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Jingang Bore Shu 金剛般若疏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金剛般若經義疏卷第三
吉藏法師

[0105a05] 須菩提白佛頗有眾生第二 信受所以信受即是 信受即是即是
教相 緣故 得益故此不空為此
因緣教相佛種因果信受 所以了悟無依無得信受無依
無得即是般若就此問答 即是發問所以 滿是故信受
所得無所得無所得 萬行所行無所得菩提 無所得難信實有萬行可行實有
佛果萬行可行 佛果俗諦自有因果 真諦因果有無
修萬行不見菩薩能行不見萬行 依止修萬行濟度眾生希有是以難信空中種樹不依
為難佛身二乘生滅 佛身常住凝然金剛後心
應身無常法身 如來畢竟不生畢竟不滅 生滅方便利益眾生希有
難信所以問曰現在 未來答曰現在眾生福慧深厚 祇洹不問現在
滅度後五歲入像法此時眾生薄福 鈍根經文不能不生大智 佛滅度後五五百
佛語不知解脫畢竟 傷心故知未來能信故知未來 未來現在未來
不值薄福鈍根現世 不生須菩提第二 如來一者二者
即是現在 信受未來起信故云 如來滅後後五第二
大開第一時節第二 能信第三第四信心第五第六利益第七
信義第一後五有人 五百年初五像法五百年 像法後五百年後五最後
像法般若五百不然後五 大智五百五百年
得道不得正法五百年 道者少不得名為像法正法 像法後五不信五百
信受大品 波羅蜜佛滅度南方北方四眾 要有乃至供養佛滅千年
疑云五百正法後五 像法不信若爾後五百年後五
此時乃至供養持戒 第二能信翻經 一者持戒二者修福持戒
出家菩薩修福在家菩薩大智出家菩薩尸羅為首在家菩薩為首是故今文大小
有所小乘不信下文 小法不能聽受讀誦大乘 無所得下文大乘
最上乘若是便 不空菩薩三德第三即是智慧 人名智慧
能信既是勝人舉止 信受持戒 修福二攝一切
奉行二攝一切 第三因果法門名為 章句信心第四
以此為即是無所得有所 小乘不信無所得不信 大品有所
無所得實相正信以此為 若是實相故云以此為 第五所以聞經
積久能信涅槃 河沙諸如來發菩提心然後 多久能信
章句乃至一念 淨信第六利益
諸佛知見二者得無功德 稱量一念 功德始終如來
皆知而今三義一者 諸佛守護 記錄大品佛眼觀經卷
受持佛護如來 世間天王歡喜如來 親愛二者虛空等下地
無二 因緣 名為知見如來願智知非
佛眼所見肉眼 菩提知見何以第七淨信論師上來
通明第三智慧 無邊無邊 所以得無無邊無生
二種一者二者就此中有 何以大開第一第二 自有兩句
生空諸法所以二空信義 大智知眾不生無生 眾生眾生畢竟不可得即是眾生
萬行諸法畢竟不可得無生法忍是故二空無生淨信眾生 諸法所以者何
成人因而因果 無邊人見凡夫地凡夫 不知無我無我凡夫地知法
二乘二乘得人無我不得 無我無人煩惱障無法 智障超凡二障是故無邊
人見十六 我我所名為不斷不絕相續 住世名為眾生不斷
故稱命者名為外道有神 六道無法相無非 相者第二明法不見
無法相五陰五陰無名非法故云無非 淨名次第不見眾生
不見法名法空不見非法 所以三空我見根本我見斷常
有無有人修善 非法有人 有為非法人空之中四句
法空之中四句四法名為 故云
一者法相二者非法四者外道可是見法 何故
大乘經第一句法相非法 陰界不可得無法相第二 無法相陰入虛誑
