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Ren Wang Jing Shu 仁王經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仁王經疏 ()
西明寺圓測法師

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品第一

[0359a23] 釋經四門分別一說題目能詮教體顯教所為 翻譯時代

[0359a26] 言說經意題目實相深妙四智 觀察幽微三藏是故法王大聖三般若。□□開士
悉檀無相然則□□ 多方入理非一
宗旨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一部通名品第一 歸真護國一佛
請法滿開示妙法 仁王國王仁者善惡 仁王護國
所為般若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到彼岸智力 涅槃素怛覽契經契合
當道有情二義一者貫穿 攝持貫穿法相攝持有情名為 能所正說
品類或是 各別之內 名為第一

[0359b18] 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品第一

[0359b19] 第二能詮教體自有 教體顯宗出教不同薩婆 毘曇俱舍毘婆沙
音聲名句 俱舍第一正理第三 師說俱舍兼有問答正理第三
牟尼說法八十 行蘊佛教語自性說法色蘊音聲自性
佛教名為自性說法行蘊 相應行為異名名教 有名
是故佛教即是所以者何如實佛教能詮由是佛教 名為名為顯宗第三
正理西方俱舍正理 有所所以者何音聲 故知
皆是正義婆沙二十六正義如是佛教 何為語業答應
語業若爾次後云何 佛教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次第次第建立佛教作用
開示佛教自體次第行列布建 名句文身佛教佛教 若爾云何佛教云何
佛語評論語音語業 佛教展轉故作世子 轉生謂語起名如是
語業所聞 不正正理 生理眾賢
家問判定是故不違正義 經部師說十二處中聲別名
法處相續假聲以為自性意識 通用假實二聲二義 大乘不同維摩
一音演說眾生隨類各得解大界如來說法演說無量契經如是 非一唯識
名句不異無礙以為自性無垢稱音聲語言文字作佛事能詮
瑜伽八十一契經 二種二義 二種一切所知境界顯揚所以
如是三藏據實名句文身 文義聖教 相違所以者何
別名能詮 諸法自性差別假實 一種不成究竟文義
是故相違經文。唯有 法數名句四法下文 乃至千佛
音聲文字一切如故歸真 真如重頌 論議分別 第一
不同略作 般若以為宗旨觀空即是實相即是觀照能詮聖教以為文字
觀空三般若二諦所以者何觀空自利教化 利他行菩薩觀門不出二行如是二行不出
二諦真諦無能世諦能所 二諦一者真諦 二者世諦即是有門二諦分別
經世三法輪無相 解深密經如是說發趣聲聞乘者 四諦 (四阿含) 發趣菩薩乘無相 (諸般)
一切了義無相三性何等三無性 無性西方分成一者清辨
三性空理以為無相二者護法以為無相 深密三無性清辨護法
以為無相真諦慈恩三藏 真諦三藏其次三性 分別分別無相
無生性真實性真實無性 真如三性三無性三無性論是故真諦大同清辨差別清辨菩薩
真諦三無性安立 三藏有理 二義三無性其次
三無性三十唯識三性 三無性唯識深密經是故清辨 護法菩薩如何
三種無性解深密經 一切諸法無自性無生無滅 寂靜自性涅槃密意世尊自說一切
諸法無自性無自性密意 一切諸法無自性無生無滅 無自性勝義無自性
若爾如何第二無相名為不了 三種無自性性淺深隱密一切法無自性不分三無性
三種無自性性是故第三法輪 無自性別有三無性由是名為不了義非理淺深不了
分別廣百論第十 學徒清辨菩薩 護法菩薩第一瑜伽
學徒分別執法因緣 所生法體輪迴 三菩提乃至廣說
依他起性妄分別 增減二邊第二清辨 依他起性非有
世間無故不可瑜伽 學徒釋經非理 不然
相違非有無何所立名言因緣生應有能詮
妄執世俗不許依他起性隨俗假說 不許世俗能詮
如今一有 不符次清
非有法性皆然瑜伽學徒 法性非有 法性不可名言皆是共相諸法
名言自相共相非有中略 能詮實有 非有非有次清
他性無有 法滅諸法非有亦非無瑜伽 學徒自性
能詮無生無滅 諸世間因緣所生無非故此 次清菩薩依他性
契經諸法緣起緣法如是 正知通達緣起緣生無性無性緣生瑜伽學徒
如是緣生法無自性 緣生法二種一者二者 依他起性中意自性非有
無自性便染淨二法 次清 得正見第三護法
菩薩空有建立中道依他起性 非有如是不同分隔 聖言合成諍論一邊不能
惡見塵垢諸佛世尊大乘 清淨真理是非 怖畏執著空有兩邊領悟大乘不二
廣說護法唯識如何非空非有護法 唯識而今成聖
中道相違護法正宗 道義唯識瑜伽宗不違

[0361a29] 第三顯教所為有情二門顯教 所為有情聖教 三藏十二部經三藏素怛纜
契經毘奈耶調伏調伏 調三業調伏阿毘達磨對法無漏聖道
名為對法分別 名為 如是三藏下乘上乘差別
聲聞藏菩薩藏十二部深密所謂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因緣譬喻本生本事方廣希法論議二諦
分別一部三藏之內契經藏 菩薩藏十二部 所為其二
深密三法輪發趣聲聞乘者四諦發趣菩薩乘無相發趣一切第三故知
菩薩菩薩不定 五姓

[0361b20] 第四翻譯時代二門翻譯 時代翻譯時代一部經文。自有一者散華
爾時十六大國十方 波羅蜜散華供養故知二者梵本譯者
始元月支三藏法師曇摩 法護仁王般若二者弘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安西逍遙一本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西天三藏法師波羅
真諦豫章仁王 不周 真諦一本不行一本
(費長房三寶錄入藏目錄) 。

[0361c07] 如是我聞

[0361c07] 自下第二 一部自有本記 一發正說
三王護國受持流通分 佛地論分為 一品名教起因緣分五品聖教
奉行即是 名教起因緣分聖教 說法品類差別聖教
時眾聖教歡喜奉行奉行流通正說 正宗流通 末代

[0361c20] 序分別有明證爾時 發起二序差別一者 發起
名為 名為放光發起正宗名為發起各別名為二者
說經先發說經以後 如來 發起阿難阿難

[0361c29] 四門一說緣起 多少隨事

[0362a01] 緣起 智度論第二卷云涅槃那竭國 薩羅樹北首入涅槃爾時阿難
未離欲不能爾時 長老 阿難汝等守護佛法 凡人有為法皆是
憂愁佛世尊愁悶所聞涅槃云何修行當作惡口車匿云何 (第四比丘云何)
何等阿難以此 阿難四念處戒經車匿比丘 法治
(長阿含第四增一阿含三十六法治即是不共廣說) 。 如是我聞集法涅槃
大同智論大悲經 阿難所以經論不同 相違

[0362a16] 二種 為生真諦微細 阿難比丘昇高法藏即如
諸相高座 大師釋迦如來慈悲 深法諸佛他方阿難
轉身成佛如是 阿難慈悲 他方阿難轉身
自說智度論 令眾生

[0362a27] 多少自有一者真諦七事 七事一如所聞一部文理決定 可信聞人即是阿難三言
四一所聞善會 五佛世尊住處 七大比丘非獨七事
如是所聞聞者聞人 所聞聞人廣說 龍猛大智度論三時
五處六眾世親 三明弟子師說一切修多羅 法門如是依親佛地論五事
一總二教時分顯教

[0362b11] 隨事 五事不同五事同異

[0362b13] 如是我聞即是第一 三義一者如是我聞二者如是我聞
佛教曼殊室利阿難如是甚深句義 如是

[0362b18] 如是此地 西方三藏論說西方三藏 真諦三藏如是決定
其二能詮理即阿難文理決定如是 三藏三義三世諸佛
無異名為稱之為 諸法實相名為如如故稱 阿難不異佛說名為
離過菩提留支略為一者發心如是念言如是菩提 善行二者如是前人
如是發菩提心善行譬喻如是 威德熾盛日光智慧深廣猶如 面貌端正猶如滿月四者決定如是
見聞如是第四決定如是傳法說理 不少不錯決定如是
如是論說功德 如是我聞顯示世尊 龍猛智度論如是
佛法大海智慧如是不信 如是廣說依親佛地論
第一如是言依譬喻 如是文句 () 教誨 時眾如是所聞問答
問言故此答言如是 許可結集諸菩薩 所聞如是說傳法菩薩便
如是如是我聞如是審定 如是如是
(釋經如是文殊阿難審定如是經法如是 說定無為) 。佛地論


