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aofa Lianhua Jing Xuan Yi 妙法蓮華經玄義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七上天台智者大師說
[0761c11] 二、近利益者,起於寂滅道場,始成正覺,即 轉法輪,擊於毒鼓、天鼓,利益眾生,齊至法 華已前;益亦淺、深,死亦奢、促。何者?教本逗
緣,緣略為四,教亦有四,教主亦四,皆稱法 王,具王三昧,自破二十五有,七益眾生,例 如前說。
[0761c16] 又大小乘經,明佛入王三昧,放光 說法,善惡諸趣果苦得益者,如《阿含》中說, 見佛光明,蒙佛手觸,六道苦患,悉得除愈。
又《大品》云:放光照地獄眾生,苦惱即除,生 齊第六天。苦除是果益,生天是因益。《大品》稱 為華葉之益也。又佛放光,幽闇之處,皆大
明,各作是念:此中云何忽生眾生?此亦是 果益。此因果益,四教主佛,通能此益。
[0761c23] 別論益 者,則是淺深不同,謂聲聞斷正,緣覺侵習, 同名中草。菩薩伏惑,兼度眾生。故經云:「求
世尊處,我當作佛,行精進定。」是名上草益。 蓋三藏教主慈善根力利益之相也。經云:「若 諸菩薩智慧堅固,了達三界,求最上乘。」即
三人同觀無生,非但有前析智之益,別有 巧度,即是體真,是為小樹增長益。蓋通教主 利益之相。經云:「復有住禪得神通力,聞諸
法空,心大歡喜。」住禪者,住九種大禪;心大歡 喜者,登歡喜地,度無數億百千眾生,是名 大樹增長。非但有前因果析體之益,而別
有分別道種智,乃至一切種智益。蓋別教主 利益之相。經云:今當為汝說最實事,不啻 如前之益,乃有即破無明、顯出佛性究竟 實益。蓋圓教主利益之相。
[0762a09] 復次前三教益,劣 不兼勝,勝則兼劣,可解 (云云) 。
[0762a10] 又歷五味者, 乳教但因、果、大樹、實事四益,而不明三草一 木,以大乘經不入二乘人手,如聾如瘂故。
酪教但有三草等四益。生蘇備有七益。熟蘇 無析法三草,而有體法等七益。醍醐但有 實事益。前諸益皆麁,今益則妙。近從寂滅
訖至法華為生身菩薩,但得八番之益,不 得第九、第十益也。又有得義者,即是菩薩 從法性身來入分段,作願通應生等眷屬,
進破無明,斷除殘品,即得明第九、第十番 益也。始從寂滅,終至法華,略言十益也。
[0762a21] 問:
[0762a21] 法身菩薩,聞應身佛說法,應身中益,亦 令法身得益耶?
[0762a22] 答:
[0762a22] 譬如磨鏡,鏡轉明,色像 亦明。
[0762a23] 又問:
[0762a23] 應身聞法益、法身亦益者,應身現 病,法身亦病耶?
[0762a24] 答:
[0762a24] 此病若實者,應病法亦病。 秖為應病非實,非實故,應身無病,法身亦 無病。又若應身現病少,當知法身益亦少。
若能應身現病廣,法身益亦廣也。
[0762a27] 今作諸句 料簡:自有果益、因不益,因益、果不益,俱益, 俱不益,此即現事可解。
[0762a29] 自有壞益、成益、亦 壞亦成益、不壞不成益。不壞不成益,是清涼 益;四趣因,是壞益;非想因,是成益;中間,是亦 成亦壞益
(云云) 。
[0762b03] 自有因益即果益,果益即因 益,此變易因移果易意也。自有因益非增 道,果益非損生,得是因果益,不得是因果
益,分段報因果也。自有因益是增道,果益是 損生,不得是因果益,得是因果益,習因習 果也。
[0762b08] 自有真益非俗益,二乘也。俗益非真 益,六度菩薩也。自有先俗益後真益,六度菩 薩也。自有先真益後俗益,通菩薩也。自有
真俗益非中益,中益非真俗益,別也。自有 真益即俗益,亦即中道益,圓也。
[0762b12] 三當文利益, 就今經備有七益,雖復差別,即無差別。譬 如芽、莖、枝、葉,生長不同,而是一地所生。七益
誠復淺深,無非實相,故言差別無差別也。 諸經差別麁益,同入此經無差妙益,或進 入諸妙益,或按位成妙益。
[0762b17] 進入益者,本是 地上清涼,今則進發大乘,解心明淨,或進觀 行妙,相似分真中。本是人天因益,今進入相
似分真。本是小乘學無學益,今進破無明分 真妙益,譬如迴聲入角轉小為大也。通、別 進益,例此可知。
[0762b22] 按位益者,本是麁果,地上 清涼,即成理妙之益。按於麁因之益,即是觀 行妙益。按麁學無學益,即是相似妙益。開
麁即妙,不須進入。通、別,例此可知。
[0762b25] 進入妙 益,即是待麁益明妙益;按位益,即是絕待 妙益 (云云) 。
[0762b27] 諸麁益判眷屬者,果、因二益,堪 為業生眷屬。中上二草小樹等,堪為願通 眷屬。大樹見性已去,皆應生眷屬攝 (云云) 。
[0762b29] 進 入按位者,理妙、假名、觀行妙,堪為業生眷屬。 相似妙,堪為願通眷屬。分真,堪為應生眷 屬。是名此經利益之相也 (云云)
。
[0762c03] 三、明流通利 益者,為三:一出師。二出法。三出益。
[0762c04] 弘經 行人,具通凡聖,若法身菩薩誓願莊嚴,令此 土、他土、下土、上土得權實七益、九益、十益,化
功歸己,還資法身,增道損生也。生身菩薩 亦能此土、他土弘經,令他得權實七益,化 功歸己,增道損生,而不能上土利益也。凡
夫之師亦能此土弘經,令他得權實七益,化 功歸己,增益品位。故《無量義》云:「有病導師, 在於此岸,而成就船筏,渡人彼岸。」即其義 也。
[0762c13] 問:
[0762c13] 凡夫但能為凡夫弘經,使凡夫得益, 亦能令聖人得益耶?
[0762c14] 答:
[0762c14] 聖有二種:一小乘 聖,二大乘聖。如經云:「若有實得阿羅漢,生 滅度想,若遇餘佛,便得決了。」南岳師云:初
依名餘佛,無明未破名之為餘。能知如來 祕密之藏,深覺圓理,名之為佛。佛滅後實 得羅漢者,於權實未了。若遇初依,即能
決了,成相似益,成進入分真益。此文往證 凡夫之師,得為小乘聖人弘經得益也。經 云:「六根清淨人說法,十方諸佛皆樂見之,
皆向其處說法,一切天龍聞其所說,皆大歡 喜。」此亦是凡夫師為大聖說法之明文也。
[0762c25] 二出法者,通經方法,明出聖言。文云:「若眾生 不信受者,當於餘深法中,示教利喜。」餘者, 帶方便也。深者,明中道也。帶方便明中
道者,即別教也。若但方便,不明中道,即通、 藏等教也。經文許用別助圓,而例推亦應 用通助圓。又文云:「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
義。」豈隔藏、通耶?但菩薩已得實慧,亦得權 意,不以實濫權,亦不謂權是實;但為弘 實而眾生不信,須為實施權,以淺助深,
無虛妄也。此則雙用權實而弘經也。安樂 行云:「若有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 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此則但令用
實弘經也。又云:「隨宜為說」,此亦不隔於 權也。今時人弘法,或一向用大,或一向用 小,皆不得佛意。善弘經者,用與適時,口
雖說權,而內心不違實法。但使眾生得權 實七益,於弘經暢矣。
[0763a12] 三出益者,然流通利 益,不待第三流通段方明利益。秖正說文 中,已指未來弘經之利。〈譬喻品〉後、〈授記品〉末、
〈法師品〉中,皆明弘經功德利益:能於如來 滅後聞一句偈者,亦與受三菩提記,況弘 宣者!竊為一人說者,功德尚多,況處眾廣
說者!展轉至第五十人隨喜功德,尚非二乘 境界,況最初會中聞隨喜者!常不輕流通一 句,尚得六根清淨,況具足流通者!初品弟子
弘經功德,無量億劫行五波羅蜜不得為 喻。況第五品,十方虛空,寧有邊表?五品弘 經,尚叵窮盡,皆云:「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
如來座。」如來之法,皆非數量,況八萬大士、千 界微塵菩薩而當可說耶?而當可知耶?唯 除如來,無能盡知者也。凡師弘經,令凡七
益。經云:「此經是閻浮提人病之良藥,若聞是 經,不老不死」者,於老死中,識老死實相。老 死,是果報法;識實相,即得清涼理妙益也,
亦果報益也。能持此經故,生安樂土,處蓮 華中,不為貪欲所惱,亦是離十惱亂,是善 行菩薩道;亦名名字益,亦是觀行妙,亦是
修因妙。得陀羅尼,能旋假入空,即是下、中、 上藥草等益,亦是小樹益;得百千旋陀羅尼, 即大樹益;得法音方便陀羅尼,是相似實益;
若有須臾聞,即得究竟三菩提,即是真實 益。復次,如人穿鑿高原見乾土,是下、中、上 藥草益。見泥,是小樹大樹益。得水,是最實益。
後五百歲尚獲此益,況復今時,弘經利他,寧 無七益耶?
