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yasiddhiśāstra (Cheng Shi Lun / Treatise of Establishing Reality) 成實論
Scroll 1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成實論卷第十三訶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二禪品第一百六十六
[0341b09] 滅諸覺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 入第二禪。問曰。若第二禪說滅覺觀。當知 初禪必有覺觀。如二禪中有喜故。三禪說
滅喜。答曰。如初禪中無苦根亦說苦根。 第二禪滅此亦如是。問曰。初禪中雖無苦 根而有諸識。諸識是苦根所依。故說初禪 苦根不滅。答曰。初禪中雖有諸識非苦根
所依。問曰。五識性是苦根所依。以性同故 說初禪有苦。答曰。若爾憂根從意識性生。 故應一切處有。問曰。今何故說二禪中苦根
滅。答曰。初禪近不定心。不定心者能生欲 界繫諸識。於中生苦根。是故不說初禪苦 滅。問曰。若爾初禪亦近憂根。是憂根亦應
說若第二第三禪滅。答曰。依欲憂根從依 欲喜生。得淨喜則不淨喜滅。是故初禪中 無憂根。依不定生苦根。初禪近散心故 不名為滅。又如三禪無苦。亦說斷苦樂
故入第四禪。是事亦爾。又行者於初禪中 定未具足。常為覺觀所亂。故說二禪滅 諸覺觀。內淨者二禪攝心深。故散亂常不 得入內無亂心故名內淨。是二禪體一心。
無覺無觀者。一心名。心行一道亦名為禪。 即是內淨。得此深定故覺觀不生。不如初 禪心數在覺觀。故說無覺無觀。定生喜樂
者。初禪以離故得喜。此中定成就故得喜。 故曰定生。問曰。初禪中喜二禪中喜有何差 別。答曰。初禪以滅憂故喜。二禪滅苦故喜。
又初禪中喜違不淨喜故得。二禪中喜違 淨喜故得。雖俱以愛因緣故喜。而初禪 喜弱。問曰。如是義為有漏為無漏。答曰。 皆是有漏。有我心則有喜。若無漏心則無
我。無我故無喜。問曰。無漏無喜是事不 然。佛七覺中說喜覺分。覺分但是無漏。故 知有無漏喜。又經中說。心喜者得身猗。 身猗則受樂。若無無漏喜亦應無無漏猗
樂。又佛見眾僧深行善法。則生歡喜。故知 有無漏喜。答曰。汝以七覺證無漏喜。是 事不然。覺分二種。有漏無漏。如經中說。行
者聽法時能斷五蓋。修七覺分。又覺名無 學智。若為覺行不淨等法。皆名覺分。汝 說亦不應有無漏猗者。先生喜已後得無 漏。謂如實知見。又非一切猗皆因喜生。如
三禪已上無喜亦有猗。又我等不說離智 別有受法。此無漏智初來在心說名為樂。 是故有無漏樂。但不因喜生。又經中說。除 身心麁重名猗。得無漏時身心調適。是故
有無漏猗。又佛常行捨心。是故言佛有喜。 此事應明。又若人無我我所則無喜。若羅 漢有喜。亦應有憂。而實無憂故知無喜。
問曰。如初二禪有喜無憂。羅漢亦爾。有 喜無憂有何咎耶。答曰。諸禪定中有憂如 根義中說。憂喜乃至有頂。苦樂隨身乃至 四禪。又趣三禪中說離喜行捨。故知無無
漏喜若有云何言離。又無漏心不應有喜。 喜皆依假名想分別。有問曰。若爾則初二禪 中無無漏受。經中說。初禪二禪但有喜未
有心樂。今喜亦無復何所有。答曰。此喜離 喜等不說無漏禪。更有經說無漏禪。所謂 行者。何相何緣。入初禪不念是相是緣。但
觀初禪中所有色受想行識。如病如癰乃至 無我。問曰。如病如癰如箭痛惱。此四是世 間行非無漏。是故汝以此經為證。不能成
無漏也。答曰。此四行皆是苦之異名。故名 無漏。問曰。學人亦無無漏喜耶。答曰。若在 道心爾時無喜。在俗則有。無學常無。問曰。
