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 Moheyan Lun 釋摩訶衍論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釋摩訶衍論卷第三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詔譯
[0613c06] 已說總識攝生圓滿門。次說總相剖分散說 門。
[0613c08] 本曰。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相。離念 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 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何
以故本覺義者對始覺說。以始覺者即同 本覺。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 覺故說有始覺。又以覺心原故名究竟 覺。不覺心原故非究竟覺。
[0613c15] 論曰。於此文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 者略說本覺安立門。二者略說始覺安立門。 本覺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清淨本
覺門。二者染淨本覺門。始覺門中又有二門。 云何為二。一者清淨始覺門。二者染淨始覺 門。云何名為清淨本覺。本有法身從無始
來。具足圓滿過恒沙德常明淨故。云何名 為染淨本覺。自性淨心受無明熏。流轉生 死無斷絕故。云何名為清淨始覺。無漏性 智出離一切無量無明。不受一切無明熏
故。云何名為染淨始覺。始覺般若受無明 熏不能離故。如是諸覺皆智眷屬。當證何 理以為體分。謂性真如及虛空理。如是二 理各有幾種。各有二故。云何名為二種真
如。一者清淨真如。二者染淨真如。虛空之理 亦復如是。云何名為清淨真如。二種淨覺所 證真如。離熏習故。云何名為染淨真如。二
種染淨覺所證真如。不離熏故。虛空之理 亦復如是。以何義故強名本覺。字事差別 其相云何。頌曰。
本覺各有十 體雖同字事
各各差別故 謂根鏡等義
[0614a08] 論曰。本覺各十。云何十本。一者根字事本。本 有法身能善住持一切功德。譬如樹根能善 住持一切枝葉及花果等不壞失故。二者
本字事本。本有法身從無始來。自然性有 不始起故。三者遠字事本。本有法身其有德 時。重重久遠無分界故。四者自字事本。本
有法身我自成我。非他成我故。五者體字 事本。本有法身為諸枝德作依止故。六者 性字事本。本有法身不轉之義。常建立故。七
者住字事本。本有法身住於無住無去來 故。八者常字事本。本有法身決定實際無流 轉故。九者堅字事本。本有法身遠離風相。
堅固不動若金剛故。十者總字事本。本有法 身廣大圓滿。無所不遍為通體故。是名為 十。云何十覺。一者鏡字事覺。薩般若慧清淨
明白無塵累故。二者開字事覺。薩般若慧通 達顯了無障礙故。三者一字事覺。薩般若慧 獨尊獨一無比量故。四者離字事覺。薩般若
慧自性解脫。出離一切種種縛故。五者滿字 事覺。薩般若慧具足無量種種功德。無所 少故。六者照字事覺。薩般若慧放大光明。
遍照一切無量境故。七者察字事覺。薩般若 慧常恒分明無迷亂故。八者顯字事覺。薩般 若慧清淨體中淨品眷屬悉現前故。九者知
字事覺。薩般若慧於一切法無不窮故。十 者覺字事覺。薩般若慧所有功德唯有覺照。 無一一法而非覺故。是名為十。如是十種
本覺字義。唯依一種大性法身隨義異釋。 據其自體無別而已。此中所說二本覺中 當何本覺。謂清淨本覺。非染淨本覺。染淨 本覺字義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染淨本覺中 或各有十義
前說十事中 各有離性故
[0614b12] 論曰。此本覺中或各有十義。所以者何。前十 義中各有不守自性義故。字事配屬依向應 知。如是二覺同耶異耶。非同同故非異異
故。以此義故或同或異。或非是同或非是 異。是故皆是皆非而已。以何義故強名始 覺。字事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從無始已來 無有惑亂時
今日始初覺 故名為始覺
[0614b20] 論曰。從無始來始覺般若。無有惑亂時。 而無惑時今始初覺。故名始覺。如是始覺 前惑後覺即非始覺。而無惑時理常今常
初故。名為始覺。如是始覺二始覺中當何 覺耶。謂清淨始覺非染淨始覺。染淨始 覺字事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清淨始覺智 不守自性故
而能受染熏 故名染淨覺
[0614b28] 論曰。清淨始覺雖無惑時。而不守自性故。 能受染熏隨緣流轉。以此義故。是故名為 染淨始覺。以何義故強名真如。字事差別