[0362c24] 聞者我相 傳法文殊阿難五蘊身上耳根名為
佛地論世俗耳根 聽受佛法無人 無我如何
龍猛智度論第一四悉檀 悉檀第一義悉檀無我 豈不中論實相非我無我如何
無我相違世界悉檀 第一義無我各各為人 二執非我無我中論
諸佛無我諸法實相 無我無我以為實相 非我無我以為實相
相違彌勒瑜伽第六因故 假說世間言說隨順 諸世間斷除決定無我怖畏
宣說得失決定信解 雜集論第十三

[0363a14] 聞者自有 二義依法唯識依法相者 薩婆多耳聞法教論師
成實譬喻和合 第十三大乘龍樹菩薩自有耳聞和合智度論
和合和合彌勒 自有耳聞雜集論 瑜伽
佛地論耳根 聽受瑜伽釋論聽聞即是耳根 耳識聞言耳聞
和合和合雜集眼見眼見一切法作用
和合廣說 如是最勝瑜伽 分別佛地
諸法作用智度論雜集和合 相違唯識 自有佛地如來慈悲本願
增上緣聞者上文相生文義 善根力名為佛說 根力自心變現聞者善根
增上緣如來識上文相生文義 利他善根名為佛說聞者識心 取得分明顯現
佛地二師那伽犀那那伽 即是論師不許佛果 色聲第二佛果色聲護法
問曰阿難如來成道 二十侍者說經如何 依報三義一者
阿難諸天諸比丘傳聞二者 世俗阿難說經說經善巧一法無量
無量一句阿難 得知問曰阿難既是 如何能持大乘經阿難一者
難陀聲聞二者阿難緣覺 阿難摩訶衍第三阿難大乘經 相違金剛仙論真諦懺悔
第三佛地論應知 如是我聞增減過失如是 展轉顯示聞者有所堪能
所聞增減過失凡夫 有所不能增減結集佛教如來令眾生
敬信如是文義決定 增減是故聞者聞已如理思惟 修學

[0363c07] 一時

[0363c07] 第二時分西方 菩提留支多種念日 一切一時正是
迦羅 如來戒律大戒出家國王不合二三摩耶
五部阿含達摩黑白一切 (五部阿含有部一分說戒二世因緣四界
一分五十四五萬四千第一) 。三世 流布一時恒河一時
一時第三真諦三藏 功德般若一時
無量龍猛智度論 迦羅通假內外通用二三摩耶 一時三摩耶
依親佛地論 一者究竟一時 一時剎那相續
究竟一時 (一會說法究竟一時) 。 名句云何
(究竟一時如初乃至云何) 。二者一剎那能持一時
陀羅尼一字中一 能持一切法聽者 一剎那一字一切法 領受一時
(陀羅尼耳根功德一剎那能持 一時) 。共相名為一時 相會時分一時即是
共相同一 (相會一時 二時) 及時即時
薩婆多經部別有五蘊 中有大乘自有 龍猛及時無有
三科智度論無所有陰入 (自性) 。 合一長短名字凡人實有廣說
彌勒即是有為法上分 二十四相應及時五蘊 法處法界意識佛地
即是有為法分位 (約法) 。或是 上分影像 (唯識) 。色心
相應行蘊何不如下 一時晝夜時分不定不可 不定一剎那相續不可是故 一時

[0364a24]

[0364a24] 第三顯教智度論 法人一佛自說弟子神仙 諸天化人
自覺滿名為標名不同自有 涅槃自有婆伽婆
品等自有無上 經文。二號多心所以如是 多心一部流行
三句西方真實一切經 大師十號經 稱佛一覺
無敵不由無知 (一解脫無知一切智 ) 。睡眠譬如蓮華自性無染 具足三義
(三義假名六神通寂靜不生真實即真) 。 三德 (一法般若三解脫) 。三寶自知
稱佛本記佛地論一切經薄伽梵四魔薄伽梵
自在永不煩惱 端嚴 三十二大士相名稱一切
殊勝功德圓滿無不吉祥一切 親近供養稱讚尊貴一切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如是差別應知名為四魔 煩惱魔蘊魔死魔自在天魔
功德名號何故如來傳法一切經如是薄伽梵尊重外道薄伽梵
是故金剛 佛地廣說婆伽婆涅槃經 智度論真諦一切經
七事婆伽婆四句 婆伽婆聲聞二乘世諦無餘 得名功德
婆伽婆即是菩薩功德 婆伽婆因位智慧滿不得 婆伽婆即是凡夫功德
智慧名為 即是佛世尊智慧滿名為功德 婆伽婆二乘
菩薩轉輪王即是如來 真實

[0364c12] 王舍城耆闍崛山

[0364c12] 第四說經 國名摩竭提摩竭陀 摩伽陀梵音正言摩竭陀
善勝惱害星名名為 依法王舍城耆闍崛山
勝處法門 真諦毘婆沙自有 王子人民即為鬼神
王舍如是太子 王舍於是因此 輪王出世相承王舍
四天王共修甘露 然後分之因此名為 王舍城智度論摩伽陀
初生一頭兩面大成 閻浮提天下國王八千山中因此名為王舍城
城中失火如是國人住處周匝 宮殿中止王舍城
國有名曰出遊畋獵遇見 周匝種種 王舍城
善見三百由旬 萬戶聚落分別西域 正言陀羅
鷲峯鷲鳥 靈鷲 智度論二義山頭
故云山頂王舍城屍陀死人 山頭
知人死活 靈鷲真諦七事
釋迦本行菩薩道鷲鳥 其父失明報恩 王舍城中有長者入山供養
功德鷲鳥如法長者大喜 山中善神餘年供養 因此供養汝等
施主不得日日財物 長者諸人陳訴長者長者 事奉入山說法
歡喜後送供養所居 鷲山

[0365b01] 大比丘眾八百萬億

[0365b01] 自下第五 中方他方總結集會十二一聲
緣覺菩薩優婆塞優婆夷居士 色天人王雜類十一他方 變化十二初十
他方變化聲聞別有 略明總結 第一大比丘眾別異
十二第一聲聞 聲聞成實論聞法聲聞佛地論 佛言入聖聲聞瑜伽論
八十二聽聞正法 正法聲聞比丘眾別稱比丘比丘聲聞
比丘佛身 諸比丘 智度論一處一時一心
一見一道一解脫名為 智度論
名為甚多能破 九十六種外道名為佛地論 一者利根二者無學
迴向四者眾多 乞士金剛比丘梵語 義譯本記
乞士乞士 應供說破不生瑜伽第二十 乞丐苾芻 (常行乞士) 。自稱苾芻
(犯重 稱言苾芻) 。苾芻 (剃髮未有有名) 。破壞煩惱 苾芻 (聖人) 。白四羯磨比丘
(凡夫持戒) 。比丘 第四第五梵音僧伽云和合眾理事佛地論
出家名為智度論眾多 一處和合名為廣說八百萬億 如何比丘尼二義一者

[0365c10] 學無學阿羅漢

[0365c10] 第二學無學俱舍論第二十 三果漏盡常樂
第八阿羅漢名為無學無有學無學皆是無漏云何涅槃 學無學異生成就經部大同
大乘大乘不同集論 異生名為第二求解所有 善法十界四處一分
學處得究竟所有善法無學 異生所有不善無記學者 染污無記無學無記無為法
無學 是非無學雜集瑜伽 聖人所有法名學無學六十六
出世有為法世間善法名為 無學阿羅漢出世有為法世間 無學學無學
乃至阿羅漢一切異生相續增上 所有諸法無學 未盡學無學所有滅定皆是
瑜伽六十二此等 無學所行涅槃阿羅漢 通名梵音阿羅漢多義薩婆多
應供世間供養 煩惱無餘不生生死 不復遠離不善
婆沙第九十四經部斷惑 羅漢成實論大乘三義 唯識第三卷云阿羅漢
無學果煩惱世間 供養永不分段智度論 同法十五第四
三義羅漢三義如何 阿羅漢本記聲聞不受名為 無學迴向聲聞菩提名為
羅漢具有 因緣通論四果是故 阿羅漢名為
名為無學羅漢自有二種一行 即是學人阿羅漢第四成實論 阿羅漢二種五戒賢者
阿羅漢可分應供 是故通名阿羅漢