[0763b11] 第四觀心者,小乘明心起,未動 身口,不名為業。大乘明剎那造罪,殃墜無 間。無間是大苦報處,剎那促起業處。促心
暫起,重業已成,況九法界而不具足。若能淨 心,諸業即淨。
[0763b15] 淨心觀者,謂觀諸心,悉是因緣 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一心三觀。以是觀故, 知心非心,心但有名;知法非法,法無有
我;知名無名,即是我等;知法無法,即涅槃 等。此解起時,於我、我所,如雲如幻,即是地 上清涼益。信敬慚愧,諸善心生,於空、假、中,意
而有勇,即是因益。念念與即空相應,是中、 上草、小樹等益。念念與即假相應,是大樹益。 念念與即中相應,是最實事益。於一念益 心,七種分別 (云云)
。
[0763b24] 夫一向無生觀人,但信心 益,不信外佛威加益,此墮自性癡。又一向 信外佛加,不內心求益,此墮他性癡。共癡、
無因癡,亦可解。自性癡人,眼見世間牽重不 前者,傍力助進。云何不信罪垢重者,佛威 建立,令觀慧得益耶?又汝從何處,得是無
生內觀耶?從師耶從經耶?從自悟耶?師 與經,即是汝之外緣。若自悟者,必被冥加,汝 不知恩,如樹木不識日月風雨等恩。又三
事,汝不知外加:一不信教。二不自行求外 加。三不教人。直是汝之不信,非無外益 也。經曰:非內非外,而內而外。而內故,諸佛
解脫,於心中求。而外故,諸佛護念。云何不 信外益耶! (云云) 他、共、無因癡,例可解。即假故, 無自性;即空故,無他性;即中故,無共性;雙
照故,無無因性 (云云) 。
[0763c10] 第五結成權實者,光宅 云:「照三三之境為權,照四一之境為實。」 今不用此解。既以大乘果為大理,何不
用小乘果為小理?彼救云:小果非真,故 不以其果為理。若爾,權教及權行人,何嘗 是實?既立權教行人,何不立權理?又權若
無理,俗不應稱諦,既言俗諦,權不應止 三也。實有四者,夫因果是二法,云何以二 法為理一耶?經云:「觀一切法如實相,不
行不分別。」云何分別因果為理一?若爾,便 無實相,則魔所說,故不用彼釋。今明照 十麁之境為權,照十妙之境為實。十麁者
即前九法界,三因緣等諸麁諦智,乃至麁利 益,皆稱權也。照十妙者,即是理妙,乃至利 益妙,妙故為實。復次為十妙故,開出十麁,
如為蓮故華,意在於蓮,而蓮隱不現。於餘 深法,示教利喜,餘法有實,而實不顯。文云: 「如來方便意趣難解也」。又華開蓮現,譬開
十麁顯十妙,則無復十麁,唯一大事不可 思議境界,乃至利益。肇師云:「始從佛國,終 法供養,皆明不可思議。」今亦例爾,既開麁 已,始終皆妙。
[0764a02] 又約五味者,乳味則有為十 妙明十麁,開十麁顯十妙,則成一權一 實;若就四悉檀,則有六權二實;若約四門, 則十二權四實也。
[0764a05] 若約三藏一向是權,化城 楊葉,還就三藏,約化他為權,就自行為 實;約四悉檀,三權一實;約四門,十二權四 實。
[0764a08] 若方等既備有四教,故三十種權一十種 實;若約四悉檀,十四權二實;對四門五十 六權八實。
[0764a10] 若約摩訶般若,既廢三藏,但用 三教,通別二十種為權,一十種圓為實;若 約悉檀,十權二實;若歷四門,四十權八實。
[0764a13] 若至法華,前來一向皆廢,但說一實,實中 非無方便,但是實相方便,同稱為實。今約 悉檀者,未悟之前三權,悟即一實;若歷四
門,十二權四實,名數一往同三藏,而意有 天懸而地殊。彼教十二權四實,一向是權;法 華一向是實。料簡異方等、般若 (云云) 。故云:「但
說無上道,示真實相。」此之謂也。
[0764a19] 若約涅槃, 涅槃備釋四教,亦是三十權一十實,一往似 同方等,而意逈異。彼則二入實,二不入實。
今涅槃四俱入實,因中則有三權一實,在 果則四實而無權。若約四悉檀,十四權二 實;歷四門,五十六權八實;若更約三因門,
五十六權;若果門四實但是實,仍其本因,故 說四耳。是則四門入實,約果四實十二權, 法華義齊也。
[0764a27] 故知諸教,雖同有權實,權實 不同,或一向實、或一向權、或權實相兼,皆 是稱當機情,緣理未融。今總就教判權實,
若約三藏、通、別三教是權,圓教為實。又諸 教權實,未融為權;既融,開權顯實為實。今 法華是一圓故為實,又開權故為實。若就
圓教為語,照前三教三十麁為權,照十 妙為實。若就開權圓融為語,決於三十麁 皆成妙,但稱為實,是故稱妙。若取悟理 者,理即非權非實,不見一法,空拳誑小
兒。說權說實,是則為麁,理則非權非實,是 故為妙也。
[0764b10] ○第二、約本明十妙者,為二:先、釋本迹。二、 明十妙。
[0764b11] 釋本迹為六:本者理本,即是實相 一究竟道;迹者,除諸法實相,其餘種種皆名 為迹。又理之與事,皆名為本;說理說事,皆
名教迹也。又理事之教,皆名為本;稟教修 行,名為迹,如人依處,則有行跡,尋跡得處 也。又行能證體,體為本;依體起用,用為迹。
又實得體用,名為本;權施體用,名為迹。又今 日所顯者為本;先來已說者為迹。約此六 義,以明本迹也。
[0764b19] 一、約理事明本迹者,從 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之理,即是本時實相 真諦也;一切法,即是本時森羅,俗諦也。由實
相真本垂於俗迹,尋於俗迹即顯真本,本 迹雖殊,不思議一也。故文云:「觀一切法空 如實相,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 (云云) 。」
[0764b24] 、二理教 明本迹者,即是本時所照二諦,俱不可說, 故皆名本也。昔佛方便說之,即是二諦之 教,教名為迹。若無二諦之本,則無二種之
教,若無教迹,豈顯諦本?本迹雖殊,不思議 一。文云:「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以方便 力故,為五比丘說。」
[0764c01] 三、約教行為本迹者, 最初稟昔佛之教以為本,則有修因致果 之行。由教詮理而得起行,由行會教而
得顯理;本迹雖殊,不思議一也。文云:「諸法 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來世得 作佛 (云云) 。」
[0764c06] 四、約體用明本迹者,由昔最初 修行契理,證於法身為本,初得法身本故, 即體起應身之用,由於應身得顯法身;
本迹雖殊,不思議一。文云:「吾從成佛已來,甚 大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作如此 說。」
[0764c11] 五、約實權明本迹者,實者,最初久遠實 得法、應二身,皆名為本;中間數數唱生、唱 滅,種種權施法、應二身,故名為迹。非初得
法、應之本,則無中間法、應之迹。由迹顯本, 本迹雖殊,不思議一也。文云:「是我方便,諸佛 亦然。」
[0764c16] 六、約今已論本迹者,前來諸教已說 事理,乃至權實者,皆是迹也。今經所說久遠 事理,乃至權實者,皆名為本。非今所明久
遠之本,無以垂於已說之迹;非已說迹,豈 顯今本?本迹雖殊,不思議一也。文云:「諸佛 法久後,要當說真實。」
[0764c21] 若約已今論本迹者, 指已為迹,攝得釋迦寂滅道場已來十麁十 妙,悉名為迹。指今為本,總遠攝最初本時 諸麁諸妙,皆名為本。
[0764c24] 若約權實明本迹者, 指權為迹,別攝得中間種種異名佛十麁 十妙,皆名為權。指實為本,攝得最初十麁 十妙,悉名為實。
[0764c27] 若約體用明本迹者,指 用為迹,攝得最初感應、神通、說法、眷屬、利益 等五妙。指體為本,攝得最初三法妙也。
[0764c29] 若 約教行為本迹者,指行為迹,攝得最初 行妙、位妙;指教為本,攝得最初本時智妙。
[0765a03] 若理教為本迹者,指理為本,攝得本初之 境妙;指教為迹,攝得本時之師教妙,兼得 本師十妙。
[0765a05] 若理事為本迹者,指事為迹,攝 得本時諸麁境;指理為本,攝得本時諸妙 境。最初之本為本,但本而非迹;最後已說,
