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āyānasaṅgrahabhāṣya (She Dacheng Lun Shi) 攝大乘論釋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攝大乘論釋卷第七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彼入因果分第五
[0354b14] 論曰。如是已說入所知相。彼入因果云何可 見。謂由施戒忍精進靜慮般若六種波羅蜜 多。云何由六波羅蜜多得入唯識。復云何
六波羅蜜多成彼入果。謂此菩薩不著財 位。不犯尸羅。於苦無動。於修無懈。於如 是等散動因中。不現行時心專一境。便能如
理簡擇諸法。得入唯識。菩薩依六波羅蜜 多入唯識已。證得六種清淨增上意樂所 攝波羅蜜多。是故於此。設離六種波羅蜜 多。現起加行。由於聖教得勝解故。及由
愛重隨喜欣樂諸作意故。恒常無間相應方 便。修習六種波羅蜜多。速得圓滿。
[0354b26] 釋曰。若於爾時得入唯識。即於是時證 得清淨增上意樂波羅蜜多。現起加行者。謂 波羅蜜多現行加行。由於聖教得勝解者。
謂即於此波羅蜜多相應聖教。雖極甚深而 能信解。愛重作意者。謂即於彼見勝功德 深生愛味。欣樂作意者。謂如已到最勝彼
岸。諸佛所得清淨意樂。願我及彼一切有情 亦當證得。
[0354c05] 論曰。此中有三頌。
已圓滿白法 及得利疾忍
菩薩於自乘 甚深廣大教
等覺唯分別 得無分別智
希求勝解淨 故意樂清淨
前及此法流 皆得見諸佛
了知菩提近 以無難得故
[0354c12] 由此三頌。總顯清淨增上意樂。有七種相。 謂資糧故。堪忍故。所緣故。作意故。自體故。 瑞相故。勝利故。如其次第諸句伽他應知 顯示。
[0354c16] 釋曰。如是清淨增上意樂有何等相。而能 攝彼波羅蜜多。為答此問。次說三頌顯 示其相。已圓滿白法者。謂先於彼勝解行
地。善備資糧故。於此中白法圓滿。及得利 疾忍者。忍有三品。謂軟中上。此中最上名 利疾忍。由是所緣而得清淨。次當顯示。菩
薩於自乘甚深廣大教者。謂於大乘名於 自乘。此中宣說無量甚深廣大事故。法無我 性名甚深事。虛空藏等諸三摩地名廣大事。
由是作意而得清淨。次當顯示。等覺唯分 別得無分別智者。謂若覺知一切諸法唯 有分別。即能獲得無分別智。意樂自體。次
當顯示。希求勝解淨故意樂清淨者。欲及勝 解俱清淨故意樂清淨。應知此中欲名希求。 信名勝解。意樂瑞相。次當顯示。前及此法
流皆得見諸佛者。前謂意樂清淨位前。此 謂意樂清淨位中。皆得見佛是其瑞相。言 法流。謂定位中。意樂勝利。次當顯示。了知
菩提近以無難得故者。謂此位中見菩提近 得。彼能得勝方便故。得不為難。此三頌中 顯示清淨增上意樂。有如是資糧。如是堪
忍。如是所緣。如是作意。如是自體。如是瑞 相。如是勝利。由此三頌。成立清淨增上意 樂所有體相。
[0355a11] 論曰。何因緣故波羅蜜多唯有六數。成立對 治所治障故。證諸佛法所依處故。隨順成 熟諸有情故。為欲對治不發趣因故。立施
戒波羅蜜多。不發趣因。謂著財位。及著室 家。為欲對治雖已發趣復退還因故。立忍 進波羅蜜多。退還因者。謂處生死。有情違犯
所生眾苦。及於長時善品加行所生疲怠。為 欲對治雖已發趣不復退還而失壞因故。 立定慧波羅蜜多。失壞因者。謂諸散動及邪
惡慧。如是成立對治所治障故。唯立六數。 又前四波羅蜜多是不散動因。次一波羅蜜 多不散動成就。此不散動為依止故。如實
等覺諸法真義。便能證得一切佛法。如是 證諸佛法所依處故唯立六數。由施波羅 蜜多故。於諸有情能正攝受。由戒波羅蜜 多故。於諸有情能不毀害。由忍波羅蜜多
故。雖遭毀害而能忍受。由精進波羅蜜多 故。能助經營彼所應作。即由如是攝利因 緣。令諸有情於成熟事有所堪任。從此已 後。心未定者令其得定。心已定者令得解