[0366a25] 有為功德無為功德

[0366a25] 自下第三 功德分為有為無為二十 三根差別四十六觀門三假
觀門三空觀門四諦觀門 觀門第一有為無為薩婆多十智皆是有為四相
自性出體用大地慧自性共有出體其所五蘊以為自性無為功德 滅諦無為非擇滅斷德一切
無知非擇滅斷德俱舍 讚佛大乘有為 相分大同薩婆多無為
功德即是真如擇滅無為非擇滅所以 本來清淨涅槃無為非擇滅 大乘擇滅無為即真
如是無為無為識心 據實生滅無為無為

[0366b13] 無學十智

[0366b13] 第二十 十智不同薩婆多 種智一切智俱舍論二十六
一切智世俗智二法類智 苦智集智滅智道智他心智 盡智無生智如是種智總有二種有漏
無漏差別如是二智別有世俗 法智類智有漏世俗世俗無漏智類別世俗
一切有為無為所緣境二種 次第上界四諦法智類智 分為苦集滅道四智能緣境界
他心智自知已知修道由此所有 慧光盡智已知廣說
乃至修道由此所有廣說 無生智如何無漏智可作如是 論師二智後得智
無有由此二智 二智差別無漏智亦作如是 成實論十智現世法智
過未名曰比智大同大乘差別且說無學具足 十智唯有八智無生
唯有四諦類智 成就世俗類智世俗智 顯揚俱舍
智度論如實智如實知諸法 十三集論中說十智顯揚十智顯揚第二
智者種智廣說一法 現見所知境界無漏二種類智不共現前所知無漏
心智所生心法 諸如來諸眾生意解隨眠教授 教誡妙智世俗智世間
如來諸眾生意解隨眠演說 妙法苦智有漏之中無常苦空思惟明了覺悟慧觀
集智有漏思惟 滅智有漏 思惟八道
有漏無漏道 思惟盡智已知
無生智已知不復 不復不復 不復無生無生
十智分別經十智 十智

[0367a05] 三根

[0367a05] 第三三根差別三根本記自性凡夫 十地如來
未知知根二者已知根知根 三根見修無學道 薩婆多三無漏根見道修道無學道
差別十五名為未知 知根第十六乃至金剛三昧名為修道 已知根盡智名為無學知根
國師十六皆是見道未知知根分別正理第九婆沙一百 四十二大乘智度論十五
見道十六名為見道唯識見道多種無相見道二三見道二種 十六見道三根差別
唯識第七未知知根根本見道剎那未知 加行位世第一法
引發根本三資糧現觀 發起決定善法乃至順決擇分 所有善根資糧資生根本
五根喜樂為此根性加行 等位勝法求證 無色見道
修得二乘證法 九地生空無漏菩薩 二根即可有頂遊觀
不明三根分別

[0367b04] 十六心行

[0367b04] 第四十六觀門 十六地前三十合為四心登地 金剛合為十六
四諦十六行相行相自性而言 心行名為心行非心即行 十六行俱舍論第二十有餘師說
十六行相十六實事苦諦 三諦如是說 十六苦聖諦四行非常三空
非我緣故非常逼迫我所見 我見非我聖諦四相 三生四緣
辦理譬如 眾緣和合聖諦四相 三火
道聖諦四相一道三行通行故道正理正趣永超分別
七十九大乘十六行瑜伽四十 集論唯有分別 唯識法忍十六十六

[0367b26] () 虛實

[0367b26] 第五三假觀門 本記三假別教成實論 緣成相續三假通教大品
假名如今 (深密三性 ) 真實名字真實受納
名相大品相應三空三假名為 無自性般若一者 五蘊緣生二者相續
五蘊無實 虛假實相虛實

[0367c08] 三空觀門

[0367c08] 第六三空觀門 一空無相薩婆多 空無名為空門四行名為
名為三三昧經部大乘佛地論 生法無我名為三摩地
色聲香味觸男女老死 (生住滅) 。則是涅槃此等無相 無相解脫門願求三界
所願三摩地解脫 智度論第六一切法實相所謂畢竟 空三昧諸法
若有若無無作三昧一切法無有 一切法不受不著無相三昧復次 空三昧種種中心
三昧一切諸相破壞憶念無相

[0367c25] 四諦十二

[0367c25] 第七四諦觀門第八 緣生觀門四諦分別釋名 出體釋名四諦即是
通名實義真義 虛誑婆沙大乘 不捨究竟清淨
瑜伽別名 逼迫生長寂靜出離 婆沙俱舍正理第二出體薩婆多
五取蘊有漏集諦擇滅 滅諦學無學道諦經部名色 苦諦業煩惱集諦業煩惱盡是滅諦止觀
道諦大乘經部 十二無明乃至老死 不了無明三業
造作八識了別境界 名色 六根生長名為六處
名為三受 自體名為 招生
名為五法 五法衰變老死

[0368a20] 無量功德成就

[0368a20] 第四總結

[0368a21] 八百萬億大仙緣覺

[0368a21] 第二 緣覺中有功德總結功德八百萬億
大仙緣覺差別本記自然 大仙常樂寂靜 大仙是故瑜伽常樂寂靜
雜居獨覺仙人其三 一佛獨覺三五婆沙一百八 五通大仙眾會有緣
如何第一一生補處菩薩下生天子閻浮提辟支佛仁者何以十二
菩薩降神入胎五百辟支佛 虛空多羅樹 火燒涅槃八百
萬億大仙緣覺如何不同祕密顯現智度論佛法二種一者祕密二者顯現轉法輪三乘
祕密祕密 顯現相違獨覺自有二種一者本性二者
聲聞獨覺五百仙人一時 婆沙四十二 相違獨覺自有二種
二者多人 緣覺五百仙人聲聞種性五百仙人婆沙第三十五百
聲聞種性多言故知 八百萬億仙人或是聲聞種性或是 種性而言佛世分說雜集
十三獨覺乘補特伽羅獨覺 不定性中根求解乃至 順決擇分
內思 現前

[0368b29] 非常四諦十二成就

[0368b29] 功德非常四諦集諦 苦諦十二緣生展轉相生如是因果
斷常因果相續不絕唯識 非常非常因果 四諦緣生

[0368c06] 無量功德成就

[0368c06] 第三總結

[0368c07] () 摩訶薩

[0368c07] 第三菩薩 別有 總結功德諸菩薩
一者通名十六菩薩摩訶 乃至十六名為法師二者別名曼殊 彌勒菩薩摩訶薩十六
(十六瑜伽顯揚) 梵音菩提薩埵摩訶薩埵 菩薩摩訶薩菩提薩埵有情
精進大乘無性菩薩菩提 薩埵所緣境菩薩得名不淨 菩提有志
親光佛地菩薩摩訶薩薩埵菩提三乘 摩訶薩菩提薩埵
菩薩具足自利利他大願菩提有情薩埵勇猛精進勇猛大菩提 菩薩諸位地上大菩薩是故 摩訶薩
(菩薩大品大智度論) 。