經中說。以喜樂心能得四諦。云何言無無 漏喜。答曰。無我心即名為樂。行者得無我 心。破壞顛倒知真實故。心則快樂無別有 喜。又此經明不以喜能得實智。故如是
說。
◎
◎三禪品第一百六十七
[0342a22] 離喜行捨憶念安慧受身樂。是樂聖人亦 說。亦捨憶念行樂入第三禪。問曰。何故離 喜。答曰。行者見喜能漂故離。又此喜從
想分別生。喜動轉相。從初已來苦常隨逐。 以此故離。又行者得寂滅三禪故捨二禪。 又從喜生樂淺。離喜生樂深。如人於妻子 等不能常喜。以喜從想分別生故。樂不
從想分別生故。能常有。行者亦爾。喜初來 則以為樂。後則厭離。問曰。若人為熱所惱 則以冷為樂。行者為何苦所惱。故以三 禪為樂。答曰。二禪中喜是發動相如刺
棘。行者為此喜所惱。故於無喜定中而 生樂心。問曰。隨有熱苦則以冷為樂。若 得離熱冷則非樂。行者若以離喜。何故 於三禪中猶生樂心。答曰。生樂二種。或由
苦在。如有熱苦則以冷為樂。或由離苦 如離怨憎。如佛離拘舍彌比丘言我安 樂。是事亦爾。得離動相故於二禪生樂。 如離五欲故以初禪為樂。行捨者。以離
喜故心得寂滅。行者先深著喜心多散亂。 今得離故其心寂滅。故說行捨。憶念安慧 者。於喜過中此二常備。不令喜來破壞。又
憶念者。憶念喜安慧見喜中過。受身樂者。 離喜行捨捨即是樂。以無動求故。是樂不 從想分別生。故名身受樂。聖人亦說。亦捨
者說名隨世人。故說名為樂。如說非想非 非想處心。不貪著故捨。憶念行樂者。是人 知捨。謂見喜過而生厭離。故得妙捨。又憶
念亦妙。謂能念喜過。此中亦應說安慧。與 念同行故不說。樂者是第一樂。是故聖人 亦說亦捨。問曰。三禪中有受樂。何故說 捨樂。答曰。我此論中不說離受別有捨
樂。受樂即是捨樂。問曰。若爾第四禪中應 說受樂。以有捨故。答曰。我說四禪亦有 受樂。但為滅第三禪樂故如是說。問曰。
若俱是受樂。何故初禪二禪名喜。三禪名 樂。答曰。以想分別故名喜。無想分別故名 樂行者於第三禪心轉攝故。無想分別故 名為樂。又得三禪寂滅轉深。故名為樂。
如說動求心聖人名苦。動名分別言此是 樂。
四禪品第一百六十八
[0342c06] 除斷苦樂先滅憂喜。不苦不樂捨念清淨 入第四禪。問曰。若先斷苦何故於此中說。 若必欲說應言先斷。如先滅憂喜。答曰。
四禪名不動欲成此不動相故。說無四 受。所以者何。動名發動。行者為苦樂所 侵則心動。心動則生貪恚。故斷苦樂。令 心不動。問曰。若第四禪受利益最大。何故
不名為樂。答曰。是受寂滅故說不苦不樂。 隨心念知此是樂則名為樂。得第四禪 離三禪樂。故不以為樂。捨念清淨者。此中 捨清淨。以無求故。三禪有求謂此是樂。
又此禪中念亦清淨。所以者何。三禪中以著 樂故憶念散亂。至第四禪中貪樂斷故。 憶念清淨。問曰。何故四禪不說安慧答曰。
若說憶念清淨。當知已說安慧。以此二法 不相離故。又此是禪定道非智慧道。安慧 是慧故不說。第三禪後分中亦不說安慧。 但說行捨憶念樂。不說行捨念慧樂。又此
憶念能成禪定。若人定未成時要以取想憶 念能成。所以獨說。又得上功德捨下功德。 不須思惟故不說慧。問曰。不苦不樂受是
無明分。四禪中多與慧相違。故不說慧。 答曰。若爾不苦不樂受不應為無漏。樂受 是貪分故亦無無漏。問曰。三禪中為違自 地過故說安慧。為違他地過故說憶念。
四禪自地無如是過。故不說安慧。答曰。四 禪亦有貪等過故應說安慧。是中貪過細 微難覺。故必應當說。餘地中亦應說而不
說。故知應如我答。問曰。何故四禪出入息 滅。答曰。息依身心。何以知之。隨心細時喘 息亦細。四禪心不動。故出入息滅。又如人
疲極。若擔重上山則喘息麁。息時則細。四 禪亦爾。以無動相心止息。故出入息滅。 有人言。行者得四禪四大故。身諸毛孔閉。
是故息滅。此事不然。所以者何。飲食汁流 充遍身中。若諸毛孔閉則不應行。而實不 可。故知四禪心力能令息滅。問曰。四禪中
