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āyānasaṅgrahopanibandhana (She Dacheng Lun Shi) 攝大乘論釋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攝大乘論釋卷第五無性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所知相分第三之二
[0405c25] 論曰。復次云何得知如。依他起自性。遍計所 執自性。顯現而非稱體。由名前覺無稱體相 違故。由名有眾多多體相違故。由名不決定
雜體相違故。此中有二頌。
由名前覺無 多名不決定
成稱體多體 雜體相違故
法無而可得 無染而有淨
應知如幻等 亦復似虛空
[0406a04] 釋曰。如依他起。遍計所執分雖顯現可得。而 非稱彼體。為顯此義故。說由名前覺無等。若 依他起與遍計所執同一相者。離取其名於
遍計所執應生其覺。如不可說自所領受。現 量所得依他起中。不待於名而生其覺。既無 此事。故依他起遍計所執。其體相稱與理相
違。由名有眾多多體相違故者。由意解力。 依他起中計度於義。於一義中立眾多名。如 尼犍荼。書一物立多名。於一牛上立種種
名。非於一物有多自性。而不相違故。依他起 遍計所執不同一相。由名不決定。雜體相違 故者。於多物類隨其所欲建立一名。又一種
名。隨處隨時別目諸義。若名與義同一相者。 義應相雜。既無此事故不如名而有其義。於 伽他中。初一伽他。以句略攝上所說義。易
受持故。後一伽他就遍計所執及圓成實。釋 通疑難。
[0406a21] 論曰。復次何故如所顯現。實無所有而依他 起自性非一切。一切都無所有。此若無者。圓 成實自性亦無所有。此若無者。則一切皆無。
若依他起及圓成實自性無有。應成無有染 淨過失。既現可得雜染清淨。是故不應一切 皆無。此中有頌。
若無依他起 圓成實亦無
一切種若無 恒時無染淨
[0406a29] 釋曰。非一切都無所有者。非一切種顯現所 依所緣根本都無所有。又一切者。謂一切時。 圓成實自性亦無所有者。若無雜染清淨亦
無。問二性若無。圓成實性最應成就。何故 言無。答自性清淨。圓成實性可爾。離垢清 淨。圓成實性不爾。頌文易了不須重釋。
[0406b06] 論曰。諸佛世尊於大乘中說方廣教。彼教中 言。云何應知遍計所執自性。應知異門說無 所有。云何應知依他起自性。應知譬如幻焰
夢像光影谷響水月變化。云何應知圓成實 自性。應知宣說四清淨法。何等名為四清淨 法。一者自性清淨。謂真如空實際無相勝義
法界。二者離垢清淨。謂即此離一切障垢。三 者得此道清淨。謂一切菩提分法波羅蜜多 等。四者生此境清淨。謂諸大乘妙正法教。由
此法教清淨緣故。非遍計所執自性。最淨法 界等流性故。非依他起自性。如是四法總攝 一切清淨法盡。此中有二頌。
幻等說於生 說無計所執
若說四清淨 是謂圓成實
自性與離垢 清淨道所緣
一切清淨法 皆四相所攝
[0406b22] 釋曰。大乘教中。欲方便說三種自性。故先為 問應知異門。說無所有者。說遍計所執即是 異門。說無所有畢竟無故。依他起性如幻焰
等義之差別次後當說。自性清淨者。謂此自 性異生位中亦是清淨。謂真如者性無變故。 是一切法平等共相。即由此故。聖教中說一
切有情有如來藏。空者。謂於依他起上遍計 所執。永無所顯真實理性。言實際者真故名 實。究竟名際。際聲即是邊際言故。如弓邊際。
言無相者。永離一切色等相故。言勝義者。即 是勝智所證義故。言法界者。謂是一切淨法 因故。此法界聲是法界因。言如金界等離垢
清淨。其文易了不須重釋。得此道清淨者。是 能證得離垢真如清淨道義。言菩提者。永斷 煩惱及所知障。無垢無礙智為自性。隨順彼
故說名為分。即念住等三十七品。及與十種 波羅蜜多。波羅蜜多後當廣說。等者。等取一 切聖道。生此境清淨者。此即此前菩提分等
所說聖道。餘文二頌其義易了。不須重釋。
[0406c12] 論曰。復次何緣如經所說。於依他起自性說 幻等喻。於依他起自性。為除他虛妄疑故。他 復云何於依他起自性有虛妄疑。由他於此