脫。於開悟時彼得成熟。如是隨順成熟一 切有情。唯立六數應如是知。
[0355b04] 釋曰。成立對治所治障中。失壞因謂邪惡慧 者。顛倒執取名邪惡慧。如諸外道。由邪惡 慧而失壞故。餘義可知。證諸佛法所依處
者。謂證一切佛法因故。由此第二成立因 緣。波羅蜜多其數唯六不增不減。此不散動 為依止故。如實等覺諸法真義者。依止靜
慮波羅蜜多。能起般若波羅蜜多如實等覺 諸法真義。餘義可知。第三成立數因緣中。隨 順成熟諸有情者。謂為隨順成熟一切有
情類故。唯立六數不增不減。其心未定令 得定者。謂得靜慮波羅蜜多心。已得定令 解脫者。謂得般若波羅蜜多。於開悟時彼 得成熟者。謂教授時令彼成熟。
[0355b17] 論曰。此六種相云何可見。由六種最勝故。 一由所依最勝謂菩提心為所依故。二由 事最勝。謂具足現行故。三由處最勝。謂一切
有情利益安樂事為依處故。四由方便善巧 最勝。謂無分別智所攝受故。五由迴向最勝。 謂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故。六由清淨最勝。
謂煩惱所知二障無障所集起故。若施是波 羅蜜多耶。設波羅蜜多是施耶。有施非波羅 蜜多。應作四句。如於其施。如是於餘波羅 蜜多亦作四句如應當知。
[0355b27] 釋曰。以何等相。施等得名波羅蜜多。由諸 世間及聲聞等。亦有施等。是故決定應說 其相。謂六最勝為施等相所依最勝者。謂菩
提心為所依止。事最勝者。謂無有一於內 外事具足現行。唯有菩薩能具現行。處最 勝者。謂以一切有情利益安樂為處。方便
善巧最勝者。謂三輪清淨是。此中所取方便 善巧。由無施物施者受者三分別故。如是 無分別智所攝。施等得名波羅蜜多。迴向最
勝者。謂以施等迴求無上正等菩提。清淨 最勝者。謂至佛果施等方淨。爾時解脫煩 惱所知二種障礙所集起故。若施是波羅蜜 多耶設波羅蜜多是施耶者。是問於答中。
有施非波羅蜜多。謂離六種最勝而行布 施。有波羅蜜多非施。謂六種最勝所攝。戒 等有亦施亦波羅蜜多。謂六種最勝所攝。布
施有非施非波羅蜜多。謂離六種最勝而行 戒等。如是一切處作四句應知。
[0355c16] 論曰。何因緣故如是六種波羅蜜多此次第 說。謂前波羅蜜多隨順生後波羅蜜多故。
[0355c18] 釋曰。如是六種波羅蜜多依生前後說此 次第。
[0355c20] 論曰。復次此諸波羅蜜多訓釋名言云何可 見。於諸世間聲聞獨覺施等善根。最為殊 勝能到彼岸。是故通稱波羅蜜多。又能破
裂慳悋貧窮。及能引得廣大財位福德資糧 故名為施。又能息滅惡戒惡趣。及能取得 善趣等持。故名為戒。又能滅盡忿怒怨讎。
及能善住自他安隱。故名為忍。又能遠離 所有懈怠惡不善法。及能出生無量善法。令 其增長。故名精進。又能消除所有散動。及
能引得內心安住。故名靜慮。又能除遣一 切見趣諸邪惡慧。及能真實品別知法。故名 為慧。
[0356a03] 釋曰。今當顯示訓釋名言。且釋總名。由此 一切能到彼岸。是故說名波羅蜜多。超諸 世間聲聞獨覺施等彼岸。是故通名波羅蜜
多。次釋別名。以於因時破慳惠施。果時能 裂一切貧窮。及於果時引大財位廣福資 糧。故名為施。又於因時息諸惡戒。果時能
滅一切惡趣。及於未來能取善趣。於現在 世能得等持。故名為戒。如是一切波羅蜜 多訓釋言詞如應當說。及能善住自他安 隱者。謂於自身不為忿怒過失所惱。不
生他苦故得安隱。
[0356a14] 論曰。云何應知修習如是波羅蜜多。應知 此修略有五種。一現起加行修。二勝解修。三 作意修。四方便善巧修。五成所作事修。此中
四修如前已說。成所作事修者。謂諸如來任 運佛事無有休息。於其圓滿波羅蜜多。復 更修習六到彼岸。又作意修者。謂修六種意
樂所攝。愛重隨喜欣樂作意。一廣大意樂。二 長時意樂。三歡喜意樂。四荷恩意樂。五大志 意樂。六純善意樂。若諸菩薩乃至若干無數
