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 Hui Du Jing Zong Yao 大慧度經宗要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慧度經宗要釋 元曉撰
[0068b22] 將說此經六門分別。初述大意。次顯經宗。三 釋題名。四明緣起五者判教。六者消文。
[0068b24] 第一述大意者。夫波若為至道也。無道非道 無至不至。蕭焉無所不寂泰然無所不蕩。是 知實相無相故無所不相。真照無明故無不
為明。無明無不明者誰滅癡闇而得慧明。無 相無非相者豈壞假名而說實相。斯則假名 妄相無非真性。而四辨不能說其相。實相般
若玄之又玄之也。貪染癡闇皆是慧明而五 眼不能見其照。觀照波若損之又損之也。今 是經者波若為宗。無說無示無聞無得絕諸
戲論之格言也。無所示故無所不示。無所得 故無所不得。六度萬行於之圓滿。五眼萬德 從是生。成菩薩之要藏也。諸佛之真母也。所
以無上法王將說是經。尊重波若親自敷坐。 天雨四華以供養。地動六變而警喜。十方大 士最在邊而遠來二界諸天下高光而遐至。
常啼七歲立之不顧骨髓之摧。河天一座聞 之便得菩提之記。至如唐虞之蓋天下周孔 之冠群仙。而猶諸天設教不敢逆於天則。今
我法王波若真典諸天奉而仰信不敢違於佛 教。以此而推去彼遠矣。豈可同日而論乎哉。 爾乃信受四句福廣虛空。捨恒沙之身命所
不能況起謗一念罪重五逆。墮千劫之無間 猶不能償者也。所言摩訶般若波羅蜜者皆 是彼語。此土譯之云大慧度。由無所知無所
不知故名為慧。無所到故無所不到乃名為 度。由如是故無所不能能生無上大人能顯 無邊大果。以此義故名大慧度。所言經者常
也法也。常性無所有故先賢後聖之常軌也。 法相畢竟空故反流歸源之真則也。此經六 百有十六分。在前四百以為初分。初分之內
有七十八品。於中在前明起經之緣故言初 分緣起品第一。
[0068c27] 第二顯經宗者此經正以波若為宗。通而言 之波若有三。一文字波若二實相波若三觀 照波若。今此經者後二為宗。所以然者文字
但是能詮教故。後二是其所詮旨故。今欲顯 是宗義略作三門。一明實相二明觀照三者 合明二種般若。初明實相般若相者諸法實
相說者不同。有義依他起自性上遍計所執。 自性永無所顯真如是為實相。依他起性實不 空故。瑜伽論云。若諸名言熏習之想所建立
識緣色等相事計為色等性。當知此性非實 物有非勝義有。唯是遍計所執自性當知假 有。若遣名言熏習之想所建立識。如其色等
相事緣離言說性。當知此性是實物有是勝 義有乃至廣說故。或有說者依他性空真如 亦空。如是乃為諸法實相。如下文言。色無所
有不可得。受想行識無所有不可得。乃至如 法性實際無所有不可得。又言諸法實相云 何有諸法無所有。如是有是事不知名為無
明乃至廣說故。或有說者依他起性亦有亦 空。世俗故有勝義故空。空即真如真如不空。 如是名為諸法實相。如下文云。世俗法故說
有業報。第一義中無業無報。瑜伽論云於勝 義上更無勝義故。或有說者二諦法門但是 假說而非實相。非真非俗非有非空如是乃
名諸法實相。如下文云。有所得無所得平等 是名無所得。論云若顛倒少許有實者第一 義諦亦應有實故。問諸師所說何者為實。答
諸師說皆實。所以然者皆是聖典不相違故。 諸法實相絕諸戲論都無所然無不然故。如 釋論云一切實一切非實。及一切實亦非實。
一切非實非不實是名諸法之實相。案云此 說四句是實相者如其次第許前四說。離著 而說無不當故。若有著者如言而取無不破
壞故非實相。離絕四句不可破壞。如是乃名 諸法實相。如廣百論頌曰。
有非有俱非 諸宗皆寂滅
於中欲興難 畢竟不能申
[0069b06] 或有說者依此大般若經以如來藏為實相般 若。如下理趣分中言。爾時世尊復依一切住 持藏法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
蜜多一切有情住持遍滿甚深理趣勝藏法 門。謂一切有情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 故。一切有情皆金剛藏以金剛藏所灌灑故。 一切有情皆正法藏皆隨正語轉故。一切有