有如是疑。云何實無有義而成所行境界。為 除此疑說幻事喻。云何無義心心法轉。為除 此疑說陽焰喻。云何無義有愛非愛受用差
別。為除此疑說所夢喻。云何無義。淨不淨 業愛非愛果差別而生。為除此疑說影像喻。 云何無義種種識轉。為除此疑說光影喻。云
何無義種種戲論言說而轉。為除此疑說谷 響喻。云何無義而有實取諸三摩地所行境 轉。為除此疑說水月喻。云何無義有諸菩薩
無顛倒心。為辨有情諸利樂事故思受生。為 除此疑說變化喻。
[0406c25] 釋曰。虛妄疑者。於虛妄 義所起諸疑。云何無義遍計度時。分明顯現 似所行境。為遮此疑說幻事喻。如實無象而
有幻象所緣境界。依他起性亦復如是。雖無 色等所緣六處。遍計度時似有所緣六處顯 現。又如陽焰於飄動時實無有水而有水覺
外器世間亦復如是。又如夢中睡眠所起。心 心法聚極成昧略。雖無女等種種境義有愛 非愛境界受用。覺時亦爾。又如影像於鏡等
中。還見本質而謂我今別見影像。而此影像 實無所有。非等引地善惡思業。本質為緣影 像果生亦復如是。又如光影由弄影者。映蔽
其光起種種影。定等地中種種諸識。於無實 義差別而轉。又如谷響實無有聲。而令聽者。 似聞多種言說境界。種種言說語業亦爾。又
如水月由水潤滑澄清性故。雖無有月而月 可取。緣實義境之所熏修潤漬為性。諸三摩 地相應之意亦復如是。雖無所緣實義境界。
而似有轉。此與影像有何差別。定不定地而 有差別。有說面等眾緣和合。水鏡等中面等 影生分明可取。如眾彩力頗胝迦等種種色
生。為不爾耶所取差別。如離水鏡月面等影 分明可得。頗胝迦等所現眾色則不如是。故 非同喻。又非我等許有水等。種種實義有法
不成。故非比量。又如變化依此變化說名變 化。雖無有實而能化者無有顛倒。於所化事 勤作功用。菩薩亦爾。雖無遍計所執。有情於
依他起。諸有情類由哀愍故。而往彼彼諸所 生處攝受自體。應知此中唯有爾所虛妄疑 事。所謂內外受用。差別身業語業三種意業
非等引地。若等引地若無顛倒。於此八事諸 佛世尊說八種喻。諸有智者聞是所說。於定 不定二地義中能正解了。
[0407a29] 論曰。世尊依何密意於梵問經中說。如來不 得生死不得涅槃。於依他起自性中。依遍計 所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生死涅槃無差別
密意。何以故。即此依他起自性。由遍計所執 分成生死。由圓成實分成涅槃故。
[0407b04] 釋曰。世 尊依何密意乃至無差別密意者。若問若答 兩段本文。其義易了不須重釋。何以故。下釋 上生死涅槃無差別密意。若遣遍計永無。復
餘不得生死。不得此時。便得觀見寂滅涅槃。 然此中說偏一不成無差別性。為遣愚夫定 性差別顛倒執著。亦即顯示依他起義。依二 自性不決定故。
[0407b12] 論曰。阿毘達磨大乘經中。薄伽梵說法有三 種。一雜染分。二清淨分。三彼二分。依何密意 作如是說。於依他起自性中遍計所執自性
是雜染分。圓成實自性是清淨分。即依他起 是彼二分。依此密意作如是說。於此義中以 何喻顯。以金土藏為喻顯示。譬如世間金土
藏中三法可得。一地界。二土。三金。於地界 中土非實有。而現可得。金是實有而不可得。 火燒煉時土相不現金相顯現。又此地界土
顯現時虛妄顯現。金顯現時真實顯現。是故 地界是彼二分。識亦如是。無分別智火未燒 時。於此識中所有虛妄遍計所執自性顯現。
所有真實圓成實自性不顯現。此識若為無 分別智火所燒時。於此識中所有真實圓成 實自性顯現。所有虛妄遍計所執自性不顯
現。是故此虛妄分別識。依他起自性有彼。二 分。如金土藏中所有地界。
[0407b28] 釋曰。金土藏中 三法可得。喻三自性地界者。用堅鞕為性藏 者。即是金土種子。金土者。是顯色形色。如其
次第大種所造為三法體。土顯現時虛妄顯 現者。非彼性故。金顯現時真實顯現者。是彼 性故。是故地界是彼二分者。是彼土金二種
分故。地界則喻依他起性。土喻遍計所執自 性。金者則喻圓成實性。識亦如是者。以法合 喻。由唯識性是依他起。遍計所執及圓成實