[0368c26] 阿羅漢

[0368c26] 第二 羅漢諸菩薩阿羅漢其三 一者阿羅漢迴心本名阿羅漢
二者十地諸菩薩應供佛果 阿羅漢大地菩薩行阿羅漢阿羅漢 分別唯識

[0369a03] 實智功德 () 金剛滅定

[0369a03] 第三 功德分為一方便真實二智功德二行 大乘功德功德五通功德
功德六十功德四無量功德 功德四攝功德金剛滅定功德可分 十一方便真實二智可分
金剛滅定二種 第一二智功德二智 正體名為實智所得
名為方便善巧方便化眾生正體 得名實智能緣真俗加行 名為方便正體言行
第二本記二乘大乘 十信十解不定退二乘二十 十地言行大乘
緣起大小六波羅蜜菩薩行 大乘生空大小法空 小乘言行大乘般若
菩薩行言行大乘 第三五眼 未成即是
肉眼天眼一者 天王色界天趣名天 菩薩眼根淨人名天
靜慮所生眼根名天 法門名為法眼名為慧眼即此 佛身佛眼肉眼
天眼一種現在即是眼根 未來佛眼 可是如來藏
五眼五通第四 六通漏盡菩薩煩惱 緣中婆沙
妙用名為 神境智證通等持由此神變事 神變事名為天眼智證殊勝
名天殊勝名為色界 遠見無礙名天三天智證 色界遠聞無礙
天耳他心智他心智 瑜伽意樂加行心所是故 他心智知心宿住
隨念智證過去有漏五蘊名為宿住隨念勢力隨念 念力隨念漏盡智證通
煩惱滅盡煩惱滅盡漏盡 漏盡漏盡通漏盡漏盡通出體薩婆多六通
婆沙大乘六通以定 相應法顯揚分別 三達第五即是三明
婆沙一百通達一宿隨念智證通達 死生智證通達後際
漏盡智證通達涅槃 出體薩婆多六通宿住天眼漏盡如次對治前後
俱舍三明不增不減真假分別漏盡 一明通假唯有有無 漏盡漏盡無漏
假名有漏真假第四學無學 分別無學婆沙稍異俱舍婆沙一百大乘佛地
俱舍佛地無學利根所得三通 三際三明心慧 慧能無礙善根 無明
(大乘無漏後得智無漏) 何等智度論第二卷云真知過去 宿命通知過去因緣行業
天眼通因緣 真知結使不知更生不生 漏盡通漏盡不復三明
大阿羅漢辟支佛所得故知通明 十力第六自有 乃至漏盡
十力智度論二十八十力 四無所畏菩薩何者一發一切 智心牢固大慈三大慧力
具足精進力具足禪定具足智慧力不厭生死無生忍具足解脫具足無礙智 (經本四無所畏無有
不可) 四無量第七所謂分別釋名出體釋名 四無量即是通名薩婆
婆沙八十一何故無量無量如是賢聖廣遊 無量復次如是能緣無量
無量無量 廣說俱舍正理婆沙第四復次大乘顯揚第四其三
無量無量所行 作意所行作意無量 所行作意如是三義一方乃至
無邊器世間有情世間無量 薩婆多 第二十拔苦
欣慰平等經部成實論四無量 相違善心相違善心嫉妬相違善心皆是慈心差別
三平等名為大乘顯揚無量眾生 悲者眾生拔苦
眾生隨喜 意樂出體薩婆多慈悲無量自有 善根體性差別
對治對治捶打 善根體性不害善根對治 無量善根
自性無貪善根 出體五蘊以為體性婆沙 八十一經部成實論皆是
成實四無量皆是大乘 雜集相應 心法以為自性顯揚第四無瞋善根
不害善根善根 無貪無瞋善根皆是憐愍眾生 無瞋無量無瞋
無貪無瞋一分相應等持 心心眷屬皆是四無量 第八
方言正道一一通達 名為法義無礙婆沙俱舍
大乘瑜伽四十五諸法一切 異門一切一切一切一一 所有所有
無退如次名為攝大乘論 無礙自在了知一切法 無礙自在通達一切義理無礙自在
一切言詞無礙十方其所 自在雜集第十四出體薩婆多自性婆沙
大乘通用定慧相應心心所法以為 自性雜集四攝第九二門 釋名釋名
四攝即是攝取眾生 四攝別名布施愛語利行 成實論四法布施衣食
攝取眾生愛語隨意語言利行 成事大品經二種攝取眾生
布施六波羅蜜眾生說名為愛語 化眾生六度名為利行神通力種種 變化五道眾生同事名為同事
分別般若大智度論七十 一等第二業者莊嚴論第八卷云 云何
四事次第四攝布施 法成隨順堪受愛語 起信教法利行
起行如法 解脫長時饒益 (四弘願諸眾生知苦斷集修道無故不可)
金剛滅定第十第十末後一念二障 滅定而言金剛滅定自有二義斷定無物猶如金剛智度論
煩惱堅固金剛定能 滅定本經名為金剛 第二云何破相金剛煩惱長行
一切諸眾生金剛相續煩惱 滅定滅盡定以上諸如來 滅定以下非想不決
同異

[0370c21] 一切功德成就

[0370c21] 第四總結功德 應知

[0370c23] 千萬億五戒賢者

[0370c23] 自下第四 優婆塞別有 總結五戒
者者五戒五戒賢者 婆沙鄔波索迦學處離殺 離欲邪行虛誑語
優婆塞優婆夷諸法最上 優婆塞優婆斯迦慈恩三藏 鄔波索迦鄔波斯迦近事男
近事女正理三十七 塞迦佛法僧親近奉事尊重 便尸羅近事如理所為
惡事近事親近 近事諸佛尸羅善意 婆沙一百二十三何故鄔波索迦
親近善法親近承事 親近精進承事 佛法五戒初三護身
語業護身二業理實不通 俱舍是故二業語業一一
自性薩婆多色聲處所 皆是法處所攝意識境界 即是非心
成實論大乘色聲 種子無表色 法處所攝薩婆多宗要五戒經部大乘
一分二分乃至薩婆多人趣 經部

仁王經疏 ()

仁王經疏 ()

西明寺沙門圓測

[0371b05] 阿羅漢十地

[0371b05] 第二阿羅漢廣說十地不同 十解名為十住十住以為十地
十地智度論二種不共十地 三乘十地名為大品經
菩薩十地速證菩提十地乾慧地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 辟支佛地菩薩地佛地廣說
七十八乾慧地二種一者聲聞 菩薩聲聞涅槃精進持戒 清淨學道觀佛三昧不淨觀
慈悲無常等觀分別善法智慧 禪定不能得道乾慧地菩薩 初發心乃至順忍性地聲聞人從
乃至世間第一菩薩順忍愛著 法實不生邪見禪定八人地 法忍乃至十五菩薩
生法菩薩位見地聖果 菩薩則是阿鞞跋致薄地 須陀洹斯陀含欲界煩惱
乃至未成煩惱餘習 離欲地離欲貪欲煩惱 阿那含菩薩離欲因緣五神通
聲聞盡智無生智無著阿羅漢菩薩成就佛辟支佛地先世辟支 佛道今世因緣出家因緣
法成辟支佛菩薩地乾慧地乃至 離欲地復次菩薩地歡喜地乃至 法雲地菩薩地有人一發
金剛三昧菩薩地佛地一切種智諸佛菩薩具足地中 二事具足具足經文。其三
已辦地成佛如何具足十地 速證菩提菩薩不行辟支佛如何 具足辟支佛地得佛不重如何
具足佛地乃至菩提據實 成佛經意具足十地第二龍樹菩薩
菩薩地中具足地觀具足 具足具足二乘二乘 不行二乘菩薩地具足菩薩地
具足十地菩薩分別知眾可以辟支佛因緣是故菩薩智慧 辟支佛首楞嚴經文殊師利七十二
辟支佛菩薩如是第三滿足 九地修習佛法十力四無所畏具足修習佛道具足以是十地具足
無上道不共 十地且說十地可通不共 二種十地皆是阿羅漢所行
契經十地一聲十地 三歸隨信隨法行凡夫地學戒八人地須陀洹斯陀含
阿羅漢獨覺十地資糧自覺緣起四聖諦八聖 道地法界虛空界眾生界
通性入微習氣菩薩十地歡喜地無垢焰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如來十地廣說經意 所以者何賢者本性聲聞 回心菩薩究竟修習圓滿
緣覺

[0372a11] 迴向五分法身具足

[0372a11] 第三 小乘回向大乘五分法身五者三慧四解解脫知見
婆沙三十三無學律儀正命 戒蘊無學無相三三摩地名為 定蘊無學正見名為慧蘊無學無生
見相勝解名為解脫蘊有為解脫 自在解脫擇滅無為解脫無學 無生智解脫知見蘊何故二智
解脫知見蘊解脫身獨有 解脫事故無學慧蘊解脫知見蘊 差別無學苦集慧蘊無學滅道
解脫知見蘊復次無學苦集滅智 慧蘊無學道解脫知見蘊復次無學 道智慧蘊無學滅智解脫知見蘊
大乘佛地第四自在 無漏淨戒名為戒蘊無漏定慧 慧蘊無學勝解解脫蘊無學正見解脫
知見學位無學位一切皆是無學位 解脫解脫知見 (皆是無學位滅諦
解脫知見三諦等智名為慧蘊) 一切通學無學學位 無學圓滿諸佛菩薩薩婆多 相分色心二法
勝解無表色四法無漏 無漏學無學無學大乘 差別學位