情皆妙業藏一切事業加行依故。佛說如是住 持甚深理趣勝藏法已。告金剛手菩薩云。若 有得聞如是遍滿波若理趣勝藏法門信解受
持讀誦修習。則能通達勝藏法性藏速證無 上正等菩提。如寶性論云。無始世來性作諸 法依止。依性有諸道及證涅槃果。長行釋言。
此偈明何義。無始世來性者如經說云。諸佛 如來依如來藏。說諸眾生無本際不可得知。 所言性者如聖者勝鬘經云。世尊如來藏者
是法界藏。出世間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 性清淨法身藏。自性清淨如來藏。依此五句 攝大乘論及佛性論以五義釋無相。論云所
言性者自有五義。一自性種類義。二因義。三 生義。四不壞義。五祕密義。乃至廣說。今此經 云一切有情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
者。謂此菩薩意為一切有情唯一法界無別 有情。由此道理長時熏修。是故自心變異遍 諸有情以為自體。如是菩薩隨分觀心尚能
如是況諸如來圓滿觀心。是故諸有情皆為 如來藏所攝名如來藏。如是釋也。如佛性論 云。一切眾生皆在如來智內。皆為如來之所
攝持故。說所攝眾生為如來藏。如來所攝名 如來藏故。以金剛藏所灌灑故者謂佛地所 有大圓鏡智相應淨識所攝。種子變異為諸
有情。以為等流果故言所灌灑故。皆隨正語 轉故者普賢菩薩變為諸有情。時隨自正語 變異生故。諸有情皆是正法也。皆妙業藏者
以如來藏自內熏習力故生諸有情二種業。 謂避苦求樂。諸善事業一切加行善心皆依 此二業生故。言一切事業加行依故。由此道 理名為妙業。
[0069c15] 次明觀照般若相者如論說云。諸菩薩從初 發心求一切種智。於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 是波若波羅蜜。總說雖然於中分別如下論
文諸說不同。今於其中略出四義。一有人言 無漏慧眼是般若波羅蜜相。何以故一切慧 中第一慧是名波若波羅蜜。無漏慧根是第
一故。二有人言般若波羅蜜是有漏慧。何以 故菩薩至道樹下乃斷結使。先雖有大智慧 有無量功德。而諸煩惱未斷。是故菩薩波羅
蜜是有漏智慧。三有人言菩薩有漏無漏智 慧總名波若波羅蜜。何以故菩薩觀涅槃行 佛道。以是事故應是無漏。以未斷結使事未
成辦故應名有漏。四有人言是波若波羅蜜 不可得相。若有若無若常若無常若空若實 是波若波羅蜜。眾界入所不攝。非有為非無
為非法非非法。不取不捨不生不滅出有無 四句適無所著。譬如火炎四邊不可觸以燒 手故。波若波羅蜜亦如是不可觸以邪見手 燒故。問曰上種種人說波若波羅蜜何者為
實。答曰有人言各各有理皆是實故。如經說 五百比丘各各說二邊及中道義。佛言皆有 道理。有人言末後答者是實。所以者何不可
破不可壞故。若有法如毫釐許有者皆有過 失可破。若言無亦可破。是波若波羅蜜中有 亦無無亦無非有非無亦無。如是言說亦無
是名寂滅無礙無戲論法。是故不可破不可 壞是名真實波若波羅蜜最勝無過者。如轉 輪聖王降伏諸敵而不自高。波若波羅蜜亦
如是能破一切語言戲論。亦不有所破。出第十 一三即中。案云此中前三義者依迹顯實。通 取地前地上波若有漏無漏隨義而說。第四
義者唯顯地上無分別智。證會實相絕諸戲 論超過四句遠離五相。故言末後答者為實。 是就最勝作如是說。而非盡攝一切智慧。故
言諸說皆有道理。如下文云。波若波羅蜜攝 一切智慧。所以者何菩薩求佛道時應學一 切法得一切智慧。所謂求聲聞辟支佛佛智
慧。是智慧有三種。學無學非學非無學非學 非無學。智者如乾慧地不淨安般欲界繫 四念處 暖 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等。乃至廣 說。
[0070a27] 第三合明二種般若。由非一故假說二種。而 離能所畢竟無異。所以然者菩薩修行般若 之時推求一切諸法性相。若我若無我若常
若無常若生若滅若有若空。如是一切都無 所得。不得一切所取相不起一切能取之見。 是時遠離一切相見平等證會諸法實相。無
