若憍陳如。
[0009a15] 通教 無生觀,譬如幻人執幻鏡,以幻六分臨幻 鏡、覩幻像,像非鏡生、非面生,非鏡面合 生,非離鏡面生,既不從四句生,則非內
外中間,不常自有亦無滅處,去不至東西 南北方,性本無生,非滅生無生,性本無 滅,非滅滅無滅,無生無滅故曰無生;受 想行識亦復如是。又觀幻色如幻鏡像、觀
受如泡、觀想如炎、觀行如芭蕉、觀識如 幻,幻不從幻物生,不從幻師生,非物、師 合生,非離物、師生,四句求幻生,生無從
來,四方求幻滅,滅無去處,性本無生,非滅 生無生,性本無滅,非滅滅無滅,無生無 滅故曰無生。觀根塵村落結賊所止,從本
已來一一不實,妄想故起,業力機關假為空 聚,無明體性本自不有,妄想因緣和合而有, 有本自無,因緣成諸,煩惱業苦如旋火輪, 觀其本無,皆如上說,此通意
(云云) 。
◎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一上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一下
天台智者大師說
[0009b10] ◎別觀無生智者,鏡譬法界,眼譬觀智,青 黃赤白、小大長短譬十法界,青譬地獄因果, 黃譬餓鬼因果,赤譬畜生因果,白譬人天
因果,小色像譬二乘因果,大色像譬通菩薩 因果,短色像譬別菩薩因果,長色像譬佛因 果,皆於鏡中分別無謬。若欲自正,令九因
果不生、一因果生;若欲正他,令他九因果 不生、一因果生。依於法界行菩提行,次第 用析體觀智,斷四住生令不生;次用恒沙
佛法斷客塵煩惱,令無知不生;後用實相 智慧斷無明,令根本不生。若無四住則分 段不生,若無無知則方便不生,若無無明
則實報不生,生亦不生,不生亦不生,故名 不生,是名別教無生智也。
[0009b23] 約圓教觀無生 智者,觀鏡團圓,不觀背面、不觀形像,非 背非闇、非面非明,不取種種形容、不取
種種檠像,但觀團圓,無際畔、無始終、無明 闇、無一異差別者,譬於圓觀,不取十法界 相貌,無善惡、無邪正、無小大等,一切皆泯,
但緣諸法實相,法性佛法,若色若香無非實 相,觀煩惱業生即無生,無生不生,故曰無 生,陰、入、界苦即是法身,非顯現故名為法
身,障即法身,貪、恚、癡即般若,非能明故名 為般若,無所可照性自明了,業行繫縛皆 名解脫,非斷縛得脫,亦無體可繫,亦無
能繫,故稱解脫。解脫即業不生,般若即煩惱 不生,法身即苦不生,是三不生即一不生,是 一不生即三不生,非三非一故言不生,況
變易煩惱業苦而非不生?此即圓無生觀智 (云云) 。
[0009c10] 本迹者,是憍陳如本自不生,非始不生; 欲引乳為酪故,迹為初教不生;引酪為生 蘇故,迹為通不生;引生為熟故,迹為別
不生;引熟為醍醐故,迹為圓不生。而其本 地住阿字門,謂一切法初不生故。若聞阿字 門,則解一切義皆非生非不生;垂迹引化,
能為生不生。眾生若能會圓不生,則同阿 若,非本非迹、非生非不生,大事因緣於 茲畢矣。故下文云:「富樓那,種種變化事,我若
具足說,眾生聞是者,心則懷疑惑。」即其義 也。《阿含》云:「阿難持傘蓋燈隨佛後,大梵王 持傘蓋燈隨陳如後。」斯皆示迹而欲顯本 也。
[0009c22] 觀心不生者,約三觀不生可知,不煩更 說。
[0009c23] 「摩訶迦葉」,此翻大龜氏,其先代學道, 靈龜負仙圖而應,從德命族故言龜氏。真 諦三藏翻光波,古仙人身光炎踊,能映餘
光使不現,故言光波。亦云飲光,迦葉身光 亦能映物。名畢鉢羅,或畢鉢波羅延,或梯毘 犁。畢鉢羅樹也,父母禱樹神求得此子,以
樹名之。跋耆子生此聚落,人以為號,其家 大富。《增一阿含》云:「羅閱祇大富長者,名迦毘 羅,婦名檀那,子名畢鉢羅,子婦名婆陀,
其家千倍勝瓶沙王,十六大國無以為隣。」 《付法藏》言:「毘婆尸佛滅後,塔像金色缺壞,時 有貧女匃得金珠,倩匠為薄。金師歡喜治
瑩佛畢,立誓為夫婦。九十一劫人中天 上身恒金色、心恒受樂,最後託摩竭提國尼 拘律陀婆羅門家生,畏勝王得罪,減一耕
犁,但用九百九十九雙牛金犁。」又經云:「其 家有 [疊*毛] ,最下品者,直百千兩金,以釘釘入 地七尺, [疊*毛] 不穿破如本不異。六十庫金
粟,一庫容三百四十斛。」庫,倉類也。又經云: 「以麥飯供養支佛,怛越忉利各千反受樂, 身有三十相。」直論金色,剡浮那陀金,在濁
