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n Yang Shengjiao Lun 顯揚聖教論
Scroll 1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七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成現觀品第八之餘
[0562a23] 論曰。如是已得煖等善根。當知從此入於現 觀。頌曰。
從此無加行 解脫智三心
一百一十二 煩惱斷十攝
[0562a27] 論曰。從此無間無有加行。解脫見道所斷隨 眠三心智生。一內遣有情假緣智。二內遣諸 法假緣智。三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此
中前二是法智。第三是種類智。如是三智能 斷一百一十二煩惱。如是煩惱十種所攝。一 百一十二煩惱者。謂欲界見苦諦等所斷各
有十種。色無色界見苦諦等所斷各有九種。 謂各除瞋。如是名為一百一十二煩惱。何等 十煩惱所攝。謂五見自性五非見自性。如前 已說。復次頌曰。
此證菩提分 六種淨智相
行無分別故 隨所作建立
[0562b10] 論曰。當知此智真證覺分非方便位。亦是六 種清淨智相。所謂法智種類智苦智集智滅 智道智相。此智無分別故但隨所作建立六
智相貌。不由行差別故建立六種。應知。復 次頌曰。
菩薩在此位 先修勝因力
於自他身苦 起平等心性
[0562b17] 論曰。在此現觀位中諸菩薩。由先修習勝資 糧力故。於自他相續苦中起五種平等心。謂 麁重平等心。無我平等心。斷精進平等心。無
愛味精進平等心。一切菩薩現觀平等心。復 次頌曰。
是大我意樂 於自性無得
廣意樂當知 二性無分別
[0562b24] 論曰。當知此平等心性即是大我阿世耶。及 廣大阿世耶。於遍計所執自性無所得故。於 有漏無漏二性過失功德亦無所得。由無分
別故。復次頌曰。
次上十六行 清淨世間智
對治界地故 究竟事成就
[0562c01] 論曰。從此諦現觀已上。於修道中有十六行。 世出世清淨智生。謂於欲繫苦諦生二智。一 現觀審察智。二現觀決定智。於色無色繫苦
諦亦有如是二智。如於苦諦有四智。如是於 集滅道諦亦各有四智。如是總有十六種智。 復次如是現觀智。若聲聞等所得。為對治欲
色無色三界雜染。若諸菩薩所得。為對治十 種地障。如是當知諸所作事成就究竟。所謂 轉依究竟亦是現觀智究竟。亦名究竟現觀。 復次頌曰。
此現觀差別 或六或十八
相勝利眾多 隨經論所說
[0562c13] 論曰。當知現觀差別復有六種。一思現觀二 信現觀三戒現觀四現觀智諦現觀。五現觀 邊智諦現觀六究竟現觀。問思現觀以何為
體答以上品思所生慧為體。或彼俱行菩 提分法為體。問信現觀以何為體。答以上品 世出世緣三寶淨信為體。或彼俱行菩提分
法為體。問戒現觀以何為體。答以聖所愛身 語等業為體。或彼俱行菩提分法為體。問現 觀智諦現觀以何為體。答以緣非安立諦聖
慧為體。或彼俱行菩提分法為體。問現觀邊 智諦現觀以何為體。答以緣安立諦聖慧為 體或彼俱行菩提分法為體問究竟現觀以 何為體答以盡智無生智等為體。或彼俱
行菩提分法為體。
[0562c27] 又此現觀差別有十八種。謂聞所生智現觀。 思所生智現觀。修所生智現觀。順決擇分智 現觀。見道現觀。修道現觀。究竟道現觀。不
善清淨世俗智現觀。善清淨世俗智現觀。勝 義智現觀。不善清淨行有分別智現觀。善清 淨行有分別智現觀。善清淨行無分別智現
