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Fahua Xuan Yi Shi Qian 法華玄義釋籤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華玄義釋籤卷第四
天台沙門湛然

[0838b23] ◎神通云何延壽 無理何不云何 常住無行何不
法身無人。「不見 無理具足四句總結

[0838b28] 三結初文二十 光宅
為難二十四相對 二十四今昔別論因果 合成六難因果六難合一
一一四十八今文 不語 四十。「矛盾止觀第五
四一

[0838c09] 借光初文 三結
初文十界融通一念中一法攝
」,一念無非佛法」。十法 無非三諦三惑三身 融通中意廣義
獨具二義 三諦一心體位三義 法身本地成法
二門因果。「 可知

[0838c22] 五味 五味醍醐同異初文因果 二門因果
醍醐」。

[0838c25] 觀心 不如止觀 體位顯要名為
法華 一代教佛出世 十法精髓不思議
十界五味其中六即觀心二義是故行者一念一切
等於佛心佛心 五味

[0839a07] 六即 十界 長者究竟同在一念
」。釋義四一何者十法界實相如是 妙行
六即四一是故四一 所以教具 四一方知光宅
。「廣說下生」,

[0839a17] 南嶽 南嶽廣解初文眾生有所
相似眾生 大經眾生大乘位居肉眼故云佛眼
央掘妙行大品 文明初文可解 父母所生」,即是眾生清淨
第三肉眼」,眾生 佛眼即是央掘》,止觀第七大品文中自在王
凡夫使名為自在 染污清淨六根名為」。遍一切處自在」。自性無染
不為故云清淨」。在行 一切法即是六根三諦 。「止觀第二本文
眾生不受 可知佛法」, 如是中意
權智心法 ,《大論:「眾生心猶如利刀 。」理體眾生
安樂行一切法不為 不為煩惱退」,煩惱生死 法界一念隨喜觀行
一念權實隨順三諦故云隨喜」。是故隨喜心法。 《普賢心體故云」,罪福
故云」,十界罪福一念 。「觀心無心能緣 法安能所不二故云」,
心體心行求解 止觀第三

[0839b22] 大師南嶽 分別料簡略明得名眾生
一往通論因果一切法眾生 故云通論」。通論究竟故云 」。一往不通
佛法一往佛法在於心法在於故此三法得名各別何者 眾生佛法心法因果眾生

[0839c02] 佛身眾生心心法之中佛法眾生若爾何故 差別」?

[0839c04]

[0839c04] 理體事用 廣明止觀十法中說

[0839c05] 即是心法 眾生佛法不專 明理

[0839c07] 眾生中文通論
三門 且如下文 一一各絕不
一百二十」。法數一往 道理四教四教 三十三十妙法五味
此等一法乃至不出眾生止觀第六不同
增減

[0839c20] 南嶽 十如權實料簡法界
南嶽己見一家相承 南嶽十如」。

[0839c24] 大師 釋出分別融通大意明法
功能所以 相中但是融通融通
三諦非一相成 方名實相可解第六 性相讀者

[0840a03] 權實初文二師 初文可見
約法凡夫無實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眾生五道聖人有權觀音
三十三身聖人有權。「如此 無實無權 大意可見不能
人情而已今文 正解一心具足十界佛界一一
權實何況一心是故不同所見不知 分權

[0840a17] 十法界三諦止觀第五 本末 即是十界三諦十法界
三字解義使十界三諦分明 三諦彼此相成不異止觀 思議一念三千非思量分別所能
不思議中文十數十數 融通法數一法正解
法相權實權實 廣解十如初二
權實即如佛界不然 下地故且
故云諸佛」。以此 故云」。境智 深廣
智門方便經文。如來 如來央掘引證佛智
可見 如是初文 方便品長行
二智重頌二十一二智 二十重頌末後一行開權 方便力示以三乘眾生
得出」。開示悟入五佛 開權顯實長者 般若般若開權
法體不出權實總結可知 如來洞達十法 一一一一知法自行諸法
名為」,無非實相名為」。「二法聞法發心入聖十方
十界眾生無不了知橫豎引證 善惡央掘雖是 惡人性相,《央掘如來
央掘善來阿羅漢 聲聞界大乘得無生忍 佛界四禪比丘四果天界成就
地獄略舉以為事端 眾生不可 不可以牛羊,《普超經
舍利弗人人相見 所以不當相者唯有 如來賢者舍利弗大眾
踊躍今日形壽 他人不敢地獄滅度所以者何群生不可思議。」

[0840c10] 廣解 十如三諦究竟十如
究竟 究竟方名 究竟所以本末究竟
宛然不可 空也心性三法 不合初文復合
菩薩菩提復合解釋正解復次 復次
十如十惡相者 不如意處即是 故云
故云」。「泥黎 不如此處適意故云地獄新譯捺落迦苦具 (云云) 。
業感不同故云。「凡夫合相不舉相師預知相師 有分究竟舉凡用世有分
二乘菩薩究竟。「。「。「始終地獄 迦葉出家本事皮膚
淨飯王諸人復出不足 太子釋種出家入道 釋出提婆達多
眾人佛法 利益地獄之前世間相 相師
止觀等第惡性理則 不可。「 外緣不同
止觀第五不思議十如十界