水底光徹水上,在闇闇滅,迦葉身光勝於 此金,身光照一由旬。闕二相,應是無白毫、 肉髻也。故諸天請結集時讚言:「耆年欲恚
慢已除,其形譬如紫金柱,上下端嚴妙無 比,目明清淨如蓮花。」捨此家業,又納金色 婦迭臥無欲,捨而出家,身披無價寶衣,截
為僧伽梨,四疊奉佛為座,如是三捨世無 倫匹,是為捨大。於跋耆聚落,值佛奉寶衣, 佛授糞掃大衣,此衣是大聖大衣,又不麁重,
故迦葉云:「我受佛衣,師想、塔想,未曾頭枕, 況以覆臥?如此大衣,大進我行。」故言受大。
[0010a26] 佛弟子中多名迦葉,如十力、三迦葉等,皆是 大人;於諸同名中最長,故標大迦葉也。於 跋耆聚落,初從佛聞增上戒、定、慧,即得無
漏,受乞食法,行十二頭陀,逾老不捨,後時 佛語:「汝年高,可捨乞食,歸眾受食,可捨 麁重糞掃衣,受壞色居士輕衣。」迦葉白佛:
「佛不出世我當為辟支佛,終身行頭陀,我 今不敢放所習更學餘者,又為當來世作 明。未來世言:『上座迦葉為佛所歎,我亦當
學難行苦行。』」佛言:「善哉!」是為行大。《增一阿 含》:「佛法中行十二頭陀,難行苦行,大迦葉第 一。頭陀既久,鬚髮長、衣服弊,來詣佛所,諸比
丘起慢。佛命令就佛半座共坐,迦葉不肯。 佛言:『吾有四禪,禪定息心從始至終無有 耗損,迦葉亦然;吾有大慈仁覆一切,汝亦
如此體性亦慈;吾有大悲濟度眾生,汝亦 如是;吾有四神三昧:一無形、二無量意、三清 淨積、四不退轉,汝亦如是;吾有六通,汝亦
如是;吾有四定:一禪定、二智定、三慧定、四戒 定,汝亦如是。』」《增一阿含》云:「一婆羅門白佛: 『昨有婆羅門至我家,何者是?』佛指迦葉。又
問:『此沙門,非婆羅門。』佛言:『沙門法律,婆羅門 法律,我皆知,迦葉亦爾。迦葉功德與我不 異,何故不坐?』諸比丘聞佛所讚,心驚毛竪。」
佛引本因緣,昔有聖王號文陀竭,高才絕 倫,天帝欽德,遣千馬車造闕迎王,天帝出 候與王同坐,相娛樂已,送王還宮。昔迦葉
以生死座命吾同坐,吾今成佛以正法座 報其往勳,對佛坐時天人咸謂佛師。又迦 葉共阿難為比丘尼說法,有一比丘尼不 喜云:「販針兒在針師前賣針。」迦葉語阿難
言:「此比丘尼以汝為針師,我為販針兒。」迦 葉語尼言:「佛說月喻經,日日增長常如新 學者,唯大迦葉,汝聞不?於大眾中分半座,
汝聞不?於大眾中讚同佛廣大功德,汝聞 不?云何此人是販針兒?」如此等是被佛印可 大也。
[0010c04] 位大者,於大眾中為大,於千二百五 十中為大,於五百中為大,於四大弟子 中為大,為五山寺主,作閻浮提知事上座, 故言位大。
[0010c07] 佛燒身後,灰場生四鉢多羅樹,此 表迦葉集三僧祇劫法為三藏四阿含。僧 肇序云:「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冲默,玄
旨非言不傳,釋迦以之致教。約身、口防之 以禁律,明善惡則導之以契經,演幽微 辨之以法相。」此即明戒、定、慧三藏也。《增一》
明人天因果,《長》破邪見,《中》明深義,《雜》明禪 定,皆大迦葉之功也。若別論集者,阿難誦出 修多羅,優波離誦出毘尼,迦葉誦出阿毘 曇,故言結集大也。
[0010c16] 如來去後法付迦葉,能 為一切而作依止,猶如如來。何者?若有頭 陀苦行人,我法則存;若無此人,我法則不
存。迦葉能荷負佛法令得久住,至未來 佛,付法、授衣竟,然後入滅,故言持法大。
[0010c20] 而 迦葉將隱密上天禮佛髮,為諸天說法云: 「為善生天,為惡入淵,五欲無常,如花上露,
見陽則晞。」於是別去。諸天泣歎曰:「里巷窮酸, 苦厄羸劣,貧窮孤露,彼恒矜愍,今捨滅度,誰 復覆護? (云云) 」
[0010c25] 約教明抖擻,抖擻十二種過,謂 好衣求時苦,得時多怖畏,失時生懊惱。糞 掃衣無水、火、盜、賊、王難五怖;若多畜者,縫治
浣負其勞亦多,故但三衣;若僧中食則營佐 僧事,故乞食;若受殘食、小食,擾動喪時,故一 坐食;多食難消、生睡懈怠,少食饑縣乏力
故節量食;多器洗持多妨,故一鉢食;須漿 勞動故不飲漿;房舍生著故樹下;樹下又 著故塚間;冢間憂悲妨故露地;若臥消功增
懶故常坐。二是衣法,六是食法,四是住處 法。
[0011a06] 且約乞食明抖擻者,乞易得生喜、難 得生瞋,得好則愛、得惡則憂,憂喜依色而 起即色陰,受此憂喜即受陰,取憂喜相即
想陰,憂喜即是行陰,分別憂喜即識陰。憂喜 即意法二入三界,界入陰即苦諦,我能乞食, 計有我、無我,以乞為道以乞為實,如是諦