觀。成所作前行智現觀。成所作智現觀。成所 作後智現觀。聲聞等智現觀。菩薩等智現觀。 復次如是現觀相貌勝利。隨諸經論多種應
知。問思現觀有何相貌。答若有成就思現 觀者。能正了知諸行無常。諸行皆苦。諸法無 我。涅槃寂靜。雖住異生位已能如是決定解
了一切。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餘世間。決 定無能如法引奪。問信現觀有何相貌。答若 有成就信現觀者。或住異生位或住非異生
位。若於現法若現後法終不宣說。於異眾中 別有大師。別有善說法別有正行僧。問戒現 觀有何相貌。答若有成就戒現觀者。乃至
畜生終不故害其命。及不與取行邪佚行。知 而妄語飲窣羅迷隷耶末陀放逸處酒。問現 觀智諦現觀有何相貌。答若有成就現觀智
諦現觀者。終不依止異見起所作業。及於自 所證起疑起惑。及染著一切生處計行吉相 而得清淨。誹謗三乘造惡趣業。況復能起害
父害母等諸無間業。乃至終不生第八有。問 現觀邊智諦現觀有何相貌。答若有成就現 觀邊智諦現觀者。於自所證。若他問難終不
怯怖。問究竟現觀有何相貌。答若有成就究 竟現觀者。終不墮於五種犯處。終不故害眾 生之命。及不與取習近婬佚非梵行法。故說
妄語貯積財物受用諸欲。又終不怖畏不可 記論事。終不計執自作苦樂他作苦樂自他 作苦樂。非自非他作無因生苦樂。諸如是等
名為現觀相貌。當知此即現觀勝利。若隨 經隨論如前廣說。
顯揚聖教論成瑜伽品第九
[0563b05] 論曰。前說菩薩於此位中先修因力等。云何 名為先因力耶。頌曰。
般若度瑜伽 等至無分別
一切一切種 無有分別故
[0563b09] 論曰。依止三摩鉢底發起般若波羅蜜多瑜 伽勝行。即此正慧能到彼岸。是大菩提最勝 方便。故名瑜伽。此所依止等至無有分別。於
一切法及一切種無分別故。云何一切及一 切種。頌曰。
一切一切種 三相與三輪
謂名相染淨 及俱非二種
[0563b16] 論曰。一切者。謂三輪。一所知境。二能知智。 三能知者。一切種者。謂三相。一名相。二染 淨。三俱非。名者。謂假立等十二種。名相者。
謂自相及共相。染者。謂染污法。淨者。謂諸 善法。俱非者。謂無覆無記法。復次如是所說 無分別者。於何等法說無分別耶。頌曰。
於法及法空 無二種戲論
無分別無窮 此上非應理
[0563b24] 論曰。法與法空俱無二種戲論。故名無分 別。云何為二。謂有及無。何以故。色非是有。 遍計所執相無故。亦非是無。彼假所依事有
故。色空亦非有。遍計所執相無所顯故。亦非 是無。諸法無我有所顯故。如於色色空。如是 於餘一切法及一切法空。當知亦爾。非離諸
法及法空外更有餘境是可得者。是故但說 二無分別非無分別。更無分別有無窮過。此 上更無所知境故。復次頌曰。
若都無所取 無慧亦無度
俱成取離言 為順非無用
[0563c06] 論曰。此若無有二種分別。即無有取。都無取 故慧體尚無。況到彼岸。是故必有離言相取。 由此取故慧到彼岸二俱成就。所以者何。由
此聖慧雖不取如所言相性。而取離言相性 故。問若此聖慧不取如言相性者。宣說正法 應無所用。答不然。為隨順故。所以者何為
欲隨順離言相取。是故如來宣說正法。
顯揚聖教論成不思議品第十
[0563c14] 論曰。要先思惟方入現觀。是故應離不可 思議處方便思惟。云何名為不可思議處。頌 曰。
九事不思議 由依止五處
有五種因故 得失俱三種
[0563c19] 論曰。有九種事不可思議。一我。二有情。三 世界。四業報。五靜慮者境界。六諸佛境界。七 十四不可記事。八非正法。九一切煩惱之所