二無別無始無終無生無滅非有非空。超過 一切語言之路永絕一切心行之處。云何於 中有二般若。但一切諸法無不同然是故強 名諸法實相。一切分別無所不離是故亦名
無分別智。無智而非實相無實相而非智。如 論說云。菩薩觀一切諸法非常非無常非我 非無我非有非無等。亦不有是觀是名菩薩
行般若波羅蜜。是義捨一切觀滅一切語言 離一切心行。從本已來不生不滅如涅槃相。 諸法亦如是是名諸法實相。乃至廣說。問觀
照般若若有三分不。若有見分何言無見。若 無見分何名觀照。有自證分證自體者則此 智體不同實相。云何得言無二無別。若無見
分亦無自證則同虛空不得名慧。答有義此 智有見無相。有義此智無相無見。唯有自證 證於自體。或有說者若就有別開分三分俱
無。若依無異假說三分俱有。謂即於此平等 之中無相為相無見為見。無別自證非不自 證。如是自證無所不證諸法實相無非自故。
故此自證無非是見。見實相者是無所見有 所見者不見實故。故此見分無非實相。如是 三分只是一味。若如是說有見不見無障無
礙即是解脫。若存能見即墮有邊。若無見分 則墮無邊。不離邊故即為被縛如論偈云。
若人見般若 是即為被縛
若不見般若 即亦名被縛
若人見般若 是則得解脫
若不見般若 則亦得解脫
[0070c03] 上來第二顯經宗竟。
[0070c04] 第三釋題名者。摩訶言大般若云慧。波羅蜜 者名到彼岸如論說也。
[0070c06] 將釋此名即作三門。先大次慧後到彼岸。所 言大者總而言之。凡諸所有大事大法不可 思議神力威德皆是般若之所成辦。以是義
故名之為大。如下文云。般若波羅蜜為大事 故起。不可思議事故起。不可稱事故起。無有 量事故起。無等等事故起。何以故波若波
羅蜜中含受五波羅蜜。含受內空乃至有法 無法空。含受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是深般 若波羅蜜中含受佛十力乃至一切種智。譬
如灌頂王國土中尊。諸有官事皆委大臣國 王安樂無事。如是須菩提所有聲聞辟支佛 法若菩薩法若佛法一切皆在般若波羅蜜
中。般若波羅蜜能成辦其事。乃至廣說。別而 論之乃有眾多。今撮其要略釋四義有勝力 故。得多聞故。生大人故。與大果故。有勝力故
名為大者。謂諸菩薩能學般若波羅蜜故。有 不思議殊勝神力。如經言欲以一毛舉三千 大千國土中諸須彌山。擲過他方無量阿僧
祇諸國土。不嬈眾生者。當學般若波羅蜜故。 得多聞故名為大者。謂諸菩薩學般若故過 去未來一切諸佛所說言教。已說當說皆得
遍聞如經言。過去諸佛已說現在諸佛今說 未來諸佛當說。欲聞聞已自利亦利他人。當 學般若波羅蜜。論曰菩薩有三昧名觀三世
諸佛三昧。入是三昧皆見三世諸佛聞其說 法。問過去未來諸佛音聲至現在故菩薩得 聞耶。聲不至現而三昧力能聞已滅未生音
耶。若彼音聲至現在者云何已滅重生於現。 云何未生先現於今。若彼音聲不至今現則 彼音聲已滅未生。未生已滅即是無聲。云何
得聞於無聲耶。答彼過未音雖不至今而能 得聞三昧力故。如障外色雖物所隔而能得 見天眼力故過未音聲當知亦爾。雖時有隔 而能得聞。得聞曾有當有之聲非聞已滅未
生之無。若彼過未諸佛力故聲至於今。而令 聞者凡夫二乘皆得聽聞。非謂般若三昧之 力。故此經言已說當說。當說即是當有之音
已說即是曾有之聲。問菩薩現能聞於曾當。 佛豈不能令聲至。今若能令至不離前難。重 生逆理不應理故。答誰言諸佛不能令至但
說聞至非般若力。當知諸佛法輪音聲遍於 三世無所不至。能至所至不可得。故如華嚴 經言譬如章文字悉入一切數所入無所入。
法輪亦如是。如來轉法輪三世無不至。所轉 無所轉求之不可得。雖去來音至於今現而 非重生亦非過理。所以然者。佛知三世長遠
之劫即是極促一念之頃。而不令劫促亦不 令念長。是故當知彼聲至今無重生逆理過 失。如彼經言。無量無數劫即是一念頃。亦不
令劫短究竟剎那法。且止乘論還述本宗。生 大人故名為大者。四種大人皆從般若而得 生故。如論說言一切世間中十方三世諸佛
是第一大。次有菩薩辟支佛聲聞。是四大人 皆由般若波羅蜜生故名為大。與大果故名 之為大者。能與一切眾生無邊無盡果故。如