當。讚喜毀瞋我能被呵即疑不了為癡,是 為十使,歷三界四諦,即八十八使名集諦。 若識乞食中四倒相似相續覆故謂常,適 意謂樂,動轉所作覆故謂我,薄皮覆故謂
淨,識四覆、無四倒,勤遮二惡、生二善,修 四定根力覺道,是為道諦。於乞食中不計 我則癡滅,癡滅故愛滅,愛滅故瞋滅,瞋滅故
不自舉則慢滅,慢滅故被呵則無疑,無我 故我見滅,我見滅故邊見滅,不執是道則 戒取滅,不計為實故見取滅,不邪執故邪 見滅,此十滅故則八十八滅,八十八滅
故子縛滅,子縛滅故果縛滅,果縛滅故二 十五有滅,是為滅諦。若於乞食中,不見 四真諦,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若能見四
諦,則得斷生死。生死既盡已,更不受諸有, 是為乞食中抖擻觀慧;衣法、住處法亦復如 是。是三藏頭陀也。
[0011a28] 通教抖擻者,緣真證寂 則是住處,空慧為食,空心行諸行為衣,常 性空無不性空時,空慧抖擻皆如幻化,妄
想諸惡寂滅不起,心心數法不行故,以不 可得故,諸相應中空相應最為第一,諸苦行 中空行第一,諸抖擻中空慧抖擻最為第一。 略說竟。
[0011b05] 別教抖擻者,依於法身以為住處, 般若智慧以為食,一切諸行莊嚴遮覆,遮覆 抖擻黑業之惡,般若抖擻煩惱之惡,法身
抖擻生死苦惡,前抖擻分段煩惱業苦,次 抖擻變易煩惱業苦,是為中道正觀頭陀, 出過二乘所行苦行 (云云) 。
[0011b10] 圓教抖擻者,住處 即衣即食,但是一法分別說三,一抖擻一切 抖擻,一切抖擻一抖擻,非一非一切,於一
切抖擻無非實相,諸佛所行是如來行,過 諸菩薩所行清淨 (云云) 。
[0011b14] 本迹者,本與如來同 坐畢竟空理、同得廣大法身、同得無礙智 慧、同得無量功德,內捨法愛、外無垢染,內
外抖擻本已清淨,欲引乳味事中抖擻,次 引酪味空中抖擻,次引生蘇別中抖擻,次 引熟蘇圓中抖擻。
[0011b19] 觀心者,即空抖擻取相, 即假抖擻塵沙,即中抖擻無明,一心中抖 擻五住 (云云) 。
[0011b21] 三迦葉,迦葉如前釋。「優樓頻蠡」, 亦優樓毘,亦優為,此翻木瓜林。「那提」,此翻 河,亦江。「伽耶」,亦竭夷亦象,此翻城家。在王
舍城南七由旬,毘婆尸佛時共樹剎柱,緣 是為兄弟。兄為瓶沙王師,五百弟子;兩弟 各二百五十,行兄法。佛作十種變:謂龍毒
不中,龍火不燒,恒水不溺,三方取果,北 取粳糧,忉利甘露,知嫌隱去,知念現來, 火滅不然,斧舉不下,廣出瑞應,雖覩眾變
邪執未改,故言:「瞿曇雖神,不如我道真。」佛即 語云:「汝非羅漢,亦不得道。」霍然開悟,師徒 皆伏;二弟見相亦隨歸佛,是則一千比丘。
[0011c04] 約教者,如《增一阿含》云:「優留毘能將護四 眾,供給四事令無所乏,最為第一;那提比 丘心意寂然,降伏諸結,精進最第一;伽耶比
丘觀了諸法,都無所著,善能教化,為最第 一。」是為酪教中意。若轉入生蘇,即應耻小 慕大,例則可知;若轉入熟蘇,即應委業
領教;若轉入醍醐,如此經中得記作佛也。
[0011c11] 本迹者,住於三德,林即般若、城即法身、水即 解脫,是為祕密本藏;而迹依林城水以度 眾生也。
[0011c13] 觀心者,正觀心性,中道不動如城 防敵,不動而動如水淨諸邊顛倒,雙照枯 榮如林蓊欝,三法相資即是連枝兄弟也。
[0011c15] 「舍 利弗」,具存應言舍利弗羅,此翻身子,又翻 舍利為珠,其母於女人中聰明,聰明相在 眼珠,珠之所生故是珠子;又翻身,此女好
形身,身之所生故言身子。時人以子顯母, 為作此號也。父為作名,名優波提舍,或 優波替,此翻論義,論義得妻、因論名子,
標父德也。《釋論》云:「我名提舍,逐我作字, 字優波提舍。」優波此言逐,提舍者星名也, 又舍標父、利標母,雙顯父母故言舍利弗。
弗,子也。姓拘栗陀,婆羅門種。《增一》云:「我佛法 中,智慧無窮決了諸疑者,舍利弗第一。」昔 者,生經云,過去舅甥俱為織師,知王寶藏,
因穿土盜之,大獲珍寶。寶監白王,王云:「勿 揚,彼盜尋來,伺而執之。」甥因令舅倒入被 執,甥恐人識即級舅頭。王令以屍置四交
道引取其親,後因賈客群集猥鬧,甥載兩 車薪覆之。王又伺取,又因童兒舞戲投火 燒之。又行置酒,伺者大醉,酒瓶盛骨而去。
王憂狡猾,出女嚴防,在水邊先誡其女,來 者執喚。其浮株於水,防者謂人,視之乃株。連 日不備,因是得來通女。女執其衣,其即授