無樂受。是中云何有愛使。經中說樂受中 愛使。答曰。是中有細樂受。但斷麁樂。故說 不苦不樂。如風動燈。若置密室則名不 動。是中必有微風。然但無麁風故名不
動。四禪亦爾。必有細樂。斷麁苦樂故。名 不苦不樂。
無邊空處品第一百六十九
[0343a21] 過一切色相滅有對相。不念一切異相入 無邊虛空處。色相名色香味觸相。行者以何 故過。謂此色中有對有礙。及諸異相。謂鍾
鼓等。此諸相是種種煩惱種種業種種苦因。 以此故過。若過一切色相則有對相滅。有 對相滅則無異相。是中略故。不說過此故
此滅。復有人言。一切色相者。即是眼識所 依止相。有對相者。是耳鼻舌身識所依止 相。異相者是意識所依止相。此事不然。所
以者何。若言滅有對相。則已攝色。何故別 說。又離色相對相。無別有意識所依止色。 是故不應別說異相。應如先說。入無邊虛
空處者。行者以色相逼閙疲惓故觀無邊虛 空。內取眼鼻咽喉等虛空相。外取井穴門向 樹間等虛空相。又觀身死棄之塚間。火燒滅
盡。若鳥狩食噉虫從中出。故知此身先 有虛空。問曰。是虛空定以何為緣。答曰。初 緣虛空成已自緣諸陰。亦緣他諸陰。所以
者何。以悲為首作如是念。眾生可愍為色 相所惱。問曰。此定何眾生緣。答曰。緣一切 眾生。問曰。是行者離色相。云何能緣欲色
眾生。答曰。是行者能緣色。但於色中心不 通暢。不樂不著。如經中說。若聖人深見憶 念五欲。於中不樂不通不著。畏沒退還如
燒筋羽。若念泥洹心則通暢。此人如是亦 能緣色。但不貪樂。又如行者雖離色相 以虛空邊能緣四禪。如無色定能緣無漏 色。是中無過非煩惱處。故餘亦應爾。問曰。
虛空是色入性。云何緣此能過色相。答曰。此 定緣無為虛空。故能過色。問曰。此定不緣 無為虛空。所以者何。此定方便中說緣眼
等中空。故知緣有為虛空。又經中不說無 為虛空相。但說有為虛空相。所謂無色處名 虛空。是故無無為虛空。答曰。色性不名虛
空。所以者何。經中說虛空無色不可見不可 對。問曰。更有經說。因明知虛空。除色無 有餘法因明可知。答曰。無色名虛空。諸
色以明可知。是故因明則知色無。非有 虛空。又於闇中亦知虛空。盲人以手亦知 虛空。又以杖亦知此是虛空。故知虛空非 是色性。色不以此等因緣可知。又色是有
對虛空無對。又以火等能盡滅色。而不能 滅虛空。若虛空滅更名為何法。問曰。若 有色生則虛空滅。如起牆壁是中則無復
有虛空。答曰。此中色生。是色竟無所滅。所 以者何。色無名虛空。無法不可更無。是故 色不滅空。又汝言虛空是色。此中無有因
緣可令是色。問曰。現見門向等中虛空。現 見事中不須因緣。答曰。虛空不可現見。 先已破故。所謂闇中亦可知等。問曰。若虛
空非色為是何法。答曰。虛空名無法。但無 色處名為虛空。問曰。經中說。因六種故眾 生受身。又說。虛空名不可見無色無對。若
無法。不得作如是說。無有說兔角。名不 可見無色無對。答曰。若實有法皆有所依。 如名依色色亦依名。虛空無依故知無法。
汝言空種是亦不然。所以者何。色礙於色 是色得異色無。故得增長。以此義故。佛 說因六種眾生受身。汝言虛空無色無形 無對。亦以破諸物。故作如是說。不說有
虛空相。汝言無有說兔角。為不可見無色 無對。是亦不然。所以者何。皆由虛空得 有所作去來等事。兔角等中無如是義。問 曰。心亦如是。無色無形無對可言無耶。
答曰。心有作業謂能取緣。虛空無業。但以 無故得有所作。故知無法。是故此定初 緣虛空。問曰。此定能緣何地。答曰。緣
一切地及緣滅道。問曰。有人言。諸無色定 雖能緣滅。但緣比智分滅不緣現智分滅。 是事云何。答曰。緣一切滅。以現法智緣現
在自地滅。以比智緣餘滅。道亦如是。能緣 一切法故。問曰。生無色界眾生。能起餘地 心不。答曰。能起餘地心及無漏心。問曰。若
爾云何不沒。答曰。住業果報中。故能不沒。 如欲色界中神通力故。住異色異心而能 不沒。彼中亦爾。問曰。無邊虛空定與虛空