大劫。現證無上正等菩提。經爾所時一一剎 那。假使頓捨一切身命。及以殑伽河沙等世 界盛滿七寶。奉施如來。乃至安坐妙菩提
座。如是菩薩布施意樂猶無厭足。經爾所 時一一剎那。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熾火。 於四威儀常乏一切資生眾具。戒忍精進靜
慮般若心恒現行。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 菩薩所有戒忍精進靜慮般若意樂猶無厭 足。是名菩薩廣大意樂。又諸菩薩即於此 中無厭意樂。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無間
息。是名菩薩長時意樂。又諸菩薩以其六種 波羅蜜多饒益有情。由此所作深生歡喜 蒙益有情。所不能及。是名菩薩歡喜意樂。 又諸菩薩以其六種波羅蜜多饒益有情。
見彼於己有大恩德。不見自身於彼有 恩。是名菩薩荷恩意樂。又諸菩薩即以如 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深心迴施一切有情。 令得可愛勝果異熟。是名菩薩大志意樂。
又諸菩薩復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共 諸有情迴求無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薩純善 意樂。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愛重作
意。又諸菩薩於餘菩薩六種意樂。修習相應 無量善根。深心隨喜。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 樂所攝隨喜意樂。又諸菩薩深心欣樂一切
有情六種意樂所攝。六種到彼岸修。亦願自 身與此六種到彼岸修恒不相離。乃至安 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 欣樂作意。若有聞此菩薩六種意樂所攝作
意修已。但當能起一念信心。尚當發生無 量福聚。諸惡業障亦當消滅。何況菩薩。
[0356b24] 釋曰。五種修中。現起加行修者。謂於現起加 行而修。成所作事修者。謂諸如來安住法 身。有無功用所作佛事。常無休息。於其六
種波羅蜜多雖無現行。然為攝益諸有情 故。恒常現行成所作事。於爾所時一一剎 那者。假使以三無數劫量為一剎那。如是 剎那積集時量。乃至菩提。經爾所時一一剎
那假使頓捨一切身命等。其義易了。應隨 本文。如此次第積集時量乃至菩提。經爾所 時一一剎那。假令為起一戒等心。處在三
千大千世界滿中熾火。恒乏一切資生眾具。 此言顯示住處艱難資緣乏少。此中意樂無 有厭足。當知即是廣大意樂。即此長時恒
無間斷。當知即是長時意樂。長者久也。餘 義易了。諸惡業障亦當消滅者。此中意說 滅彼能與異熟功能。或對治彼往惡趣力。
[0356c11] 論曰。此諸波羅蜜多差別云何可見。應知一 一各有三品。施三品者。一法施。二財施。三 無畏施。戒三品者。一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
饒益有情戒。忍三品者。一耐怨害忍。二安受 苦忍。三諦察法忍。精進三品者。一被甲精進。 二加行精進。三無怯弱無退轉無喜足精進。
靜慮三品者。一安住靜慮。二引發靜慮。三成 所作事靜慮。慧三品者。一無分別加行慧。二 無分別慧。三無分別後得慧。
[0356c20] 釋曰。於此宣說波羅蜜多品差別中。顯示體 性各三差別。此中何故說法施等三種差別。 謂由法施故資他善根。由財施故資益他
身。由無畏施故資益他心。以是因緣故說 三施。三種戒中。律儀戒者是依持戒。為欲 建立其餘二戒。是故安住。所以者何。住律