引攝。若有思惟如是九事。必定依止五種 處所方起思惟。一見。二忍。三推尋。四利養。 五散亂。依止於見思惟我及有情。依止於忍
思惟世界。依止推尋思惟業報。靜慮者境界 諸佛境界及十四種不可記事。依止利養思 惟非正法。依止散亂思惟。一切煩惱之所引
攝。問何因緣故。如是九事不應思議。答五因 緣故。一我及有情無自相故。不應思議。二世 界現成相故。不應思議。三業報及二境界甚
深相故。不應思議。四不可記事非一定相故。 不應思議。五非正法及諸煩惱之所引攝能 引無義相故。不應思議若有思議如是等事。
當知能引三種過失。一起心亂過失。二生非 福過失。三不得善過失。若不思議能引三種 功德。翻此應知。復次頌曰。
不應思不記 當知由四因
非定一甚深 引無義相住
[0564a10] 論曰。又若略說。由四種因於不可思議事自 不應思惟。亦不應為他記別。一我及有情若 有若無非一定故。不可思惟不可記別。二業
報及二境界皆甚深故。不可思惟不可記別。 三世界不可記事非正法。一切煩惱之所引 攝。引無義故。不可思惟不可記別。四真如於
行等法不即不離。其相法爾安住故。不可思 惟不可記別。復次頌曰。
不思我有無 成二過失故
於他亦二失 不應思一異
[0564a20] 論曰。不應思我若有若無。何以故。成二過失 故。若思為有。即於非實有義起增益執過。若 思為無。即於假有義起損減執過於他有情。
若執一異亦成二過。若執為一。有情多過。若 執為異。非六處過。復次頌曰。
二雖不依見 成故不應思
不思如是生 三過所隨故
[0564a27] 論曰。有情世界器世界。此之二種雖不依見 亦不應思。何以故。世共了知現成相故問何 故不思此事如是生非不如是耶。答若如是
思者。或謂即如是。或謂異如是。或謂無如是。 此三種過所隨逐故。復次頌曰。
善趣與惡趣 二作者非定
過去善惡業 處事等難思
[0564b05] 論曰。於業報中不應思議。修福行者定往善 趣。為惡行者定往惡趣。不決定故。又過去世 淨不淨業。若處若事若因若報等。不可思議。
復次頌曰。
真如無漏性 成所作義利
靜慮者如來 無譬自在故
[0564b11] 論曰。靜慮者及佛二種境界中。真如及無漏 性皆不可思議。又諸佛等成所作義。謂所作 利益眾生事亦不可思議。何以故。無譬喻故。
一切世間無有少事能譬甚深二種境界。又 自在故諸如來等由內證得心自在故起所作 事世間所有一切作用。若離因緣和合所不 見故。復次頌曰。
外道所宣說 能引無義利
非理遠四處 無記不應思
[0564b20] 論曰。一切不應記事不應思議。諸邪外道之 所說故。能引諸無義利故。不如正理故。遠離 四種正思惟處故。謂因思惟處。果思惟處。雜
染思惟處。清淨思惟處。復次如前所說。若思 惟彼有三種過。云何而有。頌曰。
非處勤功用 毀謗於大我
不修清淨善 故成三過失
[0564b27] 論曰。由於非處勤功用故起心亂過失。由於 得靜慮者及佛世尊毀謗最勝功德故生非福 過失。由不發起淨善法故。有不得善過失。復 次頌曰。
遠離不思議 思可思議處
具八種功德 故如理應思
[0564c04] 論曰。由於不可思議處強思議者有如是過 失。故應遠離。於可思議處如理思惟。若如是 思具八功德。何等為八。所謂能善了知。闇
說大說。依義思惟不依文字。少以淨信信解。 少以慧觀觀察。堅固思惟。審諦思惟。常勤思 惟。於所思惟善能究竟中。無懈退。復次頌 曰。
諸佛之所說 遍知等無違
五因二因故 於此不應思