[0841a15] 功能大經
。「不可 」, 。「中文
大經
,《涅槃二十三:「牆壁泥土 彩色畫像彩色草木
。」外人因緣 有力功能 。「地獄
故知一一。「皆是 惡行名為 ,《大經第八:「譬如世間惡行
名為善行名為滿人。」經文 滿二教不用
功能相生不斷。《俱舍名為同類止觀第八 緣中
所謂功能水能未能 堪受後果是故
略釋略釋明本三觀空觀
本報始終俱空十如無性 乃至中一 安得不空
初文 皆然無後追記,「退往事
中道十界無非實相故云 不是

[0841b25] 人天自然通用何必 任運異名


[0841b28] 二乘 料簡 初文五分法身
戒身無漏定身無漏 二種解脫解脫身一者有為解脫 智相二者無為解脫一切煩惱無餘
盡智解脫身無生智解脫知見 。「二乘不生無後,《二十七 止觀第五。「何故有無
三果初文中意何故二乘不論 無漏報名
凡夫有果二乘通名 不得二乘 相似習果見道三果方便進而
習果無漏 小乘名為無漏 分段即令變易故且
三果釋疑釋疑 三果三果得無何故 一生上界
受生大乘 大小不同引證初文 大乘中說二乘有界無明漏
。「大經引證有為有漏聲聞, 《大經第五福慧相對二觀 二乘是故二乘福德莊嚴
是苦集名為有漏無漏 無漏方便 不以小乘無漏
二乘觀行大體可知菩薩 中方不同

[0842a02] 菩薩 菩薩十如佛果性相 因故菩薩菩薩菩薩八相權實佛界
是故三教菩薩 菩薩界圓教菩薩佛界 菩薩合為一類
菩薩三藏菩薩下文云云」。
界外不同初文 可知初三, 「福德性相六度
三十二相生滅四弘 六度行為二乘 菩薩正使三界通教
有餘無餘無漏色心 無生四弘無生六度無漏 因為生滅助道
得法身故是故滅後 二乘不斷不同 三界
菩薩,「十法次第入空 二教不得故云 通惑自知恒沙
生死變易色心無量四弘無量六度無漏 假觀假觀成為變易
中道因為四弘 六度止觀第五 菩提大涅槃

[0842b04] 不同 生變不同 不同
入空別教十住在其中以此 發心不同 一類十住
不論在下第二佛界 即是迴向十行十住十行塵沙無明
塵沙無明三十 同名據理圓教 在下圓教 別教菩薩次第三觀
據理初地 在下 佛界故知不合在此而今文中
初地可見 故且應須次第次第 究竟是故通明
因緣不同順道法愛初地一分中道法性
無明未盡中道法愛云云不斷不同 不同細分故云云云」。

[0842b29] 佛界性體理性 理性以至究竟十法十法料簡
十法不同初三成就 淨名眾生菩提 得以聞法種子為了 本性煩惱菩提故知
有性三法 如是不異故知圓教 佛界是故方便 三菩提弘誓
止觀第一四弘四諦 自要莊嚴
智嚴可見本末 。「凡聖。「 。《大論八十:「菩薩
畜生菩薩般若一切法畢竟一切法 分別畜生陰界和合名為畜生如是善法和合假名憐愍
眾生得無惡因 無量一切法畢竟 不著復次實相無相 無相不分畜生分別即是
是故等觀復次菩薩二種法門一者畢竟 空法二者分別法門入空法門等觀 一切分別分別法門二乘
畜生?」今文不分 空也 眾生當作佛說本生
在於 在於故云 可知

[0843a04] 料簡何者佛地 下地佛地不定
下地諸位故云通途」。以下究竟 下地報名下地
」,大經無上」,分得」,無上 大乘下地所以
何者生滅初文 佛界通途初地 佛界,《
》、《仁王》、《攝論上文下文何者無明。「大乘 緣生止觀第七生死
生滅何者 二重為生生滅大論
中有可見生滅妙覺
是故現生既有纓珞慧眼菩薩文殊止觀 。「三十大覺四十
」「四十一三十,《仁王經中一一地中分三品一品一生, 《仁王經不立等覺三十妙覺
不見便四十四十一 。「現生 名為無生
變易法性身無生二種涅槃純陀:「 獻食得無上報」,無上不過
。「何者復次 賢聖五文五味 法華方名無上
。「賢聖俱舍 」,二乘不了 五味
中論其實華嚴二教 機緣未合有無 無上
可知 法華涅槃。「 復次 開權法華經二種不同引入
性相不論引入名為 斷惑名為引入不論引入