但迹而非本;中間亦迹亦本。若無本時之 本,不能垂得中間、最後之迹;若無已說之 迹,不能顯得今說之本。本迹雖殊,不思議 一也。
[0765a12] △二、明本十妙者:一、本因妙。二、本果妙。三、 本國土妙。四、本感應妙。五、本神通妙。六、本說
法妙。七、本眷屬妙。八、本涅槃妙。九、本壽命妙。 十、本利益妙。
[0765a15] 釋此十妙,又為十重:一、略釋 十意。二、生起次第。三、明本迹開合。四、引文 證成。五、廣解。六、三世料簡。七、論麁妙。八、結
成權實。九、利益。十、觀心。
[0765a19] ○一、略釋者,本因妙者,本初發菩提心,行 菩薩道所修因也。若十六王子在大通佛 時弘經結緣,皆是中間所作,非本因也。若
娑婆為墨,東行千界方下一點,點不點等,盡 抹為塵,一塵一劫,復過於是百千萬億那 由他劫,彌勒補處,以出假種智直數世界,
尚不能知,況數其塵,寧當得盡?特是如來 巧喻,顯其長遠之相;況以世智,巧歷算數 耶!文云:「我以佛眼觀彼久遠,猶若今也。」
唯佛能知如此久遠,皆是迹因,非本因也。 若留中間之因,於後難信,是故《法華》拂迹 除疑,權而非實,我本行菩薩道時,不在中
間,過是已前所行道者,名之為本,即是本 因妙也。
[0765b03] 二、明本果妙者,本初所行圓妙之 因,契得究竟常、樂、我、淨,乃是本果。不取寂 滅道場,舍那成佛,為本果也。尚不取中間
之果以為本果,況舍那始成云何是本?但 取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初證之果,名本果 妙也。
[0765b08] 三、本國土者,本既成果,必有依國。今 既迹在同居、或在三土,中間亦有四土,本 佛亦應有土,復居何處?文云:「自從是來,我
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按此文者,實 非今日迹中娑婆,亦非中間權迹處所,乃是 本之娑婆,即本土妙也。
[0765b13] 四、本感應者,既已成 果,即有本時所證二十五三昧,慈悲誓願,機 感相關,能即寂而照,故言本感應也。
[0765b15] 五、本 神通者,亦是昔時所得無記化化禪,與本因 時諸慈悲合,施化所作神通,駭動最初可 度眾生,故言本神通也。
[0765b18] 六、本說法者,即是 往昔,初坐道場,始成正覺,初轉法輪,四辯 所說之法,名本說法也。
[0765b20] 七、本眷屬者,本時 說法,所被之人也。如下方住者,彌勒不識,即 本之眷屬也。
[0765b22] 八、本涅槃者,本時所證斷德涅 槃,亦是本時應處同居、方便二土,有緣既 度,唱言入滅,即本涅槃也。
[0765b24] 九、本壽命者,既唱 入滅,則有長短、遠近壽命也。
[0765b25] 十、本利益者, 本業、願、通、應等眷屬,八番、十番饒益者是也。
[0765b27] ○二、生起者,此十種義,赴緣直說,散在經文, 今欲編次,故須生起。所以本因居初者,必 由因而致果。果成,故有國。極果居國,即有
照機。機動則施化,施化則有神通。神通竟, 次為說法。說法所被,即成眷屬。眷屬已度,緣 盡涅槃。涅槃故,則論壽命長短、長短之壽所
作利益、乃至佛滅度後正像等益。義乃無 量,止作十條,收束始終,復成次第也。
[0765c06] ○三、迹本同異者,迹中因開而果合,合習果、 報果為三法妙也。本中因合而果開,開習 果,出報果,明本國土妙也。作此同異者,
依於義便,互有去取。迹中委悉明境、智、行、 位;本文語略,通束為因妙,得意知是開合 耳。果妙者,即是迹中三軌妙也。感應、神通、說
法、眷屬,名同上也。本開涅槃壽命妙者,久遠 諸佛,如燈明、迦葉佛等,皆於法華即入涅 槃。義推本佛,必是淨土淨機。又往事已成,故
開出涅槃等妙也。迹中無此二義者,釋迦 雖於《法華》唱言涅槃,而未滅度,此事方在 涅槃,故迹中不辨。利益同上也。
[0765c18] ○四、引文證者,不遠索他經,亦不通引部 內,但就本門證成十義也。然先佛法華,如 恒河沙阿閦婆偈,今佛靈山八年說法,胡本
中事,復應何窮?真丹邊鄙,止聞大意,人見 七卷,謂為小經,胡文浩博,何所不辨?今就 數紙之內,十證宛然。文云:「我本行菩薩道
時所成壽命,今猶未盡」者,即是本之行因妙 也。文云:「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億那由他。」 又云:「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
教化眾生,作如此說。」即是本果妙也。文云: 「我於娑婆世界得三菩提已,教化示導是 諸菩薩。」又云:「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
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導利眾生。」此之國 土非復今時娑婆,即本國土妙也。文云:「若 有眾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
根利鈍。」此即本時照機之智,是感應妙也。文 云:「如來祕密神通之力。」又中間文云:「或示己 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即是垂
形十界,作種種像,驗本亦然,是本神通妙 也。文云:「是諸菩薩悉是我所化,令發大道 心,今皆住不退,修學我道法。」又中間,或說
己事、或說他事,驗本亦然,即本說法妙。文 云:「此諸菩薩身皆金色,下方空中住,此等是 我子,我從久遠來,教化是等眾。」即本眷屬
妙也。文云:「又復言其入於涅槃,如是皆以 方便分別。」又云:「今非實滅,而便唱言當取 滅度。」往緣既訖而唱入滅,中間既唱涅槃,
例本亦有涅槃,即本涅槃妙。文云:「處處自 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年即壽命,大小即長 短常無常也。中間既爾,本壽亦然,即本壽命
妙也。文云:「又以方便說微妙法,能令眾生 發歡喜心。」即中間利益。又云:「聞佛說壽命 劫數長遠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得大
饒益。」即迹中之益。迹與中間既爾,例本亦 然,即是本利益妙也。十據在經非人造也。
[0766a24] ○五、廣釋者,夫非本無以垂迹,若能解迹 則亦知本,為未解者更重分別。但本極法 身,微妙深遠,佛若不說,彌勒尚闇,何況下地!
何況凡夫!雖然父母之年不可不知,如來 功德何容不識?今略依經旨,髣髴推尋。
[0766a28] 本 因妙者,經言:「我本行菩薩道時所成壽命」 者,慧命,即本時智妙也。我本行者,行是進趣,
即本行妙也。菩薩道時者,菩薩是因人,復 顯位妙也。一句文證成三妙,三妙即本時 因妙,非迹因也。迹因多種,或言昔為陶師,
值先釋迦佛,三事供養,藉草然燈、石蜜漿,發 口得記,父母名字,弟子侍人,皆如先佛,即 是初阿僧祇發心。既不明斷惑,知是三藏行
因之相也。或言昔為摩納,值然燈佛,五華 奉散,布髮掩泥,躍身虛空,得無生忍,佛與 受記,號釋迦文。《大品》亦云:「華嚴城內得記。」
義與此同。並云斷惑,故知通佛行因之相 也。或言昔為寶海梵志,刪提嵐國,寶藏佛所, 行大精進,十方佛送華供養。既為寶藏佛
父,又是彌陀之師,稱其功德不可思議,故知 是別圓行因之相。
[0766b15] 以三義故,知此諸因悉是 迹因:一、近故。二、淺深不同故。三、被拂故。今 世已前,本來已後,中間行行,悉是方便,故知
是迹因也。若執迹因為本因者,斯不知迹, 亦不識本。如不識天月,但觀池月,若光、 若桂、若輪,準下知上。光譬智妙,桂譬行妙,
輪譬位妙。若識迹中三妙,拂迹顯本,即知 本地因妙,如撥影指天,云何臨盆而不仰 漢?嗚呼!聾騃,若為論道耶?若得斯意,迹本
非本,本迹非迹,本迹雖殊,不思議一也。
[0766b24] 問:
[0766b25] 經稱本行菩薩道時者,應是初住得真道 時也。中間,應是諸地增道損生。今之寂場, 應是妙覺。妙覺顯本,應指昔初住。此一途 為允?