處一切處。有何差別。答曰。欲入虛空定方 便道名一切。入定成已名虛空定。是中定因 果。是地一切有漏無漏。若定非定若垢若淨。 皆名無邊虛空處。
三無色定品第一百七十
[0344a15] 過一切無邊虛空處。入無邊識處。行者深厭 色。故亦捨色治法如人渡河已亦棄船去。 如得出賊欲遠捨去。行者亦爾。雖因空
破色亦欲遠去。無邊識者。行者以識能緣 無邊虛空則識無邊。是故捨空緣識。又如 為色疲倦故緣虛空。如是為虛空疲勞 欲止息故。但緣於識。又此人以識能緣空
故。謂識為勝。故但緣識。行者以識隨緣隨 時故有無邊疲惓。厭離欲還破識。故入 無所有處。作如是念。隨有識則苦。我若有
無邊識。必當有無邊苦。是故攝緣識心。心 微細故謂無所有。復作是念。無所有即是 想。想為苦惱如病如癰。若無想復是愚癡。
我若見無所有即為是有。故於諸想未得 解脫。行者見想為衰患無想為癡。寂滅微 妙。所謂非想非非想處。凡夫常怖畏無想以
為愚癡。是故終無能滅心者。有人言。無想 眾生亦能滅心。是事不然。所以者何。若色 界中能滅心者。無色界中何故不能。問曰。
色界有色故能滅心。無色界中先已滅色。 今復滅心。若見色心俱滅則驚怖迷悶。答 曰。若在彼中不能滅者。於此間生則應
能滅。如滅盡定。問曰。是滅心果無想。是故 若滅色心則為永失。答曰。滅盡定亦有有 心果。此事亦爾。又若果不斷亦名住於果。
如在變化色。變化心中還生果。故不名永 滅。是故色界中不應說滅心。若說者無色 界中亦應當說。又無想定中心不應滅。所 以者何。行者要厭離心故能滅心。若厭心
者。尚不應生無色界中。況生色界。又凡 夫於心深生我想。如經中說。凡夫長夜貪 著此心。謂之為我。是故不能無餘厭離。又
經中說。外道能說斷滅三取。而不能說斷 我語取。是故不能滅心。又若正知因緣 法者。能得心空。如猿喻經說。凡夫或能離 身。而不能離心。寧觀身常勿觀心常。所
以者何。眼見是身或住十歲乃至百年。所 謂若心若意若識。如事念念生滅變異。如 猿猴緣樹捨一枝攀一枝不住一處。若 聖弟子於中正觀因緣法故。能知無常。又
知因緣法者。以受差別故。能分別識。諸外 道輩以無分別因緣智故。不能滅心。又 凡夫離色不離心。故不得解脫。若俱能 滅心。復以何故不得解脫。又凡夫人怖畏
滅故。於泥洹中終不能生安隱寂滅想。 如經中說。無我無所有。是凡夫人深怖畏 處。又於無想中生愚癡心。若於泥洹不 生寂滅安隱想者。云何當能滅心。又凡夫
法要因上地能捨下地。是故無能滅心因 緣。但以定力細想現前心不覺故。自謂無 想。若起麁想即時退墮。如少智人名曰無 智。如食少醎名為無醎。如迷悶失念。蟄
虫氷魚。如說非想非非想處。此中亦爾。雖 實有想隨世俗故說名無想。
滅盡定品第一百七十一
[0344c12] 過一切非想非非想處。身證想受滅。問曰。 何故諸禪中不說過一切。無色定中不說 滅耶。答曰。我說諸禪定中皆有覺觀喜
樂等法。是故不說過一切也。問曰。無邊 虛空處有色心。此事已明。故無色中亦不應 說過一切。答曰。若入無邊虛空定中。得
脫色心。而不得脫覺觀等法。復有人言。 若說過滅沒。皆義一而異名。又無色中定 心堅固。下地中心為散亂所壞。是故不說 過一切。問曰。若俱說有刺棘謂色相等。
何故說心堅固耶。答曰。雖俱說刺棘亦名 第四禪為無動。如是無色定中定力大故。 得名堅固。問曰。學人不應得滅盡定。以 未過一切非想非非想處故。答曰。學人能
見非想非非想處一切行滅。但未能令其 不生。故得說過。問曰。若此中意以泥洹為 滅者。汝先言九次第中滅是心心數滅。是
則相違。答曰。滅定二種。一者諸煩惱盡。 二煩惱未盡。煩惱盡者在解脫中。煩惱未盡 者在次第中。一滅煩惱故名滅定。二滅心
心數法故名滅定。滅煩惱是第八解脫。亦 名阿羅漢果。阿羅漢果名滅一切想令不 復生。此中雖滅諸想。有餘結故不能令 更不生。問曰。若行者以九次第定能滅心
