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atise o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āyāna 大乘起信論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乘起信論卷下馬鳴菩薩造
大周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0588b09] ◎對治邪執者。一切邪執莫不皆依我見而起。若離我見則無邪執。我見有二種。一人我見。二法我見。人我見者。依諸凡夫說有五種。
一者如經中說。如來法身究竟寂滅猶如虛空。凡愚聞之不解其義。則執如來性同於虛空常恒遍有。為除彼執。明虛空相唯是分別
實不可得。有見有對待於諸色。以心分別說名虛空。色既唯是妄心分別。當知虛空亦無有體。一切境相唯是妄心之所分別。若離妄
心即境界相滅。唯真如心無所不遍。此是如來自性如虛空義。非謂如空是常是有。二者如經中說。一切世法皆畢竟空。乃至涅槃真
如法亦畢竟空。本性如是離一切相。凡愚聞之不解其義。即執涅槃真如法唯空無物。為除彼執明真如法身自體不空。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0588b25] 三者如經中說。如來藏具足一切諸性功德不增不減。凡愚聞已不解其義。則執如來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別。為除此執。明以真如本
無染法差別。立有無邊功德相。非是染相。四者如經中說。一切世間諸雜染法。皆依如來藏起。一切法不異真如。凡愚聞之不解其義。
則謂如來藏具有一切世間染法。為除此執。明如來藏從本具有過恒沙數清淨功德不異真如。過恒沙數煩惱染法。唯是妄有本無自
性。從無始來未曾暫與如來藏相應。若如來藏染法相應。而令證會息妄染者。無有是處。
[0588c08] 五者如經中說。依如來藏有生死得涅槃。凡愚聞之不知其義。則謂依如來藏生死有始。以見始故復謂涅槃有其終盡。為除此執。明
如來藏無有初際。無明依之生死無始。若言三界外更有眾生始起者。是外道經中說。非是佛教。以如來藏無有後際。證此永斷生死
種子。得於涅槃亦無後際。依人我見四種見生。是故於此安立彼四。
[0588c16] 法我見者。以二乘鈍根。世尊。但為說人無我。彼人便於五蘊生滅畢竟執著。怖畏生死妄取涅槃。為除此執。明五蘊法本性不生。不生
故亦無有滅。不滅故本來涅槃。若究竟離分別執著。則知一切染法淨法皆相待立。是故當知。一切諸法從本已來。非色非心非智非
識非無非有。畢竟皆是不可說相。而有言說示教之者。皆是如來善巧方便。假以言語引導眾生。令捨文字入於真實。若隨言執義增妄分別。不生實智不得涅槃。
[0588c26] 分別修行正道相者。謂一切如來得道正因。一切菩薩發心修習。令現前故。略說發心有三種相。一信成就發心。二解行發心。三證發
心。信成就發心者。依何位修何行。得信成就堪能發心。當知是人依不定聚。以法熏習善根力故。深信業果行十善道。厭生死苦求無
上覺。值遇諸佛及諸菩薩。承事供養修行諸行。經十千劫信乃成就。從是已後。或以諸佛菩薩教力。或以大悲。或因正法將欲壞滅。以
護法故而能發心。既發心已入正定聚畢竟不退。住佛種性勝因相應。或有眾生。久遠已來善根微少。煩惱深厚覆其心故。雖值諸佛
及諸菩薩承事供養。唯種人天受生種子。或種二乘菩提種子。或有雖求大菩提道。然根不定或進或退。或有值佛及諸菩薩供養承
事修行諸行。未得滿足十千大劫。中間遇緣而發於心。遇何等緣。所謂或見佛形相。或供養眾僧。或二乘所教。或見他發心。此等發心
皆悉未定。若遇惡緣或時退墮二乘地故。
[0589a16] 復次信成就發心。略說有三。一發正直心。如理正念真如法故。二發深重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三發大悲心。願拔一切眾生苦故。問
一切眾生一切諸法皆同一法界。無有二相。據理但應正念真如。何假復修一切善行救一切眾生。