[0766b28] 答:
[0766b28] 文義不可。文云:「盡行諸佛所有道 法」,又云:「具足行諸道」,悉具足因,乃是本因。 初住,不得稱悉具,故非所指本因也。又中
間之果悉拂是權,況今寂場之果,何得為 實?又中間之果尚被拂者,中間之因,寧實因 也?故爾問,非也。
[0766c04] 二、明本果妙者,經言:「我成 佛已來,甚大久遠。」我者,即真性軌。佛者,覺義, 即觀照軌。已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即
是起應資成軌也。如此三軌,成來已久,即本 果妙也。本果圓滿,久在於昔,非今迹成,迹 成又非一種:或言道樹草座、三十四心、見思
俱斷、朗然大悟,覺知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 名之為佛。唯有此佛、無十方佛,三世佛者 悉是他佛,非我分身,此即三藏佛果相也。或
言道樹天衣為座,以一念相應慧斷餘殘 習氣而得成佛。《大品》中說:「共般若時,十方 有千佛現,問難人皆字須菩提、釋提桓因
等。」亦是他佛,非我分身,此即通佛果成相 也。或言寂滅道場,七寶華為座,身稱華臺, 千葉上一一菩薩,復有百億菩薩,如是則
有千百億菩薩,十方放白毫及分身光,白毫 入華臺菩薩頂,分身光入華葉菩薩頂,此名 受法王職位,窮得諸佛法底而得成佛。華
臺名報佛,華葉上名應佛,報應但是相關 而已,不得相即,此是別佛果成相也。或言 道場以虛空為座,一成一切成。毘盧遮那
遍一切處,舍那、釋迦成亦遍一切處,三佛具 足無有缺減,三佛相即,無有一異。法華八 方,一一方各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安置釋
迦,悉是遮那。《普賢觀》云:「釋迦牟尼名毘盧遮 那。」此即圓佛果成相也。
[0766c29] 有三義故,知此諸 果皆是迹果:一、今世始成故。二、淺深不同故。 三、拂中間故。若是本果,何得今日始成?本
果,一果一切果,何得前後差別不同?自從今 世之前,本成之後,百千萬億行因得果,唱 生唱滅,悉是中間,拂為方便,寂滅樹王,何
得非迹?若執迹果為本果者,斯不知迹, 亦不識本。從本垂迹,如月現水,拂迹顯 本,如撥影指天。當撥始成之果皆迹果, 指久成之果是本果也。如此解者,中間果
疑,颯然皆盡,長遠之信,其義明焉。迹本非本, 本迹非迹,迹本雖殊,不思議一也。
[0767a11] 三、本國土 妙者,經云:「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 說法教化,亦於餘處導利眾生。」娑婆者,即
本時同居土也。餘處者,即本時三土也。此指 本時真應所栖之土,非迹中土也。迹中明 土,又非一途:或言統此三千百億日月者,
同居穢土也。或言西方有土,名曰無勝,其 土所有莊嚴之事,猶如安養者,同居淨土 也。或言華王世界蓮華藏海者,此實報土也。
或言其佛住處,名常寂光者,即究竟土也。 寂光理通,如鏡如器;諸土別異,如像如飯; 業力所隔,感見不同。《淨名》云:「我佛土淨而汝
不見」,此乃眾生感見差別,不關佛土也。若 言今此三界皆是我有,諸土淨穢調伏攝受, 皆佛所為。譬如百姓居土,土非其有;如父
立舍,父去舍存。如來亦爾,為眾生故而取 佛土,化訖入滅,佛去土存,此乃佛土,不關 眾生也。復次三變土田者,或是變同居之
穢,令見同居之淨。或見方便有餘淨,例如 〈壽量〉云:「若有深信解者,見佛常在耆闍崛 山,共大菩薩聲聞眾僧」者是也。或見實報
淨,例如見娑婆國土皆紺瑠璃,純諸菩薩,即 其義也。或見寂光等也。法華三昧之力,使 見不同耳。
[0767b05] 有三義故,得知諸土悉迹土 也:一、今佛所栖故。二、前後修立故。三、中間所 拂故。若是本土,非今佛所栖,今佛所栖,即迹
土也。若是本土,一土一切土,不應前、後修立, 深、淺不同;今土已前,本土已後,皆名中間,中 間悉稱方便,況今之土,寧得非迹?從本垂
迹,執迹為本者,此不知迹亦不識本。今 拂迹指本,本時所栖四土者,是本國土妙 也。迹本非本,本迹非迹,非迹非本,即不思 議一也。
[0767b14] 四、本感應妙者,經云:「若有眾生來 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眾生 來至者,感扣法身也。我以佛眼觀者,慈悲往
應也。諸根利鈍者,十法界冥顯欣厭不同也。 此指本時證二十五三昧感應,非迹中感 應也。迹應多種:或言一日三時,入定觀可
度機,此三藏佛照分段穢國九法界機,析空 感應也。或言即俗而真,不須入出,任運能 知,此通佛照分段淨國九法界機,體空感應
也。或言用王三昧,歷別照十法界機,此別 佛照方便有餘土,次第感應也。或言王三昧, 一時照十法界機,此圓佛照十法界寂光土 機,圓感應也。
[0767b26] 有三義故,知諸感應,迹而非 本,始成故、不同故、被拂故。寂場樹下,始偏圓 滿,故知是迹。或前修後學,深淺不同,故知是
權。中間已來,拂皆方便,寧非迹耶?從本出 迹,豈可執迹為本?拂迹顯本,宜捨迹指 本,本迹迹本,不思議一 (云云) 。
[0767c02] 復次,或本感麁, 迹感妙;或本感妙,迹感麁;俱妙俱麁,應亦如 是。又本感廣,迹感狹;或迹感廣,本感狹;俱狹
俱廣,應亦如是。但取今昔判本迹,不約 麁妙廣狹也 (云云) 。
[0767c06] 五本神通妙者,經言:「如來 祕密神通之力」,又云:「或示己身他身,示己 事他事。」示己身己事者,圓神通也;示他身
他事者,偏神通也。祕密者,妙也;若偏、若圓,皆 是妙也。此指本時神通,非迹神通也。迹通 多種:或言依背捨除入,十四變化獲得六
通,過外道,勝二乘,此乃三藏佛通也。或言 依體法無漏慧,獲得六通,勝依背捨者,此 通佛神力也。或言束前六通為五,依中道
發無漏通,此六是別佛通也。或言中道無記 化化禪,具六通一切變化,不起滅定,現諸 威儀,語默不相妨,動寂無二理,又如今經 中六瑞、變土等,皆是圓佛通也。
[0767c18] 以三義故, 推諸神通,迹而非本,始獲近修拂疑等,如 上說。又四句料簡亦如上。然從本垂迹,迹
則非本,拂迹顯本,宜棄迹指本,本迹迹本 不思議一也。
[0767c22] 六、本說法妙者,經言:「此等我所 化,令發大道心,今皆住不退。」我所化者,正 是說法。令發大道心者,簡非小說也。此指
本時簡說,非迹說也。迹說多種,若依《涅槃》 明初、後兩味從牛而出;若以義推,中間三 味,亦應從牛而出。何者?凡犢噉凡草,但能
出乳;不噉忍草,故不出四味。良犢調善,不 高不濕,酒糟麥 䴰 ,五味圓滿,具足在牛,但 聽飲噉,隨 [穀-禾+牛] 而出。若噉凡草
[穀-禾+牛] ,即出乳; 噉下忍草 [穀-禾+牛] ,即出酪;噉中忍草 [穀-禾+牛] ,出生蘇; 噉上忍草 [穀-禾+牛]
,出熟蘇;噉上上忍草 [穀-禾+牛] ,出醍 醐。若牛出五味,譬漸法也;牛出醍醐,譬 頓法也;牛出三味,譬不定法也。佛亦如
是,偏圓滿足,在佛心中,聽機扣擊,說則不 同。善趣機擊,出人天法輪;析法機擊,出二 乘法輪;體法機擊,出巧度法輪;歷別機擊,出
漸次法輪;圓頓機擊,出無作法輪。又兩機擊, 出第四、第五味;又一機擊,出第二味;又四機 擊,出四味,除第一味;又三機擊,出三味,除
第一第、二味;又一機擊,出第五味,除四味。 復次,三藏道場所得法如乳在牛,起道場 即說乳法輪;通佛道場所得法如酪在牛,
起道場即說酪法輪;別佛道場所得法如 五味俱在牛,道場起說次第五味法輪;圓佛 道場所得法如醍醐在牛,道場起即說醍 醐法輪。
[0768a18] 問:
[0768a18] 《大經》云:「如食乳糜,更無所須。」應 是乳法輪?
[0768a19] 答:
[0768a19] 乳有多種,麁牛出乳,乳則為 害;善犢之乳,是乳最良。
[0768a20] 問:
[0768a20] 乳既多種,醍醐不 一?
[0768a21] 答:
[0768a21] 經以羅漢、支佛為醍醐,故知優劣,此 中大有義,宜熟思之。
[0768a22] 例三義往推,上諸說 法,迹而非本,始滿始說,中間被拂,中間滿中 間說,尚皆方便。況今滿今說,寧非迹耶?執
迹則俱失,拂迹則俱解。非迹非本,不思議 一也。
[0768a26] 復次,已說為迹,今說為本,已本今迹,俱 迹俱本 (云云) 。或實本權迹四句 (云云) ,體用乃至 事理四句 (云云)
。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七上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七下
天台智者大師說
[0768b05] ○七、本眷屬妙者,經云:「此諸菩薩下方空中 住。」此等是我子,我則是父。下方者,下名為
底。《大品》有諸法底三昧,《釋論》云:「智度大道 佛窮底」,當知此諸菩薩隣佛窮智度底。虛 空者,法性虛空之寂光也。從本時寂光空中,
出今時寂光空中。今時寂光空中者不識 本時者,故言:我經遊諸國,乃不識一人。地 湧千界,皆是本時應眷屬也。所以無三者,
時節既久,權轉為實,但一無三,或可舉一 例知有三也。從本垂迹,迹中始成佛時,亦 有業、願、通、應。中間所化,亦有四種,文殊、觀音、
調達等,或稱為師,或稱弟子,於惑者未了。 若拂中間,無非是迹,則迹本可解;若執迹 疑本,二義俱失 (云云) 。
[0768b18] 問:
[0768b18] 迹本相望,千界塵則 少,增道數則多,本迹法身,淺深異耶?
[0768b19] 答:
[0768b19] 法身 先滿,無增無減,約化緣廣狹耳。
[0768b20] 問:
[0768b20] 若爾,初住、 二住,化緣多少,法身亦應無淺深?