便諸法實相大經生死 虛誑涅槃虛誑生死虛誑 實相涅槃故云二十五有
不空大般涅槃第三無相 涅槃實相不可便不可 是故不可涅槃還是
無相涅槃實相不可說有無第四 實相不可有無便不可得是故有無眾生
不可說經文無非法相何以第二 顯得就此人為
即是眾生相外道我人是故取法 第二就中明見
明見非法問曰 法相因緣失著我相答理著法
非但我見因緣 不盡樹想數論一切
有相我相成實論二諦 我人不然使 動念我人何以非法
第二非法或者便無法是故非法 所以者何非法有法
我見無有有所 故知所以非法亦復是故 非法第三
一者二者引證即是 非法我人 不捨是故
如來第二引證阿含經 比丘筏喻譬如有人 彼岸彼岸便
彼岸 善惡 人法空有如是生死
涅槃大意 何以經意第三 故云取法取法明理
故云取法 取法
筏喻小乘經云何大乘小名 大名小乘 大乘中論迦旃延
小乘有無大乘何況 應須無非六情 豈可須菩提云何所以
來者二義一者無依 乃至非法一切賢聖 故知可信二者釋疑
論主至此法身非有 因果因果法門便
法身 有為生住滅無為法身故不可 以此三相如來法身三相
釋迦不得菩提不為說法 釋迦實證菩提鹿苑 說法若爾王宮
三相一者 二者 即是云何
菩提五十住世說法大開第一實證 第二即是無有
菩提無有說法應化非真 說法者一者法身佛 正法二者報身佛即是滿
名為報佛化身無有實證 無有釋迦即是化身真佛 實證以此釋迦
即是化生是故如來身 無為故云無有法名菩提無有法如 何以如來說法者第二
釋迦化佛無有 無有便無有無有是故 無實無實
故云如來說法即是 不可取不可說 便
有法聽者便應有 言語不斷聽者心行不滅 言語不可說心行不可取
智論波羅蜜實法顛倒 言語即是非法非法成上不可取不可說諸法實相非有
非有非法無故非法 云何云何可取即此 淨名仁王說法者聽者
無得一切賢聖無為法差別 所以來者成上非法非法非有 無義一切賢聖體悟無為無為
有無是故諸法實相非有豈可 論文所以實相無為法 體悟無為法無為一切
聖人不可說聽者豈可 乃至眾聖一切 可信何故
一切賢聖無為差別答復釋疑 無為眾聖無異便十地階級四果 淺深是故無為不同
三獸度河昇空 涉水淺深即是其事三佛乃是 師說何故
一切皆是 思益一切法一切法有所 非唯三佛不可得一佛戲論
無所得了悟隨緣一佛 三佛無量無礙云何苟存 三佛何故三佛要有
有法報佛報佛化佛 佛性佛性滿報身 即是然後化眾生即是
化佛須菩提云何滿三千 世界七寶布施第三 勸修福慧上來智慧門 般若功德般若般若未曾
福慧眾生故作福慧上來 無得上來 受持無邊
是故就此第一 第二第三釋迦 第一
第二優劣就正 第一二種財施 第二第一
受持若一四句偈第二 處處人人第一 四句第一三千世界七寶布施
四句第二恒沙七寶布施 第一財施第二即是因緣
來意 生起諸法實相 不可取文字則是可取受持
明文雖是可取因此 則是是以受持 無邊第一
第二財施第一 第二簡擇 一食九十一
安樂大千布施 實有大千布施 實有假說實有轉輪聖王
天下四天下滿布施大梵 天王主領大千世界大千布施 實有假設事假
不及受持令人尊重 事假說明何以福德即非福德第二簡擇有人福德即是世諦
福德即真福德虛假即真 世諦一切諸法不出二諦二諦次第乃是
福德因緣二諦有人 福德福德福德福德 福德中有財施法施財施法施
優劣財施一生未能未來 惡道受法三惡道未來 生天乃至作佛是故財施不及法施
其實如此人格 人格不同 財施不及無得法施自有
無得財施得法自有無得法勝 無得財施何如無得法施 亦作不二無得財施