論說言。復次能與眾生大果報無量無盡常 不變壞。所謂涅槃故名為大。餘五不能故不 名大。依是四義般若名大。六種釋中是有財 釋。
[0071b07] 第二釋慧義者。解了義是慧義。能了一切所 知境界故。無知義是慧義。有所知者不知實 相故。破壞義是慧義壞。一切法可言性相故。
不壞義是慧義。不壞假名而證實相故。遠離 義是慧義。永離一切取著相故。不離義是慧 義證會一切諸法相故。復次無離無不離義
是般若義。於一切法都無所離無所不離故。 無壞無不壞義是般若義。於一切法永無所 壞無所不壞故。無知無不知義是般若義。由
得無所知無所不知故。無義無非義義是般 若義。不得一切義不得非義故。如是等義如 論廣說。如是十種般若之義。若約境智非一
之義觀照名慧是持業釋。實相名慧是依主 釋。若依能所無二之門亦一實相般若亦持 業釋。問若彼般若之名此土譯言慧者。何故
論說此二不稱。如下文云。不亦稱者稱名智 慧。般若之實相甚深極重智慧輕薄。是故不 能稱。又般若多智慧少故不能稱。又般若利
益處廣。未成能與世間果報成已與道果報。 又究竟盡知故名稱。般若波羅蜜無能稱知。 若常若無常若實若虛若有若無如是等不可
稱義。應知。答此論文意正明智慧之名不稱 般若之體。非謂般若之稱不當智慧之名。何 者文稱名智慧者是舉能稱名為智慧。般若
甚深極重者是顯般若之體離言絕慮。智慧 輕薄者是明般若之名不離言慮。是故此名 不能稱體。又般若多智慧少者般若之體無 量無邊所知所證無限量故。智慧之名有限
有量能稱能知唯一名故。是故少名不稱多 體。次言般若利益處廣者。是明般若之體利 益處廣。智慧之名所不能詮。是故言不可稱。
次言究竟盡知故名稱者。是明智慧之體。名 稱於盡知而般若體都無所知。謂常無常虛 實有無如是一切不可得故。是故言不可稱。
又釋盡知體相故得以名稱其體相。而般若 相無能知者。常無常等不可得故。由是道理 故不可稱。以是四義釋不可稱。是顯名體不
得相稱也。問般若之體無所知故盡知之名 不得稱者。則如前釋言。無知義是慧義。是名 可稱般若之體。答無知之名亦不稱體。直是
遮詮不能表示故。但遮於知非表於無故。問 若爾甚深極重之言是舉其體故能表示。能 表示故非不可稱。若甚深言亦不稱者何謂
此言是舉體耶。答甚深等言亦遮詮。但遮淺 薄不得深故。是故此言亦不稱體。然論主意 向般若體而發此言。就般若名說輕薄言。為
顯是意故言舉體。非謂甚深之言能稱般若 之體也。問若如是者前以十義釋般若名。皆 不稱實般若之體。亦不稱於般若之業。云何
而言是持業釋。答般若非然故不當諸名。而 非不然故能當諸名。又持業釋。且是假說非 謂實然故不相違也。
[0072a01] 第三釋到彼岸義者。到彼岸義乃有眾多。依 此經論略出四義。一者從生死此岸到涅槃 彼岸故名到彼岸如論釋言。三乘之人以是
般若到彼岸涅槃滅一切憂苦。以是義故名 波羅蜜。二者從有相此岸到無相彼岸故名 到彼岸。如論釋言。是般若波羅蜜等以色心
二法推求破壞不得堅實。以是義故名波羅 蜜。三者從未滿智此岸到究竟智彼岸故名 到彼岸如論釋言。彼岸名盡一切智慧邊智。
名不可破壞相。不可破壞相者即是如法性 實際。以其實故不可破壞。是三事攝入般若 中故名波羅蜜。四者從有此彼岸到無彼此
岸。無所到故名到彼岸如下文言。此彼岸不 度故名般若波羅蜜。金鼓經云生死涅槃皆 妄見。能度無餘故名波羅蜜。此四義中第一
第三因中說果是有財釋。第二第四說其已 到是持業釋也。若以此大慧度之名目能詮 者是依主釋也。
[0072a19] 第四明說經因緣者。如論說云。問曰佛以何 因緣故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諸佛之法不 以無事及小因緣而自發言。譬如須彌山王
不以無事及小因緣而動。今有何等大因緣 故佛說是經。答中廣出眾多因緣。今撮其 要略出六因。一為廣示菩薩行故。二為不違
諸天請故。三為欲斷諸人疑故。四為欲治眾 生病故。五為欲說第一義諦故。六為欲伏諸 論議師故。初為廣示菩薩行者如論說言。佛
於三藏中廣引種種譬喻為聲聞說法。而不 說菩薩道。唯中阿含本業經中佛記彌勒當 得作佛。亦不說種種菩薩行。今欲為彌勒等