[0768b21] 答:
[0768b21] 菩薩位 未窮,約實證判淺深;佛位已滿,但約權化, 有四句論廣狹 (云云) 。
[0768b23] 問:
[0768b23] 明因果等皆約迹 佛指本,明眷屬而召本到迹,何耶?答:
[0768b24] 因果 等法幽微難曉,故約此指彼;眷屬是人,召證 為易,或可將本人示迹人,或將迹法顯 本法,互現意耳。
[0768b27] 八、本涅槃妙者,經又復言其 入於涅槃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 非實滅度者,常住本寂也。唱言滅度者,調伏
眾生也。悉本時涅槃,非迹涅槃。迹者,《大經》明 聲光所集,始諸弟子,終于蝮蠆。無邊身菩 薩,弟子之位,身量無邊,豈有大師倚臥背
痛?此乃生身示病、示滅;法身無疾,常存不 變。或取析空,因滅果亡,明有餘、無餘涅槃。 或取體法空,因滅果亡,明有餘、無餘涅槃。生
身迹滅者,如《阿含》中結業之身父母所生,棄 國捐王,六年苦行,三十四心斷結成道,八十 二歲老比丘身,詣純陀舍,持鉢乞食,食檀
耳羹,食訖說法,果報壽命,中夜而盡,入無餘 涅槃,以火闍毘,收取舍利者,此三藏涅槃 相。若《釋論》云:六地菩薩見思已盡,七地去誓
扶餘習,受生死身,乃至上生下降,一念相 應慧,斷習成佛,可度眾生,緣盡息化,入無 餘涅槃,此通佛涅槃相也。若地人云:緣修顯
真,修菩提,果滿成大涅槃,亦稱為方便淨 涅槃。《大經》云:「因滅是色,獲得常色,受、想、行、 識,亦復如是。」是名色解脫,受、想、行、識解脫,
乃是分段、變易因盡,獲常住有餘涅槃,兩處 陰果身盡,獲常住無餘涅槃,此與前異,是 別佛涅槃相也。《大經》云:「大般涅槃,常住不變。」
能建種種,示現調伏眾生。如《首楞嚴》廣說, 名大涅槃,常樂我淨,此與前異,即圓涅槃相 也。
[0768c24] 經曰:今日座中無央數眾,各見不同:或 見如來入涅槃;或見如來住世一劫減一 劫;或見如來住世無量劫;或見丈六身;或
見小身、大身;或見報身坐蓮華藏世界海, 為百千億釋迦牟尼佛說心地法門;或見法 身同於虛空,無有分別,無相無礙,遍同法
界虛空;或見此處娑羅樹林,悉是土砂、草木、 石壁;或見此處金銀七寶清淨莊嚴;或見此 處三世諸佛所遊之處;或見此處即是不可
思議,諸佛境界真實法體。此明佛身依正各 有四相,即前四涅槃相也。《大經》與此經義 同。《大經》以常住為宗,迦葉初問長壽。佛答
中處處多顯未來常住,少明先成壽命,為 《法華》已說故。彼經雖一兩處說,不可判為 近成短命。今經正明發迹顯本,無量壽命為
宗,少說未來常住,雖一兩處少說,不可判 為無常。二經互舉,利根知本常,未來亦常, 解未來長壽,亦解本來長壽。其義是同。
[0769a12] 又 此經數數現生現滅者,生非實生、滅非實 滅,常住義顯。又二萬燈明、迦葉,皆不說涅
槃,秖於《法華》明本常、未來常,彌見《法華》明 常義顯 (云云) 。
[0769a16] 以三義故,知諸涅槃迹而非 本,今始入故,入復出故,拂中間故。此迹涅 槃皆從本垂,云何執迹謂言是本?是不識
迹本也。若拂迹顯本,則二義不迷。非迹非 本,不思議一也。
[0769a20] 九、本壽命妙者,上因妙中以 智慧為命;此則非長、非短。由非長、非短之 慧命,能為長、短,此中正明長、短壽命。經處
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年紀者,是壽命 也。大小者,長短也。經中間處處年紀大小者, 約迹而懸指本也。迹不同者:三藏佛父母生
身,八十二盡,身灰智滅,畢竟不生;通教佛誓 願之身,化緣若訖,亦歸灰斷,滅已不生。此 兩佛但齊業齊緣,不得非長、非短之慧命,
不能作長、作短,大、小之壽命也。別教登地 破無明,得如來一身無量身,一身湛然安 住,無量身百界作佛,亦示九界身,得論年
紀大、小。大即大乘常壽;小即小乘無常之壽 也。圓教登住時,亦如是。此等皆因中菩薩,非 常、非無常,能作常無常、大小之壽,況後心 乎!況妙覺乎!
[0769b06] 如此等壽三義,皆迹中因果之 壽,此壽皆從本地因果圓滿而垂此迹,迹 既如此,況復本也!經「我本行菩薩道時所
成壽命,今猶未盡」,指於本因,因壽尚未盡, 況本果壽!若執迹則不知本,今拂迹則識 本,亦識不思議一也。
[0769b11] 十、釋本利益妙者。
[0769b11] 文 云:「皆令得歡喜。」歡喜即利益相,若迹中三 乘共十地、別十地,開權顯實,按位妙、入位妙,
如是等益,乃至聞壽命,增道損生,皆是迹 中益也。乃至中間權實之益,亦是迹益。以迹 望本,本亦應有偏圓利益。所以下方菩薩
皆住虛空者,皆居寂光,本益也。故本本以 垂迹,借迹以知本,不復具記也。
[0769b19] ○第六、約三世料簡者,文云:「如來自在神通 之力,如來大勢威猛之力,如來師子奮迅之 力。」即是三世益物之文。若過去最初所證權
實之法,名為本也,從本證已,後方便化他。 開三顯一、發迹顯本者,還指最初為本;中 間示現、發迹顯本,亦指最初為本;今日發
迹顯本,亦指最初為本;未來發本顯迹,亦 指最初為本。三世乃殊,毘盧遮那一本不 異,如百千枝葉,同趣一根 (云云) 。
[0769b27] 問:
[0769b27] 現見無量 佛悉是釋迦分身,為當猶有餘佛,餘佛復 有分身不?
[0769b29] 答:
[0769b29] 《普賢觀》云:「東方有佛名曰善 德,彼佛亦有分身諸佛。」若爾,亦有諸佛,諸 佛亦有分身。又〈神力品〉云:「彈指、謦欬是二音
聲,遍至十方諸佛世界,彼佛四眾遙伸供 養,所散諸物從十方來,譬如雪聚,遍覆此 間諸佛之上。」故知有諸佛,諸佛亦有分身 也。
[0769c06] 問:
[0769c06] 三世諸佛皆有分身者,云何復言多 寶如來全身不散,如入禪定?若全身不散, 云何復言遊於十方,證《法華經》?二意云何 通?
[0769c09] 答:
[0769c09] 《釋論》解念佛中云:多寶無人請說法, 便入涅槃,後化佛身及七寶塔,證《法華經》。 若從《論釋》,乃是化作全身,非無分身也。師
云:若言不得說法,那告四眾,我滅後起一 大塔?非都不說法,應是不說《法華》。故發 大誓願,不碎生身之骨,全身不散,出證圓
經。如入禪定者,表於不滅;出證常經,表於 不偏;不偏不滅,圓常義顯。口唱真淨大法,真 是常,略舉二德,我樂可知,鈍者讀文,猶自 不覺也。
[0769c18] 問:
[0769c18] 三世諸佛皆顯本者,最初實成若 為顯本?
[0769c19] 答:
[0769c19] 不必皆顯本。今作有義者,最初 妙覺指初住為本,若初住被加作妙覺,亦 指初住為本。初住之前,竪無所指,橫有體
用,即指體豈非本耶?又發願故,說壽長遠, 如文 (云云) 。又解,最初之佛,雖無長遠、已今、權 實等本迹之可顯,而有體用、教行、理教、事理
等本迹之可顯 (云云) 。若作無義,若最初始成 佛,既始得本,未論垂迹,無久迹可發,無 久本可顯 (云云) 。若久成佛,如釋迦之例,以東
方為譬。若久此者,即以四方為譬。又久者, 十方為譬。若近此者,則減東方為譬。若都 無者,則無所譬 (云云) 。
[0770a01] 問:
[0770a01] 若實初成,無久本可 顯,云何經言:「是我方便,諸佛亦然」?
[0770a02] 答:
[0770a02] 雖無 長久之本,若須用方便者,佛有延促劫智, 能演七日為無量劫義 (云云) 。
[0770a04] 問:
[0770a04] 佛若有久 成、始成,有發迹、不發迹,亦應有開三顯一、 不開三不顯一耶?
[0770a06] 答:
[0770a06] 若菩薩、聲聞共為僧者, 則有開三顯一;若純菩薩為僧者,何須開 顯耶?
[0770a08] 問:
[0770a08] 若不開三顯一,五佛章云何?
[0770a08] 答:
[0770a08] 同 是聲聞、菩薩共為僧,出五濁世可如此,出 淨土佛則不然。
[0770a10] 問:
[0770a10] 破十麁,顯十妙,則無明 惑盡,一實理彰。今更破迹妙為麁,顯本為 妙,破何惑?顯何理?
[0770a12] 答:
[0770a12] 無明重數甚多,實相 海深無量,如此破顯無咎。
[0770a13] 又問:
[0770a13] 若爾,還以 妙破妙,所破之妙,妙而更麁,亦應還以麁 破麁,所破之麁,例更是妙;所破四住,例亦應 妙?