其相云何。頌曰。
性真如理體 平等平等一
無有一多相 故名為真如
[0614c05] 論曰。性真如理平等平等。唯同一相。亦無一 相亦無多相。無一相故遠離同緣。無多 相故遠離異緣。以此義故名為真如。如是
真如二種淨智親所內證。復次真如各有十 義。云何為十真。一者根字事真。乃至第十總 字事真。如是十真十種本義。相應俱有不相
捨離。是故同名表示而已。云何十如。一者鏡 字事如。乃至第十覺字事如。如是十如十種 覺義。相應俱有不相捨離。是故同名表示而
已。所以者何。十種真理。本有法身有德方便。 十種如理。薩般若慧有覺方便。以此義故更 重言詞作如是示。此中所說二真如中當
何真如。謂清淨真如。非染淨真如。染淨真如 字事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清淨真如理 不守自性故
而能受染熏 名染淨真如
[0614c21] 論曰。清淨真如從無始來。平等平等自性清 淨。不生不滅亦無去來亦無住所。而真如 理性不守自性故隨緣動轉。是故名為染
淨真如。如是真如二染淨智親所內證。相應 俱有不相捨離。如是等義。觀前所說比類 應知。以何義故強名虛空。字事差別其相 云何。頌曰。
虛空有十義 體雖同義事
各各差別故 謂無礙等義
[0615a01] 論曰。性虛空理有十種義。云何為十。一者 無障礙義。諸色法中無障礙故二者周遍義。 無所不至故。三者平等義。無簡擇故。四者
廣大義。無分際故。五者無相義。絕色相故。 六者清淨義。無塵累故。七者不動義。無成 壞故。八者有空義。滅有量故。九者空空義。
離空著故。十者無得義。不能執故。是名為 十。如是十事義用差別。若據其體無別而 已。此虛空理二種淨智親所內證。相應俱有
不相捨離。二虛空中當何虛空。謂清淨虛 空非染淨虛空。染淨虛空字事差別其相云 何。頌曰。
清淨虛空理 不守自性故
而能受染熏 名染淨虛空
[0615a15] 論曰。清淨虛空具足十德。亦無染相亦無 淨相。而虛空性不守自性故。能受染熏 隨緣流轉。是故名為染淨虛空。能熏所熏
建立誹謗等種種門。至廣說分其理具顯。已 說字事門。次說隨釋門。所言覺義者者。即 是總句。從此自下皆是別句。總者通表一
切覺故。別者各各差別說故。就別句中先 說清淨本覺清淨始覺。次說染淨本覺染淨 始覺。如其次第說相可見。謂心體離念相
者。即是清淨本覺。心謂即是自性清淨心。體 謂即是本有法身體。如是心體即名本覺。離 念相者。即是顯示清淨之義。所謂遠離大無
明念故言離念。遠離四種無常之相故言 離相。過於恒沙煩惱眷屬。此五有為以為 根本。是故舉本無。示眷屬皆空。離念相 者者。即唱清淨本覺人辭者即人故。等虛空
界無所不遍者。如是覺者善證具足十種德 義虛空理故。法界一相者。如是覺者於所 證之真如法界。而共和合。一味一相無差別
故。即是如來平等法身者。善證二種勝妙之 理清淨覺者。即是法身如來自性自體故。依 此法身說名本覺者。本有法身自性德中。而
作歸依。建立清淨本覺稱。故已說清淨本 覺。次說清淨始覺。何以故者。即請問辭。謂 欲建立清淨始覺作如是請。問相云何。謂
有眾生作如是難。本有法身從本已來。具 足無量性之功德。常恒明淨常恒自在。依此 義故名本覺者。如是本覺於何時中。何因
緣故。具足一切無量功德名本覺耶。若作 是說。此本覺者有大智力。能善斷除一切過 患。具足圓滿諸功德者。即此本覺前惑後
覺。非本覺明。即此功德斷已前隱斷已後 顯。非自性明。豈惑覺隱顯。本有之義而得成 立。若作是說常斷更不斷。常具足更不具
足。是故應有本斷本德者。此義亦不成立。 無功德過故。謂一切障。從本斷訖更不待 斷。一切功德。從本具足更不待具足覺者。
即是始覺非彼本覺。是故般若波羅蜜中作 如是說。若覺者是始覺。若不覺者即是無明。 若離此二者即名為本覺。以何義故作如
是說。本有法身自性德中。而作歸依說名 本覺。故言何以故。本覺義者對始覺說者。 直決彼疑。謂馬鳴師自通而言。清淨本覺。從
本已來不生不滅。非建立有非誹謗無。或 非過患或非功德。言語道絕心行處滅。而 有言說。具足圓滿過於恒沙無量性德名 本覺者。當知從無始來。而有清淨始覺。
發大智力發大定力。於一切時於一切處。 常恒對治過於恒沙無量無邊過患之海。具 足圓滿過於恒沙無量無邊功德淨品。對此 清淨始覺者故。立彼清淨本覺之稱。以始
覺者即同本覺者。作其所由。謂以自然始 覺與彼本覺同故。得對始覺示本覺故。 如是二覺熏習差別其相云何。頌曰。
清淨本始覺 從無始已來
遠離一切染 湛明若虛空
是故此門中 無能熏染法
無所熏淨法 唯有自家德
[0615c15] 論曰。如是二覺無有能熏所熏差別。唯有 自家真實功德故。此門中不應建立能熏 所熏。若如是者於此門中有何熏義。所謂
有熏。染法淨法不相待成。所謂即是具足 轉熏。此熏云何。謂白白故。三身本有契經 中作如是說。本有本覺本有始覺。唯有德 熏無患德熏。唯有滿轉無分轉事故。已
說清淨始覺。次說離性二覺。始覺義者依 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者。 通示二種離性本始。謂依本覺故而有不覺