者。須陀洹等云何能證心滅法耶。答曰。九 次第中滅名為大滅。若人善修諸禪定。道心 力強故能得此滅。若無斯力則但有滅。不
能如是為大力故。說次第定。餘處亦有 心滅。如第四禪中能滅心心數法入於無 想。初禪等中何故無滅。又餘處亦應有滅 心義。如經中說。須陀洹等皆能證滅。但心
滅名滅。更無餘法滅。故知離此九地亦有 心滅。問曰。若滅盡定能滅一切心心數法。 何故但說想受滅耶。答曰。一切心皆名為
受。是受二種。一想受。二慧受。想受名有為 緣心。以想行假名法中故。假名二種。一因 和合假名。二法假名。是故一切有為緣心皆
名為想。慧受名無為緣心。是故若說想受 滅者。則為說一切滅。問曰。一切心心數法 中受想最勝。是故獨說。所以者何。煩惱有二
分。一愛分。二見分。受生愛分。想生見 分。又欲色界中受勝。無色界中想勝。是故但 說二種。又諸識處中但說受想。識處從心
起故即名為行。又若說受想滅則說一切 心心數滅。以諸心數不相離故。答曰。不 然。汝言勝故獨說。應當說心。所以者何。處
處經中說。心為王。亦是二分煩惱所依。亦 以心差別故名為受想。故應說心。又說心 則易。是故汝說非也。問曰。此定何故說身
證耶。答曰。八解脫皆應說身證。又是滅法 非言所了故說身證。如觸水者則知冷 相。非聞能知。此事亦爾。又此是無心法。故
應以身證。問曰。汝說滅定是無心法。此義 不然。所以者何。入此定者是眾生。世間無 有無心眾生。是故不然。又經中說。命熱識
此三法常不相離。故無滅心。又一切眾生 皆以四食得存。入滅盡定則無諸食。所以 者何。是人不食揣食。觸等亦滅。故無食也。
又心從心生。若此心滅餘心不生。無次第 緣故。後心云何更生。又心但入無餘泥洹。 斷相續時滅。非餘處滅。如經中說。以色 過諸欲。以無色過色。以滅過諸作念思
惟。心為作念思惟。要以滅能過。得有餘泥 洹則垢心滅。得無餘泥洹則無垢心滅。此 是佛法正義。又入滅定者不名為死。心
滅名死。若滅心還生。死者亦應更生。然則 終無有死。若滅心還生。入泥洹者亦應還 生。然則終無解脫。而實不然。故心不滅。答
曰。汝言無無心眾生。雖同無心而異於死。 如經中。問入滅盡定者。與死有何差別。 答曰。死者命熱識三事都滅。入滅盡定者 但心滅而命熱不離於身。故知應有無心
眾生。又是人心得常在。以得力故亦名有 心。不同木石。汝言三事不相離者。為欲 色界眾生故。說無色界中有命有識而無 熱。又入滅盡定者。有命有熱而無識。即
此經中亦說識離於身。是故若言三事不 相離者。隨有處說。汝言無食云何存者。 此身已先意思食故住現在。以冷等觸故 能持身。汝言心因心生心與異心作因。作
因已滅。是故能生異心。問曰。云何滅心能 生異心。如眼已滅則不能生識。答曰。如 已滅業能生果報。是事亦爾。又意與意識
二事相礙。眼與眼識不如是。是故非因。汝 言斷相續時心滅。是事不然。滅有二種。 色滅心滅。或色滅非心。如無色中。或心滅
非色。如入滅定。或色心俱滅。如斷相續 時。汝言入滅盡定不名死者。是人命熱。不 滅死者三事都滅。是則為異。又此人因命
熱故心能更生。死者不爾。汝言若滅心還 生則無解脫。是事不然。所以者何。入泥洹 者。先業所受命熱識滅不期更生。此人命
熱不滅。先期心生。如滅盡定品中說。入滅 盡定者。因是六入及身命故還能起。是故 心能更生。入泥洹者心更不生。故知此定
無心。問曰。何故施起此定者能得現報。 答曰。從此定起心深寂滅。如經中說。起滅 定者心順泥洹。又是人禪定力強。依此定
故智慧亦大。智慧大故能令施者得勝果報。 如人供養百千聲聞不如一佛。是中皆以 智慧為勝。不在斷結。是事亦爾。又入此 定者。以多善法勳修其心。故生大果。如
善治田所收必多。又施能厭世者。則得 大報。起滅定者深惡世間。是故供養為勝。 又施淨心者得大果報。非垢心者。此人 不以假名垢心。是故供養得大果報。又是
人常在第一義諦。餘人住於世諦。又此人 常住無諍法中。所以者何。有為緣心則有諍 訟。又如經中說。稊稗害禾。貪欲害心。是故