死人手而去,女大喚視之乃死手耳。因是 有身,生男端正。王令乳母抱出,有嗚者執 之。連日飢渴至煮餅爐下,餅師與餅而嗚,
王更令出,因酤醇酒伺人大醉,抱兒而去 出過他國。他國賢其謀,以大臣女妻之不 用,因字之為兒,聘本國王女許之。疑是
前盜,其人以五百騎鞍馬衣服一種相似,往 迎婦時,本王見之,問是前盜,歎其姦詐,以 女婦之。甥者舍利弗是,舅者調達是 (云云) 。
[0012a16] 胎 者,父名優波提舍,學通典籍,鐵鍱其腹、頭 戴火冠,獨步王舍打論議鼓,國師陀羅自 知陳故兼則相不祥,義屈奪封以女妻之。
妻夢見人身被甲冑,手執金剛杵碎一切 山,後立一山邊。夢覺體重以問其夫,夫云: 「汝所懷者,破一切論師,唯不勝一人,當
為弟子。」舅名拘絺羅,論常勝姊,既懷智 人論則勝弟。弟自念言:「此非姊力,必懷智 人寄辯母口,在胎尚爾,何況出生耶?」委家
更廣遊學,不暇剪爪,時人呼為長爪梵志 (云云) 。
[0012a27] 難陀、跋難陀二龍,護王舍城,雨澤以時, 國無饑年。王及臣民,歲設大會置三高座, 王、太子、論師,身子以八歲之年身到會所,
問人三座,人具答之,即越眾,登論床,群儒 皆耻不肯論議,勝此小兒,無足顯譽;脫 其不如,屈辱大矣!皆遣侍者,傳語問之。答
過問表,盡墮諸幢,無敢當者。王及臣民稱 慶無極,國將太平智人出世。及年十六, 究盡閻浮典籍,無事不閑,博古覽今,演暢
幽奧,十六大國論議無雙,五天竺地最為第 一。師事沙然梵志,梵志道術身子皆得,師有 二百五十弟子,悉附身子而成就之。沙然
臨死欣然而笑,身子問故,答:「世俗無眼為 恩愛所親,我見金地國王死,夫人投火聚, 願同生一處。」言已命終。後見金地商人,問
之果然。身子追悔:「我未盡師術,而不授此 法,為我非其人,師祕乎!」自知未達,更求 勝法,而無師可事。雖不逮此一法,餘法
皆通,於外道眾中最為第一。於道見頞 [卑*頁] 威儀庠序,因問師法,頞 [卑*頁] 答云:「諸法從 緣生,是故說因緣,是法緣及盡,我師如是
說。」一聞即得須陀洹果,來至佛所,七日遍 達佛法淵海,又云:「十五日後得阿羅漢,為 羅云和尚,憍梵作師,聲聞眾中右面弟子。調
達破僧,引五百比丘去,身子往化五百人 歸 (云云) 。」勞度差捔力,度差為花池,身子為象 拔花蹋池;度差為夜叉鬼,身子為毘沙門
王;種種皆勝,度差降伏。《中阿含》云:「身子是四 眾所生母,目連是所養母 (云云) 。」
[0012b26] 《中阿含》第二云: 「生處安居比丘,稱歎滿慈子,少欲知足精進 閑居,一心正念智慧無漏,勸發亦稱說此等
法。時身子聞,念:『我何時得見此人?此人何 時到佛所?』他示云:『白哲隆鼻鸚鵡嘴者,是其 形相。』後於安陀林——此云勝林——相見,身子問:
『賢者於瞿曇所修梵行耶?』答:『如是。』又問:『為 戒淨修梵行耶?』答:『不也。』『為心淨、見淨、度 疑淨、知道非道淨、道迹知見淨、道迹智斷淨
修梵行耶?』答:『不也。』又問:『向言如是,今言不 也。此義云何?』答:『為無餘涅槃故修梵行。』又 問:『以戒淨故,設無餘涅槃?』答:『不也。』乃至『道
迹智斷淨故,設無餘涅槃?』答:『不也。』又問:『此 義云何?』答:『若以戒淨設無餘者,此以有餘 稱無餘,乃至道迹智斷淨設無餘者,亦是
有餘稱無餘。若離此七者,凡夫人當般涅 槃,凡夫離七故。以不離故,從戒淨至心 淨,乃至道迹智斷淨。仁者聽我說喻。如波 斯匿王欲從拘薩羅至婆雞帝,中間布七
車,捨初乘二,乃至捨六乘七。婆雞帝人問: 「為乘初車?」答:「不也。」「乃至乘第七車。」答:「不也。」
問:「離此七車?」答:「不也。」此喻問可知。』身子問: 『賢名何等,梵行人云何稱汝?』答:『我父名滿, 我母名慈,梵行人稱我為滿慈子。』身子稱嗟:
『善哉!賢者滿慈子,為如來弟子,智辯聰明決 定安隱無畏,逮大辯才得甘露幢,於甘露 自作證,值汝者得大饒益,諸梵行人應縈
衣頂載。』滿慈子問:『賢者何名,梵行人云何 稱?』答:『我父字優波提舍,我母名舍利,故稱 我為舍利子。』滿慈子嗟曰:『今與世尊等弟
子共論而不知,與第二世尊共論而不知, 與法將共論而不知,與轉法輪復轉弟子 共論而不知。若我知尊者,不能答一句,況
復深論?善哉!善哉!為如來弟子,乃至縈衣頂 戴。』 (云云) 」佛說一句,身子以一句為本,七日 七夜作師子吼,更出異句、異味,使無窮盡,
況佛多說,而身子智辯寧可盡耶?