者。即是離性本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者。即 是離性始覺。此義云何。本覺般若不守自 性故。善受染熏彼諸染法令得住止。即是
本覺離性之義。始覺般若不守自性故。依 諸染法如今方起被彼染誑。即是始覺離性 之義。始覺般若能斷諸障證諸功德。何故 說言始覺之智被染誑耶。於無過法立諸
過患。斷除障。故於無德法立諸功德。證得 理故。若爾始覺於何時中而得離妄。極解 脫道時。方得究竟離。於彼時中到無念故。 滿分二事下當顯示。
[0616a07] 已說略說兩覺安立門。次說廣說兩覺決擇 門。
[0616a09] 本曰。此義云何。如凡夫人。覺知前念起 惡。故能止後念令其不起。雖復名覺即是 不覺故。如二乘觀智初發意菩薩等。覺於念
異念無異相。以捨麁分別執著相。故名相 似覺。如法身菩薩等。覺於念住念無住相。 以離分別麁念相。故名隨分覺如菩薩地 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
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 住。名究竟覺。是故修多羅說。若有眾生 能觀無念者。即為向佛地故。又心起者。 無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謂無
念。是故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念 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若得無 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以無念等故。而
實無有始覺之異。以四相俱時而有。皆無 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
[0616a25] 論曰。即是廣說始覺決擇分。此文中有二門。 云何為二。一者建立四相門。二者建立隨覺 門。四相門中即有四種。云何為四。一者麁重
過患四相。二者微細過患四相。三者無常功 德四相。四者常住功德四相。麁四相者即長 時故。細四相者即短時故。無常相者。過患
相違始起德故。常住相者。過患相違德常住 有故。隨覺門中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 滿覺門。二者分覺門。滿覺門者。明一覺故。
分覺門者。具足顯示覺不覺故。云何名為 長時四相。從十信位乃至極解脫道時。方 究竟離故。云何名為短時四相。因緣有法不
過一剎那故。云何名為始起四相。起滅滅 滅起異異異。起住德住起生德生。是故說 言始起四相。翻過患故名為功德。今始起
故名為無常。云何名為常住四相。今始起德 本來有故。云何名為一種覺耶。覺與不覺 無有二故。云何名為覺不覺。覺或受染熏。
或不受故。如其次第說相可觀。此中四相 有二次第。云何為二。一者前後次第。二者 俱有次第。前後者。彼無時中前後差別故。
俱有者。彼有時中前後一時故。彼無時者。據 斷時故。彼有時者。據亂時故。俱有次第 其相云何。頌曰。
生住異滅相 如是四種相
一時即前後 非漸次轉得
一時故俱有 前後故次第
俱故成一相 別故成四相
[0616b24] 論曰。俱有次第四相者。一者生相。二者住相。 三者異相。四者滅相。如是四相或是一時。或 是前後。以何義故名為一時。由得同故。
以何義故名為前後。麁細別故。非漸次轉 得者。別為顯示一時義故。以何義故名為 俱有。由一時故。以何義故名為次第。由
前後故。如是四相俱有故一。麁細故四。此 中一時當何時耶。根本無明熏真心時。 於此時中具起四相。不知不覺一切諸法 真實之性周遍。建立過於恒沙無量煩惱。而
能隱覆自性淨心還原無日。是故名為俱 有四相。何故名生乃至名滅。字義差別其相 云何。頌曰。
大無明住地 熏本覺時中
生三種細相 故名為生相
[0616c10] 論曰。根本無明熏本覺時生三種相。故名 生相。云何為三。一者獨力業相。二者獨力隨 相。三者俱合動相。獨力業相者。非取無明
之體。取無明之業故。獨力隨相者。非取本 覺之體。取本覺之用故。俱合動相者。取和 合動相故。總舉此三故名生相。生相之
稱立初生故。住相字義其相云何。頌曰。
住相有四種 轉相與現相
智相及相續 是名為四種
[0616c19] 論曰。住相有四。云何為四。一者轉相。二者 現相。三者智相。四者相續相。是名為四。如 是四相。以何義故說名為住。此中住義隨
應差別。所謂若據轉相說其住相。而能住 持心識熏習故名為住相。若據現相說其 住相。而能住持色相熏習故名住相。若據 智相說其住相。而能住持六種漸次分別智
相應染故名為住相。若據相續相說其住 相。而能住持分別事識連續染污。故名住 相。即是細分非麁分故。異相字義其相云 何。頌曰。
異相有二種 執取計名字
如是二種相 直是人執品