儀者。便能建立攝善法戒。由此修集一切 佛法。證大菩提。復能建立益有情戒。由此 故能成熟有情。三種忍中。耐怨害忍。能忍
受他所作怨害。勤修饒益有情事時。由此 忍力遭生死苦而不退轉。安受苦忍。能正 忍受所遭眾苦。由此忍力。於生死中雖受 眾苦而不退轉。諦察法忍堪能審諦觀察
諸法。由此忍力。建立次前所說二忍。三精 進中其體差別。即薄伽梵契經中說。有勢有 勤有勇堅猛。不捨善軛。彼經五句即是。此
中三精進體之所解釋。由被甲精進故。最 初有勢。由加行精進故。於加行時能有精 勤。由無怯弱無退轉無喜足精進故。如其 次第於此後時有勇堅猛。不捨善軛故。
由此三釋彼五句。所以者何。或有最初為 求無上正等菩提。雖有勢力而加行時不 能策勵。故說有勤。雖復有勤心或怯弱。為 對治彼故說有勇。由有勇故心無退屈。
應知怯弱即是退屈。心雖無怯。逢生死苦 心或退轉。由此退失所求佛果。為對治彼 立無退轉。無轉退者。即是堅猛故無退轉。 顯示堅猛。由堅猛故逢苦不退。有雖逢
苦能不退轉。而得少善便生喜足。由此不 證無上菩提。是故次須說無喜足。是不得 少生喜足義。此即顯示不捨善軛。由是義
故說三精進。三靜慮中。安住靜慮者。由此 能安現法樂住。引發靜慮者。由此引發六 種神通。成所作事靜慮者。謂依此故成立所
作利有情事。是故說名成所作事。由此義 故靜慮有三。安立慧體有三種中。其義易 了。
[0357a28] 論曰。如是相攝。云何可見。由此能攝一切 善法。是其相故。是隨順故。是等流故。
[0357b01] 釋曰。如是相攝云何可見者。此問如是波 羅蜜多與諸善法互相攝義云何可見。由 此能攝一切善法者。應知由此波羅蜜多。
能具足攝一切善法。彼亦能攝波羅蜜多。應 知此中一切善法。即是一切菩提分法。是其 相故者。是般若相。是隨順故者。應知即是信
輕安等。是等流故者。謂六神通及十力等諸 餘功德。
[0357b09] 論曰。如是所治攝諸雜染。云何可見。是此 相故。是此因故。是此果故。
[0357b11] 釋曰。如到彼岸攝諸白法。前已顯示此所 對治亦攝一切諸雜染法。今當顯示。是此 相故者。是貪等相。是此因故者。是慳等因。所
謂不信及邪見等。是此果故者。謂慳犯戒忿 等諸果。
[0357b16] 論曰。如是六種波羅蜜多所得勝利。云何可 見。謂諸菩薩流轉生死。富貴攝故。大生攝 故。大朋大屬之所攝故。廣大事業加行成就
之所攝故。無諸惱害性薄塵垢之所攝故。善 知一切工論明處之所攝故。勝生無罪乃至 安坐妙菩提座。常能現作一切有情一切義 利。是名勝利。
[0357b23] 釋曰。今當顯說波羅蜜多所得勝利。勝生無 罪者。非如外道雖得勝生而名有罪雜染 污故。又彼勝生皆是無常。波羅蜜多果非無
常。由說乃至安坐妙菩提座故。又彼勝生 唯能自利。不能利他。由不說彼常能現作 有情義利。波羅蜜多所得勝果。常能現作一
切有情一切義利。如是名為諸到彼岸。得 無罪等勝果義利。
[0357c02] 論曰。如是六種波羅蜜多互相決擇。云何可 見。世尊於此一切六種波羅蜜多。或有處 所以施聲說。或有處所以戒聲說。或有
處所以忍聲說。或有處所以勤聲說。或 有處所以定聲說。或有處所以慧聲說。 如是所說有何意趣。謂於一切波羅蜜多修 加行中。皆有一切波羅蜜多互相助成。如是
意趣。
[0357c10] 釋曰。於三百頌般若波羅蜜多等經中。本為 說一波羅蜜多。乃說一切波羅蜜多。於如 是說有何意趣。於修一時一切相助。應知
此中有是意趣。謂修施時防護身語。由此 有戒波羅蜜多而相助成。乃至了知施之因 果。由此有慧波羅蜜多而相助成。其餘相 助如應當知。
[0357c17] 論曰。此中有一嗢拕南曰。
數相及次第 訓詞修差別
攝所治功德 互決擇應知
[0357c20] 釋曰。次第頌前。其文易了。
攝大乘論釋彼修差別分第六