施無欲人得大果報。貪欲因緣謂假名相。 起此定者緣泥洹故。離假名相。又經中說。 若人受檀越供已入無量定。是檀越以此 因緣得無量福。起滅定者。緣泥洹心是
名無量此滅亦是無量。得無量福。故能得 現報。又以八功德嚴此福田。泥洹緣心是 真正見。餘分隨從。是故能生現報。問曰。有
人言。滅盡定是心不相應行。亦名世間法。此 事云何。答曰。如上說。起此定者有深寂滅 等諸功德。是功德世間所不應有。問曰。滅
盡定名為遮法。以此法故令心不生。是 故應名心不相應行。如鐵得火則無黑相 離火還生。此事亦爾。答曰。若爾者泥洹亦 應是心不相應行。所以者何。因泥洹故餘
陰不生。若泥洹非心不相應行者。此定亦 不應名不相應行。但諸行者法應如是。入 此定中隨所願故心能不生。是故不應說 名不相應行。問曰。此定如是次第入者。亦
應次第起耶。答曰。亦次第起漸入麁心。問 曰。經中說初起滅盡定者。觸三種觸。所謂 無動無相無所有。何故如是。答曰。無為緣心
中所有觸名無動無相無所有。無動即是空。 有為緣心輕故有動。所謂取色受等。空中無 相。無相中無貪等所有。此無心者初緣泥
洹。後緣有為。故說起時觸三種觸。問曰。有 人言。入滅盡定心是有漏。起定心或有漏 或無漏是事云何。答曰。非有漏。行者欲入
此定。先來破壞一切有為破已故入。起時泥 洹緣心現前。故知俱是無漏問曰。經中說。行 者入滅盡定不自念入。起時亦不自念。
若爾云何能入。答曰。常修習故定力堅強。雖 不自念而能得入。又此行者從斷有為爾 來入滅。若不制心令緣有為。則不名入。
是故經說。入此定者先調習心。故能得入。 問曰。若無異空可得修無為緣心更得何 利。答曰。久修習故定則堅固知見明了。如有
為緣心見念念滅。亦無異念念滅。但久修習 則心堅固。此事亦爾。
十一切處品第一百七十二
[0346b15] 不壞前緣心力自在名一切處。行者取少 相已。以信解力令其增廣。所以者何。此攝 心力。若入實中。則皆能令空。入信解中皆
能令隨先所取相。問曰。何者是信解性。答 曰。青等諸色無量。略說其本有四。地等四 大是。四色本能破此八事。是名虛空。以識
能知無邊空。故亦名無邊。所以者何。非有 邊法能取無邊。是名為十。問曰。地中實有 水等。行者云何能觀但是地耶。答曰。久習
此觀常取地相。後但見地不見餘物。問曰。 行者所見地相實為地不。答曰。以信解力 故見為地。非實為地。問曰。若變化力有
所變化亦非實耶。答曰。變化以定力成。故 所作皆實。所謂光明及水火等。問曰。有論師 言。八一切處但在第四禪中。是事云何。答
曰。若在欲界及三禪中。有何咎耶。後二一 切處各當自地。此十皆是有漏。以不壞緣 故。問曰。虛空相非破色耶。答曰。行者亦以
信解取眼鼻等空相為空。不能直破實 色。是故亦名信解。問曰。經中說。入一切地 定者。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何故作如是
念。答曰。行者見心遍滿故生此念。一切是 我。問曰。有人言。此定但緣欲界繫地等。是 事云何。答曰。若緣一切欲色界繫地等有何
咎耶。假令此定更緣餘法。復有何咎。又此 定是信解觀虛妄緣無有不虛地等。問曰。 佛弟子亦觀地等。是事云何。答曰。學人若觀
皆為破壞。問曰。實非一切皆是地等。云何 此定非顛倒耶。答曰。此觀中有癡分。以此 觀中起我見故。不淨等觀雖非真實而隨
順離欲。此觀不爾。故有癡分。問曰。何故不 觀受等無邊。但觀識耶。答曰。可取是地等。 取者是識。是故見識不見受等。又先說受
等皆心之差別。又行者不見受等遍滿。以 不一切處受苦樂故。佛弟子若行此定。 為壞緣故。所以者何。此緣是行者所貪著 處。若不破壞則同凡夫。
無常想品第一百七十三
[0346c24] 無常想苦想無我想食厭想一切世間不可樂 想不淨想死想斷想離想滅想。無常想者。謂 無常法中定知無常。問曰。何故一切無常。答