[0843b23] 縱橫甚多一一 名為」,次第起名」。
無非三諦故知縱橫縱橫縱橫交互不可分別千萬 不可分別以下
總結初中 經論一者孤立 二者攝持
無上十界一切大小乘實施開權顯實可見。《中論一實 不可思議百界千如
一心一切故云」。《大經 通教無常未見常理別教 生滅佛界一切眾生
。「別教登地寂滅 。「七佛通戒偈過現諸佛 以為名為
第一迦葉阿難:《增一阿含三十七品 諸法四含出乎阿難四含一偈 佛法聲聞所以然
奉行自淨其意 除邪是諸佛教一期 。」小乘
十界一切大小其中

[0843c18] 廣明佛法 意指初文
佛智故云境界」。境智相契明智 語者相對不論
初文三法不思議 廣大法界二法初文佛界
他者何者 得名 權實
久遠」,二法」, 化儀不過現身說法 故知佛法方便品十如

[0844a04] 三明心法 來意明法眾生佛法不出
何須復述眾生來意涅槃明心明心 初文異心心性
名為心性 具足佛法眾生具足心性 不一心性可見 心性
諸法非空 一念 心性而已如斯豈不涅槃
一切眾生具足三定 佛性心法止觀第五
眾生而已佛法華嚴》,釋經佛法華嚴華嚴三諦具足法界
釋經 歸經心法 法界不得
法界畢竟故云」。 故云」。經文 三千
所謂眾生五陰 國土三世間三千虛空止觀
思議四句三千縱橫乃至 四句諸佛境界法界故云上等佛法眾生」。
眾生不出差別 心法是故差別方名 可見 (云云) 。

[0844b08] 「料簡對心料簡 應對二簡何者問言一一眾生 佛果滿何須
云心不問 不妙心法 兼問止觀不思議
乃至第七 何者乃至蓮華乃至本門

[0844b17] 釋義通義小乘 第三諸比丘
舍利子 方便 十三諸比丘欲樂下賤
凡夫自苦聖行二邊 中道一切法如是 四十九一切法不空婆沙
何故四諦滿法身村落 人身中善法身。」 如是中道不空法身
是故名下 別教通教三藏教斷常 阿含離苦中等
之中假而本門中間今日相待 今日下去

[0844c05] 先例 二門解釋中文 初文
初文 二義使 故迹一一科目無不
無非理性是非 理論不同雙非 中道有人別有
便文理」,無明中道故知雙非故云以前
中有故知光宅

[0844c18] 問答料簡初文來意初文三教
滿三藏。「無常大小通教通常 故且以為無常可知
鹿苑三教滿下文 涅槃法華前者前後在後。「淨名滿
說法淨名》、《止觀第一 般若閻浮提第二法輪,《 十二諸天閻浮提第二法輪
無量諸天得無生忍。」乃至 法華鹿苑以為 所以相待
三教鹿苑 中意一往 法華
有料釋疑中有問答 約法 應法稱為
定時 名為滿別圓 三教已去一時方等
滿故云縱令別有 所以」。何者引證
利鈍分別同異利根 菩薩即此方便別教
地前方便處處是故此等 調故此方便」。方等 二乘鈍根方等
方便文中 滿不帶不同
故知可見論證弟子不生不滅不帶 云云」。「中論云云不能
利鈍 一往云云 故云」;
」。「三句 中道中方便中方 便菩薩
通教中根 是故直通是故 得名

[0845b08] ,「醍醐稱為滿 方等般若 滿三藏名為滿
云何滿不無 故作五味 同名不無差別教門
滿別圓 彼岸到彼岸 圓教方名同名 道別何妨滿滿不同

[0845b17] 通明 五味開權 三法
初文

[0845b21]

[0845b21] 何故四相

[0845b22]

[0845b22] 展轉猶存 無可所以 無法


[0845b26] 隨情三藏生滅生滅故云隨情」。通教故云」。三假不暇
展轉相望圓教三假止觀第五故此引文釋出
四教不同圓教 空有二門初文圓教
今文 出體大經 初文出體初文
圓教無分別」, 故云」。 法界。「
即是法外無法?「 即是法外無法 大經
經意 大於何者 大於
故云大有所有」。今文絕妙引證非見不可說
初文 」,
初文不可以相待不可 滅絕 引文
能所中論今文 。「。「
」。無能 成法能所故云成法」。 中論緣生
故且同在法華》, 無二,《
中論 顯正未見論文 六即六即
有法初文 乃是不絕
何者所以 不絕顯正,「顯正」,止觀第六
名字真理無明名言種智師子故知言語覺觀覺觀名言。「
二門。「 入門不復

[0846a21] 三法在於 三法 圓融全無已故
上文三法 三十」,由於

[0846a25]

[0846a25] 方名何以

[0846a27]

[0846a27] 經意 經意無異以此 方名是故

[0846b01] 五味 乃至 但是

[0846b03] 開權

[0846b03] 能所三從
能所觀心 何者不由圓融不能 本地長遠使知心心性
故云不思議 故知遠近未了觀心遠近 何為之謂

[0846b12] 第六 中意眾生開顯中意 開權
觀心觀心安知因果

[0846b16] 第七名為」,三從 觀心名為」。



法華玄義釋籤卷第四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3 No. 1717 法華玄義釋籤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功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