[0357c22] 論曰。如是已說彼入因果。彼修差別云何可 見。由菩薩十地。何等為十。一極喜地。二離 垢地。三發光地。四焰慧地。五極難勝地。六現
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 地。如是諸地安立為十。云何可見。為欲 對治十種無明所治障故。所以者何。以於
十相所知法界有十無明所治障住。云何十 相所知法界。謂初地中由遍行義。第二地中 由最勝義。第三地中由勝流義。第四地中
由無攝受義。第五地中由相續無差別義第 六地中由無雜染清淨義。第七地中由種種 法無差別義。第八地中由不增不減義。相自
在依止義。土自在依止義。第九地中由智自 在依止義。第十地中由業自在依止義。陀羅 尼門三摩地門自在依止義。此中有三頌。
遍行最勝義 及與勝流義
如是無攝義 相續無別義
無雜染淨義 種種無別義
不增不減義 四自在依義
法界中有十 不染污無明
治此所治障 故安立十地
[0358a14] 復次應知。如是無明於聲聞等非染污。於 諸菩薩是染污。
[0358a16] 釋曰。依彼因果修位差別。故問答言。云何十 相所知法界。謂初地中由遍行義。乃至第十 地中由業自在依止義陀羅尼門三摩地門
自在依止義。由十種相法界可知。故名十 相所知法界。謂地地中各有一相所知法界。 由無明力不能了知。為欲對治如是無 明故立十地。又所治障有其十種。故立十
地。何等名為所治十障。一異生性。二於諸 有情身等邪行。三遲鈍性。於聞思修而有 忘失。四微細煩惱現行俱生身見等攝。此最
下品故。不作意緣故。遠隨現行故。應知是微 細。五於下乘般涅槃。六麁相現行。七細相 現行。八於無相作行。九於饒益有情事不
作行。十於諸法中未得自在。遍行義者。謂 此法界遍一切行。以無少法非無我故。若 如是知得入初地。最勝義者。謂此法界一切
法中最為殊勝。若如是知得入二地。勝流 義者。謂大乘教。從此所流最為殊勝。若如 是知得入三地。無攝受義者。謂於此中無
計我所。無攝我所。如北洲人無有繫屬。 於此法界若得證時其中都無。謂有我所。 若如是知得入四地。相續無差別義者。謂 於此中體無有異。非如眼等隨諸有情。
相續差別各各有異。若如是知得入五地。 無雜染清淨義者。謂於此中本無雜染。性 無染故。既無雜染即無清淨。若如是知得 入六地。種種法無差別義者。謂於此中契
經等法。雖有種種差別安立而無有異。若 如是知得入七地。不增不減義者。謂於此 中雜染減時而無有減。清淨增時而無有 增。相自在依止義者。謂此法界是相自在之
所依止。於諸相中而得自在。名相自在。 隨所欲相即現前故。土自在依止義者。謂此 法界是土自在之所依止。於所現土而得 自在。名土自在。如欲令土成金等寶隨
意成故。若如是知得入八地。智自在依止 義者。謂此法界無礙辯智自在所依。若如是 知得入九地。業自在等依止義者。謂此法界
是身等業自在所依。及陀羅尼三摩地門自 在所依。若如是知得入十地。如是無明於 聲聞等非染污者。由彼不欲入諸地故。 於初地中已能通達一切諸地。何故次第復
立諸地。釋此難者。雖初地中達一切地。然 由此住而得安住。由此住力建立諸地。
[0358c02] 論曰。復次何故初地說名極喜。由此最初 得能成辦自他義利勝功能故。何故二地說 名離垢。由極遠離犯戒垢故。何故三地說
名發光。由無退轉等持等至所依止故。大 法光明所依止故。何故四地說名焰慧。由諸 菩提分法焚滅一切障故。何故五地名極難
勝。由真諦智與世間智更互相違。合此難 合令相應故。何故六地說名現前。由緣起 智為所依止。能令般若波羅蜜多現在前 故。何故七地說名遠行。至功用行最後邊
故。何故八地說名不動。由一切相有功用行 不能動故。何故九地說名善慧。由得最勝 無礙智故。何故十地說名法雲。由得總緣
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譬 如大雲能覆如空廣大障故。又於法身能 圓滿故。