曰。是一切法皆從緣生。因緣壞故皆歸無 常。問曰不然。有法雖從緣生而非無常。 如外經說。為三祠者得生常處。又梵世
身常。答曰。汝法中亦說。釋提桓因。能作百 祠亦復退墮。又偈中說。多諸帝釋等造過百 千祠。皆悉無常盡。百千祠者猶不在。故知
三祠非常。又釋提桓因及天王等身分亦盡。 是故從緣生法無有常者。又汝法中以韋 陀為貴。韋陀中說由智慧。故得不死法。 如說見日色大人過於世性。先隨順此人
意。能得不死道。更無餘道。小人神小大人 神大。常在身中。若人不知此神相者。雖復 讀誦韋陀等經無所益也。又梵世身皆是
無常。何以知之。汝法中說。梵王亦常祀祠 持戒。為諸功德。若知身常何故為福。又聞 汝經中說。諸梵王有惡婬欲。若有婬欲必
有瞋等一切煩惱。若有煩惱必有罪業。 如是罪人云何當能得常解脫。又非一切 神仙皆為天祠。亦不一切行梵天道。若此 是常則盡應為之。又一切萬物皆悉無常。所
以者何。若地水火風大劫盡時更無有餘。 又時轉如輪。故知無常。又成就戒定慧等無 量功德。諸大聖人定光佛等及辟支佛摩訶
三摩等劫初諸王。皆悉無常。當有何物常 耶。又佛自說。一切生法皆無常定相。如牛 糞經中說。佛以少牛糞示諸比丘。無爾所
色常定不變。是經中廣說釋梵轉輪諸王果 報亦盡。故知一切無常。又三界一切皆有 壽量。阿鼻地獄極壽一劫。僧伽陀地獄壽 命半劫。餘則或多或少。龍等極多亦壽一
劫。餓鬼極多壽七萬歲。弗于逮壽二百五 十歲。拘耶尼壽五百歲。欝單越定壽千歲。 閻浮提壽或無量劫或十歲。四天王天壽 五百歲乃至有頂壽八萬劫。故知三界一切
無常。又以三種信信知無常。現見中無有 法常。聖人所說中亦無法常。比知中亦無 有常。要先現見後比知故。又若有處常。何 有智者滅一切法而求解脫。誰不欲與所
愛常共同止受諸樂者。而實智者皆求解 脫。故知生法無得常者。又復當說一切生法 皆念念滅。尚無暫住況有常耶。問曰。修 無常想能辦何事。答曰。能破煩惱如經中
說。善修無常想。能壞一切欲染色染及無色 染掉慢無明。問曰不然。此無常想亦增貪 欲。如人覺知盛年不久。則深著婬欲。知 華不久鮮則速用為樂。知他妙色非已常
有。則駛增婬欲。如是隨知無常則生貪 著。故無常想不壞貪欲。亦有人知無常 故而為殺等。又乃至畜生皆知無常。而亦 不能破諸煩惱。是故修無常想無所利
益。答曰。以無常故生別離苦。失盛年安樂 壽命富貴。智者以此則不生喜心。無喜心 故不生貪心。因受故愛受滅則愛滅。故無
常想能斷貪欲。又若法無常即為無我。行者 能觀無常無我則不生我心。無我心故無 我所心。我我所無故何所貪欲。又能修習無
常想者。於自他身見念念死。云何生貪。 又行者隨所求事皆無常壞敗。則為所誑。 以虛誑故不生貪著。如小兒尚知空捲 誑故不生貪著。又眾生不喜不牢固事。
如人不憙朽故器物。亦如女人聞某男子 命不過七日。雖復盛年端正尊貴勢力。誰 當喜者。是人正以無常想故不生貪著。又 智者常習別離想。故不樂和合。所以者何。
智者憶念退墮等苦。乃至天欲尚不生貪。 但求解脫。汝言無常增貪欲者。是事不然。 若人未斷我慢。見外物無常故生憂悲。失
所愛惜故生貪求。是凡夫人除捨欲樂。更 不知離苦。猶如嬰兒為母所打還來趣母。 智者知苦因猶在苦不可滅。即捨苦因。 所謂五陰。又此行者壞裂內陰得無我心。
雖失外物不生憂惱。得無我者。更何所 求。無常想者亦無所求。又此無常想若未 能生苦無我想。則不名具足能破煩惱。故 經中說。應一心正觀五陰無常。若不壞內
陰見外物無常。以有我心故生憂悲。此則 不名正觀。又人雖見無常亦不生厭離。 如屠獵等。是人雖知無常不名善習。又人 雖能正觀而不能常勤修習。則貪心間錯。
故說一心。又人少修無常而多煩惱則不 能壞。如藥少病多。此事亦爾。故說一心正 觀無常能破煩惱。又知法無常。是名真智 慧。真智慧中無有貪等煩惱。所以者何。