[0564c13] 論曰。由五因故於不可思議處不應欣樂思 惟。謂諸佛所說故。及於四諦中遍知斷證修 不相違故。又略由二因故謂教及證教。謂諸
佛所說證謂遍知苦等。
顯揚聖教論攝勝決擇品第十一之一
[0564c18] 論曰。如是遠離不思議處方便思已。於九 種事應以十相發起種種最勝決擇。何等 為十。頌曰。
數相別有處 邊際與生起
想善巧攝等 勝決擇諸事
[0564c23] 論曰。十種相者。一數二相。三差別。四有性。 五處所。六邊際。七生起。八想。九善巧。十攝 等。此中數者。謂色數。有十五如是等相者。謂
假立相自相共相。此中事亦名相。是所相故。 名亦名相。相應亦名相。俱是能相具故。如與 火色相應表知有煖。如是等眾生亦名相。
是相者故。取亦名相。是能相體故。差別者。謂 有色無色有見無見等差別。有性者。謂假有 性實有性勝義有性。處所者。如四大展轉及
與造色同一處住又色心等同一處所。又依 欲界身色界等心展轉安住。邊際者。如色至 色界及與極微。是其邊際樂受。乃至第三靜
慮。是其邊際如是等。生起者。謂由如是因緣 如是法生。如引勢生等。想者。謂句迷惑等。 善巧者。謂蘊善巧等。攝等者。謂若攝若相應
若依若緣若問論。如是問論復有多種。謂一 行順前句順後句四句無事句。若能如是善 了知者。名善問記。復次於一切事應起種種
最勝決擇。心事決擇今當先說。頌曰。
心性有二種 異熟及與轉
初阿賴耶識 種子二應知
[0565a15] 論曰。略說心性有二種。一名異熟心。二名轉 心。異熟心者。即是阿賴耶識。亦名一切種子 識。此復二種應知。一證成。二建立。云何證
成。頌曰。
執受初明了 種子業身受
無心定命終 無皆不應理
[0565a21] 論曰。由八種相證阿賴耶識決定是有。謂若 無阿賴耶識依止執受應不可得。最初生起 定不可得。明了生起應不可得。諸法種子應
不可得。四種業用應不可得。種種身受應不 可得。二無心定應不可得。命終時識應不可 得。問何故若無阿賴耶識依止執受不可得
耶。答由五因故。何等為五。謂阿賴耶識先行 因生。眼等轉識現緣因起。如經言。根境作意 力故諸轉識生乃至廣說。是名初因。又六識
身善不善可得。是名第二因。又六識身一類 異熟無記。所攝必不可得。是名第三因。又六 識身各別依轉。若依彼彼所。依彼彼識。轉彼
彼所依。應有執受。餘無執受不應道理。雖許 能執。亦不應理。識遠離故。是名第四因。又所 依止應成數數執受過失。所以者何。眼識一
時轉一時不轉。餘識亦爾。是名第五因。如是 先業因現緣因所生故。善不善故。一類不可 得故。各別所依故。數數執受過故不應道理。
問何故最初生起不可得耶。答設有難言。若 有阿賴耶識應有二識同時生起。應告彼言。 汝於無過妄生過想。容有二識同時轉故。所
以者何。謂如有一俱時欲見乃至欲識。隨別 一識最初生起。不應道理。何以故。爾時作 意無有差別。根及境界不壞現前。何因緣故
識不俱轉。問何故明了生起不可得耶。答若 有定執識不俱生。與眼等識同行一境。明了 意識應不可得。所以者何。若時緣過去境生
起憶念。爾時不明了意識現在前行。非於現 境意識現行。得有如是不明了相。是故應許 諸識俱轉。或應許彼第六意識無明了性。是
即有過。問何故種子不可得耶。答六轉識身 各別異故。所以者何。是六轉識從善無間不 善性生。不善無間善性復生。從二無間無記
性生。劣界無間中界生。中界無間妙界生。 如是妙界無間乃至劣界生。有漏無間無漏 生。無漏無間有漏生。世間無間出世生。出世
無間世間生。非如是相為種子體。應正道理。 又彼諸識長時間斷。相續經久流轉不息。是 故轉識能持種子。不應道理。