[0358c18] 釋曰。何故初地名為極喜。由於此時初得 能辦自他俱利勝堪能故。諸聲聞等真現觀 時。唯得能辦自利堪能。不得他利故。彼不
生如是歡喜同諸菩薩。何故二地名為離 垢。由此地中性戒成就。非如初地思擇護 戒。性戒成故諸犯戒垢已極遠離。何故三地 名為發光。由此地中與三摩地三摩鉢底。
常不相離無退轉故。於大乘法能作光 明。何故四地名為焰慧。由此地中安住最 勝菩提分法。由住此故能燒一切根本煩惱 及隨煩惱。皆為灰燼。何故五地名極難勝。
由此地中知真諦智是無分別。知諸世間 工論等智是有分別。此二相違應修令合。能 合難合令相應故名極難勝。何故六地名 為現前。謂此地中住緣起智。由此智力無
分別住最勝般若波羅蜜多而得現前。悟 一切法無染無淨。於第七地當成有行。第 八地中當成無行。何故七地名為遠行。謂 此地中於功用行得至究竟。雖一切相不
能動搖。而於無相。猶名有行。何故八地名 為不動。由此地中所有諸相。及一切行皆不 能動。無分別智任運流行。何故九地名為
善慧。由此地中無礙解智說名為慧。此慧 妙善故名善慧。何故十地名為法雲。由此 地中所有總緣一切法智。譬如大雲。陀羅尼
門三摩地門。猶如淨水。此智所藏如雲含 水。又如大雲能覆虛空。如是總緣一切法 智。普能覆滅諸廣大障。又於法身能圓滿 者。如大雲起周遍虛空。如是此智於諸菩
薩所依法身。悉能周遍。此中圓滿意說周 遍。
[0359a20] 論曰。得此諸地云何可見。由四種相。一得 勝解。謂得諸地深信解故。二得正行。謂 得諸地相應十種正法行故。三得通達。謂
於初地達法界時。遍能通達一切地故。四 得成滿。謂修諸地到究竟故。
[0359a25] 釋曰。得成滿者。應知爾時修習諸地已至 究竟。
[0359a27] 論曰。修此諸地云何可見。謂諸菩薩於地 地中修奢摩他毘鉢舍那。由五種相修。何 等為五。謂集總修無相修無功用修熾盛修
無喜足修。如是五修令諸菩薩成辦五果。 謂念念中消融一切麁重依止。離種種想 得法苑樂。能正了知周遍無量無分限相大 法光明。順清淨分無所分別無相現行。為令
法身圓滿成辦。能正攝受後後勝因。
[0359b06] 釋曰。如一一地有五相修。今當顯示。修奢 摩他毘鉢舍那。皆由五相並得修習。諸念 念中消融一切麁重依止者。謂煩惱障及所
知障。無始時來熏習種子。說名麁重。此二障 聚由緣總法。止觀智力念念消融。此中意 取障聚破壞故名消融。或令羸損故名 消融。離種種想得法苑樂者。契經等法
住種種性。遠離如是種種性想。即是證得 法苑之樂。於中可居故名為苑。復有餘義。 於隨所受尋伺法中。不起麁顯領納觀察。
但由止觀憶念光明。而起微細領納觀察。能 正了知周遍無量無分限相大法光明者。謂 正了達十方無邊無分限相。如善習誦文字
光明名法光明。順清淨分無所分別無相現 行者。謂事成辦諸相應法。名順淨分無所分 別無相現行。此中意取所得佛果。名事成 辦。為令法身圓滿成辦能正攝受後後勝
因者。謂第十地法身說名圓滿第十一佛地 法身說名成辦。一切因中生佛地者最為 殊勝。是故說言能正攝受後後勝因。
[0359b26] 論曰。由增勝故說十地中別修十種波羅蜜 多。於前六地所修六種波羅蜜多。如先已 說。後四地中所修四者。一方便善巧波羅蜜
多。謂以前六波羅蜜多所集善根。共諸有 情。迴求無上正等菩提故。二願波羅蜜多。 謂發種種微妙大願。引攝當來波羅蜜多殊
勝眾緣故。三力波羅蜜多。謂由思擇修習二 力。令前六種波羅蜜多無間現行故。四智波 羅蜜多。謂由前六波羅蜜多。成立妙智受用
法樂。成熟有情故。又此四種波羅蜜多。應 知般若波羅蜜多無分別智後得智攝。又於 一切地中非不修習一切波羅蜜多。如是 法門是波羅蜜多藏之所攝。
[0359c10] 釋曰。由增勝故說十地中別修十種波羅蜜 多者。謂十地中作如是說。初地布施波羅 蜜多最為增勝。其餘一切波羅蜜多非不