[0589a22] 答不然。如摩尼寶本性明潔在鑛穢中。假使有人勤加憶念。而不作方便不施功力。欲求清淨終不可得。真如之法亦復如是。體雖明
潔具足功德。而被無邊客塵所染。假使有人勤加憶念。而不作方便不修諸行。欲求清淨終無得理。是故要當集一切善行救一切眾生。離彼無邊客塵垢染顯現真法。
[0589a29] 彼方便行略有四種。一行根本方便。謂觀一切法本性無生。離於妄見不住生死。又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起於大悲修諸善
行。攝化眾生不住涅槃。以真如離於生死涅槃相故。此行隨順以為根本。是名行根本方便。二能止息方便所謂慚愧及以悔過。此能
止息一切惡法令不增長。以真如離一切過失相故。隨順真如止息諸惡。是名能止息方便。三生長善根方便。謂於三寶所起愛敬心。
尊重供養頂禮稱讚。隨喜勸請正信增長。乃至志求無上菩提。為佛法僧威力所護。業障清淨善根不退。以真如離一切障具一切功
德故。隨順真如修行善業。是名生長善根方便。四大願平等方便。謂發誓願盡未來際。平等救拔一切眾生。令其安住無餘涅槃。以知
一切法本性無二故。彼此平等故。究竟寂滅故。隨順真如此三種相發大誓願。是名大願平等方便。
[0589b18] 菩薩如是發心之時。則得少分見佛法身。能隨願力現八種事。謂從兜率天宮來下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佛轉法輪般涅槃。然猶未
得名為法身。以其過去無量世來有漏之業未除斷故。或由惡業受於微苦。願力所持非久被繫。有經中說。信成就發心菩薩。或有退
墮惡趣中者。此為初學心多懈怠不入正位。以此語之令增勇猛非如實說。
[0589b26] 又此菩薩一發心後。自利利他修諸苦行。心無怯弱尚不畏墮二乘之地。況於惡道。若聞無量阿僧祇劫勤修種種難行苦行方始得
佛。不驚不怖。何況有起二乘之心及墮惡趣。以決定信一切諸法從本已來性涅槃故。解行發心者當知轉勝。初無數劫將欲滿故。於
真如中得深解故。修一切行皆無著故。此菩薩知法性離慳貪相是清淨施度。隨順修行檀那波羅蜜。知法性離五欲境無破戒相是
清淨戒度。隨順修行尸羅波羅蜜。知法性無有苦惱離瞋害相是清淨忍度。隨順修行羼提波羅蜜。知法性離身心相無有懈怠是清
淨進度。隨順修行毘梨耶波羅蜜。知法性無動無亂是清淨禪度。隨順修行禪那波羅蜜。知法性離諸癡闇是清淨慧度。隨順修行般若波羅蜜。
[0589c13] 證發心者。從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證何境界。所謂真如。以依轉識說為境界。而實證中無境界相。此菩薩以無分別智。證離言說
真如法身故。能於一念遍往十方一切世界。供養諸佛請轉法輪。唯為眾生而作利益不求聽受美妙音詞。或為怯弱眾生故示大精進。超無量劫速成正覺。或
為懈怠眾生故。經於無量阿僧祇劫。久修苦行方始成佛。如是示現無數方便。皆為饒益一切眾生。而實菩薩種性諸根發心作證。皆悉同等無超過法。
決定皆經三無數劫成正覺故。但隨眾生世界不同。所見所聞根欲性異。示所修行種種差別。此證發心中有三種心。一真心。無有
分別故。二方便心。任運利他故。三業識心。微細起滅故。
[0589c28] 又此菩薩福德智慧二種莊嚴悉圓滿已。於色究竟得一切世間最尊勝身。以一念相應慧。頓拔無明根。具一切種智。任運而有不思
議業。於十方無量世界普化眾生。
[0590a03] 問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無邊故眾生無邊。眾生無邊故心行差別亦復無邊。如是境界無有齊限難知難解。若無明斷永無
心相。云何能了一切種。成一切種智。
[0590a07] 答一切妄境從本已來理實唯一心為性。一切眾生執著妄境。不能得知一切諸法第一義性。諸佛如來無有執著。則能現見諸法實
性。而有大智顯照一切染淨差別。以無量無邊善巧方便。隨其所應利樂眾生。是故妄念心滅。了一切種成一切種智。
[0590a13] 問若諸佛有無邊方便。能於十方任運利益諸眾生者。何故眾生不常見佛。或覩神變。或聞說法。
[0590a16] 答如來實有如是方便。但要待眾生其心清淨。乃為現身。如鏡有垢色像不現。垢除則現。眾生亦爾。心未離垢。法身不現。離垢則現。云