[0617a03] 論曰。異相有二。云何為二。一者執取相。二 者計名字相。如是二相直人執品。如是二 相以何義故名為異相。若據執取說其異
相。能緣一切無量別相。隨其諸相。麁分別識 而能執著。異自成異故名異相。若據名字 說其異相。隨相立名。依其名字而起著。
故名為異相。滅相字義其相云何。頌曰。
滅相有二種 起業及果報
破壞前異心 令受苦名滅
[0617a12] 論曰。滅相有二。云何為二。一者起業相。二 者業繫苦相。如是二相壞前異位令受苦 輪。故名滅相。復次受苦輪時。能滅一切無
量善品。故名滅相。復次發起業時。佛性善 根漸漸損滅。故名滅相。已說俱有。次說前 後。其相云何。頌曰。
滅異住生相 如是四種相
隨智力劣勝 有增減不同
[0617a20] 論曰。前後次第者。一者滅相。二者異相。三者 住相。四者生相。如是四相隨智慧量增減 不同。此義云何。以信位人闕一具三。三賢
位人闕二具二。於十地中第九地中闕三 具一。第十地中闕麁一分具細一分。如來 地中四相都無究竟清淨。是故說言增減不 同。
[0617a27] 已說建立門。次說隨釋門。依彼四相明覺 差別即有五位。云何為五。一者十信位。二 者三賢位。三者九地位。四者因滿位。五者果
滿位。前四位中各有四事。云何為四。一者 趣向行者。二者修行因相。三者行因果相。四 者熏離俱相。第五位中唯有三事。云何為三。
一者能圓滿者。二者對治行相。三者滿究竟 相。如其次第說相應觀。第一位言如凡夫 人者。即是趣向行者。位在十信。未得不退
名為凡夫。已出邪定名為覺者。覺知前念 起惡者。即是顯示修行因相。謂未得入十 信已前。二種滅相是大過患不知不覺。具
造種種一切惡業。遍受一切無量苦果。常恒 輪迴五趣四生無休息時。而今以承知識 妙緣聖說淨則。而能得入十信位中。覺諸 惡業是極過失。知諸苦果是實無樂故。言
覺知前念起惡。即是顯示覺滅相義。故能 止後念令其不起者。即是顯示行因果相。 謂此位中始起治道。氣力極弱故名為故。發 心已去發起治道轉自在故。復次前不覺
知常起惡業。今覺知故有慚愧心不作惡 業。滅相之穢止息不起。雖復名覺即是不 覺故者。即是顯示熏離俱相。所謂覺知滅 相之法實是過患。彼滅相品不作滅事。故
言熏離。彼滅相品。無始已來體性清淨實是 功德不知不覺。故言熏俱。此中字句遠流 應至於第十地。復次顯示覺與不覺。互 相即通是一味故。第二位言如二乘觀智初
發意菩薩等者。即是趣向行者。位在三賢。 於此位中人空無漏。成就自在無所疑畏。 故將二乘同於菩薩總明而已。復次顯示
一切二乘。皆悉修行菩薩之道。證入自在大 覺地之海故。覺於念異者。即是顯示修行因 相。謂二種異相互相與力。而能執取境界
之相。發起愛著尋求名字。分別言相故。 是故無厭我我所轉盛攀緣思慮更增終日 無息。而今發起人空般若。建立方便法空 現前。覺知本覺淨心為無明眠。夢於異相
起一切障。分分漸漸與遠離智而共相應。 從彼夢念得於覺悟。是故說言覺於念異。 念無異相者。即是顯示行因果相。謂始覺正
念中。二種異相無所有故。以捨麁分別執著 相者。即是顯示無異相緣。所謂意識有二 分別。而能分別一切諸法。云何為二。一者
麁分別。二者細分別。麁者起貪瞋等。能善 分別違順境故。細者法執分別。恒流注故。 今所遠離彼麁分別。非細分別。細分別者
極喜離故。故名相似覺者。即是結前。并麁 顯示熏離俱相。此中相似義即有二種。云何 為二。一者異類相似。二者同類相似。異類相
似者。二乘相似同類相似者。菩薩相似。二乘 人空形三賢空作相似義。三賢菩薩方便法 空。形淨心地作相似義。是故總言相似覺
焉。第三位言如法身菩薩等者。即是趣向行 者。位在九地。九地菩薩真如法界以為自 身。般若實智以為自心。垢累已出縛障悉斷。
清淨明白無礙自在。是故名為法身菩薩。覺 於念住者。即是顯示修行因相。謂四種住相 於一切時。而能發起法執分別。離性本覺能
令睡眠。本覺之心夢於住相。不能覺曉狂 亂而住。今發始覺般若之日。照迷亂住相之 闇。始覺正智無分別性。迷亂住相有分別
性。有無覺亂極相違故。不能俱行。如是道 理分明現前。是故說言覺於念住。念無住相 者。即是顯示行因果相。以離分別麁念相者。
即是顯示無住相緣。謂四種住相形於彼生 相極麁現故。恐生住際互相雜亂。作如是 說止思應觀。如是四種迷亂住相。如其次 第。於極喜地過三有地寂滅淨地善慧地
中。各離一相。故名隨分覺者。即是結前。并 麁顯示熏離俱相。生相細念未出離故。 第四位言如菩薩地盡者。即是趣向行者。
此字句中自有二人。云何為二。一者因圓滿 者。二者果圓滿者。因圓滿者。學地盡故。果圓 滿者。無學之果滿究竟故初人對治俱合動
相。後人對治獨力業相及大無明。獨力隨相 非斷法故。無對治道。自此已下顯示二種 圓滿者焉。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者。即是顯示
因圓滿者。謂此位中即有二種金剛喻定。云 何為二。一者方便金剛。二者正體金剛無垢 行者二種金剛喻三摩提以為自體。是故舉
道而標彼人。覺心初起心無初相者。即是 顯示果圓滿者。大圓鏡智分明現前。無所 不通無所不窮。法界一體無有與等。獨 力業相根本無明不能自有。平等虛空一