[0013a04] 《中 阿含》第 二十云:「佛在阿耨達池,龍王云:『此眾不見 舍利弗,願佛召之。』佛命目連往祇洹呼,身
子正縫五納衣。答云:『汝但前去,我在後來。』 目連云:『我為佛使人,云何前去?』目連以手 摩衣,衣即成。身子念:『目連弄試我,我亦試
之。』即以衣繩擲地,『汝能舉此耶?』目連念:『身 子弄試我。』即盡力舉不起。身子于時以繩 繫閻浮樹,一天下動;繫二三四,四天下亦
不立;又繫小千、中千、大千亦不立,又繫他 方佛座脚,十方佛世界皆鎮鎮不動。目連自 念:『我神力第一,今不能動,將不失神力?』因
催促令去,答:『汝前去。』目連還佛所,已見身 子在佛前。龍王見地動問佛,佛答:『二人之 力。』龍王及五百比丘,於目連生輕心,佛言:
『舍利弗於四神力得自在,目連亦自在,而 不能拔者,佛力耳。』語目連云:『現汝神力。』目 連以鉢絡盛五百比丘,舉著梵宮,一足躡
須彌,一足至梵宮,身在彼方而說偈滿大 千國,五百心伏 (云云) 。」
[0013a23] 約教者,若三藏智慧即 是無學十智,斷結證真輔佛揚化。《釋論》四 十稱為右面大將,即其義也。通教智慧者,
如《般若》中自說所以為摩訶薩,謂我見、眾 生見、佛見、菩提見、轉法輪見,破如此等見 故,名摩訶薩。諸賢聖自說己法,不如即今
人妄有所說,當知身子非但破生死見,亦 破佛見、菩提、法輪、涅槃等見,此慧異初教 也。別教智慧者,當約五味分別,若從元初
但聞乳酪不聞餘味,發心修行但行乳酪 者,此是初教智慧也;若但聞酪,酪不由乳, 善惡之性性本自空,不由修善破惡、滅色
取空,但修即空者,是通教智慧;若從元初 得聞醍醐,為醍醐故, [穀-禾+牛] 牛求乳、烹乳 為酪,轉酪為生蘇,轉生為熟蘇,方得醍
醐,修如此行者即是別教智慧也。若從元 初但聞牛食忍草即出醍醐,若能服者眾 病皆除,一切諸藥悉入其中。為此修行,即是 圓教智慧也。
[0013b12] 本迹者,本住實相智度為母, 從境生智慧,境即是身,智慧即是子;悲愍 眾生,迹為五味。身子欲轉煩惱惡血令成
善乳,示為外道智慧,作大論師;欲烹乳 為酪,示三藏智慧,為第二世尊;欲引酪為 生蘇,訥大現小,受淨名之屈;欲引生蘇 為熟蘇,安慰饒益同梵行者,於般若領
教;欲引熟蘇為醍醐,於法華初悟,斯皆 迹中外現,而本地內祕其實久矣。
[0013b20] 觀心者,一 心三觀,攝得一切智慧,觀心即空故,攝得 酪智慧;觀心即假故,攝得兩蘇智慧及世 智慧;觀心即中故,攝得醍醐智慧,是名觀
心中一慧一切慧,一切慧一慧,非一慧非一 切慧 (云云) 。
◎
[0013b26] ◎「大目揵連」,姓也,翻讚誦,《文殊問經》翻萊茯 根,真諦云:「勿伽羅,此翻胡豆,二物古仙
所嗜,因以命族。」《釋論》云:「吉占師子父也,名 拘律陀,拘律陀樹名,禱樹神得子,因以名 焉。」又目伽略兮度,《未來因果經》云:「大目連羅
夜那,同名者多,故舉大也。」《釋論》云:「舍利弗才 明見貴,目連豪爽取重,智藝相比德行互 同。」《增一阿含》云:「我弟子中,神通輕舉飛到十
方者,大目連第一。」《釋論》四十一,稱左面弟 子。外道師徒五百,用呪移山,經一月日簸 峨已動。目連念言:「此山若移,多所損害。」即
於山頂虛空中結跏,山還不動。外道相謂; 「我法山動,計日必移,云何安固,還若於初?必 是沙門使爾。」自知力弱歸心佛道,令無量 人正法出家也。
[0013c11] 「難陀、跋難陀」,兄弟,居須彌邊 海,佛常飛空上忉利宮。是龍瞋恨,云何禿 人從我上過?後時佛欲上天,是龍吐黑雲、
闇霧,隱翳三光。諸比丘咸欲降之,佛不聽。 目連云:「我能降是龍。」龍以身遶須彌七匝, 尾挑海水、頭枕山頂;目連倍現其身,遶山
十四匝,尾出海外頭枕梵宮。是龍瞋盛,雨 金剛砂;目連變砂為寶花輕軟可愛。猶瞋 不已。目連化為細身入龍身內,從眼入耳
出、耳入鼻出,鑽齧其身即受苦痛,其心乃 伏。目連攝巨細身,示沙門像,將是二龍來 至佛所。調達引五百比丘為己徒眾,目連