是此性分。無分別智。火所燒時。真實虛妄二 種性分。如其次第一則顯現。一不顯現。
[0407c10] 論曰。世尊有處說一切法常。有處說一切法 無常。有處說一切法非常非無常。依何密意 作如是說。謂依他起自性由圓成實性分是
常。由遍計所執性分是無常。由彼二分非常 非無常。依此密意作如是說。如常無常無二 如是。苦樂無二。淨不淨無二。空不空無二。我
無我無二。寂靜不寂靜無二。有自性無自性 無二。生不生無二。滅不滅無二。本來寂靜 非本來寂靜無二。自性涅槃非自性涅槃無
二。生死涅槃無二亦爾。如是等差別。一切諸 佛密意語言。由三自性應隨決了。如前說常 無常等。門此中有多頌。
如法實不有 如現非一種
非法非非法 故說無二義
依一分開顯 或有或非有
依二分說言 非有非非有
如顯現非有 是故說為無
由如是顯現 是故說為有
自然自體無 自性不堅住
如執取不有 故許無自性
由無性故成 後後所依止
無生滅本寂 自性般涅槃
[0408a03] 釋曰。世尊有處說一切法常等者。謂依他起 法性真如。體是常住。遍計所執自性分邊體 是無常。此常無故此性常無故名無常。非有
生滅故名無常。二分所依說為非常亦非無 常。是無二性。樂者。即是圓成實分。苦者。即 是遍計所執分。無二者。是依他起分。如是淨
不淨。空不空。我無我。寂靜不寂靜。有自性 無自性。生不生。滅不滅。本來寂靜非本來寂 靜。自性涅槃非自性涅槃。生死涅槃無二等。
如其所應皆依三性。以釋差別。為令有情易 受持故。復說如法實不有等。長行結句易可 知故。如所顯現。非有性故非法。而顯現故非
非法。由此非法非非法故。說無二義。如是應 釋。依一分開顯或有或非有。如所顯現。不如 是有而有顯現。故依二分說言非有亦非非
有。無二性故。如前應知。如顯現非有者。我性 法性所取能取。如是等體皆無有性。非量所 證故說為無。由如是顯現者。如薩迦耶見。實
無我我所。但由無始時來戲論熏習轉變力 故。似有顯現。此亦如是故說為有。由靜慮 門無二聲轉非如異類。若爾為不同離繫論。
豈有相似彼依邪見。此依正見彼執非一互 相違性。但不欲違一切所見故說無二。此佛 法中依他起性。於二性中不定屬一故說無
二。是故彼此其理極遠。自然自體無者。依眾 緣故名自然無。前生剎那已故非新。名自體 無自性。不堅住者。一剎那後性滅壞故。此無
自性理共聲聞。如執取不有故許無自性者。 此是不共無自性理。如有顛倒執有我等。如 是愚夫所執諸法都無所有故。大乘中許一
切法皆無自性。由無性故成者。由無自性無 生滅等道理成立。後後所依止者。由無自性 故無有生。由無生故即無有滅。無生滅故本
來寂靜。本寂靜故自性涅槃。應知此中後後 諸句。依前前句而得解釋。如是四種方便勝 行隨順。能入菩薩現觀。譬如聲聞無常等行。
[0408b10] 論曰。復有四種意趣四種祕密。一切佛言應 隨決了。四意趣者。一平等意趣。謂如說言我 昔曾於彼時彼分。即名勝觀正等覺者。二別
時意趣。謂如說言。若誦多寶如來名者。便於 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又如說言。由唯發 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三別義意趣。謂如說
言。若已逢事爾所殑伽河沙等佛。於大乘法 方能解義。四補特伽羅意樂意趣。謂如為一 補特伽羅。先讚布施後還毀訾。如於布施。如
是尸羅及一分修當知亦爾。如是名為四種 意趣。四祕密者。一令入祕密。謂聲聞乘中。 或大乘中。依世俗諦理。說有補特伽羅。及有
諸法自性差別。二相祕密。謂於是處說諸法 相顯三自性。三對治祕密。謂於是處說行對 治八萬四千。四轉變祕密。謂於是處以其別
義。諸言諸字即顯別義。如有頌言。
覺不堅為堅 善住於顛倒
極煩惱所惱 得最上菩提
[0408b28] 釋曰。遠觀於他欲作攝受。名為意趣。近觀於 他欲令悟入。說名祕密。平等意趣者。謂一論 佛由資糧等互相似故。說我昔曾於彼時等。
如有意緣互相似性作如是言。彼即是我。然 非昔時毘鉢尸佛即今世尊釋迦牟尼。別時 意趣者謂觀懈怠。不能於法精勤學者。故說