相無相。無初念故。以遠離微細念故得 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者。即是顯示 始覺般若圓滿之相。而得到於無生覺故。 是故修多羅說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即
為向佛地故者。即是引經贊自所說。如是 經文為證何義。證佛果故。云何證耶。謂佛 果中證成遠離二種念故。云何為二。一者
大無明念。二者細業相念。如是二念極解脫 道一時相翻不能俱行。是故說言佛果無 念。若無妄念當有何念。謂正念故。云何名
正念。十德相應故。云何為十。一者出離功 德。遠離一切諸難處故。二者同體功德。一 切染法歸於自故。三者常住功德。遠離始
有之過失故。四者一味功德。圓滿始覺常 本覺故。五者俱離功德。遠離一切染淨法 故。六者還轉功德。周遍誕生於諸趣故。七
者無住功德。於一切處無在處故。八者修 行功德。為諸眾生修萬行故。九者圓滿功 德。為諸眾生成覺道故。十者虛空功德。如 前所說種種功德。從本已來自性皆空無
所有故。是名為十。如是十德與極解脫初 剎那中。俱行俱起無有前後。一時俱轉是 名正念。所引經文不出此義。應審觀察。又 心起者無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
謂無念者。即是除疑令生勝解。謂有眾生 作如是疑。極解脫道會本覺時微細初生。 知得有耶知得無耶。若知有者。極解脫道 當非無念。所以者何。知有初念有初念
故。若知無者。極解脫道當不能有。所以者 何。既無初念。待何念無立解脫道有。如 是疑故。今自通言。所知之相從本已來自
性空無。能知之智從本已來無有起時。既 無所覺之相。亦無能覺之智。豈可得言有 細初相智慧可知。而有言說知初相者。即
是顯示無念道理。所以者何。法性之理。雖 無所知之初起相。亦無能知之始覺智。而能 通達無所知相無能知智。無所有覺都非
空無。是故今且衣此道理。作如是說知初 相耳。是故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 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者。即 是成立上無念義。謂金剛已還一切眾生。
獨力業相大無明念未出離故。即是顯示一 切眾生皆是有念名為眾生。一切諸佛皆得 無念名為佛故。自此已下顯示始覺境界 周遍圓滿。謂大覺者 已
到彼岸。遍知一切無 量眾生。一心流轉作四相故。如本。若得無 念者即知心相生住異滅故。以何義故如 是知耶。得自無念時。一切諸眾生平等得
故。如本以無念等故故。以何義故。唯一行 者得無念時。一切眾生悉得無念。一一眾生 皆悉各各有本覺故。此義云何。謂一行者始
覺圓滿同本覺時。遍同一切無量眾生本覺 心中。非自本覺。所以者何。自性本覺遍眾 生界。無所不至故。清淨覺者得無念時。一
切眾生皆得無念者。清淨覺者斷無明時。 一切眾生亦可斷耶。若爾何過。若始覺者 斷無明時。一切眾生皆得斷者。何故上言
金剛已還一切眾生。獨力業相大無明念。未 出離故不名為覺。若諸眾生無始無明未 得出離。而與諸佛同得無念者。無念等 義。唯有言說無有實義。豈可得言一切眾
生皆有本覺亦有始覺。決斷此難即有二 門。云何為二。一者自宗決斷。二者望別決 斷。自宗決斷者。此論正宗。為欲顯示一切
眾生。同一相續無差別故。是故可得一修 行者無始無明究竟斷時。一切眾生亦同斷 盡。一修行者滿始覺時。一切眾生亦同得 滿。是故三身本有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
世尊告文殊師利言。我由二等而成正 覺。云何為二。一者斷等。二者得等。言斷等 者。我極解脫道初發起時。一切眾生所有無
量無始無明。一時究竟頓決斷故。言得等 者。我初成道滿始覺時。一切眾生皆滿足 故。是名二等故。望別決斷者。舉圓滿者望
眾生界。無一一法而非清淨。舉諸眾生望 無上尊。入無明藏無所覺知。皆悉清淨無 所障礙。無念等義而得成立。入無明藏無 所覺知。上所說文無相違過。舉此一隅應
廣觀察。自此已下融諸始覺令同本覺謂 五十一分滿始覺。實無轉勝漸次之異。亦無 究竟圓滿之極。所以者何。一切始覺四相俱
時。而得住止皆無自立。從本已來一味平 等自性圓滿。契同無二一相覺故。如本而實 無有始覺之異以四相俱時而有皆無自立 本來平等同一覺故故。大總持契經中作如
是說。悟滅相品始覺般若。有滅相位中而 共俱時有。無滅時中始覺隨無。悟異相品 始覺般若。有異相位中而共俱時有。無異 時中始覺隨無。悟住相品始覺般若。有住
相位中而共俱時有。無住時中始覺隨無。 悟生相品始覺般若。有生相位中而共俱 時有。無生時中始覺隨無。所以者何。一切始
覺不能自起。當待染法方得而起。一切染 法不能自滅。當待智力方得滅盡。廣說乃 至從本已來。一切染法自體空無。而始覺者
本無處中作有之解。俱時而轉不名正故。