得法無有優劣優劣優劣法施 財施得法財施如此菩提
布施有漏福德即非福德 無漏無所得福德福德 福德福德福德二種
有漏福德二者無漏福德是故福德 福德應答布施因緣 福德無漏領解
布施而是有漏是故 我所布施有漏 無漏佛言第二財施法施
中有布施第二所以即是名為四句偈有人 下文四句偈即是其事
不得經意四句偈自經 便受持便功德 說經至此未有云何
有人一切大乘經四句雪山 即是其事不然 有人凡是言說成就即是
名為竭盡名為 不然四句偈竭盡何必 四句自有一句若是
不定若是不定 不定四句五言 不定偈言滿三十二
不定三十二四句不定 四句則是云何 三十二名為一偈不然乃是
數經四句偈有人凡是 道者名為不然 云何何必四句
有人假名四句假有不可 無非假有 乃至假有未曾有故此四句名為
上來乃是有人 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法即是 不然
有人四句即是四句偈 不然乃是四句今世 四句一偈世俗四句
乃是四句 最少受持四句無邊 一品一部經意著語
何以第二所以至人 是故 即是受持四句演說四句所謂佛法
即非佛法有人出生 人法不然 即非福德生物有人
佛法佛法不然 成上 唯獨諸佛第一佛法
無上菩提即非佛法 二乘菩薩無有故云即非佛法 獨有故此第一第一
是故最勝須菩提 須陀洹第二 就此大開第一小乘因果
第二大乘因果就此兩者第一小乘 第二小乘
問曰云何大小乘 如來不可取不可說乃至一切 賢聖體悟實相無為差別語意
即是實相無依無得無依 大小乘賢聖不同 不可取不可說無依無得云何小乘
四果乃至大乘證得大小乘 證得知非無依無得大小乘 證得故知不可說
大小乘證得無所得有所 是故無依無得是以 大小乘成上不可取不可說乃至
無為法差別問曰云何成上 諸法若是可取受持 功德是以受持
問曰下文大乘小法 不能聽受大品若是菩薩 云何小乘
小乘無依無得云何 不信無所得大品先尼聽者諸法畢竟不信先尼小乘
法空大乘無相豈不 無所得三乘善巧方便大小非有所得小乘
大法小乘大品 諸天須陀洹果 若爾便是三乘如觀中道
三品聲聞菩提 菩提得佛菩提何故聲聞 中立四果菩薩十地
一路一路擁塞無礙 聖人善巧出處眾生根性 大小未曾大小大小
根緣大小方便大小不同大小得名 三乘十地八人地見地
須陀洹果薄地斯陀含果離欲地 那含已辦地阿羅漢果菩薩 佛地大小得名大小
小乘四果菩薩十地 大品有法菩薩道無法菩薩 大小不同果地小乘
因果菩薩稱為十地所以菩薩 廣普與其地名 名為聲聞老病
無餘斷除煩惱蘇息 與其菩薩諸事名為其事何以
聖人 豈不故知小乘 唯有見諦思惟三界見諦
思惟若爾應有二果 四果三界思惟三果三界 三果既有三界
三界應有三果何故欲界二果上二界欲界 欲界上二界
因緣 因果如來善巧假名 無有而今
三界見諦三塗聖人 初果惡道八十八 三界思惟三果欲界思惟二果
上二界思惟羅漢所以然欲界 過度是以欲界 二果上二界苦難
是以上二界阿羅漢果欲界 二果欲界思惟九品品名 三品阿那含果所以
斯陀含果毘婆娑中和論師 煩惱三塗是故 以為九品
二三是以 三品而立阿那含果莊嚴 欲界思惟九品煩惱不同
邊地貧窮三品邊地富貴問曰四果何處毘婆娑一者二者未曾一味
解脫四者十六行五者修得八智 初果三果三義 未曾一味解脫如此
假名方便不如數論有所 數論得名不知初果 中有初果
不見得不得成上不可取 何以第二 修習無漏生死