廣說諸菩薩行故說是經。二為不違諸天請 者論說言。爾時菩薩菩提樹下降魔眾已得 無上覺。是時三千大千世界主梵天王名尸 棄。及色界諸天等釋提桓因及欲界諸天等
皆詣佛所請轉法輪。亦念本願及大慈悲故 受請說法。諸法甚深者般若波羅蜜是。以是 故說此經。三為欲斷諸人疑者論云。有人疑
佛不得一切智。所以者何。諸法無量無數云 何一人能知一切法。佛住般若波羅蜜實相 清淨如虛空無量無數法中自發誠言。我是
一切智人。欲斷一切眾生疑。以是故說此經。 案云此中發誠言者謂不妄語。有長舌故。喻 如世共知有長舌者如世典云舌長覆鼻必不
妄語。依此比量證成道理證知如來所言非 妄。是故如來有一切智以是斷除眾生疑也。 四為欲治眾生病者論云。一切眾生為結使
病之所煩惱。無始已來無人能治常為外道 惡師所誤。我今出世為大醫王集諸法藥汝 等當服。以是故說此經。五為欲說第一義諦
者論云。佛欲說第一義悉檀相故說是般若 波羅蜜經。有四種悉檀何者為四。一者世界 悉檀二者各各為人悉檀三者對治悉檀四者
第一義悉檀。此四悉檀攝一切十二部經八 萬四千法藏。皆是實不相違背。世界悉檀 者有法從緣和合故有無別性。如車轅輻軸 輞和合故有無別事。人亦如是五眾和合故
有無別人也。問曰如經說言一人出世多人 蒙度。又佛二夜經中說。佛從得道夜至涅槃 夜是二夜中間。所說經教一切皆實而不顛
倒。若實無人者云何說人等。答曰人等世界 故有第一義故無。如如法性實際世界故無。 第一義故有。人等亦如是。第一義故無世界
故有。所以者何。五眾因緣有故有人。非如一 人第二頭第三手無其因緣而有假名。如是 等相名世界悉檀。云何各各為人悉檀。觀人
心行而為說法。於一事中或聽或不聽如經 中說。雜報業故。雜生世間得雜觸得雜受。又 餘經說無人得觸無人得受。前為斷見人後
為常見人。如是等相名為各各為人悉檀。云 何為對治悉檀。有法對治即有實性則無。如 不淨觀於欲病中是善對治。於瞋病中不名
為善非對治法。如是慈心於瞋是善於欲非 善。如是等相名為對治。云何名第一義悉檀。 一切法性一切論議一切是非一一可破。諸
佛辟支佛阿羅漢所行真實法不可破不可 壞。且於三悉檀中所不通此中皆通。乃至廣 說。案云總而言之一切教門不出二宗。所謂
二諦但於世諦有多差別。故於其中分出二 種。此二之餘皆屬初一。中二悉檀有何異 者。通而言之為人悉檀無非對治。對治悉檀
亦是為人。然於一事中有無異說。是由人異 故名為人。不由病異以授別藥。唯一事故不 名對治。若說別法以治異病。病別藥異故名
對治。非於一事中為人異說。故於中不名為 人。除此二種說世俗事皆是世界悉檀所攝。 問諸佛說法無不為人。無非對治眾生病者。
云何初後二種悉檀不名為人不名對治。答 通相而言有如來問。但為直示世俗假名又 為直顯勝義實相。如是二種由諦故異不由
人異不由病別。是故別立初後二也。問若說 人等世諦故有非如一人第二頭等者。蘊界 處中何法所攝。又若有人即是有我。何異犢
子部所立耶。答薩婆多宗說無有人如第二 頭。蘊界處法所不攝故。犢子部說實有人法。 不即不離雖蘊界處之所不攝。而在第五不
可說藏。今大乘說因緣故有而無別性。色心 等法皆亦如是。若實有人是增益邊。若都無 人是損減邊。大乘不爾。從緣有故離損減邊。
無別性故離增益邊。蘊界處中何法攝者。心 不相應行蘊中攝。二十四中眾生同分攝。當 知法界法處所攝。且止乘論還述本宗。六為
欲伏諸論議師者論云。欲令長爪梵志等大 論議師於佛法中生信故說是經。彼若不聞 般若氣分離絕四句第一義法。小信尚不得
何況得道果。乃至廣說。長爪梵志論議因緣 此中應廣說。其餘諸緣廣如論說。說經因緣 略述如是。
[0073a21] 次第五判教者分判佛教諸說不同。今且略 出二說平章是非。有人說言一化教門不出 二途。一者頓教二者漸教。漸教之內有其五
時。一四諦教二無相教三抑揚教四一乘教 五常住教。從淺至深漸次而說。今此經等諸 般若教在第二時名無相教。或有說者出世
教門不過三品。所謂經說三種法輪如解深 密經言。勝義生菩薩白言世尊。初於一時在 波羅泥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唯為發趣聲