[0619b05] 已 說廣說始覺決擇分。次說廣說本覺決擇 分。
[0619b07] 本曰。復次本覺隨染分別生二種相。與彼 本覺不相捨離。云何為二。一者智淨相。二 者不思議業相。智淨相者。謂依法力熏習如
實修行滿足方便故。破和合識相滅相續 心相。顯現法身智淳淨故。此義云何。以一 切心識之相皆是無明。無明之相不離覺 性。非可壞非不可壞。如大海水因風波
動。水相風相不相捨離。而水非動性。若風 止滅動相即滅濕性不壞。如是眾生自性清 淨心。因無明風動。心與無明俱無形 相不相捨離。而心非動性。若無明滅相續
則滅。智性不壞故。不思議業相者。以依智 淨。能作一切勝妙境界。所謂無量功德之 相常無斷絕。隨眾生根自然相應。種種而 現得利益故。
[0619b22] 論曰。即是廣說隨染本覺決擇分。於此文中 即有二門。云何為二。一者本有性智清淨 門。二者業用自在無礙門。第一門中即有二
門。云何為二。一者不守自性隨緣門。二者對 治一切業障門。第二門中復有二門。云何為 二。一者隨順機根契當門。二者不動本性常
寂門。如是四門隨釋應配。本覺隨染者即 是簡句。簡異清淨本覺智故。此句為欲顯 示何義。謂為顯示受熏義故。直唱本覺受 無明熏不守自性。隨緣無礙俱時轉故。
是故名為本覺隨染。即此字句從所隨染立 名而已。自此已下直顯能隨本覺體相。分別 生二種相與彼本覺不相捨離云何為二。 一者智淨相。二者不思議業相者如是二種
殊勝之相。與彼隨染本覺性智。俱行俱轉不 相捨離故。如是本覺智淨行相其相云何。 頌曰。
破滅一切障 顯現法性身
實智清淨故 名為智淨相
[0619c12] 論曰。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具足功德圓滿 智慧。莊嚴法身名智淨相。斷一切障當 須何力。須滿足力。滿足力者其數幾有。
有二種故。云何為二。一者法力熏習滿足方 便力。二者如實修行滿足方便力。如是二種 方便之力。從無始來自然常住不始而起。
如是二中。依法力熏習滿足方便力故。破 根本無明及獨力業相。依如實修行滿足方 便力故。滅俱合業相能見相及與現相分別
智相并相續相。破根本無明獨力業相故。自 性身體分明現前。滅俱合相等相續故。般若 實智淳淨明白。如本智淨相者謂依法力熏
習如實修行滿足方便故。破和合識相滅 相續心相顯現法身智淳淨故故。何故三賢 及十信位略不顯示。比來次第分明顯故。 何故今此門中。最初對治根本無明。乃至
最後對治滅相。為欲簡異始覺般若悟次 第故。何故始覺背凡向聖。上上去去為次 第轉。隨染本覺背聖向凡。下下來來為次 第轉。以法爾故。如是二轉當一時耶當前
後耶。決定一時即無前後。如是等義何契 經中明了顯說。謂證說經。彼契經中如何說 耶。謂彼證說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陀羅尼
菩薩發十千問問於如來。於是如來即作 十萬決疑難答開菩薩問。如其次第答彼 問已即告陀羅尼菩薩言。何故仁者。一事 不問須問餘事。加宜佛子更問開發。為自
他利問於如來。爾時陀羅尼菩薩。即承佛 威神而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於大眾中 唱如是言。
諦聽諸佛子 我從具縛凡
具經一切地 圓滿行因海
莊嚴大覺果 我從清淨地
具經一切地 將一切萬行
得第一信位 入無明藏海
如是二大事 一時非前後
[0620a19] 我及一切諸大眾海。皆悉懷疑無解脫時。如 宜世尊為諸佛子。種種方便隨宜開示。爾時 世尊告總持言。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當
為汝略說其要。善男子此二大事顯示二種 般若覺智。云何為二。一者始覺般若。二者本 覺般若。善男子始覺般若者。從具縛地漸
漸出離。乃至金剛圓滿因行發究竟道。頓 斷根本無明住地。覺日圓照無所不遍。是 故名為始覺般若。善男子本覺般若者。從清
淨性漸漸遠離。乃至信初發究竟智。斷滅 相品入無明海隨緣動轉。是故名為本覺 般若。於是總持及諸大眾聞此語已。覺知 諸法一相一體。亦無一相亦無一體。亦空
無言空無言亦空。而諸法性亦是實相亦是 常住。亦是決定亦是實有故。自此已下別釋 散說顯示因緣。此義云何者即是總問。以一
切心識之相皆是無明者。即是總答。所謂種 種諸戲論識。發起種種諸攀緣量。慮知一切 無量境界。或著一切境界之相不捨離者。
皆是無明之氣分故。即是成立上中所說破 滅二義。自此已下顯示斷非斷之差別。此中 無明當定可斷耶。當不可斷耶。此何所疑。
若可斷者。本覺之心亦當可斷。何以故。無明 染法本覺性智。俱行俱轉不相捨離。譬如眠 士夫及與悟士夫。俱行俱轉不相離故。亦
不可言斬眠士時悟士不傷。相續一故。亦 不可說得悟士時眠士空無。相續同故。若 言異者。過失太故。若不可斷者。自性清淨
心常為無明覆。輪轉五道無出離時。是故 若言不可斷者。過失亦太。如是無明亦 可斷除。亦不斷除。此義云何。無明本覺有
二義故。云何為二。一者同體同相義。二者 異體異相義。言同義者。一切諸法皆是理 故。言異義者。一切諸法功德過患各差別 故。若據初門不可斷除。若據後門亦可