何修習信分。此依未入正定眾生說。何者為信心。云何而修習。信有四種。一信根本。謂樂念真如法故。二信佛具足無邊功德。謂常樂
頂禮恭敬供養。聽聞正法如法修行。迴向一切智故。三信法有大利益。謂常樂修行諸波羅蜜故。四信正行僧。謂常供養諸菩薩眾正
修自利利他行故。修五門行。能成此信。所謂施門。戒門。忍門。精進門。止觀門。云何修施門。謂若見眾生來從乞求。以己資財隨力施
與。捨自慳著令其歡喜。若見眾生危難逼迫。方便救濟令無怖畏。若有眾生而來求法。以己所解隨宜為說。修行如是三種施時。不為
名聞不求利養。亦不貪著世間果報。但念自他利益安樂。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590b04] 云何修戒門。所謂在家菩薩當離殺生偷盜邪婬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慳貪瞋嫉諂誑邪見。若出家者為欲折伏諸煩惱故。應離憒閙
常依寂靜。修習止足頭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大怖慚愧悔責。護持如來所制禁戒。不令見者有所譏嫌。能使眾生捨惡修善云何修
忍門。所謂見惡不嫌遭苦不動。常樂觀察甚深句義。
[0590b12] 云何修精進門。所謂修諸善行心不懈退。當念過去無數劫來。為求世間貪欲境界。虛受一切身心大苦。畢竟無有少分滋味。為令未
來遠離此苦。應勤精進不生懈怠。大悲利益一切眾生。其初學菩薩雖修行信心。以先世來多有重罪惡業障故。或為魔邪所惱。或為
世務所纏。或為種種病緣之所逼迫。如是等事為難非一。令其行人廢修善品。是故宜應勇猛精進。晝夜六時禮拜諸佛。供養讚歎懺
悔勸請。隨喜迴向無上菩提。發大誓願無有休息。令惡障銷滅善根增長。云何修止觀門。謂息滅一切戲論境界是止義。明見因果生
滅之相是觀義。初各別修漸次增長。至于成就任運雙行。其修止者。住寂靜處結加趺坐端身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虛空。不
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分別想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不生不滅皆無相故。前心依境次捨於境。後念依心復捨於
心。以心馳外境攝住內心。後復起心不取心相。以離真如不可得故。行住坐臥於一切時如是修行恒不斷絕。漸次得入真如三昧。究
竟折伏一切煩惱。信心增長速成不退。若心懷疑惑誹謗不信。業障所纏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0590c07] 復次依此三昧證法界相。知一切如來法身與一切眾生身平等無二皆是一相。是故說名一相三昧。若修習此三昧。能生無量三昧。
以真如是一切三昧根本處故。或有眾生善根微少。為諸魔外道鬼神惑亂。或現惡形以怖其心。或示美色以迷其意。或現天形或菩
薩形。乃至佛形相好莊嚴。或說總持或說諸度。或復演說諸解脫門。無怨無親無因無果。一切諸法畢竟空寂本性涅槃。或復令知過
去未來及他心事。辯才演說無滯無斷。使其貪著名譽利養。或數瞋數喜。或多悲多愛。或恒樂昏寐。或久不睡眠。或身嬰疹疾。或性不
勤策。或卒起精進即便休廢。或情多疑惑不生信受。或捨本勝行更修雜業。愛著世事溺情從好。或令證得外道諸定。一日二日乃至
七日。住於定中得好飲食。身心適悅不饑不渴。或復勸令受女等色。或令其飲食乍少乍多。或使其形容或好或醜。若為諸見煩惱所
亂。即便退失往昔善根。是故宜應審諦觀察。當作是念。此皆以我善根微薄業障厚重。為魔鬼等之所迷惑。如是知已。念彼一切皆唯
是心。如是思惟剎那即滅。遠離諸相入真三昧。心相既離真相亦盡。從於定起諸見煩惱皆不現行。以三昧力壞其種故。殊勝善品隨
順相續。一切障難悉皆遠離。起大精進恒無斷絕。若不修行此三昧者。無有得入如來種性。以餘三昧皆是有相。與外道共。不得值遇
佛菩薩故。是故菩薩於此三昧當勤修習。令成就究竟。修此三昧。現身即得十種利益。一者常為十方諸佛菩薩之所護念。二者不為
一切諸魔惡鬼之所惱亂。三者不為一切邪道所惑。四者令誹謗深法重罪業障皆悉微薄。五者滅一切疑諸惡覺觀。六者於如來境