[0565c02] 問何故諸業不可得耶。答若無諸識同時生 起諸業俱轉。不應道理。所以者何。若略說業 有四種。一器了別業。二依了別業。三我了別
業。四境了別業。如是四種了別業用。剎那剎 那俱現可得。非於一識一剎那中有如是等 差別業用。是故必有諸識俱起。
[0565c08] 問何故若無阿賴耶識。身受不可得耶。答謂 如有一或如理思惟。或不如理思惟。所有推 尋。若心在定若不在定。身受生起非一眾多。
若無此識應不可得如是身受既現可得。是 故定有阿賴耶識。
[0565c13] 問何故若無阿賴耶識。諸無心定不可得耶。 答如薄伽梵說。入無想定及滅盡定。當知爾 時識不離身。若無此識爾時識應離身。識若
離身便應捨命。非謂在定。
[0565c17] 問何故若無阿賴耶識命終時識不可得耶。 答謂如有一臨命終時。或從身上分識漸捨 離冷觸漸發。或從身下分非彼意識有時不
轉。故知唯有阿賴耶識能執持身。此識若捨 於彼身分冷觸可得身無覺受。意識不爾。是 故若無此識。不應道理。如是已說阿賴耶識 證成道理。云何建立。頌曰。
所緣境相應 更互二因性
識等俱流轉 雜染污還滅
[0565c26] 論曰。略說此識建立由五種相。一所緣境相。 二相應相。三互為因相。四俱轉相。五雜染還 滅相。當知前四種相建立流轉雜染還滅相。
一種當知建立還滅。
[0566a01] 問所緣境相建立云何。答若略說此識由了 別二種所緣境故轉。一由了別內執受故。二 由了別外無分別相器故。了別內執受者。謂
了別遍計所執自性。妄執習氣及諸色根根 所依處。謂在有色界若無色界。唯有妄執習 氣執受。了別外無分別相器者。謂了別依止
緣內執受阿賴耶識故。於一切時無有間斷。 器世界相。譬如燈焰生時。內執炷膩外發光 明。如是阿賴耶識。內緣執受境。外緣器世界
境。生起道理應知亦爾。又即此識緣境微細。 世聰慧者難了知故。又即此識緣境無廢時 無變易。從初執受剎那乃至命終一味了別
而流轉故。又即此識於所緣境念念生滅。當 知剎那相續流轉非常非一。又即此識於欲 界中緣狹小執受境。於色界中緣廣大執受
境。於無色界中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緣無量 執受境。無所有處緣微細執受境。非想非非 想處緣極微細執受境。如是了別二種所緣
境故。微細了別所緣境故。相似了別故。剎那 了別故。了別狹小執受所緣境故。了別廣大 執受所緣境故。了別無量執受所緣境故。了
別微細執受所緣境故。了別極微細執受所 緣境故。是名建立阿賴耶識所緣境相。
[0566a24] 問相應轉相建立云何。答此阿賴耶識恒與 遍行五種心法相應。所謂作意觸受想思。如 是五法亦異熟攝。最極微細。世聰慧者亦
難了故。如是心法亦常一類緣境而轉。又即 此識相應受一向不苦不樂無記性攝。當知 餘心所法行相亦爾。如是遍行心法相應故。
一類異熟相應故。最極微細相應故。恒常 一類緣境而起相應故。不苦不樂相應故。一 向無記相應故。是名建立阿賴耶識相應轉 相。
[0566b05] 問互為因相建立云何。答阿賴耶識與彼轉 識為二種因。一為種子生因。二為所依止因。 種子生因者。謂諸所有善不善無記轉識生
時。一切皆因阿賴耶識種子而生。所依止因 者。謂由阿賴耶識所執色根為依止故。五識 身轉非無執受又由有此識故得有意根。由
此意根為依止故意識得生。譬如依止眼等 五種色根五識身轉非無五根意識亦爾。非 無意根。復次轉識與阿賴耶識為二種因。一
於現法中長養彼種子故。二於後法中為彼 得生攝殖彼種子故。於現法中長養彼種子 者。謂隨依止阿賴耶識。如是如是善不善無