是言。若誦多寶如來名者。便得決定。由唯 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此意長養先時善 根。如世間說但由一錢而得於千。別義意趣
者。謂證相大乘法義。與教相大乘法義。甚有 差別。由此意趣。作如是言。若已逢事爾所殑 伽河沙等佛。於大乘法方能解義極懸遠故。
於大乘法簡取聖者。自內所證簡去隨言所 解了義。補特伽羅意樂意趣者。先為慳貪讚 歎布施。後為樂施毀訾布施。先為犯戒讚歎
尸羅。後為持戒毀訾尸羅。為欲令修勝品善 故。一分修者。謂世間修。令入祕密者。謂有處 說補特伽羅及一切法自性差別。為令悟入
世俗諦理。如聲聞乘中說有化生。諸有情等。 如大乘中為化怖斷諸有情故。說心常等。相 祕密者。為令悟入所知相故。對治祕密者。謂
為對治所治貪等。諸行差別八萬四千。轉變 祕密者。謂於字義轉變差別。覺不堅為堅者。 剛強流散說名為堅。非此堅故說名不堅。即
是調柔無散亂定。即於此中起堅固慧覺。彼 為堅善。住於顛倒者。謂於四顛倒善能安住。 知是顛倒決定無動。極煩惱所惱者。為化有
情精進劬勞所疲倦故。如有頌言處生死久 惱。但由於大悲如是等。得最上菩提者。是得 諸佛三菩提義。
[0408c29] 論 曰。若有欲造大乘法釋。略由三相。應造其 釋。一者由說緣起。二者由說從緣所生法相。 三者由說語義。
[0409a02] 釋曰。為欲開曉諸造釋者。 解釋道理故說略由三相等言。
[0409a04] 論曰。此中說緣起者。如說。
言熏習所生 諸法此依彼
異熟與轉識 更互為緣生
[0409a07] 釋曰。如是緣起及緣生法。所知依處已辨其 相已解三種緣起相故。今於此中復略顯示 阿賴耶識。與其轉識互為因果。故伽他中說
言熏習所生等言。
[0409a11] 論曰。復次彼轉識相法。有相有見識為自性。 又彼以依處為相。遍計所執為相法性為相。 由此顯示三自性相。如說。
從有相有見 應知彼三相
[0409a15] 復次云何應釋彼相。謂遍計所執相於依他 起相中實無所有。圓成實相於中實有。由此 二種非有及有。非得及得。未見已見。真者
同時。謂於依他起自性中。無遍計所執故。有 圓成實故。於此轉時。若得彼即不得此。若得 此即不得彼。如說。
依他所執無 成實於中有
故得及不得 其中二平等
[0409a23] 釋曰。有相有見識為自性者。此如先說。相識 自性。謂色識等及眼識等。見識自性謂根識 識等。又彼以依處為相者。謂依他起相是二
自性所依處故。遍計所執為相者。即是遍計 所執自性。法性為相者。謂即於此淨分安立。 為顯此義說半頌言。從有相有見應知彼三
相。未見已見真者同時者。謂若爾時未見真 者。於依他起自性中見圓成實無。遍計所執 有。即於此時已見真者。見遍計所執無圓成
實有。何處誰無依他所執無者。於依他起中。 遍計所執無故。於中何有成實。於中有者。於 依他起中圓成實有故。此中妄見愚夫。由顛
倒見。非有見有。有見非有。真見聖者。由無 倒見。有見為有無見為無。為顯此義下半頌 言。
故得及不得 其中二平等
[0409b10] 論曰。說語義者謂先說初句。後以餘句分別 顯示。或由德處或由義處。
[0409b11] 釋曰。如是不觀 說者。意趣釋諸義已。今當隨順說者。意趣釋 說語義。或由德處或由義處者。謂由德意趣
由義意趣。已得在已圓滿饒益故名為德。未 得在已隨順趣求故名為義。
[0409b16] 論曰。由德處者。謂說佛功德最清淨覺。不二 現行趣無相法。住於佛住逮得一切佛平等 性。到無障處不可轉法。所行無礙其所安立。
不可思議遊於三世平等法性。其身流布一 切世界。於一切法智無疑滯。於一切行成就 大覺。於諸法智無有疑惑。凡所現身不可分
別。一切菩薩等所求智得佛無二。住勝彼岸 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證無中邊佛 地平等。極於法界盡虛空性。窮未來際最清
淨覺者。應知此句由所餘句分別顯示。如是 乃成善說法性。
[0409b27] 最清淨覺者。謂佛世尊最清淨覺。應知是佛 二十一種功德所攝。謂於所知一向無障轉 功德。於有無無二相真如最勝清淨能入功