斷除。諸法無行契經中作如是說。
貪欲是涅槃 恚癡亦如是
如是三事中 有無量佛道
見非見一相 著不著亦然
此無佛無法 知此名世智
[0620c01] 本智契經中作如是說。
根本無明闇 其力最大故
能障一切智 令得不自住
斷須般若劍 飾須功德寶
無明海漸竭 法身山徐顯
[0620c06] 如本。無明之相不離覺性非可壞非不 可壞故。自此已下顯示喻說。大海者喻阿 梨耶識。此識有二種義。廣大圓滿如大海
故。水者喻本覺心。自性清淨心顯了明白。 如淨水故。風者喻根本無明。根本不覺能 起動轉慮知之識。如彼風故。波動者喻諸
戲論識。如是諸識遷動流轉。往來無常如 海波故。水相風相不相捨離者。喻真妄相 資俱行合轉。謂本覺心不自起故。當資無 明之力方得而起。根本無明不自轉故。要
因真心之力。方得而轉如水不自作波浪 故。當因風之力方得作波。風不自現動 相故。要資彼水方得而現動轉相故。而水 非動性者。喻本覺心離有為相。謂本覺真心
從本已來。遠離動念解脫結縛。體性清淨 相用自在。而不守自性故。隨無明之緣作 種種相。如水非動性而不守自性故。隨風 之緣作種種波故。若風止滅動相則滅者。
喻根本無明滅戲論諸識皆滅無餘。本覺斷 障先對治根本無明。後對治慮知攀緣之諸 識故。濕性不壞者。喻本覺之智離斷滅法 故。謂無明滅諸識皆盡。本覺真心無有壞
滅。如彼風滅諸波皆息而清白水終不壞滅 故。自此已下顯示合說。如其次第應配屬 焉。大海風水從誰而生。謂從龍王生故。各
從何處而生。所謂若水從其頭頂而出。若 風從其尾末而出。何故海水為風所動。作 種種波不斷絕耶。謂由二事故。云何為 二。一者有同類大種故。二者由法爾故。此
義云何。彼水大中亦有風大。彼風大中亦有 水大。互相有故。而共和合作種種波。常恒相 續不斷絕焉。若水大中無彼風大。風當不
能令水動。若風大中無彼水大。水當不 能隨風轉。何以故。以四大種俱生俱轉不 相離故。而隨一大分明現知不了餘大者。 增相減相而不同故。復次從無始來由法
爾故。無明本覺亦復如是。大龍王者。喻一 心法。風者喻無明住地。從尾未出者。顯示 此法下劣形相。水者喻本覺真心。從頭頂
出者。顯示此法勝妙形相。彼水大中亦有 風大者。喻自性清淨本覺心中有根本無 明。彼風大中亦有水大者。喻根本無明藏 中有本覺佛性。此論本意異相為初同相為
後。隨釋應觀。諸佛無盡藏契經中作如是 說。煩惱大海中有圓滿如來。宣說實相常住 之理。本覺實性中有無明眾生。起無量無邊
煩惱之波。如是大事佛菩薩境界。非凡夫 二乘之所能知故。已說本有性智清淨門。 次說業用自在無礙門。謂此門中。本有性智
以為所依。起應化用。為一切修行者。顯示 種種勝妙色相。為眼根作境界。出現種種 勝妙音聲。為耳根作境界。發起種種勝妙
芬香。為鼻根作境界。出現種種勝妙法味。 為舌根作境界。發起種種勝妙三昧觸。為 身根作境界。出現種種甚深法藏。為意根
作境界。如其次第。光明日月寶德如來。音 聲梵響清淨如來。香積芬流圓滿如來。一味 無雜平等如來。覺觸分明顯相如來。智慧明
達遍滿如來。具足成就隨時隨處隨機根 量。教化利益無礙自在。不動一念遍三世 中。不分一身滿十方中而能作佛事故。 如本不思議業相者以依智淨能作一切
勝妙境界所謂無量功德之相常無斷絕隨 眾生根自然相應種種而現得利益故故。
[0621b12] 已說廣說隨染本覺門。次說廣說性淨本 覺門。
[0621b14] 本曰。復次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虛 空等猶如淨鏡。云何為四。一者如實空鏡。 遠離一切心境界相無法可現。非覺照義
故。二者因熏習鏡。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 界悉於中現。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 心。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又一切染法所 不能染。智體不動具足無漏熏眾生故。
三者法出離鏡。謂不空法出煩惱礙智礙。離 和合相淳淨明故。四者緣熏習鏡。謂依法出 離故。遍照眾生之心令修善根。隨念示現 故。
[0621b25] 論曰。即是廣說性淨本覺分。此四種大義中 各有二義。與彼大義不相捨離。云何為二。 一者等空義。二者同鏡義。如本復次覺體相
者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猶如淨鏡故。云 何名為如實空鏡。及有二義其相云何。頌 曰。
性淨本覺中 遠離慮知如
遠離妄境實 示遠離義空
鏡摩奢趺娑 舉一示一故
[0621c05] 論曰。性淨本覺之體性中。遠離一切攀緣慮 知諸戲論識。成就一味平等之義故名為 如。遠離一切虛妄境界種種相分。成就決
定真實之相故名為實。為欲顯示遠離之 義故名為空。鏡謂喻名。然此中鏡即喻摩 奢趺娑珠鏡。非餘種種油摩等鏡以為譬喻。 何以故。取此摩奢趺娑珠鏡安置一處。珠