以無明因緣故有貪等。當知無常非增貪 欲。又無常想能滅一切煩惱。行者若知此物 無常。則無有貪。又知此人必自當死何為
生瞋。何有智人瞋將死者。又若法無常。云 何以此而生高心。又知諸法無常性故。則 不生癡。以無癡故亦無疑等。故知無常相 違諸煩惱。
◎
苦想品第一百七十四
[0348a02] ◎若法侵惱是名為苦。是苦三種。苦苦壞苦 行苦。現在實苦。謂刀杖等。是名苦苦。若愛 別離時所有苦生。謂妻子等。是名壞苦。若
得空無我心。知有為法皆能侵惱。是名 行苦。隨此苦心名為苦想。問曰。若修苦想 得何等利。答曰。是苦想有厭離果。所以者 何。修苦想者無依貪憙。無此喜故則無
有愛。又行者若能知法是苦則不受諸行。 若法雖無常無我不能生苦。則終不捨。以 苦故捨。以捨苦故於苦得脫。又一切眾生
最所怖畏。所謂是苦。若少壯老年賢愚貴賤 知此苦相。皆生厭離。一切行人於泥洹中能 生安隱寂滅心者。皆於生死生苦想故。何
以知之。若眾生為欲界繫苦所惱。則於初 禪生寂滅想。如是展轉乃至有頂苦之所 惱。則於泥洹生寂滅想。又生死中所有過
咎。謂苦是也。如經中說。色中過者。謂色無 常壞敗苦相。又以無明故貪著此苦。何以 知之。眾生於真苦中生樂想故。深生苦
想。則得厭離。是故佛言。我為能覺苦者 說苦諦。此中佛因世諦示如是義。隨一切 天人世間生樂想處。我諸弟子於中生苦 想。生苦想已則能厭離。又極愚癡處。謂於
苦中而生樂想。以此想故。一切眾生往來 生死。心識惱亂。若得苦想則得解脫。又以 四食能致後身。以此苦想能斷諸食。如子
肉食。如無皮牛食。如火聚食。如百矟刺食。 如是說四食中皆是苦義。以此苦想能斷 諸食。又修苦想者意不樂住四識處中皆 見苦故。如癡蛾投火以樂想故。智者知火
能燒則能遠離。凡夫亦爾。無明癡故投後身 火。智者以苦想故能得解脫。又一切三界 皆是苦苦因緣。於中苦受是苦能生苦受。
是苦因緣。雖不即苦久必能生。是故當觀 世間一切皆苦。生厭離心。不受諸法。則得 解脫。
無我想品第一百七十五
[0348b10] 行者見一切法皆破壞相。若著色為我。是 色敗壞知是敗壞相故。則離我心。受等亦 爾。如人為山水所漂有所攬捉皆斷脫
失。行者亦爾。所計為我見此物壞則知無 我。是故於無我中修無我想。問曰。修無我 想得何等利。答曰。修無我想者能具苦想。
凡夫以我想故。於實苦中不能見苦。以 無我想故。於少苦中尚覺其惱。又於無我 想故能行捨心。所以者何。以我想故畏我 永失。若能實知但失於苦。無我可失則能
行捨。又以無我想能得常樂。所以者何。 一切無常。是中若生我我所心。則謂我當 無。我所亦無。則常有苦。若作是念。無我我
所。諸法壞時則不生苦。又行者以無我想 故心得清淨。所以者何。一切煩惱皆從我 見生。以此事益我故生貪欲。此事損我故 生瞋恚。以此是我即生憍慢。我命終後當
作不作即生見疑。如是皆以我故起諸煩 惱。以無我想故諸煩惱斷。煩惱斷故心得 清淨。心清淨故能等金石栴檀刀斧稱讚 毀罵。心離憎愛安隱寂滅。故知無我想者
心得清淨。又除無我想更無餘道能得解 脫。所以者何。說有我者若知無我無我所 有。能生如是決定心時。即得解脫。問曰 不然。或以無我想更生貪心。如貪女色
皆以非我親故隨以非我能集罪福。所以 者何。自損益身則無罪福。答曰。有我心者 能生貪欲。於自身中生男子相。於他身中 生女人相。然後貪著。又貪著之起。皆由
假名。彼相即是假名。故非無我而生貪心。 又無我心者不集諸業。如阿羅漢斷我想 故諸業不集。此無我想能斷一切煩惱及業。 故應修習。
◎
成實論卷第十三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2 冊 No. 1646 成實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