厭之,令眠大熟,鼾吼雷鳴,下風出聲,瞿伽 離以脚蹋之猶故不寤,身子說法迴五百 人心,目連手擎將還,僧得和合。
[0013c25] 《雜阿含》二十 九:「佛在舍衛十五日說戒,佛默然不言。阿 難四請,佛言:『眾不清淨,吾今不復說戒。汝
可令上座,若持律者、誦戒者唱。』目連尋入 定,觀誰不清淨,見馬師、滿宿二比丘,即手 執牽出,閉門更請佛說。佛言:『吾無二言,今
不復自說戒。』目連云:『眾不清淨,我亦不復 為維那也。』」
[0014a03] 「耆域」,此翻固活,生忉利天,目連 弟子病,乘通往問,值諸天出園遊戲,耆域乘 車不下,但合掌而已。目連駐之,域即云:「諸
天受樂怱遽不暇相看,尊者欲何所求?」具 說來意,答云:「斷食為要。」目連放之,車乃 得前。帝釋與脩羅戰勝,造得勝堂,七寶樓
觀莊嚴奇特,梁柱支節皆容一綖,不相著 而能相持,天福之妙力能如此。目連飛往,帝 釋將目連看堂,諸天女皆羞目連,悉隱逃
不出,目連念:「帝釋著樂不修道本。」即變化 燒得勝堂,赫然崩壞,仍為帝釋廣說無常, 帝釋歡喜,後堂儼然無灰煙色。又絡囊盛 五百羅漢如前說。
[0014a15] 如來梵聲深遠,遠聽如 佛邊不異,目連欲知佛聲遠近,極去遠遠 猶如近聞,仍用神力飛過西方恒河沙土,
聞釋師子聲如本不異,去去不已,神力盡 身疲,正值他方大眾共食,仍息鉢緣上經 行,彼人驚怪:「此人頭蟲從何處來?」彼佛言:
「此是東方無量佛土有佛名釋尊,神足第一 弟子,尋聲極此,非蟲也。」《涅槃》云:佛求侍者, 心在阿難,如東日照西璧 (云云) 。
[0014a23] 約教論神 通者,依四禪十四變化,依觀練熏修十一 切無漏事禪,能作十八變,此即初教中神 通。依空起慧,以空慧心修諸神通,即通教
中神通。次第依三諦習得神通,展轉深入 過於二乘,即別教神通。依於實相所得神 通,不以二相見諸佛土,從真起應不動 真際遍十法界,是則圓教神通 (云云)
。往昔曾 助辟支佛,剃頭、浣染、縫袈裟,發願得神通 (云云) 。
[0014b03] 本迹者,本住真際首楞嚴定,能於一念 遍應十方,種種示現施作佛事;以慈悲故, 迹為五味神通,引令入極 (云云) 。
[0014b05] 觀心者,觀 於一心欻有一切心,觀一切心倏無諸心, 心無有無,通至實相,即神通觀也。
[0014b07] 「摩訶迦 栴延」,此翻為文飾,亦肩乘,人云字誤,應言 扇繩,亦好肩,亦名柯羅,柯羅此翻思勝,皆
從姓為名。《增一阿含》云:「善分別義敷演道 教者,迦栴延最第一。」如《長阿含》云:「有外道 執斷見謂無他世,凡有十番問答。外道言:
『無有他世。』答言:『今之日月為天為人?為此 世他世耶?若無他世,則無明日。』又問:『我 見人死不還,云何說其受苦,故知無他
世。』答云:『如罪人被駐,寧得歸不?』又問:『若 生天,何故不歸?故知無他世。』答云:『如人 墮廁得出,寧肯更入廁不?又天上一日當
此百年,生彼三五日,未遑歸心,設有歸者 而汝已化,寧得知之?』又問:『我鑊煮罪人,密 蓋其上,伺之,不見神出故,知無他世。』答
云:『汝晝眠時,傍人在邊,見汝神出不?』又 問:『我剝死人皮,臠肉、碎骨,求神不得故,知 無他世。』答云:『如小兒析薪,寸寸分裂求火,
寧有可得不?』又問:『我秤死人更重,若神 去應輕,若無神去,則無他世。』答云:『如火與 鐵合鐵則輕,鐵失火則重,人生有神則輕,
死失神則重。』又問:『我見臨死人,反轉求神 不得故,知無他世。』答云:『如人反轉求於 貝聲,寧得聲耶?』又問:『汝雖種種破,我執此
甚久而不能捨。』答云:『如人採穭,初見麻 取麻,次捨麻取麻皮,次捨麻皮取縷,次 捨縷取布,次捨布取絹,次捨絹取銀,次
捨銀取金,捨劣取勝,云何不能捨?』又問: 『非但我如是說,諸人亦如是說,云何謂我 為非?』答云:『兩商人逢鬼,鬼為人像,語言:「前
路豐米足草,載之何為?」一商人便棄,前路 人牛皆飢,遂為鬼所噉;一商人云:「若得新 米草,可棄故米草。」人牛皆不為鬼所食。