[0372b09] 無量功德成就

[0372b09] 第四總結功德應知

[0372b11] 五戒淨信

[0372b11] 第五 別有 功德總結功德淨信
優婆夷依正梵音鄔波斯迦近事

[0372b16] 阿羅漢十地

[0372b16] 第二應知

[0372b18] 成就 () 終生功德

[0372b18] 第三 本記十住一一 終生功德

[0372b21] 三十功德成就

[0372b21] 第四總結 終生功德三十 二眾十地十解

[0372b24] 十億七賢居士

[0372b24] 第六七賢 中有具德 功德總結功德本記
七賢法眼在家七賢居士 (本業經七賢) 。七賢七方便
聖道七賢居士七方便 五停心觀念處念處 六忍世第一法

[0372c03] 德行具足

[0372c03] 第二具足

[0372c04] 二十二 () 九十

[0372c04] 第三 功德總有一道二十遍處三八 八解脫五者三慧六十六四諦 四行十忍

[0372c07] 二十二 登地至於佛果十一 定慧二十二七方便位
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 五力二十二未能覺分八支 聖道二十二如何
八解脫 據實滅盡解脫若爾菩薩應得五眼實義
相違廣說道品

[0372c16] 十一 切入第二遍處所謂青黃水火 空無邊處識無邊處薩婆多
遍處無貪對治相應 隨轉欲界色界五蘊 遍處經部
成實論大乘雜集論定慧 相應隨轉婆沙 何故遍處毘婆沙緣故
無間勝解作意相間 廣大勝解作意境相無邊 大德寬廣無有間隙
雜集論廣大無邊

[0372c29] 八除入三八勝處有色有色 無色
色想無色諸色青黃 出體遍處何故 名勝婆沙所緣境名勝
煩惱名勝觀行非一 所緣境煩惱名為契經此處名勝雜集
緣故名為勝處八勝處皆是色界 勝處初二靜慮中間勝處 乃至欲界一切色處若爾
云何尊者室羅筏 爾時天女至尊而立白言我等色處轉變自在
能化乃至尊者靜慮乃至 第四不能不淨尊者不能 舍利子佛身不淨觀
如是廣說婆沙八十五

[0373a19] 八解脫第四解脫有色 無色解脫具足 空無邊處無邊識處六入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解脫 不同薩婆多婆沙初三無貪對治相應
欲界色界五蘊四無色解脫第八解脫 行蘊經部自在
智慧第八解脫有餘 二種涅槃以為自性大乘 五蘊以為自性第八解脫
相應以為自性何故解脫 婆沙棄背解脫初二解脫棄背色貪第三解脫棄背不淨觀四無色解脫棄背
下地解脫棄背一切有所 解脫勝處遍處差別棄背 名勝遍處 婆沙八十四

[0373b08] 三慧第五三慧三門分別釋名出體釋名 三慧即是
簡擇別名 三修所生 正理所生
等持所生俱舍聽聞即是耳識所生文義 思慮即是所生解法
修習即是勝定 解理瑜伽出體薩婆多自性婆沙四十二
世俗智十智 眷屬心所經部大同大乘瑜伽 相應心心所以為體性薩婆
薩婆多思慧欲界聞慧 無色婆沙經部 三慧無色修慧成實論大乘
瑜伽薩婆多智度論欲界 電光經部三慧如來 獨覺聲聞
自然無畏功德 思慧思惟無力 功德聲聞聞慧 入聖

[0373c04] 十六諦第六十六諦觀門四諦第七四諦觀門 一品第八四行觀門
觀察上下自有一者 二者行門 上下屬下觀行
欲界四諦乃至上二界苦集 即此第一如是 欲界三諦乃至上界欲界
如是乃至上界第七 如是苦諦 無常無我最初四行
漸次一行如是名為 一行增上世第一法苦智 剎那一地一行一剎那
一行一品 正理六十如何分別 下品瑜伽四行
一類如是次第無色苦集 道諦如是觀名下中品行相瑜伽四行欲界
乃至具足四行欲界上界 一行從此名曰中品如是次第漸減行相乃至極少二心
法忍苦法智名為中品 滿欲界苦諦一行唯一剎那善根相續無間世第一法
上品苦諦一行唯一剎那 九十忍者第九上來小乘觀門大乘便九十十信九品
九十十解三十 入住九十十地一一各有三品
初四 更加十數九十 () 總計九品
諦觀二十十六諦四諦 總計合成三十三品 九十

[0374a14] 一切功德成就

[0374a14] 第四總結功德 應知

[0374a16] 萬萬十八 () 喜樂天

[0374a16] 色界天眾別有 總結經文。
一本自有一本十八梵天 一本十八梵天更加梵字 樂天是故本記
萬萬十八梵天靜慮 三天第四靜慮九天合十瑜伽 第四卷云色界十八梵眾梵輔
無量光極光無量淨遍淨無雲福生廣果無想天廣果別處 五淨居善現
善見色究竟超過大自在 住處十地菩薩其中諸天 二十一所生名為
大梵獲得中間最初 最後歿威德名為大梵所有 梵眾大梵行列侍衛
梵輔地天光明最少光明 難測無量光遍照地處 極光意地名為
轉增難測 無量淨遍淨 以下空中所居密合
諸天無雲無雲 無雲異生往生 異生殊勝廣果
離欲聖道煩惱名為 淨居生死 名為淨居
無異淨居 繁雜最初 無求
無色界雜修靜慮中品意樂調熱惱下生 遠離得無熾盛
上品靜慮 上品靜慮果德 清徹
無有有色過於名色 眾苦最後名色究竟有言積集後邊名色究竟
不立大自在天釋文九梵第四靜慮 向下次第第三靜慮
三光第二靜慮 喜樂天三天 (本經梵天) 喜樂具足名為五言喜樂
第二靜慮有喜第三靜慮 天中具足有喜喜樂 喜樂自有二義一者身識
意識相應二者 識相喜受其二顯揚

[0374c12] 功德常樂神通

[0374c12] 第二 功德功德功德 功德相從
功德功德常樂神通靜慮五通

[0374c18] 十八功德成就

[0374c18] 第三總結 功德應知

[0374c20] 諸天

[0374c20] 第八 天眾別有功德 六欲天正理三十一四大
四大 四大四大二三 三天三十三諸天所居
摩天時時快樂瑜伽 時分
欲境他化自在天 欲境自在智度論 五塵自娛化自樂天
娛樂他化自在天 (四天) 。

[0375a04] 十善果報 () 成就

[0375a04] 第二 勝處十善通有二種所謂修得神通欲界諸天
可通

[0375a08] 十六 () 十萬眷屬

[0375a08] 第九 中有功德

[0375a11] 五戒十善 () 信行具足

[0375a11] 第二 功德五戒二十三歸 信行具足總結具德

[0375a14] 五道一切眾生

[0375a14] 第十五道 雜類地獄來者瑜伽 如何地獄一向傍生
一分不來如何五道不來瑜伽苦處 五道分說
五道陀羅尼經地獄瑜伽一向分說自力 佛光

[0375a23] 他方不可量

[0375a23] 第十一他方 他方菩薩神足 大品經智度論
童男童女若爾如何智度論有神自力神足佛力相隨大菩薩
釋迦光明何況 聖王上天四兵宮觀乃至 轉輪聖王功力一切
如是自力他力無有 智論第十三

[0375b05] 十方 () 須彌寶華

[0375b05] 第十二 變化別有中有一明二明
其三一者二者 須彌寶華

[0375b10] 各各 () 蓮華

[0375b10] 第二 無量無量菩薩無量比丘四無量八部眾八部眾
一天八部二者相傳 四天王二部 () 八部 第三八部眾剎利眾
羅門居士眾沙門五四天王 忉利天梵眾瑜伽眾會 所謂大同阿含智度論
四眾何所瑜伽第十五因緣建立因緣 人趣建立四眾因緣天趣建立
四眾增上世間共許福田受用 不由棄捨一切資財由此四緣人趣建立四眾邊際欲界邊際
邊際由此三緣天趣建立 智度論第十所以