德。無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於法身中所 依意樂作業無差別功德。修一切障對治功 德。降伏一切外道功德。生在世間。不為世法
所礙功德。安立正法功德。授記功德。於一 切世界示現受用變化身功德。斷疑功德。令 入種種行功德。當來法生妙智功德。如其勝
解示現功德。無量所依調伏有情加行功德。 平等法身波羅蜜多成滿功德。隨其勝解。示 現差別佛土功德。三種佛身方處無分限功
德。窮生死際。常現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功德。 無盡功德等。
[0409c11] 釋曰。最清淨覺者。此是初句 由所餘句開顯其義。如是乃名善說法性。謂 以多德辯說一德。謂於所知一向無障轉功
德者。此即開示不二現行。謂佛一向無障礙 智。於一切事品類差別無著無礙故。非如聲 聞等智有處有障有處無障二種。或二處現
行。此中無有如是所說二種現行。是故說名 不二現行。由此故名最清淨覺。有大功能智 斷滿故。後諸句中皆應如是互相配屬。於有
無無二相真如最清淨能入功德者。此即開 示趣無相法。謂此真如有圓成實相。無遍計 所執相。由此道理名無二相。無有無相是實
有故。無有有相所執無故。最勝清淨能入功 德者。謂即真如最勝清淨。一切法中最第一 故。遠離一切客塵垢故。於此真如自既能入。
亦令他入。是故說為最勝清淨能入功德。由 此如前應當配屬。自既清淨亦令他淨故。無 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者。此即開示住於
佛住。謂不作功用於諸佛事。有情等中能無 間斷。隨其所應恒正安住聖天梵住。非如聲 聞要作功用。方能成辦利有情事。非如外道
雖有所住。而非殊勝天住。即是四種靜慮梵 住即是悲等無量。聖住即是空無相等。於法 身中所依意樂作事無差別功德者。即是開
示逮得一切佛平等性。所依無差別者。一切 皆依清淨智故。意樂無差別者。一切皆有利 益安樂一切有情勝意樂故。作業無差別者。
一切皆作受用變化利他事故。非如聲聞等 唯有所依故。修一切障對治功德者。即是開 示到無障處。謂已串習一切煩惱及所知障
對治聖道。一切種智定自在性。已到永離一 切障氣所依趣處。降伏一切外道功德者。即 是開示不可轉法。謂教證二法皆不為他所
能動轉。無有餘法勝過此故。生在世間不為 世法所礙功德者。即是開示所行無礙。謂若 於中常所遊履說名所行。雖行世間而於其
中非利衰等愛恚世法所能拘礙。如有頌言。
諸佛常遊於世間 利樂一切有情類
八法熱風邪分別 不能傾動不拘礙
[0410a21] 安立正法功德者。即是開示其所安立不可 思議。謂契經等十二分教名所安立。安立彼 彼自相共相故。如是安立非諸愚夫覺所行
故。出世間故不可思議。此所安立不可思議。 即是功德如前配屬。授記功德者。即是開示 遊於三世平等法性。謂於三世平等法性能
遍遊涉。以於三世平等性中。能隨解了過去 未來曾當轉事。皆如現在而授記故。於一切 世界示現受用變化身功德者。此即開示其
身流布一切世界。謂隨所化遍諸世界。示現 兩身利樂彼故。斷疑功德者。即是開示於一 切法智無疑滯。於一切境善決定故。非於
諸法自不決定能決他疑。非離決定能斷疑 故。令入種種行功德者。即是開示於一切 行成就大覺。當來法生妙智功德者。即是
開示於諸法智。無有疑惑。謂聖聲聞。言此 全無少分善根而棄捨者。佛薄伽梵知彼後 時善法當生。現證知彼餘生微少善根種子
所隨逐故。如其勝解示現功德者即是開示 凡所現身不可分別。謂隨有情種種勝解。 現金色等。雖現此身而無分別。如末尼珠
及簫笛等廣說如彼。如來密經無量所依。調 伏有情加行功德者。即是開示一切菩薩等 所求智。謂由無量菩薩所依。為欲調伏諸
有情故。發起加行佛增上力。聞法為先獲 得妙智。異類菩薩攝受付囑。展轉相續無間 而轉。由此證得一切菩薩等所求智。平等法
身波羅蜜多成滿功德者。即是開示得佛無 二住勝彼岸。謂無二故名為平等。依平等法 身波羅蜜多果位成滿故。或平等者無減無