聞乘者以四諦相轉正法輪。雖是甚奇甚為 希有。而是法輪有上有容。是未了義是諸諍 論安足處所。世尊在昔第二時中唯為發趣
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空無自性無生無滅本 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轉正法輪。而是 法輪亦是有上是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
所。世尊於今第三時中普為發趣一切乘者。 依一切法空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 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法輪。無上
無容是其了義。非諸諍論安足處所。今此大 品并諸般若皆是第二法輪所攝。問是二師 說何者為實。答二種教門三種法輪是就一
途亦有道理。然其判此大品經等皆屬第二 時攝。第二法輪者理必不然。違經論故。如此 論釋畢定品言。須菩提聞法華經說若於佛
所作小功德。乃至戲咲一稱南無佛。漸漸必 當作佛。又聞阿鞞跋致品中有退不退如法 華經中。畢定餘經說有退有不退。是故今問
為畢定為不畢定。乃至廣說。以是驗知說是 經時在法華後。即示第二時者不應道理也。 問若判此經在法華後者是說云何通。如仁
王經言爾時大眾各相謂言。大覺世尊前已 為我等大眾二十九年說摩訶般若金剛般若 天王問般若光讚般若波羅蜜。今日如來放
大光明斯作何事。答摩訶般若非一眾多。有 在前說有在後說如論說言。此經二萬二千 偈。大般若十萬偈。若龍王宮阿修羅宮天宮
中者千億萬偈。乃至廣說。以是義故不相違 也。又此論云復次有二種說法。一者諍處二 者無諍處。諍處者如餘經。今欲明無諍處故
說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以此證知。今此經 者同於第三顯了法輪。非諸諍論安足處故。 而判此經等示第二法輪。是即此經為諍論
處。不應謂論說是無諍。又此經言欲求三乘 菩提當學般若波羅蜜。又言波若波羅蜜中 雖無法可得。而有三乘之教乃至廣說。如解
深密經中。亦言一切聲聞獨覺菩薩皆是一 妙清淨道。當知此經同彼第三普為發趣一 切乘者。以顯了相轉正法輪。而彼第二法輪
中言唯為發趣修大乘者。何得以此屬彼第 二。又此經如化品言。若法有生滅者如化。若 法無生無滅。所謂無誑相涅槃。是法非變化。
須菩提言如佛所說一切諸法性空。非聲聞 作乃至非諸佛作。云何涅槃一法非如化。佛 言如是如是。一切法性常空。若新發意菩
薩聞一切法皆是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心 即驚怖。為是新發意菩薩故分別生滅者如 化不生滅者不如化。須菩提言。世尊云何令
新發意菩薩知是性空。佛告須菩提。諸法先 有今無耶。以是文證當知。此經說涅槃法亦 無自性。而彼第二法輪中言一切諸法無生
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不言涅槃無自性 性。第三了義法輪中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 乃至涅槃無自性性。以是故知。今此經宗超
過第二同第三也。又華嚴經云。生死及涅槃 是二悉虛妄愚智亦如是。二皆無真實。今此 經云。色受想等如幻如夢乃至涅槃如幻如
夢。若當有法勝涅槃者。我說亦復如幻如夢。 當知此經同彼華嚴無上無容究竟了義。但 其教門各各異一耳。第五判教略述如之。
[0074a03] 第六消文依論廣釋。
大慧度經宗要終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3 冊 No. 1697 大慧度經宗要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