[0375b27] () 如今無異

[0375b27] 自下第二 眾說

[0375c01] 一一國土 () 波羅蜜

[0375c01] 第二眾說

[0375c03] 他方大眾 () 來集

[0375c03] 第五 別有他方總結 集會上來自下第二總結集會
別有十二大眾集會處分

[0375c08] 蓮花 () 然而

[0375c08] 第二 處分第三可知

[0375c10] 爾時十方 () 釋迦牟尼佛

[0375c10] 自下 二明發起別有一如大眾 覺悟如來四佛昇華五大歡喜
別有如來 十地 爾時釋迦如來十地
成德十號二三 明德斷德四智不同本業瓔珞第二世尊十號
諸佛不異所謂十號一如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 無上士調御丈夫九天人師
涅槃梵行品十號之外婆伽婆 十號瓔珞瑜伽第三十 十號世尊即是第十名號無上士調
丈夫合為以為第七天人師第八 第九世尊第十瑜伽 諸如來功德
隨念功德何等薄伽梵 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 丈夫調天人師薄伽梵虛妄
如來一切應得世間 福田一切恭敬供養是故 勝義諸法正等覺三明
止觀圓滿是故明行圓滿上昇永不退善逝知世 有情界一切品類染淨世間解
丈夫最勝調心方便是故無上 丈夫調實智實義 實法了義開導一切
不了義所生 甚深明淨 一切法根本開導
正教教授天人出離一切 是故名天人師義利義利義利
義利不義一切現前等覺名為能破大力功德 薄伽梵分別瑜伽八十三涅槃經
十八梵行品成實論十號大智度論 同異三明所謂 宿命生死漏盡滅諦金剛智
涅槃真如 四智釋迦牟尼佛成人 牟尼如來種姓不同
婆羅門喬答摩迦葉波 七十五釋迦能仁長阿含 梵摩雪山
樹林自在存活 釋子因此第四
樹立名為 姓名瞿曇本性釋迦瞿曇 正音喬答摩
月天牛糞 旃陀羅釋種仙人深山天眼釋種
欲留釋種釋子王位 陀羅天文釋種不盡 仙人不在童子
命終仙人不可空中 說法化作美女有身 仙人牛糞滿足數月
牛糞童子化生釋種 從此好心是日 惡心泥土牛糞
牟尼即是婆沙論 一百一十七身語意乃至無學煩惱究竟圓滿
俱舍

[0376b22] 初年

[0376b22] 第二時節如來 成道第三十正月 真諦三藏如來在世四十五
三乘法輪轉轉法輪小乘 得道涅槃三法 成道轉轉法輪
三十一年中法輪三十八年中法輪至于三十一二十九般若
三十年初仁王般若故云 年月本記初年 正月如來成道般若經文。
二十九至此成道三十六本記

[0376c07] 十地

[0376c07] 第三十地 諸如來瑞相十地 自在菩薩十地
大乘同性經十地如來十地 契經同性 十地大同如來十地同性
甚深廣明智德 (契經毘富羅光明 ) 一切微細習氣一切法自在 清淨身分威嚴不思議明德轉正法輪
甚深寶相 (契經藏地) 聲聞戒三乘精妙金光功德神通 智德八萬四千法門降伏四魔
明德論及邪法調伏 一切行惡道者 (契經光明) 虛空清淨
(契經空中無垢) 六神通 六大神通無邊清淨佛剎功德莊嚴顯現無邊菩薩大眾圍遶顯現無邊廣大
顯現無邊佛剎自體顯現無邊諸佛兜率天託胎乃至法滅示現無邊種種 神通勝法 (契經光明)
諸菩薩如實開顯菩提自性無有 最勝智海無垢 無礙智 (契經最勝佛智光明遍照清淨遍地)
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首楞嚴經 發心發心三密受記得無生忍寶雲經) 無邊
莊嚴迴向照明 (契經無邊莊嚴毘盧遮那) 菩薩善方便毘盧遮那智海藏地 (契經 智海盧遮那)
諸菩薩一切法無所有本來 大般涅槃本記菩薩十地十地十地法門
第十九地不解化身出入應身 常在法身不定

[0377a10] 三昧

[0377a10] 第四 三昧依正梵音三摩地 等持名為一境
別境定數三昧自有真如空性止觀得名
三昧寂靜智慧 三昧二種 差別三摩地
三摩鉢底等至 至極寂靜至極三摩呬多等引三義平等
平等或是平等引發 三定三摩地自心等持 一切有心心一境性
三摩鉢底一切有心無心定位所有等引地名一切有心無心 功德

[0377a28] 放大光明三界眾生 (三界) 。

[0377a28] 第五別有放大 頂上諸天四佛自生五大
今世放光三界 有色 無色界無有如何三界
不同薩婆多經部唯有無能摩訶僧祇部十八界有所大乘中陰經
無色界無色眾生禮拜世尊本業經 如來說法無色諸天入會故知 無色能所寶華非想
非想天時無色界無量香華 瑜伽無色界唯有法處所生瑜伽如是說依法

[0377b15] 頂上 () 諸佛國土

[0377b15] 第二頂上 別有一明頂上出現二明 三明諸佛國土放光
本記放光眾生

[0377b20] 無色界 ()

[0377b20] 第三 天雨別有無色色界 欲界

[0377b23] 十八梵天 ()

[0377b23] 第三欲界

[0377b24] () 非非想天

[0377b24] 第四自然威力 () 。

[0377b26] () 六種震動

[0377b26] 第五 一明動因 相者依舊華嚴第二
六十八三相應知相傳 不安自下昇高覺悟
隱隱發聲 凹凸華嚴第三十如來性起具有二種第二
西西 此後第十 何故答曰起動
西 東西南北東西南北 華嚴不同
爾時威力普遍一切 六種震動普遍普遍 普遍普遍
普遍普遍上下隱隱出聲出聲互相大為
般若第一二種初六稍異 神通力世界六種震動
三相佛地論 第十二三相
上去四起 下去動因長阿含 因緣大水
如來入胎出胎成道轉法輪 入涅槃增一阿含 閻浮提向下地水火風
向上次第菩薩入胎出胎出家 學道成正覺入涅槃六神通比丘心得 諸天命終勝處眾生命終
轉法輪法華經二義世界 震動二者文殊一切諸佛
震動大智度論第十卷云地動因緣少有大有閻浮提四天下國土三千大千國土因緣
福德國土地動因緣初生成佛 三千大千世界震動
自有十地論動地煩惱生天眾生震動天宮便生厭求法眾生
不識無常動地 我慢眾生動地四起使思惟梵天經論
驚怖說法 大眾散亂心放逸覺知令眾生念法令眾生
成就解脫隨順正義

[0378a23] 爾時大眾 ()

[0378a23] 第二 別有 放光共生

[0378a26] 謂言 ()

[0378a26] 第二 讚佛前事 成人
四無所畏一切無畏漏盡無畏無畏無畏四無畏 二者十八不共法自有
一者聲聞藏十八不共法十力 念處 (不貪常行捨心) 大悲俱舍論 大乘十八不共法身無失口無失
無異無不定心無不 欲無減精進無減 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
知見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 口業智慧十五意業智慧十六 智慧過去無礙十七未來無礙十八 現在無礙二乘不共
(出體 論說) 五眼更加佛眼佛眼 一佛佛眼法身 其三一者通名法身佛德二者
五分法身應知真如法身 大覺世尊成人五蘊前已我等前事前已我等
大眾成道二十九般若摩訶 般若金剛三天四者 五部相傳二種
此地流行八部一者大品般若二者小品般若文殊般若四者金剛般若 光讚般若道行般若天王
般若仁王般若菩提留支金剛 八部十萬五千 二部未有八千
八千小品般若五四未有五百天王般若六百文殊三百金剛
般若真諦金剛般若八部 差別第六 未有日照三藏于闐三藏
八部般若四處十六仁王般若慈恩三藏西方 八部般若十六摩訶般若
一會金剛般若第九天王第六 第二如何不依十六 次第經理次第
翻譯者其所且說四部 王舍城鷲峯山室羅筏誓多 孤獨他化自在天末尼寶藏殿
王舍城竹林白鷺 十六十六其三 六度
是故龍猛菩薩第二 其次十六一部如來 隨機

[0378c21] 今日如來 ()

[0378c21] 第三 放光般若今後放光 理應動地

[0378c25] 十六 () 名曰月光

[0378c25] 第三 別有不決 住處別名
衛國舉國智度論國名憍薩羅國波斯匿王 (不知何為) 。舍衛國 羅婆正言
羅婆聞者法鏡經 十二遊經無物善見舍衛 人名昔人居住往古此地
以此人名舍衛國 珍奇西方 不可兄弟
在此修道云室 在此修道地名國名室羅筏國室羅筏故云
國名憍薩羅舍衛城翻譯者波斯匿王名曰月光 別名梵音波斯匿王勝軍
名曰月光本記國王聞法