增。於法身中波羅蜜多一切成滿。其中無有 或增或減。非如於彼菩薩地中波羅蜜多有 增有減。隨其勝解示現差別佛土功德者。即
是開示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謂觀 眾生勝解差別。現金銀等種種佛土。不相間 雜。世尊勝解現在前時。隨眾所樂悉皆顯現。
無不了知是故說名如來解脫。妙智究竟此 中勝解。說為解脫三種佛身方處無分限功 德者。即是開示證無中邊佛地平等。謂如世
界無中無邊。佛地亦爾。功德方處無有分限。 或復世界方處無邊。諸佛三身即於其中稱 世界量。平等遍滿以法身等即住。如是諸世
界中非餘處故。或法身等於佛地中平等遍 滿。無中無邊無有分限。此法身等遍一切處。 為諸眾生現作饒益。然非自性無中無邊。窮
生死際常現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功德者。即 是開示極於法界。謂此法界最清淨故。能起 等流契經等法。極此法界於當來世一切有
情。如其所應常能現作利益安樂。無盡功德 者。即是開示盡虛空性。謂彼虛空無障為性。 於有對物不障為業。性者界也。持自相故。非
諸間穴明闇為性窮盡。如是虛空自性如彼 虛空無邊無際。無盡無減無生無滅無有變 易。於一切時現前容受一切質礙。法身亦爾。
常現前作一切有情利樂為相。盡一切界遍 作眾生諸饒益事。無有休息。等者。等取究竟 功德。即是開示窮未來際。謂此功德窮未來
際常無間斷。窮於未來無際之際。顯佛功德 永無窮盡。所化有情永無盡故。
[0410c22] 由此功德之所莊嚴。最清淨覺。顯薄伽梵異 諸聲聞獨覺菩薩覺最勝故。云何而得此最 勝覺故次說言不二現行。諸聲聞等於所知
境有二現行。所謂正智不染無智。佛無此故 智德圓滿。為顯如來斷德圓滿。故次說言趣 無相法不住生死涅槃相故。以何方便得此
涅槃。故次說言住於佛住。由薄伽梵於空大 悲善安住故。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如是佛住 與餘為共為不共耶。故次說言。逮得一切佛平
等性。諸佛一切行相展轉和雜住故。如是已 說自利圓滿。次當廣說利他圓滿。為顯已得 一切所化障礙對治。故次說言到無障處。有
諸魔等。能退轉法。能轉有情所作義利。今 於此中無有是事。故次說言。不可轉法。於諸 所作有情利益安樂事中。無有高下能為拘
礙。故次說言所行無礙。依此方便能作有情 諸饒益事。故次說言其所安立不可思議。如 是加行諸佛世尊為性平等。為各差別。不爾
何者遊於三世平等法性。三世諸佛利有情 事皆相似故。如是所作利有情事。為於一一諸 世界中次第作耶。不爾何者其身流布一切世
界頓於一切諸世界中。現成佛故。為顯能斷 於彼彼處所生起疑。故次說言於一切法智無 疑滯。所化有情種性別故。如其所應方便化
導。為欲顯此巧方便智。故次說言於一切行成 就大覺。即依如是所化有情有能無能。善巧 差別。故次說言於諸法智無有疑惑。即於所
化有情邪正及俱行中。所應現相不可分別。 為現此事。故次說言凡所現身不可分別。引 發任持不定種性聲聞菩薩。故讚大乘。為顯
此事。故次說言。一切菩薩等所求智。為遮所 化諸有情類於大師所。疑一切智非一切智。 故次說言。得佛無二住勝彼岸。聞一切佛得
平等言。即謂一切應同一性。為遮此疑。故次 說言。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非一非 異其相云何。為答此問故次說言。證無中邊
佛地平等常無常等。一切皆是二邊相攝。云 何無相為避此難。故次說言。極於法界。謂最 清淨離諸戲論。是法界相如是種類。利眾生
事。為經幾時故次說言。盡虛空性窮未來際。
[0411b04] 論曰。復次由義處者。如說若諸菩薩成就三 十二法乃名菩薩。謂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 樂增上意樂故。令入一切智智故。自知我今
何假智故。摧伏慢故。堅牢勝意樂故。非假 憐愍故。於親非親平等心故。永作善友乃 至涅槃為後邊故。應量而語故。含笑先言