[0770a16] 答:
[0770a16] 就頓明義,秖四住即是於妙,況破四 住智,寧非妙耶?
[0770a17] 又問:
[0770a17] 若爾,但有頓義,應無 漸義?
[0770a18] 答:
[0770a18] 若分漸、頓,漸之能、所俱麁;頓之能、所 俱妙 (云云) 。
[0770a19] 問:
[0770a19] 中間有偏圓、權實,而同稱是權 者,亦應同稱為偏耶?
[0770a20] 答:
[0770a20] 通義則爾,別義不 然。偏圓約法,法則已定,故偏非圓、圓非偏。 權實約教,迹中施設,同皆是假,故就假論權 耳。
[0770a23] 問:
[0770a23] 既有帶麁妙,復有不帶麁妙,亦應 有帶妙麁、不帶妙麁?
[0770a24] 答:
[0770a24] 此應四句:帶麁 妙,即別教也;不帶麁妙,即圓教也;帶妙麁, 即通教也;不帶妙麁,即三藏也。又帶麁妙,
如通;不帶麁妙,如圓;亦帶麁亦不帶麁, 如別;非帶非不帶,如圓接別、如圓別接 通。又約五味:麁不帶妙如酪;妙不帶麁
如醍醐;亦帶麁亦不帶麁如生、熟蘇;非帶 麁非不帶麁如乳 (云云) 。
[0770b03] 問:
[0770b03] 二麁既不同,那 忽同呼為麁?
[0770b04] 答:
[0770b04] 事有淺、深,故為二;俱非妙 理,故同是麁。
[0770b05] 問:
[0770b05] 應帶方便實?不帶方便 實?
[0770b06] 答:
[0770b06] 例。
[0770b06] 問:
[0770b06] 亦應有帶二一?不帶二一?
[0770b06] 答:
[0770b07] 例。通論本迹,秖是權實;別論高下,宜用本 迹;橫論真偽,宜用權實;本迹約身、約位, 權實約智、約教 (云云) 。
[0770b09] 問:
[0770b09] 本地十妙約六重本 迹,攝屬何耶?
[0770b10] 答:
[0770b10] 非已今、非中間,乃是體用、 教行、理教等,共論十妙也。
[0770b12] ○第七判麁妙者,若迹中已得十麁為麁, 十妙為妙;未開十麁為麁,開十成妙,具如 前說。迹中若待麁妙、若開麁妙,此妙不異
本妙,而言始得,始得為麁。本中先成,若麁 若妙、若開麁妙,亦不異迹妙,而是先得,先得 稱妙。又迹中事理始得為麁,本中事理先得
為妙,迹中理教、教行、體用、權實等,亦如是。 又若未發迹顯本者,但解迹中事理之麁 妙,終不能解本中之事麁,況解本中之理
妙!彌勒尚不達,何況餘人!若發迹中之事 理,即顯本中之事理。亦知由本中之事 理,能垂迹中之事理。迹既由本,則本妙迹
麁,既有本迹之殊,故言麁妙。妙理則非迹 非本,不思議一也。理教、教行、體用、權實、已今 等,亦如是。
[0770b27] ○第八、明權實者,照迹中十麁之境為權, 照迹中十妙之境為實,乃至中間三世所 照十麁之境為權,十妙之境為實。若權若
實,悉皆是迹,迹故稱權。如是中間無量,無量 不可說節節權實,餘經尚無中間一番之權, 況一番之實!尚無中間一番權實,況無量
番!尚無中間權實,況有本地權實!中間權實 皆名為權,本初照十麁十妙皆名為實。迹 權本實俱不思議,不思議即是法性,法性之
理,非古非今,非本非迹,非權非實,但約 此法性論本迹權實麁妙耳。但以世俗文 字有去來今,非謂菩提有去來今也。
[0770c10] 復次, 分別權實,則有三種:謂自行、化他、自行化 他,具如境妙中說。本地自行所契權實二智,
名佛自行權實;從本已來,乃至鹿苑,種種方 便,隨他意語,說此二智,迴轉無方,名佛化 他權實二智。化他雖有二種,皆名為權;自
行雖二種,皆名為實,是名自行化他合說 權實。
[0770c17] 復次,迹中約實施權,意在於實,而實 意難測。何者?化城是權,而人作實解,是不 識權,亦不知實。若廢權顯實,意在於權,
權則易測,何者?既知化城一事是佛權施, 則遍達恒沙佛法,遠通久劫方便。故《華嚴》中 明,為阿鞞跋致多明事數,即其義也。若開
權顯實者,達事法已,權意即息,亦不離權 遠求於實。權即是實,無復別權,故言開權 顯實也。
[0770c25] 迹中既有三意,如此迹由本垂,本 亦如是,本迹雖殊,不思議一也 (云云) 。
[0770c27] ○第九、利益者,前、明生身益。次、明法身益。 生身兩處得益,迹門會三歸一,開權顯實。生 身菩薩得利益者,於十妙中得五妙益。何
者?境妙則通,一切具有;乘妙則別,究竟在佛。 感應、神通、說法,皆是果上之益,若未證果,不 論此益。
[0771a04] 若於六即位中得四即益,理即、究 竟即,例如前,但得名字即中:智、行、位、眷屬、功 德,乃至分真即中:智、行、位、眷屬、功德。如身子
得記,四眾、天、龍歡喜,說偈云:「大智舍利弗,今 得受尊記,我等亦如是,悉當得作佛。」即是 生身菩薩聞迹門說法,得益之相也。
[0771a09] 發本 顯迹,說佛壽長遠,觀佛三昧得大增長,從 此亦有生身菩薩,得十妙中之五益,六即 中之四益,損生增道 (云云) 。
[0771a12] 從二住去至一 生在,皆是法身得五益。何以故?應生聞本 地功德,觀佛三昧,轉更深廣,不可稱量,不
比前來迹中之益。何者?佛境轉深,功德亦 大。故〈分別功德品〉云:「佛說希有法,昔所未 曾聞,世尊有大力,壽命不可量。」說得法
利者,歡喜充遍身,或住不退地,或得陀羅 尼。即是生、法二身得益之相。
[0771a19] 若論實道得益, 兩處不殊,而權智事用,不得相比。喻如慧 解脫、俱解脫,無漏不二,而功德優劣。前迹門
得道,止齊無生法忍;本門得道,齊餘一生在, 以塵為數,多小深淺,豈同於前?當揀彼文, 從發心處即是六根淨位,乃至一生在,即是 最後分真 (云云)
。
[0771a25] 又流通利益者,前流通迹門, 是諸發誓菩薩及諸羅漢得授記者,此土、他 土弘經,論其功德。觀文,但明冥利,不說
顯益。今說本門,付囑一切諸佛所有之法, 兼得迹門法也。秘奧之藏,即是本迹中實相 也。一切甚深之事,即是本迹中因果也。如此
等法,付囑千世界微塵菩薩,法身地弘經, 何但如生身,此土、他土弘經耶?十法界身遊 諸國土,則有冥、顯兩益也。疑者云:法身常有
佛,何須菩薩弘?但弘之在人,待時待伴, 如佛雖在世,而文殊入龍宮,法身處雖有 佛,復須外緣。故佛付囑,吐舌摩頂,種種相
貌,殷勤付囑,令弘此法得無量微妙功德。 其有聞者,妙益不可稱數。故文云:若有聞 佛說壽量,一切皆歡喜,得無量無漏功德之 果報。即此意也。
[0771b13] ○十、觀心者,本妙長遠,豈可觀心?雖不即 是,亦不離心。何者?佛如、眾生如,一如無二 如,佛既觀心,得此本妙,迹用廣大,不可稱
說。我如如佛如,亦當觀心,出此大利。亦 願我如,速如佛如。故文云:「聞佛壽無量,深 心須臾信,其福過於彼。願我於未來,長壽
度眾生,如今日世尊,諸釋中之王,道場師子 吼,說法無所畏。我等於未來,一切所尊 敬,坐於道場時,說壽亦如是。」此即觀心本 妙,得六即利益之相
(云云) 。
[0771b23] △問:
[0771b23] 大妙云何?
[0771b23] 答:
[0771b23] 此應三雙六句分別 (云云) 。 文云:「佛自住大乘。」又云:「如是大果報。」又云:
「有大車。」而題稱為妙。如《涅槃》云:「大般涅槃, 微妙經典。」而題稱為大,即妙是大,即大是 妙也。《大品》云:「色非深非妙,乃至識非深非
妙。」此是大破妙。此文云:「一切法空寂,無漏、無 為、無大、無小。」此是妙破大。如大阿羅漢,此 大猶修於妙,如滅、止、妙、離,此妙猶更修大 (云
云) 。
[0771c03] 問:
[0771c03] 若大妙一等,餘經俱應稱妙。
[0771c03] 答:
[0771c03] 餘經 通論,約理大妙不殊,而別帶方便;此經不 帶方便,故別稱妙。小乘得入,發迹顯本,故 別稱妙。
[0771c06] 問:
[0771c06] 大小俱稱妙,大小俱明常,一往 斥之 (云云) 。小乘滅止妙離,名同理異,不得是 常,並云不得是妙?