界信得增長。七者遠離憂悔於生死中勇猛不怯。八者遠離憍慢柔和忍辱常為一切世間所敬。九者設不住定於一切時一切境中煩惱種薄終不現起。十者若住於定不為一
切音聲等緣之所動亂。
[0591a16] 復次若唯修止。心則沈沒或生懈怠。不樂眾善遠離大悲。是故宜應兼修於觀。云何修耶。謂當觀世間一切諸法生滅不停。以無常故
苦。苦故無我。應觀過去法如夢。現在法如電。未來法如雲。忽爾而起。應觀有身悉皆不淨。諸蟲穢污煩惱和雜。觀諸凡愚所見諸法。於
無物中妄計為有。觀察一切從緣生法。皆如幻等畢竟無實。觀第一義諦非心所行。不可譬喻不可言說。觀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皆因
無明熏習力故。受於無量身心大苦。現在未來亦復如是無邊無限難出難度。常在其中不能覺察。甚為可愍。如是觀已生決定智起
廣大悲。發大勇猛立大誓願。願令我心離諸顛倒斷諸分別。親近一切諸佛菩薩。頂禮供養恭敬讚歎。聽聞正法如說修行。盡未來際
無有休息。以無量方便拔濟一切苦海眾生。令住涅槃第一義樂。作是願已於一切時。隨己堪能修行自利利他之行。行住坐臥常勤觀察應作不應作。是名修觀。
[0591b06] 復次若唯修觀則心不止息。多生疑惑不隨順第一義諦。不出生無分別智。是故止觀應並修行。謂雖念一切法皆無自性不生不滅
本來寂滅自性涅槃。而亦即見因緣和合善惡業報不失不壞。雖念因緣善惡業報。而亦即見一切諸法無生無性乃至涅槃。然修行
止者。對治凡夫樂著生死。亦治二乘執著生死而生怖畏。修行觀者。對治凡夫不修善根。亦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劣心過。是故止觀互
相助成不相捨離。若止觀不具。必不能得無上菩提。
[0591b17] 復次初學菩薩住此娑婆世界。或值寒熱風雨不時飢饉等苦。或見不善可畏眾生。三毒所纏邪見顛倒。棄背善道習行惡法。菩薩在
中心生怯弱。恐不可值遇諸佛菩薩。恐不能成就清淨信心。生疑欲退者應作是念。十方所有諸佛菩薩。皆得大神通無有障礙。能以
種種善巧方便。救拔一切險厄眾生。作是念已發大誓願。一心專念佛及菩薩。以生如是決定心故。於此命終必得往生餘佛剎中。見
佛菩薩信心成就永離惡趣。如經中說。若善男子善女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諸善根迴向願生決定得生。常見彼佛信
心增長永不退轉。於彼聞法觀佛法身。漸次修行得入正位。
[0591c02] 云何利益分。如是大乘祕密句義今已略說。若有眾生。欲於如來甚深境界廣大法中生淨信覺解心。入大乘道無有障礙。於此略論
當勤聽受思惟修習。當知是人決定速成一切種智。若聞此法不生驚怖。當知此人定紹佛種速得授記。假使有人。化三千大千世界
眾生。令住十善道。不如於須臾頃正思此法過前功德無量無邊。若一日一夜如說修行。所生功德無量無邊不可稱說。假令十方一
切諸佛。各於無量阿僧祇劫。說不能盡。以真如功德無邊際故。修行功德亦復無邊。若於此法生誹謗者。獲無量罪。於阿僧祇劫受大
苦惱。是故於此應決定信。勿生誹謗自害害他斷三寶種。一切諸佛依此修行成無上智。一切菩薩由此證得如來法身。過去菩薩依
此得成大乘淨信。現在今成未來當成。是故欲成自利利他殊勝行者。當於此論勤加修學。
我今已解釋 甚深廣大義
功德施群生 令見真如法
大乘起信論卷下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32冊No.1667大乘起信論
【版本記錄】CBETA電子佛典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CD經文,日本SAT組織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本網站係採用Creative Commons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3.0台灣(中華民國)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