修習。隨力隨分。乃至第十地智波羅蜜多最 為增勝。其餘一切波羅蜜多非不修習。隨 力隨分。是故說言。由增勝故說十地中別
修十種波羅蜜多。若總相說。一切地中皆修 一切波羅蜜多。於前六地所修六種波羅蜜 多如先已說者。顯示次第別修十種波羅蜜
多。如次前經。先說布施波羅蜜多。最後說 智波羅蜜多。今此論中如先所說少不具 足。謂後四地所修四種波羅蜜多。先所未
說。若於是處。唯說六種波羅蜜多。即於此 處。方便善巧等四波羅蜜多攝在其中。若於 是處宣說十種波羅蜜多。此中唯說無分別
智。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其餘方便善巧等 四波羅蜜多。後得智攝。是故於後四種地中。 修餘四種波羅蜜多。方便善巧波羅蜜多者。
謂後四中先說第一。共諸有情者。謂以此 善共諸有情。如所共有。今當顯示。謂以此 善願求無上正等菩提。作諸有情一切義
利。要證菩提。此意方遂。是故若有如是思 惟。所有善根皆悉迴向無上菩提。作諸有情 一切義利。如是名為共諸有情。方便善巧顯
示般若及以大悲。謂以前六波羅蜜多所集 善根。共諸有情。此由大悲迴求無上正等 菩提。不求帝釋等富樂果。由了知故不起
煩惱。此即般若。又由具足方便善巧。不捨 生死而無染污。是故說名方便善巧波羅蜜 多。謂發種種微妙大願引攝當來波羅蜜多
殊勝眾緣者。此顯示願波羅蜜多所作事業。 此願即是波羅蜜多。是故名願波羅蜜多。言 當來者。謂為當來此是所為。第七轉聲。為
當來故發種種願。餘契經說有二種力。謂 思擇力及修習力。若雖未有修習力者。由 思擇力精進修習波羅蜜多故。說由此波 羅蜜多無間現行。此顯示力波羅蜜多所作
事業。謂由前六波羅蜜多成立妙智受用法 樂成熟有情者。謂由般若波羅蜜多無分 別智自性等故。成立如是後得妙智。復 由此智成立前六波羅蜜多。由此自為與
同法者。受用法樂。及為成熟一切有情。如 是法門是到彼岸藏所攝者。此中一切大乘 教法。皆通說名到彼岸藏。如是所引十地法
門。是彼藏攝。非聲聞藏。由彼攝故。一切地 中皆修一切波羅蜜多。如是諸地遍於一切 諸佛國土。一切諸佛同所宣說。是故最勝。
由此法門是最勝故。於最初時最勝處說。 此處高廣殊妙堅牢。故名最勝。
[0360b01] 論曰。復次凡經幾時。修行諸地可得圓滿。 有五補特伽羅。經三無數大劫。謂勝解行補 特伽羅。經初無數大劫修行圓滿。清淨增上
意樂行補特伽羅。及有相行無相行補特伽 羅。於前六地及第七地。經第二無數大劫 修行圓滿。即此無功用行補特伽羅。從此已
上至第十地。經第三無數大劫修行圓滿。 此中有頌。
清淨增上力 堅固心昇進
名菩薩初修 無數三大劫
[0360b11] 釋曰。有五補特伽羅經三無數大劫者。謂 勝解行補特伽羅。於解行地中經初無數大 劫修行圓滿。既圓滿已通達真如故。成清
淨增上意樂行補特伽羅。此清淨增上意樂 行遍十地中。此在六地名有相行補特伽 羅。在第七地名無相有功用行補特伽羅。 此經第二無數大劫修行圓滿。入第八地
名無功用行補特伽羅。此無功用行猶未成 滿。若至第九第十地中。無功用行方得成 滿。此經第三無數大劫修行圓滿。如是唯
一補特伽羅。位差別故建立五種。譬如預流 一來不還。如說經三無數大劫得佛菩提。 無始生死數修施等。數值諸佛。齊於何時
名最初修三無數劫。故以伽他顯釋此問。 清淨增上力者。謂善根力及大願力。由善根 力。應知所治不能降伏。由大願力。應知常
值諸善知識。堅固心昇進者。謂發牢固心。 起增進行。牢固心者。應知所發大菩提心。 諸惡友力不能令捨。增進行者。應知現在
及生生中。善法常增終無退減。餘義易了 無煩重釋。
攝大乘論釋卷第七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1 冊 No. 1597 攝大乘論釋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