一生即是煩惱二者道流名為正觀二流名為入流即是道流色聲香味觸即是生死入道
生死入道入道 生死第三 須陀洹名為
欲界欲界煩惱 上界上界煩惱欲界 上界如是上下屈曲故云
三藏須陀洹 煩惱生死八正道 涅槃何故六塵
六塵六情六識法空 須陀洹即是人空入道 涅槃不可得生死生死不可 不法不生涅槃
須陀洹第二問答可知 婬怒癡一往 欲界一生天上一生人中便
一往 名曰第三阿那含不還 欲界不生欲界不來
來者阿那含不來不來 一往往來一往 往來阿那含不來無不其實
互文那含不來 來者不來無得 相稱不生二果
不同所以無不 來者 四果十智具有初二
無生凡夫外道 二果聖人何故不得聖人不能 四禪欲界初二
三果八智第四十智 四果即是第二小乘上來並稱羅漢皆是
文中一者羅漢二者 問答中有一直 三反何故
羅漢稱道羅漢 所以然 菩提盡智無生智菩提稱為
既得二智與其三果 第二 羅漢
得勝定異使 一明二明 得意三明得意不為
四明無著人中最為第一 第一一者第一二者第一二種煩惱障
第一得無煩惱障斷定 因緣無諍三昧三義 佛說三昧有種功德
羅漢因故便習得 凡夫眾生受苦 無學多人
果報復修方便 眾生然後現身 無諍何方便散心
發願心願人物 處所形相姓族名字心所 三昧所願
分明散心憶念所見如夢 所見以是 煩惱無諍無諍願智相成
名為無諍有人慈心 無諍慈心有人第四禪 無諍以此三災有人
無諍有人無諍無諍 遠離二種煩惱羅漢三昧得無故知
方法四禪 離欲羅漢 煩惱乃是阿蘭若遠離
五塵名為離欲阿蘭若即是優遊不為塵累 不須須菩提如來然燈佛
第二大乘因果成上 第一大乘第二大乘 大乘第一
受記第二所以 如來說法不可取不可說 諸法不可取儒童菩薩不得
儒童菩薩記者諸法可取 諸法不可說然燈佛授記 釋迦授記來世當得作佛則是
以時疑問 如來然燈佛所有菩提 然燈佛無所得不見
得無淨名彌勒 無得無不得受記無所得 四時受記習種性
受記種性現前受記 現前受記地大無生忍現前受記中文釋迦由是習種性菩薩初地
無生法忍爾時 初地無生法忍三菩提乃至金剛 常住果證三菩提如來
初地無生法忍三菩提金剛 常住三菩提未見就義不可無依無得
成上不可取不可說云何淺深解釋不然 不無三賢首楞嚴經
受記中正云何莊嚴 不下第二次成上來意 諸法不可取不可說云何菩薩
佛土 何故受記受記菩薩 自行自悟無生授記
自行眾生之類菩薩佛土 行門不出是故 則是正果依果
得無無餘成就眾生 國土次第 可知中有第一真偽
第二勸修淨土即是大品經始終圓成一意即是菩薩莊嚴 莊嚴莊嚴莊嚴
須菩提世尊如來法身 七寶形相莊嚴菩薩七寶 淨土可取如來莊嚴佛土
形相莊嚴何故七寶 淨土菩薩淨土淨土 如來正法無身非身是故
形相淨土 寶玉第一義真淨如來莊嚴佛土莊嚴莊嚴
第一義真實莊嚴諸法實相 不備不淨莊嚴至人 如是清淨心第二
明淨世俗 第一義真淨佛土真偽不同 得失第一
修得二者勸修如是 清淨信心即是勸修香味 第二
第三勸修須菩提譬如有人須彌 山王第二大乘果證
山王廣大無相廣大不然非但次第 生起釋疑疑云
諸佛取得菩提菩提所以 須彌山須彌寶山 十地須彌妙高山云安
須彌山寶山 無心眾聖 菩提無心佛說非身
大身釋疑疑云須彌無心須彌既是有為有漏 有漏佛說非身不同
有為有漏故云非身大身 無為無漏故云大身 三佛舉報所以然報佛
正是滿菩提法佛佛性 說法報佛應化化佛 非得菩提舉報須菩提
如恒河中所有沙數第二恒河沙 珍寶布施四句偈所以 來者二義一者布施正是三千
世界珍寶不及布施 世界珍寶大千珍寶 眾生福田恒沙珍寶供養諸佛