故。無限大悲故於所受事無退弱故。無厭 倦意故聞義無厭故。於自作罪深見過故。於 他作罪不瞋而誨故。於一切威儀中恒修治
菩提心故。不希異熟而行施故。不依一切 有趣受持戒故。於諸有情無有恚礙而行忍 故。為欲攝受一切善法勤精進故。捨無色
界修靜慮故。方便相應修般若故。由四攝事 攝方便故。於持戒破戒善友無二故。以慇 重心聽聞正法故。以慇重心住阿練若故。於
世雜事不愛樂故。於下劣乘曾不欣樂故。於 大乘中深見功德故。遠離惡友故。親近善友 故。恒修治四梵住故。常遊戲五神通故。依趣
智故。於住正行不住正行。諸有情類不棄捨 故。言決定故。重諦實故。大菩提心恒為首故。 如是諸句應知皆是初句差別。謂於一切有 情起利益安樂增上意樂。
[0411b26] 此利益安樂增上意樂句。有十六業差別。應 知此中十六業者。一展轉加行業。二無顛倒 業。三不待他請自然加行業。四不動壞業。五
無求染業。此有三句差別應知。謂無染繫故。 於恩非恩無愛恚故。於生生中恒隨轉故。六 相稱語身業此有二句差別應知。七於樂於
苦於無二中平等業。八無下劣業。九無退轉 業。十攝方便業。十一厭惡所治業。此有二 句差別應知。十二無間作意業。十三勝進行
業。此有七句差別應知。謂六波羅蜜多正加 行。故及四攝事正加行故。十四成滿加行業。 此有六句差別應知。謂親近善士故。聽聞正
法故。住阿練若故。離惡尋思故。作意功德 故。此復有二句差別應知。助伴功德。故此復 有二句差別應知。十五成滿。業此有三句差
別應知。謂無量清淨。故得大威力。故證得功 德故。十六安立彼業。此有四句差別應知。謂 御眾功德故。決定無疑教授教誡故。財法攝
一故。無雜染心故。如是諸句應知皆是初句 差別。
[0411c16] 釋曰。三十二法由十六業分別顯示 說彼業故。利益安樂增上意樂故者。或有利 益而非安樂。如盛貪者強修梵行。或有安樂
而非利益。如樂欲者。受用種種有罪境界。或 有利益亦是安樂。如薄塵者樂修梵行。此中 菩薩作如是心。云何皆令一切有情當得無
上利益安樂。言意樂者。欲及勝解以為自性。 此意樂勝故名增上意樂。令入一切智智故 者。是展轉加行業之所解釋。譬如一燈轉然
千燈。由此業故。利益安樂增上意樂則得顯 現。如是於後一切句中。利益安樂增上意樂 皆應配釋。自知我今何假智故者。是無顛倒
業之所解釋。或有利樂增上意樂而是顛倒。 故須自知。我今何假。由此智故說無倒業。謂 我唯有如是聞慧。了知教證自有堪能。起隨 所應無倒加行。如有頌言。
諸有自稱量 勤求所求處
彼不逮劬勞 而能到所到
[0412a05] 如是等頌應當廣說。摧伏慢故者。是不待他 請自然加行業之所解釋。他雖不請自然往 彼為說正法。堅牢勝意樂故者。是不動壞業
之所解釋。生死眾苦不能動壞所發心故。非 假憐愍故。於親非親平等心故。永作善友乃 至涅槃為後邊故者。是無求染業三種差別
之所解釋。若有染繫由愛染因。假作憐愍暫 時攝受。若無染繫非假憐愍。於一切時恒不 捨離。若依愛染而作憐愍。於親非親。有愛有
恚心不平等。若無染心則於二品平等而轉。 若有愛染而作憐愍。但至命終憐愍隨轉。若 無愛染而生憐愍。於生生中憐愍之心恒常
隨轉。是故菩薩乃至涅槃永作善友。應量而 語含笑先言故者。此是二種利益安樂增上 意樂相。稱語身業之所解釋。無限大悲故者。
是平等業之所解釋。若唯於苦而起大悲。非 樂非捨非平等業一分轉故。菩薩大悲於樂 於苦於非苦樂。所攝有情皆被生死眾苦隨
逐。平等憐愍無有差別。是故說此名平等業。 於所受事無退弱故者。是無下劣業之所解 釋。專為拔濟一切有情。猶如重擔。見此重
擔心無怯懼不捨勤苦。如擔而辦。是故說名 無下劣業。無厭倦意故者。是無退轉業之所 解釋。所化有情諸邪惡行不能退轉。利益安
樂增上意樂相應業故。聞義無厭故者。是攝 方便業之所解釋。聞謂所聞契經等法。非汎 所聞。義謂即彼所詮之義。於此聞義常無厭
足。此是能攝成熟有情巧方便性。是故說名 攝方便業。聞義無足如所堪能。應正道理而 化導故。於自作罪深見過故。於他作罪不瞋
而誨故者。是厭惡所治業之所解釋。此中所 治謂貪瞋等。欲令遠離故名厭惡。若於自罪 深見過失。速疾厭離方能制他所不應作。言 威肅故非餘能制。如契經言。