諸人妄說如鬼誑言,汝不納我言,如棄故 米草,今既得新何不棄故?』又問:『我不能捨, 勸我則瞋。』答曰:『汝如養猪人,路上遇糞,頭
擎將還,在路逢雨,汁下污頭,傍人令棄,倒 更瞋他,謂汝不養猪故令我棄,反瞋勸者。』 如是番番析破廣演諸義,外道便伏而讚歎
言:『尊者前說日月而我已解,欲聞智辯故 番番執難。善哉!妙說。』」迦栴延善論義相亦復 如是。
[0014c19] 律中云:「善能教化歸戒,令屠受夜 戒,婬者受晝戒,後受報時各於晝夜見前 樂相 (云云) 。」又世典婆羅門,語五百釋:「能與我
論不?」五百釋言:「有瞿蜜釋,國中無黠無聞 言語醜拙;有周利槃特,於出家中亦為下 者。汝能與此二人論勝者,我與汝能名。」世
典思惟:「勝此二人無足可尚,脫不如者甚 為屈辱。」後時於路遇槃特,問:「何名?」答:「汝 當問義,何勞問名?」又問:「汝能與我論義耶?」
答:「我能與梵王論,況汝盲無目者乎?」又問:「盲 即無目,無目即盲,豈非煩重?」周利作十八 變,即云:「此人但能飛變,更不解義。」迦旃延
天耳遙聞,即隱槃特,示身如彼,從空而下 問:「汝字何等?」答:「字男丈夫。」又問:「男即丈夫, 丈夫即男,豈非煩重?」世典答:「止!止!置此雜
論,可論深義。」問:「頗不依法,得涅槃耶?」答: 「不依五陰法,能得涅槃。」又問:「五陰依何生?」 答:「因愛生。」又問:「云何斷愛?」答:「依八正道即
能斷愛。」世典聞此遠塵離垢。例皆如此。
[0015a08] 約 教論義者,依無常、苦、空、無我,破斷常見等, 是初教論義。依空、無所有、不可得,破斷常愛
見者,通教論義,故天女云:「我無所得故辯 如此。」依總持四辯,觀機照假以藥逗病, 破斷常見者,是別教論義相。依實相畢竟
不有不無,破斷常見者,是圓教論義。
[0015a14] 約本 迹者,本住福德、智慧二種莊嚴,能問能答; 為愍眾生,迹為五味論義師耳。
[0015a16] 觀心者,觀 智研境,境發於智,智境往復,即觀心論義也。
[0015a18] 「阿 㝹 樓馱」,亦云阿那律,亦阿泥盧豆,皆梵音 奢切耳,此翻無貧,亦如意,亦無獵,名也。昔
於饑世,贈辟支佛稗飯,獲九十一劫果報 充足,故名無貪。
[0015a21] 姓者,劫初大水風吹結構以 成世界,光音天命盡,化生為人,身有光、飛 而行,歡喜為食,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中
呼為眾生。自然地味,味如醍醐,色如生蘇, 甜如蜜。多食失光,憔悴不能飛,少食者猶 光澤,便有勝負,遂相是非,致失地味,食自
然地皮。轉相輕慢,失皮食地膚。轉生諸惡, 失膚食自然粳米。食米則男女根生,遂為 夫婦。羞故造舍多儲取米,後米生糠 [禾*會] ,刈
已不生,枯株現,更相盜奪,遂立一平能者, 為田主,理諍訟,是為民主。民主有子名珍 寶,珍寶有子名好味。始自民主草創之後,
金輪相繼,迄至善思,從懿摩至淨飯,四世 是鐵輪,合有八萬四千二百一十王。《十二 遊經》云:「久遠劫有王,早失父母,以國付弟,
事一婆羅門。婆羅門言:『汝當解王衣體瞿 曇姓。』因而從之,時人號為小瞿曇,住甘蔗 園。賊盜他物從園過,捕賊尋迹執小瞿
曇,木貫射之,血流污地。大瞿曇悲哀,收血 土,還園器盛,置左右呪之:『此瞿曇若誠心, 天神變血為人。』逕十月,左為男,右為女,從
是姓瞿曇。」瞿曇此言純淑,亦名舍夷,舍 夷者,貴姓也。
[0015b14] 仁賢劫初,當寶如來出世時,瞿 曇識神始託生。若尋此意,民主已來即姓瞿 曇,從懿摩王四子,一面光、二象食、三路指、四
莊嚴,被猜徙雪山北直樹林中,國人樂從者 如市,欝為彊國,父王歎曰:「我子有能。」四子 因此為姓。又其地釋迦樹甚茂,此翻直林,
既於林立國,即以林為姓。外國語多含,釋 迦亦直、亦能,今淨飯所承,承莊嚴王後,莊 嚴即是烏頭,烏頭生烏頭羅,烏頭羅生尼求