記轉識生時。於一依止同生同滅。如是如是 熏習此識。由是為因緣故後後轉識善不善 無記性轉。復增上轉復熾然轉。復明了而得
生起。於後法中攝殖彼種子者。謂彼熏習種 類能引攝未來即此異熟阿賴耶識。如是種 子因故。依止因故。長養種子故。攝殖種子
故。是名建立阿賴耶識轉識互為因相。
[0566b24] 問諸識俱轉相建立云何。答阿賴耶識或於 一時唯與一轉識俱起謂與意根。所以者何。 由此意根恒與我見我慢等相應。高舉行相。
若有心位若無心位。恒與此識俱時生起。又 此意根恒緣阿賴耶識為其境界。執我及慢 高舉行相而起。又即此識於一時間或與二
轉識俱起。謂意及意識於一時間或與三轉 識俱起。謂五識身隨一起時前二及此一。於 一時間或與四轉識俱起。謂五識身隨二起
時前二及此二。如是於一時間或乃至與七 轉識俱起。謂五識身和合起時前二及此五 復次前說意識依染污意生。意未滅時於相
了別縛不得解脫。若意滅已相縛解脫。又此 意識能緣他境及緣自境。緣他境者。謂或總 或別緣五識身境。緣自境者。謂緣法境。復次
阿賴耶識或於一時與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俱轉。此受與轉識相應依轉識起。從此識種 子生。又於人趣若於欲纏天中及於一分鬼
畜趣中。俱生不苦不樂受。與彼苦樂不苦不 樂轉識身相應。雜相續受一時俱轉。若於地 獄趣中他所映奪不苦不樂受與彼轉識相應
純苦無雜相續受俱轉。當知此受被映奪故。 相難可了。如於地獄一向與苦受俱轉。如是 於下三靜慮地。一向與樂受俱轉。於第四靜
慮地乃至有頂地中。一向與不苦不樂受俱 轉。
[0566c21] 復次阿賴耶識於一時間或與轉識相應善不 善無記諸心法俱轉。如是阿賴耶識與諸轉 識一時俱轉。亦與客受及客善不善無記
心法俱轉。然不應說與彼相應。何以故。由不 與彼同一緣轉故。猶如眼識與眼。雖復俱轉。 然不相應。此亦如是。由與彼法少分相似故
得為喻。喻之道理應如是知又如諸心法。心 法體義雖無差別。然相異故一身俱轉。互不 相違。如是此識與諸轉識。當知俱轉亦不相
違。又如依止暴流有多波浪種種俱起互不 相違。又如依止清淨鏡面種種影像同時俱 起互不相違。如是依止阿賴耶識有多轉識。
當知俱起亦不相違。又如一眼識於一時間 於一事境。唯取一類無異相色。或於一時頓 取非一種種相色。如眼識於色如是乃至身
識於觸於一時一事境。或取一相。或復頓取 多種境相。如是分別意識於一時間或取一 境或復頓取眾多境界。當知亦不相違。
[0567a10] 復次如前所說意根常與此識俱轉。於一切 時乃至未斷。當知恒與任運俱生。四種煩惱 相應。所謂薩迦耶見我慢我愛無明。此四煩
惱。若在定地若不定地。當知恒行不與善等 相違。是有覆無記性。如是與轉識俱轉故。諸 受俱轉故。善等俱轉故。是名建立阿賴耶識 俱轉相。
[0567a17] 問阿賴耶識雜染還滅相建立云何。答若略 說阿賴耶識。當知是一切雜染法根本。所以 者何。此阿賴耶識亦是有情世間生起根本。
能生諸根根所依處及轉識等故。亦是器世 間生起根本。能生器世間故。又即此識亦是 一切有情互相生起根本。一切有情互為增
上緣故。所以者何。無有眾生於餘眾生見聞 等時不受用彼起苦樂等受。由此義故。當知 眾生界互為增上緣。
[0567a26] 復次阿賴耶識具一切種子故。於現在世是 苦諦體。是未來世苦諦生因。亦是現在世集 諦生因。如是有情世間生根本故。器世間生