若自住邪行 便受他譏論
是人終不能 制止他過失
[0412b12] 世俗亦言。
若自犯愆過 經時不觀察
不如理遠離 慢不取其德
[0412b15] 若懷瞋忿。誨他所犯以非利益非方便故。言 不威肅他轉違背。起諸邪行。如有頌言。
憐愍如一子 誨舉他所犯
決定令受持 後不復當犯
[0412b19] 於一切威儀中。恒修治菩提心故者。是無間 作意業之所解釋。普於一切所作事中。無間 修治菩提心故。如所行清淨契經中說。
若見坐時 發如是心 願諸眾生
坐菩提座
[0412b24] 如是等頌不悕異熟而行施故。乃至由四攝 事攝方便故者。是勝進行業七句差別之所 解釋。即六波羅蜜多及四攝事。離如所說所
治過等。於極喜等後後地中。轉得增勝趣向 成滿。因名為業是所作故。此中四種波羅蜜 多易故不釋。有差別者。今當略釋。捨無色界
修靜慮故者。菩薩不生無色界中。於彼不見 能作利樂有情事故。亦不數入無色等至。不 見彼處。有多功德之所依故。捨是離義方便
相應修般若者。大悲相應修習妙慧。能作有 情諸利樂事。此若無者。於諸有情利益安樂 此事應無。專為此事求佛果故。如有頌言。
雙修習慧悲 能作他利樂
利他行正道 一向趣菩提
[0412c09] 四攝事者。布施愛語利行同義。由布施故能 攝受他。由愛語故方便開解為說法相。由利 行故隨其所應勸彼修善。由同義故於最後
時。令彼同得不共功德。或由布施故令成法 器。由愛語故得法勝解。由利行故依法勝解 發起正行。由同義故令所起行轉得清淨轉
復微妙。由此具攝方便自性。於持戒破戒善 友無二故。乃至親近善友故者。是成滿加行 業六句差別之所解釋。由此加行能令成滿。
是故說名成滿加行。此即是業。由親近善士 等六句釋經所說八句。作意功德助伴功德。 各釋二故有。善尸羅故名持戒有。惡尸羅故
名破戒。於此二種能說法者。為聞法故恭敬 法故。起善友想無有差別。是故說言善友無 二。由是因緣於破戒者不應一向。謂非善友。 如有頌言。
若有戒足雖羸劣 而能辯說利多人
如佛大師應供養 愛彼善說故相似
[0412c27] 以慇重心聽聞正法者。謂如所說廣義等中。 由十六行應聽聞法。以慇重心住阿練若者。 遠離聚落。過俱盧舍名阿練若。於中居止說
名為住。如應而住無有慢緩名慇重心。於世 雜事不愛樂者。不愛世間歌笑舞等種種雜 事。即是遠離欲等相應不正尋思。作意功德
者。捨愛聲聞獨覺乘故。大乘功德愛相應故。 助伴功德者。遠惡友故。近善友故。恒修治四 梵住故。常遊戲五神通故。依趣智故者。是
成滿業之所解釋。謂成滿相名成滿業。此中 業聲是相別名。無量清淨等三句。釋前恒修 治四梵住等三句。慈悲喜捨四種無量名四
梵住。由此表知所有內德。成滿清淨故得相 聲。遊戲五通名為威力。漏盡智通是解脫智 名大威力。或取菩薩增上神通名大威力。如
是亦名成滿之相。證得功德者。謂已證得現 前自在。此即解釋依趣智故。各別內證名依 趣智。不唯於義依趣於識非寂靜故。於住正
行不住正行等。是安立彼業。四句差別之所 解釋。由此安立利益安樂增上意樂。此即是 業。是故說名安立彼業。御眾功德者。謂於持
戒犯戒有情驅擯攝受。俱欲令其出不善處 安立善處。名不棄捨。言決定故者。謂決定無 疑教授教誡。言威肅故。言若不定即不威肅。
重諦實故者。謂財法二攝合成一種。積集財 法無異分別。平等分布如先所許。如是施與 除現所無。如有頌言。
財供養能令 眾生盡壽命
法供養能令 究竟天寂靜
[0413a27] 大菩提心恒為首故者。是無雜染心之所解 釋。由菩提心所攝受故。凡有所作終不貪求 他供事等。唯求證得無上菩提。
[0413b01] 論曰。如說。
由最初句故 句別德種類
由最初句故 句別義差別
[0413b04] 釋曰。此伽他中其義易解無勞重釋。
攝大乘論釋卷第五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1 冊 No. 1598 攝大乘論釋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