鏡前中或蘊種種石。或蘊種種飲食。或 蘊種種莊嚴具。或蘊同類珠鏡。彼珠鏡中餘 像不現。唯同類珠分明顯了故。如實空鏡亦
復如是。於此鏡中唯同自類清淨功德安立 集成。種種異類諸過患法皆遠離故。如本云 何為四。一者如實空鏡。遠離一切心境界
相無法可現故。何故各有二種義。而唯示 同鏡義等。空之義不顯示耶。以舉一義兼 示一義故。若如是者。云何名為等空之 義耶。謂如虛空清淨無染四障所不能覆。
廣大無邊三世所不能攝。如實空鏡亦復如 是故。非覺照義故者。即是顯示遠離因緣。 謂如彼摩奢趺娑珠鏡中。石等諸像不現前
者。石等諸法皆鄙穢故。此本覺珠鏡中。種種 妄法不現前者。一切染法皆悉是無明不覺 之相。無照達義故。云何名為因熏習鏡。及 有二義其相云何。頌曰。
性淨本覺智 三種世間法
皆悉不捨離 為一覺熏習
莊嚴法身果 故名因熏習
鏡輪多梨花 空容受遍一
[0622a04] 論曰。性淨本覺三世間中皆悉不離。熏習彼 三而為一覺。莊嚴一大法身之果。是故名 為因熏習鏡。云何名為三種世間。一者眾生
世間。二者器世間。三者智正覺世間。眾生世 間者。謂異生性界。器世間者。謂所依止土。智 正覺世間者。謂佛菩薩。是名為三。此中鏡
者。謂輪多梨花鏡。如取輪多梨花。安置一 處周集諸物。由此花熏一切諸物皆悉明 淨。又明淨物華中現前皆悉無餘。一切諸物
中彼華現前亦復無餘因熏習鏡亦復如是。 熏一切法為清淨覺令平等故。復次虛 空義者。即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容受義。 二者遍一義。容受義者。容受諸色無障礙
故。遍一義者。種種諸色唯同一種大虛空故。 如本二者因熏習鏡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 境界悉於中現故。如是本覺從無始來遠
離四種過。自性清淨常住一心。云何為四。一 者遠離不遍之過。三種世間不出本覺清淨 鏡故。如本不出故。二者遠離雜亂之過。一
切諸法不入本覺清淨鏡故。如本不入故。 三者遠離過患之過本覺鏡中現前諸法。無 不本覺淨功德故。如本不失故。四者遠離
無常之過。本覺鏡中現前諸法。無不常住無 為智故。如本不壞故。遠離邊過圓滿中實。 是故說言常住一心。自此已下顯示因緣。
何因緣故本覺智中種種諸法。如彼本覺離 諸過耶。種種諸法皆悉無不真實體故。如 本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故。自此已下作緣 決疑。謂有眾生作如是疑。三世間中眾生
世間無明染法具足圓滿。流轉遷動無休息 時。如是世間現本覺者。不可得言本覺 清淨遠離諸過。以此義故今通而言。又一 切染法所不能染。般若實智其體不動。自
性清淨具足無漏。常恒熏習眾生世間令 清淨故。如本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 不動具足無漏熏眾生故故。云何名為法 出離鏡。及有二義其相云何。頌曰。
如實不空法 出離三過失
圓滿三種德 故名法出離
鏡消練頗梨 空出離色義
[0622b15] 論曰。無漏性德。出離三過圓滿三德。名 法出離。云何名為三種過失。一者無明染品。 名煩惱礙。二者根本無明。名為智礙。三者
俱合轉相。名戲論識。是名為三。如是三過 究竟離故。名為出離。如本三者法出離鏡謂 不空法出煩惱礙智礙離和合相故。云何
名為三種功德。一者淳成就功德。二者淨成 就功德。三者明成就功德。是名為三。如本 淳淨明故故。出離何過圓滿何德。謂出離
煩惱礙圓滿淨成就功德。出離智礙圓滿 明成就功德。出離和合轉相圓滿淳成就功 德。何以故相對法爾故。此中鏡者謂頗梨珠。 譬如頗梨珠淪深泥中。即便湧現出離彼
泥。外騰一丈量。若置濁水中驅渾成塵累。 唯止清水安住其中。若置福多伽林中。出 現香氣礙彼穢香。遠去而住。法出離鏡亦復
爾故。此中喻詮者。喻自體淨義。住思應觀。 等空義者。出離色義。謂如虛空遠離大種 一向清淨。法出離鏡亦復爾故。云何名為緣
熏習鏡。及有二義其相云何。頌曰。
於無量無邊 諸眾生緣中
出無量無邊 殊勝應化身
熏習眾生心 出生諸善根
增長兩輪花 莊嚴法身果
故名緣熏習 鏡碧中頗梨
空隨順成義 如法應觀察
[0622c12] 論曰。譬如取頗梨珠安置一處。周匝積集 種種色珠。彼頗梨珠隨向珠色現前轉變。 緣熏習鏡亦復爾故。又譬如虛空有自在力
故。於一切所作之事中隨順成立。緣熏習鏡 亦復如是。於一切眾生修行之事中。隨應 建立故。如本四者緣熏習鏡謂依法出離故 遍照眾生之心令修善根隨念示現故故。
如是四種本覺大義。遍一切眾生界一切二 乘界。一切菩薩界一切如來界中。無不住 處無不照處。無不通處無不至處。具足 圓滿具足圓滿。
釋摩訶衍論卷第三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2 冊 No. 1668 釋摩訶衍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