根本故。是現在世苦諦體故。能生未來苦諦 故。能生現在集諦故。當知阿賴耶識是一切 雜染根本。
[0567b03] 復次阿賴耶識所有攝持順解脫分及順決擇 分等善根種子。此非集諦因由。順解脫分善 根等違流轉故。所餘世間所有善根因此生
故轉復明淨。所以者何。由是緣故。彼所攝受 自類種子。轉有功能轉有勢力。增長種子而 得成立。由此種子故。彼諸善法轉明淨生。又
復能感後世增上可愛異熟。又依此一切種 子阿賴耶識故。薄伽梵說。眼界色界眼識界。 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由於阿賴耶識中有
種種界故。又如經說惡叉聚喻。由於阿賴耶 識中有非一界故。是故當知即此雜染根本 阿賴耶識以修習善法故即得轉滅。又此善
法修習。若諸異生以緣轉識為境作意故。方 便住心為欲入初諦現觀故非未見諦者。於 諸諦中未得法眼。而能通達一切種子阿賴
耶識。此未見諦者修如是行已。或入聲聞正 性離生。或入菩薩正性離生。通達一切法界 已。亦能通達阿賴耶識。當於爾時總觀各別
自內一切雜染。又復了知自身外為相縛所 縛內為麁重縛所縛。
[0567b23] 又此行者由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 行界故。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總為一團一 積一聚。為一聚已。以緣真如境智。修習多修
習故。所依止轉轉依無間。當知已斷阿賴耶 識。由此斷故。當知已斷一切雜染。
[0567b28] 又此轉依以相違故。當知能治阿賴耶識。又 阿賴耶識體是無常有取受性。轉依是常無 取受性。以緣真如境聖道能轉故。又阿賴耶
識麁重所隨轉依。究竟遠離一切麁重。又阿 賴耶識是煩惱生因。聖道不生因。轉依是煩 惱不生因。聖道生因。此是建立因體非生因
體。又阿賴耶識令於善淨無記法中不得自 在。轉依令於一切善淨無記法中得大自在。 復次此阿賴耶識斷滅相者。謂此阿賴耶識
正斷滅故。便捨二種取。其身雖住猶如變化。 所以者何。未來後有苦因斷故。便捨未來後 有之取於現法中一切煩惱因斷故。便捨現
法一切雜染所依之取。一切麁重遠離故。唯 有命緣暫住。由有此故。佛經中說。爾時但受 身邊際受命邊際受。廣說乃至即於現法一
切所受究竟滅盡。如是建立雜染根本故。趣 入通達修習作意故。建立轉依故。是名建立 阿賴耶識雜染還滅相。如是由勝義道理。建
立心意識已。隨此所說道理故。於三界中一 切心意識一切雜染道理及清淨道理。應隨 顯了。若於餘處所顯心意識道理。此由所化
有情差別故。但依具愚夫慧所化有情而說 方便令彼易入法故。
[0567c23] 問若成就阿賴耶識。亦成就轉識耶。設成就 轉識。亦成就阿賴耶識耶。答此應為四句。謂 或成就阿賴耶識非轉識。謂無心睡眠者。無
心悶絕者。入無想定者。入滅盡定者。生無想 天者。或有成就轉識非阿賴耶識。謂住有心 位阿羅漢獨覺不退轉菩薩及與如來。或有
俱成就。謂所餘住有心位者。或有俱不成就。 謂阿羅漢獨覺不退轉菩薩及與如來入滅盡 定。若處無餘依涅槃界。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七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1 冊 No. 1602 顯揚聖教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