[0379a16] 德行十地 () 摩訶衍

[0379a16] 第三 登極十地六度念住 十七四不壞淨薩婆多
三寶成實論三寶 四信大乘成實論 摩訶衍梵音摩訶衍大乘
自利利他平等摩訶衍

[0379a23] 次第 () 無能

[0379a23] 第二 別有居士二乘菩薩寶積淨名維摩
此等在家故稱居士寶蓋寶蓋 長者護法長者淨名維摩詰 寶積長者寶蓋淨名
維摩詰軌則無垢名稱居士廣解諸法煩惱 十方須菩提空生
舍利弗多羅舍利 多羅舍利舍利 鶖鷺子
如來放光意趣智度論第十 佛智慧力方便神通舍利弗 大菩薩彌勒不能何況凡夫

[0379b09] 爾時 () 有緣

[0379b09] 第三覺悟如來別有覺悟如來他方 覺悟如來
一月十八 諸天二聲三千聲勢可知

[0379b15] () 大會

[0379b15] 自下第二 他方別有來集 來集別有四方六方四方可知

[0379b19] 六方亦復如是

[0379b19] 第二六方

[0379b20] 作樂

[0379b20] 第二作樂

[0379b21] 亦復 () 覺悟如來

[0379b21] 第三 音樂覺悟如來覺悟如來

[0379b23] () 金剛山

[0379b23] 第四 昇華知根師子座

[0379b25] 大眾歡喜 () 大眾

[0379b25] 第五大 歡喜眾多神通力 佛說何等眾生
他方 他力

觀空品第

[0379c03] 其二品名釋文 觀空不同無分別智內證生法 二空二障觀空慈恩三藏
一者無為空是故瑜伽菩薩 有為無為名為無我我所名為二者空無有漏五蘊無我我所
五蘊唯識非我苦諦 世尊一切法空無一切法四者生法二空
名為 梵音空有二義一者舜若 無義舜若多空性即是第四
真性舜若多舜若 即是觀察觀智 空性無分別智觀空真如境智 觀空

[0379c19] 爾時 () 國王因緣

[0379c19] 第二 自下五品正說總分 護國其外散華
供養受持正宗 散華受持 分為爾時大王
中有一者 勸發三慧歡喜供養第一

[0379c28] () 十地因緣

[0379c28] 第二 佛果因緣十地因緣 佛果十地般若因緣
佛果十地菩薩地前般若 因緣十地菩薩行 十地初地第二展轉
護國佛說相違護國是故如來

[0380a08] 諦聽諦聽 () 如法修行

[0380a08] 第三勸發 三慧諦聽發生聞慧 發生思慧如法修行 修慧修禪定所生

[0380a12] 波斯 () 大眾

[0380a12] 第四歡喜 大事因緣智度論第九卷云佛說 般若無央數眾生佛種大事因緣
七十四須菩提白佛世尊般若 事故龍樹能破眾生煩惱 諸佛無上大法名為大事
勝果變成 大眾滿群生

[0380a20] 爾時大王 () 十地因緣

[0380a20] 第二 中有月光 佛果因緣 因緣

[0380a24] 佛言菩薩四生

[0380a24] 自下第二如來 正說別有觀空自利 教化利他行第二二諦
別有 觀空佛說時下時眾得益中有觀空大王菩薩總結
宗正白佛問答 宗正自有本記別有能化
結成菩薩四生四生三義形色四生 心神四生一一闡提二我見怖畏生死
聲聞自利緣覺三大心神四生 大乘闡提二執我見 大乘外道不樂即是二乘
不樂生死不樂涅槃即是菩薩 菩薩四生 二諦自下第二能化
法如同一無相別有約法 三結第一約法略舉五陰 眾生三佛菩薩真妄五陰生死
眾生我人四德佛果出世 佛果四德即是能化菩薩依止 故經云菩薩化生不論知見
菩薩菩薩三法未知十信名為二十十行名為
金剛智慧壽命使不斷 文言菩薩六度 欲法真妄文言二諦生死
出世解釋一總 是故一切法真實分為一者 真實真如實際 (般若十二) 。二相
有無三義可知本覺反照自體第九智度論第一義 分拆不淨道後無垢
分拆十六十八空 文言不來生死文言無生無滅涅槃生死涅槃
所以生死無生所以涅槃 文言真際文言法性道後實際無窮法性無窮不斷
五者一者無人二我文言 無二無二無我法無我 我所萬法不同總結
文言虛空總結無我文言 我我所人空文言無所有法空

[0380c13] 第三結成即是十地般若 金剛經無為法差別無為 菩薩化生別有一總
能化能所 一切結成空義菩薩結成 四生瑜伽第二卷云云何卵生有情
[-+] 胎生有情纏裹 云何濕生有情一種濕氣
云何化生有情增上 具足六處那落迦傍生一分

[0380c25] 受想

[0380c25] 自下第二 能所別有化生 菩薩如下能化生法二空中有
化法化生 不同本記
化生 皆是
(相違) 。 即是空無所有 理實菩薩有情五陰
真如不分是故 瑜伽菩薩地菩薩觀行隨事 是故菩薩
常用應知

[0381a12] 眾生我人 ()

[0381a12] 第二化生 五蘊以為眾生 常樂我淨
如其所應識蘊智者色蘊 見者行蘊一分 有理為生同異中說

[0381a19] 菩薩 () 二諦

[0381a19] 自下第二能化 生法二空菩薩能化生空菩薩非有六度四攝一切能化法空
菩薩六度非有二諦 二諦

[0381a24] 是故一切 () 無所有

[0381a24] 第三結成 空義別有一切法空是故陰入結成空義上空本記

[0381a28] 菩薩 () 般若波羅蜜

[0381a28] 第四

[0381b01] 白佛 () 化眾生

[0381b01] 第二問答 別有實相般若白佛觀照般若文字般若
實相諸法 化眾生云何菩薩
化眾生本記觀空 不能觀空二義相違云何

[0381b10] 大王法性 () 常樂我淨

[0381b10] 自下 如來別有觀空能化眾生中有一舉
本記 二種一者五蘊地前二者常樂 地上五蘊常樂
如此二種地前地上

[0381b17] 不住色 () 不住

[0381b17] 第二別有色陰 不同一本不住色
一句色蘊第二 了別第三 色心不住
能緣 內證執著名為不住
色有一分即是二種 三法性色圓成 三性不住色乃至不住
法性真如四句不住色 不住色不住不住 不住第三及第四句

[0381c04] 乃至

[0381c04] 第二而言 不住

[0381c06] 何以

[0381c06] 第三豈不真如皆是一體何故 既有真諦如何不住

[0381c09]

[0381c09] 第四 即是 三句空義即是
真性空無故云不住

[0381c13] 世諦 () 一切生性

[0381c13] 自下 能化眾生中有緣故 化眾生乃至能化眾生中有
世諦三假其二世諦 世諦四大二者識界空界
三假假名 因故有所化人一切 本記勝義
俗諦一切四生實性 一切法通約

[0381c25] 乃至

[0381c25] 自下第二能化中有能化大王 能化中有正見
外道邪見七賢七方 便可信法行信解身證 俱解脫四向四果名為八聖
六十二見

[0382a03] 大王 () 非見一切法

[0382a03] 能化可知

[0382a05] 白佛 () 云何

[0382a05] 自下第二問答 分別觀照般若 有法世俗非法真諦
諸法增益諸法非有 是故非法 有法真諦非法諸法
真際法性四句即是如何般若

[0382a13] 大王 () 非法

[0382a13] 自下第二如來 中有 摩訶衍非法

[0382a17] 若非非法非法

[0382a17] 自下 中有非法 波羅蜜觀智
非法當空 緣法若非非法空中 非法

[0382a23] 法性 () 十二

[0382a23] 自下第二 中有 成空非法
差別便七法諸法實性本性 不由智力法性二者 三十二四十八三科
五者六大所謂四大四諦十二緣生皆是非法 名為

[0382b03] ()

[0382b03] 自下第二 成空別有識蘊 乃至一切法中有
五蘊中有名為 二義大乘
因而假說為生相應行蘊以此 不同薩婆多相應不同 經部名為
不同薩婆多未來二相 現在自有二相 二相無有前後大毘婆沙具有
正理前後大乘 現在自有勝軍二相 前後先生護法前後
識破如何一念二時是故如是諸法不成

[0382b20] 剎那剎那 () 法滅

[0382b20] 第二 剎那剎那如是生法法滅 剎那具足

[0382b24] 何以

[0382b24] 第三外人生滅相同時如何 有無相違如何

[0382b27] 九十剎那 () 九百生滅

[0382b27] 第四世尊 九十剎那中一 剎那九百生滅是故前言
剎那一念是故假有 相違 分為三分一分三十三九十
九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 生滅九百生滅別論一千 (九十剎那萬一生滅一念莊嚴論婆沙)