福田由是 有所不及大千 不及何故恒沙珍寶
從小至多相次 大千不及未了不及 之所以可取云何受持
大千珍寶是以釋疑若非 可取四句布施可取所以
就此 文中一明財施二明法施 問答即為初一
一番福德問答相承 財施 中有恒沙
河中第二中有 無邊
云何可數因緣佛經之中 恒河河中恒河 二者外道
清淨名字世世名字天竺在此 佛弟子眼見香山阿耨
流出恒河即是河中有人 八千四十 白色
可見財施不及 施者具有多義一者明法 聖人智人使財施
愚人無能所以財施法施二明受法智人方能領受 畜生不能明法
財施 不得使法施能所 是故四者法施
使財施五事 五者財施肉身法施 法身法施斷惑財施正是
法施有法財施則是財施 法施無盡財施不一 一時明法四攝財施
是故法施財施復次 上來財施四句第二 受持
一明二明 塔婆外國語支提方墳
法身是故為重供養所在大品滿十方舍利一分經卷 一分天主二分之中何所天主
經卷舍利一切佛法 若爾舍利所在過於 塔廟云何
經卷舍利 以為是故借以何況 第二第三
若是經典第四諸佛 諸佛三乘十地大品 十方諸佛常在其中供養
供養無二故云 尊重弟子此處文殊普賢目連身子大品諸天三時禮敬
六齋日所在四面清淨 之一即是
屬格 第一二種財施 稱嘆第二所以
居人 時眾聞經受持 名字是故
中有受持 菩提名為金剛第二 受持
第一第二答問 即為受持 金剛般若未曾
非法不法作法 金剛以是名字第二 所以者何第二答問
標金 第三 即是
佛說即非般若明心 如來言語不可取 明心斷語因緣
有所 有所何故有所有所 下同二乘諸佛不足
受持二乘諸佛可尊敬故作上標 名為金剛二乘斷惑金剛
金剛金剛佛說 金剛般若二乘智慧二乘金剛須菩提
云何心行語言 不然文明有所疑云釋迦般若亦作
時眾疑問如來有所釋迦獨有須菩提如來釋迦別有
十方三世佛說三世佛 大品作品十方 千佛
解釋須菩提天主 十方佛未來諸佛亦作 當來彌勒亦作如是說故知十方三世
大品廣明今文略明所以只是正觀正道 須菩提云何第三
假實二惑假實解故 假實
依果正果初中一者微塵實法二者舉世 假名空也第二優劣
所以時眾何故布施 布施煩惱顛倒生死譬如大千世界微塵
世界塵土四句顛倒 顛倒 微塵微塵
一者二者世界無記微塵 非微塵微塵是名微塵
微塵如來說世界 三十二相依果 正果依果空中假實正果
問答不可以相見如來 正果因緣不同 成上布施
不及相好不及 相好豈不布施 二果優劣優劣
何者法身相好法身 相好法身相好 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可以
相好身見法身須菩提 不可以相見如來不可以相好見法 如來非身相者
非法名身相好須菩提 恒河沙身命第二 中有三千世界七寶恒沙
世界七寶恒沙 三時恒沙身命布施所以 來者
身命為重 何以大論 迦旃延以內若是財施名下
無依無得 得以故知
領解釋疑恒沙 正格恒沙今生一身 次生一身布施如是恒沙身命
布施具有三句不須食肉不須怨家 三身有人
正格功德

金剛義疏卷第三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33 No. 1699 金剛般若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功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