[0771c08] 答:
[0771c08] 妙名不可思議,小乘 真諦,亡言絕慮,通得是不思議,通名為妙 耳。
[0771c10] 次當縱之,亦得以三無為稱常而常 異。又並既俱稱常,亦俱會一?
[0771c11] 答:
[0771c11] 會諸見同 入真,而會異。又並俱無常俱麁,俱不會耶!例 通而義異,云何大乘無常?大乘非但無無
常,亦無於常,以無於常,故言無常,云何大 乘是麁!夫有言說即名為麁,云何大乘不 會耶!一切諸法皆是佛法,更何所會 (云云) 。
[0771c17] △次、釋蓮華者,為四意:一、定法譬。二、引舊 釋。三、出經論。四、正解釋。
[0771c18] 定法譬者,權實 難顯,借喻蓮華,譬於妙法。又七喻文多, 故以譬標題。又解云:蓮華非譬,當體得
名。類如劫初,萬物無名,聖人觀理,準則 作名:如蛛羅引絲,倣之結網;蓬飛獨運, 依而造車;浮槎汎流而立舟;鳥跡成文而
寫字;皆法理而制事耳。今蓮華之稱, 非是假喻,乃是法華法門;法華法門清淨, 因果微妙,名此法門為蓮華,即是法華 三昧當體之名,非譬喻也。餘經多自釋
名,此經無解,或是其文未度耳。而此兩釋 皆有道理,今融二意。
[0771c29] 問:
[0771c29] 蓮華定是法華三昧 之蓮華?定是華草之蓮華?答:
[0772a01] 定是法蓮華,法 蓮華難解,故草華為喻。利根即名解理,不 假譬喻,但作法華之解。中、下未悟,須譬乃
知,以易解之蓮華,喻難解之蓮華。故有三 周說法,逗上、中、下根。約上根是法名,約中、 下是譬名;三根合論,雙標法譬。如此解者,
與誰為諍耶!今且依法譬為釋也。
[0772a07] 二、引舊 解。叡師序云:「未敷名屈摩羅,將落名迦摩 羅,處中盛時名分陀利。」遠師云:分陀利伽是
蓮華開喻,然體逐時,遷名隨色變,故有三 名也。《大經》亦云:「人中蓮華、分陀利華。」二名並 題者,應有通、別之異。今取蓮華是通;分陀
利是別稱。道朗云:鮮白色,或翻為赤色,或翻 為最香,如此皆是開盛之義,舉分陀利,則 兼之矣!
[0772a15] 問:
[0772a15] 梵本舉別,此方用通,何也?
[0772a15] 答:
[0772a15] 外 國有三時名,此方則無,但舉通名,通自兼 別。
[0772a17] 他解蓮華有十六義:蓮華從緣生,譬佛 性從緣起;蓮華能生梵王,譬從緣生佛;蓮 華生必在淤泥,譬解起生死;蓮華是瑞見
者歡喜,譬見者成佛;蓮華從微之著,譬一 禮一念皆得作佛;蓮華必俱,譬因果亦俱;華 必蓮,譬因必作佛;蓮華,譬引入蓮華世界;
蓮華是佛所踐,譬眾聖託生。此十譬秖是今 家譬行妙中片意耳。
[0772a24] 蓮華生淤泥,淤泥不 染,譬一在三中,三不染一;蓮華三時異, 譬開三秖是一;蓮華有開有合,譬對緣有
隱有顯;蓮華於諸華最勝,譬諸說中第一; 華開實顯,譬巧說理顯;蓮華有三時異,譬 權實適時。此六譬秖是今家說法妙中片意 耳。
[0772b02] 如光宅云:餘華華果不俱,譬餘經偏 明因果;此蓮華華果必俱,譬此經雙辨因 果;弟子門明因,師門明果,故借蓮華為喻。
今謂此解語略而義偏。若迹門師、弟,各有因 果,文云:「我盡行諸佛所有道法……道場得成 果。」即師之因果;會三歸一即弟子因,得記作
佛即弟子果。本門云:我本行菩薩道時,即師 因;我得佛已來,甚大久遠,即師果;我昔教 其初發心,即弟子因;今皆住不退,悉當得
成佛,即弟子果。彼義偏略,故不用。且助成 其語,如四微色法,不當華之與蓮,而約微 論華論蓮;今實相之理,不當本迹因果,而
約理明於本迹因果耳。又如四微不當開 之與合,而約微論開合;實相不當權實, 而約實相論開權顯實,發迹顯本耳。
[0772b16] 三、引 經論者,《法華論》列十七名:一、無量義。二、最 勝。三、大方等。四、教菩薩法。五、佛所護念。六、諸
佛祕藏。七、一切佛藏。八、一切佛密字。九、生一 切佛。十、一切佛道場。十一、一切佛所轉法輪。 十二、一切佛堅固舍利。十三、諸佛大巧方便。
十四、說一乘。十五、第一義住。十六、妙法蓮華。 十七、法門攝無量名字句身,頻婆羅、阿閦婆 等。餘名悉不解釋,唯列十七名。
[0772b24] 次、解蓮華 有二義:一、出水義,不可盡出離小乘泥濁 水故。復有義蓮華出泥水,喻諸聲聞入如 來大眾中坐,如諸菩薩坐蓮華上,聞說無
上智慧清淨境界,證如來密藏故。二、華開 者,眾生於大乘中,心怯弱不能生信故,開 示如來淨妙法身,令生信心故。
[0772c02] 今解論意, 若言令眾生見淨妙法身者,此以妙因開 發為蓮華也。若言入如來大眾坐蓮華 上者,此以妙報國土為蓮華也。何者?盧舍
那佛處蓮華藏海,共大菩薩皆非生死人。 若聲聞得入於此,即妙報國土為蓮華也。 彼論望今意,乃是行、位兩妙耳。《大集》云:「憐愍
為莖、智慧葉、三昧為鬚、解脫敷,菩薩蜂王 食甘露,我今敬禮佛蓮華。又以戒、定、慧陀 羅尼為纓珞,莊嚴菩薩。」今解經,當是菩薩
攬四法成假名人,如蜂在華;復以前四法 自資,如蜂食華也。
[0772c13] 四、正釋者,若依《大集》,行 法因果為蓮華,菩薩處上即是因華,禮佛 蓮華即是果華。若依《法華論》,以依報國土
為蓮華,復由菩薩修蓮華行,報得蓮華國 土。當知依正因果悉是蓮華之法,何須譬 顯?為鈍根人不解法性蓮華故,舉世華 為譬,亦應何妨!
[0772c19] 然經文兩處,說優曇鉢華 時一現耳。此華若生,輪王應出。若說此經, 即授佛記,法王王世也。此靈瑞華似蓮華,
故以為喻。若從此意,即是借喻,喻於妙法。 夫喻有少喻、遍喻,如《涅槃》 (云云) 但少喻,以月 喻面,不得求其眉目;雪出況象,不可覓
其尾牙。今法華三昧無以為喻,喻此蓮 華耳。夫華有多種,已如前說。唯此蓮華,華 果俱多,可譬因含萬行、果圓萬德,故以
為譬。又餘華麁,喻九法界十如是因果;此 華妙,喻佛法界十如因果。
[0773a01] 又、以此華喻佛 法界迹、本兩門,各有三喻。
[0773a02] 喻迹者:一、華生 必有於蓮,為蓮而華,蓮不可見,此譬 約實明權、意在於實,無能知者。文云:「我意
難可測,無能發問者。」又云:「隨宜所說,意 趣難解。」二、華開故蓮現,而須華養蓮,譬權 中有實,而不能知。今開權顯實,意須於權,
廣識恒沙佛法者,秖為成實,使深識佛知 見耳。三、華落蓮成,即喻廢三顯一,唯一佛 乘直至道場。菩薩有行,見不了了,但如華
開;諸佛以不行故,見則了了,譬如華落蓮 成。此三譬迹門,從初方便,引入大乘,終竟 圓滿也。
[0773a13] 又三譬譬本門者:一、華必有蓮,譬 迹必有本,迹含於本。意雖在本,佛旨難知, 彌勒不識。二、華開蓮現,譬開迹顯本,意在
於迹。能令菩薩識佛方便,既識迹已,還識 於本,增道損生。三、華落蓮成,譬廢迹顯本。既 識本已不復迷迹,但於法身修道,圓滿上
地也。此三譬,譬本門,始從初開,終至本地。
[0773a20] 二門六譬,各有所擬:初、重約佛界十如,施 出九界十如。次、重開九界十如,顯佛界十 如。三、重廢九界十如,成佛界十如。三譬攝
得迹門始終盡。若得此意,十二因緣、四諦、三 諦,等智、行、位,乃至功德利益,亦用此譬譬 之 (云云) 。第四、重約本佛界十如,施出迹中佛
界十如。第五、重開迹中佛界十如,顯出本中 佛界十如。第六、重廢迹中佛界十如,成本中 佛界十如。始終圓滿開合具足,是為少分以 蓮華為譬也。
[0773b01] 多分喻者,《釋論》解師子吼義, 從深山谷種生長,身力手足,爪牙頭尾,震吼 等譬,譬師子吼法門。亦如《大經》,明波利質
多樹,黃嘴皰果等,遍喻行人。今亦如是,從 初種子乃至蓮成,喻於妙法也。譬如石蓮, 烏皮在外,白肉在內,四微為質,卷荷欲生,