[0382c07] 乃至一切法如是

[0382c07] 第二 一切法識蘊乃至受想五蘊以外 十二如是

[0382c11] 般若 () 一切法空

[0382c11] 自下第二 觀智中有善男子得失中有
是故本記分為 無相有相無相非但 無能了義大只
真實般若有相攝引凡聖無量教門十地佛果照說不了義大品經名相般若空中分為
般若一切法 分齊般若波羅蜜 名為
不見不見十二不見 四諦乃至一切不見六大乃至 有法向前不見
分別不見不見

[0382c27] 內空 () 空空

[0382c27] 第二一切法 分齊十二內空 智度論五十一多少
不定四十六內法 何以非常本性 外法六處內外
內外十二處應知有為空 三界無為空無生無住無異 初中後往來際可
性空本性空一切法本性 法性無為法三乘第一義 勝義空涅槃勝義勝義空
般若波羅蜜多可知 佛果菩提涅槃空空 智度論一切法空空空
非常云何 不知二邊所以 諸法實有墮在
不見名為諸法 本來現在現在過去 如是不滅行者有為
斷滅以是 不著二邊中道 十八空大悲心度眾生是故十八空
非常摩訶衍 戲論狂人佛法空無所得 取水眼見
同異

[0383a26] ()

[0383a26] 第二 不同本記 真實性
依他性分別因果分別真實二種境界 依他性
因之階位十行 道中十信乃至十地 道後真實性乃至六道
一切分別二種性 分為三假四諦 三假大品

[0383b10] () 佛果

[0383b10] 第二 即此集諦生死 即是苦諦生死十行即是
道諦涅槃十信乃至十地 十行道諦不同薩婆多方名道諦資糧加行道諦佛果
菩提涅槃菩提道諦一分涅槃正是滅諦

[0383b18] 乃至六道一切

[0383b18] 第三 差別乃至三界四生是故 一切

[0383b21] 善男子 () 不異世間

[0383b21] 自下第二 得失本記分為得失得失初一
顯得虛妄十住凡夫 涅槃法我見眾生人我見 不異世間真實十信
十解十行成就不移不動 不到不到不滅不滅無相無相 無相是故一切法最勝
無相三寶一體涅槃三寶 一體菩薩二乘迴向 初地第一義諦菩薩正位
一念具足八萬四千法門成就 證見第一義圓足成就 成就運載摩訶衍
如理運載 如理運動生死薩婆若 次第無間道
解脫道次第緣金剛便 金剛無間道 解脫道解脫一切智
一切法一行行一一切自下總結光讚般若中說得失別有妄見
正觀名為妄見 本記

[0383c18] 諸法不動 ()

[0383c18] 自下 二明正觀別有方便正觀 正觀十信乃至十迴向
觀空諸法平等一味 不到 無生無生無生無滅無有
無故無相無相以此 一切法不動 觀心諸法便不順

[0383c27] 初地般若波羅蜜

[0383c27] 第二 正觀別有正觀 就位標名
本記四千 俱舍論師說有言諸法 論說如實對治
萬法一一量等 一一對法中法說法一一差別
一一教門一法如實 有情萬行對治萬行 世尊宣說萬法依正師說
二師俱舍俱舍第三正義 不為 對治有情唐捐大毘婆沙六師
深密賢劫經光曜 分布舍利三百五十功德一一 六度一百一百
十法四大六衰十一一百 萬一萬一四眾三毒等分
一千萬一四千

[0384a20] 摩訶衍 (摩訶衍) 。

[0384a20] 第二 梵音摩訶衍大乘 十地

[0384a23] 金剛

[0384a23] 第三 別有等覺妙覺 第十末後一念能破二障金剛

[0384a27] 一切 () 波羅蜜中說

[0384a27] 第二 妙覺一切一切一切 解脫道解脫道光讚般若波羅
中說第八 (般若) 。

[0384b02] 大王 ()

[0384b02] 第三文字 般若別有殊勝大王菩薩 初文本記
一說無上無上無上 智慧無上大覺信受 正理得勝分為
初三第四無上 一說無上一切諸佛 差別相者大乘句身
相應行蘊自性差別

[0384b13] 恒河沙 () 何況一句

[0384b13] 第二 信受無上恒河沙三千 大千國中妙高山滿
名為即此滿名為 即此滿名為大千智度論 三千三千
分別深密七寶 信行七賢預流四果所以 諸眾生大菩提故知

[0384b23]

[0384b23] 第三無上別有一明二明文義俱空三明 俱空一句
一切名句本來無自性 非有修得有無

[0384b29] 般若般若

[0384b29] 第二文義 般若般若文中 般若不可得般若不可得
無義平等無義 平等

[0384c05] 般若菩薩

[0384c05] 第三人法俱空 法空人空可知 空中別有因位法空依果
法空中有 般若菩薩人中求法 即是法空

[0384c11] 何以

[0384c11] 第二

[0384c12] 十地 () 三十生空

[0384c12] 第三法空 十地終生不可得 三十

[0384c15] 薩婆若 ()

[0384c15] 第二依果薩婆若一切般若 非但菩薩薩婆若非但體空大乘

[0384c19] 大王 () 凡夫

[0384c19] 第二別有三界正觀菩薩實相智者
觀照見說文字般若受者 執著即非想見凡夫

[0384c25] 三界 () 果報

[0384c25] 第二 別有染淨因果 男子聽說中有
生死薩婆若佛果中有 分段變易生死金剛菩薩 中有分段生死變易
無實

[0385a03] 六識 () 無色界

[0385a03] 第二欲界六識無量業受中文
以為業果煩惱

[0385a07] 三界 () 無明

[0385a07] 第三煩惱 本記初三 三界煩惱三界
三界煩惱三界無明三界 心煩所知障所有
無明皮肉根本三界根本 二種煩惱三界 業果三界根本無明
三界見修煩惱根本無明

[0385a17] 三地生滅 () 果報

[0385a17] 第二 生死自有本記即是變易生死無明
三地一見三地 觀見助道二修羸弱觀見
微弱究竟十地微細 現前微細合十三地一地三生三地
上下十地三界無明 果報十地 三界三界無明果報
十地變易變易 慈恩三藏自有初三 分齊九十三地中
三生得名生滅所以者何 自有二義分段智度論 菩薩肉身一類菩薩初地以上
是故智度論肉身初地 以上一切煩惱現前變易故云 三地生滅三界無明習果
勝鬘無明住地 意生身無明習果空也分別 故知本記三地生滅
十地以為三地生滅 迴向三地煩惱便解深密經隨眠一者
俱生現行煩惱俱生煩惱現行 爾時無後是故伴隨二者 羸劣隨眠第六第七地中微細現行
現行微細隨眠第八 以上從此已去一切煩惱不復現行唯有 所知障依止

[0385b21] 金剛菩薩 ()

[0385b21] 第二 金剛菩薩三昧二種生死 業煩惱即是
如是生滅 所生變易 所以業因

[0385b28] 薩婆若 () 前已

[0385b28] 第二 別有無為空 薩婆若智德
斷德斷德一方便涅槃 方便前已涅槃 自性維摩不斷煩惱 涅槃其事

[0385c06] 無為 () 薩婆若

[0385c06] 第二 無為空別有 無為擇滅
智慧所得名為擇滅 非擇滅不由智力所得 涅槃虛空
虛空無為真如無色 虛空薩婆若第三薩婆若 無為

[0385c15] 善男子 ()

[0385c15] 第二聽說 聽說如下幻化身見幻化菩薩 可知

[0385c19] 大王菩薩 ()

[0385c19] 觀空別有上來別有般若可知

[0385c23] 佛說 () 菩薩大行

[0385c23] 第二時眾 本記二種小乘 法眼淨見諦大乘性地
十信有性十信三十名為大空得空解故四十 名為大行第一義諦法眼
本記性地地前三賢習性 種性初地得無 四大菩薩二空觀智
退五大行者九地利他 不可

仁王經疏

[0386a07] 四月二十一閑居交點

[0386a09]

[0386a10] 八月十二辰時

[0386a11]  講師 聽眾

[0386a12] 招提寺

[0386a13] 寶永元年九月書寫   慧嚴 延享改元甲子六月二十二 生生般若波羅蜜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3 No. 1708 仁王經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