羅,尼求羅生尸休羅,尸休羅即師子頰,師子 頰生三飯,斛飯二子,長名摩訶男,季阿那 律,乃是淨飯王之姪兒,斛飯王之次子,世尊
之堂弟,阿難之從兄,羅云之叔,非聊爾人 也。故周公歎曰:「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 王之叔,於天下非賤人也,而沐三握,餐三
吐,禮賢尚爾,況餘人乎?」
[0015b29] 《賢愚經》云:「弗沙佛 末法時世饑饉,有支佛名利吒,行乞空 鉢無獲,有一貧人見而悲悼,白言:『勝士能
受稗不?』即以所噉奉之。食已,作十八變。後 更採稗,有兔跳抱其背,變為死人,無伴 得脫。待闇還家,委地即成金人,拔指隨生,
用脚更出,取之無盡。惡人、惡王欲來奪之, 但見死尸,而其所覩純是金寶,九十一劫果 報充足,故號無貧。其生已後,家業豐溢,日夜
增益,父母欲試之,蓋空器皿往送,發看百味 具足。而其門下日日常有一萬二千人,六千 取債,六千還直。出家已後,隨所至處人見
歡喜,欲有所須,如己家無異。」
[0015c12] 阿那律精進, 七日七夜眼睫不交,眠是眼食,既七日不眠, 眼則喪睛。失肉眼已,佛令求天眼,繫念在
緣,四大淨色半頭而發,徹障內外,明闇悉 覩,對梵王曰:「吾見釋迦大千世界如覩掌 果。」《增一》云:「我佛法中,天眼徹視者,阿那律比
丘第一。」那律既失肉眼,佛與諸比丘恒為裁 縫,佛在舍衛拘薩羅窟,佛與八百比丘集, 為阿那律作三衣,佛自為舒張,諸比丘截
者縫者,一日即成。佛廣為說出家受衣,進止 共俱,無量人得道。
[0015c22] 約教者,依禪定發天眼, 凡夫、外道也;依無漏事禪發天眼,三藏義。 依體法無漏慧發諸行,依諸行發天眼,通
教意。依散善發肉眼,依定發天眼,依真 發慧眼,依俗發法眼,依中發佛眼,別教 意。依實相發天眼,天眼即佛眼,圓教意。又
依散善修肉眼,依定修天眼,三藏意。依 空修肉眼天眼,是通意。次第修五眼,是別 意。不次第修五眼,是圓意。
[0016a01] 本迹者,本住實 相真天眼,不以二相見諸佛國;迹示半頭 天眼。
[0016a03] 觀心者,觀因緣生善心,即肉眼;觀因 緣生心空,即天眼;觀因緣生心假,即法眼; 即中即佛眼 (云云) 。
[0016a05] 「劫賓那」者,此翻房宿 (音秀) ,父 母禱房星感子故,用房星以名生身也。 是比丘初出家未見佛,始向佛所,夜值雨,
寄宿陶師房中,以草為座。晚又一比丘亦 寄宿,隨後而來,前比丘即推草與之,在地 而坐。中夜相問:「欲何所之?」答:「覓佛。」後比丘
即為說法,辭在《阿含》可撿取,豁然得道。後 比丘即是佛也。共佛房宿 (音夙) ,得見法身, 從得道處為名,故言劫賓那。毘沙門持蓋
隨賓那後,毘沙門是宿主,主既侍奉星宿亦 然。此比丘善占星宿,明識圖像,從解得名, 名劫賓那。《增一阿含》云:「我佛法中,善知星
宿日月者,劫賓那比丘第一。」
[0016a17] 約教者,析破 根塵之舍,同佛棲真諦之房,是三藏意。體 達根塵,即共如來同宿真諦之房,是通教
意。分別十法界根塵房舍,悉得見佛,是別 教意。於一根塵房舍,即見一切房舍,見一 切佛,即圓教意。
[0016a22] 約本迹者,本與如來同棲 實相,迹示諸房宿耳。
[0016a23] 觀心者,觀五陰舍析 空即空,與化佛同宿;觀五陰舍即假,與 報佛同宿;觀五陰舍即中,與法佛同宿 (云云) 。
◎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一下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4 冊 No. 1718 妙法蓮華經文句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西蓮淨苑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