微細眾具,開華、布鬚、蓮實、房成,初後不異 蓮華,始終十義具足。譬佛界眾生,始自無 明,終至佛果,十如是法,無有缺減。總譬 竟。
[0773b10] 譬如石蓮,黑則叵染,硬則叵壞,不方不 圓,不生不滅。劫初無種故不生,今不異 初故不滅,是名蓮子相。一切眾生自性清
淨心,亦復如是,不為客塵所染,生死重 積,而心性不住、不動、不生不滅,即是佛界 如是相。《淨名》曰:「一切眾生即菩提相。」即其義 也。
[0773b16] 譬如蓮子,雖復烏皮淤泥之中,白肉不 改,一切眾生了因智慧,亦復如是。五住淤 泥,生死果報,一切智願,猶在不失,是名佛界
如是性,故言煩惱即菩提。又諸法不生般若 生,即其義也。
[0773b20] 譬如蓮子在淤泥中,而四微 不朽,是名蓮子體。一切眾生正因佛性,亦復 如是。常樂我淨,不動不壞,名佛界如是體。
《大經》言:「是味真正停留在山,草木叢林不能 覆滅。」即其義也。
[0773b24] 譬如蓮子為皮殼所籠,為 泥所沒,而卷荷在心,而有生長以氣,一切 眾生心亦如是,雖為苦果所縛,集惑所沈,
而能於中發菩提心,甚大雄猛如師子乳, 如師子筋弦,是名佛界如是力。經言:「若發 菩提心,動無邊生死,破無始有輪」,閻浮人 未見果而能勇猛發心也。
[0773c02] 譬如蓮子,雖復 微小,烏皮之內,具有根、莖、華、葉、鬚、臺、眾具頓 足,是名蓮子如是作。一切眾生初發菩提心,
亦復如是,明解決定,慈悲誓願,上求下化,誓 取成就,志不疲退,是名佛界如是作。《華首 經》言:「一切諸功德,皆在初心中。」即其義也。
[0773c07] 譬 如蓮子,根依淤泥而華處虛空,風日照動, 晝夜增長,榮耀頓足。一切眾生,亦復如是, 從無明際,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出離生死,
入法性中,因行成就,值於佛日,被神通風, 其心念念,入薩婆若海,此名佛界如是因。經 言:「於無量劫所作功德,不如五莖蓮華上
然燈佛得功德多。」此是真因成就,即其義 也。
[0773c15] 譬如蓮華,鬚蘂圍遶在華內蓮外,此名 蓮華如是緣。菩薩亦如是,於真因中,具足 萬行六波羅蜜,一行一切行,資助於因,如
鬚在華內,若得果時,眾行休息,如鬚在蓮 外,是名佛界如是緣。經言:「盡行諸佛,所有 道法。」即其義也。
[0773c20] 譬如蓮華,華成結蓮,而華 葉零落,臺子成實,此名蓮子如是果。菩薩亦 如是,真因所感,無上菩提,大果圓滿,究竟成
實,是名佛界如是果。故經言:「佛子行道已, 來世得作佛。」即其義也。
[0773c24] 譬如蓮實,房臺包 遶,此名蓮子如是報。菩薩亦如是,大果圓 滿,無上報足,習果之果,依於報果,如實依
臺。經言:「如是大果報,久修業所得。」即其義 也。
[0773c28] 譬如泥蓮四微,處空蓮四微,初後不異, 此名蓮子本末等。一切眾生亦如是,本有四 德,隱名如來藏,修成四德顯,名為法身,性德
修德,常樂我淨,一而無二,是名佛界十如本 末究竟等。經言:「眾生如佛如,一如無二如。」即 其義也。
[0774a05] 是用蓮華譬十如境竟。
[0774a05] 次、用蓮華 譬十二因緣者,烏皮淤泥,水草重覆,通如 上說也,即是無明支種子;能生力即是行支;
內有卷荷,華鬚備具,即是識、名色、六入、觸、受 支,含潤愛、取、有支;團圓盤屈,不能得出,即 是老死支。若能芽鋒萌動,鑽烏皮破,即是無
明滅;不復在烏皮內生,即是諸行滅;出 [穀-禾+卵] 殼外,即是老死滅,此略譬四種十二因緣 也。
[0774a13] 次、用蓮華譬四諦者,烏皮譬界內苦,白 肉譬界內集,泥譬界外集,水譬界外苦,道 滅可知。此通譬四種四諦也。
[0774a15] 次、用蓮華譬 二諦者,蓮藕莖葉等譬俗,蓮藕莖孔空譬 真,此通譬七種二諦也。
[0774a17] 次、用蓮華譬三 諦者,真俗如前,四微擬常樂我淨,譬中道 第一義諦,此通譬五種三諦也。四微無生無
滅,譬一實諦。劫初無生,今時無滅,譬無諦 無說也。用蓮華譬境妙竟。
[0774a21] 次、更譬九妙 者,內有生性譬智妙,卷荷生性譬空智妙, 鬚葉生性譬假智妙,蓮臺四微生性譬中智 妙,此三生性譬一心三智妙也。
[0774a24] 蓮子雖小, 備有根、莖、華、葉,譬行妙,莖即慈悲,葉即智 慧,鬚即三昧,開敷即解脫。又葉以譬三慈
者,覆水青葉,譬眾生緣慈;覆水黃葉,譬法 緣慈;倚葉譬無緣慈。倚荷若出,蓮生不久, 無緣慈成,得記不久。又根、華、子、葉,利益人、
蜂即檀,香氣即尸,生泥不辱即忍,增長即 精進,柔濕即禪,不污即慧,齊此譬行妙也。
[0774b04] 蓮譬理即位:芽鑽皮麁住位;芽出皮細住 位;鑽泥欲定位;齊泥未到位;出泥在水四 禪位;禪定如水,能洗欲塵,處水增長,譬無
色位;齊此譬觀行蓮華位;出水譬破見思, 相似蓮華十信位;處空含而欲敷,譬十住 位;鬚臺可識,譬十行位;隨日開迴,譬十迴
向位;敷舒成就荷負蜂蝶,譬十地位;鬚葉 零落,臺子獨在,譬休息眾行,妙覺圓滿,果上 無事,真常湛然,此皆譬位妙也。
[0774b12] 蓮有四微, 譬真性軌;蓮房內虛,莖藕中空,譬觀照軌; 臺房圍遶,譬資成軌。此譬三法乘妙也。
[0774b14] 蓮 成處空,影臨清水,譬顯機顯應;影臨濁水, 譬冥機冥應;影臨風浪之水,譬亦冥亦顯 機應。《大經》云:闇中樹影,夜影臨水,譬非冥
非顯機應,此等譬感應妙也。
[0774b18] 若風搖蓮華, 東昂西倒,向南映北,下風則合,上風則開者, 即譬東涌西沒、中涌邊沒等,此譬地動瑞。日
暮華合,譬入定瑞。日出華開,譬說法瑞。遠望 則紅,近望則白,赤華青葉,相映輝赫,譬放光 瑞。流芳遍野,譬栴檀風瑞。蘂粖飄颺,譬天雨
華瑞。風雨飄灑,翻珠相棠,譬天鼓自然鳴瑞。 此等皆譬神通妙也。
[0774b25] 華合未開,譬隱一乘, 分別說三;華葉正開,譬會三歸一,但說一 乘;華落蓮存,譬絕教冥理;若知如來常不
說法乃名多聞,此等譬說法妙也。
[0774b28] 從一藕 邊更生一華,展轉復生無量蓮華,譬業生 眷屬妙;從一蓮房墮子在泥,更生蓮華,展 轉復生無量蓮華,譬神通眷屬妙;掘移彼
藕,採彼蓮子,種於此池,蓮華熾盛,譬願生 眷屬妙;彼池飛來,如遊絲薄霧,入於此池, 蓮華熾盛,譬應生眷屬妙。
[0774c06] 魚鼈噞喁其下, 蜂蝶翔集其上,譬眾生果報清涼之妙益;見 者歡喜,譬於因益;採用其葉,譬三草益;採
用其華,譬妙小樹益;採用其蓮,譬妙大樹 益;採用其藕,譬妙實事益。此等譬功德利 益。
[0774c11] 如是等譬及餘無量譬喻,以譬迹中十妙 (云云) 。
[0774c12] 次、譬本者,譬如一池蓮華始熟,熟已墮 落,投於泥水,方復生長,乃至成熟,如是展 轉更生熟,歲月既積,遂遍大池,華田布滿。
佛亦如是,本初修因證果已竟,為眾生故更 起方便,在生死中,示初發心,復示究竟。數 數生滅,無數百千,本地垂應,俯同凡俗,更
修五行。烏蓮更生莖葉,譬更修聖行;蓮子 四微,稍稍增長,譬更修天行;荷葉始生,譬 更修梵行;蓮子墮泥,譬同諸惡更修病
行;蓮芽始萌,譬同小善,更修嬰兒行。如是 三世益物,不可稱計,遍滿法界,無非分身、 垂迹、開迹、廢迹等益 (云云) 。若非蓮華,何由遍
喻上來諸法?法、譬雙辨,故稱妙法蓮華也。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七下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3 冊 No. 1716 妙法蓮華經玄義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